中职教学教法

2024-08-10

中职教学教法(精选十篇)

中职教学教法 篇1

1 中职化学学习现状以及原因

当今中职化学教学的主要现状就是学生和老师针对化学课堂的态度泾渭分明, 一般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热情洋溢的进行教学, 而学生则在课堂上发呆、睡觉、玩手机, 对老师的教学提不起兴趣, 结果往往是老师自己唱独角戏, 针对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高校持续进行扩招, 许多条件好的一点的学生都选择去普通高中去上学, 中职学校招生变得困难, 而且招来的学生整体素质也处于低水平;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比较保守、单一, 中职学生和其他普高的学生相比, 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存在差距, 因此教师如果按照教授普高学生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方法来教授他们的话, 就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往往因为这种不合适的教学方法, 导致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使中职化学课堂上的低效。同时学生学习不分智力高低的, “因为笨, 学习不好”的说法是错的, 学习智力只有侧重一说, 没有高低一说, 因此只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 一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 中职化学教学方法改进

2.1 突出化学学习的实用性

每位老师都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一丝不落的完全传授给学生, 但是如果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话, 那么既无法将知识完整地传授给学生, 而且由于不当的教学方法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记住从实际出发。中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未来职业的培训, 因此在中职化学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以将化学知识和学生的职业岗位相结合,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学习, 对于中职的职业培训来说, 实践是由为重要的, 通过知识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 突出了化学学习的实用性,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这两方面, 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2 用故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中职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小的化学故事,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化学小故事或者自己引申出来的故事进行讲解。运用故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这对于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介绍化学家的趣闻轶事、介绍化学发展史话, 可以让学习背景活起来, 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物体的燃烧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在中世纪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物体之所以会燃烧是因为一种要素在起作用, 这就是有名的燃素说, 在近代科学的发展下, 长期流传的燃素说终于被击破。一种古老的观念可以影响几代人, 真理被人们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通过将这个故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氧气在物体燃烧中的作用, 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要坚信真理。又例如在讲解手性药物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结合欧美国家医药史上的沉痛案例来进行讲解, 在20世纪60年代, 人们为了缓解孕妇的晨吐问题而发明了沙利度胺, 这种药物虽然效果有效, 但是却有副作用, 而手性药物的出现却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讲这个故事学生就会对手性药物的神奇作用有兴趣, 从而最终能够实现有效教学。

2.3 多媒体教学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开始在课堂上进行应用, 多媒体教学包含了文字、影音、图像等,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更加人性化, 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从前的课堂的被动跟随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学习, 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改进以往课堂上枯燥的学习氛围。同时多媒体教学在直观生动的向同学们展现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在多媒体课程学习中, 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 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对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

2.4 运用情景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法, 在中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 可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精心设计课堂情景, 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例如我们在讲解化学物质铝的时候, 就可以利用拿破仑这个事例来进行讲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问, 拿破仑把铝当皇冠来用, 而在宴会时却让身边的大臣用黄金做器皿。在等级森严的时代, 这样做难道是说明铝要比黄金更贵重吗, 如果是这样那又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逐渐认识到原来拿破仑时代的铝在开采过程中要远难于黄金, 因而铝更贵重。在了解了这一点后, 教师又可以进一步提问铝的冶炼方法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对此有更深刻地理解。

2.5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人的智慧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认知冲突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对于老师来说这也是很好的方式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及时的解答。

3 结论

综上所述, 作为中职学校的重要学科的化学, 其应用型非常强, 特别是中职学校的目的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教育, 所以提高中职化学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而为了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对中职化学的学习现状以及出现的原因进行探索,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对中职化学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形成以就业为向导, 联合化学的实际应用来进行教学,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中职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月琴.浅谈中职化学教学设计[J].新课程 (教研) , 2011 (01) .

[2]齐秀国.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4) .

舞蹈教学与教法 篇2

1、完整教学法

把整个动作或成套动作从头至尾不分部分或段落完整的教授,叫完整教学法。它广泛运用于那些相对简单、易学的动作。实际上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动作才使用完整法教学,只要在动作技术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时候,都可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因此,事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已学过的单个动作或联合动作,掌握新动作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条件等。例如学习藏族舞蹈玄子里的长靠动作,学生首先要掌握下肢的屈伸韵律和手臂的动作,这些都是实施完整教学法的基础。

2、分解教学法

按动作各时期的界限,把—个完整的动作沿横向拆开,分解为在时间上、部位上和方向上互相衔接的若干部分,然后结合起来掌握完整动作,这就是分解教学法。分解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动作,其中包括联合动作。这些动作一般协调性要求较高,参与动作的部位较多,动作方向较为复杂。舞蹈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分拆开来控制的,这就为使用分解法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1)、按照动作部位运用分解法,一般先学下肢动作,然后学习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配合成完整动作。如维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教师就应该先教受脚下的动作,等学生完全学会了脚下的步伐,再学习手臂的动作。当脚底下动作掌握牢固的时候,配上手臂动作就比较容易了。

(2)、按照动作时间进行分解教学就是进行动作速度的分解,一拍完成的动作用两拍来完成,而且在动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可停住,并进行讲解或纠正。如藏族舞蹈中的第一基本步,正常的速度是一拍完成一面,在分解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加仔细的了解动作运行的线路,教师就可以一拍一步,用四拍来完成。等基本掌握后,再校正确的速度。

