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模式

2024-07-02

桥梁模式(精选八篇)

桥梁模式 篇1

一、体验营销的涵义

所谓体验营销, 用伯恩德·施密特博士 (Bernd H.Schmitt) 在他的《体验营销》中定义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关联五个方面, 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则认为:“体验营销就是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试用产品, 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性能, 从而促使顾客在对品牌和产品确认价值、产生信赖后, 自动贴近该产品, 成为忠诚的客户。”体验营销从传统的卖产品和卖服务转变为卖体验, 从重视功能与质量转变为重顾客的感性需求。正如一位烟草行业人士说的, “我们的产品不仅仅是实现销售, 更重要的传递信息和形象生动的交互式体验。”

二、卷烟商业企业开展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一) 体验营销有利于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提升

卷烟商业企业通过开展体验营销, 能深度地吸引消费者的参与, 通过提供与消费者互动的平台, 确保了消费者与卷烟品牌、烟草文化的高效接触, 促使消费者接受企业所传递的信息, 满足了消费者体验的心理需求, 也使消费者了解、感受和认同了品牌, 并产生消费的吸引力, 塑造品牌形象, 提升品牌忠诚度。

(二) 体验营销有利于零售终端价值的提升

卷烟商业企业通过开展零售终端体验营销, 提升了零售终端形象, 以此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 改变消费行为, 促进购买, 发挥了零售终端对品牌推广的支撑作用。在零售终端开展体验营销不仅能向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提供各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使零售终端的价值得到提高。

三、龙岩烟草体验营销实践模式

为认真贯彻国家局提出的品牌培育是商业企业第一要务的要求, 龙岩烟草公司积极开展体验营销, 着力打造工、商、消、零四方互动平台, 通过创建方圆体验会所、海晟体验区、方圆之家体验区、形象店和墟日流动体验点等三个层次、五个接触点营销场所, 建立各具特点的体验营销实践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营销活动, 将品牌培育向消费者延伸。

(一) 龙岩烟草体验营销具体的实践模式

1. 创建方圆体验会所体验营销, 把握高端消费群

龙岩烟草2009年创建了专业体验场所---方圆体验会所, 会所通过传播、体验、服务、研究四大功能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消费者、零售客户创造价值, 以“体验式营销+会员制营销+互动式营销”的运作模式为工业企业建立了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 为烟文化和工、商业企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为消费者提供了免费体验、咨询等增值服务, 有利于零售客户对忠诚顾客的培养以及销售业绩的提升。

2. 创建海晟体验区与形象店体验营销实践模式, 紧密城网消费群

在公司海晟直营店及零售客户形象店设立的体验区, 目的是协同工业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品牌体验服务。首先注重环境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 通过工业提供的产品、POP引导消费者主动体验;其次是在体验区设立企业及产品的文化宣传, 在品牌传递给受众之初就建立良好的印象;其三在新产品推广时, 开展一些体验评吸活动, 由3名客户经理、1名市场经理、1名厂家业务员组成“3+2”营销团队组织开展, 市场经理负责策划执行、活动跟踪、效果评估, 客户经理负责具体执行, 厂家业务员提供后台支持, 形成有策划、有执行、有支持、有跟踪的“团队式”品牌培育活动。这种模式促进了烟草企业与消费的交流沟通, 在形象店开展的体验更是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拉近了零售客户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为零售客户引导消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创建方圆之家及墟日流动点体验营销实践模式, 深入农村消费群

方圆之家及墟日流动点主要是结合农村市场墟日消费群集中度高的特点, 以零售客户为载体, 在选定时间与场所, 也就是在墟日, 利用农村客服工作站方圆之家以及集镇零售客户的门店设一个宣传服务点, 工、商、零三方协同, 开展农村消费者有奖调查问卷、咨询服务、品牌推广及品吸体验活动。它进一步融洽了零售终端与消费者之间的客情关系, 不仅使低档卷烟销量稳步提高, 还使品牌真正深入到消费者心里。

(二) 龙岩烟草体验营销实践意义

高效的营销模式离不开有效的营销活动, 龙岩烟草依托营销接触点, 开展体验营销活动, 探索品牌培育的新路径。一是价值的发现, 根据工业对产品的定位, 选择相应层次的体验场所和相应的消费者, 开展体验活动, 进行产品市场适应性调查, “发现”品牌价值。二是价值的重估, 根据活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次、分群体的价值分析与评估, 提出改进意见, 形成品牌营销方案。三是价值的匹配, 一方面利用消费者数据库, 检索价值匹配的消费者, 充分利用“网上营销”系统、短信平台进行宣传, 扩大对应群体的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 确定产品投放策略:定区域、定客户、定时机, 实行分众营销。四是价值的点睛, 利用不同群体中有影响力的消费者“领袖”带动, 以“一街三店”的样板市场效应, 进行市场造势, 发挥样板市场引导消费、协同营销、规范经营和共享资源等四个功能, 实现了产品营销向价值营销的跨越。

四、探讨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客户比较不准确。在一些体验营销活动中, 对零售户代表和消费者代表的选择标准粗放, 甚至随机;同时由于对消费者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不够充分, 消费者档案不够多, 虽然有进行一定的筛选, 但未能找到足够多的目标群体。由于目标客户不准确, 所以不能做到“投其所好”、迎合消费者需求, 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体验活动之前一定要做好目标客户的选择。

2.体验营销的手段单一。一般的来讲, 体验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种是消费者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独自的体验, 即个人体验, 例如:“感官”、“情感”、“思考”;另一种是必须有相关群体的互动才会产生的体验, 即共享体验, 例如:“行动”、“关联”。目前烟草商业系统体验营销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品吸, 注重“感官”体验, 在其他方面开展不够。

3.体验营销活动尚未形成标准。从发布信息、制作POP、前期活动导入到接待语言、体验步骤, 从制定策略到模拟实施、跟踪实施到反馈总结等一系列尚未形成标准、规范, 同时缺乏相关系统的培训和锻炼, 由此在实际执行中, 出现偏差, 甚至带来不良体验。

五、卷烟商业企业开展体验营销的有效措施

1.建立完整的消费者数据库。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 通过及时、全面地收集消费者信息, 建立消费者数据库, 设法与消费者建立起及时、双向、互动的交流和沟通, 以便把握消费的体验动向。同时加强对消费者数据库的分析研究, 以便有的放矢的开展体验营销活动。

