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收支

2024-07-26

国际贸易收支(精选十篇)

国际贸易收支 篇1

对本模型来说, 分别将国际贸易的进口额及出口额这两个正整数, 分解为其他的对其有影响的因素的积幂, 通过取对数变形为相应的线性函数, 并进行推导。本文采用戴祖祥 (1997) 的函数形式, 结合马晓野、刘明兴 (2001) 构建的模型分析框架进行了推导。较原框架而言去掉了进出口配额限制及财政补贴等变量。经推导后得到如下模型形式:

式中:TB———贸易余额;ET1———当期外币的实际汇率;Ytf———当期国外消费者的名义收入;Yti———当期的国内消费者名义收入;Ptf———当期的国外消费水平状况;Pti———当期的国内消费水平状况;ε———误差项。

二、统计数据

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不同年度的数据状况, 以1994年-2004年十年间的我国及其主要贸易出口国之间的汇率及进出口额等重要数据。为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特将公式中的收入状况与价格指标, 换算成1994年为基期的指标数额。

(一) 外币的当期实际汇率ETt

假设日本、美国、香港三大贸易伙伴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 那么Ptf主要以美国数据为代表 (见表1) 。

(二) 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Yti/Pti (见表2)

三、数据分析

通过使用统计软件SPSS, 绘制“P-P图”可知, 样本基本处于正态性, 与“最小二乘法回归”的基本条件相符。

(一) 模型的回归计算

利用软件SPSS完成数据的OLS回归, 获得如下方程式:

其中, 括号中表示数字是各个回归系数的t统计值。

(二) 检验回归方程

1、检验拟合优度。

判断系数R2和经过调整自由度的判定系数R2a, 都与1接近。因此, 说明在该回归方程中, 同样本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检验相关性。

根据相关系数的检验表可知, 当a=0.05时, r (11—2) =0.602。经过调整自由度的相关系数为:Ra=0.877>0.602。因此, 可知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具有较强相关性。

3、检验“F”值。

将以上方程式中的系数分别定义为:b0、b1、b2、b3, 同时提出假设H0:b1=b2=b3=0;其中, H1:bi不全是0。根据“F”值表可知, 当P=0.05时, F (3, 11—3—1) =4.35。那么。该方程中的F统计值=12.666>4.35。可以解释为, 变量相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显著。

4、检验“t”值。

提出假设H0:bi=0 (i=1, 2, 3) , H1:bi≠0 (i=1, 2, 3) 。根据查询值表可知, 当双侧检验P=0.05时, t (11—3—1) =2.365。在该方程中, 各个系数的统计值分别为:t0=4.958>2.365、|t1|=3.308>2.365、t2=0.499<2.365、t3=1.815<2.365。根据该组数据综合判断, 只有第一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经过观察可知, F值远远大于t值。再加上常数估计时, 对数据较为敏感, 缺乏可靠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修正模型。

5、检验自相关。

由于该模型中的DW处于“2”附近, 因此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6、检验异方差。

通过软件SPSS绘制的散点图可知, 由于变量标准化的预测值, 并不是在纵轴中均匀分布, 而是大多数点落在上侧位置, 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因此, 用OLS法得到的估计值是有偏的和无效的。

(三) 模型的修正

通过岭回归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应用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岭回归, 经对比, 选取K=0.05, 得到最终确定的系数。

判定系数R2和经自由度调整的判定系数R2a都较接近于1, 说明此回归方程同样本的拟合度较好;经自由度调整的复相关系数Ra=0.881>0.602, 因此, 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调整后的方程在显著水平0.004条件下F统计值为12.544, 被解释变量相与解释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显著;各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足够小。

将各自变量系数相比较, 实际汇率及国外消费者实际收入对我国贸易收支余额的影响比较大, 而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对贸易收支余额的影响则较小。

四、结论

(一) 负的外币实际汇率影晌

根据模型来看, 汇率的升值, 外币极可能以人民币的名义下降汇率。因此, 在其他条件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 汇率的升值可能造成实际外币汇率的下降。经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贸易收支余额与外币实际汇率成负比。因此, 根据模型可以推断, 人民币的升值将带动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 单纯依赖提高汇率的方法, 试图缩小贸易顺差, 没有任何效果。经分析可知, 人民币升值无论从需求方面还是供给方面对出口都不会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所以从出口来看, 提高人民币汇率无法促使我国国际贸易收支恢复平衡。

(二) 正的国外消费者实际收入影响

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多为必需品, 因此, 国外消费者收入水平越高, 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就会越旺盛, 从而使我国出口收入上升。由于近些年来,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己形成一定的偏好, 因而消费者用于购买必需品的支出上升, 对自己偏好的商品的支出相应上升。因而解释了国外消费者收入对我国贸易收支余额的正效应。此外, 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价格升高, 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此效应。

(三) 正的国内消费者实际收入影晌

回归结果表明, 我国国内收入的增加不仅没有减少贸易差额, 反而扩大了贸易差额, 原因是总收入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总需求的同比增加。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相比, 我国总体消费水平长期偏低, 仍然属于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消费者的相对收入指数Yti/Pti呈现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 换句话说, 即较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而言, 收入的增加幅度同其相比越来越大。日常消费尚且如此, 那么, 对于进口的产品来说就更是如此了。我国进口需求的收入弹性不足, 收入提高并不会对进口起到明显地促进作用。而且, 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加重人们对于进口产品持币待购的心态, 因而, 促使某段时间内进口量下降也是很有可能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我国出口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小。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可能造成国际贸易收支的顺差变大;而进口所需要的收入缺乏弹性, 人民币的升高, 带动消费水平上升, 但是难以带动进口的扩大, 也无法改变贸易顺差现象。总之, 我国进出口对汇率缺乏必要的弹性, 不利于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分析表明:一旦人民币贬值, 反而会降低贸易收支的余额。基本可以此推断出:马歇尔-勒纳系数<1。不仅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无法缩小贸易的收支顺差, 即使在发生逆差时具有贬值, 也不能解决贸易收支矛盾。因此, 运用人民币汇率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不具备弹性分析法等理论所要求的应用条件。事实证明, 依据本文所建立的方程, 可在一定时期内对未来的进出口情况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陈晓明, 赵蕊.汇率对国际贸易收支影响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

国际收支习题最新 篇2

1.甲国某公司向B国出口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这一出口行为导致该公司在B国的银行存款增加。

2.C国以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兴办合资企业。

3.甲国居民到D国旅游,花掉其10万美元的存款。

4.甲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40万美元向E国提供无偿援助,另提供相当于60万美元的药品援助。

5.甲国某企业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150万美元,其中75万

美元用于当地的再投资,50万美元购买当地商品运回国内,25万美元调回国内结售给政府以换取本国货币。

6.甲国居民动用在国外的存款40万美元,购买外国某公司的股票。

练习2 设A国某年发生以下经济业务: 1.A国进口价值300万美元的商品;

2.国外旅游者在A国旅游,A国旅游部门在该年收到各种类型的外汇旅行支票100万美元;

3.A国政府用外汇储备80万美元和相当于70万美元的粮食向B国提供经济援助;

4.A国居民购买A国某公司的长期债券400万美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同上

5.A国出口价值450万美元的谷物;

6.A国某公司购买Z国的有价证券共获收益20万美元,并存放在Z国的某商业银行的账户上;

7.外国某公司用80万美元购买了A国的一项专利。练习3 [例1]本国企业动用其在国外银行的存款进口50万美元的设备。因为动用在国外银行存款就是对外资产减少,因此记作:

[例2]本国向外国出口60万美元的货物,货款三月后才能到,但三月后收回债权时正好是下一个编表。在本记作:

[例3]本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40万美元和70万美元的药品向外国提供援助,记作:

[例4]本国企业将其在国外获得的投资利润200万美元进行再投资,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记作:

[例5]某拉美国家拖欠外国银行贷款的到期利息300万美元不还,所拖欠的利息转化为新的债务,则在该拉美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例6]国外企业以价值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本国,创办合资企业,在本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例7]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库券被一家瑞士银行认购3000万美元,该瑞士银行从它在美国银行的账户提款支付。这时,美国向外国居民出售了债券,美国对外负债增加;同时美国银行中的瑞士居民存款减少,就是美国对瑞士的负债减少。在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例8] 一个美国居民购买了一家德国公司发行得股票,用他在纽约某银行的账户支付2万美元。这时美国居民持有了德国公司的股权,美国对外债权增加;同时德国公司拥有了在美国银行的美元存款,美国的对外短期债务增加。在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例9]美国进口商用其在纽约某银行的账户支付10万美元给英出口商。在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注: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美国进口商对外支付美元后,美国的对外负债并未清偿。

[例10] 本国政府从它在美国某银行的账户中提取38万美元,在国际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10000盎司,在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记作: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代价 篇3

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对外资吸引力的增强,但持续的“双顺差”背后隐藏的是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和挑战。

第一,贸易收支持续顺差使我国成为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焦点,恶化了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可能成为全球失衡调整的“买单”者

目前,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使其成为全球失衡的一极,石油输出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因持续的贸易顺差成为全球失衡的另一极,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占到东亚对美顺差的一半以上,使中国不可避免成为全球失衡的焦点。尽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美国储蓄投资失衡因素,有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有产业分工地位的因素,但是,既然中国是全球失衡的焦点,也被普遍认为是失衡调整的主要责任方之一。美国和一些国际组织纷纷把矛头指向了中国,并就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市场准入、劳工标准、社会责任、出口管理、税收制度、透明度等等问题对中国施加压力。贸易摩擦也已由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扩展到政策、体制、行业等宏观层面,中国国内政策调整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的外部环境的制约。

目前,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内在缺陷,美元必须保持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让其他国家获得足够的美元,随着美元的流出和美国持续的赤字,美元价值就必然受到影响。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持续恶化而诱发了全球经济失衡,最终是以广场协议的签署和美元贬值得到解决,日本为失衡的调整付出了代价。而这次失衡的调整,最终还是要以东亚国家(主要是中国)的货币升值和美元的贬值来实现,这似乎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下的无二选择。拥有高额外汇储备的东亚国家可能不得不成为最后的“买单者”。

第二,经济对外需外资的依赖以及国内资源的偏向性流动,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内资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我国长期奉行的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稳定汇率的汇率政策,出口退税、对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关税减免等贸易政策以及差别化优惠待遇的外资政策,引导国内资源向出口部门和外资经济偏向性流动。跨国公司抓住中国低估要素价格、实施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了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促进了国内大进大出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也导致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内资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对于这种建立在资产存量结构基础上的供给端的不平衡,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导向性政策调整后,仍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第三,双顺差意味着对实际资源的让度,其暴露出的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以及体制和结构问题更为堪忧

一个国家只要存在贸易顺差,意味着该国的总产出大于总需求,也意味着存在储蓄剩余(或净储蓄),经济在对外国借出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长期顺差,表明我国在存在储蓄剩余的情况下,不断地向国外借出实际资源,同时大量向国外输出资本。

造成国内投资小于储蓄和国内需求不足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包括制度因素(如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住房体制改革影响人们的支出预期)、收入分配因素、投融资体制不完善等因素。但外资主导的出口导向型产业结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分工地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粗放型的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使得高投资没有带来高收益、高产出没有带来高收入、高增长没有带来高福利,内需扩大缺乏现实的经济条件和基础。在存在储蓄剩余(或净储蓄)和大量外汇储备(即官方资本流出)的情况下,我国资本项目持续顺差和大量资本流入的状况也映射出国内储蓄转化投资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成长缓慢、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不足、经济对外资的依赖过大等体制和结构问题。这些体制和结构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

第四,外汇储备持续累积,导致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

国际收支长期失衡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累积。199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只有212亿美元,到2000年底迅速增加到1656亿美元。进入新世纪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进一步加快,2006年底达到10663亿美元而居全球第一,2007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3326亿美元。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从而大大增加了基础货币调控的难度。2006年外汇占款存量占基础货币存量的比例已经达到108.49%,而外汇占款增量占基础货币增量的比例,在2001、2003年就超出了100%,2004、2005年甚至超过200%。

外汇占款的增加对我国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给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央行采取了包括回收再贷款、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在内的对冲操作。2007年3月末,央行票据余额达3.9万亿元。尽管通过发行票据可以暂时减少过多的流动性,但是短期票据毕竟无法应对外汇占款的持续增加。用临时性的操作方法来应对长期性的流动变化只能是权宜之计。中央银行票据均为一年期及以下的短期票据,当票据到期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就会被动增加,中央银行又不得不再次发行票据。所以,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收缩由外汇占款增加而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只是造成货币存量和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

流动性过剩还造成资产价格的上涨,但针对国内出现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在存在货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很难有所作为。理论上,加息虽然可以增加投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机会成本,抑制投资,但是却降低了热钱的投机成本,可能导致更多的套利资本流入,进一步加重国际收支失衡,并导致流动性新一轮增加。

第五,国外私人和股权资本的持续流入与国内官方和债权资本的持续流出,不仅造成了我国国际投资的低收益,而且牺牲了对经济的控制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累积,使我国成为净债权国。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5月25日首次公布的国际投资头寸表,2005年末,我国对外金融净资产2875亿美元。但是,中国的债权国地位是防御性的“官方债权国”,而不是主动性的“私人债权国”。

从我国资本流出的结构来看,官方资本流出占主导地位。对我国来说,高额的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目标而被动干预的结果,储备资产的投资也并非积极的投资行为,主要购买美国国债和企业债券,面临着两大风险:一是违约风险,二是由于价格变化或汇率的调整而产生真实价值损失的风险,即借款国通货膨胀必然使债权国受到购买力下降的损失,人民币升值或美元贬值也带来很大的资产损失。

从我国资本流入结构看,来华直接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都是以美元计值,按汇率折成人民币投资购买人民币标价的资产,一旦人民币汇率升值或美元贬值,这部分人民币资产的美元价值会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提高。

国际收支问题分析 篇4

我国自1982年开始有了国际收支统计,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具有如下特点:

1、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持续顺差, 储备资产持续增加

其中经常账户在25年中有只有5年为逆差 (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3年) , 累计顺差为7046.1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在25年中只有6年为逆差 (1982年、1983年、1984年、1990年、1992年、1998年) , 累计顺差为4855.11亿美元;储备资产25年中只有4年为减少 (1984年、1985年、1986年、1992年) , 累计增加为10665.1亿美元。

2、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储备资产加速增长

1982-1989年国际收支顺差累计为35.49亿美元, 储备资产年均增加4.44亿美元;1990-1999年国际收支顺差累计为1521.52亿美元, 储备资产年均增加152.2亿美元;2000-2006年国际收支顺差累计为9108.08亿美元, 储资产年均增加1301.154亿美元。

