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融合

2024-07-26

计算融合(精选十篇)

计算融合 篇1

9月2日, 2013华为云计算大会 (HCC 2013) 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为期两天的大会, 华为携手英特尔、SAP、希捷等众多全球合作伙伴积极探索IT基础设施创新, 吸引了一万名客户、合作伙伴、业界专家学者、媒体和分析师参会。

在这次大会上记者不仅看到了IT行业精英, 以及如电信、银行等IT大客户的代表, 还看到了很多传媒行业技术人员的身影。大会期间, 华为与中央电视台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在大数据存储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凤凰卫视IT负责人也参会就凤凰卫视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发表了演讲。

“Fusion”融合成焦点

今年, 华为继续以“精简I T, 敏捷商道”为主题, 并首次推出“F u s i o n” (融合) 战略。“Fusion”, 有“融合、核聚变”等意义, 而华为首次创新推出“Fusion” (融合) 战略:即通过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数据中心等技术创新和融合, 采用开放架构与第三方系统融合, 实现精简部署、精简运维和精简管理, 快速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提升企业效率, 进而实现“敏捷商道”。大会上, 华为围绕“Fusion” (融合) 战略, 推出了系列IT产品和解决方案, 包括首提的“融合数据平面”的存储理念、全分布式性能强的云操作系统Fusion Sphere3.0、Fusion Cube融合一体机2.0等等, 让“Fusion” (融合) 战略变成了实在可行的解决之道。

华为IT产品线总裁郑叶来先生在谈到华为的融合战略时表示, 华为将来将在三个方面来考虑 (融合的意义) :第一是软件和硬件的融合, 坚持采取统一开放的架构, 与友商的产品进行融合, 用软件来定义面向未来的架构;第二个层面是数据与分析的融合, 华为将围绕整个数据周期, 从数据的存储到使用, 到融合的设计, 确保数据的价值能最快速地被挖掘并应用, 华为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存储系统, 将用一套系统来解决大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归档等问题;第三个层面的融合是商业设计与基础设施的融合, 基础设施可以感知业务流的需求, 针对不同的商业设计, 实现基础设施的自动编排, 自然自动调度到位, 并且根据业务情况自动调整基础设施, 使企业持续关注商业流程设计的本身。

确实, 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只有敏捷应对变化, 才能赢得竞争。“Fusion” (融合) 战略带来的好处之一, 就是精简IT部署, 缩短业务上市时间。据悉, 截至今年8月, 华为已在全球成功部署330多个数据中心, 其中70多个为云数据中心, 与全球260多个云计算客户发掘云的商业价值, 并交付规模庞大、应用场景复杂的华为10万并发规模的桌面云项目。与此同时, 华为在存储和服务器市场方面首次进入Gartner全球主流存储厂家名单、Gartner刀片服务器魔力四象限的中国企业。2013年Q1, 华为存储在中国区的发货套数排名第一, 全球发货套数及容量排名第八;2013年上半年华为服务器出货量跃居中国前三。

徐直军:技术变革带来融合浪潮

不容置疑, 信息化是过去三十多年最伟大, 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 如同蒸汽机的发明超越了人类的体力极限, 计算机的发明超越了人类的脑力极限, 这是里程碑式的变革。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 人们正迎来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新浪潮,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新的历史机遇, 华为副董事长、常务副总裁徐直军先生在2013华为云计算大会上首先分享了华为在IT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战略。

第一, 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重新认识IT在企业中的定位和价值。IT不仅仅是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 而是成为业务系统、生产系统。IT系统颠覆式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市场, 而这种颠覆式的创新如今比比皆是, 比如电子商务、网络银行。在一个数字世界里面, 商品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 时间是不受限制的, 空间也是不受限制的, 这与传统模式下积累下来的门店模式完全不同。人们已经彻底卸下历史的包袱, 并且这种颠覆式的模式不仅仅在渠道的替代方面, 它也正在向商业模式、产品研发模式、营销模式、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渗透, 改变甚至是颠覆。这种改变和颠覆才刚刚开始, ICT产业、ICT技术会深度渗透到各个行业, 为各个行业提升效率, 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 变革商业模式, 发挥巨大的作用。

第二点, IT技术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变革, 其核心体现在云计算、技术融合、大数据分析、软件定义和移动性, 成为推动整个传统企业IT架构的重整以及数字化重构。面对海量数据, 传统企业的IT架构难以为继, 需要全新的互联网架构, 以分布式并行计算和自动化核心的云计算、云存储和统一存储引领新一代的IT基础架构, 这是传统企业数字化重构的基础。并且各种技术正在走向融合, 融合的服务器、存储、网络技术和管理软件的基础设施。架构一体机, 大幅度提升业务的性能和效率, 大幅度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数字化重构的灵魂是自动化, 是IT为传统企业带来新的智能和智慧, 基于大数据分析, 深入洞察客户, 精准的市场营销, 科学的管理决策, 节能环保等等, 企业数据成为新的石油, 数字挖掘和数字整理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变传统的以硬件为主导的产品架构, 软件定义成为主要的趋势, 在硬件和编程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实现更加灵活的产品架构, 软件定义不仅仅表现在IT领域, 与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数据更新也进一步扩展到网络领域。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比固定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变革, 也让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便利, 更重要的是移动网络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思维和企业形式, 无边界的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基本形态,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全方位的服务客户和内部运作。今天我们的手机上大到银行金融服务, 小到路边的洗衣店, 都在提供各种各样的APP应用, 所有这些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商业运作。同时, 对IT系统和设备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也是更多的挑战。

最后, 面对宽广范围的I T产业, 华为不可能通吃, 华为要充分发挥20多年的积累和经验以及能力, 聚焦在IT的基础设施, 即云计算数据更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开放合作, 营造良好的合作和产业环境, 共同推进产业的健康发展。IT产业是一个开放的产业, 华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坚持发挥自身优势, 面向未来的云计算数据更新方案, 包括数据、存储、云管理系统等产品, 同时华为致力于与各个行业的合作伙伴一起提供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为企业提供差异化和有技术能力的解决方案, 而这离不开合作伙伴的帮助和支持。

上海中心的BIM云及其应用

作为上海新地标的“上海中心”, 自动工之日起, 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巨型建筑, 整合了包括华为在内的IT与软件资源, 打造了中国第一朵服务于工程建设的BIM (建筑信息模型) 云。在云计算大会上, “上海中心”和华为举行了BIM云启动仪式。BIM云的启用, 使得工程建设行业的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 通过互联网租用计算基础设施、软件和系统, 从而大量减少硬件和人力的维护费用。

上海中心项目目前建筑高度是632米, 总的建筑面积是57.6万平方米, 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区, 与已有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共同组成小陆家嘴核心区的新的“天际线”。上海中心项目体量非常巨大, 建筑面积相当于两个金茂大厦, 1.5个环球金融中心。据预计, 未来投入运营以后, 大厦里活动人员总和将达到3万到4万人, “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巨大体量的综合体, 所以从建设的开始, 我们并没有简单把它当一座建筑物来建设, 我们是把它当做一个社区或者说是一个小城镇来看待。”上海中心大厦董事总经顾建平先生介绍到, “这个社区里面有四个核心的内容, 第一个是垂直社区;第二个是绿色社区;第三是文化社区;第四个是智慧社区。上海中心将依托自身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系统环境, 充分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

据顾建平先生介绍, 上海中心与华为进行合作, 在上海中心的大楼里面专门设置了云计算的基础设施, 来顺应大型建筑物综合物业的发展趋势。建立由网络、社交和移动技术驱动的智慧商务解决方案。“我们这个方案探索的就是打通建筑自身的应用管理系统, 进行信息融合和信息挖掘, 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感知来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更高的效率, 更低的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商务社区生活。”

同时, 上海中心打造了中国第一个服务于工程建设的BIM云。

BIM技术实际上就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简称, 是本世纪在工程建设领域兴起的一个信息技术手段, 其引发了工程在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革命性变化,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建筑工程这个同业所接受。

