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四大

2024-07-13

国际四大(精选十篇)

国际四大 篇1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我国汽配业的发展却显得捉襟见肘,许多市场被国外同类产品占据,中国的汽配产品在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小,销售收入低。

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少,产品科技含量低。目前,我国所引进轿车的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并未完全国产化。生产供应方式相对落后,还没有应用国际汽车界正在推行的“模块化”零部件供应方式。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制造企业关系尚未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运行,常常考虑到隶属关系、地区分割等因素,不能共同追求市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售后服务市

场的经营不规范,短期行为严重。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售后服务市场的国际化和零部件经销的网络化,使零部件行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品牌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整个产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布局较散乱、产品质量不稳定、竞争无序、价格混乱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李庆文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战略性思考》一文中提出,汽配业对于目前空前巨大的市场,缺乏前瞻性的战略和精准的市场定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大趋势中没有准确把握自身定位。目前,我国汽配件生产过度分散,专业化程度较低,与整车发展水平极不相称,很难适应汽车产业配件全球采购的发展趋势。整个汽配产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由于各自盲目发展,汽配业布局散而乱,遍地开花,销售市场和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竞争无序,各汽配厂家为取得市场大打价格战,汽配产品价格混乱。

另外,中国的汽配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的差距更加突出。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水平低,对很多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甚至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在《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中,用户对质量的投诉占66.2%。配件可靠性差,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反复维修、更换配件等问题,造成客户对汽配产品的质量投诉增加,其中发动机、变速器、减振器等关键零部件的投诉更多,汽配件质量问题呈多发趋势。

生产装备和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缓慢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本和技术的引进,中国的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引进合资,我国的汽车制造能力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解放牌水平一下子提高到可以制造奥迪A6、帕萨特B5、别克等近代先进轿车的水平。而且由于国产化的实施,我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这些高水平的轿车往往在未达到基本国产化的预期目标时,就已经又落后了。我国几大主要汽车产业集团都引进了2~3轮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当初日本与韩国也都是从引进起步的,但他们能认真进行技术消化工作,创立自主品牌,通过艰苦的努力捍卫了本国的自主发展权和提高了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现在日本和韩国(特别是日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著名汽车品牌,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开发创新人才,形成了自己杰出的开发创新能力。而中国汽车企业尤其是汽配业,由于长期以来比较注重引进产品,对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足,缺乏产品研发实践,尚未形成产品研发的整体力量,缺乏核心技术。许多汽配企业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从德国、美国等引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对消化吸收却重视不足,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先进的汽配企业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是更为先进的设备与技术,而我们却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我们的生产装备和整体技术水平都落后一大截,靠人力成本或本土优势根本不足以弥补这些差距。

生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不集中,工艺技术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不高

中国汽配企业仍然主要是围绕某一集团发展的,数量不少,但达到一定规模的却不多,尚未形成面向全行业甚至国际市场的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团。目前国内整车厂的自制率仍在50%~60%左右,而国外大公司最多只占到20%左右。如有些小企业才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年产值才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和多种生产,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在日本,一个汽车厂的零部件协作厂就有上万家,而我国一汽、二汽的协作厂尚不足200家,多数零部件靠汽车厂自己生产,而不是由具有专业水平的零部件协作厂去生产,这样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终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加之汽配厂点分散、管理多头、相互封闭、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化程度的低下。

据国家计委的一项调查,我国在册的汽车总装厂已达122家,它们散布在全国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汽车厂商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美国、西欧、日本的汽车生产厂家的总和,数量之多是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同时,在对各地制定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进行研究后发现,有22个省市是把汽车工业列为本地支柱产业的。这说明,在今后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省市为了本位主义而争夺资金、争市场的局面,这将极不利于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从而长期影响和制约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生产以及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缺少独立的品牌和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

中国汽配业在开发、设计、基础理论、技术装备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20年左右。我国几乎没有独立自主开发、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能力,不能参与国际竞争。这种差距与长期以来对汽车科技、产品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投入较少有很大关系。对于汽配业来说,自主开发能力差、技术开发能力弱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是研发费用低。我国汽配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甚至更少,而国外企业一般占到3%~5%。美国通用每年用于开发新品种的经费高达5060亿美元,而我国汽车工业一年总的开发经费才20亿元人民币,投入总量与国外差距就更大,以致造成我国汽车产品品种少,技术水平落后,70%的零部件企业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人才匮乏。以一汽为例,其技术开发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2.6%,而日本丰田公司占到9.8%。如此巨大的差距也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三是缺乏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不能适应世界汽车业发展的需求。除了“奇瑞”、“吉利”等寥寥可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品牌。我国汽车企业绝大多数是合资经营,虽然合资经营促进了我国汽车业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变化,加快了我国汽车业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我国汽车业民族品牌的缺乏。

中国汽车的销售服务网络与国外汽车服务贸易体系相比距离还很遥远,服务水平也较落后。我国汽车市场目前还停留在现货现款的销售阶段。订单生产、以品牌为核心的专营维修站为主渠道的配套销售的基本模式在我国尚未形成。在电子商务及销售、服务、保险等方面则差得更远。同时汽车销售、保修维修、配件供应等服务功能还很不完善。

国际化人才引进的四大误区 篇2

误区一:目标不明

我们很多企业引进了国际人才,只是因为希望引进这样一个国际人才便引进了来,至于真正的业务需求是什么?希望通过他帮助打造什么样的能力?这个人来了以后,具体负责哪个部门、哪些业务,还是负责主抓一些具体战略举措或转型举措的落地?他是要对盈利负责呢?还是只主要担任顾问角色呢?这些问题在人才引进时并未具体想清楚。

