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

2024-07-25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精选十篇)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创新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兴起及其“双刃剑”效应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和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及网络文化应用已扩展到国计民生的各个角落,从某种程度上正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有重大冲击与变革。无一例外,网络文化也正在渗透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加入到网民的行列。据2004年6月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开始,互联网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从目前的网民结构看,以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的比例为最高,达到36.8%,2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占54%,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网民军”。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日益兴盛并蓬勃发展。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的时代精神状况和思维方式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而且正强烈地冲击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

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包括一切与信息网络技术有关的物质、制度、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而狭义上的网络文化则是指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文化的功能是对人的塑造。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是一致的。网络文化实现其塑造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和载体,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维要素,从而影响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思维过程,最终改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亚文化形态,还远未成熟,但它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其一,Internet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无法准确估量的虚拟空间中,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聊天、看电影、游戏等生活情趣,还可以获取资源,丰富自己、展示自己,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追求真知、了解世界、渴望沟通和交流的精神需求。其二,Internet高度个性化、隐匿化的特点和BBS、E-Mail等交互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探求和尝试心理,这种网络生活必然会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

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人们在通过网络获取对自己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将获得许多对自己无用甚至是有害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带有色情、暴力性质的信息,对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都带来不良影响;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青年人人际交往的障碍;网络中信息安全与高科技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电脑“黑客”的侵入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所有这些,不但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更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特点和生源特点使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化而难以管理。

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以培养较低层次职业技术或教师职业人才为宗旨的教育机构,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与方式和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与普通本科院校明显不同。再加上这些院校大多是从中等学校转型或升格为高等院校的,相对普通本科院校来看,办学条件、资源设施教学力量等方面都不强,与重点大学就更不能相提并论。这使许多在中学阶段富有理想抱负的学生考入高职高专院校后,不能正视现实,很容易把自己的多余精力和时间打发到网络方面去。从生源方面看,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大多是考不上本科院校或重点大学的学生,家庭经济不理想或不愿意重读再考而被父母逼着上的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爱读书、好奇心强、渴望友谊与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与支持。而网络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要求:网络游戏使他们仿佛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网上聊天给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等。由于摆脱了中学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管教与约束,他们有了相对较多的自由与空间,一旦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而学校的管理与教育跟不上,便极易导致管理上的“盲点”,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高职高专院校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也为德育工作带来难度。

在网络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全球共享化,当人们已现实地生活在信息包围的环境之中时,就必须具备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取舍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像限制中学生那样限制大专生的网络生活。现在,许多高校都建立起自己的教育网络,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用Internet连接起来了,网络教育与学习已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如何使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进行学习而又能实现有效的网络管理从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已形成了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师长的意见,待人处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内心渴望社会、学校和家庭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大专生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内容上支配一定的金钱,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教育环境使他们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更多更快,在网络世界中,其关心和猎取的广度也就更大。但部分学生的辨别及自制力却明显不高,其被诱惑并沉迷于网络的几率越高。特别对于那些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心情压抑,因环境变化导致成绩下降又难以适应的学生而言尤为容易出现此类问题。这种网上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的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这些学生更多地重复上网行为,于是迷恋网络在所难免,这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与时俱进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新思路

网络文化对高职高专生的这些影响既反映了网络时代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双刃剑”效应,又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研究网络时代高职高专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一)改变传统德育思维方式,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网络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其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则成为稀缺资源。技术发展、信息畅通、网络连接越来越使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小,“地球村”、“全球化”、“一体化”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态势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由,人们开始重视并崇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提出的初衷和归结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敢于打破成规,冲破樊篱,富有开拓性、独创性;能不为传统所限,不为习惯所限,见解独到,思维惊人;能够适应并创造性的游戏规则,引领风气之先。网络文化中的网络教育以其资源共享与极富有个性化的教育特点吸引了当代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教育是网络时代素质教育的新内涵。但目前高校传统德育工作体制和模式还远远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德育思维认识滞后,只看重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中蕴涵的素质教育价值,一味通过“强调网络文化危害性”来教育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矛盾。因此,改变传统德育思维观念,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教育价值,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文化与德育工作的矛盾,是对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二)改革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载体的优势进行网络德育工作。

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内容陈旧呆板、手段单一落后,不仅缺乏实效性,而且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的要求,更脱离了学生的现实文化生活和心理需要。网络文化的发展要求德育工作必须走进网络,利用网络技术载体进行网络德育,以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影响和塑造学生的思想。目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建起了自己的教育网络,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开展德育工作,如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和网络教育极富有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倡导和鼓励学生在网上与德育工作者进行对话、交流与讨论学生关心的话题,实现德育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互动。还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有关德育或其他教育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将德育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利用网络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直观性的优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学生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吸引到美好的现实中来。学校可以结合培养目标,开辟“青春论坛”、“职业模范”等栏目,利用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弥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三)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容易产生三种不健康的心态:其一是入学初期的挫折心态,即其意愿得不到实现时,产生消极情绪;其二是入学以后的自卑心态,即总比本科院校的同学低一头,缺乏理想与上进心;其三是毕业前期的迷茫心态,即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自己又没有优势的情形下产生的焦虑心理。这三种不健康的心态都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积极向上的信心,而热衷于网上消遣。这也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面对的重要现实内容。学校可以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室或设立网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等,及时快捷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针对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意志力的培训和“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指导他们在专业学习中获得一技之长,增加在职业技能中的成功体验,从而消除对虚拟世界的迷恋,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四)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以适应网络教育的要求。

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工作 篇2

专业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更是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选取被评院校重点专业和普通专业各一个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目的是为整个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高职高专评估工作的创新。现就专业分析有关事项作如下规定:

一、专业分析的内容和标准、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1)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面向地区、行业企业急需和紧缺的人才设置专业,并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特色鲜明;

(2)专业名称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专业口径宽窄适当;

