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待遇

2024-07-22

社会保障待遇(精选十篇)

社会保障待遇 篇1

关键词:社会公平,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是70年代末开始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的重要措施, 1982年写入国策。2002年9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计划生育法》, 用法律地位把它明确下来。

为鼓励大家都来执行计划生育, 各省、市、自治区相应出台了很多奖励政策, 其中包括职工退休时, 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5%至10%。人口计生利益导向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期实行计划经济, 每月发放工资或工资增长都是由国家控制, 不论你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 职位高低工资差距都不是很大, 职工退休费的计发办法也大体一致。职工退休时, 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5%至10%, 奖励的金额差异不大, 在公平层面上是行得通的, 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的, 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社会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逐步形成了与多种所有制成份相适应的分配制度框架,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5%至10%这一奖励政策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表现在:一是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都实行不同的工资制度。公务员工资以职务和级别为依据逐级递增。事业单位工资则按职务或职称来确定额度。企业员工工资也有很大变化,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同。机关事业单位沿袭原有的退休费计发办法, 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已做了很大的改革, 不再按工资的百分之几计算。三是计算出来的计划生育待遇在单位性质间、在行业间以及在不同的个体间差异巨大, 显得非常不公。一是农民、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和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间的不公平, 前一类人员没有计划生育待遇, 而后一类人有。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员之间的不公平, 工资收入高的人计划生育待遇就高, 反之则低。以企业退休人员为例:缴费少、缴费年限短的职工月基本养老金650元左右缴费多、缴费年限长的职工月基本养老金达4000元。如按退休时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5%至10%计算计划生育待遇, 则如按只生一个孩子、以5%奖励计算, 待遇低的只得奖励32.5元, 待遇高的奖励200元, 差距近7倍。

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不公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违背了“一次分配注重效率, 二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为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做出相同的贡献, 每一对夫妇都是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只生育一个孩子。但他们所得的计划生育待遇相差很大, 甚至没有享受到计划生育待遇。为什么同样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同是一个单位、同年退休、同样是对人口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人们, 退休后不能得到同等的计划生育待遇呢?这与我国分配制度宗旨不符合, 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进而损害社会的公平环境, 而且影响今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同时这种不公也极大的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极大的影响干群关系。

问题的症结在于计划生育待遇的计发办法上。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婚后终身无孩的职工退休时, 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待遇, 不应该用退休后待遇实得金额来计算, 这样有失公平。有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的有待遇, 无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的无待遇, 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高的待遇高, 退休金或基本养老金低的待遇低。这样的不公平显而易见, 这是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没有与时俱进的后果。

要改变实行计划生育给社会带来不公的负面影响, 就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彻底改革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机制。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就, 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这是所有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它所带来的社会红利理应由这些人共同享有, 而不应是部分人享有, 更不应不均等享有。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退休费或基本养老金的优待上, 笔者主张要实现社会公平, 均等发放计划生育待遇。

退役军官待遇保障政策体系 篇2

退役军官安置服务,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

国现行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在职能定位上重管理,轻服务;在机

构设置上分工过细,效率不高;在机制构建上重安置机制,轻监督、救济机制;在法律

保障上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服务规范化程度低;在培训需求上退役军官学历层次高,教育培训面临新挑战。面对这些挑战,要通过规范退役军官管理服务机构设置和职能定

位;健全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推进退役军官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退役军官管理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军官自主择业。坦白的说军官自主择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模仿西方国家对军人转业安置的办法得来的。但只模仿到了一半,有点像邯郸学步,其关键的问题是:没有把西方国家对军人的待遇学习到。就拿美军来说,美军军官的工资是地方普通工作人员的7倍。抗美援朝时,美军一个排职军官的工资是年薪3300美元。我们一个排职军官的工资,85年前是56元人民币。大家可以算算,现在美军的工资标准是多少?当然,我们也不能全和西方国家比,人家必定是发达的国家,况且我们是共产党人。但是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你总不能

让军人永远奉献吧!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都在追求金钱。总不能一味的向军人提出甘于奉献的要求吧!国家有大事拉,抢险救灾!军人冲到前线,应当!但是提高对军人的待遇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吧!这样才可以让军人的心理平衡!一个在边防艰苦地区默默的奉献20多年的军官,把青春都献给了祖国,回到地方(如果是在西藏就别想回

内地啦,只能就地择业,身体已经不具备回到内地的条件了,心肺功能的改变,回到内地也活不了几年。)自主择业,国家说自主择业军官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同职级公务员的生活水平。你不觉得太勉强了吗?地方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可以有这样那样的地区补助!但自主择业军官工资是全国一盘棋,你说这正常吗?同等都达不到。国家的政策大而化之,地方政府认为这些人是国家管的,借故推脱各种责任,能说不让军人寒心?更谈不上对军人的各种待遇,不从根本上解决军人和自主择业军官的待遇问题又从何谈起推进军官的自主择业,谁又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不用说自主择业军官的工资是地方同职级别公务员工资的7倍,就是地方同职级别公务员工资的5倍,甚至4倍,我想军官谁也不会要求计

提高社会工作者待遇的“新意” 篇3

平心而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工资不高、待遇不好,优秀人才会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应该搞清楚的是,被打上“工资不高”标签的职业或行业,是不是真的工资不高?对网友提到的两个职业,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说国企高管工资不高,恐怕不是事实。至少是除了国企高管自己,公众大多不认可;说公务员工资不高,实事求是地说,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公务员大多数真的工资不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或许有人说,那比他们工资低的还大有人在。要说明的是:说工资不高,有两种比较方法:一是绝对比较法,就是以满足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为标准来进行衡量,月薪2000-3000元甚至更低的基层公务员确实工资不高;二是相对比较法,就是拿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工资来进行比较,比公务员工资更低的确实还大有人在,譬如有些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对于以上问题,应对的办法是:必须考虑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但同时也要考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当然,这是整个社会分配的问题,遗憾的是“顶层”们讨论了N年,连个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都拿不出来。

回到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身上,目前他们的工资也确实太低。可以这样说,工作在基层的一线社工,他们的工资水平最多相当于当地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有人或许要问,社工的工资为什么要比农民工高?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是专业人才。且不论其他,至少他们与农民工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差异就是他们受教育的年限更长,大概要长6-10年。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再把上大学与“国家培养”简单地等同起来了。上大学是要付出成本的,首先是家庭要进行投资,至少包括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同时学生个人也是要付出机会成本的,上学时基本上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因此当大学生学成之后,就应该获得更好的工资待遇,否则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上大学呢?再说,一个社会是否有体力劳动者就行了呢?是不是所有人的工资都不相上下就公平了呢?

