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2024-07-04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精选十篇)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1

1 加强节水灌溉规划预算, 合理进行水利布局

作为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的首要工作, 科学的规划预算和合理的水利布局是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效益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加强预算, 有利于避免技术工程资金浪费;合理布局, 才能够保障水利灌溉效益最大化。

1.1 做好节水技术工程规划及预算。

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应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 地方水利部门应详细做好节水灌溉技术工程的前期规划预算。就成都平原而言, 农田节水灌溉设施的兴建应与不同区域的作物生长情况、耕地情况、自然天气以及水资源环境等相协调。节水灌溉设施的规划配置应以促进农民农业丰收为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同时加强资金预算, 避免产生资金不足或资金浪费的现象, 这样才有利于高收益、高回报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保障农田节水灌溉效益。

1.2 合理布局, 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成都平原地少人多, 以什邡市为例, 其市内兼有平原、丘陵和山区, 其中耕地仅占市区总面积的30%, 山区约占60%, 人均耕地面积较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而且普遍存在有农田灌溉水资源浪费、机械化程度不高、渠道防渗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该地区发展集约式农业灌溉, 这就要求政府搞好水利设施规划布局, 既要对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农业用水规模、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劳动力人口等进行充分分析和全面掌握, 还要不断提高农田耕作机械化程度, 大力推进渠道防渗技术, 扩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兴建各类水利设施, 普及农田节水灌溉。

2 健全节水动态监测系统, 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完备的水资源监测系统既能够对不同区域的生态水、地下水进行监测, 还能够对灌溉水质进行分析, 无论对农田灌溉节水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是对保护地区生态资源、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以及保障农田灌溉有效供补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实时监测灌溉模式, 保障可持续发展。

对成都平原而言, 若要实现其农田灌溉效益的综合提升, 就有必要建立健全地区节水动态监测系统, 以实现对区域农业灌溉情况的实时监测。就四川省什邡市而言, 仅方亭站灌区, 机沉井就有1051口, 但在这其中能够全年提水灌溉的尚不足50%, 存在很严重的河流沟渠上游水量过剩而下游水量不足现象, 而且传统成都平原农业灌溉所采取的都是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对水资源也是一种极大浪费, 不利于水资源的均衡利用。完备的节水监测系统就可有效避免传统灌溉方式的弊病, 其应结合地区作物需求和水资源储备进行动态设置, 要优先发展水资源储备量小、干旱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 大力发展这些地区的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 避免区域性水资源使用不平衡, 最终实现对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调度、集约经营和统一管理。

2.2 增强农业节水意识, 提高节水管理水平。

对农田灌溉重视不足、资金投入比例失调是限制地区农田节水灌溉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 比如什邡市方亭站灌区9条支渠, 全长121.34公里, 目前衬砌50.4公里, 仅占42%, 还不能够最为有效地提升当地的农业灌溉效益。对此, 各级政府及农民都应改进认知观念, 提高节水灌溉重视程度, 增强农业灌溉节水意识, 增进农田节水灌溉财力、物力投入, 这样才有利于整体提高节水灌溉管理水平。首先, 各级政府应加大节水灌溉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充分发挥人才效力, 增强节水灌溉技术指导软实力。其次, 地区水利部门也应加大设备和资金投入, 购入现代化节水管理设备, 实现对农田灌溉水分生产力和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有效提高。最后, 各区域农民也应培养节水灌溉意识, 应自发主动地发展农田节水技术, 促进高效用水、大力节水的真正实现。

3 加强节水灌溉技术改造,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田灌溉效益的提高需要在水利设施的合理布局和有效规划作为前提的条件下加强各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改造和应用, 同时还需增加对农田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 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生产, 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最大化的农田节水灌溉效益,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1 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提升用水有效性。

就全国范围而言, 当前较为流行的农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微灌、喷灌、管道输水、渠道防渗、水塘水渠、兴修水库等, 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灌溉用水效率的有效提高。因此对成都平原的农田节水灌溉而言, 其也可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同时参照自身雨量充沛, 日照偏少, 四季分明, 常年年平均气温15.9℃, 全年降雨量700~1000mm的地域特征, 加强农业灌溉技术改造, 不断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还要注意结合区域作物生长需要和地区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最终将农田传统灌溉转变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此外, 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还应本着高收益、低成本的战略思想, 多使用可持续利用、绿色环保、污染较少的原材料, 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投资建设, 加速现代农业推广力度。

