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2024-07-03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精选十篇)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1

一、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1. 资产。

资产是指一个科研单位拥有的各类财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合同款、其它应收款、库存材料、科技产品、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资产负债表上, 资产类是按其流动性排列的, 排在第一位的是现金, 即存放在单位的会计部门、可以随时支取、用于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货币资金, 其流动性最强;排在第二位的是银行存款, 即单位存入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排在第三位的是应收票据, 即单位因销售科技产品、商品, 提供技术性服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可以到期向银行提款的凭证, 也可以在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现, 即提前得到银行存款) ;排在第四位的是应收账款, 即单位因销售科技产品、商品, 提供技术服务或学术、科普活动等应向购货、受让单位收取的款项,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 还要受对方的财务实力和信誉等的影响, 甚至还有退货的可能性;排在第五位的是预付合同款, 即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研究开发项目或课题, 组织学术、科普活动等任务, 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受托单位的款项;排在第六位的是其它应收款, 即借出款项、采购备用金、各种垫付款等;排在第七位的是库存材料, 包括科研器材、低值易耗品、科技产品等;排在第八位的是对外投资, 即单位向其他单位的投资;排在第九位的是固定资产, 指单位拥有的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排在第十位的是无形资产, 指单位拥有的专利技术、商标等不具有实物形态而又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2. 负债。

负债是单位对其债权人承担的全部偿还责任, 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合同预收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缴款项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有如下几项:借入款项, 指单位向其它单位或金融机构借入的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应付票据, 指单位对外发生债务时所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应付账款, 指单位因购买材料和接受劳务而应支付的款项;合同预收款, 指由于单位承担国家有关部门及其它单位研究或试制任务, 按双方签订的项目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应缴款项, 是按有关政策法规应当上缴给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款项及应缴纳的税金、社保金等;其它应付款, 是指单位应付、代存其它单位或个人的各种应付款项, 如, 押金、代扣公积金等。

3. 净资产。

净资产是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 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主要有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存、事业结余等。事业基金, 指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历年滚存结余资金;固定基金, 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 它与固定资产在金额上相等;专用基金, 指单位按照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取工福利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医疗基金等, 其中, 修购基金是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按规定从事业单位收入中提取, 用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的资金;财政补助结存, 指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财政资金结存;事业结余, 指单位当年发生的财政预算拨款和业务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二、对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分析

1. 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分析。

主要包括:单位的资产构成是否合理, 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否合理, 账实是否相符, 有无盘盈、盘亏等现象;库存材料及科技产 (商) 品是否有积压, 是否应当报废的尚未做处理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期初与期末有些什么变化, 资产构成是否适当;追寻各项负债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负债结构 (如长、短期借款) 水平是否合理, 有无债务风险 (如数偿还的可能性) 等。可以通过构成比率分析各项资产的构成情况, 通过前后期的比较确定符合本单位的大致的比率数值。

2. 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分析。

主要包括:了解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收入计划, 各项应缴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掌握各项支出和科研课题进度, 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

分析各项支出的同时, 可以通过分析单位经费的自给率[可用公式: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它收入)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100%], 掌握单位的经费自给水平, 了解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 并弄清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通过分析人员支出比率[公式为: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和公用支出比率[公式为: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了解单位支出结构及发展趋势是否合理, 并可采用与同类型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 了解本单位与先进单位的差距。

通过分析总收入增长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和经营收入增长率, 可以了解单位经济实力的发展情况。

3. 单位的经济实力分析。

运用下列公式分析单位的事业基金增长率和专用基金增长率, 可以了解并及时掌握单位各项资金的增长变化情况, 衡量单位的积累能力、发展后劲和投资重大项目的能力, 保障各项科研事业发展具有强劲的后力, 公式为:

事业基金增长率= (年末事业基金余额-年初事业基金余额) ÷年初事业基金余额×100%

专用基金增长率= (年末专用基金余额-年初专用基金余额) ÷年初专用基金余额×100%

4. 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分析。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指标。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有机结合, 反映单位的资本结构。从债权人角度看, 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 该指标越小越安全, 越大越有风险。从债务人的角度看, 该指标是衡量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 债务人当然希望举借更多的债务, 当单位 (或项目) 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贷款利率时, 可以用债权人的钱赚钱, 当单位 (或项目) 的资金利润率小于贷款利率时情况则相反。

从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的特征来看, 资产负债率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单位资产负债率也有较大差别。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率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 没有考虑资产的现值。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2

的构成、计量、确认及报表编制

一、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一) 事业单位会计概念

事业单位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各级各类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准公共产品,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二是事业性收费。

事业单位按其具体的业务性质大体上包括以下两大类:

