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

2024-08-24

教师人文素养(精选十篇)

教师人文素养 篇1

一、培育教师人文素养面临的新问题

今天,我们面临着如下师训环境。第一,资讯发达,但良莠不齐。资讯发达,使得自主移动学习无所不在。这种学习,无论是内容的丰富程度、信息的新鲜程度、参与方式的简便程度、界面的亲切程度等都令人不由自主地悦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这些资讯良莠不齐,教师需要筛选有用的资讯并加以利用。第二,传播多向,优势不再。传播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的资源优势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明显。当原始资源的生产者和解释者不再只是某个具体教师,当内容传播的逻辑不再只是由此及彼的单向度,而是由彼及此,由边缘向中心进行多向传播,那么教师素养如何发展,又如何体现和得到认同?第三,学分刚性,评价温情。目前,虽然还没有到把学分与职务聘用、晋升真正挂钩的程度,但主管部门对教师学分是有刚性规定的。要获得这些学分,教师就要参加若干学时的培训。不少参与培训的教师抱着“混到学分就行”的想法,对培训内容的质量并不计较。

二、培育教师人文素养的课程内容架构

资讯发达时代,人文素养方面的师训涉及全学段全学科,由于培训的对象是一线教师,而具体人员又不固定,因此,培训内容必须具有通适性。那么,如何界定所开发的课程内容是匹配教师所需要的人文素养的呢?于是,我通过查询资料、请教学者、翻阅大量相关报刊,研究近几年来我区对一线教师培训需求的问卷反馈情况,对该课程的开发有了大致定位。人文素养大象无形,而又体现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在听课以及参加校本研修过程中,我就发现了一些教师不尽准确的解释,如某教师对学生说:“热,就是手里拿着小丸子在火上煮。”另外,要以培训者之“一”应对参训者之“多”,这就需要培训者在信息获取的数量上至少等同于参训者,要能从多个散乱信息中提炼出值得研究的话题,要能在单个话题的拓展宽度、理解深度、现实高度上超越参训者。

于是,我从生活现象、社会新闻、教育相关话题中,找到人文素养内容的生发点,留心之,捕捉之。我按字词句篇的结构,从“寻常字里乾坤大”“熟悉词语防误用”“网络热词潮语析”“语言沟通五原则”4个子课程开始做起,并陆续将“为大脑开锁,让想象给力”“经典阅读之何为经典”“经典阅读之何为误读”“知识分子的内涵”等共8个系列子课程开发出来。我把“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莫言的《红高梁》”等话题整合到其中几个课程里,还将区内普通一线教师的感人事迹穿插到课程中。

带着这样的思路,开发教师人文素养课程,这无疑拓宽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发思路,也使这一类课程深接“地气”,让教师在学习时更能接受。当然,有了课程架构,还得有扎实、鲜活的课程内容才行。

例如,在做“寻常字里乾坤大”子课程时,我就花了很多心思。目前,我们的常用汉字有三千多个,各种与之有关的名家研究与专著也有很多,那么如何让这些内容为我所用而又能自成体系?比如,现在学生们口语中用得比较频繁的“虐”字,书写时容易把里面的部分写反。教师怎样解说,既合乎字源,又能让学生不会写错?“虐”字本意为“虎足反爪伤人”,虎爪伤人时不得往外伸出才行吗?往里伸就伤它自己了。所以,写反了的话,就不是这个字的本义了。我从已经发表的学科论文中搜集了一些语文教师对于汉字的解说和利用。如在2012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时,衢州朱洪俊老师在教学“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课时,利用对“城市”两字的解释,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出“城”最早的功能是政治而非经济,经济是伴随着“城”的出现而出现的。这样的讲解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市”的发展演变,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还搜集了既符合字源解说又具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字,将其作为课程内容。如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中,对许多字的解说都很有意味。他这样解说“幸”:“幸,祈望、盼想。唐宪宗迎佛骨,但是并未能安享天年。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所以,他说,幸福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渴望的过程。他还引述了蚂蚁和蟋蟀的故事,认为这个故事恰好证明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哲学命题。因此,我把课程解构为“字里有体认”“字里有历史”“字里有文化”“字里有教法”几大板块,使之有理论有实践,有生活有学术,进而有效提高参与培训教师的人文素养。

又如,我曾发表过小文《也说“教师忌语”》,该文当时是有感于某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的“教师忌语”而发的议论。时隔多年,类似的忌语消失了吗?那又怎么理解四川“麻辣教师”的语言现象?基于此,在开发“语言沟通五原则”子课程时,我创设了“教师与同行”“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家人”等板块,并将之上升为语言沟通的诚意原则、准确原则、言语实施权原则、言语平和原则、言语的文化对等原则。参与培训的教师也认同这样的简朴道理:时代变迁,家长心态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有些能说的话和能做的事现在已经不能说和做了。诚心对待他人(包括学生、家长、同事等),就算偶尔说话不妥甚至“麻辣”,也能得到谅解。因此,诚为做人之本。在此基础上,教师的语言沟通要力求平和,去除戾气;要讲究表达准确,文化对等。

