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2024-07-04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精选十篇)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篇1

1 宣传教育

在儿童出生建证时, 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要想避免传染病的侵袭, 使传染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同时还应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 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 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 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 对门诊工作人员暂短传授的知识未能理解, 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 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 既给儿童造成身心痛苦, 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 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 以及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开展经常性宣传, 结合“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 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2 业务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 强化安全接种意识, 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 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和技术性操作标准, 熟练掌握各种疫苗的免疫程序。使用预防接种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实行执证上岗制度, 在预防接种活动中, 要实行“一苗一训”, 只有具备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足够的法律意识, 才能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才能做到自我保护, 避免和减少由于接种操作引起的不良反应,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使人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 保障儿童健康。

3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在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之前, 必须制定工作目标, 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3.1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自动预约接种对象, 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 接种日后3 d内, 进行未种原因的走访调查。

3.2 领取疫苗:根据接种对象的多少领取疫苗, 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 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 如疫苗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效期、批签发合格证号等。

3.3 消毒接种器材: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 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

3.4 接种现场:接种室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通, 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 m in.

3.5 候种室: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候种室, 室内清洁, 温度适宜, 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淡蓝色, 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 并且张贴有关预防接种的宣传资料, 让家长在候种时了解更多的预防接种知识, 使儿童候诊时有家的感觉。

4 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

预防接种并不是对所有的儿童都适宜, 若有下列情况应禁忌或暂缓接种: (1) 有免疫缺陷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能接种活疫苗。 (2) 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和处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的不宜接种。 (3) 有慢性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的也不宜打预防针。有这些慢性病的孩子体内的蛋白质常常减少, 而形成抗体的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中的球蛋白。因此打预防针后形成的抗体就少, 所起到的预防作用就差, 同时还会给原来的病疾带来不良影响。 (4) 脑发育不全或有惊厥史的孩子接种疫苗, 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反应, 因此不宜接种。 (5) 经常患荨麻疹、喘息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 不宜接种疫苗, 否则可能产生过敏反应。 (6) 严重营养不良与佝偻病儿童不宜接种。 (7) 腹泻婴幼儿1日大便超过4次以上者, 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恢复后可补服。 (8) 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后出现严重的接种后反应, 发热虚脱、休克、抽搐、体温超过40.5℃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后, 下次则停用百白破, 而只注射白喉及破伤风类毒素 (二联制剂) 。 (9) 最近注射过多价的免疫球蛋白者 (如γ球蛋白) , 在6周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 (10) 一般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接种。

5 接种工作

5.1 体检

认真做好接种前体检工作, 测量体温, 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 是否有过敏史, 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证 (如接种麻疹疫苗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 , 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 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并请家长签字后方可接种。尊重家长自主选择受种疫苗的权利, 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 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按各种制品要求的间隔时间接种, 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间隔4周, 接种死疫苗后需间隔2周, 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

5.2 登记

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登记到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证上, 两者要保持一致。

5.3 消除儿童的陌生感

接种前, 接种人员要微笑面对儿童, 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 对低月龄儿童要用手轻轻地抚摸其头部, 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 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5.4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接种人员操作前要严格实行“三查七对”制度,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和年龄;检查安瓿有无裂痕, 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 抽吸后如有剩余药液, 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 灭活疫苗打开1 h弃用, 活疫苗30 m in弃用, 严格掌握各类疫苗的应用剂量、注射部位及方法, 避开接种部位的瘢痕、硬结、炎症、皮肤病变部位。确定接种部位后, 用75%无菌酒精棉签 (球) 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接种部位, 涂擦直径≥5 cm, 待干后立即接种, 禁用2%碘酊消毒。

5.5 注意事项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 应留在现场观察15 min~30 min, 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 min, 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 儿童无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 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

让家长了解一定的接种反应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6.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多在接种后12 h~24 h内发生, 此反应一般在48 h~72 h内消退, 很少持续3 d~4 d, 一般无需处理;红肿特别明显, 直径>2.5 cm的给予75%酒精涂擦。

6.2 全身反应

发热 分为轻度 (37.1~37.5℃) 、中度 (37.6~38.5℃) 和重度 (≥38.6℃) 。部分受种者接种灭活疫苗后5 h~6 h或24 h左右体温升高, 一般持续1 d~2 d, 很少超过3 d;个别受种者发热可能提前, 在接种疫苗后2 h~4 h即有体温升高, 6 h~12 h达高峰, 持续1 d~2 d.注射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时间稍晚, 个别受种者在注射麻疹疫苗后6 d~10 d内会出现中度发热, 有类似轻型麻疹样症状。部分受种者除体温上升外, 可能伴有头痛、眩晕、恶寒、乏力和周身不适等, 一般持续1 d~2 d.个别受种者可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 很少有持续2 d~3 d者。

