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公司债

2024-07-09

地产公司债(精选三篇)

地产公司债 篇1

关键词:公司债信托,国际比较,政策建议

公司债信托是为发行公司债而设立的信托, 是发行公司债券必经的法律程序。尽管公司债信托中的受托人有着不同的称谓, 但信托一直以来就是公司债制度中的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 信托制度在公司债发行和管理中的运用和完善, 有利于有效地促进公司债的发展。

2008年年8月14日,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 规定了公司债发行和管理的基本制度架构, 但对公司发行人、债券受托管理人和债权人持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 尤其是对公司债受托人这一角色的规定非常值得商榷。为此, 笔者从我国历史的教训和国外的经验, 对我国公司债的基础制度安排做一初浅分析。

我国公司债的发展严重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原因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曾大量发行公司债券, 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大量债券不能到期兑付, 从而引发了金融风险。有鉴于此, 1993年国家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 对公司债的发行实行严格的管制, 发行人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并且有银行信用的介入。但时至今日, 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和大力发展我国公司债市场已经是刻不容缓, 如何构建有效的制度安排, 有效地解决公司债偿付, 非常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在普通法系的国家中, 信托制度的理论广泛和深入的运用于公司债制度中, 尤其以美国为代表。在美国, 公司债券的公其分配投资收益。为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1939年美国颁布了《信托契约法》, 并于1990年进行了一次修正。该法案要求美国所有公开交易的债券都必须指定债券受托人—即在发行公司债券的过程中, 受让债券相关的财产权利并允诺代债券持有人进行管理、处分的人。《受托契约法》对受托契约的内容与认证, 受托人的资格, 受托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与义务, 报告制度和公司债发行说明书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在美国法上, 公司债债权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公司债受托人制度的建构来进行。公司债券发行人须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契约, 由受托人来管理从债券发行到清偿的一系列事务。受托人作为投资者权益的代表, 监督发行人的履约情况, 一旦发行人发生违约行为, 受托人可采取信托契约中约定的行动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例如将抵押资产变现, 用以清偿公司债券持有人。为了保证受托契约的有效运作, 《受托契约法》要求至少要有一个在联邦法律、或者州法下运作经营的公司制的“机构受托人”。法律规定在机构受托人之外, 还可以同时指定其他的共同受托人。

在民法法系的国家和地区, 在本国制定《信托法》的基础上, 将信托制度引入公司债的发行和管理中, 比较典型的如日本。日本在1993年修正的商法典中设置了公司债券管理公司制度的强制性义务 (面向机构法人投资者的私募或有例外情况除外) , 突出表现改革公司债管理制度以求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明确在《附担保公司债信托法》中规定:发行有担保公司债时, 规定发行人与受托人缔结信托契约, 委托受托人为公司债债权人的利益管理公司债。发行无担保公司债时, 原则上发行人应为公司债债权人委托公司债管理公司。事实上, 日本商法的立法侧重于融合英美法上的受托人管理机制, 并且通过公司债管理公司的设立强化对公司债的有效管理, 以最终落实保护债权人的权益。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中也基本借鉴了这一做法。

尽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公司债信托制度在立法和制度安排的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 但其本质都是旨在利用公司债信托方式进行信用增级以保护债券投资者利益, 以减少债券市场中因信息不对称问题而滋生的各种形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从以上各国和地区的实践看, 信托制度的引入对于完善公司债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升了公司债市场的效率, 公司债信托制度有力地支持了公司债市场的发展, 优化了金融结构。为此, 我国公司债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建立公司债信托制度, 以从根本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另外, 在一定意义上说, 我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尽人意是金融体制改革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深层次矛盾一种体现, 这不仅是因为相较于股票市场和间接融资体系而言, 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健全的金融制度和监管体系, 而且对社会信用环境和包括信用评级体系在内的征信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 基础社会信用环境和制度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 如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金融体系下使得公司债券市场能够稳健、健康的发展, 是我们在具体的操作和实务层面上必须直面的事情, 公司债信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应该是当前信用环境和金融体系下发展公司债市场的一项重要和可行的制度和举措。