目标的明确至关重要,即使同样一个岗位,适合的人才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以首席战略官(CSO)为例,理论上来讲,CSO的工作需要帮企业与各业务理清战略方向,并推动变革以实施战略,同时确保重大决策的制定与战略一致。但是,一个既有战略思维,又深谙行业趋势,同时兼具实施战略推动变革的超强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全才如果难求,那么根据企业的战略及其在战略实施阶段的不同,具体适合的CSO人选可能有很大不同。如果企业的业务发展遇到重大瓶颈而战略亟需梳理,具有超强战略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应是侧重,如果战略已明确且其中很大的成分是要大举兼并并购,那么一个富有战略性并购与整合经验的人应该是首选。但如果企业战略意味着重大的转型,推动变革的执行力与经验则应该成为侧重。

而很多中国企业想引进人才,就去找一个同行业对标的国际先进企业的对应岗位(如CSO),认为拿来就能发挥作用,这是个误区。擅长想事的人与擅长做事的人可能完全不一样。而期望值设得不对,人才启用后双方都可能产生很大落差。我有一个客户,曾经引进了一个国际人才,根据当初的岗位描述找来了一个擅长经营的人才,来了以后也雄心勃勃地准备扛起一番业务责任,大大改善其盈利能力。结果上岗后发现他的工作其实更像顾问角色,这与他本人的爱好与擅长对不上,所以很快就跳走了。

所以说在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时候,首先岗位需求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量体裁衣。我们看到的很多情况是,企业找人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想清楚,甚至可能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岗位说明书。

企业除了根据具体需要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合适的人选,更需要明确这个人才需要发挥的作用。企业引进国际化人才,更多时候是需要借助他来打造机构化的能力,能够把他的能力内化为组织的能力,成为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与DNA。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人才怎么流动,只有机构化能力才是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东西。如何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很多企业在引进人才的时候都没有深入思考过。

如果引进外来国际人才的目的是建立机构化能力,那就要跟他的考核明确挂钩。你需要他建立起什么管理体系,什么流程,在他任职期间,要带出什么样的队伍,最好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很多国际企业里,继任计划是非常普遍的——考核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你能够在一定时间,培养出你的接班人。对于国际人才,应该也有这样的要求:他能培养多大的队伍,他能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体系,他能培养几个接班人的人选。

误区二:孤掌难鸣

很多中国企业认为,引进了人才自然就能把国际最佳实践带进来,自然而然整套体系就建立起来。曾经有一位企业高管跟我探讨引进的国际人才的人选,我问是否允许这个引进人才带上自己的小团队,他表示惊讶:“招他进来就是希望他具备全套能力,如果这个人还得再带一队人才能完成工作,我们岂不是招了个‘爷’来?”

这位高管对引进人才的期望值应该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期望引进的人才自动能把一摊事都管起来。但事实往往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可能现有内部人员的能力与引进人才需要完成任务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其次,越是国际最佳实践丰富的企业,往往越是具备系统而有序的管理流程与体系,且专业化分工很明确,高管要么站在很高的角度运筹帷幄,同时倚靠下属团队与流程进行日常执行,要么是某一具体领域的专才。而很多中国企业体系尚待建立,往往寄希望于一个引进人才就能搞定一整套事儿。再者,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与行为方式,一个引进人才,特别是 “老外”,初来乍到对于内部资源如何调动,显性的与隐性的决策机制究竟是怎样的,一时半会恐怕搞不明白。再有就是国际最佳实践如何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效嫁接,真正能够生根发芽?所以企业一定要考虑清楚需要给引进人才提供什么样的支持与空间。他至少要有一个与他能力匹配的小团队,才可能作为一个组织的有机部分开始运转起来。有些时候,引进一个人,周围其他支持框架都不在的话,他不一定能生根发芽,可能就枯萎下去。

德国大众和上海一汽合资的SVW,采用了目前看来很有效的双高管制管理模式,

中国人的强项是深谙中国市场的开拓,而德国人的强项更多是在技术与制造方面。所以在技术和制造方面的职能,一把手是德国人,副职是中国人。而面对市场与销售的职能,则正职为中国人,副职为德国人。这种配对管理制不一定是唯一最好的方法,但至少在SVW还是做得很好的。

最佳实践的“拿来”是要量体裁衣的。要知道企业的局限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做什么样的调整,什么事情在内部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真正动用资源,这些只有内部人才是最清楚的。如果一个外来者有熟知企业内部的人和他配对,就比较容易嫁接。另外,除了为引进人才考虑配套的人才与队伍,还需要考虑如何有配套的机制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有的企业家认为,现在内部的人能力低,理念也差,与其想办法花功夫改变内部人,不如招一些带着先进理念的外来者,让这些人帮我做事就好了。但是中国有句话叫“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如果一个企业的机制体制没有调整,即使外面引进一个人,他的先进理念很快也会被同化。

误区三:重外不重内

很多企业认为,如果我现在没有能力,那引进人才就解决能力打造了。这更多是一种很急迫的心情,希望引进一个国际经理人把问题解决。但从长远来讲,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需要两手抓。如果过于强调外部引进,大多数重点岗位必须是满足一定条件的职业经理人才可以担任,这本身会产生多重弊病。

