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舞蹈

2024-08-24

中国传统舞蹈(精选十篇)

中国传统舞蹈 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特征,思考

中国传统舞蹈是一门发展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重要艺术。其丰富的表演形式, 多样的表演手段, 深厚的文化内涵, 促使越来越多的文艺热爱者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针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的思考, 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项针对舞蹈艺术的思考与探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文艺学术界以及其它文艺研究者对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特征的研究作了详细介绍与探究。

一、传统舞蹈的类型

(一) 传统古典舞。传统古典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种类, 它是一门发展时间较长的传统舞蹈艺术。中国的古典舞蹈正式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其是立足于几千年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上, 结合舞蹈艺术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古典气息, 古典艺术感的舞蹈种类。传统古典舞又被称作“戏曲舞蹈”, 它包含了一些戏剧艺术中的元素与文化, 是中国传统舞蹈中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舞蹈。

(二) 传统民间舞。传统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另一个重要种类, 它是一种最贴近于民间生活, 最为普遍的、常见的民间舞蹈种类。民间舞是立足于民众生活, 民间文化环境创造而来的一种舞蹈艺术, 也是中国传统舞蹈中最广泛, 最普遍的一种舞蹈类型。民间舞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其舞蹈动作及内涵也相对比较简单。传统民间舞在民间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人民用来表演助兴, 因此该舞蹈种类也算是最为大众化, 民间最普遍的一种传统舞蹈。

(三) 传统芭蕾舞。传统芭蕾舞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并没有十分长久的发展历史, 究其根源芭蕾舞是源自于欧洲的一种舞蹈艺术, 其根本并非是在中国。然而“中国传统芭蕾舞”是一种立足于欧洲芭蕾舞, 又融合了中国现实的文化艺术的产物。它是在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中成长, 发展起来的一门舞蹈种类。因而又算是中国传统舞蹈中的一种。

二、传统舞蹈的审美要求

(一) 对舞蹈动作的要求。对于传统舞蹈的审美要求重要的一个内容是对舞蹈动作的要求。舞蹈动作是舞蹈表演中的主要表演内容, 表演动作的到位程度, 举摆力度直接关系到舞蹈表演的质量。因而, 对于舞蹈动作的要求也就成为了对传统舞蹈审美观的一个重要评价内容。如今的各类舞蹈表演, 观赏者首要的审美要求便是对其舞蹈动作进行评判, 舞蹈动作的规范程度也大体上决定了舞蹈表演的质量。另外, 舞蹈动作的到位程度也是观众对舞蹈表演者表演技艺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因此, 对于舞蹈动作的要求, 也就成为了对传统舞蹈审美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对搭配音乐的要求。传统舞蹈表演中的另一个重要审美评价标准是其表演搭配音乐的质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都会有相对的音乐作为其背景配乐, 而搭配音乐的合适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舞蹈表演的质量。如今的舞蹈表演中, 其配乐的适宜程度是观赏者对其舞蹈审美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舞蹈节目中, 在舞蹈配乐工作中都会有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工作, 力求使舞蹈表演获得最好的配乐效果。舞蹈的配乐还能够为整个舞蹈节目表演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节目氛围, 更好地契合舞蹈节目的表演。

(三) 对视觉效果的要求。对于传统舞蹈审美的另一个标准是其舞台视觉效果。舞蹈表演的视觉效果是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的, 被舞蹈观赏者直接观看的一个表演形式。因此, 其视觉效果的好坏也就决定了观赏者对其舞蹈节目的评判结果。如果舞蹈节目能够展现出一个良好的视觉效果, 便能博得众多观众的青睐与喜爱。这对于传统舞蹈审美的判断标准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四) 对舞台配景的要求。针对传统舞蹈审美的另一个判断标准是舞蹈节目舞台配景的效果, 舞蹈节目在表演过程中都要有相应的舞台背景作为其陪衬, 而且舞台配景也对舞蹈节目的表演起着一个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舞蹈节目表演前, 都会搭建质量较高的舞台配景, 以保证舞蹈表演的顺利进行。所以, 舞台配景也就是传统舞蹈审美评判标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舞台配景尽管并非是舞蹈节目表演的主要内容, 但其对于舞蹈节目的衬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舞台配景的质量也客观上决定了观众对于舞蹈质量的印象。

(五) 对舞蹈编排的要求。舞蹈编排也是对于传统舞蹈审美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舞蹈节目的表演质量最主要是依赖于于前期舞蹈编排的效果, 无论是舞蹈节目的具体动作, 还是动作的顺序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舞蹈编排来实现。而且舞蹈编排的过程, 也相当于世舞蹈表演的一个彩排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能有效发现舞蹈节目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校正, 能够从整体上对整个舞蹈节目有一个总体地印象概括, 从而更好地编排整个舞蹈节目的布局。舞蹈节目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 其前期编排的质量优劣一览无余。可以被众多的舞蹈观众直观地看到, 是好是坏, 表演一开始便可得知。因此, 舞蹈编排也就是舞蹈观众对于舞蹈节目的审美判断的一个基本衡量尺度, 也直接关系到观众对舞蹈节目的认可度。

三、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前景

(一) 要坚持发扬和传承传统舞蹈。传统舞蹈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国家成立时期开始, 就一直存在于社会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年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舞蹈势必会与如今的现实社会产生一些差距与距离, 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传统舞蹈与现实社会的差距就会影响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 因此我们要充分传承和发扬传统舞蹈艺术, 将其精华与内涵都能够吸收应用, 争取让传统舞蹈艺术在现代文化社会能够绽放更大的光芒。传统舞蹈不仅能够丰富现代社会的文化生活, 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 要将现代文艺与传统舞蹈相结合发展。传统舞蹈尽快有其巨大的历史内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其与现实的文化社会还是存在着不同之处的, 在某些地方还是不能与现代文化社会相兼容, 这就要求在继承传统舞蹈的过程中要将其与显示的文化相结合, 以促进其更好地与现实社会融合。现代文化与传统舞蹈尽管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然而彼此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有效地发掘出现代文艺与传统舞蹈之间的共同点, 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保证传统舞蹈在现实社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总结

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史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与神秘气息的, 其巨大的魅力与文化气息也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热爱者。针对传统舞蹈审美特征的思考, 能够让我们对传统舞蹈的艺术魅力了解更加深入, 能够更好地发掘出传统舞蹈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对这么流传已久的瑰宝艺术产生喜爱之情。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舞蹈审美特征的探究与思考, 能够促进中国传统舞蹈的更好发展, 让这门传世艺术更好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仝妍.试析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 01:30-33.

[2]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3]韩瑾.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4]何俭.从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看现代舞的创新意识[J].湘南学院学报, 2009, 06:83-85+98.

中国传统舞蹈 篇2

1、三字经(勾绷脚练习)

2、字母歌(节奏练习)

3、锄禾(柔韧练习)

4、小木偶(手位练习)

5、滴滴答(胯的练习)

6、旗语兵(半脚尖练习)

7、真快乐(胯与跳的练习)

8、玩翘板(维族)

9、彝家娃娃真幸福(跳踢步练习)

10、白雪公主(再见曲)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一部分:三字经(勾绷脚练习)

1、训练目的:训练对勾绷脚和脚腕开与关的控制能力,以及后背的挺拔与直立

2、主要动作及要求:

单、双脚勾绷:勾脚脚尖最大限度的勾起,脚跟往远蹬,脚与腿部形成勾曲式造型, 绷脚脚腕伸展,脚背向上拱,脚尖向下压,与腿部形成一个流线形造型。

双开脚:勾脚,脚尖带动外旋,大腿内侧肌肉夹紧

双关脚:由双开脚位脚尖并拢转回至正步位

平脚吸腿:平脚吸于小腿,后背保持直立。

读书舞姿:五指并拢放于脸前,大臂架平小臂呈90度折角,指尖向上

睡觉舞姿:双对脚盘坐,左手放于左膝上,右肘防于右膝,右手握拳防于太阳穴,低头做睡觉状。

翻书舞姿:右手手心向上于体旁,由下至上划立圆,眼随手动左手保持读书舞姿。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对脚盘坐,睡觉舞姿准备

准备音乐

⑴— 1—8 随意读书动作

⑵— 1—4 随意读书动作

5—8 绷脚双腿伸直,上身直立,双手旁点地

第一段:

⑴—1—2 双脚勾脚

3—4 双脚绷脚 右勾脚同时右倾头

还原

7—8 重复⑴5—6反面动作

⑵—1—2平脚吸右腿同时右手读书舞姿

3—4 右腿伸直绷脚,右手旁点地

5—8 重复⑵1—4反面动作

⑶—1--—2 双勾脚

3—4 双开脚

5—6 双关脚

7—8 双绷脚

⑷—1—2 右腿绷脚打开至2点方向,右手读书舞姿

3—4 右手落至体前

5—8 重复⑷1—4反面动作 第二段:

⑸—1—4 双脚勾绷一次

右勾脚同时右倾头

右绷脚同时头还原

7—8 重复⑸5—6反面动作

⑹—1—2平脚吸右腿,右手2点读书舞姿

3—4 右腿伸直绷脚至2点,右手落于体前

5—8 重复⑹1-—4反面动作

⑺—1—2 双脚勾脚,身体前俯,双手扶地,指尖相对,右转头

3—4 双脚绷脚,上身回正

5—8 重复⑺1—4反面动作

⑻—1—2 收右小腿至盘腿,右手读书舞姿

3—4 右手扶右脚

5—8 重复⑻1—4反面动作 结束音乐:

⑼—1-—8 双手读书舞姿,右起转头一圈 ⑽—1—6 翻书舞姿

睡觉舞姿

4、提示:

a、动作一拍到位,与欢快的音乐相配合。

b、通过舞姿动作体现出小小读书郎的读书状态。

c、通过歌曲三字经唤起孩子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5、歌词:

青赤黄 乃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青赤黄 乃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酸苦甘 乃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乃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二部分:字母歌(节奏练习)

1、训练目的:

手臂动作与跳的2/4节奏训练,以及顺序节奏的训练

2、主要动作及要求:

双手斜上位:双手位于旁平位于正上位之间45度角的位置

双手点头位:双手指尖点于头顶

双手点肩位:双手指尖点于肩上,大臂架平于体旁

双手叉腰位:双手位于腰间的位置

胸前拍掌:双手于胸前位置击掌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正步位,双手叉腰(四人为一组)

准备音乐:

⑴ —1—8 保持准备位姿态

第一段:

⑴—1—2 右边第一人,半蹲,双手斜上位,保持舞姿至四人做完

3—8 其他三人每人2拍,依次重复⑴1—2动作

⑵—1—2 右边第一人,直立双手点头位,保持舞姿至四人做完

3—8 其他三人每人2拍,依次重复⑵1—2动作

⑶—1—2 右边第一人,半蹲双手点肩,保持舞姿至四人做完

3—8 其他三人每人2拍,依次重复⑶1—2动作

⑷—1-2 直立双手叉腰位,保持舞姿至四人做完

3—8 其他三人每人2拍,依次重复⑶1—2动作

⑸—1—4 四人同时动作,双手斜上位

5—7 胸前拍掌3次

保持姿态

⑹—1—2 双手斜上位,3—4 双手点头位,5—6 双手点肩位,7—8 双手叉腰位

间奏音乐:

⑺— 1—8 任意字母造型

⑻— 1—8 变换任意字母造型

第二段:

⑼—⑿ 1—2 重复⑴—⑹动作与顺序节奏,同时双脚正步位跳

⒀—1—4 四人同时动作,正步位跳,双手斜上位,5—7 正步位跳3次,同时胸前拍掌3次

停住

⒁—1—2 正步位跳,双手斜上位,3—4 正步位跳,双手点头位,5—6 正步位跳,双手点肩位,7—8 正步位跳,双手叉腰位,第三段:

⒂— 1—8 重复⑴动作与顺序节奏,同时双脚跳至大八字位

⒃—⒅ 重复⑽—⑿

⒆—1—4 跳至大八字位,同时双手斜上位

5—7 跳回正步位,胸前拍掌3次

停住

⒇—1—2 跳至大八字位,双手斜上位

3—4 跳回正步位,双手点头位

5—6 正步位跳,双手点肩位

7—8 正步位跳,双手叉腰位

(21)—1—8 重复⒇1—8动作

结束音乐:

(22)— 1—2 胸前拍掌一次

3—4 任意字母造型

4、提示

a、顺序节奏要求每一个人的节奏准确。

b、做完动作后要保持舞姿等待自己的节奏。

c、跳落地的节奏在重拍,要求重拍准确,不得在空中。

5、歌词;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XYZ, Now you see,I can say my ABC!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三部分:锄禾(柔韧练习)

1、训练目的

前腿与旁腿的柔韧性训练

2、主要动作:

a. 扛锄头:(以左为例)左手肩前,右手胸前,模仿扛锄头的动作,同时左倾头

b. 锄地压前腿:小臂带动,向远压前腿,模仿锄地的动作

c. 锄地压旁腿:同上,向远压旁腿,体对一点保持不动,模仿锄地的动作

d. 擦汗手:(以左为例)空拳,手背经额头拉至左太阳穴旁,同时左倾头,模仿擦汗的动作

e.平脚单腿吸腿:(以左为例)膝盖带动,单腿正吸至小腿处,全脚平放于地面

f.平脚双吸腿:双腿正吸,膝盖并拢,全脚平放于地面

g. 吸坐:平脚双吸腿,后背立直,双手体旁轻点地,坐于地面

准备位置:身向3点伸坐,双手扛锄头,转腰至1点,视1点,左倾头

准备音乐:

⑴— ⑵ 保持准备位姿态

第一段

⑴—1—2 锄地压前腿

3—4 回至准备位

5—8 重复⑴1—4动作

⑵—1—4 锄地压前腿,保持姿态

5—6 身体转至1点,左手擦汗,右手侧轻点地,左倾头

7—8 回到伸坐,双手斜下位轻点地,视3点

⑶—1—2 右吸腿同时右倾头

3—4 还原

5—8 重复⑶1—4反面动作

⑷— 1—8 重复⑴1—8动作

间奏音乐:

⑸—1—4 双腿吸坐

5—8 双脚碎踏,转至1点

⑹—1—4 双腿开跨至对脚盘坐

5—8 双腿打开至横叉,双手体前斜下位点地

第二段

⑺—1—2 右锄地压右旁腿

3—4 回至右扛锄手位左倾头

5—8 重复⑺1—4动作

⑻—1—4 右锄地压右旁腿,保持姿态

5—6 左手擦汗,右手斜下位点地,左倾头

7—8 头回正,双手回至双手斜下位点地

⑼—1—2 吸右腿,右倾头

3—4 还原

5—8 重复⑼1—8动作

⑽— 1—8 重复⑺1—8动作

间奏音乐

⑾—1—4 双腿收至对脚盘坐,双手落至旁斜下位点地

5—8 双膝并拢至吸坐

⑿—1—4 双脚碎踏转至7点

5—6 放腿伸坐

7—8 右扛锄手,身体拧腰至1点,右倾头视1点

第三段

⒀—⒃ 重复⑴—⑷反面动作,间奏

⒄—⒅ 重复⑸—⑹动作

第三段

⒆—(22)重复⑺—⑽反面动作

结束段

(23)—1—2 收至对脚位盘坐,双手斜下点地

3—4 双腿并拢至吸坐

5—6 放腿伸坐锄地压前腿

7—8 起身,左扛锄手,左倾头

4、提示

a、压前腿时,后背保持平直,手向远伸展。

b、用锄地的形象,体现压前腿的动作,增强训练的趣味性,并通过古诗词的提示,培养孩子从小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5、歌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从小养成好习惯,好习惯。

爱惜粮食要记住,要记住。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四部分:小木偶(手位练习)

1、训练目的

训练手臂的灵活性和方位的准确性,使学生对手的方位有进一步的认识。

2、主要动作及要求

a、扩指:五指最大限度的伸展和张开。

b、前后平位:手臂平抬于身体前、后方,高与肩平。

c、旁平位:双手臂抬于身体两侧,高与肩平。

d、旁斜上位:双手臂伸向“旁平位”与“上位”之间的位置。

e、旁斜下位:双手臂伸向“旁平位”与“下位”之间的位置。

f、前斜下位:手臂伸向“前平位”与“下位”之间的位置

g、后斜下位:手臂伸向“后平位”与“下位”之间的位置

h、胸前位:小臂折回于胸前的位置。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双跪坐,双背手,含胸低头

准备音乐:

⑴—1—8 保持准备位姿态 ⑵—1—2 提肘,指尖向下扩指

3—4 抬头,视一点

5—6 小臂抬起,指尖向上

7—8 晃头 第一段:

⑴— 1 右手旁平位,眼视右手右手小臂折回,头回正

3—4 重复⑴1—2反面动作

双手小臂向下折回,指尖向下,低头

双手小臂向上收回原位,指尖向上,抬头

7—8 晃头

⑵— 1 右手小臂伸向旁斜下位,手背向前,视右手

右手小臂收回原位,头回正

3—4 重复⑵1—2反面动作

双手小臂向下折回,指尖向下,低头双手小臂向上收回原位,指尖向上,抬头

7—8 晃头 第二段:

⑶— 1—2 右脚上步单腿跪立

3—4 左脚上步成正部位站立

5—6 右手落至胸前位

7—8 左手落至胸前位

⑷— 1 右脚脚尖打开至二点方向,带动身体同时转动

回正

3—4 重复⑷1—2反面动作

5—7 直膝平踏步向右原地转动至七点方向

落手

⑸— 1 前后斜下位臂摆,眼视一点还原

前后斜下位臂摆,眼视五点还原

前后斜下位臂摆,眼视一点

前后平位 落至前后斜下位

还原

⑹— 1—8 重复⑸1—8反面动作 ⑺— 1—2 右手扩指按至胸前位

3—4 左手扩指按至胸前位

5—8 直膝平踏步向右原地转动至一点方向

⑻— 1 右脚脚尖打开至二点方向,带动身体同时转动还原

3—4 重复⑻1—2反面动作

5—6 右手小臂抬起,指尖向上

7—8 左手小臂抬起,指尖向上 第三段:

⑼— 1—8 重复第一段⑴1—8 ⑽— 1 右手小臂伸向旁斜上位,眼视右手右手小臂收回原位,头回正

3—4 重复⑽1—2反面动作

双手小臂向下折回,指尖向下,低头双手小臂向上收回原位,指尖向上,抬头

低头

提肘小臂下垂,手松弛

4、提示

a、手臂位置要准确。

b、动作中要呈现木偶般的顿挫感。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五部分:滴滴答(胯的练习)

1、训练目的

胯的灵活性训练与勒马手的舞姿练习

2、主要动作及要求

单顶胯:(以右为例)髋部向右顶出同时,左膝松弛弯曲

双顶胯:连续重复同一侧单顶胯动作两次

勒马手:手握空拳于前平位,手臂弯曲呈下弧状

扬鞭手:食指上翘,其它手指空拳相捏,经体前上扬至正上位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正步位直立,双手叉腰

