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问题

2024-08-13

交叉问题(精选十篇)

交叉问题 篇1

一、刑民交叉案件及其分类

所谓刑民交叉案件, 又称刑民交织、刑民互涉案件, 是指案件性质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 又涉及民事法律关系, 相互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案件, 或根据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司刑民交叉案件错综复杂, 存在多种关联因素, 只有对其加以必要的类型划分, 才能合理的选择处理方式。目前学界对于刑民交叉案件的类型划分, 主要有如下二种观点。

(一) “两类说”

“两类说”将刑民交叉案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不同法律事实, 分别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但法律事实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第二类是因同一法律事实, 同时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从而构成刑民案件交叉[1]。

(二) “三类说”

“三类说”将刑民交叉案件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 是因不同法律事实分别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但法律事实之间具有一定的牵连关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例如, 同一行为主体实施了两个独立的法律行为, 分别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但都基于同一行为主体, 属于不同法律事实牵连的刑民案件交叉。第二类, 因同一法律事实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而造成的刑民交叉案件。法律事实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及差异性, 决定了对同一法律事实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造成了公、检、法三部门对案件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 有的认为是刑事案件, 有的则认为是民事案件, 由此形成了刑民交叉案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第三类, 因同一法律事实客观上同时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从而构成了刑民交叉[2]。

上述“两类说”和“三类说”实质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都是依据法律事实这一要素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分类。“三类说”中的第二类和第三类案件, 实质上都属于同一法律事实所引发的刑民交叉案件。因此, 笔者同意以法律事实的个数为“统一标准”对刑民交叉案件进行分类的“二类说”, 即将刑民交叉案件总体上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基于多个不同法律事实的关联性而引发的刑民交叉案件, 构成“多个事实关联型”刑民交叉;第二类是基于同一法律事实的不同法律属性判断而引发的刑民交叉案件, 成构“同一事实竞合型”刑民交叉。

二、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方式的选择

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方式的选择, 是一个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是要针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实际, 根据诉讼规律, 综合平衡公权与私权、公正与效率等价值目标, 对不同案件分别适用先刑后民、刑民并行、先民后刑等处理方式。

(一) 先刑后民方式

先刑后民方式, 是指在司法活动中, 当发现存在涉嫌刑事犯罪时, 应当在侦查机关对涉嫌刑事犯罪的事实查清后, 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理, 再就涉及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审理, 或者由法院在审理刑事犯罪的同时, 附带审理民事责任问题, 在此之前, 法院不应单独就其中的民事责任予以审理判决。

笔者认为, 先刑后民方式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 我国的刑事诉讼事实上能够部分地解决民事诉讼问题。在犯罪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时, 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可以及时返还或责令退赔, 而不需另提起民事诉讼。另一方面, 在确定涉嫌犯罪的情况下, 先进行刑事诉讼程序, 则可以依法采取适当强制措施, 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而且有利于在刑事诉讼中解决民事问题。

但先刑后民方式也存在弊端。首先, 先刑后民方式与现代法治原则相违背。过去, 中国封建社会在社会治理上以刑为主, 重刑轻民, 但目前我国只区分刑法与民法调整对象不同, 目的不同, 并未规定谁的地位更高。其次, 先刑后民方式会被当事人或一些部门恶意利用, 成为干预民商事纠纷的一个借口。最后, 先刑后民方式可能导致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民事诉讼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 法院行使裁判权, 国家对司法资源的投入是有限的。但刑事案件不同, 涉及公检法三者, 国家投入的司法资源很多。因此, 先刑后民方式的适用必须设置限制条件。笔者认为, 在民刑交叉案件中, 只有其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必须以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为前提, 才适用先刑后民处理方式。具体地说, 当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影响民事法律关系成立或消灭, 或者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影响民事法律关系效力时, 才适用先刑后民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一起借款纠纷中, 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借条可能是通过绑架等非法手段胁迫借款人写的, 那么此时法官宜中止民事案件的审理, 并将相关案件材料移送给侦查机关, 等待刑事诉讼程序结束后, 才继续审理借款关系是否成立, 从而判定当事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又如合同的标的物是涉嫌走私得来的, 标的物来源是否合法对民事法律关系的效力具有实质性影响, 从而影响双方民事责任的承担, 该种案件宜先刑后民。但是, 如果出现了刑事侦查久侦不结, 或者由于犯罪嫌疑人潜逃等原因导致刑事诉讼停滞的, 就不能再机械地固守先刑后民处理方式, 而应允许被害人通过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 及时获得司法救济。

(二) 刑民并行方式

刑民并行方式, 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纠纷时, 认为涉嫌刑事犯罪, 但民商事纠纷审理与刑事处理分别进行, 或者将有关的犯罪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而民商事纠纷继续审理。

刑民并行方式体现出司法为民, 保护原告诉权的司法理念。在中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 刑民争地盘, “大刑法”或“大民法”的倾向, 此消彼长之时, 适用刑民并行处理方式, 有利于息纷止争。刑民并行处理方式符合现代法治发展趋势, 在法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确立“刑民并行”, 会起到正面的观念导向作用, 会呼唤久违的“私权”回归, 会抑制“大刑法”观念。当然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刑民交叉案件同时涉及民事诉讼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 二者之间存在交叉, 如果没有合理协调, 可能在事实认定和处理结果上出现矛盾。如刑事方面认定被告人有罪要承担刑事责任, 民事方面却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笔者认为, 当刑民交叉案件引起的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不会引起矛盾, 也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 孰先孰后并不影响两种诉讼顺利进行时, 就可以实行刑民并行处理方式, 对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分别进行审理。例如在存款冒领纠纷案件中, 储户既可以就冒领者盗窃存折的犯罪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 也可以依据与银行间的储蓄合同, 向银行提起民事诉讼, 前一诉讼的基础事实是冒领者盗窃的犯罪行为, 后一诉讼的基础事实在于银行未尽注意义务致储户存款被冒领的违约行为。此种情况下, 两案可分别立案与审理。又如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 合同生效后, 甲公司如约支付了货款, 但该货款到账后, 被乙公司的工作人员侵占。在这两个法律关系中, 货款在甲公司与乙公司的合同关系中是合同标的物, 而在乙公司工作人员侵占货款的刑事法律关系中, 该笔货款又成为了刑事法律关系中的犯罪对象。这一对象的同一引起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交叉。显然这类案件中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的处理互不影响, 因此, 可以适用刑民并行方式。

从司法实践来看, 以下几种类型的案件可以适用刑民并行方式进行处理:第一, 单纯的侵犯人身权利所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第二, 侵害人和被害人明确, 且由侵害人直接承担责任的侵犯财产权所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第三, 在刑事被告人以外存在应当对受害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民刑交叉案件。如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伤亡所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伤亡所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

(三) 先民后刑方式

先民后刑方式, 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商事纠纷时, 认为涉嫌刑事犯罪, 但继续审理民商事纠纷, 刑事处理待民商事纠纷审理后再进行。

有一部分民刑交叉案件, 其中刑事部分的处理必须依赖于民商事纠纷审理结果, 此时应当按照先民后刑方式进行处理。正确适用先民后刑处理方式, 必须准确把握这类案件中刑事案件的处理需以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前提这一要求, 也就是说, 只有民事案件审理后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将对与之发生交叉的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产生实质影响, 此时, 民事案件先于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具有必要性。例如, 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 本罪成立以行为人侵犯了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为前提, 如果行为人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 就不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 对控辩双方谁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而争持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人是否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便成了罪与非罪的定罪焦点。对此, 从事刑事侦查的人员对此类案件的把握远不如民事诉讼的法官, 这时先行进行民事诉讼确认了商业秘密的相关权利人之后, 相关的刑事问题便是迎刃而解。又如一些侵犯财产型职务犯罪案件中, 在侵犯对象的权属不清时或在某些疑似犯罪行为尚处于目的不明的状态时, 通过民事诉讼加以司法认定, 进入刑事诉讼后无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知识产权案件, 知识产权犯罪均是侵权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后在对同一行为判令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上再科以刑事处罚。处理这类案件的首要前提是对权属、侵权能否成立等民事问题的判断, 可见, 先进行民商事纠纷的审理, 有利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

三、处理刑民交叉案件应遵循的原则

(一) 平等原则

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 遵循平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公法、公权力因素的介入, 法官有可能有意无意忽视平等原则, 主动代替一方当事人举证, 甚至违反程序办案。遵循平等原则, 首先, 要求适用法律平等。这里的法律, 包括刑法与民法, 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这就要求摒弃公法优于私法, 公权优于私权, 刑事责任追究优于民事责任承担的思想, 因为刑法与民法的调整各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 对同一或不同法律事实, 刑法的调整不排斥民法的调整, 法官只能根据审理案件的需要进行选择。其次, 要求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法官不能因为被告提出案件涉嫌犯罪或有关机关认为案件涉嫌犯罪就忽视原告的诉讼地位, 作出不利于原告的决定。法官对当事人的权益应该平等保护, 不能以一方当事人为国有企业、地方企业为由而加以倾斜或者偏袒。民商事纠纷涉嫌犯罪并未改变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法官要防止过分行使职权, 利用移送案件对原告的诉讼请求置之不理, 侵害原告的合法权益。最后, 在进行诉讼活动的过程中, 原告与被告也应该平等。原、被告双方对各自的主张负有举证义务, 法官对此要依法公平地分配举证责任, 除法律规定外, 不能代替一方当事人调查取证。