(3)、按动作方向进行分解教学,适用于那些协调性较高动作的教学。这些动作主要表现在动作方向的不对称性,分解教学时.先学一个方向的动作,再学习另一个方向自动作,然后将两个方向动作同步完成。如胶州秧歌中的八字绕扇,先学习一个手由前向后的环绕动作,再学另一个手由后向前的环绕动作,最后两手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环绕形成最终的完整动作。

完整法和分解法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教法更好?教学实践证明了废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教法都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尽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一种教法在什么情况下最适用。

(二)组合动作教学

学习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动作一口气教完,因此,必须运用分段教学的教学法。一般具有一下几种方法:

1、逐渐分散法,就是每学习一段后及时附加到前面一部分内容中,把已经掌握的各部分动作及时合并起来,最后达到完全联合成组合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保持了局部完整的概念和动作连接的完整性。

2、反复分解法,就是用“滚雪球”的方法,逐渐增加动作内容,并且每一次都要从第一个动作进行重复,直到成套动作学完为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教受的过程和时间会延长,但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动作记忆,并会对组合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中职院校法律课程教学教法初探 篇3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案说法,依法判案。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领会所学的知识,所以案例必须与所讲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两者互相印证,达到使用案例之目的。案例的用量应适度,过多案例一方面使学生兴趣疲劳另一方面造成课时极为紧张、教学重点难以突出、教学目的难以达到、教学效果难以把握。可以多个知识点用一个案例,这样保证案例的故事性、连续性、感染力。教师在陈述案例时,语言要精练、生动、清晰、准确、形象、诙谐。法律课教学案例的使用,不仅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授课内容,而且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理性到感性、再由感性到理性积极地进行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产生用法的兴趣,在生活实际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法律的尊严。比如,针对农村学生较多,在讲婚姻法时,就列举身边农村青年结婚要彩礼引发的悲剧,引出了赠与的法律关系,分析出平时交往见面礼等赠与和结婚前以结婚为目的大额彩礼赠与的区别,如不能结婚,能否返回男方,进而又分析出婚前彩礼与结婚时礼金的区别,同学们讨论辩论很激烈,教师顺势引导,例子中主角如果是你,你怎么办?你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通过这些例子和同学们讨论,增强了学生学法用法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法律问题“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任务设计要目标明确,目标可大可小,可以是一节课的目标,也可以是总目标。任务设计要难度适宜,要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就达不到训练的目标。如果任务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使学生有挫折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即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还要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和拥有和资源进行任务设计,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合同法单元教学中,我先布置了本单元的总任务,要求学生会订立西瓜买卖合同。学生们议论纷纷:“我们买卖过东西,没有写过合同?”“不知道该约定那些内容?”接着用交易过程来讲解“谁与谁进行交易(即买卖合同订立的主体),交易什么东西,交易多少,拉货还是送货,用什么工具运输,运费谁出”等等问题,随后引出合同的标的,标的的数量和质量约定,履行期限的约定,履行地点和方式,以及不履行怎么办(即违约责任和解决办法等主要合同内容),讲解交易过程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每一交易环节紧密联系着相应合同内容,当他们说对一点时,我就适时地表扬鼓励他们,一节课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很有成就感。所以,让学生明确任务,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更用心学习,做到学以致用。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體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法律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使课堂教学摆脱了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直观、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视频,将课堂教学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省去了往复联系的繁琐手续;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等。

笔者还应用模拟审判教学方法,尝试了近年产生于美国的法律诊所法。当然,法律教学方法的选择无固定的模式,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替使用,这要取决于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技师学院)

新教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驱动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 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 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 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1 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 “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 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地学习。

任务的提出首先要综合性, 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知识综合进去,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 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知识;其次要具有实践性, 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 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 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 那任务也是失败的, 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 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 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2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环节

任务提出以后, 需要实施, 实施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环节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习惯来决定。我个人认为教学流程大体上是这样的。

(1) 创设情景, 使学习能在一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景中发生; (2) 提出任务, 在上述环境下, 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 (3) 自主学习, 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老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例如需要收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等) ,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 解决问题, 由同学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教师最后补充说明; (6) 巩固学习, 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3 设置个性化的操作环境

3.1 情境激发, 定向引导

(1) 教师创设学习环境:打开电脑, 学生机上桌面进行了不同的设置:各式各样漂亮的图片、学生照片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观察屏幕, 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学生观察屏幕, 说自己的发现及感受、想法。 (3) 我们把这些画面形象地称为:“桌布”。看来大家也想把自己的桌面设置成这么别致、有趣的“桌布”。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种本领。 (设置个性化的操作环境)

3.2 发现任务, 自主探究

任务一:了解控制面板的打开方法及各个图标表示的操作功能

(1) 控制面板的启动方法:单击“开始”———“控制面板”

提问:还有其他的打开“控制面板”的方法没?如果有, 是怎样的?