三、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培训的有效性

在深入了解资讯时代培育教师人文素养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仔细甄别,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教师人文素养培训”课程之后,如何才能有效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我认为要“让自己更专业”。

1. 汲取资讯养分,把握自主实践机会

目前,按照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的要求,即使是师训中的短课程,也必须达到4个课时(两个半小时)的量。课程时间长,就意味着应当追求课程文稿的高结构,要设计讲课过程中的学员参与活动。目前,资讯如此发达,那我们能否自主学习,借鉴和汲取各种资源中的养分呢?这既锻炼了自己的实干才能,又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智慧。不被海量资讯淹没,甄别有效材料,运用专业的眼光,让这些资源为我所用,应当是我们在自主开发和实施教师培训课程资源时的行动原则。

2. 细化落实需求,接受实践成效考验

剔除“挣学分”的功利心,教师们真正喜欢、真正想要的培训内容是哪些?在实践过程中,培训者通常会先设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课程。比如,在一次面向我区中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培训需求调查中,教师们所希望开设的重点课程包含当代文学、中文、历史、哲学、英语、语言学、古诗词、演讲与口才、写作等;对课程的最大期待是有助于其拓展文化视野,提升学科素养,弥补学科短板知识等。得到这样大而笼统的回答,一方面可能是因问卷本身问得不够精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教师们一时也说不出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但这些答案仍然能反映出教师的需求方向,只是还需要课程开发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做好细化落实工作。而能否细化落实需求,正是考验课程开发者专业是否精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3. 自我创新突破,保持有效实践动力

培训者应当尽可能地满足参与培训教师的需求,为教师教学提供支持。因此,培训的形式要活泼有趣,培训管理要人性科学……从知识中找寻见识,在教研、科研、德研的缝隙处着力,形成培训内容,进而满足参与培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我认为,在开发培训课程、梳理培训内容时,要避免“一招鲜,吃遍天”的现象发生,而是要根据参与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不断调整与改进,这也是培训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乐于自我突破,勇于开发和实施较有新意的课程内容,保持专业精进动力,则应当成为课程开发者自我要求的一部分。

教师人文素养 篇2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称中国学术为国学,所谓国是本国之义。具体讲,就是中国传统学术。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其中自然科学有天文、算学、地理、农学、水利、医学等,这些都是国学的内容。如上是中国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学习《国学》的导引。

《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前人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所谓“先进文化”的基点,正是根植于中国《国学》的精髓。诸如,“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就借鉴了古人的文明成果。秦始皇统一六国,任用“商鞅变法”的“立法治国”。十四届六中全会“弘扬道德”,正是道家老子“道德经”的神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引用了“中华道德”的行为规范。“构建和谐社会”,借鉴于佛家的“和”。我为《百佛书画册》题序,逻辑推理说:“和谐者,平衡也;平衡者,为善也;为善者,尚和也;尚和者,和尚也。”这种“以和为尚的精神叫“和尚”,“和尚”是佛家的尊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建国初,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正是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即“求大同存小异”;小平同志提出的香港、澳门回归的“一国两制”政策,也是根由于这一儒家学说。当今,世界各国成立了五十多个“孔子学院”,这是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在美国“世界孔子研究会”的大堂上,悬挂流金牌匾,上写孔子名言:“以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日本的“立命馆大学”的校名,就取孔子《论语》中的“安身立命”。孙武、孙膑祖孙创立的《孙子兵法》及《三十六计》,成为世界尊崇的“军事宝典”。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很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宝库,任何“文化策划”、“文化创意”,都离不开这个源泉。

二、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精英分子。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

三、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构成:关心学生生存、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区别于其他社会角色的职业特征,也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支撑和服务于这个核心的是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化育方法。

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面几方面的内容:

(1)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我们的学生、下一代的精神面貌如何、生存方式如何,他们是否有道德、有能力、有信心、有活力、有尊严,全靠我们今天的教育。

(2)对教育的理想不断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便不能造就理想的人。我们应该不断追问:什么是教育的真谛?什么是教育的源头?什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愿景应该怎样绘就?在接一批新的学生时,有没有确立你的目标?

(3)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我们要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关心农村教育,关心弱势群体的教育,关心教育资源的分配,关心教育机会的平等。在教学活动中,摈弃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对待不同出身、不同智力、不同性格,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地对待。

(4)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以学生的生存为本,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让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安逸愉悦,并为学生未来生活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体现在学生对教育的选择上,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 “参与性”和“选择性”。

(5)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感受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沮丧时的心情,去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是一种爱,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对学生心灵的点拨。

四、中华传统文化:

