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2024-07-18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精选六篇)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篇1

1.1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即波特竞争力模型) 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 E. 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用于行业分析和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有五大竞争力量决定行业的盈利能力, 选择模型指标系构成因子共有5个, 分别为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目前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该模型如何更好制定企业战略进行前瞻性分析, 研究认为要想获取竞争中有利的局面, 必须要做到“站对队”“、站排头”。而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指的是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常规的竞争方式可以分为价格和非价格两种。

要高度重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通常情况下, 潜在进入者会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利润。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市场体制不够完善, 竞争大多都是以降低价格、牺牲利润为主要方式, 而这种方式往往最终结果会是“两败俱伤”或者“伤敌一千, 自损八百”;另外, 潜在进入者会使得原有的市场份额被瓜分, 利润被稀释, 从而使原有的竞争主体利润受损。对于供应商力量的理解主要是指商品供应者以谈判或者其他方式, 最大限度榨取客户利润的能力;而购买者力量则是指客户主体, 在商品选择及购买过程中, 通过谈判以及其他方式获取比表面价格更低的商品能力。

1.2 波特五力模型的优势

由于简洁明晰, 操作性强, 能够融合理论性与工具性, 五力模型相对于适用于企业管理者应用, 通过实践来看, 能够做到统筹兼顾, 客观公正, 确保其最大的应用优势, 一般情况下, 有以下三种作用, 即分析企业市场定位、制定企业经营决策以及辅助分析企业利润等。

2 波特五力模型的缺陷

从实践应用来看“, 五力模型”仅仅是企业用于战略分析的工具, 能够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但从近年来实践来看, 该模型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仅存在极大的隐忧, 还有可能对企业的战略形成造成误导。

2.1 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影响

在波特“五力模型”当中, 选择五个研究因子做为模型计算指标, 但唯独没有客观环境因素。在模型形成之初, 波特认为环境因素与五个指标间都存在关联性, 因而没有必要单独进行设置。但中国市场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极大“, 五力模型”的应用就不再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事实上, 现代企业的种种决策都是在众多重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开展的。这些环境因素不仅能够独立对五个竞争力中某一竞争力产生强烈作用, 还能够与五个竞争力相互作用。

2.2 没有充分考虑指标动态关系

对于企业竞争而言“, 五力模型”各要素间存在动态对应关系, 如果竞争压力增加, 则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 从而形成新的作用比例, 而“五力模型”没有有效地反映这五种力的动态关系。

2.3 没有充分考虑联动互动规律

所谓的竞争是指企业间的博弈, 各竞争主体都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而压制竞争者。因此, 某一企业市场控制力的提升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竞争策略的改变。也就是说竞争主体间的关系具有互动性和联动性特征, 企业竞争不仅要依靠“五力模型”, 还要充分考虑联动规律造成的关系变化, 及时调整各项任务指标。

2.4 没有充分考虑产业发展规律

每个企业都会对自己覆盖的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因而各竞争主体在企业当中的话语权也不尽相同, 而产业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 如果盲目进行竞争, 无法准确把握规律, 可能导致“五力模型”不能够准确分析各类因素关系, 其计算结果也不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

为确保企业竞争力稳步提升, 必须要使企业构建完善的联动战略, 而“五力模型”仅能够对业务体系竞争关系进行分析, 却不能分析公司所有业务板块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整体竞争状况的变化影响。

3 改进“五力模型”的基本思想

3.1 企业竞争力确认

经过以上讨论, 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三条标准判断企业竞争力: (1) 纳入并说明环境因素对企业间竞争存在较大影响, 对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2) 对竞争主体间地位转变过程进行说明; (3) 对关键因素转变渠道进行引导和控制。结合具体实践, 本文结合“五力模型”确定基本思想。即针对“五力模型”存在的问题, 对企业不同竞争主体关系进行分析, 在确保模型动态运行的前提下, 准确把握竞争状态转化过程。

3.2 基本步骤

一是准确把握对部分有重大影响的要素, 按照相应的计算原则构建完善的分析系统;在模型体系中引入“环境作用力”因子 (如政府政策、国际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公众影响等) , 将其纳入“五力模型”, 形成新的计算体系, 以确保在国内的整体适用性。二是分析本企业、产业内竞争对手与产业外竞争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企业及竞争对手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程度;分析不同竞争状态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预判未来竞争状态, 并且设计引导竞争状态转移的模式。三是分析企业需求, 对企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 结合存在不足及发展目标, 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4 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竞争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管理理念应用机制

4.1 供应商分析

根据上述五力模型改进方法, 得出银行议价实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反映, 即银行占领供方主要市场情况、供方替代品销售情况以及供方提供产品是否能够让银行存在偏好。一是供方向银行提供的信用资金的替代品问题。银行资产结构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中长期债券所占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 而存款比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但从金融机构长远发展来看, 环境作用力不可忽视, 供方提供的信用替代品越多, 就会降低其议价能力和水平;二是银行是否占领供方主要市场。通常情况下, 银行的供方分为资金盈余、人力服务。目前, 国内供方仍倾向于首选将盈余资金放进银行, 但随着人们投资理财观念跟随资本市场变化而变化, 其资金分流效应日趋明显。各银行中的人力资源, 其也可以通过“跳槽”向现银行施加压力削弱其人力服务的压力;三是供方产品是否是银行的偏好产品。从存款角度来看, 供方是银行负债业务的主体, 银行推出的服务及信用产品大多都是以存款为基本前提的, 而这种投入品的结构形式, 对银行的议价能力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4.2 客户分析

一是大客户业务相对优质, 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等, 从其购买的服务及产品特征来看, 大都量大、集中, 对银行的营业收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故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强;二是通过对大量金融机构业务对比来看, 其服务与产品存在较高的同质化, 对买方而言其区别不足以使自己保持粘性而倾向于随意转换, 使买方的议价能力增强, 从而可以压低银行产品的销售价格;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 信息对称性逐渐升高, 使人们的金融素养逐渐提高, 因此对金融机构销售产品的结构、特性以及成本也越来越清晰,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买方议价能力的提升。

