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指标

2024-07-30

体质指标(精选十篇)

体质指标 篇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半个月前, 他出席北京大学2012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 两周军训期间, 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 特别是第一周, 晕倒者众多。在他看来, 大学生体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主要在于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 都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其中。

这固然是不争事实, 但王司长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 大学生的孱弱体质不是“无根之木”, 而是建立在中小学阶段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尤其对于刚刚开始军训的新生而言, 大学教育尚未产生实质影响, 看病晕倒发生在高校, “病根”却在于中小学时期造就的残弱体质。与高校相比, 中小学生体质更应纳入中小学评价指标。

就学校层面而言, 高校课程负担相对较轻, 更能保障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同时, 各种体育社团的蓬勃开展, 也能引导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 对于学生来说, 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已经成人, 身体素质基本定型, 此时再去锻炼就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增强身体素质, 就要从小做起, 抓住中小学阶段学生发育的黄金时期, 锻炼出一个健康的体魄。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 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 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在体能下降的同时, 肥胖率、近视率却居高不下, “看不清, 跑不动”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主要症结在于, 片面追求升学率, 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 导致中小学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有体育老师坦言, 虽然课表上每天的锻炼量有一个应付检查的表面现象, 活动课大多是班主任的补习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等因素, 学生逐渐形成“久坐不动、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 体育运动时间就更难以保证。据统计, 日本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普遍多于中国学生, 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 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 而中国学生仅为1.3%。

如今, 五花八门的“补课”充斥校园生活, 殊不知中小学生最需要补的课就是体育。将学生体质状况纳入对中心学的评价体系, 无疑有助于扭转单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奖惩学校的现象, 促使学校开足体育课程, 提升学校体育的质量, 将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落到实处。而这一目的实现, 一方面需要执行到位, 让学生体质真正影响学校考评, 成为教学管理的风向标;同时, 也需要有关部门、家长和社会的关心支持, 政府要加大投入, 补齐体育设施不足、教师缺编等短板;家长要主动配合, 督促孩子积极锻炼。

将学生体质纳入评价指标, 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运动之趣和生活之美, 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也能得到提升。这或许就是美国教育实践家雷夫·艾斯奎斯所说的:“只要使用得当, 操场也可以像教室一样有效。”

体质指标 篇2

摘 要 对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2015年级学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其非素质指标结果显示:学院学生体质的总体水平处于合格水平,身高体重指数中肥胖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反映呼吸系统机能的肺活量指标不及格率偏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学生肥胖者较多与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育锻炼有关。

关键词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体质 非素质指标 健康标准

学校从实际出发,按照教育部教体艺[2015]32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关于2015年开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落实学校体育三个办法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及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15)383号文件的精神,对三个年级在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学院体育教学与管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学院大学体育的改革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学院2013、2014、2015级全体在校学生的非素质指标,得出有效数据9285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体质测试法: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测试指标、方法和仪器,对学生进行了测试,非素质素质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和肺活量。

3.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高体重指数

身高体重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是指身高与体重者的比例应在正常的范围,它通过身高与体重一定的比例关系、反映人体的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的密度,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

(二)肺活量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是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意义上可反映呼吸机能的潜在能力。肺活量能充分反映胸廓大小,肺的弹性以及呼吸肌的力量和身体锻炼水平。从表2看出,肺活量不及格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呼吸功能在亲少年中成逐年变好的趋势发展。肺活量良好以上水平人数较多,占全院学生比例为32.48%。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从测试项目分析的结果来看,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基本正常,但有营养过剩升高的趋势,且年级越低,肥胖学生越多。2.学生肺活量项目的优秀、良好以上水平人数较多,呼吸功能水平比较高,说明学生是具备身体锻炼的能力并有一定的运动水平。3.整体来说,今年我校学生体质大部分都能达到及格或以上标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明显,各项目的个体差异也非常明显。

(二)建议

学生体质更应纳入中小学评价指标 篇3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届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半个月前,他出席北京大学2012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两周军训期间,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在他看来,大学生体质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主要在于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其中。

这固然是不争事实,但王司长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前提,大学生的孱弱体质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建立在中小学阶段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尤其对于刚刚开始军训的新生而言,大学教育尚未产生实质影响,看病晕倒发生在高校,“病根”却在于中小学时期造就的残弱体质。与高校相比,中小学生体质更应纳入中小学评价指标。

就学校层面而言,高校课程负担相对较轻,更能保障体育课的正常进行,同时,各种体育社团的蓬勃开展,也能引导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已经成人,身体素质基本定型,此时再去锻炼就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增强身体素质,就要从小做起,抓住中小学阶段学生发育的黄金时期,锻炼出一个健康的体魄。

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在体能下降的同时,肥胖率、近视率却居高不下,“看不清,跑不动”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主要症结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导致中小学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有体育老师坦言,虽然课表上每天的锻炼量有一个应付检查的表面现象,活动课大多是班主任的补习课。再加上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等因素,学生逐渐形成“久坐不动、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时间就更难以保证。据统计,日本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普遍多于中国学生,每天锻炼2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中国学生仅为6.3%;每天锻炼3小时的日本学生有21.3%,而中国学生仅为1.3%。