(二) 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它可以确立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和规范诉讼活动, 防止审判权不正当地侵犯诉权。而且, 程序的正当让当事人容易接受审判的结果, 相信按照正当的程序进行的审判也是公正的。相当一部分刑民交叉案件的处理出现问题, 或者相当一部分刑民交叉案件处理让当事人产生怀疑, 原因就在于程序的随意性和违法性。法官过多地从实体角度考虑刑民交叉案件的审理, 忽视对诉讼程序规则的遵守, 以致造成审理案件的重实体轻程序。这样的审理方式, 难以使当事人信服。确立程序正当原则, 可以保证刑民交叉案件的公开, 使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透明。首先, 要求尊重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意愿。在审理刑民交叉案件时, 应给双方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的机会, 如果需将案件移送有关机关时要告知原告, 要给予双方充分的陈述和申辩, 再予以裁判, 以示当事人得到司法应有的尊重。其次, 审判权的行使要正当。刑民交叉案件需要协调, 这需要审判权在一定程度上主动运作, 比如到有关机关核实了解相关事实, 但不能滥用审判权。审判权的行使, 也应依照法律的规定, 作出的决定要具备合法的形式。总之, 遵循程序正当原则, 目的是防止法官滥用职权, 避免外部的不当干预, 让所有当事人真正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活动, 对他们的一切诉权和诉讼权利予以充分合法的保护, 让他们感受司法的透明。

四、对一些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的思考

(一) 先进行刑事诉讼, 在法院宣告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 被害人提起民事诉讼是否应受理

笔者认为,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不能以被告人无罪为由不受理该民事诉讼。理由是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证据规则不同。就刑事诉讼而言, 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 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如若采取法律真实论, 证明标准则是“排除合理怀疑”。如果不能达到这种证明标准, 就应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宣告被告人无罪。但是, 民事诉讼实际上采用的是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于是, 某些证据虽然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 但能够证明被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既然如此, 法院就不能以被告人无罪为由不受理民事案件。基于同样的理由, 只要被害人提供的证明被告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据, 达到了优势证据的标准, 法院就应判决被告人承担民事责任。美国著名的世纪审判——辛普森案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诠释。虽然刑事陪审团认定辛普森无罪, 法院作出刑事判决, 判决辛普森无罪, 但民事陪审团却一致认为辛普森对受害人之死负有责任, 法院民事判决辛普森赔偿原告方850万美元。并向两名受害人的家庭各支付1250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金[3]。如果仅以刑事判决为依据, 不但判决辛普森支付巨额赔偿金没有可能性, 判决其承担民事责任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 刑民交叉案件中, 民事判决在先, 应该是否再起动刑事诉讼

在刑民交叉案件中, 如果民事判决在先, 应该是否再启动刑事诉讼呢?例如, 李某非法集资诈骗赵某23万元现金, 赵某发觉被骗后, 先持借据到A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A地法院及时进行民事审理, 并且很快作出民事判决, 判决李某偿还赵某借款本金23万元, 张某承担保证责任。民事判决生效后, 赵某得知公安机关根据其他受害人的报案已经将李某刑事拘留, 而且不久即转为逮捕。赵某认为李某故意诈骗自己, 于是向公安机关作刑事报案。公安机关经过侦查、预审, 基本查明李某集资诈骗的犯罪事实, 建议检察机关提起公诉。A地法院收到检察机关递交的起诉书后, 发现A地法院已将该案作为民事案件审理, 并且已经作出民事判决, 而且民事判决书已经产生法律效力, A地法院应该如何审理刑事案件?对此A地法院内部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继续审理刑事案件;其二是首先通过民事再审程序撤销民事判决, 然后再审理刑事案件;其三是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驳回检察机关的起诉。

笔者认为, 以上三种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种意见的法律依据是刑法规定的罪行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既然李某触犯刑法, 就应该依照刑法规定对李某定罪处罚。刑罚的轻重, 应当根据李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第二种意见的法律依据除与第一种意见的法律依据一致外, 还参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 即“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 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 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既然李某已经构成犯罪, 那么李某与赵某不应构成民事法律关系。所以应该裁定撤销民事判决, 然后通过刑事诉讼程序作出刑事判决。第三种意见的理论依据则是一事不再理原则。但是, 笔者同时认为, 在本案例中如果适用一事不再理原则驳回检察机关的起诉, 不仅损害刑法处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根本宗旨, 而且还剥夺了当事人赵某的诉讼选择权。既然李某的犯罪行为未得到惩罚, 所以法院应该审理该刑事案件, 但是刑事案件也应该维护民事判决的既判力, 为了维护法律的统一性和法院的司法权威, 在该情形下刑事审判不应再涉及追收赃款。

(三) 民事诉讼审理已进尾声时发现有犯罪嫌疑, 是否应该中止民事诉讼而先进行刑事侦查

笔者认为, 对是否中止民事诉讼而先开展刑事侦查要慎重, 有时, 是可以并行进行的, 不一定要中止民事诉讼。因为, 第一, 民事判决未尝不会对刑事侦查带来有益的参考价值, 推动刑事案件的顺利进行;第二, 如果此时中止民事诉讼程序, 完全导致正当民事诉讼前功尽弃, 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第三, 如果该民事诉讼能够很好地将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进行提前处理好, 而无端中止放弃, 进而在后来的刑事诉讼中再重新进行附带民事诉讼未免得不偿失。所以, 对是否中止民事诉讼开展刑事侦查要慎重。例如票据诈骗案, 某A将一笔款项存入B银行, 由于B银行的职员C利用职务便利用伪造并调换A在B银行的预留印鉴手续的手段实施票据诈骗, 骗得A在B银行的存款, 在此情况下, 公安机关依法追究C的刑事责任和A对B银行的提起民事诉讼并不存在互为影响和干扰的关系, 完全可以并行审理。

(四) 同一行为已经涉嫌犯罪, 但法院已经受理且没有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公安机关能否就同一法律事实自行立案侦查

笔者认为, 公安机关有权自行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不受人民法院是否移送案件或者撤销判决、裁定的制约。理由是:刑事侦查权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的神圣职责, 不容剥夺、取代, 更不容自行放弃。如果公安机关发现犯罪不依法立案侦查, 无异于放纵犯罪, 公安机关对某项行为是否立案侦查, 应根据刑事诉讼法对此的有关规定进行决定, 不能因为法院移交后就立案侦查, 也不能因为法院受理民商事纠纷未进行移交, 而不以立案侦查, 刑事诉讼对立案要求限定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有犯罪事实、属于自己管辖。但是对于这种自行侦查, 首先, 要慎重, 要注重和法院部门的协调;其次, 要准确, 避免日后撤案、办错案;最后, 要认真审查, 不能以刑事立案侦查而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民事诉讼。

(五) 刑民交叉案件, 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能否互为使用

从证明理论上讲, 同一法律事实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其认定应该是一致。但由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和证明责任分配不一样, 在证明标准上,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规定达到“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为“明显优势”;在证明责任的分配上, 刑事诉讼中被告的罪与非罪、罪轻罪重是由公诉人证明,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各自就一定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从而决定了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不能互为代替。但是在一定条件下, 刑事证据和民事证据是可以有选择的互用:第一, 就同一法律事实, 民事判决在先, 刑事判决在后的, 刑事案件中对事实的认定, 可以参考民事证据, 但不受民事证据的约束, 要结合全案证据进行相互印证、析证。第二, 就同一法律事实, 刑事判决在先, 民事判决在后的, 刑事判决认定的事实可以作为民事判决的依据, 但绝不要据此而完全否定和排除依照民事诉讼取得的民事证据标准。

摘要:在司法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民商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交叉的问题。刑民交叉案件存在多种关联因素, 只有对其加以必要的类型划分, 才能理清其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要针对刑民交叉案件的实际, 分别选择适用先刑后民、刑民并行、先民后刑等处理方式;在审理刑民交叉案件过程中, 要遵循平等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在此基础上, 对一些刑民交叉案件处理进行分析, 提出处理思路。

关键词:刑民交叉,处理,方式,原则,选择

参考文献

[1]何帆.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2]江伟, 范跃如.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J].法商研究, 2005, (4) .