2.丰富体验形式和手段。一是创造“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的运作需要的是, 能使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 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 可选择的方式是成立品牌俱乐部;二是开展“行动体验”, 通过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 丰富顾客的生活, 如消费群体的自驾游、登山等;三是开展“文化体验”, 高层次的体验就是文化的体验, 淡化产品的感官感受, 淡化产品的固有属性, 淡化产品的价格敏感, 对消费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3.将体验营销标准化、规范化。要不断总结目前卷烟商业的体验营销活动情况, 从前期的信息发布、活动导入到接待语言、体验步骤;从制定体验方案、具体实施到反馈总结等方面都要形成工作规范和标准, 才有利于体验营销的推广和复制。

摘要:由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广泛禁止所有的烟草广告, 使卷烟品牌的相关信息难以得到传递, 如何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 以传播卷烟品牌文化?本文就中国烟草行业的发展背景, 指出了卷烟商业企业开展体验营销的必要性, 并以笔者亲身参与的课题为案例, 着重介绍了龙岩市烟草公司通过创建方圆体验会所、海晟体验区、方圆之家体验区、形象店和墟日流动体验点等三个层次、五个接触点营销场所, 建立各具特点的体验营销实践模式, 实现了工业、商业、零售户、消费者四方互动互通,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 提出了开展以来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有效实施体验营销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烟草,体验营销,实践模式,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B.H施密特, 体验营销,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259页

[2]叶小娟, 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体验营销战略探析, 市场论坛2009 (1) 32页。

桥梁模式 篇2

关键词:服务民生;社会融入模式;典型个案

浦东开发开放22年实现了沧海桑田式的变迁,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新区屹立在东海之滨。浦东的巨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是改革开放成就的结晶。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国内外大量导入人口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新浦东二次创业的全面启动,外来人口在浦东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工作的领域将越来越广,作用的发挥将越来越大,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推动外来人口融入浦东是大势所趋,也是现实要求,是新区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外来人口融入浦东的社会意义及经济社会活动现状

浦东外来人口泛指为非上海市的人口,包括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外省市")人员、港澳台人员和非中国国籍人员。但本文针对国内非上海户籍人员主要是农民工群体,这样有利于分析问题的范围缩小,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意向、经历、结果反映出他们在融入地的生存状况,展现着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能否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管理理念是否贯彻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不是一个简单的私人问题,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利益关系、社会资源分配的方式和秩序,涉及到融入地政府的宏观政策、经济结构及居民的理念、态度、行为、外来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是构建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具体来讲,外来人口融入浦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意义:一是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浦东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外来人口的不断融入,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科技人员到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力,他们已经成为新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浦东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与发展,就要为外来人口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机会,使他们安居乐业、共享共建发展成果,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二是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外来人口的区域间迁徙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因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差异而导致的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农民工是流动的主体。浦东只有善意接纳农民工,使他们逐步融入城市,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居民,才能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三是有利于社会的平安和谐。近年来,新区外来人员在刑事案件中作案比例一直在80%以上。外来人口的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个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不少有前科者混迹其中。但同时流入地社会管理服务不到位等因素,也会导致外来人口生活无着、情绪对立,在一定诱因下实施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保障和道德法制教育,增强他们在生活上的安定感、道德上的正义感、心理上的归属感,必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平安。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积聚,新区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外来人口的生活和工作也出现新的特点与趋势:①生活方式家庭化,呈现“1+2+x”的样式。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外来人口往往是一人来沪,伴侣和孩子同行,还伴随着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共同迁入。②从事职业低端化,呈现行业集中趋势。总体而言,由于文化程度低这一决定性因素,外来人口大多集中在食品加工、车辆维修、建筑装潢、垃圾回收等低端行业。③居住区域边缘化,呈现城郊集聚现象。如川沙新镇、北蔡镇、三林镇、康桥镇等,外来人口每年成倍涌入,出现了本地人员与外来人口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倒挂现象。④职业期待体面化,呈现工作流动快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想在大都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并融入社会,但又因为竞争力的缺乏和承受生活艰辛的能力相对较差,因而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经常变换工作岗位。⑤社会需求多样化,呈现与现实响应脱节加大的状态。大多数外来人口,特别是“打二代”,生活需求、社会需求十分强烈,但家庭状况、工资水平限制着他们的期望实现,这种与本地居民巨大的落差,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困惑和不满。

二、 典型个案:高桥镇以服务民生为桥梁的政策举措

社会融入简单的讲就是外来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经济的融入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的基础与关键;社会的融入反映的是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的融入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融入,才标志着外来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特别是两区合并以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外来人口社会融入工作,特别是处在管理服务一线的街镇,紧紧围绕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三个层面,大力探索社会融入的方法和路径,形成了以服务民生为桥梁的融入模式。

浦东在推进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工作中,始终坚持提供市民化的服务,进一步促进了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最新统计显示,浦东新区现有外来人口近二百多万,占全区实有人口的38%。为外来人口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帮助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新区近年来按照“对外来人口采取无差别管理模式”的思路,积极探索按照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表现与获得的社会福利挂钩,对城市贡献越大的人享受的福利就越多。其一是为外来人口提供与户籍居民同等水平的计划生育服务,例如2006年开始推出的“彩虹计划”,为外来育龄妇女免费进行妇科普查、为外来孕妇提供平价分娩、为外来妇女提供培训;为外来妇女赠送少儿医疗住院基金的办理时间从出生两个月内延长到零到五岁,为外来女童赠送保险,从出生到小学毕业,都能享受到免费的健康保险;外来计划生育贫困家庭也能同样享受扶助基金。彩虹计划实施以来,新区人口计生委共投入近千万元,几十万外来人口育龄妇女得以受益。其二是浦东于2009年开始启用上海第一个面向外来人口的“新市民生活馆”,该馆位于三林镇归泾村,专门为外来人口,特别是妇女、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健康咨询、城市适应和潜能开发等各类服务。同时,新区政府还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开展外来媳妇家庭专业社工服务等项目,以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服务,使外来人口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其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对外来人口开展宣传与教育,成立外来人员学习基地,为外来人口提供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家政学及其它专门知识等内容在内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与法制观念。利用社区内外的有效资源,为外来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对特殊对象提供特殊服务,切实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高桥镇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指导,综治、司法、民政、妇联、宣统、计生等各部门联手的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综合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外来人口最关心、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问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大社区外来人口的服务力度。将外来人口纳入社区服务的对象范围,建立集管理、服务、教育、维权等方面内容于一体的外来人口服务制度,引导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投身社区建设。

