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价值

2024-08-21

知识产权价值(精选十篇)

知识产权价值 篇1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点

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 它是依照各国法律赋予符合条件的著作者以及发明者或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它有两类:一类是版权, 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的权利;另一类是工业产权, 指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等的独占权利。

知识产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排他性, 即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 他人不经权利人许可不得行使其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 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 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智力成果又不仅是思想, 而是思想的表现, 但它又与思想的载体不同。权利主体独占智力成果为排他的利用, 在这一点, 与物权中的所有权相似, 所以过去将之归入财产权;二是知识产权的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 属于“智力成果权”, 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其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 是人的智力活动 (大脑的活动) 的直接产物。这种智力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资产;三是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质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 不可分。因此, 知识产权既与人格权、亲属权不同, 也与财产权 (其利益主要是经济的) 不同;四是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知识产权的地域性, 是指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多边协定外, 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 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 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 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知识产权价值实质认识不足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评估机构考虑相关因素并依据一定的计算方法对知识产权价值所作的评价、估计或预测。价值评估与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存在明显的区别。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 评估则是人们对客观价值的评定, 是主体的一种观念活动。为了鼓励知识成果的创造, 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法律赋予创造者一定期限之内独占地利用其知识成果获取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由此成为专属于权利人的财产, 因其效用与稀缺性而有经济价值。真实的价值必须是交换的结果, 是市场的产物。市场是具体的, 由时间和地域对其进行规定。不同的市场因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而有不同的需求与供给。相应地, 价值是某一时空条件下某一具体市场的产物, 不存在脱离具体市场而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样, 知识产权的价值实质上也是由市场决定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是凭空进行的, 而是以特定市场为依据, 在综合考虑被评估知识产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其创作者的声名和影响力、市场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可被利用的期限、有关的交易惯例等多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预测。

(二) 评估主要靠主观判断, 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依据

近年来, 我国政府、行业协会高度重视资产的价值评估问题, 相继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国有资产评估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的意见》、《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注册资产评估师关注评估对象法律权属指导意见》等。另外, 针对知识产权评估, 2008年专门出台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2010年出台了《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这三项准则对知识产权评估过程中所需关注的事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和说明, 对于各类知识产权评估业务均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是, 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并没有出台, 使得知识产权的评估主观判断较强。

(三) 缺乏统一的有效评估手段, 盲目照搬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

在商业和法律实践中, 国内外的知识产权评估主要有两种:一是当事人针对特定的法律、商业项目进行的博弈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在这种评估中, 当事人各方都会对知识产权的价值出具评估报告, 通过谈判、争论, 共同确定知识产权的价值。这种评估主要依靠对技术的检索、分析、评估报告, 工作团队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熟悉相关技术和市场的资深人士, 专业评估机构主要提供辅助性的检索、分析、流程控制、模式设计等服务。二是专业评估机构为政府、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会等提供的参考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这种评估的报告主要用于抵押贷款、税收减免、捐助等特定的项目, 工作团队主要来自专业评估机构, 其评估报告倾向于帮助报告获取方获得有力的谈判地位。总体上看, 包括新设公司知识产权出资、公司并购、侵权赔偿、许可贸易等大部分知识产权评估在内, 各国的评估工作主要依靠利益相关人的谈判与争论, 其评估手段也五花八门, 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规范、模式、方法和流程。

在具体的评估方法上, 按照现行《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第十三条的规定, 目前对知识产权价值进行评估主要采用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方法。这三类方法基本上沿袭了有形资产评估的方法, 但是知识产权毕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 如果评估机构不加分析地照搬有形资产评估方法, 有可能使评估结果远远偏离有关知识产权的实际价值或市场价格, 根本起不到评估的作用, 使评估结果的应用受到局限。

(四) 对知识产权的法律属性认识模糊

很多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 对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质不进行分析, 导致评估的价值实质并非待估知识产权的价值。比如, 由于专利权的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决定, 因此, 在评估专利时, 评估师应当根据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专利权利范围来评估, 但在实际的评估中, 相当一部分专利资产的评估报告却没有去分析专利的权利要求, 而只是探讨该技术的特征或是该技术产品的特性。再比如, 我国的专利法产生三种不同专利, 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的外观设计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不经过实质审查, 其效力很有可能在日后侵权诉讼的“反诉无效”中被确认无效。故对这两种专利评估时, 切不可与发明专利同等对待。

(五) 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参数选取随意性大

知识产权属于生产要素或称经营性资产, 其价值是通过对知识成果的利用而产生或预期产生的收益, 因而我国目前大多采用收益法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但是收益法相对成本法及市场法而言, 具有一定的难度及复杂性, 这种难度及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对评估参数的选取上, 包括收益额、市场占有率、折现率等数据参数。运用收益法进行评估, 参数的选取对最终的评估结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时可能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实践中,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参数选取的随意性, 使知识产权评估的结果缺乏说服力, 也违背了科学、公正的评估原则。

三、解决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的对策

(一) 尽快出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统一规范

知识产权发生的经济行为多种多样, 诸如知识产权出资、转让等等。不同行为下, 对于评估方法的应用、相关参数的获得与判断等也有很大的区别。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和行政法规, 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 行业协会发布了评估准则和技术规范, 但在总体上, 现行评估法制建设远远跟不上评估业发展的步伐, 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存在的许多缺陷和不足表现为:一是过于分散且权威性不够;二是没有体现知识产权评估行为的差异;三是难以适应评估业的发展;四是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相互矛盾现象比较严重。因此, 应尽快制定资产评估法, 弥补现有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并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 将评估师、评估机构及其评估活动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

(二) 建立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而知识产权评估只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 要想使知识产权更快地发挥效益, 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 就必须构建一个知识产权专业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指的是利用知识产权制度, 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各种硬件和软件服务, 促进不同知识产权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的各种机构及活动。可以考虑引导专利代理机构、其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专业评估机构的联合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及相关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具体功能包括: (1) 知识产权代理、咨询, 指专利代理、商标代理和版权代理, 建立国内外知识产权文献库, 提供专利文献服务、专利分析、专利战略研究、其他相关咨询等。 (2) 知识产权法律服务, 指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 包括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调查公司等。 (3) 知识产权交易服务, 指知识产权 (专利) 的许可服务, 提供专利技术转让、技术中介、技术服务、可行性研究等。 (4) 知识产权融资、评估服务, 提供与投资、融资、担保、贷款相关的服务, 同时对融资、兼并或合并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风险评估和资产状况评估。

(三)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提高执业门槛

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及复杂性。无形资产评估的特殊性对评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评估人员首先必须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做到依法评估;其次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再次加强执业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此外, 还应提高执业进入门槛。比如, 从业人员首先必须通过评估师资格考试, 此后要有2-3年实际从业经历才能申请评估师执业资格。

(四) 强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价值刍议 篇2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价值刍议

人类社会将于本世纪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含量的高低决定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产品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开发程度,知识、信息、技术都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具有价值.知识商品的价值是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智力型劳动比普通劳动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知识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就是创新.

作 者:陈季宁 Chen Jining 作者单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530001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2)分类号:F062.3关键词:知识经济 社会资源 知识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探寻知识产权的普世价值 篇3

