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

2024-06-30

中国西部(精选十篇)

中国西部 篇1

西部电影曾经辉煌一时, 也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并赢得了极大的荣誉。但是, 我们也看到一个现象, 就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西部电影迅速呈现滑落的趋势,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种现象, 我认为, 最主要的原因是西部电影失去了观众, 失去了市场。

电影, 作为一种需要巨额投资的艺术形式, 必须要兼顾其艺术性和商业性两方面的因素。西部电影, 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它走向辉煌的时候依然处在计划经济时期, 那么它比较偏重的是对于艺术上的探索, 具体体现的是一种寻根的意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 其它行业纷纷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而西部电影并没有适时地做出转变, 依然在走自己的老路, 但是, 市场变了, 观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也变了, 当西部电影不能够再反映现实生活, 或者是向人们提供娱乐享受的时候, 就被市场所淘汰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 西部电影的辉煌期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 但它的文化品牌效应仍然没有消失, 依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也就是说, 在我们关注市场, 关注文化发展的走向和潮流时, 仍然可以利用这一品牌,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发展“新西部电影”。

为什么说是新西部电影, 那是因为它和原来的西部电影是有区别的。新西部片是作为一种电影行业文化概念提出的。首先, 从历史环境的角度来讲, 现在的历史环境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西部片产生的历史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由于科技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现在离上一轮的西部电影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但是历史的变化是非常大的, 西部的概念、西部的人文、西部的地理、西部的这种地缘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作品。

其次, 就是一种文化姿态的问题。文化姿态的不同主要是文化人的姿态不同。第五代导演创造的西部电影, 创造的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品牌。但是今天, 如果我们的文化姿态仍然是那样的话, 就有可能失去市场、失去观众。艺术最怕雷同, 第五代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天才导演们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人一定要想办法摆脱前代人文化业绩带来的阴影, 一定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新领域, 需要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西部的人文精神在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和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 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部精神的内涵, 已经不再是我们十多年前面临的那种精神内涵了。当年写人性的扭曲, 写性的压抑, 写制度化的、体制化的灾难或悲剧, 现在来讲, 有很多东西其前提都已不复存在了。精神的展现开始趋向于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品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那个年代里, 第五代作为新人, 实际上是思想解放者, 他们的任务是要让人性、道德复归到人本的价值上来。但是现在的文化和电影已经不是以复归为主题或者以复归为文化任务了。在正常的道德观念的情况下, 人们会注重一些更深入的故事、更深入的情感、更深入的细节。

我们现在的电影市场环境和当年的电影市场环境也不一样了。当年的电影市场环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非多元化、文化消费单一性的市场。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好看的电视剧, 没有网络, 没有旅游, 没有更多的文化消费, 在那个时代看电影很便宜, 同时又是一种时尚的文化消费, 因此在那种情况下, 在文化领域中, 电影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现在文化的号召力是多元化的, 电影已经不是唯一具有号召力的文化消费形式了。此外, 还有就是现在的电影运作模式完全不同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现在电影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另外, 企业的环境和资金的分配, 以及市场对我们的导向, 都在呼唤一种新模式、新体制的出现。

在这样的理念下, 西影拍摄了《美丽的大脚》, 这部电影囊括了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7项提名、4项大奖 (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 。《美丽的大脚》跟原来的西部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姿态的不同, 即编导的文化姿态、主要人物的文化姿态都与过去明显不同。原来的影片多半是带着一种俯视的文化眼光, 就是那些所谓有文化思考的人俯视着来思考西部的问题, 他来解剖西部、思考西部。《美丽的大脚》告诉我们还可能有另外一种角度, 这种文化姿态和角度是平等的, 他除了解剖、思考西部之外, 他还关爱西部。此外, 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文化姿态也变了, 原来西部影片中主要人物给人一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的感觉, 例如《黄土地》里, 那个虽然只有47岁但看上去却十分苍老的父亲形象, 就真实的反映了西部人的特点, 是背负了很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和心理压力的生存状态, 这是很深刻的, 但它也是狭隘的。其实, 西部还应该有另一面人物的心态, 他们是很乐观地在艰难的条件下存活下来的, 而且活得很潇洒。[2]例如《美丽的大脚》里面的那些孩子, 那个王大河, 老师一提问就要举手, 在他的身上有种倔强、乐观、充满自信的感觉。另外一个在《美丽的大脚》这部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主题就是真实。他不仅真实的表现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也真实的再现了人们的选择。看过这部影片的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同样的共鸣, 都会想要去西部那些贫困的地方去做一年或者两年的像夏雨那样的老师。在电影里夏雨老师说:“你们走了以后我会想你们的。”张美丽说:“想我们就再去看我们。”夏雨说“那地方, 我不会再去了。”影片对夏雨选择的分寸感, 的确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力量。原来西部片的人物永远是那种悲剧很浓重的, 笼罩在愚昧环境中, 闭塞、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的那种人物心态, 变成张美丽那种奔向光明、奔向现代的心态。她关爱夏雨, 不仅是她对人道的关爱, 实际上她是关爱科学, 关爱下一代未来的命运, 她同时也渴望一种新的生活。她跟王树两个人那种婚外恋, 也没有原来一些作品里那种负罪感, 她很踏实, 因为她觉得她是真正有了感情, 是一种爱情, 而王树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他是痛苦的, 这里边控诉了没有爱情的婚姻, 又将自己的步子止于法律, 没有再进, 没有走入违法的境况。片子肯定了爱情对于婚姻的作用, 它实际上是一种人道关怀, 所以都比较现代。应该说较之过去的西部片, 在新西部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阿力, 皇甫馥华.大话西部电影.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3

学习《中国梦.西部情》心得 篇2

10年活动的心得

通过学习“中国梦·西部情” 纪念西部计划实施10周年活动专题,听了李源潮副主席的讲话,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我们在西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热切关心和悉心指导。现将我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汇报如下:

李源潮副主席的讲话,说明了国家是十分重视西部的发展,充分肯定了西部计划的卓越成就,也充分肯定了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青春奉献。我们新一代志愿者一定要学以致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主动地接受锻炼和敢于挑战,使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合格人才。为西部的发展,为民族的团结,尽自己所能!

