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微笑曲线

2024-07-30

产业微笑曲线(精选十篇)

产业微笑曲线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产品技术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 单独的经济单元已不能完成所有的生产环节, 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创造最大价值。围绕某种产品生产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构成了产业链。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国际分工深化, 与之伴随的是产品价值分解到不同的经济单元。

国家比较优势成为产业链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空间配置的决定性因素。拥有先进技术和成熟市场的国家处于农业价值链的两端, 瓜分了产业链的大部分附加值;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的限制, 只能依靠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初级产品来参与农业的国际分工, 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利润份额小。因而, 全球农业产业链符合“微笑曲线”, 而我国农业处于这条曲线的谷点, 承受着利益分配额不平等的待遇。因此, 我国应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 提高我国在全球农业产业价值中的份额。

二、微笑曲线简介

产业链的核心内容是产业价值, 产业价值随着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环节的分工被分解到不同的经济单位。随着产业的发展, 产业价值在各环节的分布也变得不均衡了。以制造业为例, 在产业初期, 市场分工粗糙, 各环节附加值相当。到了六七十年代, 科技进步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但商品基本上由发达国家生产, 因而劳动密集型工序的附加价值降幅不大。此后发展中国家承接了门槛较低的中间环节, 附加值迅速降低, 而产前环节、产后环节由于技术含量、专利商标保护、特殊定位等因素, 高利润率仍十分明显。1992年施正荣先生提出“微笑曲线”的概念, 对这种不均衡现象进行了形象地刻画 (见图1) 。

该曲线显示:在产业链上游, 随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和创新, 产品附加价值呈现上升趋势;在产业链下游, 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拓展、售后服务完善, 附加价值也显著上升;而劳动密集型部门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附加值最低的部分, 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三、我国农业在全球农业分工中的地位及其微笑曲线描述

产业链的不同细分环节由于风险和成本不同, 市场回报率也有所不同, 因此产业价值分配不均衡现象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上体现出来 (见图2) 。以下基于微笑曲线理论对我国农业在全球农业分工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1、研发环节

“国以农为本, 农以种为先”, 在农业研发中, 制种技术是现代农业科技最重要的载体, 具有强大的再生产能力。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普遍上涨和国家对农业、种业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 优质种子价格仍存在上涨空间, 种业公司占据着农业产业价值链的高地。

而我国种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严重依赖于进口种子。自2000年种业迈入市场化进程以来, 目前在华注册的外资 (含合资) 种子企业已超过70家。国际三大种子巨头控制着全世界65%的玉米市场和超过50%的大豆市场, 并已经渗透到玉米、棉花、大豆等种业。国外公司凭借其先进的科技、雄厚的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 控制了我国蔬菜种子近50%以上的市场份额, 几乎涉及所有蔬菜作物。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蔬菜”, 2009年全市蔬菜收入45亿元, 但蔬菜生产的核心技术———制种业一直是寿光蔬菜产业的软肋。该市种子年交易量达8000多吨, 其中2/3以上来自国外种子公司, 菜农每年购买蔬菜种子的花费达3亿元。

2、生产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依靠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逐步参与国际分工, 在农业生产环节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 我国在种植和养殖业方面建立了一些生产基地, 但面临着科技含量较低、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不高的困境, 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

在粮食生产方面, 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 比上年增长4.5%, 单产亦有所增加。但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小, 耕地质量总体偏低, 小农生产模式无法充分利用现代生产要素, 导致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受到较大挑战。因此,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是品种杂乱、优质率低, “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

3、营销与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方式已由纯粹的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也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以茶叶为例, 近年来市场消费升级, 各主要茶叶品牌企业也加快扩张步伐, 抢占终端市场。这些现象均表明茶叶市场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而我国茶叶行业缺乏全球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 存在着简单交易与现代营销的矛盾。2008年我国茶叶销售量超过80万吨, 其中出口30万吨, 出口金额达6.8亿美元, 但出口均价每公斤仅1.9美元左右, 企业利润空间小。反观国外进口商, 他们将从我国进口的散装原料茶“贴牌”后销售, 利润是我国出口价格的2倍以上。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农业在国际农业产业分工中局限于生产环节, 研发与营销发展滞后。随着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 农业生产已从品种、数量的短缺转为结构性过剩, 技术、品牌等要素对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 我国应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 提高在全球农业产业价值中的份额。

四、我国农业在全球农业分工中居于低端地位的原因探析

1、农业产业链短, 忽视了与上下游的衔接

农业产业链是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为基础, 以城市市场为导向, 以加工、流通企业等为龙头, 把农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联系起来形成的经济利益集团。产业链上的各利益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特点, 将相邻环节的要素组合起来, 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的。我国农业参与全球农业分工的部分仅限于生产环节, 两端的研发与营销力量羸弱, 农业产业链条短, 农业附加值低。从与上游研发环节的衔接来看, 严重依赖于进口农资。由于信息不对称, 致使我国在农资采购中的谈判地位较弱, 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成本;在与下游环节的衔接方面, 农业产业链出现“短链”甚至“断链”现象。在二元结构下, 区域利益形成的市场壁垒增加了市场交易费用, 导致城乡间产业分工协作的不完善, 经济资源难以得到整合。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用现代管理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我国涉农企业进入门槛低, 加工水平落后, 产业化进程缓慢。管理经费严重不足,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使得农产品安全管理落后, 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近几年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 使得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大打折扣。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 油脂行业中, 节约土地、出油率高的花生行业发展较为缓慢;畜牧业中, 猪肉仍占较大比例, 饲料转换率较高、营养价值高的禽肉所占比例仍较低;水产行业具备出口创汇的比较优势, 但未得到政府的重视, 相关政策扶持也较少。

3、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低

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能降低管理费用, 而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 农业仍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多数农户文化素质低, 缺乏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经验, 农产品质量难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 实现农产品升级必须改造小农经济, 坚持适度的规模化生产, 提高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有限, 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

4、对农业发展重视不够

根据波特“钻石”理论, 政府是影响某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政府大多实行特殊的农业保护和支持政策, 以保障本国农产品安全和农业产业发展。而我国建国后实行“挖农补工”政策, 对农业这一弱势产业扶持不够。

(1)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资研发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底公布的《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9年农业R&D投入13.45亿元, 仅占全部R&D经费的0.23%。而在2010年美国生物技术大会上, 美国公布的四大生物技术核心区域研发支出为172亿美元, 欧洲为148.8亿美元, 加拿大为21.63亿美元, 澳大利亚为37.21亿美元, 均远远高出中国同期水平。从研发成果来看, 2001—2010年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中的80%分布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利基础性较中国强, 且更加注重产品开发, 其中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而我国科技专利不少, 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2) 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以及生产性服务的社会机构或个人等组成的网络。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依托其政策扶持和跨国公司的市场运作经验, 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 较好地服务于本国农业产业发展。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农业发展, 农业服务体系功能缺失, 尤其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设备、仓储条件相对落后, 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较慢, 农产品损失严重, 鲜活农产品储运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

五、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 我国农业表现出产业链条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 这导致我国在全球农业分工中局限于生产这一低端环节, 产业附加值低。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基本逻辑, 结合农业的具体特点, 可以采用图3中的两种策略, 将“苦笑曲线”转换为“微笑曲线”。

1、强化生产, 推进产品升级, 提升产业链

强化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 实现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 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壮大农业规模, 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另一方面, 改变过去粗放型增长方式,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比重和初级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实现价值增值和产品功能扩充, 提升产业链的厚度。在此过程中, 可借鉴日本农业产业发展经验, 运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生产, 并借助农协等各种经济组织, 实现适应组织化、专业化、机械化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

2、向两端延伸, 即强化研发与品牌建设

在研发创新方面, 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作用, 整合海外资源, 建立跨国实验室或研发基地, 增强本国技术研发实力;通过收购国外农业科技公司或其业务部, 缩短研发周期, 降低市场风险。在品牌建设方面, 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 挖掘区域特色, 注重与农业产业链中上游的整合, 强化品牌后期维护工作, 增强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杰义:农业产业链的内涵、类型及其区域经济效应[J].理论与改革, 2009 (5) .

