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括约肌切除术

2024-07-23

内括约肌切除术(精选八篇)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经过内镜活组织检查和直肠指检确诊为下段直肠疾病, 且同意参与研究。患者肛肠疾病主要以直肠癌、直肠尿道瘘、绒瘤癌变、直肠类癌为主。肿瘤分布:前壁23例, 后壁22例, 左壁20例, 右壁15例;病变距离与肛门边缘距离为2~5cm, 平均 (2.2±0.7) cm。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2~74岁, 平均 (47.3±5.3) 岁。研究组中男20例, 女20例;年龄22~72岁, 平均 (47.1±5.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直肠手术治疗, 研究组采取直肠下段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患者采取截石位, 气管插管麻醉, 逐层入腹, 游离松解乙状结肠并直肠系膜, 采取螺旋式游离直肠细膜并完成切除, 充分裸化肛管部位和直肠远端, 结扎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 做淋巴结清扫, 根据血供情况做下端游离, 在扩肛完成后, 使直肠远端外翻,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 做内括约肌部分切除, 移除病变肠段, 止血后缝合肛管部位, 做好近端修整, 确保端端吻合, 并加固、清理盆腔[2]。在中线切开固有筋膜和盆底肌后暴露直肠后壁, 在切开直肠后壁后寻找病灶部位, 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和累及肠壁的程度来决定手术方案, 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在完成手术后, 解剖性修复肛门外括约肌, 做好切口等缝合包扎工作, 然后送入病房。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均进行抗感染治疗和相关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复发情况, 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研究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直肠的解剖位置特殊, 所以在治疗中存在一定难度, 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直肠下段肿瘤病变中适应性最好的一种术式[3]。针对直肠超低位肿瘤的治疗经常会发生吻合口漏和狭窄等情况, 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正常功能的恢复, 但是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手术这种术式的众多临床实践结果都显示, 其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从效果和安全性上来说还是有保障的, 尤其是针对直肠下段肿瘤或病变患者, 手术治疗效果明显[4]。本研究中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手术治疗痊愈率高, 复发率低, 并发症发生率低, 研究组患者对于治疗的认可度较高、满意度较高, 说明其与传统常规直肠手术相比有着显著优越性。

综上所述, 直肠下端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效果优越, 术后复发率低, 患者满意度高,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直肠下段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在本院直肠外科进行治疗的80例直肠下段肛肠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直肠手术治疗, 研究组采取直肠下段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后复发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直肠下端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在肛肠疾病治疗中效果优越, 术后复发率低, 患者满意率高。

关键词:直肠下段,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肛肠疾病,复发,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军, 魏广辉.经肛门切除内外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0例临床经验[J].中华外科杂志, 2010, 45 (17) :1173-1175.

[2] 王振军.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行直肠癌切除术的方法和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26 (6) :456-457.

[3] 郑民华, 马君俊.腹腔镜直肠伞系膜切除术在中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1, 9 (2) :99-101.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2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奥迪括约肌切开术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163-01

目前,胆囊和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随着科技发展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联合应用腹腔镜鼻胆管镜,已能使多数患者避免开腹手术[1],在二级医院已普遍开展。笔者所在医院联合应用腹腔镜和鼻胆管镜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6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8月~2011年8月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68例,均有间断性发作病史,其中女38例,男30例;平均(43.5±2.6)岁。68例术前彩超检查诊断明确55例,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13例,胆总管直径在0.7~2.5 cm之间,平均(1.8±0.3)cm,其中8例轻度黄疸,肝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

1.2 手术方法

全麻成功后,常规四孔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然后术中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将患者改左侧卧位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EST结束后再次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取净且胆总管下端无阻塞,夹闭胆囊管,手术结束[2]。15例放引流管,术后24~48 h拔管;其余53例均未放引流管。