教师人文素养 篇3

关键字: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091-02

不敢说自己为教师这一行业奉献了多少力量,但至少我可以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十分热爱我的职业;不敢说自己教育出了多少学生,但至少我也可用自信的眼神看着你,说出我关爱我的每一个学生。事实上我从选择教师这一行业起,是带着深深的热爱和满满的期待,热爱教师育人的性质,期待自我兴趣在这一岗位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倦怠、疲惫的时候,特别是当确定教师成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后,碰到磕碰便会感到一阵阵挫败感,甚至有时对教师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个时候便亟需外界的精神粮食给自己一正面能量,时不时鼓励自己,走出时而的阴霾。

一、《教师人文读本》的人文意义

《教师人文读本》是很好的心灵鸡汤,它从不同的侧面给与了我教师意义的启示,比如丛书的上册以爱为主题,爱是一切人文精神的出发点,从事教学活动要时刻秉承一颗爱人的心,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自己包括对自己的事业、生活等的热爱,让自己时刻对生活充满热情。通过爱自己建立了对生活热情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爱他人,包括学生、同事等等,这是一个爱意传递的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每当自己在教学上受到阻滞,我会想想读本上册给我们传达的精神,用爱的情感为自己加油打气,伴我度过心情阴霾。《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一文就从另一个侧面探讨了爱,我们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是否缺失了爱的时候,最重要的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对学生的爱,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交谈,是教师人文修养的起点。

丛书的中册以人文观念为主要内容,人文观念包括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等,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观念和学术观念可以在中得到启发,特别是在目前学术风气比较浮躁的大背景下,不免让人对教学活动工业产生一阵阵的浮躁感,找点闲暇,读《教师人文读本》中的一两页书,会让我浮躁的心情得到宁静,进而开始有条理的思考教学活动的意义,探索出怎样才能以正确的学术观念对待教学活动。比如《以学生为镜》一文中,就提出了教师要经常以学生作为自己的明镜,在明镜中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正视自己的确定,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相互学习、相互完善的过程。这篇文章让我开始认真的思考学生之于教师的意义,教师需要不断读书以丰富自己,学生就是一本很好的书、是一面清澈的镜子,不同的学生构成了多彩的世界,可以让我在不断品味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

下册则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里面的一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生与死的意义、人生与宇宙的存在感、现实与历史的比较等等这些哲学上的问题,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在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寻出正确、完整的答案,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和纠结,于是不断的对这些答案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使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成长,得出自己对这些哲学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哲学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鼓励人们思考。特别是作为教师,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思考的停滞就代表了事业的停滞,这会导致我们不断的丧失自我价值,最后沉沦。

二、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思考

该读本引发了我对教师人文修养的深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的人文修养,它又包含什么范畴,我们又该如何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人文素养是知识、观点、能力、感情等的综合体,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和价值观等,结合教师的特点,我认为教师的认为素养包含以下几点:

(一)教师丰厚文化底蕴。

教师履行着育人的职能,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所涉及的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历史、法律、艺术等,由此看来教师的文化要求是极高的,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如丛书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章《教育的四大精神支柱》,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在文化底蕴上的深厚,进而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教育的支撑。

(二)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

一个人的价值观对其行为和思想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我将其总结为“尊重生命、崇尚文化,已经深得力量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观点”。这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仅只简单地将自己看成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赋予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将知识所描述的现实世界与人类关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这样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育德了。其中,教师的人文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将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学生,进行人本主义的教育。将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给与其充分的重视,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其价值观建立深厚的基础。

(三) 教师高尚的人文品格。

人们长将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赞美,更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待,期待教师们具有更伟大的灵魂、更强大的人文品格。理想的教师人文人格可以概括为“具有强大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具有教不厌、悔不倦的性格”。这种人文文化品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自我修养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这一种修养来自于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和真诚,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使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在这种专注中获得人文修养的提高。

(四)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是人文素质的集中体现,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教师的一种学生观,第一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给学生的独立性格,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倾听学生的想法等等;第二是对学生的关爱,这跟《教师人文读本》上册中强调的“爱”主题不谋而合,教育要是爱的教育,当然这里的爱不是溺爱,是以学生正常成长为前提的关爱,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去爱学生。

三、结论

教师认清、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再将这一种素养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在学校里面创建一种浓烈的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和老师在这种氛围的引导下,共同成长,我想这正是《教师人文读本》所要传达的最终旨意吧!

参考文献:

[1]吴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0.9.

[2]杨晓奇.教师专业生命之美:意涵、境遇和重塑.中国民族教育。2012.1.