(3)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

(4)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表述明确,与目标定位的一致,具有可操作性; 支撑材料:近三年高职专业目录

新增专业申报材料

本地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

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

知识、能力、素质分解图表、课程体系和结构

(1)课程结构设计合理,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2)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3)实践课程体系突出,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规律;

(4)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

(5)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

(6)有一套科学、规范、稳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能够根据产业和经济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

(7)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实施 “ 双证书 ” 教育;

支撑材料: 关于制定(修订)高职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该专业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

该专业建设和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的措施

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教学执行计划(各学期教学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科目课程

(1)有比较规范的高职科目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大纲;

(2)理论课程有比较系统的符合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重视教材建设,能够组织自编实验、实训指导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4)教材选用合理,能够选用优秀高职高专教材及优秀课件;

支撑材料 :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大纲

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CAI 课件、教学环节

(1)教师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档案规范、齐备;

(2)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情况,是否开设了综合性实践训练课;

(3)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际技能、综合训练等均有考核标准,并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教学;

支撑材料 :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表、教学进度表、教案、学生考勤表、试卷分析报告、教学日志、教学总结;试卷、实验报告、实训(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工作总结;、职业素质教育

(1)职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体现

(2)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体现,是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职业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措施、力度、成效

(4)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开展情况

(5)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讲座开展情况 6、教学环境

(1)该专业必须的实验、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

(2)校外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机制;

(3)实验室实验开出率、实训基地利用率情况;

(4)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册数、开放时间保障情况,电子阅览室建设况;

(5)专业教学及建设运用校园网情况;(6)专业教学及建设的经费支持保障情况;

支撑材料: 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实训基地开出的实践教学项目统计表、产学研合作

(1)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培养方案设计方面的合作;

(2)在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方面的合作;

(3)在面向社会、行业进行技术培训方面的合作;

(4)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方面的合作;

(5)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方面的合作;

(6)教师承担 / 参与企业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 支撑材料: 产学合作协议书、合同书

技术报告、成果鉴定报告

科研课题统计(包括课题名称、经费、结题报告、论著、获奖情况)、教学改革与建设

(1)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

(2)科目课程改革;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4)教学管理体制(学分制)改革;

(5)产学研合作改革;、师资队伍

(1)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状态;

(2)专业带头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骨干等专任教师配备,以及科研教改开展情况;

(3)兼职教师来源、数量、素质;

(4)师资队伍保障机制建设情况;

(5)学生管理队伍情况一览;

支撑材料: 师资队伍(含兼职教师)基本状态表

专业教师科研和教改开展情况表

教师培训进修和经费投入情况表 10、学生素质(1)该专业近三年入学学生成绩、报到率;

(2)近三年学籍处理情况;

(3)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

(4)学生计算机、英语水平考试及应用能力;

(5)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抽查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就业

(1)适合高职教育的就业保障机制;

(2)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3)该专业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情况;

二、专业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阅读专业提供的有关文件、材料和试卷,如果信息不足应及时索取,做到全面、准确的掌握信息。(0.5 天)、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防谈内容既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阅读文件资料中的疑点问题),还要注意引导被访对象广泛真实的反映专业情况,防谈教师要兼顾职务、职称、年龄、课程类型等,防谈学生要随机抽取。(0.5 天)、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专业带头人进行产学研全作问卷调查;有选择地参观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参加教师教研活动、听课。(0.5 天)

4、对专业分析情况进行总结,在准确掌握该专业实际状态的基础上,填写《专业分析表》,上报评估专家组。(0.5 天)

浅析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 篇3

【关键词】隐性教育;价值;《颜氏家训》;启示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1]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高职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现今时期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同样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当前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如何适应新的历史性转变,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健康人格,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职责所在,同时无疑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1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隐性教育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一种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它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渗透塑造性影响活动的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最主要的就在于能够利用隐蔽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掌握和理解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并内化为道德评价标准从而自觉地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较好的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将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和潜隐到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空间。

2隐性教育的价值

隐性教育它与显性教育不同,能使受教育者在情景交流中,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这说明隐性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价值。

2.1认知价值

当今,受教育者的认知往往来自狭窄的社会层面,与社会有一定的距离进而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建构,而隐性教育能最大限度地为受教育者拓展认知的时空领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进而引起受他们思想的变化进而能够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2激励价值

隐性教育的激励价值主要表现为激励受教育者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隐性教育由于所涉及的内容及方式丰富多样,从而能够满足受教育者求知、交往、情感等多种需要,能促使受教育者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努力去追求真善美。

2.3人格塑造价值

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人格,而它的最终实现光靠显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隐性教育的长期熏陶与染化。因为隐性教育它比说教更易于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回应,通过不同渠道的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加以影响有利于塑造受教育者健康的人格和优良的品德。

2.4情感培养价值

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情感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伴随着学习、生活、社会的各种实践的成功、挫折,受教育者必然能从中获得喜悦、焦虑与沮丧等诸如此类的情绪体验,在潜移默化的情绪体验积淀过程中有助于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

2.5规范行为价值

隐性教育由于渗透着道德意志,因而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隐性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把道德要求渗透在受教育者的各种环境中,通过特殊的传递机制使受教育者在无形中感受到这种要求的潜在影响从而能够自觉地按照这种道德要求去约束、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

3《颜氏家训》隐性教育思想的启示

《颜氏家训》是北齐颜之推所撰的一部家训。成书于隋仁寿(601—604)年间七卷二十篇,阐述了教子治家、立身扬名之道,宣扬刻苦读书、养身归心、经世治国之第等内容涵盖儒学、佛学、文学、音韵学、道家之学等方方面面的阐述,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者之所以著此书首先“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严氏家族永葆兴旺不衰。此书问世后,备受历朝历代士大夫的推崇。宋代晁公武称此书为“述立身治家之法,辩证时俗之谬,以训之孙。”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称之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同时颜氏后人中“幼而博洽群籍”的颜思鲁,为《汉书》作注的一代训诂大师颜师古,大书法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的不同凡响的才学与操守在某种意义上有力地质证了《颜氏家训》的垂训之功。唐以后,《颜氏家训》传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其影响普遍而深远,岂仅如清人王钺所说的“北齐黄门颜之推之家训二十篇,篇篇药石,言言龟鉴,凡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但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其在教育思想方面的阐述。其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某些治学之法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其中包含着很多辩证而丰富的隐性教育思想。