“上海中心在应用BIM的过程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 就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运用这样的技术, 不仅仅应用于设计、施工, 我们还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材料采购、工程量、工作量的计算以及施工方案的研究, 一直到整个大楼投入运营以后, 我们还将把BIM技术应用于我们整个大楼的物业管理。”顾建平先生说, “应该讲, 我们在BIM技术的应用当中已经尝到了非常多的甜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上海中心的外幕墙非常复杂, 每个板块重量600到800公斤, 现场安装工人只有16个到18个, 他们只用三天时间就可以做出一层, 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施工精度是按照2毫米进行计算,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BIM技术能够把建筑工程这样一个非常传统的产业和最现代, 最新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进行有机地整合, 使我们传统的产业焕发出最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凤凰卫视的“2+7”全球云数据中心

在云时代凤凰卫视核心战略是全媒体战略。“在全媒体战略背景下, 凤凰卫视对后台支撑一共有三个目标。第一个就是地域差别透明化, 因为凤凰在全球有很多分公司和驻外记者站, 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平台, 让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工作, 就像在一个大楼里工作, 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第二个目标, 将这些全球的分站、分公司全部连到一起进行统一管理, 以便实现低成本。第三个目标, 就是我们在整个分布式云数据中心平台上要搭建全媒体运作的平台, 为整个凤凰集团员工和内容制作者提供一个全媒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凤凰卫视IT总监王宏波先生在2013华为云计算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到, “凤凰卫视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创新, 节目制作方面如此, 技术方面我们也是如此。云技术在凤凰卫视应用其实相当早, 我们在2009年香港总部全台系统进行搬迁的时候就采用了整体云架构设计, 我们在2011年开始实施部署整个后台系统存储的云化以及业务应用的云化战略。在2013年开始了整体全球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据介绍, 凤凰卫视的数据中心规划由“2+7”的结构组成, 2就是香港总部和北京新大楼数据中心作为核心的数据中心, 其它上海、台北、深圳、洛杉矶、华盛顿、巴黎和伦敦是子系统, 形成整个“2+7”云数据中心的规划。凤凰卫视将在云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业务信息系统综合服务平台, 服务整个集团的运作。凤凰卫视在部署整个集团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的规划, 将分三步完成。第一步, 今年将会完成北京凤凰国际传媒数据中心的建设。第二步, 逐步实现在“2+7”的建设, 进行互联互通, 及统一管理平台运作。第三步, 将在整个平台上去搭建凤凰全媒体的业务服务平台, 来供整个凤凰卫视集团所有员工的操作, 最终落实凤凰卫视的全媒体战略。

凤凰卫视作为一个电视媒体, 对于数据中心的要求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稳定可靠, 因为24小时运作的媒体机构, 整个数据中心的稳定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是技术领先, 技术领先是凤凰技术团队的一个理念, 采用的技术会遵循一个适度超前的原则, 适度超前的原则会带来很多的好处, 一个好处就是新的技术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 效率的提升,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引入新的技术, 因为新的技术引入期的时候, 相对来说成本是比较低的, 如果成熟以后成本就会上升。第三个要求就是成本节约。第四个是灵活部署, 用最有限的人力去管理整个全球的数据中心,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除了香港总部, 其它地方的数据中心也需要设计和实施, 并且要更加快速, 更加灵活。

“从需求角度出发, 我们认为需要一个技术研发实力非常强, 并且能够持续投入研发的伙伴。”王宏波总监也分享了凤凰卫视的IT部署之路, “其实2012年之前, 整个凤凰卫视技术实施是由我们自己作为实施主体来推进的, 当我们开始进行全球分布式数据中心规划的时候, 很快就发现只靠我们自己是不行的, 研发的持续投入太高, 而且为了能够快速解决我们在往前走的时候碰到的问题, 必须有一个技术研发实力非常强, 并且能够持续投入的这么一个伙伴一起合作。同时我也需要寻找一个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支持的伙伴。第三个, 我们需要一个跟我们技术理念相匹配的伙伴, 就是所谓志同道合。”

对话一:存储的变革

嘉宾:华为IT存储产品线总裁 范瑞琦

IDC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Vernon Turner

范瑞琦:欢迎大家, 我们现在面临很多挑战和问题,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问您 (Vernon Turner) , 首先能不能请您分享一下对于未来数据中心存储的看法。

Vernon Turner:大家好!我觉得存储的未来, 有很多的物联网都能够产生出内容, 而且我们会有几十亿的用户在使用几百亿不同的应用, 这也会给我们创造出更多的数据和内容。在2020年的时候, 我们可能有40ZB的数据。今年2.8ZB的数据已经被创造出来了, 我们也要想一下, 怎么来存储这么多的数据, 这也会给我们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就是数据中心里面的设备,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的设备, 这些设备需要怎么管理。第二我们要提升效率, 就需要用到虚拟化技术, 我们现在已经有过去两倍多效率的虚拟化技术。第三我们也有很多数据中心里面的存储, 也就是说在存储的设备数量上面同样也是一种爆炸。我们有这么多的内容需要管理,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世界了。

范瑞琦:确实, 40ZB的数据其实真的是很多, 这对我们的客户和伙伴既是一种机遇, 也是一种挑战。第二个问题, 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觉得我们的存储变革应该由什么来推动呢?

Vernon Turner:我觉得根据我个人的经验, 在过去30年当中, 在这个行业里我看到有些事情其实是同时发生的, 但是这一次是我第一次看到5个不同的趋势同时在发生变革。我可以简要地描述一下, 首先就是我们的云和云服务提供商, 成千上万的客户都希望他们的内容, 通过云来提供, 而且他们要怎样去收费,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第二就是我们现在有不同的形式, 包括我们的计算、存储和网络, 其实就像一种新的大型机, 是一种集成的系统, 可以使数据中心快速部署所有的设备。第三就是用闪存或者SSD, 我们其实能够通过这些设备来提升性能, 提升我们的敏捷程度, 因为我们需要这些新的设备来支撑未来的发展。第四就是我们的架构扩容, 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不规则的内容, 因为我们会通过扩容我们的架构去支撑这些不规则的内容存储。第五是基于软件的存储, 因为我们现在会看到新的不同方式, 用不同的设备而非单独的设备去做存储。

范瑞琦:确实, 我想Vernon Turner的分享也代表了业界的重要声音。华为认为, 未来的存储面对着以下三个挑战。第一数据的增长远远超过预期, 数据的增长压力不仅仅体现在数据量上, 其实更多的表现在数据的复杂性以及对于未来的不可预期性上。第二, 随着我们客户业务的拓展, 跨省跨国甚至跨洲际的业务出现, 传统集中式的数据存储以及管理已经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 所有的压力, 无论是数据爆炸所带来的压力, 还是跨地域增长所带来的压力, 还是各种融合所带来的压力, 所有的一切都要求在有限的预算之内得到完成, 这是CIO们、数据中心的管理员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对话二:大数据的未来

嘉宾:华为IT市场总监孙佳韡

希捷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孙丹

SAP中国首席架构师宋一平

华为高级专家IEEE/AAAS/IAPR高端学者杨强

孙佳: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云计算大会和大家畅谈, 请问希捷公司的孙总, 我们最近经常聊到数据爆炸, 今天也提到了一个数字, 就是40ZB, 2020年数据会到40ZB, 希捷作为主流的硬盘存储供应商, 是怎么看待数据爆炸这个趋势的?