现代农业始终坚持贯彻机械化、高效率、环境友好的基本原则, 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保障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成都平原近些年来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性逐步提高, 仅什邡市就创造了第一产业年生产总值12.5亿元, 年均递增9.4%的可喜局面。为进一步有效增强农田节水灌溉效益, 提高农业产业效益, 地区各级政府都应加强对现代农业的资金投入比例和推广力度, 同时还要大力普及各类节水灌溉技术, 完善有关政策制度, 将农民的节水灌溉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 推进现代农业生产, 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加强布局规划、健全灌溉模式监测、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成效的必然选择。解决地区水资源问题和粮食问题, 提高农田节水灌溉效率, 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才有利于更快推广现代化农业生产,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付海波, 武冬锟.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灌溉技术的探讨[J].河南科技 (生命科学与农业科学) , 2012 (20) :42.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2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基于此,调查了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建设;农田水利;现状;解决措施

1农村农田水利发展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在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投入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田水利发展较以往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农田水利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前进的脚步。

1.1农田水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较薄弱

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由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70~80年代,工程建设标准较低,老化失修严重,排灌标准低下,综合利用率不足,许多灌区淤积、塌方问题突出,有的甚至已经丧失其原有功能,导致灌溉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灌溉需要,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2农村水资源污染依旧严重

在社会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药随意排放,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同时,由于植被遭破坏,致使许多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退化、土质松软。虽然采取了一定措施来治理污染,但成果甚微,急需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水资源使用。

1.3农田水利投入不足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投入比例与当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仍偏低,不能满足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由于投入不足,许多地方政府只建不管,农田水利运行效率低问题比较普遍。同时,对农民投工建设的补贴力度偏低,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工的生产积极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维护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农田水利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将原有乡镇水利站撤并,这就使农村水利建设缺失技术力量,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当前农田水利发展

农田水利管理机制虽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我国农业发展需求还存在许多矛盾。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效率低既有资金原因,又有机制原因,当前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仍旧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象,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运行管理机制,各部门相互推诿,造成管理混乱,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严重不足。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由于工程设施、思想认识等原因,镇村两级失去了统筹能力,造成农田水利工程维护难,致使农田水利项目使用寿命减少。同时,许多地方水利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还存在盲目开发的现象,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

2新时期加快农田水利建设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

新形势下,必须要加大各级财政性资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对于新增加的财政支出和投资要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要对重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行财政补贴,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向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倾斜,落实土地出让金使用政策,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支持。同时,要统一安排,合理规划,统筹使用,确保每一项水利建设资金都能用到实处,严格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各县区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整合各项专项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各界投资建设,不断吸纳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调动农户积极性,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不断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以及各项优惠措施,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要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将政府补贴机制与农民自筹方式相结合,以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发挥村两委的自主能动性,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对于农民确实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完全交由村内自行解决,按照“统一施工,分村议事”的程序和办法,以及“谁负责、谁负担”的原则,采用借工、换工等办法,引导农民积极性,扩大农村水利基础建设。

2.3加强农田水利立法工作

目前我國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设施还不完善,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立法是当前农田水利工作最为紧迫的任务。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存在法律空白,急需立法填补,以尽快改变农田水利无法可依的局面,保障农田水利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要对现行各项与农田水利工作有关的立法进行不断完善和补充,进一步规范立法,同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进行立法推广。因此,必须加快农田水利立法的进程,明确新时期农田水利的工作方针,补充完善现行立法,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明晰投入责任,建立农田水利长效保护机制,将农田水利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4加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着三农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的领导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水利工作。要不断强化农田水利工作的组织和引导,各级干部要重点关注抗旱、防汛除涝等水利工作,对农村干部实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对农田水利的治理以及农田水利工作对农业的效益。要把农田水利工作列入政府工作任务之中,并接受人民监督。要对农田水利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合理指导,有效地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做到规划科学、决策正确。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视条件具备程度分头推进,不可盲目开发,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农田水利工作的有效开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2.5推进农田水利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工作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用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必须进一步规范农田用水工作,组建农田水利合作组织,加强对农田水利工作的引导。我国农田水利合作组织虽经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体制的影响,当前农田水利合作组织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建设发展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造成各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不能有效地发展农村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后劲不足。各级地方政府要出台农田水利合作组织的扶持政策,结合当前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制订各项配套措施,明确其职能定位与工作重点,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的良性发展。