如今,五花八门的“补课”充斥校园生活,殊不知中小学生最需要补的课就是体育。将学生体质状况纳入对中心学的评价体系,无疑有助于扭转单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奖惩学校的现象,促使学校开足体育课程,提升学校体育的质量,将每天一小时体育运动落到实处。而这一目的实现,一方面需要执行到位,让学生体质真正影响学校考评,成为教学管理的风向标;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家长和社会的关心支持,政府要加大投入,补齐体育设施不足、教师缺编等短板;家长要主动配合,督促孩子积极锻炼。

将学生体质纳入评价指标,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体育带来的运动之趣和生活之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也能得到提升。这或许就是美国教育实践家雷夫?艾斯奎斯所说的:“只要使用得当,操场也可以像教室一样有效。”

体质指标 篇4

(一)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实效性需要监测者能够充分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作用与监测对象,从而正确收集监测结果并为相关社会部门提供积极影响。然而,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有效进行的基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检测指标体系框架,这也是构建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体系的必然发展要求。没有合理有效的检测效果评价作为依据,那么评价指标体系也失去了原本的监测意义,因此,监测效果评价的有效性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二)为效果评价提供有利的评价工具

在总结与查阅相关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与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所使用的监测方法固定单一,即监测效果评价的很大一部分工作都集中在对测试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上,缺乏实际操作性。在测试工具和方式的选择上也多是由分发问卷的方法进行简单测评,缺乏对监测工作本身的科学评价。因此,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对于学生监测效果评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可以正面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而且可以对监测工作自身成绩做出评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体质健康监测提供了有效的促进性评价工具。

(三)利于学生体质监测目的的实现

学生体质监测是一项工程较大、周期较长、参与人员较多的复杂过程性工作,学生体质监测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借助监测结果,对学生的体质状况作出评价,研究学生的体质水平变化,整理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与消极缘由,从而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提出有效的促进措施和建议。体质监测工作的复杂性特征要求监测目的不单从测试结果来反映体质状况,更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态度、运动技能、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等带来的社会效益,从而使学生的体质健康与监测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均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目的体现。因此在学生体质监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不仅要考虑学生体质改善因素,而且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使监测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在借鉴评价模型——柯克帕特里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结合自身的监测经验,对监测系统框架的构建设计如表,其中包含5 个层次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一级指标体系。

(一)反应层评价指标的设计构建

反应层是指学生对体质监测的认知和态度。学生对监测的认知和态度主要包含学生对监测目标的理解与明确能力、参与体质监测的动机和任课态度、对参加体质监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和认识、喜爱体质监测活动的程度等来评价。

(二)学习层评价指标设计构建

学习层是指学生通过体质健康监测这一过程,从中收获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相关知识,有何体验等。例如学生对监测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学习、对自身体质状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相关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与训练程度。

(三)行为层评价指标设计构建

行为层评价指标是指学生在监测过程的引导下,对体育行为是否产生了影响,通过对运动技能的认知改善自身的运动习惯和锻炼水平,并学会结合监测仪器来监控自己的训练。

(四)结果层

结果层指的是学生在认识到自身的监测结果之后,行为习惯是否发生了改善。可以通过评价学生是否养成运动习惯以及学生体质状况等方面的影响来评价。

(五)组织效益层评价指标

指的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生体质监测组织可以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综合考虑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出的贡献。

三、结语

体质指标 篇5

1 数据资料的来源

从上述四所高校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20个自然班的大学生2614人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测得身高、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实验评定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男生)、坐位体前屈(女生)等数据。实际取得数据2614份,有效数据2568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57份,女生1011份。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中国全文数据库,收集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的文献和参考数据,在河北理工大学逸夫图书馆查阅了相关书籍和文献,并从互联网得到河北省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2006年)数据,为本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

2.2 对比分析法

对唐山市4所高校大学生与河北省成年人(20~24岁)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3 数理统计法

对测得的唐山市大学生身高、体重数据运用BMI=体重(kg)/[身高(m)]2公式计算产生BMI值,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BMI进行频数分析,并对BMI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唐山市大学生与河北省成年人(20~24岁)的体质健康水平比较分析

3.1.1 身体形态发育状况

身高、体重两项形态指标,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主要指标。从表1 可以看出,唐山高校男、女大学生两者的平均身高均低于河北省成人(20~24岁)平均水平,但差异不明显。唐山市女大学生的平均体重略低于全省水平,差异不明显,而男大学生平均体重与全省成年人平均体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1)。唐山市高校大学生与河北省成年人(20~24岁)体质健康水平相比,唐山市大学生身形略小。

3.1.2 身体机能发育状况

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时,身体机能指标主要采用肺活量指标。调查结果表显示,唐山市男大学生肺活量均值明显低于全省成年人肺活量平均水平( P< 0.01),女大学生肺活量均值也同样低于全省成人平均水平(P<0.01)。由此可见,唐山市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不容乐观。

表1河北省成年人和唐山市大学生身体形态、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注:由于河北省体育局体质检测没有测定成年人跳远指标数据,所以,没有进行对比。女生没有握力测试和男生没有坐位体前屈测试。