2 结果

68例患者,手术时间最短1.3 h,最长3.5 h,平均(2.2±1.4)h。手术顺利,效果满意,切开奥迪括约肌后均取净结石,平均取出结石(1.3±0.7)粒;结石直径0.6~1.8 cm,平均(1.6±0.9)cm;术后恢复好,术后第2天均进流质饮食;住院时间最短3 d,最长6 d,平均(4.0±1.7) d。

3 讨论

1882年Langenbuchdh首创的胆囊切除术沿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的不断更新,LC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普及,并逐渐成为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手术。因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仅仅是微创外科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开创了整个现代外科领域的新纪元[3]。虽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是仍有5%~15%患者伴有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4],且部分患者术前不能明确诊断。对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ERCP和EST清除胆总管结石,然后再行LC,曾被认为是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首选方法,ERCP和EST清除胆总管结石成功率可达95%[5]。但是该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已逐渐不被大多外科医生采用,因为患者要经受两项手术操作过程,不但增加了痛苦,又延长住院时间、经济负担较重并可能发生残余结石。现在对于术前诊断明确或在LC术中发现胆总管结石,已知的熟悉的治疗方法有:立即术中转行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加术后ERCT和EST。LC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可一次性完成手术治疗,既减少患者痛苦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而且还保留了奥迪括约肌功能等优点,对于极少数患者如果EST和ERCP失败还有再行剖腹手术的可能。

本资料采用同时行LC和EST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术前诊断明确或术中胆总管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等情况。要求外科医生技术熟练,手术操作精确、可靠,具有手术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比有人报道胆道并发症发病率0.5%~3.0%[6],本资料中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无胆道并发症及胆瘘、胆管拔伤情况,无转剖腹情况。

本资料研究证明,联合应用LC和EST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患者是切实可行的,对于治疗效果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很高价值,并且住院时间短,费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帅建,戴丽萍,余小舫,等.胆石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11(3):224-226.

[2] 霍新合.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2):1146-1148.

[3] 王跃东,魏琪.腹腔镜下胆道造影术[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7,14(1):84-86.

[4] 王跃东.内镜时代胆管结石的治疗[J].中国内镜杂志,1997,3:51-52.

[5] Cuschieri A.Of stones and bile ducts,single-vs two-stage management[J].Surg Endosc,1996,10(2):1124.

[6] 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6-877.

(收稿日期:2012-02-10)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3

关键词:肛裂切除术,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陈旧性肛裂,治疗效果

陈旧性肛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主要是由于患者肛管后或前中皮肤等出现反复性裂伤, 从而造成患者内侧肌肉收缩而发生痉挛。患者发病后,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裂口、感染等, 严重患者甚至出现开裂造成溃疡等,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 医学界对于这种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 常规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等, 这些方法效果差异性较大, 且疗效也并不相同。近年来, 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陈旧性肛裂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为了探讨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陈旧性肛裂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来对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患者, 其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为49~84岁, 平均 (59.3±1.2) 岁, 病程1~6个月, 平均 (3.5±2.4) 个月;对照组25例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为40~66岁, 平均 (56.7±0.8) 岁, 病程1.2~6.5个月, 平均 (4.2±3.1) 个月。研究中, 两组对其治疗方案等均具有完全知情权, 试验均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试验组采用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后采取肛门四点浸润麻醉, 松弛肛门内括约肌, 充分暴露肛裂部位, 直到肛裂基底全部, 沿肛裂外缘作“△”切口, 深度超过基底荚膜层, 一并切除肛裂基底部荚膜, 形成新创面, 切口外敞内窄, 利于引流与创面恢复, 同时有效预防术后肛门疤痕狭窄。

距肛缘左侧或右侧1 cm处做一长约1.5 cm横形切口, 依次分开皮下组织, 右手持弯血管钳入切口, 由外向肛管方向挑出肛门内括约肌, 可见内括约肌为略带粉红乳白色, 依患者体质而异, 粗细、硬软不一致, 确认为内括约肌后, 用刀片将肌纤维切断, 再次用弯血管钳入切口挑出残余的内括约肌, 将内括约肌纤维全部切断。右手食指伸入肛管内, 如果摸到侧方肛管皮下有一个三角形的缺损, 可视为内括约肌完全切断, 缝合肛缘切口, 不留死腔[1,2]。

