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创新能力

2024-06-11

工程创新能力(精选十篇)

工程创新能力 篇1

关键词:工程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工程技术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工程科技水平和工业竞争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工科类本科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高等院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1,2]寻求切实可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方法,对现代工程类高等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工程类本科教育应使学生不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更能学会对所获取知识的运用和工程能力。为此,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研究目标,提出了课堂、实验及生产实习“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以提高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线,在对课堂、实验以及生产实习3个环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三个转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1 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堂环节由“听”向“听问结合”转变

近年来,我国高校专业教育逐步向“宽口径”方向发展,对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要求不断扩大,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使工程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切实提升,首先在教材的编写及选用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听”的内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听”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后续的“问”,而教材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不但要考虑教材涉及的整体知识面,而且要兼顾专业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及前沿性,针对课程特点有的放矢。以电力工程课程为例,电力工程为电气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电力系统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任务。由于电力工程课程知识面涵盖较广,传统教材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在有限的学时里学生感到掌握有难度。针对当前工程类本科生需求和电力工程课程的特点,编写出版了适应本课程使用的《电力工程基础》教材。[3]教材尤其注重对基础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计算方法以及电力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例如针对短路电流计算,该教材在对短路类型及标幺制等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就无限大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有限容量系统三相短路电流计算及不对称短路电流计算等方法进行讲解,举出典型例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明确算法,清楚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针对适合的教材,实现以单一讲授向讲授与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获取知识,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及探究的渴望。传统教学中,通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教学效果欠佳。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点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讲清关键问题,注意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提问、介绍实例等方式。例如在讲解“继电保护”相关内容时,通过列举一些实际的电力故障,启发学生对保护重要性的进一步理解,在学生对各类保护必要性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不同继电保护方案的讨论,进而激发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渴望。为了使学生了解系统发展前沿的有关知识,在相应教学环节中应穿插能够反映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等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将教师从事的科研项目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对实际的科研课题有系统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认知的灵活性。在结束每一相关内容讲授时,必须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查阅资料,参与学习内容讨论。在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开拓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我认知的能力。

2 强化实践能力实现实验环节由“被动接受”向“主动申请”转变

能力的培养是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故工程类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本科生的每个学年中。通常提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只强调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程改革,而并不强调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想真正有效地深化学生的工程观念,不仅要求教师以传授课本知识作为自己的目标,更为关键的是要全程不断地传授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例如大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学生还没有涉及所学专业的内容,但在实验中应充实工程意识,使办公数据处理、数据库应用、网页制作更具灵活性和创新性,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从低年级开始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意识渗透到每个学期中是当前工程类本科教育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衔接至关重要。为此提出开放式的实验方法,即在课堂所涉及知识和实验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提出合理的实验项目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意识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学生实验中,通常是指定实验内容,学生或教师操作演示,这种方法使得一部分学生不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热情。在开放式的实验方法中,首先在课程开始就向学生介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让学生在学习中针对自己感兴趣或自己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明白做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所学的知识,还要从所学知识里面找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发现及改进的方式与方法。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性较强,在上机实验中,最初教师针对课内讲解的基本内容布置作业,学生进行简单编程;在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的顺序、选择以及循环控制结构的基础上,为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加强学生对自定义函数实际编程的锻炼,由学生自由组合分组,主动申请感兴趣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题目,提出可行的编程思路及方案,进行编程并分析,通过主程序和子程序功能的实现,使学生不但对较复杂的编程内容和方法有系统的认识,而且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

3 注重实际效果实现生产实习环节由“参观”向“参与”转变

实习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生产实习环节上,改变传统的学生简单参观、听课模式。学生在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改造的前提下,分析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和需要创新的关键点,提出解决方案,有的放矢地完成实习任务。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常用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等有更深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增进对系统的全面了解,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大量查阅相关设计手册和资料,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对他们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次提升。生产实习是学生接触实际的重要环节,根据实习时间、地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心理准备,做到教师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实习,把实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要生产环节上针对工厂存在的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思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改进方案,作为实习的考核内容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 结束语

我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篇2

孙玉娟,邹海林,王增锋,陈婧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随着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我校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当前市场的人才需求,阐述了通过制定一体化、多层次的教育创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打造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等手段,提高了我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为我校电气信息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信息工程;教学体系;创新能力

一、引言

信息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能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等工作,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我校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音频、图像、视频以及各种传感器信号如何获取和进行有效处理的基本理论,学习承载各种多媒体信息处理的电子电路的设计和相应电子系统的开发,具备相关图像领域、音视频领域、电子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领域的基本技能。

由于当前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显著特点是发展异常迅速,学科日趋综合和交叉,同时社会发展需求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学科核心课程建设和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实行教学思想的大胆创新,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校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对我校其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具有借鉴作用。

二、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转变教学思想,不同时代的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造成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知识的积累程度也大不相同,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沿用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思路,必然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从谈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和能力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制定“一体化、多层面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本科教育特别是工科专业的教学水平。

1.建立“一体化、多层面的教育教学体系”。根据我校实际,结合我校各专业整体发展趋势,本着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原则,构建和优化信息工程专业的整个核心课程体系[1,2],该体系包括:①一体化、多层次本科电气信息学科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依教学阶段分层次设立了基础板块、提高板块和拓宽板块等三组系列理论课程。②“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教学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依次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2. 培养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型。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学设计,创建了“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新模式[3,4]。