3结束语

当前,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做好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稳定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因此,要不断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依靠政府调控,把农村供水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路探析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思路,建议

1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1.1 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 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不够。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 水利部门往往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 更加关注的是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 对于农业用水缺乏投入。农民自己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 粮食是“望天收”,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 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的缺失。

1.2 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 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 再经过几十年运行, 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 进入更新、改造时期, 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 产量低而不稳, 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 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 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 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1.3 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 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 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 地方政府 (或政府官员) 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 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1.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 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 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 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1.5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由于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且治理不易, 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饮水不安全, 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1.6 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来, 农村的农田水利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的缺失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缺少有效的保护, 导致水利设施遭破坏和偷盗情况严重, 而人民群众对于水利设施保护的意识淡薄, 水利设施管理资金的缺乏, 更是大大减少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2 农村水利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2.1 着力提高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

地方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 由经济主导型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变, 由关心地方GDP总量向关心地方民生转变, 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促进服务均等化, 要着重解决当前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民生问题。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应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二要抓好水利建设, 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三要严格水利管理, 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防灾突出位置。

2.2 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一是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在金融支持的基础上, 购买水利设备以及钢材、水泥等水利建设所需, 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 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 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 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二是要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政府应认识好自己主导地位, 抓紧制定工程性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 切实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三是要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政府应加强水利资金和水利物质筹备, 制定防汛抗旱应急方案。同时, 农民也应做好水利物质和设备准备, 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四是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应加大对饮水安全设施的资金和劳务投入, 扩大饮水安全流动范围, 促进更多农民饮水安全和受益。

2.3 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注入水利投资资金,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积极推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二是合理开发水能资源。根据地下水资源情况, 拟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幅度, 限制大量开发和浪费水资源项目的投资, 合理开发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四是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政府应做好水文气象预报, 加强水文气象监测, 加大水利科技支撑和水利知识宣传。

2.4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政府应大幅度增加中央及地方财政专项资金, 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增加收入规模。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 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政府应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的融资方式, 拓宽水利投资、融资渠道,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

2.5 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探测水资源储量, 对于一些用水量大, 浪费严重的工厂, 应控制其用水总量, 发展水循环经济, 合理利用水资源。二是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资源易污染, 往往造成资源短缺, 因此应提高居民节水意识, 减少水资源浪费, 督促用水量较大的企业、工厂限期整改和技术创新,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应根据当地沟、塘、河、湖的纳污、净污能力, 制定排污限制制度, 确定净化排污指标, 确保水功能区水源的循环更新能力, 稳定水资源环境。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政府应完善相关管理, 落实管理责任人或单位, 制定考核制度, 对管理责任人或单位进行定期考核, 对于考核合格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 设立相关惩处机制, 严抓水资源管理。

2.6 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4

http:////-找文章到

近年来,我县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将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需要、最根本的途径,通过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不断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高潮。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以田间工程和安全饮水建设为重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载体,以民办公助为动力,努力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建管模式。全县共开工水利工程1050处,累计投工7.8万个,完成土石方8.9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450万元。通过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力的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条件,特别是在今年的特大干旱中,水库、末级渠系、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城乡供水和农田灌溉,取得了巨大的抗旱减灾效应。