我国已经在2001年已经实施了《信托法》, 以信托制度构建公司债信托制度是最优的选择, 信托制度运用于公司债的发行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效地解决公司债抵押物的持有和处置

根据我国《信托法》的规定, 信托财产不属于信托当事人的固有财产, 在发行人提供抵押物时, 以抵押物设定信托, 抵押物转换为信托财产, 由受托人持有, 可以最有效地保障公司债发行人和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受托人按照设定公司债信托的目的持有和管理信托财产, 在我国目前法律环境下, 只有运用信托制度, 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公司债抵押物的持有和处置问题。

二、受托人的设置有效地保障公司债存续期间的事务处理的公正性, 更有利于维护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公司债信托设立后, 受托人将按照信托文件的规定, 监管发行人的财务状况,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障债券持有人的利益的实现, 同时, 受托人还必须按照《信托法》规定的受托人义务处理信托事务, 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为债券持有人的最大利益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以及处置公司债事务。

三、针对债权人和受益人的分离, 在法律和制度上提供保障和衔接

相对于其它金融工具和资产而言, 公司债券发行期限一般较长, 少则三五年, 多则几十年, 这在客观上会导致债权人与受益人可能发生分离。公司债信托制度的引进, 有利于信托机构能够接受债权人的委托和自身信托投资的优势和经验, 对债权资产设置信托投资, 并对受益人进行资产收益的派发。

四、作为信息披露制度的一项补充, 减少公司债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在目前国内资信评级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 公司债信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充当资信评级制度的角色, 作为实现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离均衡的一项重要手段, 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保护投资者利益。不言而喻, 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 一个必要的程序就是由信用评级机构对其所发行的公司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评级机构通过对该公司以往的信用历史进行考察, 对该公司资产规模、资产质量进行评价, 对该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判断。在此基础上, 对公司债券的信用水平进行总体评判, 并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即评级结果。广大投资者依据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就会了解这个公司所发债券的信用水平, 判断按期及时足额偿付本息的能力, 进而做出是否购买该债券的投资选择。具有广泛公信力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公司债券发行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信用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环境和资信评级体系还有待提高的情况下, 公司债信托制度一则充当发行公司担保角色, 降低公司债券的发行成本;再者又可以接受债权人 (受益人) 委托, 对债务人进行监督, 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和信息透明度。最终有利于降低公司债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水平, 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

五、发展和完善公司债信托制度, 实现债券市场和租赁市场的沟通和发展, 有助于融资和融物相结合

一定意义上, 融资租赁是一种广义上的, 针对特定项目或设备发行的, 集融资和融物于一体的债券。相对于其它金融机构而言, 信托公司既有金融投资方面的经验, 更有实物投资方面的特长, 公司债信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有利于信托公司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实现债券市场、租赁市场以及信托市场的三位一体的沟通和融合, 以促进金融市场、制度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完善。

六、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引进公司债信托制度, 有利于化解和分散公司债券市场的金融风险

事实上, 通过将公司债信托制度的引进, 在公司债市场中可以采用类似于集合资金信托的方式, 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委托人的委托, 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 以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看作为受托人的信托机构都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 可以有效的防止受托人的道德风险。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规定看, 营业信托机构从市场准入到业务经营中均处于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中, 信托公司自2001年按照《信托法》开展营业信托业务以来, 积累了丰富的信托管理经验, 有能力管理公司债信托事务, 监管机关对信托业务的监管已经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监管, 也有能力对公司债受托人的业务实施有效的监管。

公司债信托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托产品和制度安排, 既是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结果, 更是金融创新在信托领域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家已经从政策层面和行业法规层面确认了信托业与其他三大行业共同构成我国的金融体系, 但在现实中, 对信托业的认知还有很多误区, 仍有人怀疑信托投资公司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就目前的信托业规模和力量而言, 难以完全撑起金融业的第四大支柱, 但对于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在相关金融立法和行业法规中都有明确界定。