现在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学仅局限在幻灯片或者投影的使用,但是投影的内容和黑板教学的内容区别不大,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也失去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优点,反而不易为学生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大知识的信息容量,展示某些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的知识,传统的黑板教学方法有助于演算和推理。如何充分结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探索有效的融合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是各高校理论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我校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尝试,形成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以信息工程的专业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作为基础,结合电子信息发展的新技术,设计出典型的案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现场模拟教学法:采用EDA软件辅助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加强相应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力。③师生互动法: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教师单向的讲授理论课程,同时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并相应地组织对某专题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将被动学习的课堂变为主动学习的场所。④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电子信息的新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现有的网络和工具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⑤研讨式教学法:提出课堂的知识点和具体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习和强化理论知识。⑥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交互功能,采用网上答疑、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鼓励师生利用电路与电子学网站开展教与学的讨论。借助计算机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电路电子学网络课程平台也为进一步实现立体化教材奠定了基础。

3.实施“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打造适应创新教育的实践平台。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或者补充,课程考核时实践或者实验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理论考试。构建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合理培养方案就必须重视实践和实验教学,并制订和建立起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案和教学文件[5-7]。为此,我们考虑在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设立研究型实验。与一般的理论教学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不同,研究型实验内容复杂,有的来自生产一线,有的来自教师的.研究项目或者课题。这些实验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实用性。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新模式,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兴趣[2,8],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我校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办学现状

为了进行这一项目研究,项目组主要成员先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学校进行了调研,利用参加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的电气信息学科教学研讨会的机会,进行了广泛地学习和研讨,了解国内这方面的现状和教改动态,获得了国外著名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实验内容规划的有关材料,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校信息工程系已建设建成两个主要的专业(信息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每个专业又分为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其中信息工程专业分为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和信息处理系统开发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设计开发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设计、分析、开发、调试、应用嵌入式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分为信息检测与处理和物联网感知与控制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线路设计与开发以及信息处理与应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我校信息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的、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等工作,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通过组织相关教研负责人制定了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成果考核办法,并对学科发展、特点、学科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质量与特色等诸多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探讨,明确了学科发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完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质量过硬的教育教学体系,为我校电气信息学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通过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积极稳妥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一轮的电气信息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把科技发展的最新应用技术成果引入课堂,构建有效工程实践,同时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吸引和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教师的课题组,发挥各级实验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将对我校现有的电气信息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25-31.

[2]孙玉娟,雷鹏,刘鹏。阶段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0):104-106.[3]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10):70-73.

[4]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3 ):76-78.

[5]陈亚男,李慧。电工技能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099.

[6]陈琦,黄定君,王晓东。新形势下高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25(1):40-42.

[7]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4(1):4-6.

工程创新能力 篇3

【关键字】创新工程;普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引言

创新指的是在已有思维模式利、知識以及物质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并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等,以取得一定的有益效果。在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对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积极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也积极的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训练,大量多层次,多角度的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竞赛也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本文,笔者即对创新工程普及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探索。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可以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回顾自身学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实现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等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多方面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多方面综合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于是,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最终实现全民族创新主体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

现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知识来说,本质便是不断的创新。而想要实现对各种知识的创新,更好地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便需要大量具备较强的创新欲望的和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人才来予以实现。只有拥有数量巨大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占据有利的制高点,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势在必行。高校的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主动权必不可少。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创新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课题,对高等教育来说更是如此。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十分注重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获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认识水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虽然都或多或少的开展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者活动,但大多力度不够,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学校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很多学校在相关活动经费方面的投入较小、不够及时,活动时间安排等也较少。于是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创新活动大多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出现,无法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其次,大多数高校在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的时候,都较为随意,缺乏必要的教师引导等,对学生的辅导力量不足,导致各种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另外,在组织叙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时候,没有注意对活动效果进行控制,于是导致很多学生在活动一开始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时间一长却失去热情,无法继续坚持下去。加之很多学校存在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以及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配套措施,凡此种种,导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方面不尽如人意。

三、普及创新工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均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需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来予以大力的普及。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新活动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予以尝试:

(一)为学生制造创新机会。

为了更好地对更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首先需要为学生制造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学校可以以学院(系)为单位积极地对本院(系)各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创新能力水平等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并与学院(系)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广大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广大学生提供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机会。并充分发挥出教师自身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广大学生保驾护航。在这一过程中,学院(系)可以积极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例如,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课时予以补助等等。然后,学院(系)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工程项目中,呼吁大家踊跃报名。而后,对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统计,并按照具体的创新工程项目类型进行详细的分类。之后分配给相应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也为教师们的各种创新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实现了双赢。在积极吸收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予以合理的安排。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知识储备还较少,科研能力还不够强,无法胜任难度较大的科研创新等工作。因此,对于这些学生,要鼓励其以参加各种基础学科的竞赛为主,避免打击到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储备,科研能力较强,因此可以积极的安排其参与到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研究活动中,以更好地促进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各学院(系)还要积极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各种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院(系)可以争取各方资源加大对各种创新培养活动资金的投入,设立各种创新基金,并积极成立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各种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还可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学分等方式,为表现突出的学生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活动。此外,对相应的指导教师,也要制定出一定的奖励措施,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实际成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等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激发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创新活动的最终效果。