一、创新发展思路。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环境和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农民群众的投工投劳数量大幅减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水利工程超过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病险多、效益低。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我们从发展思路上去找出路,结合县情制订了发展思路框架。围绕新农村建设,坚持四个立足点,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立足于群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大力推进“甘露工程”建设,确保饮水安全。“十一五”期间,力争解决8至10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二是立足于粮食生产安全,大力推进现代化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全县粮食主产区4.5万亩田间U型渠154公里,完成渠系衬砌1144公里,建旱地水窖1750口。三是立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保护生态安全。力争“十一五”期间完成70条小流域102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四是立足于解决水患问题,大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力争“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县城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县城城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乡镇重要堤防工程达到20年一遇以上标准。围绕这个发展思路,结合国家投资方向,确定地方投资计划。对于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采取财政投资为主导,农民群众投工投劳为补充进行建设;对于公益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政府主导、政策补贴、群众参与的办法确保效益。围绕这个总的目标,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八项重点水利工程:一是城关防洪五期工程。投资380万元完成防洪堤建设700米。二是竹溪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60万元完成公路桥的建设任务。三是小农水试点项目工程。投资115万元完成蒋家堰田间配套U型渠建设10公里。四是万亩灌区工程。投资65万元完成东干渠渠系配套工程5000米。五是安全饮水工程。投资243万元完解决3个集镇6800人饮水安全。六是烟水配套工程。投资60万元完成500亩10000米烤烟基地U型渠建设任务。七是预防保持水土保持项目。投资40万元完成县河黄沙河水土治理20平方米。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投资45万元完成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二、创新投入机制。一是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实行民主决策,把群众自身受益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办,从群众最关心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地确定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引导群众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到乡乡有重点工程,村村有建设项目。蒋家堰镇民主村在国家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多方筹资100余万元,完成田间配套U型渠1万米,新增灌溉面积310亩,改善灌溉面积1100亩,年可节约生产用水17.9万m3。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涉农资金富聚交应和放大效应作用,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农林水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分部门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内容按水利总体规划进行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且明确整合主体是县政府,明确整合平台是综合规划,明确整合程序是“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区域集中、各投其资、促进发展、各记其功”,同时坚持以资金整合为纽带,带动资源和技术的整合,形成发展的合力。全县集中项目资金500多万元,集中用于病险水库整治、安全饮水工程、堤库塘堰维修、水土保持治理和水毁农田修复。今年,仅国烟扶贫就用于水利建设60万元,完成田间U型渠1000米及蓄水池、喷灌设施、水窖等设施。三是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我县把社会资金作为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有益补充,通过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扩大增量、良

性循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行“五小”水利工程拍卖。以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大力引导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建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全县共筹集民间资本1000多万元,用于人饮恢复、土地复垦和库塘维修。四是推行水利设施产权改革,用产权资本置换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买断山塘水库等小型水利设施经营产权,推行民营化经

营。全县2054处小型水利工程,已改制450处,买断263处,承包117处,租赁45处,通过改制吸纳民间资本2500多万元,弥补了病险库塘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不足,走出了“以水养水”的新路子。五是政府投入引导。坚持以奖代补,支持鼓励各地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财政多方调剂资金,对群众自发兴建的末级渠系和抗旱水源等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按照财政补助、县乡配套,以奖代补,先干后补,农民投工、受益分担的原则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基本解决了工程材料费用支出,调动了农民群众干水利积极性。

三、创新建管模式。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我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控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建设管理新路子,逐步建立健全以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工程公示制、财务审计制为核心,以组织领导、计划管理、资金管理、质量保证、工程监理、工程验收六大体系为保障的新型建管机制。为了加强建设管理,实现水利工程长效良性运行,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一是推行工程“四制”管理。将工程内容、工程量、开工和完工时间及责任人登记造册,跟踪督办。对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的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专班作业,推行质量终身负责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各乡镇组建工作专班,负责当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协调、督办和验收工作,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对重点工程项目,领导靠前指挥,现场解决问题。根据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目标,划分事权,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对已建项目实行重点管护,确保设计合理,施工安全,质量达标。二是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强化服务”的要求,按照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水管单位类别划分的原则,加快改革进程,严格定性定编,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属公益性的走公共财政的路子,属经营性的按市场运行方式走企业化管理的路子。截止目前,全县5家水管单位中,全部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对水政大队、河道管理处纯公益性管理单位,县政府一次性解决全额拨款编制14名,对竹溪河水库这类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按照差额拨款方式给予一定补助,对渔种场、石庙子水库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缺位和管理脱节的问题,我县大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今年我们选择蒋家堰颜家街村为试点,在全县第一家成立了用水者协会,制订了各项制度,合理确定了小型水利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及收益权,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做到用水有合同,维修有计划。村委会把拍卖山塘资金1.2万元用于水利设施维修外,协会规定经营者从买断水源工程后,农民每亩需交10元钱的水费,其中提取2元用于堰渠维修,资金交协会管理。目前蒋家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试点项目区已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8个,拥有会员3132人,协会管理支渠及以下渠系47公里,管理灌溉面积9532亩,年收取水利设施维修资金10万元。农民用水协会参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管理,较好地解决了水利设施集体所有与土地承包经营的矛盾,明晰了小型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责任主体,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保障了工程效益发挥,促进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一事一议”提供了载体,营造了和谐氛围。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5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地区;新农村;工程建设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水库管理效果不理想,工程设施老化等,造成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不善,为有序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便少不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为此,本文结合贵州省实际,首先论述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所暴露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便于提高管理效果。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贵州农村地区小农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久,设施老化严重,导致配套及节水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的拨付同实际需求相差巨大的现象,资金的缺口不利于工程整修、改造的深入。