1.科学、教育、文艺、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卫生、体育等科学文化事业。

2.气象、水利、地震、环保、计划生育、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

(二)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系统

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为基层会计单位。以上三级会计单位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实行单据报账制度,作为“报销单位”管理。

(三)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

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方式,也就是执行单位预算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事业单位同政府财政的拨款、缴款关系。

根据各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我国曾采取过三种资金管理方式。

1、全额拨款制

实行全额拨款制,就是单位所需的全部经费的基本上由政府预算拨款供应。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适用于业务收入不很多、不经常、不固定的事业单位,如各类学校、卫生防疫站等。

2、差额补助制

实行差额补助制,就是单位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首先要用本身的业务收入来抵补,其不足部分由政府拨款补助。这种资金管理方式,通常用于有经常、固定业务收入的单位,如各类医院、剧团、体育场、幼儿园、托儿所等。3、自收自支制

3、实行自收自支制,即单位以自身组织的业务收入,弥补其全部业务支出,做到以收抵支。它通常适用于提供一定产品或劳务的有固定收入的事业单位,如设计院、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研究所、校办实习工厂等。

自1月1日开始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的划分,实行统一的资金管理方式,即“国家对事业单位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在会计核算方面,也不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

取消三种资金管理方式,并不等于取消财政对各类事业单位拨款数额的差别。财政部门将根据事业发展计划、事业单位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和财力水平,确定不同事业单位的不同定额(定项)拨款标准。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照拨款标准和计划工作量来确定政府拨款金额,编制财务预算。

(四)、事业单位会计的特征

事业单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和各个行政单位。

1、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的特点主要是:

1).事业单位一般不提供物质产品,有的单位虽然提供物质产品,但它是作为知识、信息、技术的载体来提供的。

2).事业单位进行业务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有的单位虽然实行有偿服务,但往往并非足额补偿,社会效益是衡量其业绩的基本标准。

3).出资者不要求回报,不准备收回资财,不具有明确的产权。

2、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的差别主要有:

1).事业单位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却实行有偿服务,有的还可以做到收支相抵,而行政单位的服务则是无偿的,不能搞创收,所办的经济实体要脱钩,从根本上看行政单位是依靠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来进行活动的。

2).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要实行经济核算,其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大都与业务活动相联系,这些单位可通过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增收节支,争取改善自身的运营条件。

3).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这些单位大都进行着能创造价值的智力劳动,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即知识形态的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五)、事业单位会计的内容

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及其在从事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收入、支出、结余,构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

(六)、事业单位会计科目

依据财政部19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通用的会计科目分为资产、负债、基金、收入、结余等会计要素分类。在会计制度中,除列有序号外,还按类别规定统一编号,以便汇总使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使用。

各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不需要的科目可以不用的,如有需要亦可增设,以不妨碍会计报表汇总为原则。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3

非常荣幸接到主办方的邀请,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这个议题和大家交流。关于资产评估行业,我有一个深刻的感触,就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已经逐步从单纯为国有企业服务延伸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领域服务。特别是近几年,资产评估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并且可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大。接下来,我想就行政事业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谈几点想法。

从发展阶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和资产评估行业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的机遇期。资产评估行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资产评估行业通过服务经济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管理体制日趋完善,专业队伍日益壮大,评估机构稳步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专业中介服务行业和社会监督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物质保障,是公共财政支出的积淀,财政资金的物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财务管理的扩展。改革开放初期,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办实体、搞创收,资产管理问题比较突出,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1995年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其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但1998年机构改革时,从中央到地方都撤销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划归财政部,绝大部分地方将此项职能划归财政部门,个别地方划归新成立的国资委或者机关事务管理局。2004年,财政部党组决定在行政政法司成立行政资产处,在教科文司成立事业资产处,负责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2006年,财政部以部长令分别出台了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相应的资产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文件,对行政事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展开全面监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资产评估二者不仅发展快,而且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已经完成了启动、创建工作,下一步如何向进一步规范、深化阶段转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课题。充分借助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专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资产监管方式的探索。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与资产评估行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和配合越来越频繁。一方面,资产评估机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行政事业资产的价值评估中,另一方面,我们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资产评估报告的作用和效力。2006年,在颁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时,就专门在两个《办法》中单独设置了“资产评估”一章,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需要进行评估的情形、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资产评估机构资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在评估过程中需要履行的义务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把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重要依据。比如,在审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事项时,就明确要求部门和单位必须出具资产评估报告。行政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要进行国有资产有偿转让,也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需要转让的国有资产进行评估,作为确定所属企业国有资产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各地财政部门也积极探索,借助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切实提高资产监管质量。比如,山东省财政厅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通过中介机构自愿申报与财政部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中介机构库,这个中介机构库中就包括资产评估机构。对入库的中介机构,财政实施统一管理,统一付费,统一培训,并核发聘书。对入库后自愿退出的,经批准可即时退出。建立了定期检查制度,每两年对入库中介机构年检一次,按入库标准重新审查其入库资格。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产权登记年检和年度资产信息报表资产审计、单位合并、分立、撤销、改制、隶属关系改变和清产核资等情形下的资产价值评估等业务,要由评估机构介入,出具相关资产评估报告等,作为财政部门办理有关业务的依据。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和发展,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总量也快速增长。这无疑给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根据财政决算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行政事业资产总量已经达到11.97万亿元。这么大的一块国有资产如何管好,特别是在资产对外出租、处置、转让等环节,加强与资产评估行业的协作互动,优势互补,形成监管合力,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共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是我们双方都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今天,在座的代表大多是来自资产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和专业评估师,借此机会我想表达几点希望。