7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孩子注射疫苗后避免剧烈运动, 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对孩子要细心照料;要注意休息, 不要跑跳过多, 2 d内不要洗澡, 避免感冒, 保护注射部位的清洁, 不要用手搔抓, 避免引起局部化脓感染, 多喝开水;家长随时观察小儿接种后的反应, 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对症处理。

8 结论

我院从1995年建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 十分重视安全接种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随着人们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家实行了扩大免疫规划, 由原来的五苗防七种病传染病扩大到现在的十一苗防十五种传染病。国内外大量的历史经验证明,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 预防接种可保护易感人群, 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保护屏障, 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采取集中、定点、定时服务形式, 使接种环境、消毒条件以及实施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等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加强社区免疫规划与接种安全的管理, 有利于规范接种行为, 保证服务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接种安全。我们在认真做好国家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上, 又先后开展了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 使我辖区的儿童得到了良好的免疫预防效果,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

预防接种和疫苗管理实施工作汇报 篇2

一、指导情况。

1、冷链系统管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每天2次有测温记录,以保证疫苗质量安全。

2、接种场所管理:各类急救药品有配备,均未过期,上墙资料更新及时,有接种标记,接种处有明显的温馨提示语;接种场所以及接种器材定期进行消毒并记录。

3、接种现场管理:接种人员工作衣帽穿戴整齐,全部佩带胸牌并持有有效的《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疫苗发放登记规范,确保疫苗不离冰,存放正确。电脑专人专用加密,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及时、规范接种;接种二类疫苗,有充分征求家长同意,并落款签字,以严格遵行知情自愿的原则。

3、流动儿童管理:调查摸底资料齐全,卡册规范整齐。

4、预检情况:有专人负责预检工作,登记资料整齐,询问详细,已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并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

5、接种操作:各接种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均正确,并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现场记录完整,做到一人一卡入卡入册及时,均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三证齐全。

6.异常反应:一旦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立即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登记,及时处理。

二、不足之处:

由于中心卫生院场所不够宽敞,未创建规范化接种门诊,故没有电化教育室,未开展电化教育。

三、整改措施

1、干沟社区接种门诊和留观场所不够宽敞,需要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创造条件,创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2、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及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

3、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培训教育,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素质及安全接种意识。

中心卫生院

关于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管理 篇3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场所不固定,随意性大,对接种疫苗的认识程度不高、信息不畅、对接种疫苗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常常发生[1-2]。预防接种就是常说的打“防疫针”,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3]。儿童及婴幼儿最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以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为主。城市接种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为了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护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要做到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及时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加强对流动儿童接种的管理。

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现状

1.1 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认识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平时都忙于打工、挣钱,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计划免疫接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早防、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孩子得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致使这部分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1.2 社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方法欠妥。因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居住条件环境差,大多早出晚归,远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资料和计划免疫接种提示一般都张贴在卫生服务站以及辖区的小区周围,因此这部分人员平时无法看到、更不去留意,政府通过地方电视和地方广播公布的阶段性计划免疫信息他们平时也无法获得,所以常规的宣传方式存在盲区、不到位。

1.3 超生人员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顾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为了躲避当地政府计生部门的追查带老婆来到城市的,在城市里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待孩子出生后,刻意去隐瞒,生怕别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致使这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4 预防接种责任意识较弱。有些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一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免疫接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歧视,认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搜索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儿童信息,减少免疫空白点。

2.2 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依法加强辖区内管理[5]。

2.3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乡镇、居委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进城务工人员人口流动管理部门职责,尽可能使进城务工人员到相应理部门注册登记,摸清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

2.4 社区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做到随到随建卡、随接种。

2.5 建立横向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旦发现,应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各社区服务站之间要协调统一、互通信息、及时联系,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量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计划免疫接种[6]。

2.6 广泛宣传。根据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免疫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7],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租住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让家长带领儿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免疫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文娴.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58-59.

[2]王小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57-158.

[3]马旭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48-1849.

[4]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78,83.

[5]苑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34):388.