1.3 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恢复:患者肛门疼痛、肛裂等症状消失, 患者能够自理生活。部分恢复:患者肛门疼痛、肛裂等症状有所改善, 患者能够进行简单运动。未恢复:患者肛门疼痛、肛裂等症状没有明显变化或患者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84%患者治疗效果理想, 优于对照组的60% (P<0.05) ;试验组92%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 优于对照组的64% (16/25) (P<0.05) ;试验组治疗 (12.8±6.7) d后痊愈出院, 短于对照组的 (21.3±2.6) d (P<0.05) 。

3 讨论

陈旧性肛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机制复杂, 诱因也比较多, 患者发病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肛门失禁等,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目前, 临床上对于陈旧性肛裂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规手术虽然能缓解患者病情, 但长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复发率较高[3,4,5,6,7]。因此, 临床上探讨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陈旧性肛裂至关重要。

目前, 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这两种手术的联合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并且长期效果也比较理想, 手术过程中能够将多种疾病共同治疗, 缩短了患者治疗时间[8]。此外, 对于陈旧性肛裂患者而言, 多数患者伴有肛管狭窄等症状, 手术过程中通过切开部分内括约肌, 能够缓解患者疼痛, 避免患者由于“怕痛不排便-大便干硬-肛裂裂痕愈加深等”恶性循环。通过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9,10]。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84%患者治疗效果理想, 优于对照组的60% (P<0.05) ;试验组92%患者治疗总体情况比较满意, 优于对照组的64% (P<0.05) , 试验组治疗 (12.8±6.7) d后痊愈出院, 短于对照组的 (21.3±2.6) d (P<0.05) , 这个结果与黄国荣等[11]相关研究结果类似。此外, 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微创手术, 手术过程中操作比较简单, 术后患者疼痛较少, 复发率也比较低, 这种手术方法和传统手术方法相比优势显著, 患者手术后复发率也比较低, 能改善排便时肛管压力及局部供血和淋巴循环, 更加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但是, 部分患者采用肛裂切除术加侧方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如下: (1) 对于主刀医师而言, 部分医师临床经验不足, 对肛门内括约肌等并不是十分熟悉, 患者手术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完全切断或不敢完全切断, 从而担心患者手术后肛门失禁, 造成患者术后长期效果不佳。 (2) 患者手术后, 由于肛门皲裂者或者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患者肛门偶发性撕裂, 此类型的肛裂与肛门内括约肌痉挛并无直接关联。 (3) 患者手术过程中, 肛门切除不彻底, 造成患者肛门假性愈合, 使得患者手术长期效果不理想。 (4) 患者手术后不注意自己饮食等。因此, 患者手术后为了提高临床治愈率应该加强干预, 降低不良因素对手术预后产生的影响。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中心2004年1月—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肛裂患者52例纳入到本次研究中, 其中男22例, 女30例;平均年龄 (53.1±13.9) 岁;病程为2个月~11年, 术前疼痛指数 (VAS) 平均 (7.35±1.58) 分;按照肛裂具体位置可分为:肛门前后裂并存20例, 前正中裂20例, 后正中裂12例, 其中伴肛乳头肥大23例, 伴哨兵痔16例。入选标准为 (1) 经过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确诊为肛裂。 (2) 具有肛裂临床症状, 即疼痛、便秘和出血, 偶可见心慌、头晕、乏力等,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2006版中华医学会肛肠外科学《肛裂临床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患者依从性好, 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手术治疗和护理工作, 配合后期随访。排除标准: (1) 具有其他类型的肛肠疾病如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肛周肿瘤、梅毒、软下疳等。 (2) 就诊前经过其他类似肛门手术治疗。 (3) 对本次研究持怀疑态度或者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26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轻重、生活习惯、家族史以及既往史上均衡可比。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均经过常规术前检查, 以确保其能够耐受手术, 嘱患者清淡饮食, 术前对手术部位应用盐水进行反复彻底清洗, 以最大程度降低手术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概率。手术时, 患者取截石位, 应用利多卡因进行肛周浸润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电刀将赘生物如肥大的肛乳头及哨兵痔切除干净, 之后纵形切开内括约肌下缘 (0.5 cm~1.0 cm) 和外括约肌;而对照组仅进行单纯肛周切除。缝合、电凝止血。手术结束后, 使用药物百多邦促进伤口愈合, 嘱患者卧床休息, 适当应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并且保持清淡饮食和患处的清洁。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疼痛分级