3、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

1982-2006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为4855.11亿美元, 占国际收支顺差中之比为45.52%;经常账户顺差7046.19亿美元, 在国际收支顺差中占比为66.07%。1982-2006年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合计顺差为11901.3亿美元, 其中10.4%被净误差与遗漏账户所抵消, 大部分成为资本外逃;89.6%形成外汇储备资产的增加, 成为相对低收益的外国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4、20世纪80年代中叶后经常项目为逆差,

资本和金融项目为顺差,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为逆差,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储蓄缺口、外汇缺口由利用外资来弥补。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双顺差”, 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为顺差, 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为逆差, 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入的1586.51亿美元中有1268.83亿美元又在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中流出, 说明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同时存在大量的资本外逃。进入21世纪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三顺差”的特征。

二、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负面影响

1、加剧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尤其是欧美的贸易擦

短期内, 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导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摩擦愈演愈烈, 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 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制约, 在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中国威胁论"的抬头。

2、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一定程度的内部不均衡

一方面, 当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 形成了经济增长对外需较大程度的依赖, 刺激了各类资源向沿海外向型加工产业汇集, 加剧了经济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 并容易使人们忽视内需尤其是消费相对疲软问题, 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长期国际收支顺差还会影响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 国外投资的净流入, 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 同时对国内资金的利用可能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3、加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的外汇储备增长, 主要来源于经常项目顺差, 这也给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升值压力, 增加了改革的成本和难度。

4、跨境资本流动所形成的冲击可能威胁经济安全

尽管由于实行资本管制, 国际意义上的纯粹投机资本大量流入我国还不大可能。但是, 资本的趋利性很可能在未来当本外币利差、汇率预期等有所变化时, 资金又转为较为集中的大规模流出。正如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资本大进大出很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5、长期国际收支顺差累积的巨额外汇储备蕴涵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我国用低价资源、高环境成本换回不断增多的顺差, 取得不断增多的外汇, 往往又通过购买外国政府国债的形式大量回流到发达国家。这些资金的流入, 对于发达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繁荣金融市场、稳定本币和汇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实际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在省吃俭用的同时, 还支援了比我们富足的发达国家的经济, 这并非一种理性的选择。近年来美元开始了所谓的“战略性贬值”过程, 今后几年中美元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仍然很大, 我国长期积累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非常大。而且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 巨额资产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6、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当前, 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 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过分宽裕的货币供给, 如果集中在商品市场, 就是通货膨胀;集中在资产市场, 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 给宏观经济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因此, 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外汇储备增长带来的货币扩张。但是, 目前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 央行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冲销的能力还较为有限。如果外汇占款持续增长, 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将随之增大。

三、原因分析

1、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并充分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且素质较高的比较优势, 货物出口持续增加。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 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 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为借口, 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 这自然会加大我国国际贸易的不平衡。我国经常账户中服务收支逆差的原因在于我国电信、金融、保险、运输等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尚处于低水平, 我国第三产业的服务范围限于国内, 对外服务能力弱。随着我国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及大量外资企业进入后对服务业需求的增加, 服务业的跨境提供成为必然。

2、大量吸收外资而对外投资渠道不通畅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下, 发达国家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 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而我国对外开放地区和领域不断扩大, 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 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促进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剔除金融危机这一影响因素, 外资的大量涌入不仅拉动了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 而且外资企业在我国出口中不断增长的比重, 表明外资提高了我国出口增速, 从而促进经常项目顺差。而与此同时, 作为需求约束型的经济, 我国一直沿袭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需弥补内需的一般做法。长期以来“鼓励外资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鼓励贸易出口, 减少贸易进口”这种政策制度安排使得资本流出受到管制, 流出渠道少, 导致资本项目净流入大于净流出格局的形成。

3、我国资本项目的非均衡管制

1996年12月1日, 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的要求, 但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 (QFII) 的实施是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又一具有标志性的举措, 但我国离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资本项目管制方面存在的非均衡现象突出表现为鼓励资本流入, 限制资本流出。与“引进来”相比, 我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还非常滞后, 这主要源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对外投资能力不足。1994~2002年我国对外国和港澳地区的直接投资共233.47亿美元, 年均仅25.94亿美元。

4、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和领域, 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 而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与贸易出口数量的增加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近年来, 外商直接投资增量和增速水平的提高,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数量逐渐取代国内企业。因此, 某种程度而言, 加工贸易方式的存在必然引致贸易顺差。这从近年来外资持续大量流入而贸易项目并未出现逆差可见一斑。

四、实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

1、继续支持出口的同时增加进口

虽然作为大国, 经济发展应立足于扩大内需, 出口占GDP的比重将会呈下降趋势, 但是, 出口的绝对规模会进一步扩大。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水平看, 继续支持出口可缓解我国的就业和内需不足的压力, 保持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经济的内部均衡。增加进口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有利于引进人才和管理经验, 提高国民福利和生活素质。

2、加强对资本流入的管制

由于我国企业的吸收能力的约束, 无法更多地运用各种资源, 在国内资本并不缺乏的情况下, 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能填补我国巨大的技术缺口、就业缺口、市场缺口、税收缺口, 所以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仍是必要的, 但应逐渐取消其超国民待遇, 防止其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目前关键是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 抑制投机性热钱的流入, 加大反冼钱的力度, 通过利率、租金、税率等价格信号调节资金流向。

3、逐步扩大资本流出

在国内储蓄持续增长的形势下, 由于资金进出渠道不对称, 外资大量流入, 使得国内资金相对过剩的问题愈发突出, 如果不及时开放资本的流出, 而只是一味鼓励资本流入, 有可能加剧国内的资产泡沫。扩大资本流出不仅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也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资本项目还只是部分可兑换。适当放松外汇管制, 将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外汇资产, 减轻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 适时推出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制度 (QDII) , 并使资本外逃成为受监管的资本输出, 从而使资本与金融账户、经常账户的收益项趋于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 2007, (01) .

[2]黄瑞玲, 黄忠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理论解析与政策调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4, (04) .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篇5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即使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我国面对严重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结构调整的困难下,我国的对外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的状态,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状况,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顺差,并且“双顺差”的趋势一直在扩大。为了便于分析,列出了我国2002年~2011年的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1(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网)。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我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来看,200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35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为3875亿美元,进口为3521亿美元。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了1324亿美元,出口也增加到了9039亿美元,进口增为7715亿美元。到了2008年经常项目顺差则为4206亿美元,而出口和进口也分别增加为17462亿美元和13256亿美元。但是到了2009年以后,经常项目顺差额较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2009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为2433亿美元,出口和进口分别是14842亿美元和12409亿美元。到了2010年和2011年,顺差幅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趋于一个平稳状态。货物贸易收支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并且2002年~2008年一直是在往上升。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微有下降,09年到11年保持着一个平衡。这十年的出口实现高速的增长得益于我国宏d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而且,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02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397亿美元和465亿美元,到了2011年,服务项目逆差呈现扩大趋势,达到552亿美元。

收益项目收支规模不稳定,2003年~2006年收益项目为逆差,在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收益支出263亿美元。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而2007年和2008年的收益项目为顺差,分别是80亿美元和286亿美元。

经常转移顺差有较大的增幅。2002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30亿美元,2008年达到432亿美元,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收支方面: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时增时减。虽然这10年中,都是顺差,但是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顺差是有三个阶段的,2002年~2004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三年的顺差趋势在增大,04年的增幅最为明显;05年~0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差趋势呈现一个倒“S”形;09年~11年为第三个阶段,相对于08年,09年顺差的趋势变大,10年和11年逐渐平稳,没有很大的波动。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增加。我国2002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493亿美元,2006年达到1041亿美元。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