当耳边响起《到西部去》的嘹亮歌声,当“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激扬的文字在眼前浮现,当心中的满腔热血再次被希望激发,这一刻我明白自己是一名志愿者,有梦,有抱负,身上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选择,努力地把自己最后一年的志愿服务之路走完,把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在西部这片热土上,不奢求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愿能把自己行走的脚印撒落在服务地的每一个角落!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努力了,结果或许并不如自己所愿,可我努力去志愿服务了,就无愧于心。我的青春,我的选

择,我的梦,我志愿,我无悔。我努力地尽自己的所能,去阐述一名志愿者应该做的、能做的;努力去服务,努力去奉献自己的青春,在志愿服务的日子里,有勇气对自己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我或许不优秀,但我尽自己的所能去服务,去奉献,我无愧于志愿者这称号!”无论未来的自己,身在何处,走向何方,我的心中永远铭记——我是一名中国志愿者,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志愿者,我热爱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志愿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和服务,切切实实地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志愿为社会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中国西部 篇3

唐朝国力强盛,声威远播,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可以说,璀璨的先秦文化、强盛的汉唐气象都离不开西部热土的培植和滋养。唐以后,战乱加上自然环境恶化,人口开始向东南部迁移,外交商队舍陆求海,使得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转向海洋。尽管明清以至近代,有龚自珍、林则徐、左宗棠、孙中山等志士仁人从应对边疆危机需要出发,倡言移民实边,开发铁路、设矿建厂勾画实业蓝图,但时局维艰,西部不复往日盛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东部地区半壁河山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直接控制西南、西北。东部企业和学校纷纷内迁,很多军工、能源、加工工业迅速完成在云、贵、川等地的布局,使西部成为当时的经济文化重心。当年中央大学搬迁,徐悲鸿主政的中央大学艺术系师生在磐溪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美术力量聚集重庆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与西南城市桂林、昆明、贵阳犄角相依的美术格局。内迁的美术家经历了动荡时代下文化空间的分流与聚合,内心经受震动并完成向现实的艰难转型。如张大干潜心洞窟,在飞天、观音的彩粉与线条的交织中,摹写美的神韵;常书鸿则将人生的理想寄托于敦煌的辉煌;庞薰栗、王子云、司徒乔等跟随国民政府组织的考察团深入西南、西北考察研究艺术文物;吴作人、赵望云、关山月等孑然一身,万里投荒,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放在川、康、甘、青等广袤的高原山川、河流洞窟之间,深入那里的民族生活现实,追寻伟大传统之源。他们不畏艰险,千里迢迢,以西部为基地写生作画,考察游历,展开20世纪中国美术的西部之旅。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渗入内心的历史情怀,使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回萦着铿锵高昂的时代节律。高天碧蓝,白云接地,莽莽黄土,大漠平湖,佛乐渺渺,情歌悠悠……而西部建设的大潮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现代文明的符号:井架凌空,天路如虹,梯田层层,步步云梯……这些鲜明而富于特色的景象使艺术家们获得崭新的感受,使墨、彩油然融入新时代、新形式的表现与创造中。从古典主义到印象派,从巴比松画派到巡回画派,从宋元到石涛,从文人画到现代中国画改良……中国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实践推动了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自觉建构。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西部大地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陕甘宁边区政府大力发展生产,推动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指引了解放区美术的发展方向,促进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生活和抗日斗争的木刻作品的诞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美术的进程。

共和国成立后,西部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千年伊始更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主旋律,西部主题美术创作也进入了崭新的时代。走向西部的美术家与西部本地美术家热情歌颂时代变迁,刻画人民当家作主与建设家园的精神风采,在作品中寄注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不断探索新的形式语言。艺术家感谢西部这块热土给予的蒙养,也展现了西部的永恒与多彩。许多艺术家多次踏访西部,把西部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表现出坚定的艺术信念。西部的版画家以深刻的刀痕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岁痕,如《主人》那道道刻纹中倾注的对劳动人民的情感,鲜明而朴实。国家改革开放后,四川美院青年创作群体以对现实关怀和对历史的反思,在油画中实现了题材和艺术形式的拓展。《父亲》的偶像性再一次唤醒生活与人民的真义。因此,选展作品不仅体现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全国艺术家在西部题材创作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西部艺术家对中国美术的贡献。

“西部战略”正在改变中国 篇4

瞩目:

在新疆西部,霍尔果斯从霍城县独立出来,成为县级的霍尔果斯市;

在西藏南部,县级的日喀则市被撤销,日喀则地区改设为地级的日喀则市。

从霍城县分离出来之后,霍尔果斯市仍然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之所以繁荣,是因为有著名的霍尔果斯口岸,口岸对面是哈萨克斯坦。口岸后方,经“精伊霍铁路”可连接欧亚大陆桥,通过“连霍高速”(连云港到霍尔果斯口岸)、312国道连接内地公路网。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也从这里经过。

霍尔果斯口岸历史悠久,隋唐时代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它是中国西部历史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是新疆与中亚各国通商的重要通道。2010年5月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家在霍尔果斯和喀什各设立了一个经济开发区,享受特殊政策,被媒体称为“西部特区”或“新疆两特区”。

今年4月下旬,习近平亲赴新疆考察;一个月后,中央召开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会上提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要处理好发展和稳定关系;以增加就业为重点,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此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还通过了在南疆实行高中免费教育的政策。

新疆当局也积极配合,在此前后出台了不少新举措,比如《关于在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试行特别机制和特殊政策的意见》,就赋予了两个“特区”一系列实验权和优惠政策。自治区每年为两个“特区”各安排补助资金5000万元,全额留存两个“特区”2012年至2021年的地方财政收入;试行商业用地弹性出让,新增商业用地可分别设定10年、20年、30年、40年的出让年限等。

在治疆方略上,上届政府提出了“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而本届政府则力图下一盘更大的棋,这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提出这个概念,是想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建立中亚经济合作圈。这个经济圏有几大特点:一是满足区内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稳定政局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家利益相通;二是这个圈子天然将欧美日抛离,其实圈内国家本身对欧美日就有疏离感;三,这个圈子跟中国带有很强互补性,中国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可以给这些国家带来低息贷款,而这些国家有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对新疆的“三股实力”有影响制约能力。

目前中国正在倡导设立三个国际间的金融合作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上合开发银行”就是为区内国家服务的,亚投行也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也就是说,“中国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将在中亚发挥巨大的作用,为中国换来急需的石油、天然气,同时有利于稳定新疆局势。

当然,“丝绸之路经济带”还可以激活中国的西部开发,让蛮荒的西部内陆成为另外一个开放极,而不是一个封闭的角落。因为地理和政治的因素,中国“封闭的角落”比较多,比如黑龙江、吉林在上世纪初曾经非常活跃,成为东北亚国际经济中心,但现在也陷入了沉寂。西藏由于海拔、高山因素的影响,也天然是封闭角落。而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吊诡:一个地区成为“角落”后,与国外的交流就越来越少,发展就越慢,与发达地区差距就越大,“角落”的向心力、认同感就减弱。所以,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尽量减少“角落”,实现地区发展的平衡。