3.1.3 身体素质发展状况

身体素质主要采用力量素质(握力)、速度素质(立定跳远)、耐力素质(台阶实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除唐山市女大学生柔韧素质好于河北省成年人平均水平( P<0.01)外,其他各项身体素质均低于河北省成年人平均水平,唐山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唐山市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与河北省成年人(20~24岁)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表1),唐山市大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均低于河北省成年人水平;整体身体形态普遍偏弱,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多项身体素质均低于全省水平,以此表明唐山市大学生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应适当进行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2 唐山市大学生BMI指数分布

3.2.1 唐山市大学生BMI分布特征

从表2可以看出,唐山市大学生BMI值分布基本正常,在正常范围18.5~24.0之间的人数有2180人,占样本量总量的84.89%。平均值为21.14,最大值为39.63,最小值为14.03,BMI值偏低的大学生为235人,占样本总量的9.15%,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为153人,占样本总量的5.96%(超重128人,占样本总量的4.98%,肥胖的25人,占样本总量的0.98%)。此外,女生BMI值(10.68%)偏低的比例要高于男生(8.16%),超重(4.95%)的比例要低于男生(5.74%),肥胖(0.79%)的比例也低于男生肥胖(0.96%)的比例。

3.2.2 唐山市大学生身体质量(BMI)分布直方图

图1唐山市四所高校大学生BMI分布频数直方图

从图1可以看出,唐山市大学生BMI分布曲线呈“细峰肥尾”型(图1),峰值在21.4左右。细峰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相对集中,大学生的BMI值基本正常,大学生的体质指数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但体重偏轻和超重、肥胖的大学生有相当数量。大学生正处在成年初期,身体的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所以适当的运动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体育运动,否则,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危害随时会到来,所以,超重和肥胖的大學生在平时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有氧运动,加强锻炼,控制迅速增长的体重,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肥胖对身体的危害。

3.3 身体质量(BMI)指数与体质健康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所有相关性显著的指标中,肺活量/体重指数与BMI值相关度最高(见表3、表4),在男、女大学生中都呈负相关,在超出BMI正常范围内,随着BMI值的增大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有明显下降,这说明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有氧代谢能力不强,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立定跳远是反映下肢相对爆发力的身体素质指标,男、女大学生立定跳远与BMI值都存在着显著性负相关,这说明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随着体重的增大,下肢力量明显下降,体重逐渐增大,爆发力逐渐减小。表3、表4我们可以看到男、女大学生台阶实验与BMI值也存在着显著性负相关,也就是说BMI指数越大,台阶实验所反映出来的值越低。台阶实验是检查人体心肺功能的机能评价指标,但台阶实验评定指数反映大学生耐力素质水平有效性较低,误差较大,相关度较低,还有大学生的身高、腿长、协调性等均不相同,在测试中还需要使用同一高度的台阶,所以,不能很好地反映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在美国青少年健康测试中已经取消了台阶实验测试项目,而采用1英里跑或走来检测青少年的心肺功能,日本也取消了台阶实验测试项目,选用耐力跑作为青少年的测试指标。从事体质测试的国际组织——国际体力研究委员会(ICPFR)也是将中长距离跑(1000m或800m)作为心肺耐力的测试指标。表3可以看到男生握力/体重指数与BMI值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BMI指数越大,反映的握力指数越大,反之则越小。表4可以看到女生坐位体前屈与BMI值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BMI值越大,反映的坐位体前屈指数越小。

表3男生BMI值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关系表

表4女生BMI值与体质健康指标的相关关系表

4 结论与建议

(1)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唐山市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明显低于河北省成年人20~24岁的水平,但差异性不大,BMI值18.5~24正常值之外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应提高健康意识,摈弃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2)在耐力测试中,台阶实验的评定指数已不符合现代大学生检测心肺功能的必测项目,应选测以耐力和毅力为主的测试项目,建议恢复大学生1000m跑(男生)和800m跑(女生)项目。

(3)建议超重和肥胖的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多参加课外活动,多参加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运动,控制饮食和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4)学校各级部门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失时机地检测和监测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水平,让超重和肥胖者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并制定针对性的健康锻炼计划,使他们更有效地进行以体育运动为主体的健康减肥计划。

体质指标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3-18岁学生180例, 要求参加测试的受试者身体健康, 无肌肉、骨、关节疾病及特殊病史;排除运动员。所有测试按照自愿的原则参与进行。

1.2、研究方法

(1) 握力。

采用汇海电子握力测量仪测量受试者握力, 测试前, 调试握力计进入工作状态。测试时, 受试者身体直立, 两脚自然分开, 与肩同宽, 两臂斜下垂, 掌心向内, 用最大力紧握内外握柄。左、右手各测试2次, 取最大值记录。

(2) 背力。

采用电子背力计测量受试者背力, 测试前, 让受试者按要求站立, 调试握力计进入工作状态。测试时, 受试者使用背部力量向上缓慢提拉握棒, 至力量不再增大即可。让受试者休息1分钟左右, 再测试一次, 记录两次测试的最大值。

(3) 腿力。

采用腿力计测量受试者腿力, 测试前, 测试前, 让受试者按要求站立, 调试握力计进入工作状态。测试时, 受试者双腿用力下蹬, 同时双手向上提拉, 至力量不再增大即可。让受试者休息1分钟左右, 再测试一次, 记录两次测试的最大值。