一是着力于发展性服务,加大就业服务力度,重视外来人口子女教育。所谓发展性服务,就是要为外来人口提供商业信息和劳动力供求信息,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办证咨询、卫生防疫、医疗保健、防火防盗等服务项目,方便外来人口的生活;提供社区教育,满足外来人口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困难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提供求职登记、择业指导、职业介绍“三免费”服务方面,高桥镇近两年帮助六千多名外来人口找到了工作,安排九百多人参加了免费技能培训。同时,高桥镇还积极改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帮助2所幼儿园申办民办三级园,超过3000名外来人口子女进入镇域公立或民办学校学习。二是着力于维权性服务,加强外来人口法律服务的供给。所谓维权性服务。就是社区内的法律咨询机构、劳动保障所等部门要向外来人口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依法保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高桥镇在全区率先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援助近百件。今年镇司法所还与两所民工子弟小学结对共建,赠送法律图书,开办法制讲座。三是着力推进保障性服务,改善外来人口居住环境。所谓保障性服务,主要以资金、物质等形式,来解决外来人口暂时的实际生活困难以及做好计生工作。当然,这可能会受到国家以及地方政策的限制。笔者认为,对一些为社区有一定贡献的人员,可以在突破政策而不超越政策的前提下,做一个大胆的尝试。在高桥镇陆凌新村开展彩虹工作坊试点,为外来人口免费提供妇科检查、医学讲座等各类服务。该镇还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在外来人口聚居区投资建造了标准化公厕和晾衣区,解决了外来人口的如厕难、晾晒难等问题。

三、 瓶颈与挑战:公共服务的品质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脱节

新区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人口导入区的功能,外来人口一直处于增加和集聚状态,公共服务的拥有量难以有效提高,存在有限公共服务供给与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浦东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与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有些社区难以满足外来人口的品质化需求。

在住房方面,有的外来人员住在违章搭建的建筑内;有的住在临时的建筑内;有的自行搭建棚舍等。在就业方面,外来人口面临减薪、欠薪等生存的威胁,增加了维稳的压力。在环境卫生方面,乱设摊的问题比较突出;居住区域的排污问题也比较严重。在社会治安方面,根据2010年度市人口办《关于落实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缺额配额配备工作的通知》,新区协管队员的配置尚有编制需要落实;新区实有人口信息交互基础应用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信息源;实有人口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工作预算的具体金额尚需明确。在教育方面,学前教育资源供应量总体不足,如果按照2005年标准衡量,将现有资源全部用于3岁~6岁幼儿,幼儿园建筑面积至少缺配55 312平米;资源分布不均,从地区层面看,洋泾街道陆洋地区、花木街道联洋社区、北蔡镇大华地区、康桥镇半岛和老街地区资源十分紧张,孙桥、六团、北蔡鹏海、三林上东国际、梅园新村、合庆、凌桥和康桥镇、惠南镇等地区均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园诉求难以满足。据调查,新区现有农民工同住子女40 959人,在正规幼儿园就读的只占27.6%,其余72.4%的在未经审批的办学点就读或散居在家。在户籍方面,以上海市“优秀农民工”为户籍转入条件,每年只有十多个“优秀农民工”能够获得户籍,相对近200万外来人口来说,数量太小。

四、 路径与对策:加快社会建设,为外来人口融入提供发展保障

以稳定就业、稳定居住为重点,加大公共服务创新力度,提高服务外来人口的能级;以“淡化户籍意识,强化居民意识”为核心理念,逐步让外来人口在住房、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其实质是把长期游离于主流体制以外的外来人口纳入新区城市公共管理服务的体制中,着眼于要素优化配置、平等、动态平衡,建立科学的居民管理框架,提升城市文明,共同构筑现代化、国际化和谐城区。

1. 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政府服务范围。加强街镇与新区开发公司,以及区域内企业的岗位信息互通,帮助外来人口上岗就业;在新区和街镇层面建立专项基金,逐步加强外来人口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帮助外来人口解决因突发情况而引起的困难。加大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在城郊结合地区,以实有人口为规划基础,增加学校、医院的布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子女尽可能纳入公办学校序列。当前,可适当扩大园校班级学生定额,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当务之急。在城郊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地区,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学前教育的公建配套规划范围,恢复所有挪作他用的托儿园园舍的教育功能,开设三级民办幼儿园或看护点;研究外来人口子女在沪接受高中教育的政策储备,针对临港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生源相对较少的地区,率先试点外来人口子女高中阶段异地上学;高度重视对“打二代”的教育引导,建立外来人口子女学习成绩、农民工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和督导机制,创建适合“打二代”特点的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基地,确保“打二代”健康成长。加快推进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管理制度改革,剥离户籍制度上附着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权益和福利。坚持法制手段、行政手段、调解手段“三位一体”,维护好外来人口合法权益,特别是解决拖欠工资等问题;力求政策突破,对稳定就业人员逐步探索实行同城待遇,逐步实现外来人口住房、社保、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居民化;逐步培育一批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就业、健康、文化,以及心理咨询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

2. 在社区建设领域,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创造促进社会融入的条件和氛围,推动外来人口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融通,形成双方的再社会化和心态的调整,不断提升社区聚合力。社区是外来人口和城市居民比邻而居、共同生活的空间,也是外来人口在城市获得家园感觉、重构主体意识和构建心灵归属的依托,更是增进双方互信共融、心态调整与和谐共处的平台。在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入方面,社区建设方面存在巨大操作空间。有条件的街镇可利用旧厂房改造等方式建立外来人口集中居住点,并实行社区化的管理;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提供部分保障房进行外来人口申请居住的试点等。以居住人口为服务对象,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构建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社区服务新机制:不断为社区实有人口提供全面的学习、生活、就业等服务;努力以“家”为本,不断把各项惠民、便民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家庭;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把社区建成一个外来人口不断融入的“大家园”。

3. 在社会资本领域,积极构建外来人口的社会资本,不断提高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促其更好更快地融入新区社会生活。实际上,大多数外来人口进城后职业变动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了,但是他们原本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边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分析表明,能否建构新的社会网络影响其在城市的收益,影响其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与城市居民的心理距离。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家林南先生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构建外来人口的社会资本,首先要着力缩小两大差距,一是要缩小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在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的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方面的差距,二是从根本上缩短外来人口与城市居民的心理差距。其次是改善就业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快外来人口的法律保障建设,积极解决各种劳动权益问题,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劳资关系和企业与社会关系。再次是构建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使诚信成为人、社会、政府之间沟通的一种行为准则。全面改善社会诚信状况,建设社会诚信规范,打造良好的政府、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在宏观上为社会资本的构建提供科学的诚信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伟辉.福田区外来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中国国情国力,2012,(3).