[3]是站着读还是跪着读.教师人文读本。

注:此文获中国教育学会2012年“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读书征文三等奖。

培植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篇4

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教师长期自觉接受人类优秀文化浸润的结果。教师只有不改初衷,为善固执,孜孜以求,不断培养自己博大的人文情怀,才能努力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境界。如果教师能够习惯于把每一个学生都视若己出,就不但会深切地了解他们身上的种种优劣,更会从为师者的角度为之献谋划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责任意识还会进一步促发教师自觉把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朝着我们共同的远大理想不懈努力。这样,教师既会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着眼,又会从教育活动的细节入手,心中有目标,言行有尺度,言必信,行必正,于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都会为学生做出方方面面的引领和示范,从而赢得他们的尊重与爱戴。可见,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敬业精神的最高体现。只要教师真正具备了这一点,则无论是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还是热切的赞美,其良苦用心就都会被学生清楚地感受、理解并乐于接受。

其次要具有宽容精神。培养学生是一项漫长、艰难而又复杂的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需要的是耐心和韧性。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胸襟。尽管宽容难以完全避免对于错误的迁就和姑息,但我们仍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塑造健康人格,培植宽厚、诚信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传统教育习惯于盯住人的短处,现代教育旨在发展人的特长,若想让学生扬其长而补其短,教师还需要在宽容的基础上学会发现和欣赏。欣赏是一种高尚的德行,自负者、偏执者、狭隘者、保守者都不习惯也不善于欣赏别人。“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而是行动。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孩子,孩子明天就会怎样对待他人;我们的脸上有多少微笑,孩子的心中就有多少阳光。在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学会了欣赏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秉性、行为习惯不同的人和事,那我们就学会了宽容。宽容还表现在“有教无类”,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假如我们学会了不以个人的眼光好恶来决定取舍,既欣赏那些乖巧聪明、条件优越的学生,又呵护那些迟钝愚顽、境遇低下的学生,那我们就学会了宽容。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冲突着的人格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它会使我们挣脱内心的一切束缚,每一天都活得很自由。

教师的人文素养心得 篇5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研究 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 人文素养 策略

一、引言

2010年7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学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都会产生直接的作用。李林认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桂署钦也提出,不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李新主同时指出,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如张岂之(1999)、李新主(1999)、李林(2000)、王鹍(2009)等,但是他们的研究多从理论着手探讨教师人文素养问题,缺乏数据支撑;也有少数学者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人文素养,如朱鹏屏(2001)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但是关于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证研究还较少。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进而提出提高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实现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设计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细目表;(2)针对某样本学校英语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课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样本。本研究在样本学校英语系共随机发放问卷45份,收回40份,回收率88.8%。此外,研究者对4位教师的高级英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

3.分析与讨论。本文将样本学校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1)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基本情况:40名教师中,女教师33名,男教师7名;83.5%的教师处于26-35岁之间;80%的教师学历为研究生,10%为在读研究生,2.5%为在读博士;职称结构来看,52.5%的教师为讲师,42.5%的教师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各1名。数据表明受试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主要为研究生,职称主要为讲师和助教。

一般来讲,人文素养可粗略地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那么,教师人文素养主要涉及教师的文学、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内容。受试中,51.3%的教师较了解人文素养,48.7%的教师认为其了解程度一般;87.5%的教师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尽管如此,教师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一般,各单项均未达到较好水平(见表1)。教师们认为自己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掌握最好(均值3.66),西方历史最弱,仅接近一般水平。

表1 样本教师的人文素养掌握情况

(5=非常好 4=较好 3=一般 2=不太好 1=根本不好)

项 目均值标准差项 目均值标准差

西方文学3.16.688西方历史2.97.716

中国文学3.03.833中国历史3.34.708

西方文化3.57.502英语语言学3.26.860

中国文化3.66.708思辨能力3.42.889

表2 样本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频率

(5=总是 4=经常 3=有时 2=偶尔 1=从不)

项 目均值标准差项 目均值标准差

英美文学3.28.916西方历史3.10.821

中国文学3.15.779中国历史 3.03.778

英美文化3.74.751其他国家文学2.56.821

中国文化3.03.778其他国家文化 2.72.759

辩证思维 3.231.038

表1表明,教师人文素养各方面掌握情况一般,西方历史最弱。那么,教师们是否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学习和提升呢?对教师人文素养自主学习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教师们对人文素养各项都进行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这说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淀。但是,对其他国家(除英美两国外)文学和文化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教师基本信息显示大部分教师属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家庭与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尽管这些教师比较重视该方面的培养,但是可能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庭负担较大等客观原因,使他们真正付出努力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程度还不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李林认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而教师们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的忽视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黄娟(2014)发现学生在课外进行人文素养各项培养的情况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学习频率也是最低,均值分别为2.19和2.31。因此,为实现培养广博文化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师更应该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人文素养。