[6]李红.影响社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2013,45(5):397-398.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 篇4

1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的定义

1.1 流动人口

目前, 在我国主要是指人们在未改变原居住地户籍的情况下, 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等各种经济活动的人员。

1.2 流动儿童

户籍不在本地, 但在本地居住大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

2 现阶段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特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特征有地域性分布特点: (1) 农村流出人口较多, 流入人口较少;城市流入人口较多, 并且流动较频繁。 (2) 文化程度较低, 以初中为主。 (3) 职业特点:主要从事的职业以商业、建筑等为主。 (4) 以青壮年为主, 学龄前儿童占有一定比例。 (5) 节假日农忙季节流动频繁。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 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 儿童流动的情况也各异。对于学龄前流动儿童来看总体有如下特点:居无定所;居住生活、学习的环境相对较集中;家庭收入较低;家长对疾病预防知识知之甚少。

造成儿童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因父母到外地务工、经商, 儿童跟随到外地;父母不在家, 儿童托付其他人照管。

3 流动人口是目前传染病的多发高危人群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大。2009年葫芦岛地区麻疹发病157例, 其中流动的病例116例, 占73.88%, 百日咳报告1例病例, 也是流动人口。据有关文献报道, 深圳市对流动和常驻人口传染病谱进行了对比分析, 疟疾和霍乱两种疾病在外来人口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常驻人口[1]。

4 流动儿童对免疫规划工作的影响

4.1 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比常驻儿童低

流动儿童由于自身的流动特点, 受多种因素制约, 使其接种率明显低于常驻儿童, 影响了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根据葫芦岛市2008年0~7岁儿童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 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仅51.05%, 而本地常驻儿童建卡、建证率达98.12%, 流动儿童建卡建证率明显低于常驻儿童。疫苗接种率流动儿童分别为乙肝67.86%、卡介苗62.51%, 脊灰疫苗57.14%、麻疹疫苗48.21%, 明显低于本市常驻儿童。

4.2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发病较高

根据2004~2009年葫芦岛市流动人口与常驻人口发病率进行比较分析。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流动人口年均发病率为4.52/10万, 常驻人口为1.05/10万。其中流动人口中麻疹、百日咳、甲肝、流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常驻人口。

4.3 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

影响流动儿童接种率低下的原因: (1) 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 特别是农民工; (2)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获得较少; (3) 预防接种单位对流动儿童管理意识、便民服务形式影响了预防接种率; (4) 相关部门如居委会 (村委会) 、公安、计划生育、工商等部门工作配合不到位。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在流动儿童中的开展, 造成儿童疫苗预防接种率低下。

5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对策

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公众的关注。由于各地流动儿童特点各不相同, 根据本地流动儿童的特点, 制定符合本地区流动儿童的管理办法和对策是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

5.1 摸清本地区流动儿童的特点

掌握儿童流动的规律, 针对居住相对集中性和节假日的流动性, 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小区、码头等地定期开展对流动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在农村利用农忙季节、节假日大批农民工返乡的时候开展查漏补种工作。

5.2 加强宣传教育

儿童家长是影响儿童预防接种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对流动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 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自觉参与到对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中来。通过电视台、社区宣传板、报纸、广播等多种形式, 提高广大公众的卫生知识水平。

5.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加强与居委会 (村委会) 、公安、计划生育、工商等部门的密切合作, 开展流动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 这也是一项非常见效的措施。

5.4 完善免疫管理

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流动人口卫生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体系, 负责对流动儿童管理;建立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制度, 将其纳入到常规管理;建立流动儿童接种卡转移、接收制度, 防止重复接种或漏种;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提高接种人员的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知识;定期开展上门接种查漏补种, 为流动儿童增加接种机会。

摘要:目前, 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流动儿童的现状及儿童流动的原因和特点, 发现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有: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方面;接种单位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意识方面;各部门间互相配合方面。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是: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相互配合, 通力协作;制定对流动儿童的管理方案。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篇5

为了切实做好我校预防接种证查验及其补种工作,确保每个学生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预防接种标准,防止传染病在学校中暴发流行,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管理制。

1、成立“接种证查验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及教务主任担任副组长,各年级长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领导和协调全校查验工作,并组织督导检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每学年开学前,组织班主任或教师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培训,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接种证查验的必要性,并在醒目处贴入学新生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告知书,要求新生入学时必须提供预防接种证进行查验。

3、办理新生入学时,必须认真填写《海南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对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及时填写《接种证查验补证/补种通知单》发给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并要求他们完成补证/补种后将《补证/补种通知单》交回学校确认存档。

4、以班级为单位汇总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情况报学校领导小组,并将《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表》、《接种证查验补证/补种通知单》、《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情况统计表》和其他有关接种证查验工作资料分类归档,集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

多文中心学校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68

实行新生儿出生即在产科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工作已经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目的;相继实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并实现全省资源共享以来,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如果在产科推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实行儿童出生即在产科建立首次预防接种信息将更能使此项工作得到全面实质性进展,建议如下。

背 景

现今大量儿童存在迁移、流动、就近接种,各级管理单位对其辖区儿童状态不能及时掌握,重卡、漏卡现象时常发生,掌握辖区真实的免疫接种情况还存在管理漏洞,未种通知查漏补种等工作存在重复通知或者遗漏等现象。

目 的

依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建立健全市、镇预防接种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和规范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全省儿童预防接种办证率、预防接种信息采集率、覆盖率和及时录入率,全面掌握新生儿预防接种底数。