第一,有可能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内部员工会认为升迁无望从而失去工作热情,造成人才流失。内部的人会觉得没有希望,因为上面很重要的位置,领导都是想着引进来的人。那我有什么发展前途呢?我的职业生涯应该怎么去规划呢?第二,会造成内部员工与外来人才之间的矛盾,使得引进人才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帮助,难以发挥作用。如果他来了,内部的人就没有什么发展前途,那就没有动力了,而且外来和尚没准过两天就走了,不一定换谁来了。如果这样,内部人对引进人才的接受程度和配合也会差很多。第三,引进一个合适的国际化人才耗时耗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快速期与转型期所需要的人才规模。

所以,好的人才引进重点还要考虑如何把引来的火种建立起一个有机、良性循环的机构化能力,变成企业的DNA。一旦人走了,企业还是可以不断去打造这种能力,这才是长久之计。比较好的人才引进,是引进的这些人对内部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并且加强彼此之间的配合。加强配合就是说,引进的人来了能够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成长都是非常好的。那原来的人员就会愿意向他学习、与他配合。宝马中国区老总是在华已经呆了20多年的中国通,他把向他直接汇报的岗位很快都本土化了。“因为如果我全部用德国人,中国人会觉得他往上走没什么前途。如果中国员工能看到往上走有前途,就会愿意更好地去学习,更好地培养自己,更好地去成长,更好的业绩表现。”利用引进人才作变革精英,用他来做一个火种,让星星之火燎原才是更要考虑的。

平安集团曾经一度有60%的高管都是引进的海外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是为了培养本土人才,建立管理体系,确保运营标准与流程符合国际最佳实践。一系列的导师计划以及轮岗计划促使这些海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这样培养了一大批中高层经理,可以胜任更重要的岗位。所以平安在引进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就储备了很多人才。

许多跨国公司借助外籍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的经验也不妨作为中国企业的借鉴。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一开始是派外籍人员来华管理。这些外籍高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把总部的最佳实践带来,建立体系,跟总部保持衔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当教练培养人。所以公司对他们的考核里,有没有培养好接班人是很重要的一条。摩托罗拉公司外籍高管的雇佣合同里清晰地规定,要求他们在中国任职的2-3年内必须寻找并培养一个本土接班人。今天,摩托罗拉公司中层经理以上超过85%都是中国人,这个比例比许多外企都高。IBM公司要求所有的中高层外籍经理必须在其任期内担任七八个高潜力本土人才的“教练”,其中的3位则成为该外籍经理离任时的接班人选。

误区四:拔苗助长

一些企业在引进外来人才时,也知道要与内部管理能力对接,但是对接需要分阶段和步骤,有时候还需要桥梁,外来人才的作用有时也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

华润这家很优秀的国有企业,在大量引进职业经理人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它从跨国公司挖走了相当一部分有西方生活和工作经历的中国人,这些人过去以后,大多适应得很好。挖去的人往往先放在职能部门,从职能部门去理解业务、体验文化,在对华润有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证明自己以后,这个人就可以具体去经营一项业务,对整个业务的业绩负责。同时,华润对内部人员的培养也是很花功夫的。它把中上层干部组织起来,理论结合实践,进行18个月领导力培训项目,董事长宋林亲自当班主任。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引进国际化人才,重心放在构建机构化能力上是效用最大的。

2013国际亚麻业四大悬念 篇3

中国内需市场较之去年或将活跃一些,“第一夫人概念”有助民族品牌形象的提升,“例外”这样的牌子也一向对亚麻类服饰颇有好感,这是利好。与此同时,新政将力促城镇化运动,对内需市场的影响力将逐渐显现。

欧美日市场前景暂未明朗,欧债危机尚未化解,美国状况相对较好,但是日本受汇率影响很大,加之脆弱的中日关系,前景难以预料。

原料后市价格如何演变?

一季度的涨价多少有些反常。分析其中缘由,既有集中性大量采购所致的恐慌性跟进,也有优质原料供需不甚平衡的原因。其实总量上原料并无不足,后市如何演变还有待观察,不确定性很大。

一般来说,本年度亚麻原料价格的走势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走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幅度、流行趋势、气候条件、亚麻种植面积、汇率、区域安全等等。

亚麻针织纱的旺市能否持续?

亚麻针织纱需求量迅速增大,这到底是一时的流行还是一种趋势呢?据了解,今年春夏季时装流行针织面料,按照规律,明年依然会流行。所以亚麻针织纱旺销首先与时尚、流行有关。

另一方面,亚麻针织纱大旺,也有非时尚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技术与成本原因。针织面料及服装的染整工艺相对简单,工序较短,用工较少,成本较低。因此,随着中国亚麻针织纱质量的提高,很多南欧、北非及土耳其的针织厂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亚麻针织纱。由此可以说,亚麻针织纱市场向好或许是一种趋势而非仅仅是流行。

中国亚麻面料市场能否风光重现?