2. 钱正荣.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0,(2).

3. 浦东年鉴编辑委员会.浦东年鉴(2011).上海:浦东年鉴出版社,2011.

4. 黄瑞玲,安二中.经济波动下返乡农民工就业促进机制的创新——基于江苏省13市1106名返乡农民工的调研.现代经济探讨,2011,(9).

5. 王慧.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研究综述.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作者简介:邰鹏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博士后,上海浦东行政学院讲师。

桥梁模式 篇3

设计技术交底是项目管理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是指在某一项目工程开工前,由建设管理方组织项目相关各方,听取设计单位对其设计文件进行的说明和交待,其目的是使建设管理方、施工单位、监理/监控等相关单位对其工程特点、技术质量要求、施工注意事项等方面有一个较详细的了解,以便于科学地组织项目实施,避免技术质量等事故的发生。贯穿整个项目实施阶段,施工单位是项目的直接操作方,其技术人员对设计意图的技术领会尤显重要。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基建项目不断增多,路桥建设行业市场化程度也在逐年提高,但就总体而言,整个路桥行业市场化还处于初/中级阶段,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国西部省市建设市场化程度较低,如果前者暂定为中级阶段,则后者至多为初级。于是在路桥建设行业内,市场上难免会出现施工单位众多、技术力量参差不齐、资质/技术力量不匹配等现像;同时,伴随着企业改制,部分施工单位的企改病也在悄然发生,主要表现为:改制不到位、技术骨干人员流失、企业有资质无实力、有设备无技术等乱像,给项目工程的安全建设带来了诸多不确定之因素。

桥梁工程为跨越结构,且常跨越路线所经关键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桥梁专业术语中,特殊桥梁主要针对常规桥梁而言,常规桥梁更多是指中小跨径的板梁、T梁、箱梁等对应桥型;而本文所述特殊桥梁则主要特指区域内潜在投标单位,多数不熟悉或施工现场经验较少的桥梁结构,它可以是新型结构小跨径桥梁,也可以为跨江跨谷大跨桥梁。

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技术交底的影响

我国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按项目设计与施工承发包模式不同,可分为DBB(Design-BidBuild)模式和DB(Design-Build)模式。

DBB模式属设计/施工分开承发的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国际上比较通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和采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的合同条件的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而DB模式则是指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模式,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在DBB模式下,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各司其职,设计单位负责桥梁建设的方案设计/比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而施工单位则照图施工。由于设计、施工分属两家不同公司,所做工作为同一项目不同阶段,要完全落实设计意图、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技术交底是关键!相比之下,DB模式由于设计、施工同属一家,为设计-施工间的技术无缝对接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单从理论上看,DBB模式存在易出现责任不易明确、投资较难、工期较长等缺点,而DB模式下出于对成本的控制,其项目质量保障性往往较差;两种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具体哪种模式更好,观点不一。如DB模式在英国的建设项目中较常被采用,而在德国的建设项目中DBB模式则得到广泛应用,DB模式却存在争议[1]。

长期以来,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主要推行的是设计与施工分别承发包模式,属于DBB模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随着我国路桥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DB模式也在悄然产生,就目前而言,尚不具普遍性,具有总承包之资质单位偏少,DB模式执行效果也有待进一步验证。考虑到当前路桥市场设计与施工承发包模式更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DBB模式,而此模式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技术交底本就重要,对于技术相对复杂的特殊桥梁,技术交底的必要性/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3 现阶段特殊桥梁技术交底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桥梁建设中,一般在设计单位施工图设计交付完成、施工中标单位进场后,桥梁技术交底工作由建设管理方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监控等项目各参建单位统一进行,其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桥位现场交底阶段:包括桥位现场交桩、孔跨设计与桥位现场契合因素之考量、现场施工注意事项等现场口头交底;2)设计单位讲授交底阶段:项目参与各方听取设计单位对桥梁的设计技术交底汇报(注:一般情况下为PPT演示文稿讲授方式),包括:项目的功能与特点、设计意图、各分项工程的布置情况、施工时应重点注意事项以及解答施工/监理/监控单位之疑惑;3)形成纪要,归档:项目参建各方达成统一意见,形成会议纪要文本归档,即完成项目的整个设计技术交底工作,其流程简图如图1所示。

单从理论上看,以上交底过程并无大碍,但从现实实施效果来看,仅按以上流程进行,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往往存在:交底前施工及相关单位未通读图纸、对设计意图领会不够、交底会上无问题可问、施工过程中问题百出等现象。结合以往经验和工程实践,笔者认为可致缘由主要如下:

1)设计单位:设计图纸交待不清;技术交底汇报不明;而或由于设计单位缺乏对施工中标单位实力了解,对桥梁技术交底工作之深之浅无从知晓,常常也会导致汇报过与粗略或过于详尽,汇报粗略会对重要问题造成遗漏,交待不够;汇报过于详尽,又往往让人不易把握重点,出现避重就轻、使相关单位不得要领。

2)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对图纸翻阅不够,自拿到施工图纸至技术交底之日,施工单位往往多忙于现场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事项诸多繁杂,对设计图纸的翻阅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态度不积极;施工技术人员对图纸的翻阅不够详尽而或更本无能力读懂/领会设计意图,致使技术交底会上出现无问题可问或揣着不懂装明白现象。尤其对于技术相对比较复杂的桥梁,技术交底须交涉事项略多时,施工单位在前期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不得要领,不明所以然。

以上所述原因也可简单归为三个方面:1)设计图纸交待不清或设计单位交底不明;2)施工单位对图纸翻阅不够/而或能力不足(有资质无实力);3)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资质及人员配备不了解,交底不明侧重。在对设计意图和施工注意事项不甚了了的情况下施工,其执行效果理想程度可想而知。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按照目前看似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运作,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多种信息沟通壁垒,影响交底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思考及建议

由于特殊桥梁往往具有投资大(小跨新结构桥梁除外)、技术复杂、社会影响大,出现问题后可补救的方式/方法有限等特点,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技术对接尤显重要,为了弥补既有项目管理方式中不足,笔者认为,在既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可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多有裨益。具体方法为:在现有技术交底流程中“2)设计单位讲授交底阶段”之前增加“施工单位设计意图领会汇报”,由施工单位先对整个项目的施工图阅读情况和设计意图的领会进行阐述,再进行“2)设计单位讲授交底阶段”,其流程简图如图2所示。