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者对于一个社会是十分重要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给我们上了一课,在参观成都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时她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很多问题不能单靠国家来解决,未来社会发展一定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机构”。默克尔的这段话说出了社会工作在发达国家及其领导人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作用似乎很少被提起,而这个作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可能更为重要。这个重要作用就是起到对政治权力的间离作用或者说是缓冲作用。在发达国家,公众对于政府公务员的评价远低于社会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的制度安排。在发达国家若与政府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打交道,经常会有一种铁面无私、公事公办、缺乏人情味的感受。他们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章,法律上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要多少时间办完就多少时间办完,绝少通融余地。但是,一个社会要是完全处于这样的氛围中是会形成社会张力的。于是便要有现代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出面,就像律师在法院和诉讼者之间起到的间离和缓冲作用一样,社会工作者在民众和政府机关之间也起到了间离和缓冲作用。民众有什么难事,并不直接找政府,而是找社工,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们跟政府、跟社会打交道,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经济、社会或其他资源。所以,在发达国家,社工有着非常高的职业声望,被认为是科学助人、助人自助的职业。

新一届领导人执政以来,强硬的反贪腐行动举世瞩目,但要根绝中国的贪腐,恐怕还要有体制和机制上的改革。社会工作在民众和政府机关之间的这种间离和缓冲作用应该也是反腐倡廉的社会机制之一。就以上所说的制度安排而言,公务员有行政权力,但只限于依法办事,完全没有“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可以交给社会工作者,但他们没有行政权力,只能帮助受助者去寻找资源。这样的制度安排,是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了,而毋需把人关进笼子。

社会保险待遇竞合问题研究 篇4

一、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的规范排除竞合

所谓规范排除的竞合, 是指同一事实符合不同请求权的构成要件, 但其中一种请求权规范排除另一种请求权规范, 以致只适用第一种规范。 (4) 此种情形也被称为法条竞合, 是首先在刑法学上确立的学说, 后被引入民法学。在此, 请求权仅以满足一次为合理, 真正有效的请求权只有一个。优先适用的请求权通常可按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后法优于前法等原则判定, 也有时须根据规范的目的进行判断。在社会保险法中, 发生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排除竞合的情形较为常见, 其发生根据更多是由于不同的请求权规范设置的目的各异, 因而应使依其目的须优先适用的请求权规范排除其他规范。比如,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待遇均包含医疗费用给付,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待遇均以货币待遇为主, 都存在规范排除现象。以工伤保险与医疗保险为例, 二者同具保障医疗费用功能, 当发生职业伤病时, 如被保险人可受领两种保险待遇, 则超出被保险人的需要, 有违社会适当性原则, 造成社会保险基金的浪费, 故在此应使被保险人仅得行使一项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工伤保险制度脱胎于私法并与劳动法关联密切, 其所贯彻的无过失补偿、雇主缴费、预防、补偿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保险法体系中特色鲜明, 故工伤保险与医疗保险分别设立, 分别应对职业伤病风险和非职业伤病风险。若将医疗保险法与工伤保险法的关系解释为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显然不妥。合理的解释是, 工伤保险具有不同于医疗保险的特定目的, 应当对遭受职业伤病的被保险人优先适用工伤保险待遇, 而排除适用医疗保险待遇。“于此乃取决于各该规范的意义、目的及其背后的价值判断。基于某些特殊的理由, 法律可能想将特定事件作一致而终局的规定。假使因为部分这类事件也符合其他规范的构成要件, 因而将其他规范也适用于此, 则前述作特别规定的目标, 于此部分就不能达成了。因此, 应排除其他规范的适用。” (5) 《工伤保险条例》确立工伤保险的目的是, “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 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正是这类特定的目的使其获得了在应对职业伤病风险时优先于医疗保险适用的地位。我国《社会保险法》第30 条的规定, 应当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也正是基于此目的考量。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也曾对英国原有的工伤赔偿制度的利弊进行权衡后指出:“要求区别对待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与其他伤残, 至少要区别对待发生死亡或长期伤残情况的理由, 远比要求两者完全统一的理由充分。” (6) 自1946 年《国民 (工伤) 保险法》推行贝弗里奇的方案后, 时至今日, 英国仍然保持着“工伤保险对那些遭受工伤者给予特殊而优先的待遇。”“该优先地位不仅仍然存在于英国, 还存在于其他许多国家。” (7)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40 条规定:“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停发伤残津贴, 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伤残津贴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不可兼得, 对被保险人符合该两种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时, 采取规范排除竞合的模式, 其原因主要在于二者的保障目的。伤残津贴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目的有相同的一面, 更有不同。相同的目的表现在, 二者均为保障被保险人不能获取工资收入所给付的社会保险待遇, 一项给付即可实现目的, 故不应重复给付;不同目的表现在, 伤残津贴的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关系终止后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有权领取伤残津贴的被保险人是一至四级伤残职工, 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退出工作岗位, 但与用人单位仍然保留劳动关系;而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被保险人的劳动关系则已经终止, 其基本生活保障由养老保险基金承担更为妥当。故工伤职工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养老保险待遇依其目的应优先适用, 使被保险人在劳动关系的不同效力期间的社会保险待遇实现合理的衔接。《社会保险法》第51 条规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 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亦体现了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排除竞合。

二、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选择竞合

选择竞合, 也称为替代竞合、择一竞合, 是指法律规定权利人享有两个或多个请求权, 权利人可以有选择地行使, 各个请求权的法律后果不可同时有效, 权利人实际上只能使一种请求权得以实现。 (8) “倘已行使其一时, 即不得再主张其他的请求权。” (9) 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选择竞合通常发生于被保险人的复数请求权内容不同, 而其结果又相互排斥的情形。《社会保险法》第16 条第2款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 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法》第27 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 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 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这两个条文均赋予被保险人两种权利, 可以选择行使, 但最终只能行使一种权利, 是典型的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选择竞合。被保险人的选择是有相对人的单方法律行为, 只需其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 自该意思表示到达保险人时生效, 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人均应受其约束。被保险人行使选择权后, 不得再变更其选择。