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亚麻面料的出口影响甚大。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印度与欧美的联系更紧密、更自然,这就使得印度企业在获得欧美纺织服装巨量订单时具有相对优势。很显然,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自然会受到一些影响。再加上印度自身的内需市场也有堪比中国的巨大潜力。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依靠地缘优势,与印度形成合力,南亚正逐渐成为我国亚麻纺织业的主要竞争者。

因此,欲再现中国亚麻纺织面料的过往辉煌,困难很大。唯有通过创新,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来,中国面料行业才能风光重现。(作者为北京上诺天工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际四大 篇4

20世纪80年代初前后,中国先后加入四大国际测绘组织———国际大地测量协会 (IAG) 、国际地图制图协会 (ICA)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 (ISPRS) 和国际测量师联合会 (FIG) 。1977年8月,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 (IUGG) 接纳中国为正式会员,中国测绘学会同时成为国际大地测量协会 (IAG) 会员,从1980年开始,中国测绘学会先后组团参加历届IUGG大会和IAG学术会议,担任IAG执委、副主席和IUGG执委。1980年8月,中国测绘学会组团参加了ICA第6届代表大会和第10届国际制图会议,被接纳为ICA国家会员,此后连续派团参加了第7~13届代表大会和第11~23届国际制图大会,同时推荐三人担任ICA副主席4届。1980年7月,中国测绘学会组团参加了ISPRS第14届大会,被接纳为ISPRS正式会员,此后连续派团参加了第15~21届大会,推荐多人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大会主席和ISPRS秘书长。1981年8月,中国测绘学会组团参加了FIG第16届大会,被接纳为正式会员,此后连续派团参加了历届代表大会及有关学术会议,并推荐人员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通过参加四大国际测绘组织及其活动,了解了国际测绘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与趋势,参与了国际测绘技术交流与合作,确立并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测绘界的地位与影响。

国际四大 篇5

这说明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

报告认为,对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才数量和结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四大特点: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

2009年国际形势的四大看点 篇6

2009年的国际形势是去年的继续,有哪几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看点呢?我以为有四大看点:第一是经济危机如何发展,二是奥巴马上台后如何“变革”,三是大国关系如何演变,四是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经济危机如何发展?

目前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是1929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头等大事,目前危机尚未见底,危机今后如何发展关系重大。

关于这场危机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为了制止危机的蔓延,国际协调正在发挥作用。今年4月2日要在伦敦举行20国集团会议,会议将对世界面临危机的状况做出评价,并对制止危机的蔓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次会议将是举世瞩目的。在国际协调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措施,这些措施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围绕这场危机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这场危机将导致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这项改革不仅关系到当前,而且关系到未来。当然,改革将是渐进的、艰难的,但必须得改,这是确定无疑的。

需要指出的是,面对这场来势凶猛、威力巨大的危机,世界各国正在加强合作与协调,这一事实印证了胡主席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峰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危机正在把世界联合起来,这件事情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奥巴马如何“变革”?

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今年1月20日有400万美国人涌向华盛顿见证奥巴马就职这一历史性的场面,盛况空前。据民意调查显示,80%的人对未来具有信心,这就是说,美国人对奥巴马有很高的期待。期待很高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最近奥巴马身边的人说:“奥巴马是人,不是神”;奥巴马自己也说,他在竞选时的一些允诺不会兑现。显然,这是要美国民众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奥巴马上台首先要抓的是经济问题,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为经济危机。美国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失业率高达7.2%,创16年新高,危机还在蔓延。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最可怕的是经济危机演变为就业危机,从而引发社会危机,造成社会动荡。所以,奥巴马上台前就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就业计划,要创造300万的就业机会。目标是宏伟的,但如何做到,美国人都在拭目以待。奥巴马在经济领域究竟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促使美国步出衰退?这是美国人很关心的,也是世界各国都在注意观察的。

奥巴马上台后外交政策上会做出哪些调整,这是全世界都很关注的。奥巴马在竞选过程中对布什的外交政策猛烈抨击,他上台之后究竟会怎么做?在伊拉克、阿富汗,在应对恐怖主义方面,政策上究竟会做出哪些调整?在处理美国与其它大国关系上哪些方面会延续布什的政策,哪些方面会变?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关注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

大国关系会如何演变?

大国关系决定国际关系的总体气氛。奥巴马上台后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十分关注自身与美国的关系会如何发展变化。在大国关系中,美俄关系会如何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去年格鲁吉亚战争期间,美俄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俄罗斯的舰队在黑海和北约的舰队对峙,这种状况在冷战结束后还是第一次。此后,美俄双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双方紧张关系有所缓解。奥巴马当选后,俄方频频示好,奥巴马、希拉里都说了一些愿意发展美俄关系的话。美俄关系仍牵动全局,希望双方的关系能不断改善和发展。

今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30周年,中美两国都热烈庆祝了这一重要的日子。过去30年中美关系大发展,是当年对中美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从这次庆祝活动双方发出的信息看,中美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这已经成为中美双方的共识。中美关系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而且有利于世界。

中欧关系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访问瑞士、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布鲁塞尔欧盟总部,这表明中国对欧洲的重视。中欧关系尽管出现了一些麻烦和困难,但必须看到中欧关系的主流是好的,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

热点问题如何变化?

