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练习

2024-07-08

读写练习(精选五篇)

读写练习 篇1

《陌上桑》一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与愚蠢。而“解”与“光感”的巧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其第一段关于罗敷容貌之美的刻画,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既有夸张、排比等修辞的合理运用,又有正面、侧面描写的搭配,各种手段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水乳交融,自然天成,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特别鲜明丰满。主要的描写有四方面:美好景物的烘托,精美器物的陪衬,美丽服饰的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这些描写,除了美丽服饰的描绘属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其余属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其中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再辅以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其效果很好,特别成功。总之,在写作上,可探究和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本文仅在“侧面描写”的学习上作一探讨,并就此谈谈怎样设置课堂片断写作练习,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在学习中,学生确实体会到了“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表现刻画中心人物”这种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所以我见缝插针,安排了片断写作练习。

篮球赛是同学们很熟悉的体育项目,我便以“一场篮球赛”为题,草拟了下面一段文字:

双方运动员穿着红蓝不同的服装,在球场上往来穿梭,好像金鱼戏水,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有的勇似猛虎,有的捷如猿猴,高矮胖瘦各得其所。

突然,歘(chuā)的一声,嗬!好精彩的一个球,是大个子王远距离投篮准了,周围顿时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伴随着欢呼声,激荡在整个球场上空。站在前排的观众已经顶不住来自身后的压力,不得不蚕食着球场。没有挤进前排的小个子真是不走运,被围在人群中间的 (1) ;而那些处在外围的更可怜, (2) 。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看球赛的经验展开联想,完成两处侧面描写,通过观众的动作情态等来表现这场球赛的精彩。学生情绪高涨,几分钟后我便让学生读他们的习作。

生甲: (1) “竭力踮起他们的脚跟,伸长他们的脖子,好像空中有几只无形的大手在扯住了他们的头发往上提似的。” (2) “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

生乙: (1) “索性借着别人的力量,或垫着前面人的脊背,或撑着两边人的肩膀,两腿蜷缩着,将整个身子托起来,随着人群晃荡。但无论手脚怎样活动,眼睛始终直勾勾盯着球场,生怕一转眼,一件什么宝贝会从视野里消失似的。” (2) “他们一会儿围着人群的外围转圈子,企图找到一个缝隙钻进去;一会儿又在一个地方跳起来,瞥上一眼。”

学生完全融入了情境之中,写作不再有难以下笔的苦恼,他们妙笔生花,洋洋洒洒,片刻之间,一朵朵奇葩绽放,满教室馨香四溢。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就能够把在“读”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写”的训练中对相关知识的理性认识。读是前提和基础,写是巩固和发展,写反作用于读,提高了读的水平,读和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那么,怎样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呢?课堂阅读中适时安排“片断写作练习”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词、句、段分别是构成文章的点、线、面,词是一个一个点,句子是由词这样的点构成的线,段是由句子构成的面。一个段就是一个“板块”,将这些板块拼合在一起,即成文章,所谓“千古文章一大套”。这里的“拼合”绝不是乱拼乱凑,漏洞百出,而是天衣无缝,一线(中心)贯之。“段”在文章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虽然“片断”并不等于“段”,但“片断”是“段”的组合,一个“片断”可以有一个“段”也可以有几个“段”,依写作中的需要而定。因此,“片断写作练习”对于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和那些写作水平偏低的学生来说很适宜很重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进行读写结合教学的重要手段。我们所以这样说,还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训练不被课节分解、打乱,为了更好地实现读与写“结合”,简洁明快、容易驾驭、便于操作的“片断写作练习”就成为最理想的选择。

课堂安排“片断写作练习”,宜采用以下步骤和方法:

(1)见缝插针,找准训练的切入点。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3)有的放矢,创设学生构思的情境。

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知识点”,不错过练笔的机会。这“知识点”要能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那么这“知识点”就是写作练习的“切入点”。如《陌上桑》中的侧面描写。找到切入点后,要激发起学生进行模仿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训练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对认识对象产生了兴趣,就会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一种同中求异的发散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要“异中求同”,适时地树起一个训练的“靶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回来,汇聚到一个目标,让学生在相关的情境中放出自己的模仿之箭,兴趣之箭,思维之箭。上面我安排的“球赛”训练即是一个很好的“靶子”。

这种训练过程可图示如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活动,师唱生和,读写结合,从而真正达到了读和写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匆匆》读写练习题 篇2

1.AA式

例:匆匆—— 2.ABB式 例:赤裸裸—— 3.AABB式 例:轻轻悄悄—— 二.根据课文填空,再仿写句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 ;吃饭的时候,日子 ;默默时,便。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的时候,日子 „„ 三.回答问题。

1.作者开头提出了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又问这个问题?