(2) 窗口内容和操作

窗口的切换:经典视图和分类视图

识别图标的方法:将鼠标放在图标上

任务二:掌握桌面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方法 (请学生说说设置桌面背景的意义)

(1) 桌面的设置

“控制面板”———“外观和主题”———“更改计算机的主题”

(2) 设置屏幕保护的目的

可以在用户暂时不使用计算机时对计算机屏幕起到保护作用, 因为屏幕长时间显示某种固定的图像会影响显像管的寿命。 (给学生自己探索, 讨论几分钟后, 让学生演示做法。然后根据桌面背景的设置, 探索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方法。)

任务三:颜色、分辨率和刷新频率的设置

颜色、分辨率和刷新频率是在使用计算机时直接影响视觉的三个重要参数。

3.3 巩固练习

让学生探讨几分钟并整理上课内容, 自己演示做法, 将完成得快的学生叫来做指导。

3.4 实践应用, 发展创新

老师引导: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 同学们都已掌握了桌面及其它主题的设置方法和技巧, 有没有信心来参加一场“设置”能手挑战赛?

4 小结

总之,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一模式的远景将是美好的, 学生将可能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帮助、并随时成为“教师”, 它将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让每个学习者将学习当作一种终身享受。

摘要: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 其理论知识专业性强。在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 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教学观念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任务驱动教学”就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教法,任务驱动,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骆玉岐, 王涛.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4 (1) :62-63

[2]李振娥.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

中职教学教法 篇5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英语;阅读能力

一、任务型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思考,努力为学生提供具有刺激和诱导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学生在课堂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有选择地获取信息,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充分发挥其语言工具能力。他们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其不同的语言能力、不同的信息摄取量、不同的知识结构,可以产生不同的成果,体现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在阅读课中的主体作用。

二、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

按照上述任务教学的基本理念,根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中职英语阅读课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任务呈现——这是任务型课堂教学所特有的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一开始就呈现出任务,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开始就明确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任务驱动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有利于体现任务的真实性。

第二阶段:任务准备——知识与技能教学。任务型教学的准备过程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和能力准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把运用任务呈现给学生之后,学生能够感受到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就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因此,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信息。就阅读课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开展内容预测活动

教师在这一阶段通常要通过图片或文字材料等适当讲解与该篇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包括对文章语言结构和词汇的掌握、对所论述主题的了解。背景知识又称非直观信息,它储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是直接影响阅读分析和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当介绍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使学生对将要阅读的内容有一定了解,激发其阅读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验证预测的兴趣。

2.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要使阅读有意义,不但需要非直观信息,还需要直观信息,后者指文章的字符号(即字母、词汇和句子)。因此,扫除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语言障碍是必要的,但是要控制好生词释义的量,有的生词词义要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

3.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式及速度。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其中包括获得课文大意的扫读技能、获得课文具体内容的跳读、精读技能以及培养语感、获取乐趣的泛读技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前确定每一教学阶段的阅读目的及阅读方法,呈现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任务。

第三阶段:任务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应包括符号辨认和内容理解。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弄清楚课文的结构和具体内容,还要帮助学生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以设计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采用下面三个环节来完成任务:

1.快速阅读,了解主旨大意。要求学生快速通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主题句、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2.精读,获取更多信息。教师可根据阅读课文中的特定信息预先设计一些问题或图表,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有重点地进行精读,找出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3.研读,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审美的观点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细节、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在速读和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和作者的评价,力求从读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当然,在各环节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速度,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任务,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第四阶段:任务完成展示任务后,活动包括展示、讨论、评价和操练。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

1.展示,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通过表演、报告、复述、背诵、听写、默写等方式向全班展示任务完成情况。

2.讨论与评价,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表达个人的观点,例如:同意或不同意,喜欢或不喜欢,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的办法,评论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故事的多种结局,等等。然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评价以激励为主。

3.能力迁移,阅读教学可以与写作教学相结合。这是因为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写作练习,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上一步骤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命题或自选题作文,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体会和思考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每一个教学过程学生都在完成任务,且语言的内容得以重视,语言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任务型教学不但能促进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也能促进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学习者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当然,教无定法,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否定其他教学法。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运用其他的教学法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

中职教学教法 篇6

一、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保证教学发展、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前提, 其过程是知识的传授, 帮助学生思维发展, 并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的过程。教师在教授课程时必须以此为依据。分析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化工检验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 其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时, 能够独立使用化学基本的实验仪器, 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中, 理论教育占据了教学内容的主导地位, 而真正通过实践的教育相对而言少的可怜, 无法达到教学应体现的实用性。并且中职院校学生基本知识基础薄弱, 因而对理论教育无法提起兴趣。并且在之前学习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充分运用到了相应的理论知识, 再将精力花费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反而显得多余了。分析化学所需要做的实验是定量分析实验, 这个实验要求学生保证实验结果的精准度, 因此这对学生能否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熟练程度提出了要求。所以教师应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能过熟练使用分析仪器。针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 我们应该精选介绍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 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二、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他们的学习效率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培养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关键因素则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