2009年的元旦是在加沙的战火中到来的。阿以冲突自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来持续了60多年。加沙的战火向阿以双方和国际社会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难道这场冲突在新世纪还应当延续,演变成新的百年战争吗?如果是这样,将会对21世纪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我们希望阿以冲突能够在有关各方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缓和紧张局势,通过谈判求得解决。

朝核问题经过六方会谈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国际社会希望六方会谈的势头能够保持,并在2009年取得新的进展。

伊朗核问题也是世界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此事关系重大,大家都十分关注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有何新的动向。我们一向认为,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是最佳选择,希望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势头在2009年能够增强。丘吉尔有一句名言:“谈比打要好。”伊朗核问题更是如此。

世界正处在一个深刻的变化过程中,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2009年的国际形势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冷门”是不能排除的。然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尽管在其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困难或障碍,但这股时代的潮流会继续前进,这是确定无疑的。

吴建民

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中国驻荷兰大使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大使

中国驻法国大使

国际展览局主席

外交学院院长

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现任外交学院教授

欧亚科学院院士

国际四大 篇7

作为最主流的国际专业投影机网站之一, 〈projectorcentral〉的评测以严谨公正客观著称, 并因此成为海外投影爱好者、用户选购投影产品的重要参考。而作为全球科技领导品牌, 美国优派 (View Sonic) 提供的小无敌PLED-W200, 获得了〈projectorcentral〉的高度认可, 并在性能、特点、易用性、价格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评定, 在最高五星的评定中, 四项评定项目全部获得了超过4星级评定的好评。

优派“小无敌”420克的重量, 却有着300流明的亮度, 这使得Allan Abbott在该文中表示优派“小无敌”不但不到一磅的重量, 亮度还达到了300流明, 使得迷你投影机和微型投影机之间的界线已经模糊。而全面支持三脚架的使用, 让“小无敌”完全脱离了传统桌面和专配底座的限制, 最大80寸的画面, 拥有WXGA/1280x800高分辨率, 130%NTSC的更宽广色域以及View Sonic真优彩技术, 更使得“小无敌”成为了用户生活、工作上的好助手。

国际四大 篇8

稳健性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传统和原则, 是好消息与坏消息的确认的非对称的及时性, 会计稳健性在股东 (管理层) 和债权人的契约、股东一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法律契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能减少管理者的乐观的机会主义情绪, 可以缓解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 也可以减少诉讼风险降低诉讼成本。我国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受理争取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1.15通知》) 及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1.9规定》) 正式拉开了我国审计师民事法律责任的序幕, 审计师的民事法律风险越来越大, 这也标志着审计民事赔偿责任风险的真正降临。目前国际“四大”在中国是高审计质量的代名词 (张奇峰, 2007) , 国际“四大”在中国发布旨在提高审计师法律责任保障审计师职业谨慎的《1.15通知》和《1.9规定》的背景下是否保持较强的职业谨慎、显著地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呢?这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方法的选择上, 邱月华、曲晓辉 (2009) 认为应考虑计量方法在中国适用性问题, 应选择盈余-股价和应计-现金流模型。但盈余-股价模型存在固有缺陷 (D ietrich等, 1997) 。同时为了考察国际“四大”在《1.15通知》和《1.9规定》执行期间是否保持职业谨慎、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所以本文以2004年至2006年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应计—现金流模型为计量方法对此进行检验。

二、文献综述

(一) 会计稳健性的产生原因

在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方面, 从国外研究来看, Ball, R obin和Sadka (2006) 在稳健性与权益市场、债务市场之问的国家横截面关系的研究中发现, 债务市场规模解释了稳健性的国家横截面变动, 而权益市场规模则对稳健性无显著影响。Bally和Shivakum ar (2005) 发现上市公司比私有企业更稳健, 即公开权益市场比私有权益市场更需要稳健性。Peek, Cuijpes和Burjink (2006) 认为公司在上市前更多地为关系型融资, 而在上市后转化为市场化的融资, 在关系融资下信贷人对公司的了解更深, 因此对稳健性的需求并不高, 而在转化为市场化融资后, 对稳健性的需求提高, 因此公司上市后稳健性程度上升。La Fond (2005) 在所有权结构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 所有权分散的企业的财务报告更稳健, 集中则更不稳健, 认为这是因为以私下沟通作为信息传递的主导机制的关系基础治理系统降低了对稳健会计信息的需求。在国内, 曹宇、李琳和孙铮 (2005) 使用我国数据研究发现了大股东控制权越强, 其会计盈余稳健性越差的结论, 而大股东董事长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也降低了盈余稳健性。李远鹏和李若山 (2005) 以及李远鹏 (2006) 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稳健性及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却发现, 很多研究得出的上市公司整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并非真正的稳健性, 而是亏损公司“洗大澡”造成的假象, 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由于退市管制制度导致了亏损时选择稳健, 而在盈利时则不选择稳健的会计政策。牛建军、岳衡和姜国华 (2006) 所指出, 我国的稳健性的上升实际上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提高, 而非来自于盈余稳健性的改进。但高质量准则需要的是盈余稳健性 (Ball和Shivakum a 2005) , 上述研究的发现往往是缺乏对资产负债表稳健性的控制所导致的。廖洪、翟华云 (2007) 验证了事务所的经济依赖性对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研究表明, 事务所的经济依赖性越强, 公司的盈余稳健性越高, 即事务所的经济依赖性提高了公司盈余稳健性。

(二) 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

在会计稳健性的经济后果方面, A hm ed, Billings, M orton和Stanford-H arris (2002) 发现, 在控制了企业债务成本的其他决定因素后, 会计稳健性与更低的债务成本相关, 会计稳健性对于减轻债券持有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及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有重要作用。Zhang (2004) 检验了债务签约过程中会计稳健性的效率收益, 分析了稳健性对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的事后和事前收益。Zhang发现, 在借款人面临不利冲击时, 债务协议违反的可能性随着借款人的稳健性递增, M oerm an (2005) 发现借款人的会计稳健性降低了其对应的贷款交易的买卖差价, 更稳健的财务报告降低了与债务协议相关的信息成本, 并提高了二级市场交易的效率。Easley和H ara (2004) , H ara (2003) , 以及Leuz和V errecchia (2004) 表明稳健性可能有助于降低企业特定的无法分散的信息风险, 并因此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王宇峰、苏逶妍 (2008) 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越好的企业, 在投资机会下降时, 会更及时地削减投资, 即投资效率更高。