意 义

产科接种点纳入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可解决预防接种数据重复录入问题,进一步提高预防接种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实现与预防接种门诊的无缝连接,实现儿童的全程跟踪,掌握儿童流向。

范 围

所有具有产科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

方 法

准备:有关单位完成为产科接种点的信息化建设装备必要的符合要求的计算机、存折式打印机和接入公网的ADSL或宽带等设备。市卫生局组织开展全市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培训班。市疾控中心将新式儿童预防接种证下发至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

实施:条件具备后规定具体起始时间,从实施日开始凡在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新生儿,产科接种点医务人员必须当即为该新生儿办理机打预防接种证,同时将儿童的相关信息完整到录入山东省免疫信息管理中。

监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各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及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系统建设健康有序进行。并定期对全市开展医疗机构产科接种点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检查、评估。

总之,建议在产科推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实行儿童出生即在产科建立首次预防接种信息并及时联网录入,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采集率、覆盖率、及时率,能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并可从根本上改变我市预防接种工作的现状,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4~2015年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后接待的预防接种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而2011~2012年未开展预防接种管理接待的200例预防接种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对照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9±1.2)岁。研究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3.7±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施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疫苗质量管理:疫苗质量不仅是关系接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故相关部门要严格管理疫苗质量。比如加强疫苗的抽样检查,要求疫苗接种部门定期抽样检查,确保疫苗质量与日期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要合理保存疫苗,确保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此外,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促使其在各环节都能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接种安全与有效。在接种过程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尤为重要。(2)重视疫苗登记、发放:预防接种管理中,应充分做好接种患儿登记制度。因为不同地区均有人口流动较大的情况,使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难度较大,而登记制度会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疫苗登记及发放。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普查,及时登记未登记的患儿,并修正登记差错的患儿[2]。此外,登记完成后,应及时根据登记情况合理发放疫苗,减少存放时间过长及坚决杜绝过期疫苗等,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3)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为了提高预防接种覆盖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教,提高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使其知晓预防接种的目的、重要性。可采取电视、广播以及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语等形式宣教。通过该类方式,不仅提高家属对接种的认识,同时可提高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宣教过程中,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及时消除顾虑。(4)重视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及相关部门配合:预防接种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会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他们的培训,尤其要讲解合理与科学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敬业心,培训完毕还要进行考核[3]。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计生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aP<0.05

3 小结

患儿处在发育阶段,任何疾病都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4],为此需加强重视。预防接种是减少患儿疾病发生最为主要的手段,尽管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提出预防接种是患儿应有的权利,但从前几年接种效果来看,并不满意。本院近几年加强预防接种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高达100.00%,对照组则为87.50%,同时研究组家属满意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防接种成为当前我国控制与预防传染病最为主要的措施,但其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上持续时间长,需要环环相扣等,若不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难以保障接种成功率[5]。为此,近几年本院逐渐将预防接种管理应用在实际中,对比分析开展后与未开展期间的接种成功率与满意率来看,开展预防接种管理可明显提高患儿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效果比较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患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2]王芳.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患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49-1251.

[3]盘春海.浅谈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05-206.

[4]辛翠云.患儿预防接种中的综合管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9(z1):146.

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篇8

免疫规划作为疾病控制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在预防控制免疫针对性疾病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口流动数量和社会对免疫服务需求的增长,疫苗使用的品种和数量的增加,基层接种单位仍然采用手工登记、报告和统计预防接种信息,手工管理模式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信息失误与滞后等各种弊端日益显现,导致接种数据利用率低,难以评价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真实情况。此外,疫苗浪费严重,不能及时掌握基层疫苗使用动态。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迁徙频繁,目前的接种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服务要求,因此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实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科学管理是提高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和整体效益、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1 我国预防接种信息化现状

2005年6月1日起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共分八章七十三条,分别为总则,疫苗流通,疫苗接种,保障措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另外,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包括皮内注射用卡介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免疫为:卡介苗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脊灰疫苗口服4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苗接种5剂次,前3剂次为基础免疫,第4剂次为加强免疫;第5剂次使用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2剂次,第2剂次为复种。

各地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都是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基本完善,具备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由于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基层的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独立完成软件的操作与维护,个别接种点的领导对信息化认知较少,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2 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情况调查

2.1 乡镇卫生院网络状况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进行随机正群的抽样分析,在所选地区卫生院进行寻访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获取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方案提供实际支持。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乡镇地区基本网络设备已经完善,具备了进一步提升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的能力,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管理不严,随意进出等情况,容易使计算机被攻击,造成信息与数据的丢失。