函数交叉综合问题考试题型 篇2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中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数学复习的内容。

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函数无非也就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二次函数基本上只会考和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基本不会涉及。所以如何掌握好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问题就成为了又一重点。这类题目本身并不会太难,很少作为压轴题出现,一般都是作为一道中档次题目来考察考生对于一次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掌握。所以在中考中面对这类问题,一定要做到避免失分。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以及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需要掌握的函数知识内容,也是中考必考的热门知识板块。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我们发现二次函数基本上与一次函数结合的综合问题较多;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基本不会涉及;

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问题时一个“冷门”中考考点。

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民刑交叉;管辖;模式

所谓民刑交叉案件,又称民刑交织、民刑互涉案件,是指案件性质既涉及刑事法律关系,又涉及民商事法律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牵连、影响的案件,或根据同一法律事实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一时难以确定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案件。

一、民刑交叉案件的界定

1.关联行为的民刑交叉。关联行为的民刑交叉,是因行为人的不同行为分别侵犯了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而且它们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而造成的民刑交叉。它还包含由同一行为主体实施的不同行为而造成的民刑交叉和由不同行为主体实施的相同行为而造成的民刑交叉两种情形。前者主要是指同一行为人分别实施几个不同的行为,这几个行为分别侵犯了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由于这几个行为具有关联性而引起了民刑交叉。而不同行为主体实施的行为产生的民刑交叉则是指各行为人个人情况的差异而导致行为的法律评价有差异所产生的民刑交叉。

2.同一法律事实形成的民刑交叉。同一法律事实形成的民刑交叉,它又可以分为简单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和复杂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两种情况。简单的单一行为民刑交叉,即同一行为同时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民刑交叉。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法规竞合所造成的,即当一种行为既被刑法规定为犯罪行为,又同时被民法规定为侵权行为时,就容易使得刑事法律和民事法律的规范竞合在一起。理论界把这种既侵犯刑事法律关系而适用刑事法又侵犯民事法律关系而适用民事法的现象称为“规范竞合”,正如我国有的民法学者认为:“从实践中看,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经常表现为规范竞合的现象。所谓规范竞合,是指同一事实符合数个规范的要件,致使数个规范都能得到适用的法律现象。换言之,在杀人、伤害、盗窃、诈骗、故意毁损财物等案件中,一个行为可能既构成侵权行为又构成犯罪行为,而在发生规范竞合时,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是可以同时并用的。”因而从这个角度分析,规范竞合实质上就是责任的竞合。这也是司法实践中比较典型的民刑交叉现象。复杂的单一民刑交叉,即同一行为侵犯的到底是刑事法律关系还是民事法律关系难以分清而造成的民刑交叉现象。由于法律事实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及差异性,导致不同的人常常会对同一法律事实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公、检、法三部门对案件性质的认识常常会存有分歧,对同一法律事实引起的民刑交叉案件的性质会出现不同理解,从而会出现争相管辖的积极冲突和均不受理的消极冲突,有的认为是刑事案件,有的则认为是民事案件,由此形成了民刑交叉案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二、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应遵循的原则

1.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首先应该考虑到是否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审理。刑民交错案件,虽然涉及刑事和民事两个方面,但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整体,对它们的处理,不应该割裂而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因此,如果先刑后民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处理,就应该采取先刑后民的处理原则,如果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有利于案件的处理,就采用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处理。

2.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对被害人合法权利的有效维护。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是现代法治的终极目的,在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也必须要考虑现代法治的这一基本理念。当某一刑民交叉案件,虽然从有利于整个案件的处理出发,应该采取先刑后民原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刑事部分在短时间内难于处理,而被害人可能更希望尽早获得民事赔偿,对这种情况下的刑民交叉案件,就有必要考虑适用民事优先,或者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比如,行为人实施犯罪后在逃,什么时候追究刑事责任遥遥无期,但被害人已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行为人给自己造成了损害,且行为人又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应當允许先民后刑。

3.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原则的确定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保证诉讼效率。效率是诉讼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这是因为一方面诉讼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的。在审理刑民交叉案时,也必须考虑如何有效的简化案件的审理,保证诉讼效率的实现。当先刑后民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时,就应该采取先刑后民原则,当先民后刑、刑民分别审理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率时,就应该采取先民后刑或刑民分别审理的原则。

三、结语

现阶段,有三种民刑交叉案件管辖模式:“先刑后民”、“先民后刑”以及“刑民并行”。“先刑后民”是我国司法实践上处理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所采用的一条基本原则,甚至是唯一原则。

“先刑后民”的全称是“先刑事诉讼程序而后民事诉讼程序”,是指在民刑交叉案件中,应先处理刑事案件,后处理民事案件,即首先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在对刑事案件做出最后处理后,再审理民事案件。“先民后刑”是指当刑事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交叉、冲突,若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必须以民事诉讼的处理结果为前提时,民事诉讼优先于刑事诉讼。

参考文献:

[1]杨杰辉,张璟,毛建中.民刑交叉案件的管辖问题研究[J].法学杂志,2011(11).

[2]印仕柏.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6).

公司间交叉持股相关问题的探讨 篇4

一、公司交叉持股的分类

(一) 依据交叉持股的具体结构划分

1. 简单型的交叉持股。

指A公司和B公司之间相互持有对方公司的股份, 这是交叉持股中最为简单和基本的形态, 其他形态的交叉持股都是在简单的交叉持股基础上演变而来。

2. 直线型的交叉持股。

指A公司持有B公司的股份, 而B公司又持有C公司的股份, 这是最为经典的垂直型持股, 形成母公司、子孙公司的关系。

3. 环状型的交叉持股。

指A公司持有B公司的股份, B公司持有C公司的股份, 而C公司又持有A公司的股份, 彼此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状系统。即A、B、C间相互持股的形态。

4. 网络型交叉持股。

指所有参与交叉持股的公司, 全部都与其他公司产生交叉持股关系。即A、B、C、D间均相互持股。

5. 放射型交叉持股。

指以一家核心公司为中心, 由其分别与其他公司形成交叉持股关系, 但其他公司之间不存在交叉持股的情形。

(二) 依据公司间有无控制关系划分

1. 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

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即通常所说的纵向交叉持股, 是指具有控制关系母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的状态。

2. 非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

非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是指相互持股的双方并没有形成控制关系, 而是处于相对较平等的地位上交叉持有股份的状态。可分为两种:第一种, 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之间的交叉持股。这是指交叉持股的双方之间无控制关系, 而是处于被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地位。第二种, 关联公司间交叉持股。一家公司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法获得另一家公司的股权, 使之成为关联公司。当关联公司相互持有对方的股权时, 就形成了交叉持股的情况, 这种持股方式是关联公司间的交叉持股, 也是关联公司持股中最为复杂的情况。

二、公司交叉持股的优劣分析

(一) 公司交叉持股带来的机遇

1. 巩固公司的股权和经营权, 有效防止恶意收购, 促进公司长期发展。

在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情形下, 公司能有效防止恶意收购夺取公司的管理控制权, 这能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经营权, 促使公司以战略的眼光, 从事管理、投资经营活动, 最终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2. 利于建立和深入公司间的合作, 提高经营效率并降低经营风险。

交叉持股的情形促进了企业间的合作, 使这些彼此联系的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持股方式加强合作, 享受企业整合带来的好处, 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 寻求共同发展、实现多赢的局面, 减少公司可能的经营风险。

3. 降低对各种风险的负担。

直线型交叉持股多数是有实力的公司对其他公司进行的专项投资, 这种投资使得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从而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易, 而结果是这些公司间经常存在着长期性的契约或交易关系, 使得彼此间处于共同繁荣的景象。交叉持股的存在, 使相关公司之间形成了一种风险分担的机制。

4. 为公司发展提供内部资金, 降低资本成本。

公司间相互持有股份主要是为了达到其向某一领域或方向发展的目的, 在如此格局中, 交叉持股公司间能够相互抑制分红要求, 实现留存资金的增加。从长远来看, 交叉持股有利于公司资产的积累和增值, 能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内部资金支持, 使资金筹措变得灵活并降低资本成本。

(二) 公司交叉持股面临的挑战

1. 可能虚增公司资本, 违背资本充实原则。

公司间交叉持股, 其本质是同一资金在公司间循环流通, 在表面上反映的是公司因相互投资而扩大了公司的资本规模, 而实际上资本却并未增加, 导致资本空洞化, 违背了公司法的公司资本充实的原则。

2. 公司治理结构偏离预定轨道, 损害股东权益。

在交叉持股的情形下, 由于股东会、监事会等机构变得空洞化、形同虚设, 使公司本来完整的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偏离预期, 各机构间的制约机制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处于一种无约束的状态。经营者脱离了应有的监督与约束, 其权力大幅膨胀, 容易做出损害股东利益之举。

3. 可能限制竞争并诱发公司间的垄断行为。

公司间交叉持股可能会使公司间存在的竞争关系转变为战略联盟关系, 联盟者可以挤兑其他竞争对手,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竞争, 伴随而来的负面影响是可能造成联合垄断, 操纵市场价格等牟取垄断利润的行为。

4. 扰乱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会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反之, 证券市场的秩序被扰乱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交叉持股各方可能在虚增资本的同时造成股票价格被哄抬, 进而导致股市泡沫的形成, 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正常交易与发展。

三、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会计处理选择

无论公司间进行的是直接投资还是交叉持股方式的投资, 可以根据持股比例确定后续计量是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公司间的交叉持股使得各方关系错综复杂, 而母子公司间的交叉持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进行抵销处理以及如何编制合并报表。在此主要就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的会计处理进行探讨。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可供选择的主要方法有:库藏股法和交互分配法。

(一) 库藏股法

库藏股法是指将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股票看作是母公司通过其子公司购回的本公司股票, 不作为母公司流通在外的股份看待, 而是视为合并主体的库藏股。换句话说, 在库藏股法下, 只承认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行为, 子公司对母公司股份的持有则不作为子公司的投资行为。值得一提的是库藏股法受到了美国会计学会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推崇。

例:假设有X公司与Y公司, 2012年1月1日, X公司以1 600万元购买Y公司80%的股权, 同日Y公司以800万元购买X公司10%的股权。当日X公司股东权益为8 000万元, 其中股本4 000万元, 资本公积为1 000万元, 盈余公积2 000万元, 未分配利润1 000万元;Y公司股东权益为2 000万元, 其中股本800万元, 资本公积200万元, 盈余公积400万元, 未分配利润600万元。当年X公司实现净利润3 000万元, Y公司实现净利润600万元, (X、Y公司当年的盈利包括相互投资确认的投资损益, 假定不考虑X、Y公司发放现金股利和所得税问题) 。