准备音乐:

⑴— 1—8 保持准备位姿态

⑵— 1—8 右脚起跳向前碎跑,双勒马手

⑶— 1—4 右手收至叉腰

5—8 左手收至叉腰

第一段:

⑴— 1—2 右单胯,同时右倾头

3—4 还原

5—6 右单胯,右倾头,同时右勒马手

7—8 收至准备位

⑵— 1—8 重复⑴1—8反面动作

⑶— 1—2 右双胯,同时右倾头2次

3—4 还原

5—6 右双胯,右倾头2次,同时右勒马手

7—8 收至准备位

⑷— 1—8 重复⑶1—8反面动作

⑸— 1—6 连续右顶胯6次,同时右倾头,右手勒马

7—8 收至准备位

⑹— 1—2 右双胯,同时右手扬鞭向右斜上位摆

3—4 左双胯,同时右手扬鞭小臂向左斜上位摆

5—6 重复⑹1—2动作

7—8 收至准备位

⑺— ⑻ 重复⑸—⑹反面动作 结束音乐:

⑼—1—4 右脚起跳向前碎跑,双勒马手

5—6 正步位直立,右手收至叉腰

7—8 右脚向1点上步至左膝跪地,右手经体前至扬鞭手位

4、提示

a、胯部运动时腰要保持松弛,膝盖保持松弛随动

b、头随胯灵活摆动,手臂保持舞姿,不要随之摆动

c、要体现小骑手活泼、机灵的可爱形象

5、歌词

我爸爸让我拉住缰绳,拉住缰绳,我赶着马儿奔向前方,奔向前方,过路的行人各个夸我本领高强,我满心欢喜放开歌喉快乐歌唱。

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嗒。

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嗒。

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嗒。

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嘀嘀嗒嘀嗒。

我快乐歌唱。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六部分:旗语兵(半脚尖练习)

1、训练目的:

提高脚踝的能力,上下身的协调配合2、主要动作及要求:

a、大八字位半脚尖:在大八字脚位的基础上脚掌踩地,脚跟最大限度上提。

b、小八字位半脚尖:在小八字脚的基础上要求同上。

c、旗语(海军):分别为海军旗语中的W、A、L、D四个字母,要求一拍到位,动作有力度。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双手扶地蹲下(手中拿旗),低头

准备音乐:

⑴— 1—8 保持准备位姿态

⑵— 1 双脚跳起脚下打开大八字位,同时双手打开至旁斜上位

2— 4 保持姿态

5—8 双手打开至旁斜下位

⑶— 1—2 脚下收回小八字位,同时左手旁斜上位,右手于胸前

3—4 双手至右斜下位

5—6 左手旁平位,右手正上位

7—8 左手屈臂于胸前位,右手不动 第一段:

⑴— 1—2 大八字位,同时双手旁斜上位

3—4 半脚尖两次,重拍在下

5—6 双手旁斜下位

7—8 半脚尖两次,重拍在下

⑵— 1—4 小八字位,4个旗语,一拍一次

5—6 半脚尖两次,重拍在下

7—8 保持舞姿

⑶— ⑷ 重复⑴—⑵动作 间奏音乐:

⑸— 1—2 双手旁斜上位,右脚上步,成自然位

3—4 双手旁斜下位,左脚上步,成自然位

5—8 4个旗语,一拍一次

⑹— 1—8 重复⑸1—8动作 第二段:

⑺— ⑻ 重复⑴—⑵动作 结束句:

⑼— ⑽ 重复准备音乐⑵—⑶动作,最后一个动作上右脚单跪立

4、提示

a、半脚尖重拍在下

b、斜上位与斜下位手需经过体前交叉

c、手臂动作位置准确,有力度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七部分:真快乐(胯与跳的练习)

1、训练目的

通过小八字位小跳训练学生膝盖的松弛及脚踝的力量。

2、主要动作及要求

鸭走步:小八字脚全脚踏地向前行走,膝盖松弛,身体随动。

单顶胯:由髋部一侧为重拍,向外顶胯,头随动。

小八字位小跳:小八字位站立,经过半蹲,双脚绷脚推地跳起,半蹲时尾椎骨垂直于地面,上身不可松懈。

小鸭喝水:小八字脚屈膝半蹲,双手扩指于后斜下位,掌心相对,上身前倾,同时碎摇头、碎踏步、抖手。

小鸭嬉水:小八字脚站立,双手扩指于后斜下位,掌心相对,仰头,同时碎摇头、碎踏步、抖手。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7点,小八字位,旁按手

准备音乐:

⑴—⑶ 保持准备位姿态

第一段:

⑴— 1—6 左脚起鸭走步三次

7—8 重心移至右脚,左旁点步,右手叉腰,左手提腕至旁斜上位,右倾头 ⑵— 1—5 右单顶胯五次,头随动

6—8 保持舞姿

⑶— ⑷ 重复⑴-⑵动作

⑸— ⑹ 重复⑴-⑵动作

⑺— ⑻ 重复⑴-⑵动作

间奏音乐:

⑼— 1—4 小八字位,旁按手,双脚向三点方向蹦跳四次

5—8 小八字位小跳一次,同时双手扇动

⑽— 1—8 重复⑴反面动作

⑾— 1—2 膝盖内扣

3—4 还原至小八字位

第二段:

⑿— 1—6 向一点鸭走步三次,左脚起

7—8 右脚收至小八字位站立

⒀— 1—8 小八字位小跳两次,四拍一次,双手扇动

⒁— ⒂ 向七点方向重复⑿—⒀动作

⒃— ⒄ 向五点方向重复⑿—⒀动作

⒅— ⒆ 向三点方向重复⑿—⒀动作

第三段:

⒇—(21)向一点方向重复⑿—⒀动作

(22)—(23)重复(9)-(10)动作

结束音乐:

(24)— 1—4 “小鸭子喝水”状

5—8 “小鸭嬉水”状

(25)— 1—6 “小鸭喝水”状向左转一圈

7—8 重心移至右脚,左旁点步,右手叉腰,左手提腕至旁斜上位,右倾头

4、提示

a、跳跃时强调膝盖的松弛,落地要有蹲。

b、鸭走步手臂保持旁按手位,随身体摆动。

c、“小鸭喝水”时后背保持平直。

d、“小鸭嬉水”时注意折腕夹肘。

5、歌词

嘎嘎嘎嘎嘎嘎嘎!

嘎嘎嘎嘎嘎嘎嘎!

游来游去真快乐,就是母鸭带小鸭。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八部分:玩翘板(维族)

1、训练目的

让孩子学会绕手腕,同时初步了解维族舞的风格。

2、主要动作及要求

a 摊手:指尖带动,掌心向上摊开。

b绕腕:从摊手由指尖带动向小臂内侧绕立圆,经提腕至压腕的连贯动作。

c 花手:在兰花手手型的基础上,拇指靠近中指,五指自然弯曲,呈花状。

d 移颈:颈部放松,在保持头部不倾斜的基础上向左右移动。

e、行礼:右手指尖点于左肩,手心朝上,左手背于身后,含胸低头。

3、节奏

准备位置:身向1点,右膝单跪立,行礼 准备音乐:

⑴— 1—8 保持准备位姿态

⑵— 1—4 双手经体侧提至旁平位,同时直立,脚收至自然位

5—6 行礼

7—8 收至自然位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第一段:

⑴— 1—2 右手掌心向上折腕两次,同时屈膝两次,眼视手的方向

3—4 绕腕形成花形手,第4拍头回正

5—8 重复⑴1—4反面动作

⑵— 1 右脚上步半蹲,同时向前斜下位双摊手 绕腕形成花形手至左手胸前,右手旁平位,同时移至前脚重心

3—4 保持舞姿

5—8 重复⑵1—4反面动作

⑶— 1 右脚上步半蹲,同时向前斜下位双摊手 绕腕形成花形手至左顺风旗手位,同时移至前脚重心

3—4 保持舞姿,同时颈横移,重拍在右

5—8 重复⑶1—4反面动作

⑷— 1 右脚上步半蹲,同时向前斜下位双摊手

绕腕形成花形手至胸前交叉位(右手在前),同时移至前脚重心

3—4 保持舞姿,同时颈横移,重拍在右

5—8 重复⑷1—4反面动作

⑸— 1—4 双手经体侧提至旁平位,同时收自然脚位

5—8 左脚上步跪立,低头行礼

4、提示

a、强调维族舞立腰拔背的基本体态。

b、移颈时要求肩部保持不动。

5、歌词

鲜花开的红艳艳,园里叔叔勤浇灌。

相约来到果园里,高高兴兴玩翘板。

大家都来玩翘板,一上一下来回变,双手对对结成伴,欢欢喜喜玩翘板。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九部分:彝家娃娃真幸福(跳踢步练习)

1、训练目的

跳踢步的练习训练小腿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同时增强跳跃能力

2、主要动作及要求

跳踢步:在跑动的同时,双腿小腿交替向后踢至臀部,双脚踢起时绷脚。

扩指抖手:在扩指的基础上,手碎抖

扩指交替手:在双手右手在外,扩指的基础上于脸前上下交替。

屈膝跺步:主力腿屈膝的同时,动力脚全脚踏地。

3、节奏

准备位置: 身向7点, 脚下正步位,叉腰手 准备音乐: 第一段:

⑴— 1—4 右起跳踢步4次向7点方向前进,视7点

5—8 屈膝跺步2次,右手折臂手位,扩指抖手2次,身体上扬,视1点 ⑵— ⑷ 重复⑴1—8动作 间奏段:

⑸— 1—6 转身至1点,跳踢步前进6步,叉腰手

7—8 并右脚至正步位

⑹— 1—8 半蹲,上身前倾,扩指上下交替手4次 ⑺—⑻ 重复⑸—⑹动作 第二段:

⑼— 1—4 右起跳踢步4次转向7点, 头随身体转动

5—8 屈膝跺步2次,右手折臂手位,扩指抖手2次,身体上扬,视1点 ⑽— 1—4 重复⑼1—4动作,转向5点

5—8 屈膝跺步2次,,身体上扬, 抬头仰视,双手脸前抖手 ⑾— 1—4 重复⑼1—4动作,转向3点

5—8 重复⑼5—8动作

⑿— 1—4 右起跳踢步4次,双手叉腰

5—6 并步至正步位直立,双手叉腰

7—8 半蹲,上身前倾,双手扩指上下于脸前位

4、提示

a、跳跃时要有弹性

b、指交替手动作节奏准确,突出神秘感

c、抖手是彝族特有的动作之一,利用这一简单的动作元素,体现民间舞的民族特色。

5、歌词

银项链喽阿哩哩,白衣白帽阿哩哩,彝家娃娃阿哩哩,真快活喽阿哩哩!