《1.15通知》和《1.9规定》发布以后, 对审计师的法律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而法律风险也是影响会计稳健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所以在中国法律风险环境下, 国际“四大”对会计稳健性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 则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李嘉明、雷春燕 (2010) 认为国际“四大”能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内生性原因和外生性原因。内生性原因认为国际“四大”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是由于国际“四大”的内生性引起的, 即国际“四大”保持较高的审计质量, 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是由于国际“四大”有优秀的审计人员、先进的审计技术以及成熟的审计程序带来的, 外生性原因认为, 国际“四大”提供较高的审计质量, 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是迫于外力而形成的, 是外生性的, 这些外力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四大外力的影响, 一旦外力不存在, 国际“四大”的职业谨慎未必比非四大高, 并且K huranaand R am an (2004) 认为, 在转型期国家, 外力 (法律风险) 是影响国际“四大”职业谨慎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 国际“四大”在中国的法律风险背景下, 是否仍然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呢?从国家目前颁布的文件来看, 《1.15通知》和《1.9规定》对于完善审计师法律责任体系具有重要作用。《1.15通知》的内容简单, 对审计师而言, 敲响了民事赔偿责任的警钟。《1.9规定》在虚假陈述的认定、受理与管辖、诉讼方式、归责原则、免责事由、责任性质、损失认定等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规定, 《1.9规定》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来说, 意味着证券审计民事赔偿责任风险的真正降临。虽然《1.9规定》比《1.15通知》具有较大的可执行性, 但《1.9规定》在民事责任的诉讼主体、诉讼方式、认定依据及尺度、归罪原则、赔偿责任等方面都有许多缺陷, 这些导致《1.9规定》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蒋尧明, 2009) , 所以才有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2007]12号法释--《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12号法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缺陷。另外, 由于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国际“四大”比非四大法律风险更低 (刘峰、许菲2002) , 同时, 笔者在中国证监会网站“证监会公告--处罚决定”栏目下查找2004年至2006年的违规处理没有发现一条有关国际“四大”处罚记录。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1.15通知》和《1.9规定》在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存在种种缺陷导致执行困难重重, 审计师的法律风险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提高, 国际“四大”在中国较低的法律环境下没有保持较高职业谨慎的强大压力。由于无法度量国际“四大”的职业谨慎, 只能通过被审客户的会计稳健性来代替, 如果国际“四大”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 那么被审客户的会计稳健性也越高。鉴于国际“四大”在中国的法律风险较低, 所以, 本文提出假设:

H0:国际“四大”在《1.15通知》和《1.9规定》执行期间没有能保持较高的职业谨慎, 不能显著地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4年至2006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选择程序如下:删除金融类企业;剔除ST企业;删除掉当年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 之所以要删除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样本, 主要考虑是如果审计师已经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则表明它对管理层的会计处理有不同意见, 仍然包括这部分样本, 容易得出混淆的结论;剔除样本缺失的公司, 最后得到2949家上市公司做为最后的研究样本。

(三)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度量, 本文选取Basu (1997) 和Ball、Shivakum ar (2005) 应计-现金流度量方法来度量会计稳健性, 其度量公式如下:

其中:Ei, t为第i个公司t时期的净利润, CFOi, t为第i个公司t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 TAi, t-1第i个公司t-1时期的资产总额, Negi, t也为虚拟变量, 当时取1, 否则取0.在此模型中, 的系数α3应该显著为负, 因为这是会计稳健性的体现。要考察国际“四大”与非国际“四大”所审计的会计利润在稳健性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遵从Basu (2002) 和K rishnan (2005) 的研究方法,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模型中加人国际“四大”的哑变量, 即FBi, t虚拟变量, 当公司i选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进行审计时, 取1, 否则取0, 从而有下列模型:

在上式中 的系数α7是本文要考察的, 如果上市公司选择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提高会计稳健性, 那么α7应该显著为正, 如果降低了会计稳健性, α7应该显著为负, 如果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会计稳健性没有影响, 那么α7应该不显著。如果四大能够加快正现金流的确认, 那么α5显著为正, 否则显著为负。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根据 (表1) 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聘请国际“四大”进行审计的均值为0.08, 在较低的水平上, 表明我国对四大的需求并不高, 样本公司的会计应计均值在-0.043%水平上, 四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均值为-0.002。

(***代表在1%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5%水平上显著, *代表在10%水平上显著, 下同)

(二) 相关性分析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见 (表2) , 可以发现, 会计应计A CCA与各变量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 四大对正现金流的影响与会计应计存在正相关关系, 四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与会计应计负相关, 另外从 (表2) 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均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均可进入模型。

(三) 回归分析

模型的回归结果如 (表3) 所示, 在模型中, 表示会计应计与正现金流的关系, +表示会计应计与负现金流的关系, 为负现金流相比正现金流与会计应计的增量关系,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计稳健性, 表示四大对正现金流与会计应计关系的影响, 表示四大对负现金流相比正现金流与会计应计关系的增量影响, 也就是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在本文中, FB*CFO的系数为0.065, 且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四大加快了正现金流的确认, 同时FB*CFO*D R的系数为-1.113且在1%水平上显著, 说明国际“四大”不但没有提高会计稳健性反而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同时模型的拟合度在33.6%, 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五、结论