处理如下:在合并当日编制合并报表时, 将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投资作为库藏股在合并报表中列示, 则母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为3 600万股 (4 000-4 000×10%) 。

对于Y公司持有X公司的股份抵销分录如下:

借:库藏股8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X公司8 000 000

将X公司对Y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Y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作抵销处理:

借:股本8 000 000

资本公积2 000 000

盈余公积4 000 000

未分配利润6 0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Y公司16 000 000

少数股东权益4 000 000在以后期间编制合并报表时, 均应首先抵销子公司持

有的母公司股权, 将其作为库藏股反映。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一般情况下的合并抵销处理相同, 在此不再列出。

需要计算的有:净利润=3 000 (万元) ;基本每股收益=3 000÷3 600=0.83 (元/股)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益=600×20%=120 (万元)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基本每股收益=120÷200=0.6 (元/股) 。

可以看出, 库藏股法下子公司持有母公司的股份作为了库藏股不能分配股利, 但在计算结果上除了合并每股收益外, 其他的则与不存在交叉持股时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但采用库藏股法的处理忽视了母子公司交叉持股对子公司产生的影响, 因此用库藏股法确定企业集团合并每股净收益就欠合理。

(二) 交互分配法

交互分配法又称传统法, 是美国实务界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它承认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投资行为, 将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投资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同等对待,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的形式计算母子公司各自对对方利润的分享和要求权, 并将重复计算的部分扣除的方法。

考虑到交叉持股对投资收益的循环计算, 交互分配法参考了代数的思想, 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来确定双方的净利润, 从而计算双方实现的投资损益。还以上例进行计算, 子公司的少数股东也分享到了母公司的净利润, 与库藏股法的计算结果比较, 少数股东的净利润增加了75.65万元 (195.65-120) 。

从以上方法的介绍可以看出, 库藏股法和交互分配法主要是用来解决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投资收益的计算。虽然库藏股法计算简便, 但对每股收益的计算不够合理。交换分配法计算较为复杂, 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这一困难。加之交互分配法下承认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投资行为, 对于防范公司的财务风险, 以及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笔者认为交互分配法值得我国会计实务界使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及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 交叉持股在公司运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交叉持股的概念、分类及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探讨了不同方法下母子公司间交叉持股的抵销处理和合并报表的编制。

交叉问题 篇5

--本文来自梦想清华

清美艺术考研网

梦想清华:三大不留 点 诶地 考研(全拼)点 卡么

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叉学科的源起?

本项目面向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在数字媒体和 信息交互设计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设计复合型创新人才。在当今的重大课题研究和创新中,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的人才都显示出了更强的 设计整合与协调管理能力。在跨国企业的设计开发和实践中,跨学科人才组成的设计团队更有助于产生原创性的成果。本项目应对社会的需求,以文理交叉、艺术与 技术结合为主要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综合知识背景的人才。教学与实践中注重设计思维、策划管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知名企业紧 密合作,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和课题实践活动。综上所述,表明交叉学科产生的专业背景与清华美院一直倡导的大美术的教育教学观念息息相关。清华美院教学理念一直秉承着打破学科界限,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在人才泡沫的当今社会,寄希望于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性强,并货真价实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2、清华美院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 2.1 动漫编创

主要面向动漫创意产业,课程内容与研究方向包括: 1)动漫产品策划 2)市场研究

3)动漫编剧研究 4)绘画表现风格

5)动漫叙事语言特征研究 6)动漫设计

7)制作技术研发

8)动漫产品生产流程设计 9)管理研究。2.2 交互设计

主要解决信息社会中,人与产品、环境以及人际之间的交流问题,以创造新的用户体验和数字化生活方式为目标,研究并设计开发新的: 1)界面技术和交互方式 2)创造新的交互产品 3)环境与服务 课题方向包括:

1)人机界面创新设计 2)文化内容的交互展示 3)虚拟现实应用

4)社会性交互与服务设计 2.3 交互艺术

借助多种交互媒介的整合应用,反映信息社会中,艺术对社会、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表现与思考,将文化观念与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充分的融合。本方向主要是面向: 1)文博和展演

2)开发大众化的公共交互艺术形式。2.4 数字游戏设计

侧重交互叙事和娱乐方式的创新与整合研究,以社会化网络娱乐、移动娱乐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课题包括: 1)交互娱乐技术创新

2)严肃游戏与社会性游戏设计

3)公共空间中的交互娱乐模式研究

3、清美交叉学科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大文科本科毕业学生(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如艺术、设计、管理、新闻传播、文学等。

2)理工科本科毕业学生(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如电子工程、计算机、工业工程、精密仪器、物理、自动化、建筑学等。

4、清美交叉学科的招生规模? 2011年招生招收了9名学生,郝忆南、娜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王骆宾、王骁建、魏一明、叶梦琳、于阳、张爽爽

2010年招生情况介绍:招收了9名考生。在美院目前所有专业中单个序列招生人数最多的方向。

录取考生为:陈昊、崔韬、崔行健、冯思默、葛震东、赖乾(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乔煜(计算机本科背景,交互设计方向)、温乐(工商管理本科 背景,动漫编创方向)、武小蕙(工业设计本科背景,交互设计方向,梦想清华资深讲师,)其中乔煜、温乐、武小惠为梦想清华学员,占录取的30%。另外被录 取学员中有3名同学是何叶老师辅导,她于2010年5月也正式加盟华清兄弟,担任交叉学科教学总监。

08年招生情况介绍:招收了6名考生。

信息艺术交叉学科共录取6名,总成绩最低分为222分,录取考生为:何叶(09年交互设计专业第一名,华清兄弟交叉学科教学总监)、李轲、宋蓓蓓、图拉、徐海阔、张夏。其余四位老师也是华清兄弟各个专业方向专业老师。

5、清美交叉学科考试科目? 1)、思想政治理论 2)、外国语

3)、专业基础(任选其一)信息技术基础

动画编创与游戏策划

艺术设计基础I(手绘表现)艺术设计基础II(上机设计)

4)、案例分析(综合能力考查,包括理解、分析、改进或扩展方案等),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案例。

6、清华美院交叉学科采取的培养方式? 本项目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前沿知识和设计理念的学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

教学采用导师组的形式,包括校内导师,企业界的资深设计师、国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等。

教学管理参照目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有关规定,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美术学院招生办负责招生和培养的各个环节。

7、清华美院交叉学科的学籍管理?

美术学院代管学籍,具体细节按清华大学相关规定执行。

8、初试业务课参考书

信息艺术交叉学科项目初试业务课参考书 1)动漫编创

a.《原动画基础教程——动画人的生存手册》,(英)威廉姆斯编著,邓晓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

b.《准备分镜图——动画编剧与角色设定》,(美)Nancy Beiman著,志应、王鉴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c.《影视动画经典剧本赏析》,马华编著,海洋出版社,2006年 2)交互设计

a.《软件观念革新——交互设计精髓》(作者Alan Cooper 美国)詹剑锋译[同译者作品] 张知非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年

b.《设计虚拟世界》(作者:Richard A•Bartle(德)王波波 张义等译)红旗出版社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年

c.《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作者: 美.普里斯 译者: 刘晓晖等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3)交互艺术

a.《虚拟艺术》(作者 奥利弗•格劳(美)陈玲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数字游戏设计

a.《C++语言程序设计》,郑莉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版 b.《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孙家广、胡事民 ,清华大学出版社 c.《R.C.Gonzalez, R.E.Woods,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影印)》电子工业出版社& Prentice Hall,2002年

d.《数字图像处理》R.C.Gonzalez, R.E.Woods,(阮秋琦、阮宇智等译),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Prentice Hall, 2003年

注:建议各位考生能够把参考书都阅读一下,这对专业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9、交叉学科三个方向的历年考题是什么? 2009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 专业基础:4小时 以《舞》为主题做一段5分钟的flash动画 以《父与女》为题 动漫(游戏)角色设计(上机手绘)以《父与女》为主题写一段5分钟的剧本 分解图台词(文字)4 以《父与女》为主题策划一个游戏设计(文字表现)

案例分析(3小时)短片2、3分钟 放两次 《surface》&《微软2019关于未来医疗的展望》 2 《功夫熊猫》&《千寻千寻》 3 《魔兽世界》

选其一写3000字以上的赏析文字,或评论性文字。要求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卷面整洁、观点新颖

2010年交叉学科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 动漫编创方向:

专业基础:

1、以拟人的动物和男青年为角色设计三个场景;

2、题目:以“擦肩而过”为题编写剧本 要求:1)、根据剧本写出台本

2)、长度两分钟内,字数一千字以内 3)、符合镜头语言叙事规律

4)、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有趣,想象力丰富(类似等)5)、字迹整洁

评分标准:剧本:70分 台本:60分 字迹:10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千与千寻》

10、导师是如何选择的?清华美院是不是只有鲁小波教授一人负责? 目前是可选双导师,比方在新闻与传播学院选一个作为论文导师,美院选择一位作为项目导师。或者只选一位导师也可以,遵循个人意愿为原则。现有导师:鲁晓波、傅志勇、徐迎庆(微软亚洲研究中心的院士)动画方向:张弓、吴冠英

11、什么方向需要上机考试?需要掌握什么软件?