[2]吕乃基、兰霞: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3]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9) .

[4]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J].统计与决策, 2005 (10) .

作文 微笑曲线 篇2

微笑曲线理论虽然很简单却很务实的指出台湾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体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营建业虽然是火车头产业之一,但在产业成熟化、市场饱和及传统只重视工程施工制造的低附加价值领域里,已经历了十多年的景气低迷。微笑曲线的理论正可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

产业微笑曲线 篇3

摘要: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发展,微笑曲线理论的通用性受到质疑。而并购协同效应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本文结合了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产业从微笑曲线效应逐步过渡到并购协同效应的理论进行综述并评价。

关键词:微笑曲线 协同效应 并购

一、传统的微笑曲线理论与评价

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附加值往往出现两高一低的特点,并且处在底部的中间环节的竞争异常激烈而且利润空间非常小,我国高技术产业急需从微笑曲线价值链的谷底向两端提升(余建形,2005)。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能为企业创造更多高附加值(夏露,2011)。马永驰,季琳莉(2005)认为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并不是特别理想,发达国家集中于高附加值的工序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低附加值的工序,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处于微笑曲线底端部分的竞争会日益加剧,曲线弧度会变得越来越陡峭,而这种格局应被看成是“垂直分工”而不是“水平分工”。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其增值能力较弱的简单化操作均处于微笑曲线底端,而增值能力较强的如研发、营销等则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而国外的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近几年则呈现资本强势、品牌优势、管理到位等特点,逐渐占据了微笑曲线的两端(张雪梅,2012)。

王茜(2013)利用相关贸易数据,从制造业产品类别和产品架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和传统制造业强国在制造环节的差异,认为我国制造业装配环节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技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同时引入了日本的倒微笑曲线认为中国制造能力有限,装配环节依然很弱,发展好制造环节依然能创造很大的价值。

二、从微笑曲线向全程协同过渡的并购理论与评价

根据微笑曲线的分工模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非常关键,因其主要靠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和提供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来获取竞争优势。而“全程协同”主要体现在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3个环节,企业、客户和相关利益方可以互助形式参与其中,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得到个性化的产品和定制化的服务,企业可以创造更多的超额利润,在此模式下,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构建平台型商业生态系统能力。图1展示了从微笑曲线向全程协同过渡的流程。

并购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并购创造的价值主要来源于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具体包括经营、管理、财务、无形资产及产业协同效应。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可以改善我国目前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管理方式落后的问题(董运保,2006)。企业从单点经济发展到多点经济阶段,追求的目标也会从规模节省或规模效益发展到一体化和多角化战略,而协同效应则是最好的体现。孙海奇,乔宝辉(2013)系统分析了协同效应的作用机理,深入研究吉利汽车并购 DSI 公司实现的并购协同效应,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实践参考。在跨国并购当中,并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并购双方在战略、财务、市场、技术、制造、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上的协同(陈大雄,2013)。

John W.Settle等(1984)认为企业在并购中会产生协同效应、多元化效应和激励效应,如果协同效应存在,债券持有人将会和股东一起分享并购所带来的协同。Sudi Sudarsanam等(1996)就通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的429个英国并购的样本数据,分析了并购的协同效应,并认为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不管从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对并购双方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并购协同效应的计算及建模

Michael Bradley, Desai, E.Han Kim(1988)认为协同效应是并购双方股东财富变化的总和。Niden C.M.(1993)则在面板数据和二元选择模型的基础上计算百分比协同效应。他认为协同效应等于并购双方美元收益之和(分子)与并购双方普通股市场价值之和(分母) 的比值(扣除已由兼并企业所持有的被兼并企业股票收益)。

董运保(2006)认为使用价值评估法测算并购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从产业的角度重新认识并正确策划企业并购。肖振红(2007)认为企业并购的核心内容就是协同效应。并购应以实现协同效应和创造价值为目标,以并购双方持续经营为前提,在评估协同效应的时候应重点关注协同效应的大小、取得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及取得协同效应的时间。肖振红(2007)通过对净现金流的预测来具体量化协同效应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价值多阶段预测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予以确定。余蕾(2013)通过模拟退火算法,建立了基于协同效应的伙伴选择模型,并通过算例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贺虹(2007)首次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协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臧秀清,高璐(2011)利用财务指标的标化率和和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上市公司并购协同效应的评价模型,利用此模型可以和其他企业比较获得的协同效应,但是此模型得到的只是协同效应的相对值而不是具体值,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正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内在价值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尤为重要,而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构建产业链、创新融资工具及支付方式是我国企业并购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还应该着重考虑并购后的跨界整合及并购战略价值的评判标准(唐欲静,2009)。否则也许会出现并购的协同悖论即促进并购协同效应的行为将更大程度上妨碍企业适时的发展(J.Mylers Shaver,2006)。而在社会责任目标导向下科技和文化创新则更能发挥协同效应(马德芳等,2014)。

四、结论

一是由于各国企业并购的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应结合本国企业并购和金融市场的特点,构建影响该国并购协同效应的指标体系,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协同效应模型或计算方法。

二是从微笑曲线逐步向全程协同过渡,发挥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J. Mylers Shaver. A Paradox of Synergy:Contagion and Capacity Effects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6(4)

[2]Sudi Sudarsanam,Peter Ho-

ll,Ayo Salami. Shareholder Wealth Gains in Mergers:Effect of Synergy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1996(5) & (6)

[3]马永驰,季琳莉.从“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J].统计与决策,2005(5)

[4]张雪梅.基于微笑曲线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货代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2(12)

[5]余建形,徐维祥,楼杏丹.“微笑曲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5(9)

[6]王茜.中国制造业是否应向“微笑曲线”两端攀爬——基于与制造业传统强国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13(8)

[7]董运保.并购的协同效应分析[J].经济管理纵横,2006(4)

[8]唐欲静.产业并购及其价值创造研究[J].商业时代,2009(10)

产业微笑曲线 篇4

在灿若桃花的城市化“笑脸”背后

城市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 也是人类生命史在一个具体阶段、一个特定空间的聚焦点。列宁曾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城市的名言:“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生活的中心, 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 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曾经是亿万国人几十年前的梦想, 如今早已经变成现实的生活一部分。到2008年底,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45.6%, 中国的城市人口已达到6.07亿人。如果按照1%的速度增长, 到2020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 意味着将有50%的中国人居住在城市。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重心越来越离不开城市, 城市化将给我们带来多么美好的想象空间啊!

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移居大城市和中小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6年的15.4%上升到2008年的44.9%, 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里兹曾经这样判断:2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有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信息化;一个是中国的城市化。随着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 一种特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布局的组合形式———都市经济圈, 也称之为大城市群集合或大都会区, 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实践证明, 大都市经济圈往往在国家经济总量 (GDP) 中占有很大比重, 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力日益显露出来。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都市经济圈相比, 确实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大西南的四大经济圈已基本形成, 并且步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阶段。譬如, 城市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铁路、地铁、机场、轻轨及房地产建设急速扩大, 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及转型中, 既起到了火车头的功能, 又兼有化学反应的效应。此外, 还表现为人口向城市大转移, 城市区域的膨胀扩张, 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 城市自身功能的完善, 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过渡等方方面面。

有记载, 自1949年至1997年, 我国城市数量由132个增加到668个, 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由12个增加到81个;全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2.5%上升到30%, 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从2740.6万人增加到2.14亿人, 增长了7.8倍;20万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增长了10倍, 50至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增长了4.8倍, 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增长了6.4倍。据世界银行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将突破80个。城市区域扩张更是十分迅速。据统计, 1984年全国295个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6%, 1996年城市市区土地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8%。初步预计到2014年, 城市化率将达到50%以上, 2023年将达到60%以上, 2034年后为70%以上。

可见, 倒海翻江般的城市化浪潮正迎面扑来, 给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度带来沧海桑田的巨变, 那呼啸而来的滚烫灼人的热浪, 自然而然地会把水泥产业推向沸点, 同时也会在市场冰河般的洗礼下促成一个低碳产业的新生。