4.3 行业现有竞争状况分析

一是随着国内银行发展变迁, 竞争对手开始由国内同类企业转向国际金融体系, 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被极大的削弱;而东道国本土竞争优势明显, 网点终端建设极具竞争优势, 与当地人文风俗结合更为紧密, 当地人一般倾向于到熟悉的银行开展业务, 这些地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就世界金融体系竞争而言, 市场基本固定, 但银行成立及进入门槛较低从而形成了越来越多银行瓜分一块不增长的蛋糕的竞争局面, 任一银行的竞争行为都会对其他银行产生巨大影响, 行业竞争程度空前激烈;三是是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对银行生存及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银行通过激烈的竞争, 在目标市场取得主导地位是银行赖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只有保住目前的市场地位, 才能够更好地稳健发展, 履行社会责任, 获取利润。

4.4 潜在进入者分析

无可否认, 潜在进入者对于现有企业生存发展存在较大的威胁, 如果其比例较大, 就会极大地稀释市场利润结构, 如果现有企业对新进入者采取抑制的态度, 则会降低潜在进入者加入的可能性;反之, 新进入者就会比较容易在市场取得一席之位而继续发展抢占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实施, 传统消亡式竞争已经逐渐转化为合作竞争, 想要轻易阻挡新进入者已不是那么容易。所以, 要发挥好壁垒的作用, 能够极大压制潜在进入者参与的可能性。

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看, 进入壁垒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通常情况下, 反映为政府决策及经济规模上, 特别是政府政策性因素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从竞争来看, 规模经济产生的壁垒对国内非国有银行会有较大的影响, 但对于发达国家银行来说, 则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政府政策这个因素却对任何想进入一定区域银行业的金融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对本土银行的保护政策等。

4.5 替代产品和服务分析

从研究体系来看, 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都会与替代品产业产生激烈的竞争, 替代产品使得产业内企业为了增加对购买者的吸引力而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利润, 会极大降低领域内的潜在收益。银行国际化发展能够为企业间接融资提供重要渠道和路径, 而直接融资市场银行冲击较大。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体上升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所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 各类咨询公司以及财务公司提供的商品及服务, 也能够取代银行的部分功能, 使银行这种间接融资提供者受到极大挑战, 其市场份额被大量吞噬。

通过使用改进的竞争五力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众多交织相互作用的影响力因素中, 能够对国内银行国际化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主要有两个, 即行业竞争现状及客户议价能力。所以, 制定国际竞争战略时, 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特别是客户注意力吸引及转移上要特别关注, 因为银行终端服务的最终落脚点在客户, 只有牢牢盯住客户需求, 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为现代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 同时又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传统竞争大多以区域同类企业竞争为主, 而现在基于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竞争已经拓展到全国、全世界范围, 竞争模式及关联因素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密集化;通过对波特“五力竞争模型”进行分析, 对管理理念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以期对基于“五力竞争理论”构建的管理理念进行批判与改进。本文第一部分对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进行理念性的思考并阐释;第二部分将分析说明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陷, 进而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方法;经过第二部分的论证, 第三部分将运用补充后的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的管理理念对其实际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战略管理商业银行,波特“五力竞争理论”,理念缺陷改进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2]黄丹, 余颖.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金碚, 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中式快餐的波特五力竞争模式分析 篇2

快餐业在我国虽然起步得比较晚,但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快餐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所喜爱,使得我国快餐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快餐业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根据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只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5 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以下将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快餐业的竞争结构。

一、潜在竞争对手威胁大

(一)进入壁垒低

1、规模小。我国现有大多数快餐店规模均较小,购不成优势

2、缺少著名品牌。购不成品牌优势

3、资金需求低

4、资源来源多。现有快餐店对资源没法形成壁垒

5.其他成本低。现有快餐店没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技术

(二)原有同行反应

原有快餐店由于缺乏快捷的信息和加入者众多等原因,所以不太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反应。

二、行业内现有企业的竞争

目前,国内快餐企业面对的是国际竞争。快餐行业的国际公司、地区公司已悉数登场,或收购,或参股,或自我经营,我国快餐市场基本形成了国际竞争态势。面对国际竞争,中国快餐企业可以采用低成本、高附加值、差异化经营等竞争策略。

到目前为止,肯德基中国分店已经超过了2000 家,麦当劳达到了 1000 家,德克士达到了950 家。2009 年肯德基还增加 100-150 家,麦当劳也增加 80-100家。西式快餐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我国,中式快餐依旧是我国快餐业的主体,在据调查显示,78.9%为中式快餐店,而 21.1%是西式快餐店。尽管西式快餐日益受到欢迎,中式快餐仍以其价格优势和在主要消费层次中的口味优势,占据大部分国内快餐市场。

三、供应者压力

快餐行业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饮料供应商和餐具供应商

1、供应者的集中程度和本行业的集中程度。

目前市场上快餐行业供应者集中程度较差,餐具、饮料和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原材料市场基本上都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同行市场众多,供应商不具备太大的议价能力。

2、供应者的可替代程度。

由于原材料供应,饮料供应,餐具供应等属于低技术含量产业,目前市场上种类繁多,可替代程度高,同行竞争压力大,可选择挑换产品众多,供应商品的竞争能力因而受到牵制。

3、本行业对于供应者的重要性。

快餐行业是原材料供应、饮料供应、餐具供应的重要用户,供应

者的命运和该行业息息相关,因此来自供应者的压力会相对减少。

4、供应品对本行业生产的重要性。

快餐行业的供应商对本行业的生产起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市场上原材料供应商繁多,标准不一。如果某一快餐行业对特定的供应商有特殊需求与爱好,会提高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5、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供应商前向一体化的可能争抢了本行业的竞争压力,如果原材料供应商不仅经营快餐业,而且也经营酒店。则快餐行业和酒店行业就会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总结出当今快餐行业的问题:

情况:供应商的同行竞争激烈

策略:建立稳定的供应商网络

①选择一些相对较小的供应商,使企业的购买成为该供应商的一项重要收入,增加供应商对企业的依赖性;

②寻找和开发多个备选供应商,以减少对现有供应商的过分依赖; ③可以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在提供原材料的同时,能确保供货的及时度和质量,更能根据实际的需求库存随时要求供货,避免造成浪费;