2.2 现有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调查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软件使用情况,了解现实中预防接种工作体系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改善提供事实支撑。调查发现在实际应用之中,预防接种软件运行的环境较差(与多个不同软件同时运行),人员的基本培训一般,出现了故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数据分散在电脑之中,使得数据的上传产生了非常大的延迟并且对数据的安全性造成了影响。

2.3 现有计算机硬件情况调查

通过对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计算机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到现实中我国乡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化硬件配置一般,实际应用之中,各个乡镇医院的电脑配置较好,但运行环境比较恶劣,无法承担过多大型计算任务。

2.4 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调查

通过对丰城市乡镇卫生院接种业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调查发现,目前乡镇医院医务人员的平均电脑水平很低,不经过培训很难独立完成大型复杂软件的操作与维护。

2.5 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

通过了解丰城市乡镇卫生院院长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与态度,为实际推行信息化提供参考。调查显示,除极小数院长不认可信息化之外,绝大多数院长都认可信息化,但也有一半的院长(54.1%)并没有切实感受或明白信息化的好处。这说明,我国大方向的政策(医疗行业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但许多院长并没能够亲身尝试到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对信息化还持有怀疑与观望的态度。

3 预防接种信息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是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重要的财富和资产,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信息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新的开放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国际竞争的焦点。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互联网(Internet)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与开发的新型平台,Internet网络信息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医学科学所含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学科,占据自然科学各科之首,医学文献在整个科学文献中所占比例超过10%。Internet以其巨大的信息传递功能和遍布世界的网上医学信息数据库为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基础性网络环境,多种专业查询工具及大量的医学信息资源,为医学信息的查询和获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对流动儿童异地接种信息的共享,实现以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为基础的信息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报告质量,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行为,方便儿童接受免疫服务。

4 现存预防接种信息化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乃至对于整个医疗行业都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必须的。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信息化对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软件与服务平台供各地使用。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大环境的限制,我国的预防接种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C/S方式(客户端/服务器)的数据分散式管理基础之上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得各个平台相对独立,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不高,适用于当时的技术与条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软件工程中理念的更新,这种方式的优点在逐渐消失(网络越来越流畅,服务器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同样这种方式的弊病也不断暴露出来———数据在各个节点滞留导致沟通与交流的不畅以及潜在的安全性危险(硬件故障、病毒、人为的操作失误等)。也就是说,现行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已无法提供一个安全,容易使用,让普通群众了解自己孩子接种情况等信息的渠道。图二展示出了全国现行预防接种软件服务的模式。

“云计算”能够很好的解决现行预防接种系统中的种种问题。云计算概念是由Google提出的,这是一个美丽的网络应用模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 S、Paa S、Iaa 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布到终端用户手中。Cloud Computing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通过不断提高“云”的处理能力,进而减少用户终端的处理负担,最终使用户终端简化成一个单纯的输入输出设备,并能按需享受“云”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有人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是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了电厂集中供电的模式。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就像煤气、水电一样,取用方便,费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的。

依托了云计算,有关预防接种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一个或数个高安全性的服务器之中,因为节点数目的减少,使得数据的沟通更加流畅,不会出现大幅度的延迟。同时也是因为节点数目地减少,使得每个节点都能够得到最精心的维护与保养,可以让最专业的人士进行专门的调试与运行,让其始终稳健工作,这在以前有成千上万个节点之时是不可想象的。同时依托于计算性能集中的思想,绝大部分运算将在中心节点服务器中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对客户端(接种工作站、卫生局、个人等)电脑硬件性能的要求,节约了大量资金。依托云计算,我们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平台如图三所示。

基于云计算的预防接种信息化将会对医疗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不能质疑的是对于医疗系统中的IT服务,云计算可以使区域中的接种点轻松分享接种对象资料,医务人员可以从互联网激活的设备上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所有信息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可以全球索取,而不在某个机构单独的IT系统中,这将形成各预防接种信息大联合的景象。

参考文献

[1]王鹏.走近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张为民.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曹雷.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现状问题及发展[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5):491-494.

基层医生预防接种工作注意的问题 篇9

一、预防接种人员资质

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要求,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 并经过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预防接种场所

进入21世纪, 各地预防接种门诊标准正在逐步提高。首先是房屋, 至少要有候种室、预诊登记室、接种室和反应观察室, 有条件的门诊可设立儿童娱乐室和儿童专用清洁室。其面积要与服务人口数量、服务周期相适应。而且各室环境整洁、宽敞清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有明显的标志牌, 方便群众寻找, 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 并保持一定距离。其次是各室要具备所需设备。如候种室要有等候椅, 有供家长及孩子观看学习的电视、DVD等音响设备, 以及接种须知橱窗。预诊登记室要有相应的体检设备。接种室要有专用接种台4张以上, 其数量须与每次接种人数相适应, 卡介苗设专用接种台;接种台清洁、无杂物, 台上依次摆设疫苗冷藏包或冰瓶、接种盘、接种器材及疫苗名称标牌;备有急救药和设备。反应观察室, 要有饮水设备、充足的观察椅, 也要有宣教的设备。