(4) 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组建测试技术人员团队, 并有负责人监督测试工作, 同一测试人员监测同一指标。保证受试对象测试前两天不做大负荷的运动, 防止饮食, 气候条件, 场地等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受试对象在完成一个测试项目中间间隔2分钟, 再进行其它项目测试, 避免疲劳误差。统一测试的角度、速度与方法。实验时严格按照仪器操作手册的规定, 安置人机位置, 调整人体姿势, 在测试过程中要求受试对象保持姿势、位置不变。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手册的规定进行测试中的肢体固定, 避免产生替代动作。所有实验操作均按照国民体质监测的标准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 将测得的握力、背力和腿肌力与全身肌力以及体质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得出相关系数。使用SPSS 16.0 (SPSS Inc., Chicago, IL) 完成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80例学生体重 (47.5±4.8) kg, 身高 (159.5±3.6) cm, 其测得背肌力 (60.8±7.9) kg, 腿力 (80.8±1.9) kg, 握力 (21.9±3.7) kg。背力与全身肌力的相关系数r=0.804 (p=0.001) , , 腿力与全身肌力的相关系数r=0.684 (p=0.03) , 握力与全身肌力的相关系数r=0.693 (p=0.02) 。

3、讨论

握力、背力和腿力三种力量测试方法是经典的等长肌力测试方法。握力测试主要评价受试者肌肉静力的耐力状况, 反映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背力测试主要涉及腰部关节和肩、肘、腕关节, 主要测量的是人体背部伸肌群的最大收缩力量, 主要原动肌是背阔肌、竖脊肌, 并包括部分远固定状态的臀大肌发力, 同时为了抓握测试杆, 肘、腕关节两侧的屈、伸肌肉同时收缩, 起到加固作用。腿力测试以伸膝力量为主, 主要原动肌是股四头肌, 作为下肢最大收缩能力的测试。

作为传统肌肉力量测试指标, 握力、背力和腿力是被认为是能够反映全身肌肉力量的测试指标。握力测试虽然只是前臂及手部肌肉屈曲的最大力量, 但是由于它可以用于反映全身肌肉力量, 并且具有方便、安全、可靠的优点, 因而被认为是测试肌肉力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得到了广泛应用。任玉庆[5]对握力的研究结果显示, 握力是反映人生存和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 与核心肌肉力量有相关性。但作为肌肉力量的测试指标, 握力测试的局限性在于它只是全身一个小肌肉群的力量的反映, 并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并不能够有效、准确地反映全身肌肉力量。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使用握力作为肌肉力量的监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 握力与全身肌力相关性较背力弱, 除身高体重外, 握力与肺活量、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纵跳、台阶试验都不具有相关性, 说明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心肺机能、下肢爆发力量和肌肉耐力。

背力测试是对人体腰背肌肉力量的反映, 也可以作为全身肌肉力量的反映。有研究对握力、背力和腿力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背力在三者中为最有效的测试指标。虽然由于测试难度较握力大, 应用的普遍性不及握力, 但是背力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 背力对于腰背部的各种病理状态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如:驼背、慢性下腰痛等。背力对人们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人体直立所必须的肌肉力量, 与脊柱的骨密度成正相关。据Mikal等报道, 驼背主要是因为背伸肌的力量下降、骨矿物质的丢失。如果背力很强, 脊柱的骨密度不会下降, 驼背的发病率也会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 背力与全身肌力相关性较握力、腿力强, 能更佳的反映全身肌肉力量, 且背力与身高、体重、肺活量、纵跳体质指标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说明背力可反映身体形态、心肺机能、下肢爆发力量和肌肉耐力。

综上, 背力指标可更佳的反映全身肌肉力量, 建议体质测评项目中代替握力指标。

参考文献

[1]Mathiowetz V, Kashman N, Volland G, et al.Grip and pinch strength:normative data for adults.Arch Phys Med Rehabil.1985;66 (2) .

[2]Sinaki M, Itoi E, Rogers JW, et al.Correlation of back extensor strength with thoracic kyphosis and lumbar lordosis in estrogendeficient women.Am J Phys Med Rehabil, 1996;75 (5) .

[3]Rochcongar P, Morvan R, Jan J, Isokinetic investigation of knee extensors and knee flexors in young French soccer players.Int J Sports Med, 1988, 9 (6) .

[4]Iki M, Saito Y, Dohi Y, et al.Greater trunk muscle torque reduces postmenopausal bone loss at the spine independently of age, body size, and vitamin D receptor genotype in Japanese women.Calcif Tissue Int, 2002, 71 (4) .

[5]任玉庆, 潘月红.握力与核心肌力的相关性及增龄性变化[J].搏击·体育论坛, 2012, 4 (9) .