通过施工单位的汇报,可以改变设计单位被动汇报、施工单位被动接收的局面,各方均可变被动为主动,项目参与性更加积极,其优点主要可描述如下:

1)增进对施工单位的能力(包括图纸阅读能力、设计意图领会能力、重点注意事项意识能力等)了解,为建设管理方接下来的项目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利于后续设计单位有侧重地汇报:通过施工单位的汇报,设计单位对后续自己深入浅出的汇报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作用,可使施工单位短时间抓得要领,更加充分领会设计意图,明确注意事项。

3)施工单位对图纸的阅读与理解同样是对设计单位图纸质量的一个检验过程,对于设计图纸技术相关表示不清之处,设计单位应进行反思其图纸表达的方式方法是否适当合理,做到以此为戒,下不为例,有助于设计单位在后续项目中不断优化提升其图纸质量。

5 结语

通过增加技术交底阶段施工单位的汇报,对既有技术交底流程进行适当改良,有利于施工单位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有利于设计单位有侧重地汇报/不断改进其图纸质量、更有利于技术交流在两者之间更加平顺地对接,同时,也为建设管理单位选择更加合理的管理方式方法提供依据,减少项目实施阶段的不明确因素,为项目的安全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桥梁模式 篇4

桥梁工程学科是应用型学科,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理论联系工程实际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而且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关键。因此, 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基本环节, 是桥梁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要途径;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实践训练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显著特点, 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个性, 激发创新意识的欲望最有效的途径, 是最为关键的过程要素, 因此, 需要探索出一个较好的平台, 使进入该平台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 这一平台使参与导师或社会企业承担实际工程实践:如:现场检测、监测、工程设计和计算、施工组织和管理及其相关技术咨询、科研等方面活动, 才能有效地养成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2 培养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桥梁工程专业的老师, 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 同时通过科研来推动教学, 又依靠教学来促进科研。桥梁工程是一门相互融合和多学科交融的学科, 作为教师, 必须能对中国现行的行业规范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 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规范规定与实际相联系, 灵活运用知识, 而不仅仅是书本教条的东西, 让学生明白现实存在的问题, 以及如何改进, 促使学生的创新。

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工具外, 更是在传输方法, 思维和方法是学习研究的基础, 不懂得有效的方法而是死板地讲课或听课, 不可能真正有收获, 因此, 作为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是什么, 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 既需要告诉学生如何从理论和系统的角度看待和解释土木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 又能通过介绍的企业案例或其他知识告知学生们现实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途径, 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如何结合, 从而真正能使受教育者通过这种途径的学习做到开阔视野、辩证思维和系统思考的目的。

3 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综合能力培养的着力点是实践, 研究生只有在实践中接受锻炼, 才能有效地培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针对桥梁专业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或社会企业承担的实际工程, 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导师科研 (工程) 项目的室内实验研究, 培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

依托导师科研 (或工程) 项目, 进行室内实验研究, 并不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讲义, 实验原理依据规范, 实验方法靠研究生自己去摸索, 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靠研究生自己设计、确定, 甚至有些特殊实验没有依规可行, 所用仪器设备需要自己设计加工, 实验方法、手段和过程都要靠自己和团队探索完成, 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文献获取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2) 积累实践经验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 导师的科研 (工程) 项目现场试验监测的周期较长, 一方面研究生通过从工程现场试验或监测准备工作开始, 到试验或监测段落选择、仪器和设备的布置以及现场的试验观测等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各个施工环节的参与, 并亲自完成各项现场测试任务, 这样, 不仅能够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 而且针对在实际工程中的各个施工环节跟踪试验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勤、学、问等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达到实践能力培养效果。

3) 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

对于桥梁工程来说, 一个科研项目 (或工程项目) 的研究和实施过程, 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涉及到项目实施的方方面面, 研究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 要清醒地认识到, 在工程实践中为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 不像在学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样独自完成, 而是需要一个组织领导, 多方面多人的相互配合, 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得以实现。所以, 只有通过同学间相互磨合, 配合指导教师的指导, 在项目实施中使同学们思想境界、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角色转变能力和组织能力不断提高, 才能培养出好的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桥梁工程方向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大部分研究, 在工程现场 (野外) 研究工作时间较长, 有的工程现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 这就要考验学生吃苦精神, 并且在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 要求研究生根据研究的项目内容需要完成从资料查阅、项目内容的分析、研究方案的制定、方案论证选择、理论计算分析总结, 最后是研究报告 (工程报告) 撰写, 有的研究生还要依托该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等一系列任务, 通常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 有的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在坚持一两年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受挫折的打击和探索的迷茫, 需要以科学探索的毅力、直面困难的勇气、以勤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恒心才能完成。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研究生终生受益。

综上所述, 有计划、有目的让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社会企业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 可从多方面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

4 学生参与科研 (工程) 项目实际案例

4.1 项目简介

参与本项目的对象主要为4名2013级硕士研究生团队, 项目名称为“长白山池北区通畅桥外观检查和静动载试验”。本次实施的通畅桥外观检查和静动载实验, 该桥全长44 m;整个桥面全宽度由2×2 m人行道+2×3.2 m加宽部分行车道+9.3 m原桥行车道组成;该空腹式双曲拱桥主拱净跨径29.80 m, 净矢高4.86 m, 净矢跨比为1/6, 拱轴线为悬链线。

4.2 学生在科技项目完成的主要内容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通过参与该项目试验检测, 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收集资料、理论计算分析、现场试验、实验结果分析到报告撰写全过程, 其相关能力的培养见表1。学生现场试验如图1~图4所示。

5 结语

研究生参与研究领域的项目试验检测, 通过该项目参与, 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找到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 从而能更有效率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运行,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研究兴趣, 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展学生的研发能力培养工作中, 把实际科研项目与学生的理论和实验教学直接结合在一起, 以项目引领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深度挖掘出学生的学习科研潜力, 较好地克服了当今多数研究生能说不能做或者能做不能说的蹩脚现象,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弥补了研究生教育缺乏个性化教学之不足, 又吸收了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依据学生实际侧重科研训练之长。科研项目将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抓住各种机遇, 勇于开拓、发展、创新, 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求真务实, 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科研工作, 要下大力, 加强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为学校科研与校企结合之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以桥梁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 探讨了应用型学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提出了对导师的要求, 指出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可以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研究生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生参与工程项目实践是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关键。

关键词:桥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首群.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8) :11-12.

[2]秀兵, 姚秀颖, 何振雄.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4) :66-71.