1.2 建设组织形式欠健全

就当前而言,贵州地区小农水利设施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有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修建的,还有一些是农村居民联户自行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单一,既有国土机构的,也有水利部门的;规划方案五花八门,缺乏一致性。另外,重复性建设,多头建设的情况加剧了农村小农设施的健康发展。

1.3 工程管理的责任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农村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便不再充当小农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农村居民分散化经营及小农设施集体获益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除此以外,负责小农水利设施管理职责的机构历经多次改革,由于水费的收缴率低,导致乡镇级水利员工的费用缺口较大。另外,水户协会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面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均致使工程管理的主体缺失,责任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1.4 农民自筹能力低下

贵州省是农民人口输出大省,去外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较多,使农民投劳折资的投入力较低下。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而基层民众由于对一事一议的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的感知较困难,造成一事一议难以获得成功,商议事项的效果较差。

2 强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地激发农村居民投身于小农设施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可尝试运用“以奖代投”及“先建设后补贴”的激励模式。

首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改变由财政部门投入资金后正式建设的传统做法,改为依照小农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修建标准等开展适度奖励的方案,推行多建多奖的原则,激发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其次,依照初期施行、竣工验收、按效补贴的策略,调动和激发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自主性。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编制方案

要牢固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项施行的原则,妥善编制水利建设方案。在规划编制的初始阶段,需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的形式,号召广大农民建言献策,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可靠性,组织农田水利专家对方案进行合理论证,通过进一步整合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的、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进管理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方案一经编织成功,便成为项目安排的可靠依据,也构成农民出劳出资的有效条件,需严格依据方案的要求,发挥相应功能。

2.3 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对于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部门,要严把审查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工程团队进行建设,以便于保障水利设施的品质。开展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避免经不正当关系而出现承包问题,还需开展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2.4 建立多元、平稳的水利建设投入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项目建设,必须有赖于资金的整合与优化,加强对资金规划的统一、搞好项目控制,以项目带动资金的整合与有序利用,将土地的开发、农业综合性开发等专项运用在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合理协调、统筹运用。

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财政部门应有所侧重地强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补贴,形成稳健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不断地引领群众搞好小农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可增加纯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搞好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正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为农村的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国新;岳磊磊;薛亮;张翔.安徽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

[2] 常小虎.关于临汾市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0(06)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6

一、当前水利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㈠管理体系较落后

尽管我国已经从整体层面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在一些部门仍然保留浓厚的计划经济氛围。在新农村建设中, 行政化体系涵盖了水利灌溉管理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使得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作用得不到发挥, 而且为权利寻租创造了空间, 使相关领域腐败易发。另外, 在行政化管理体系下, 容易导致环卫、抗旱防汛、水库管理等部门推卸责任、重复收费现象的发生, 这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中的水利灌溉效率。

㈡灌溉设施建设无法满足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对水质、水量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的水利政策并没有给予各地水利部门自主经营权, 缺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改善经营状况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 水利建设的费用主要是财政补贴、水费收入两个渠道。尽管一些地方会制定水利建设规划, 然而多数都难以落实。显然, 这就会造成灌溉设施建设不足、更新换代慢, 难以满足实际的灌溉用水需求。