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证券投资项下在2002年逆差103亿美元,2003年转为顺差114亿美元。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项目有四年为逆差,六年为顺差。2009年其它投资项下顺差803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1126亿美元。08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直接投资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开放的政策,我国这十年的外资流入逐年增加,并且在2002年~2007年间,顺差趋势一直在增大。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都新兴国家的资金大量外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因此,2009年我国的直接投资方面大幅下降,但是很快,2010年及2011年又有大幅的增加。(四)、国际收支方面: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这10年中均为顺差。储备资产增长较大,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2008年外汇储备增加到4783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3848亿美元。

(五)、净误差与遗漏:净误差与遗漏由贷方变为借方。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2年~2008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均出现在贷方,但是2009年~2011年转变为出现在借方。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出现在贷方的原因是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后几年由于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并且规模开始大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导致了出现在借方。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特点

从这十年的时间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最明显的特征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结构特征仍然是“双顺差”。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十年中国国际收支保持着持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而且这十年中,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在“双顺差”的格局中,经常账户顺差为主。并且伴随着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从2002 年至2011年,储备资产变动账户一直为负值。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则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意味着我国存在着资本外逃的现象。

一般说来,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在一定时期的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一国国际收入大于其国际支出,表示一国所持有的国外资产的增加,是一国国际收支处于有利地位的表现。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处于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持续顺差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及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但是,持续的顺差同时也会给我国带来不利的一面。持续顺差会破坏我国国内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使总需求迅速大于总供给,冲击经济的正常增长;而且持续顺差在外汇市场上表现为有大量的外汇供应,这就增加了外汇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导致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提高了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国内商品和劳务市场将会被占领。

就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来看,“双顺差”带来了外汇储备的巨额累积,储备资产机会成本巨大。到2011 年年底中国国家外汇储备达3848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双顺差”下以高成本流入的资金通过购买美国国债或是在美国银行增加美元存款等外汇储备资产经营的方式将实际资源“返还”给外国。同时,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增加

外汇储备来消化,这便给中央银行带来巨额的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央行采取冲销干预,外汇占款由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

表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2011年)

单位:亿美元

项目 一.经常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货物和服务差额 a.货物差额贷方借方 b.服务差额贷方借方 B.收益差额贷方借方 C.经常转移差额贷方借方 二.资本和金融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A.资本帐户差额贷方借方 B.金融帐户差额贷方

20022003354

431

3,8755,1963,5214,766374

358

442444

3,2574,3832,8153,939-68-85397468465553-149-***30

174

***3

549

1,2832,4329601,8830

0000323

549

1,283

2,43220042005

689

1,3247,0329,0396,3427,715512

1,246590

1,3425,9347,6255,3446,283-78-96649744727840-51-***229

239

24327714391,082

953

3,9844,8512,9033,897-1

042111,082

912

3,984

4,8092006

20072,318

3,532

11,47814,6849,16011,1522,089

3,080

2,177

3,159

9,69712,2017,5199,041-88-799201,2221,0081,301-5***7754281

371

3164263555493

942

7,3469,9366,8538,99440

413312453

911

7,305

9,903

200820094,206

2,433

17,46214,84213,25612,4093,488

2,201

3,606

2,495

14,34712,03810,7419,543-118-2941,4711,2951,5891,589286-851,1181,0838321,168432

317

52642694110401

1,985

9,8458,6349,4446,64931

334233371

1,945

9,812

8,592201020112,378

2,017

19,35522,86816,97720,8512,230

1,883

2,542

2,435

15,81419,03813,27216,603-312-5521,6221,8281,9332,381-259-1191,4241,4461,6831,565407

253

495556883032,869

2,211

11,66713,9828,79811,77246

4856222,822

2,156

11,61813,926

借方 1.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1我国在外直96046853163-251,8832,***68180-203,8976,852904

1,001

8,9921,3911,694303-1729,4411,1481,868720-5676,6478721,671799-4398,79611,7701,8572,730872-5801,7042,7171,012-4971,1121,333208-137331-239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1.2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证券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2.1资产差额贷方借方 2.2负债差额贷方借方 3.其它投资差额贷方借方 三.净误差与遗漏

四.储备资产变动额

外汇储备差额贷方借方

***75593464-***9-12***1884259379-41-60

7301,6807711,73978

-755-1,061-742-1,06000742

1,060

3623143

6211,0416781,1065765197-47347261150308

65-26221039***4***

2,9563,4372,6723,381130

229

-1,901-2,506-1,904-2,5260

1,9042,526719246

1911,2411,5621,3261,67585112-6841644977711,181

606-1,113-45695581,***042921303136

-6445,4757,4395,3408,08336

133

-2,848-4,607-2,853-4,6090

2,8534,609

22425894811,7151,3111,8461,629***18721,102524831252-2577278***6101320424-1,1268037,0725,8208,1985,017188

-414

-4,795-4,003-4,783-3,821004,783

3,821

761746566712,4372,2012,6542,5432***636519395323-***23***51131724

255

8,25310,6907,52810,435-529

-350

-4,717-3,878-4,696-3,848004,696

国际贸易收支 篇6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1-0066-05

收稿日期:2007-09-12

作者简介:郭春松(1971-),男,福建南安人,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职于中国银监会福建监管局;

王俊方(1977-),男,山西长治人,经济学硕士,现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

一、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与理论解释

(一)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顺差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从理论上讲,这种超前结构中的经常账户顺差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吸收: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误差和遗漏(借方额)以及储备资产。不同的吸收方式在实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由金融账户来吸收,那么经常账户取得的顺差主要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若由“误差和遗漏”吸收,那么大部分成了缺乏监控的资本外逃;若顺差变成了储备的增量,那么绝大部分转化为官方的对外短期投资。表2反映了1993-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其他账户之间差额的平衡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6年中国经常账户的顺差总额不仅没有被金融账户吸收,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本身也积累了顺差。两个账户的顺差额,有8.24%被“误差和遗漏”吸收,成了逃避性资本投资,91.6%转化为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了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可见,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常账户顺差是一种积累储备资产、应付国际流动性的防御性顺差,而不是真正取得国际投资主动权的顺差。

表1 1993 - 2005 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概览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局网站,www.safe.gov.cn,《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3-2006历年汇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在保持经常账户顺差的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上也呈现为顺差。在1993-2006年这14年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占双顺差总额的40.68%。1993-2006年的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分别为6597.64亿美元、-740.91亿美元和-650.76亿美元。因此从差额角度考虑,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额完全来自于直接投资账户的顺差。进一步地,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又构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之具有借入储备(borrowed reserves) 的性质。从表1中1993-2006年14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来看,除1993、1998、1999、2000和2006这5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大于外汇储备增加额之外,其余9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均远高于经常项目顺差额。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更依赖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盈余。

表2 1993 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总体差额平衡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局网站,www.safe.gov.cn,《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3-2006年历年汇总

(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理论解析

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可以用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来解释。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恒等式为:

GDP=C+I+G+X-M(1)

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GDP中包含了外国投资者的净财产收入Ya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可得:

GDP=GNP+Ya=C+I+G+X-M(2)

国民生产总值GNP从收入者的角度来看,只有消费、储蓄和纳税三个用途,即:

GNP=C+S+T(3)

其中S代表私人储蓄(包括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T 代表政府税收。由(2)、(3) 式可得:

I-[S+(T-G)]=M-X+Ya (4)