虽然在各种会议论坛上经常见到刘春田教授的身影,但时隔三年,再一次面对面地对他进行专访,还是令人充满期待。 本次专访谈论的核心话题,不是他作为法学家治学施教的人生经历,也不是人民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而是关于即将在人民大学举办的“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 促进中美知识产权交流 提到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特别 301 条款”、“337调查”及WTO争端等等这些负面的词汇。这也给大多数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两国之间在知识产权方面只有矛盾与冲突。但实际上,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既有分歧,亦有共识,既有摩擦,又有合作。 在2011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美双方正式签署了《中美知识产权合作项目框架协议》。这是本届商贸联委会中方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本届会议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之一,更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与他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签署综合性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美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交流掀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意义深远。根据协议,中美双方将在知识产权立法和执法交流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环境,探讨构建和谐平衡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这是该协议中确定的知识产权合作方向。此外,美国承诺对中国提供知识产权方面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承诺推动其立法和司法部门与中国相关机构加强交流,还将促进双方知识产权机构与大学及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 上述协议签署后,中美之间在知识产权领域各个层面的沟通互动较此前均有所增加,不仅在交流密度上日益加大,而且在内容深度上不断加强。 身处我国知识产权法学教育与研究第一线的刘春田教授,对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亦十分重视。 “今年4月,我到美国参加由福德姆大学法学院举办的知识产权大会,期间我发现,美国各界对于中国知识产权状况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大会甚至破天荒地在4月11日全天举办‘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专场。”刘春田说,“这让我觉得有必要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两国知识产权法学界的沟通与了解。当我向美方人员表达了这个想法后,对方立即表示强烈的兴趣。” 回国后,刘春田开始在有关机构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到“2012年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的紧张筹备当中。据刘春田介绍,此次大会是经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会签,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一次影响全球知识产权界的顶级盛会。大会将围绕“司法、诉讼、创新”这一主题,对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对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例进行评析。通过主题报告会、大会、专题分会、座谈会、展览展示、模拟法庭等相关活动,可以使人们全面深入了解中美两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审判制度与实践,并增强两国知识产权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推动两国知识产权界的交流与合作。 据悉,本次大会嘉宾阵容十分强大,众多中美知识产权界的精英人物将莅临参会,其中不仅包括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美国专利商标局官员、知名律师和企业界代表,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的从事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法官、学术界专家、知名企业代表及知名律师代表等。 刘春田认为,美国人之所以如此关心中国的知识产权问题,说到底,是因为在中国有其利益所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同时也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而在多变的全球竞争中,知识产权无疑已经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以及持续发展的根源动力。对于美方来讲,参加此次交流研讨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从纯技术角度,加强对于中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理解。 回归知识产权的本质 在刘春田看来,国内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一提到知识产权法研究,更多是停留在制度层面,将着眼点放在条文的设计、制度的安排和与国际公约的衔接等方面,而忽略了站在宏观角度从本源上去研究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与核心问题,知识产权研究应该重在根基。技术很活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法律相对稳定,它调整的是一种利益关系。法律不回答技术问题,它回答社会关系,即一个财产关系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在不断得到加强与巩固的同时,其自身也遇到了一些质疑和挑战。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社会各界也一直在深入思考与讨论。 刘春田强调,还应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知识产权制度,因为文化更深刻、更持久、更有生命力、影响范围也更大。知识产权是工业文明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财产形态。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早就有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创造,但一直都无法将其作为一种生财手段。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对于知识产权这种新型财产形态的容纳与接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此后,在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计划体制,对于市场经济都容不下,更别说是知识产权制度。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已经接受了市场经济,但技术、经济整体水平都还相对落后,在文化和体制上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还是相对排斥的。”刘春田进一步说,“这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国情观’。在中国,一些人每说到一个问题则言必称‘要符合中国国情,一切要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中国国情’,强调中国特色,这几乎成了回答所有要求变革、要求进步、要求民主呼声时的统一说辞。应当破除这样的错误观念。” 刘春田解释说,他理解的“国情”应该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等的综合现状。“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改的是什么?其实改的就是国情。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改变国情,由原来相对封闭的国情变为对外开放的国情,由原来相对落后变为发展进步的国情。”刘春田说到,“我们研究知识产权的目的,就是要用知识产权来改造中国国情,而不是用中国国情来改变知识产权。” 应当树立普世价值观 刘春田认为,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术界是不讨论这些基础性问题的,谈的都是实务性话题,因为这些在他们那里根本就不是问题,知识产权制度与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相契合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中美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因而双方对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差距相当明显。 “但这种理解上差异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知识产权基本内涵的共同认识”,刘春田话锋一转,“在过去,普世价值是不可以谈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如果人类社会不存在普世价值,那么人们之间就没有交往的必要,也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知识产权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的一种普世价值。知识产权是与工业文明相联系,而不是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挂钩的。” “人类进步靠什么?最主要的就是靠创新。没有创新,人类不可能前进一步。而且,创新永远都不会终结。而知识产权制度是对创新的保障。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刘春田表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该认同基于工业文明而形成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普世价值,接受国际上通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参考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模式。” 在长期以来的中美交流实践当中,知识产权保护一直都是双方对话的重要议题和博弈的焦点。美方人士多次表示,知识产权在中国大部分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尊重,要使知识产权在中国获得广泛的认可和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方则反复强调,在处理知识产权问题上,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批评与指责不利于解决问题,寻找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共识,不断加强对话与合作才是主流。“为此,搭建一个双向的、广阔的知识产权对话和研讨平台,通过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经验分享和探索知新,双方相互学习、彼此促进是十分必要的。”刘春田说。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探析 篇4

一、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意义

1、国有资产保全及增值。

国资委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在股权交易、整体资产转让时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知识产权必须纳入评估范围, 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整个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当中, 更应该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拥有的资产尤其是国防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亦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和关键。

2、国防知识产权流转及定价。

国防知识产权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其流转和交易的顺畅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提升国家经济力和国防力的重要保证。

3、国防科研生产激励及创新。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疑是激励国防科研生产创新的一剂良药。在科技创新无比重要的今天, 国防科技工业要想拥有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 为国防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就必须激励创新, 而合理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就为这种激励提供了依据和标尺。

4、军工企业融资担保及抵押。

军工企业要做大做强, 财务支撑是基础, 除了国家拨付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外部融资, 而从金融机构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关键。

许多金融机构通常会要求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融资, 而国防知识产权是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产生持续现金流量的关键资产, 故而对其合理的价值评估是军工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的重要方面。

5、国防知识产权争议及诉讼。

从国防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 他们对目标国防知识产权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应当受到保护, 而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将有助于维护其在预期使用范围内的合法权利。

如发生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关的违约、知识产权侵权等行为导致各方产生争议甚至诉讼时, 就需要定量分析该国防知识产权价值降低额、继续使用的合理许可费, 以及其所有者的经济损失额和其他形式的损失等。

二、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程序

1、评估问题的认定

(1) 权利描述。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首要步骤, 是对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所包含的一系列特定“权利束”进行确认。根据一揽子权利评估理论, 知识产权是由一揽子明显不同的合法权利组成的, 其中的每一种权利都能从该“权利束”中分离出来, 并被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转让给其他方。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当然也遵循一揽子权利评估理论, 但是由于国防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其“权利束”要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产权。典型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利束”包括:保密权、征收征用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和转让权。

(2) 价值标准。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确认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标准, 即是指什么类型的价值将被评估。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同样的国防知识产权对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常见的可选则国防知识产权价值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市场价值, 指具备公平交易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后, 在假设价格不受不当因素影响时,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一个公开的竞争性市场上对目标国防知识产权谨慎的进行交易所产生的最有可能的价格。第二, 补偿价值, 指在既没有自愿受让方也没有自愿出让方的情况下, 强制的剥夺了享有国防知识产权经济权益的所有者得到公平补偿的金额。补偿价值主要是一个法律概念, 与其相关的情况都与非自愿交易有关, 如征收征用、强制转让等。第三, 许可价值, 指一项国防知识产权在被授权的特定时间及空间中使用的价值。如只能在生产某一特定产品中使用的价值, 或只能在某产品的有限次生产中使用的价值等。第四, 抵押价值, 指将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用于融资时出资方愿意提供的金额。国防知识产权的抵押价值通常应是其市场价值的一个百分比, 因为债权人关心的是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该知识产权还能值多少钱, 其显然低于债务人正常经营时的价值。

(3) 评估日期。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应该以某一确定的评估日期为基准来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 其评估结果可能仅与该基准日相关。国防知识产权的评估基准日可能存在以下情况。第一, 历史基准, 指截止到实施评估前的某一日期。第二, 当前基准, 指截止到现在的某一日期或截止到实施评估的某一日期。第三, 未来基准, 指截止到将来的某一日期或实施评估后的某一日期。

2、数据收集与分析

(1) 行业及经济法律环境资料。不同的行业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法律约束, 其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收集与经济、法律和行业相关的资料是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相关信息可能包括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行业资料、技术发展趋势等。

(2) 具体企业资料。评估人员应收集涉及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军工企业历史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的数据资料。其可能包括企业历史、组织结构、经营及财务状况、关键人员、客户及供应商、预算和预测等。

(3) 具体国防知识产权的市场资料。针对具体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任务, 收集与该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相关的市场资料是提高评估精确性的关键。其可能包括目前积累的已确认的相关客户订单、内部研发或外部购买的资料明细、现行国防知识产权的许可证及合同或协议明细表等。

3、评估途径的应用。

在考虑所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接下来要应用不同的评估途径以得出确定的价值。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评估途径: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在可能的情况下, 评估工作应该应用一种以上的评估途径, 在评价评估途径的合理性时, 可以通过其评估值进行有效的比较。