体质指标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高校二级以上武术套路运动员48名。男31名、女17,年龄20.23±2.56。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专家访谈法;(3)人体测量法;(4)数理统计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质指标有很多,不同指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关系。完全测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在众多的指标中筛选出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专项成绩较大的指标。尽可能用较少的体质指标反映较全面的体质特征。通过对上海市一线武术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专家进行咨询,发放问卷,然后收集、整理,最终确定22项能够代表武术运动特点的体质指标对相关运动员进行测试。

测试方法参照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编写的人体测量与评价中所列方法,为了找到武术套路运动员代表性的指标,用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体现运动员体质,本研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本研究对所测22项体质指标编号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法,列出相关系矩阵,求矩阵R的各项指标特征值、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上海市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质指标的因素分析显示,前两个成分下降幅度最大,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共有5个累计贡献率77.37%,即包括了原始变量77.37%的信息,因此取5个主成分既可。

对上海市优秀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质测试的22个指标编号进行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因为所有指标载荷在0.6水平以上,对这些指标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得出结果: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7.61%,特征值为8.27,其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因子有臀围、体重、腰围、胸围、身高、指距、上臂围、肺活量、下肢无氧功、肩宽、小腿围、前臂围等12个指标;除肺活量以外均为形态指标,其中臀围指标对形态指标载荷最大,绝对值为0.8884,即臀围与第一主成分一致性最高;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6.29%,特征值为3.58,其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因子有原地纵跳、背力、握力3个指标,均为素质指标;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9.24%,特征值为2.03,其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因子有收缩压、舒张压、脉搏3个指标,均为机能指标;第四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2%,特征值为1.57,其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因子有大腿围、闭目单脚独立2个指标。第五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10%,特征值为1.56,其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因子有立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2个指标。见表2。

实际训练中,武术套路运动员成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细小的因素都有可能对运动成绩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本研究所提取的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质量的77.37%,其他未包含的指标及未知领域共占22.63%。由表2可以看出每个主成分当中,基本上都是同一类型的体质指标。

由贡献率来看,第一组主成分指标形态指标最能解释体质总指标的变异量,其次是素质指标,再次是机能指标。

载荷最大的指标在其主成分中就越发显得重要。

在评价运动员体质指标时,应着重考虑主要成分中指标,在这些指标中主成分载荷最大的指标就更为重要。

按照指标在该主成分中的载荷大小可以找出5个分别代表其主成分的指标。依次为:臀围、原地纵跳、收缩压、大腿围、立位体前屈。建议教练员在选材时尤其应关注这5个指标。

3 结论

影响武术套路运动员成绩的主要体质指标因素为:形态指标,素质指标,机能指标,其中形态指标贡献率最大,为37.61%。载荷最大的指标其主成分中就越发显得重要。

在评价运动员体质指标时,应着重考虑主要成分中对主成分载荷最大的指标因子。按照指标在该主成分中的载荷大小,可以找出5组主成分中分别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因子依次为:臀围、原地纵跳、收缩压、大腿围、立位体前屈。教练员在选材时尤其应关注这5项指标。

注:数据处理使用Spss软件

摘要: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质具有明显的特征,文章为了解武术运动员体质现状并为训练和选材提供参考依据,采用专家访谈法、人体测量法,对上海市优秀套路运动员的体质进行研究,针对影响运动员成绩的体质指标因素进行分析。阐述了形态指标对运动员成绩影响最大,其次是素质指标,再次是机能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臀围、原地纵跳、收缩压、大腿围、立位体前屈5个指标是最能体现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项目特点,训练和选材时尤其应关注。

关键词:武术套路运动员,体质指标,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人体测量与评价编写组.人体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伟明,沈健.中学生体质的主成份分析和体质指标的聚类分析[J].体育科学,1983.

[3]虞定海,王俊法,李卫民.上海市竞技武术套路(长拳类)一二三线运动员选材指标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

[4]刘同为,崔永胜,柯小剑.不同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身体形态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研,2004(1).

[5]朴正一,刘永福.对中国优秀女柔21项形态、机能指标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3(3).

[6]匡调元.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和发展[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

体质指标 篇8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 究对象

选择辽宁对外经贸学院132名2013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以24式太极拳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为研究内容。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査阅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图书馆等有关太极拳研究的期刊文献, 并以CNKI数据库为理论支撑, 查阅相关资料, 收集信息。

(2) 专家访谈法。

访谈专家7人, 其中教授4人, 副教授3人。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实验设计和控制、研究的方法和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 征求专家支撑。

(3) 实验法。

选择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3级本科学生选择太极拳课程为选修课的132名同学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生58人, 女生74人, 观察经过一个学期15周 (2013年9月-2011年12月) 24式太极拳运动训练前后体质健康的指标, 分析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影响状况。实验组、对照组学生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将受试对象随机分成2个小组。具体为, 第一组做为对照组, 每周安排2次太极拳训练课;第二组做为实验组, 每周安排5次太极拳训练课。训练过程中, 对两组学生的训练量度进行控制, 每节课为90分钟。

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测量, 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其中, 反应身体形态的指标为身高/体重;反应身体机能的指标为肺活量、台阶试验;反应身体素质的指标为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

(4) 数理统计法。

本文主要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office excel及spssl6.0数理处理软件包。采用描述统计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平均数士标准差的方式。

对照组与实验组测后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前、后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选取显著性差异标准为<0.05 , 高度显著性差异标准为P<0. 01。

2、测试结果与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2007年4月正式颁布实施 , 根据其要求, 高校大学生需要完成项目测试如表2所示:

本文综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实验的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测试、坐位体前屈和一分钟跳绳共5项指标。学生通过15周时间的太极拳练习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太极拳练习前后各种体质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3、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影响研究

3.1、对大学生身体形态影响研究

在身体形态方面, 本研究主要测试的为身高/体重指标。这项指标通过身高与体重的一定的比例关系, 评定身体均匀度, 用于评价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其营养状况。从实验前数据来看, 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标准在正常的范围内, 说明实验所测对象均发育良好。从实验结果来看, 经过不同频次的太极拳练习, 实验后男生、女生在身高/体重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短短15周的时间内, 身高发生的变化并不显著的。

3.2、对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硏究

在身体机能方面, 本研究主要测试了肺活量和台阶指数两个指标。在肺活量指标测试中, 实验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肺活量指标中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进行15周的太极拳锻炼中, 实验前后出现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太极拳的练习对大学生肺活量指标有显著性的影响, 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肺活量。在台阶试验中, 以台阶试验指数大小反映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状况。指数值越大, 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越高, 反之亦然。在实验组实验前后结果表明, 男生、女生在台阶指数上都表现出显著发生性差异, 男生、女生都为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太极拳的练习对大学生台阶指数指标有显著性的影响, 即说明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心血管机能。

3.3、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硏究

在素质指标上, 本研究主要测试了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两项指标。坐位体前屈是用于反映人体关节和肌肉柔韧性的测试项目。从实验结果来看, 练习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实验后, 男生、女生在坐位体前屈指标上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其中男生为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女生为显著性差异, P<0.05。即说明太极拳的练习对大学生坐位体前屈指标有显著性的影响, 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柔韧素质。跳绳是综合反映学生跳跃能力和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的项目, 实验前, 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女生在一分钟跳绳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在实验后 , 女生在一分钟跳绳指标上表现出高度显著发生性差异, P<0.01, 男生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太极拳的练习对女大学生一分钟跳绳指标有显著性的影响, 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协调性, 但对男大学生没有影响, 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分析。á?á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5周的太极拳锻炼 , 对大学生体质指标总体上并没有变化 , 所以说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参与实验的大学生通过太极拳练习, 提高了身体柔韧性的素质, 增强了呼吸机能和心血管技能。另外, 通过太极拳练习, 男生的跳跃和协调能力没有体现出变化, 但却对显著的促进了女生跳跃和协调能力的发展。??áèè?á?é?áé?á?é??éèá?èééá?é?áé?á??éáé?á?é?éè?á?é?áé?á??á?èèá?é?áé?á?é?é??á?é??éá?é?áé?á?éá?éè?á?é??é?á?é?áé?áèáèè?èá?é?ááèéáé?éá?é?á

4.2、建议

建议高校应普及与推广二十四式太极拳。其原因是太极拳练习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呼吸机能和心血管机能, 提高身体的柔韧素质和协调能力。

建议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拳练习, 并适当增加运动时间和次数, 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原因在于太极拳练习对大学生的体质影响效果在短期内 (15周) 可能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谭路.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3) 3.

[2]陆海燕, 朱晓霞.太极拳比赛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8) 2.

[3]李桤宪.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体质状况的探讨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1) .

[4]闫民.二十四式太极拳对健康女大学生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5]孙耀, 花蕊.太极拳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26) 3.

体质指标 篇9

陕西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陕西省大学生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潜在的有生力量,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及时掌握陕西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特点,本研究通过对2012年陕西省高校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与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探求陕西省高校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变化规律,为普通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2010年参加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陕西省四所大学800名19~22岁男大学生测试数据和2012年本课题组抽取的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四所大学的1800名男大学生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对2012、2010年陕西省高校男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体质健康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肺活量指数,立定跳远、1000米、坐位体前屈;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对各项指标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

2 . 1 身体形态指标比较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变化(表1)显示:2012年陕西省男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均值较2010年分别增长0.69 cm和2.95 kg,且差异著性(P<0.05)。男大学生身高、体重指标均值2012年均好于2010年,表明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横向和纵向2012年较2010年均具有显著性增长。

2 . 2 身体机能指标比较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变化(表1)显示:2012年陕西省男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分别下降155.98 ml和5.19 m L/kg,且差异显著(P<0.05)。2012年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均值要低于2010年水平,表明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2012年较2010年下降显著。

2 . 3 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立定跳远反映学生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时抗疲劳的能力;柔韧性指身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注: *表示P<0.05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变化(表1)显示:2012年男大学生立定跳远指标均值较2010年下降1.75 cm,且差异显著(P<0.05);1000米指标均值较2010年提高了18.68 s,且差异显著(P<0.05);坐位体前屈指标均值较2010年增长1.23 cm,且差异显著(P<0.05)。

陕西省男 大学生身 体素质指 标变化表 明, 陕西省男 大学生2012年立定跳远指标较2010年下降显著,1000米、坐位体前屈指标较2010年增长显著。

3 分析与讨论

3 . 1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变化的分析

本研究结 果表明, 陕西省男 大学生身 体形态的 横向和纵 向2012年较2010年均具有显著性增长。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应该是由于遗传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体育锻炼影响,但主要原因应该是由于近年来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生身体形态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2年研究认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全面增长,主要原因为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高质量营养素摄入增加,学校保健水平提高,对生长造成阻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减少[3]。