三、预防接种操作实施

预防接种操作规范与否, 关系到预防接种反应是否增加。因此, 在操作实施中要实行接种前体检、询问病史制度。接种疫苗前必须做到“三核对 (姓名、年龄、预防接种疫苗名称) , 三询问 (既往病史、既往副反应史、禁忌证) , 三检查 (疫苗名称、效期、性状) , 一告知 (向家长告知此次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接种疫苗时做到准确掌握受种对象, 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实行安全注射。接种疫苗后及时在接种证上做好记录 (或录入计算机) , 并嘱家长让接受接种的儿童休息观察30分钟后方可离开接种门诊。如发现不良反应按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四、常见预防接种反应处置

免疫接种后, 绝大多数人获得了对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 但是生物制品毕竟是异种物质, 也有极个别人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 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反应之外的免疫接种不良反应, 若处置不当会给受种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也会给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正确认识免疫接种反应, 掌握接种反应知识及其处置, 是搞好免疫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

1. 接种不良反应定义。

也称副反应, 是指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 机体产生有益免疫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两种。

一般反应是指由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由疫苗性质所决定的反应, 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 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 多属轻微;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 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没有后遗症, 是一般反应的固有特点。

异常反应是指使用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所发生的, 概率极低的, 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等造成损害的, 与事件相关的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绝大多数的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会留永久性损害。

2. 常见的一般反应处置。

常见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头痛、头昏、胃肠道症状等。若是轻度反应, 如低热, 只要加强观察, 一般不需处理, 必要时适当休息, 多喝开水, 注意保暖, 防止继发感染;反应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可使用少量镇痛退热药, 一般每天2~3次, 连续1~2天。恶心、呕吐给予维生素B6, 腹痛服颠茄片, 腹泻可服吸附收敛药矽炭银或次碳酸铋, 每天2~3次。若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者, 应密切观察病情, 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局部反应常见的有红肿浸润、疼痛、压痛、硬结、卡介苗化脓及瘢痕等。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较重的可用干净毛巾热敷, 每天数次, 每次10~15分钟。对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处不能热敷。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 一般每天2~3次, 连续1~2天。

3. 异常反应处置。

有关的异常反应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过敏反应, 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的淋巴结炎等。

1) 无菌性脓肿接种含有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的疫苗 (如百白破联合疫苗等) 时, 如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 注射过浅, 剂量过大, 或使用疫苗前未加充分摇匀, 注入的疫苗可在局部滞留数月, 导致局部组织发炎而逐渐坏死、液化, 最后形成无菌性脓肿。处置: (1) 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 每天2~3次, 每次15分钟左右。 (2) 脓肿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 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不宜切开排脓, 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3) 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 需切开排脓, 必要时进行扩创, 将坏死组织剔除。 (4) 有继发感染时, 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 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 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 引流通畅。

2) 热性惊厥指接种疫苗后, 受种者先发热, 后有惊厥, 体温一般在38℃以上。惊厥多发生在发热开始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治疗原则: (1) 将患者静卧于软床之上, 用纱布缠裹的压舌板使口张开, 并放在上下牙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给氧; (2) 止痉, 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内注射, 紧急情况下也可针刺人中; (3) 可用物理降温或给退热药物。

3) 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超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受同一种抗原 (致敏原) 再次刺激后出现的一种免疫病理反应, 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临床表现多样化;轻则一过即愈, 重则救治不当可危及生命。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局部过敏反应等。处置原则: (1)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 (2) 多喝水或输液, 促进致敏物质排出; (3)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4)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5) 支持疗法。

过敏性休克是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发病呈急性经过,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数分钟至30分钟内发生 (个别可达1~2小时) 。先出现眩晕、全身发痒, 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的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 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并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 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抢救方法:使病人平卧, 头部放低, 保持安静, 注意保暖, 针刺人中、十宣穴。立即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小儿每次为0.01ml/kg, 最大量0.33ml (1/3支) 。体重不明时, 2岁以下用量为0.0625ml (1/16支) , 2~5岁0.125ml (1/8支) , 5~11岁0.25ml (1/4支) , 11岁以上0.33ml (1/3~1/2支) 。15~30分钟后, 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 成人10mg, 儿童5mg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ml后静脉注射, 并补充血容量。如发生呼吸衰竭, 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 或肌内注射洛贝林 (山梗菜碱) 30mg或尼可刹米250mg,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烦躁不安者可肌注镇静药, 如苯巴比妥。进行上述处理后, 待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 以便进一步处理, 或至少留观12小时, 以防晚期过敏反应出现。