研判结论之一:汹涌澎拜的城市化洪流, 神力无比, 必然进一步推动水泥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大起大落, 产品结构调整影响总销量的力度在温和上升。

每日穿梭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之中, 当小别几日之后归来, 都会惊呼城市长高了!城市发胖了!简单说来, 城市化留在人的眼睛里的图像往往是这样的, 看一看脚下那些被水泥覆盖硬化的地方, 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无限度地横向平面扩展开来, 以水泥凝固的躯体堆砌出纵向高度的增长, 人们逐渐感到自己身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正在被“硬化环境”的外壳包围得严严实实。

国际经验总能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第一点, 当城市化处于30%~70%的这个阶段, 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加速期。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个阶段的两个重要特点:一则加速;二则不可逆。日本城市化始于明治维新, 但直到1940年时, 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可是就在1956到1973年不到二十年里, 日本城市化开始迅猛加速, 每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平均达到42.9万人, 1975年城市化人口达到75.9%。韩国城市化高速增长期是发生在1960至1990年, 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点, 凡是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 也是水泥消费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说到此, 人们自然要联想到“峰值”何时出现?以及增长期会延续多长?这是一个令业界纠结了几年也没有理清的老问题。尽管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 但具有标杆意义的却是, 当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 水泥消费高峰值也必然会如期而至, 并且成为了一道棱线鲜明的分水岭。国际统计资料表明:德国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50~1982年, 城市化率80%, 人均消费量800公斤, 增长期长约3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82年;法国等西欧国家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50~1970年, 城市化率75%, 人均消费量600~700公斤, 增长期长约2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70年;前苏联及东欧国家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50~1980年, 人均消费量600~780公斤, 增长期长约3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80年;韩国及新加坡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60~1990年, 城市化率90%, 人均消费量1000公斤, 增长期长约3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90年;日本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50~1991年, 城市化率78%, 人均消费量700公斤, 增长期长约4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91年;台湾地区水泥消费高速增长期出现在1950~1993年, 城市化率90%, 人均消费量1350公斤, 增长期长约40年左右, 峰值期为1993年。曾有专家依据我国当下人均GDP和城镇化年递增率等因素进行类比测算, 预计2025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时, 再参照台湾地区人均消费水泥峰值1350公斤水平, 到那时全国水泥总消费量理论上可达19.7亿吨左右, 与2009年的16.5亿吨相比, 大约还有3亿吨左右的增长空间。说实在话, 影响人均水泥消费“峰值”出现早晚的因素众多, 其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消长关系又十分复杂, 所以要精准估测“拐点”的绝对值是不太现实的。尽管有报告预测:今后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将由过去的10%降至7%, 甚至出现:出口减速、房地产需求减速、城镇化速度放缓、劳动力增速下降、生产率增速下降和利率水平上升的六大现象, 但是, 在我国基本实现70%城市化率目标之前, 即便在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作用下, 水泥市场消费量大起大落的“几率”是很小的。

诚然, 面对我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9%, 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倍多的现状, 业界及宏观决策层时不时响起“是不是到顶了”、“中国水泥消费‘拐点’迟早会出现”的声音, 应该是理性思考和稳健决策的表现, 也符合情理和一般逻辑。中国水泥协会权威人士在公开场合郑重发出这样的忠告:目前全国已经有24个省市区人均占有新干法熟料产能超过0.8吨。人均0.8吨是一个坎, 是一个发展的转折点。这个“坎”有多高?离我们现在还有多远?留下一道难题让业界去思考。

城市化在支撑水泥消费量增长中到底能释放多大的能量?一时很难作出量化的研判, 但这里列出几个与水泥消费量增长关联度较高的影响因素, 很值得业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1) 要考虑到高标号水泥在产品结构调整中的实际增长速度因素。高标号水泥的实际市场使用量和每年增长率两个指标, 是一组值得期待的数据, 无疑与考量水泥消费“峰值”到来的时间早晚密切相关。前些日子,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曾提出:“水泥行业尽快‘以质代量’, 实现‘优质、优用、优价’。在过去水泥工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 低标号水泥产量的比重为60%左右, 但现在工艺水平提高了, 这一比重仍然没有减少, 这一现象很离奇, 也很不合理。此外, 行业、企业、协会要联动起来提高混凝土标号。”所以说, 用我国普通水泥产品与发达国家的高标号水泥产品做简单类比, 其人均消费量数据口径的不可比性是客观存在的。拓展高标号水泥产品市场, 关键看市场潜在的客观需求和企业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良性互动。 (2) 要考虑到建筑寿命使用周期长短的因素。我国是响当当的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 每年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 可令人忧虑的是, 水泥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 比美国少了一半左右。现实中“短命建筑”层出不穷, 大量“青壮年”建筑纷纷在爆破声中化为一片浓烟和瓦砾。近日建设部权威人士曾预言:20年前建设的原有水泥建筑项目, 用不了20年多数都需要重建。如果这个判断正确无误的话, 从现在起到2030年, 正逢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加速期, 而20年后的新一轮大规模重建期又接踵而至, 二者如能相对接, 那岂不是天大的好事!即便是这两个阶段对接不如人所愿, 但这两大拉动市场的因素则不自行消失, 我国建筑市场水泥消费需求短期内出现“倒V字型”的走势, 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等到这个“拐点”出现后可能会拐出一个“平顶山型”的轨迹, 高绝对值的顶部运行时间较长, 让我们静观其变吧! (3) 要考虑到农村城镇化潜在市场的增长因素。据统计, 截至2008年年底, 全国农村住房既有总面积约233亿平方米, 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占13.4%, 砖木结构占14.89%, 二者合计占28.29%, 其余70%以上大多为土坯、土石等原始落后的房屋。因此农村城镇化建设水泥消费市场的巨大的潜力, 早已引起了水泥企业的普遍关注, 其市场空间是不可低估的。 (4) 要考虑到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因素。今天还处在后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 国内房地产泡沫对水泥产业的影响尚存, 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消化之路还很崎岖漫长。

总之, 科学发展是我们理性思考的立足点, 仅从目前国家宏观、产业中观和企业微观的情况初判, 概括为以下几点: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现实态势上看, 继续拉动水泥消费量增长的动力, 尚存较大后劲;从我国现实建筑物存量和需求趋势上看, 人均水泥消费量可能会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一些;从我国水泥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上看, 水泥消费峰值的市场“拐点”出现的时间可能会迟一些。

研判结论之二:汹涌澎拜的城市化洪流, 摧枯拉朽, 并不会助推水泥市场粗放型的非理性“疯长”, 低碳化产业之舟顺流而下, 风帆上飘扬起绿色旗帜。

城市化是一把地地道道的双刃剑, 它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更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和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 城市发展的不和谐变奏愈演愈烈。由于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超出想象的新变化, 诸如十分有限的耕地资源被吞噬、城市环状扩张带来了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恶化等生态难题相继显现。为此, 除了城市人口比重的快速上升, 中国城市化进程显现出国际化、群落化、生态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化”、“绿色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都成了水泥产业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容迟疑的战略选择, 同时也有效制约着中国水泥市场非理性的增长。

如今众多投资者站在城市化洪流中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 手里攥着大把大把的钞票, 血管里扩张的“荷尔蒙”还在蠢蠢欲动, 急不可耐地欲释放“膨胀”的激情和能量。此时, 如果把制约水泥产业链发展的两个关键端, 客观而理性地摆在人们面前, 就会看到市场绝不是“单边上涨”那样的简单。一是产品源头端的矿产资源约束, 再生和替代资源综合利用势在必行。我国石灰石矿产资源大约在30年左右有可能消耗殆尽, 又该怎么办?没有了资源, 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 资源关系到国计民生。为了科学而长远的发展, 除了给那种盲目追求产能扩张、低层次产品市场规模的贪婪泼上几瓢冷水之外, 业界还应该做出更行之有效的调整动作, 如构建现代散装水泥产业化, 加快再生资源利用步伐, 提高高品质水泥的市场消费量, 科学降低水泥熟料用量比, 等等。二是市场消费端的建筑能耗约束, 低碳建筑成为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 几乎占到了50%,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它才是导致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等生态恶化的罪魁祸首。目前,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 全国既有建筑中99%为高耗能建筑, 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20亿平方米, 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汹涌澎湃的城市化使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污染效应和拥挤效应, 一股脑地涌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令人一时难以招架。