M-X+Ya 为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逆差CA ,即:

CA =I-[S+(T-G)](5)

其中(T-G) 为政府储蓄,式(5)表明经常项目逆差等于国内投资减去国内储蓄(包括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若国内投资等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平衡;若国内投资大于国内储蓄,则经常项目逆差;若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则经常账户顺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缺口”模型,即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投资I 与储蓄S 之间的差额(储蓄缺口) 同进出口之间的差额(外汇缺口) 必须保持平衡。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一般存在储蓄缺口,即外贸逆差。这时有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但要以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另一种就是利用国外资源,即引资来弥补国内储蓄的不足。反之,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外贸逆差,就说明不存在储蓄缺口,这个国家就没有引资的必要。在实践中,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强调通过引入外资以弥补本国储蓄之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期间内都是贸易逆差国。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是我国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按照“两缺口”模型,经常项目顺差说明中国没有引资的必要。但实际情况是,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这说明中国当前的国际收支结构不尽合理。

二、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持续双顺差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管理政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顺差大国和海外纯资产大国。从经常收支、贸易收支方面看,2000~2006 年,其年均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为878亿美元,其中2006年顺差规模为957亿美元,顺差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6.6%。由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持续顺差,日本外汇储备在1980年代前逐渐增加的基础上,199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增大的局面,2006年末高达8953亿美元,2007年3月末,日本外汇储备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到9092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2.52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唯一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国家,2006年末其外汇储备已占发达国家合计的60%以上, 大大高于1990年末的12.7 %。无论从准备贸易入超的应急性对外支付方面看,还是从准备偿还到期外债方面看,日本都没有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实际需要。日本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唯一需要,就是遏制日元升值,而日本银行常年累月地大量买入和囤积美元的结果,就只能导致外汇储备过剩的状态。

为应付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本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利用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大外汇储备的时机,停止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政策。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 年第一季度利用大规模买入美元进行市场干预之后,已经有两年时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 年,中国和“四小龙”的外汇储备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603亿美元和1004亿美元, 合计增加3607 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1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 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今后,只要中国、“四小龙”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迅速地增加外汇储备,那么在美元汇率因此稳定乃至出现升值的趋势时,日本银行就有可能逐步采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卖出美元的反向市场干预。

2.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在东亚建立“日元圈”和“亚元圈”。根据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脱离美元”即不增加或减少外汇储备、减少对美元依赖的经验,保持产业国际竞争力、防止汇率变动损失的最好措施,是提高国际贸易中按日元结算的比例。从上世纪80 年代起,日本就提出了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课题,而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进出口贸易按日元结算的比例。欧元诞生以后,日本为把80 年代后期出现的美元、日元、马克三足鼎立的趋势发展为现实的美元、日元、欧元三大货币圈,积极推行日元亚洲化战略。在日元圈或亚元圈建立的过程中,只要日元被东亚各国所接受,在区域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运用,日本就能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大幅度地削减过剩的外汇储备。

3.推动东亚经济联合,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根据欧盟的经验,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区域内贸易,乃是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在东亚建立日元圈或亚元圈的根本途径。为此,日本政府2002 年10 月制定“日本FTA战略”, 2004 年12 月制定“关于今后推进EPA (经济连携协定) 的基本方针”,决定在日新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以韩国、东盟和东盟各国为中心开展东亚自由贸易,最终建立包括中日韩、东盟以及香港、中国台湾省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日本还希望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建立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东亚共同体。这样,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与建立,日本就可以在提高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按日元结算贸易的比重,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削减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二)持续双顺差下韩国国际收支管理的经验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接受教训,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速度,鼓励外汇资金流入,努力改善国际收支流动性,注重增加外汇储备的积累以充实家底。随着经济复苏,韩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0年8月,韩国全部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195亿美元贷款。此后,韩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07年3月份,韩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继日本、中国、中国台湾地区之后第四个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大户。韩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主要来自于危机后国际收支的不断改善和金融改革带来的外资流入。但是,从2002年开始,韩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韩元对美元出现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减轻韩元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保证出口,韩国央行在汇市不断抛售韩元,购进美元,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

2004 年以来,韩国政府针对持续国际收支顺差提出多项方案,并已采取部分措施,缓解国际收支压力。具体措施有:

1.加快推进外汇自由化政策,鼓励资金流出。1998年6月,韩国政府发表《外汇交易自由化方案》,确定了分两阶段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的计划。2001年1月1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2002年4月,韩国宣布“外汇市场发展计划”,加快外汇管理自由化进程。2004年以后,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韩国政府推出诸多措施,外汇管理更加注重增加资金流出,有效平衡外汇市场的资金流入。2005年6月15日,韩国财政部公布了《搞活海外投资方案》,全面废除企业对海外金融、保险业投资的限制,并大幅放宽企业和个人购买海外不动产的限制。2006年2月底,韩国政府再次推出一系列放松外汇市场管制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加大海外投资。具体措施包括银行每月外汇交易头寸占其资本金的比例上限从20%调至30%,个人和私有企业海外投资的种种限制予以取消等。

2.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提高外汇储备效益。 2005年7月1日,韩国仿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 成立韩国投资公司( Korea InvestmentCorp, KIC) ,并开始运作。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提高韩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并支持韩国成长为亚洲金融枢纽之一。在成立之初, KIC将掌握200亿美元(韩国外汇储备的1/10)的外汇资金,其中170亿美元来自韩国银行,其他30亿美元来自韩国财政部的外汇平准基金。该公司在进行投资业务时,资产的80% ~90%将委托给国内外的民间投资机构,余下的10% ~20%则由该公司自身进行投资。韩国投资公司管理外汇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不允许进行任何高风险的投资,不能涉及房地产、私有股本和非投资评级的证券,只能投资AAA级别的证券,即主要投向美国国库券以及欧、美、亚地区同评级证券。韩国同时还成立了一个高级别的决策委员会,以决定外汇资产的管理策略,成员包括韩国财长、央行行长以及来自韩国六大金融机构的代表。据韩国央行表示,2007年3月末的外汇储备中,有83.1%投资于证券,16.7%存放在金融机构。

3.支持商业银行与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减轻资本项目顺差压力。韩国央行提出将部分外汇储备提供给本地银行,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方案。具体框架:韩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给国内商业银行,即央行将其外汇储备与商业银行手中的韩元资金交换,银行按照LIBOR利率每6个月向央行上缴利息,央行则按照债券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将这笔美元资金放贷给本国企业,支持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

(三)新加坡的经验

长期以来,新加坡实施出口导向和鼓励吸收外资政策,导致资金过度流入。实际上,通过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亚洲四小龙腾飞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加坡经济恢复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出口行业带动。根据WTO 统计资料,2000 年以来,新加坡出口增速整体大于进口增速,导致出现长期经常项目顺差。为减轻持续顺差下的国际收支压力,该国积极完善涉外经济政策,促进协调和均衡发展。为此,该国制定并修改了《金融管理局法》和《货币法》,对外汇储备管理设有专门条款,明确货币及外汇政策以汇率稳定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新加坡汇率的稳定,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势头。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限制国外资金的过度流入。1981 年,新加坡政府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其目标是以利润为导向,对外汇储备进行长期投资,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其做法是通过6个海外分支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固定资产、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和特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该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抑制了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又提高了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益。

三、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失衡的利弊分析

显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货币非国际化国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也从别国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1、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二是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共同构成一国的货币供给。外汇储备的增加, 将直接增加一国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 将造成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加,这必然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主要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构成,这样双顺差就成为国外势力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一个借口,而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会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