孙丹:首先这个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个利好消息, 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直是在增加的, 半年前我看到的数据是2020年25ZB, 现在是40ZB。数据都是在存储里面的, 所以存储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部件。希捷公司在过去应该说是把大部分的资源全部投入在了技术创新上面, 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我们一方面不断地开发在介质和硬盘本身技术的创新, 包括读取的方式, 很快会从垂直记录变为叠瓦式磁记录, 接着还会有热辅助技术, 我们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提高黏密度。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创新, 减小磁盘的体积, 可以在数据中心当中装备更多的硬盘。除了在硬盘本身, 很多人认为硬盘只是一个硬件, 实际上我认为希捷公司有一个很大的价值, 就是通过固件firmawre的很多功能帮助客户降低数据存储的整体成本。

硬盘不只是一个硬件, 而是要怎样智能地使用它, 怎样智能选择合适的硬盘。人们一直在讲大数据, 我们要了解这个数据, 要把数据分层, 之前也有一些专家提到了热数据、冷数据、温数据和冰数据, 每一种不同的数据应该用不同的硬盘, 所以怎样用一个合理的产品组合来降低你的成本?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帮助用户分析数据、选择合理的产品组合、同时帮助客户智能地管理好硬盘, 这些都是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发, 也是帮助我们客户的。

孙佳:我们也知道今年造成数据爆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终端接入到了这个网络, 移动化其实就是我们经常提出的趋势名词。我想请问宋总, SAP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 如何看待移动化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和变革?

宋一平:大家都知道, SAP是做ERP出身的, 现在移动化方面SAP也走到了前列。可以看到我们做移动化更多的是能够把我们现有的传统应用进行一个很好的延伸, 使得每个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做自己要做的任何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SAP想在传统的应用之上去打造相关的移动化解决方案, 也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一些平台提供给我们的客户与合作伙伴, 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自己的创新。SAP的移动平台更多的是要在整个设备的管理和移动应用的管理, 还有移动内容的管理上面下功夫, 能够在这个方面尽快推动移动化, 使得我们每个人身上带的移动设备和你的生活和工作紧密相连。

孙佳:下面让我们回到今天演讲很热的两个词, 一个是云计算, 一个是大数据。我们知道云计算出现在前几年, 大数据在今年非常火热, 我想知道各位怎么看待云计算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杨老师是大数据方面的专家, 能不能和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杨强:云计算和大数据确实是两个非常热的名词, 云计算可以看作一个基础设施, 它是我们实现大数据价值的一个通道, 也是一个工具。实际上它们的职能也是不同的, 比如大数据的真正价值, 迄今为止很多应用是在大公司、大企业为高层决策, 实际上有了云计算以后, 这样的一种能力就可以下放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使得小企业、新兴Start-Up, 包括大公司基层管理者都可以依靠大数据进行决策。

宋一平:其实我感觉大数据更多的是属于一种思维和概念方面的方式, 云计算是站在IT技术角度去看这个事情, 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 每个人使用信息都要像使用水和电一样方便, 使得这个世界能够达到更好地获取各种各样信息的能力。

孙丹:我认为是这样的, 大数据和传统的计算机结构化不一样, 它是一个非结构化的, 而且数据量非常大。简单来讲, 云计算是一个架构, 如果离开了云计算, 大数据完全没有价值, 也就是说只有在云计算的架构下面去做分析这个大数据才会有它的商业价值。Google是用它的搜索引擎对大数据分析而测出疫情, 如果没有云计算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分析的, 这些数据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这是相互的关系。

孙佳:非常感谢各位, 最后我想请各位用简短的一句话畅想一下我们IT的未来。

杨强:我觉得IT的未来是我们真正能够实现每个人除了自己的大脑之外还拥有一个数字大脑。

宋一平:我想更多的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去获取任何信息的时候, 却看不见IT, 那就是IT的未来。

计算融合 篇2

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这三个新名词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济南代表团的辛卫华代表说,这三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近万亿的市场大蛋糕。他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加快我省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 “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这三个新名词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济南代表团的辛卫华代表说,这三个名词的背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近万亿的市场大蛋糕。他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加快我省“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产业发展。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浪潮。在物联网三大关键技术领域中,云计算的出现成为物联网的前奏和率先突破领域,也成为了国际业界公认的核心科技和发展方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还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相关领域技术的创新发展,并最终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辛卫华代表说,很多人对这三个新名词能带来什么还没有直观的印象。套用业内人士通俗的话说,理想的三网合一状况实现后,一部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放在电视机接口上就能当电视屏幕用,而放在电脑接口上,就是一个小型的电脑屏幕,而且上网速度和宽带差不多。到时候居民家中也不再需要宽带线、有线电视线、固定电话线等蜘蛛网一样的管线,只需要一条线就能满足需要。

织梦好,好织梦

物联网的前景则更令人关注,简单的讲,物联网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国际电信联盟曾这样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记带什么东西了;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

为什么代表们对这三个新名词如此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新名词背后所代表的产业中潜藏着超乎想象的利益。

辛卫华代表在建议中引用专家的预测,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产业前景: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并在 10年内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我国如果实现“三网融合”,仅在固定宽带网络上所承载的媒体与娱乐业务收入,就将超过移动通信所承载的部分,可以促进我国GDP 增长约 0.8 个百分点,通过几年内加大三网融合的建设,最终将形成 60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

“如果能够在这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的前夜抓住机遇,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将在物联网建设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意味着‘智慧山东’ 的建设将更加顺利。”辛卫华代表认为,作为信息产业大省,我省在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兴产业方面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我省拥有海尔、海信、浪潮、东方电子等一批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为我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产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我省已经提出了加快“智慧山东”建设目标,《关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设“智慧山东”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也正在制定过程中。

copyright dedecms

云网融合 让“云计算”真正落地 篇3

一向低调的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3C)没有参与到人云亦云的热炒阶段,潜心专注于云产品和方案的开发,实现了云计算IaaS整体方案的切实落地。

云网融合是未来互联网的趋势

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在业务的拓展和发展中,正逐步将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外部的商务活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当前业界热门讨论的话题:互联网化。在云计算和互联网的催化下,互联网也将像水、电一样成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H3C云计算业务部总监吴健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表示,H3C对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云网融合,智慧互联”的概念。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网络技术演进到数据中心、云计算和SDN,网络服务模式也由面向连接转为面向应用。在需求变化上,客户最关心的不再是设备和技术价值,而是应用价值以及应用的整合交付;在市场格局上,未来网络市场竞争将更加集中;合作方式将由多选到单选,浅合作到深合作,实现对最佳资源的匹配。针对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H3C提出了基于互联网、面向整个行业应用的新一代融合大IT,即ITOIP“云网融合”的全新理念。该理念旨在将云计算与网络紧密相连,实现最好的融合,以便可以迎接未来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的种种挑战。

目前,大量的应用或多或少都体现出了“云网融合”的价值。例如手机行业,目前网络技术、通讯技术都融合在一起。大量的应用价值又在最终的云计算里得到最好地体现。又例如,我们的应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设备,也不是在单独的网络、计算和存储,所有的关注点实际上已经不是平台而是其上最终的价值实现。所以,对于企业来讲,未来关注的是如何把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效融合起来,以一个融合的云IT支撑甚至引领企业的业务发展。

只有网络与云计算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才能为企业网络用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和应用。为了实现云网融合,H3C以VAN虚拟应用网络解决方案和H3Cloud云计算解决方案为两大主线,构建满足未来几年业务高速发展的新一代云IT架构。

其中,VAN以领先的全网络虚拟化(设备虚拟化、通道虚拟化、架构虚拟化)、自动化和SDN技术,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虚拟应用网络解决方案。通过整合N:1虚拟化、1:N虚拟化、N:1:M虚拟化等技术,VAN实现动态可视化的资源分配、高度自动化,可满足用户多种网络技术需求,同时释放网络价值。

H3Cloud云计算方案则具有融合基础架构、高可用虚拟化平台、自助式云业务工作流、一站式整体方案以及强大的服务能力等四大特点,尤其是通过标准的IEEE 802.1Qbg(EVB)技术,将网络管理边界明确至每一台虚拟机,从根本上解决了服务器虚拟化之后所带来的管理边界模糊、虚拟机流量无法监控、虚拟机网络策略单一网络策略无法跟随等问题,使虚拟机乃至数据中心在安全、可视、可监管的环境下运行。而高可用的虚拟化平台,可有效将物理资源抽象整合,提供繁复的虚拟化环境下的管理及其他扩展功能。

由天津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建的天津市政务云秉承了“云网融合”宗旨,运用现代网络与云计算相关技术,将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精简、优化、整合、重建后在互联网实现,以打破时间、空间以及条块分割的制约,从而加强对政府业务运作的有效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虚拟化是云计算落地的关键