4、价值结论的得出。

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 还需要分析可选择的评估结论, 包括每一种途径内评估值的综合、各种途径间评估值的综合、或有条件和限制条件的影响, 以及整个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从而得出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最终评估值。

5、价值结论的复核。

为了保证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质量, 还需要对其价值评估结论进行复核, 包括评估工作组内的复核和组外专家的复核, 从而客观评价价值评估的结论和评估人员的工作。

三、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途径

1、成本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成本途径的经济基础是替代原则, 其认为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为目标知识产权所支付的价格不会高于同等效用的国防知识产权的价格。替代性原则认为, 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获得会直接受到替代国防知识产权领域内市场供求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 市场因素会促使替代成本上涨, 而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需求下降或供给增加时, 市场因素会促使替代成本下降。

成本途径的评估方法通常都需要对相关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期间成本, 以及针对上述成本的合理利润和奖励等。但是, 使用成本途径评估国防知识产权会存在一个使用限制的问题。因为通常不存在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合理性的替代知识产权, 故评估具有排他性特征的国防知识产权时, 成本途径会随着该国防知识产权排他性的增强而越来越受到限制。

2、收益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收益途径的经济基础是期望原则, 其认为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期望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受让中获取预期的经济收益, 而该项未来经济收益期望值的现值即代表了该项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收益评估途径要求评估人员要估计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对该项可以产生未来经济收益的交易所要求的报酬率, 该报酬率应能反应出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变量, 如预期经济收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等。

3. 市场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途径的经济基础是竞争与均衡原则, 其认为在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市场中, 供求因素会把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价格推向均衡点。市场途径受到目标国防知识产权市场中受让方的竞争强度和出让方提供替代知识产权的可获得性双重影响。

摘要:开展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 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需要, 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障国防知识产权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程序和评估途径, 是激励国防科技创新并完善其成果转化的关键。

关键词: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赖利, 罗伯特·P·施韦斯.无形资产评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张美灵, 知识产权交易中的知识产权评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 (2) .

高中政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点 篇5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也不同。

四、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五、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第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八、实现人生的价值警示:

(1)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不能用今天的成熟嘲笑前人的幼稚,也不能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妄自菲薄。

知识产权价值 篇6

[关键词] 知识资产价值增加I—空间知识移动

一、知识管理的主流观点

企业是为创造价值存在,所以任何一种管理理论被应用于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亦不例外。可在解释这种价值增加的过程中,现有的各种知识管理理论由于视角和理论基础的不同并没有达成一致。

在知识管理领域,一种重要理论侧重于知识的可呈现程度的研究,将知识管理看作对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管理。野中郁次郎(I.Nonaka)。将知识创造分为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过程。通过这四个过程,隐性知识与显形知识可以互相进行转换1。其后,G.Hedlund提出了N型组织(N-Form Organization)理论,他除了分析了显性与隐性知识外,还分析了知识的四种社会集合——个人、群体、组织和跨组织领域。这样,知识管理又加入了对知识扩散性的研究。

对于知识进行阶层性的划分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这种划分大致将知识分为数据、信息、知识三个阶层。这里,“数据”到“知识”的转换,被认为是一个内化过程。

知识管理是如何增加价值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各种知识管理的理论都涉及到了知识的增值问题,但很少有一种理论明确地从价值增加的角度看待知识管理。

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是动态的。T.Davenport和L.Prusak论证了知识的价值链。他们认为,知识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非一成不变的,有着提升和滑落的过程。知识的产生仅仅是价值产生的一部分,通过积极可控的知识管理,可以实现知识本身的价值的增加。这一过程和开发一种知识资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但Davenport,Prusak的价值链理论还是建立在对知识进行阶层的划分(数据——知识)的基础上。实际上,正如刚才所说,知识可呈现性(显性——隐性)、扩散性(个人——组织)的改变也可以创造价值。其实,知识的价值增加可以看成是知识移动的结果。

根据J.Schumpeter的知识经济理论,知识的价值源于蓄积知识获得的租金。他提出“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来解释放弃、分享知识带来的收益。而D.Teece在解释这一问题时则采用了“知识市场”的理论。将知识的价值创造归于“企业内部的非实质传递,外部非实质传递和技术的捆绑销售”活动。其共同点在于承认移动(蓄积、放弃、销售、传递等)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这就说明:知识的价值链不仅仅存在于阶层性的知识分类中,同属于“知识”层面,相同阶层知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产生不同价值收益。

二、使用I—空间对知识增值和知识移动的关系的分析

1.I—空间

但是,知识是如何从低端(低价值)处上升到高端(高价值)处的呢?

1995年,Max.H.Boisot提出的I—空间(I—space)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认识论空间7:它是三维度的,用“抽象(Abstraction)、编码(Codification)、扩散(Diffusion)之间更是实质意义的区分”代替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多少有些含糊的区分。”(J.C.Spender 1999)更重要的是,I—空间通过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对知识资产进行定位,借助于其直观的表现,我们得以将看待知识的着眼点从“相对含糊”的知识的可呈现性、扩散性等方面转移到了立体的知识的移动上。这更加接近创造价值的本源。此外,Boisot还提出了社会学习周期(Social Learning Cycle)理论。在I—空间中,技术不是静止的,其必然经过不同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的区域,有着“动态演化”过程。企业通过对其社会学习周期的认识可以选择不同的战略。Boisot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群(知识集团)在空间中的定位,并通过这种定位来解决企业战略取向的问题,而本文认为,和一个企业面临着的产业的社会学习周期一样,单个的技术资产(专利、工艺、专有技术)也会面对产品的社会学习周期的挑战,也可以通过移动优化其价值。

图1

I—空间和社会学习周期(SLC)8

2.企业单个知识资产的移动与增值

单个知识资产的价值可分为“效用”和“稀缺性”两部分(Boisot,1998),“效用”及“稀缺性”的判定又分别和编码、抽象及扩散程度相联系。由于社会学习周期的存在,随着编码、抽象和扩散程度的不同,知识的价值也是变化不定的。在I—空间中,价值最大区域在扩散程度最小(最稀缺)和编码、抽象程度最大(效用最大)处(V1区域),而价值最小区域则在扩散程度最大而编碼,抽象程度最小处(V0区域)(图1),无疑,获取最大价值的方法是使知识资产到达V1区域并尽量长地在该区域驻留。

企业中产生的知识资产,因固有的编码、抽象和扩散的特性而产生于I—空间的任一位置。如果要获取最大价值,就要在I—空间中移动企业的知识资产,靠拢V1区域。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资产必然由于其周期性而移动。但在不同情况下(专利情况、媒介、语境,技术生命周期),这种移动的路径和速度并不相同。在这些影响移动的情境中,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摩尔定律的运行或有关专利权的法案;但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比如企业可以选择是否申请专利及采用何种传播媒介。不可控的、市场共有的情境造成了一种产品(技术)很难挑战的发展周期——所有技术都终将过时,技术市场没有永远的秘密;而可控因素的存在使企业可以通过选择知识资产的移动方式以达到其在V1区域最长的驻留时间,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在此。

实际上,这种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显形/隐性知识或个人/群体知识的转换对企业价值增加的意义。因为后两者也可以看作是在一个二维(显形/隐性或个人/群体)图轴中对知识的移动。这就暗含了这样一个命题——对于企业的知识资产,我们可以通过干预其移动方式来增加其价值。

三、知识的价值链和知识价值增加模型

1.知识的价值链

基于知识的移动,这样一种知识的价值链是存在的,它存在于社会学习周期(SCL)中。本文认为对知识移动过程的详尽论述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认识现有知识所处的状态,以及知识增值路径的选择。因此,本文将知识移动过程中的状态描述为:混沌、初始知识、终端知识、应用知识四个阶段。

(1)混沌:这是一个接近于“数据”的状态。杂乱无章的信号让人眼花缭乱,也几乎是没有直接价值的。应该说,这还不是本文意义的知识。也就是说,它在I—空间的位置处于SCL 外部。

(2)初始知识:最初产生的知识,其价值和形态都是自生的。初始知识可以随机地产生于SCL的任何一点。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在V1区域中。而且,根据经验,一种新兴的知识技能一般处于V0区域的附近。

