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集成

2024-07-25

能力集成(精选十篇)

能力集成 篇1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把与企业运行、发展相关的知识在获取、交流、转移、创新等方面很好地管理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1]。而这些依赖于企业的知识集成过程,知识集成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绝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企业为了拥有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持续吸收、共享、整合和创造知识,从而完成知识集成的整个过程。

为了分析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必须首先做好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评价工作。如何科学的评价企业知识集成能力成为知识集成领域研究的重点。Boer,et al.(1991)、Kogut&Zander(1992)和Teece,et al.(1997)认为知识集成能力是三种能力的综合:系统化能力、社会化能力和合作化能力。其中系统化能力是指生产作业遵循标准化的程度,以及按照工作程序和作业规则使用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社会化能力是指企业文化、价值和信念的推动将隐性知识集成为新知识的能力,合作化能力是指组织内成员与内外部单位或团体通过互动、沟通了解、彼此支持将显性知识复杂化或隐性知识集成为新知识的能力[2]。陈福添(2006)认为知识集成效果可以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保护能力等指标来衡量[3]。

本文从知识集成“过程”的角度,建立了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模型,有利于企业自身在做战略规划时,明确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弱势分别是知识集成的哪些环节,从而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调整业务管理流程和资源配置,扬长补短,从根本上培育和提升企业知识集成能力。

1 企业知识集成过程分析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er Porter)认为,企业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其创造价值的活动,企业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4]。那么一个组织的知识流动和更新是否也存在这样一条价值链呢?答案是肯定的。知识是组织的财富,组织的知识随组织的成长而积累沉淀下来,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组织的知识价值链可表示为: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的存储与积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使用与创新。

企业知识集成的过程是有效完成企业知识价值链的过程,企业不仅要对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而且要优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加快知识的流动速度,使知识成为组织中永不枯竭的资源。本文结合企业知识集成的特点以及知识价值链特征,将企业知识集成的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阶段,分别为知识的吸收(Absorptive)-知识的交流(Exchanging)-知识的系统化(Systemization)-知识的创新(Innovation)。认为知识集成过程是企业从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开始,通过知识交流与系统化的过程,实现知识的创新。因此本文建立了基于过程的企业知识集成的A-E-S-I模型。如图1所示。

知识的吸收过程把外界的知识引进到企业内部,使企业的知识累积量变大,良好的企业文化,合理的组织结构、先进的激励机制为企业员工交流知识提供了平台;知识的交流过程通过把个人知识、跨职能部门的知识以及系统原来存在的知识、新近吸收进来的知识挖掘出来,为知识的系统化过程提供了基础;知识的系统化过程通过有效的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企业中离散凌乱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化的知识;知识的创新过程通过知识的应用、改造和创造,发展了新的知识,提高了企业的知识容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知识的吸收过程、交流过程和系统化过程注入了新的能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基于“集成过程”的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模型

2.1 基于“集成过程”的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知识集成能力理论的环境和平台的研究成果[5],本文提出了基于“集成过程”的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2所示。

由于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首先很难严格界定各等级的标准。其次多数指标是不能用数值确定的,只有评价程度的高低。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更适合于反映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各种模糊关系。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中一级、二级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各指标的等级进行评价,最后得出企业的知识集成能力的等级情况[6]。

2.2 基于“集成过程”的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方法

2.2.1 确定指标评价集

用A表示一级指标,即企业知识集成能力。Ai表示第二层第i评价目标,因此,可得出指标评价集A=(A1,A2,…,A6)。在此模型中,A1=(a11,a12,a13,a14,a15),A2=(a21,a22,a23,a24),A3=(a31,a32,a33),A4=(a41,a42,a43),A5=(a51,a52,a53),A6=(A61,a62,a63),上述式子满足条件:

2.2.2 确定指标评语集

评语集是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这一步骤是为了使得模糊综合评价得到了模糊评判向量,而模糊向量可以表示出被评对象对应各评语等级隶属程度的信息,体现评价的模糊特性。本文选用优、良、中、一般、差五个等级论域,即Y=(Y1,Y2,Y3,Y4,Y5)=(优、良、中、一般、差)。

2.2.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有强制打分法、熵值法、专家意见法、功效系数法等,本文通过向专家和知识密集型企业界人士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指标评价集,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为:W=(w1,w2,…wi,wm)i=1,2,…,m;wi=(wi1,wi2,…wmj)j=1,2,…n其中W表示A中各因素的权重,wi表示Ai中各因素的权重。

2.2.4 确定评判隶属度矩阵

在前文中已将等级论域分为优、良、中、一般、差等5个等级,相应地,各个等级论域用(10-8),(8-6),(6-4),(4-2),(2-0)等区间来表示。拟寻找多位专家,通过定量方式计算的数据与本文选定的定量评价标准行业平均值进行比较,客观的打分,满分为10分,把得分数按5个等级(10-8,8-6,6-4,4-2,2-0)分类,找出属于第i个等级的分数个数m,则企业某个目标层的第j项定量指标属于第i等级的隶属度rij=m/10,其中i=1,2,3,4,5。则评价矩阵R为:

2.2.5 综合评价

根据上文计算得出的权重向量W,选择合适的合成算子,将W与隶属度R合成,使可以得到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结果Z。按照广义模糊运算定义,可选四种算子,即M(∧,∨)、M(●,∨)、M(∧,⊕)、M(●,⊕),前三种用于突出主要因素,不考虑或稍微考虑次要因素的综合评判,后一种是对所有因素依权重大小均衡兼顾,比较适用于要求整体指标的特点[7]。对于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综合评价,应统筹考虑前面提出的指标,故本文采用M(●,⊕)算子。考虑到本文是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得出的任何某一目标层的权重和都是1,即∑W=1,所以在这里“●”为普通实数乘法a茌b=min{1,a+b}。对评价目标可以用来计算评价结果Z=WR,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最终评判结果,即若max(Z1,Z2,Z3,Z4,Z5)=Zk,则可判别该企业知识集成能力为第k等级。

3 实例分析

FX企业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对FX企业的知识集成能力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聘请10位本行业的专家,针对评价指标中企业的知识集成能力的程度,对FX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以上确定的评语集,采用德尔菲法,按照上述评价指标集进行评判,得到各层次的权重为:

由这10位专家对上述指标集中的21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各因素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一级指标的权重为W=(0.09,0.028,0.26,0.143,0.048,0.431),利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计算模型Z=WR,就可以得一级指标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模糊评价向量Z。其计算结果为:Z=(0.024,0.086,0.095,0.077,0.002)从模糊评价向量中可以看出,属于在“中”等级的隶属度最大,其值为0.095,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知识集成能力应属于“中”等级,因此FX企业需要及时改进指标中存在的不足,以提高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达到知识的有效管理。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集成过程的分析,构建了基于“集成过程”的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评价体系,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反应企业知识集成能力,以及企业在知识集成的哪个环节表现的好,哪个环节表现弱,以便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

摘要:分析企业知识集成是一个由知识的吸收、交流、系统化到创新的过程,基于“过程”研究企业知识集成能力的结构,构建了基于“集成过程”的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基于“集成过程”的企业知识集成能力评价模型。

关键词:集成过程,知识集成能力,模糊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玲玲,汪寿阳.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Teece,D.,Pisano,G.&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3]陈福添.知识集成研究:一种基于资源与能力的动态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2006.4.