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原动力,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20世纪50年代虚拟化概念的提出,到20世纪60年代IBM在大型机上实现虚拟化商用;再到20世纪的70、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虚拟化技术慢慢变得无人问津,只是在高档服务器上继续存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VMware为代表的虚拟化软件生产商率先实施了以虚拟机监视器为中心的软件解决方案,为虚拟化技术在x86服务器环境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随之而来的是以Denali项目和Xen项目为代表的“半虚拟化”技术,及以Intel的VT和AMD的SVM为代表的硬件虚拟化技术。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化技术再次成为整个信息产业中最受瞩目的焦点。

要实现云计算的落地,最关键的一步是IaaS的实现。在IaaS的几个组成部分中,存储与服务器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相对统一的产品结构,而作为IaaS核心的网络和虚拟化部分,则因为其复杂性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所谓“网络虚拟化”,是将多个硬件或软件网络资源及相关的网络功能集成到一个可用软件中统一管控的过程,并且对于网络应用而言,该网络环境的实现方式是透明的。该网络环境称为虚拟网络,形成该虚拟网络的过程称为“网络虚拟化”。

在云计算环境下,网络虚拟化技术需要解决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实现物理机内部的虚拟化网络;外部网络如何动态调用以适应虚拟机对网络不断变化的需求等等,这些都是云计算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需要在主机网络虚拟化技术、网络交换设备虚拟化技术和IaaS服务实际运营等各个关键技术环节着手解决。

2012年,VMWare以12.6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网络虚拟化的企业Nicira,也是基于对网络虚拟化在云计算发展中所处地位的重视。在这方面,传统网络企业成为在IaaS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厂商。除了亚马逊,思科、中兴、H3C等网络企业也都纷纷投身于IaaS的建设中。

在传统数据中心中,虚拟化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虚拟化软件之后,管理边界从原本的物理服务器延伸到虚拟机,这就带来了管理边界模糊、虚拟机流量无法监控、虚拟机网络策略单一、虚拟机迁移网络策略无法跟随等相关问题,为IT部门的网络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nlc202309051213

在一系列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中,H3C所利用的802.1Qbg(EVB)标准就能够很好地解决服务器虚拟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IEEE802.1Qbg标准是由IEEE802.1工作组制定的一个新标准)。在H3Cloud云解决方案中,同时提供了支持802.1Qbg VEPA标准的vSwitch与支持802.1Qbg VEPA标准的H3C S5800系列物理交换机,完成了计算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对虚拟机的全面管理,如VLAN、ACL、QoS等功能,从而消除了管理盲区。在根本上解决虚拟机流量不可控和虚拟机迁移网络策略无法感知等问题的同时,提高企业IT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企业IT设施的应变能力。

目前,H3C自主研发的CAS云计算管理与虚拟化平台构建的可灵活调用计算资源池已经在政务云中得以实施,为政务应用提供虚拟化的承载环境;针对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层的精细化管控要求,通过CAS平台与S5820V2系列交换机之间端到端的VEPA解决方案,实现了虚拟机流量的可视化管理、精细化控制和高性能转发。

对此,吴健表示,虚拟化的落地、网络本身的虚拟化,是云计算落地最突出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虚拟网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也是网络企业的强项。“网络对于云计算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吴健说,“网络云就绪应该是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而这方面业界提得比较少,发展也相对滞后,全球的领导者也为数不多,有思科、还有H3C,在国内目前也只有H3C具备这个能力去做该解决方案。”原来的网络厂商成为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的最终整合者似乎是天然的选择。目前,H3C已经成为腾讯、百度、阿里、盛大、新浪等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国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客观上推进了H3C在云计算领域的理解。为推出企业级云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混合云彩虹”打通“云通道”

根据IDC最新的云计算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私有云开支将达到91亿美元,比去年上升64%。到2016年,私有云开支年均会超过240亿美元,从2011到201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私有云具有更加切合企业需求的优势:私有云平台将进一步提升服务器和存储虚拟化的能源效率。私有云平台允许企业在内部使用企业网络防火墙保护数据。同时,私有云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私有云可以针对某个企业的特殊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从而更好的支撑业务。

混合云作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混合体,可以结合私有云和公有云的优点规避其缺点。设计完善的混合云能够帮助企业用户充分利用公有云的可扩展性和节约成本的优势,同时又兼具私有云数据监控、安全性和可控性的特性。部署正确的混合云能通过重新分配IT资源配置为企业用户提供战略优势。

基于长期的市场培育与应用开拓,中国的私有云IaaS市场已初具规模,这主要体现在整体市场规模的稳步扩充、包括主流云计算技术供应商和创业企业在内的参与者已初步完成自己的产业布局,以及企业实践层面所表现出的规模化和行业性等方面。私有云IaaS建设在更大的市场与行业纵深内展开,包括主流IT厂商和大量初创企业在内的主流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供应商群体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局面。微软推出的Windows Server 2012和System Center 2012私有云平台,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青岛海关、锦江酒店集团等得以部署。VMware、戴尔,以及曙光的私有云IaaS业务围绕政府、电信、金融、电力等重点行业展开,而且各家厂商的客户数量已经初具规模。

为了不让海外巨头垄断,H3C针对中国市场现状研发推出了IaaS私有云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在服务器虚拟化的基础上,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以组织(或虚拟数据中心)的方式向最终用户提供。同时,实践表明,私有云与公有云的市场发展应该在更多层面展开互动,即便在公有云市场整体环境尚有待改善的条件下,私有云建设向纵深发展仍有赖于公有云技术的带动。吴健表示,中国市场的私有云IaaS建设并非是孤立的存在。在越来越多企业展开私有云规划与实践的同时,公有云服务以及混合云应用模式已经进入解决方案供应商和企业用户的视野。基于此,H3C推出了“混合云彩虹”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能够将用户内部二级云、总部云与第三方公有云进行有效融合,实现资源在用户内部的上下级互通以及由私有云到公有云的动态扩展。“混合云彩虹”主要解决了私有云数据中心灾备、突发访问和资源扩展这三方面问题。

例如,天津市部署的多级政务云(包括天津市政务云和河西区政务云)。在该案例中,利用H3C特有的云彩虹技术实现了两朵“云”的上下互通和云爆发时的资源借用。当河西区政务云资源不足时,可云爆发至作为一级云的天津市政务云,实现云资源的备份与扩展。同样,天津市政务云可以调用区政务云的资源,此外,还能实现应用模板的下发,完成业务在市区之间的统一、快速部署。通过河西区政务云门户,管理员可以对当前本地云资源池、上级云资源池运行状况进行管理,对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用户进行统一管理。在天津政务云H3C CAS云计算管理平台中,河西政务云作为其一个组织,天津市政务云管理员可以通过组织将应用模板下发至河西区政务云。在河西区政务云H3C CAS云计算管理平台中,将一级云天津政务云作为其“外部云资源”,当河西区本地资源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时,河西区政务云管理员可以申请使用天津市政务云中的资源,完成云爆发以及云资源的扩容。

开放协作 赢在标准

互联网本身就是开放合作的胜利。云计算也不例外。云计算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链条上有各种各样的厂商,如硬件设备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解决方案服务商等。而目前,云计算在国内市场尚未形成气候,这也意味着一片广阔的蓝海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用竞合代替竞争,才能在“云计算”这片蓝海中纵横驰骋。

正是看到其中的巨大机遇,H3C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投身到标准化建设中去:给合作伙伴开放标准API,通过标准化助力合作伙伴形成合力,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价值链,实现多家企业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H3C IToIP第二阶段工作重点的OAA(Open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就是一个开放的软硬件整体结构体系。它通过构建开放式的业务平台,实现多厂商、多客户的IT应用都可以基于该平台与H3C的产品进行整合。不仅能够降低客户需求的实现难度,还可以有效简化IT管理,让IT系统轻装运转。