(二)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学校还要积极地鼓励各个学院(系)对原有的教学计划予以合理的调整。首先,在低年级开始,学院(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科研训练方面的课时。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先由学院(系)的教师自行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提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综述性等科研课题,然后由学院(系)进行统一的汇总。汇总之后再公布给学生,由广大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在学生进行自由选题后,学院(系)要指派相应的教师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学生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对实践教学中实践技能模块方面的学分进行合理的调整,适当减少课堂理论教学模块方面的学分所占比重,并适当增加实践技能模块方面学分所占的比重。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之中,自然科学类专业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学分所占比重往往低于30%和25%。应适当地提高其所占比重,如,可以将比重设定为40%以上,并制定一定的学分抵消措施。如果学生参与各种竞赛获得名次或者奖项,以及在各种期刊杂志发表文章,可适当抵部分选修课学分等。例如,南开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创新能力”抵算学分的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竞赛,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予以进一步的升华、提高,并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南开大学还将学生的获奖等级分为四档,即校级创新立项优秀成果和市级以上单科竞赛,以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和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对于获奖的学生,在经过项目申报以及学校专家组的严格评审之后,因为具有不同的“创新能力”等级,可以分别获得一到四个专业选修课学分。于是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在学期期间获得的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奖项来申请相应的学分,并计入学生毕业所修总学分数。另外,各高校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等安排自身的修学计划,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创新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提高创新活动的效果,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提高,学校需要注重加强创新实践环节。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并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各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出自身创造的火花。首先,学校要积极的为学生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与其他高校以及企业等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创新实践培养,积极开展高校之间以及校企之间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实践机会。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积极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在本校西校区设立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8个现代化实验室、1个多媒体教室以及1个计算机机房,具有大量技术先进的多种高科技装备和仪器,资产总值300万元。通过设立该基地,有效地 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该基地采取集中安排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作业方式,改变教师准备、确定方法步骤的方式,由学生独立提出设计方案并独立或合作完成。 在保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本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可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提出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具有创新见解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自由选择的时间内,独立或小组共同完成。将论文式实验报告、科技报告和项目成果等作为学生实验或工程训练的考核内容。例如,在基地的创意组合课上,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学生可根据基地提供的设备功能要求,自己进行方案设计,并将设计方案按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模拟真实工作动态演示,直观调整、验证并改进设计方案。基地每年还组织创新设计比赛,由学生自选题目,提出设计方案,经创新评委会的评审,可立项的方案,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基地并指派指导老师协助完成。于是,在该创新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持下,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次,高校要注意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内部的创新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学校可以指导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各个专业和年级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趣味十分的科技活动,例如电子设计校园大赛等等,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校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以及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等来学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报告会等,并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以不断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增强其创新意识。

(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还要注意不断地进行总结回顾,及时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各高校要定期对本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活动进行汇总。然后,组织各学院(系)的教师一起对活动的成效,尤其是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根据问题,学校要及时地提出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具体措施予以完善和改进,并制定出更加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开展创新培养活动。例如,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即在深入学习国家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高校工委关于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文件精神之后,积极地对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予以回顾和反思。该校将本校的学生创新培养工作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审核宣传,然后是推进实施,接着在半年度进行总结提升,并进行继续的推进实施,年底进行年度总结提升。在审核宣传阶段,该校开始研究部署大学生的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后进行推进实施,并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沙龙活动,不断回顾总结本阶段的工作效果和问题。而后学校会开展半年度总结提升活动,对上半年的活动开展情况和经驗做法予以总结回顾,制定出下半年的具体安排。随后继续进行推进实施,并认真落实每周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到年终的总结提升阶段,全校会认真总结全年度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做法,形成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制度成果,探索增强内生动力、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通过不断地总结回顾,该校的学生创新能力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是现实和时代的需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并积极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较为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普及创新工程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相信,随着创新工程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将会被培养出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

致谢

本项目得到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号:2013JSJG155)和江苏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项目号:XJG20125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刘青林,张新虎,魏彦明,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 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J].甘肃科技纵横,2011,40(6):116-117,110.

[2]佟会文,佟绍成,卫绍元,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24(6):125-126.

[3]尹喜云,李鹏南.实施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237-238.

[4]章成伟,何德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1,(4):48-49.

[5]周新晔,李娜,邓秋军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从个人、高校与社会三个维度[J].价值工程,2012,31(14):209-210.

工程创新能力 篇4

1 构建大学生创新工程,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大学是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工程依托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活动、富有活力的学科竞赛活动、具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有效载体, 为学生提供了展现创造性个性和发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国内多数高等院校通过实施创新工程,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甘肃农业大学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核心, 以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环节为补充的大学生创新工程, 旨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等活动, 倡导大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并于2006年开始, 设置必修创新学分, 纳入教学计划管理, 建立了科学、规范、完整的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学分认证等管理模式, 真正将大学生创新工程建设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