[4]袁锋等.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战略理论及其发展趋势[J].预测,2003,22(1):20-24.

[5]李玉琼.知识管理技术进化历史探讨[J].情报杂志,2002(2).

[6]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研管理,2002(6).

新时期计算机系统集成经理能力需求 篇2

一、前言

项目管理的产生起源于传统行业,目前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计算机信息集成行业等高科技企业。其根本原因在于适应瞬息万变的组织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计算机信息集成行业较之其它传统行业来讲,其项目的特点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项目管理过程不可简单重复,灵活

性较强。这些特点使得计算机信息集成行业的项目成功率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1994年,standishgroup对于it8400个项目(投资250亿美圆)的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实现其目标的只有16%,需要补救的项目占50%,完全失败的项目为34%。据分析,成功的软件项目依赖于成功的项目管理。而失败的原因很多,拙劣的范围管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项目经理对于项目的把握不准确、无法清晰的控制项目的进程、无法完全的利用人力资源都是项目失败的重要环节。

现代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等其他多方面能力,项目经理必须通过人的因素来熟练运用技术因素,以达到其项目目标。

二、项目经理职责的变化

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项目全面管理的核心和焦点。随着全球性竞争的加强和客户发展战略性合作需求的增长,对项目经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那些注重选拔、培养优秀项目经理的公司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现代的项目经理什么方面更重要呢?技术更重要还是沟通能力更重要呢?老一辈的项目经理很多都是技术员升格为项目经理的,其在技术方面是专家,但是对于新时代的变革他们能否适应呢?由工管系升格来的项目经理是否更加适应新时期的项目经理呢?

我觉得传统的项目经理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方面的专家和任务执行者。而现代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运用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计划和控制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经营管理等其他多方面能力,对项目团队成员的激励以及与客户的策略保持一致的能力。项目经理必须通过人的因素来熟练运用技术因素,以达到其项目目标。也就是说,他必须使项目团队成为一个配合默契、具有积极性和责任和动的高效率群体。

本人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landesk桌面管理系统中便充分的意识到这新的项目经理职责变化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landesk桌面管理系统是一套比较完整的桌面电脑及服务器管理的系统,其中既包含了管理部分也包含了安全的部分,内容比较多、涉及的技术面也比较广、需要打打交道的部门更加繁杂。这就对项目经理的要求更高了。

那么新时期的项目经理又应该具有那些能力呢?

三、项目经理的职业特征及所需技能

项目经理的职责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个人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经验、协调和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判断力。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能力的欠缺都会给项目带来影响,甚至导致项目的失败。探讨项目经理的职业特征及其技能对于选拔和培训优秀的项目经理具有重要意义。

1.项目经理的职业特征

职业是个体因工作时间的积累和工作态度的好坏而不断发展的工作活动和职位。职业包含着3层含义:随着时间积累而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途径;个人和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供了与职业相关的身份。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职业作以下分类:常规型与交际型,线型与螺旋型、长期型与短期型。下面通过与部门经理的比较来说明项目经理的职业特征。

(l)从个性因素来看,部门经理(如财务经理、销售经理、人事经理)属于常规型职业。他们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里,依照明确的工作程序,精确地组织和评价大量的信息。部门经理通常是顺从、有序、讲究效率和不易变通的。项目经理属于交际型职业。他们集中精力指导、帮助和带领他人去实现项目目标,不喜欢非常有序的工作环境。他们通常是随和、友善、机智、善解人意和乐于助人的。自信、奋进、精力充沛和善于沟通是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应有的品质。

(2)从职业发展方向来看,部门经理属干线型发展的职业。理想的线型职业包含着一系列随着责权增加而不断上升的职位级别。部门经理有着强烈的线形的职业发展方向意识。他们受到工作中各种机遇的激励,不断追寻着更大的权力和工作业绩。项目经理属于螺旋型发展的职业。理想的螺旋型职业是指从一个专业领域(如工程)转向相关的专业领域(如产品开发)。新领域吸取了旧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会给另一个全新领域的发展开启一扇大门。螺旋型职业的从业者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和提高,追求个人及其创造力的发展。

(3)从职业的持续状态来看,部门经理通常是一种相对固定的长期职位。而项目经理受单个项目周期的限制,通常是一种短期性职位,也更具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由此可见,项目经理与部门经理在个

性、职业发展方向与途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对项目经理的素质手口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

项目经理的能力要求既包括“软”的方面——个性因素,也包括“硬”的方面——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

(1)个性因素。项目经理个性方面的素质通常体现在他与组织中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力和行为方式

上。素质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有效理解项目中其他人的需求和动机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号召力——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的能力;交流能力——有效倾听、劝告和理解他人行为的能力;应变能力——灵活、耐心和耐力;对政策高度敏感;自尊;热情。

(2)管理技能。管理技能首先要求项目经理把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认识到项目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以及单个项目与母体组织之间的关系。只有对总体环境和整个项目有清楚的认识,项目经理才能制定出明确的目标和合理的计划。具体包括:计划;组织;目标定位;对项目的整体意识;处理项目与外界之间关系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意识;授权能力——使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决策。

(3)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理解并能熟练从事某项具体活动,特别是包含了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活动。优秀的项目经理应具有该项目所要求的相关技术经验或知识。技术技能包括在具体情况下运用管理工具和技巧的专门知识和分析能力。具体包括;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巧的特殊知识;项目知识;理解项目的方法、过程和程序;相关的专业技术;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对来自各个领域的85位项目经理的问卷调查,美国学者对这三大类能力的相对重要性作了比较。调查方法为:要求85位项目经理给三大类共18项技能分别打分,每项分数为l~7分。7分代表最重要的技能,l分为最不重要的技能。然后,再将各类得分换算为百分比。

个性因素所占百分比为39.6%,它是项目经理最重要的能力;管理技能的百分比为36.9%,处于次重要的地位;技术技能的百分比为23.5%,是相对最不重要的技能。所以说项目经理的技术技能强调的是通才,而不是单一学科的专家。这种技术技能是使项目经理有能力了解项目主要专业的技术问题。实际上,项目经理为了协调各专业间的工作,必须有足够宽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了解项目中各专业工作的内容,才能与专业人员进行技术问题的交流。

我们不必要求全部技术都要自己能完成,而要学会统筹专业的技术人员去完成各个技术难点。多了解客户的需求指定合理的完成路径。比如在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landesk桌面管理系统里有个小的系统是usb设备管理。通过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到对于usb设备管理,客户的需求比较高。我通过对于usb设备管理技术的了解发现在之前的一个项目的开发中使用到了类似的技术,使用证书认证和u盘虚拟化技术能完全的实现客户的需求。于是给到专业的技术人员快速的完成了客户的需求,提高了效率。