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 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分级判定。所谓视觉模拟评分法就是给患者一张划有刻度的纸张, 上面给的刻度为0 cm~10 cm, 提示患者0代表无疼痛感, 10代表极重度疼痛感, 要求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疼痛等级, 之后医护人员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本次以患者术后3 d的平均疼痛分级作为比较指标。

1.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肛肠病学》上肛裂诊疗标准将本次研究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等级。显效:术后1个月后, 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排便通畅, 伤口愈合完好, 肛门功能恢复正常, 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术后1个月后, 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伤口缩小, 无明显并发症;无效:术后1个月后, 患者症状无改善, 伤口未愈合, 存在不同程度肛门失禁。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手术结束后, 对其手术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 (6.47±0.64) m L, 观察组为 (3.24±0.33) m L,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5.45, P<0.01) ;对照组服用止痛药剂量为 (3.20±0.42) 片, 观察组为 (2.29±0.35) 片,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5.29, P<0.01) ;对照组的术后疼痛指数为 (5.35±1.46) 分, 观察组为 (2.78±1.39) 分,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t=6.30, P<0.01) ;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 (23.94±1.23) d, 观察组为 (18.31±2.04) d,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t=3.29, P<0.01) 。观察组患者26例, 显效16例, 有效9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26例, 显效12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0.8%, 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12.28, P<0.01) 。

3 讨论

肛裂是常见的肛管和肛门疾病, 表现为肛管溃疡, 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 不易愈合, 便时、便后肛门部疼痛。作为肛肠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临床症状主要在排便时伴有剧烈的疼痛和大量出血, 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肛裂主要是由于肛内括约肌长期受到外界刺激, 在大便干燥、排便用力时就会造成肛管上皮撕裂, 进而导致疼痛和出血。再加上肛周特殊的环境, 容易引起反复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 给治疗带来诸多麻烦。很多患者在就诊时, 通过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可见肛管皮肤开裂、皮下瘘、肛乳头肥大、溃疡、哨兵痔等并发症, 以往的治疗主要是采用肛裂切断术加以治疗, 即将肛裂的溃疡彻底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进步, 临床认识到肛门内括约肌在肛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肠道环形肌肉的收缩性, 不受意识支配, 且游离缘该功效更强。当受到感染或者炎症的反复刺激时, 就会造成内括约肌的弹性减低, 进而造成肛管裂口不愈, 继发外痔, 治疗起来更加复杂。因此, 我们在治疗肛裂时, 尝试采用手术方法来有效离断病变的内括约肌, 解除痉挛、松解狭窄, 从而促进愈合。本次研究通过对52例肛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来研究应用肛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 应用肛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肛裂, 效果显著, 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止痛药物使用剂量的同时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0例, 男60例, 女80例;年龄17~77岁, 病程1~8年, 肛裂位于前正中位40例, 后正中位60例, 前后位均有4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疼痛, 疼痛时间为0.5~7 h, 伴有便后带鲜血的90例, 伴有便秘病史的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肛裂位置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骶管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术区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单, 指法扩肛, 使肛门充分松弛, 在肛门分叶镜下于后位裂创顶端向截石位5点处作放射状切口, 上至齿线上0.5 cm, 下至外括约肌皮下部边缘, 切口深度以切开瘢痕带及切断部分内括约肌, 手无紧缩感为宜, 必要时也可将外括约肌皮下部部分切断, 以肛管宽松容纳2横指为宜, 取切断部位的括约肌送病理。同时剔除裂创及基底部纤维增生组织, 有哨兵痔、皮下瘘道、肛乳头肥大者一并处理。创面以电镊止血, 碘伏消毒术区, 局部创面及创缘周围皮下组织点状注射长效止痛剂。油纱条嵌入肛内, 外用塔形纱布压迫, 丁字带固定手术结束。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5~7 d, 预防感染, 每日便后及睡前均用中药外洗, 局部应用痔疮膏, 术区无菌换药1次/d, 直至创面痊愈。