相比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中职学生来说, 他们对于一般事务的处理能力已初步形成。想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关键则在于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在进行色谱分析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引入检测运动员兴奋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印象, 更加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面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更能得心应手。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应将重心放在引导学生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把操作技能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实验时, 在一些合适的环节中适当改变实验内容,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拓宽实验范围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达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如在用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时,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取水样。水样可以不尽相同, 蒸馏水、纯净水、河水等等不同的水质都可以用来做样本。并针对不同的样本产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鼓励学生研究分析几种不同水样的水质特点, 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 从中找到乐趣, 而不是一味的按教材内容去做, 失去了实验的目的———调动学生操作积极性。不仅拓宽了实验内容, 增长了学生知识, 又达到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工具对于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等在分析化学学习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分析仪器, 其使用方法比较繁琐, 很多方面需要学生去记忆, 如果一味的按照课本讲解去教导学生使用这些仪器, 学生根本无法有效的记住一些注意事项和特别规定,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为学生讲解,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认为, 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唯一途径就是做实验。而多媒体出现, 为一些危险的、复杂的实验提供了方便。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可以让学生直接管擦到在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达到与做实验一样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很好的解决应经费问题、条件问题等等所带来的教学尴尬。就另一方面而言, 多媒体模拟实验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的看到演示步骤, 在实际动手操作时, 能较快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的学生无法看清演示过程从而无法进行下一步学习。

其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资源,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提供了支持, 在发现问题时能通过网络寻找解决方法, 真正意义上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位置。这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相对纯粹的书本教学而言, 其教学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介绍了在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怎样充分利用专业特色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中职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雪凌, 于翠武, 玉亮.《分析化学》新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吉林教育.科研, 2014.

[2]胡晓斌.对"分析化学及实验"教学的一点思考[J].科学文汇, 2014.

[3]梁奇峰, 郭红卫, 唐春保.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14.

[4]周劲松.中职《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初探[J].理论创新, 2010.

[5]何开进."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浅谈[J].基础教育研究, 2002.

中职教学教法 篇7

1 中职教育要在师资力量上严把关

要培养出一批技术性强而且各方面素质也好的学生, 就要有与之相符各方面能力强的教师参与教学, 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 如果教师本身严格要求在技术学习中精益求精、善于创新不拘泥于旧形式的教学方式, 那么在学生的教育上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在中职教学中, 不但要求教师的技术教学过硬, 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涵养, 不但在技能教学中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做到最好, 而且还要在为人处事一言一行上给学生起到正面的学习作用。另外, 在中职教育管理中学校也要采取一系列健全的管理措施,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受到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 才能保证中职教学开展的更加有序, 还能在评比中促进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使中职教学事业更上一层楼。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以匿名投票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学校管理中采取对应的措施使教学管理更加全面。

2 解决教学中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就像等待大鸟觅食回来喂养的小鸟一样, 缺乏机械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过多的依赖教师传授的知识, 失去了在机械学习中应该有的勇于探索勇于思考的学习精神, 使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减弱。在中职教育中, 尤其站在机械专业的学生学习角度上来看, 学生不能一味的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来学习, 更要注重的是实际动手操作和在现实环境中的具体实践, 如果学生懒于动手操作懒于动脑思考, 那么在机械学习中就会停步不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赶不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3 创造性教学使机械教学前景可观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 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旧的学习观念中一下解放出来了, 学生不再等待教师对知识的讲解, 而是走出了教室主动动手加强实际操作, 在实际中得出了学习结果。在一方面使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了创新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 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 不断研究更先进的符合现阶段教学的新方法, 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提高自身知识和本领才能在教学中更好的教导学生技能知识。随着科技不断进步, 机械化设备的科技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创造性教学方法实施下, 教师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基础,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以热情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在机械课堂学习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见过的机械问题和结构结合学到的知识, 进行自我分析然后再经过整合得出结论, 再由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中的操作原理。再让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熟练技能在这一系列过程中, 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加深了对机械知识的分析和互相之间的联系, 让知识活学活用, 尽可能的发挥了学习资源在实际中的应用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 学生自觉找出问题主动思考在学习行为上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机械学习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 改变了以前一拨一转不拨不转的学习陋习。另外在创新学习中, 教师不断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提高。

4 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结合机械教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教育事业中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多媒体的图片和文字相结合让学生对机械或原理知识的认识更清晰;通过观看有关于机械结构和操作应用的视频, 使学生耳目一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 机械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加直观的呈现在学生跟前, 让学生更有效的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对机械操作过程更加了解更加深刻。在多媒体教学中, 很多在操作不完美的步骤经过反复观看反复推敲, 能让学生从中得到了学习, 也提高了教师教学效果省心了不少;一些未成形的想法, 通过机械视频播放观看可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弥补了思维上接触不到的地方, 使学生脑力思维得到了扩展。这样学生在机械学习中不论理论知识还是操作能力, 都能有很好的参照和比较, 能更好的推动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5 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

中职教育中的机械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 在实际中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合理运用。所以, 学校要为学生安排实践性强的企业和单位, 让学生加强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基层工作战线, 加深对机械生产和制造的具体操作, 对机械原理熟加运用, 让学生有目的有任务的进行实习工作, 真正体现机械教育在现实中的实用性和客观作用。

中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职教育中的机械教育为祖国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在中职机械教学中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机械教学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学生在这种新方法的学习中无论在思维上还是在动手实践中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 最主要的是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还激发了学生勇于创新勇于发现问题主动解决的创造性精神, 这样的学生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当下社会飞速发展的适应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就业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 这对中职机械教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为社会培养在技术方面和素质方面都过硬的现代化综合型人才, 在中职机械教学中运用了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本文中针对中职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下看法。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中职教育,机械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春.互动性教学在中职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师, 2014 (29) .