④尽量实现原材料向后一体化,如自己种植蔬果,饲养家禽,这样就可以降低对供应商的依赖性,同时减弱供应商对本企业的竞争压力。

四、用户的压力

1、价格

价格是影响顾客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顾客会因为价格的高低而选择他们的消费行为,极低的价格与极高的价格相对于中端价格的快餐来说,顾客量是最多的,因为太低的价格,顾客不会放心,太高的价格对于只求快速解决肚子问题的消费者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毕竟快餐的出现最主要是快速解决饥饿问题。

2、服务

当客户选择一间中式餐厅的时候,服务往往是他们不会忽视的因素之一。要使顾客等待时间尽量地短,就要求服务员的服务快捷,厨房操作的快捷,顾客到达快餐店后,服务员要尽快的安排顾客就坐、点菜或指引顾客自助点菜,顾客点完菜后服务员应尽快地将菜单送到厨房,饭菜成熟后,服务员要在第一时间将饭菜送至顾客面前。快餐服务不仅对服务员服务快捷提出了要求,而且服务员和厨房的沟通畅通也是很重要的。

3、品种选择:

对于中式快餐市场来说,要想获取更多的客户,就必须得不断地推陈出新,推出新的菜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这就要必须找好产品的定位,制定好产品战略,做好市场调查来确定消费者人群的消费水平。在开发中式快餐食品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三个原则:

(1)标准化

企业应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使用现代化机器厨房设备以取代人工操作,同时制定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以此来减少人的主观判断发挥失常所带来的质量不一致。

(2)绿色营养

中式快餐在开发食品过程中应重视营养配餐,同时利用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对人体有治疗养生作用的中医成分的配料的考究。追求纯净、健康、自然 的绿色快餐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式快餐也可以打出“绿色食品”的口号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菜式简洁

中式快餐的菜式种类不能多且杂,否则既会使快餐店显得没有特色,也无形中加大了厨房的工作量,并且使整个快餐店变得难以运作。

五、替代品的压力

替代品威胁在不同的顾客群体中具有差异性

1、具体就中式快餐而言 ,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主要是在较短的时间满足显性需求 ,即生理需求如解决饥饿 , 以及隐性需求如较好的就餐环境及独特的饮食 文化体验等。

2、从实践看 ,企事业单位的食堂、铁路和民航等伙食供应部门、低档中式正餐饭店 ,摊点和家庭厨房为代表的低端日常餐饮和中式快餐之间构成了替代品的关系。

3、不同的顾客群体对产品的替代性出现了差异 , 以填饱肚子为主要目的的顾客群体容易转向替代品的消费;而追求饮食文化 ,美好就餐体验的顾客群体一般不会选择替代品,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替代品的消费层次满足不了这类顾客的需求。

策略:中式快餐企业对市场的细分是做好 自身定位的前提 ,也是企业后续发展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中国快餐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如下:

(1)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

(2)加强自主创新 ,实施标准化战略

(3)进行准确的目标市场分析后 ,才能不断提升中式快餐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2002年中国对快餐品牌的认知程度,快餐市场的领导者是肯德基。2002年中国餐饮业十强之中有8个被肯德基和麦当劳占了,其中有五个是肯德基取得的。3个是麦当劳。

快餐市场的挑战者是与西式快餐完全不同的以一茶一座为代表的中式快餐,中西式差别大,所以对中式快餐来说西式快餐式一个很大的挑战。

快餐市场的追随者是麦当劳、必胜客等同等的西式快餐。快餐市场的补缺者各种不知名的小型快餐店

参考文献:

中国快餐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快餐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快餐行业市场竞争分析报告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篇3

1 相关理论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 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 提出了著名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指出, 一个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包括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五个方面的因素。这五种基本力量的状况及其整合强度, 最终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同时也决定着行业最终获利能力, 即说明了行业是否具备吸引力。

2 VMS产品国内外行业现状

2.1 国内现状

2.1.1 相关标准推出比较晚

2006年10月1日, 国家交通部正式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高速公路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通用规范》 (JTG D80—2006) , 其中“7.3 监控系统”规定了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高速公路LED可变限速标志、可变车道控制标志的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等。2009年国家颁布了两个关于VMS产品的标准, 一个是国家标准:《高速公路LED可变限速标志》 (GB 23826—2009) 。另外一个是国家推荐标准:《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 (GB/T 23828—2009) 。2010年国家公安部颁布了一个行业推荐标准:《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GA/T 484—2010) 。而美国在1995年就推出NTCIP协议。

2.1.2 控制中心与VMS之间的通信协议标准缺失

装在公路沿线的VMS一般离控制中心有一定距离, 控制中心发布动态信息到VMS上, 需要依靠通信协议来交换信息, 进而保证整个系统的顺畅运行。而目前国内存在以下两种主要情形:一种是各公路运营部门制定通信协议;二是VMS供应商制定通信协议。由于公路运营部门和VMS供应商很多, 所以造成了整个市场通信协议种类繁多且互不兼容的严重问题, 这不仅使得公路运营部门采购时受到极大困扰, 因而对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变狭窄;而且对VMS供应商的生产也有极大的影响, 即同一个供应商应用在不同地方的产品可能因为通信协议的不统一, 而增加研发、生产及维护的成本。

假如存在一个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那么可以大大提高VMS产品的互换性, 即不同的VMS产品供应商, 他们在生产VMS产品时都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 公路运营部门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家的产品, 都可以用于系统中, 都可以满足基本的要求, 也就是说不同供应商生产的产品可以进行互换, 这样对采购、维护及系统升级等都会带来极大的便利。在这点上, 美国推出了统一的NTCIP协议,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2.1.3 早期产品比较混乱及产品利用率低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其他等级的公路不断建设, 也相继设立了一定数量的VMS, 但是由于相关的标准推出比较晚, 因此无论VMS产品的规格、性能, 还是安装位置、数量、类型等, 都比较混乱。另外, 更为突出的是, 在VMS的使用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一方面, 因为大部分道路管理中心尚未建立道路交通动态信息采集系统, VMS缺乏实时可靠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 对基础信息的加工很不深入, 对VMS的利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由此, 没有发挥VMS的潜在价值, 没有起到交通诱导的应有作用, 极大地降低了VMS的利用效果。

2.1.4 用户群集中

VMS产品的用户群比较集中, 一般是公路局、路政管理有限公司、高速公路管理处、高等级公路管理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交警大队等。