3.1《颜氏家训》环境染化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人与环境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对象性关系。一定的环境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作用;不健康的环境氛围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消极甚至有害的作用。颜之推十分重视环境染化在教育中的作用。

《颜氏家训?慕贤》[2]: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之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染化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养成至关重要。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个性和道德观尚未定型,与之接触的人文环境对其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作用,很容易受周围的人和环境染化,尤其是与之交往密切,义气相投的朋友的影响,他们会暗自模仿周围人的言行举动,潜移默化地形成个人品性。这种影响虽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但效果却是惊人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强化校园环境对学生“润物无声”的感染,充分体现环境育人。“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两大层面。”[3]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基础硬件设施、自然环境、校园建筑等在内的校园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能对学生优良思想品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熏陶作用。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部分,是一所学校维系团结、谋求发展的精神力量,它集中反映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方面。充分发挥环境染化的积极作用让受教育者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让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也正是隐性教育的初衷。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达、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里作为教育者更应该给予隐性教育更多的重视,更充分认识到环境染化在受教育者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目前加强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尤为显得重要,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努力营造适合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安全文明的生活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教与学的互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建立相互尊重、和谐平等、团结合作、民主融洽的人际环境,促进大学生比较全面自由的发展。

其次,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开放性,使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得以大大的提升,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使人容易放纵自己的行为。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网络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在尊重大众传媒日益发展的实际基础上,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传媒素养的角度切入,增强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开发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高校可开通红色网站,开展网上时政讲座、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利用校园BBS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学生的各种压力,从而实现与学生的“心理零距离接触”。

再次,要把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高校管理之中,使大学生在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相互协调中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要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定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制度。

3.2《颜氏家训》人格染化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人格是个人以特定的行为模式表达出来的关于自身精神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人格具有能动的要素,它是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的有机凝聚。高尚的人格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具有无限的张力,不受时空限制。颜之推十分重视理想人格在教育中的染化作用,并用古代道德高尚的名贤的道德人格去对子女进行教育。《颜氏家训?风操》[2]: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以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一日所见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又图反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黄门侍郎裴之礼,好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仆,接于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在人格染化的作用下,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心悦诚服、震撼、感染、效仿,并在不知不觉和自然而然中受到感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格感染,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侧重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同时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良好的人格从而去干扰和启迪受教育者使其主动地吸收和接纳,并在实践中整合受教育者自己的人格

第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要讲究工作方法与工作艺术,注重教育引导与关心服务相结合,注重解决问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注重社会需要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一方面,要坚持学生德育工作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主动参与,主动创造。有效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闪光点,帮助学生科学地处理在学习、交友、成才、择业、健康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增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运用情感效应理论,贯彻尊重、关心、爱护学生的原则,实现与学生的双向式沟通,关注大学生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使得大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责任与意识,要以教师的言行感染学生。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引导领导者形成公平民主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良好的学术声誉;引导教师形成高度自觉的政治思想、优秀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较强的教学能力、健康的人格;引导行政管理类教师形成高度自觉的服务意识、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精神;引导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探索达到学生心灵的途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师德建设的力度,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师德实践,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术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访问活动等,以使广大教师在这些道德实践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人格得到完善和优化,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影响。

3.3《颜氏家训》行为染化思想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行为世范,行为染化更富有形象性、感染性,颜之推深谙此理因而十分重视行为染化在教育中的染化作用,提倡以身作则,正身率下。

《颜氏家训.治家》[2]: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词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

颜之推把行为染化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称之为“风化”。行为染化,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是自先而后实施的,都是由先施行的人影响后来学习的人。风源来自上,染化起自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受教育者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长篇说教而是教育者的正面有效示范这是一种自然的仿效,丝毫不需强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教育者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就不能期望受教育者做得好了,身教更重于言教,这就是行为染化。教育者的正面行为染化能够对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榜样染化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4]因此,榜样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作用更为重要。榜样染化就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来教育人们,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进行榜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更新树立榜样的角度,不断开拓榜样教育的途径,形成立体性、层次性、多样性的格局。范围上,既要包括社会各界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也应包括各高校学生同辈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和突出事迹,还要注意发挥本校各类优秀学生在周围学生中的榜样带头作用。内容上,榜样既要包括道德楷模、课程学习标兵、科技创新标兵、服务奉献先锋,也要包括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应当有特别优秀的榜样,也要有后进转化为先进的榜样。时间上,应注意榜样教育的长期性,不能依靠周期性的短期“突击”,要变指令式为倡导式,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人人都有学习的对象。

第二,充分发挥榜样效应,不断拓展榜样教育的空间,利用榜样激励人、凝聚人,发展人。榜样的选择,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又要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尤其是要发挥学生党员群体和学生干部群体的榜样作用。他们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给其他同学树立了真实和具体的学习榜样。因而要注重通过党风促学风,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锋作用,注意用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来引导学生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努力奋斗,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总之,《颜氏家训》其中涵盖了很多的教育思想。不仅如上列举的隐性教育思想,如能更多地重视《颜氏家训》中的隐性教育思想,吸收其合理价值在德育工作中合理地借鉴并运用,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2007-10-25(1) .

[2]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127-128,124-125,41,55.