中职教学教法 篇8

1 中职生应用文写作现状分析

应用文写作是中职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教学中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文字功底差, 对应用文的重要性缺乏起码的认识, 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尚未涉足社会, 对未来缺乏充分的认识, 看不到应用文与其未来岗位工作的密切联系, 因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习写作效果很差。

2) 教师教学手段陈旧单一。讲课的方式方法单调, 与学生交流少, 让学生动手的少, 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讲述, 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师生的互动, 课堂气氛沉闷, 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而在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部分教师多媒体教学模式只停留在公开课的阶段。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然是广大中职教师赖以生计的教学工具, 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越学越有畏难情绪, 教学效果较差。

3) 教材安排脱离学生实际。中职应用文内容庞杂、偏深、偏理论化, 所举例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甚远, 文种和知识点的设置脱离专业和行业企业需求实际, 没有系统地应用性课本, 也造成了学习的不连续性、学习的选择性局限等问题。

2 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措施

2.1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及生活实际, 有目的地选择教材内容

职业性是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中职学校进行应用文教学, 是为学生将来有效解决特定的工作问题服务的, 这就决定了在应用文文类的选择上不可能随意, 必须服务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所学专业各不相同, 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那些将要经常接触和用到的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中, 内容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没能根据专业特点编写教学内容。因此, 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结合不同版本教材, 从专业特点出发, 删除与教学实际和专业特点不相符或与学生生活脱节的章节, 选定相应的教学范围, 并结合当地企业信息, 融进本土文化, 自编一套具有专业特性的校本教材。

2.2 联系实际,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只有教学形式多样化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 才能避免教学流于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从教学方法的改革角度做了一些研究与思考。

1) 故事导入法。

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实用性和有效性, 要想中职学生从应用文写作或者阅读中获得娱乐和趣味, 这种可能性很小。所以要增加应用文写作课堂的趣味性, 不妨寻找和设计一些故事, 用故事导人的方式, 来引发兴趣, 活跃气氛, 点燃激情。比如教写职场应用文时, 可以引人一些学长们成功的求职信、简历以及求职经历的故事, 让学生明白写好职场应用文, 在求职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若能用一个个小故事来导人常识的学习, 必然会使一向沉闷的应用文写作课堂增添不少生气,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案例教学法。

教材中的案例往往比较刻板, 缺乏时代气息, 学生兴趣不浓。教师不妨与时俱进, 从校园宣传栏等处收集学生写作的请假条、通知、启事、表扬信等常见应用文写作的问题案例, 并用相机记录下来。也可以从报纸、网络上收集案例, 这些时代感强, 贴近生活的案例, 教师将之引入课堂, 并配以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亲身体验, 诊断病例, 分析解决问题所在, 学生能直观地从教师的现场演示中掌握相关应用文体的写作技巧, 巩固所学的内容, 必然兴致高涨。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

3) 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境, 力求再现某种职业情境, 将应用文写作需要掌握的知识, 渗透在模拟情境中, 让写作训练为用而写, 给学生真正“应用”的感觉。比如, 将本地的特产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写一份产品说明书;竞选学生会的某个职位, 写一份演讲稿;结合学生制作的服装、夏布绣等作品, 指导学生写广告词。教学中从实际问题出发,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写作, 如生病或突发事件需要请假、申请加入社团、前往其他科室领取物品、不小心遗失物品时向其他同学求助等, 授课时将这些问题改编成教学情景, 通过实物呈现、角色扮演、工作参与等途径, 让学生身处其中或心随境舞, 既能完成应用文写作的任务, 而又不觉得枯燥乏味。通过这种自我体验, 充分发掘出自身的潜质潜能, 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 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 实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4) 项目教学法。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该大胆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 摒弃“概念引入—文种特点—写作要领—例文参照”的陈旧教学模式, 运用项目教学法, 以现实工作中的某个项目任务作为引领, 巧妙设置相关的模拟工作情境, 将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应用文渗透在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当中。也就是说, 当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教学活动时, 他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相关应用文的写作技能。

例如, 我们可以以公司创业开张作为一个项目去开展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项目的情境设计是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一名中职生从学校毕业后, 找不到工作, 想到在学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 也在一家电脑公司实习了半年, 看到现在工作难找, 也不想看别人的脸色, 考虑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 自己也有一定的技能, 就打算自主创业, 成立一家电脑公司。为此, 他要在整个公司开张过程中完成以下具体任务及相关的应用文写作:

由此可见, 通过创业开张的项目教学活动, 学生一方面了解了自主创业的基本流程, 另一方面也掌握了开业申请书、开业启事、邀请书等相关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在应用文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大胆地打破了以文体分类的传统应用文教学方式, 以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 以分阶段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大大地激发了中职生应用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 多媒体教学法。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设备的完善, 教师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制作教学课件, 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投影应用文范文, 修改病例, 指出写作情景中的得失, 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并进一步构建应用文写作校园网络课程资料库。

6) 多元评价法。

摒弃传统应用文写作考试一张卷子定成绩的做法。因为对中职学生而言, 可能在一次考试中很难及格, 简单的评价也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综合素养。因此对学生的成绩评价, 应是对每个学生做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同时, 应用文写作试卷的内容应该从单一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客观题占很大比重的试卷模式变成内容丰富而又有趣的试卷类型, 让学生在情境写作、案例分析判断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如考试中要求学生写一份求职信、个人简历等, 用这些文体的写作成绩以及平时的课堂表现、练习情况等来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学期成绩, 不要用一纸试卷框定住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上好应用文写作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对路, 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兴趣, 走出认知误区, 结合实际专业, 加强写作训练, 才能真正提高应用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管曙光.快速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初探[J].应用写作, 1995.