那么教师通常是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本研究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们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可多选)中阅读相关作品(94.9%)频率最高,依次是欣赏文学改编的影视剧(79.5%)、电视节目(76.9%)、讲座(56.4%)、旅游(56.4%)、权威期刊杂志或其他官方网站(46.2%)、人际交流(46.2%)、其他网络途径(38.5%)。数据表明教师们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自我提升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书籍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本研究对大三年级4位教师的高级英语课程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结果表明,4位教师在课堂上在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的同时,对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入,时间分配合理。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方式中,使用PPT的频率最高(均值=3),其次是口头阐述(均值=1.75)、利用黑板讲解(均值=1.25),未使用音频和视频。在人文相关知识讲解中,教师重视的人文素养分别是英美文化(均值=2.75)、中国文化(1.75)、文化对比(1.5),并未提及英美文学知识和其他国家文化、文学知识。课堂观察时,四位教师所讲课文是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与历史,故引入相关人文知识多为英美文化以及相关的中国文化与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好的教师技能,在课堂中能合理地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引入人文相关知识。使用PPT进行讲解是老师们比较青睐的方式,可能是因为PPT便于教师展示和学生理解,而寻找内容确切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可能比较耗时而且在课堂中播放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堂观察时老师们均未采用。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辅之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英语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人文素养各方面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但学习的频率和学习内容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为不断提高我国英语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英语专业教师作为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发展的直接因素,有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优化知识结构,开拓视野,除了掌握好中英美三国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外,还应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知识,以期培养出既懂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多国文化的学生,使其视野更具国际化;2.英语专业教师,尤其是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探索如何把深厚的英语功底与人文素养展现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163-164.

[2]桂署钦.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40-41.

[3]李新主.应重视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1):82-85.

[4]张岂之.应当着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0(4):26-27.

[5]王鹍.论英语师范课程与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141-144.

[6]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51-53.

[7]龙应台.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J].新一代,2011(6):36-37.

[8]黄娟.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2-13.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探析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研究

所谓人文素质, 就是指一个人成为人和人才的内在与主体的精神品格, 主要是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等。具体说, 就是人文知识的内化, 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位。一个人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反映这个人的文明程度。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

调查表明, 近53%的高职院校教师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教师人文素质状况整体上不容乐观。

1. 人文知识贫乏。

一是文学知识欠缺。目前, 在我国高职院校, 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有余而人文知识不足, 特别是文学知识普遍欠缺, 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和名人的了解不多, 对新出现的一些文学现象, 基本上一无所知。二是历史知识不足。有的高职教师历史知识明显不足, 对我国及世界的历史和文化缺乏系统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三是哲学知识匮乏。高职院校的教师, 知道孔子、朱熹和王夫之, 也知道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 但对这些哲学家的基本的哲学思想却了解很少,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也是一鳞半爪, 甚至断章取义。

2. 人文技能薄弱。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 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 但基本的文科技能则相对较弱。一方面表达能力较弱。在课堂上, 很多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语言过于专业化, 缺乏生动性与形象性, 不能把专业术语转化为日常用语。在科研上, 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写作能力较低, 撰写科研论文困难。另一方面, 社会活动能力不强。不少高职院校教师缺乏必要的为人处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其活动范围仅限于学校, 与社会缺乏广泛联系, 不能很好地协调与同事、学生的关系, 不能很好地同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3. 思想道德滑坡。

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有滑坡趋势,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 政治素质下降。有的高职教师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不认真履行自己的各种选举权, 对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快速的反应力,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缺乏深入理解。另一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 出现职业道德淡化, 敬业精神不强, 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科研工作急功近利等现象。

4. 心理素质偏低。

少数高职院校教师长期沉浸在专业教学研究中, 爱好单一、兴趣不广, 与外界接触少, 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贫乏, 对自我心理状态认识不清, 对自己的个性把握不准, 不能很好调节自身能力与自我期望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矛盾, 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偏低的原因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普通教育, 长期以来迫于升学压力, 只重视开设升学考试必考科目, 对非考科目则弃之不教, 而这些非考科目, 大部分都是人文课程, 由于严重忽视甚至抛弃人文课程, 导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开始就缺乏人文知识。二是受传统的高职教育观的影响。我国的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片面的思想, 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化, 把高职教育仅仅视为技能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市场经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一些能为学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专业备受青睐, 而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教育却遭遇冷落。在大部分高职院校, 公共文化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相当低, 而且基本上都是以选修课、讲座或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出现。人文课程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和管理,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这种片面的高职教育, 不仅不能弥补高职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缺失的人文知识, 反而加剧了其人文知识贫乏的程度, 必然会导致其专业知识有余, 而人文知识不足的发展不平衡现状。

2. 教师自身原因。

一方面是狭隘的专业教育意识。认为在高职院校, 只有从事专业教育才是“根正苗红”, 而从事人文教育则是“旁门左道”, 公共文化课教师在高职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受单一的教育行为影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 其范围只拘限于本专业范畴, 与其他专业 (尤其是公共文化课) 及其教师交流较少, 无形中将自己与人文环境隔绝, 自然也就受不到人文氛围的熏陶。

3. 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我国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尤其是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对人文教育的发展不利。传统的高职教育, 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在高职教育领域盛行, 人文教育无法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提高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 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赖于政府、学校、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

1. 树立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现代高职教育观。

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立足当今, 着眼未来, 摒弃传统的高职教育观, 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出发, 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认清人文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质是现代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从而确立专业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现代高职教育观, 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质, 指导自己的专业教学。

2. 精心组织、科学管理, 有计划地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 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 规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学校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优惠政策, 创造有利条件, 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 并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 调动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际, 多途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面向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 既要注重系统性又要强化针对性;既要强调普遍性, 又要注意可行性;既要注重统一性, 又要突出灵活性。一是自主学习。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完全有能力通过多种途径, 以自学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阅读人文书籍, 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等人文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锻炼为人处事、社会交往等能力;积极参与文娱活动, 发展爱好、和谐个性、健全身心、陶冶情感等等。二是校内开展学术活动。高职院校可聘请校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 举办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学术活动, 本着短期与长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与专门相结合的原则, 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 高职院校可以有组织地选派部分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 以短期和专门进修为主。四是校园文化熏陶。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建设硬环境时, 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 使教师受到美的熏陶;在构建软环境时, 除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外, 还必须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 构筑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美华, 高娟.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1, (2) .