对照组:骶管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术区皮肤消毒, 铺无菌巾单, 于截石位9点或3点位做长约1 cm的放射状切口, 一手食指伸入肛内引导, 另一手持小弯止血钳于括约肌间沟向上挑出部分内括约肌离断[1], 肛内食指有明显松弛感觉, 探查肛门可轻松容纳2横指为宜, 取切断的括约肌送病理, 肛内食指与肛外大拇指同时按压切口2 min, 修剪创缘, 呈梭形切口, 将哨兵痔切除, 创口不缝合, 使引流通畅, 碘伏消毒, 切口及切口周围皮下组织点状注射长效止痛剂, 油纱条嵌入肛内, 外用塔形纱布压迫, 丁字带固定, 手术结束。术后处理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创口愈合, 症状消失;好转:创口愈合, 症状缓解;无效:创口不愈合, 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初次排便均感觉肛门有宽松感, 未发生肛裂特有的周期性疼痛, 近期两组患者均治愈, 治疗组治愈率97%高于对照组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随访3个月~2年, 治疗组70例无1例复发, 对照组70例中有5例复发, 占7.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bP<0.01

3 讨论

多年来认为内括约肌痉挛是引起肛门疼痛及裂创久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治疗上以解除括约肌痉挛来消除症状、促进裂口愈合为原则。初期宜保守治疗, 以润肠通便, 局部药物熏洗坐浴, 外涂痔疮膏, 也可用扩肛法、硬化治疗法及肉毒素内括约肌注射等, 虽有一定的近期治疗效果, 但远期效果不佳, 因此手术是治疗肛裂的主要方法。肛裂的手术方法很多, 但至今为止没有一种通用的治疗肛裂的手术方法, 各种术式均有其优缺点, 本科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及直视下内括约肌后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140例, 全部病例病理检查回报, 以内括约肌切断为主, 治疗组70例及对照组30例切断了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 说明内括约肌切断术并非单纯切断内括约肌, 外括约肌皮下部切开可使引流通畅, 促进创面愈合, 不会影响肛门功能[2]。因此, 对某些肛管狭窄明显的患者, 在切断内括约肌的同时可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 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式, 内括约肌切断的多少及切断的宽度要掌握好, 根据成人肛管松弛时直径为3 cm[3], 以肛管轻松容纳2横指为标准来决定切断肛门括约肌的多少是可行的, 对不同的患者切断括约肌的多少也不尽相同, 使肛门松弛适度, 即改善肛门局部血液供应, 又不影响肛门功能的完整性, 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病理回报和大量临床资料显示, 肛裂大多都伴有肛窦炎[4], 肛窦位于裂创顶端齿状线处, 因炎症反应可刺激内括约肌引起痉挛, 因此治疗中切口范围达齿线上0.5 cm, 在切除哨痔、裂创及瘢痕组织时同时切除肛窦, 去除影响肛裂愈合的因素。切口位置的选择, 治疗组采用后切术, 虽然创面大而深, 术中出血相对多, 愈合时间较侧切术长, 但它是在直视下操作, 术野暴露好, 内括约肌辨认准确, 切开宽度容易掌握, 且后侧位切口避开了Minor三角的无血管区, 避免后位血液循环差, 导致肛门锁孔样畸形及愈合缓慢的弊端, 因后切术不仅切断内括约肌, 同时外括约肌皮下部也被切断, 扩大了肛门的口径, 故远期效果好。侧切术虽然切口小, 但在切断内括约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且创口内易形成血肿, 所以要求操作者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因侧切术未同时切除裂创及肛窦, 是导致侧切术治疗肛裂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两组患者术后均注射长效止痛剂亚甲蓝, 因亚甲蓝是一种可逆性神经末梢灭活剂, 可维持局部麻醉2周以上, 防止痛觉传导, 使受激惹的神经末梢环境改善, 疼痛消除, 缓解痉挛, 因此可使患者术后疼痛轻微。