所以我们看到,在大力发展新疆的同时,国家也没有忘记西藏。此次日喀则地区升格为地级市,也颇具积极意义。“地区”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单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被撤销,所以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人多数都搞不懂“地区”的含义。事实上,目前只有新疆、西藏、黑龙江还有这种建制,加起来不过10多个而已。“地区”严格说不算一级政府,只能算省的派出机构,其办事机构叫“行政公署”,最高行政长官称“专员”,代表省管理N个县级单位。因为不是一级政府,所以地区不设人大、政协,行政能力、监督机制都不健全。所以,随着人口增多、经济繁荣,陆续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是必然的。

日益升级的西部战略,将改变中国东部地区“一头沉”的格局,至少可以不让这种格局加剧。所以未来西部概念股,将在股市里反复活跃。当然,在整个西部战略里,新疆当仁不让成为主角,“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成为配角,西藏也会有比好的机遇。

中国西部经济问题的探讨 篇5

【摘要】西部经济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GDP年平均增长率加快,但其总体发展水平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西部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着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安定团结。本文拟从经济的资源要素出发,通过人口、资金、资源的现状分析,着力强调政府的宏观政策,说明发展西部经济的必要性,并试图解释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西部经济

教育

经济结构

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其经济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严重滞后,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局部地区经济仍然发展缓慢,尤其像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自治区。因此,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关于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1.自然资源:西部的草地、森林、水能、矿藏、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现已发现的矿产达100多种,探明储量的矿产居全国前五位的就有十几种,但受交通、能源、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西部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

2.光能资源: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烈,总辐射值接近世界最大值,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其丰富的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此之外,西部的土地资源面积之大居全国之首;热能储藏量居全国前列;其森林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但这些有利条件目前尚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3.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音乐、戏剧、宗教和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例如,西藏有遍布各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人文资源,以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等佛教寺庙及浓郁的藏族风情是西藏文化产业的资源依托。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产业才刚开始萌芽。

4.政策资源:中央政府历来将西部作为全国的特殊贫困地区而加以关心和扶持,为西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所在地,西部享受着诸多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仅在改革开发以来的三十年里,中央先后几次召开西部发展工作座谈会,为西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外,西部还拥有强大的政策弹性空间,有条件制定和实施一些特殊政策,这些为西部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起到很好的调动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大陆的省市(区)中,能享受以上这些优惠政策待遇的只有西部地区。

二.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劳动力素质偏低。

西部地区虽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社会资源却十分缺乏,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的普遍滞后。从根源上说明问题,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较之东部偏低,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这样就会造成地方政府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兴办优质教学基地。对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西部地区人口的集居,初步形成城镇规模,集中优势资源兴办高质量的教学基地,中央和地方财政应予以大力支持。同时,职业教育应该加强,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在大中城市,高校应被列为重要的扶助对象,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大力的奖助,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资源——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提高。

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应该转型为集约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至今,西部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伴随的是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此,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GDP增长的背后,大部分都是虚假的,我们要用“绿色GDP”的方法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也符合造福西部人民子孙万代的要求。所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经济的转型和调整: 1.加强检查各种工业企业的排污情况,对于排污未达标的企业应该限时整改,整改不合格着责令关闭。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环境,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挺高人们的环保意识。2.加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地方政府应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准入门槛,并且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税收或免税,做好企业发展的后勤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行业,而且还可以促进西部经济的环保增长,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果地方政府在这一方面注重开发利用,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非常可观。

四.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调整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西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央在西部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例如,建国以来,西藏自治区的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由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02年突破50%后,2003年达到51%。从全国的情况看,2002年第三产业超过50%的只有北京,上海和西藏。按照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超过50%,一般认为是进入一个比较发达的经济社会的标志,是所谓的“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显然这和西藏的实际发展水平不符。

2.第二产业在西藏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没有出现过高速增长。按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亦即工业化的过程,然后在第一、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基础上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西藏的情况是1979年第二产业达到最高点,占27.7%,1988年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降至1959年以来的最低点11.9%。西藏经济没有形成过“二、三、一”或“二、一、三”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来没当过第一。

3.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按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4年后西藏第一产业基本稳定降到50%以下,1997年以后降到40%以下,2001年后降到30%以下,200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已经排到第三位。从三次产业调整的比重看,农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取得相应的成就。

现在西部经济产业结构虽然基本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但三次产业结构的内部并不协调。有资料表明,西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0%左右来源于中央财政补贴,不仅如此,西藏第三产业还带有明显的消费型、粗放型特征,对真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西部地区近几年来以建筑为主,建筑业的比重均占60%以上,这既是中央对西部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反映,更是西部工业发展严重不足的表现。西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还表现在,产业结构未能直接反映出西部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应以此为依托,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特色产品的加工生产方面应大有所为,但事实并非如此,说明西部国名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第一产业,工业化的历程还十分漫长。

相对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模式过于单调,主要依靠一次产业——农业。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土地贫瘠,依靠农业发展地方经济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发展经济的目标,而且二次产业——工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更是滞后,鉴于此,中央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的发展,一旦旅游业发展了起来,其他相关的三次产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等等也会很快的带动起来,所以,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手:

1.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西部地区拥有非常之多的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发扬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这样在保留自己民族精髓的同时吸引了游客进行参观、旅游,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2.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西部地区拥有我国很多的自然景观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对这些名胜景观进行保护和开发,对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3.要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解决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即政府应该在西部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拉大。

在西藏和新疆自治区,其与内地城乡的收入差距拉大,西藏地区农牧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藏城镇居民收入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6907元,而同期西藏城镇居民的年平均收入却高达79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由此说明西藏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但显著且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这一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因此,在市场机制不能完全调节经济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时,就需政府进行以下必要的调控:

1.加快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西部地区要缩小以至消灭“二元城乡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必须根据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服务,协调发展的方针,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界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产业政策,统一协调管理,合理分工与协作,逐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2.政府应该使用更多的财政政策予以调控,通过税收、各种救助补贴的转移性支付提高西部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3.出台相关惠农惠民的政策以解决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

六、关于资金。政府应大力援助西部地区,形成西部经济的“造血”机制,以使经济较快的增长。

1.当西部经济尚不发达时,国家要加大西部投资,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思想,消除经济增长的瓶颈效应,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进而增加社会的有效总需求。

2.借鉴类似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东部省市对口援建灾区的方法,即让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对口援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省市自治区。

3.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中央政府可以向西部地区增大引进外资以发展当地的经济。

七、发展边境贸易。

西部地区与10多个国家接壤,又有漫长的陆地边境线,西部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因此,应该大力开放,利用这一对外开放的黄金地带,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努力发展边境贸易,包括制定沿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搞好口岸建设,建立边贸基地,搞好边贸产品的生产,加强边贸管理等,着力通过边贸促进西部沿边地区交通运输、信息、旅游业等的发展。