(3)终端知识:移动后的知识。通过编码、抽象与扩散的改变,终端知识将出现在SCL的V1区域内。移动知识使其再度增值,运行这一层面的知识可以得到更大收益。

(4)应用知识:实际上,“知识”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在应用中体现。在这个位置,知识被嵌入某个实体中,而这种嵌入产生的反应是不可控的,所以,我们意义上的知识在此消亡,知识被应用后的反应是非线性的,它们散射开来,重归于混沌。知识又分散至SCL的外部,等待新一轮的移动。

2.知识管理价值增加模型

为了描述知识在价值链上的移动过程,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开放式知识价值增加模型(图2)。其主体是一个环形回路。模型力图显示两个特点:一是移动性:知识在其中是一个在SLC中不断移动的动态要素。而且这种移动不是自生(技术特性)的。二是由于采用知识的价值链的观点,知识在模型中会有多次价值的增加。

模型中设置有五个核心流程——知识开发、知识评估、知识整理和知识应用。可以相信,如果企业有效地采用这四项流程管理其知识资产,将会对这些知识资产起到优化作用。

图2

知识管理价值增加模型

(1) 知识开发:知识从不规则的数据信号集合到SLC上的某一点,也就是知识从价值链的最低的混沌上升到初始知识阶段的过程。作为一个信息处理主体企业实际上完成了三项活动:吸收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知识。在企业KM系统中,开发过程大多由技术人员完成,在输出一端,就如刚才所说,知识仅仅被赋予技术上的自生的编码、抽象、扩散的特性。

(2)知识评估和设计:大多KM模型中的评估系统倾向于计算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目的。而在本文的模型中,知识评估将着眼于未来,着重于对知识资产在I—空间中可能的轨迹的预测。在使用这些知识资产前,企业应当先绘制其SLC曲线,按照收益最大的原则(V1区驻留)设计其后续的运动轨迹。许多企业并未意识到这点,其知识利用常是无序的,从而造成了知识价值的浪费。

(3)知识的整理:知识整理通过改变知识的固有的编码、抽象、扩散特性来影响知识在SLC上的移动。使其加速进入V1区然后减速逃离,从初始知识变成终端知识。这些改变可以是显性——隐性(编码、抽象)、个人——组织(扩散)或者其他各种转换形式。但这种转换(移动)不是随机的,所以可以称之为整理。这使知识在开发后还有多次的增值。一些过时的知识被处理、一些非核心的知识可以被出售(技术市场),一些看来无用的知识会有用武之地,其他的知识则可以在这种流动中获得更大的生机。

最普遍的知识整理方式就是改变知识的传播渠道。不同的传播渠道可以在主体间造成不同的认知差异,从而影响知识的编码、抽象与扩散。比如申请专利或公开专利技术、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产品/技术说明会或展示会、制作最佳案例并通过不同媒介发布、使用新的内部员工交流网络技术等。这保证知识资产进入了I—空间的V1区,也就保证了公司价值。

(4)知识应用:作为模型的最后一项流程,知识应用表现为知识嵌入某个实体的过程。在I—空间中,一些知识离开了SLC暂时进入无序状态,另一些则变成新技能以备再次开发。知识完成了一轮运动,大部分至少经历了两次增值。知识产生出有形价值,而此时的产出将比直接应用初始知识的产出更大。

四、结论

本文以价值增加为视角,探讨了知识管理的价值增加机理。通过本文可以看到,知识不仅是可以是实物资产增值的附加产品,其本身也是可以增值的。而这种增值,又可以通过知识在I—空间的移动实现。注意知识资产的动态性,并且将知识看作独立的、具有发展性的资产,站在知识的角度看待知识管理,也可以说是站在时下较流行的“人”的角度或者“技术”的角度的一种补充。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而言,四项知识移动的流程——知识开发、知识评估、知识整理、知识应用可以帮助提升其知识资产在价值链上的位置,通过对知识资产的进一步开发,獲得更大的回报。

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类型探讨 篇7

目前评估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质押资产评估价值类型的认识存在分歧,主要观点有: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

(一)从借款方角度考虑。

对于借款方而言,质押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价值取决于该资产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为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的现值,期望评估时假设这些资产按最佳用途使用,获取其即期在用价值。所以,从借款方角度考虑,应使用市场价值作为评估的价值类型。

(二)从贷款方角度考虑。

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决策时,为保证贷款安全、降低信贷风险,要考虑如果借款人偿债能力不足时,贷款的担保抵押资产必须作为还款的保证。贷款人对抵押资产关注的重点不是该资产与其他生产要素一起为借款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的继续使用价值,而是该资产从现有经济实体分离并被用于抵债的清算或变现价值。此时交易被限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完成,并且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金融机构是迫于收回贷款而进行的出售。这与在公开市场上充分竞争、有足够时间选择和谈判的条件完全不同,所以导致迫售清偿价格远低于公平市场价格。因此,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考虑,抵押资产评估适宜的价值类型应该为清算或变现价值。

二、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类型的确定前提

(一)市场价值应用的条件。

包括自愿买方、自愿卖方、评估基准日、以货币单位表示、公平交易、资产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展示时间、当事人双方应各自精明、谨慎行事。市场价值反映了各市场主体组成的市场整体对被评估资产效用和价值的综合判断,不同于特定市场主体的判断。

(二)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的目的。

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评估是由质押贷款这一特定经济行为所决定的,因此,其评估目的受到金融机构和借款企业双方的影响。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权利移交给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或权利作为该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将该动产或权利折价的价款优先受偿,或是以拍卖、变卖该动产或权利的价款优先受偿。从质押的定义可以看出,质押的本质就是保证债权。设定质押权是国家依法赋予质押权人对质押人(债务人)履约的督促权、在一定条件下对质押物的处分权和优先受偿权,以保证质押债权安全。知识产权质押的评估目的就是在不损害质押贷款借贷双方利益的基础上,为质权人(金融机构)提供质押知识产权合理的评估值,以保证主债权的实现。

(三)质押知识产权的“或有产权”特点。

质押产权在评估时点不发生转移,只有当借款企业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偿还贷款时银行才享有对质押知识产权的处置权,这时产权才发生转移。

(四)借款企业双重还款来源。

一是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来归还贷款,即“第一还款来源”;二是银行可通过处置质押知识产权获得补偿。

三、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类型的确定

(一)市场价值的应用条件不足。

笔者认为,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不应采取市场价值类型。首先,“质押”这一特定目的,要求评估时必须考虑质押知识产权变现市场因素对评估值的影响。与一般交易不同,质押中“买方”为银行而非企业,银行不能像企业一样实际应用所质押知识产权,未来获利能力不能自主控制;相比于知识产权未来的实现价值,银行更加关注知识产权的变现能力,使得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价值向变现价值偏离。另外,贷款的应用可能使企业获得财务杠杆效用,因此为获得贷款,企业有可能提供虚假信息,谨慎性受限。由此可见,变现市场因素的考虑,打破了市场价值的应用条件。其次,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目的来看,如果在贷款合同期间,质押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小于贷款合同的价值,那么借款方的理性选择便是违约,这时,银行贷款安全将得不到保证。因此,用市场价值进行评估,而不考虑资产的“质押”目的,有可能会助长企业的违约行为,给银行贷款安全带来威胁。

(二)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不能照顾到各方利益。

实际工作中,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贷款额的确定采用质押率法。质押率是指贷款本息与质押物价值之比。质押率的高低是银行在综合考虑评估报告和出质人的信用等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前景、质押物的流动性及其变现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可见,在质押率中已经考虑了贷款期间以及质押知识产权处置时银行可能承受的风险因素。如果将质押知识产权的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作为质押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对质押知识产权的变现因素则进行了多重考虑,这对质押人(借款企业)而言是不公正的,也使他们获得了更低的贷款金额,而且有悖资产评估的客观、独立、公正原则,增大了资产评估的风险。

(三)质押价值的选择。

这里所说的质押价值是指考虑到资产的长期存续性、正常的和当地的市场条件、资产当前的用途和可选择适宜用途等因素,在对资产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处置实现相关因素进行谨慎估测后,得出的资产评估价值。它是处于市场价值、清算价值或变现价值之间的值。

首先,质押价值类型体现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初衷。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借款企业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即:贷款能够正常持续、质押知识产权不发生转移;质押知识产权能够起到对借款企业信用增级的目的;借款企业用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如期甚至提前归还贷款;金融机构和借款企业均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获得自身的发展、进步。银行质押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收回贷款,第二还款是实现第一还款的一种手段,即质押是银行给借款人施加压力让其能如期还款的一种手段。第一还款是第一位的,这才是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初衷。