眼下,致力于云计算标准化工作的软硬件服务商当然并不止H3C一家,而开放与合作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针对当前各厂商云操作系统对网络资源调度和管理缺乏的不足,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实现,而那时的“云计算”才真正称得上是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云计算环境下的基础架构融合 篇4

传统的IT基础架构是“烟囱式”的, 造成了每套硬件与所承载应用系统的“专机专用”, 使得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 占用过多的机房空间和能源, 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 IT资源的效率、扩展性、可管理性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在这种架构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整合困难:当需要上线新的应用系统时, 会优先考虑部署在既有的基础架构上。但因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所需的运行环境、对资源的抢占会有很大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可靠性、稳定性、运维管理问题, 将新、旧应用系统整合在一套基础架构上的难度非常大, 更多的用户往往选择新增与应用系统配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

硬件高配低用:考虑到应用系统未来的业务发展, 以及业务突发的需求, 为满足应用系统的性能、容量承载需求, 往往在选择计算、存储和网络等硬件设备的配置时会留有一定比例的余量。但硬件资源上线后, 应用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的负载并不会太高, 使得较高配置的硬件设备利用率不高。

二、云基础架构

云基础架构在传统基础架构计算、存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 增加了云层、虚拟化层, 有效解决了传统基础架构的问题。

云层:对资源池进行调配、组合, 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自动生成、扩展所需的硬件资源, 将更多的应用系统通过流程化、自动化部署和管理, 提升IT效率。

虚拟化层:大多数云基础架构都广泛采用虚拟化技术, 包括存储虚拟化、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通过虚拟化层, 屏蔽了硬件层自身的差异和复杂度, 向上呈现为标准化、可灵活扩展和收缩、弹性的虚拟化资源池。

相对于传统基础架构, 云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整合与自动化, 应用系统共享基础架构资源池, 实现高利用率、高可用性、低成本、低能耗, 并且通过云平台层的自动化管理, 实现快速部署、易于扩展、智能管理, 帮助用户构建Iaa S (基础架构即服务) 云业务模式。

云基础架构资源池使得存储、计算、网络以及技术本身不再是核心, 重要的是这些资源的整合, 形成一个有机的、可扩展和灵活调度的资源池, 面向云应用实现自动化的部署、管理、监控和运维。

云基础架构资源的整合, 对计算、存储、网络虚拟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并带动了一系列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变革。传统模式下, 服务器、网络和存储是基于物理设备连接的, 因此, 针对服务器、存储的访问控制、Qo S带宽、流量监控等策略基于物理端口进行部署, 管理界面清晰, 并且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静态、固定的。云基础架构模式下, 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采用了虚拟化技术, 资源池使得设备及对应的策略是动态变化的。

事实上, 云基础架构融合的关键在于网络。目前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自成体系, 但就整个IT基础架构来说, 网络是将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用户连接组一起的纽带, 只有网络能够充分感知到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和用户访问的动态变化, 才能进行动态响应, 维护网络连通性的同时, 保障网络策略的一致性。否则, 通过人工干预和手工配置, 会大大降低云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三、云基础架构融合方案

如图1所示, 云基础架构分为三个层次的融合。

3.1硬件层的融合。

例如FCo E技术和方案, 将存储与网络进行融合;以及横向虚拟化、纵向虚拟化实现网络设备自身的融合。此外, 还有VEPA技术和方案, 则是将计算虚拟化与网络设备和网络虚拟化进行融合, 实现虚拟机与虚拟网络之间的关联。

3.2业务层的融合。

典型的方案是云安全解决方案。通过虚拟防火墙与虚拟机之间的融合, 可以实现虚拟防火墙对虚拟机的感知、关联, 确保虚拟机迁移、新增或减少时, 防火墙策略也能够自动关联。此外, 还有虚拟机与LB负载均衡之间的联动。当业务突发资源不足时, 传统方案需要人工发现虚拟机资源不足, 再手工创建虚拟机, 并配置访问策略, 响应速度很慢, 而且非常的费时费力。通过自动探测某个业务虚拟机的用户访问和资源利用率情况, 在业务突发时, 自动按需增加相应数量的虚拟机, 与LB联动进行业务负载分担;同时, 当业务突发减小时, 可以自动减少相应数量的虚拟机, 节省资源。不仅有效解决虚拟化环境中面临的业务突发问题, 而且大大提升了业务响应的效率和智能化。

3.3管理层的融合。

云基础架构通过虚拟化技术与管理层的融合, 提升了IT系统的可靠性。例如, 虚拟化平台可与网络管理、计算管理、存储管理联动, 当设备出现故障影响虚拟机业务时, 可自动迁移虚拟机, 保障业务正常访问;此外, 对于设备正常、操作系统正常、但某个业务系统无法访问的情况, 虚拟化平台还可以与应用管理联动, 探测应用系统的状态, 例如Web、APP、DB等响应速度, 当某个应用无法正常提供访问时, 自动重启虚拟机, 恢复业务正常访问。

四、结束语

数据中心由基础架构向云基础架构的转变, 极大提升了基础架构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资源池的云网融合, 构建统一、融合、联动的基础架构系统, 不仅提升了应用系统部署的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 而且也促进了云计算的应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美) 罗顿.云计算架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计算融合 篇5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文章结合作者在长期语言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把C语言与汇编语言有意识地融合起来,对如何搞好计算机语言教学做了相应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都会学习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把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计算机语言特点,理解不同计算机应用语言的不同应用领域,取得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关系

C语言称之为“高级语言”或“中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称之为“低级语言”。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命名。理解好这些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汇编语言时,首先将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关系告诉学生:计算机其实不认识汇编语言,也不认识C语言,计算机唯一能执行的只是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用“0”、“1”写成的语言,每条机器语言指令都对应一串“0”和“1”的代码,如果用这种代码编程很不方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理解和调试。因此采用一系列符号代替这种“0”和“1”写成的机器语言指令,例如:8086CPU中的机器指令1011000000000110,我们就用MOV AL,06H这种符号代替,后者只是帮助记忆和理解的“助记符”。

我们把用这种助记符写成的指令称之为“汇编语言指令”。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汇编语言指令”写成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由于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翻译”起来比较简单,我们把这个“翻译”的`过程称为“汇编”(Assembly)。

使用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编程必须了解计算机的CPU内部结构,以及硬件接口电路,它和计算机底层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低级语言”。

同样,计算机也不认识C语言,C语言是用C语言语句编写程序。用“C语言”写成的程序称为C语言源程序,这种用C语言语句编写的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只是这个“翻译”过程更复杂,翻译出来的机器语言代码更大,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编译”(Compile)。

由于C语言是按照自然语言的特点,同时结合数学表达式编程。基本不用了解底层硬件的结构,可读性强,学习重点在数据结构和算法,所以称之为“高级语言”。

使用其他“高级语言”编程的过程也都一样,都必须把用这种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源程序”通过“编译”变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才能被计算机认识并执行。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理解了C语言等“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低级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多种计算机语言的原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结构、语法规则等局部细节上,忽视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计算机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特点,告诉学生不同计算机语言的不同应用场合。

首先,汇编语言是针对CPU的,不同CPU的汇编语言又是不同的。学习起来困难一些,但生成的代码短、程序执行效率高,更适合实时控制、硬件编程。

高级语言如C语言,由于是按照自然语言方式编程,因此程序本身容易读懂。由于不需要了解硬件底层,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用计算机实现一些数学算法。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特意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实例,实现显示“I WISH YOU SUCCESS!”(取文件名A)。

两个程序输出结果一样,但用不同语言编写,通过实例对比说明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printf(“I WISH YOU SUCCESS!”);

}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 DB 0AH,0DH,’I WISH YOU SUCCESS!$’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OFFSET BUF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这两个程序都实现显示器输出“I WISH YOU SUCCESS!”。

可以看到C语言程序的源程序文件A.C为63个字节,通过编译,可执行文件A.EXE为9489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程序文件A.ASM为263个字节。通过汇编,可执行文件A.EXE为560个字节。

从这个程序设计实例我们知道,相比较C语言和汇编语言,C语言的源文件小(71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大(9515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文件大(352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小(554个字节)。