㈢管理资源支持严重缺乏

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项投入巨大的社会工程, 对相关基础设施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 在水利灌溉管理实践中, 资源不足使得很多水利工程处于半瘫痪状态。水利灌溉工程的成本费用较多, 主要包括兴利耗费和公益耗费两方面。其中, 兴利耗费包括供水耗费和发电耗费, 前者则既需要满足农业供水, 又需要满足自来水和工业用水等非农业用水。这一部分耗水费用可以得到一定标准的补偿。而社会公益耗费 (包括防洪用水耗费以及农业排涝费用) 则难以得到补偿。而在现行体制下, 多种经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 实际效益并不可观。在长期“收支不平衡”的条件下, 灌溉工程只能依靠财政补贴, 这就导致其持续发展受限。

二、改善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㈠改革现有管理体系, 提升运营效率

在新农村建设中, 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从而合力调配和使用灌溉水利资源。这就要求将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改革, 将水力资源的使用由市场价格进行引导, 鼓励资本进入该领域充分竞争。市场化经验表明, 这不仅不会导致“利欲熏心, 秩序混乱”;相反, 还会优化水资源的使用, 并促使经营者提供更好的设施和服务, 从而有助于新农村建设质量的持续改善。

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水资源合理利用

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中水利灌溉环节健康、有序和长期进行, 需要通过价格和竞争促使经营者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水资源才能够得到快速、高效地调动, 从而提升其使用的合理性。一方面, 需要由市场制定水资源价格, 从而补偿经营者的耗费, 并使得其有合理的利润补偿。另一方面, 需要由经营者、政府、媒体合理进行宣传, 引导居民合理使用灌溉水, 减少浪费, 提升使用效率。这样, 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灌溉用水, 而且能提高居民的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意识。

㈢保证资金来源, 确保水利灌溉管理持续改善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对水利灌溉项目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一条必要途径。然而, 由于该工程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 因而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因此, 政府财政支持仍然不可或缺。如图1所示, 除了经营者自主投入以外, 还需要通过会员投资、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等渠道注入资本。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制定严谨、公开、透明的资本使用规划, 从而确保资本高效利用。只有这样, 才能够为不断改善水利灌溉管理提供“资本血脉”。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能否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 必须重视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否则, 新农村建设难以有成果, 而且会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牢固性和长期性。

摘要:水利灌溉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部分。文章对当前水利灌溉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讨论, 同时, 对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如何改善水利灌溉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 2013.

[2]马林靖.中国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现状、绩效与满意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蔡晶晶.农田水利制度的分散实验与人为设计:一个博弈均衡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3, 08:76-86.

[4]李学婷, 黄汉俞.华中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农民满意度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岑河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05:205-212.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新农村

农田水利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 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 是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既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 地势西高东低, 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 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 800mm, 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年平均总量为28, 100亿m3, 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 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 南方水多而耕地少, 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 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 耕地占全国的67%, 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 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农田水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 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综合多方面因素, 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设标准偏低, 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且排灌标准很低, 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 农田积水无法排出, 又导致滴灌能力差, 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 保护意识淡漠, 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 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 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 农业自然灾害频发, 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 重经济轻水利, 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 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 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 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 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 筹资筹劳总量有限, 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 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粮价已经放开,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 加之农民增收缓慢, 种田的积极性不高, 民间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 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 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政府的财力有限, 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 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 通过利益诱导, 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 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 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 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 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 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 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 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 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 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 便于管理的优势, 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设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 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 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 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 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 使人才和技术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四、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 2005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8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问题

1.1 设计问题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 对于当前的施工技术及社会效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因此出现了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超负荷现象。此外, 一些农田水利设计单位在进行农田水利设计时, 没有充分考虑季节因素, 设计方案不够完善, 同时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的原因, 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建设进程。

1.2 施工监督及验收问题

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于整个工程后期的使用寿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 很多基层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的监督较为松懈, 仅仅凭借直觉得出较为主观的结论。同时,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 一些监控设备较为落后, 再加上水利工程监测人员不够专业, 导致水利工程的监测不精准。此外, 在水利工程的验收环节,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规模一般较小, 资金投入较少, 验收人员在验收时往往重视度不够, 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形式性的环节, 对于某些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 这样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1.3 质量管理制度问题