2.1.5 供应商繁多

国内VMS市场, 基本都是本土供应商的天下, 国外供应商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但是该市场供应商繁多, 根据2012年12月的“智能交通产品数据库”中的资料进行统计, 共有16家登记在册的VMS相关产品供应商, 其他没有登记在册的不计其数。另外, 只有为数不多的本土企业对国外进行了零星的VMS产品出口。

2.2 国外现状

美国自1995年12月推出NTCIP协议以来, 不断地进行了升版, NTCIP是美国ITS标准化的重要一环, 极大地推动了VMS相关产品及市场的发展。欧洲针对VMS产品, 2005年推出了严格的认证标准EN12966, 对VMS产品的视觉表现、物理表现、结构表现、电气需求、电磁兼容等进行了规范, 也促进了VMS相关产品的发展, 但是目前欧洲没有制定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欧美市场的供应商基本是欧美的知名供应商。除欧美等传统市场之外, 印度、中东、智利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但这些地区没有产品标准、通信协议标准, 供应商有来自欧美的, 也有来自中国的。另外, 在国外, VMS产品的主要用户群是当地政府。

3 VMS产品行业的竞争分析

以下采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对VMS产品行业的竞争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3.1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分析

3.1.1 产品有比较高的行业标准, 技术门槛较高, 不易进入

中国相关的标准为:《高速公路LED可变限速标志》 (GB 23826—2009) , 《高速公路LED可变信息标志》 (GB/T 23828—2009) , 《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 (GA/T 484—2010) 。虽然有两个是推荐标准, 但竞争者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一定都会竞相遵循这些推荐标准, 因此, 要进入这个市场领域, 以上产品标准就是最低的技术门槛。国外市场有更严格的产品标准, 如欧洲的EN12966, 美国的NTCIP协议标准、UL认证等。

3.1.2 客户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由于VMS产品属于工业产品, 用于交通领域, 客户对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可维护性、服务支持等综合要求比较高, 他们评估一个供应商会比较严格, 也会比较谨慎, 同时基于历史采购及使用经历产生的惯性, 因此, 他们对品牌有一定的忠诚度。

3.1.3 供应商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

VMS产品不是普通的LED显示屏产品, 它不仅需要LED显示屏的通用显示功能, 还需要有LED灯开路短路侦测功能、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监测功能等, 除功能之外, 还对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有非常高的要求, 因此, 需要供应商有比较强的技术及产品研发实力。多年来, 为什么很多LED显示屏厂家想办法挤入该市场, 而最终失败了呢, 是因为VMS类产品跟普通LED显示屏区别很大, 需要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

3.1.4 供应商需要具备一定的制造、施工资质等实力

用户为了方便挑选出更有实力的供应商, 在选择供应商时, 会对供应商的一些硬指标提出要求, 比如注册资金、历史成功经验等。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分析, 该市场领域进入难度高, 且总的市场容量相比通用LED显示屏要小得多, 因此, 潜在竞争者进入威胁不大, 不可能有大量的LED显示屏公司真正地纷纷拥入。

3.2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3.2.1 在中国, 买方议价能力较强

由于控制中心与VMS之间的通信协议还没有标准化, 不同供应商之间的产品无法互换, 那么买方改变供应商的成本较高, 本来在这样的情况下, 买方议价能力是比较弱的, 但是, 有些买方有时为了节约当前的采购成本, 忽略后期的维护成本, 牺牲互换性等特性, 而强行改变供应商, 采用不兼容的产品, 或者强行要求新供应商做出产品修改适应以前的通信协议, 因此, 也可以说买方议价能力还是较强。

3.2.2 发达国家, 买方议价能力很强

美国采用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NTCIP协议, 供应商必须遵守该通信协议标准, 因此, 不同供应商的产品具有互换性, 买方转换供应商的成本低, 因此, 在美国, 买方议价能力很强。欧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类似NTCIP一样的通信协议标准, 但是有严格的交通LED显示屏标准规范:EN12966规范, 该规范自2005年颁布以来, 还没有中国企业有真正通过EN12966规范的VMS产品;另外, 欧盟尽管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 但是各个国家还是有事实上的通信协议标准, 比如西班牙采用DGT协议标准, 英国采用TR-2316协议标准等。因此, 在欧盟国家, 以及挪威、瑞士, VMS产品的买方议价能力很强。

3.2.3 发展中国家, 买方议价能力较弱

其他没有统一通信协议标准的国家, 尤其没有产品标准的国家, 由于买方转换供应商的成本很高, 所以买方议价能力较弱。

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在中国, 尽管没有通信协议的标准化, 产品的互换性比较差, 但是已经发布了VMS产品的相关产品标准, 而且, 很多买方比较强势, 有时不会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 为了眼前利益宁愿牺牲前后期产品之间的兼容性, 不顾后期维护的艰难程度, 因此, 相对来说, 供方议价能力较弱。美国有通信协议标准NTCIP, 供方议价能力较弱。欧盟国家及采用EN12966的挪威、瑞士, 供方议价能力较弱。其他无产品标准、无通信协议标准的国家, 买方转换供应商的成本非常高, 因此, 供方议价能力强。

另外, 产品标准、通信协议标准只是VMS产品的门槛, 要想获得好的竞争力, 供应商除满足标准之外, 还要在产品功能、产品可靠性、服务手段及质量、品牌影响力、价格、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 这些也可以影响买方做出决策, 因此, 有实力的供方是有一定的议价能力的。

3.4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针对交通领域特点设计的LED显示屏以其亮度高、寿命长、价格便宜、结构简单、模块化设计、安装维护容易等特点, 目前是VMS等交通信息显示方面的主要载体, 尚不存在潜在的替代品威胁, 预计10年内难以有替代品出现。

3.5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分析

3.5.1 VMS产品行业竞争还不充分

VMS产品市场领域目前属于零散行业, 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决定价格, 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垄断。相对于庞大的LED显示屏市场来说, VMS产品市场是一个的小小的细分市场, 却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垂青, 但是,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来耕耘该市场, 属于“浅尝辄止”的机会主义者, 由于大部分的机会主义者用心不足, 因此, 领头的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偏大;另外, 普通LED显示屏的毛利率已经下探到10%以下了, 而VMS产品, 相对来说利润率比较高, 因此, 该市场领域目前竞争还不充分。