1999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方案的通知》里提出, 通过整顿, “实现信托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保留少量规模较大、管理严格、真正从事受托理财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 这也从国务院的层面确认了信托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并列存在, 分业经营。在其他三类金融行业的行业法规里, 也明确承认了我国金融体系为四大行业分业经营,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里称, “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里称, “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随后,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 明确提出了我国金融业的四大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从党中央的高度确认了我国金融业的四大行业。

目前, 正在积极推进的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 既是我国信托业整体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似乎应该为我国信托公司发展公司债信托业务提供一个应有的发展空间。但是,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并未就信托公司在公司债信托业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对应安排, 而且在试点操作中直接安排证券公司作为公司债信托中的受托管理人。这种制度的安排存在较大缺陷和问题, 证券公司既是发行人, 又是受托管理人, 事实上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从基础制度安排的角度出发, 这种安排方式建议作出必要改变。

绩优公司领跑私募债 篇2

中小企业私募债拉开序幕,新三板优质企业纷纷“抢位”。据披露,近日,新三板市场已有九恒星、鸿仪四方、百慕新材3家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有关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议案,有望拔得头筹,领跑私募债。

5月22日,沪深交易所双双发布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办法,意味着筹备已久的私募债即将登场。各界寄予厚望的私募债业务,将强化直接金融与中小微企业的有效对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有望为资本市场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业界关注的是,定稿试点办法将合格投资者范围进一步扩大,且上交所框定的投资者范围还包括资产总额不低于50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使得私募债的流动性大为提升。

治理结构相对规范、盈利能力较强的新三板公司,无疑是中小企业私募债的合格发行人。记者注意到,23日、24日,即私募债试点办法公布刚刚出炉后,新三板有百慕新材、鸿仪四方、九恒星3家公司披露了发行2012年中小企业私募债的议案,承销商同为中信建投证券。其中,百慕新材本次拟发行不超过2000万元,期限18个月,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提供担保;鸿仪四方拟发行不超过2000万元,期限24个月,由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提供担保;九恒星拟发行不超过1000万元,期限18个月,由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提供担保。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债试点办法对发行人净资产和盈利等条件并无门槛要求,但上述3家新三板公司业绩均较佳。百慕新材最近3年持续盈利,2011年盈利1630.6万元,截至去年末净资产6195万元;鸿仪四方最近3年亦盈利,2011年净利润1106.7万元,截至去年末净资产4363.9万元;九恒星最近3年均盈利,2011年盈利1910.5万元,截至去年末净资产9517万元。

“在试点期间,会选择规模较大、盈利较好、外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发行人,”某中型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试点办法对私募债发行人的盈利等条件未作要求,但券商在操作层面会设置一定的门槛标准,以控制私募债券风险。该券商设定的私募债试点业务基本要求是,发行人净资产需在1亿元以上,且最近1个会计年度盈利。

另外,前述3家新三板公司规定,在出现预计不能按期偿付债券本息或者到期未能按期偿付债券本息时,公司将采取对应措施,包括不向股东分配利润;暂缓重大对外投资、收购兼并等资本性支出项目的实施;调减或停发董事和高管人员的工资和奖金;主要责任人不得调离等。而试点办法并未对发行人应采取的措施作出具体规定。

我国公司债市场发展探究 篇3

(一) 政府监管过多, 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1. 准入限制较多。

如公司债发行主体范围仅限于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境内股份有限公司, 这一规定直接把绝大部分企业排除在公司债券外。而直到现在相关部门都未更改这一硬性规定, 未上市的公司不能通过公司债途径筹集资金, 这不仅不能给未上市公司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也不利于公司债本身的发展 (本文中所称的公司债是指证监会2007年8月14日颁布的《公司债发行试点办法》中定义的狭义的公司债, 不包括可转换公司债、可分离公司债等其它类型的债券) 。

2. 审批较为严格, 发行耗时较长。

目前我国公司债实行核准制发行制度, 审批较为严格, 所花费的时间也过长。2011年以来, 证监会开通了公司债审核的“绿色通道”制度, 提升了审核效率。但公司债的审核以后有怎样的发展态势, 还有待观察。

3. 公司债的利率限制。

我国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在发行利率被限制的情况下, 公司债的优劣就无法体现, 这无论对于发行者还是对投资者都是很不利的。