又跳舞喽阿哩哩,又唱歌喽阿哩哩,彝家娃娃阿哩哩,真幸福喽阿哩哩!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第三级教材

第十部分:白雪公主(再见曲)

1、训练目的

训练学生身体挺拔向上的舞蹈感觉

2、主要动作及要求

踮脚走:脚掌踩地,脚跟最大限度上提,在此基础上向前行进。

旁斜下位:双手臂伸向“旁平位”与“下位”之间的位置,手松弛地垂下来。

阿拉贝斯手:一手于前平位,另一手于旁平位,抬头挺胸,肩放松,手指尖向远延伸。

行礼:(以右脚为例)右脚脚掌踏于左脚斜后方,双膝朝向脚尖的方向屈膝,同时低头含胸。

3、节奏(3/4节奏每小节3拍)

准备位置: 身向准备前进方向,自然位直立,场外准备

准备音乐:

⑴ —(20)保持准备位姿态

第一段:

⑴ —(8)身向8点,眼视1点,从四点方向斜排走出,右脚启动踮脚走,旁 斜下位手松弛(第一组)

⑼—⒃ 8点方向转向3点方向横排行进,身向3点,眼视1点

⒄—(32)第二组反方向重复动作

第二段:

(33)—(40)身向8点,眼视1点,从4点方向斜排走出,右起踮脚走,阿拉贝斯手(第一组),左手在前

(41)—(48)从8点方向转向3点方向横排行进,身向3点,眼视1点,换右手在前

(49)—(64)第二组反方向重复动作

第三段:

(65)—(72)两组同时从3、7点踮脚走上场,旁斜下位手松弛,形成一横排。全体身向8点小八字脚站立,左手扶左边人的腰部,右手旁斜下位,视1点

(73)右脚向2点方向绷脚迈步,移动重心至右脚

(74)左脚收回右脚后,踏步点地

(75)—(76)屈膝点头行礼

(77)左脚向6点方向绷脚迈步,移动重心至左脚

(78)右脚收至左脚后,踏步点地

(79)—(80)屈膝点头行礼

结束音乐:渐慢的

(81)右脚向2点方向绷脚迈步,移动重心至右脚

(82)左脚收回右脚后,踏步点地

(83)—(84)右手点肩,手心向上,屈膝点头行礼,起时身体后仰

4、提示

中国传统舞蹈 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奴隶制社会,民族舞蹈艺术初见雏形,并在秦汉交汇时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社交、祭祀、礼仪等多重社会意义和作用,经过不断的社会变迁和演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元素逐渐丰富,对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思想的特点均具有良好的反映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该项艺术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的不仅仅是独具风情的舞蹈动作,更是舞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水平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发展历史,舞蹈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从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看,学生在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之前,首先都要对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比较特别的动作,教师大多向学生解释动作的来源与含义,这有助于学生塑造更加生动、真实的舞蹈艺术形象。比如藏族舞蹈色彩绚丽、蒙古舞蹈动作豪迈、朝鲜舞蹈潇洒典雅,不同民族由于风土人情不同,舞蹈动作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渗透还不是十分的全面,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很多民族舞蹈教学人员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透彻,对于很多文化点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有效率的文化渗透。其二,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舞蹈技巧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舞蹈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由于缺乏对舞蹈背景和精神内涵的了解,很多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都是“有其形无其神”。并且,民族舞蹈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传统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疲惫、厌倦等负面情绪,降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突出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人员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进一步丰富教学理念,不再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教学视为唯一的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自身需要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舞蹈基本素养与舞蹈人文素养的双重教学;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创造全新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创作能力以及对民族情感的感受能力。教师可以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和借鉴,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使整体课堂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自主讨论舞蹈动作代表了什么行为以及所代表的意义,讨论后由学生发言。教师之后给出正确的含义讲解,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和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民族舞蹈能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分开进行,但是要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但是其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讲解内容并不全面,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理解和共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学校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性的传统民族文化素质课程,将舞蹈教学与文化理论的教学相互融合起来。比如在不同单元的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舞蹈内涵等相关的文化课程加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要让师生之间共同感受不同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等动作既表现出了以草原为背景的民族文化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状态。了解这种文化和情感后,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对应的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使整个舞蹈变得“形神兼备”。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避免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短时间内将文化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能会适得其反。为此,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从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入手,向学生讲解主要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动作热点,并着重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于重点动作的掌握能力。重点动作掌握之后,教师需要逐渐加强对整体舞蹈动作的教学,此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容易和轻松,可以用一种自如的状态进行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学习,从而发挥更加自如的动作状态。比如,傣族舞中的“三到弯”是最具典型的动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傣族舞蹈的掌控能力和表演能力。

nlc202309082250

另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该积极探寻民族本源的特色,鼓励学生自主的去了解一个民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精神风貌。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民族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假期间针对某种民族舞蹈展开文化溯源的调研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到不同民族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材料收集,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上网、图书、报刊等不同形式去展开了解民族舞蹈与其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这种自主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加强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背景音乐赏析、舞蹈相关影视作品赏析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不同民族舞蹈的理解,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对大型舞蹈《丽水金沙》进行作品赏析,该作品包含了浓郁的丽江少数民族的人情风貌,在舞蹈动作、舞台背景、舞者服饰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丽水金沙》的特点在于,该作品采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艺术手段,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全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舞蹈中生动的再现了丽江八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传说、传统节日、婚恋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和特点。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此外,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课堂进行民族文化赏析的重要素材。《云南映象》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美感与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形式相互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云南民族风情的重新构建,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显得更加富有生趣。《云南映象》这一舞蹈表演中,所有演员均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舞蹈中包含了62面鼓的鼓风和鼓韵,使用了100余个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每一段配乐、舞蹈表演,道具布景都显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适当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加强舞蹈动作与舞蹈民族文化情感的融合。舞台表演的经历可以让学生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存在哪些的缺陷和不足,在日常学习中才能够抓住重点,更加积极的去探寻民族舞蹈的动作与技巧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加深情感层面的共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多个民族构成,民族文化也是缤纷多彩,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舞蹈表演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文中就如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传承和教育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与同行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2015,(12).

[2]宋禄霞.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探讨[J].大观,2014,(11).

[3]刘声超.中国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3,(19).

[4]梁晓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5,(12).

[5]肖茜.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及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5).

[6]赵明.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7]穆巴拉克·阿孜古丽.加强提示型教学法应用提高民族民间舞教学效果[J].新课程·中旬,2014,(07).

[8]周娟.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

中国传统舞蹈 篇4

一、传统舞蹈教学现状

(一)传统舞蹈强迫式教学分析

在传统舞蹈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遏制,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不到发展。其中“强迫式”的教学一度占据舞蹈教学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具有阶级统治的味道,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有严格的要求。似乎“不打不成才”、“严师出高徒”成为了每个教师的信条。“强迫式”教学中,教师经常对学生大声呵斥。学生想要获得教师的表扬几乎是奢望,舞蹈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成为了一种负担。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舞蹈注入式教学分析

注入式教学法,也是填鸭式教学,在各个学习段、各个学科都相当流行。因此也成为传统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无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而教师把衡量学生的标准定为会跳多少剧目、掌握多少技巧、身体的软开度如何。学生长期地只是关注动作的学习,对舞蹈的理性认识不足。学生今后若是成为教师,也恐怕是周而复始的动作讲授。很少有人去关注舞蹈中的内涵与情感,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身心不平衡。因此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舞蹈教学。

二、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的融合对教学的启示

(一)传承与变异

传统舞蹈教学内涵丰富,教学方式独特。在过去的舞蹈教学模式中,那些几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学生叫苦连天。不少学生由于经不住严酷的训练,最终放弃了舞蹈学习。如何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让学生能够苦得有价值,这是舞蹈教学应该探究的地方。现代舞蹈反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再现,强调学生应该关注舞蹈者的内心感受与主观情感以及舞蹈作品中蕴含着的思想情感。传统舞蹈教学注重动作的固定训练,现代舞蹈教学强调舞者有情感的肢体表达。二者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舞蹈教学方法。

(二)互动与创新

1. 教学意识的创新。教师要有创新舞蹈教学的意识,从时代的发展需要入手,引导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受舞蹈。这是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都应该提倡的。