3.5.2 发展中国家的VMS产品需求在增长

如新兴国家中的中国、印度、南美等地区需求在增长, 尤其在中国, “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很繁重, 而且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 政府为了达到稳增长的目的, 有可能效仿2008年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这样极有可能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要比“十二五”规划的里程更长。

3.5.3 竞争方式多样化

VMS产品尽管有不同的标准限制, 但是在标准之上, 还可以产生差异, 另外服务、技术开发能力等不同, 也是采购商考虑的要点, 同时, 价格战也是一种竞争方式。

3.5.4 竞争者数量在变化

欧债危机虽然让总体需求暂时有一定的减少, 但是有些欧洲老牌的VMS产品供应商在危机中倒闭了, 如欧洲的ODECO公司, 也就是说, 有些地区同行竞争者在减少。

当然在这个行业也会存在一些互补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如高速公路的机电设备承包商, 负责通信线路、配电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等;还有智能交通系统承包商等。他们在负责自身领域产品时, 也有VMS产品的推荐能力, 或者他们设计规划的系统中就会采用VMS产品。

4 结论

综合来看, VMS产品行业属于零散行业, 但集中度较高, 竞争不是很充分;产品利润率较高, 产品同质化还不严重;客户更换供应商成本较低, 买方较强势, 供方较弱势;总体需求在增长, 新公司进入难度大, 不会有大量的企业蜂拥而入;基本的竞争方式是产品、服务、价格等;市场容量可观, 竞争环境良好, 表明该市场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 值得由该行业的中小技术型LED企业深度耕耘。

摘要:采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VMS产品行业竞争现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为该行业的中小技术型LED企业是否应该投入精力进行深度耕耘提供借鉴;同时, 也丰富了国内运用营销理论对VMS产品行业进行分析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VMS产品,波特五力,竞争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光明, 吴燕.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我国造船产业结构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63-66.

[2]骆欣光, 杨林.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多口径精准削笔器市场营销战略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17) :75-77.

[3]智能交通产品数据库.中国交通信息化[J].2012 (12) :46.

[4]刘春船.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扬州LED产业发展战略[J].北方经贸, 2010 (2) :54-55.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篇4

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中提出了竞争的五种作用力思想。这种思想为分析产业结构、分析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 以及竞争来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技巧, 并帮助产业内各企业制定相应的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指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 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一般情况下, 不同产业会有不同的作用力, 最强的一种或几种作用力占据统治地位, 并对战略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 产业形成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产业与其环境建立联系, 了解竞争压力的主要来源, 发现产业发展的关键强项与弱项, 识别产业发展趋势中最具有机遇和危险的领域, 准确进行最佳定位, 保卫白己, 抗击五种竞争作用力, 或根据白己的意愿影响五种作用力。

中国是世界番茄种植和加工的出口大国。2006年中国加工新鲜番茄430万吨, 生产番茄制品近70万吨, 其中63万吨出口, 贸易额3.56亿美元, 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997年7.7%的增加至目前的30%, 成为继美国和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番茄酱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新疆番茄加工业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番茄加工业主要的生产地区。2006年, 新疆番茄种植面积达80万亩, 主要番茄制品企业加工鲜番茄383万吨, 占全国总产量近90%, 番茄加工产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还多。2007年, 新疆生产加工各种类型的出口番茄制品51.98万吨, 同比增长14.87%。随着中国番茄加工业的发展, 新疆番茄加工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 因此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新疆番茄加工业的竞争环境, 寻找科学的竞争对策对新疆番茄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疆番茄加工业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

1. 买方侃价的能力

由于新疆番茄加工制品销售的定位是出口, 因此买方侃价能力可忽略国内番茄制品的购买商的侃价能力, 主要考虑新疆番茄制品的主要进口国的侃价能力。

(1) 新疆番茄加工业番茄制品买方集中, 即部分买方的购货量占销售量的比例较大, 因此买方具有较强的侃价能力。目前, 新疆番茄加工业的主要出口国是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中亚、意大利 (用于再加工) , 以及欧洲各国。根据2007年资料显示, 新疆番茄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是欧洲 (60%以上) , 其次是俄罗斯和中亚 (约23%) , 日本、东南亚 (14%左右) 。其中, 意大利每年进口约占新疆番茄制品出口的90%, 因而具有较强的其侃价能力。

(2) 新疆番茄加工制品中的番茄酱是进口商购买的主要成本和购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口商通过不惜代价寻找最有利的价格并选择性购买, 增强了番茄制品进口商的侃价能力。由于新疆番茄制品中的番茄酱属粗加工原料型, 买主往往通过进口大包装的番茄原酱 (2007年新疆90%以上的出口番茄酱为220立升和1吨包装的无菌铝铂袋包装) 进行分装或深加工, 例如制成番茄沙司, 其加工后或分装后价值增殖较大, 即买主加工后出口的产品成本占买主进口产品成本的比例较小, 反映出进口国对番茄酱价格的敏感程度较差, 增强了进口国的侃价能力。

(3) 新疆番茄制品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 (以番茄酱为主) , 进口商总可以找到可供选择的供应商, 从而增加进口商的侃价能力, 除非转移成本比较高, 才会降低进口商的侃价能力。新疆番茄加工业出口的番茄酱总体仍属于标准化或无差异的产品, 因此番茄酱的主要进口国可选择贸易的国家较多, 侃价能力较强。

此外, 番茄制品本身的产品特征使的进口国在购买时对产品和服务的问题有时并不过分关注, 进口国也往往拥有关于番茄制品需求、实际市场价格, 甚至包括新疆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等信息, 这些都使得进口国即买方在交易谈判中的侃价能力得以增加。

2. 供应商 (卖方) 侃价的能力

在新疆番茄加工业中, 供应商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原材料供应商, 即番茄种植户;第二类是辅材料供应商, 包括外包装桶的供应商、包装袋的供应商、托盘的供应商、煤炭等供应商;第三类其他供应商。供应商主要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降低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威胁手段向新疆番茄加工企业运用讨价环节的能力。