那么一个项目经理拥有了全面的技术知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的项目经理就能够完全的胜任新时期的项目经理的工作了吗?不是,他还需要准确的策略选择能力。

四、项目经理的策略选择

项目的运作技巧因单位和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项目经理们应根据具体情况对他们的策略作相应的调整。在所需的技巧难度较高或其价值被低估时,公司也应给予项目经理正确的评价。以下是项目经理一些较为通用的策略:

1.客户至上的原则

项目经理不应仅关注项目组织的发展,还应关心为个别客户提供服务。客户至上的原则应体现在项目的设计、发展和执行等各阶段。一个公司应通过借助干项目管理而形成的明确的并已达成共识的总体目标、有效的资源部署以及明确的团队手四个人目标,和客户发展长期合作关系。为了平衡市场需求,公司应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有的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有益的、可产生附加值的服务。

2.转变观念

现代项目管理已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处于全球性竞争的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项目经理应该转变观念,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实际需要,削减初始说明书中不必要的部分。在实践中,由于许多客户并不真正了解自身的需求,这使削减工作困难重重。因此,项目经理应该有能力理解并说明客户的需求。

3.明确的项目目标

无论项目规模的大小,项目经理都应有明确的项目目标,了解项目的时间和资源约束。为了评价项目是否成功,还应该能度量项目的产出。在技术项目中,项目经理应保持技术的完整性并尽可能避免费用超支。项目经理的任务就是借助于合同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目标。完整性并尽可能避免费用超支。项目经理的任务就是借助于合同帮助客户实现他们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客户的要求,还要考虑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需要。

4.最坏情境法

项目团队中的意见分歧会影响工作效率,项目经理应该了解每个人的优缺点并使大家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如果项目经理可以自己挑选项目团队的成员,团队管理工作会相对简单。然而,项目团队是事先既定的。因此,项目经理应该事先设想到最坏的情景并积极预防它的发生。

5.善于应变

优秀的项目经理应该能够根据项目的性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善于变通。因此,那些希望成为项目经理的人应该是灵活的,并应在各种小项目中积累经验。

能力集成 篇3

据了解,IBM以前是DataMirror的合作伙伴,当用户需要在异构环境中实时截取变化数据时,IBM会向用户推荐DataMirror的软件。不过,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这种服务,IBM认为现在必须自己拥有这种技术了。

IBM公司信息平台与解决方案部产品战略与管理总监Michael Curry说:“DataMirror的技术对我们实施按需信息(Information on Demand)战略很重要。”

IBM对DataMirror的全部收购事宜预计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Curry表示,IBM将继续以独立产品形式提供DataMirror的数据集成、审计和数据复制等软件,同时也会将这些软件纳入其信息服务器。同时,IBM还将继续保持DataMirror与其他厂商的合作,尤其是与BEA系统公司、Business Objects、微软以及甲骨文的合作,Curry说,这对确保IBM有效提供异构数据集成至关重要。

另讯 7月19日,IBM公布2007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由于软件和服务部门的强劲增长,IBM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2%,超出了市场分析师的预期。在截止到6月30日的第二财季里,IBM实现营收238亿美元,净利润22.6亿美元,合每股收益1.55美元。IBM董事长兼CEO Samuel Palmisano表示,第二季度是2001年以来公司营收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

分析师点评

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篇4

随着电信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及电信市场结构的变化, 我国电信企业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越来越大,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不断开发新的电信业务。如今, 产品集成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能对我国电信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能够动态地把握和监控, 对存在的问题能及早发现, 有利于不断提升我国电信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因此, 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并据此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一、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内涵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 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 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 注入创造性思维。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 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 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 就形成了集成。简而言之, 集成就是将2个或2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的过程或行为结果。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是指以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断开发具有市场前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为目标, 以客户为导向, 在充分把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工具和手段, 对围绕产品创新的企业内外部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 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体的动态创新过程, 产生1+1>2的集成效应,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应客户需求的新产品。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是指在产品集成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

二、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构成

根据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 笔者认为, 构成我国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应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客户导向。

当前我们进入客户导向的经济时代, 客户是产品开发的源泉, 我们只有对客户生活方式、消费行为和潜在需求有着全面地把握, 我们才能真正开发出好的电信产品。客户导向在产品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是评价我国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客户导向要求我们在产品过程中要能有效运用客户洞察力方法, 融入客户生活, 全面把握客户消费和需求信息, 善于从零散的需求碎片中发现新的消费趋势和新的电信产品。

2、创新业绩。

产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 企业才能永葆青春。产品集成创新能力最终通过能否开发出有效的新产品作为检验标准。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的高低也是通过产品创新成果来反映, 产品创新成果主要包括新产品创意数量、专利数、开发出有效的新产品数量、新产品收入规模和客户对新产品的接受度等指标反映。

3、创新运营。

产品集成创新运营能力是指为企业为提高产品集成创新能力所具备的价值链聚合力、员工创新能力、投入水平和营销能力。产品集成创新能力一重要内容就是要集成内外部要素, 形成一个有机体, 集成内外部要素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成创新能力需要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0%以上;员工是创新的主体, 只有员工积极参与, 集成创新才充满活力, 这需要我们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好的产品要成功推向市场与企业新产品营销能力密切相关, 新产品营销能力也是反映产品集成创新能力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4、制度创新。

产品集成创新的好坏还取决于制度创新, 它是产品集成创新的保障。制度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搞好产品集成创新重点做好产品开发流程、分配激励制度、用人机制、岗位责任制度、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为产品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产品创新才能不断取得突破。

三、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

在设计评价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系统性、代表性、客观性、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的构成, 我们设置4大类一级指标、27个二级具体指标,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四、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评价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不能只看单一指标, 需要进行综合评价。当然, 综合评价方法很多, 下面就简单介绍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

设基期以上各类具体指标为xij, xij表示第i方面第j个指标, i=1, 2, 3, 4, j为每一个构成中指标数量。X0tj为上述指标基期值, X1ij为计算期上述各指标值。那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呢?

首先, 确定各分层及指标的权重。权重计算我们可采用AHP层次分析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评价系统, 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以评价指标为代表构建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 然后针对每一层的指标, 运用专家的知识、经验、信息和价值观, 对同一层或同一域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 并按规定的标度值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中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通过一致性检验后, 利用特征向量法最终求出权重系数。根据层次分析法我们可计算各指标的权重wij, wij为第i个能力构成中第j个指标的权重, wi为第i能力构成的权重, i=1, 2, 3, 4。

其次, 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处理。就是那计算期与基期进行比较, Yij=X1ij/X0tj (正向指标) 或X0ij/X1ij (逆向指标) , i=1, 2, 3, 4, j为每一个评价内容构成中指标数量。

再次,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根据上述数据, 我们计算出企业产

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4

Z为计算期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 Z值越大, 说明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越强;反之, 若Z呈现下降的态势, 说明我们产品创新能力逐步减弱, 这对企业长远发展是个不利的信号, 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五、提高我国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若干建议

我国电信企业要获得持续健康地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集成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为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关注客户需求上要重点突破。