现今人们还陷入了一个“望文生义”的误区, 绝大多数人普遍认为低碳建筑只局限于建筑项目和建筑物本身的, 其实国际化的低碳建筑定义:包括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当城市化遭遇低碳化, 对于与低碳建筑并行不悖的散装水泥产业来说, 并不只是技术升级层面的需要, 其本质是一种新型产业经济的市场特征。这对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的中国而言, 其社会综合效益及对世界节能减排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研判结论之三:汹涌澎拜的城市化洪流, 飞流直下, 水泥市场结构的重心日益向终端市场靠拢, 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和技术服务实时化将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城市化, 一方面提高了市场消费密度, 即单面积水泥的年消费量增加, 所以, 城市及周边地区就成为了最具有市场价值潜力的“黄金地带”, 吸引各路资本玩着命地在这里群雄逐鹿;而另一方面, 恰恰是城市化产生的市场“挤出效应”, 使得水泥生产加工企业不得不退出城市中心区域, 到既不能紧靠着远离大销区的原料矿山的偏远地带, 又不可能在离城区太近的地带谋求生存空间。

现实的情况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那样, 厂商区位布局的新格局, 致使水泥生产商面临着水泥矿石原料物流成本、产品配送物流成本的两方面增长压力。业内人士都清楚地看到, 水泥产品的效益不仅受生产成本影响, 而物流运输成本影响是很大的一块。实际上, 水泥行业大路货的初级产品平均吨毛利率只有几十元, 由于运距延长、能源消耗、人力成本和道路公共收费四项费用支出的增加, 导致吨物流成本增长几十元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某个项目水泥生产成本降低了约10元/吨, 可是平均运输半径却增加了一倍, 单程汽车运费就会增加40~50元/吨, 况且没有把高速公路过路费用计算在内。可见, 城市化和低碳化迫使水泥生产商区位的转移, 由此带来的矿石原料和产品配送两项物流成本的上升, 想要通过大路货的初级产品的毛利来消化是不太现实的, 逼上梁山, 企业必然要寻求通过水泥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 扩大毛利率。

事实上, 建筑终端市场向来对大路货水泥初级产品施工效率低和环境成本转移, 存在着一种利益机制上的客观排斥力, 希望上游生产厂商提供更省事、省心、优质、便捷的项目产品, 降低项目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 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就成为了水泥产品市场的新需求。早有业界有识之士曾大声呼吁:水泥工业发展应向混凝土及产品部件化延伸, 走延伸上下游全产业链之路, 生产混凝土及预制品等产品,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行业毛利率, 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辐射半径, 打破区域产品的局限。国际上的成功做法告诉我们, 跨国水泥集团从来就不只是单一水泥原料的生产者, 都建有自己的骨料厂、商品混凝土及水泥预制品项目, 并且能够为终端市场提供多样化的售后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这本是市场发育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令人高兴的是, 目前国家水泥产业政策鼓励支持水泥企业延长产业链, 大力发展商品混凝土, 发展优质低耗能的砂浆等终端产品, 逐步实现水泥制品部件化。

说到水泥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 有的老板总还会纠结在水泥原料规模经济上, 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愿放手。所谓规模经济, 是指由于生产规模增大引起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而导致的经济, 即生产规模增大对收益的影响。在一定的规模限度内, 企业规模增大后, 效益的增加幅度会大于生产规模增大的幅度, 即N倍投入产生了大于N倍的产出。所以说, 我们强调规模一定要适度合理, 宜大则大, 宜小则小, 并不是越大越好。水泥协会权威人士曾列举一个颇有说服力的案例:辽宁某水泥厂建一条2000t/d生产线的时候, 一年利润一个亿, 两条线下降到五千万, 第三条线投产的时候变得没有利润、甚至造成亏损。衡量适度规模有一个重要的战略原则,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水泥消费密度等要素的缜密考量来决定的。在这里, “斑竹”虽不是专题阐述水泥原料产品的规模经济到底多大更适度, 还是想顺便说上几句:尽管仅仅从数字上比较, 目前全国平均水泥企业生产规模只有65万吨, 与世界平均规模90万吨尚有1/3的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扩大规模。例如, 华东、华北等发达地区人均GDP超过2万元以上,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万元以上, 城市间距较小, 高速公路网发达, 水泥消费密度大, 水泥生产规模就应该大一些, 但又受到矿石原料成本、环境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市场竞争对手多的诸多因素的制约;西南、西北地区虽说占有矿石原料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 但人均GDP仅在1万元左右,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也就五六千元, 水泥消费密度小, 物流运输距离长, 加上地形条件差, 所以合理规模也不可能过大。总之, 规模经济必须要区别市场禀赋条件来具体分析具体研判, 不可盲目攀比跟风, 更何况产能严重过剩的红灯警报早已闪个不停。

书归正传, 水泥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 同样也存在适度规模的问题。由于历史和市场发育的多重原因, 导致了我们企业在这方面还处于开始起步阶段, 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水泥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 适度规模经济可能是散装水泥产业化的最佳选择。为什么这样讲?其根据是:这一地区城市化程度高、都市经济圈的市场需求空间大, 水泥市场消费密度大, 建筑市场科技水平较高, 施工项目环境生态成本高, 追求施工效率和场地、时间利用效率高, 且目前同类项目市场进入者相对较少, 所以完全具备发展水泥产品优质化、终端化、部件化项目规模的条件。如今回过头来想一想, 当我们的企业还在为水泥原料产品扩大产能沾沾自喜之时, 拉法基已经把主战场转移到了终端产品的规模扩张上来, 其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是我们远远不及的。关于这一点,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浏览《散装水泥》杂志本栏目的上一篇博文:《决战终端》, 也许不会让你白白花费了宝贵的时间。

挂在“产业微笑曲线”腮边的三滴眼泪

话接上文, 面对城市化飞驰而来的高速列车, 不禁发问:水泥企业准备好了吗?行业准备好了吗?企业决策团队准备好了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城市化, 不仅仅带来的是市场空间的肥美“盛宴”, 等着你去赴约, 与此同时, 城市化更是水泥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在这样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前, 中国水泥企业承受着更多的是压力和挑战。因为这场恢弘大戏的大幕已徐徐拉开, 我们甚至还没有找准角色备齐行头, 可相比之下的竞争对手拉法基则完全不同, 人家领先一步, 早就开始了全产业链的战略布局, 一登台亮相并赢得了阵阵喝彩, 名利双收。

然而, 要知道我国水泥产业现状和差距又在哪里呢?客观科学的考量尺度标准早就摆在那里了, 只要把世界公认的“产业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图覆盖到我国水泥产业的脸上, 一切都会水落石出了。

当今全球产业成熟化、市场饱和、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 “产业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理论, 巧妙而形象地用一个两端上翘的微笑嘴型, 描述了产业附加值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定位, 即集中在该曲线上翘的两端, 左侧一端是研发, 代表着创造智慧财产权能力;右侧一端是营销, 则代表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能力, 而中间下沉部位是制造环节, 表明这一链环的产业附加值是最低的。可以说“产业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既惟妙惟肖又科学客观, 警醒企业欲想实现持续发展、永续经营, 就不能死守着生产制造链环, 必须不断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 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纵观当下, 作为技术成熟、进入门坎低、低附加值的中国水泥行业, 正面临着全球化竞争的压力, 产品市场盈利周期缩短, 昨天的利基产品转瞬间就变成微利, 向高附加值整合性服务的区块转型已别无选择。在市场的竞争中, 任何一户企业不可能做到永远保持技术提升的态势, 市场策略也不可能永远保持领先, 可面对现实又该怎么办?最惯常的做法就是靠不断地扩充产能来维持获利, 这也是当前一些大型水泥企业为什么会陷入“扩张再扩张”的怪圈的根由, 何况又多了一个扩大集中度的幌子。实事求是地讲, 传统水泥制造业处于“产业微笑曲线”的最低点, 恰恰是缺少两个高端价值点:研发设计、营销及服务的综合素质, 暴露出产业发展尚处于幼稚阶段软实力弱的软肋。尽管我们在水泥制造链环中, 企业数量之多、产能规模之大、生产制造技术装备之新、市场需求之强劲, 都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但昭示给世人的还是一张两个嘴角曲线向下耷拉的难看的“脸”。据来自中国水泥协会的信息, “十一五”期间, 水泥行业技术结构调整基本完成, 1300多条新型干法窑, 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超过50%。那些耗费巨资进行超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在技术工艺上与全球一流行业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如搞不好, 可能会由于整个产业素质低下, 再次上演现代版的“东施效颦”。