八、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经济和社会是西部地区的两个子系统,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相反,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的振兴、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加强、人口的控制等社会发展又支撑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而,应该在实际的建设中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增强国力,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巩固边防,以及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需要西部、东部和中央三方力量形成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西部开发的最根本力量是靠西部地区的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以,西部地区的人们应该树立主人翁思想,自主、自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在发展中,西部在上面讲到的一些方面条件较差,与八、九十年代东部大开发时期相比,大发展的任务更艰巨,需要时间更长。东部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应树立大局观念,积极支持,改善和加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央政府应采取“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模式和“计划机制,行政手段”模式相结合,适当集中财力,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西部地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制定支持西部开发的倾斜政策,中央各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予以帮助和支持,加快西部地区的政治、经济、人文的发展。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应该注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所以,在开发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参考文献:

[1]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2]张永丽,柳建平.试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J].生产力研究,2004.1.[3]唐德海,黎 林.对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的几点认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4]胡春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跨越式发展[J].调查与研究,2004.1.经济管理学会

编辑部

武凯凯

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篇6

成渝IT圈

2011年4月和2012年2月,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和《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1年6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成渝经济区成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以成都、重庆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格局正式形成。

以重庆和成都两个特大型城市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双核”,是成渝经济区最大的特点。成渝地区的辐射范围非常广阔,除了潜力无穷的中国内陆市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6亿人口的国外市场需求也极具吸引力,不断完善的交通条件是成渝地区抢滩出口市场的有力武器。

成渝地区选择IT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IT产业的集聚程度高、产品增长快、出口额度大,适合成渝地区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合力发展,国务院也提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的要求。而成渝地区最终能成功导入IT业,还要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驱动。2010年4月,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特别纳入保护智慧财产权,这也诱发了富士康的西进和成渝IT圈的速成。

目前,在已经入驻成渝地区的IT制造企业中,苹果、联想、戴尔是全球排名前五的电脑品牌,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仁宝是世界最大的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中国的“西部硅谷”正在改变全球IT产业版图。

模式的胜利

2009年8月之前,重庆从未生产过一台笔记本电脑。然而,在此之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这里骤然集聚了惠普、宏碁、华硕三大品牌商,以及广达、纬创、和硕、英业达、富士康、仁宝六大代工商。这些企业生产了全球90%的电脑产品。

成渝地区IT产业的迅速聚集,被誉为“模式的胜利”。

惠普是最早落户重庆的IT制造企业之一。重庆市政府向惠普提出在重庆建立垂直整合模式,力争实现零配件的本地化生产,从而减少物流成本,提升竞争优势。重庆市政府对惠普承诺,如果三年内零部件生产无法实现80%本土化,由此产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庆政府全额补贴。在政府承诺的鼓舞下,惠普将3600万台电脑出口生产基地项目选址重庆。重庆市政府趁胜追击,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发挥惠普在产业链上的带动效应,富士康、英业达和广达等3大国际IT代工巨头接踵而至。

就这样,重庆确定了发展IT产业的战略思路,那就是将自身打造成为以笔记本电脑生产加工为基础的IT制造中心,重点发展“整机+配套”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在集群效应的作用下,宏碁的落子最终巩固了重庆地区的笔记本电脑区域发展优势。2010年12月,宏碁与重庆市政府签约。至此,重庆形成了每年对外输出1亿多台笔记本电脑的产能布局。

探路前行

不难看出,成渝IT圈的形成,处处体现着政府行为,是政府引导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如果说IT产业西进是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必然,那么大型IT制造企业选址成渝,更看重的无疑是当地的优惠政策。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借助利好政策的吸引力,但产业集群蓬勃活力的形成,更多的还是要依靠市场需求。目前成渝地区的IT产业,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产业主要针对出口,而国外市场受全球经济大环境影响明显,存在一定的稳定性风险,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会为产业发展埋下隐患。

从全国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扮演着承接产业大转移的角色。但应当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必须与提高自身资本创新、科技创新能力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地承接。只有当产业链配套完善、人力资源有效掌控、本地企业的创业和创新蓬勃发展时,中国的“西部硅谷”才能爆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链接:成渝地区推动IT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

2009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2009~2011年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川内各城市IT产业进行了精准定位并制定了长远发展思路。成都市政府在《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中提出总体目标: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99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0%;到2017年把成都打造为世界软件名城、全国一流的信息服务业基地和中西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强市。

目前,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封装测试,70%的苹果平板电脑在成都生产。数据显示,2001~2012年,成都地区IT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80.4亿元增长到3777亿元,增长近20倍,IT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3.7%。截至2012年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IT制造企业已近50家,位居中西部地区城市之首。

重庆

2009年12月,重庆市政府通过了《关于确保笔记本电脑基地项目建设高效推进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品牌+代工+配套”的“3+6+200”(3大笔电品牌:惠普、宏碁、华硕;6大代工企业:仁宝、纬创、和硕、富士康、广达、英业达;200家配套企业)产业体系,以及“研发+制造+离岸结算”的发展模式。预计到2015年,重庆将形成1亿台笔记本电脑的产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构建完整的“整机+配套”产业集群,产出上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审视中国西部电影的发展 篇7

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世界电影尤其欧美电影大规模的进入中国电影工作者的视野, 电影工作者再一次把中国电影纳入世界电影的坐标系里来看待, 也第一次有意识地渴望从世界电影话语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来推动自身的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1]西部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西部文化, 多样性的文化形态与各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远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连, 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中国元素特征。中国西部这片广袤土地上发生的许多故事, 纷纷披着传奇色彩走上了银幕。《人生》《老井》《黄土地》《红高粱》等一部部展现我国西部地区苍凉风貌、抒写独特人文故事的西部电影, 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段辉煌。

关于中国西部电影的说法, 在20世纪80年代由著名电影美学家、评论家钟惦棐先生提出, 要从银幕上开发西北人的精神世界, 立足在西北, 拍出西北的风格, 西北的人情, 西北的民俗。中国的西部电影产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 经历了文革时期八亿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的几乎创作空白的非常时期之后, 大批电影工作者创作人员从干校回到电影厂, 面对“四人帮”被粉碎的大好形势, 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新故事片的创作生产。提起中国西部电影, 不得不提起的还有第四代和第五代中国电影人, 以吴天明、滕文骥、颜学恕等人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群体, 堪称是西部电影的领军人物, 不但创作出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优秀作品, 而且在电影美学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凭借着年轻的头脑以及对电影的认识, 担起了革新电影的责任和决心。以吴天明导演拍摄的《人生》为标志, 打开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大门, 先后出现了比如《黑炮事件》、《野山》、《老井》、《红高粱》、《黄河谣》、《双旗镇刀客》等一系列的艺术上具有西北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质的影片, 一时间中国自己的“西部影片”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并且得到了观众以及世界的认可。不仅如此, 在“第四代”电影人的号召之下, 一批“第五代”导演也将热情关注在西部电影的发展中, 其中以张艺谋为代表。他们不仅以其杰出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中国电影观念的更新的成果, 而且以其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的批判性审思与悲剧性展呈, 很大程度上解构了中国电影里的中国文化。他们的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冲击是不期而至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的产生一夜时间使第四代导演对其刮目相看。