2. 内容及方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上要通过整套的舞蹈训练,如现代舞基训、现代舞编舞技法、现代舞剧目排练,提高学生的肢体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方法不应墨守成规,而应灵活多样,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和谐教学法、情境熏陶法、“罗杰斯”法、自学辅导法、合作教学法等。从而使舞蹈教学更具有艺术性与情感性。

(三)创建“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232”课堂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考评标准;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组织与运行;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结果的综合分析与处理。第一个“2”指的是随机考评与集中考评这两种考评方式。随机考评一般就是考评委员会在课前随机抽取,当场听课。而集中考评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测评。一般来说,每年组织一次集中测评。“3”指的是院级考评、系级考评与学生测评等三个考评渠道。不同的测评渠道侧重点不同,把考核结果汇总起来,最终得出考核成绩。因此在考核的时候最好是把这三种测评渠道结合起来,才能客观、公正地教师的舞蹈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师生的舞蹈积极性。最后一个“2”指的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种考评方式。在定量评价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表”。而在定性评价方面,通过听取教师与学生的意见,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实行定性评价。这样就实现全方位的评价,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二者虽然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是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相互借鉴。对舞蹈教学基础性的东西放宽一些,对舞者的内心感受与学生的人文关怀重视一些,实施相融性的教学模式。这才是现代舞蹈教学应该学习的地方。

摘要:本文主要对传统舞蹈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国传统舞蹈教学与现代舞蹈教学的相融合对教学的启示来进行了探讨。旨在树立正确的舞蹈教学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舞蹈艺术人才。

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 篇5

关键词:瑶族;传统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84-1

一、瑶族传统舞蹈

瑶族世居于我国南部山区,交通闭塞,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舞蹈由此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需要,又因其记录着瑶族的历史与生活而被作为瑶民获得教益的方式,同时又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和竞技性,是一种群众体育活动。瑶族传统舞蹈中较为出名的“长鼓舞”,居史料记载,已存在上千年。相传,瑶族祖先盘王在山上打猎时,不幸被野山羊撞死在空桐树下,他儿子就抓住山羊,剥开山羊皮,砍了空桐树,做成长鼓敲打,以告慰长眠于九泉之下的盘王先灵。瑶族传统舞蹈有很多种,按其类型划分又有如“祭祀舞”、“节日舞”等。

“祭祀舞”一般是在祭祀的时候进行的舞蹈,如在祭祀仪式“还盘王愿”中进行的祭祀性舞蹈:《芦笙长鼓舞》《挞鼓舞》等,通过舞蹈,将要说的道理,要遵守的民族信仰传递给后代,唤起对祖先前人的敬意与崇拜,同时又缅怀他们的恩德,继承他们的业绩。瑶寨老人去世时,瑶民们也会敲鼓起舞,以表达自己的哀思,并且通常整个寨子都会参加。

“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作绕步,欢笑提郎神做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宋人沈辽的这首《踏盘曲》记录着湖南湘江两岸的瑶族人民的风俗实况。瑶民有节日舞,在节日里,瑶族人民们相聚在一起,通过舞蹈娱乐活动,交流经验、经历、文化,进行贸易,促进友谊。年轻男女们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欢笑起舞,在这样的交流方式中寻找心中所爱,结识理想伴侣。节日舞在瑶民的节日里进行,而瑶民的节日名目很多,有盘王节、祝春节、花炮皆、鸟仔节、尝新节、耍歌堂……

二、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

经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潮流风暴的卷入,导致我们的文化越来越统一,瑶族舞蹈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瑶族舞的最初作用不再,而是渐渐变成了表演性质的舞蹈。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我们需要考虑它的薪火传承。

(一)瑶族传统舞蹈传承的必要性

瑶族传统舞蹈蕴含着瑶族人民的信仰与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精神;容纳着瑶族的发展与渊源;收录着瑶民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二)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尊重并重视文化多元化。近年来,国家重视程度、人民关心程度逐渐加强,对于瑶族传统舞蹈给予了很多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文化传承人的一些录音、录像资料得以保存,瑶族歌舞进入了学校选修教育项目。在1951年和1954年国庆节,江华艺人盘天奉,盘永明等应邀入京表演瑶族长鼓舞;2003年,《盘天之女》中的《长鼓风韵》获首届湖南省艺术节大赛中的综合金奖和8个单项奖;2008年6月,江华瑶族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在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中,瑶族长鼓舞获得银奖;2010年,在北京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演展示活动。此外,我国瑶族舞蹈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曾多次应邀到国外出演,并深受舞蹈界行家的赞扬。

虽然我国对瑶族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在不断加强,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最大的原因便在于现代文明的发展,瑶族与其正在不断融合,而电视网络技术的流通,改变的是所有与之接触的人民,瑶族汉化十分严重,互相交流时也不再需要通过舞蹈,这种现代文明的冲击,无疑是对瑶族传统舞蹈传承的阻碍,但我们不可能让这种情况停止或逆转,因此,保存现有资料与舞蹈,不让这项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遗忘便显得尤为重要。

三、瑶族传统舞蹈的发展

结合当代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瑶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教育、旅游业相结合,让其在现代土壤下,依然适时的发展。当然,这少不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一)健全保护政策

我们应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更加完备的保护条例,系统,细致而科学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

(二)瑶族传统舞蹈与教育相结合

长期以来,瑶民因为生活方式的需求,瑶舞在民间得以顺利的传承发展,但在今天,我们需要将其与教育相机和,在瑶族地区学校,开展瑶族传统舞蹈的教学,并将其融入到学校教学与科研中,使其得到长足发展,在文化长河中,不被遗落。

(三)瑶族传统舞蹈与旅游业相结合

旅游是现代人民经常触碰的词眼,人们通过旅游,欣赏各个地区的风景与人文。我们抓住旅游热的大好时机,对广西、广东、湖南三省瑶族自治区进行统筹规划,突出特点,将瑶族传统舞蹈展现在旅客面前,甚至形成瑶族文化旅游链。将瑶族传统舞蹈进行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弘扬。

四、结语

瑶族传统舞蹈与瑶民生活息息相关,积淀着瑶族社会历史文化,包含着劳动人民智慧。真实地反映着瑶族生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教育意义,我们需要重视它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玲梅.江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J].科教文汇,2011,(06).

[2]胡玲梅.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8).

[3]蓝秋云.瑶族传统舞蹈试探[J].广西大学学报,1990,(01).

作者简介:

中国传统舞蹈 篇6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它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古典舞蹈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身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大多采用中国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如古筝、二胡等。中国古典舞服装古色古香,根据舞蹈的具体要求也各有特色,汉唐舞大多采用传统的汉服。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尚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20世纪50年代,由于创作的需要,向戏曲艺人学习成了舞蹈家们获取传统艺术精华的一条重要途径。许多著名的戏曲艺术家常教授戏曲舞蹈,有的还参加舞蹈的创作和演出,他们的直接参与传授和整理多年实践得出的理性思考成果,使中国古典舞得到了大量的滋养。探寻它从内涵到外延的形态中那些蕴藏着舞蹈艺术本体概念的重要因素。在以戏曲为舞台表现构建方法指导下,以1957年的《宝莲灯》和1959《小刀会》为代表的早期古典舞作品先后问世。民间舞的革新、现代舞的出现迫使中国古典舞在新的时代里寻找自身的定位,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研究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表现规律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主旨。二十世纪80年代,由李正一、唐满城两位古典舞教授整理、创建的古典舞“身韵”课,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新理论,这套既具有科学系统性,又具有民族审美性的身韵教材,无疑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语汇,既摆脱了初建时作为纯舞蹈艺术在肢体语言上的失语窘境,也冲破了传统艺术发展的“瓶颈”。这是现实舞蹈创作在表现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形式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下给我们的任务。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古典舞剧目普遍克服了初创时的历史局限,已经摆脱戏曲的模式,并逐渐建构舞蹈本体表现方式。这一时期的剧目大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叙事、表情的戏剧型剧目。如:《金山战鼓》、《风雪山神庙》等;第二类为抒情、写意、象征性的抽象表现剧目。如:《黄河》、《长城》等;第三类为借古喻今, 现古示今的仿古型剧目:《丝路花语》、《文成公主》等;第四类为表现现实人生理想,直抒胸臆的现代型剧目。

进入到90年代后,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从理念到实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继承了此前古典舞剧目的成功因素中努力地寻求“变法”,新生代的古典舞编导家们打破传统、寻求自我的创新精神,开辟了以《扇舞丹青》《风吟》为代表的现代型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领地。充分运用现代艺术更为新颖的表现手段,抓住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化心理,顺应时代人民对古典舞的审美要求。现代型剧目的探索意义在于对古典舞最初形态的一种挑战,“现代型”绝不是现代舞,它只是在结构上具有现代性质,但其根本还是在民族文化,审美传统的共性中去发展。实践证明,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题材与素材是不受限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趋向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变化,《扇舞丹青》淡化情节、侧重写意、寻求一种纯舞性和抽象性的“意韵”。