3 . 2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机能指标变化的分析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肺功能的重要指标,肺活量指数是综合评定人体生长发育水平与机能水平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有效弥补单一性指标评价带来的局限性[4]。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陕西省男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呈下降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肺活量指标的显著下降,体重指标的显著的增长,从而导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显著。同时相关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对学生的生理功能水平和呼吸机能水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5]。

陕西省男大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变化研究结果(表2)显示,2010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8%和12.3%,2012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9%和20.2%。2年间,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从2010年的20.1%上升到2012年的28.1%,学生的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可见,大学生营养过剩,超重和肥胖率的上升,同时又缺乏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是造成学生身体机能指标下降的根本原因。

相关研究表明,导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不断增高,主要与合理营养知识的缺乏,营养健康教育落后,西方饮食模式的引入,传统生活方式中消极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及缺乏锻炼、学习负担过重、静坐时间过长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6]。

3 . 3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陕西省男大学生立定跳远指标较2010年下降显著,1000米、坐位体前屈指标显著增长。相关研究表明,肥胖对男生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发展有负面影响;身高标准体重异常男生1000米、坐位体前屈指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学生[7]。

男大学生立定跳远指标较2010年下降显著,其原因与男大学生肥胖率上升有关。男学生耐力、柔韧性指标增长,可能与身高标准体重评价中学生正常体重百分率上升有关;同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学生1000米不及格,《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不合格[4]。因此,男大学生耐力水平的增长与体育教学中重视耐力练习,学生对耐力项目考试的重视程度有关。

陕西省男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等级百分率变化研究结果(表2)显示,学生的正常体重百分率由2010年34.6%上升到2012年的39.4%。可见,陕西省男大学生耐力、柔韧性指标的显著增长与身高标准体重评价中学生正常体重百分率上升有关。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陕西省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横向和纵向均显著增长,学生正常体重率有明显的提高和改善,但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身体机能指标、立定跳远指标显著下降,但耐力、柔韧性指标增长显著。

(2)超重和肥胖率的增长是抑制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4.2 建议

(1)深化和细化身高体重评价标准,借鉴耐力素质不及格《标准》不合格要求,从制度上迫使学生采用合理营养结构,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宣传,使学生获取合理营养知识,采用合理的营养膳食结构,从源头抑制学生超重和肥胖率的上升。

体质指标 篇10

关键词:标准,学生,体质,指标

早在1900年,近代中国伟大启蒙者梁启超先生就提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经典学说[1],热情洋溢的文字激励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青少年体质却在逐年下滑,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这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雏形,对于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推动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教育部于2007年4月颁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简便易行、选择性强,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着选测项目评价指标不完善、替代项目可比性差等问题[2]。2014年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几年来发现的问题,于7月18日公布了新版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本文将对修改前后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新《标准》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以便于更好地落实新《标准》,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更好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与内容。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国家教育部网站查阅大量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文献和政策法规,对上述的相关文献资料和政策法规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内容。

(2)对比分析法

对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指标体系及内容上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新、旧《标准》测试对象的分组情况对比

旧《标准》中将测试对象分为四个层次6个组别,即小学层次1、2年级为一个组别,3、4年级为一个组别,5、6年级为一个组别,初中、高中、大学各为一个组别。新《标准》将分组修改为小学、初中、高中这三个层次每个年级为一个组别,大学1、2年级为一个组别,3、4年级为一个组别。从结构上看,2014年新《标准》的测试分组更加具体、细致、合理,完全符合青少年的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对象按年级划分,相应增加测试项目和提高测试标准要求,更能直观反映测试对象体质指标的变化。将大学划分为两个组别也是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大学1、2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开设体育选修课[3]。这样按照新《标准》组别的划分,对研究大学体育必修课与选修课对学生体质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

2. 新、旧《标准》测试指标的变化分析

(1)测试指标类型的变化分析

如表1所示,旧《标准》在测试指标的类型中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四部分内容,重点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检测上,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但在运动技能类别上不具备连续性。新《标准》与旧《标准》最大的不同是将指标类型由4个调整为3个,把身体素质测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运动技能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测试的组织需要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同时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各种运动技能的基础,因此,新《标准》调整后的指标类型更加完善、合理。

(2)测试指标项目数量及结构的变化分析

从表1来看,新《标准》的整体测试项目增多,并且各年级测试类型更全面,这就要求学生要注重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体现出新《标准》“引导学生、促进健康”的内涵。另外,测试项目数量增多也指导着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使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始终围绕增强学生体质的中心、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在测试指标的组成结构上,2014年新《标准》较之2007年旧《标准》变化也相当大。新《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将各组别测试项目统一规定为必测项目(见表1),这也是根据旧《标准》实施几年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的更加合理的标准。旧《标准》规定:“选测项目每年由教育行政部门在测试前两个月确定并公布,选测项目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4]旧《标准》的原意是扩大可选择项范围,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地方行政部门和部分学校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往往选择一些测试项目,几年维持没有变化[5],失去了《标准》的原本意义。新《标准》基于上述问题,除原来的身体形态测试指标必测外,把反映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项目直接指定为必测项目,根据不同年龄组别的特点,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锻炼项目,并且得分标准逐年提高,督促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素质锻炼。同时,新《标准》的实施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新、旧《标准》中增删项目的比较分析