4.“天花板”限制, 极大地限制了发债公司的筹资规模。

《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公司债券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超过最近一期期末净资产额的40%。这一规定被称为“天花板”限制,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司债的安全性, 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似乎远远超过这一点。

(二) 我国整体债券市场转让交易系统不统一, 公司债交易体系被相应分割

1. 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被分割成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柜台市场三个板块。

各个板块在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为了更加方便地看出债券市场是怎样被分割的, 我们用表格的形式把三个交易市场的特点罗列出来 (见下表) :

2. 登记结算系统不统一。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市场的登记、托管和结算均直接或间接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系统来实现。深沪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登记、结算则是通过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进行。债券市场交易体系的分割阻碍了结算效率的提高, 致使债券交易成本上升, 效益降低。

3. 监管机构不统一。

我国债券市场的监管主体按照行政部门的职能划分, 国债由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监管, 企业债由发改委监管, 公司债由证监会监管, 金融债由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监管, 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我们以图表方式把各类债券及其监管部门对应起来, 如下面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债券的监管是十分分散和混乱的, 非常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发展。

(三) 债券市场的评级机构发育不够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比较滞后, 相应地, 作为服务支撑的信用评级机构也很不成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够独立, 在这种状况下, 它的评价结果就不可能做到公平、客观。其次, 我国信用评价机构整体建设落后, 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 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亟需改进。最后我国的信用评价行业还存在恶性竞争问题, 部分中介机构压价竞争, 甚至还存在着卖等级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 投资主体不丰富

首先公司债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不活跃。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基数本来就少, 参与发展滞后的公司债投资的机构数量和资金就更少。由于缺乏机构投资者的领头作用, 我国公司债市场十分冷清, 整体缺乏流动性, 急需变现的投资者往往要放弃利息收入, 提前兑付。其次, 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公司债起步较晚, 很多散户对其并不了解, 同时, 与股票和国债相比, 公司债的交易方式不太灵活, 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对公司债的冷淡态度。

(五) 公司债市场的风险被忽略, 流动性严重不足

我国公司债市场的风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风险防御措施不到位。一方面, 发债公司的风险意识不够, 另一方面, 投资者对公司债的风险也没有足够的认识。

首先我国公司债市场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次是公司债违约风险。无论是与几乎无风险的国债和银行存款相比, 还是和无需考虑偿债问题的股票相比, 公司债的违约风险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违约风险, 公司债的投资者会更少。

公司债市场流动性不足能够增加其风险, 反过来, 公司债市场风险大小也能够影响其流动性。

二、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对策

(一) 改善监管体制, 逐步实现发行监管市场化

1. 逐步改进发行方式。

在公司债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将“绿色通道”制度的范围逐渐扩大, 以提高公司债的审批速度。另外, 等公司债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 可以考虑对一些负债率低, 经营状况好的公司实行注册制管理试点, 然后根据其市场表现决定是否继续推行。

2. 减少行政干预。

(1) 放宽发行条件。目前公司债的发行主体仅限于上市公司, 范围过窄, 亟需放宽该条件限制。 (2) 放松利率管制。公司债的发行利率应当由市场来决定, 不应该加以限制。 (3) 增加发行额度。应该适量放松发行条件, 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花费了很大成本和精力, 最后却筹得少量资金, 公司债的吸引力就会削减很多。

(二) 统一监管部门和交易体系

债券市场的多头监管给债券市场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实现集中监管确有其必要性。

建议采取以下途径进行统一。1.监管方面。整体思路是把相关政府部门中具体负责证券监管工作的部门抽出来, 并入证监会, 由证监会统一负责债券市场的相关工作。2.登记结算方面。当前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相互独立的登记结算系统, 不仅降低了结算效率, 还严重影响到债券的流动性。建议先进行不同债券市场间交易系统和托管系统的对接, 然后逐步实现债券市场的统一托管。3.在完善交易所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场外二级市场。为了加强公司债市场的流动性, 需要建立场外二级市场。同时, 为了能够满足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的交易需求, 还应建立大宗交易系统, 以弥补自动撮合交易的缺点。