说实话, 国人不情愿又无法回避的水泥“产业微笑曲线”上, 清晰地挂着三滴大大的泪珠, 与城市化那副“笑脸”叠加之后, 构成一张尴尬而带凄苦的容颜。第一滴泪是科技水平低、智能附加值低。这里指的是全产业链的整体科技水平低。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制造水泥技术与国外水平相比, 相差不多, 甚至有的设备可能比国外高出了一大截子, 但那不过是一个硬件而已, 况且当今处在资本流动性过剩的阶段中, 那些又都是极容易做到的事情, 真正的产业制高点应该在软实力上, 譬如说, 产品科技含量怎么样?材料科技含量怎么样?现代物流科技状况怎么样?建筑市场科技水平怎么样?管理团队综合素质怎样?产业整体素质又怎么样?当业内人士的心中泛起以上这些问号时, 人人对于答案都是心照不宣。第二滴泪是营销弱化、商业模式落后。当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了终端层面的产品优质化、部件化上, 企业原来奉行的单一产品买卖的传统模式就会失灵, 取而代之的是为终端市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及其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要推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新商业运行模式。有资料显示, 拉法基集团超过一半的研发预算用于为可持续建筑领域开发新的增值解决方案。第三滴泪是组织模式落后、产业素质差。先进的组织模式是现代商业模式和产业运行的重要保证, 也是产业成熟的根本标志。这个问题对我国水泥企业来说, 似乎还比较超前, 还有些陌生, 目前基本上还没有破题。一些领头羊企业们还沉浸在横向兼并扩张的喜悦中, 根本就无暇顾及。此时, 再把竞争对手拉法基做为标杆立在人们的面前, 理性的业内人士会察觉到其榜样的价值, 肯定大大胜过对手的价值。

眼泪是苦涩的, 它说明了我们在发展模式上, 还没有摆脱传统水泥行业“身子沉、包袱重”的羁绊,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向“轻型企业”转型。所谓轻型企业, 既是“轻资产的企业”, 一般表现为:固定资产少, 可变资产多;“固定”成本少, “可变成本”多;着重于构建企业产品设计、品牌建设、营销渠道、客户管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资产, 而把自己缺乏或不具备优势, 或难以管理的业务环节及其运营, 尽可能交给合作伙伴, 减少自身的投资和管理成本, 以极少资源撬动大量资源, 以软实力运转重资产, 最大限度地拓宽盈利空间, 同时也降低了运营风险。有人把“轻型企业”的实体解构和重构, 形像地比喻为金属液体那样, 原子之间互不排斥且更容易结合, 随意变形具有高柔性度, 冷却后却又强度更高、弹性更好、坚韧度高, 具有高抗风险力和高运营效率。

“轻型企业”是一种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生态圈。在发展模式重建上, 基于企业间价值观趋同、利益统一和关键资源能力互补集合在一起, 通过信息流撬动产品流、服务流和现金流, 掌控和管理整个业务流程, 实现信息系统下的一体化, 促进各种优势资源充沛流动, 进而成为一个刚柔结合的虚拟企业实体。在商业模式重构上, 按照产业价值环节、产品组合、管理职能、业务流程等无限细分和聚合, 为客户提供高消费价值, 重构的企业得到高商业价值的回报。

还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笑比哭好”

什么是中国水泥行业“产业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破涕为笑的仙丹妙药, 那肯定离不开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 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 通过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向高加工度和高附加价值发展, 实现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演变。

产业升级是通过系统提升优化来实现的, 但不会造就“独行侠”。实际上, 产业升级既包含了先进技术、先进手段、先进管理、先进观念等在现代产业中的运用, 也是创立新的产业完成整个生产体系的改进和提高。水泥产业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某一个产业链环单兵冒进就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其他链环发展滞后甚至缺位时, 即便源头产品的制造链环具备了较强的优势, 那还是无法摆脱“龙头”甩不动“龙身子”的窘境;即便是现代物流链环单项搞得很突出了, 那也是一个中间难以带动两头的困局。为此, 培育发展散装水泥产业, 恰好是系统提升优化的有效途径, 这正是水泥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

产业升级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的, 但不能玩“单枪匹马”。产业升级是以技术和先进生产方式结合为条件, 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为前提, 通过革命性的技术创新进而引起产业模式的大变革。换句话说, 单纯的某项技术如果没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催化作用, 或者失去了先进生产方式作载体, 都不可能推动产业的巨大进步。比如说, 当前新兴干法水泥工艺技术已占据了半壁江山, 对技术进步的贡献有目共睹, 可现实中的产业模式并没有做出根本性的改变, 那这项技术即便先进到了尖端的程度, 其市场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甚至沦为加剧产能过剩的助推器,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状况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容置疑, 技术创新是基础, 是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而决定性的要素不是生产技术而是生产方式。为此, 我们所谈的水泥产业升级, 实质上是产业模式和产业效率的升级, 它包含了工程技术、管理技术和市场技术等等。所以, 单纯强调产品的科技含量, 而忽视产业模式的创新和提高, 本身并不能构成产业升级, 甚至还可能导致产业倒退。

产业升级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的, 但不能搞“温吞水”。淘汰落后低效率产能, 打造现代高效产业, 是水泥产业升级不可缺少的步骤, 甚至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近日, 国务院发文强令淘汰水泥落后产能, 其决心和力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中, 政府通过政策指引、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发展目标, 当好产业新秩序的规则制定者和临场裁判者, 是必要的, 应该有所作为。但是, 这不能说明政府在现代产业发展中是万能的, 违背产业规律和市场规律, 可以随心所欲地越俎代庖, 曾经多次酿造了代价巨大的苦酒, 至今让我们还记忆犹新, 有鲠在喉!现代产业在市场中存在的意义和生命力, 就在于看它有没有需求和效率可言, 资本与生俱来就有的逐利本性驱使它总是会流向效率高、潜力大的市场中, 在那里安营扎寨。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 依据产业秩序的游戏规则参与竞争, 必然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产业要素优化组合、产业素质和效率的全面提高。

产业升级是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实现的, 但不能玩“老一套”。产业升级的最核心的要素是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说通俗一点, 就是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之上的超额剩余价值, 也可以解释为附加在“基本价值”或“初始价值”上的那部分新价值。由此看来, 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标志着产业升级的水平和实际市场效果如何。基于“附加值定理”, 附加值同市场占有率的大小成正比的, 即产品附加值越高, 其市场占有率越大;附加值同商品价格又成反比, 即附加值越高, 其产品价格越呈下降趋势, 即通常讲的“价廉物美”。而实现超额剩余价值的途径, 一是离不开生产高效率, 二是离不开市场营销。

作文 微笑曲线 篇5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尽量让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

占据有利位置。操作方式如下:

1、产品升级或产品下移,产品升级指的是产品从原来低档往中档、中档往高档走的办法,而产品下移,追求的不是提高附加价值,而是创造不同的市场,让营销固定成本往下降,创造规模经济的概念;

2、垂直整合,包括向上游的整和和向下游的整和;

3、缩短销售渠道,建立直接供销关系,渠道缩得越短,附加价值就越高;

4、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的水平延伸,一种是产品线的水平延伸;

5、多元事业,一种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一种是非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对于后者,风险较高,在实施时要具备充足的资金和现金流量,要做好亏几年的心理准备;