一是资产评估机构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需要,大力拓展评估服务领域,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市场需求。根据财政部相关文件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取得的没有原始价格凭证的资产;拍卖、有偿转让、置换国有资产;单位合并、分立、清算;出租出借国有资产;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事业单位整体或者部分改制为企业等都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这就需要大家更多的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政策动态,更多地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等新兴市场提供专业服务,加强执业质量控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专业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

二是要加强评估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完全等同于企业资产,在价值计算、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行政单位房地产,更多地是满足行政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不具有市场因素,但其与非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置换行为,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就会出现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例如:上述置换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土地性质如何?土地的使用用途是什么?应以什么方法计算行政单位房地产的实时价值和动态评估,实现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结合等等。因此,希望资产评估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开展针对行政事业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等相关课题的研究。

三是要富有专业精神,重视社会责任。资产评估的结果,是国家行政事业资产监督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支撑,其评估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处置和使用过程中是否安全完整。因此,作为资产评估行业的从业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业监督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品牌建设,严格执业操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我们财政财务监管工作进行优势互补,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负债表,填列方法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修订通过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本文对新制度下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探讨。

一、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填列方法

新制度下,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期末余额”的填列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根据几个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有“货币资金”项目和“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用公式表示如下:“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非财政补助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二)直接根据总账账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资产负债表中大部分项目采用这种填列方法,具体如下:(1)资产类账户主要有“短期投资”、“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2)负债类账户主要有“短期借款”、“应缴税费”、“应缴国库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3)净资产类账户主要有“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三)根据总账账户期末余额减去其备抵账户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项目。“固定资产”根据“固定资产原价”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原价”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四)根据总账账户期末余额减去所属明细账科目将于1年内(含1年)到期的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有“长期投资”、“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三个项目。

(五)根据总账账户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采用这种方法的主要有“其他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负债”两个项目。

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变化

1. 结构格式。

采用了“资产=负债+净资产”的报表格式,在原报表的基础上删除了支出和收入项目,更加符合资产负债表的定义,与医院会计制度、国际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趋同,增强了报表的通用性。

2. 列示方法。

资产负债表明确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按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负债偿还周期的长短列示资产负债表项目,是公认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设置方法,也是国内外会计准则的通用做法,有利于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3. 报表项目。

(1)资产类项目。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项目,意味着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能真实体现资产的实际价值,强调对资产的价值管理;引入了“在建工程”科目,将基建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加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其财务风险。(2)负债类项目。增加了“应付职工薪酬”项目,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保持一致,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对其职工的义务;与医院会计制度相比,新制度把应付福利费和应付社会保障费纳入“应付职工薪酬”统一核算,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和报表列示的原则。(3)净资产类项目。用“非流动资产基金”替换“固定基金”项目,定义更加准确,同时与资产科目中的非流动资产保持对应,真实地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占用资金,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引入“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细化了财政资金和非财政资金,对结转和结余分别核算,有利于提高资金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1. 关于“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流动负债”项目。

(1)对于一年内(含1年)到期长期债券,医院资产负债表中将其单独核算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而事业单位将其核算到“其他流动资产”项目中。由于医院也是事业单位,新制度可以向医院会计制度靠拢,在资产负债表中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权投资”项目来替代“其他流动资产”项目。(2)对于1年内(含1年)到期的长期负债,企业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中核算,医院会计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中核算,而新制度在“其他流动负债”中核算。为了避免无谓的歧义和便于会计人员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列示可与企业会计和医院会计趋同,因此建议在资产负债表中用“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项目替换“其他流动负债”项目。

2. 未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会涉及到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等债权类账户,也可能会发生坏账;为了满足日常业务需要,也会库存大量物资,由于市场的价格波动,存货很有可能贬值。另外,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随着技术的进步,其价值也会下降,同样,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也面临着减值的可能。而新制度中未规定计提减值准备,难以真实反映资产的现实市场价值,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建议增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备抵账户,具体减值准备的提取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处理。