综上所述, 临床在治疗肛裂时,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定合理的术式, 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宝明, 张书信.大肠肛门病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4:573.

[2]张东铭.盆底与肛门病学.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0:23-25.

[3]于永铎.肛肠疾病临床诊治彩色图谱.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治疗的城市女性慢性肛裂患者100例, 年龄16-45岁, 平均22.5岁。病程0.5-20年。均为Ⅱ期[1]。肛裂位于后正中者85例 (占85%) , 前正中15例 (占15%) 。并发哨兵痔92例, 肛乳头肥大84例, 肛管狭窄5例。

1.2 术前准备

术前普食, 麻醉为骶管麻醉。高度紧张的患者可静脉复合麻醉 (需禁食4-6h) 。

1.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削薄术手术治疗。术前行详细的专科检查;排除有合并症的病例。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侧卧位, 常规消毒术野皮肤, 铺无菌巾、单, 不扩肛或轻度扩肛 (两指) , 摸清括约肌间沟, 自内括约肌厚度的1/2-2/3 (我认为有两个裂口或肛裂时间超过1年或括约肌厚度>0.5cm时, 选择切除2/3厚度) , 插入巩膜穿刺刀, 切断内括约肌从齿线到括约肌间沟, 宽度0.2-0.5cm, 做到括约肌切除上少下多, 重新扩肛, 压迫止血。术毕。

1.4 术后高纤维素饮食, 术后第一天排便, 每日坐浴1-2次。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症状消失, 裂口愈合;好转:症状改善, 裂口或创面缩小;未愈:症状无改善, 裂口无变化。治愈95例 (占95%) , 好转5例 (占5%) , 未愈0例。

2.2 创面愈合时间

1-2d, 98例 (占98%) , >3d, 2例 (占2%) 。

2.3 疼痛

Ⅰ级95例 (占95%) , Ⅱ级5例 (占5%) , Ⅲ级0例。

2.4 肛门控制功能

术后1月肛门控制功能良好者100例 (占100%) , 术后6月肛门控制功能良好者100例 (占100%) 。无一例有漏便、漏气。轻度内裤污染3例 (占3%) 。中、重度内裤污染0例。

2.5 其他

随访3-20月无复发。

3 讨论

由于现代生活的高节奏, 高压力, 城市女性的饮食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 饮食以精细食物、高热量、低纤维素食物为主。加之工作压力大、排便减少、大便秘结及忽略便意, 造成肛裂情况出现。但城市女性知识水平高, 自我保健意识强, 内括约肌纤维化情况不严重。

肛裂在城市女性发病率高。JENSEN[3]报道降低肛裂发生的因素有经常吃水果、熟菜和粗粮, 增加肛裂发生的因素有经常吃精面、含油脂粉糊的酱料、熏肉和香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于肛裂的治疗不仅要求解除症状, 还要达到提高肛门控制功能, 这是临床医生所追求的目标。但城市女性知识水平高, 自我保健意识强, 内括约肌纤维化情况不严重, 针对这一特点, 本文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削薄术取得满意效果。