三、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聚合

请求权聚合, 又称累积的规范竞合, 是指以下情形:“同一事实, 或者基本上属于同一事实的情况可以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而产生不同的请求权, 这些请求权是针对不同的给付的, 而且都有效。……上述各种请求权, 权利人可以同时享有;它们相互并无妨碍。” (10) “当两个以上的法条规定同一法律事实时, 其法律效力并不必然是不能并存的。” (11) 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聚合通常发生于被保险人的请求权内容不同, 相互并不排斥的情形。如我国《社会保险法》第16 条关于被保险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规定, 同第27 条关于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而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 二者的给付内容不同, 相互并不排斥, 被保险人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请求权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请求权依其性质可以并存, 此即为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的聚合。在此情形下, “没有一个规范是穷尽性的规定, 当二规范的构成要件重合, 而且法效果彼此并不排斥时, 则二者可以并行适用。……其法效果彼此并不排斥, 毋宁相互补充。” (12) 在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聚合的场合, 被保险人的各项请求权可以同时或先后、就其全部或个别而主张。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的聚合在社会保险法中甚为常见, 其原因在于, 社会保险制度为更好地满足被保险人的多种生活需要, 所设计的待遇形式具有多样性, 被保险人常能够同时符合多种待遇的享受条件。如我国《社会保险法》第38 条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共九项, 相互之间大多并不排斥, 依其所生之请求权大多能够并存, 最易发生请求权聚合, 符合相应条件者可获得多重社会保险待遇。

四、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竞合

关于请求权规范竞合, 是指“存在着多个、但相互独立的请求权, 它们在内容上完全相同或者相互重叠。……所有请求权是针对同一给付的, 而对这个给付只能要求一次。如果其中一个请求权得到了履行, 由于它和其他请求权在内容上是重叠的, 则其他请求权即随之消灭。” (13) 拉伦茨认为, 如果同样的一个请求权可以根据不同的规范成立, 这主要是由于存在多种法律上的请求权基础, “是一个单一的、建立在多种基础上的请求权, 把它称为多数请求权基础, 或请求权规范竞合。” (14) 在民法实务中最常见的此类问题是基于契约责任的请求权与基于侵权责任的请求权的竞合。在理论上, 对此类竞合的说明存在着请求权竞合说与请求权规范竞合说的争议。 (15) 而社会保险法对于各种类型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的区分在立法之初即有预见, 并较为重视, 实务中亦常发生, 故于社会保险立法及实务上均已形成相应的成例, 又因请求权竞合说与请求权规范竞合说均不否认权利人的选择权, 且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不可转让, 故采请求权竞合说或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所可能产生的效果差异, 在社会保险法中不易发生, 不论采用哪种学说, 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一致的, 此类理论争议在对社会保险待遇竞合的处理上并无影响, 故在此仅以请求权规范竞合说为依据进行说明。在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竞合时, 被保险人拥有建立在多种基础上的针对同一给付的请求权, 应以赋予被保险人选择权为当, 但不应双重请求。“法律之适用, 非纯为概念逻辑之推演, 实系价值评判及当事人间利益之衡量。” (16) 在以保障社会保险权实现为宗旨的社会保险法中, 对于被保险人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竞合问题的处理, 更应依该宗旨, 按照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原则处理。我国《社会保险法》第17 条、第38 条第8 项、第49 条第1 款分别规定, 在参加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死亡的、参加工伤保险的被保险人因公死亡的、参加失业保险的被保险人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 其遗属均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 该三种丧葬补助金的内容相同, 如在遗属符合其中两项或三项的请求权条件时可同时领取, 则有违该补助金的功能, 又因对该三种丧葬补助金不易区分哪项更应具有优先性, 赋予作为社会保险受益人的遗属以选择权, 不失为可行的办法。因而, 《社会保险法》第49 条第2 款规定:“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 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即为典型的社会保险待遇请求权规范竞合。依据该规定, 受益人做出领取某一种丧葬补助金的选择, 则依其意思表示赋予法律效果。依请求权规范竞合理论, 被保险人死亡的事实所产生的遗属的请求权是单一的, 只是具有多重的法律依据, 受益人行使的权利只有一项, 其所选择的仅为法律依据而已。

劳动保障协管员待遇 篇5

凡具有咸阳市户籍的各县市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中以上文凭)和大中专院校(含技工学校)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的均可报名应聘。

1、热爱劳动保障工作,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从组织分配。

2、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3、男年龄在40周岁以下,女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五官端正。

4、熟悉计算机操作,具有一定文字编排和处理能力。

三、聘用期限及待遇

1、聘用期限:聘用人员实行劳务派遣,聘用期限暂定二年,聘用协议书一年一签。

2、待遇:聘用人员享受每人每月640元的岗位补贴。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补贴。

四、报名与资格审查

1、报名地点:报考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市高新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招聘岗位的人员持本人户口本、身份证、学历证明、大中专院校及技工学校毕业证原件、复印件、同底一寸彩色照片4张,在市医保中心(中华大厦四楼)报名;报考县市经办机构和县市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招聘岗位的人员,在所属县市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指定地点报名。报考人员须填写《劳动保障协管员报名登记表》。

2、报名时间:11月 20日—11月23日。

3、资格审查:市医保中心、各县市区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负责应聘人员的资格审查、组织报名和汇总上报工作,《劳动保障协管员报名登记表》经市医保中心、县市区人事和劳动保障局审核签署意见后,于20 11月24日前上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制作《咸阳市劳动保障协管员准考证》,统一安排考试

五、考试和录用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考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1、笔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统一阅卷。笔试内容为文化基础知识、写作知识、计算机知识(按高中文化程度命题)。

2、笔试结束后,以县市区为单位按 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面试人员名单。面试由市招聘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派员监督,各县市区组织面试。

3、体检:面试结束后,从高分到低分依次按1:1的比例,确定参加体检人员名单,由各县市区安排到指定医院体检。

4、公示录取。对体检合格的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天。对公示无异议的,发给录取通知书。

社会保障待遇 篇6

保不保险

在我周边的许多打工人,基本上对社保没有什么概念,漂泊的生存方式和居无定所的生存意识,使他们更多关注实际的所得。至于社保就显得有些不见底的“奢侈”了。社保按规定一般是“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1、养老保险按道理是对打工者将来解除后顾之忧的一种不错保险,但基于打工者经常调换工作,在一个单位工作期限不稳定,而且出门在外,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保险基数也不同,甚至有的不能转回老家,或者手续很麻烦,所以很多年轻的打工者都很少考虑将来年老的状态,基本上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医疗保险多是限本地区使用,年轻的打工者一般身体强壮,派上用场的机会较少,用医保代买补品、保健品甚至生活用品比比皆是,且打工者一旦离开本地区,所交医保就不起作用,所以他们的观念是与其交“闲钱”,不如不交。3、至于工伤保险,是打工者最关心的,但往往出工伤了,鉴定、判断、理赔都是一条很漫长的路,而到手的赔偿费往往大打折扣,这些无形中给打工者对保险蒙上很大心理压力和阴影。4、而住房公积金更是让打工者望而却步,作为低薪阶层,在一个发达城市买房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但也近乎是一个幻想。