[2]张金英.应用文写作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中职教学教法 篇9

1. 传统教学模式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考招生政策的改变,中专学校招生被安排在普通高中招生之后,不设最低分数线,再加上高中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逐年下降,且学生的个体文化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以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以下简称“厦商校”)为例,2009年招生数七百多人,新生入学成绩最高分500余分,最低分仅50分。传统的职业教育目标早已不能适应这种生源素质的变化。传统职业教育实行单一学制、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统一目标的职教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确定的培养规格,忽视人的固有差异,忽视人的发展需求,忽视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把人的培养等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以达到统一规格的品质要求为目标。如今学生个体差异如此之大,要求大部分毕业生达到原有的培养目标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能够毕业的学生将大为减少。除非降低培养规格,降低教学要求才能保证正常的毕业率,但这么做显然会让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价值评价下降,从而导致一部分优秀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价值被人为低估,中职教育将面临社会信任危机。这也正是中职学校进行分层教学的现实需要。

2.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就是把学生中具有相似知识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学生组合为一个教学单位,即层级或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这可以视作分层教学的理论渊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和教学设计策略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层级关系,从任何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学生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目标。即一个终点任务,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从属任务或子任务,所有的子任务分层次排列,低水平任务必须在较高水平任务掌握之前完成。低层次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持续地拖欠“子任务”而难以完成“终点任务”。而分层教学正是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不同程度“子任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3. 分层教学的探究成果

各地各类学校对于分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广泛开展,既有普通初高中,也有职业学校。但即使是职业学校进行分层教学也主要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中开展,如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即开始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青岛经济职业学校于2001年在全国职校中首创“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2年开始对新入学的中职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河南省焦作中医药学院进行“分流分层”的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等等。近几年有更多的学校在分层教学领域进行着探究,这些探究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总结了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专业课程的分层教学实践则开展得比较少,查阅中国期刊网尚未发现关于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相关论文。因此,在厦商校所进行的会计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有可能是在国内中职学校的首次试水,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主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财会专业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和调整。

二、开展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实践总结

厦商校的财会专业是省示范专业,曾经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好评。但近年来因为学生素质下降,毕业生的质量也因此呈总体下降趋势。因为教学改革没能及时跟上,教学中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好学生吃不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力;差生则吃不了,无法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

财会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之间有着非常强的内在逻辑性,必须一门课程接一门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如果前面一门课程的掌握不过关,后面的专业课就都没有了基础,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态度的不同,近几年来从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开始就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分化。

厦商校在借鉴其他学校分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校情和生情,由财会教研室提出财会专业课分层教学的课程改革建议并被校领导采纳,于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正式启动了财会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课分层教学。此次改革,是以08级5个财会班为对象的。这5个班300余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差距很大。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不同程度的课程的需要,以便达到“人尽其才”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分层教学是针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的,并不是每门专业课都采取分层的模式,这主要是受师资和全校教学总体安排的限制。分层教学采取的是走班制。04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不分层,从第二学期开始分层。分层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学期《基础会计》的学习成绩。按成绩高低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班一个,B班三个,C班一个。第四学期为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将三个B班中学习认真且成绩较好的学生挑出,再组成A2班,而将原来的三个B班合成两个班。通过四个学期的专业课分层教学实践,财会教研室的老师们反复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并多次请08级三个层次的学生座谈,听取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1. 专业课分层教学的优点

(1)对于学习认真、成绩好的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有助于他们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知识,因为在A班的学习氛围好,竞争意识强,学习效率很高。

(2)对于学习较被动,成绩中等的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其中部分学生的好胜心,使他们学习更努力,从而有机会进入上一个层次。

(3)对于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而言,因为C班的教学更强调动手实践,所传授的知识更浅显易懂,要求更低,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少数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这样的班级里变得出类拔萃,使他们也有成就感(其中有一个学生还参加了厦门市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竞赛并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4)在A班上课的老师较有成就感,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较大,同时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间。

2. 专业课分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最大的不足是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问题集中在B班和C班,学生在走班上课的时候,明显没有归属感,伴随出现卫生、纪律以及对公物的破坏等问题。表现差的学生更容易将他们的坏习惯传播开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

(2)B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被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受心态的影响,比以前更不愿学习了。C班的大部分学生仍是混日子,比在本班时有更不受约束的、“混”的环境。

(3)在B班上课的老师明显地感觉到课难上,不如在原班上课。在C班上课的老师压力就更大。

(4)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加大了教务处排课的难度和工作量。

通过上述的比较,财会教研室认为专业课分层教学初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碰到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专业课分层教学改革仍将继续,但需要好好总结经验,更加重视存在的不足,争取能解决问题或减少负面影响,在不同层次的分层班级的课程设置上,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而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分层教学改革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配合。