3.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原价和备抵科目没必要列示在报表中。

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从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无形资产原价”、“累计摊销”,直接通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项目反映事业单位期末资产的账面价值。

4.“待处置资产损溢”的核算内容繁杂。

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中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无偿调出、盘亏、报废、毁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都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项目进行核算,造成该科目内容和核算过度繁杂,不利于会计人员的理解和编制报表。建议延续企业会计准则与医院会计制度的做法,将“待处置资产损溢”改名为“待处理财产损溢”,内容拆分如下: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损毁、报废由“固定资产清理”项目核算;货币资金、存货和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及报废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进行核算;发生的坏账损失通过计提“坏账准备”进行核算;对无形资产的出售、转让、对外投资、对外捐赠等处置应由“其他支出”、“其他收入”或“应缴国库款”核算;长期投资的处置通过“其他支出”或“其他收入”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2).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2).

[3]王翠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旧变化的比较分析[J].新会计,2012(8).

[4]吴延亮.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变化——对新制度征求意见稿的解析[J].商业会计,2012(7).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 篇5

(1)有价证券。行政单位的对外投资,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有价证券的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其他收入。

(2)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相等。

例题1:某行政单位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购买设备,价值是10 000元,货到付款,采购发生运费1 000元,差旅费8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已安装正常使用,验收合格,财务部门收到发票以后,开出转账支票支付货款。『分析提示』

借:经费支出

800 贷:银行存款

800 借:固定资产

000 贷:固定基金

000 例题2:某行政单位经批准,报废旧的汽车一辆,账面价值180 000元,残料的收入是9 000元,支付清理费300元。分析提示:

借:固定基金

180 000 贷:固定资产

180 000 借:银行存款000 贷:其他收入000 借:经费支出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事业单位的资产

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力。事业单位的资产与企业单位的资产比较类似,通常包括四大类: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在1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及财政授权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1)存货

事业单位的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记账。

事业单位购入自用材料,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即购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税费,包括增值税进项税额,作为材料的入账价值。购入非自用材料并已验收入库的,分两种情况进行核算: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含增值税)作为材料的入账价格;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按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实际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不含增值税)作为材料的入账价格。(2)对外投资

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首先应进行可行性论证,对投资项目所需资金、预期现金流量、投资收益以及投资的安全性等进行测算和分析,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实行集体审议。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经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批准或备案。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是指超过一年使用期限,在事业单位使用过程中符合规定标准单位价值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与企业固定资产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本质属于非流动资产,是事业单位长期使用并保证正常事业单位运转的实物。

(2)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受事业单位非盈利性的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及保值升值统计方式与企业固定资产不同。

(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主要由国家财政以及社会捐赠购置,因此固定资产的购置及使用审批程序与企业不同。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配置不当,资产利用效率低以及资产损失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因此,维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安全,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维护国家财政资产安全,保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制度陈旧。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系薄弱,缺乏单独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法规。而且部分涉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以及措施,与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实际情况不适应,难以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

(2)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认识程度不足。事业单位其固定资产大多由国家财政直接出资购置,因此部分事业单位对于其自身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固定资产购置、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3)资产审批不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虽然大部分是采取多层审批购置经费的方式,但由于大多是程序化的内容,难以发挥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管理,实行审批制度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

(4)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管理体系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工作不规范,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反映资产管理现状,固定资产账目混乱的现象时有发生。

(5)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权责混乱。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均针对其资产管理均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以及工作人员,但是由于管理机构的职能权责比较混乱,其管理职责难以明确。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完善措施研究

(1)全面认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责权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保护国家资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事业单位的相关主管领导应全面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作用,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效作为相关责任人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关于固定资产方针政策的培训教育,明确管理职能机构以及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追究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固定资产损失责任人的相关责任,保证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2)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购置后,若不能保证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利用,这就会间接导致固定资产的折旧,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因此,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也应重视实现其有效利用。首先加强购置流程的管理,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均是处于内部正常运转的需要,避免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浪费。其次,应重视对于固定资产的维护管理,保证固定资产处于安全有效的状态。此外,应不断拓展延伸固定资产的利用范围,特别是对于有关科研院所,更应该发挥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资产管理水平质的飞跃。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首先应有效的整合固定资产管理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等部门的各项信息,实现固定资产购置、使用以及管理的有效监控。其次,应保证各项资产管理数据的准确以及及时有效,通过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得以实现。

(4)成立公证廉洁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措施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必须依靠管理工作人员得以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具有廉洁、尽职的职业道德。同时,应不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严格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务进行必要处理。

(5)不断完善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考核。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可以准确的评价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并能够及时反应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措施。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考核,应重点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作为主要监督控制指标,并辅助以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以及内部控制,确保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核算可以落到实处。

四、结语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保护好利用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可以避免国家宝贵资产财富的浪费。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强化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落实情况,这是避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的重要途径,对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翟子羽.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1(9).