其次,质押价值符合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相关利益主体的要求。从借款企业来说,知识产权质押价值考虑了知识产权资产的长期存续性等因素,符合借款企业(知识产权人)的预期;从银行(金融机构)方面来看,知识产权质押价值是在对知识产权资产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处置实现相关因素等进行谨慎、保守的估测后,得出的评估价值,维护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益;从评估机构来讲,在保障评估报告使用方利益的同时,降低了自身的评估风险。

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途径 篇8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 知识产权必然要在会计上得到全面如实反映。目前世界各国有关知识产权资产都是在无形资产会计框架下核算, 由于一直以来无形资产会计在理论与实践中难以突破有形资产计价原理, 使得知识产权价格确定方法被会计学界公认为资产管理和资产评估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没有基于知识产权资产的特殊性予以专门的会计确认与计量是目前世界各国知识产权会计的主要特点, 资产负债表上因此所反映的知识产权会计信息是歪曲的。目前经济活动中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筹资、投资活动, 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 首先应考虑知识产权估值问题。歪曲的知识产权会计信息必然将知识产权估值带入更大误区, 不但无助于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发展, 反而起了更大的阻碍作用。因此, 基于知识产权资产的特殊性寻找合适的会计确认途径具有现实紧迫性。

二、知识产权价值的会计确认途径——独立知识产权会计

(一) 独立知识产权会计的基础理论

1.会计契约论。会计是围绕会计信息而发生的行为, 是对经济活动如实客观地确认和计量。按照交易费用经济学,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 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契约作为法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 凡有关会计信息交易的各方都可纳入其分析框架。因此, 从经济学有关理论出发, 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契约, 是对契约主体交易活动的确认和计量。凡涉及契约主体交易中的经济活动都会在会计上客观反映。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 经济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和变化, 会计必然顺应体现这种变化趋势。会计作为对交易各方经济权利与责任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一种社会契约安排, 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和其他约定的会计制度上。正是这些准则和制度构成了会计契约的主体, 规定了企业契约参与主体的行为约束和利益分享边界。因此, 会计顺应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主要通过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发布体现出来。

2.会计均衡论。契约主体经济活动的会计需要实质是经济利益需要的必然结果。作为规范会计信息交易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变迁表明了契约主体利益的发展变迁。会计活动的重点不仅在于企业对于它与市场之间交易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利益管理, 还在于利用会计对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将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迁纳入到契约主体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框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会计准则作为规范会计主体行为的制度, 实际上是各利益相关者彼此争斗和相互妥协的产物, 以此实现调节契约各方利益均衡的功能。

3.会计产权论。从经济学角度, 产权是指拥有财产主体的一种行为性权利, 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 (黄少安, 2004) 。实质上是产权主体间围绕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一种经济权力关系。产权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并将一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经济学本质上是对稀缺资源产权问题的研究。作为经济学中重要分支的会计学, 以其特有的对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手段来界定稀缺经济资源的产权, 从而达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活动日益多元化, 产权主体也日益多元化, 知识产权主体的变动发展为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 独立知识产权会计的现实要求

目前, 我国并没有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具体会计准则, 有关知识产权会计方面的具体规定都是以无形资产准则形式体现的。如在无形资产准则中概括了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的会计规范。按目前我国无形资产准则的规定, 无形资产的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这一确认原则与有形资产的确认原则并无不同。按照上述确认原则, 一些符合无形资产性质但无法可靠计量成本的自创项目就不能纳入价值确认与计量的范畴。此外, 在无形资产确认方式上, 也没有体现其与有形资产的差异。如有关研发费用的处理,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将研发活动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并规定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 进入开发程序后, 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 就可以予以资本化。该规定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会计处理上就是研究费用费用化, 开发费用资本化。国外一项研究表明, 研究以及开发活动与未来经济利益具有相关性, 平均来说, 研发费用 (R&D) 每增加1美元, 将导致在7年内的利润每年增加2美元、市场价值增加5美元。将研究与开发支出全部计入当期费用的处理方法, 不能反映该活动的经济本质。早些年, 国外有学者就研究指出, 会计处理方法不可能永远不变。就研发投资增长率和其所获利润率的关系来看, 研发投资增长率越高, 基于传统会计处理方法, 其账面上所反映的会计利润比起实际带来的经济效益就越低。其他学者, 如Beaver and Ryan (1998) 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因此, 虽然该准则与2001年准则相比具有实质性进步。但该处理方法从账面上依然将部分研发费用予以费用化, 与知识产权无关的一些申请费用予以无形资产成本化, 同时, 从账面形式上只反映了作为无形资产相关载体的有形资产的支出, 看不出所支出的费用与有关知识产权的相关性和对应性。由于没有专门变革传统会计的知识产权会计, 依然很难从账面上分清与相关知识产权对应的各个研发项目的投入与产出, 难以对知识产权估值做出合理判断。

由于财会标准基本被有形资产的概念所左右, 要在资产负债表上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知识产权价值是非常困难的。会计学中, 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是以盈利或亏损、资产或负债来表示的。会计学发展至今, 一直没有合适的词汇或语言向投资者和管理层表述知识产权的价值。通过组合会计学现有的词汇, 并不能对知识产权进行令人满意的表述。知识产权价值分内部创造和外购。内部创造的知识产权总是被作为支出来对待, 开发知识产权所进行的研发活动也是如此。与内部创造知识产权的成本在报表中是一次性支出不同, 从外部购买的知识产权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 例如, 美国GAAP规定, 知识产权是根据收购成本来确定价值的, 并且可以把这个成本最多分摊到40年。开发知识产权所需的投入随时发生, 其成本又不明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会计报表中的利润和亏损并不足以反映知识产权为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的成功所带来的经济盈利, 因而所提供的关于知识产权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信息是歪曲的。如果公司通过出售或使用许可方式运营自创知识产权, 会因为资产负债表中没有体现知识产权成本, 利润的创造似乎是无成本带来的。这种信息的表达, 使知识产权价值因内部创造和外购性质不同而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内部创造的知识产权被认为是一文不值, 而一经转手的知识产权却值上亿美元。

显然, 在世界范围内, 目前的会计准则几乎没有表述知识产权价值的空间, 要反映一个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公司收入的关系, 特别是那些由公司内部开发出来的知识产权与公司收入的关系, 几乎是不可能的。知识产权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表现出来, 也使得管理层很难制定或者研究知识产权战略。因此, 尽管会计报表中都是些精确的事实, 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中, 有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形象。会计报表或报告很难充分反映知识产权, 特别是公司内部开发的知识产权。会计业自身正在意识到应对知识经济的必要性, 认为应该改革财务报告制度, 以便反映知识产权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 普遍的看法是, 各公司除了财务报表之外, 还应该主动发布知识产权报告。

因此, 基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基础理论及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知识产权价值合理全面反映的途径恰恰在于有效体现知识产权价值特殊性的独立知识产权会计。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项资产, 知识产权必然要在会计上全面反映。一直以来, 无形资产会计以有形资产计价原理来核算, 在此框架下, 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知识产权会计信息是歪曲的。合理的确认途径在于体现知识产权资产特殊性的独立知识产权会计。

关键词:知识产权价值,知识产权会计,会计确认途径

参考文献

[1]胡开忠.权利质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1.

[2]刘丽娜.会计契约本质与会计规则变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Baruch Lev, Bharat Sarath.R&D REPORTING BIAS-ES AND THEIR CONSEQUENCES[EB/OL].http://pages.stern.nyu.edu/%7Eblev/R&D%20Biases.doc2009年6月30日访问

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研究 篇9

一、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 丰富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理论。目前世界各国有关知识产权资产都是在无形资产框架下确认, 但由于一直以来无形资产的计价在理论与实践中难以突破有形资产计价的原理, 使得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被经济学界公认为是资产管理和资产评估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 收益法是最主流的方法;但收益法的关键在于准确预测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的未来净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对于武器装备这种缺乏市场环境的商品, 难以通过市场预测其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量。对于此类知识产权价值如何进行评估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该问题的研究同样有助于解决类似不能明确预测给企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

(2) 丰富和完善装备采办理论和装备价格理论。目前的装备采办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装备有形部分的采办, 装备价格理论也主要研究的是装备有形部分的价格。对于知识产权如何进行采办, 装备价格中如何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还研究较少。通过对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研究, 明确装备采办中哪些知识产权应该进行价值评估, 以及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应该如何进行价值评估, 为装备采办和定价提供参考, 将进一步完善装备采办理论与装备价格理论。