如何把握传统舞蹈的发展方向?我认为:首先,取于中国戏曲,中国戏曲惯称“无声不歌,无习戏曲舞蹈便是继承中国古典舞蹈性质的,有使中国古典动不舞”,既是如此,它的一些动作有如舞蹈,很自然的可以抽取出来,为编中国古典舞提供资源。如甩袖、扇子功皆是。然而戏曲舞蹈由于是戏曲的一部份,便与舞蹈性质有别,今日有以为学舞无法与戏曲划分的危险。就舞蹈性质而言,中国古典舞的表演形式,继承宫廷舞比承续戏曲舞蹈更为妥当。其次,继续从民间舞蹈和修复历史记载中的宫廷舞蹈获取滋养,因为民间舞蹈更接近实际生活,对生活的体验有助于舞蹈动作与感情的更新。尽管中国古典舞蹈已经专业化了,除非指专注于标准舞作的建立,不再创造发展,否则就要从民间舞蹈持续获取资源。更何况,即使是古代的舞蹈,也是从民间舞蹈精练提升而来的,而透过文学的描写、绘画的描绘,来揣摩已经失传的古代舞蹈样貌,重新学习与恢复的宫廷舞蹈也要汲取。另外,西方舞蹈的芭蕾舞,亦要参照取用,并回头看中国既有舞蹈与西方舞蹈的不同点,重新训练。这种取向,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的教材编制,具体了基本训练的内容,逐步发展中国古典舞蹈。

二、继承和发展古典舞蹈文化

振兴和发扬传统舞蹈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文化艺术继承者的梦想。新中国几代人为了这一个壮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仍然感到很宽慰,并对未来充满信心。首先,回顾古典舞的振兴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什么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关键?我认为热爱传统是根本的态度,发展传统是我们的目的,扎根传统是达到发扬传统舞蹈的途径和有效手段。这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很多人都说“世界上最聪明的对待传统的做法就是像日本歌舞伎一样保存起来”。但中国古典舞没有原封不动保存的条件,我们只能重建,重建当然是当代人的一种行为。因此,对于传统,我们必然会面临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发展等问题,这也就必然会留下一些当代人的痕迹和特点,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肯定是要变化的。为了更好地发展,除了继承传统,借鉴也是难免的。发展就需要更广泛地吸取各个方面的资源和营养。但借鉴的目的不是别的,还是为了发展传统。在发展中,不能因为发展而丢失了传统中那些优秀的本质,传统文化特性的本质不能变。

其次,我觉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几十年的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制约我们的一些根本问题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对传统的挖掘、认识和把握的能力跟不上客观的需要,跟不上我们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能力。如:在古典舞起步的时期,还没有“学科建设”的概念,我们的目标更具实用性。这就是要探索、创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教材用以尽快培养表演人才,以适应和满足我们新生的舞蹈事业发展的要求。当时在如何训练的问题上大致有三种看法和做法:一是主张原封不动地用戏曲要求的训练;二是主张采用芭蕾的;而叶宁老师带领的研究组成员在进行了充分调研后提出“走自己的路”,这就是第三种做法。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具有民族特色,这个民族特色当时指的就是继承戏曲舞蹈的优秀传统,因为在当时别无其他,舞蹈史的研究也还没有起步。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发展传统,以便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应舞蹈艺术形式特点的,适应学校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专业舞蹈教学。出于此目的而提出借鉴芭蕾,因为芭蕾具有先进经验、先进方法,在教育上也有先进理念,比如说教学教材的结构、分类、纵横关系等等,可以为建立民族舞蹈训练系统提供研究吸收的经验、方法。

历史地看待当时的做法,即从当时那样一种实用性的目的去看,不从今天的学科发展的观点看,这种做法无可非议,实践结果也征明了它的有效性。这表现在从1954年到1959年的短短5年间,能够迅速地建立起一个从戏曲脱胎出来的舞蹈训练的雏形,成为一个适用于舞蹈,特别是适用于舞蹈专业基础教育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它所培养出的人才,也适用于中国古典舞 (剧) 创作和各种探索的需要。无论是《春江花月夜》、《宝莲灯》,还是在当时只能叫中国舞剧的《鱼美人》中,都做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尝试,大家在摸索中前进。但同时也存留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风格混杂,我认为是在对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的能力跟不上做好这件事情的需要。传统有什么?它的特性是什么?绝对不能丢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清楚,而我们看到表面的、功能性的东西,我觉得当时在认识上不具备这个能力。同样,要想借鉴得当,也必须在研究传统特性的基础上,清晰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区别,当时我们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没有类似的一种研究能跟得上,匆忙去做就出现了问题。这是我自己的观点。

中国传统舞蹈 篇7

目前,应用在国内外舞蹈专业领域的训练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芭蕾训练体系,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其训练规定了七个手位和五个脚位,并要求以开、绷、直、立为基本训练原则,是路易十四时期其对王权至上及信仰上帝思想的最极致外化。第二,现代舞训练体系,起源于美国伊莎多拉·邓肯被誉为“现代舞之母”。当今最有风格特点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大训练体系,有 :美国玛莎·格莱姆的“收缩——放松”,技术,多丽丝·韩芙丽的“跌倒——爬起”技术,崔士·布朗的“放松”技术,霍赛·林蒙技术以及与现代舞结合了的现代芭蕾。但这些现代舞训练体系离我们比较远,也是舶来品。而芭蕾训练则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缺点。

那么在国内,则主要应用的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就中国古典舞其源头来说,其实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它像是一根长线从远古串到今天,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次复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分为基训和身韵两大部分内容,基础训练是20世纪50年代在崔承喜的带领下,尤其是在借鉴了芭蕾基训训练体系的基础上,即从把杆到中间的流程。其中收集、整理、吸收了京剧中梅派、盖派大量的精华,而创设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及风格的训练方式。在此基础上,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教授创立了比较独有特色与训练价值的“身韵课”,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正式区别于其他各个舞种的重要分界线,由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八个基本元素以及形、神、劲、律四个基本动作要素组成,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特定形态及审美价值取向。

二、中国传统武术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关联分析

(一)“动作性”为第一要素

现代,舞蹈与武术各有其特色,具有其他门类无可替代性的特殊功能,这两门同属“动作性”为第一要素的艺术语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精神价值的高度概括与综合体现,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我国绚烂多姿的文化体系当中,武术是一个非常综合与科学的门类,并同时具有技击性和优美性,是中国“动”艺术的集大成者,但可惜的是舞蹈艺术家并没有很多的人专门的去研究此类项目。舞蹈与武术同样都是以“动作”为载体的运动形式,只是其所承担的具体功能不同而以。但究其原理,两者不外乎都是一门“动”的艺术,且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且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武术动作形态下有大量的有待舞蹈艺术工作者去开发的实用性资源。

武术的功能是技击、防护、健强体魄、磨炼意志等等,舞蹈则是一种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一种表现手段,其功能是娱人、自娱、陶冶情操、交流情感等等功能。武术中的内家拳包括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螳螂拳、长枪和剑等等,所谓的“动作性”不是你看完就会、就懂得其中的道理与内涵了,是要求训练者必须进行亲身实际去体会,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才能进行最终对武术动作的“提纯”。第一,首要选择的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 :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具有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这与舞蹈间的审美总则非常的相似,当然,这是经过长时间得当的方法加以练习才能达到的一种表现能力。第二选螳螂拳,因为所有实践动作必须从基础套路练起,由浅而入深。太极拳是本源,讲究虚静,练身心,明五官七窍与四肢百骸,这正是舞蹈的终极目的即所有有效的训练手段都是为舞台上的具体的身心合一的表达所期望的结果。而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 :正迎侧击、虚实相互、刚柔相济、手脚并用,这也正符合了舞蹈中所要求的种种应用,对空间的占领、对重心合理分配及使用、对动作节奏变化的处理等等都具有很高的训练参考价值。

(二)“空间意识”为第二要素

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其核心也就是探究人体各种“圆”的运动,因为在“圆”的路线里面涵盖了所有能想象到的线的综合,包括重心的移动。众所周知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审美,甚至于做事、行动的方式都与“圆”息息相关,因为“圆”的线路无始无终、循环不息、流动不止,是生命本质上的一种运动形态化,从人的生理性一呼一吸的不断往复、到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再到生老病死都呈现为一种内在形式“圆”路线。这在传统武术中尤其是在内家拳中,在用具体的“象”——即动作来加以呈现内在表征化的运动方式。以杨氏太极拳为例,可以简练归纳为其拳法精要就是身体各部位在不同“圆”上的一种统一化的运动。从而将身体、心、意训练到极为统一的地步,这样不仅使力的方式得以最大程度的运用,使动作看起来时而舒展大方,时而刚猛迅捷,并且它的运动方式不易使训练者疲劳和受伤。

这其中与舞蹈中讲究三大要素 :即时间、空间、力度不谋而合。其实在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包含着几个因素的,只不过舞蹈会更深入去研究了这三大要素的构成与具体的运用。根据德国舞蹈理论家冯 . 拉班的“球体空间”来理解动作时,竟然发现了于中国内家拳有非常有趣的相同之处,如 :拉班以人体为中心设计出了舞蹈的“球体空间”即人无论是移动或者是静止,他永远被空间所围绕,即“动作球体”,在协调人体与空间的关系时,人应该从互相垂直的三个向度线来展示人所在的空间,前和后(深度)——门平面,左和右(宽度)——轮平面,上和下(高度)——桌平面。而在传统内家拳法中,把动作归纳为平圆(桌平面)、立圆(门平面)、竖立圆(轮平面)以及在以上各圆上发展的8字圆、双圆(大圆套小圆)等。这样一来,我们对空间到人体,人体到动作,动作到动力,动力到动因的溯源基本完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但难的是如何从身体本质原动力去延展到对空间充分的开发与占有呢?前人给了我们总结了很多重要的方式方法予以参考,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变化万千的武术动作,到具有高训练价值动作和其方式的提炼,这是一项辛苦而庞杂的工作,在艺术的领域里,永远都是实践出真知,舞蹈讲究的“心里有,才能身上走”的表现方式,内家拳往往必须是成千上百遍的练习往“身上走”,才可能会“心里有”的体味,“悟”字在修习与思考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三、中国传统武术对舞蹈基础训练的影响