2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 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的有力措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以本科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拟题目, 自选指导教师, 自我设计研究方案, 组织研究团队, 独立实施研究方案, 分析数据和撰写试验报告, 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的一项科研训练活动。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来, 学校每年划拨30万元作为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项经费, 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并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科研训练管理文件, 指导和规范科研训练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按照“学生申请-专家评审-立项公布-启动实施-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学分认定-成果交流汇报”的管理程序, 资助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自主选题、设计方案, 自选指导教师参加科研训练项目, 在整个科研训练项目进行过程中, 严把立项关、中期考核关和结题答辩关, 将创新学分认定和总结表彰等激励制度结合, 将学生完成项目的压力和获奖鼓励的动力相结合, 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做好科研训练项目。在学生创新活动中, 通过制度调控, 积极鼓励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学生组队, 优势互补, 既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又能有效发挥高年级学生指导作用和榜样的作用, 减轻整个教学活动负担, 逐级形成传、帮、带, 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 真正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构建成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平台。迄今为止, 我校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 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 申报10余项国家专利, 58件作品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 5524名学生获得创新学分。

3 开展学科专业竞赛,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通过对考察学生对某类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比赛。学科竞赛是创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学科竞赛对于推动教学改革,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科研创新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学校积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根据竞赛的级别、内容、成绩等情况, 学生可获得创新学分, 享受奖学金评定、评优和推免研究生的优惠政策。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级竞赛活动, 从校级竞赛、省级竞赛到国家级竞赛, 进行逐级培养, 层层选拔优秀的参赛团队和高规格的参赛作品。目前, 学校组织参加的影响较大的学科竞赛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暨ERP沙盘模拟大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甘肃省高校“鲁班软件”杯算量大赛和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多学科高等级赛事, 通过一系列学科竞赛,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近五年来, 学校的参赛规模不断扩大, 参赛水平逐步提升, 获奖人数、奖项、档次逐年提高, 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专业竞赛的特等奖8项, 一等奖59项, 二等奖154项, 三等奖221项, 学校多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和创新指导院校奖。学科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 也推动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工作向前发展。

4 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实践环节, 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机会。事实证明, 社会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到生产第一线对科技的需求, 加深了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增强掌握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的主动性。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综合素质明显增强。近年来, 我校先后完成了“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项目、与巴迪基金会合作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改善教学环境”团干培训项目,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宣传社会实践项目、甘肃省农村计生状况调查等6个大型社会实践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 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课堂学习和基础训练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工程为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推进作用, 通过参与实际科研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取的创新经验和实践能力,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配套师资队伍, 改善实验条件和营造学习氛围等教学改革的诸多内容, 创新工程作为培养 (下转110页) (上接117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许多实际操作问题仍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邵红艳, 单佳平.学生科研: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8 (5) :115-117.

[2]琚生根, 廖勇, 周刚, 等.ACM竞赛与实验教学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 26 (5) :125-131.

[3]方建强, 张健, 夏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273-275.

[4]佟会文, 佟绍成, 卫绍元.等.实施“大学生创新工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7, 12 (24) :125-126.

工程创新能力 篇5

浅析高等工程院校的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工程院校教育中,长期以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本文结合本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改革经验,对高等工程教育中如何探索创新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作 者:郭清 陈彦国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10 “”(1) 分类号:U7 关键词: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工程实践   创新教育  

工程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土木工程;教学现状;人才需求;创新与实践

引言: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成功的就业、创业,也就是说高校教育是为社会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成才服务的。土木工程就业的趋向就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成功率为方向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目前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符合型人才是这个行业的畅销型人才,这类人才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必要。

一、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的重理论轻实践。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且实践具有多元化、多变性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思想、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受教学条件、教学复杂性等影响,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例如,土木工程的结构试验教学,该课程的重点就是通过试验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对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有积极意义。但这一学科却被一些高校列为选修课,教师与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在试验中,实验设备的安装、加载等工作都是由老师完成的,学生“只负责听,不管动手”,至于听不听,听的效果如何无人重视,也无相对的科学、合理的试验教学考核模式,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死记硬背,对动手参与机会的不闻不问。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是要在动手过程中逐渐挖掘,不断培养的,动手的惰性思想,动手的能力差,导致了学生的思维面狭隘,对知识的探索、求实意识淡薄。综上所述,土木工程重理论轻实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其造成这一教学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缺少对理论学习的深层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复杂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需求,在教学中让教师感觉最深的莫过于时间紧,要教的内容太多,忙不过来。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一般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应该教的基础知识教会,让学生去摸索、探究更深层的知识,于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往往只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浅层理解,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求知和探索,也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淡漠,最后成为教学参与中的“木偶”,需要老师“牵着”走、“逼着”学,参与教学只是一种形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更不可能。例如,教学中,教师为了赶进度安排了很多教学内容,走进课堂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十分钟后观察学生的状态,有的睡觉、有的看闲书、有的听音乐、有的玩手机等,教师所讲的基础知识无法全面的掌握,更无从谈及对知识的深挖和研究,这就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差次不齐,实践能力跟不上的局面,也致使高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人才在就业后难以第一时间适应岗位工作,创新更是遥不可及,因此折射出来的是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剩和社会对该专业高端人才的求而不得。

(三)创新意识不够。在土木工程教学中,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很少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人才培养的模式中,教师就是教书育人,他的岗位重点在于“书中”,对于实际参与工程的时间、精力、机会都不足。在教学中,教师也习惯以传统的模式“教书育人”,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跟不上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速度。且受传统思想束缚,教师内心的创新意识不足,接受新概念的速度和热情不足,这就致使其在教学中很难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此外,土木工程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往往很被动,即使教学改革一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仍有很多困难。第一,学生对参与教学没兴趣,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行为懒散、发言不积极,如果教师讲课堂就这样还给学生,那么只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死气沉沉,各忙各的事;一个是乱哄哄,还是各忙各的事,对于教学的目标、目的难以科学、合理把握。第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而现实中老师总是大包大揽,怕学生这做不好、那儿出错。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但没能得到激发,还被压制了。缺少了动手机会和实践经验,仅凭想象能以科学的进行行业创新。第三,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过于被动目的语试验的目的、方案、条件等缺少自我探索意识,总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循规蹈矩”的参与教学,缺少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思维模式与知识的学习、实践难以统一,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的局面。