6、生产技术升级,通过研发和自主创新,增加企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含量。

案例解析

温州的微笑曲线 篇6

每月20万支燃油泵的生产量,这一数字和行业老大相比相距甚远,黄福仁给了自己两年时间,从过去每月1万支翻番的增长,他对目前的状况还颇为满意。

这个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轻人是温州卓人汽车电控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生长经历有着上一代温州商人的缩影。

1997年高中毕业进入卓进电器,从一名普通的电工、技术工、车间主任、售后经理做到集团常务副总,2002年不安分的他开始寻求自谋之路。

他同龄者很多是准“富二代”,而他的父母是普通农民,这和温州第一代商人的经历雷同。上世纪60年代末,一些有意识的农民开始自筹资金创办农机修配厂,小作坊式地从事汽摩配产品加工,巧遇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批农民供销员奔波于全国各地推销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在90年代初,大面积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形成了温州颇具特色的汽摩配产业块状经济。

黄福仁走出第一步创业,有着温州人普遍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2003年,偶闻燃油泵,这个他还不知长得啥样的配件产品,只是听说不久国家将出台政策:汽车强制要使用电喷,否则不让上牌的消息。直觉一它是个不错的机会。按照他的话来说是“糊里糊涂地干上了”。

和合作伙伴的共事并非一帆风顺,两人对于企业发展理念的不同,几年下来黄福仁并未在金钱上有很大收获,但他对燃油泵行业有了较深了解,合久必分,出来后,他找到原卓进电器的老总,开始一次新的创业。

这一次,他做了五年规划,结果当然也非同一般。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有可能时时都在上演。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典型缩影。”中国锻压协会秘书长张金对《汽车观察》说,瑞安是温州的地级市,实际上,所谓的“温州模式”起源发展追溯到瑞安的塘下镇,当时二轻系统开始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部分企业转产和尝试转产,直到现在,塘下镇企业数量在瑞安最多,占了瑞安企业总数的85%以上,而其他分布在安阳、莘塍。

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瑞安“中国汽摩配之都”称号。截至去年,温州市有汽摩配企业5000多家,其中瑞安达2100家。

阴霾逝去

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温州形成了中国较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这在瑞安市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章金木看来,不仅发展速度快,总量增长也突飞猛进。但是这位一辈子都在瑞安经贸委任职的老人,退休后接管协会的事务,他深有感触金融危机给瑞安汽摩配企业带来的危机感。

一时间,能够制造出全球最具竞争力商品的温州却无法留住赖以生存的利润,这看起来有些奇怪——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危机中,数以百家的工厂被弃之而去。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冷酷无情的低价竞争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这一传统优势制造中心在竞争中渐感吃力。

订单大量减少,这是最直接的表现。章金木看到,以外销为主的汽摩配企业显然要比内销型企业多了那么一些痛苦。但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2008年,瑞安的汽摩配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章金木对此还是津津乐道,目前温州市汽摩配产品市场主要是由20%的国内配套市场、20%的出口市场和60%的售后市场构成。这个售后市场也主要以海外市场为主。

“三个指头拿东西才最稳当”,这在温州是一句俗语。

企业有着各自的方法,协会也需出力,章金木那年组团参展,国内达9场次,国外如美国拉斯维加斯、俄罗斯莫斯科等展会,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寻找商机。2008年,整个温州汽摩配行业依然实现销售总产值380亿元,其中瑞安约230亿元,出口额4.8亿美元。

还好,这一切很快都在成为过去。2009年,中国汽车业是百年不遇的时机,无数的企业绝处逢生。

胜华波集团曾在2002和美国通用签下6年3400万美元的订单而一夜成名,金融危机到来,它还在为外贸订单明显下降而苦恼时,一年后,工厂里出现一片繁忙的景象。胜华波的应对措施是,抛弃传统项目,重点关注汽车维修产品等二级售后市场。

真是有惊无险!

转型升级

感同身受的是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浙江省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在危机时,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带来的压力,他也曾彷徨。

这家生产汽车零部件、以出口型为主的企业,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它的产销量曾经减少了近一半,出口订单锐减。另一方面,企业库存的原材料也开始大幅下降,客户不断要求产品降价,导致企业资金回笼非常困难,效益明显下滑。

像温州众多小作坊一样,张晓平的起家最先开始做的是最简单的开关。不过,被逼无奈,必须谋求传统产业的转型,他们和中国铁科院合作开发出38种轨道车辆制动系统新产品,使“瑞立”一跃成为动车组、高铁的模块供应商。

温州以沿海产业带为主要转移阵地,拿出了汽摩配、泵阀、电气等十大行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正在实施120个总投资达380亿元的项目,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正成为传统产业的共同行动:低压电器业逐步向生产低、中、高压成套装备转变,汽配业由生产低档零部件向生产电气、模块化配件转变,泵阀业将目标客户锁定高压高温的石油化工、天然气行业……

暂时躲过金融危机的风暴,章金木深刻地看到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基本被外资掌控,一头掌握技术研发和设计;另一头掌控营销网络和终端市场。

温州市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快意识到,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争夺战,提高对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掌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摩配行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全力塑造“中国汽摩配之都”品牌,力争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路途还很遥远,到目前为止,只有瑞立、瑞明、胜华波、冠盛四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颁发的汽车出口零部件基地企业称号。

而温州的汽摩配企业同质化竞争很严峻,以塘下镇的调查显示,生产点火开关、电喇叭、滤清器等产品的企业就有400多家;生产化油器、仪表及总成的企业有52家;生产各类标准件的企业100多家;生产电动汽油泵的200多家……许多企业向同行挖上一两个技术员,筹集100多万资金就匆匆上马,甚至一些企业的普通技术员工掌握了一点技术就找上台伙人在家里搞家庭作坊。

“多头布点,重复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章金木说,因此,合并与整台也是大势所趋。

“模块化生产”这个词语在温州企业中并不陌生,即以关键部件生产企业为核心,以配件生产企业为成员,推动集团化整合,另一方面,通过以模块化生产的主导企业用股权并购或者控股的方式,对关键环节的企业实施控制,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纽带和模块化生产体系。章金木很明白,要想让瑞安的汽摩配企业进行资产整合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们选择了博德、瑞星、力宝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对新鲜事物天生的敏感性,让温州人也很快捕捉到新能源的甜头。

由于整个零部件产业起步早,他们对于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有着较好的基础。其中实力较强的是南洋集团,这家公司已经可以自主完成纯电动车整车方案初步设定、整车总布置和性能样车的试制工作,在今年7月进行场地和道路试验。

“到2012年,集群规模将达到500亿元,逐步实现由汽摩配产业向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再向汽车产业的转型。”章金木说。

金融危机下的倒“微笑曲线” 篇7

一、“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 享有台湾“IT教父”之称的宏基 (ACER) 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波特理论和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丰富经验提出的。这个理论后来又被不断拓展, 现已成为许多产业和企业分析的重要基础与依据。

顾名思义, 这一曲线形似微笑 (见图1) , “嘴角”上扬的程度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附加价值的多少, 反映了处在价值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变化。“微笑”的底端代表着价值产生的中间环节, 是劳动力最为密集的环节, 它产生的附加价值最低。曲线的左端代表价值链的上游, 集中表现为设计和研发环节, 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右端代表建立品牌、提供服务的价值链下游环节, 附加价值相对也较高。

同时, 不同的行业之间也存在附加值的差别, “产业微笑曲线”簇就是不同行业附加值的体现 (见图2) 。图2列出了一般制造业、中等技术密集度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三组曲线组成的“产业微笑曲线”簇。三条曲线之间的位置差异反映了不同产业因素对曲线空间位置的影响。一般来说, 资金—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产业, 其曲线的位置越高、曲线的弯曲度也越大。图2的“微笑曲线”只是一种定性的描述, 还没有严格具体的尺寸大小与长短的精确定量意义。

“微笑曲线”理论是以附加价值的高低来看待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往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和定位, 才能赢得良好经营效益与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企业在累积了足够经验和能力之后, 只有不断创新进取, 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升级, 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 扩大产品的附加值及利润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只有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 才能取得更多的附加值, 获取更多的利润, 才能赢得更强的国际产业竞争力。

二、金融危机下的倒“微笑曲线”