过敏性皮疹是指接种疫苗后无其他原因而出现的皮疹, 接种各种疫苗均可在个别受种者中发生, 包括荨麻疹、麻疹及猩红热样皮疹和大疱型多形红斑等。除皮疹的临床表现外, 还可出现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鼻塞、流涕、喷嚏、发痒、结膜充血、流泪、眼痒, 以及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 (1) 荨麻疹最为多见, 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天发生。一般先出现皮肤瘙痒, 随后发生水肿性红斑、风疹团。皮疹大小不等, 色淡红或深红, 皮疹周围呈苍白色, 压之褪色, 边缘不整齐。 (2)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接种后3~7天。皮疹色鲜红或暗红, 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疹, 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 多少不等, 可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 (3) 大疱型多形红斑接种疫苗后6~8小时或24小时内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生1至数个丘疹, 并伴发热, 3~5天后发疹处出现水疱, 疱液淡黄、清晰不浑浊是其特点。 (4) 过敏性皮疹大多预后良好, 用抗过敏药多能治愈。轻症仅口服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西替利嗪等即可, 也可用阿司咪唑 (息斯敏) 或氯雷他定 (开瑞特) 治疗, 局部奇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涂擦。重症给予1∶1000肾上腺素, 剂量同过敏性休克, 静脉输液急救, 吸氧, 也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若伴支气管痉挛应吸入或口服支气管扩张药, 喉水肿者立即喷入或雾化吸入1∶1000肾上腺素, 并可考虑皮质激素治疗, 抽搐者尽快用适当药物镇静。病情稍有好转立即转院, 或至少留观12小时, 以防晚期过敏反应出现。

过敏性紫癜是指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Ⅱ型变态反应, 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 导致出血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多种抗原均可引起本病, 如食物、药物、微生物、虫咬等, 接种疫苗是常见的因素之一。主要临床表现:接种某些疫苗后1~7天, 接种部位发生紫癜。皮肤紫癜多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 双膝关节以下为多紫癜分批出现, 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病例于数天内, 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有时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性水肿, 也可表现为腹部症状、关节及肾脏损害。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嗜酸粒细胞可增高。发现过敏性紫癜病人后要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等改善血管脆性, 并可联合应用环磷酰胺和泼尼松 (或硫唑嘌呤和泼尼松) 稳定病情, 对于重症紫癜肾炎宜早期使用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可使肾小球损伤恢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般发生在接种疫苗后2周。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广泛出血, 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也可见皮肤淤点或淤斑;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或失血性休克表现;血小板多减少至50×109/L以下。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者可适当限制活动, 避免外伤;选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剂量为每天2mg/kg, 也可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每天4~8mg/kg。泼尼松用药一般4~6周, 用药时间短易复发, 病情稳定可逐步减量。严重出血者可使用丙种球蛋白, 每天400mg/kg, 连用5天;或每天2g/kg, 静脉滴注1天。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用免疫抑制药, 硫唑嘌呤、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 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可以输注血小板。

血管性水肿是注射类毒素、抗毒素等可溶性抗原以及极少数疫苗 (如未经提纯的鸡胚疫苗) 后, 极个别受种者发生的一种异常反应, 并以反复注射者多见。临床表现为注射疫苗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内产生。注射局部的红肿范围逐渐扩大, 皮肤光亮, 不痛, 仅有瘙痒、麻木、胀感。重者肿胀范围可以显著扩大至肘关节及整个上臂。水肿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出现在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和后果。如无其他症状, 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损害, 消退后不留痕迹, 预后良好。治疗方法:用干净毛巾热敷。抗过敏治疗, 口服苯海拉明, 成人25~50mg/次, 每天2~3次;儿童每次1mg/kg, 每天3~4次。

局部过敏性反应 (Arthus反应) 是发生于重复注射某种疫苗后, 引起的局部的强烈反应, 以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小血管炎症为特征, 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 并有明显红肿, 轻者直径5.0cm以上, 严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 注射部位有轻度坏死, 深部组织变硬;个别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一般持续时间可达月余, 愈后不留痕迹。治疗方法:接种局部反应范围较小, 仅有红肿或硬块, 一般不需处理, 可以逐渐消退;症状较重者可以给抗过敏药治疗, 氢化可的松每天0.5~2mg/kg, 分3次口服, 局部用氢化可的松油膏;若局部坏死, 要保持局部清洁, 防止感染, 可用中药生肌散, 促使坏死组织更新。