当前, 我国政府及小型农田水利施工单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是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并未形成。大多数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仍旧由于施工管理经费问题停滞不前, 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不够完善, 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出现工程维护管理不及时的问题, 进而导致出现农民农田被淹及饮水渠道遭到堵塞等问题, 严重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1]。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策

2.1 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监控措施

施工过程中, 农田水利工程监控科学得当, 对于整个工程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应当强化监控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配备充足的施工设备, 按照严格的监控措施执行施工质量检测工作, 同时对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及执行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都有严格的论证, 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2.2 建设完善科学的农田水利规划及农田水利法律

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之前,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尤为重要。编制及规划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 需要统筹安排, 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需求都考虑在内。同时, 应结合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 多层次多元化地协调发展。此外, 建立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当务之急。不同层级的政府都应对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制定出健全完善的法规, 保证其运行的规范化。

2.3 加大投入, 强化后期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应有专人进行管理。因为专业的人员及组织可以对当地的居民传授一些专业的水利知识, 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 从而科学地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 还需要对竣工后的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的管护, 以保证用户能够正常使用。

3 结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 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需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采取更为科学的管理措施, 提升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 为社会水利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9

在现阶段, 随着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视, 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以及挑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这是由于在农村, 农业是农民来意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而农业发展状况的直接影响到了新农村的建设, 因此, 解决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 就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基于此, 本文从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出发, 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以此来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1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现状

农田水利工程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贡献, 保证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建设。但是, 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农业生产中关系较大的项目类型, 在建设过程中, 会有相关部门进行技术监管和技术服务。但是当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 当建设工程的部门离开后, 往往就会造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无人管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通常是由引水、输水和配水等几部分组成的。而农民一般所能使用的部分只是配水工程部分, 而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饮水和输水这一部分, 是属于农民集体公用的部分。正是这些公用的部分往往会出现技术上的问题, 导致农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旦损坏就无法修缮的情况。由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惠民工程, 很大程度上都是承包给个人建造商进行承办, 而承包商只管建设不管维修, 这就造成了在公用部分管理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档, 使得管理跟不上,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1]。

1.2 管理职责不明确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这也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就是相关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职责不到位, 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在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技术维修、保养等方面, 由于很多农民或者生产队、村庄共同使用, 往往会产生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长期使用和高效使用,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往往会因为维修保养不到位而产生引水不足、配水不足等情况, 把好端端的一个农村福利工程变成了农民窝心的工程, 得不偿失[2]。

1.3 农民观念有待改善

农民往往因为收入有限以及习惯了靠天吃饭, 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抱有一定的疑虑。这是因为,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到底对农业生产以及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以及即使建设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效益能不能达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等等。这些观念的产生, 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本着务实的态度进行考虑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民靠天吃饭也可以获得丰收, 因此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也就没有那么认同感。所以, 发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最为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来自于技术上的问题, 而是农民观念上的问题。如果农民认可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那么农民就会接受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并全力支持发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但如果农民没有认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那想要普及, 难上加难。因此,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让农民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 提高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

2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责任明确

把管理制度和相关责任进行完善和明确, 是发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最主要突破口之一, 何以这么说, 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 管理制度的缺失和职责不明确, 往往会造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和保养的缺失, 从而造成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难题。因此, 把管理责任落实在自然村上, 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 如果多个自然村共同使用, 则每个自然村每年轮流进行负责。或者是以一个自然村为主, 其他使用者缴纳一定的维修费用, 每个自然村平均分配。这样既能使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到有效的维修和保养, 也能使得管理职责得到明确。第二,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责任明确了以后, 相关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就能有效的展开。由专人负责维护和保养节水工程,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输配水效率, 也能使农业生产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更高, 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3]。

2.2 加强普及节水灌溉的理念, 增强农民节水灌溉的意识

现在的农民, 对于农业产生都讲求效率和经济,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生产方式的选择, 因此, 农业产生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要以农民所能获得实际效益出发, 让农民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觉得好, 认可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这样才能普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农民既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 也能促使农民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及农民观念有待提高。针对于这些情况, 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就必须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 并加强对农田水利保护、管理的观念, 从而实现农村水利工程的良好运行和有效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极大的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的完成, 才能是我国广大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而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田凯.新农村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管理研究[J].河南科技, 2013, 17:180.