[3] 刘晓芳.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4):13-16.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考 篇4

底子薄,科研条件差。高职高专院校多数都是近几年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无论是科研技术力量、设备条件,还是资金投入都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及以科研促教学的要求。科研基础薄弱,造成高职高专院校较高层次的科研立项较少、科研成果不多、科研成果的转化较弱的现象持续存在。

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完成日常教学工作,相当部分教师也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层次低,科研搞不出什么名堂,只是应付评职称而已。特别是高校的连续扩招造成师生比严重失调,教师只能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用有限的精力应付教学工作,很难顾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加之不少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是少数人的“高雅”行为,对其敬而远之。这样,学校工作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是硬任务、科研是软指标的格局。

对科研工作投入不足。科研工作需要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也需要财力投入。一定的财力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校内科研经费、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科研项目的经费、实行校企联合科研获取经费、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支持科研经费[1]。但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从校外获得科研经费非常有限,经费主要来源校内。因而,在目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给予更多的投入。

科研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院校绝大部分为单科性院校,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一个系的科研项目往往包括了该专业许多的研究方向,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由此造成教师科研目标不明确、科研选题范围狭小、科研成果形式比较单一的现象存在。

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高职高专院校一般认为科研工作对学校事业的发展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因而,科研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科研工作尚未真正纳入学校的发展大计;从课题申报开始到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管理等各项实际工作中,重项目申请而轻中间管理过程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淡薄,在完成课题研究后只关心发表了几篇文章、能否获奖,至于成果开发、转让,认为那不是科研人员的事,致使大批科技成果转化流产。另外,高职高专院校也未能建立起良好的科研激励机制,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平时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不进行科研实践,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

2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科研管理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切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高效、优化的管理[2]。我校科研科是校级科研管理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全校的科研规划、计划实施、课题申报、成果评定、信息发布等工作。我们借鉴同类院校科研管理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修订了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定了学校《“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规划》,结合我校科研骨干力量薄弱及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使科研管理有章可循,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加强科研课题管理。课题管理是完成科研工作、出成果的保障措施。首先是科研立项,我校严格执行每年两次的课题开题报告制度,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课题经专家审定,确立为校级资助课题;然后就是科研课题中期管理,包括课题的组织实施、检查督促和阶段总结;后期管理为研究工作结题总结、论文发表和专著的出版以及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收集、分析评价等。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高质量、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且后期的成果开发转让较差,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重要的是课题的中、后期管理。我校科研科每年均要进行1-2次课题中期检查,每项课题负责人均写出《年度进展情况报告》,通过书面汇报、中期考核等方式掌握课题研究的进度,研究计划执行情况,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下一步研究工作安排和所需经费,全面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课题后期主要抓项目结项,明确科研成果归属,及时组织成果鉴定和报奖,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科研经费,提高绩效,提升成果档次和水平。

完善科研服务。科研管理部门既是科研管理的“组织者”,又是开展科研的“服务者”,为更好地向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做科研工作的“马前卒”,真心实意的为基层服务,我们及时为教师提供高职高专教育及医学发展动态和各类申报信息,下发、制定课题研究指南,帮助教师联系项目,在课题申报、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及时组织和支持一些结合自身实际,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学科,利用课题立项的机会,组织和引导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群体,从而在整体上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水平。

2.2 明确方向、正确定位

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握住方向,制定好策略,本着“干什么,研究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教研和应用两大方向,服务于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一方面应将重点放在高职高专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面,研究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知识型教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围绕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主旋律,从高职高专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寻找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3]。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必须为教学服务,通过科研真正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做到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

另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还应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同专业建设、经济建设、行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把目光转向地方和行业,服务于地方和行业发展,开展一些应用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工作,把重点放在技术性学科的建设、技术的应用、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方面,重视实用技术课题研究。

2.3 创设科研环境,提高科研能力

创设科研环境,保证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我校已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包括PCR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实验室等在内的近300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同时,专门为科研实验室配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为有课题的教师提供技术和人力方面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教学和科研分身无术的难题,方便了教师的科研工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实验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一所学校学术气氛的活跃能带动科研工作的开展。因而面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必要的。我校每年均邀请外校专家和教授到我校进行学术专题讲座,专家教授的言传身教使广大教学和科研人员充分感受到学术的魅力,并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另外,学校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渐进式培育科研力量。如:积极引进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发挥他们的学术带头作用;对在校教师,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参加培训进修,攻读高一级学历学位;在保证教学的同时,为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创造条件,以促进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近年来,我校还选派多名教师到河北医科大学、天津武警医学院进修学习,提高科研水平;另外,学校创办校刊《沧州医教研究》,为广大教师搭建起更为便利的学术交流平台。

制定激励政策,调动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思想硬、业务精、技术高的教师队伍。因此,如何调动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校一方面要给教师确定科研任务,组织教师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应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激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一要逐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少课时量,把教师的工作量分解为教学和科研两部分,保证教师参加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二要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年度考核,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表彰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并为科研立项及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和帮助。为此,我校制定了《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修订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2007年科技工作突出的1个系、7个教研室、16个先进个人、1项科研成果、121篇论文、35部教材、9个优秀课件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这些活动,带动了全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斌.对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04-105.

[2]徐坤鹏,吕杰.加强高校科研项目中期管理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7,6(6):39-41.