二、土木工程就业分析

针对于当前土木工程就业现状来看,具有这几种能力的人才很受欢迎。第一,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受欢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应用型人才不是指理论的简单应用,而是有丰富的理论应用实践经验,能够在实践中有所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要求都很高,在走上岗位后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巧,并能在岗位工作中有所创新。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能熟练的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技能,而且能够协调岗位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及突发状况,具有知识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良好职业素质。第二,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很受欢迎,这类人才处理事物、解决问题的效率高、效果好。综合能力强的表现在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可能为任何人设定好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在岗位上会遇到教材中学习不到的问题,这时就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积累,探索问题的发展及解决途径,因此,综合能力强的人会给企业解决麻烦,会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很受企业欢迎。第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受欢迎,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任何行业都需要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创新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这里人才很受企业青睐。一方面,创新型人才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和岗位理想,他们不会将岗位工作当成简单的工作,而会将其当成终身最求的理想。例如,盖房子过程中,有人说是盖房子,他只看到了最基本的实践行为,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意识;有人说是建设城市,他将自己的工作理念提高了一个层次,在实践中也会有意识的将理论应用与实践联系起来,但他的工作思维已形成了一种模式,一种走别人走过的路的思维模式,在岗位工作中虽能兢兢业业,但很少有创新的意识和冲动。若有人说自己在创造艺术,首先,他将自己对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了知识应用是需要在实践中有所创造、有所突破的理念,这样他在知识应用上才能有所创新,在实践中才能勇于创新,将工作当成自己事业一样经营。其次,他将知识应用、实践活动与自己的梦想结合起来,在理论研究中、工作实践中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比别人看的远、看的深。所以这类人才很受行业的欢迎,而且最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头人。

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参与教学,积极动手。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动手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性途径,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也有积极的作用。第一,改变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的被动局面,采用引导、启发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针对教学时间短任务多的状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在课前先对基础理论学习进行安排,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其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针对学习内容展开教学探讨,将学生推向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自觉的思考、探索、求知。第二,鼓励学生多动手,使其在理论教学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中学会主动,积极的进行知识的应用探索及理论的实践验证、完善等。例如,在试验教学中,结合试验题目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条件及实验的方案等,培养学生主动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探索、求知能力。第三,科学激励,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一方面,教学中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和赞美,对于在实践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动手操作的学生,即使操作有失误也应给与表扬,让其他学生能够以这样的学生为榜样,将心中所想表现出来,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探索一套灵活的、公平、公正的激励办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力。土木工程不是简单的修路、修桥、盖房子,他是一种建筑艺术,现在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正不断的向地下、海底、甚至外太空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这一专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第一,教学不应拘泥于形式,要发展多元化教学思路,利用课内外进行有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特别要重视实训教学和试验教学,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拓宽学生专研学习的领域,引导学生探索、专研专业边缘的学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发探索意识,使其思维得到不断的拓展,内心对专业相关知识充满求知欲望,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重视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实践与国际先进思想的接轨,我们的手也许够不到的高度,我们的思想要达到,这是激励学生探索、求知的有效方法。

(三)灵活教学,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样化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坚持动态的理念,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第一,提高教师的工程经验积累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影响学生树立工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为教学营造创新环境,能够接受并引导学生探索学生某一些“不且实际”的观念,这种包容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新热情的关键。第三,重视教学的细节,积极的将试验教学、实践教学融入到平时的理论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探索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结语

土木工程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科学应用,另一方面在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展,只有学生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的参与教学当中不断的探索、求知,学生在该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俊,陶高梁,庄心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教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194-195

[2] 杨琳,何亚伯,章梦平,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121-124

[3] 杜文学,李长凤,徐晓红等,基于“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创新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13(06):89-92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一门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

1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

按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标准设置课程[1],设置的化学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 无机与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专业基础课程有: 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材料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等。根据2013年培养方案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 加强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精品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建设,对课程考核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从培养实践能力出发,对课程和实验进行整合[2],将 《高分子材料加工原理》、 《聚合物助剂原理》、《橡胶加工工艺原理》等多门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一门综合性实验课程 《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调整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为了将所学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3来,增开了 “计算机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专业选修课[3]。教学内容选取目前常用的4种专业软件: 1科技绘图及数据分析软件(Origin); 2综合型科学应用软件包Chem Bioffice; 参考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 4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并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将word文档的排版、PPT的制作、相关图表的绘制等上机操作作为考核内容, 考核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本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明显。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专业实验模块分为3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基础型实验,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等,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实验技能。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型实验,我们尝试设计了一个以掺杂聚苯胺的合成、表征及其在聚丙烯和天然橡胶中的应用为主线的综合型实验[5]。学生分成若干组,以不同条件合成聚苯胺,制备相应的复合材料,并对相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通过这样一个综合型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编排,将高分子材料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提高了学生整体认识。第三层次为创新研究型实验,如毕业论文、大学生科研项目,意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2) 单独设置实验课,与理论教学分开评定成绩。将实验内容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并给予一定的学分, 加强实验教学的地位,如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等,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 各种实验设备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由于大三专业课较多,课余时间较零散,而高分子化学、 物理实验时间又较长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晚上及双休日的时间,保证实验的完整及效果。对于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活动等,学生可以预约实验室和设备,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同时安排实践能力强、认真负责的高年级学生助管。