国际四大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外包审计,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审计成本

一、引言

上市公司为满足多方需求,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编制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作为委托方, 其目标是花最少的审计费用获取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一直以来, 社会各界对国际“四大”倍加推崇, 然而, 2001年安达信破产, 2004年德勤深陷“科龙门”, 2007年毕马威因在新华工程中出具不实审计报告遭到起诉, 2010年, 安永遭到美国证监会指控, 2012年, 普华永道被处以140万英镑的创纪录罚单, 2013年PCAOB公开批评普华永道审计质量控制不严。这些事实使“四大”的神话不攻自破。

关于上市公司外包审计业务水平的研究不计其数, 但多聚焦于整个审计市场, 而具体到本土所与国际“四大”具体的对比研究相对少见。一直以来, 国外学者多数认为国际“四大”的审计水平高于非四大。然而, 在我国审计市场上两者的差距并不像国际市场上那么显著。

本土所通过合并、转制、海外扩张等各种有效途径, 从各方面增强自身实力, 其竞争力早已不容小觑。现如今, 公司聘请“四大”来审计财务报表, 通过购买审计意见向社会各界传递一种财务健康的信号, 提高企业财务报告可信度的事件并不少见。本文试图从上市公司角度, 运用最新的统计数据, 着眼于审计质量、审计成本两个参考因素, 对本土所与国际“四大”的审计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估。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四大”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 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四大”审计质量显著高于非四大。Becker (1998) 的研究指出, 不同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有差异, 且这种差异体现在可操纵应计项目中, 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明显低于其他上市公司。原红旗和李海建 (2003) 将审计意见作为被解释变量, 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逻辑回归, 结果是事务所类型不影响审计质量。吴水澎和李奇凤 (2006) 以2003年上市公司为样本, 并考虑了自选择问题, 研究发现国际“四大”高于国内十大, 国内十大的审计质量高于国内非十大。但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四大”审计质量并非高于非四大。郭照蕊 (2011) 发现, 国际“四大”与非四大在审计质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某些年度国际“四大”甚至比非四大更差。

许多学者认为国际“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收费没有明显差异。但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 他们认为国际“四大”审计收费明显高于非四大。郭葆春 (2009年) 通过验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效应, 证实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高于其他事务所。刘雪妮和许珂 (2011年) 通过研究发现, 国际“四大”的审计收费明显要高于其他的会计师事务所。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近几年, 关于国际“四大”的丑闻频繁发生, 这让信息使用者对其高审计质量产生质疑。在国际“四大”遭遇质疑的同时, 国内本土所遵循政府引导, 加速合并重组,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高薪聘请高级人才, 规范审计业务, 审计业务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 事务所本土化具有国际“四大”不可比拟的优势, 本土所更加了解我国国情, 有助于审计人员进行有效的审计沟通, 从财务报表表层面探究到深层次问题。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 在同等情况下国际“四大”比我国本土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虽然事务所类型不一定代表审计质量水平, 但本文同样假设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 所收取的审计费用应该越多。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审计收费相同的情况下, 本土所的审计质量优于国际“四大”。

假设2:审计业务相同的情况下, 本土所审计收费低于国际“四大”。

(二)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研究所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审计意见类型以及审计收费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考虑到研究的需要, 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以下数据: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聘请两家以上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被ST的上市公司;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最终选取了2007-2012年沪市A股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获取有效样本数600个。

1. 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共同变量说明。

Big4表示公司聘请的事务所是否为“四大”, 是, Big4=1, 否则为0;Ln Size表示公司规模, 取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evit表示杠杆比率, 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Opinion表示是否出具非标意见, 则Opinion=1, 否则为0;District1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福建、辽宁、内蒙古, 则District1=1, 否则为0;District2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河南、河北、山西、湖北、黑龙江、四川、湖南、安徽、吉林、陕西, 则District2=1, 否则为0;District3表示如果公司所在地为江西、重庆、广西、海南、新疆、云南、青海、宁夏、贵州、甘肃、西藏, 则District3=1, 否则为0。

2. 审计质量其他变量说明。

DA表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可控应计利润绝对值, 用来反映盈余管理程度;TA表示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总应计利润=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ROA表示总资产收益率, 为净利润与总资产之比。

3. 审计收费其他变量说明。

Lnfee表示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Inratio表示存货与总资产的比率;Reratio表示应收款项之和与总资产的比率。

(三) 构建回归模型

1. 学者们一直在探究如何将审计质量量化。

以往的文献大多从盈余管理的视角出发, 这种研究方法得到了公认。本文结合我国审计市场的特点, 借鉴Becker等 (1998) 研究盈余管理的多元回归模型,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2.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收费的研究大多运用simunic模型。

本文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对simunic模型进行适度修正。模型建立如下: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 2007-2012年不同公司之间可控应计利润差距很大, 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差距较大。选择“四大”提供审计服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较小 (9.7%) , 样本中只有4.7%的上市公司接到了非标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 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等省市占据总数量的一半多 (61%) , 而江西、重庆、广西、海南、新疆、云南、青海等地区的上市公司只占13.1%, 可见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

(二) 相关性分析

本文将2007-2012年面板数据求得的各变量值导入eviews分析软件, 得到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表3) 。由表2可知, DA与BIG4的相关系数是0.099, 是否由国际“四大”审计与可控应计利润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本文推测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利润相对更多, 国际“四大”的审计质量低于本土所的审计质量。该分析结果符合本文的假设1。