2、实践意义

(1) 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产生。知识产权的创造需要巨大的智力和物力投入, 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 需要获得更加优越的价值补偿。企业开发知识产权的动力就是要获取超额收益。我们在装备采办时对知识产权的价值不予认可或只按照成本认定其价值, 使得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不到合理的认可, 相关开发人员和企业积极性遭受打击。装备研制单位为了回避风险, 将不会自筹资金进行知识产权的开发。在利用财政资金进行知识产权开发时, 产权开发单位为了获取更高的回报, 往往想方设法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军方认可的有形成本项目, 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硬件设备, 不仅造成了浪费, 还影响了装备的战技性能, 甚至威胁到装备质量。

通过对装备采购中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 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客观存在性予以认可, 给知识产权开发单位投资提供补偿, 对创新性劳动成果给予奖励, 使开发单位直接通过知识产权获得必要的补偿和合理的收益, 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

(2) 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转移。我国装备科研、购置、维修分段管理, 大多数装备承研、承制与承修单位分属不同部门, 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由于不承认知识产权价值的客观存在性, 知识产权的转移不付费, 知识产权所有单位不愿将核心知识产权提供给使用单位。有些科研单位自己建立工厂进行生产, 造成重复建设, 不利于协作分工, 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也难以保证装备质量。在修理装备时, 由于没有详细图纸等技术秘密资料, 不得不高价送回知识产权所有单位修理或采取逆向工程等方法进行探索修理, 这大大增加了修理成本, 影响了修理质量。

此外, 技术创新并不是全面地使用全新技术, 还包括成熟技术系统化和集成化, 并以此改造现有武器装备或集成一种更富创新性的系统。当今时代, 民用科技突飞猛进, 其中很多可以转化为军用, 企业自身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储备。如果不对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 对应用已有知识产权和引进商用知识产权予以适当补偿, 则企业将不会运用这些知识产权, 多走弯路, 阻碍技术创新。

通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为知识产权的转移提供定价参考, 给予知识产权出让方应有的补偿和奖励, 可以为知识产权转移扫清障碍, 提高装备质量和采购效益。

(3) 促进国防知识产权的应用。在目前的军品价格形成机制下, 由于知识产权不计价, 不仅知识产权拥有单位不愿意转让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使用单位也不愿意应用知识产权。因为采用知识产权后往往使其生产成本降低, 获得的利润减少。对知识产权的价值予以合理评价, 使其计入军品的生产成本, 将会使知识产权的使用方利润增加, 也会促进其采用知识产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运用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国防知识产权的有偿使用费方面。

美国在1979年就率先提出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联邦采办条例》和《联邦采办条例国防部补充条例》明确规范了对知识产权使用费的管理, 实行了一种改良的让权政策, 即在多数情况下, 政府投资合同所产生的技术发明的专利所有权归承包商, 政府享有为政府目的的免费使用权, 而且对专利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充分的调控权。对技术资料的管理中规定, 承包商在履行装备采购合同时, 政府可以获取的技术资料包括在合同项目研究开发中首次产生的技术资料, 以及承包商拥有并用于合同项目研究开发的技术资料。英国国防部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政策法律《国防部知识产权指南》中指出, 知识产权需要付费时应有正式的许可协议才可得到许可, 该许可应当包括以下几点:“对当事人的确认、被许可的技术和权利、许可使用的范围和区域限制、再许可的规定、支付费用和计算方式、许可的期限、是否在许可期满时结算该许可等”。澳大利亚2003年版的国防知识产权政策———“发展和维持国防能力”中包括了6项原则和21项支持战略。其中的货币价值原则中明确指出:“国防部将确保不会为拥有或许可知识产权支付两次钱”。

在国内, 蒋康铭等最早进行国防知识产权研究, 对国防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国防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了我国保护国防知识产权的对策与建议。张代平等通过对美国装备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认为我国应该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装备采购立法工作中统筹考虑, 加强各级装备部门对装备知识产权的管理与监督, 规范装备知识产权的奖酬制度, 激发技术创新活力。黄朝峰等 (2008) 对装备动员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知识产权的授权价格影响不同单位参与装备动员的积极性。

在国防知识产权使用费、补偿费研究方面, 赵天武等在研究报告中对电子设备采办合同中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的使用管理政策进行了研究, 认为知识产权的“二次付费”是客观存在的, 少量的“二次付费”有利于鼓励创新、成果顺畅地转化及稳定人才。杨颖珂、曾立 (2008) 对民营经济参与装备动员知识产权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对于民营经济中没有国家投资背景的专利成果如果应用于装备动员领域, 不存在“二次付费”的问题, 应该予以全面补偿;对于具有政府投资背景的知识产权, 其补偿与否以及补偿的程度取决于研发合同中的规定条款。

陈润生、曾勇 (2005) 在研究军工知识产权价值中建议对国防专利的价值评估时把国防专利成本费用加上该专利的获利能力一起计算, 即采用成本—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军工技术秘密的价值评估, 一般采用收益法, 但在成本资料便于收集时也可采用成本—收益法;军工著作权价值最好采用收益法;用收益法评估知识商标权是可行的。张蓓 (2009) 对船舶行业国防技术秘密知识产权价值进行了研究, 仅罗列了相关公式, 并没有说明适用范围。严钰霆、尚晓 (2011) 对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进行探析, 也只是介绍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有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及收益途径, 并没有结合军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从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关于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已初步开展, 但有待深入。

三、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基本思路

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遵循一般资产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在购置一项资产时, 理性的买方会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 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高于所购置资产在未来能带来的回报, 即收益额;第二, 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高于市场上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的现行市价;第三, 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重新开发或购置该资产的现行成本。第一条原则体现了价值评估时的收益原则, 第二、三条体现了替代原则。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途径的价值评估方法正是基于以上三条原则而制定的。

在出售一项资产时, 理性的卖方会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 所愿意接受的价格不会低于成本;第二, 所愿意接受的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上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的现行市价;第三, 所愿意接受的价格应符合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

因此, 市场价格是价值的最佳体现。收益是价值的上限, 成本是价值的下限。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市场价格趋向于成本, 可采用成本评估价值。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 市场价格趋向于需求价格即收益, 可采用收益评估价值。一般情况下, 市场价格处于成本与收益之间, 趋向于获取行业平均利润率, 可综合成本、收益、平均利润率和平均收益分成率等指标来评估价值。

1、市场法在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市场法是资产评估中的首选方法。但由于知识产权的垄断特性, 在市场中很难找到类似的参照物。因此, 一般知识产权评估很难应用市场法。但在某些情况下, 具备应用条件时也可以应用。例如, 对于军民两用的知识产权, 如果其在民品市场上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价格, 在应用于军品时, 也可以参照该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评估, 这是基于无套利原则确定的。此外, 可以根据市场法的原理, 进一步拓展。市场法的原理是运用替代原则, 购买者购入一项资产的价格不会超过市场上具有同样效用的资产的价格。因此, 我们在市场上寻找参照物时, 不一定选择结构和功能都相似的同类资产作为参照物, 而只需要找到一项资产或资产组合, 使其效用与被评估资产相同, 则可据此评估资产价值。

知识产权一般无法单独发挥效用, 需要与硬件结合形成装备才能生成战斗力。例如, 采用一种制导技术, 可使导弹的命中率精度提高一倍。现评估该制导技术的价值。设一枚未使用该制导技术的导弹成本为50万元, 一枚使用了该制导技术的导弹成本为60万元, 则两枚未使用该制导技术的导弹其效能与一枚使用了该制导技术的导弹相同。使用该技术导弹的需求量为100枚, 则该技术的价值为: (50*2-60) *100=4000万元。

2、收益法在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收益法是评估知识产权方法中能够直接体现知识产权效用的方法, 也是一般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装备采购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效用是提高国防安全水平, 很难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 收益法在装备采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使用中受到了限制。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应用, 例如, 如果知识产权的作用是降低成本, 我们称之为成本节约型知识产权, 则这种知识产权的经济效益容易确定, 其经济收益就是成本的降低额。例如采用某项技术后, 使每枚某型导弹的制造成本降低了10万元, 预计该型导弹的需求量为100枚, 则该项技术的价值为1000万元。

专利与技术秘密价值评估中, 最常用的是收益分成率模型 (Licensor’s Share of Licensee’s Profit) 。该方法体现着这样一个利润分享的基本原则:实施转让专利资产所产生的利润, 由当事双方共享。在专利的许可实践中, 常采用固定许可费率的形式向专利许可人支付专利许可费。因此, 在装备采购中获取知识产权许可时, 我们只要确定专利的许可费率, 也可以根据装备的销售收入评估知识产权的价值。