3提升教师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创新热情非常高,但目标不够明确,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唤醒和引导[6,7]。而我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的角色直接由学生转化而来,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缺少必要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同样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为此学院定期选派高分子专业青年教师到杭州新光塑料有限公司、安庆石化、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淮南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锻炼、调研并就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企业技术人员座谈交流,联合攻关,联合申请项目,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与能力。

4学科竞赛与工程创新能力相结合

学科竞赛综合性强,能较好地体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成果,引导作用明显,能较好激 发学生参 与实践活 动的积极 性[8]。目前国内举办的各级各类面向在校学生的学科竞赛丰富多彩,如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5结语

探索一条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实践创新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在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摘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工程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素质。本文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工程实践创新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教学改革,学科竞赛

参考文献

[1]王雅珍,祖立武,张小舟,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3,33(3):102-103.

[2]梁淑君,谭英杰.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9-11.

[3]王周锋,丁国新,杨继年,等.提高高分子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探索和实践[J].化学教育,2014(14):57-59.

[4]冯其红,胡伟,战水平.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6-19.

[5]杨继年,丁国新,陶玉仑,等.高分子材料专业创新型实验教学设计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85-186.

[6]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26(6):65-68.

[7]夏昕,郏凌.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9):45-46.

工程创新能力 篇8

工程类专业是以基础科学为原理, 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其培养目标是在相应的工程领域从事规划、勘探、设计、施工、原材料的选择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19条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 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体制下, 工科类本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其主要表现在: (1) 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上理论与实践不结合, 教学计划上能力和目标不到位, 实践环节中综合和创新不提倡, 理论基础上知识和专业不系统; (2)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满足:高校教师的评价以学术理论水平为标准, 对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缺乏激励机制。青年教师校到校, 素材不丰富, 教学少情境, 致学习兴趣不足;高职称教师则受到考核体系的评价, 专业学术, 教学量不足; (3) 工程实践训练设备不配套:教学设备陈旧, 实践基地不足, 课程设计千篇一律等等都是工程类专业教育的现状。

2 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2.1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将新知识、新理论充实到教学中,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在优化过程中, 注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学生的适应性; (2) 精简学科之间的重复教学, 旨在提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实施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工程素质; (4) 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而言, 理论和实践培养相结合, 基础知识坚持力学、制图两条线, 专业知识开设大水和小水两模块, 四年中实验、实习、设计 (上机) 不断线, 形成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宽专结合的“T”型知识结构 (见图1) 。

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 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能否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达到37.8%, 将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 将演示实验与设计实验相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在实验和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形成工程思维, 善于从工程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 提高教师水平, 壮大师资队伍

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相对而言分为三类:一是从校到校的青年教师, 工作热情充足, 但是缺乏授课技巧和工程实践能力, 这也是一直以来的高校工程教育培养形成的;二是经验丰富的高龄教授, 知识丰富, 但与学生沟通不畅, 同时在授课强度上有所降低;三是学校的中坚力量, 又面临高校教师考核方式和学术研究的压力, 几乎没有精力在授课和实践环节上进行创新。因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还是从青年教师和中坚力量开始。对于中坚力量的教师, 重点是在高校考核政策, 中国第一高校天津大学在这方面的摸索值得借鉴:推广学术型和教学型, 让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投入精力。而青年教师的整体提升还有待多多磨练。青年教师作为主讲授课要遵循三步:站上讲台, 站稳讲台, 站好讲台。一是让青年教师去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助课, 学习老教授的讲课技巧、授课方法和专业知识, 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互相学习观摩;二是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围绕所学专业到工程实际中去学习具体的施工经验和施工方法, 并制定相应评价体系鼓励和支持;三是号召青年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通过自我学习和培训, 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四是让青年教师参与实际项目, 到其他高校做访问学者, 学习外校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手段。同时, 为壮大师资队伍, 提高整体的实践能力水平, 还应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验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 由他们共同设计制定本科生工程实践培养计划,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实习、企业实践等活动, 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3 加大经费投入, 建设实践基地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身为大众教育, 高等院校的工程类专业招生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但是教学经费的投入和教学设备的改善与招生人数并不成比例, 以至于学生在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时候只是露脸, 增加出勤率。究其原因, 一是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 原定5人一组的实验人数加倍;二是仪器设备陈旧, 与新知识、新技术不相适应, 学生对实验毫无兴趣;三是设计题目“狼少肉多”, 无法在细节上创新。这就要求学校加大经费投入, 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 设立面积与人数相适应的的专业实验室, 配备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 鼓励学生和教师改良仪器并投入使用等等。对于校外的实践基地建设, 应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争取从建筑、土木、水电、给排水等专业群的综合角度考虑, 多岗位多方面的进行实习锻炼。同时聘请企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 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 达到“做中学, 学中做”。尤其是学生在生产实习环节进入企业, 为后期进行毕业设计提前收集资料, 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 开展创新活动, 提升工程素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理解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性的基础,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石。工程类专业学生以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全国力学知识竞赛、省级结构设计大赛、校级结构设计大赛、省级测量竞赛、校级科技活动等能够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结合国家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学生的整体工程素质和能动性得到激发, 充分体现的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进一步激发创造性, 还为本科学生设立了专业导师, 将各个年级学习能力强、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提前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创新阶段, 契合云南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从调研、数据分析、软件应用、实验改良等环节不断提高工程分析和工程运用能力。在课程设计环节增设创新点, 让有能力的学生在创新点上进行实际设计, 甚至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2.5 注重教学管理, 完善教学机制