把握客户需求是集成创新的关键, 我们只有在这方面不断创新, 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 集成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关注客户需求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把握客户需求的常效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二是整合内外部客户信息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渠道, 持续动态地把握客户需求;三是让客户参与产品开发, 进一步做好客户体验;四是企业要形成人人关注客户、关注市场的文化氛围, 改变以往离市场远的局面, 要走进市场, 贴近客户, 融入客户生活;五是充分利用客户细分、聚类分析、联合分析、数量经济分析及SPSS等工具和方法, 深入挖掘客户需求;六是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多倾听客户的声音。

2、提高集成外部资源的能力。

提高集成外部资源能力、加强与外部合作是提高产品集成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也是产品集成创新的重要环节。提高集成外部资源能力要做到:一要加强对外部资源的管控, 制定和完善合作管理办法和与产业链合作的开发管理流程;对外部资源或合作伙伴既广开门路, 又要设立门槛, 对缺乏诚意、没有信誉的合作伙伴要坚决地淘汰, 对好的合作伙伴要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二是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协议, 以协议规范合作伙伴行为;三是将价值链合作伙伴作为企业产品创新的延伸, 积极与外部合作伙伴成立联合开发团队;四是加强与外部资源的沟通和交流, 向外部合作伙伴学习, 学习它们好的经验、技术;同时可向合作伙伴派驻合作人员;五是积极培育和铸造企业把握客户需求能力、产品策划和设计能力及产品复制推广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这是提高企业集成外部资源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3、加强内部横向资源的整合。

加强企业内部横向资源整合是产品集成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中要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 树立大局意识, 对于重要产品开发要成立跨部门团队, 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突破;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研发机制, 要强化信息共享, 彻底拼弃“信息孤岛”, 推进知识平台建设;要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 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充分调动内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完善产品开发流程、产品管理办法, 并进行固化;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促进产品开发有序推进。

4、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制度, 鼓励员工积极创新。

员工是创新的主体, 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激情, 产品创新才能不断深入。我们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激励员工提高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激励手段要多元化, 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对产品创新能力强、贡献大的员工给予重奖。此外, 我们要加强对员工创新的动员和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和增强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使创新成为全体员工自觉的行动。

5、充分利用现代的管理方法、手段和工具, 提升产品集成创新效率。

产品集成创新没有好的方法是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 因此, 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方法和工具对推进客户导向的产品集成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适用于产品集成创新的管理手段、方法和工具主要有 (1) 外包:将自己非核心职能外包给第三方, 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2) SCM (供应链管理) :企业对所有供应链中的业务活动全部综合性地进行管理的手段; (3) 知识管理: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智力资本这种关键性战略资产在内部分享的一种管理工具; (4) BSC (平衡计分卡) :能有效地将制定的战略转化为商业可操作的战略规划流程, 是连接公司战略与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 (5) 价值链管理:对构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 (6) 五力模型:是指行业现有竞争、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威胁和新进入者威胁, 从中分析企业在竞争中的位置; (7) 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己的客户群, 并迅速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 是当前最流行的管理工具; (8) 哈默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9) 客户细分理论, 是发现市场机会、提升客户价值、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产品集成创新没有固有的范式, 但我们在产品集成创新时要充分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 有效集成企业内外部资源, 一定能快速提升我国电信企业产品集成创新能力。

6、做好产品规划, 更好地指导产品开发工作。

在充分把握客户、竞争、技术、新产品发展趋势、政策、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状况、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资源状况等基础上, 切实做好产品开发的规划工作, 提出未来2-3年内企业产品开发的重点客户、重点领域, 从而为企业更好地推进产品创新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企业要将新产品开发规划纳入企业总体规划中, 作为企业总体规划一个重要内容, 定期对产品开发规划进行滚动修正。

集成环保灶与集成吊顶的关系 篇5

集成环保灶的诞生,对于集成吊顶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延伸。目前已经有很多集成吊顶企业看中了集成环保灶的优势,纷纷计划进军集成环保灶行业,有的企业已经推出了集成环保灶新品,如法瑞集成环保灶、花旗组合环保灶、欧之杰集成环保灶、阿林斯普健康环保灶等等,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处于酝酿中。集成吊顶企业进军集成环保灶,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优势:

首先集成吊顶于集成环保灶同属于厨卫产品,且在卖点上,又是异曲同工。集成吊顶把厨卫吊顶的所有电器都集成起来,而集成环保灶把吸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微波炉、橱柜都集成起来,都属于人性化的集成产品。这样对集成吊顶企业来说,与原先的集成吊顶产品不相冲突,两者可相得益彰。

其次集成吊顶行业现在已经基本建立起了遍布全国的网点系统,在终端建设上,无需投入太多的精力,只需对终端店进行重新布置。

再次集成吊顶企业拥有产业集群的优势。位于嘉兴地区的集成吊顶企业和位于广东地区的企业,都有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的优势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日趋完善,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能力集成 篇6

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了开展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的大方向,同时也是目前企业开展数字档案建设的目标。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对于解决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考量。

对于规范管理的企业来说,其内部档案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企业档案具有记录性,也就是对本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翔实的记录;其次就是档案的资源属性,当企业的档案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就能够具有信息库的功能,这种功能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总结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很多企业开始了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开始具备高效、综合性利用等创新的形式,这种趋势能够充分的发挥企业档案的功能,为企业档案管理提出新的发展思路。

一、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概念的出现

所谓企业档案的集成管理和集成服务,依托于当今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从而能够满足于客户对于企业高效管理以及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它作为一种集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系统性工作,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现存的档案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这种趋势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规范化的现状而逐渐明确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以及集成服务对于目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二、基于信息化技术下的企业档案集成管理

1、前端文件掌控力度加强

对于前端文件的掌控,企业内部的档案系统基于全局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无缝对接,资源接口实现共享,这就有利于相关档案文件的规范整理和归档,便于企业未来对于信息的内部索取,同时这种共享性质的操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以前重复工作的繁杂行,使得档案文件更加便于利用,同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取档案信息中的有用信息,从而最大限度的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使档案真正成为一种企业资源。

2、强化档案文件的全过程管理

當前各企业的档案都汇总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在档案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档案信息的丢失和遗漏。所以说,要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系统代码进行开源分享,制定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使得档案系统实现收集、保管、利用和存档全过程的无缝对接。

3、推动档案及相关文件的电子化转换工作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逐步开展档案电子化的转换工作。只把需要永久保存的纸质档案进行备份,其余大部分档案实现电子化保存,有效的减少纸质档案的保存空间,减少空间占用。对所接收的各类数字档案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加工、目录和全文挂接、鉴定、检索、统计等操作,使无序信息有序化,并利用优化设备、加强管理控制、异地备份等安全策略,实现对数字档案长久安全保存。

4、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的档案管理模式

在实现了档案电子化之后,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逐步开展档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进程,包括档案收集、保存、搜索与查询等工作,创新工作形式,对于电子档案实现深度挖掘和利用。

三、通过数据挖掘提升企业档案的集成服务水平

所谓数据挖掘,也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所需的信息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企业电子档案进行处理,发现档案中的有用信息,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加以分析和利用,不断提升档案的附加价值,体现档案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1、辅助决策

通过对企业档案实施数据挖掘,可以为领导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辅助信息,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行政管理等方面展示出有效的数字和信息,帮助领导进行决策制定,不断提升企业自身所具备的价值。

2、确定集成服务类型,提供专业化集成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统计各类档案利用情况及利用效果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职能用户、不同专业用户、不同级别用户利用需求,挖掘用户潜在利用需求,了解用户最关注、最常用的利用内容、最习惯的利用方式,为企业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类型。通过建立专题和特色数据库,为企业各部门开展信息订制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深度、广度和高度以满足使用部门的个性化需求等.从传统的收管用向信息网络收管用的整合,从“到我机构、用我资源”的被动服务向“虚拟机构、知识资源”的集成服务方向转型.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将面向问题的服务流程、服务知识、服务方法和服务规范进行封装存储,避免重复建设和提高效率也是档案信息服务应当重视的环节.