二、中国西部电影中人的主体价值的变迁

中国的西部电影建立和发展在西部这一辽阔的土地上, 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景观, 导演把眼光聚集在了黄土高原上, 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一代代的中华儿女的身上, 凝聚了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 关于人性美和人道主义主题的论述, 也有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索。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以及新生代导演在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和不同, 这和他们生活生长的时代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 “第四代导演”呼唤人性觉醒

在第四代导演中, 他们的青少年时代生活在新中国蒸蒸日上的五、六十年代, 是文化大革命毁灭了他们的向往, 夺走了他们的青春, 因此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经常出现一种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 对个人苦难的感叹, 由于他们思想上、艺术上受传统的影响较深, 他们的作品往往显示出较深厚的艺术功底, 追求散文式的电影, 注重追求意境, 营造气氛。这是时代赋予的激情与勇气的表征, 他们都有过人生和艺术创作上的困难经历, 第四代导演在研究历史个人的命运, 以人作为艺术表现主体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重视坚持以写人为中心, 还原历史和人物的本来面貌, 这和内心中的这种身份认同的情结有很大的关系。[2]不仅如此, 他们为了表现最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真实样子, 甚至追求一些纪实性的风格, 追求镜头运动和组接得随意性, 使用较多的长镜头和全景镜头, 这些做法就是为了一个目的, 那就是表现人的真实性, 将人作为电影表现对象的主体思考。像1983年, 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 因为其触及了改革开放之初青年人的事业、爱情等主题, 在艺术上质朴无华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而在观众中激起强烈反响。

(二) “第五代导演”现代而又浪漫的创作理念

第五代导演以其个性努力和大胆叛逆的姿态, 迅速崛起, 甚至被称为电影界的“异数”。[3]不同于第四代导演的是, 第五代们站在了“文革的圈外”, 有了更为宽阔的本体回归, 更理智的去面对这一时期, 并且没有更激进, 他们虽然被看成是一种反叛, 但那是一种冷静的思考和创作。第五代导演在表现人性方面, 更强调启蒙话语和民族认同的艺术表现力, 他们追求艺术, 但更注重形式和立意的一种个人化的表现, 对于文化寓言的热衷。在80年代,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被看作是时代标记下精英意识的体现, 不同于第四代导演追求表现过去生活人物的真实, 第五代们更展现了一种直指未来的期许, 他们不仅从电影内容上去表现人性, 更注重从电影本体性的角度去追求表现人性, 所以他们讲究造型、构图、色彩、节奏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去展现民族文化和人的主体价值的体现。不仅如此, 在受制于市场化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第五代导演在追求表现和对观众接受心理的研究上下足了功夫, 将艺术性与大众性结合起来考虑, 这就显得比第四代更加人性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 追求历史主体性和人性是新时期第四、第五代导演的精神主流。

(三) 新生代导演开辟了放逐主体性的时代

新生代导演的崛起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 他们以一种青春、自由、反抗的气质, 引起人们的关注, 他们的影片在表现人的价值方面既特点鲜明又富于前卫意义, 往往不惜将主体完全隐去, 异常冷静客观的叙述风格, 在对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客观记录中, 渗透了顺世随俗、尊重客观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精神[4]。例如杨亚洲导演的《美丽的大脚》在创作中以一种平等交流的眼光看待西部人, 抛却了一贯表现西部人的那种沉重苍凉生活的做法, 在叙事空间上也突破了西部片一贯封闭式的结构, 展现了西部特有的人文关怀和视角。又例如金琛导演的《菊花茶》表现的是年轻一代心目中纯粹的西部, 重在关注人和生活本身, 鄙弃沉重和阴暗面, 关注社会, 关注人类。这一批影片被誉为“新西部电影”, 它们继承了西部电影的优秀美学传统, 又从电影文化形态、电影文本形态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为重塑西部电影开辟了新天地。[5]在新生代导演的眼中, 西部是崭新的, 浪漫的, 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导演, 认为西部并不是沉重的, 是不需要附加过多历史情结的, 他们最想关注的是纯净的西部人民、地域和风情, 想表现的不仅仅是在西部广袤的环境中生存的人, 更关注的是人和生活的本身, 并且注重当下性和世俗性。而这正好也与新时期的文化转型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 他们似乎成为了最适合这一文化环境的部分。

三、中国西部电影面临困境的文化探求

新时期以来电影中主体形象与“自我”意识的变迁, 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有着宏大的文化转型背景的支撑, 也指涉了社会、经济、体制、价值观念、文化、风俗等全方位的变化和转型。[6]对于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 由于它的双重属性,

以《咏乐汇》为例谈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创新特色

文劲松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 新老媒体的演进与整合, 以及西方先进电视理念与本土特色节目的糅合,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也表现出开放姿态, 涌现出一批新颖的电视谈话节目。其中2008年开播的《咏乐汇》无疑是这批新节目中炙手可热的、最具代表性的节目。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创新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论证, 2008年央视二套全新改版, 于11月1日推出其精心策划和包装的电视谈话节目《咏乐汇》。定位为电视谈话, 仍然以闲谈为主, 但节目内容充分展现出创作人员的匠心独运。整档节目在演播室内录制, 《咏乐汇》把演播室模拟成一座豪华的西式餐厅。节目在色彩包装上则突出深蓝色, 使整个现场豪华大气而又契合节目主题, 有利于营造稳定和谐的谈话场。在这个餐厅里有男服务生, 有厨师, 主持人李咏扮演餐厅老板, 而嘉宾俨然是客人。特别有意思的是, 在《咏乐汇》中, 主持人为嘉宾提供菜肴茶点。如《咏乐汇》曾经给张朝阳上了一道肉夹馍, 给成龙上烧饼做“开胃菜”, 给刘晓庆上榨菜炒肉丝。这些菜肴往往在节目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或对嘉宾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 这些菜肴茶点更像是一个象征, 一个隐喻。不一定好吃, 不一定名贵, 但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又是对嘉宾弥足珍贵的。

《咏乐汇》就是在主持人请朋友 (即嘉宾) 吃饭的形式下, 以嘉宾经营人生的智慧为主线, 选择嘉宾、人生中最典型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要在嘉宾人生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同时要能最有效的折射出嘉宾在人生抉择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经营智慧。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教授在《电视节目类型学》中指出了电视谈话节目的五个构成要素, 即主持人要素、嘉宾要素、观众要素、话题要素和X+Y+Z要素。电视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经典推论。演播室里的人与物等各要素, 通过一定的组合搭配形成了“传播场”, 而电视观