通过这两个程序设计实例,学生清楚地感受C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好,容易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差,难看懂。但从效率来说,同一个程序,汇编语言的目标代码效率远高于C语言。

其实,不同计算机语言有各自特点,也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在实时控制、内存容量很小的情况下编程就应该使用汇编语言,如果算法复杂,要求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就要采用C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同时计算机语言是发展的,不断会有新语言出现,也不断有语言被淘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要,选择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语言。

认真学好几门计算机语言,对今后实际工作帮助很大,同时再学习新语言会举一反三,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三、计算机程序与语言

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喜欢的是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许多人认为掌握的计算机语言越多,水平越高,不懂得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的关系。其实计算机领域里有一个最著名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个著名公式里根本没有提到计算机语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计算机程序和语言的关系,我以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习题1+2+……+100为实例,使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至于用哪种语言编写是其次的。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int sum=0,i=;

For(i=1;i<=100;i++)

Sum=sum+i;

printf(“%d”,sum);}、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RESU DW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BX,0

NEXT: ADD AX,BX

INC BX

CMP BX,101

JC NEXT

MOV RESU,AX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在1+2+……+100这个例子中,关键是知道:sum=sum+i,然后通过改变i的步长,实现编程。至于用汇编语言还是用C语言或者其他语言都可以,不同语言只是使用的语句或者指令不同而已。

通过在课堂上生动地比喻和列举教学实例,学生渐渐理解算法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要熟练掌握编程,包括两方面学习,既要学好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又要学会根据问题设计出最优秀的算法。

四、结语

融合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C语言;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在高校的计算机课程中,C语言作为基础的高级编程语言,已经在高等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要想掌握C语言的使用方法,学生要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计算思维。由于对学生的抽象能力要求较高,C语言的教学效果始终提升不起来。为此,本文提出了融合计算思维的C语言教学方法。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计算思维的特征有如下三个方面:(1)计算思维采用一般的数学思维方式对复杂问题进行求解,改变了目前人们对复杂系统设计和评价的传统方法;(2)计算思维站在计算过程的能力与限制的上层,通过计算思维,能够处理原本无法由个人完成的计算问题与系统设计;(3)计算思维是计算内容的高度抽象,超越了传统物理思维的时空观,计算思维的抽象内容是用符号来表示的。因此,计算思维比物理思维的抽象更加丰富与复杂。

根据上文所述,计算思维对复杂问题有着很强的求解能力。因此,在高校的计算机学科的C语言教学中融合计算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升解决C语言编程的能力。

目前,C语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C语言教学中,一般的授课方法是,语法说明,按照固定的模式编程,这样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片面的理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C语言这门课程比较难学,而且毫无兴趣而言,学生只是为了编程去编程。因此,我们应该更换一种教学思维,推行计算思维融合到C语言教学。这样就能通过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与主动学习。

三、计算思维融合的方法

如何将计算思维与C语言的教学相融合,如何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与分解的能力,对学习C语言的学生与教师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提供了几种计算思维与C语言教学融合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授C语言是过程化的语言,主要有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结构。这三种结构是学习C语言编程的基本架构。而对于数组以及指针部分,教师要多选取生动、印象深刻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例如,指针是存储地址的变量,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一个学生通过学号找到对应的学生,并讲解,这个学号变是地址,而持有学号的学生就是指针变量。再如,从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来引入C语言的计算思维,可以举例求解1至100的连加和。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使学生对计算思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学生也可以从一个更高层级的思维高度去思考问题和理解C语言编程,这对学习C语言的学生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2.交互式教学法。教师要注重课堂的互动方式,教师不能一直在讲解知识点,而是要适当地与学生互动,进行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3.课程设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也应该融入计算思维的模式,比如课程设计题目为酒店入住管理系统,从实际问题出发,从解决思路出发,使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将设计题目分成几个功能模块,对每个模块进行思考、讨论、验证。

四、结论

本文探析的是将计算思维融入C语言的教学,并提出了几种融合方法,通过教学效果来看,通过计算思维在C语言教学课堂的融合,提高了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对大学生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牟琴,谭良.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 2011(3).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

[3]李国杰.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1).

[4]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4).

[5]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4).

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的融合 篇7

1 有效融合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的意义

机械制图以及计算机绘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分先后进行的, 这种独立教学手段浪费了很多课时, 应用到的挂图以及模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而且手工绘图方式会拖慢教学课程的速度, 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课程中, 是先学习机械绘图课程, 然后再学习计算机绘图课程, 这样教学内容可能会重复。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 机械制图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绘制二维图形, 计算机绘图可以为二维机械图样提供快捷、先进的绘制方法以及工具, 这样可有效提高学生绘制二维机械图样能力、三维实体造型设计能力, 而且应该使学生学会将三维实体模型转变成可以投入生产的机械图样。

2 有效融合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的途径

2.1 建立全新的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教学体系

有机结合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不仅是为了满足课堂改革的客观需求, 同时也是希望使计算机绘图教学任务能够朝着学生图形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把三维产品转化为图形等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等方面靠近。这样的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计算机绘图以及计算机制图教学体系的改革, 整个教学体系改革及创新应该紧紧围绕构型设计展开, 立足于主体角度应该严格遵循从三维到二维的这种认知规律, 并且把机械CAD理论、投影理论等基本理论贯穿于其中, 通过三维设计软件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充分融入三维分析理念以及三维制造理念。

2.2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有效融合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两者的话, 对教师的要求会更高, 需要综合提高教学的个人素质、科研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不仅要求教师可以熟练掌握、应用两者相结合的知识点, 同时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 因此非常有必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比如, 有效融合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教学之前, 可以先专门邀请一些具有较高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学术水平以及教学水平的教师, 尽可能提高整支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教学水平。其次, 院校应该多举办一些科研活动以及教研活动, 从两个方面加强教师的理论水平以及实践能力。

2.3 编写特色教学教材

编写特色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学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点, 同时也可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比如, 学校可以和其他院校一起合作共同编写《现代工程制图基础》等教材, 而且应该设计电子素材版本, 有效结合计算机绘图、机械制图以及画法几何等, 而且应该根据其规律将教学教材划分为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应用等两大部分, 当然为了确保该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 一定要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具体而言, 应该以构型设计为主线, 从基础的二维构型设计慢慢过渡到三维构型设计, 重点突出教学教材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 而且应该尽可能选择实际应用性比较强的图片、案例,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主要采用挂图、模型以及黑板等方式动态讲解立体空间, 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 而且学生很难真正理解, 进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采用更科学、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样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的眼界。比如,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技术, 拿捏好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以及作用, 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比如, 学习机械制图中“基本体三视图投影”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 进行实际演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Auto CAD绘图菜单中的建模功能构建一个基本题三维实体,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 而且教师应该通过视图中的三维视图功能以及视觉样式功能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三维实体的建立过程, 指导学生分别立足于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等方向观察, 最后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由动态观察功能使学生学会从每一个投影方向进行观察, 这样可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5 有效融合计算机绘图以及机械制图

融合机械制图以及计算机绘图的过程中, 可以先完成机械制图教学后, 再进行计算机绘图教学, 利用计算机绘图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机械制图知识, 从而双重锻炼学生的手工绘图能力以及计算机绘图能力。比如, 可以有机结合以下内容: (1) “机械绘图基本知识”和“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 (2) “机械图样基本表示”和“计算机绘图高级绘图命令”。 (3) “投影作图基础”和“计算机基本绘图以及编辑命令”。又比如, 教师讲解机械制图中常用件以及标准件的相关内容时, 可以结合讲解计算机绘图中的块以及设计中心应用的相关内容;讲解Auto CAD绘图环境的过程中, 也要讲解国家对于机械制图的相关标准规定。以上这些内容都有很多重合的地方, 高效整合后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也便于学生更好理解、系统掌握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 计算机制图技术是当代应用型机械类技术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绘图能力的专业人才, 非常有必要融合机械制图以及计算机绘图教学, 在机械制图的过程中渗透计算机制图技术, 更好的满足现代设计要求以及实际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桂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趣味性[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9) :385.