一般是动漫编创和交互的 flash需要比较熟悉,图形软件也应该掌握。最好会玛雅和三D。

12、入学之后的培养计划是什么样的?

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三个方向的都需要选择。第二学期分方向,并选择毕业出口。比如可从计算机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美术学院三所院系里挑一个毕业出口。选修课程与项目实践同步进行。学分须修够33学分,项目实践达到3个,方可毕业。

13、学制和学费?

两年制(可延期3年),公费!(清美性价比最高的一个专业,其他专业均需要交费学费1-2万每年。)

14、清美给的参考书目需要看吗?需要的话看哪几本?重点是什么?

当然需要看,并且需要分方向看,当然其他的专业书籍也需要补充,需要加强知识储备。

15、面试的时候老师都会提哪些问题是什么? 面试老师问了大概会问到7—8个 1 自我介绍。原来的专业背景? 为什么选自己的专业方向? 4 解释“动画”二字的含义。动画界最牛的三大奖项是哪三个? 如果在动画项目中,你认为你能做哪一项? 7 你认为作为编剧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 8 创作剧本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9 英文的自我介绍。

16、新闻学院和计算机学院有导师辅导吗? 新闻与传播学院:崔保国

计算机系:史元春、张松海、胡事民

17、交叉学科考研的话该如何准备?手绘与案例分析相比哪个更重要些?

考研需要提早着手准备,英语和政治非常重要,最好参加一些辅导班的课 程。因为考交叉学科很多的都是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文化课的基础比较强,致使初试成绩都很高。如果想要复试成功,需要初试考高分。专业基础和案例分析都 很重要,主要看自己的专长是什么,选择能拿最高分的题目,因为初试题目和以后学习的方向无半点关系。选择手绘需要看自己是否最强最有把握。如果手绘并不是 自己最强最稳的一项,可以选其他的题目。

18、读研之后看什么书对专业发展有帮助? 新媒体方向与美院的交互设计方向: 《新媒体与创新思维》 《数字化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论媒介--人的延伸》 《交互设计之路》

《交互设计精髓 face3。0》 《用户体验的要素》

《what would google do》 《维基经济学》 《情感化设计》

19、华清兄弟梦想清华的师资力量? 交互方向: 刘德林,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2011年创造了美院毕业研究生起薪最高记录,目前已签约国内知名的网络游戏公司。

武小惠: 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信息艺术系,清华大学本科工业设计系毕业,目前在诺基亚创新中心实习。何叶:09年以第一名的身份成功考入清华大学交叉学科,攻读交互设计和新媒体方向,是清华大学第一批交叉学科学生。在过去的一年教学当中,何老师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09年培养了多名学生通过初试,最终录取3人。何老师治学严谨,教学深入浅出,深受同学的好评。动漫编创:

魏一明: 2011年以第一名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交叉学科动漫编创方向。王自明 老师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动画方向 硕士

王老师在水晶石学习动画导演专业,参与多个动画、多媒体项目。在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人文大学教授动画实训课程。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司任多媒体技术部主管。

游戏策划:

郝忆南: 2011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游戏设计专业毕业,以第一名的专业成绩考入到清华美院交叉学科动漫编创方向。编程方向:

交叉问题 篇6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化的建设也正在不断地加速,人们对城市交通道路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本文除了分析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提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措施,尽可能地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渠化设计、存在问题

引言:城市道路的交通主要包括非机动车、行人和机动车三个部分,其中非机动车和行人属于慢行交通。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城市道路交通分成两种,即平面交叉口交通和路段交通。我们需要合理地设计渠化和组织城市道路的交通,才能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并且达到有序、安全和高效的效果。现如今,我国城市道路的交通量日益增长,城市道路交通也日益拥堵,要想改善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的现状,提升其通行能力,我们必须合理地组织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并且尽可能地做好渠化设计等工作,以缓解城市道路交通的巨大压力。因为对城市的道路规划而言,同一道路路段的横断面宽度、路幅的分布形式和车道数等都是一样的,如果忽略其它因素的影响,而路段上又有比较好的行车条件,那么行驶的车辆就可以保持在比较高的行驶速度。然而,城市道路的特征至关重要,它会使路段上的交通运行情况受到行人过街和公交车停靠站等因素的影响。

一、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概述

在城市的平面交叉口特别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然而,提高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通行能力以及减少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合理地组织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交通和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是指使用有效的交通信号灯来管理和控制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通过合理拓宽车道、合理设置交通标线、合理增加车道数量和设置交通岛等手段,最终达到各交通流互相分开,各交通流各行其道,互不影响和干扰的目的。

二、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主要是指道路的十字形交叉口,这种路口的形式比较简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交通的组织比较方便,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平面交叉口的面积过大

有些城市道路的平面交叉口的面积过大,致使行人和车辆通过的距离过大,导致平面交叉口的信号周期过长,绿灯信号的利用率比较低,最终影响到了城市平面交叉口交通通行的能力。此外,还会影响到人们等红灯的耐心,增加了人们闯红灯的可能性,最终影响到了交通运行的安全性。

2、平面交叉口路口车道数划分的不合理

每一个路段都有其标准的车道数,然而,平面交叉口路口的车道数与这一标准一致,会导致部分行驶车辆要突然改变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相对于出口的车道数,直行车道数的数量比较少,使得路口的交通通行能力普遍下降;左转专用车道的增加,仅仅拓宽了道路的右边,造成了左转车道和出口直行车道的互相对应,浪费了出口车道的空间。

3、平面交叉路口边线设置的不合理

平面交叉路口边线设置的不合理,例如人行横道的标线过于靠后和车道停车线的位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绿灯的通行时间过长,最终降低信号灯的通行效率;自行车道和人行横道地面标线划分的不合理,导致人们绿灯通行时间增加,最终影响了通行能力,也增加了通行的安全隐患。

4、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仍然存在渠化不合理或者是完全没有渠化的情况,这导致了该路口的行人和车辆交通流无序甚至混乱;有的交叉路口没有设置合理的左转和右转专用车道或者是没有合理的三角导流岛多右转车道进行分离,致使停车线和人行横道的标线都靠后,进而使平面交叉口面积增大,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三、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措施

利用标线来划分车道、利用人行横道来规范和约束行人的行走轨迹、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例如:倒流线设施等)来规范和约束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行驶轨迹以及利用交通岛来作为行人与非机动车进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安全岛等是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

1、对车道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

良好地组织平面交叉口交通,使不同的交通流就位于各自的车道上是车道功能划分的基本目标,它能够使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所以,我们要根据交通流的不同方向,结合车道的宽度等,对车道进行不同的功能划分。

对于左行、直行、右行交通流的组成均匀并且数量一定的情况,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通流方向设置其专用车道,还应该根据非机动车交通流的速度快慢来划分非机动车的车道,设置分隔墩或者分隔带等交通基础设施,有效地组织交通的分流行驶;对于直行交通流比例最大而左转交通流有一定的数量等情况,我们应該设置两条专用的直行车道和一条专用的左转车道;当右转交通流的比例最小,而左转交通流的比例最大时,我们应该将右转交通流和直行交通流合并在一起,设置一条专用的左转车道,反之则将左转交通流和直行交通流合并,设置专用的右转车道。

2、设置合理的人行横道

设置合理的人行横道能够使行人井然有序而且安全地通过平面交叉口,因为向右转的机动车容易和行人产生冲突,所以人行横道要尽可能地不相交,给右转的车辆留出空间,人行横道后退3m至4m的距离比较合理。

3、合理地设置交通岛

合理地设置交通岛不仅可以减少平面交叉口机动车辆的互相影响和干扰,还能改善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安全的行驶区域,同时也提供了其他的场地以设置其他的交通基础设施,例如设置方向岛、分车岛(分车带)和安全岛等。

4、设置合理的导流线

我们都知道,当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空间比较大时,车辆的行驶范围也会随之增大,最终导致冲突发生区域的相应增大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疏导,做好对交通运行的管理和控制。所以,在道路的平面交叉口设置合理的导流线十分必要,因为这不仅能够对各个交通流的行驶轨迹进行限定,还有利于各个交通流的安全、顺利运行,此外,这还能限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任意性。对于拓宽了进口的道路,其道路的中心线有所偏移,使得对向机动车道出现错位的情况,这时,如果想要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就必须对直行车的导线流进行合理的设置,当然,在多相位一起控制的道路平面交叉口,我们也应该设置合理的左转导线流。

四、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的意义

虽然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和发展十分迅猛,但是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解决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的完善和促进其稳定、快速地发展,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其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进行合理的组织,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使之符合平面交叉口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我们做好有利的渠化疏导工作。因此,我们对其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地对其进行分析,拿出有效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和渠化设计方案和相应的改进措施,改善我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现状。

参考文献:

[1] 彭永辉.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797-798.

[2] 余志刚.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14,(9):263-264.