新《标准》针对旧《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了调整、删除,这都是与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相吻合的,小学低年级(6~12岁)的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不应过早地进行力量训练[6]。因此,把反映上肢力量的投沙包、掷实心球项目以及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项目删除。同样,测试运动技能的项目也没有在新《标准》中保留。初、高中及大学层次的测试指标中,因把引体向上(男)和1分钟仰卧起坐(女)作为必测项目,所以掷实心球和握力测试在新《标准》中删除。台阶实验测试从开始纳入体质健康测试就广受质疑,因其试验指数与耐力跑成绩相关性较低,在反映心脏功能变化规律的最大耗氧量、最大输出量方面不能准确表现[7],故在新《标准》中被删除,选用了800米跑和1000米跑分别作为男、女学生耐力指标的必测项目。唯一遗憾的是1分钟跳绳项目删除,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各地学校采用测试方法标准不一,造成最终数据不准确。如跳绳项目,《标准》要求双脚同时起跳,而有些学校测试时单脚轮换、一跳双摇等都计入个数;二是单体测试时间长、计量误差大,导致时间、人工成本加大。

值得一提的是新《标准》增加了视力检测,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视力的重视程度。201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表明:“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占48.81%,农村学生占32.98%;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更高,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分别占84.14%和85.30%。”[8]青少年视力不良率比例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征兵、航天、航海等特殊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将视力检测纳入新《标准》中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举措。

3. 新、旧《标准》测试指标权重的变化分析

权重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的相对概念,它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这一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9]。新、旧《标准》在各项测试指标所占权重的比例上有所调整,新《标准》中提高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符合“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精神[10]。身体功能指标(肺活量)的权重由旧《标准》的20%降至新《标准》的15%,变化不大,并且整个纵向比较无变化。

旧《标准》中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指标权重小学1、2年级和3、4年级占80%,5、6年级以上组别的权重占70%;新《标准》中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统一规定为70%。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标准》在耐力素质设置权重时沿袭要重视学生耐力素质的理念。由于新《标准》将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作为耐力素质的必测项目,看似权重降低了(由30%降到20%),实则测试难度加大了。800米跑和1000米跑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耐力素质水平。同样,新《标准》还十分重视速度类项目(50米跑)的权重系数,在新《标准》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两个指标就是耐力和速度素质,这与新《标准》要“提高应用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增加效果好、实施性强、简单易性项目”的要求是一致的[10]。

4. 新、旧《标准》成绩评定等级的对比分析

新、旧《标准》的成绩评定在两个方面做出修订(见表3):一是同等级的分值发生变化;二是总分结构发生了变化。新《标准》的总分结构由原来的标准分(满分100分)改为满分100分与附加分(满分2分)。附加分要根据学生加分项目的测试成绩超过100分的进行加分处理,满分为20分。小学加分项目为1分钟跳绳,分值最高为20分(见表4);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加分项目为男生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女生为800米跑和1分钟仰卧起坐,每项加分最高为10分[11]。选取的项目都是可以通过科学锻炼明显提高成绩的,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促使其主动地参与锻炼,强化了新《标准》提倡的“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另外,旧《标准》和新《标准》都着重强调“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表面看两者都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新《标准》良好等级分值由原来的75~89分提高到80.0~89.9分(见表3),这就对评优、评奖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体育锻炼上多下功夫,做到全面发展,才能有资格进行各项评优、评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环境是“重文轻武”,新《标准》从国情出发,目的是引起学校、家长、学生的三方共鸣,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积极的环境氛围。

三、结论

新《标准》按年级进行分组划分,符合学生身体自然生长规律,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监测能力。

新《标准》中将不能直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运动技能类指标去除,主要以测试身体素质项目为主。

新《标准》测试项目数量增多,取消选测项目,使测试内容固定下来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同年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新《标准》将旧《标准》中与年龄段不相符的测试项目删除,加入视力检测项目,符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目的明确,同时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新《标准》提高了身体形态指标的权重,间接促使学生要注重合理营养与体育锻炼。同时耐力素质与速度素质的权重在所有指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新《标准》在成绩评定等级中将良好段的分值由75~89分提高成80.0~89.9分,并在总分上增加了20分的附加分,强化了新《标准》“教育激励、引导锻炼”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大家小集——梁启超集[M].郑大华,王毅,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2]甄志平,毛振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与嬗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4]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Z].北京:教体艺[2007]8号.

[5]张丽萍,杨雨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对比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

[6]邢文华,曲宗湖.研究少年儿童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对改进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启示[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2(1).

[7]王健,邓树勋.台阶试验质疑[J].中国体育科技,2003(2).

[8]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示[S].2011-8-29.

[9]新编现代汉语辞海[M].路丽梅,王群会,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10]陈伟强,宋小荣.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女生800米跑的解读与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体质指标】相关文章:

体质06-16

体质课程07-01

体质调研07-02

国民体质07-26

体质分析07-28

体质因素08-10

民族体质08-15

体质养生09-13

学生体质分析05-03

中国学生体质08-15

上一篇:农村中学班主任下一篇:动脉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