传统手术是将肛门内括约肌下缘切断, 使其达到松弛状态, 缓解其排便后痉挛, 消除肛裂疼痛, 使排便通畅, 从而达到治愈肛裂目的, 但内括约肌完全或部分切除, 均会导致病人术后有漏气、漏液, 患者呈“钥匙孔”样肠形。还存在术后疼痛、愈合时间长、复发等不足, 特别是对肛门控便能力影响大。

肛门内括约肌削薄术优点是对肛门内括约肌局部削薄, 但不破坏括约肌的完整性, 良好的保持了括约肌功能, 克服了传统手术的缺点, 达到治愈肛裂的有效手术。

肛裂是城市女性常见病、多发病, 内括约肌削薄术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及个性化的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评价肛门内括约肌削薄术对城市女性肛裂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100例城市女性肛裂采用内括约肌削薄术的临床资料, 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疼痛、肛门控制功能、治愈率、复发率。随访3-20月, 平均13.7月。结果 治愈率95%, 创面愈合时间1-2d者98例 (98%) , 疼痛Ⅰ级95例 (95%) , Ⅱ级5例 (5%) , Ⅲ级0例。肛门控制功能良好, 复发率0%。结论 肛门内括约肌削薄术治疗城市女性肛裂安全、有效、更人性化。

关键词:内括约肌削薄术,城市女性,肛裂

参考文献

[1]张有生, 李春雨.实用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1995:132.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7

关键词:陈旧性肛裂,侧切术,内括约肌

陈旧性肛裂是由长期的局部炎症刺激所形成的增生性纤维组织挛缩, 并与深层组织发生粘连, 导致肛门紧缩所形成的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肛裂口反复发作的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排便时括约肌痉挛以及局部组织慢性感染性溃疡[1,2]。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为探讨内括约肌侧切术在陈旧性肛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07年1月~2009年12月, 我院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患者42例, 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4例, 男50例, 女34例;年龄23~65 (平均46) 岁;病程3个月~18年, 平均10.5年;肛裂部位:后正中位56例, 前正中位11例, 前后位并发17例;其中合并哨兵痔48例, 合并肛乳头肥大23例, 有潜行瘘管1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肛裂部位及合并症等方面的一般性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常规备皮, 清洁灌肠, 均在骶麻或局麻下手术。观察组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 患者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采用肛门拉钩呈前后位拉开肛门, 术者用左手食指插入肛门, 仔细检查并进一步确认括约肌间沟位置后, 在截石位5点距肛缘1.5cm处, 以右手持1l号尖刀平刺插入至括约肌间沟后, 在左手食指指引下, 沿肛管表皮下向上达齿线水平, 准确切断痉挛狭窄的内括约肌。取出刀片, 稍加压迫切口后, 扩肛至四指大小, 一并切除溃疡裂口、哨兵痔及肛肥大乳头。术后肛内放置复方角菜酸酯栓, 创面填塞明胶海绵和凡士林纱条后, 用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固定,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4~5d以预防感染, 保持排便通畅, 每日便后中药坐浴15min后换药, 直至愈合。对照组采用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裂口愈合;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 裂口或创面缩小;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裂口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33例, 好转8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62% (41/42) ;对照组治愈30例, 好转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2.86% (39/42)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肛裂的实质是一种缺血性溃疡[4]。由于肛管的慢性溃疡或损伤, 反射性地引起内括约肌痉挛, 导致排便时肛门部位的反复性剧烈疼痛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同时创口受粪便及肛管肛窦残留上皮的污染, 导致裂口难以愈合, 久而久之便形成肛裂[5]。肛裂多发生于肛管后正中,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肛门内括约肌的痉挛和纤维化, 因此, 解除内括约肌痉挛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关键[6]。