[2]李忠现.刍谈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J].技术与市场, 2013, 10:201-202.

农田灌溉新农村建设 篇10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问题;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以及无节约意识的浪费现象,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必须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人口增多、农田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形势下,国家发布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工作。本文就我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1.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河流堤坝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程度严重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水利工程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已经运行四五十年,虽然在洪涝或者干旱灾害频发期,各村都会组织劳力,进行清淤、修补、加固等措施补救,但其功能普遍弱化,甚至有的已经丧失功能,水利工程发挥的作用降低,排涝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发生洪涝灾害时农田积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干旱的地方不能及时灌溉,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需要,从而难以保证粮食产量。

1.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无人问津

我国现在农村地区保留的农田水利设施,比如小型水坝、池塘、水渠、泵站等大都修建于计划经济时期,随着家庭承包制的发展,也开挖新建了一些新的沟渠排灌设施。但市场经济的到来,取消了农业税,农村的“两工”也随之取消,田间的水利设施被“置之不理”。一些水、沟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是杂草丛生、淤泥堵塞,有的甚至成了垃圾堆放地。有的被填平占为己用,变为耕地。而且农村地区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缺乏统一的管理监督制度和规划,农民随意乱挖沟渠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严重浪费了逐渐匮乏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田间水利设施逐渐变成了“无用之具”。

1.3 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仍然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对农业基础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没有认识到农田水利设施的根基作用,这种失衡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作物得不到很好的灌溉和栽培,直接影响优良品种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农产品的品质,使粮食产量大大减产,农民收入受到影响,也大大消弱了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2.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水利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水利工程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抓大放小,重视对大江、湖泊、主干河流和大中型水库的防灾加固,忽视了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常年累积,从根本上忽略了根基的重要性,没有找到治理问题的关键。

2.2 农村领导干部的不敢为、不作为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属于政府性工程,具有公共产品的公益性质。现阶段,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领导干部要想带领好群众,团结好群众,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品德修养,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基层干部思想和行动上带来一定的畏难情绪。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两工”政策被停止,农民的责任意识大大降低,积极性也日渐削弱。因此,在新时期的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组织群众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造成了很多干部的不敢为,又不作为。

2.3 农民投资意识不强,投资欲望和能力缺乏

现在有些地方土地承包5年或10年后再作调整,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不确定,有的一年下来扣除自家消费的各项正常开支后,几乎没有余额,农民对改善耕作范围内的水利设施极大地缺乏积极性。而由于农户收入的不稳定性,信用社为了避免资金风险也不太情愿把钱贷给农户,即使给予贷款也要求农户提供有价值的抵押品。将农民困在一个消极的环境里,这样农民也无意识无能力投资,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缺乏就具有必然性。

2.4 管理不完善和产权不明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具有公共性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归属不明确,保修加固的责任无从落实,长期搁置或只用不修,长此下去农村水利设施保证不了农田需要,粮食减产,导致农民积极性降低,循环往复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的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对策分析

3.1 增加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投资方式,加大财政投入。国家应在保证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外,拨专款投入到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来。而且各级领导应专款专用,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步骤地将资金落实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尤其加强对农村河塘、堤坝、沟渠的整修改进。

3.2 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鼓励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

要组织群众学习先进的思想,提高群众的意识,这样可以较好的开展工作,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鼓励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的投入。积极推进农田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不断开放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范围。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投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

3.3 强化监管制度,确保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在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其监督管理制度的改革,全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监督管理模式和长远机制,鼓励群众参与监督。

3.4 改变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树立农田水利设施先行的意识

要尽快意识到以农育公的时代已经结束,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发展的战略,尽快转变到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来。各级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到农业的硬件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树立农田水利设施先行的意识,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强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总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阻力,但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其建设力度。采取“一河一议”、“一塘一议”的办法,严格操作程序,通过集体讨论和民主表决来决定是否筹资筹劳,推行民主议事,用民主的办法来推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为此,各级地方基层组织或部门应密切协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创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王晓东,黄 河,姜 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建立农村水利投入新机制[J].水利发展研究,2006,(3):11-15.

[3]许伦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J].四川省情,2002,(6):9 -11.

[4]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9,(9).

上一篇:学习风格调查下一篇:站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