在形成完善的电子档案体系后,相关档案文件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相较于之前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更加具有效率,能够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从而满足企业各部门对于档案信息的不同种类需求,

3、有助于实现动态的服务绩效考评

档案信息能够有效的为客户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并通过科学化的分析,为客户提供多方位、多重纬度的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绩效考评标准,为企业分析投入产出比、合理配置资源等工作提供较为客观的数据依据。

四、结语

能力集成 篇7

关键词:集成创新,指标体系,模型

1 引言

集成创新模式已成为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制胜的法宝,目前在大中型企业中的应用日益突出。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单纯的人力或资金投入并不能保证技术创新一定成功,因为战略、知识、组织等集成能力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只有把各种创新要素和层面进行有效的系统集成,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企业集成创新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1)企业集成创新的概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原创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吸收与消化创新能力与集成创新能力之分。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是一种把各种不同的创新要素有机集成的创新方式或创新战略。这些创新要素涉及到战略、知识、技术、组织等各个方面[1]。

(2)企业集成创新的构成要素(1)战略集成要素。战略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集成创新必须具备的要素之一。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企业战略集成能力一方面要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企业核心能力发展战略相一致,体现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要注意市场范围的选择,实现企业的现实竞争力。(2)知识集成要素。企业集成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知识的集成,实现快速技术创新机制。知识集成能力反映企业在集成创新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所需知识的收集、使用、共享,实现知识创新,并与实际的技术创新项目联系,实现企业技术集成创新,快速推出新产品的能力。知识集成能力的主要指标有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T"型人才充足度、技术文档充足度等。(3)技术集成要素。技术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集成创新的源泉。集成创新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技术集成,而技术集成则是企业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结合企业产品的市场特性,同时引进外部的成熟技术,然后依据产品的特性,使各项分散的技术在产品中高度融合,在短时间内进行集成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最快的时间领先进入市场,获取经济效益[2]。(4)组织集成要素。组织集成能力是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中起保证作用的能力,其高低直接影响企业集成创新的效果。企业组织集成能力的关键是通过组织创新实现不同创新主体的沟通,反映组织集成能力的指标有:个人日常交流程度、企业部门间交流程度、企业与外部交流程度等。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3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型

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可以表现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及其特性的函数,其数学模型为

H=f[A,X]

式中,H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水平,是A和X的函数;X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相对水平,数值由高到低表示企业在该类因素上表现的好坏或拥有程度的高低;A为各个构成子要素特性的判定,判定结果由高到低表示该因素对形成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大小,该数值的大小经常由专家确定。

考虑到各个构成要素,其模型也可表示为

式中,k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k=1,2,3,4分别代表战略集成能力、知识集成能力、技术集成能力和组织集成能力;i为企业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各子要素,i=1,2,3,…,m;aik为专家对第k类集成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中的第i类因素对企业集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程度判定,如a22=1,表示专家对知识集成能力要素中的技术文档充足度的重要程度判定为1;xik为第k类集成创新能力因素中第i类因索的相对水平,如x42=1,表示企业组织集成能力中企业部门间交流程度的相对水平为1。

由此,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可以简单表示为

式中,i=1,2,3,…,m;k=1,2,3,4。

上述模型用矩阵表示为

式中,Ak T=(a1k,a2k,…,amk),k=1,2,3,4。

H=H1+H2+H3+H4,其中,H1为企业战略集成能力:H1=A1TX1;H2为企业知识集成能力:H2=A2TX2;H3为企业技术集成能力:H3=A3TX3;H4为企业组织集成能力:H4=A4TX4。

4 集成创新系统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以硅谷高新科技园(G)与剑桥高新科技园(J)为例来说明上文建立的模型[3]。

就X1,X2而言,两者同是成功的高新技术园区,在项目和技术选择上都没有太大差别。对G而言,当地政府成为高效园区管理绩效的有力支持者,而在J地区政府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没有提供任何的经济补助,因此,在X3上J要比G落后[4]。

在X4上,两者同是以世界闻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人力资源支持,因此得分相同。但是在X5,X6,X7上,J就要比G差一些,这是因为G地区更注重支持小型企业迅速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相比而言,J地区的小的高科技公司能够成长为中型企业的机会很少,因此3项指标G地区都高。

两者技术水平相似,因此两者的X11是相同的。但是在在技术系统的匹配,使用上G要好于J,这就直接导致在X8,X9,X10上两者的差异。

在X12,X13,X14上,两者的文化差异起了很大的作用。在G地区,文化比较开放,此处的创业者们更愿意交流和探讨[5]。在英国的文化观念中,稳健和对公司的忠诚比创新和善于承担风险更受到重视,这使得J地区的3项指标都低于G地区。两者集成创新能力评价对比,如表1所示。

在确定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后,由专家给出一系列的数值,再结合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这里从定性上就能看出硅谷高新科技园比剑桥高新科技园集成创新能力要强。

5 结语

本文在企业集成创新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集成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实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和分析。这些将对我国高科技区域集成创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24-28.

[2]王大洲,姜明辉,李广和.高技术产业创新的治理——美国硅谷的创新网络及其启示[J].决策借鉴,2001,14(8):59-62.

[3]史宪睿.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5(8):35-37.

[4]MILLER W,LANON M.Fourth generation R&D:Managing knowledg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9.