(三) 建立科学、有序的信用评级制度

独立、公正的信用评级体系无论对于投资者、发行人还是监管当局, 都是十分有利的。针对以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改正并完善。

1.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门槛。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服务机构, 理应满足一定的行业标准。在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及后续经营过程中, 都要对评级机构的资本金、从业人员素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设定一定的标准, 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机构, 不予批准设立或予以撤销。

2. 保持评级机构的中立性和独立性。

首先, 评级机构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法人, 任何机关不能干预其正常工作。其次, 评级机构应当与利害关系方如发行单位、承销单位等划清界限, 客观地进行评级活动。在评级费用的支付方面, 要逐渐向承销商、投资者付费模式转变, 从而使评级机构独立于发行方, 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公正性。

3. 建立严格的行业管理体系。

首先, 要制定专门的规范信用评级活动的法律、明确信用评级活动的职业准则, 并设立信用评级行业协会, 使评级活动有法可循, 有规可依。其次, 要依法处置评级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例如在评级机构披露信息不实或是制作虚假的财务报表时, 监管当局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最后, 还应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将严重违规的评级机构逐出评级市场。

4. 不断改进评级方法。

第一, 积极向国际知名评级机构学习先进的评级方法。可以引进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来引导并促进国内评级机构行业的发展, 也可以到国外进行专业的学习和交流。第二, 评级结果具体化。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类似A、B、C等相对结果来衡量某个金融产品的风险, 这种结果过于笼统, 投资者无法知晓某一等级产品的风险性到底如何。建议采用具体一点的数字来表示评级结果。

(四) 构建多元化的债券持有者结构

1. 国际上债券市场的投资主力是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大多有专业的投研团队, 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对债券作出理性分析, 不会盲目投资。但是目前我国非上市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被拒绝在公司债的门槛之外, 非常不利于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建议放宽参与主体条件, 允许这些机构参与进来。为了保障社保基金类存款的安全, 可以规定这类机构投资者只能购买一定评级以上的债券。

2. 积极引入外资机构投资者。

外资机构投资者也应该是公司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例如在日本, 外国投资者交易占到了现券交易总交易额的5%-9%。 (数据出自证券日报, 《海外市场如何发展公司债》, 包兴安, 2012年01月12日)

(五) 建立健全偿债保障机制

偿债保障机制是防范债券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1. 建立我国公司债偿债基金制度。

为了防范公司债的违约风险, 应当设立公司债偿债基金, 并作为强制规定。偿债基金交给专门的信托公司负责保管和投资, 对投资方向要作出明确限制, 以保护偿债基金的安全性。

2. 建立公司债保险制度。

对公司债进行保险, 能够有效降低公司债的违约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增加公司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从而促进公司债市场的发展。

3. 推出公司债衍生品种。

随着我国公司债发行性条件的放宽, 风险较原来也会逐渐增加。机构投资者可以把自己购买的公司债进行资产证券化, 出售给不适合直接购买的个体投资者。这样既降低了银行的风险, 也为资金有限的散户提供了投资机会。

(六) 提高公司债流动性

我国公司债由于品种单一, 规模较小等原因, 流动性非常低。因此, 提高公司债市场的流动性是我们发展公司债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可引入三方回购机制。

习惯做法是, 在三方回购交易中, 回购双方可以协商设定接纳公司债作为担保品的组合品种, 由担保品管理人提供担保品管理服务, 自动选券, 并进行盯市估值。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使闲置的公司债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还可以降低风险。

2. 发展公司债基金。

公司债特别是中小企业发行的公司债由于风险较高, 不适合热体投资者直接参与, 采用公司债基金的方式正好可以为这些投资者提供投资公司债的渠道。

3. 大力发展柜台交易市场。

我国公司债起步晚, 发展滞后, 二级交易市场更是发育不良, 要想提高公司债市场的流动性, 就必须大力发展公司债场外交易市场。建议以部分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为试点, 逐步开放公司债柜台交易市场, 以增加公司债市场的流动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医护理人才下一篇:工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