收益分成率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折现率;Rt———指利用被评估的专利资产第t年可得的预期年收益;α———利润分成率。

在收益分成率法中, 最为关键的参数是专利或技术秘密的分成率。如果仅仅以定价为目的, 而不需评估专利的总价值, 只要确定分成率即可。如果能确定专利分成率, 则在装备定价时可以直接按此分成率定价, 即可实现专利价值评估的目的。

目前利润分成率多参考国际惯例及统计数据, 由评估师根据经验分析来确定。国内外技术转让中确定利润分成率的依据主要有“三分法”和“四分法”等几种形式。“三分法”认为企业所获利润是资金、营业能力、技术这三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技术创造的利益是由技术本身状况和企业状况来决定, 一般应占总收益的1/3左右。“四分法”认为企业所获利润是由资金、组织、劳动和技术这四个因素综合的成果, 因而技术创造的利益应占总收益的25%左右,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对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价格进行分析后, 认为利润分成率在16%~27%较为合理。综合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 利润分成率在15%~30%较为合理。

军品是按成本加成定价的, 利润是定价成本的5%。按此利润率, 则成本分成率在0.75%~1.5%之间。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调整:一是军品定价采取的是“保本微利”原则, 军品的利润率较低, 而一般创新产品利润率较高, 应按行业平均创新产品利润率予以调整;二是利润基数的确定应以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准, 如一项飞机发动机的专利, 应以发动机成本计算利润, 而不是以整个飞机的成本计算;三是利润分成率。根据价值影响因素, 综合专家意见予以调整。

3、成本法在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成本法是用重置成本去评估资产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本是重置成本, 而不是历史成本。因此, 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不是成本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 而是基于替代原则, 理性的投资者不会用高于重置成本的价格去购买一项资产。在装备采购涉及的知识产权中, 如果其创造过程没有太多的创新性和偶然性, 其重新创造的成本比较容易确定的情况下, 则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去评估其价值, 如一般的军用软件。软件的开发可以看作是具有一定竞争性, 其开发的社会平均工作量是较容易确定的, 重置成本可以计算。在计算重置成本时, 应以社会平均劳动率来计算重置成本, COCO模型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软件中包含的创新部分, 可以参照专利评估方法解决。专利不适宜采用成本法。因为法律赋予了其排他权。即使他人通过自己努力研发出了已获专利的技术, 也要经专利人许可才可以使用该技术, 并交纳许可费。因此, 专利的重置成本是无穷大的。专有技术可以通过逆向工程破解, 逆向工程的成本就是重置成本, 但往往该成本也很难确定。

四、存在的困难与政策建议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问题本身就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难题, 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与一般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相比, 由于其经济收益很难确定, 更增加了评估难度。美军等由于科研生产一体化,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不是很多, 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也较少, 可借鉴的方法很少, 因此难度相当大。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价值评估是一项实务性非常强的工作, 一般的资产评估工作也是在边实践边总结,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装备采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也不能等到理论上完全突破后再开展, 应尽快付诸实践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 建议尽快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试点

研究制定各方法的实施程序、方法步骤以及各步骤的输入输出, 确定试点方式, 制定试点方案, 指导后续的试点工作。选取一定数量装备承制单位作为试点单位, 指导试点单位采用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 针对各类型知识产权进行价值评估。根据试用结果, 评估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并收集试点单位的反馈信息, 进行方法的适用性改进, 并进一步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对装备采购价格的影响。根据试点经验, 研究制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规范, 包括价值评估原则、程序和标准, 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具体应用程序以及相关表格、文档等, 规范装备采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

2、设立装备采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业机构

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涉及法律、技术、经济、军事和科技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很难搞好的, 必须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或对现有评估机构进行培训使其具备资质才能完成相应工作。评估机构应按照国家、军队有关法律法规和评估准则的要求, 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工作, 不得违规执业或出具虚假评估报告。同时, 有实力的评估机构应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知识产权评估发展的评估方法及参数的获取途径,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开拓知识产权评估服务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领域, 使评估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知识产权的发展和装备的技术创新。

3、尽快研究制定相关管理法规

相关主管部门应完善现有的监管规章条例, 运用科学手段加强对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活动监督管理, 严格规范评估活动中各有关主体的行为, 科学引导知识产权占有单位合理运用评估结果;建立评估机构诚信档案, 对利用评估活动弄虚作假行为要严肃查处, 认真纠正, 对违法违规执业的评估机构和从业人员严厉处罚。

4、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是科学、客观地获得评估参数的必由之路。中评协已经成功推出了机电产品价格信息数据库、法律法规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为评估师开展相关评估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科学的数据来源参考。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也很有必要建立本行业的基础数据库。加快评估参数、交易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是促进装备采购中价值评估科学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考虑到数据库建设开发周期长、专业要求高及投入使用后业内广泛受益等特点, 建议在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时可以以国防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为主导, 建设系统、专业、操作性强的基础数据库平台。

摘要:随着装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装备采购时对知识产权如何付费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是进行价值评估。本文分析了开展装备采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意义, 阐述了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在装备采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思路, 指出了开展装备采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我国应重视隐形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 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隐形,核心价值,拐点

最昂贵的知识产权, 其实是隐形知识产权;它的创造者主要是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核心层、中坚层成员。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应重视隐形知识产权, 在招商引资、鼓励创业、振兴服务业等方面推进工商注册、自由出资制度改革, 激活、释放隐形知识产权。

一、什么是隐形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两个:它是一种基于心智活动、社会评价、知识创新、信息组合、身份指引的无形财产, 同时是一种私有的排他性权利。

有些知识产权可以形成专门的知识产权记录, 并获得知识产权登记证书, 如获得专利证书、版权证书、商标证书等。这种知识产权存在文献记录载体、法律证书载体, 能被公众从官方公报中查询、阅览, 可被称作“有形知识产权”。例如, 公司的CEO通过心智活动, 在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上设计创新性的商业模式, 申请并获得商业方法专利, 那么这种知识产权就是形成了商业方法专利文献, 并获得商业方法专利证书的一种有形知识产权。

但是, 大部分知识产权, 要么没有形成专门的知识产权记录, 要么有记录但是没有获得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这种知识产权可被称作“隐形知识产权”。如公司技术部门的书面会议记录, 被参会人员签署保密承诺后, 是一种形成了知识产权记录的商业秘密, 但是没有获得法律证书, 属于隐形知识产权。这种商业秘密的私有性、排他性通过保密活动实现, 能被权利人长期独占使用。再如, 公司最高决策层规划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后, 对商业模式的内容不做书面记录, 也不做传达, 而是分解成一个体系化的规程、契约和指令集合, 陆续下发到各个执行部门。这样, 在新商业模式部署就位, 并自发形成昂贵的进入门槛后, 竞争对手才能形成抄袭能力。这种新商业模式的创造者, 能在“竞争窗口期”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形成排他性权利。它拥有的知识产权是一种隐形知识产权。

二、隐形知识产权为什么是最昂贵的知识产权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各国的企业创新将主要是增量创新、累积创新、集成创新;即使出现革命性创新, 它也需要大量的增量创新、累积创新、集成创新实现市场收益的大爆发。

在增量创新、累积创新、集成创新主导企业竞争的时代, 企业的市场和经营管理人员承担起了创造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重任;真正的核心知识产权也从有形知识产权变为隐形知识产权。这种情况下, 技术要素配置、技术路径选择、商业模式创新、功能设计、外观设计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五大知识产权创新。

如图1所示, 以苹果公司为例, 这五大知识产权创新的主要实施者, 不是研发人员 (指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人员) , 而是市场和经营管理人员 (也包括科研规划和科研管理人员) ;而且, 这五大知识产权创新的成果主要是隐形知识产权, 主要落入隐形知识产权所在的蓝色区域。如技术要素配置主要是隐形知识产权, 其结果是对苹果智能手机选择采用三星处理器、安洁组件、高通芯片、金利机壳、莱宝触屏、夏普面板、Audience语音芯片等。这种配置技术要素的隐形知识产权大部分不能转化为专利等有形知识产权*。

图1中, 五大知识产权创新均有一部分转化为有形知识产权, 但是大部分属于隐形知识产权;有形知识产权能延长企业整个知识产权体系的保护期, 但不属于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资产。因此, 企业最重要、最昂贵的知识产权是隐形知识产权, 其创造者主要是市场和经营管理人员, 而不是科研人员。

三、隐形知识产权的企业治理模式是什么

从国内外企业的发展看, 隐形知识产权的竞争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

一旦隐形知识产权缺乏冲击力, 不能产生足够的市场回报, 那么大部分有形知识产权会大大贬值, 或者顷刻间土崩瓦解, 变成毫无价值的专利文本。例如, 由于柯达公司隐形知识产权缺乏冲击力, 导致柯达经营陷入危机, 市值从310亿美元跌到9700万美元。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后, 柯达公司把专利抵押给银行, 并拿出1100多项数字图片处理技术专利, 标价26亿美元向全球拍卖。结果, 买方的最高报价目前仅约2.5亿美元。再如, 雷曼兄弟、美林银行都曾部署大量金融、保险、会计、投资技术专利。它们破产后, 这些专利已大部分被弃权失效**。

既然隐形知识产权非常重要, 那么企业如何回报其创造人员, 如何激励其释放、激活隐形知识产权资源呢?