不管是哪一种运动方法,都必定离不开两个最本质性的因素,第一是“路线”,第二点是“重心”。在动作性较强的武术与舞蹈的训练里面,这绝对是一个不能绕开来的问题。路线和重心是“动”的前提,其次才是怎样最合理的“动”,即在不同运动路线上重心最合理的协调和移动,之后才是在这种合理的“动因”中去尽可能开掘人对肢体支配的最大潜力。

(一)传统武术在舞蹈基础训练中“路线”的开发

现在的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舞蹈本质性因素,这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想象力,以及会影响到他们对肢体本身多维度灵活的表现能力,经常对所学习各舞种之间的动作产生混淆不清,舞蹈动作做出来非常的呆板,从而缺少生命感,最终并没有完全达到舞蹈的终极目标,即对人的情感及人物形象深层次的表达,往往会词不达意,文不对路以及舞蹈语言不够准确等等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其对动作的“路线”理解不够到位,并没有从人体是立体的空间、多维度的视知觉角度去认识舞蹈的“动作性”。加之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各种训练手段其实走入了一个非常程式化、刻板化的状态,从而慢慢的削弱了舞蹈本身所应具有的运动性、流动性、连贯性的本质要求。以中国古典舞训练为例,其所规定的各种手位,一般都是以45度来逐步划分的,也就是说这种训练方式如果放在“球体空间”内,不承认45度与45度之间的空间中所产生动作的语言性。这在初学舞蹈者可能是非常有用的训练方式,但现在已经不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了。因为这样的结果逐步的就会削弱舞蹈的本质特性。但是我们仔细去看武术动作形态,并以它作为研究对象来进一步深度剖析时,就会发现这些动作间的运动方式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俯仰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各关节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而最重要的是传统内家拳的运动方式前提更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

(二)传统武术在舞蹈基础训练中“重心”的巩固

武术对舞蹈训练的影响则反映在“重心”上。以武术中的醉拳为例,练习要求神传意发,手捷眼快,步碎灵活,刚柔相济,动迅静定,形神兼备。在外形上东倒西歪,其实是“重心”在支配和催动这个身体的开、合与收、放,在“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的跌撞、摇摆等动作中,处处含着闪、展、腾、挪、虚守实发、逢击而避、乘隙而入、指东打西等武术的技击要点。醉拳对腰腿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内脏的功能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要求都较高,而且通过表演能给人一种挺拔、轻盈、潇洒的感觉。可以想象在如果学生通过这一类的训练后,并能自如熟练的支配以上所说的“重心”,能灵动活跃的带动四肢协调的舞动“线”条,其结果必定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

内家拳本身除有健身和技击的价值以外,同时还富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具体表现在其动作运动中的虚与实、刚与柔、开与合、快与慢、动与静、起与伏等交替变化形成的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观看时往往使人醉心其中,这也是与舞蹈的本质具有着非常强的相同性。比如就单个动作而言,内家拳普遍分为上、中、下三盘错落,高有鹰击长空的气概,低有浅游低翔的雅趣,如“大跃步前穿”,忽地凌跃而起,忽地又伏身而下,似长风出谷,若燕子抄水,妙不可言。其动作的运动与变化,讲究动之如涛、静之如岳、起之如猿、轻之如叶、重之如铁、缓之如鹰、快之如风等充满着矫健、敏捷、洒脱、舒展而遒劲的美,使人的情操在训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当然,武术首先是在上千年的实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高级的近身技击术,而内家拳同样也是经过历代人的智慧与不断的演变与融合,其动作方式已经是非常的科学与符合人体的运动原则,在经过特定的训练方式之后,可以让人的身体产生强大的能量。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人把武术作为一种艺术搬上舞台,为武术的原本定义带来时代的革新和质的变化。试把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做一个深度提炼,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的一次探索性的仰望,借用千年提炼而成科学的动作运动原理,来弥补现在舞蹈艺术训练中的很多不足,并最终想实现让他成为一种简单易实施并行之有效的训练应用方式。

摘要:目前,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以舞蹈为突破口,速成学习舞动并考入大学的,因此,专业基础差,能力非常的不稳固。本文就现今舞蹈专业基础训练的现状,对中国传统武术与舞蹈基础训练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并提出通过传统武术的训练,让学生在舞蹈动作的“路线”和“重心”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从而能更快、更准、更有效的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这将会是一个新型的、与其他训练方式不同的、且具有很高价值的训练方式。

浅谈南京传统舞蹈的保护与传承 篇8

南京目前共发现了2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市级以上的非遗名录有150项,其中包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省级非遗名录54项。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50人、市级传承人229人。 南京市非遗名录中的传统舞蹈就多达22项,其中包含国家级非遗项目东坝大马灯和骆山大龙以及省级非遗项目高淳跳五猖、栖霞龙舞等。

就南京而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例如传统舞蹈中一些依存于独特时空、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项目已经濒危,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远离现代生活,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实物资料难以得到妥善保护。

二、南京市传统舞蹈现状调查

跳五猖又称五猖会、跳菩萨,是江苏省级非遗项目, 2014年,高淳桠溪镇被评为江苏省跳五猖之乡。民间跳五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附有傩戏驱纳祥的性质。跳五猖道具有华盖、面具,服饰都以红、蓝、黄、黑、 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 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跳五猖古朴、凝重, 蕴含深厚的古文化内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其架构,全套仪式演跳近2个小时。

栖霞龙舞同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至迟在明代,这里就有龙舞活动流传。历史上的龙舞,多以柴龙为主,主要集中在摄山东南的龙王山周围,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人都要上龙王山出会,祭拜龙王,在这里形成了家家玩龙灯的习俗,并流传至今。栖霞龙舞的形态十分丰富,动作既有滚、盘、腾、 游、串等基本动作,也有跳、卧、交、绞、旋等难度动作, 队形上则有独舞、对龙、四龙、打小龙、手龙、鼓龙、组合龙龙舞等,栖霞龙舞还保留着最原始的龙舞形态之一——柴龙。这种龙造型古朴、演员众多,展开来有将近40米长, 是南京地区的“民俗活化石”之一。2008年,栖霞区被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 龙舞) 之乡。

以上两种传统舞蹈形式在南京市的传统舞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青少年喜欢的是现代舞、街舞、爵士舞等时尚舞蹈, 对于传统舞蹈的认识越来越少,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走进新一代青少年的视野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南京市在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上采取的措施

在传承和发展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摸索和前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京市栖霞区就注重龙舞队伍的发展培养, 在驻地内解放军理工大学组建大学生舞龙队,并在1999年获得全国龙舞大赛金奖和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后又在幕府山庄小学组建小学生舞龙队,并根据中国老百姓普遍祈求吉祥的心理,大胆推出新的民间舞蹈内容,即《龙凤呈祥》,使整个舞台呈现金碧辉煌的色调,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是民族精神的写照。高淳区桠溪镇作为跳五猖之乡, 也一直把跳五猖作为镇里文化之宝进行保护,不断有年轻人进行跳五猖的学习,在2005年举办的南京市民歌民舞大赛中,跳五猖荣获金奖;南京市江宁区龙都实验小学是江宁传统鼓舞的培训基地,多年来一直把鼓舞教学作为学校的传统教育项目,并拥有一支专业的鼓舞教师队伍,2013年区文联邀请省级专家为该学校创作作品《龙都娃娃鼓》,一举获得江苏省少儿舞蹈比赛大奖;南京市江浦手狮舞是省级非遗项目,在江浦区不仅拥有女子手狮队,在江浦区实验小学近年也成立了娃娃手狮队,并在市级群文汇演中取得过优异的成绩。

综上所述,南京市在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上一直在努力,但仍需要形成一个长而有效的机制,使它们传承的范围更加广泛、形式更为有效,并能够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四、关于南京市传统舞蹈传承与保护的几点设想

(一)建立传统舞蹈传习所,广泛传播传统舞蹈知识,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传统舞蹈人才,促进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舞蹈专家、编导、非遗专家等,共同对传统舞蹈的发展举办高层论坛、研讨会,举办传统舞蹈大赛等活动,同时推进基层舞蹈志愿者学习培训。

(二)有计划地举办系列非遗舞蹈项目展示展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文化的普及、传播和发展。

(三)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在当地建立传统舞蹈特色学校,把传统舞蹈列入课本教学。

笔者希望,通过政府扶持及舞蹈业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推进传统舞蹈的保护,使中华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摘要:南京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文化的创造空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就传统舞蹈而言,如何保护与传承是我们面临的新的课题。

清丰五彩纸龙传统舞蹈保护研究 篇9

五彩纸龙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都是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 并无文字记载。1983年, 五彩纸龙第四代传承人黄东记、杜献国组织在世的老艺人凭借记忆重新扎制纸龙, 重组了舞龙队。