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 篇8

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是取得同一对象一致性的认识。信息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ion)是形成不同对象相关联的整体。融合和集成的对象主要包括结构级和语义级。信息的融合和集成,本质上是数据的融合和集成,信息融合和集成的共性和最终目的是屏蔽数据源的复杂性,为用户提供单一的数据视图,而数据源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语义、格式存储,访问方法也各不相同。信息融合和集成中核心的问题是信息描述的标准化,主要解决信息的可理解性问题,包括人和机器对信息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机器对信息的识别,并能根据信息进行自动处理。

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能够透明地获取和处理来自这些海量信息源中的有用信息,实现多个软硬件系统以及不同信息源之间的互操作。然而,这些信息源物理上可能分布在异构环境的多个自治域中,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存储方式、访问控制策略,逻辑上则可能在数据模型、操纵语言和数据语义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1]。同时,这些信息源的可共享性、共享方式、共享内容等也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异构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屏蔽现在已有的各种异构数据管理系统不同的访问方法和用户界面,给用户呈现一个访问多种异构数据源的公共接口,提供一个集成处理多种数据源、整合多种数据查询结果的信息交互处理平台。

云计算是指在互联网上,信息提供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虚拟的信息资源,用户通过互联网按需获取可伸缩的信息资源[2,3]。它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服务方式,它将传统的以桌面为核心的任务处理转化为以网络为核心的任务处理,利用互联网中的计算系统来支持互联网各类应用。云计算强调需求驱动、用户主导、按需服务、即用即付,用完即散,不对用户集中控制,用户不关心服务者在什么地方[3]。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的研究的主要有:IBM的DB2II(DB2 Infor-mation Integration)家族产品提供了访问各种各样、分布式的和实时的数据的能力;Stanford大学设计的Lore(Light-weight Object Repository)是一个专门用于管理半结构化信息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4];同样是Stanford大学设计的Ozone是一个可以对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集成的模型[5]。国内相关的研究的主要有:东南大学开发的Versatile是一个基于CORBA的可扩展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原型[6];中国科技大学开发的KD-IRIS系统[7],是为实现不同结构数据源(如关系、对象、空间地理数据库)间数据融合和信息处理需求设计;浙江大学开发的Wrapper Base是一个基于CORBA网络的Web信息集成系统[8],通过把各个网站的页面信息表述成特定结构模式的XML语言,并通过DOM解析把Web站点上的异构信息集成起来;中科院软件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本体的异构信息集成查询划分及转换”方法将全局查询划分为局域查询的方法,局域查询结果经过集成和转换后以统一的形式返回给用户[9]。

目前对异构信息融合与集成的研究,侧重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这种结构级的融合和集成,而在不同的信息源使用多种术语(词汇)表示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在不同的信息源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各信息源使用不同的结构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各信息源中的概念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但因为各信息源的分布自治性,这种隐含的联系不能体现出来等,这种语义级的异构的融合和集成鲜有成熟的方法和技术,语义级的异构的融合和集成是异构信息有效融合与集成瓶颈。

2.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

2.1云计算环境下异构信息的本体表达

首先从功能、领域、行业等角度对异构信息进行分类和聚类,区分每个类别信息的异构类型。针对结构级异构,主要采用XML中间件技术进行标准化;针对语义级异构主要采取如下方面进行本体表达:Class(类):具有某些属性的个体的集合,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概念;subClassOf(子类):通过该原语定义一个类是另一个类或多个类的子类来创建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概念包含;Property(属性):用来表示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数值之间的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角色;subPropertyOf(子属性):可以通过该原语定义一个属性是另一个属性或多个属性的子属性来创建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domain(定义域):一个属性的定义域用来约束该属性适用的个体;range(值域):一个属性的值域用来限制哪些个体可以成为属性的值;Individual(个体):个体是类的实例,对应于描述逻辑中的x∈C。

2.2基于本体的异构信息的融合

通过本体的方式描述每个信息源的语义,采用单本体作为一个全局本体为语义的形式化提供了一个共用的词汇库,所有的信息源都和这个全局域本体有关;通过多本体方法来对域的不同表示,用本体间的映射来确定不同信息源本体在语义上对应的术语,建立术语间的对应关系;基于本体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如下步骤:

2.2.1从观测信息中选择一组样本;

2.2.2定义特征变量集合以表征样本中实体;

2.2.3通过本体之间关系来计算信息的相似性,并按照一个相似性准则划分信息集;

2.2.4检验划分成的类对子集应用是否有意义;

2.2.5反复将产生的子集加以划分,并对划分结果使用第4步,直到再没有进一步的细分结果,或者直到满足某种停止规则为止。

通过上述方法来来发现和处理冗余,发现冲突和消解冲突来对异构信息进行融合。

2.3异构信息服务的无缝集成与互操作

Web Service提供了一个位于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的抽象层,为异构信息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互操作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见图1。

异构信息服务的集成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基于云计算环境,面向跨空间、跨时间的工作流管理。

集成己有的各种信息服务资源,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综合潜力。

信息服务系统的集成要面向业务流程,并考虑云计算环境下的新特点。

Web Service提供的基于XML文档和SOAP的抽象机制,为系统中异构信息服务的集成以及提供透明的服务提出了真正的解决方案。基于这一技术可以满足异构信息服务系统之间信息服务集成的需求,W e b Service使用基于文本的协议,与CORBA、消息队列技术等通信中间件支持的分布式应用相比,X M L文档的解析将使基于W e b Service分布式应用的性能降低

3.结语

近几年,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已经渗透的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世界各知名企业也都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机制上,更多的是应用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在信息融合与集成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融合与集成方法,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能更好的给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在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融合与集成方法,并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融合,信息集成,本体

参考文献

[1]Peter Fingar著.云计算21世纪的商业平台[P].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1

[2]Cloud computing.[EB/OL].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web/ar-cloudaws1

[3]Anastasios Kementsietsidis,Marcelo Arenas.DataSharing Through Query Translation in AutonomousSources.In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Very Large Data Bases(VLDB 2004),Toronto,Canada,2004:468~479.

[4]Zachary G.Ives:Efficient Query Processing forData Integ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2

[5]T Lahir,i S ahitebou,l JW idom.Ozone:IntegrationStructured and Semi-structured Data.TechniquesUniversity,1999:95~106

[6]王宁,王能斌.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查询分解和优化的实现[J].软件学报,2000,1:222~228

[7]岳丽华,韩恺,龚育昌.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KD-IRIS[J],计算机科学,2001,28:252~255

[8]吴啸鹏等.WrapperBase:基于CORBA网络的Web信息集成系统[J],计算机科学,2001,28:264~268

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融合探讨 篇9

通信技术具体为一项将各类丰富的信息利用网络系统完成快速、精准可靠传输的手段。近年来, 通信技术手段实现了迅速发展。传播渠道更加丰富多样, 且通信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当前, 现代通信技术起初来自于1835年发明的电报, 而后伴随无线电报系统、电话、自动交换中心、收音机以及电视等丰富通信技术的持续涌现, 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 通信技术实现了快速的更新, 数据传输、信道技术等更新迅速, 而同轴电缆、海底电缆、光纤技术、短波通信、卫星与无线电通信等也实现了迅猛发展。另外, 同步传输、多路复用、频带传输与调制等手段更加成熟。通信技术的快速更新对大众日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 通信技术逐步达到了可视图文、程控、网络电话以及数字电视、无线通信以及多媒体系统等层次, 该类新型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令大众通信交流更为便利, 他们之间的沟通联系也将更加密切。

2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属于目前来讲广泛应用的专项手段, 自身涵盖了多重内容。其中系统技术、器件技术、组装技术为核心构成, 而系统技术最为重要, 具体涵盖管理、应用以及维护技术等。不同类别的技术手段发挥的功能必然不同, 维护、管理以及应用技术是确保计算机系统可靠运行的核心技术。而电子器件则为计算机的组成单元, 了解他们的各项性能则可确保计算机的健康、持续且正常运转。虽然, 计算机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然而仍旧无法全面符合大众生活生产的综合需要。因此, 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探究电子器件技术, 确保其同组装技术良好趋同, 特别应重点研究新型的微型化组装技术手段, 满足器件更新需要, 提升计算机整体功能水平。