交叉问题 篇7

90年代初期, 在我国开始出现交叉持股现象, 在当时资金匮乏的市场环境下, 使得企业能够以较少的资本控制较大的资产, 能够是企业间形成战略联盟, 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增强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上市公司的交叉持股为2007年的大牛市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的股市暴跌, 中国公司的交叉持股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历程, 也同时暴露了企业间交叉持股给企业财务带来各种问题。

二、企业交叉持股的现状与引发的财务问题

(一) 企业交叉持股的现状分析

交叉持股又称相互持股、交互持股, 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 基于特定目的的考虑, 互相持有对方所发行的股份, 从而形成企业法人间相互投资的现象。

交叉持股最早起源于日本, 是由阳和房地产公司为了防止被收购进行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投资自由化是交叉持股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了一段时间, 企业交叉持股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截止到2010年2月24日, 我国沪深市场上共有478只相互持股的上市公司, 其经营领域涉及到金融、能源、信息、科技、服装、食品、药品等多个行业。

长江证券认为, 中国上市公司交叉持股和参股的情况不同于日本, 日本企业更多的是集团内部子公司相互持股, 并且多是银行持股企业比例较高, 而企业持股银行比例较低。中国银行业的股权多在企业手中, 其中只有少数金融类企业 (如保险) 参股银行, 而且从其他金融企业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几乎没有金融类企业参股企业的情况, 多是企业参股金融类企业 (银行、证券、保险) , 这是由于中国金融行业的监管所导致的。

中国现行会计准则以及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特征, 使得股权投资比日本泡沫化。金融类企业是资产重估的根源, 也是泡沫产生的根源, 而中国上市公司持有大量的这类股权。可以预见中国证券市场金融股权的泡沫才刚开始, 除了已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外, 还有大量未上市金融企业的股权, 它们一旦上市都将给持股企业带来巨大利润。金融企业上市的扩容才刚开始, 还有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信托等企业等待上市。

(二) 企业交叉持股引发的财务问题

1. 企业交叉持股可能危害真正股东的权益

现代企业实行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公司的股东是企业的拥有人, 对企业拥有所有权, 管理层拥有公司的经营权, 实际控制公司的日常运转。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 即股东委托人, 管理层是代理人, 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代理人可能会采取某些行为, 对委托人采取某些不利的影响。管理层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 跟其他企业进行交叉持股 (一种极端形式, 可以是被其他企业收购、控股) , 这严重危害了股东的权益。最近闹得热的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真实案例的。微软收购诺基亚, 同意被微软收购的诺基亚CEO埃洛普曾在微软任职, 他于2010年跳槽至诺基亚。对于此次微软收购诺基亚, 有个普遍的看法是, CEO埃洛普就是微软打入诺基亚的商业间谍。姑且不论埃洛普是否真是间谍, 但是作为诺基亚的CEO的埃洛普自他执掌诺基亚以来, 大量缩减制造运营部门, 裁了数万名员工, 手机业务裁员比例达高到50%。他减少了研发计划, 出售资产, 包括出售专利和公司总部大楼, 彻底放弃Symbian, 拒绝与谷歌Android合作, 取消与Intel合作开发的Mee Go计划, 并宣布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伙伴, 所有智能手机上都采用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 这些行为严重危害了诺基亚股东的权益。企业间由于交叉持股的可能, 给了公司的管理层机会, 利用交叉持股来获取一己私利, 损害了股东的权益。

2. 虚增企业的资本, 产生泡沫

当企业间进行交叉持股时, 会虚增企业的资本, 容易形成泡沫, 例如, A公司拥有净资产2000万元, B公司拥有净资产1000万元, C公司拥有净资产1000万元, 如果A公司购买B公司增发500万元的股票, B公司购买C公司增发500万元的股票, C公司购买A公司增发的500万元股票, 每个公司的净资产不变, 但是这三个公司A、B、C的总资本增加了。

如果这些企业数量增加, 并且反复进行以上的操作, 很明显, 会增加企业间的资本, 但是, 实际上的净资产并没有增加。这就产生了泡沫。

3. 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股权投资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 (即计入资本公积, 待该金融资产出售时, 再将其公允价值变动由资本公积转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上例中的C公司而言, 如果A公司突然破产, 造成股价的疯狂下跌, 最后变得一文不值。则对于C企业而言, C企业的资产马上变成了500万元, 骤降100%, 其股票价值会很大幅度的下跌, 同时又造成B企业投资于C企业的股票的这部分价值下降, B企业股票价格下跌, 又会对交叉持股的其他企业产生影响, 这样, 很容易就会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

4. 企业交叉持股是内幕交易的温床

企业的交叉持股如果使用不合理, 获得战略利益、护盘、反收购等目的达不到的同时, 反而会造成大量的内幕交易, 妨碍证券市场的交易次序, 最终会对企业声誉造成不利影响, 而这些不利影响进而会导致借款难度增加, 已发行的款项遭到赎回等, 对企业的财务造成恶劣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存续发展。

三、企业交叉持股引起的财务问题的解决之道

交叉持股虽然能够提升企业价值, 抵御市场的风险, 防止其他企业的恶意收购等作用显著, 但与此同时交叉持股又会虚增资本, 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因此, 必须采用一些治理手段加以控制, 防范由企业的交叉持股所引起的严重的财务问题。

(一) 限制交叉持股过程中的利益输送

管理层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其可能利用交叉持股行为为自己谋取私利。要对这种行为进行限制监管, 比较流行的方式有:给予管理者期权, 当公司股价上涨时, 能够从上涨的股价中, 获得很高的收入, 这能够激励公司管理层认真发展公司;经理人市场, 对于做的不好的经理人, 可能会被辞退, 影响其声誉, 对以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另外一种就是当企业进行股权变更, 尤其是交叉持股时, 要得到大部分股东的同意, 严格进行, 适当限制管理层, 保护股东的权力。

(二) 加强交叉持股企业的会计披露

作为国家对企业监管的一种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消除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规范公司的治理。使得该企业的利益关系人能够明白企业收益的真实现象。现实的情况, 企业对于自身的会计信息, 有种报喜不报忧的心理, 对于不利于自身的信息, 会掩盖起来。这加剧了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国家要求对企业交叉持股的行为的强行披露, 能够使投资者了解法人交叉持股的现状, 了解其中企业由于交叉持股引起的虚增资本的现象, 能使大家对其中产生的泡沫产生合理的预期, 从而避免泡沫的进一步扩大。

(三) 事先做好长远的研究和规划

这样可避免由于交叉持股后关联方经营不善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如果准备进行交叉持股, 应该先了解自身的长远规划, 了解自身的资本结构, 对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向、经营项目进行详细的规划, 对于要进行交叉持股的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 并且评估交叉持股后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项目有什么变化, 保证企业能够借助交叉持股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同时尽可能避免其中交叉持股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 加强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的监管

企业之间由于交叉持股的存在, 很可能发生内幕交易, 关联交易, 危害利益相关方的利益。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 对于企业能够形成很强的监管作用。因此, 政府应当扶持有关的行业性监督组织或者自律性的社会组织, 对企业交叉持股的现象进行监督, 防止交叉持股的企业危害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四、结语

企业间的交叉持股是一把“双刃剑”, 既能带来好的一面, 同时又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不利的一面。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对于企业间的交叉持股, 既坚持利用, 又要采用上文中所提到的措施:增加信息披露, 加强监管, 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 适当交叉持股, 既享受其带来的利益, 同时避免风险。

参考文献

[1]冉明东.论企业交叉持股的“双刃剑效应”[J].会计研究, 2011 (05) .

公司法与劳动法交叉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公司经营者,劳动者,职工代表大会,公司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就是公司这一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长期以来, 我国在企业形态方面实行的是双轨制, 以所有权区分的企业如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 这带有典型的计划经济色彩, 另一类就是以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区分的企业形式:公司、合伙、独资企业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打破双轨制, 建立以公司为核心的企业形态, 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 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原因, 是由于劳动关系作为两大基本生产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具体运行的形式和表现, 反映着社会基本经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的特点及要求。劳动关系的变革是社会经济变革中的最本质最根本的变革。 (1)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伴随着劳动关系由行政调节向市场调节过渡, 一些传统的劳动法律观念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产生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本文主要就公司法与劳动法交叉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司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的法律适用问题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相分离的。作为经营者, 如厂长、经理等, 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在公司法中有规定, 另一方面, 他们作为劳动者, 劳动法对此也有规定。原劳动部在1995年4月27日发布的《实施〈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合同问题的解答》中, 对此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厂长、经理是由其上级部门聘任 (委任) 的, 应与聘任 (委任) 部门签定劳动合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厂长、经理和有关经营管理人员, 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有关经理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规定与董事会签定劳动合同。” (2)

原劳动部的这一解答现在仍然有效, 也是处理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法律依据。但是这一规定的合理性值得商榷。笔者认为, 对于公司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问题, 应由公司法调整, 劳动法对此不应涉及, 公司经营者应不属于劳动者的范畴。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 公司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被视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一种。但是, 对于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的劳动者的内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般指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有时也指法律关系的参与人。 (3) 对于参加法律关系的当事人, 法律都明确规定了一些条件, 只有符合这一条件才能进入这个法律关系。如《公司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一) 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 因犯有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罪或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罪, 被判处刑罚,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 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三) 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 并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 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并负有个人责任的, 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 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在对公司经营者的资格问题上, 《劳动法》与《公司法》都有涉及, 那么到底适用哪部法律呢, 还是二者重叠适用?有人认为, 对于这种法律关系的调整, 应按照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来处理, 劳动法当属调整劳动关系的一般法, 公司法属特别法。因此, 当公司法有特别规定时, 应依公司法为准。 (4) 这种观点似乎兼顾了两部法律, 应该说是在现行体制下一种比较恰当的折中的解决方法。