一种基于泛型的桥梁模式实现方法 篇5

关键词:设计模式,泛型,静多态,动多态,桥梁模式,模板

0 引言

设计模式是对于某一类的软件设计问题的可重用的解决方案。[1]在软件开发中, 其主要作用为:重用设计、共用词汇、方便交流、易于重构。一个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1) 模式名称, 用于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2) 问题用于解释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3) 解决方案描述设计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及其各种的职责和协作方式;4) 效果描述模式应用的效果和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2]设计模式主要分为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 桥梁模式是结构型模式之一, 其意图是“将抽象化与实现脱耦, 使得二者可以独立变化”。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 封装变化最主要的技术是多态。多态是同一实体同时具有多种形式, 即同一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对象, 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多态分为动多态、静多态。动多态是通过继承和虚函数来实现的, 在运行期间, 虚函数调用不同子类型的虚成员函数以实现不同的功能。静多态是通过泛型中模板实现的, 在编译期间, 接口绑定不同的功能代码。

当前, 设计模式的实现技术是使用动多态, 即继承与虚函数 (接口与实现) 。其主要的问题是, 接口必须在公共基类中预先设定, 动多态的绑定是入侵性的或者插入式的。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以桥梁模式为例, 使用静多态给出非入侵性或非插入式的实现。

1 桥梁模式

桥梁模式是对象的结构型模式, 其动机是:当一个抽象可能有多个实现时, 通常用继承来协调。抽象类定义对该抽象的接口, 具体的子类使用不同的方式实现。此方法不够灵活, 继承机制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固定在一起, 难以对抽象部分和实现部分独立进行修改、扩充和重用。为解决上述问题, 可使用桥梁模式。

桥梁模式结构图如图1所示, [3]其参与者分别为:Abstraction定义抽象类的接口, 维护一个执行Implementor类型的指针;Refined Abstraction扩充由Abstraction定义的接口;Implementor定义实现类的接口, 该接口与Abstraction可以不同, Implementor接口仅提供基本操作, 而Abstraction定义基于这些基本操作的较高层次的操作;Concrete Implementor实现Implementor接口并定义其具体实现。对象协作中, Abstraction将client的请求转发给Implementor对象。

2 泛型与模板

泛型是现代程序设计语言的一种特性。泛型是一种特殊的类型, 其将指定类型的工作延迟到客户端代码声明并实例化类或方法的时候, 泛型将类型参数化以达到代码复用的目的, 从而提高软件开发工作效率。

不同的语言支持的泛型的特性不同。.NET泛型是具有占位符 (类型参数) 的类、结构、接口和方法, 这些占位符是类、结构、接口和方法所存储或使用的一个或多个类型的占位符。泛型集合类可以将类型参数用作其所存储的对象的类型的占位符;类型参数作为其字段的类型及其方法的参数类型出现。泛型方法可以将其类型参数用作其返回值的类型或者其某个形参的类型。Java泛型的参数只代表类, 不能代表个别对象。由于Java泛型的类型参数之实际类型在编译时会被消除, 所以无法在运行时得知其类型参数的类型。Java编译器在编译泛型时会自动加入类型转换的编码, 因此其运行速度不会因为使用泛型而加快。[3]在C++中, 泛型即模板, 其无法对泛型的类型参数进行约束, 在编译时, 每个使用的封闭泛型类型都有独立的编码产生, 编译器确保其类型安全性。[4]C++模板有两种类型, 函数模板与类模板。下面以C++模板为例, 给出桥梁模式的实现方法。

3 泛型实现桥梁模式

基于泛型的静多态为实现设计模式提供了新方法。静多态的实现类型在编译期中确定, 从而可以避免使用指针, 其具备更好的类型安全性, 更高的效率。下面是其实现设计。

在基于泛型的桥梁模式实现中, 由于基类变成泛型, 实现了非入侵性或非插入式的绑定。

同时, 基于静多态的实现代码数量也减小。

4 优点与缺点

基于泛型的桥梁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 无需通过公共基类来表达接口的共性, 更便于实现内建类型的集合;2) 不通过指针进行间接调用, 生成的代码效率较高;3) 对于提供部分接口的具体类型也可以调用;4) 静多态在编译期对所有的绑定操作进行检查, 具有更好的类型安全性。其缺点是:1) 不能优雅地处理异类集合;2) 实现代码虽小, 但可执行生成代码较大;具体实现中, 可根据其优缺点进行选择。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桥梁模式可通过继承与虚函数实现, 也可通过泛型和模板实现。不同封装变化的技术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 本文给出了桥梁模式基于泛型的实现方法及代码, 其他模式也可通过泛型实现。

参考文献

[1]GammaErich.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拉尔曼.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Wu T C.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桥梁模式 篇6

桥梁工程是本科交通土建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与桥梁工程相关的设计构造原理、计算理论与方法、施工工艺以及管理等要点。同时桥梁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忽略实践环节, 只通过课堂教学, 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目的。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 为满足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新建了一大批本科院校。而这些高校的办学方向有别于学术型大学, 直接为本地的行业或企业服务, 着重培养面向实际、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现校企合作是这类高校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实际情况, 对桥梁工程在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并对合作模式进行探究, 使实践与桥梁工程课程更好的结合。

二桥梁工程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和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本身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高校在校企合作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 桥梁工程专业希望利用设计、施工企业的资源来解决和完成学生实习、实践教学的场所。但由于设计、施工企业属性就决定了他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目的都是在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只有在可以获得利益的前提或是投资的成本得到补偿的情况下, 这些企业才有可能参与校企合作。学生去设计、施工企业实习很少能够亲自进行作业, 所以也就没有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因此企业不可能付报酬给实习学生。相反, 由于学生实习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正常设计和施工进度以及安全问题, 学校反而需要向企业支付实习费用。

2校企合作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

很多有桥梁工程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等手段与一些设计、施工企业进行了较为密切的合作, 同时高校也不断的通过教育改革立项来鼓励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从而为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地努力。但通过实际调查, 发现很多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窄, 能够参与其中的教师及学生还是少数。校企合作不利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合作的合同内容欠缺科学性和系统性, 导致校企双方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 主体地位的平等性缺乏保障, 由此也容易造成对相互职责和权利的认知缺失。二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致使相关企业无法承认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地位, 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传授在校园, 学习实践在企业”的人才培养制度。三是缺乏合理的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制度, 导致校企合作部分参与人员的设计和施工劳动成果的利益难以实现“公平和公正”的分配, 致使合作难以持续。