[2]张秀敏.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12) .

浅析中学政治教师的人文素养 篇8

由于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漠视, 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个人感受和尊严, 只是一味要求学习成绩。正是这种没有人文关怀, 一味压榨是被迫学生去学习,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 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个情感压抑的人。中学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忽视, 造成学生各种心理问题, 很大一部分学生心理抑郁, 甚至一部分想过自杀。在中学课程里,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等等课程, 只有政治课, 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改善中学人文环境的任务。因为中学政治课, 不局限于政治, 共有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而成, 是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 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因此正是政治课的这种属性, 可以很好地把人文素养结合进去, 正确的引导学生, 健康快乐积极的度过中学阶段, 为大学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而不是培养, 一个个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的人才。越是知识全面的高科技人才犯罪, 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因此, 对中学政治老师的人文素养的建立应当引起教育界的足够的重视[2]。

1. 中学政治课与人文素养的结合

1.1 中学政治课的基本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中学政治主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有机的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与时俱进调整教学新内容。二、注重思想政治引导与学生成长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中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 注重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针对中学生思想活动不成熟、情绪化、逆反心理和可塑性的特定, 尊重学生、注重学生感受, 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和特点, 区别的对待。以真诚的态度去关怀学生, 潜移默化、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健康正确的认识社会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三、把现实生活融于书本理论知识:利用现实中的真实案例, 结合理论知识, 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个具体理性的认识, 让学生知道处理同样问题和类似问题, 怎么去正确的合理去处理。四、将政治、经济、文化、政治、思想等多方面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人文科学有个宏观上的认识, 并通过政治老师授课, 给以合理的引导,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2 政治课程的教学需要和客观要求

政治课是一门人文学科, 其本身具备有人文属性, 因此可以很好把人文素养融合进去。政治课又可以叫思想政治课,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经济、法律、政治、文化, 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其主要教学需求和客观要求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社会认识, 培养基本的政治素养, 了解法律知识和建立法律观念, 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因此, 这门课是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课程, 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1.3 中学生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和亟需加强

由于中学时期,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 思想幼稚容易冲动, 存在逆反心理, 且面对巨大的升学求学压力。这个时期的孩子, 很容易犯错, 很容易在不良事物和人的引导下, 走向社会对立面, 造成一些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我们可以经常从新闻中看到, 中学生抢劫、强奸、打架斗殴、自杀、离家出走等等。这是一个容易情绪化的, 极不稳定的群体。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是一味的注重教学质量, 很少有老师关注学生的品德、思想动态和个人感受。正是人文素养在教育中缺失, 高等教育也培养出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败类, 从最近的国家反腐中, 就可见一斑。因此, 中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亟需加强。

2. 中学政治老师所需具备的人文素养

2.1 中学政治老师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

政治老师不单单是传授课本书面知识,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社会, 思考社会, 培养起一定的道德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处理社会关系和各种压力, 因此政治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扮演多种不同角色, 以人文主义去关怀学生, 这种关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而不是矫揉造作的。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动学生, 与学生打成一片, 让学生跟老师是水与鱼的关系, 而不是水与火的关系。只有保证这种关系, 再能更好的在思想道德、社会观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健康茁壮的成长。

2.2 如何用人文素养去关怀引领学生进步

中学政治老师应当扮演多种角色, 用人文素养去关怀引领学生进步:一、老师, 传到授业解惑也和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二、朋友, 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 用心与心沟通, 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 对其事物的认识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并把学生的最新动态与家长及时沟通, 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苗头, 及时扼杀在摇篮里。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百胜;三、长辈:像父母哥哥姐姐一样对待学生, 学生生病或者遇到挫折, 及时认真真诚的去关心他们。四、学者:及时的把政治的最新动态, 实事求是的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与时俱进。要让学生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 做到事事关心, 这样才培养出祖国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青年。

因此对中学政治老师, 在思想道德, 政治素养, 心理情感, 价值观念, 修养素质, 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老师应当对中国政治有着深刻的清醒的认识, 对外来西方文化政治有着正确的认识, 具备较为全面的马克思理论基础, 坚定的政治信仰, 拥护中国共产党, 坚决执行各项政策和方针[3]。要具备乐于奉献、关心集体、强烈的责任感的精神, 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和弟弟妹妹去对待。当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 学生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作为反馈, 学生会认真上课, 并且接受老师给出建议与意见。故人文素养应该贯穿在中学政治课堂的始终, 让我的少年强, 少年智, 少年富。

摘要: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其一生, 同时一个个体组成的群体构成的各式各样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着整个社会和国家。中学时期, 是学生培养和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而中学政治课内容不单单涉及政治层面, 更是上升到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影响着学生对人生、社会、世界、自我价值、政治等各方面的认知。高中政治课对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 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如果一味的理论授课, 强制灌输, 得到只是学生背诵课文, 而不是真正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念上的提升。这也对中学政治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更好的给以学生人文主义关怀, 才能更好的引导着学生成为这个社会所需要好青年。

关键词:中学政治老师,人文素养,中学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重要系列讲话读本.