加工用番茄是番茄加工制品的主要投入, 因此番茄种植户是新疆番茄加工业的主要供应商。随着新疆番茄加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和番茄种植基地建设水平日益提高, 虽然番茄加工龙头企业在交易市场上仍居于主导强势地位, 但番茄加工龙头企业与番茄种植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和改善, 原材料成本因订单农业的发展而逐渐稳定, 番茄种植户具有一定的侃价能力。辅料的供应商目前主要是外包装 (玻璃瓶包装、铝塑复合包装和钢桶包装) 的供应商。尽管包装材料成本占番茄制造成本的比率较高, 但目前新疆包装制造业发展迅速, 中高档的铝塑复合包装和钢桶包装供给质量和数量的明显增加, 使得包装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也在逐步下降。此外, 提供运输的供应商的侃价能力有所增强, 原因在于新疆番茄制品产量随着市场的开发不断扩大, 产量激增, 导致铁路运输压力加大, 铁路运力不足。

3.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新疆番茄加工业主要竞争对手可分为国内竞争对手和国际竞争对手。国内竞争对手主要指甘肃、内蒙古、河北、东北三省新建立的番茄加工业。资料显示, 2007年中国共有番茄酱生产企业67家, 其中新疆有40家企业, 甘肃有8家企业, 内蒙古河套有19家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主要指美国、意大利、土耳其等传统番茄酱生产大国国内的番茄加工企业。

新疆一直是中国加工番茄种植面积最大和出口量最大的省区, 新天、屯河、天业也是中国番茄制品生产规模的最大的三个企业, 占中国90%的番茄制品出口额也表明新疆番茄加工业在出口方面面对的国内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几乎没有势均力敌的竞争者。在国内市场上, 由于番茄制品主要用于出口, 市场尚未完全开拓, 消费量小, 因此竞争也并不激烈。

目前新疆番茄加工业主要的竞争对手仍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番茄酱出口国, 根据美国FAS (国际农业组织) 统计, 全世界共有番茄加工企业650家左右, 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是美国的晨星公司, 其加工能力据世界第一位, 第二位是新疆中基, 其规模都在30万吨以上, 此外还包括国外一些番茄沙司、番茄调味品公司, 例如美国的亨氏, 其销售量都比较大。竞争对手情况如下:第一, 世界番茄制品的主要主产国意大利、希膳、土耳其、西班牙、法国、葡萄牙及以色列番茄制品的加工产业发展随世界番茄行业增长出现起伏。第二, 由于世界市场的供求波动, 番茄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加大, 库存成本有所增加, 导致竞争对手的数量减少。第三, 主要竞争对手通过跨国并购, 竞争实力有所增强。

4. 潜在进入者

对于新疆番茄加工业而言, 由于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基本已形成规模经济。这种规模经济不仅表现在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上, 还表现在原材料基地建设的规模上, 从而导致愿意进入的番茄加工的新疆企业数量有所减少。在国内, 除甘肃张掖、高台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有加工番茄种植外, 内蒙古河套地区由于具有与新疆相同的资源环境优势, 番茄种植和加工有所发展。但这些地区的番茄加工企业由于进入市场晚, 普遍规模还较小, 因此对新疆番茄加工业造成的竞争压力也十分有限。在国际市场上, 由于新疆番茄加工业目前企业规模较大, 独特的资源优势使其具有相对的成本优势, 新进入企业只有达到相应的规模或通过多样化经营分摊成本, 才能与新疆番茄加工业的成本优势抗衡, 这使国外一些企业也望而止步。因此, 对新疆番茄加工业而言, 潜在进入者造成的竞争压力相对还较小。

5. 替代品

由于新疆番茄加工制品主要出口国外, 而以番茄酱为主的番茄制品是国外消费者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对于番茄制品的需求量较大且消费偏好趋同, 因此几乎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制品。而国内市场由于饮食文化的区别, 消费者较少食用番茄制品, 替代品也较少。目前, 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 番茄制品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增加, 例如对番茄汁、番茄红素、番茄沙司等产品的消费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 番茄制品的替代品对番茄加工业的影响不大。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 新疆番茄加工业来自买方和现有竞争者的压力最大, 潜在竞争者的压力次之, 供应商的压力较小, 替代品的压力最小。因此, 为提高新疆番茄加工业的竞争力, 减轻压力, 挖掘潜力, 提出以下建议。

1. 继续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 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目前新疆加工业主要以粗加工生产为主, 新疆的各方面条件 (例如良好的原材料供应、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造就了新疆番茄加工制品低成本的价格优势, 也正是这一优势为新疆番茄加工业规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新疆番茄加工业应继续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 因为一方面可以发挥规模优势, 在竞争中取得利润;另一方面也可构建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降低来自买方的侃价压力。在此基础上, 新疆番茄加工业还应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风险, 缓解来自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的压力, 又能扩大市场规模, 取得进一步的规模优势。

2. 优化产业价值链, 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逐步实施差异化战略

新疆番茄加工业目前产业价值链较短, 企业内价值链的控制程度较低, 缺乏科学的价值链管理, 面临买方和供应方的压力较大。因此, 产业内各企业应积极同供应商、买方展开合作, 优化价值链, 降低产业内的交易费用。优化产业价值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优化新疆番茄加工业与番茄种植户 (供应商) 之间的价值链 (主要指番茄订单农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 , 包括优化番茄加工原材料 (鲜番茄) 的种植价值链、收购价值链;二是优化新疆番茄加工业内部的价值链, 包括合理确定番茄加工企业的生产安排、改造非增值活动、增加生产的柔性、提高物流的效率并降低活动的成本等内容;三是优化新疆番茄加工业与买方的价值链, 包括加强与买方的合作、合理进行产品定价并选择高效的分销渠道、树立新疆番茄加工产品的品牌以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内容。新疆番茄加工业通过优化价值链, 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而且可以在产品设计或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及其他方面实现独特性, 形成差异化发展战略。