社保是利国利民的事,但社保知识如果不普及推广,其作用实效如果不落实,那对于每天忙于打工的一群人来讲,社保是否保险确实存疑,呼吁解决目前社保存在的问题。当然,随着打工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一些推进社保健康发展的措施出台,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人来关注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

(江苏昆山罗书球)

对社会保险

基金监管的期望

我是04年参加社保的,五险全交。作为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我,对于当下我国社保还是有很多期望的。我国目前社保统筹层次过低已经严重伤害跨地区参保群体的合法权益。我所在的江苏已经实现省级统筹,但是全国有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县区级统筹。统筹层次太低让跨地区参保的群体转移社保非常困难,特别是对流动性强的打工一族,当他们到新的地方就业时,不得不选择退保,拿到的仅仅是个人账户里的金额。其次,目前我国社保基金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社会统筹部分现收现付,个人账户部分完全积累。但实际上由于社保基金缺口太大,部分积累制成了摆设,实际上执行的还是现收现付制,其本质就是上一代人由下一代人抚养,我们现在缴纳的社保费全部用于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而当我们退休后,拿的退休费用又是下一代人缴纳的。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等我们退休时社保基金压力必将更大。个人账户虽然是完全积累,但是往往会被挪作他用,等待我们的可能只是“空头账户”。

我希望政府能在以下三方面做足:一是尽快实现全国统筹,以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将个人账户做实,以让我们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三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社保基金缺口补齐,以让社会保障制度名副其实。

(江苏宿迁谢庆富)

社保让人欢喜让人忧

我是05年初进这家公司的,社保已经交了差不多五年。这是一家由国有企业直接改制过来的外资企业,公司在给员工缴纳养老保险时一点也不含糊,除非自己不想交,那得先签一份自愿不交社保的协议书,摁上手印,公司方才与员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当地政府对外资企业也有硬性规定:必须帮每个员工缴纳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交是交了,但也存在不少的难题。首先作为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很少能在一个工作单位呆上十五年,就算呆上那么多年,谁又能保证公司能够生存15年呢?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所以有很多同事在离职的时候都选择将社保给退掉,明知道是很不划算的事情,但也是无奈之举。下岗回家自己续交肯定不现实,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公司给不给交又是个问题。就算给交吧,但转移社保手续又相当麻烦。有些还需要跨省转移,两地跑来跑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国家要真正做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交转等各个环节应该更简捷,更方便!

(浙江安吉孙昭晖)

希望不是美丽的画饼

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很多公司为了招人都会将购买社保作为最主要的福利待遇。打工者参加社会保险本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可如今的政策却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饼。由于人员的流动,很多打工者在岁末和年初纷纷加入到退保的大潮中,而退出的也只是打工者自己缴纳的极小部分,而企业为员工所缴纳的成了统筹基金,一分也移动不了。另外还有户籍的问题,虽然目前有些地方跨出破冰性一步,允许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或省际转移,但也只能转移个人账户的资金,单位缴纳的资金,依然不能互转。

当社会仍然缺乏完备的养老机制时,社会和谐的基础也就十分脆弱。如何让打工者真切享受社保带来的福利,是对政府执政智慧的一次考验。消除户籍的壁垒,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我相信只要真正以人为本,总有走出困境的路径。

(广东中山刘林)

参加社保

自己放心公司省心

初到公司报到,人事就跑来问我是否要买社保。当时我愣了一下,转头问旁边的同事买了没有,人家说买了就相当于存钱。老实说我当时对“社保”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想着反正辞职走时钱可以退回来的,所以就买了。但入保后听别人说退保特别麻烦,要办各种手续。主管就安慰我们说不用害怕,到时真退不掉就找他。我们公司是焊锡厂,车间工人大多是在高温条件下作业,一不小心就会有烫伤的情况发生。可能那时员工对社保的意识不太强,再加上公司并没强制性规定,所以不少人根本不愿意买。清楚记得在我进厂的第三天,车间有一员工因为违规操作,被高温下飞溅出来的锡严重烫伤了后背和胳膊,公司急忙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住了三个月的院,花了不少钱,幸亏买了社保,大部分钱可以报销,公司也只承担一小部分。从那以后,公司开始强制性规定每个进厂的员工一定得买社保。尽管工伤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但防患于未然。而且现在国家有政策,东家不打打西家,只要找得到厂家,社保还是可以转过去的,这就让我们打工人有了保障。我觉得买了社保,就是自己放心公司省心!

(广东东莞王学艳)

手有社保遇事不慌

我正式接触社保是2000年,当时东莞的社保制度还在试点,反正是国家承担一点,企业负担一点,个人再缴一点,还远远没有现在这样大面积覆盖及全面普及。我是公司第一批买社保的人员之一,记得当初公司给管理人员买社保时,因为牵涉到个人缴费,老板还要亲自出面给大家做工作,解说社保的好处……在制度和人情双重夹击下,我们才不大情愿地接受了社保。现在想来,确实好笑。其实社保的好处是明摆着的——04年我公司一员工急性肠梗塞,送进医院手术后医药费高达万元,但因为有社保,大部分医药费得以报销,加上公司发起爱心捐款,病愈后他基本没承担费用。07年与我同一年买社保的同事,也因胃穿孔住进医院,花去医药费几千,最后结算下来,自己承担部分不足千元……以前社保只报销住院费用,最近好像连门诊也能报了。而且社保比较透明,我经常上网,登陆社会保险网上服务系统,不定期查对缴费记录,还没有发现错误。

个人以为,在有可能实现的情况下,每个打工者都应该让自己尽快参加社保,已经持有社保的打工者,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言退保——因为我发现很多打工者离职,第一件事就是退社保,其实社保可以续交,等找到新东家,可重新续费。大家在外打工,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既然有社保可免后顾之忧的保障方式,我们应该去争取!手有社保,遇事不慌,每个打工者都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保意识,参与和融入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发展和建设中,促使国家和社会重视并逐步完善整个社会的保障体系。

(广东东莞舟子)

呼吁社保省内转移

应尽快铺开

我曾在江门打工近六年,在原单位购买了五年多社保。后来我回到家乡,但原来的社保帐号没有注销。我现在家乡小镇一家公司上班,试用期过后,公司替员工购买社保。本想接续原来的社保关系,但向本地社保局咨询,回复是全省还未全部启动社保联网。但据报道,从09年1月1日起,广东省内参保人变更就业地,其养老关系及养老金也可无障碍转移,广东省内的养老保险转移两年内就可实现。按规定,参保人在新就业地继续参保后,应当向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索取养老保险参保凭证,交由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接续本人养老保险关系并存档。