如图2所示, 企业对有形知识产权创造人员的回报方式主要是工资, 还包括低浮动奖金、期权、小额分红等;其企业治理模式主要依靠效益工资制度。但是, 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对有形知识产权的治理侧重知识产权的挖掘和保护, 严重缺乏知识产权创造和经营。

图2还说明企业对隐形知识产权创造人员的回报方式主要是股权, 并且还包括高浮动奖金、期权、大额分红、表决权、收益支配权等;其企业治理模式主要依靠股权治理制度。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科技战略对隐形知识产权的治理尚为空白。

从苹果公司的发展看, 负责市场、经营管理、外观设计的乔布斯一直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在企业被金融资本控制之前, 主要是乔布斯领导的市场、经营管理团队对苹果实施控股。苹果公司被金融资本接管后, 乔布斯曾一度离职创业;再度回归苹果公司时, 苹果斥资4亿多美元收购乔布斯创办的NeXT公司, 并向其免费赠送苹果公司股票和期权, 使乔布斯成为苹果公司的最大自然人股东。公司授予乔布斯等核心经营团队的股权和期权成为激励其创造高品质隐形知识产权的主要工具, 实现了苹果的第二次崛起。

相反, 科研人员从未成为苹果公司的控股团队, 也未成为苹果收益的主要分享团队。在增量创新、累积创新、集成创新主导企业竞争的时代, 企业的市场和经营管理人员承担起了创造企业核心知识产权的重任;真正的核心知识产权已从有形知识产权变为隐形知识产权。因此, 与研发人员相比, 企业的市场和经营管理人员应当从企业获得更大的回报, 也应当对企业拥有更大的掌控之权。

四、激活、释放隐形知识产权需要完善自由出资、自主经营制度

我国在招商引资、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创业、振兴服务业等领域, 都侧重扶持大企业, 尤其侧重扶持注册资金规模大, 拥有大量有形知识产权的企业。我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限定为有形知识产权出资, 而且价值评估极不自由。我国还要求企业注册地必需使用写字楼、厂房或商业地产。我国对大量行业的公司注册和经营采取事先审批、行业准入制度。

这些政策背离西方近代以来的公司治理潮流, 已对我国未来的知识产权、科技崛起造成阻碍。实际上, 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应是通过自由出资、自主经营制度激活、释放隐形知识产权。

1. 国外科技企业依靠隐形知识产权崛起

如西方创新型科技企业大都是缺乏有形知识产权的个人或者小企业创立的, 都对隐形知识产权出资占总股本的比例持自由放任政策, 对隐形知识产权出资及其资产评估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如HP、苹果、亚马逊产生于小城镇的居民车库, 创立初期都没有什么知识产权, 更缺乏注册资金, 其股份完全由隐形知识产权出资人自由协商确定, 其出资主要是自由估价的隐形知识产权, 不是现金或者实物出资, 更不是有形知识产权出资。

再如, 微软、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头均产生于小型学区自治体的学生宿舍;英特尔、高通、甲骨文产生于小村镇的个人家庭起居室。这些公司一开始都没有什么注册资金, 没有写字楼, 更没有任何有形知识产权证书。它们进入互联网、通讯等行业也没有任何限制。它们崛起之前都基本没有什么有形知识产权。如微软公司创立后近20年内没有撰写、申请专利, 在遭到大量专利诉讼后才变身为一家专利巨头。

总之, 这些科技企业都是依靠隐形知识产权创立、崛起, 而不是依靠庞大的现金、实物资产, 或者有形知识产权资产创立或崛起。

2. 国外教育企业依靠隐形知识产权崛起

与我国民办教育从大校园、大楼、大笔投入起步不同, 国外教育企业都是依靠隐形知识产权起步, 但是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超过我国任何类型的教育机构。

如工学院办学成本高, 硬件积累大, 是办学难度最大的民办学院之一。但是, 一个“老外公”在家创办的博拉技术学院已跻身印度十大工学院。1901年, 博拉先生 (Seth Shiv Narainji Birla) 在家创办一所学校, 该校仅有一个学生, 就是他的外孙。博拉先生从这个1人学校开始, 迅速创办了小学、高中、技校, 并建立了自由印发硕士、博士文凭的博拉技术学院, 并逐步创建了银行、商社、工厂等, 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企业集团——博拉集团。

再如, 马尼帕尔集团 (Manipal Group) 成立于1953年。当时, 一个文学博士 (Tonse Madhav Ananth Pai) 回到他在印度西海岸贫瘠山区的家乡小镇——马尼帕尔开设了一家私立医学院, 当时学校仅有1名老师, 2个学生, 但不久就成为印度最大的医学院。后来他又注册了工学院、大学, 媒体、服装、家庭装修等公司, 以及银行、医院等机构。他的孙子也不是医学专业毕业, 但在28岁时离开保险公司, 只身一人到马来西亚创业, 完全依靠贷款建立了马六甲分校, 后来又到迪拜、尼泊尔、安提瓜岛等地开设分校, 并从医学院教育扩展到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育。这些分校对本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马来西亚约1/5的医生毕业于上述马六甲分校, 尼泊尔则超过1/3。

目前, 它在印度大本营的校区注册名称为马尼帕尔高等教育学院, 但它却使用自己起的名字——马尼帕尔大学。它还创办了另外5所新大学, 如斋浦尔大学 (Jaipur) 、班加罗尔大学 (Bangalore) 等, 新大学规划在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美国和欧洲设立分校。现在, 马尼帕尔集团的业务领域也已扩展到临床研究、干细胞疗法、新能源、软件、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产业。

与某些国家不同, 马尼帕尔集团自己命名大学, 自己设立课程、专业、学位, 自己颁发学历和学位证书。它还独立创建职业资质和认证考试, 如马尼帕尔ICICI学院为ICICI、巴罗达银行 (Bank of Baroda) 、科塔克银行 (Kotak Mahindra Bank) 等创立了职业考试体系, 负责编写课程、考试标准, 负责招收和培训学员, 并负责发放它自己印刷的学位、学历证书。马尼帕尔集团还与MeriTrac公司合作编写中小学入学考试标准, 编写试卷, 并承揽入学考试, 与印度技术学院 (India Skills) 、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 (City&Guild) 合作, 创建汽车维修、厨师、电焊工、电工、水暖工等领域的职业考试标准, 并承揽相关培训和考试。这种考试培训、职业培训项目中的马尼帕尔毕业生已高达数百万人。

除了上述校园教育和考试、职业培训, 它还积极发展网络远程教育, 创建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和考试标准, 设立相关专业和学位, 并颁发它自己印刷的学历、学位证书。目前, 它的远程教育部门已有20多万毕业生。

博拉集团、马尼帕尔集团都是依靠创办、经营人员的隐形知识产权实现崛起, 并非依靠庞大的注册资金、实物投入、有形知识产权实现崛起。直到现在我们去检索博拉集团、马尼帕尔集团, 也不会发现它们拥有什么有形知识产权。

从国外企业的经验看, 如果我国不通过完善自由出资、自主经营制度激活、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隐形知识产权, 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创新战略最终可能变成“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我们在政府驱动、领导下依靠资金、实物、有形知识产权构建的企业体系可能缺乏国际竞争力和扩张力, 在国内市场也可能被国外企业战胜。

注释

1资料来自《2011年度SWOT苹果分析报告》。

上一篇:低压接触器下一篇:体育教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