能力集成 篇8

弗莱斯曼 (1984) 从技术活动的过程出发提出技术能力的六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技术能力的研究逐步进入微观角度, 学者们认为, 企业要获得技术优势、实现自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拥有有效地使用和支配技术知识的能力, 并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德赛 (Desai, 1984) 从企业自主创新程度的角度对技术能力进行了定义, 而卡茨 (Katz, 1984) 明确将技术能力定义为技术诀窍, 巴顿 (Barton D L., 1995) 则从技术和知识的角度对技术能力的核心进行了探讨, 认为企业应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实现技术能力的有序提高, 其核心是技术核心能力的提高, 并把企业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实现, 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魏江, 2000) 。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和企业技术能力的涵义, 魏江、叶波 (2003) 将集群技术能力定义为:以集群学习为基础, 以支持集群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 嵌入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人力资源要素、信息要素、固定性资产要素和成员组织要素中的所有内化知识存量的总和[1]。

本文认为, 技术能力有国家层面、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对技术扩散的研究, 也有企业层面和集群层面的区分, 集群层面的技术扩散与企业层面的技术扩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但较后者有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涵 (李琳, 2005) 。从集群网络视角来看, 由集群外部供应商、用户、竞争企业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构成了集群外部网络, 集群内部的横向和纵向成员企业构成了集群核心网络, 集群内部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构成了集群网络的辅助网络。结合集群网络的特征和学者对集群技术能力的定义, 本文将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理解为:以集群网络为媒介, 以技术扩散为途径, 以集群技术学习为基础, 以提升集群技术竞争力为目的, 嵌入在集群网络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要素、信息要素、固定性资产要素和成员组织要素中的所有内化技术知识存量的总和。

根据这样的定义, 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集群各成员间之所以具有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要源于集群网络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机制。技术扩散为知识溢出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集群网络内供应商、用户、竞争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主要的技术扩散源, 集群中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企业衍生、企业合作互动等成为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第二,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是支撑集群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基础。正是因为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持续积累和培育, 使得集群网络内部技术转移和技术积累的社会化活动得以实现其经济意义。第三,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嵌入在集群内部的技术知识, 通过集群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得以积累和转移, 这些技术的学习具有社会性、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等特征。第四, 集群企业的技术知识以人力资源、信息、固定性资产和成员组织等四大要素为载体, 包含全部非格式化技术知识和格式化技术知识载体, 且只包括内化于集群内部的技术知识和信息, 而不包括那些存在于集群外部的技术知识和信息。

2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源泉探索

Iansiti (1998) 提出“集成”概念, 将“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Best (2001) 提出了系统集成创新模型, 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由基础研究驱动的产品开发方式, 而应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为目标, 使研究开发服从于产品创新。本文认为, 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交叉与融合, 嵌入全球价值链 (空间意义上的集成) 的高技术集群 (地理意义上的集成) 通过全球价值链治理和主导企业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全球各地的价值创造活动, 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接受主导企业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扩散, 由此构筑了全球价值链中集群技术能力升级的平台, 群内各成员主体间的知识融合使得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集群网络和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源泉。

2.1集群网络集成促进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高技术集群并非类似于众多企业在某一地理空间内简单集中而形成的传统集群, 而是集聚区域内各企业与相关机构间的一种创造性聚合和内部网络集成过程。经济全球化促使集群创新活动附着在适应柔性专业化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全球网络平台上, 推动集群内部成员主体与外部网络中的企业和机构的技术交流合作, 因而也是一个外部网络集成过程。集群内部网络集成与外部网络集成缔结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集群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斜向集成的联动, 推动集群网络的构建与动态演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集群网络集成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集成的技术知识资源, 规划知识的配置范式和联系结构, 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融通, 形成有序的有机整体, 从而提高集群分工协作能力和技术交流水平, 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组织保障。这种集群网络使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的创新主体所掌握的创新要素 (主要指知识和信息要素) 整合在一起, 为集群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获得互补的技术能力提供了组织平台。组织平台通过知识生产的不同主体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创新能力和行为构成高度集成的集成界面, 利用网络的沟通功能与碰撞效应来提升集群技术能力, 是影响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基础载体。

2.2技术知识集成促进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升级

Rosenberg (1982) 认为技术发展是通过少数几个阶段性台阶实现间断性知识积累的结果, 当多个知识层面交叉时, 新的知识出现从而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 并把产生新知识交叉的2个或2个以上知识层面所形成的知识台阶定义为知识平台。知识平台是异质性的知识集合体, 拥有丰富的知识存量, 集群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一些知识进行内部化, 获得知识的重构或优化配置。因而依托于集群网络集成的集群企业知识集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罗列, 而是不同知识的相互作用和促进, 能产生比知识累积大得多的优势。

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依托集群知识平台, 通过知识学习和积累实现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 企业拥有的知识量越多, 其技术能力就相对越强, 当集群固化和活化知识积累到一定阈值,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实现升级。Giuliani 和Bell从知识吸收的角度, 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集群企业分为:技术桥梁企业、互换器企业、外部明星企业、孤立企业[2]。技术桥梁企业与外部网络知识源有紧密联系, 也是群内企业知识转移的中心。外部明星企业与集群外部知识源有较强的联系, 但与集群内部本地企业联系较弱, 以知识吸收为主。互换器企业相对均衡地吸收集群外部知识和群内本地知识, 而孤立企业是与集群网络内外部很少有关联的企业。技术桥梁企业充当外部技术变革的“接受器”, 外部明星企业使集群得到新的知识增加集群知识积累, 因而技术桥梁企业和外部明星企业主要进行集群外部知识集成。互换器企业将外部的知识源扩散到群内其他成员主体, 因而同时兼有集群外部知识集成和内部知识集成。高技术集群通过耦合互动的知识平台, 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整合在一起, 经过知识内部化和综合化的螺旋处理过程, 外部知识附有本土知识的特性, 形成集群企业专有知识, 使集群形成独特的技术能力优势。

高技术集群技术集成强调将技术源与市场紧密有效地联系, 依托潜力巨大、层次多样的国内外市场, 集群企业有利于构建从需求和技术出发的产品概念, 在局部细分市场内创造整体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集群以产品的建构为基础, 建立了与市场需求相联系的包含在一组产品中的设计思想和组成要素的产品平台。而有活力的产品平台是一系列相互密切联系产品的技术知识基础, 集群依赖这样的技术能力, 实现集群内部以设计思想和能力要素为核心而扩展的一系列产品技术知识水平, 随着知识和信息量的增加形成新的产品平台, 导致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

因此, 以集群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引擎, 但集群网络平台和技术知识平台彼此间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坚实的集群平台的支撑, 集群企业知识集成和技术能力成长就失去了根基, 没有高效的知识集成创新的支持, 集群平台就难以为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提供资源。构筑于集群网络和知识集成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能使集群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机遇, 推动集群网络沿着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断向高端攀升。

3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动力

将知识管理理解为一个连续过程, 则知识转化与整合是知识积累的关键, 知识的扩散与转移则是集群企业知识转化与整合的前提。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过程也就是技术知识在技术供给者、技术需求者及技术扩散中介间的流动过程。集群企业在吸收技术知识过程中, 受到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等知识载体的认知距离、技术距离、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等因素影响, 技术认知的启动力、技术知识吸收力、技术差距拉动力和集群网络助推力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动力。

3.1技术认知的启动力

上文论述了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 技术能力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与企业技术知识系统的更新。知识积累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迭加, 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 并与原知识系统进行联结和融合的过程。因此, 技术能力积累是一个组织的认知过程, 即对技术与创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认知距离是指企业知识库之间重叠的程度和可以理解的差距, 不同知识库的共享需要相应技能的匹配, 而知识互补是基于不能完全相异和完全雷同之上的。Santangelo (2002) 在研究欧洲电子工业时发现, 参与者彼此之间的技术平台越相似, 彼此吸收对方技术的能力就越快。Cantwell (2002) 研究发现, 在核心领域内重叠的技术知识是集群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相同的生产经营范围内, 竞争几乎不能使彼此的技术得到互补。