为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必须以整体管理、层次分明、效率优先为原则,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也是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强力保证。一是注重计划管理, 学校和各院系分别制定教学和实践教学规划, 并指明具体实施方案;二是加强运行管理, 要求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有指导小组, 按照大纲深度切实落实好;三是重视质量管理, 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最终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和改进;四是加强考核管理, 包括对实践教学大纲的审定, 实习环节、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细节化, 过程化等。

2.6 年级实例对比, 教学效果显著

以近三届11级、12级、13级纵向对比来看, 一方面, 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 11级在选修课程上多为设计及施工类, 而13级则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分布, 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及管理、农业水利等方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及学习结构面, 具体对比可见图2, 其中黑色代表11级, 浅灰色代表12级, 深灰色代表13级。另一方面, 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以云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而言, 近三年的获奖情况为:2011级三等奖1组, 2012级无, 2013级二等奖1组, 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度较高, 获得优秀组织奖。

1———工程设计;2———工程施工;3———工程监理级管理;4———农业水利

3 结语

近年来, 教育部倡导工程教育改革, 旨在对“宽基础”和“强专业”的关系进行调整。工科需要比较广泛的知识, 但我们培养的人应当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如果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 那么工程教育的目标就没有达到预期, 就可能拉长学生适应社会工作的时间, 就工程建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情况。所以尽管专业训练不一定都能直接用于学生今后的工作, 但其效果是可迁移、可累积的, 而由此形成的职业责任感、求实精神和工作方法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无穷。因此所谓高等教育, 就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培养素质, 在注重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 在积累经验的同时积累思维。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培养全过程, 是现在工程类教育改革的方向, 而水利水电专业培养模式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也恰恰作出了印证。

摘要:应用型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 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构建有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教师水平, 强化实践基地, 完善教学机制等对提高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教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剑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 (3) .

[2]姜嘉乐.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天大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 (1) :11-16.

[3]刘尚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11) :244-245.

工程创新能力 篇9

一、工程教育模式与创新型人才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产品生命周期的4 个环节- 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代表4 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 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而且是一整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弥补工程专业人才的某些不足,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从而能做出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人。

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高大全”的情结,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综合,重视共性要求、忽视个性发展,重视继承、忽视创新”等问题。

(二)师资队伍

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和实践者。教师队伍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实践能力弱,就会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专业与课程建设

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材、知识更新等方面,市场导向不够,更新速度慢,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学生素质开拓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四)产学研环节

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没有内在的机制联系,表现为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双重“隔离”。学校教育往往以学科系统自成体系地实施,对现实的生产实际和人才需求缺乏了解,长期以来显示出“重学轻术”的教育倾向;而企业方面缺少参与学校教育的动机和体制,对人才培养的策略和过程没有投入和参与,对人才使用的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五)教学制度

很多管理方法并不鼓励创新,例如,为保证教学质量而编制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都按大纲要求去做;以闭卷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方法,要求统一命题、统一答卷标准等。这些做法对制止不负责任的教学活动有一定帮助,但对教学的创新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则有害无益。

(六)经费支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离不开经费支持。经费投入包括理论教学的投入、科研经费的投入、实践教学的投入、专项创新资金的投入。只有足够的经费支持,院校才能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活动才能激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建立专项的创新基金,使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由自发变为自觉。

(七)环境营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包括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制度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院校要致力于这个生态系统的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

三、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化

强调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课程的教学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对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要求颇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重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必修课程所占总课时的比例,而对专业方向以外的选修课和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程不十分重视,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中人文类、经管类课程种类少,学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开阔思维、陶冶情趣的需要。因此,导致工程人才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缺少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教育,适应不了现代工程、大工程发展需要。

(二)理论教学死板化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越来越多,学生主动性发挥越来越少,课堂上以理论知识教授为主,教师重视理论备课,准备充分,内容充实,但内容大多通过教师讲教案,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来完成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目标取向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不动脑、不动嘴、不动手,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主动性弱化;另一方面,知识学习主要是注入式的,强化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创新所需要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了,因而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形式化

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高等院校由于资金短缺,与校外的企业、公司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再加上高等院校自身也缺乏工程实践型教师等诸多原因,使得学校设置的实践课程难以有效保证学生进行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实习教学强调模仿训练,创新内容缺乏;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实际的课题和教师的科研课题较少,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等。

(四)教学管理行政化

以管理为重心的人才培养约束固然很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管理制度过多、过死、过严,管理高度行政化,缺乏弹性,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处于这样的管理环境中,学生几乎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学习的自由。学生的创新冲动在强制性、标准化的管理中被禁锢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创新天性和创新冲动早已泯灭,何能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基于工程教育模式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建立基于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