今年年初,农民工回乡人数上升,而重新在各市县乡镇就业的农民不计其数,对社保省内转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基于农民工就业流动性较大,迫切需要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问题,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能尽快落实社保省内联网工作,以解农民工之忧。

社会保障待遇 篇7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权益,同城待遇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初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 农民工达26261万人, 占总人口的19.4%。这支庞大的劳动大军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精神状况及文化融入程度直接关系到城市化能否有序推进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011年9月, 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 首次确定了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总体发展思路, 这表明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权益已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加强农民工文化建设、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成为现阶段城市社会亟需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建立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民工文化经费保障机制

地方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在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方面应担负起主体责任, 必须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切实将农民工文化工作日常经费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统筹考虑, 同时要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文化需求, 建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民工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等的捐赠”等, 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2 建立以农民工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供给保障机制

2.1 满足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实际生存现状以及文化需求特点, 继续坚持“送文化”服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及社区文化中心要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群众性文体活动, 让农民工走出工棚, 融入社区, 增强其共同体意识以及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要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 通过定期组织举办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创建和倡导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使农民工在学习、娱乐中增长知识, 陶冶性情, 变得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2.2 提升文化素养, 增强他们的城市适应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所属的公益文化部门在满足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方面的主体和骨干作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向农民工免费提供, 有关文化活动要将他们纳入其中, 让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一样能够共享城市精神文明发展成果,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社区服务中心、企业党团组织、妇联以及社会志愿组织等要特别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及情感需求, 通过举办咨询、讲座等形式, 加强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塑造以及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精神抚慰, 同时还要加强有关职业规划指导、科普教育、市民公德以及城市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引导他们按照现代城市文明要求规范自身行为,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耐挫能力和城市融入能力。

2.3 提升人力资本, 增强他们的城市竞争力

农民工由于缺少一技之长, 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技术尴尬”, 他们普遍具有接受培训的愿望, 对此政府应提供专项培训资金, 引导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 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 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 动态地调整培训方向。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农民工层次, 对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工, 强化实用技术培训, 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 实行深度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实施农民工职级评定制度, 由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对技术型农民工给予培训评级, 做好岗前培训、职位培训、“持级”上岗等工作, 企业以“职级”为指导给予相关待遇, 满足农民工不断晋升的愿望。以利益为导向引导农民工不断提升人力资本, 增强其城市的竞争力。

3 建立对农民工文化参与的扶持奖励机制

3.1 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主体地位

近年来, 产生于农民工内部的一些自助组织逐渐成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新型主体, 这些草根组织“用歌声呐喊, 以文艺维权”, 倡导用文艺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此新的打工文化模式, 地方政府不应漠然视之或限制排斥, 而应依托他们来自工友、贴近工友、服务工友的便利优势, 予以尊重和配合, 通过扶持奖励机制加以思想引导和政策扶持, 让打工者的创造力得以充分的释放, 在弥补主流文化对底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供应不足的同时又提高了他们自娱和自助的能力, 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3.2 激发农民工的文化创造活力

搭建多元文化平台, 为农民工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如扶助打工文学的发展, 让那些爱好写作的农民工以笔墨抒发自己的情感, 实现人生追求;举办农民工歌手大赛, 为他们搭建才艺展示的舞台, 让优秀歌手脱颖而出;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 取长补短, 增强不断进取的动力。

4 建立以农民工满意度为标准的监督考核机制

对地方政府, 可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政策和落实情况列入当地政府年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 作为衡量当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以及文明城市评选的必备条件。对政府的各类文化部门, 要把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量化为具体的任务指标, 作为部门和个人年终考核的依据。对用工企业和单位, 可由当地政府的劳动监察、文化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企业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落实的考核、奖惩联动机制, 对于农民工文化权益不落实或不作为的企业和单位给予相应的制约和惩罚, 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批评曝光, 对于农民工文化权益保障落实好的用人单位, 可通过一定方式给予表彰或一定经济奖励, 确保农民工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同城待遇”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5 建立健全畅通的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

首先, 政府应逐步完善相关法律, 保障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拓宽农民工在城市的政治参与渠道。十八大代表中的26名农民工代表、十二届人大代表中的31名农民工代表都是以历史之最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人代会上参政议政, 这表明“草根阶层”的权利保障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次, 城市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以及妇联组织等应该面向农民工开放, 通过组织载体, 实现对个体利益诉求的整合, 以集体力量来维护农民工的文化权益。

第三, 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引导农民工以合法、理性的方式反映自己不同的利益诉求。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信访、各种听证会、网络论坛等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 让社会真正了解这一群体的所思、所想、所求, 增进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理解与沟通。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大陆总人口135404万人农民工达26261万人[EB/OL]./[2013-07-28]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118/c70846-20252238, 2013-01-18.

[2]陈洪连等.发展权:农民工培训政策的价值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 (1) :147-151.

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篇8

教师待遇仍待加强

近日, 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教师收入状况和生活状态调查》, 结果显示4成多参与调查的教师网友希望提高收入待遇, 6成网友认为自己的收入和工作量不成正比。还有6成参与调查的教师网友称自己的收入仅1000至2000元之间, 仅有不到两成的教师网友收入超过四千。16000余网友表示非常关注“教师工资待遇”, 在留言中, 他们对自己的收入也表现出不满。

按城乡区别看:

村教师:在农村工作了近三十年, 职称不但没评上, 工资每月卡上只有1100元。

县教师:江西吉安市某县初中教师, 从教28年, 月工资1600多元。

郊区教师:一个北京郊区工作二十三年的初三语文教师每月2300百元工资。

城市教师:在一所地级市的第二小学教了19年书的教师工资才1342元。

按地域区别看:

西部教师:陕西的一位农村初中教师, 一个月工资为1500元。

中部教师:河南洛阳某教师, 工作二十年, 工资只有1300多元。

东部教师:一名有34年教龄的山区农村教师.职称为小学高级, 地处珠三角, 扣除社保、住房公积金后, 每月到手的是2081元。除去家庭开支 (能俭则俭) , 孩子读书外, 每月最多只能节余200———300元。他最怕的是有病有疾了。

按编制区别看:

代课教师:一所地处边远山区的学校, 服务12个行政村, 服务区人口7000人, 现有7个教学点, D级危房的教学楼一栋, C级危房的教学楼3栋, 代课教师7名, 他们每月工资才400元。

民办教师:民办教师属于体制外的人员, 但工作强度大, 收入却与付出严重失衡。

对于正在试行的“绩效”工资, 教师们也是议论纷纷。教育工作具有长效性的特点, 往往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一生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也只有在若干年后才可以知道。这种“绩效”无论如何是评不出来的。学校分编内和编外, 二者的工资悬殊特别大, 一个学校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特别严重。特别是内地到沿海执教的编外教师和当地教师做一样的工作, 而得到的待遇大不一样。