2、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主要来自于资本项目。我国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 积极引进外资, 资金流入迅猛发展;另一方面, 虽然我国也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对外投资发展缓慢。这就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并且净流入在不断地增长。而流入的外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国外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引进的是国外已经处于落后的技术;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投资于我国产业,但是外资掌握核心的技术,并且对技术进行垄断。这样,外资一方面控制了我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利于先进技术对我国民族产业的渗透,另一方面由于外资拥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外资在与我国民族产业的竞争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从长期看,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3、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使我国付出诸多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外汇储备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指外汇储备保持在足以弥补短期内国际收支逆差的条件下, 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 并使得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最小的一个储备水平。大量的外汇储备必然带来较高的代价, 即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是我国国家资产的一部分,来源于国民储蓄,过大的外汇储备将造成其对国民资产的占用, 影响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 我国以较高的利息水平从国外筹集资金的同时,把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这就意味着收入从我国流失到美国。

四、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政策建议

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收支管理经验,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大国地位,应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应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完善政策,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1、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我国与日、韩、新三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储蓄偏好、内需相对不足等因素政府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调控。但如果手段得当,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可以得到有效调控。就我国而言,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不再将外汇储备增长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绩;扩大对资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税,提高出口税率;积极增加进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利用WTO 规则,进一步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等。

2、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合理引导外汇资金流向。目前,为纠正持续顺差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韩、新三国资本项目已经放开,外汇资金的出口相对畅通。为尽快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我们应积极借鉴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与外汇管理政策的协调。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包括:通过制定灵活的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资本流出或流入,进而调节外汇储备增减;开拓外汇储备流出渠道,进一步放松公民将合法财富转移到海外的限制,继续放宽境内居民个人留学、出国、旅游购汇限制;改进结售汇制度,实行自愿结汇,允许各类企业持有合法外汇收入;加快培育外汇市场,增加汇率弹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均衡的汇率。

3、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储备使用效益。国际直接投资适当对称和协调发展, 从长远看, 是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之间长期严重失衡、极其不对称,这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分工地位较低、调动和分配国际资源的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竞争能力弱、没有产权优势等因素决定。因此,通过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对比分析,中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政策上要变单纯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为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政策。面对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尽快“走出去”,且应当成功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充分利用新的方式进行对外国直接投资。其形式主要有:合作开发、BOT 投资、收购和兼并等以适应国际化潮流。进一步增加国民财富、掌握国际投资的主动权,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反映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使直接投资中的在外直接投资额大幅上升、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大量减少。这一问题解决了, 外汇储备存在的问题也有望迎刃而解。

4、完善外汇储备结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借鉴以上三国的做法,可将外汇储备划分为两个部分,分类管理,区别对待。一是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内,外汇储备重点体现流动性和安全性,应主要用于购买外国证券和外汇存款,以保证外债清偿、支付进口等实际需要。在此前提下,为提高外汇储备收益,适当提高外国证券的比重。参考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经验,外国证券比重保持在80—90% 之间为宜。二是在一定规模(或最佳规模)以外,外汇储备要重点体现收益性,应用于以国家利益和经济利润为目标的多元化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机会成本。

5、丰富金融投资工具,增强市场调节功能。由于持续不断的国际收支顺差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大量热钱涌入,则使流动性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居民的金融资产过于单一,反成了加剧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需尽快推出面向居民的企业债券等固定收益证券市场,这是远比金融衍生品更为重要、更切合需要的金融工具。

6、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加快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步伐,提高人民币在东南亚区域内贸易结算的比重,不断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逐步减少对美元货币的依赖。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关于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结构的几个问题.世界政治与经济,1997,(10)

[2]吴念鲁.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3,(7)

[3]潘英丽.人民币汇率内在不稳定性:结构与制度原因[J].国际经济评论,2004,(1)

[4]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中国金融,2007,(1)

[5]史蒂芬·格林.中国的外汇储备难题.美国华尔街日报,2005 年3月2日

[6]唐欣,纬恩.东亚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中国外汇管理,2005,(6)

[7]吴志明.东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解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1)

[8]陈炳才.中国引进外资战略的反思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4,(2)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研究 篇7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结构,外汇储备

近些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大幅增长, 外汇储备也快速增至2万亿美元, 今年6月末为24543亿美元。多年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最近美国在G20会议上即将大额贸易顺差看作汇率低估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理解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其深层根源是什么?双顺差和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对我国经济运行有何影响?这些已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现在定价及未来走势的关键问题。近年国内学术界从不同方面对双顺差问题进行了研究 (李鸿飞, 2004;钟伟, 2003;余永定, 2005;余永定, 覃东海, 2006;卢锋2006) 。

本文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进行分析, 追溯顺差的深层根源, 对加工贸易进行详细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

2000年以来, 我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大额顺差,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更是持续10年双顺差, 经常项目顺差在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以后, 2006年、2007年、2008年更是依次突破2000亿美元、3000亿美元、4000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在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后, 不到3年, 2009年年中即突破2万亿美元, 2010年6月末达到24543亿美元, 按此速度, 到2011年必能突破3万亿美元 (见表1)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在技术支持生产环节分离与贸易壁垒下降的条件下,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将其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以寻求新的竞争优势。由于中国具有较大的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优势, 外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对外资各类优惠措施, 国际产业加快向中国转移, 中国的加工制造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形成了以东亚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其结果是, 以往东亚对美欧的顺差转变为中国对美欧的顺差。中国对欧美顺差, 而对日、韩、东盟和台湾却是巨额贸易逆差。

一方面, 由于我国一段时期内比较优势较多集中在产品内分工、加工制造环节, 因而通过加工贸易实现自身比较优势, 并导致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另一方面, 主要出于分享我国比较优势利益动机, 国外资本大量以FDI形式进入我国。这是构成我国资本账户顺差的主要原因。

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是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2009年, 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到41%, 加工贸易顺差达2647亿美元, 占贸易顺差的比例高达135%, 而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又有84%来自于外资企业。由此可知, 我国贸易总顺差主要是由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顺差形成 (见表2) 。这说明外资企业对推动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和经常资本巨额双顺差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此, 中国过去十余年间持续双顺差, 可以归结为加工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 (截至2010年6月末) , 加工贸易累计顺差为17904亿美元, 非加工贸易累计逆差为4478多亿美元[1], 可见如果没有加工贸易顺差就不可能有经常账户顺差。另一方面,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10405亿美元, 是支持资本项目顺差的最重要因素。所以, 这也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截至2010年6月末余额为24543亿美元。另有5138亿美元外债余额。

二、加工贸易顺差结构

加工贸易企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口收入, 支出主要来自原材料 (即进口支出) 、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管理销售费用, 利润则是收入减去支出。

从上面推出加工贸易所得顺差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管理销售费用、政府税收、利润。因管理销售费用主要也是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工资, 因此也将此项记入劳动力成本。所以, 加工贸易顺差主要由劳动力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政府税收、利润组成。

2009年加工贸易顺差2647亿美元 (折合18079亿元人民币) (1) 。2009年,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税收、出口分别占全国的28%、22.7%和55.9%, 直接吸纳的就业达到4500万人[2]。

劳动力成本: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为4500万人,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50%左右, 因制造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大, 因此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吸纳就业应占1/3左右。据此推算出, 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吸纳就业3000万人, 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2.8%, 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制造业吸纳就业1884万人。因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 因此推算全国加工贸易吸纳就业应为2243万人左右。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 因此推算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劳动力成本应为4223亿元左右。