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化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和因材施教,从沉闷僵化的教育转向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为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观念。

(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提倡教师发挥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式包括:第一,增加工科院校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拓宽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和经验。第二,增加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中的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活动。第三,改进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激励那些勇于开拓创新并获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继续开拓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三)优化课程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和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应用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保障学生获得能力的措施、检验学生能力的方法以及补救措施都应有详尽的规划。

2.加强教材建设

目前出版的教材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在编写内容与形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性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性内容多,创新性内容少。近年来在实践中出现的大量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没有体现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中,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4.强化实践环节

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核心地位,尽可能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课内必修实验+ 课外开放实验+ 科技创新活动+ 毕业论文”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辅线”模式,通过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一主线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科研方法和步骤、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放实验、仿真实验、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浮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打造基本技能过硬、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5.探索考核方法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有利于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能力便不能从成绩上得到较好的体现,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摒除单纯以分数论优劣的考核方式。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应把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生的岗前职业培训。选题应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选择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题,并与生产应用和科研课题相结合,尽量做到真题真做。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1.参与科研与创新项目

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把本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成果介绍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前沿研究信息、成果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学术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院校可以为学生开设创造学课程,开设思维科学、创造力心理学、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能等课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积极联系和寻找一批专业对口、适合本校特点的企事业单位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高等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立足学校科研优势,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机制,不断增强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鼓励学生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活动,努力引导他们将课堂、实验室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新课题、新项目,有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科研能力,用知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与市场的需求,亲身体验生产第一线实际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主动地去补充和拓展,从而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长久的实习和就业合作关系,根据用人单位业务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按市场需求培养人才。请企业中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教学工作。让学生早日到合作单位进行试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专业定向招生和培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

5.举办学术讲座

讲座与学术报告会是反映一所大学精神面貌和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涉猎广博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阵地。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院士、知名教授、学者、专家、知名企业家和成功人士,举办涉及自然科学、心理健康、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系列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文化环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6.组建创新类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数模协会、航模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竞技协会等一批学术科技类社团既贴近专业设置又迎合了学生兴趣爱好,既增长了专业知识,又能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7.组织课外竞赛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数控技术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和旅游技能大赛等面向大学生的课外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够加强书本知识的学习,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8.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

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是学生迸发创新灵感的好时机,是他们将课本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自身创新意识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艺术节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各项活动的开展全面加强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打造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9.开展创业教育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创业培训,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是我国高校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该引进创业教育课程和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开设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搭建平台。

(五)建立健全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导思想、过程管理、具体实施等方面,要坚持和遵循进步性、整体性、主体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原则。同时,它需要全校师生统一思想,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设立创新基金,制定激励措施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等方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只有正确认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建立工程教育的创新理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一系列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科学机制,才能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工程创新能力 篇10

一、工程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许多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 限制了学生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训练, 使工程类的学生形成了“重理论, 轻实践, 重科研, 轻实践”的思维模式,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国工程类高校专业划分过细, 学科知识孤立, 专业口径窄, 复合性和多样性欠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过多, 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比较小;培养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面, 常常与工程实际脱节, 并且授课都集中在学期末, 和理论教学分开, 没有形成良好的工程实践模式。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极大的受到了限制, 只能在本学科的狭窄平台活动, 不利于学科交叉、渗透和发展, 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评价与激励机制。目前, 我国大部分工程科类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职称聘任与考核, 只侧重于其科研项目和论文的质量和数量, 而对人才创能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 使得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影响。同时, 工程类学生的考试方式不能仅注重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 忽视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活动方面的考查, 使学生体会不到创新活动成就感和价值感, 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激情、创新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二、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1.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学分, 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各类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讲座, 以及参与各种专业竞赛等创新活动, 至少获得4学分以上的创新学分。为了防止创新研究日趋功利化, 效益短期化, 学校建立并实施“创新学分”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各种监督机制, 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规范, 保证创新学分的质量。

2.改革教学体制。高校培育适应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学术讲座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在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应侧重学生的能力的考查, 同时把学生参与实践科研活动方面按比例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中, 提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 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

3.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我国大部分工程科类高校建立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 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兴趣。指导教师对课题的研究任务进行了合理分配, 创新项目团队成员围绕各自的子任务, 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制定方案, 对实验结果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 每周定期将研究进展在科研团队讨论。最后, 创新团队学生将获得的研究成果向学校管理机构申请研究经费、公开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 获取学分和报酬。

4.借力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全球竞争力排名靠前的欧洲国家, 作为国家教育主体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校企合作在期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高校完全可以借鉴此经验, 深化校企合作,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通过到企业中去实践、去锻炼, 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对所学专业知识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判断能力、整合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能力, 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大学生成才培养模式是可以优化的, 同时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高师院校应紧握时代脉搏, 加强与其他类型院校的交流, 不断调控与优化本校的学生成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这是学生的需要, 是时代的需要, 也是加快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工科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持续深入推动教育改革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同等类型院校的交流, 不断优化我国工程类学生的创新培养模式, 积极开拓培养途径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摘要:笔者结合地方工科院校生源特点和专业办学目标, 探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理工类专业建设多元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培养计划设置、教学改革, 大学生各类创新项目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等, 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一瑜, 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9 (8) :221-223.

上一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下一篇:支票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