3毕业设计 (论文) 与实践的结合不足

一是设计、施工企业很少采用桥梁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 (论文) 。即使一些教师通过与企业界朋友的关系, 收集到一些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选出适合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而企业认为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 (论文) 并不能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教师认为理想的状况也只是“学生的设计中有一些灵感可以提供给企业借鉴”。这种毕业设计明显达不到教学、科研与服务三者相结合的目的。二是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的地点基本上在学校而非设计、施工企业。国内的本科院校由于实习时间有限, 学生也只能够搜集相关资料, 最后还是回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完成。三是学生对于设计和施工现场的工作缺乏直观认识。在课程教学期间, 安排学生到工地进行参观实习也很困难, 施工单位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积极性也不高, 担心影响工地施工进度、造成安全事故。这种现状也使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1,2]。

4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目前的桥梁工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成熟的教材进行, 从实际出发, 这些成熟教学内容总体上是可以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电子计算技术、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例如: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建设需求;工程有限元软件如Midas、AN-SYS等在工程实践中的普及应用, 目前的教学内容就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对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工艺的体现不足。虽然已有教学内容中对这些有所介绍, 但是介绍的非常笼统。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脱节, 不能充分体现工程的新需求, 以至于近年来学不能致用的矛盾日益突出[3]。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桥梁工程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大量图片、视频的播放, 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桥梁的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管理以及维护等多方面的内容。但是, 目前在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过度依赖多媒体的趋势。例如在很多学校的桥梁工程的PPT课件中, 都列举了大量实际桥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但是离开了教师对问题的分析, 学生无法知道其原理所在。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就应让校企合作贯穿于桥梁工程专业的全部过程, 形成设计、施工企业全程参与的校企合作模式。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编著教材

根据设计、施工企业实际需求来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对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 以求达到课程目标的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必须从实践出发, 了解企业的技术需要, 归纳出培养对象应具有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关键能力, 由此制定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 也要重点突出操作性和实用性。

在确定课程内容之后, 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也非常重要。目前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老旧、应用性较差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新知识、新技术加入高校的教材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知识会有滞后现象。此外, 传统的经典教材重在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 对于实践应用的方面涉及较少, 这种教材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可以请企业有关专家参与教材编写, 在具备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 将新技术、新工艺引入到实际课程当中并加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材。加大对多媒体的应用, 在教师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基础之上, 对其进行及时的安排案例讨论课,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团队

目前, 多数高校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 但由于缺乏现场实践经验, 这就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存在脱节;若直接请企业设计工程师、高工来校任教, 虽然实践经验丰富, 但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又有所欠缺。所以在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利用拥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师和技术熟练的工程师共同建立教学团队,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教学和实践经验交流。此外, 还可以培养部分通过教师去企业合作锻炼, 与工程师共同参与企业内实际项目等途径来提高教学团队水平。

3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毕业设计, 在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基础后, 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将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毕业设计题目常常由教师拟定, 多数题目缺乏工程背景, 无需团队合作, 因此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若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可以由企业提供合适的课题, 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数据的采集, 最终完成具备现实意义的毕业设计。此外, 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可以和共建实训基地协调进行, 将实训基地中的科研课题的某些模块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设计。

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建设实训基地就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必须让建立的实训基地发挥真正的作用, 让学生在毕业前进入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实习, 使学生学习和具备实践能力。高校可以通过企业指导建设先进设备工艺的校内实训基地,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中, 校企双方的教师和工程师可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开发, 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场所, 也可以为师生的教学及科研活动提供支持, 使学生在校内就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5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对于桥梁专业教师应特别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除了要精通本门课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外, 更要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课题以及发展趋势, 不断巩固、加强、更新知识, 参与科研工作, 已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满足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4,5]。

四展望与总结

将桥梁工程专业与设计、施工企业相结合的发展的综合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大多数的高校也都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中付诸实践。但是由于保守思想在教学和行政管理上占主导地位, 没有切实有效的制度支持, 大多数校企合作尚处于探索阶段, 高校与企业间的深层次合作尚未形成。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不能将合作的对象局限于个别设计、施工企业, 而是要从整个行业出发, 通过与行业相关的组织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优质资源整合, 最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体系, 促进和实现产学研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小云.行业告知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向天宇.交通土建专业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14 (2) .

[3]李丽.本科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9) .

[4]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基于的抉择与探索[D].南昌:南昌大学, 2007.

桥梁模式 篇7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 离不开其基础经济建设发展, 公路建设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建设, 对于国家经济综合效益的提升, 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进行公路桥梁施工建设的加强, 促进我国桥梁工程施工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影响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因素是很多的, 通过对相关不足的分析, 进行相关措施的应用, 实现公路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稳定运行。

1 公路与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现状

为了促进公路经济建设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要进行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优化, 促进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稳定运行, 以确保其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有利于施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公路桥梁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是一种相对复杂的过程, 为了促进施工作业系统的内部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 我们要进行安全管理对象的深化, 实现对施工环节、相关施工人员、技术设备等的有效控制, 以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 确保其生产过程的优化。为了得到这个目的, 我们要进行国家相关施工规范法规的遵守, 按照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 进行相关危险要素的积极分析, 促进其安全技术措施的深化以及其安全管理制度的优化。如果不能做到上述几点, 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其导致相关人身财产安全的损失, 不利于公路经济建设的稳定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公路桥梁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此过程中, 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的缺乏, 相关政府部门缺乏对公路建设的相关环节的重视, 由于公路建设系统的不健全, 从而导致施工内部相关环节不协调进行, 从而不利于公路施工工程的质量效率的提升。为此我们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优化, 确保公路桥梁施工系统的健全。以避免人身财产安全损失的出现, 促进施工环节的各个细节的有效协调。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认识, 确保交通公路建设系统的完善, 以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2 公路桥梁施工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来说, 我国桥梁施工系统依旧是不完善的, 它受到内外相关因素的影响, 不能实现公路建设综合效益的提高。比如其相关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的缺乏, 不能实现对安全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 不能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效率的提升。在实际作业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人为失误。这些问题出现与安全管理的相关行为规范有密切联系, 为了保证安全工作的稳定性落实, 要进行安全管理观念的树立。在公路作业过程中, 这种观念是比较缺乏的, 不能有效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 其安全培训制度、安全管理体系都是不健全的。安全工作处于被弱化的状况, 即使有相应的安全机构, 机构也不健全, 制度不落实, 徒有形式, 安全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薄弱。二是员工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在施工现场, 对安全操作规程, 消防防火等安全防护知识缺乏了解, 不佩戴安全帽, 私自乱搭乱扯电线, 他们大多只知道凭自己的经验办事, 而很少遵守操作规程, 即使发现有操作危险, 他们大多会存在侥幸心理而我行我素。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 相关企业不能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不能实现对材料设备的有效检查, 导致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出现, 不利于安全管理环节的有效贯彻。如果不能实现前提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的落实, 就难以保证其施工过程的稳定进行, 就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容易出现对相关施工方案落实的缺乏, 不能实现对相关管理环节优化, 更容易发生一些质量安全情况。在设计中不按照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标准予以设计, 导致设计不能适应工程的发展, 没有考虑到用户安全的需要, 对施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没有予以强调;对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 未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等。除此之外, 在技术交底之后, 存在着一些为了节约成本倾向, 对于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等安全材料的引进, 并没有出具相关的三包证明和合格证明, 给安全生产管理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此过程中, 暴露除了施工安全规则不健全的现象, 其不合理施工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不利于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环节的稳定运行。目前来说, 我国的公路桥梁施工安全规范是不健全的, 其安全管理制度也是不健全的, 再加上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缺乏, 管理者安全管理意识的缺乏, 更加加到了公路桥梁施工的不安全性。为了保持公路桥梁作业施工的稳定运行, 我们要进行施工安全规范。如果不能实现上述目的, 就容易导致施工安全管理难度的提升。由于缺乏明确的安全施工管理规程, 施工单位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无证设计、越级设计、边设计边施工、违法分包转包、擅自修改设计, 随意更换设备, 拓宽路基, 减少成本, 不采取配套的安全措施, 不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 是导致建设工程施工存在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3 公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的深化