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还是应该从劳动者的内涵出发。劳动者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 但是区分社会学与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认清此问题的关键。从社会学角度看, 凡是参与实际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人, 都可以称为劳动者。按照这种解释, 国家领导人、知识分子、工人、农民等都可以说是劳动者。但是法学意义上的劳动者, 是从劳动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劳动者应具备一定的法律资格。一般而言, 作为劳动者, 应符合四个标准:年龄、健康、智力、行动自由。如超过退休年龄的人返聘的, 其就不应视为劳动者, 而应看作劳务人员。公司的经营者在劳动法律关系中, 是作为劳动关系一方的劳动力使用者的代表。他们在劳动法律关系中代表产权并向产权人负责。 (5) 只要代表产权并向产权人负责的就不应属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范畴。另外, 从传统的劳动法理念出发, 一个劳动者只能建立一个劳动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只能是某一个单位的员工。而对于公司的经营者并没有如此严格的规定, 如《公司法》第61条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从事上述营业或者活动的, 所得收入应当归公司所有。”根据这一规定, 一个公司董事、经理完全可以在另一个不同类型的公司担任董事与经理职务。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 公司的经营者根本不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标准。所以, 对于公司经营者的权利义务问题, 《劳动法》不适用, 应全部适用《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二、公司制下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

《公司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 实行民主管理。”而《劳动法》第8条也有类似的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 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对比这两条规定, 不难发现, 《劳动法》的规定并没有对企业的类型作出限定, 而《公司法》则把它限定在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公司上。实际上, 在我国有工厂制下的职工代表大会与公司制下的职工代表大会之分。

现行职代会制度, 是在50年代“工厂管理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过60年代-70年代的发展和充实,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普遍推广实行。1986年9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 (以下简称《职代会条例》, 该条例原则适用于交通运输、邮电、地质、建筑施工、农林、水利等企业) 的颁布,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职代会制度。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 (以下简称《企业法》, 该法原则适用于交通运输、邮电、地质勘探、建筑安装、商业外贸、物资、农林、水利等企业) 再次肯定了职代会制度, 并得到宪法和其他法律的确认。但是, 从职代会的发展历史看, 其理论基础和作用形式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 (6)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与现代公司管理体制制之间有许多不相容的地方。

如果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种形式, 体现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这与当时的政治体制是相一致的。当然, 我们现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不能动摇, 但是, 不能把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与在公司管理中的地位完全等同起来。实际上, 我国在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之初, 也只是把它限定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中推行, 对私营企业并为要求。这种设计应该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在现在进行大范围的公司制改造之时, 对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职工代表大会与现代的公司治理有许多不相容的地方, 如产权的最终处理权应由所有人来行使, 职工代表大会不应具有此项权力;承担责任方面, 公司以全部法人财产权承担责任, 股东以出资为限承担责任, 职工代表大会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也不应享有与经营有关的权利, 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应定位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职工代表大会已经由传统的职工参与民主管理转向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了, 特别是在非公有制实体中, 这一角色特别突出。但是, 这一任务是由工会来承担的, 新《工会法》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阻扰和限制工会的建立, 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所以, 笔者认为,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职工代表大会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他们的职责完全可由工会来代替。其实《公司法》16条明确了工会的地位, 对于国有投资实体设立的公司赋予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完全可以合一, 他们的角色应定位在是职工的代表, 全方位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公司规章制度与劳动法

在规范的公司制度下, 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 依法享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司法》很多条文都赋予了企业的此项权利。如规定董事会可以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经理可以制定公司的具体规章等。《劳动法》也有类似的规定, 如第4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这些规定赋予了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自主权, 调动了企业的活力。但是, 相当一部分的劳动争议案件由于用人单位依据规章制度对劳动者做出了相应的处理, 而劳动者不服所引发的。许多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地位, 制定了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而对于如何制定规章制度, 我国法律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所以在实践中引起了许多问题。

从原则上看, 制定规章制度是公司的权利, 但是, 根据《公司法》、《劳动法》以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规章制度有效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第一, 制定程序合法。《公司法》55条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应当事先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 并邀请工会或职工代表列席有关会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规定, 企业内部制定的涉及职工重大利益的规章制度, 必须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乡镇企业法》规定, 乡镇企业依法实行民主管理, 投资者在确定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企业负责人, 作出重大经营决策和决定职工工资、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劳动安全等重大问题时, 应当听取本企业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 实施情况要定期向职工公布, 接受职工监督。《工会法》规定, 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研究决定有关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依照上述有关规定可以看到, 制定企业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行政方面的权利。但是, 由于企业规章制度涉及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 因此, 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 应当经过该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其他企业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 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 但是, 其最终决定权属于企业行政方面。这是对于企业在制定有关内部劳动规则的程序性要求。这种程序性要求既保障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 又注意尊重企业职工的利益。企业规章制度只有在注意尊重全体职工利益的基础上, 才能得到企业职工的自觉贯彻执行。

第二, 内容合法。企业规章的内容, 由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 国家不便于做统一的要求, 企业应当根据其具体的需要加以制定。因此, 企业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合法, 主要是指企业规章制度所确定的劳动标准必须合法, 其制定的具体内容不得违反我国《劳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 因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另外企业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 还应当注意协调好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 避免他们之间发生冲突。

注释

11 常凯主编.劳动关系劳动者劳权[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7:42.

22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审定.劳动法律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99.

33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35.

44 李秀文.公司制度中劳动法律关系分析[J].中国劳动, 2004 (11) :54.

55 董保华.劳动法论[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208.

交叉问题 篇9

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人才荟萃、实验设施完备等优势,适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促进学科交叉对于高校培育新兴学科、寻求新的增长点、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作为引领未来医学创新的主导方向,医工(理)等学科的交叉合作已成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大舞台的重要舞者,且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将医工(理)交叉发展列入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中。本文将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合作的开展情况,探索目前高校医工(理)交叉合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国内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和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参考。

1 目前高校开展医工(理)交叉合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 医工(理)科实质性的融合不够

“高校合并”促成了非医科院校和医科院校的强强联合,此举一方面提升了高校学科交叉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为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近年来的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不仅未形成规模效应,亦未出现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实质性成果,高校医工(理)“形融”有余而“意融”不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未能有效地减小或消除医学与理工科间的体制障碍和学科差异。首先,国内高校现行的校、院、系层级式人事管理、科研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过分强调科研项目、经费、高水平论文以及专利排名,同时院系或行政部门的资源分配和评聘考核主要针对“主干方向”和“传统学科”,跨学科研究被置于边缘地位而不被重视[2]。虽然不少高校通过在院系结构以外建立新的跨学科研究中心来推进医工(理)交叉,但因缺乏有机的整合,医工(理)融合仍然是貌合神离。其次,医学和工(理)科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应用领域和价值体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医学遵遁实证性的方法,以仪器为工具,以证实为特征,通过归纳与统计达到一致;理工科遵遁形式化的方法,以数学为工具,以演绎为特征,由抽象达到一般。医学追求实用主义;理工科除了追求科学的应用价值,还追求一种理论本身的内在价值,即理论的一致性和完备性[3]。学科差异无疑为高校医工(理)的深度融合增添了障碍。最后,医工(理)科研人员之间薄弱的结合意识也是造成医工(理)科“形融意未融”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高校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完成了“强强联合”,但医学长期以来较为独立的学科姿态和知识壁垒致使医工(理)科研人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他们更多地将目光投向自己所在的优势领域,学科结合意识薄弱,热情不高,即便是高校层面上组建的医工(理)科研组织或研究团队也都普遍存在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现象。长此以往,医工(理)交叉合作逐渐沦为高校获取政府投资和资金支持的手段。

1.2 医工(理)交叉科研项目分布不合理,重点领域优势不突出

根据2007-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基金资助项目的分布情况(图1),我们不难发现资助项目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医学(包括医学影像学)、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创新精密医学仪器设备等研究领域,约占60%,其中干细胞、再生医学等基础性研究方向较少,表现出医学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但高校开展医工(理)交叉研究过程中又必须面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的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基础性研究,才能获取国家重大项目的基金支持,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与国家基金重点支持的医工(理)交叉研究方向衔接困难,凸显出目前高校医工(理)交叉科研项目分布的不合理性。另外,国内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重点领域,缺乏复合型领军人才、高创新能力团队和硬件设施的支持,优势不突出,导致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事倍功半。

1.3 医工(理)交叉成果评价和共享机制不健全

科研成果评价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科研的发展方向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4]。目前国内高校在针对医工(理)交叉成果进行考核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成果更多表现为医学领域的进步,往往不能全面公平地考虑到参与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项目成员(团队理工科成员或非主持人)的贡献,致使部分理工科参研成员的经济利益和学术荣誉受到损失,严重打击了他们从事团队研究的积极性。共享机制方面,由于传统的高校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平台大都建立在传统单一学科之上,硬件资源使用范围狭窄,最终都沦为院系的附属机构,无法形成严密而灵活的学科交叉研究体系,人员和组织机构也被限制在单一学科和专业范围内,缺乏跨学科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平台,如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等,管理上存在谁有行政权谁就有可能占用并无偿使用和剥夺共享资源的现象,加之高校之间、高校内部院系之间和研究人员之间的资源保护和成果封锁,使得大平台架构下的资源共享无法实现,从而不利于学科交叉创新局面的形成[5]。