大专高职院校德育建设论文 篇5

要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当代大专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需要我们从理念上,管理上,工作方式、方法上创新,为学生成才和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最终培育出适应社会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接班人。

关键词 大专高职 德育 思想道德

大专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光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对于个人的职业素养,道德修养更加需要培养和塑造。

德育在学生的以后职业中,甚至一生中都占据的重要的地位。

1大专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思想特点

大专高职院校在校生大都是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年轻,社会经验不足,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坏境的影响。

基本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源上看:参差不齐,也不排除有好的优秀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道德意识水平不在同一水平。

农村城市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同时社会对他们存在偏见,找工作尤其明显,更加会导致自卑。

(2)价值观上,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在新时期的时局下,心里脆弱,遇到问题困难,就会有极端的想法,郁郁不振。

爱攀比,赶时髦,对思想道德基本无视。

三年混个文凭结束,还有些问题青年的种种问题,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思想觉悟上,政治觉悟和理想被现实社会所左右,处理事情大多会从利益出发,而不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人文素养,公德意识有所欠缺,表现更多的自我为中心,心里承受力差,适应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学校环境影响。

(4)未来职业规划上,大多数对未来是渺茫的,年轻气盛,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实际的行动少之又少,再加上大环境下,一般的大学本科生都不好就业,因此他们内心又是有压力的,或多或少会有自卑,对未来有期待也有害怕。

2大专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

对学生要倾注我们的爱心,但不可以是溺爱,结果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可言,那班级就不好管理了,一定要以严中有爱,亦师亦友的基本原则。

这里主要探讨三类型的学生的教育:

(1)身心有恙的学生,尤其是心里方面的,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必要性,班主任要亲切加密切的关怀,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适当地组织些活动,让每个人都融入集体,另外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单方面的学校教育很明显不够,还需要家庭给予的温暖。

(2)学习不积极者,软硬兼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适当的惩罚和督促也是有必要的,一定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3)问题学生,对该类学生一定要严加管教,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另外还可能需要班主任的更多付出,甚至不一定有所回报,宣讲一些过往的例子,以情动人,奖惩分明,适当的褒奖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大专院校思想道德课程建设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基本上在不被重视的位置上,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陪衬,课堂的形式也仅仅是拘泥于形式,很少注重结果,考核也基本都过,完全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其次真正科班出身的老师少,很多都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再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其主要精力都在专业课上,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适时做出相应的改革:

(1)大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会做人做事。

(2)切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坚定的道德立场和高尚的人格,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鲜活的案例,新鲜的事迹,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方法上,提倡课外实践,比如说一些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务劳动,还有一些公益活动,福利院,敬老院等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助人为乐”,满怀感恩之情,真正达到学有所成。

4大专院校学生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跟德育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说的最实在的就是大专出来能够找到一个称心的工作,专业技能知识大多数都能够掌握,能够直接为用人单位所用,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与上下级的交流,同事间的沟通,这种语言上的修养,不是那么容易学来的,倘若专业知识再好,与人交流有问题,怕是今后的发展不会那么顺利。

在这里,我们就要多加提醒德育建设的重要性。

体现的具体点,就是跟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发展,小中见大,引出做人要正直,人品要端正,切莫随波逐流,要坚持内心的那片真诚,方能为今后的职业道路铺上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总之,加强大专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并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精力,需要从以往的观念改正过来。

以学生为本,但是也需要强制方法,重在感化与引导,同时需要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辛勤劝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给学生指出德育甚至更加重要,为每位大专生树立起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最终建设我们的国家,根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争取使每位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人。

参考文献

[1] 王雅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6):53-543.

[2] 朱龙凤.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3] 陈群辉.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4).

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篇6

[关键词]高职德育 挑战 新思路

[作者简介]阎丽红(1970- ),女,河南长葛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7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体系发生着深刻变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巨大影响,也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迫切需要注入新的活力。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高职院校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只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可以了;认为德育是务虚的,在当前大环境下难有实效;德育就是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是德育教师的工作;高职德育是摆设,德育投入可有可无,能省则省。这种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轻视德育,单纯或过多地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衡量教学质量的观点,使得不少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结果是“领导空喊、学校偷懒、学生反感”。

2.高职德育工作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高职德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形成思想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当前,在高职德育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轻视或完全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角戏”。这必然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德育的目的。

3.德育内容现实针对性不强。高职德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高职德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兴趣和爱好,这就要求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而在现实中,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情况出发,对学生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说不清,讲不明,甚至避而不谈,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也不能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问题。另外,高职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扰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与友谊、理想与现实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但当前,有关这方面的德育内容仍然比较薄弱,尚不足以使高职生解除困惑,在德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德育方法单一、死板。在目前的高职德育中,灌输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虽然德育工作的政治性决定了必须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但这不等于就要采取“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法,必须把灌输的任务和方法加以区别。“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把受教育者看做是“接受器”,其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应有的灵性。这种强制灌输性的教育既缺少学生的实践活动,又使学生缺少体验,是崇尚独立自主、讲究自由选择、以理解为接受的根本前提的高职生所厌烦的,这种方法往往导致高职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

5.德育评价的一维性。高职德育评价是单维评价,道德评价标准是僵化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教育者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来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与既定的标准不符合时,不是去反思既定的标准是否合理,而是用既定的标准全盘否定受教育者的新品德的发展状态。可见,这种评价不是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学生,而是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学生。这样一来,富有个性、敢于说真话、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人,反而不被认可、不受欢迎。在评价活动中,教育者拥有评价的绝对权力,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其自我评价不被重视。同时,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主要包括:理论教育,向学生传授和灌输价值观念,由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或叫社科部)负责;行为教育,指导和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及日常生活行为,由学生管理部门(或叫学生处)负责。由于这两个部门基本上是脱节的,即社科部只负责教学,学生处只负责管理,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分离,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中难以得到验证。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1.提高认识,把高职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长期以来,德育“首位”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少人将政治、思想、道德割裂开,认为其中某一方面就是德育,从而使德育工作在这三者之间摇摆不定,也有人将德育工作同其他工作对立起来,认为将其放在首位会削弱其他工作,认为发展智力是学校的“硬任务”,德育是“软任务”,对德育在其他方面的渗透性认识不够。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知识能力素质。可见,加强德育工作是知识经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只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对待高职德育,真正地重视起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转变观念,创设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模式。高职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把人的完善和发展作为德育的目标与规范行为的标准,确立高职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人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因而,提升高职生的主体地位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单纯灌输道德规范,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种“美德袋”式的德育显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为此,高职德育必须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学生知识理论为教会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方法、方式上,尊重高职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变包办代替为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向上的自我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自我塑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3.高职德育内容的创新。高职德育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现实脱节,而且德育要求高、口号大、内容空,难以令学生信服。高职德育内容应改变以往政治化、说教化的倾向,要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来设计德育内容,如理想、信念、坚强意志、良好的学习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与训练;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教育;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分析和鉴别真假、是非、善恶、美丑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在高职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渗透职业指导教育,既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德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此外,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体系,使之成为高职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程度的加剧,高职生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抑郁、悲观、孤独等各种心理疾病,高职德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种种问题,将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高职德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紧密结合高职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恋爱与友谊、学业与就业、理想与现实等方面的具体问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高职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高职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4.德育方法的改进和教育手段、途径的创新。传统的德育教学方法多局限于单纯的说教式,在教学手段上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死板,容易导致学生厌学,不能充分发挥德育教学应有的主渠道作用。德育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改变传统德育中的“填鸭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努力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良好学风;支持学生畅所欲言,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促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各显其能。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尊重学生,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待,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当围绕着学生来考虑、设计和实施。德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其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对社会调查、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小组发言、自由发言、演讲比赛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的利用,在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鼓励学生多思、多讲、多问。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联系较为密切时,可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采用课堂讨论法,小组发言与自由发言相结合,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利有弊,应注意对各种教法的综合使用。