[2]吕守敏,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的专业成长[J].华中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 .

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现状研究 篇9

2010年7月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因此,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他们的学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都会产生直接的作用。李林认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桂署钦也提出,不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就很难对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李新主同时指出,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如张岂之(1999)、李新主(1999)、李林(2000)、王鹍(2009)等,但是他们的研究多从理论着手探讨教师人文素养问题,缺乏数据支撑;也有少数学者进行问卷调查教师人文素养,如朱鹏屏(2001)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但是关于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实证研究还较少。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进行调查,以了解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进而提出提高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的方法,实现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学目标。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设计。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1)设计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细目表;(2)针对某样本学校英语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人文素养现状;(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课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样本。本研究在样本学校英语系共随机发放问卷45份,收回40份,回收率88.8%。此外,研究者对4位教师的高级英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

3.分析与讨论。本文将样本学校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1)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基本情况:40名教师中,女教师33名,男教师7名;83.5%的教师处于26-35岁之间;80%的教师学历为研究生,10%为在读研究生,2.5%为在读博士;职称结构来看,52.5%的教师为讲师,42.5%的教师为助教,副教授和教授各1名。数据表明受试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主要为研究生,职称主要为讲师和助教。

一般来讲,人文素养可粗略地分为文、史、哲三个大方向。那么,教师人文素养主要涉及教师的文学、文化素养、思辨能力等方面内容。受试中,51.3%的教师较了解人文素养,48.7%的教师认为其了解程度一般;87.5%的教师比较重视或非常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尽管如此,教师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一般,各单项均未达到较好水平(见表1)。教师们认为自己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掌握最好(均值3.66),西方历史最弱,仅接近一般水平。

表1表明,教师人文素养各方面掌握情况一般,西方历史最弱。那么,教师们是否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学习和提升呢?对教师人文素养自主学习频率调查发现(见表2),教师们对人文素养各项都进行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这说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学习进取,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淀。但是,对其他国家(除英美两国外)文学和文化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教师基本信息显示大部分教师属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家庭与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尽管这些教师比较重视该方面的培养,但是可能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家庭负担较大等客观原因,使他们真正付出努力提高自己人文素养的程度还不够。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李林认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而教师们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的忽视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黄娟(2014)发现学生在课外进行人文素养各项培养的情况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学习频率也是最低,均值分别为2.19和2.31。因此,为实现培养广博文化知识的英语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师更应该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人文素养。

那么教师通常是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提升?本研究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们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可多选)中阅读相关作品(94.9%)频率最高,依次是欣赏文学改编的影视剧(79.5%)、电视节目(76.9%)、讲座(56.4%)、旅游(56.4%)、权威期刊杂志或其他官方网站(46.2%)、人际交流(46.2%)、其他网络途径(38.5%)。数据表明教师们认识到继续学习的重要性,自我提升的方式多种多样,阅读书籍是最受欢迎的方式。

(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本研究对大三年级4位教师的高级英语课程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结果表明,4位教师在课堂上在对课文进行讲解分析的同时,对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入,时间分配合理。对该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方式中,使用PPT的频率最高(均值=3),其次是口头阐述(均值=1.75)、利用黑板讲解(均值=1.25),未使用音频和视频。在人文相关知识讲解中,教师重视的人文素养分别是英美文化(均值=2.75)、中国文化(1.75)、文化对比(1.5),并未提及英美文学知识和其他国家文化、文学知识。课堂观察时,四位教师所讲课文是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与历史,故引入相关人文知识多为英美文化以及相关的中国文化与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好的教师技能,在课堂中能合理地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引入人文相关知识。使用PPT进行讲解是老师们比较青睐的方式,可能是因为PPT便于教师展示和学生理解,而寻找内容确切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可能比较耗时而且在课堂中播放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堂观察时老师们均未采用。

三、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教师的问卷调查,辅之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英语专业教师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人文素养各方面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但学习的频率和学习内容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为不断提高我国英语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英语专业教师作为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和身心发展的直接因素,有必要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优化知识结构,开拓视野,除了掌握好中英美三国的文学和文化知识外,还应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知识,以期培养出既懂中国文化知识,又能解读多国文化的学生,使其视野更具国际化;2.英语专业教师,尤其是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探索如何把深厚的英语功底与人文素养展现于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意识,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随机抽取四川某样本学校40名英语专业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的高级英语课程4位任课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总结了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现状,分析了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人文素养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师,人文素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2):163-164.