为了促进公路桥梁工程安全管理措施的优化, 我们要进行安全管理意识的加强, 促进其安全管理的实现。在此过程中, 我们要以安全第一为管理思想, 进行安全管理体系的深化, 以促进施工过程中的相关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确保工程建设系统的健全, 确保工程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为此我们要进行安全生产的投入, 确保其安全管理体制的健全。在施工过程中, 我们要按照国家的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 进行相关安全管理环节的优化, 确保其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升, 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要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的展开, 以确保工作人员自身操作行为的规范。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建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开展日常安全检查, 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 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力争把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阶段。其次要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 使其知道生产劳动其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方法, 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安全事故应急措施;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 力图在施工中避免安全事故。

在施工作业过程中, 我们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 实行对施工行为的有效规范, 确保其公路桥梁施工过程的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实现规章制度的不断优化, 满足公路工程施工需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我们要进行安全规范制度的健全, 确保其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 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进行施工, 坚决杜绝无证设计、越级设计、边设计边施工、违法分包转包、擅自修改设计等不法行为, 在施工前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有问题及时提出, 以防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 在现场要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要在安全的条件下采取配套措施安全施工, 施工中不能随意更改设计, 改变图样。

4 结束语

为了促进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的提升, 我们要进行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 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摘要:公路建设的综合效益的实现, 离不开对桥梁工程施工的有效管理, 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这一环节发展, 不仅是公路建设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要进行公路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促进公路桥梁工程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 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环节的稳定运行。

桥梁模式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工学结合,道路桥梁施工,课程改革

1 传统高职院校道路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1.1 传统教学模式根本任务仅仅是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所

以从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从“胜任某个岗位”出发,并以具有胜任某个岗位的能力作为衡量保准。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强调“学科本位”,但随着社会变

革的深入,现代企业已逐渐把对员工要求的中心已转移到员工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因此单纯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需要。

1.3 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固定班级制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存在许多弊端,如在教学中不能充分因材施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的“一刀切”,导致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进而造成教育产品的适应性低和创造性弱。

2 当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施工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教育已从“大发展”走向“大提高”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在借鉴国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同时,不断研究和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经实践证明工学结合为道路桥梁施工课程的教学带来五方面的转变:

2.1 教学任务的转变。

道路桥梁施工课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一直受到各学校的普遍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土建工程越来越多,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种类也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快。

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工程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要求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在进一步的教学内容中反映出来,充实教学体系,扩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化能力教育和培养,培养学生的全面创新能力和研修能力。

2.2 教学目标的创新。

传统的道路桥梁施工课程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该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仍旧沿袭以往的教学计划,一次制定,多次采用。以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由于与实际工程脱节,毕业后工作上不能很快上手,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它也严重影响了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和学生对施工技术的兴趣。

工学结合下的道路桥梁施工课则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技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把理论结合到实际工程中来,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

2.3 教学内容的建立。

道路桥梁施工课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课程,两者缺一不可。在理论教学环节,对于道路桥梁的所有结构设计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可以集中概括介绍道路桥梁的发展概况,以及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特点和工程应用。学生对课程基本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后,在教师启发下对其理论知识重点学习,然后通过参与顶岗实习阶段,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克服了以往理论阶段枯燥无趣、难以理解的缺点,把知识整合到具体工程任务中去,在授课过程中乐于为学生接受,更具有说服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4 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门课程设计中除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外,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诸要素,这些都是教学创新中的关键一环。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不再一贯的全程指导,应结合以学生需求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国内外相关新动态的结合。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矛盾,两者可以通过理论、应用和创新互动相结合,可以在创新教学模式中统一起来。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网上交流,还可以组织实地教学,现场讲道路桥梁的结构形式和技术特点,让学生直观了解道路桥梁技术技能。

2.5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首先根据个人兴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搜索和查阅有关道桥工程的技术信息和工程资料,培养和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然后教师通过工程实例的介绍让学生对道路桥梁施工技术有直观的了解。可以通过工程现场参观、图纸讲解,迅速缩短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倡导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逐步的提高。

工学结合是高职高专的必由之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使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如何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还需要进一步做出努力,进行教改实践。以道路桥梁施工课程为例,我们仍需要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企业相应岗位(岗位群)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构建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课程体系,推进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辜川毅.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J].职教与成教,2007,7.

[3]盛海洋,周传林,李艳霞.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简介——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09(3):48-4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桥梁模式】相关文章:

基于EPC模式的桥梁工程BIM技术的运用研究09-10

公路桥梁施工中桥梁伸缩缝施工质量控制分析01-01

桥梁诗歌05-22

桥梁分类05-09

桥梁护栏05-11

城市桥梁05-01

桥梁排水05-05

桥梁钢板06-01

桥梁墩台06-04

桥梁薄壁06-05

上一篇:治理技术与对策下一篇:风险防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