3. 利用规模、技术优势, 对外进行直接和间接投资, 减轻竞争压力

新疆番茄加工业有较长的番茄种植和加工历史, 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加工和管理技术, 番茄产业化程度较高, 因此, 新疆番茄加工业有条件对外进行直接和间接投资, 并通过投资来分散经营风险, 减轻来自国内和国外现实买方和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例如新疆番茄加工业可在国内的内蒙古、甘肃、河北、东北地区投资建立番茄种植和加工基地, 以缩短番茄制品的运输距离, 降低销售成本;可与内蒙古等地的当地番茄加工企业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分享资源和技术, 共同研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可在沿海港口和边境口岸的加工区投资设立流通加工和销售机构, 扩大市场影响;可直接或间接到主要进口国投资, 收购并购当地销售企业或新建销售网点, 绕过国外市场的进入和绿色壁垒等。

4. 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形成新疆番茄加工产业集群, 提高番茄加工业整体竞争力

新疆番茄加工业目前仍存在着行业竞争秩序较混乱的问题, 例如部分企业内抢原料和外争市场, 恶意价格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 造成番茄制品生产成本上升, 利润空间缩小, 经营风险加大, 也增加了主要贸易国家实施反倾销或贸易保障措施的可能性。因此, 新疆番茄加工业应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 规范竞争秩序, 积极推进实施战略联盟, 整合番茄产业的前向和后向产业, 逐步实现新疆番茄加工产业的产业集群, 提高番茄加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美) 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 2001

[2]张忠杰孔媛:世界番茄产品贸易现状及主要出口国竞争力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06 (7)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篇5

1 基本概念

所谓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五力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入侵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影响行业的盈利能力。潜在的竞争者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替代品会进行业务争夺,现有企业要采取各种方法保持其销量与利润增长。买方主要通过压低价格与要求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利润获取能力。卖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的,各企业竞争目标都在于使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这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这些冲突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1]。

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对第三方物流的错误认识问题

(1)第三方物流行业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2)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利润空间很大。

2.2 客户企业方面的问题

2.2.1 观念体制落后

由于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生怕利润被其它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意向外寻求物流服务。更重要的是如果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很多企业内部的物流很可能会被第三方物流取代。作为国有企业,物流外包意味着大批员工失业,这对企业的领导来说要面临极大的风险。

2.2.2 怕降低控制能力

许多公司宁愿自己保留一个“小而全”的物流部门,也不愿意把这些物流服务转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是因为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关系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可能将介入客户企业的采购、生产制造、销售或分销的各个环节,成为客户企业的物流管理者,客户企业因此对物流的控制力大大降低,在双方协调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物流可能出现失控的现象,即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完全理解并执行客户企业的要求,从而降低了客户服务水准。另外这里还有一个信息沟通的环节,原来由本企业内部沟通的问题转变为两个企业之间的沟通问题,这样容易造成信息流通不畅或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影响了物流的功效。

2.2.3 客户关系管理的风险

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合作中,直接面对企业客户的往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它们通常也拥有全面的客户信息,甚至包括潜在的客户信息。

2.2.4 公司机密泄露的风险

物流既然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并执行这一战略的重任,通常会对该客户企业的战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2.3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的问题

(1)部分企业体制的落后;

(2)设施和条件水平低;

(3)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水平低;

(4)管理水平落后;

(5)缺乏现代物流知识和专业物流管理人才。

3 基于“五力模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五力模型”分析如图1所示。

3.1 我国第三方物流潜在的竞争者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很多都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过来的,所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由传统运输公司或仓储公司演变的区域性物流企业。主要是指地区的基本物流和部分增值服务。虽然与其它地区的原兄弟公司有联系,但还不够紧密,尚不能成为网络。这类企业的仓库结构和设施比较旧。在管理方法和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上,多数企业还局限于传统、分离、单一的基本业务,因而其收取的服务费用比较低。

(2)由某一传统领域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演变成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国邮政、铁路系统、中远、中储等,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处于垄断或领先地位,规模都比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且物流设施比商业储运公司要好。虽然他们是全国性的公司,但地方的子公司都是独立核算,因此,除非是很大的客户,多数客户很难享受到较为全面的配合和统一的协调。这类物流企业一般都能提供全部的基本物流业务和部分的增值服务,但价格较商业储运公司稍高。

(3)大型外资跨区域物流企业。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目前这类外资物流企业在绝对数量上不多,但他们在物流行业中却有着相当的影响力。在设备投资、资金实力、人才、观念、经验和管理方法上,这些企业都有着较大的优势。他们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全面的、跨地区的服务,但这类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且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由于要负担他们的投资以及大量的人力成本,他们的收费水平也是较高。这类物流企业有些并不拥有运输车辆、仓库等设施,它们主要是提供代理服务,通过转租、联营等方式与中方物流企业的合作。

(4)新兴内资跨区域的物流企业。作为后进入市场者,多是顺应市场需求和物流发展趋势而建立的,而且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求得发展,必有优于传统企业之处,因此,新兴物流企业的定位一般都是成为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要在短期内打入市场,规避物流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风险,很多新进物流企业都采取了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代理模式。无论在业务规模、设备投资,还是在价格上,这些新兴的内资物流企业,已开始具备与大型的外资物流服务商相竞争的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以外,目前在我国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在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运用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技术,加强核心业务构建,不断扩大客户群,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提高竞争力。

3.2 第三方物流服务替代品的威胁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替代品其实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活动由外包给第三方转为自营形式。这种替代形式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范围和领域,也设置了物流行业谋取利润的定价上限。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取得高利润,就必须通过集约化经营,以高效率、低成本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凸显出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优势,这样才能使客户倾向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选择。

3.3 买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方的议价能力

不同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是不同的,国有大型企业由于缺乏物流理念,恪守计划经济时期“大而全”的经营思路,大多自建物流体系,对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较少;新兴中小型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因此对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迫切。外商参股及独资企业等大型外企公司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优势,他们大都不是自己建立物流部门,而是选择大的专业的物流提供商来为自己提供服务。可见中小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主体,虽然它们的物流总量不是很大,但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却很高。

3.4 卖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供应商可以是第三方物流本身,也可以是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他们的议价能力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实力,如果供应商规模较大,专业性强,业务量也大的话,他们的议价能力就比较强。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的拥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物流设备与设施,有的没有就靠租赁,而且很少企业同时拥有物流活动必需的所有设备和设施,这些设备和设施的提供者就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供方。当供方的实力雄厚或处于垄断地位,并同时拥有多个卖方(租赁方)时,如铁路、民航等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力量就显得非常弱小,在成本价格上的控制力就很薄弱,从而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4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形式