必须要在商业文化和艺术标准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过去的辉煌中, 固步自封, 要在社会环境以及全球化语境不断变化下, 突破自己, 适应现代社会审美趣味的改变, 要做到把受众放在心中, 做出观众喜欢看, 爱看, 乐于看的现代的西部电影。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单单的搞农耕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 有着“乡土”情结的人们也融入到了城市文化之中, 单一的农耕文化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社会, 或者过于注重以精英文化来反思西部文化和创作西部电影, 追求个性化, 追求先锋化, 这都导致失去了大众这一有力的电影主体。中国西部电影在发展中经历了由传统农耕文化到商业文化的转型, 也明显地使其从精英文化的立场向大众文化转向。电影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 首先要做到对于观众的诉求有明确的定位, 要拍老百姓感兴趣、愿意看的电影, 要寻找与当今时代向契合的方式, 把这块土地上炙热的情感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 重点发掘西部风格以及人文精神, 打破固有的模式和思维, 开阔视野和不断创新, 有了新鲜感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电影虽然是精英文化的产物,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 大众文化也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大的商业文化背景的决定性形象下, 中国电影业在做着新时期的自我调整, 其中《美丽的大脚》就被认为是重新树立西部电影的大旗, 重新演绎西部电影风格与个性的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新西部电影完全放弃了对于传统意义上界定的西部电影的限定, 突破了固有的模式和传统的历史反思, 只选择自己自己熟悉的人或事, 并且以西部地域这一大环境为背景, 力求真实, 由高高在上转为平凡人生, 通过普通人的生活反应文化的境遇, 并积极探讨社会现实问题, 表达了对社会的忧患意识, 展现西部人物卑微的生存状态, 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将西部厚重的电影文化资源与国际上最现代的电影产业化运作机制和模式相结合, 重构电影人的文众则通过电视手段得到终端的效果感受。因此, 我们接下来就将从电视谈话节目这几大元素入手, 着手分析《咏乐汇》的创新特色。

一、主持人

电视谈话节目归根到底要整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因此, 在这种拟态的人际传播过程中, 主持人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外的电视谈话节目中, 往往主持人就是品牌的象征和品质的保证。很多优秀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都在同一档节目中主持了十几年或几十年。而那些中途换掉主持人的节目, 往往成为失败的个案。

在中国也有不少主持人和节目 (栏目) 互相成就的案例:《实话实说》和崔永元, 《面对面》和王志, 《鲁豫有约》和陈鲁豫。《超级访问》的主持人李静也曾强调, “是《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 而李静和戴军成就了《超级访问》。”

《咏乐汇》无一例外地也在走“明星主持人”的战略。主持人首先就是节目的看点。明星主持人战略发展到2008年的《咏乐汇》则大胆采用了国外普遍流行的主持人中心制。主持人李咏同时是节目的总策划。主持人的这种中心地位集中体现在节目名称、宣传片花以及LOGO上。而李咏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 已经不仅仅在节目中起营造“谈话场”的作用, 更多的已经成为了整个节目的主导。尤其是从第四期开始, 主持人的这种主导行为逐渐成熟起来。笔者认为, 主持人功能从营造“谈话场”转为主导节目, 是国内电视谈话节目向国际接轨的重大突破。《咏乐汇》实行主持人中心制是大胆的, 而又是合理的。“大胆”是因为, 作为主持人为中心的谈话节目, 很可能受到主持人个人因素的制约。尤其像《咏乐汇》这种以主持人名字冠名的节目, 主持人一旦因为各种原因离开节目, 节目必然破产下档。所以此举, 本身就是对节目延续性的严峻考量。

《咏乐汇》实现主持人中心制又是合理的、条件成熟的。

首先, 李咏的主持经验丰富。李咏是央视著名主持人, 连

化观念, 是西部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西部电影文化转型的必然性[7], 使西部影视文化能充分发挥以文化促经济、用经济促文化的互动式发展作用。西部电影在经历了辉煌时候后慢慢衰落, 这段时期的经验教训也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在反思中找到问题的症结, 总结出属于自己电影作品的民族和文化特点, 认清楚当前的形式, 找到改变的突破点, 弥补目前的不足, 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 以一种创新的艺术理念来演绎西部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随着西部电影人已敏锐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不同需求, 并且不断地在做着各种努力和改变, 以适应新的电影文化环境, 我相信在这开放繁荣的时代下, 在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以及各种外来电影的融合、混杂、对话下, 西部电影一定能重塑往日的辉煌。

摘要:中国西部电影已经成为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种不可忽视的具有标志性的电影模式。致力于中国西部电影开拓与发展的电影人前赴后继, 将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色以及人文景观的西部地区搬到大荧幕上。经历了时代不断地进步和社会发展, 各个时期的导演显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多样化的形态, 中国西部电影也经历了辉煌和瓶颈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西部电影文化转型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关键词:中国西部电影,主体价值,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2005

[2]饶曙光, 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3]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01

[4]艺术学编委会.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M].学林出版社.2006.02

[5]郭越.文化转型中的中国西部电影.[J].电影艺术.2004.02

[6]陈旭光.主体的命运与“自我”意识的变迁—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化流变的一个侧面

中国西部人力资本现状与开发 篇8

1 人力资本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 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而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 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 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从这个意义上说, 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对于我们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 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朱镕基总理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则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 各地要重视人才, 千方百计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为人才脱颖而出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

2 西部人力资本的现状

2.1 西部地区人口身体素质低下

西部地区人口素质低下, 受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保健服务等很多因素的影响, 但本文主要从社会医疗条件方面进行说明。西部地区的卫生资源总量上并不匮乏, 共有113624个卫生机构, 占全国卫生机构的34.4%, 但绝大多数都是卫生院、诊所和医务所等小型的医疗机构, 医院数量仅占西部地区卫生机构的4.58%, 而全国医院占卫生机构的比重为5.08%, 说明西部地区卫生机构量多而质量上却有待考证。平均预期寿命是说明地区卫生水平的指标之一,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东部地区除福建省外1990年平均寿命都在70岁以上, 上海已达75岁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而西部地区除广西以外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8岁, 其中有5个省区低于65岁, 西藏和青海最低, 仅为60岁, 由此数据可说明, 西部的卫生医疗条件的质量有待于不断的提高, 西部地区人口的素质相对也较差。

2.2 受教育水平低下

从表1可发现, 1999年-2000年西部的平均受教育年数和文盲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和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及中部的平均受教育年数和文盲率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 但受教育水平低下。