陈旧性肛裂一般均需手术治疗, 而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是目前治疗陈旧性肛裂的“金标准”。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切断肛门内括约肌下缘, 使之松弛, 从而缓解其痉挛状态, 使排便通畅, 消除疼痛, 改善肛门的局部血液供应, 并最终达到治愈肛裂的目的。目前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手术方法较多, 相对于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来说, 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具有下述优势: (1) 由于切口在旁正中, 从而减轻了对后正中位乏血管区的损伤, 减少了锁孔样畸形的发生。 (2) 由于是在直视下切断内括约肌, 从而避免了非直视下盲切所造成的内括约肌离断过少或过多, 减少了术后的复发率和因肛门不全所引起的大便失控的发生率。 (3) 有利于处理肥大的肛乳头和感染的肛隐窝, 也有利于术后的引流通畅, 减少了外痔样水肿的发生。

本研究中, 采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观察组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采用后正中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的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且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显示, 内括约肌侧切术的手术设计和治疗原理更符合肛肠解剖学、生理学及病理学要求, 其对肛门的局部组织损伤小, 从而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愈合时间, 是治疗治疗陈旧性肛裂的较佳手术方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倪志海, 孙壮.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性肛裂的临床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4) :10-11.

[2]于成萍.侧切法治疗陈旧性肛裂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8) :1777-1778.

[3]周海峰.侧切术与后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9) :2407.

[4]丁义江.丁氏肛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3-35.

[5]何峰, 董自强.双侧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260例疗效观察[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2, 32 (6) :44-45.

内括约肌切除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临床医师诊断, 均确诊为陈旧性肛裂患者。其中, 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54例, 年龄在17~48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33.5岁。此外,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肛裂分期等方面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疼痛、便秘和出血, 而且其肛裂疼痛周期性:排便时疼痛, 间歇期, 括约肌挛缩痛 (肛管括约肌收缩痉挛, 可持续半到数小时) , 直至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缓解, 而再次大便又出现疼痛。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方法 (即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 进行治疗;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进行治疗:患者在手术前行骶管麻醉, 取截石位。在截石位3点距肛缘1.5 cm处行一切口, 用尖刀将内括约肌切断, 最后将切口用3-0可吸收线进行缝合。

1.4 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患者在术后其临床症状消失, 并且裂口处完全愈合, 那么治疗即为痊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即裂口以及创面缩小, 那么治疗则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术后临床症状没有出现任何改善, 而且裂口也没有发生变化, 那么治疗即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的形式进行检验, 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5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此外, 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伴有并发症: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肛周脓肿, 1例患者出现侧切口处感染以及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血肿,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3讨论

陈旧性肛裂在临床上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肛管和肛门疾病, 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肛管裂口溃疡, 不易愈合, 排便时及排便后肛门部出现疼痛剧烈等[2]。根据患者的病情, 通常可以将患者分型:如果患者肛管皮肤浅表纵裂, 创缘整齐新鲜, 触痛明显, 创面富于弹性, 那么即为一期肛裂;如果患者有反复发作史, 创缘不规则, 增厚, 弹性差, 溃疡基地紫红色, 或有脓性分泌物, 周围黏膜充血明显, 那么即为二期肛裂;如果患者溃疡边缘发硬, 基地紫红有脓性分泌物, 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 创缘下端有裂痔, 或有皮下瘘, 那么即为三期肛裂[3]。本院通过对患者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进行治疗发现, 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虽然收治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肛周脓肿, 1例患者出现侧切口处感染以及1例患者在术中出现血肿等并发症, 但是经过一系列的精心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且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在患者康复以及健康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在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 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陈旧性肛裂的方法进行治疗, 而治疗组患者则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 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发现,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的5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在术后均得到康复, 而且没有复发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对照组患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在治疗陈旧性肛裂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且安全性高, 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在患者康复以及健康生活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裁剪式内括约肌侧切术,陈旧性肛裂,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周曙华.两种术式治疗陈旧性肛裂疗效比较.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 (4) :112-113.

[2]赵德美, 何谓肛裂.人人健康, 2005, 11:231-234.

上一篇:银行营销策略下一篇:校本教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