由于信息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落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集中在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活动方面,因此从内容上看是无差别竞争占据主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价格竞争形式的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上,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等高层次物流服务的供应能力严重不足,而传统运输、仓储等基础性物流服务从总体看却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格局,特别是公路运输、货运代理、仓储等方面的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市场供给能力普遍过剩。这就使得围绕传统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基础性物流服务的价格竞争十分激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削弱,服务质量和效率都难以提高,降低了工商企业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影响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扩大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范围狭小,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部垄断。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国有企业占据较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从计划经济时期运输、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的储运企业转型过来的,它们的传统经营范围比较明确,主要是其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势力范围。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尚未打破,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冲突依然严重,行业封锁、地方保护还普遍存在,再加上我国物流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比较缓慢,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局部垄断的现象。这种局部垄断的形成并不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别或资本需求等因素的原因,而是由于条块分割的体制因素造成的,它是在低规模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效率损失严重。不打破这种局部垄断,统一全国物流市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难以实现有效竞争。

摘要: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的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至今,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就一直是我国经济领域内的热门话题,对第三方物流的研究也可谓层出不穷。遗憾的是,一些研究限于对第三方物流概念的介绍,而针对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深入探讨还远不够充分。文中根据现有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从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和物流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着重于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波特五力模型,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波特“五力竞争理论” 篇6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 我国服装对外贸易面临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把握机遇, 战胜挑战, 是我国服装对外贸易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接下来, 文章将以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为依据, 从我国对外服装贸易行业内现有厂商的竞争能力着手, 结合数据、实例, 对我国服装对外贸易行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

二、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行业内现有厂商的竞争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服装行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服装行业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尤其迅猛, 这得益于我国发展服装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服装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了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不足。

(—) 竞争力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服装对外贸易发展迅猛。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我国服装进出口2267.7亿美元, 增长23.3%, 占当年全国货物贸易总额的7.6%。其中, 出口2065.4亿美元, 增长23.6%, 占我国当年货物贸易出口的13.1%;进口202.3亿美元, 增长20.3%, 占我国当年货物贸易进口的1.5%。服装类商品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点优势:

1. 劳动力比较优势明显。

服装行业的特点使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是我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我国拥有近13亿人口, 廉价且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据相关数据统计, 按小时计算, 我国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为0.69美元, 排名世界第48位。分别相当于日本的1/37, 美国、西欧的1/20左右, 韩国的1/8, 巨大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服装外贸行业的发展。

2. 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强有力政策支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实行“走出去”战略, 大力支持对外贸易的发展, 服装行业紧跟改革开放的浪潮, 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 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据统计1980年~2001年世界服装出口总额增长4.86倍, 而同期中国服装出口增长了21.81倍, 我国的的服装生产和出口从1994年以后便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3. 国际贸易配额制度的取消。

在国际贸易配额限制的束缚下, 多年来中国向设限区出口服装只占该区进口额的5%左右, 而向非设限区出口的服装占到该区进口额的35%。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配额的逐步取消,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将迅速国际化, 拥有成本低但素质高的劳动力, 是中国成为世界服装加工厂的最重要条件。

(二) 竞争力劣势分析

我国的服装行业虽发展迅猛, 但存在着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化, 服装设计创新程度低, 服装网络化销售体系不完善等不足。

1.服装行业品牌没有规模。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服装行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但是我国目前还只有有限的几个中国驰名商标,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服装的品牌。我国的服装, 质量虽好, 但是未形成品牌效应, 未很好的占领国际市场。而且在国际服装贸易竞争中, 我国还只能依靠低成本这唯一优势。创造一个好的品牌是将服装行业由成长期发展成为成熟期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2.我国服装设计创新度低, 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的服装行业能迅猛发展,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但在飞速发展的服装对外贸易中, 却暴露了我国服装行业设计创新度低, 设计水平过低的缺陷。如今, 我国的服装贸易, 服装品牌的设计存在着大量的抄袭, 仿照外国知名服装品牌的做法, 缺乏独立的服装设计思维与设计能力, 看重销售的数量, 而不注重质量, 这也使得我国服装外贸行业的附加值过低, 服装外贸行业的净利润大打折扣。

3.我国服装网络销售体系不够完善。行业的迅速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销售体系与物流, 建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品生产体系, 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外贸行业, 更应注重销售体系的完善, 我国物流行业的相对滞后, 导致了服装行业供业链的部分脱节, 这也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服装贸易的发展。

4.重生产、轻设计、重加工、轻营销的经营理念。

三、我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思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结构开始逐步转型, 即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移。服装的加工、生产和出口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先发行业, 将随着中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逐步衰退。但这并不意味着服装外贸行业会退出我国, 只是意味着服装产业链的一端将会转移, 而另一端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反而会得以提升。也就是说,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我国的服装行业将会向款式创新、打品牌站等营销领域转移。从产业链转移方向角度看, 人们对服装款式要求会更加复杂, 对服装品牌偏好度会提高。因此我国现有服装外贸企业如果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 就应该利用现加工优势尚未完全消失的缓冲期, 逐步改变原有重生产、轻设计、重加工、轻营销的经营理念, 将经营的重心尽快转移到款式设计和品牌营销上来;从产业转移的国别地域方向来看, 由于具有地缘优势和运输便利,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主要面向东南亚和南亚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为代表的政局稳定而经济更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因此我国现有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如果还想继续控制生产环节, 就应当及时做好到以上国家海外投资的准备。这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佳选择。而单纯从进出口角度来看, 我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应当逐步改变主要以出口为主的习惯, 适应国外服装的进口

四、个人对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的建议

一是加强服装品牌建设, 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二是完善服装销售体系, 加强网络销售的建设;三是转变服装生产的经营理念, 要重生产、重设计、重营销。

参考文献

[1]刘希全.金融危机前后我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走势—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纺织经济.

[2]殷越男.中国应对欧美的重新设限[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1) :61-66.

[3]唐小波.ATC协议对中国纺织业的影响[J].社会科学, 2002; (3) :47-50.

[4]闫芬姣.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地理格局变迁与中国对策,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5]荣蓉.中国服装贸易价值创造研究,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上一篇:打造山区精品高中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