[2]桂署钦.论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8):40-41.

[3]李新主.应重视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1):82-85.

[4]张岂之.应当着力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0(4):26-27.

[5]王鹍.论英语师范课程与教师人文素养的关系[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2):141-144.

[6]朱鹏屏.高校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2):51-53.

[7]龙应台.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J].新一代,2011(6):36-37.

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人文素养 篇10

古语云: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在中国古代, 特重“教化”二字, 根据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解释:“教以言相感, 化以神相感。”“教”与“化”相互为用、相得益彰, “有教而无化, 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 无以格愚。”可见, 无言之教、人格感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因为学生素养获得不是通过说教和灌输获得的, 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文学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 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 从而使人文素养丰盈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人只能由人来建树”, 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要先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 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 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 更需要情感的积极投入。而“教师不仅是传播者, 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 就不见得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

成功的语文教育应是教师用对生命的热爱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激发他们生命的活力。“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 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说, 语文老师应当自觉地将文学作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中, 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扩展学生的疆界, 充实学生的内涵, 丰富学生的认识。语文老师如果照本宣科, 人云亦云的分析和练习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把好端端的文章“碎尸万段”, 要学生用“死记”答案来代替“记诵”活生生的文章本身。“读书人”成了“习题人”。被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中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激情和个性。

另外, 文本教学中如果把语言文字从文学精神中抽离出来, 如同对剥离了皮肉去欣赏文本, 那么文本还有何美丽、润泽可言?文学精神是贯穿语文教育的灵魂, 是最精致、最精微、最有生气、最直指人心的。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先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自觉地将文学作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中, 用心体验个中滋味:踏着雪莱拜伦的足迹, 咀嚼他们的忧伤和欣喜;神游但丁奇妙的《神曲》世界;陶醉于庄子“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的境界;才能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苏教版必修五的《逍遥游》, 这是高中课本种较难理解的一篇文章, 学生的阅历限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力。庄子提出的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 辨乎荣辱之境” (《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 冷然善也” (《逍遥游》) ;老子“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 (《养生主》) ;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通读《庄子》方能理解庄子为什么“游心”于道德, 轻视功名利禄。这种人生态度, 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可取的。与其说它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毋宁说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其说它是一曲没落阶级的挽歌, 毋宁说是一曲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的气节歌。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在道家的观念中, 人的生命本性原如赤子, 道德醇厚, 仅仅因为后天世俗的各种欲望、人为机巧, 才使得生命本性被搅乱。所以老庄力图使人们的心灵回到一种淳朴自然的“赤子之心”。于是道家反理性、反功利、讲养生、“齐物”、“逍遥”。当然, 这其中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在那个人人自危的社会中, 就连孔子都谆谆告诫他的学生“危邦不入, 乱邦不居”, “邦有道则现, 无道则隐” (《论语》) 。庄子对现实世界感到心灰意冷、悲观绝望, 对矛盾采取回避和顺应的态度, 甚至在这种回避与顺应中获得逍遥自适。庄子的这种无为混世是迫不得已的, 在他的内心深处应该始终保持着人格的独立, “彼且为婴儿, 亦与之为婴儿, 彼且为无町畦, 亦与之为无町畦, 彼且为无崖, 亦与之为无崖。”因此, 庄子认为“死生、存亡、穷达、富贵、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 是事之变, 命之行也。” (《徳充符》) 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无法抗拒,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命也。” (《达生》) “无以人灭天, 无以故灭命。” (《秋水》) 既然人不能改变命运, 那就应该安之若素, 不为所动, 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愉悦, 进而在对命运的消极顺从中获得一种消极的达观人生, 在真实的人生中超越世俗, 在现实惨淡的生活中追求超越的人生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只求自我内心精神的逍遥自由, 诚然是一种避世主义的自我精神安慰, 但也是庄子无法超越的时代局限。

可是, 庄子对“逍遥游”的大胆热烈、执着飘逸的追求, 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为个体生命诗意的生存提供了契机, 抚慰了一代又一代失意文人的心灵, 使他们在痛苦困惑中还能以表面的逍遥自适, 表现出一丝乐观和委婉的反抗:“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由此观之, 庄子恢宏的气势, 恣纵的精神, 又岂是用“宿命”二字就能扫入“历史垃圾堆”的?试想, 如果语文教师自己不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如何能传递文化。

所以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 学生才能受到文化感染, 文化熏陶。点点滴滴地积累, 潜移默化地渗透, 学生的精神得到贯注, 思想随之净化, 行为获得矫正, 文化得以熏陶, 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自觉地将文学作品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中, 以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扩展学生的疆界, 充实学生的内涵, 丰富学生的认识。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 学生才能受到文化感染, 文化熏陶。

上一篇:垂直绿化设计下一篇:企业设备管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