[2]夏新根.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探析——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价值工程.2010(34).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7

一、执行制度过程中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财政部于1997年7月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制度) , 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实行。

(一) 不能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固定资产是使用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它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现行固定资产购建时的核算方法是:借:经费 (事业) 支出贷:银行存款;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这种典型的政府会计收付实现制下的核算方法, 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统收统支管理的模式下, 存在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 我国财政体制的不断变革, 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 支出压力过大的情况下, 则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折旧一方面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因自然损耗或经济发展的原因而发生了价值减损, 另一方面也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后未来现金流量的价值补偿, 是产品成本的一个部分。无论如何, 从前者来说, 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以反映经济资源价值的真实变化情况。

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是单位资产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其基本特征是:不具有实物形态;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为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甚至带来经济利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制度中规定, 事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时,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有关科目。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 直接计入事业支出, 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 其无形资产在受益期内平均摊销。按现有制度规定,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在核算无形资产时, 只是通过借记、贷记“无形资产”科目最终转入“事业支出”, 当期“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为零, 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也就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反映其存在。由于会计报表和账户未列示无形资产状况,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单位而言, 不利于单位内部对这些无形资产的控制、监督管理;就国家而言, 不利于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 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 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管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事业单位对于使用预算拨款购置的固定资产、自置的固定资产以及租入、借用、代管的固定资产, 应当设立登记簿专门登记, 为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和保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和清查盘点制度。但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没有固定资产卡片登记, 有的已经不能使用, 但在账上反映的却是固定资产原值, 没有及时进行处理, 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特别是大批购进的图书资料等, 书已经不知去向了, 但却在账上却反映着大量的固定资产。

购建后, 固定资产的存量及流量管理不严, 普遍存在“重购建轻管理”的现象, 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处置、出租出借, 以及调拨和报废等方面管理不规范, 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这些环节也极易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流失。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企事业单位在合资、转让、租赁过程中, 由于对国有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评估不准确, 使两类资产的流失严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 每年有几百亿元的国有固定资产流失;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也相当严重, 因此, 加强对两类资产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已成当务之急。一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加强对两类资产的管理。对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 必须明晰其产权关系, 明确管理部门, 并采取一系列维护、修理、改造等措施, 使国有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应区别不同情况, 采取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同时采取相应的充实、改进、优化措施, 努力延长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等综合措施。二是必须加强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我国加入WTO后, 在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上必须与国际接轨, 国家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之前, 必须按资产规模等级经过国际或国内权威资产评估机构评估, 并规定未经权威机构评估的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得进行处置。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国有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流失风险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

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要求

(一) 要适应预算管理的要求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要适应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 将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货币耗费反映在相关资金来源所对应的支出科目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 不能满足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如购买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 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到一次性摊销时才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说明列支不及时。再如, 购买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 只作借记“无形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的会计分录, 接受益期摊销时, 才将受益部分借记“经营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这样做, 虽然满足了经营损益的核算要求, 但不能满足支出预算管理的要求。

(二) 要适应长期资产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具有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长期性的特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规定, 不能满足这一特点。如制度规定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应一次摊销, 摊销时借记“事业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一次摊销后, 无形资产就没有了账存余额, 一年换一次账簿后, 无形资产就失去了财务控制, 极易造成侵权和流失。

(三) 要适应长期资产价值逐渐减少的特点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反映价值逐渐减少这一特点。如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 为事业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没有按期摊销。这样, 就夸大了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

(四) 要适应事业性活动和经营性活动对会计核算的不同要求

事业性活动是事业单位从事的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 事业性活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 采用收付实现制, 体现预算管理的要求。经营性活动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 开展的非独立核算的经营性业务, 经营活动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是要进行成本核算, 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 要适应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计缴所得税的要求。因此,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应按为事业活动服务还是为经营活动服务, 将长期资产分开, 并且要求在会计核算中能反映为事业活动服务的长期资产与为经营活动服务的长期资产相互转移的经济业务。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没有体现这一要求。

三、改进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 建议增设“累计折旧”、“无形基金”和“无形资产摊销”三个会计科目。“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基金”减少的价值或“固定资产”减少的价值。在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时, “累计折旧”与“固定资金”之和等于“固定资产”。在核算为经营活动服务的固定资产时, “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少并转入“经营支出”的价值。“无形基金”是净资产科目, 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的净值, 类似于“固定基金”科目。“无形资产摊”科目核算“无形基金”减少的价值或“无形资产”减少的价值, 在核算为事业单位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 “无形资产摊销”与“无形基金”之和等于“无形资产”, 在核算为经营活动服务的无形资产时, “无形资产摊销”科目核算“无形资产”减少并转入“经营支出”的价值, 该科目类似于“累计折旧”科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的分录模式如下:

(一)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预算

1、购入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会计核算

借:事业支出/专用基金/专款支出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银行存款同时

借: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贷:固定基金 (无形基金)

2、按月计提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固定基金 (无形基金)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终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固定基金和无形资产基金账面余额相比较,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基金、无形资产基金账面余额时, 应提取减值准备, 提取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与计提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基金的会计分录相同, 会计实务中可将12月份计提折旧、摊销无形资产基金与年终计提减值准备经济业务合并处理。

3、变卖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按实际收到金额、如为支付数为贷方)

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按已计提数)

固定基金 (无形基金) (按剩余净值)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固定资产倒挤差额, 也可为贷方)

贷:固定资产 (按固定资产原值)

(二)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

1、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贷:银行存款 (实际支付数)

2、按月计提折旧、摊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时

借:经营支出———折旧、无形资产摊销

贷: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年终将可收回金额与固定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净值相比较,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净值时计提减值准备, 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分录与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分录相同, 实务中可与12月份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经济业务合并处理。

3、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借方为实际收到金额、如为贷方余额为处置时实际支付金额)

累计折旧 (无形资产摊销) (按已计提数)

贷: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 (实际入

账价值)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8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上还有一些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表现为财政部门重视不够, 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配置标准、资产处置管理等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资产配置缺乏制度约束, 未与存量资产统筹考虑, 资产占有存在多少不均以及资产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工作推进较为缓慢。

2、资产的底子不清。

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管理必须掌握准确、真实的基础信息, 事业单位在使用国有资产的同时, 还要提供高度透明的资产信息。然而, 有部分事业单位考虑自身的利益, 或者自身的管理问题, 提供的财务信息不真实、陈旧, 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状况。造成财政部门对基础信息掌握不够精准, 对事业单位资产存量、分布、占有使用不够清晰。

3、无形资产管理重视不够。

目前, 事业单位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或划拨形成, 在使用中不计提折旧, 也不计算盈亏, 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资产管理中保值增值的意识不强, 更没有形成相应的保值增值的长效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在运行过程中, 更多地注重社会效益, 无形资产管理及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未得到充分重视, 长期闲置或被私人、企业占用。事业单位许多原创型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 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只能束之高阁, 科技成果未能很好的转化。

4、资产管理中“重购轻管、重钱轻物”。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财务核算不规范, 账务、账卡不健全, 帐实不相符。一方面存在购置、配发的资产不入账, 有实无账, 另一方面毁损、损失资产不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报批处置, 调整有关账务, 有账无实, 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同时, 国有资产处置随意大, 损失浪费现象严重。

二、加强资产评估提高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充分有效利用, 维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客观形势要求必须对资产进行评估和估值, 资产的公允价值必须得到真正体现。为此, 对资产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估势在必行, 且作用重大, 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手段。

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重大而紧迫,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日臻完善和资产评估业的逐步成熟, 资产评估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力促进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需要切实加强的工作, 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制定事业单位资产科学合理的配置标准。

财政部门认真调查, 结合资产评估等方法掌握各事业单位的存量资产, 制定事业单位办公设备配置标准, 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在资产配置中, 无偿配备和调拨的资产, 属资产管理的最容易出现的漏洞之一,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管理, 单位应如实清理入账, 有单位价值的按价值入账, 无法提供价值的应进行评估, 按评估价值入账。

2、通过资产清查、评估等方法, 摸清家底。

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 做到家底清楚, 账、卡、实物相符。可以尝试进行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全面评估, 避免大量的帐外资产存在, 下拨的无形资产、自创的无形资产价值得到体现。

3、发挥资产评估在资产使用中的作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包括单位自用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担保等方式。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以实物、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4、发挥资产评估在资产处置中重大作用。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 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处置方式包括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废、报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在事业单位资产处置中, 转让无形资产, 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事业单位出售、转让、出让及置换土地、房屋、车辆和大型 (贵重) 仪器、设备等, 应当由财政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协商, 聘请或招标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后, 通过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 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方式公开处置。

对特殊资产的处置, 更要体现资产评估的作用, 如:车辆的处置, 要求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或 (出售) 技术鉴定 (报废) , 根据中介机构的评估或技术鉴定, 并接到位车辆情况提出意见报具有审批权的车辆管理部门审批方可办理处置;罚没物资的处理, 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 对土地、房产、车辆及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非专管、专营物品, 由执法、执纪机关分别开列清单, 定期会商财政部门后, 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或价格部门按质定价, 经执法、执纪机关和财政部门核实后, 按有关规定公开拍卖。属于一般性物品的, 由执法、执纪机关分别开列清单, 定期会商财政部门后, 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或价格部门按质定价, 经执法、执纪机关和财政部门核实后, 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发挥资产评估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和全面预算中, 资产管理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资产有一个全面、公平、公正的评价和估值, 能够帮助资产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 或证实或纠正先前预期的情况, 从而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同时, 通过资产评估, 可以对领导的绩效进行更为精准、有效的评价, 提升人力资源的效力。

参考文献

[1]、GB/T《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第36号令[S], 2006-05-30.