在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全球背景下, 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不同的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从规模看, 规模较小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要大于规模大的企业;从价值链看, 处于中游的制造环节受冲击最大;从行业类别看, 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为严重, 而技术密集型相对较小。

这一现象与我们熟悉的“微笑曲线”正好相反, 在这里, 我们称之为倒“微笑曲线” (见图3) , 它反映了处在价值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环节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变化。倒“微笑”的顶端代表着价值产生的中间环节, 比如模块零部件的生产、组装产品等等, 它受金融危机冲击最大。曲线的左端代表价值链的上游, 即设计和研发环节, 它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最小, 甚至得到了快速发展。右端是品牌营销及服务环节, 它处于价值链下游, 受到的冲击相对也较小。

同样, 不同的行业之间受到的金融危机冲击也存在差别, 它与“产业微笑曲线”簇基本相对, 形成了倒“产业微笑曲线”簇 (见图4) 。与“产业微笑曲线”类似, 它表明在图示的三种产业中, 高新技术产业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最强, 而一般制造业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

三、倒“微笑曲线”原因分析及启示

为什么会出现金融危机下的倒“微笑曲线”, 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

首先, 从上游企业看。处于价值链上游的企业之所以能有效地抵御金融危机,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注重研发,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从而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确立了长期的竞争优势。研发、设计属于价值链上游环节, 它是提高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获得技术上的领先, 率先进入市场, 甚至决定该行业的技术标准, 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行业上的垄断。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模仿本身的难度, 产品的附加价值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因此, 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 竞争力得到提升。可以说, 在当今社会,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只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不断扩大投资规模, 才能形成规模优势, 最大幅度地降低产品成本, 从而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就是凭借自身高技术、低成本的优势, 有效地控制了经营风险, 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甚至取得了可观的赢利。

其次, 从中游企业看。处于价值链中游的企业往往被认为是附加值最低、受冲击最大的部门,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一价值链的管理上选择了外包的模式。我国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只能靠廉价的劳动力竞争。随着竞争压力加剧, 客户要求提高, 产品生命周期变短, 以及大量新技术的出现, 这些企业的利润被大幅挤压。再加上现今社会生产标准的一致性, 以及机器设备, 生产技术等的通用性, 价值链中游的进入门槛较低, 竞争缺乏保护, 从而引发了这一段竞争的残酷性。因此,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 一方面由于产品附加价值低, 运营负担重;另一方面抵御风险能力差, 易受到资金短缺、订单减少的冲击, 这些企业纷纷陷入生产经营困境, 甚至濒临倒闭。

最后, 从下游企业看。价值链的下游是企业在区域性竞争中发展的主要基础, 企业可以通过把握市场需求, 迎合消费者的喜好, 迅速建立销售渠道, 率先取得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水平。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技术的扩散和标准化, 同业产品的差别越来越小。这时, 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不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 而逐渐转变为服务的竞争, 品牌的竞争。因此, 很多企业长期实行名牌战略, 致力于创立一个知名品牌, 生产质量好、样式新、最有创新的产品, 以引起顾客的兴趣, 并将这种兴趣发展为“品牌忠诚”。在金融危机下, 这一战略的正确性得到了验证, 很多企业就是靠着长期建立起的良好企业形象和优质的产品品质, 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从而取得了不俗的销售利润, 成功的应对了这次冲击。

我们不难看出, 在金融危机下, 运行良好的企业都存在一些共性:注重研发、实施品牌战略、尽量往产业链两端移动、专注主业、注重公司结构治理和制度建设、注重人力培训等等。因此, 这也给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不同发展策略, 积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 适时进行产业转型。如向上整合价值链, 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提高技术含量, 注重人才培养。同时, 学会舍弃, 可适当将制造环节外包, 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注重向下延伸价值链, 建立品牌, 增强服务过程中的附加值。总而言之, 不断优化生产关系, 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 这应是我国企业持之以恒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

摘要: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我国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经济出现了奇特的倒“微笑曲线”现象:处于价值链中游的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 下游企业所受冲击次之, 上游最小;不同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对提升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倒“微笑曲线”启示

参考文献

[1]施振荣:再造宏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2]马永驰、季琳莉:“微笑曲线”看“中国制造”背后的陷阱[J].统计与决策, 2005 (5) .

[3]余建形、徐维祥、楼杏丹:“微笑曲线”和高技术产业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9) .

微笑曲线对物流业的发展启示 篇8

关键词:微笑曲线,物流产业链,发展策略

1 微笑曲线

1992年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为“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 为宏基指明了未来发展的策略方向。受到“微笑曲线”理论在IT业运用成功的启发,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其理论同样也能够为物流业整个的产业链条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

“微笑曲线”是一条微笑嘴型的曲线, 两端朝上, 在产业链中, 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 设计和销售, 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因此, 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 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2 物流业中的微笑曲线

在物流活动运作过程中, 要实现物质资料从供方到需方的有效转移, 就要以信息为导向, 并加以物流信息、物料供应、产品生产、仓储、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配、销售和后期服务等功能的协调配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产业链。而在这条产业链条中, 处于中间环节的仓储与运输功能附加值最低, 而处于两端的物流信息服务与销售和后期服务的附加值最高。可以看出, 这样的一个状态和IT业的“微笑曲线”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都是两端的附加值最高, 而中间环节的附加值低。所以, 物流企业的成功关键就是要充分实现整个链条中两端的价值, 利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逐步建立有利于战略发展的供应链系统。

3 使物流业“笑”的更加灿烂

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大多数都还处于以微笑曲线中间环节作为主要功能的状态, 这使得整个的物流产业赢利水平不高, 发展缓慢, 这当然和我国的发展状况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 物流企业应该在建立有利于战略发展的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基础上, 尽量减少在那些科技含量低、附加价值少的环节上花费时间, 即将产业链条中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出去。具体的发展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作为整个物流产业链条中的导向, 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从物流业的微笑曲线中可以看出, 物流信息服务的附加值较高, 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而且, 随着信息的不断发展, 电子商务技术已经融入到物流运作过程中, 使得物流企业转向到网络化的道路, 扩大了企业的规模。这样的方式, 使得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等环节想融合, 实现了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目标。实现物流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服务质量。物流信息化的实现, 有利于物品从供应商更快地运输到需求方, 实现顾客的快速响应, 以提高服务质量, 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利润。

3.2 优化物流服务

同样作为物流微笑曲线中高附加值的功能环节, 物流服务已成为企业竞争策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物流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服务就是企业的产品, 而产品的内容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物流企业的服务就是要满足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 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 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让客户满意”为最终。在能力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多批性、网店广等方面;在质量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安全、快速、准确、经济等方面。通过在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优化物流服务积极与用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形成战略联盟, 建立客户对其的忠诚度, 并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使得物流业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为企业本身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3.3 发展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系统

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理念是企业一直追逐与努力的目标, 而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加, 许多企业依据各自的优势, 正在积极地寻求物流伙伴。许多外资物流企业为了扩大其竞争优势, 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的战略, 自己本企业并不建立单独的物流部门而是挑选若干专业的物流提供商来获得其需要的物流服务, 这足以说明第三方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是物流业的必由之路。就我国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来看, 大部分是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过去的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也往往局限于过去的业务领域, 并没有完全把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理念发挥出来, 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如果想要在同行业中站稳脚, 必须要实行综合性的服务体系, 不能只强调单一的功能, 而应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全方面的服务。

3.4 适当地将低附加价值区外包出去

在整个的物流产业链中, 有一些附加值较低而且利润空间较小的功能环节, 对于这些价值区, 需要耗费管理成本,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它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组成之一, 但却不构成生产经营的主要内容和核心业务, 这就使其成为一个额外的负担。所以, 可以考虑适当地将这些环节外包出去, 拥有专业化的物流服务, 而本公司来全心发展自己的核心业务倒也不失为一种缓解成本上升、节约经营资金的良方。适当地将低附加值的功能环节外包出去, 可以使得企业集中精力于主业,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核心业务, 增强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再者, 外包还可以加快产品流通速度, 减低风险, 并且它的专业和规模能够压缩物流管理费用, 最大限度地盘活库存, 改善企业现金流;最后, 有效的外包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 因为优质高效的服务可以使客户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同时也加强了客户对本企业的忠诚度, 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无形财富, 在一定意思上提升了企业形象。

这些发展策略无非都是向着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想让企业获得较高的利益, 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自己的实力, 以微笑曲线为指导, 根据自身国情科学的发展我国物流企业。我们不能为了克服低附加价值的压力, 使得企业在短时间内摒弃低附加价值区, 一心往高附加价值区挤, 如果这样, 将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毕竟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从运输、仓储业转型过来的, 虽然这是低附加价值区但是这也是由我国目前国情和综合实力决定的。

综上所述, 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健康迅速成长, 必须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总结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微笑曲线, 让其更好地指导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叶汉迟.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2 (5) :11-14.