由表3可知, LNFEE与BIG4的相关系数是0.263, 是否由国际“四大”审计与审计收费呈现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说明国际“四大”的审计费用反而高于本土所审计费用, 这一结果与本文假设2符合, 但这只是初步检验结果, 不排除加入相关变量后, 相关性变弱甚至消失的可能性, 因此本文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三)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依据表4分析, 若其他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Big4与DA的回归系数为0.1003。基本可以确定由国际“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 可控应计利润的相对额高于由本土所审计的上市公司, 本土所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变得相对较小, 本土所审计的上市公司可操控应计利润相对更低。因此,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国内本土所比国际“四大”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

依据表5分析, 若其他变量得到一定的控制, Big4与INFEE的回归系数为0.6866。可见上市公司若聘用国际“四大”为其审计, 明显要付出更多的审计费用, 存在收费溢价。这证实了表4的结论:2007-2012年间, 审计质量水平大致相当的国际“四大”比本土所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

本文选取了2007-2012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10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 全面分析后得出结论:“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非四大的审计质量甚至高于“四大”审计质量, 并且非四大的审计收费明显低于“四大”的审计收费。上市公司在今后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 不必刻意选择国际“四大”。若上市公司客观地选择本土所作为受托方, 不但能提高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的质量, 还能降低上市公司的总体成本, 有利于我国审计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国际“四大”角度分析, 国际“四大”是盈利组织, 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公司, 在此目标的引导下, 针对不同的环境, 其具体策略就会有所差别。而我国的审计风险和法律风险较低, 国内本土所发展较晚, 而且我国出台的政策法规使得国际“四大”比本土所面临更小的审计风险。与此同时, 本土所为了谋取生存, 努力壮大自己, 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收费, 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这个角度, 不难理解为何国际“四大”在我国的审计质量低于本土所, 而审计收费高于本土所。从本土所角度分析, 首先, 政府出台政策积极引导本土所“做大做强”, 鼓励本土所合并, 加强本土所的核心竞争实力, 2007年5月中注协发布的《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意见》, 不仅为本土所合并提供了政策支持, 也为本土所走出去找到了政策依据。其次, 本土所在合并后, 逐步重视对客户盈余管理水平的控制, 提高审计质量。再者, 国内本土所正在积极的进行海外扩张, 为了实现国内本土所跨出国门, 走向世界, 本土所主动强化内部管理, 高薪引进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1) 替代变量的选择。国外学者认为可操控应计利润可以用来衡量审计质量, 然而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该指标可能不是最好的, 寻找合适的指标一直是学者们探究的难题。本文研究的结论仅是在搜集整理最新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出的。 (2) 样本量的选取, 由于数据库中的数据并不完整, 许多样本量被剔除, 数据完整性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蔡春, 黄益建, 赵莎.关于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沪市制造业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05, (2) .

[2] .刘峰, 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J].会计研究, 2007, (3) .

[3] .漆江娜, 陈慧霖, 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 2004, (3) .

[4] .王振林.政府规范、审计服务的供求与审计收费——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D].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5] .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3, (2) .

[6] .Basu S.,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7, 24: (1) .

国际四大 篇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代表杜大伟博士、世界绿色建筑协会主席Tony Arnel等8位来自国内外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在大会综合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大会的14个分论坛,分别是“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绿色建筑与智能化”、“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等专题论坛,有来自国内外的60多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发表演讲。其中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杂志社承办的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论坛由于多位业界领导、专家的主旨演讲而尤为引人关注。

展览会有10多个国家的160多个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生产厂商等展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案及工程实例、建筑智能技术与产品、建筑生态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绿色建材技术与产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与工程实践、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供热体制改革方案及工程实例、新型外墙保温材料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

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筑节能”。与前四届大会相比,本届大会特点凸显:

一是内容更加广泛。研讨会共安排了1个综合论坛和14个分论坛。分论坛除继续保留以前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绿色建筑与智能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工程实践”、“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利用与工程实践”、“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运行监管与节能服务市场”、“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供热体制改革与建筑节能”等,将原来的“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与“新型外墙保温材料与技术”分论坛合并成了“新型外墙保温技术与绿色建材”分论坛外,还根据国际国内建筑节能方面的热点问题和目前建筑节能的几项重点工作分别设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太阳能技术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分论坛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创新——德国被动式房屋标准”、“应对气候变化——建筑领域减少温室气体的先进能源技术”、“美国绿色技术”专题论坛。

二是学术水平更高。大会成立了由10位院士和32名国内外专家组成的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由学术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对征集到的200多篇论文进行了审查,择优选取了其中的122篇文章,编辑出版了《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5》。在大会上发表演讲的国内外专家总人数超过130人。演讲专家包括来自世界银行、世界绿色建筑协会、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波兰、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20多个国际机构、国家(地区)和国内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国外的许多专家演讲,都是由国外主办单位精心挑选并推荐的权威专家。

三是参会嘉宾规模更大。随着国内外对绿色建筑及建筑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大会影响力的提高,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大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纷纷加入大会的主办、协办单位之列。德国、法国、美国等都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了代表团来参会参展。除了来自绿色建筑、建筑节能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机构的知名专家参加大会外,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科技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工业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绿色建筑设计和建设单位、工程公司,技术集成单位,房地产、施工总承包、勘察设计、建筑装饰有关企业,生产商,金融投资机构的代表都将参加大会。

上一篇:制种方式下一篇:运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