4) 接种卡介苗后发生的淋巴结炎处置方法: (1) 若局部淋巴结继续增大, 可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 局部用异烟肼粉末或加用利福平涂敷, 最好采用油纱布, 起初每天换药1次, 好转后改为每2~3天换药1次。大龄儿童可以采用链霉素局部封闭。 (2) 脓肿如有破溃趋势, 应及早切开, 用20%对氨基水杨酸油膏布纱条或利福平纱布条引流;若脓肿自发破溃, 用20%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

浅述儿童预防接种管理 篇10

1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完善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是安全有效接种的重要保障。计划免疫工作在开展之前, 必须制定工作目标, 这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

1.1儿童信息管理

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全面统计、落实接种对象, 根据不同阶段儿童接种卡, 统计接种对象, 以免减少遗漏。

1.2疫苗管理

建立疫苗和注射器信息电子档案;动态监测和追踪疫苗和注射器出入库与库存情况, 为免疫规划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依据接种对象的统计数据领取疫苗, 并做好冷链运输和存放, 做好疫苗信息的领发登记, 信息的建立及准确性。

1.3接种室的管理

接种室应保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 每天对接种室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30min;在接种前对所有接种器材进行消毒, 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的原则。对于等候的接种者, 应合理安排, 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候种室。

2对家长的宣传教育

国家规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预防接种、健康保障。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同, 也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

所以在儿童出生建证时, 及时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知识, 让家长知道传染病给社会、家庭、个人所带来的危害, 要想减少这种危害到最低限度, 其中最重要的办法就是进行预防接种, 同时也要告知家长接种疫苗所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虽然预防接种的疫苗是安全的, 但疫苗的接种目的是要让人产生抵抗力, 在刺激抵抗力产生的过程中, 身体常会出现一些反应, 许多家长因缺乏预防接种的知识, 对门诊工作人员在短期内教授的知识未能理解, 又忽视了恰当的家庭护理, 致使很多儿童出现的一般副反应加重, 即对儿童造成身心痛苦, 耗费了家长的精力与时间, 又对接种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甚至出现医疗纠纷。因此, 加强预防接种全程的健康教育, 是完全有必要的。

3接种人员的业务培训

接种人员必须实行执证上岗制度, 必须参加疾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 并考核合格, 在实际操作中邀请具有丰富接种经验的护师进行实际操作演示。加强预防接种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 使其熟练掌握免疫程序、疫苗管理、接种操作方法、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基本知识, 切实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知识水平及服务能力。

4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

预防接种是提高儿童免疫力、抵抗疾病的有力措施。但儿童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宜接种。

1) 体温超过37.5℃的发热儿童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应查明病因, 治愈后再接种;

2) 患牛皮癣、皮肤感染、严重皮炎、湿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须待皮肤病痊愈后方可进行接种;

3) 患有心脏病、肝炎、肾炎、活动性结核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4) 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 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儿童不宜接种;

5) 重度营养不良, 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 不宜接种;

6) 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7) 正在腹泻的儿童, 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必须待病好后两周, 方可服用;

8) 腋下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儿童, 不宜接种。

5接种工作的衔接管理

首先, 认真做好预检登记工作, 详细询问家长儿童的身体状况, 是否有过敏史, 有无接种疫苗的禁忌症 (如接种麻疹时询问是否对鸡蛋过敏) , 必要时进行健康查体, 防范预防接种后偶合并发症, 并如实告知儿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的种类、作用、价格、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其次, 预防登记处与接种室密切联系, 认真核对接种儿童信息及接种疫苗种类和正确性。再次, 接种后指导儿童家长注意儿童的精神状态, 应留在现场观察15~30min, 并告知家长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前后30min, 儿童不能吃奶及一切有一定温度的食物和水等, 儿童没有反应后方可离开现场。

6接种的一般反应及处理

接种疫苗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 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 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 病情轻微, 多在1~2d内自行恢复, 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 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 病情相对较重, 需要及时治疗。另外, 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 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 在接种后碰巧发病, 被称为“偶合症”, 与疫苗本身无关, 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 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 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min, 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7预防接种后的护理

儿童打过防疫后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对孩子要细心照料, 注意观察, 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 如轻微发热, 精神不振, 不想吃东西, 哭闹等, 一般都不严重, 只要好好照料, 多喂开水, 很快会恢复, 如果体温过高, 可服些退烧计。接种后24~48h内, 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 可用干净毛巾热敷, 如反应加重, 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8结论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方便的措施, 预防接种可保护易感人群, 在人群中建立起免疫保护屏障, 有效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预防接种管理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人性化的制度, 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采取集中、定点、定时服务形式, 接种环境、消毒条件以及实施接种人员的技术水平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及技术培训。加强免疫规划与接种安全的管理, 有利于规范接种行为, 保证服务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确保接种安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建立预防接种门诊以来, 因重视安全接种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建立了良好的医需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P].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3]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数字通道下一篇:图书营销策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