[3]吕乃基, 兰霞.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 :18-22.

[4]王韧, 金鑫.转型应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J].浦东开发, 2010 (3) :10-12.

产业微笑曲线 篇9

三部曲之一———乐学

阅读在高中教学中, 一直处于“龙头老大”的角色。怎样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的美感,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轻轻扬起嘴角, 找回学习的原动力, 将枯燥的知识情境化, 让学生“乐”起来。情境教学就是善于通过各种手段, 去激发学生兴趣的增长点, 也就是让学生在乐中学。

情境创设的方法非常多, 如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利用学生的错误创设情境, 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但情境的创设, 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 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 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才能达到目的。让学生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 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部曲之二———深思

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 学生阅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 情境教学进入第二部曲———深思阶段。此阶段处于“微笑曲线”的低谷阶段。但这一阶段, 它的价值不可忽视, 在这条曲线中, 学生的感悟最多, 获得的价值信息很多, 它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式。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的高速发展时期, 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 学习各种文本材料, 重视挖掘原作的新意,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鉴别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下,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学生的内心就有了一种审美的冲动。但由于高中生欠缺相应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往往在课文这一完美整体前出现茫然不知所措, 缺乏审美冲动的现象。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应着力将作者在境况、心境及写作素材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创作激情充分还原,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意蕴, 获取充分的、个性化的体验。

譬如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由油纸伞、丁香般的女子、幽深的江南雨巷等要素所共同营造出的朦胧意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 向学生展示油纸伞与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相结合的强烈视觉效果, 帮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准确地把握作品意境。也可以采用阅读的方式, 沟通不同课文间相似的情感体验, 如苏教版必修一的《雨巷》与必修二的《荷塘月色》, 教师就可以通过创作背景对作品主题的相似影响、前后照应的文章结构、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的悲剧感与孤独感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加以思考, 诱发其审美冲动, 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三部曲之三———迁移

情境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或假想的处境获得情感体验和语言感悟。这样只是情境教学浅层次的要求, 而情境教学更深层次则是学生的“情境迁移”, 它处于“微笑曲线”的最顶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 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围绕着一篇文章去思考、去体悟,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阅读迁移能力。

就近几年的高考而言, 乡土散文总被命题者所青睐。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散文的时候, 可以抓住散文里典型的事物或景物, 引导学生体会这类散文的特点。乡村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 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教师通过情境教学, 打开学生的阅读思路, 激起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当学生碰到这类题材时, 就会“情境迁移”, 阅读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如《跟着炊烟回家》和《梦里炊烟诗中境》这两篇散文, 都以“炊烟”为写作主体, 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通过比较阅读, 两者又有不同之处, 前者描绘的是一个以“炊烟”为代表的精神家园, 后者解读的是“炊烟”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文本的内容不同, 但学生学会了情境迁移后, 就会抓住文章的主旨, 答起题来就没有障碍了。通过长期的阅读积累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就学会了情境迁移。

基于微笑曲线的宜家差异化战略研究 篇10

一、微笑曲线的内容

微笑曲线理论 (Smiling Curve) 是由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指出企业体只有不断向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吴敬琏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给出qi其动态变化描述,如图1所示:

如同,企业盈利能力最强的在两端。左端是知识产权,指产品的创新开发和专利技术。右端是品牌和服务。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在整个产业链中相对获利能力最低。

二、基于微笑曲线的析宜家的差异化战略

如图2所示,多数企业把家具作为大宗商品,追求产品的性能,而宜家则通过科学化的物流系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吸引了大批处于市场边缘的低收入消费者;另外,其尽量给客户提供实用、简约的产品,从使用价值方面满足了客户的真正需求。

从微笑曲线分析,结合宜家的实际做法,宜家差异化战略的切入点是研发和流通环节,以服务为依托打通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

1、微笑曲线左端:研究与开发环节的差异化

在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 (1) 产品的概念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功能的基础上,以产品作为媒介,将企业的文化传递给顾客。 (2) 摒弃了传统的大量消费者调查的调研方式,改为消费者在其问询、采购、设计、服务、运输等各个环节中提供。 (3) 以“模块”为导向的设计模式,助其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又能大规模生产。 (4) 研发实力强,形成了独特的优势。

2、微笑曲线右端:流通销售环节的差异化

宜家与传统家具零售企业在营销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业态差异化

家居卖场从营销形式和规模上看业态有: (1) 街边小店,价格适中,质量基本过关。 (2) 传统集中摊位店面。 (3) 根据品牌的实力和消费者的定位开设的品牌专卖店。 (4) 品牌逐渐做大做强,产品线逐步升级细化,形成更专业的市场模式 (5) 超市卖场式。当前,宜家作为单纯的家居零售商身份正在转变,采取家居购物中心双业态模式,比起单独开店更能聚集人气。

(2)店面设计差异化

采用了体验式展示空间的布局设计,不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尽量符合人们日常习惯,以避免错误购买。配套设施方面,从餐厅到咖啡厅休息区,每个专区都有桌椅供顾客休息诸如此类的配套设施,保证了顾客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

(3)目标顾客群体的差异化

目标顾客定为25-35岁的年轻人,他们乐意牺牲服务来换取价格的降低,所以采取了由消费者自行提货、自行运输、自行组装的策略,通过对小件家居用品的低成本战略,赢得了大批中低收入的客户。在此基础上,又向外围辐射: (1) 针对中低收入消费者,推出了低价美味的餐饮服务,吸引很多原本不想购物的人; (2) 自助购物的模式,用产品说明取代了传统的贴身店员服务,吸引了很多习惯于自助采购的客户。

(4)产品定价策略差异化

目前,其价格优势不明显,促销的策略也未取得预期效果。应对促销策略进一步差异化: (1) 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大件家具,不适合采取降价策略,而因继续实施差异化战略,延用欧美市场对家具产品采取的高标准严要求,保证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差异化优势; (2) 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小件家居用品,采取降价策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

(5)服务的差异化

1)体验式营销

主要体现在: (1) 强调品牌传播。宜家每年都要在各地免费向顾客大量分发目录册,许多装修的家庭几乎人手一本,希望从中找出家居设计的灵感。 (2) 区营销家具而非卖家具的理念。宜家鼓励消费者在卖场进行全面的亲身体验。除非你主动要求帮助,否则店员不会轻易打扰你,以便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做出购物决定。

2) 诚信营销, 放心退货。

14天退换时间, 及透明经营策略使得顾客容易做出购买决定。相比之下, 有些企业往往不能或不愿向顾客提供关于产品的全部真实信息。

3) 细节入手, 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顾客。

(1) 营业时间上, 竞争对手营业时间一般到下午6点至7点。而其晚上10点。这符合多数人的生活习惯。 (2) 家具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 顾客购买决策会颇为慎重, 需要考虑的缓冲时间, 其餐厅提供了一个思考决策的空间。

三、宜家差异化战略对我国传统家居零售企业的启示

首先应该看到,传统家具零售企业的改革未必要走宜家的模式。宜家的差异化路线都不是一般家具零售企业可以模仿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 树立差异化竞争的观念; (2) 不断寻找差异化的来源; (3) 不断保持差异化。

总之,结合微笑曲线可以更清楚地帮助家居企业找到自身最擅长的环节,从而不断往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从而获得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男性乳腺增生症下一篇:公益类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