三、财会专业课程分层教学的再思考

经过两年多的对比与反思,并随着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分制这一基础,重新对财会专业课进行分层教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当然,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可行”,要与实际工作的“可行”相结合,才是适用的,才能积累新经验。正如胡适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概括所言:“教育是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因为实际的“校情”和“生情”会对理论产生制约,所以再次试行分层教学需要在总结业已取得之经验的基础上做一些必要调整,使之更趋向于合理、适用,即“继续不断的重新组织经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笔者提出将分层教学与分方向教学相结合的财会专业课改新思路,并尝试搭建新框架:

(1)宽基础、深扎根:让所有财会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到第三学期学习《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两门课,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两门课。

(2)迟分班、少层级:在第四学期开始走班制分层教学,只分成A、B两个层次,设两个A班,四个B班。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税务会计》和《会计模拟实习》,但各层次要求不同,获得的学分亦不同。迟分班的目的在于减轻对教学秩序及师资和教室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少层级的目的则在于减轻在层次较低班级(如原C班)的授课压力和避免差生扎堆现象的出现,同时也为分方向教学留有更大的余地。

(3)大专业、小方向:在第五学期继续走班制的分层教学,同时结合分方向教学。两个A班学习《审计》和《财务管理》,两个B班学习《成本会计》并进行综合模拟实习,另两个B班学习《银行储蓄》和《银行会计》。定位于大专业、小方向的目的在于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本财会专业,适度转向金融等方向,使就业多一种选择(在条件成熟时,可选择更多的相关方向)。

中职五笔字型教法探究 篇10

关键词:五笔字型 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1-021-02

五笔字型教学以其重码率低而优于其它多种输入方法,以其形码输入的特点不需识字而优于其它输入法,以其单字输入速度快也优于其它输入法,所以五笔字型教法也是职业学校必须研究的内容之一。

根据多年来教学过程的体验和观察,当前中职五笔字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理论上放大字根的重要性,感觉只要背会字根就可以拆分汉字。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目的是理论指导实践,事实却适得其反。如果实践为先,即可获得经验(理论),会有成就感,继而以理论知识加以总结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也不利于抓理论或一味的从理论到实践。另外脱离理论的实践缺乏自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操作放任自流,没有落实与监督,缺少效率,不能及时纠正错误。学生的自控能力弱,上机实践放任自流没有实效,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兴趣,后期加强了实践的比重,但缺乏相应的监督与指导,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养成习惯后致使录入效率低下,学生成就感不足,上机实践不注重科学化合理化,不能分层分块多样化实践,缺少活力与兴趣。

三、困难集中,没有科学分解字根难点。依据教材顺序,先字根、再拆分,一级二级简码依次练,最后是词组,这种顺序的优点是知识归类,系统化,但是不是就是科学的教学顺序或适合现在的中职学生掌握汉字录入技能的学习顺序呢?

四、字根记忆问题。由于五笔属于形码输入法,记住字根拆分汉字成了潜规则,导致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完成字根记忆的基础上才开始字的拆分,这样五笔字根记忆的难点就出现在五笔学习的一开始,要求学生短时内记住一百多个字根,对学生是相当头疼的一件事,久而产生厌恶感,再加上学生看不到字根的实际应用,没有成就感,最终导致学生罢学,这样的教学无疑成了学生厌恶学习的动力,成了对学习计算机技能失去兴趣的催化剂;

五、速度提高问题。能够坚持背会字根的学生通常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而不背字根的学生动手能力又相对较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背会字根助记词又能够正确拆分的学生录入速度却提高很慢,他们不是不练,也不是不用功,但速度始终保持在低水平,不能快速提高;

六、其他输入法的习惯性问题。音码输入法的先入为主,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学习五笔,这是习惯之后的排它性。这部分主要是动手能力强但又不原意去记过多的字根的学生。他们认为,用拼音上网聊QQ就非常便捷,为什么要学这种麻烦难记的输入法呢?

七、错误指法问题。错误的指法得不到及时纠正也是影响输入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课教师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以及指法的及时纠正是非常重要的,错误的指法养成习惯后,要想纠正和提升录入成绩是难上加难。

八、惰性问题。当录入速度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后,学生的练习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他们也在练习,但没有竞争,只是为完成练习而练习,更没有速度,因为觉得学习的已经差不多,也会打几个字,没有提高速度的认知和需求。这种思想导致学生非常消极,没有进取心,这也是不能快速提升速度的原因之一。

因此,根据以上几个问题,提出五笔教学改进措施与实施方法。

步骤一:通过一级简码和键名字巩固正确的指法与盲打技术,激发兴趣,消除难学心理。指法是关键,也是五笔速成的基本功。正确的指法是盲打的基础,兴趣的开端,速度的保证,更是成功的钥匙。

熟悉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输入,实现盲打。由于日常中处理的汉字比例非常大,所以英文字母的练习达到能实现盲打即可,不要求有很快的速度。如何巩固盲打技术和加强指法规范性呢?最佳训练素材就是一级简码和键名字。指法的练习,要注重一级简码和键名字的练习。一级简码训练指法有这样几个优点:

1. 一级简码数量少,易记,上手快,让早有所闻五笔难练的学生释放心情,消除难学心理;

2. 一级简码击键简捷,左右手配合,能起到规范指法,巩固盲打的效果;