政府税收:2009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为14324亿元人民币。2008年,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前三名分别为制造业46%、房地产业17%、金融业15% (1) 。由于以前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制造业更多, 累计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将达到50%, 据此推算出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税收为7162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2.8%, 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制造业税收为4498亿元人民币。因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 因此推算全国加工贸易企业税收应为5354亿元左右。

利润: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为2736亿元人民币, 占外商投资企业纳税总额23%, 按此比例推算出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为3295亿元人民币;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比50%左右, 据此推算出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得税为1648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2.8%, 因此推算出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制造业所得税为1035亿元人民币。因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4%, 因此推算全国加工贸易企业所得税应为1232亿元左右, 按现有22%的企业所得税推算, 全国加工贸易企业税后利润为4368亿元。

固定资产折旧:剩下的4134亿元人民币则为全国加工贸易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因此, 2009年加工贸易顺差2647亿美元 (折合18079亿元人民币) 中, 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4223亿元、政府税收5354亿元、利润4368亿、固定资产折旧4134亿元。

加工贸易企业中政府税收、劳动力成本以及占利润、固定资产折旧16%的国内加工贸易企业部分是境内个人和部门收入并在境内消费, 因此无需再兑换外币, 耗用外汇储备。

但通过推算, 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为11682亿元 (折合1710亿美元) ,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则约2万亿元人民币 (折合2928亿美元) 左右。这部分资金是外商投资企业所有, 利润根据外商投资企业需要, 随时可以兑换外币汇出境外, 固定资产折旧则在清算后可汇出, 都需耗用外汇储备。

只有了解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结构,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来降低顺差, 缓解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势头, 为人民币升值减压。

参考文献

[1]卢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研究:对中国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 2006, (11) .

有效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研究 篇8

如何有效降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已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现在定价及未来走势的关键问题。近年国内学术界从不同方面对双顺差问题进行了研究 (李鸿飞, 2004;钟伟, 2003;余永定, 2005;余永定, 覃东海, 2006;卢锋2006) 。

持续多年的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2009年突破2万亿美元, 2010年6月末达到24543亿美元, 按此速度, 到2011年必能突破3万亿美元。巨额的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使得人民币汇率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因此, 如何尽快改变这种巨额双顺差现象非常紧迫。如何通过政策调整, 尽快改变目前外汇储备巨额增长的势头, 将成为关系我国未来经济长期稳定和有效增长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就业仍面临压力, 我国无法通过加速人民币汇率升值, 降低出口促进进口来促进国际收支自动调整。那我们该如何尽快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呢?下面就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项目进行分析 (见表1) :

(一) 加强对外资企业利润管理

2009年, 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税收、出口分别占全国的28%、22.7%和55.9%, 直接吸纳的就业达到4500万人。由此推算, 全国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为11682亿元 (折合1710亿美元) , 利润根据外商投资企业需要, 随时可以兑换外币汇出境外。

通过政策调整促使外资将滚存利润及当年利润尽快汇出。现阶段外汇管理政策对外资利润完全没有进行管理。外资企业在经董事会决议后, 经会计事务所出具年度会计报告后即可在银行购汇对外支付。不仅如此, 2008年以前实施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资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实施税收减免, 鼓励外资企业将利润留存境内使用。该项政策在2008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予以了废除, 但并没有对外资企业利润留存和之后可能的集中汇出并没进行管理。例如, 可以对当年可分配利润每延迟一年汇出, 每年征收3%左右 (人民币大概年度升值幅度) 的税收, 促进外资企业尽快将利润汇出。作为外汇管理部门首先应该将现有外资企业的历史滚存利润进行登记管理, 以待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后有历史数据。该措施将立即改变收益项目的收支大额顺差现象, 因经推算2009年外资企业利润为11682亿元 (折合1710亿美元) , 而2009年投资收益项下支出仅为632亿美元。该政策需取得税务部门配合。

(二) 限制外商直接投资

我们需要尽快改变对引进外资的认识, 外资引进越多, 资本项目顺差越大, 则国际收支顺差越大, 外汇储备增长越多, 人民币大幅升值, 最终将降低出口促进进口, 缩小经常项目顺差, 甚至出现经常项目逆差。在人民币升值到一定程度之后, 因比较优势消失, 货物贸易逆差, 外资不再流入甚至流出, 将积累多年的利润汇出, 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 我国将面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同样的困境。因此, 需要尽快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限制, 尤其是对金融、房地产、矿产、零售等行业进行限制, 甚至禁止。首先应尽快取消这些行业对外资的所有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高科技制造业继续目前的政策, 在保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 尽快降低新进外资总额, 降低直接投资顺差。我国现在资本项目管制实际上只是对资本流出管制较严, 对资本流入尤其是直接投资管制效果并不明显。该政策需取得商务部门配合。

(三) 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这项措施我国已经开始在大力促进, 但仍不够。例如应该放开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现在提倡藏汇于民, 若不许个人对外直接投资, 民众又有何动力持有外汇。这两项措施将降低343亿美元的直接投资顺差。

(四) 放开个人境外证券投资

现阶段由于普通居民个人对境外证券投资不熟悉, 可以放开100万人民币以上资金的对外投资。普通居民可以通过QDII, 购买符合QDII资格的基金公司的基金, 实现对外投资, 这项措施已经实施。还可以通过让境外证券市场指数ETF在国内证券市场挂牌, 使得境内普通投资者方便购买境外资产。这项措施将降低387亿美元的证券投资顺差。

(五) 限制银行境内外自由调配外汇资产

2009年证券投资顺差387亿美元, 其他投资顺差679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部门将大量境外证券投资和同业拆放资产调回境内运用。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银行境外资产运作面临较大风险且收益逐步下降, 而国内一年期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境外同业拆借利率1个百分点左右。在这种情况下, 2009年我国银行部门减少境外资产663亿美元, 银行部门境外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负债增加121亿美元, 银行部门境外资金净流入784亿美元, 占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顺差的74%。对其可按照外债管理一样进行额度管理。

若不尽快对现有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按照路径依赖,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仍将以每年至少4000亿美元的规模增加, 使得外汇储备在不久的将来必将突破4万亿、5万亿美元。这将最终导致人民币汇率升至无法想象的高度, 并最终给我国经济带来灾难。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均大幅增长, 多年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也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巨大压力。最近美国在G20会议上即将大额贸易顺差看作汇率低估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各个项目进行逐一分析, 并提出相关政策, 降低顺差, 有效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1]张晓强.中国积极开放资本市场是主动决策[Z].