提高教师待遇的方法有很多, 绩效工资也可以实行, 但应该在基础工资的基础上, 由国家财政将绩效工资部分发到学校。

应完善工资制度, 依法办事, 按制度办事。提高教师待遇, 也跟提高教师素质挂钩, 要落实竞争和引退机制, 打破教师职业铁饭碗。实行年度工资, 定期加薪。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 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 坚持向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 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应该说, 对教师的考核是全面的, 而重点在德能勤绩上, 作为教师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 学习、生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而升学率或分数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绩效, 比如特级教师往往是选择最好的生源、最好的班级、最佳教学资源, 自然升学率就高, 同时还有偶然的机遇。一个特级教师教重点班升学率就高, 而教差班还不如一般教师。所以不能以升学率论英雄。特别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德育和体育的今天, 更不能以升学率为标准来考核教师。

教师身心健康亟待恢复

据2009年4月21日的调查, 12000余网友称自己每天的工作量超过9小时, 8000多教师网友表示自己“睡眠质量不高, 体质差、心情差”。8600余网友认为各项培训、职称评定占用了太多精力, 导致自己压力大。其次, 教改与考评步调不一致也令众多教师相当困扰。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大大小于学校、各类考评和培训考试所带来的压力。

收入不高、压力大的生存状态, 引起了教师网友对这一职业的迷茫。在“喜欢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吗?”之一选题中, 表示“喜欢”的网友仅有4000余人;而表示“麻木”和感到“失望”的网友分别有7000余人和6000余人。

截至到2009年04月28日, 有2万余名教师网友参与调查。调查显示, 大多数教师网友感觉工作压力大, 身体透支, 有近二分之一的人对教师职业感觉麻木。

教师负担较重, 一是思想压力, 现在学生难管难教, 教师只靠说服效果真的很有限。二是工作压力, 全社会要提高教师质量, 学校要升学率, 校长要老师出成绩, 末位淘汰, 家长向老师要素质教育, 每天在校时间绝对超过8小时, 还不包括早晚自习, 星期天补课。教师早上6点起来, 晚上要到7点才能到家, 到家还要改作业试卷, 和家长交流。还要不时应付上级的检查工作, 弄得焦头烂额, 隔三差五的什么教学检查、安全检查、综治检查、家教检查等等, 除了检查还要开会、学习文件、校本培训等, 使教师超负荷运转, 身体透支, 精神疲惫。

教师很难有舒解压力的机会。长期的精神压力导致老师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据上海某教育机构统计, 超过60%的老师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这个数据在任何一个行业中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教师人身安全急需保障

当学生出问题的时候, 责任全由教师来承担。什么时候我们看到家长能够负起责来, 法律能追究家长的责任, 社会、家庭亦有责任, 这才是公平的, 客观的。教师需要尊严, 教育需要尊严。学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 社会变化之快, 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不要把学生的教育全推给教师, 全说成是教师的责任。

看了太多不该发生的惨剧, 我们能不能从教育之初就强调、延续对孩子们的生命教育呢, 热爱自己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 那么, 许多鲜活的生命就不会轻易地逝去了, 我们有那么多沉重的血的教训, 为什么还没有引起重视呢, 为什么没有形成共识, 为什么没有行动起来, 这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呀, 什么法律意识、心理问题只是表不是里。

法律界人士指出,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当教师因为制止了学生, 或者说“管”了学生, 给自身带来某种危险时, 谁来保护教师?

英国一项新法律规定, 老师有权通过身体接触管束不守规矩的学生。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法律上给予老师“体罚”学生的权力。新法律还把老师这一权力的适用范围从学校内延伸至学校外, 比如当学生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在购物中心时。

建议修改《教师法》, 应该在教师工资权益受到侵害时, 给教师一条公正救济的途径, 特别应该规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作为教师应该学习点法律知识, 既能做到不违反法律, 又能用来维护学生的权益和自己的权利, 不要再把体罚学生当作无所谓的教育手段。

社会应转变对教师的认识

教师怕很多东西:怕学生、怕家长、怕社会、怕小官僚欺压、怕小地痞报复、怕小暴发户刁难。越是要求被尊重的, 越是得不到尊重。

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家长误解, 舆论不公。

家长的误解:

教育收费。教师每年都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钱出来分摊各种各样的项目。教育的收费, 是上级要求收取的费用, 不是进入教师的钱包。但是家长都以为是教师的行为。

管理学生。学生可以指着教师大骂, 但是教师不能骂学生, 要尊重学生。学生违纪了, 不敢处罚, 怕学生想不开, 后果严重。可是学生打教师, 以及威胁教师的, 谁又追究过学生的责任, 为教师说句公道话。学生出了问题, 责任却全由教师来承担。学生有一点点小问题, 家长就大呼小叫, 最后结论是老师有责任, 学校有责任。

舆论的不公:

似乎在学校教师是一个强势群体, 而学生是弱势的。可是事实呢?教师打学生现在是头等新闻, 教师要负法律责任。责任是多方面的, 教师、学校、社会、家长, 包括媒体都有责任。新闻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不能先入为主地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教师。

看看我们的身边, 中小学教师的行列之中, 领导干部的子女, 有多少?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为什么老师们不让他们的子女将来还报考师范, 继续像他们一样光辉呢?就是因为老师的社会地位低, 待遇低, 缺少法律保护, 才会导致被全社会看不起。

结语

尊师重教不只是一句空话。如果广大教师没有尊严, 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敬重, 甚至是被轻蔑的, 被无端指责的, 如果广大教师不能过体面的生活, 甚至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这样的生存状态能说是尊师重教吗?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 提高教育质量无异于缘木求鱼, 说得严重些, 就是轻师怠教。

目前教师队伍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教师地位底, 不能得到社会的应有肯定和尊重, 加上农村很多学校教师工资无保证和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 必然导致师德金钱化、教风学风庸俗化、校领导官僚化、学生贵族化、贫困学生边缘化等扭曲的教育风气。

社会保障待遇 篇9

一、核查认证方法

(一) 个人或单位自主申报:

该方法一般在较早时期处于职工单位养老或养老金社会化管理发放程度较低情况下运用, 对出国 (境) 定居或居住一年以上的被认证对象仍然适用。要求被认证对象按规定的时间, 向负责支付其待遇的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由居住地公安机关出具的能证明当事人生存状况的有效证明。

(二) 社区退管服务组织公示、举报:

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已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居住较为集中和相对固定的当地社区、村 (居) 等被认证对象。通过各街道 (乡镇) 、社区退管服务工作机构建立健全被认证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 定期向社会公布辖区内社保待遇发放人员名单、举报监督电话, 设立举报信箱,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三) 经办机构信函或表格确认:

该方法主要是针对本县境外 (异地) 居住的被认证对象, 对县境内的被认证对象也能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其某一时点的健康生存状况。社保经办机构以发纸质信函形式向被认证对象发出《慰问信》《认证表》和印有社保经办机构地址、邮编的信封, 要求由本人携带《离退休证》《身份证》 (或《户口簿》) 及本人近期彩照, 到居住地乡 (镇) 劳动保障服务或社保经办机构办理认证手续, 并在规定时限内寄回《认证表》。近几年我县普遍采用此方法。

(四) 与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联网数据比对:

此法是当今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形势下, 应用于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的重要手段, 也是核查认证方式的新趋势。永定县社保经办机构以全国“金保工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等网络为平台, 每月通过与公安、民政、殡葬等部门协调, 月均传回数据信息240条。经与社保各经办机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数据逐一比对取得结果, 为最大限度地杜绝冒领社保基金行为起到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足。部分离退休人员对认证工作不重视, 态度消极, 认为认证工作无非是想知其是否早死, 触动了其忌讳的敏感神经。

(二) 认证手续繁琐、任务日趋繁重。特别是信函或表格认证, 需要手工操作, 数据筛查量大, 单靠经办人员眼力辨认身份核对困难, 准确率低, 公信度差。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民生保障领域扩充、人员流动性增强、社会信用危机显现, 认证涉及的人员渐多, 范围渐广, 难度渐大。如近几年实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应认证对象几乎遍及城乡每户家庭。

(三) 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各地现代化网络平台建设参差不齐, 全国统一的投入相对滞后, 各部门缺乏信息互联互通, 数据精准率低, 跨省市公安、民政殡葬等部门数据信息很难快速有效传送到各经办机构, 认证手段单一。

(四)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社区退管服务机构人员尤其是村 (居) 协管员身在基层, 工作稳定性差, 能力素质发展不平衡, 责任意识淡薄。对摸底核查、公示工作停留在制度, 或流于形式, 甚至在异地机构协助认证工作中, 敷衍了事, 或碍于情面, 不愿举报冒领不良行为等。

(五) 被冒领待遇难追回。大多冒领行为涉及其家庭成员, 冒领风险成本低, 异地居住, 或居住偏僻农村, 觉悟低, 无偿还能力。通过法院诉讼执行程序复杂, 特别对异地居住人员, 追讨成本高。

三、对策建议

(一) 强化宣传, 提高思想认识。

社保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扩大政策舆论氛围, 提高全社会特别是社保待遇领取对象及其亲属对认证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清维护社保基金总体安全, 就是确保自身养老金、医疗金等个体安全的道理, 树立“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忧患意识, 把认证工作作为防范社保基金风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二) 利用科学手段, 提升认证准确性和公信度。

尽快建立全省以至全国联网的人脸 (或指纹) 识别鉴定系统,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向被认证对象采集人像、指纹模以判断其生存等状况, 并将采集数据传送社保经办机构汇总、处理、筛查。这种手段机械化管理操控, 准确性、公信度高, 避免讲人情等人为因素。其操作快捷简便, 容易为社区退管服务机构人员、社保经办人和被认证对象接受。而且可链接网络远程控制, 实现即时数据交换, 亦可与社会救济、住房保障等涉及身份确认的公共事务职能管理部门共建,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认证的专业化和准确性。

(三) 部门联手, 拓宽信息渠道。

建立健全公共管理部门的生存信息互联互通查询机制, 要扫除各部门间的条块屏障, 还要突破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内各社保经办机构之间条块瓶颈, 做到社保基金监督和社保稽核并举, 信息平台兼容, 数据资源共享, 努力实现认证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四) 提高素质, 增强责任意识。

要建立一支觉悟高、业务熟、办事勤、作风正的社区退管服务队伍, 在确保其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稳定的同时, 还要建立健全一套认证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特别是在异地机构协助认证工作中, 由于经办人员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造成社保基金流失的责任问题时, 对报告程序、管辖权、处分权如何衔接等出现的“短板”均有明确规范, 以落实工作责任。

(五) 恪守诚信, 完善追偿机制。

社会保障待遇 篇10

一、洛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政策

2014年1月起, 洛阳市调整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缴费标准, 将基本医保与大病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合并, 在不增加个人缴费的基础上, 参保人员缴纳一份医保费, 即可同时享受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的各项待遇;2016年1月再次调整缴费标准和医保待遇。

1. 筹资标准及支付限额。

2. 住院报销比例。

二、洛阳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发展过程

1. 第一阶段。

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底, 政策规定“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 由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按比例支付”, 将所有重特大疾病纳入了保障范围。

2. 第二阶段。

2012年1月1日起, 探索实行医疗费“二次报销”政策。政策规定:“参加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居民可享受医疗费用“二次报销”待遇, 即参保居民单次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 属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的部分, 在基本医保按比例支付后, 其个人负担部分超过6000元以上的部分, 由大病保险资金对超过部分按50%的比例给予“二次报销”, 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16万元”。

单位:元

3. 第三阶段。

2014年1月起, 将单次住院的“二次报销”政策与年度累计住院的“再次报销”政策相结合。政策规定:“参保居民单次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 属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的部分, 在基本医保按比例支付后, 其个人负担部分超过8000元以上的部分, 由大病保险资金对超过部分按55%的比例给予“二次报销”;参保居民年度累计负担的住院费用 (含合规、合理的自费部分) 超过2.5万元以上的部分, 由大病保险资金对超过部分按55%的比例给予“再次报销”, 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为25万元。

三、洛阳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管理模式

2007年至2011年, 洛阳市城镇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由市政府委托中国人寿保险洛阳分公司承办, 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与其签订协议。经办机构负责征缴及监督, 保险公司负责报销业务。2011年8月, 经市政府同意, 城镇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做了重大调整, 对个人负担的医疗费实行“二次报销”。中国人寿保险洛阳分公司单方面提出不再承办此项业务, 自2012年1月1日起, 由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负责。2014年年底, 根据六部委《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 (发改社会〔2012〕2605号) 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的通知》 (豫政办〔2013〕22号) 要求, 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业务要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承办, 并且要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选聘商业保险公司。通过招标, 中国人寿保险洛阳分公司中标, 再次承办洛阳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业务。