3. 一级简码提升速度快,学生感觉容易练,激发了兴趣,获得了成就感。

一级简码和键名字的训练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督察每个学生的指法与姿势并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2. 指头、键位对应一级简码和键名字;

3. 将二十五个一级简码或键名字组成一些常用词句,进行反复练习;

4. 一级简码的速度练习要达到每分钟100个以上;

5. 通过键名字的输入主要目的是达到指法的正确性,一级简码的输入主要目的是达到正确指法下的高速度。

步骤二:在步骤一中熟悉和记忆字根。用中学,学中用。成字字根的输入练习是熟悉和记忆字根的最佳方法。

字根难点的处理依据是用中学,学中用,分时分块练习,先学点用点,再到面(所有字根)全面掌握。

可以拆分练习和字根有很多是成字字根。如何处理这些成字字根呢?在练习一级简码的输入过程中(步骤一),使用成字字根的输入来调节训练。注重练习成字字根的好处是:

1. 成字字根的输入方法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消除难学心理;

2. 成字字根数量多,它的输入涉及到大部分字根,输入的过程也就是记忆的过程,在输入过程中熟悉了所有的字根,这样不但掌握了成字字根的录入方法,而且记住了它是一个字根;

3. 成字字根的输入看似不经常用的字的输入,实质是对字根分类和熟悉的一个过程,把一百多个字根分成五个区分开练习,字根的整体困难被分解,从用的角度录入成字字根是在用中学的具体体现;

4. 成字字根的输入练习为二级简码的练习奠定了基础。

成字字根的训练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督察每个学生的指法与姿势并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2. 分区熟悉,分区练习,分区记忆;

3. 尽可能的将不是成字的字根进行拆分练习,以熟悉字根;

4. 恰当调节节奏和学习兴趣,使用一级简码的测试是较好的方法;

5. 将各区的字根组成一些句子进行练习,既练了字根,又体现了学习的成果。

步骤三:二级简码的练习是五笔输入的灵魂,可以对字根巩固,并学会简单拆分。

二级简码只需每字输入两键(两字根),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发现,一个键可以输入汉字,两个键也可以输入汉字,这种输入法是多么的简单,不需要拼音输入法的选字。另外输入键数少,可以较快提高录入速度,为快速录入奠定了基础。

提高二级简码录入速度是练习五笔输入法至关重要的一环。二级简码的数量少,六百多个字,但足可以形成意思完整的短文练习。(可以包含一级简码、键名字以及成字字根)意思完整的短文练习让学生知道了这么简单的输入就能完成文章录入,表达自己的心情。知道了字根的作用,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兴趣。

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这个阶段可以进行同一人不同输入法的比较练习,或不同人不同输入法的比较练习。以此说明五笔相对于拼音的优越性,让学生发现拼音的弊端,激发学生练习五笔的积极性。训练方法应注意:

1. 教师督察每个学生的指法与姿势并作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2. 一级简码与二级简码交替测试,并进行成绩的统计;

3. 以多种形式进行比赛,演示或表演,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4. 用二级简码、一级简码、键名字和成字字根进行短文编写;

5. 分成小组,使小组间展开竞赛,使整体汉字录入水平提高。

步骤四:词组的练习包括二字词组、三字词组、四字词组和四字以上词组。词组的录入练习一样是对字根的熟悉与巩固。由于二级简码只是对前两个字根的拆分与练习,成字字根熟悉了,非成字字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将较多的字根记忆这个困难点分解,化整为零,逐步认识,逐渐完整。

词组的录入训练较早的引入到五笔训练里,这是最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它能提高输入速度是最大的优点,是最吸引初学者的地方,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最终词组的快速录入也是能否提高录入速度的关键之一。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单独词组练习与文章练习(含较多的词组)相结合的原则。

步骤五:最后引入交叉识别码的学习。三级简码学生会无师自通的,他们已经尝到了一键输入与二键输入汉字的乐趣,三级简码已经由他们尝试了很多次,也已经有了成就感。困难的是由二三字根组成的汉字。输入的多了,难免遇到少数的需要识别的由二、三字根组成的汉字,将这部分知识放到最后来学是最自然不过的了。交叉识别码这时候引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一开始回避交叉识别码的学习,目的是将五笔难学的难度降低,到后期兴趣与成就感较浓时,交叉识别码正确输入方法已经成了一种自发的探求,在多种学习方法下,交叉识别码的学习已经被大多数人掌握。

步骤六:改变练习形式和练习内容,组织各种比赛或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速度。当学生基本可以进行文章录入练习的时候,学习进入了疲惫期。学生的兴奋点需要再次激活。这时作为教师应当调整、组合和创造学生的竞争环境,让他们在竞争中继续提升速度,能否让录入速度上升一个级别,这是最为关键的时期。比如将所有学生进行录入速度分组,让成绩相近的分到一组,进行比赛;比如抓住学生有超越老师的欲望与激情,可以适当组织师生赛;比如让其中的一位同学作擂主,让其他同学向他发起挑战……。另外也要注意学生训练过程中的关节疲劳问题,让学生之间或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手腕放松也是对学生增强信心的一种心理鼓励。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由原来的独立练习环境转变成竞争环境,提高训练强度,从被迫练转变到自主竞争的主动练。

上一篇:甘肃省业余体校下一篇:野外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