经验证实, 较小的技术认知距离会产生较高的理解程度, 却不能产生较多有效的新知识。相反, 较大的技术认知距离会产生较多的新技术, 却会产生有限的理解程度, 技术认知距离对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知识扩散与转化起着决定作用[3]。一个企业吸收另一个企业的扩散技术知识需要有相似的感性认识、解释方式和评价准则, 需要理解彼此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了解技术认知距离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联系限于认知框架内进行技术知识交流和吸收新知识, 适宜的认知距离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导致理解力的提高, 有效促进技术知识转化。

3.2技术知识吸收力

所谓吸收技术是指将新技术纳入企业知识库并加以有效的利用, 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吸收力是指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技术能力和再创新的组织实施能力。Cohen & Levintha (1989) 的“吸收能力”概念和Abramovitz (1986) 的“社会能力学说”认为, 知识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 吸收能力越强, 知识扩散效应越大越快。研究发现, 日本与韩国工业技术能力快速成长的关键是日韩企业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极强, 能以模仿、改进、创新的三部曲来创造竞争优势 (Kodama, 1991;Kim, 1997) 。

知识吸收力会受到“知识存量”与“学习强度”的双重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除了包括吸收外部新技术, 还包括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利用与再创新, 因此是一种外部学习与内部学习的整合。如果集群中的高位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从外部知识源吸收有价值的知识, 就意味着集群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知识补给。而在集群网络这样一个适宜于知识扩散的环境, 在高位势企业引进知识并消化吸收、创新后, 知识将通过对高位势企业的模仿与学习扩散到低位势企业, 从而完成整个集群的技术学习活动, 提高集群整体技术能力。

3.3技术差距拉动力

从宏观层次上看, 技术差距指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所形成的差别, 是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的差别的总和。从微观视角看, 技术差距指不同技术承担者在同一技术的最高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本文主要从微观层次进行分析。学者研究发现, 在技术领先者与滞后者之间, 技术模仿的潜力与技术差距积极相关, 认为技术扩散之所以能够提高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 是因为后发国家可以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上, 减少学习和开发费用 (Fagerberg, 1994;Findlay, 1978;Sjoholm, 1999) 。技术差距提供了一个转型和扩张空间, 企业在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基础上, 通过对先进产品、技术的模仿和吸收, 缩短技术差距, 培养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 在学习模仿中不断学习, 不断改进原有技术的缺点, 提高其市场适应性, 实现技术追赶。

3.4集群网络助推力

高技术集群网络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间的空间距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创新理念的集群文化及政府政策支持是集群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的推动力。

研究发现, 知识和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区域性的, 并不是全球性的, 知识扩散与转移仍然受空间距离影响。尽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距离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 但空间距离仍然是决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4]。高技术集群由于地理的接近性和产业相关性, 使得集群网络内企业在技术上关联性较强。而技术又是由众多技术因子组成的, 各技术因子并不是同步发展的, 必然存在着技术势差。由于技术内部各因子的关联性和群体技术的关联性, 当某一技术因子发生变化时, 必然相应地使另一技术因子发生变化, 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效应。这种效应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动力机制, 也是集群网络中各成员主体间技术链接的发生机制。

研究证明, 文化近邻关系对知识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集群企业彼此之间的信任、关怀、尊重是知识共享、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的激励因素。在集群网络中, 生活在同一社区里的人们关于事情的经过、原因、内容和人物基于同样的预存和积累, 在现实生活中采纳或忽略同样的信息和知识, 而其他有着不同的观念体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群体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在硅谷高技术集群中, 最新的生物科技企业有600家集中在直径50英里的范围内, 每天他们相互打电话或一起吃顿饭, 便可以获得许多同行业的最新信息, 保证本区域发展与外部技术与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相适应[5]。

参考文献

[1]魏江, 叶波.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3 (1) :52-56.

[2]Giuliani E.and Bell M.The micro-determinants of meso-levellearning and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a Chilean wine cluster[J].Research Policy, 2005, 34 (1) :47-68.

[3]Cantwell J A., Santangelo G D.The new geography of corporateresearch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J].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 2002 (12) :163-197.

[4]Ohlin, B., Hesselborn, P.O., Wijkman, P.M. (eds) .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London:Macmil-lan, 1977.

能力集成 篇9

基于笔者所在院校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与专业特色, 本研究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入手, 参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纲, 明确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 对设计能力进行聚合, 构建以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课程群, 并围绕课程群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优化资源配置。

一、明确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 界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专业规范和基本要求, 并根据国家和上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以及学校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与专业布局, 参照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能力大纲, 结合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特色定位, 将我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整合界定为14项能力: (1) 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2) 发现用户需求的能力; (3) 设计鉴赏和美学能力; (4) 理解和把握设计流程的能力; (5) 综合设计能力; (6) 设计创新的能力; (7)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能力; (8) 功能实现的能力; (9) 应用材料和工艺的能力; (10) 考虑设计方案生产可行的能力; (11) 设计思想的表现能力; (12) 团队组织、协调能力; (13) 沟通能力; (14) 专业拓展能力。其中, 考虑到企业对于设计师“多面手”的需要以及关注用户的设计思想趋势而强调了专业拓展能力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与能力。

2. 推导设计能力相映射的设计知识

工业设计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综合性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 在多种学科的综合、交叉、对流、整合中得到发展和新生。其本质在于集成, 在于创新。工业设计的创新不是为形态而形态的人为的“伪创新”, 而是围绕“问题”———“事”的解决方式的创新, 是戴着枷锁的舞蹈, 是设计相关的人、事、物等知识、方法、科学、哲学的综合、系统的权衡。设计知识是由相对固定的“物”的知识和发展变化的“人”、“事”的知识构成。关于“物”的原理、结构、技术、形态、色彩、材料、加工工艺的陈述性的设计知识, 储存在设计师的头脑中, 通过设计传达给用户。关于“人”和“事”的使用者、使用者行为过程与状态、环境、使用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等程序性的设计知识, 设计师在置身于环境中才能较好地获取。

二、构建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群

在对设计能力评价点进行聚合后, 同时考虑到将集成创新能力培养融汇到每个课程群中, 课题组构建了五个课程群:工程技术课程群、设计表现课程群、产品设计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应用实践课程群, 如见图1所示 (其中白底框代表必修课, 浅灰色框代表选修课) 。设计知识与能力融汇在集成化的代表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课程群中。五大课程群独立而循序渐进地贯穿于大学四年的专业培养全过程, 每一学期各课程群之间相互支撑, 互为渗透, 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设计能力。在课程之后经过实践环节及时地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综合为一体。

工程技术课程群强调学生要掌握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要全面了解先进制造材料与技术有, 了解实现美学品质的工业化手段。设计表现课程群通过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形象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强调设计构成能力、产品构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由传统的形式形态转向内涵形态的教学。产品设计课程群是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群, 培养学生在综合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内部结构和市场要素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的“远视” (系统思维) 能力。专业拓展课程群以培养多向性人才为核心, 让学生在学习完主修专业课后, 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它课程, 拓宽专业口径。应用实践课程群能使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得到保持和发展, 使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设计课题, 缩短学与用的距离, 建立整体设计观。