1.4 医工(理)交叉成果临床应用性较低,产业化前景不明确

目前国内高校医工(理)交叉成果临床应用性普遍较低,迄今为止开展的不少医工合作项目对医学研究和工科发展推动不大,富有临床意义的新课题匮乏,产业化前景不明确。如生物医学工程项目的“叫好不叫座”,不仅在纵向上未能及至医学研究的前沿,横向上研究面亦明显偏窄[6]。究其原因,首先是医工(理)合作项目从试验、开发、应用到临床的时间跨度大,研发周期长,审批程序繁琐。在得不到市场有效认可的情况下,项目方大都申请完专利,获得成果的独创性后即“草草收兵”;其次,高校医工(理)产学研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医工(理)交叉成果的产业化之路得不到有力的物质和体制保障。从上海交通大学2007-2010年医工(理)交叉基金配套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上海交通大学已开始注重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医工(理)交叉合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在2010年基金申请指南中已明确指出给予能争取到企业等校外资金注入的项目优先支持。2010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落成,有望成为产业和技术的“桥梁”和“纽带”,并为医工(理)交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更为宽泛的支撑。

2 促进高校开展医工(理)交叉合作的对策

2.1 促进观念转变,营造自发性学科融合氛围

高校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医工(理)之间的沟通、碰撞,为促进医工(理)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整合校内医工关联度高、学科互补性强的学术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研成果、文献和数据资料的不断积累,实现资源成果的资源库建设、开放与共享机制;二是组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学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融合,启迪科技人员的学术思想,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始终要把加强价值认同和精神文化引导作为医工(理)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应积极致力于研究医、工、理科建设长远规划,把医学“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核心文化融入到多学科文化体系之中,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以文化建设引领医工(理)交叉融合的新模式[7]。

2.2 健全完善体制和机制,为医工(理)交叉有机融合扫清障碍

要促进医工(理)交叉发展的良性循环,必须要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革除阻碍医工交叉融合的制度性因素。首先,高校应制定科学高效的相关激励政策及管理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医工(理)交叉基金,鼓励自由选题,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医工(理)不通学科间的联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在成果管理上,应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果水平、成果科学效果、成果社会经济效益、成果难度、成果重要性、成果消耗性等多方面指标综合评价,创立新的评价方法来综合评价交叉学科成果,同时对这类成果采取保护措施[8]。其次,需要建立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消除学校和医学院、附属医院之间,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之间的科技资源及成果壁垒,建立以学科建设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的研究平台,为学校和科技人员资源共享和共同利益提供制度上的保障[5]。最后,进一步改良现行的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机制,为跨院系、跨学科研究团队或群体扫清体制障碍。现行的学校人事管理、科研评价和利益分配制度往往重视项目经费和项目完成后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的情况,缺乏对研究的基础条件、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的共享管理,造成团队效应在医工(理)交叉科研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2]。高校应制定弹性的科学考核制度,充分尊重各学科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和能动性,逐步减少刚性量化的考核指标,凝聚和调动科研团队的向心力。

2.3 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管理,为医工(理)交叉融合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重复申报、科研资源大量闲置、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的现象,因此如何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整合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如何为交叉科研的群体组织机构提供组织保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研究人员的配置问题,由于交叉研究者大多来自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单位、部门的科研人员,为着相同的科研任务与共同的研究目标,体现着个体的独立性和群体的创造性,因此在确定研究人员时,要从其学术背景、研究领域、学科的相邻相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其次是资源的配置问题,高校应建立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构筑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到位,以较好地实现各要素间的优化配置,并使各要素间得以和谐发展。学校相关院系和医学院应对学科发展及其竞争优势进行筹划,共同筛选优秀学科带头人,将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凝练成研究群体,创造群体凝聚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建立院系级学科交叉合作基地,为校级学科交叉合作提供人才和条件资源,组织好教学与科研活动。最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研究、注重探讨,完善相关科研管理办法,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对于医工(理)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广,力求长效[5]。

2.4 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和科研团队

医工(理)交叉发展要得到质的飞跃归根到底离不开复合型拔尖人才和优秀科研团队的培养。而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且能自由加以整合和运用。为此,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开设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同时遵循科学发展的整体观及其内在的关联性,从学科内部的相关性和科学的整体性出发,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即以综合的或跨学科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使不同的学科教育从内容上而非形式上、从实质上而非表面上形成有机的融合。同时鼓励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医工(理)交叉项目的研究,在奖学金和助学金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科研团队的培育方面,可以考虑建设多支由不同领域拔尖学术带头人领军、具有广阔学科视野和深厚学术底蕴的优秀团队,实行“大师+团队”的新型学术科研模式,并以项目为纽带,形成“启用一位人才,做好一个课题,带出一支队伍”的团队建设格局[9]。

3 结束语

当代科学的发展已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高校要不断探索医工(理)交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路,优化资源配置,有意识、有目标、有系统、有计划地大力推进医工(理)等学科的协同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学科建设全面发展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谭华,刘冬,孙丽珍.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医工(理)交叉发展战略选择[J].经营管理者,2008(24):77-80

[2]席酉民,郭菊娥,李怀祖.大学学科交叉与科研合作的矛盾及应对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9-83

[3]朱浩,尹炳生.关于医学与理工科学的比较及其结合[J].医学与哲学,1999(1):12-14

[4]高艳,郝延明.建立以转化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0):25-26

[5]谭华,孙丽珍.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基金“交大发展研究”专项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报告[R],2011

[6]袁力,刘林祥.浅析理工医结合与复合型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66-68

[7]马德秀.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五周年大会暨卓越医学教育论坛会议报告[R].2010

[8]李红兵,闫卫华.加快交叉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1):45-47

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常见问题与建议 篇10

1 平交角度的问题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以下简称“规范”) 10.1.4条规定:“平面交叉的交角宜为直角。斜交时, 其锐角不应小于70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不应小于600。”而新版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14, 以下简称“标准”) 中对这一规定有所放宽, “标准”9.1.3 条规定:“平面交叉角宜为直角, 必须斜交时, 交角应大于450。”

虽然在“规范”和“标准”中有以上规定, 但在我国现有公路实际建设运营中, 公路平面交叉角度的设置较为随意, 在受到地形、地物限制时, 平交往往采用较小的角度。以广西横县国道324 线莲塘收费站前所设平交口为例 (见图1) , 左侧为国道324 线, 右侧为乡道Y419 线 (旧国道) 。此平交口为改造旧国道324 线时, 新旧国道在莲塘收费站前小角度相交 (不超过300) 。为了节省投资, 未按照规范要求将旧路进行改移, 而是只对新旧路基相接近处进行加铺路面处理。从图中可以看出, 新旧国道间转弯的车辆转弯半径很小 (只有约3m) , 转弯视线不良, 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我国广大西部山区地形复杂, 土地特别是耕地稀缺, 拆迁贵、拆迁难问题越发严重, 大量的平面交叉确实难以达到“规范”的要求。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笔者认为, 在正是在“规范”较为严格, 而平面交叉不合规的情况比比皆是的情况下, 新版的“标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对这一要求有所放宽, 规定交角应大于450。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应至少满足“标准”的这一最低限度。

2 分道转弯的弊端与渠化设计

在我国早期的平交设计及很多正在使用的T型平交中, 分道转弯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平交形式 (见图2) 。分道转弯顾名思义是指T型交叉中, 设置一个较大的导流岛, 在导流岛两侧, 各设置一条对向双车道的转弯车道, 对进出次要道路一侧的车流进行分流, 使左转和右转车辆驶入同一条双向转弯车道内。

分道转弯的优点在于平交形式简单, 一般不需设置加减速车道, 投资省, 施工简单;其转弯车道半径一般比较大, 转弯车辆通行速度一般较快;同时其右进右出的形式符合人们开车时选择最直捷路径的习惯。但正是因为如此, 分道转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首先, 分道转弯存在明显的冲突点, 即如图2 所示的A、B、C三个冲突点, 且一般缺少明确的交通指示, 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次, 大导流岛一般用于植树绿化, 导致汇流视线不良, 容易导致事故发生。再次, 分道转弯的转弯半径一般较大, 很难通过限速标志控制转弯车辆的车速, 增加了分道转弯的安全隐患。

在即将出版的《公路路线设计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 对于分道转弯有这样的规定:“Y型平面交叉 (三路相交且交角小于700大于1050的交叉口) , 当相交公路的交通量不大, 但转弯车辆较多时, 可采取在交叉口内设置导流岛、在行车道上划线等措施组织交通, 形成分道转弯式三路交叉。”由此可见, 正是因为分道转弯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 “细则”对于可以采用分道转弯的情况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而一般的T型交, 如果交叉角度在700和1050之间, 或者主要道路交通量大的情况下, 应避免采用分道转弯。那么一般的T型平交应该怎么设计呢?笔者建议参考“细则”12.5.2 条中的详细说明进行设计。如图3 所示, 为“细则”中典型的渠化平交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渠化平交的左转弯和右转弯车道分离, 冲突点减少为2 个, 交通导向清晰合理。

在当下安全为首的理念深入人心, 平面交叉设计应更注重安全性。并且,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交通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往往超出交通量预测值。因此, 笔者认为, 在平交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安全性, 而不是仅仅依据交通量预测结果, 大力提倡渠化设计, 尽量避免分道转弯。

3 结论

平面交叉设计、管理的合理性关系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安全,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相信在公路建设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下, 在交通参与者的关心和支持下, 平面交叉的安全性将会不断的提高。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公路平面交叉设计常见问题与建议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公路,平面交叉设计,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 D20-2006公路路线设计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上一篇:RTK放样下一篇:计算机教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