2.3 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状况日趋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 沿海发展战略给东部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在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吸引下, 西部地区人才普遍存在着“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从数量上来说, 人才流动基本处于单方向流动, 2000年东部、中部、西部十五岁以上迁出人口数量分别为5731、14074、10589主要的吸纳城市主要集中于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区。另外, 从质量上来说,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资金缺乏, 阻碍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西部省区有约占1/3的科技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导致高级人才、科技骨干流失严重, 据人事部全国人才交流中心的调查, 甘肃省从1979年到1999年共流出各类人才1.3万, 其中70%是高级人才、科技骨干, 而同期调入的人才不足5000人, 陕西省流出3万人, 流入才1.6万人。据宁夏有关部门统计, 近年来宁夏流失出去的研究生近300名, 每年考到外地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宁夏工作的不足40%。

3 西部人力资本开发的途径和措施

3.1 加强和改善西部地区卫生保健服务, 增强西部人力资本的身体素质

在中国所在地区恢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然而, 基本的卫生服务靠贫困乡村自身力量是很难提供的,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计划在贫困地区也难以实行。因此, 必须制定一套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卫生服务计划, 而且这项计划必须得到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卫生支出援助。政府援助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对贫困地区基本卫生基础设施的经济补助, 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培训医务人员, 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同时, 实行以预防性的基本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计划, 因为预防性的基本卫生服务是改善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最便宜、最有效的办法。

3.2 加大西部教育经费的投入, 提高西部人力资本素质。

由于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 要获得这种稀缺资源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然而教育仅依靠个人很难以解决, 势必要加大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 财力也不尽相同, 中央政府责无旁贷地要发挥平衡教育资源的作用, 一方面, 西部地区地方财力较弱, 无力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教育之中。2000年, 东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663元, 西部仅为617元, 不足东部水平的1/2;东部人均财政教育支出为319元, 西部仅为149元, 也不足东部水平的1/2。另一方面,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普遍低于东部地区, 家庭教育经费支出也低于东部的水平, 将中央政府掌握的资金资源更多地投向西部地区。

3.3 建立人才流通机制, 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有序的流动。

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 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 活化人力资源, 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 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 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 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 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 逐步转变观念, 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 (2002) .人才是西部开发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经济信息网联合论坛

[2]石军伟.2001.人力资本流动及其模型分析.上海经济研究.6

[3]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网

[4]世界卫生状况第六次报告. (1980) .世界卫生组织

[5]国家卫生服务研究-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北京卫生部

中国西部电商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篇9

一、中国西部电商发展现状

在中国东部地区, 在地理和经济等条件的作用下,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 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相比之下, 中国西部地区电子商务还有待进一步发展。现阶段, 西部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如下:

(一) 发展前景巨大。

1.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中国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541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 人口总数为61866万人, 占全国人口的45%左右。巨大的人口总数, 意味着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力。同时中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和农副特产丰富, 旅游资源不断开发, 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煤炭、有色金属资源聚集, 宁夏枸杞和滩羊、新疆坚果和棉花等等农副特产, 云南、新疆、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也吸引着众多游客。2.“一带一路”的地理优势。中国西部大部分省区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一带一路北线东起北京, 经新疆达到俄罗斯, 最后达到德国和北欧;中线也于北京出发西安、乌鲁木齐到达阿富汗等国, 最后达到巴黎。“一带一路”的发展将加深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电商平台的搭建也将促进西部电商进一步发展。3.“互联网+”机遇和政府政策支持。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言强调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发展分享经济。“互联网+”的继续发展将会促进中国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 “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给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更多支持。

(二) 面临诸多困难。

1.居民发展意识不强。西部地区居民电商发展意识不强。由于知识水平不高、信息渠道不通, 西部居民对电商发展还很保守。居民电商发展意识不强, 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商平台将农副特产卖出去, 容易出现如农产品积压直到腐烂变质的情况。反观消费者市场, 消费者不仅为不断地上涨的食品价格买单, 还不能买到新鲜质优的产品。2.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滞后。基础网络设施的建设的滞后给电商在西部电商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较大的困扰。在基础网络线路铺设方面,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 地质地貌环境特殊, 因而自然差异大, 同时西部人口大杂居、小聚居, 区县乡镇分布分散, 使得基础网络线路建设的线路长、成本高、难度大、维修难, 乡镇居民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在上网工具的普及方面, “电脑在西部地区的普及程度不高, 与此同时部分乡镇上网费用高”[1], 加上乡镇居民电脑知识水平匮乏, 造成网络基础设施没法普及。

二、西部电商发展的思考

面对西部电商发展的巨大前景和发展困局, 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对策:

(一) 深挖地方特色、累积发展资源。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迥异且自然资源丰富、地方物产丰富且质量上乘、自然景光优美且生态环境好, 为西部电商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少数民族众多, 风俗习惯各异, 是巨大旅游资源。在发展西部地区电商时就需要深挖地区特色, 实事求是寻找到地方特色, 累积地方发展资源, 同时还要保护好地方资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地方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二) 借助“一带一路”、拓宽发展区域。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 加深西部乡镇地区与东、中部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交流。大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 与沿线60多个国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2014年,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达到137亿美元”[2]。西部地区可以凭借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国家政策支持, 以电商平台积极和沿线国家展开经济交流, 实现电商发展区域拓宽。

(三) 推进“互联网+”, 完善信息网络。

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 完成网络线路铺设工作, 普及网络知识, 推广电脑等网络工具, 搭建电商网络平台, 建立并完善电商平台, 实现“最后一公里”信息传递, 促进西部电商的长足发展。要加强信息网络设施的建设, 将电商信息渠道建设完备, 实现网络信息进家到户。

(四) 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优质品牌。

现在顾客网上购物越来越看重顾客评价, 以其他顾客对产品的评价和图片来最终决定自己是否购买该产品。同时, 顾客对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送货太迟或者物流过程中产品的损坏都会是商家蒙受损失。为此要健全物流系统, 提高物流供货速度;提升在线服务人员素质, 为顾客提供专业、耐心的服务;加强广告宣传, 提升知名度, 借助双“11”、双“12”等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当前西部电商发展晚, 在目前电商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有信心面对挑战, 以优秀产品、独特风格、优质的服务、快捷的物流来实现西部乡镇电商的发展。

(五) 吸引优秀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 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要建设和培养一支结构优、质量高的电子商务人才梯队很重要, 同时还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培训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促进西部电商的发展, 西部地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人才生活的后顾之忧, 还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完善西部人才学习和升迁制度, 定期开展学习和经验交流会, 组织西部人才去东部电商发达地区和其他国家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同时, 注重创新, 鼓励人才积极创新, 为创新人才进行奖励等。

参考文献

[1]喻依国, 陈婕.四川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 (12) .