[2]、济南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2011-6-13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9

目前,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频度不高、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普遍:医院、学校、青少年活动机构有多个功能相近的室内场馆, 数千套类型相同的专用器材, 但许多资产的使用频率不高, 有的一年都用不到几次, 有的甚至在其“生命”周期内被长期闲置;有些单位的公有房产闲置多年, 被本单位职工甚至外单位人员长期占用, 大部分不收房租, 有的甚至还倒贴水电费;部分单位即使将闲置房产对外进行出租, 却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 出租收益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个别单位甚至直接用资产有偿使用收益抵冲单位公用支出或福利支出;一些单位的车辆平时基本不用;一些单位没有在会议或重大活动结束后, 对专项购置的计算机、传真机、通讯工具等资产进行妥善保管, 许多资产时间不长就不知去向;有些单位的计算机、照相机、摄像机等高档物品没有及时入账, 长期公私合用;有些单位只重视打报告更新重置资产, 不及时办理废旧资产报废处置手续, 许多可用资产被堆放在临时库房内, 个别单位甚至将淘汰、更换尚未销账的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照相机、家具等资产转作私用。上述种种现象表明, 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和低频度使用的资产量十分巨大。这部分资产, 整合使用的空间较大, 只要合理引导, 完全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资产资源的共享共用。可以说,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闲置和低频度使用已经为资产的统筹使用奠定了一个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资产的统筹使用构建了一个新的操作平台

交通状况的改善, 医疗、办学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的集中整合, 为现存类型相同、功能相近资产的共享共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 业内人士先后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方案。但部门或单位间资产配置和使用管理的各自为政, 导致资产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资产的存量和需求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调剂使用工作一直无法落实到位。近几年来, 经过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部门的努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建成, 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政府采购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有效对接, 基本做到了资产存量、增减变化和分布及使用状况地适时、全面更新, 实现了资产入口到出口环节的动态管理。对这一系统的建设,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让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财政调配公共资源的职能, 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共享共用现有资产, 实现存量资产的物择所需、物尽其用, 提升资产使用效益, 节约财政支出的设想不再是空中楼阁。因为它解决了资产存量和需求状况不清这一制约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的最大瓶颈, 为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各单位资产使用需求统筹调剂使用现存资产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操作平台。

三、以核实资产存量信息为基础分步实施资产统筹使用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 可借助存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采取分步实施、无偿划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 逐步建立“存量资产统筹使用平台”, 实现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统筹使用。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四块:

(一) 组织全面清查, 核实可用资产存量

由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统计的资产存量信息为各单位账面反映的资产存量, 其中部分资产已不具使用价值, 有的甚至已经毁损流失。为确保资产统筹使用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对各单位的存量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并根据清查结果, 按照规定的程序, 处置不具使用价值资产, 核销毁损流失资产, 让渡基本不用的闲置资产, 从而建立一个资产拥有量与可用量相符、账面数与实存数相符、财务核算数与资产管理部门统计数相符的可用资产信息库, 丰富资产统筹使用的资源和渠道。

(二) 集中闲置资产, 无偿调剂使用

通过建立资产管理电子或实物“公物仓”, 集中收储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可用的闲置资产, 供资产配置预算核准新购、新建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选择, 以无偿划拨的方式直接调剂给有需求的单位使用, 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三) 挂钩经济利益, 试行有偿共用

在结合不同部门配置和使用资产的特点, 认真分析存量资产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运营手段, 辅以一定的激励措施, 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有偿共用办法, 鼓励相关单位提供同类资产, 特别是质优价高, 一般单位无力配置也不宜重复配置的资产, 供系统内不同单位或系统外有相同使用需求的单位有偿使用, 在减少资产重复配置的同时, 提升存量资产的使用频度。

(四) 完善使用机制, 普及资源共享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篇10

一、账户设置方面存在的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设置“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 下设“处置资产价值”和“处置净收入”两个明细账户, 对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及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进行会计处理。两者在总账账户设置与明细账户设置上都不相同。

二、“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与“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的核算内容方面存在的差异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上设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上设置的“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 在核算的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库存现金的长款或短款, 盘盈存货、固定资产、政府储备物资等有形的实物资产均要求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上述内容并没有要求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要求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这些内容并没有要求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此外,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要求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 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则未对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进行规范。

下列内容,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也要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来核算。 (1) 报经批准予以核销的应收及预付款项、无形资产; (2) 盘亏、毁损、报废各种实物资产; (3) 转让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三、“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与“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的具体核算步骤