3 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融合

伴随通信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 其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今后的一项必然发展趋势。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推动下, 通信技术走向成熟, 而后者的完善同样促进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两者渐渐融合成为一体, 并派生出较多新兴技术手段。例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蓝牙技术成为更加典型的代表。掌握了该类技术的内涵意义重大。信息技术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手段, 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信息技术, 而现代信息技术包含的内容更加复杂、且覆盖面广泛。伴随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其应用范畴越来越广。计算机通过汇总获取的信息资源将他们进行整合与加工, 因此计算机技术更像是一个加工厂。由于信息技术涉及到较多的信息开发、数据处理收集与存储以及传递等手段, 因此对现代经济发展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由统计结果审视, 信息技术针对经济建设增长的贡献度更是连年扩大, 其自身利用通信手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互相融合而构成。单独的计算机可视为神经元, 通过程控交换机装置、通信卫星或是光纤网络构建形成通信网络, 也就是神经系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令信息价值越发明显, 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未来应持续的做好信息技术分析研究。

计算机通信技术为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的代表产物, 具体采用通信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手段对众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数据以二进制形式展现出来。各类文本、数据库、表格、语音以及音乐信息均可利用二进制进行呈现, 通过转换处理后再利用计算机完成通信。近距离通信较为简单, 仅需要将终端设施串行口或并行口互联便可完成通信。针对远距离数据通信传输则可利用网络系统完成。例如, 可利用电话线或是分组信息交换网以及卫星信道完成通信。由于通信技术手段类别丰富, 最终会令不同的计算机用户完成众多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 并可令独立的计算机功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而数据通信的高效性以及精准性则可实现明显的提升。

另外, 蓝牙技术手段也是一类典型的融合应用, 通过短距离无线连接, 可实现在十米距离中单点面向多点的数据以及音频文件传输, 且宽带可实现一兆。我们经常所说的蓝牙技术也就是专用的IC以及通信协议栈。目前来讲技术广泛的用在手机以及笔记本之中, 自身优势较为明显, 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尤为重要。

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手段还可创建形成功能更为完备、结构灵活且形式多样的分布数据库体系。该体系可令大量的管理工作任务与内容通过整合处理最终归并至规则统一、条例清楚的数据库平台体系之中。进而不但可有效提升数据管理工作效率, 另外还可为协同化的工作办公提供有力条件。例如, 当前火车站售票管理、网络联动售票、电话预约、飞机票可跨区域预定等功能的实现, 均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通信技术手段方能良好的实现。

4 结语

总之, 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为目前广泛应用且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 两者有效的融合可适应信息时代需求, 并激发各自的优势, 推动通信行业领域不断扩充规模, 并促进计算机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为此, 我们只有继续深入的研究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有效融合的途径与策略, 明确未来发展趋势方向, 挖掘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颇具代表性的蓝牙技术、信息技术手段的内在潜能, 继续深入研究两类技术融合的模式与策略, 方能真正提升现代科技水平, 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发展, 使得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实现了持续升华, 该两类技术手段不断影响了大众的生活与生产, 并使得他们的社会行为发生了转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之下, 计算机同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成为新型发展趋势。两类手段的有效相容可全面推动现代社会的持久长远发展, 并创设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基于这一目标, 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同通信技术融合的趋势与方向。对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潮流, 激发通信、计算机技术综合优势, 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电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融合

参考文献

[1]侯玉芬.计算机通信技术的特点和未来发展[J].中国新通信, 2013 (02) .

[2]赵望达, 段方英, 徐志胜.基于信息融合的智能安全监控自动化系统[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04) .

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 篇10

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方面利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其内容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接口等、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通信几个方面, 所以其研究范围十分宽泛。

首先是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的软件是指系统中的程序和文档。计算机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因此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联接界面。

第二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有五大组成部分包括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和输入设备。它们是维持计算机运行的固件设施, 也是计算机的基础。

计算机技术自从被发明以来, 一直处于不停歇地完善和发展中。随着当今社会发展进程加速, 电子计算机技术开始了进入新的变革阶段。由于如今的计算机技术许多方面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建造更加快速繁琐的电子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成为需要。

2通信技术的发展

在远古的时候, 人们就用简略的语言话语、绘画等方法进行信息交互。这就是通信的开始。在19世纪中期以后, 伴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和电磁波的使用, 人类在通信方面产生了重大革新。之后, 人类开始应用电信号作为新的通讯载体, 使信息的交流能够离开传统的视听方式。

至今为止, 通信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拥有基础且不可动摇的地位。其多样的业务种类, 日新月异的通信工具 (如智能手机) 让通信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变得更为快速、安全、精确、方便。

在现代的通信技术中,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长, 移动通信迅猛发展, 传统的通信模式难以达到现代人的需求, 再加之用户对多媒体业务与数据通讯的需求, 适合移动数据、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开始涌现。在新世纪元年, 通信运营商们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通讯技术GPRS, 随后, 智能手机技术开始迅速发展, 各种操作系统的出现改变了移动通讯技术, 使其开启了新的纪元。从这之后, 又推出EDGE技术。在这些通讯技术的基石之上, 无线通讯技术最后开始迈入4G时代。

3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发展

3.1信息技术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融合首先是信息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是指用于搜集和管理信息所使用的各类技术, 主要包含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它是通信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科学的结合体, 而计算机技术则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核心, 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进行收集和处理, 最终形成信息知识产品。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遍及以来, 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生产、传播和交流各种形式如电视节目、报刊、电影、语音、摄像等的信息。所以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鼎力的发展。

3.2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 是指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能够像电脑一样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提供程序的一类移动通讯设备。其安装的程序能够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展, 利用移动通讯网络还能够实现无线网络接入。智能手机的发展完全体现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完美结合。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支持GSM网络下的CDMA或者GPRS网络的CDMA 1X或3G网络, 甚至是4G, 使移动通讯设备能够无线接入互联网。

智能手机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现如今, 主流操作系统包括谷歌Android、苹果IOS、RIM黑莓、诺基亚Symbian、微软Windows Phone等。Android系统其中在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据了59%的份额, 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操作系统。

Android平台由应用软件、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和中间件构成的, 是第一个为移动终端创造的完整和开放的移动软件。它使智能手机与PC终端相连接, 对于移动通讯设备而言, 也使其拥有很多新功能。比如手机在线支付、Online游戏、网络社交等等。

3.3蓝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蓝牙技术同样是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这是一种短程无线通信技术, 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Bluetooth对于一种短程低成本、开放式的无线通信的代称。人们通过使用Bluetooth能达成用无线进行单个点与多个点的声音和数据传输, 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宽带能够达到1MBPS, 但传输距离一般只有10米。该项技术当前在手机、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3.4计算机技术对于通信技术的促进

当今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在信息处理方面, 运用通信技术将分散的信息更好地集成起来。而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利用比率提高和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 通信技术是其有效方式。

计算机技术同样也为图像、文字和声音的传递, 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如android系统中Android Camera、微博微信客户端、在线音乐播放应用等等。因此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结语

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和能够更好的满足对于信息共享的需求, 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也面临改革的挑战。任何一种技术不会停滞不前, 需要不断的进行变革完善。因此,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之间需要进行了密切的交流融合, 这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不断的探索, 以适应发展的需求。

摘要:科技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尤其是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整个社会的信息交换日益密切, 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 而各种技术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渗透也越来越紧密, 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发展趋势的分析, 剖析两者的关系, 以此来分析两者融合的作用与优点, 以期望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网络通信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忠, 李延社, 游智胜.CRC算法设计与程序实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二) [C], 2006.

[2]项志宏, 王苏颖.计算机教学中的有效实用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6) .

[3]陶书, 刘润秋.扩大超短波应急通信网覆盖范围的研究与测试[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9.

上一篇:牙龈上皮细胞下一篇:电缆隧道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