传承人谱系梳理

三十多年来,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五彩纸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东记先生做了大量工作。他多方奔走, 对老艺人所掌握的制作技艺、舞龙套路, 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 并录音、录像;整理加工五彩纸龙传统表演技艺, 编排新套路、丰富表演内容;对五彩纸龙制作工艺进行科学创作, 使五彩纸龙制作更加精良;他经常带领舞龙队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公益演出活动和舞龙大赛, 进行制作工艺交流和表演技艺切磋, 并多次获奖。1999年五彩纸龙在迎接新世纪华夏百龙大赛河南预选赛中荣获编导奖, 参加了省会郑州迎接澳门回归和新世纪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首都各届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联欢活动, 在“国安杯”全国舞龙大赛上荣获金奖;2000年五彩纸龙参加了河南省《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 在河南省首届舞龙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2年8月五彩纸龙载入《河南省工艺美术图志》, 在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中原油田杯”全国舞蹈展演中荣获编导奖等。现在五彩纸龙已成为清丰县一大文化品牌, 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 2010年被列入濮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只靠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五彩纸龙面临后备人才严重缺乏的致命问题。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模式的改变势必会影响依附于农业而产生的民俗信仰习俗的转变。现在由于乡村城镇化发展, 村镇经济模式的转变, 以种地为主的农户变得越来越少, 现在的城镇居民多以外出打工为主, 纯粹农业意义上的农民数量在不断减少, 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 这也使舞龙活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队员的减少导致舞龙队无法正常的组织、排练。再者舞龙队舞龙技艺都是通过老艺人口授心传, 现有队员年龄普遍偏大, 而青少年对此缺乏兴趣, 舞龙队发展后备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每次有节庆演出临时召集人员排练, 舞龙队员的身体素质达不到要求, 动作力度、柔韧度不够, 表演效果差。

二、总体保护规划

任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都要遵循内在发展规律, 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创新。五彩纸龙的保护要以活态保护为原则, 合理开发利用。并逐步把五彩纸龙的发展定位到清丰县乃至濮阳市艺术精品的范畴里, 努力达到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的要求, 使五彩纸龙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上一个新台阶。笔者与黄东记先生沟通协商, 提出以下几点保护规划:

第一, 政府部门应对五彩纸龙的发展保护加强引导, 并给予积极扶持。同时要牵线搭桥, 使五彩纸龙与相关行业合作, 把五彩纸龙纳入中原龙乡旅游系统之中, 共同开发相关的旅游纪念产品, 帮助五彩纸龙打造品牌。

第二, 培养后备人才。五彩纸龙舞龙队现有队员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少、身体素质差, 其发展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突出问题。呼吁濮阳市教育部门将“舞龙”作为选修课纳入高校、中学体育课程体系, 同时, 五彩纸龙舞龙队要在传统舞龙套路基础上往竞技舞龙方向靠拢, 考虑与相关学校签署人才培养协议,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第三, 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依靠政府支持, 把“舞龙”办成濮阳市一流的赛事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者, 培养龙文化氛围。

第四, 产业化发展。努力从民间团队上升到“龙灯经济”, 现在五彩纸龙已准备商标注册并建立自己的网站, 近年来, 每年黄东记先生都要制作十多条五彩纸龙出口到东南亚各国, 享有良好的声誉。

第五, 吸纳现代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以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为基础, 是社会价值观的整体体现。属于传统文化的龙文化必须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才能被更多人接受。五彩纸龙的活态保护要经得起大众审美心理的考验, 无论在外形、色彩、套路、锣鼓伴奏等方面都要积极地吸纳现代元素, 在保存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三、结语

中国传统舞蹈 篇10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并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以促使传统壮族舞蹈得到更深刻具体的了解,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广西 传统壮族舞蹈 文化特征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0-02

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后共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也是深入了解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直观动态的“文物”。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使非物质文化环境受到冲击,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原生态的不断被重视,国内外民族舞蹈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势头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也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壮族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存在的真实的艺术反映。传统的壮族民族舞蹈不仅有扁担舞、竹竿舞、板鞋舞、迎宾舞、采茶舞等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戏剧中展现出来的壮族戏剧舞蹈,还有师公舞、巫舞、傩舞等宗教舞蹈。本文试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人们更深刻具体地了解传统壮族舞蹈,促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发展,使得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一、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与民俗性

壮族是人口达一千多万的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根据居住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也发展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壮族舞蹈即是源于生产生活,展现壮族人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精神思想、历史传统等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作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壮族有其独特的风格,壮族舞蹈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传统壮族舞蹈保留了壮族人民真实质朴的一面,展现了人们自信、坚毅、勇敢的风格,它不以表演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祭祀、歌墟、节庆等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特色。民俗性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是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的外在体现,例如,壮族有流传已久的刘三姐阿牛哥爱情的传说,其中壮族的绣球又是表达爱情的重要信物,绣球舞因此而生,把民俗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国家法定假日以外广西有其特定的假日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歌墟节”,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和民俗性。

(二)节庆性与劳动性

舞蹈源于生活,传统壮族舞蹈也不例外。壮族先民把原生态的生活渗入到舞蹈当中,自然而灵动地展现出舞蹈的特色,真实展现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因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劳作时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人们会载歌载舞,主要展演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劳动场面和动作,抒发着勤劳奋发的品质,例如开耕节上跳各种舞蹈来庆祝;节庆时,为表达愉悦的心情壮族先民会载歌载舞,抒发着质朴的民族情怀,展现民族的美好、和睦、团结和希望,例如蚂拐节上跳蚂拐舞。总之,壮族先民视舞蹈为生活,生活为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生活的兴趣爱好和风尚习俗。

(三)宗教性与思想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舞蹈都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形式,图腾是最原始的民族情感,是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还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作用。壮族人民的图腾是青蛙,青蛙被誉为蛙神,也是壮族方言中的蚂拐。在传统壮族舞蹈中,蚂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展现了壮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中无不诉说先人的生产、渔猎、迁徙等生存状态。此外,历史悠久的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还有祭祀活动中的巫舞,也就是过去巫师给人驱鬼治病时跳的一种舞蹈。这些舞蹈都蕴含着信仰、崇拜、希望的思想。

(四)娱乐性与群体性

壮族人民活泼而开朗,他们的舞蹈也是愉悦的,他们在舞蹈中娱神、娱祖、娱鬼、娱人、娱景,甚至自娱,尽情释放内心欢快的情愫。很多舞蹈娱乐活动深受人民的欢迎,例如铜鼓舞、扁担舞、假面舞等,通过舞蹈表达愉悦身心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展现壮族人民自强自立、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传统壮族舞蹈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体性,当下传统壮族舞蹈的集体舞形式还广泛流行在广场舞当中,舞蹈表演者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演绎舞蹈的艺术,这样的群体舞蹈可以无形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间的共荣团结,发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例如,传统壮族舞蹈中的绣球舞、竹竿舞、板鞋舞、扁担舞等,以板鞋舞为例,板鞋舞是几个人必须同一步调,同起同停才能完成,因而极大地体现了群体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传统壮族舞蹈的功能与价值

(一)宣传文化,团结民族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时候是在讲述一个民族中古老的传说,有时是在演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时是在传扬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有时是在记录着民族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传统壮族舞蹈同样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讲述着壮族人民的坚强与不屈、努力与奋进,这种传统的舞蹈传扬着民族的文化,各种节庆中、劳动中的舞蹈无不使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勇敢地向前进。

(二)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舞蹈与运动相似,都有着健身、健心的功效,舞蹈表演者跳舞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健身的人群也日益庞大,选择跑步类的体育运动来健身不免有些枯燥,而通过舞蹈的形式,且有些舞蹈还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锻炼着身体的同时,又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的效果更佳。

(三)保留民俗,传承舞蹈

民俗也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人们思想感情、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世俗风尚、审美意识与情趣、道德伦理、社会生活等方面人文精神因素的凝聚及社会生产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展现。传统壮族舞蹈也表现本民族人们的精神心理方面的信仰、习惯、礼仪等民族事项的传统文化,通过在祭祀、节庆、婚庆、劳动等重要日子中传统舞蹈的展现,达到保留民俗、传承舞蹈的目的。

三、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第十七讲中,专门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中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舞蹈的统计中,短短的20多年间,就有近千种舞蹈消失,可见传统舞蹈的凋零、消失速度之快。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保护现有的传统舞蹈势在必行,然而仅通过一次会议的重视或者一些口号的宣扬是不行的,仅凭一些民族舞蹈的爱好者和民间的舞蹈协会和组织也是不够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保护的具体细则,政策落实到地区,细则明确到具体舞种,把传统壮族舞蹈真正保护起来。

(二)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当今网络时代,信息发达,网络已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前一秒发生的事情,后一秒就会上网,利用网络媒体传播信息也是人们必选之路。为此,可加强对传统壮族舞蹈的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使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学习传统壮族舞蹈,增强人对传统壮族舞蹈的保护意识。

(三)建立舞蹈纪念册和艺术馆

在很多民族地区文化馆或艺术馆中,或许都会有民族传统舞蹈的一小块简介,但这远远不够,在当下旅游业盛行的时代,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艺术气息的时代,建立专门的舞蹈纪念册和艺术馆,既能对传统的舞蹈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又能加大宣传力度,使传承落实到实处。

(四)鼓励培养传承人

对于传统舞蹈来说,大多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很多后辈人就是受环境的影响,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学会的,比如祭祀中的舞蹈,大多以热闹场合的群体出现,让人耳濡目染。通过鼓励和培养传统舞蹈的传承人可以有利于原始舞蹈的保存和流传,使祖上产业代代相传,让人们对传统舞蹈的追溯有根可寻,有据可查。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费仁英.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4(20)

[3]张宇.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播[J].北方音乐,2013(12)

[4]安延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节庆体育文化的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3)

[5]黄小明,陈利敏. 壮族民间舞蹈传承中的“原始遗存”及发展趋向[J].艺术探索,2008(6)

[6]孙亮.论广西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1)

[7]张小梅.壮族民间舞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壮族民间舞传承的探索为案例研究[J].中国音乐,201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479);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Y2015LX604)

【作者简介】王 光(1982— ),女,满族,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舞蹈教学及体育教育训练学。

上一篇:校园广播稿的语言艺术下一篇:连续投影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