目前,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显得力不从心,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现代化、可视化。德育教学要努力加强直观教学、形象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中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正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择友、学习和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易为高职生接受的信息,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要建立一支网上德育队伍,运用技术手段,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

5.建立德育评价新体系。德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是高职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要改变那种“老实”“听话”“高分”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克服以往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内容一元化的状况,改革、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不仅教师参评,而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相结合,以互评为主的方式。与此同时,政治理论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应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整体考核,综合评定,使学生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理论学习、公益活动等内容都能作为成绩得到评定,从而使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白秀钦,林志卿.新时期高职德育内容改革之研究[J].衡水师专学报,2003(3).

[2]吴燕华.试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德育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3]朱平.学生为本——高校德育新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靖国平,姚蕾.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7(4).

[5]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系教学秘书工作 篇7

一、高职高专院校系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院校系教学秘书作为系领导的工作助手, 除了需要从事基础教学管理工作之外, 还要作为报账员、考勤员、固定资产管理员、信息统计员等负责系里的文字工作、会务工作、信息档案管理、办公用品采购与管理等许多日常行政工作, 其工作范围涉及到方方面面, 工作任务重、头绪多。随着学生和教工规模的增加, 教学秘书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 教学秘书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机要性。

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十分复杂, 接触的人多、事多, 还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对于教学秘书来说, 既要对各方面工作了如指掌, 又要明确哪些是要自己知道的, 哪些是自己不必知道的。知道的内容, 要守口如瓶, 不必言及的, 不多吐露一字, 以避免失误, 避免节外生枝。不必知道的, 决不好奇、不打听, 自觉减少失密的可能。

2. 事务性。

教学秘书的工作基本上是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 其工作职责主要涉及教务管理、科研活动、日常行政、信息资料管理等多个方面, 与学校许多职能部门发生工作联系, 面宽线广、纷繁复杂。在具体工作中, 教学秘书既要服从系领导的安排, 还要接受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

3. 服务性。

教学秘书的工资性质就是服务。教学秘书的工作对象是多方面的, 既有学校职能部门, 又有本系师生, 要做好方方面面的服务工作。其工作要沟通上下、联系左右, 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发挥好“桥梁”作用, 同时还要为领导服务, 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为领导做好工作出谋划策、提供建议。

4. 被动性。

教学秘书工作的主要是按照有关职能部门和系领导的安排来开展, 不能凭个人喜欢各行其是。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学校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教学秘书工作主动性不强;教学秘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 缺乏必要的培训, 管理水平不高;许多教师不愿从事教学秘书工作, 人员变动比较频繁, 往往由新进教师从事。

二、高职高专院校系教学秘书应具备的素质

1. 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秘书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这就要求教学秘书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的规律, 掌握学校的各种政策, 及时收集、了解本系的基本情况、发展态势和社会对本系的需求, 及时提供领导正确决策所需的信息。如果不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水平, 教学秘书就不能承担起所肩负的任务。

2. 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

教学秘书工作包罗万象, 工作面广, 内容繁杂, 工作具有随机性, 既要任劳, 又要任怨, 常年处于比较紧张的工作状态, 十分辛苦劳累, 有时还要牺牲节假日值班或加班, 待遇也不高, 是个清苦的岗位。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没有吃苦的精神, 就不可能做好工作。

3. 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的工作就是服务工作, 上要对学校职能部门和系领导服务, 下对全系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 没有多少发号施令的权限, 只有把各方面交办的工作做好的义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 并努力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 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4. 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教学秘书工作琐碎, 千头万绪, 只有做到工作计划性强、思路明确、抓大放小、分清轻重缓急, 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勤酌多思, 善于总结经验,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同时, 在工作中要讲究艺术性, 不断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 使各项工作充满活力。

三、加强高职高专院校系教学秘书工作的措施

目前, 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在教学秘书的配备、业务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已经导致了教学秘书更换频繁、队伍不稳定, 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针对出现的问题,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 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各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增加, 教学秘书的工作量也在不断的增大。各高校及教务管理部门应把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业务培训, 着力提高教学秘书的素质, 不断提高其教务管理和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秘书队伍, 为进行教务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人员保证。

2. 加强教学秘书工作规范化建设。

教务处要统一制定教学秘书工作职责, 明确工作要求, 由各系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工作细则。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 教务处需要统一制定教学秘书工作职责, 明确工作要点、完成各项工作的方法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各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教学秘书工作细则。明确的职责, 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而且能够弥补教学秘书更换给工作带来的不便。同时, 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用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引导各项工作在规范的轨道上流畅运转, 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也可有效避免闲时无所事事、忙时手忙脚乱的现象。