中国西部地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篇10

关键词:投资现状,问题分析,对策

目前, 我国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 西部地区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 各级政府也都规划了企业发展之路。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西部地区却不得不面对人力资本严重匮乏的局面, 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本严重奇缺, 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问题在于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有限, 不可能支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所以企业若不能转变观念, 各项制度没有创新, 宝贵的投资也难见成效。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直接参与市场的竞争, 因此, 企业如何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全面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提高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内蒙古、西藏、广西和重庆等个省区、市。多年来, 由于体制、机制、政策和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 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这必然会影响西部企业的发展。

1、教育情况

(1) 教育经费情况

根据《中国2007年统计年鉴》可知, 在我国的整个教育经费体系中, 从总量上可以看出, 东部占总量的51.71%, 几乎是西部占23.07%的两倍。同时, 在整个教育经费中,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其他经费上投入最多, 达到9492亿元, 其中东部的投入达到50.04%, 而西部仅仅是24.78%。不难看出, 教育经费的其他经费在东部、中部、西部分配上, 东部地区都遥遥领先于西部地区。可见, 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的少之又少。

(2) 受教育程度情况

高层次人力资本投资主要体现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程度上, 目前西部地区高等院校总量相对较少, 而且规模偏小, 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农林、理工类院校比重不大。根据《中国2009年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2009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受教育情况, 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从小学到大专以上, 东部地区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东部占全国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达到44.16%, 而西部地区仅仅达到19.93%。这也充分说明西部地区教育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也远低于其他地区。

2、培训情况

根据《中国2008年统计年鉴》可知, 在我国的职业培训机构中, 培训类型分为很多种。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职业培训机构达到162049所, 而且注册学生数达到50195384人, 结业学生已达到57209955人, 培训的数量也是相对较多的。但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当薄弱, 尤其是西部地区, 造成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短缺同时, 职业教育还存在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还遵循着义务教育的模式, 过分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

3. 迁移情况

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最突出, 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普通人力资本在区内省际之间难以流动和高层次人力资本大量流向东部地区的“两极化”矛盾现象。西部地区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 人力资本存量低而且结构不合理, 人力资本使用不当而且在不断地流失, 与东部地区在“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差距拉大的同时, “人力资本缺口”也在迅速拉大, 这既是西部地区落后的产物, 又是以后经济发展的突出障碍。

1.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可知, 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达到20.09%, 相对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少22.08个百分点。据调查, 国有企业约有20%员工人力资本存量低于“临界点”。30%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与人力资本处于“平衡点”附近1。可见, 加大西部地区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显得更为重要。

2.结构不合理, 有待于完善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最终效果不仅取决于投资的总体规模, 而且还取决于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西部地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培训投资的比重相对较低。除个别企业以外, 医疗保健投资比例相对较高。

3.人力资本投资运营不力, 投资效益欠佳

在西部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个别企业很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但在人力资本投资运营管理方面的制度却不健全, 投入了大量资本之后, 最后的投资效果却不明显。西部企业缺乏一套完备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保障措施。

三、中国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成因分析

造成我国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原因很多, 从总体上看, 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因素。

(1) 外部环境

1. 政府人力资本投入比例较低, 投资不合理。

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的就是对教育的投入。中国各级政府现在大约把国民生产总值的2.5%进行教育投资, 大约30%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行物质投资。在美国这些指标分别是5.4%和17%, 在韩国分别是3.7%和30%。各国统计显示, 中国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支出远远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 每年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比率大大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2. 地区劳动力分布不均衡, 劳动力素质差异大。

劳动力知识存量相对于东部地区水平低, 科研投入不足, 科技人员拥有量以及企业部门的科技投入, 都低于东部地区。同时, 西部地区属于内陆地区, 由于制度和政策的限制, 导致思想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淡薄。而且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使得劳动力的流动率降低, 不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 内部环境

1.西部企业自身经济状况限制

西部企业虽早就认识到了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也强调重视人才, 尊重人才, 并时时刻刻秉持引进人才的思想。但现实的结果是, 优势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越来越缺乏, 企业人才的流失却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 引进优秀的人才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 但西部企业规模壮大的很少, 而且资金力量也不雄厚, 可想而知, 这些资金问题必将影响西部企业的人力资本的投资。

2.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更多关注短期利益, 还未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特点和企业资金的限制, 使得我国西部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投资理念更多地考虑当前生产经营需要的满足, 过于注重短期效益, 而没有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职业发展。另外,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投资收益难以评估、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 使得西部企业在面对物质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时, 会优先考虑物质资本投资。这种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取向, 导致西部企业内部技术工人出现断层、知识老化、人才流失、缺乏创新动力等严重问题。因此, 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具有短期性、盲目性。

3. 西部企业人力资本的储备不足。

我国西部企业为适应发展所储备的人才不足, 很多西部企业并未考虑针对未来发展的劳动力储备。西部地区商业文化稀薄, 思想上保守, 力求自给自足的思维模式普遍存在。受传统意识及当地经济环境的影响, 西部地区对人力资本缺乏应有的重视, 把人当作生产工具来使用和管理, 而忽略了人的智慧, 没有认识到人的创造力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的力量。这样的观念显然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它与当今的人力资本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四、结论

就本文结论, 针对中国西部地区企业自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政府、西部企业应有所作为。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矫正者, 应用“有形的手”发挥引导作用。西部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本观念, 加大投资力度, 并完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等方面。具体提出如下的建议:

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教育投资是根本, 如果仅仅通过学校或者企业进行教育投资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只有政府资金投入加大了, 西部的职业教育相对的规模就越来越大, 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 我们知道, 仅仅靠资金投入还是不科学的, 政府还应该从宏观上做好供求预测工作, 目的是为了避免盲目投资, 这就需要政府做好理性投资。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浪费和低效现象。

2. 企业要转变观念,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转变思想观念, 重视西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观念, 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首先应从拓宽西部企业的资本观入手, 建立总括性资本概念。在思想上、理论上协调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关系。其次, 应充分调动西部企业各部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使得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高中层管理者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企业财务每年应保证一定的支出,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制度方面的建设,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西部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

3. 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

西部企业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西部企业在人力资本的投资中应该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不能只重视教育, 忽视健康卫生方面投资等等。同理, 注重健康, 忽视教育培训投资。只有在保证了投资每个项目配置合理, 才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大的激发员工创新的动力和后劲, 促进企业的发展。

4. 建立完善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西部企业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建立对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建立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机制, 以优厚待遇广招天下英才。建立人力资本经济利益激励机制不能靠完善工资制度, 而要靠实行薪酬制度。薪酬制度就是把人力资本当成真正的资本看待, 要从每个岗位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去细化考虑, 包括福利补贴、职务消费、年终奖等方面的问题都应做出量化规定, 以此让西部企业各层次的员工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相应回报。

总之, 在现代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是一种最基本最有价值的生产性投资, 由于其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 人力资本所带来的贡献率是多倍于物质资本的。只重视物质资本投资, 忽视人力资本投资, 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西部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加大和抓好人力资本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安应民.《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管理》, 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57页.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上一篇:智能灯具下一篇:中国4G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