“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和“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名称不同, 核算范围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如果行政单位的一项资产的处置需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对这一资产也需要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两者在具体核算步骤上基本是一致的。

四、“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与“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在核算内容上的异同

1.库存现金短款和长款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

(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库存现金短款或长款的会计处理规定。行政单位在清查盘点中发现的库存现金长款或短款,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对于现金短款, 在查明原因之前应该按照实际短缺的金额,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贷记“库存现金”账户。对于现金长款, 在查明原因前应按实际长出的金额, 借记“库存现金”账户,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核实后, 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贷记“其他应付款”账户;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长款, 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贷记“其他收入”账户。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库存现金短款或长款会计处理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现金短缺, 应由责任人赔偿或向有关人员收取的部分, 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 贷记“库存现金”账户。无法查明原因的, 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 借记“其他支出”账户, 贷记“库存现金”账户。对于现金长款, 应支付给单位或有关人员的, 借记“库存现金”账户, 贷记“其他应付款”账户, 无法查明原因的, 借记“库存现金”账户, 贷记“其他收入”账户。

2.对盘盈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会计处理上存在的差异

(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盘盈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账务处理规定。行政单位在财产清查中发现的账外存货、固定资产等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 借记“存货”等账户,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报经有关部门批准予以处理时,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贷记“资产基金———存货”等账户。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于盘盈的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事业单位在财产清查发现的账外存货, 直接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 借记“存货”账户, 贷记“其他收入”账户。对于账外固定资产, 按照确定的入账价值, 借记“固定资产”账户, 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户。

3.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会计处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1)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等的会计处理规定。行政单位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存货时, 直接按照存货的账面余额, 借记“资产基金———存货”账户, 贷记“存货”账户。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固定资产时,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户, 按照已经计提的折旧额, 借记“累计折旧”账户,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账户。对外捐赠、无偿调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对外捐赠、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类同。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存货、固定资产等的会计处理规定。事业单位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存货时, 首先按照存货的账面余额, 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账户, 贷记“存货”账户。捐出、调出存货时, 借“其他支出———资产处置损溢”账户, 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账户。对外无偿调出、捐赠固定资产时,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账户, 按照已提折旧额借记“累计折旧”账户, 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账户。实际对外无偿调出、捐赠时, 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户, 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账户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与对外捐赠, 无偿调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类同。

4.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的账务处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工程完工但不能形成资产的项目, 核销时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进行核算。按照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 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贷记“在建工程”账户。批准予以核销时, 借记“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账户, 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财产价值”账户。

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未对工程完工但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项目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

五、行政、事业单位关于资产处置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比较分析

通过学习、比较, 结合制度执行以来的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关于资产处置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现提出完善建议, 不妥之处, 恳请同行批评指正。

1.账户设置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为保证资产处置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的会计处理程序更加规范科学, 行政单位设置了“待处理财产损溢”账户, 事业单位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对其进行核算, 两者的核算内容上虽有所不同, 但在对相同业务的会计处理步骤上基本一致, 笔者认为可将事业单位设置的“待处置资产损溢”更名为“待处理财产损溢”, 以和行政单位及企业保持一致, 便于实务工作者理解和掌握。

2.库存现金长款和短款的会计处理的差异分析

笔者认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库存现金长款和短款的会计处理程序更为科学规范。实际工作, 发生现金长款或短款, 一方面需要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以保证库存现金账实相符, 另一方面可能无法很快查明现金长款或短款的原因。事业单位对于库存现金发生长款或短款, 没有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核算, 而是直接进行了会计处理, 这样做可能会因一时无法查明原因而导致不能及时做账, 事业单位可参照行政单位的作法, 在发生现金长款或短款时, 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 待查明原因后再进行处理, 这样即可及时进行会计处理, 又可以给查明现金长款或短款的原因留有充足的时间。

3.对存货、固定资产等盘盈的账务处理的差异分析

笔者认为《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于存货、固定资产等资产盘盈的会计处理程序更为科学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存货、固定资产盘盈未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 建议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进行会计处理。以使财产清查程序更加规范科学, 也与行政单位会计处理方法保持一致。

4.核销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的账务处理差异分析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应参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不能形成资产的在建工程成本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否则事业单位如果发生此类业务, 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就没有依据, 这样会导致不同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

此外,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对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处理净收入进行了规范, 而未对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净损失进行规范, 建议比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做法, 对于资产处置过程中发生的净损失, 应由“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理净收入”科目, 转入“其他支出”科目。

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在日常业务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但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均属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 两者在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经费来源等诸多方面相同, 对于资产处置及货币性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 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之上, 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2012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2012

上一篇:无线网络管理下一篇:网络学习环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