四、洛阳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对比分析

【案例】某参保居民患病, 单次住院医疗费总额为25万元, 其中, 符合医保政策的医疗费为20万元, 自费费用5万元。

1. 第一阶段。

2011年, 按照三级医院住院60%的报销比例, 统筹基金应报销12万元 (住院起付线600元忽略不计) 。但由于2011年基本医保封顶线为6万元, 统筹基金实际报销6万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对超过基本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 即10万元[20万元- (6万元÷60%) ], 按同比例给予报销, 又报销6万元。两项合计报销12万元, 个人实际负担13万元 (含自费费用5万元) 。

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为60%, 实际报销比例为48%。

2.第二阶段。2012年, 按照三级医院住院60%的报销比例, 统筹基金应报销12万元 (住院起付线600元忽略不计) 。由于2012年基本医保封顶线提高为12万元, 统筹基金实际报销12万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对个人负担超过6000元的部分, 即7.4万元 (20万元-12万元-6000元) 按50%给予“二次报销”, 又报销3.7万元。两项合计报销15.7万元, 个人实际负担9.3万元 (含自费费用5万元) 。

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为78.5%, 实际报销比例为62.8%。

3. 第三阶段。

2014年, 按照三级医院住院60%的报销比例, 统筹基金报销12万元 (住院起付线600元忽略不计) ;大病保险对个人负担超过8000元的部分, 即7.2万元 (20万元-12万元-8000元) 按55%给予“二次报销”, 又报销3.96万元。两项合计报销15.96万元, 个人实际负担9.04万元 (含自费费用5万元) ;大病保险资金对个人年度累计负担超过2.5万元以上的6.54万元 (9.04万元-2.5万元) , 按55%的比例给予“再次报销”, 又报销3.6万元。三项合计报销19.56万元。

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为79.8%, 实际报销比例为78.2%。

4. 结论。

比较上述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医疗费用报销情况, 可以看出:第一阶段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政策设计不合理, 只有符合医保政策并在10万元以上的部分才能报销, 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为48%;第二阶段随着基本医保封顶线大幅提高至12万元, 并且个人负担超过6000元的部分, 即可享受“二次报销”待遇, 医保实际报销比例提高至62.8%;第三阶段在“二次报销”基础上, 个人年度累计负担医疗费超过2.5万元以上部分 (含自费费用) 可“再次报销”, 医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8.2%。

综合分析可知, 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调整, 特别是大病保险政策的逐步完善, 洛阳市城镇居民医保在减轻重特大疾病患者高额医疗费负担方面凸显出巨大作用。一方面, 从基本医保基金中划拨大病保险资金, 不增加参保居民的缴费负担, 保障参保居民同时享有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的各项待遇;另一方面, 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大病保险资金保障大病的作用,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重点解决了参保居民的高额医疗费负担, 使参保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五、洛阳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障效果

1. 历年来大病保险资金收支及待遇享受情况。

2. 参保居民享受“二次报销”和“再次报销”待遇情况。

2012年以来, 全市共有12204人享受到大额医疗费的“二次报销”待遇, 是前5年享受待遇总人数1099人的11.1倍多;2014年以来, 全市共有700余人享受到大额医疗费的“再次报销”待遇。大病保险资金共支付6349.4万元。经过“二次报销”后, 住院医疗费的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平均报销59.5%的基础上提高到72.2%, 提高了12.7%;经过“再次报销”后, 住院医疗费 (含合规、合理的自费部分) 的实际报销比例平均达到62.7%。

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

1. 从基本医保基金中划拨大病保险资金, 确保参保人员同时享受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

洛阳市自2007年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以来, 居民自愿选择参保, 每年都有将近20%的参保人员只缴纳了基本医保费, 而没有缴纳大病保险费, 当他们发生重特大疾病时, 不能够享受大病保险待遇, 个人的医疗费负担比较重。洛阳市从2014年1月起, 调整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中划拨大病保险资金, 并没有增加参保人员负担, 却保证了参保人员同时享有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待遇, 有利于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 进一步减轻他们的医疗费负担、防范风险。

2. 合理设置大病起付线标准, 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

确定大病保险的起付线时, 在保证大病保险资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 要着重提高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洛阳市确定的大病保险“二次报销”的起付线与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基本一致, 大病保险“再次报销”的起付线与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一致。重特大疾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在基本医保报销、“二次报销”的基础上, 对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 (含自费部分) 超过2.5万元的部分进行“再次报销”, 从而极为有效地减轻了患者沉重的医疗费负担。

3. 以患者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作为大病保险报销依据, 不单纯从病种加以限制和区分。

在建立城镇居民大病保障机制上, 合理确定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待遇范围是关键。洛阳市大病保险政策没有设定具体的大病病种, 而是以医疗费个人负担部分作为依据, 参保居民单次住院医疗费“二次报销”的起付线为8000元, 年度累计负担的住院医疗费 (含自费部分) “再次报销”的起付线为2.5万元, 充分考虑了大病保险资金的筹集和支出情况。2015年洛阳市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际受益的4006人中, 涉及500多种疾病, 而在享受基本医保和“二次报销”待遇后, 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用 (含自费部分) 在5万元以上的185人所患疾病涉及50多个病种。因此, 以患者实际发生的医疗费用作为依据, 不单纯从病种加以限制和区分, 只要个人负担的医疗费部分超过一定额度, 即可享受“二次报销”和“再次报销”待遇, 这样有利于体现公平性, 切实减轻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4. 大病保险可突破医保“三个目录”的限制。

一直以来, 对于参保居民医疗费中的自费部分能否纳入报销范围争议不断。多数人认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要体现“保基本”, 不应该将自费部分纳入报销范围, 即使是城镇居民大病保险也不应该将自费部分纳入报销范围。实际上, 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资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 政策设计上应尽可能考虑参保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的高额医疗费支出情况, 这部分患者人数不多, 但发生的医疗费用中, 很大一部分在医保“三个目录”之外, 在按照基本医保政策报销之后, 家庭经济负担仍然很重, 尽管参加了医保, 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从洛阳市2014年和2015年城镇居民大病保险的保障效果看, 对个人年度累计负担的医疗费超过一定数额的患者, 大病保险报销时突破医保“三个目录”的限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 使有限的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5. 以省为单位, 建立统一的省级重大疾病临床治疗路径。

科学合理地确定重大疾病的临床治疗路径, 可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降低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同时, 让参保患者对疾病的治疗费用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建议, 以省为单位建立全省统一的重大疾病临床治疗路径, 细化重大疾病的诊疗, 逐步形成标准化诊疗方案, 完善诊疗规范和指南, 逐步建立健全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结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级别、类别等多方面因素, 测算并限定相应病种在不同级别医院的合理诊疗费用, 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 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6. 尽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

上一篇:退耕还林影响农村经济下一篇:形象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