3. 增加编制, 改善待遇。

目前, 各高校的教学秘书编制普遍不足, 在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秘书还要负责处理各系的日常事务, 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学校应根据各系的工作量, 适当增加教学秘书的编制, 或安排专职人员处理所在系的行政事务, 缓解教学秘书的工作压力, 使教学秘书能有时间来研究工作, 提高工作水平。教学秘书在工作上付出的很多, 但在工资、职称待遇上与其他教师相比并不公平。学校应对教学秘书的工作进行适度量化, 给教学秘书的工作给予一定的补贴, 使教学秘书获得的报酬与其岗位贡献成正比, 对大家关心的职称评定等问题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 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教学秘书工作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教学秘书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并就加强教学秘书工作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秘书,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雯.探索建立新时期高校院系办公室工作的新路子[J].交通高教研究, 2003, (3) .

[2]赵丽彬.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论坛, 2007, (2) .

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工作考核 篇8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工作,考核

一、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确定学生工作考核范围和内容

1. 明确考核范围。

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一般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系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基础, 其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工作考核的目的就是, 通过考核提高各系学生工作水平, 进一步规范学生工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各系的学生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认真的检查评估, 既包括系党政领导的有关学生方面的工作, 也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

2. 科学制定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等四个方面。考核期以年为单位, 考核内容逐年完善。首先,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这一考核包括每个学期开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学生专题研讨活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内容。每个学期开学初是对老生教育的极好机会, 抓好了开学教育, 会使学校每个学期一开学就形成一个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学生专题研讨活动既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好形式,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次, 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考核。这一考核包括对违规违纪学生的教育和处理、制定和落实学生管理制度、创先争优、勤工助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评审、学生仪容仪表的检查等内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关怀。为了把好事办好, 使“三金”评审过程变成对学生进行教育、升华学生心灵的过程, 应将“三金”评审工作列入考核范围。再次,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考核。这一考核包括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稳定与培训、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培训等方面内容。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职院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 宿舍管理工作考核。这一考核涉及系辅导员、班主任配合宿管员工作情况。一方面, 考核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宿舍做学生工作情况;另一方面, 考核对在宿舍违规违纪学生的批评教育和处理情况。

二、实施全面认真的考核,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实施全面、认真的考核。

实施学生工作考核, 绝不能走过场。学生工作考核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从实际出发, 注意发挥学院和系两个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扬民主, 反复讨论考核内容和方法, 形成一致的思想认识后, 按统一要求实施考核。一年一个考核期, 一个考核期结束后, 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 对上一个考核期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 用于下一年度的考核。二是按照学生工作考核要求, 设置院、系两级学生工作台账, 记录学生工作情况, 作为考核的依据。三是系里自评自查, 写出工作报告。四是学院成立考核组, 对各系学生工作检查评估, 确定各系的考核成绩。五是按照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奖励办法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精神奖励:向考核成绩前五名的系颁发锦旗;物质奖励:对考核成绩前五名的系, 分别奖励人民币5000元、4500元、4000元、3500元、3000元。

2. 实施学生工作考核,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 加强学生工作考核后,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 增强了学生组织纪律观念。

实行学生工作考核前, 各系的学生工作是以系为单位组织开展的, 虽各有特色, 但缺少规范性。比如, 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理, 虽然学院有相应管理规定, 但当遇到具体事件、具体人时, 处理不处理和如何处理都是系里决定的。对应该处分而没有处分的现象, 往往缺乏监督检查机制。实施学生工作考核后, 按照学生工作考核办法规定凡是符合处分规定的人和事, 如果系里没有按规定处理, 考核时均要扣除相应的考核成绩。比如, 学生考试作弊应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但两个系没有处分。考核时这两个系都被扣了相应的考核成绩, 引起了各系的震动。实施学生工作考核不仅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原则。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一原则, 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比如, 新生入学后, 为了使其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规定, 我们要求在组织入学教育时,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 学习结束后还要组织闭卷考试, 并将考试成绩备案存档。在了解到一个系组织新生学习学生管理规定后, 没有按要求组织考试后, 核实了情况, 并按规定扣除了考核成绩。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 也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2)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将组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情况列入学生工作考核范围, 极大地调动了各系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学生工作考核要求每个系每个学期至少要组织一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会、一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一次学生思想状况座谈会和一次学生思想状况问卷调查。各系在开学初就对这些工作作出安排, 不但使这些工作的内容、人员、时间、效果都有了保证, 而且报告人可以及早备课, 做到内容丰富、生动, 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学生工作考核中要求每个系每个学期都要组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的学生专题研讨活动。这一活动分三个阶段组织。第一阶段是以班为单位组织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的研讨会;第二阶段是以系为单位组织的研讨会, 一个班一个代表队;第三阶段是学院组织研讨会, 一个系一个代表队, 一个学期确定一个研讨题目。每个学期的学生研讨活动都要经过五到七周的时间。每次学生专题研讨活动都达到了增强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目的。

(3) 创新了学生工作新模式,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实施学生工作考核后, 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培养和培训的模式有了创新。各系每个学期开学前都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和学生干部培训班, 每个学期期末都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学院学生工作部每两周组织一次学生工作论坛, 安排优秀辅导员介绍工作经验, 邀请兄弟院校的领导、专家、优秀辅导员来校作报告。通过系统培训, 学生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都有了提高。

实施学生工作考核, 推动了“3+1”宿舍管理模式的创新。“3+1”是指每栋宿舍楼由3名宿管员和1名宿管负责人管理。既赋予他们生活指导教师的职责, 又赋予他们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同时要求各系积极配合宿舍管理工作, 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宿舍做工作;另一方面, 对在宿舍违规违纪学生的批评教育要及时到位。

参考文献

[1]田静, 等.国内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迁历程与阶段特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58.