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因素分析 篇9

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等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2010年第一季度,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中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 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延续顺差格局, 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 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三年下降, 表明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资本净流入主要由四方面因素引起:一是直接投资顺差大幅增长。第一季度中国直接投资净流入175亿美元, 同比增长79%。这主要由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 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下降的。二是商业银行境内外外汇资产发生变动。三是经初步分析, 第一季度登记外债净增长130多亿美元, 上年同期则是净减少79亿美元。四是贸易信贷从上年同期的净流出转为净流入。

3.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资金大量流入中国, 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资本看好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元低利率环境下套利交易活跃, 机构和个人更倾向于将外汇资产转为人民币资产。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960亿美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 国际储备资产恢复较快增长。

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因素分析

中国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从国际上来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紧密联系,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了寻求优化的资源配置,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产业和产品向国外的转移。而中国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法律和政策, 同时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使得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目的地, 连续数年位居世界前列。

(一) 从主观因素来看

1. 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 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快。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 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 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 生产力的大幅提高, 并未推动中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因此, 特别是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水平, 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 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

2. 全球制造业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由于存在各国的比较优势,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 人工成本更低廉, 赋税更低, 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于是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 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 从而形成了时间差, 在这一阶段, 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 且供应链不断延长, 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 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 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

3. 中国政府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为了多赚外汇, 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 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 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 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 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 二十七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 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 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中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 虽然中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 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 积极产业政策的支持, 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

(二) 从客观因素来看

1. 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需求拉动中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稳步增长, 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 仍将继续高位运行;全球经济有进入降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 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和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 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 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 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2. 技术出口多重限制, 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 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 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

三、改善国际收支的对策

(一) 扩大内需, 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通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根本入手, 大力发展中国经济, 增加就业机会, 扩大医疗保障范围, 同时积极培育国内消费市场, 制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1. 增加居民收入, 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所以, 增加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刺激消费。其次中国目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收入的高增长部分, 主要由高收入阶层获得, 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低。因此, 要扩大消费的比例, 得改变现有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 改善收入差距, 从总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2. 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 加强社会保障。

中国储蓄的积累, 是造就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 中国财政在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 导致居民要为这些公共产品买单, 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 只能通过控制当前的消费、增加预防性的储蓄来应对。只有加快公共财政转型, 增加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 提高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 居民储蓄率下降才能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3. 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

在中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 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 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 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中国应加强谈判力度, 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 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二) 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型战略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 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 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 并降低出口退税, 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 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中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

(三) 进一步完善国内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

通过金融创新创造更多金融投资产品使储蓄能够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 而不是大量外流。同时对外资也要适当加以限制, 提高外资的流入的质量。

(四)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行业政策导向鼓励新能源、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并扶持相关自主品牌行业的发展, 限制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商品的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贸易, 使其与加工贸易相互促进, 同步提升。对于进口, 应继续要求欧美等国家减少对华技术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的限制,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王军.中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 2007, (1) .

[2]肖斌.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大量“双顺差”的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6) .

[3]唐丽丽, 赵雪梅.浅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调节[J].当代经济, 2007, (7) .

我国国际收支拐点成因分析 篇10

国际收支拐点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短期内总收支或个别项目由顺差变为逆差, 或由逆差变为顺差;二是从长期看, 收支变动总趋势发生改变, 比如从正增长变为负增长或平稳增长, 从负增长变为正增长等。

二、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笔者根据2009—2013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了国际收支结构简表 (见表1) , 同时根据1982—201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相关数据, 绘制中国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变动趋势图 (如图1) 。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局网站

从表1和图1中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总体呈现从2000年为界点先平稳增长后迅速上升态势, 保持着高“双顺差”, 直到2012年首次出现“一顺一逆”状态:即经常账户继续保持顺差, 资本和金融账户却出现了168亿美元的逆差。同时2012年国际收支报告表明,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国际收支总差额较2011年上涨6%, 国际收支调节自主性增强。但这种“一顺一逆”格局是短暂的, 2013上半年的国际收支报告表明, 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总体为净流入, 顺差1187亿美元, 恢复到“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那么2012年就可以看作国际收支资本与金融账户的一个拐点。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局网站

三、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原因

(一) 外在周期性原因

1. 欧美主权债危机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反而变得更加难测, 欧元汇率的不稳定性使国际机构投资者纷纷去杠杆化, 同时为了规避风险将国际资本大量投向传统资产安全港, 从而导致国际资本流向改变, 而且人民币预期贬值造成短期资本大量从中国流出, 致使2012年第二、第三季度出现了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现象。

2.2012年9月份以来, 美国继续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 欧洲各国又宣布直接货币交易计划 (OMT) , 这些传统及非传统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流动性泛滥, 我国资本大量流出。但是2013年5月以来, 美联储对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减缓, 伴随着美国长期国债等资产价格上扬, 形成正利差, 使我国资本又重新流入, 所以2013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又重归顺差地位。

(二) 内在结构性原因

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 资本项目逐渐开放, 若其可自由兑换, 国外公民可通过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国际借贷等途径持有并储备人民币, 从而使经常项目波动幅度下降, 国际收支逆差、双顺差减少, 国际收支平稳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国际收支格局。

2.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上涨, 使劳动者的名义工资上涨要求也不断加强,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加上我国出口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 导致我国出口商品成本不断上涨且出口价格上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持续顺差的贸易收支状况。

3.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对国外奢侈品牌的追捧以及国际交通的便捷, 推动了我国出国旅游消费和留学人数的激增。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超过美国和德国, 境外消费总额1020亿美元, 旅游项目逆差520亿美元, 2013年上半年逆差进一步扩大, 达357亿美元 (见图2) , 上半年就到。服务与旅游项目逆差的进一步扩大改善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同时出国换汇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储备资产与金融项目顺差。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四、我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带来的变化

(一) 有利影响

1.2012—2013年的国际收支状况表明, 我国经常账户余额已经趋于平衡, 资本与金融项目首次出现逆差, 这是多年来我国一直追求的国际收支格局, 虽是短暂的, 但是说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性平衡能力的增强, 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作用。

2.“藏汇于民”初见成效。“藏汇于民”是指希望通过市场化方式来化解和消化央行手上过多的或是结构不够合理的外汇储备。目前, 国内外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增加, 人民币升值加速, “藏汇于民”可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避免国际贸易收支恶化。

3. 有利于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可减少国际收支差额波动, 提高国际收支调节的自主化、稳定化, 形成合理的正利差,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的合理配置。同时,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表明国内资本从我国市场流出, 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加强对外投资,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 不利影响

1. 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上涨, 服务项目逆差进一步扩大, 国外投资收益负值增大, 表明国民福利水平下降, 最终会导致国际贸易恶化。

2.2012年第二、三季度短暂出现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 在201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反弹, 这种短暂态势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基础尚不稳定, 国际收支稳定的内在动力不足, 而外在周期性因素是主要原因。

3. 短暂的国际收支格局逆转表明外国资本流入的减少, 对外资依存度较高, 我国资本流出大部分是通过“其他投资”项目完成的, 而对外直接投资较少, 直接控制程度较弱, 我国企业还需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世界主要大国出现国际收支拐点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原因

国际收支出现拐点是世界各国都会出现的普遍现象, 有可能是一种短期格局, 也有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从表2看出, 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主要规律性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 外部周期性原因:石油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 内部:突发原因, 如自然灾害、疾病等;结构原因, 如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政策改变等。

(二) 启示

研究世界主要大国国际收支拐点出现的规律与特殊原因, 对于我国国际收支格局的进一步预期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我国除了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与国际金融态势, 完善政策预警方案, 更应按照2013年两会提出的“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方针, 转变我国国际收支短暂外部平衡为长期内在平衡, 建立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 提高平衡调节水平。

摘要:2012年,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市场投资者多持保守态度, 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出现逆转:经常项目依然保持顺差、而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 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首次出现逆转。这种状况只是短暂的, 2013年上半年, 我国国际收支恢复“双顺差”状态。但对国际收支的短暂逆转, 出现国际收支拐点、成因的研究对于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际收支拐点,资本与金融项目,短暂逆转

参考文献

[1]高海红, 刘东民.2012—2013年国际金融形势回顾与展望[J].全球化, 2013 (2) .

[2]张彤.中国2007—2012年国际收支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 2013 (7) :14-21.

上一篇:审计效果下一篇:营造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