三、围绕课程群, 修订教学大纲,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本着体现技术应用型本科特点, 注重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并重提高, 针对课程群的设置, 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订, 对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审查、讨论, 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

1. 以技术应用为基准, 增加实践环节比重, 突出实践课题的真实性

这不仅体现在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 也具体反映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学时安排中。在实践环节中, 通过适当增加市场调研、设计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在整体教学课时中的比重,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忽视市场的态度, 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 一方面通过设计竞赛等“虚课题”使学生了解从方案到模型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也是关键的是, 通过产学研中的“实课题”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加强设计与工程技术知识的交融, 了解企业工业设计的具体运作情况。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 从技术应用的角度, 设计与安排课程内容, 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力与证书项目相结合, 形成有特色的、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验驱动型课程系列, 充分体现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并重。在资源配置上, 以应用型工业设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从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 围绕课程群建设, 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三项工作, 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2. 以设计创新为主线, 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强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 立足整个课程群体, 对课程群的所有内容删繁删重、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进行整合重组, 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 产生新的课程, 如加强对用户研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人机工程学课程中用户研究和可用性工程的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 重新整合选修课。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 每一课程都要求结合创新能力培养, 尽量体现创新, 强调创新与功能相结合。将创造性思维融入美学教育与设计能力建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设计思维模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挖掘出自己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力。积极采用参与互动式、体验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等的现代教学方法, 强化实践性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弥补课时的不足, 结合课下、课外乃至互联网的多维度教学, 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3. 以能力培养为使命, 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 着重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网状模式突破课程间的区别, 寻找其共同点, 重视学生设计能力、艺术修养、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其相关的规律,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横向交叉渗透, 形成了高“共通性”和“历时性”的课程群结构。通过课程群的整合项目教学与实践, 实现学生学习的“一体化”, 综合学习关于“人”、“事”、“物”的知识, 掌握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学习并实践个人能力、人际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以项目开发为主线, 将散列在各系列课程中的知识“珍珠”合理科学地整合起来, 有效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能力。如模型制作课不仅仅让学生了解模型制作方式, 更是培养学生对形态美的塑造能力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利用草模检验产品设计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人机操作性。

四、总结

设计教育不能完全效仿其他理工类专业, 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上, 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 更要强调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协同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独立设计能力。通过课程群的建设, 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整合性, 使工业设计教育由狭隘的专业教育走向综合化, 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产品设计问题的综合知识与能力。

摘要:工业设计产业的幼小和设计教育的滞胀, 令我们反思工业设计教育的弊病, 强化和改进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再设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本研究首先从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入手, 参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纲, 从技术应用型本科定位与专业特色出发, 界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能力目标, 推导相映射的设计知识, 对设计能力进行聚合, 由此构建以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业设计课程群, 并围绕课程群调整和修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调整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资源配置。

关键词:课程群建设,工业设计,集成创新,设计能力,设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走中国当代工业设计之路[J].装饰, 2005 (1)

[2]瞿志豪, 钟晓勤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6)

能力集成 篇10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领域,以往的评价大多停留在评价教师的层面上,鲜有对于教育载体——高等院校的评价。高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如何提升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从教师和高校双重层面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ANP与柔性协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提供借鉴。

1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内容分为上层支持、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和资源保障四个层面,并细分为8个大类共16项评价指标。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如表1所示。

教师和高校双方虽然是利益共同体,具有相同的目标——促进学习、培养高素质人才,但是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与校方二者对于双方都比较敏感的同一问题往往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入柔性协商评价方法,将对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帮助。

2 柔性协商评价方法介绍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即评价者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且这些评价者之间关于某个(或若干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冲突。这种情况下的综合评价问题称为协商评价问题(bargaining evaluation problem,BEP)(郭亚军,2008)。

具有不同观点或利益冲突的评价者双方分别记为P和Q,设评价者P关于评价指标xj的权衡程度记为pj,且;设评价者Q关于评价指标xj的权衡程度记为qj,且。一般来说,pj与qj(j=1,2,…m)不完全相同,因此确定评价者P和Q关于评价指标xj的权衡程度的协商区间为Dj=[min{pj,qj},max{pj,qj}],j=1,2,…m,协商区间Dj是有宽度的,且非对称。分别称e(Dj)与n(Dj)为协商区间的区间宽度与区间中点。其中e(DJ)=max{pj,qj}-min{pj,qj};n(Dj)=(pj+qj)/2,且e(Dj)>0,n(Dj)>0。对于协商区间Dj,评价者P和Q关于评价指标xj的权衡程度的协商因子为φj=φ(Dj)=n(Dj)+εje(Dj),j=1,2,…m,其中εj称为协商系数。对于协商因子φj,称为指标xj的经协商产生的权重系数。综上,对于给定的{pj,qj}(j=1,2,…m),协商评价的结果将取决于协商系数εj的选择。

3 应用分析

本文通过将问卷下发到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中进行调研,对回收数据归纳整理的基础上,运用Super Decision软件进行判断数据值输入,采用ANP法确定两组指标权重(分别代表教师和校方的意见),进而运用柔性协商评价法对两组权重进行整合。限于篇幅和指标属性,采用点赋值法(即双方评价者关于评价指标的权重给出具体值)确定柔性协商因子。表2为基于校方和基于教师方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网络层因素相对重要权重整理结果。

由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评价涉及到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本身,而参与评价的双方对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程度的发言权,因此在确定协商系数εj时,我们没有采取在协商一开始就取定某一个不为0的值作为协商系数的办法,而是针对每项指标请评价双方商定协商系数,最终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协商系数(见表5中εj列)。协商系数的直观意义是:如取0<εj<1/2,则表示在协商过程中“就高不就低”,即在协商过程中将以max{pj,,qj}一方为主;如取-1/2<εj<0,则表示在协商过程中“就低不就高”,即以min{pj,qj}一方为主。在本例中,C3.2组织对失败的惩罚力度这项指标的协商系数为-0.2343,说明该项指标是“就低不就高”的,对于失败的惩罚力度越小则说明组织对于失败的容忍度越高,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对于新鲜事物进行大胆尝试,从而起到鼓励创新的效用。通过计算,得到本例三级指标的最终权重wj,也即经过校方和教师双方协商后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见表3中wj列)。

4 结束语

本研究采用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评价方法在ANP的基础上引入了柔性协商系数,使得评价主体之间的权衡比例得以科学化和定量化,改变了以往评价中评价主体以校方为主,教师没有发言权、指标选择较片面等状况。

参考文献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利学出版社,2007.

[2]charlotte Danielso,陆如平译.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陈霞.教师专业发展效果评价模型评析——以Guskey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型为例[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4]Saaty T.L.Inner and outer Dependence in the 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The Super matrix and Super hierarchy[A].proceeding of the 2ndISAHP[C].Pittsburgh,1991.

上一篇:十进制网络下一篇:广播融合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