[2]蒋鸣.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9, (18) :176-177.

[3]蒋明军.高校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2) :70-73.

高职院校德育创新初探 篇9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一支高素质、靠得住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建立一支以德育教师、辅导员、专业指导教师、实习教师、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为主的人才队伍, 全面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 并确保工作系统、有序、正常。教师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尤为重要,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德育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管理, 加大培养力度, 多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激励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自己;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省内外交流学习, 参加心理咨询和职业规划等培训, 鼓励教师进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二、增强学生自信力是基础

大学生能否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关系到他们能否正确地认识、评估自己、他人与社会。一般而言, 自我意识过低的人, 心理体验常伴着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抑郁等现象, 这些都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 会产生的过激行为, 甚至会酿成悲剧。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是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基础, 同时也是健全性格形成和实现自我的保证。要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 提高自我意识的养成。在德育工作委员会的统一指导下, 学生可开展很多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 如社会实践、体育比赛、联欢会, 给学生营造凝聚、团结的氛围, 增进了解、促进互信, 培养积极向上、坦荡、开朗、坚定、自信的健全人格。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 利用国家举办各种技能大赛的契机, 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让学生在大赛中展现自我, 进而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抓手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其心理素质势在必行。学生的心理健康, 缘于思想健康。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进取精神, 提高其学习、工作积极性, 但市场经济条件两极分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放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忽视道德修养, 将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训练、记忆能力训练、潜能开发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信念与情感训练、自我认识训练, 让学生在这些训练和角色扮演中获得新的自我认知, 增强学生的耐挫力和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我们要充分利用学院心理健康咨询室,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教育。有调查显示, 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感情问题、生活适应障碍和就业压力等。要建立以学生骨干为信息源的信息网络体系, 辅导员就要对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 有意识地开展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并进行归纳和整理, 采取积极的疏导与干预。针对新生要引导他们在大学生活之初就奠定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针对大二学生要关心其在适应新环境后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处理;针对大三学生应重点放在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业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研究他们心理特点上的差异, 通过学生中的心理信息员提供的信息和辅导员谈话记录中找出问题学生,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的安抚和疏导, 找出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潜在隐患, 预防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四、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是根本

我国高教历来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这是我们的法宝。人才培养要把发展学生党员放在重要位置, 通过组织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参加党课系列培训, 重点解决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入党问题。学生党员在学习中能起模范带头作用, 能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果。我们要树立学生党员风采, 培养典型, 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我们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让大学生切实感受什么是顽强拼搏, 什么是艰苦奋斗,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打造一支思想进步、素质优良、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 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先进模范带头作用, 优化生活氛围,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职德育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且因人而异, 但只要不忘初心, 高举主旋律, 理论联系实际, 与企业合作, 跟社会接轨, 学生乐意接受并达到效果的就是可行和有效的。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 高职院校必须把德育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研究 篇10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时间不长,受生源质量等因素影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不够完善,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党员发展周期一般为三年,但专科一般学制为三年,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学生还有一年或半年是离校实习,从客观上对党员的正常发展、转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二是高职高专基层党支部工作一般由教师或辅导员兼职,没有专门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配置,因此,这项工作目前多由系部的辅导员承担,而目前高职院校还处于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配备往往不足,工作压力大,这使得党务工作在人力上无法得到保障。三是高职类院校学生党员将来就业时多为中小型私营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没有党组织建制,档案无从挂靠,即便找个地方挂靠,学生党员无法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成为流动党员。四是学生在外实习期间,通讯方式常常更换,毕业后工作岗位也常常变动,党员发展联系人难以与学生保持联系,无从考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在填写考察意见的时候不知如何下笔。五是部分企业对党的有关工作认识不足或意识淡泊,对于学生党员外调材料不予重视,往往是由学生自己填写意见,单位盖个公章草草了事,失去了外调的意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若不采取相应措施,长此以往,新生会受老生的熏陶,必将影响在校学生的入党观念,如此一来,必将大大削弱党组织的吸引力。

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同时,它也是一项繁琐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对策建议

学生党员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笔者觉得要做好这项工作,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校内校外两手抓。具体来讲,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党员发展工作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可由一名政治素质较高的辅导员负责此项工作,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具体落实与开展各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同时规范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与教育效果。

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加大党员发展力度

新生入学后,精心安排系统培训,通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业余党校,有效发挥“党员之家”固定阵地作用,将相关的党务工作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教育、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端正入党动机,坚定党员意识,树立党员形象,时时刻刻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3. 外调工作除了函调外,还应当适度组织实地调查

在学生上岗实习期间,结合实习检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工作表现进行考察。花点时间,花点资金,组织一些人手进行实地调查,会起到积极的宣传与推动作用。企业领导与学生党员会感觉到学校对党员发展工作的谨慎,同时引起他们的重视,赢得他们的尊重与配合。

4. 用人单位没有党组织,学生党员个人的思想认识最为关键

毕业学生党员的档案目前可以有三种挂靠途径:一是返回学生原籍所在地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基层党支部,由于村委基层党支部了解学生党员的家庭情况,周围群众也知根知底,便于开展工作。二是挂靠在工作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一般人才市场都设有流动党支部,主要负责党员档案的管理。三是挂靠在与用人单位相邻或熟悉的企业党支部里,目前私营企业也开始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三名以上党员就可设立党支部,这种形式因地制宜,便于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无论哪一种形式,关键是学生党员本人的积极进取与要求,主观上积极了,客观的这些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

5. 充分运用网络新技术,开拓工作新方法

现代通讯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地球变成“村”。运用网络新技术,构建党务工作新平台,开设党务论坛,即便学生党员远在天涯,学校党组织也可与之取得联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及时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党员更好的发展。

6. 校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重视党的工作

学校应该帮助没有党支部,但够条件设立的企业,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各项党务工作。

上一篇:数学价值下一篇:高位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