2.作者是怎样写出时光来去匆匆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按要求写句子,再写出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排比句:

2.拟人句:

3.比喻句:

五.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六.读同学习作,说说本文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从哪里看出来的?

爷爷与画眉鸟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法鸿洁

爷爷养了一只画眉鸟,是2002年买的,养了快两年了。

它身披褐色外衣,只是翅膀略微夹杂着一点黑色。它有一双晶莹的土黄色眼睛,一眨一眨的,可爱极了。白色的眼眶儿,从眼角外侧向脑后挑出一道细柳叶似的雪白的眉毛,像画上去似的。我想这就是“画眉鸟”名字的来历吧!

爷爷非常喜欢它,对它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每天早上五点十分,爷爷都要给它喂小谷粒,饮水。爷爷手里捏着装上小谷粒的塑料管,穿过笼子的栅条,小心翼翼地把谷粒倒进固定在笼架一侧的小瓷罐里;再用一个有细长嘴的不锈钢小水壶给固定在笼架另一侧的瓷水罐加上水。晚上五点十分,再这样喂水喂食一次。画眉鸟吃食可有趣了,它像啄小虫似的快速把脖子一伸、一缩,尖嘴叼住谷粒后,不用咀嚼直接吞到肚子里。喝水也很有趣,不是低头张大嘴猛饮,也是像啄小虫似的把脖子一伸一缩,几下就喝饱了。我想人要是这样吃饭喝水早就噎死或渴死了。画眉鸟鸣声清脆婉转,有事没事总要亮亮歌喉。当爷爷喂饱它时它叫得特别欢。春夏秋三季,爷爷每天六点钟准时带小鸟上山。爷爷到山上将鸟笼挂在树枝上,画眉鸟就“叽咕嘟„„叽咕嘟„„”来一段明快清脆的小乐曲。这时,爷爷脸上就会露出孩童般的笑容。鸟欢叫着,爷爷就去树下找蟋蟀蚱蜢蝎子一类的昆虫。他右手不停地用小木棍将花草、泥土、碎石拨开,找到昆虫马上拿来喂小鸟。捉到蝎子后,爷爷还要把蝎子尾部的毒刺弄掉,再一截一截地掐着喂给它吃。画眉见到昆虫会一口叼起来,脖子一仰一仰地吞进去。吃完昆虫后它会兴奋地 “咕嘟„„咕嘟嘟„„”叫两声,然后尾巴一翘一翘,翅膀一扇一扇连续来三个360度大转弯,好像要表演给爷爷看。爷爷此时会乐得合不拢嘴。吃了食要排便,爷爷就把鸟笼底下垫上报纸接粪便,每天更换一张。在家里,如果天气晴暖,爷爷就把它放在窗台上叫它晒太阳;天气炎热的时候,爷爷把它放在凉台的荫凉处;冬天天气寒冷,爷爷把它放在离暖气较近的地方。为了保证它羽毛洁净,爷爷每星期给它洗两次澡。热天用清凉的水,冬天用温水。爷爷把洗脸盆倒满水,把鸟笼放进去。画眉跳进水里,扎煞起羽毛,半张开翅膀用力地扑棱着,弄得水花四溅。等画眉鸟洗完澡后爷爷倒了水,看它站在笼架上不停地抖动翅膀将身上的水弄干净。爷爷的对它的照顾,让我这个做孙女的看了都妒忌。

爷爷每天像伺候小皇帝似的照料它,画眉鸟吃喝不愁,睡玩无忧,看起来它活得逍遥自在,可有谁知道它是多么孤独、可怜。每当窗外群鸟飞过时它便在笼中焦躁地乱跳,之后便目不转睛地盯着鸟们飞去的方向羡慕地叫着。那叫声是那么悲惨,叫人听了都要滴泪。他一定伤心欲绝,想起了以往飞行的日子。可是,它已习惯了爷爷的悉心照顾,失去了以往独立生活的本领了。爷爷放了它,它会怎样呢?有翅膀但是不会远距离飞行,不会自己找食物吃,不会自己找水喝,不会筑巢避热防暑,不会对付敌害,等待它的只有死亡。

爷爷这样爱画眉鸟其实害了画眉鸟。

(指导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2004年10月26日《少年智力开发报》、2005年第2期《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七.从下面题目中选一个完成。

《黄河的主人》读写练习片段 篇3

一、与文本对话,触摸情感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再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走近“黄河的主人”,一睹艄公的风采吧!

生:(齐读)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艄公说什么?

生1:艄公,你真勇敢,竟然能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如果换成别人,肯定会吓坏的!

生2:艄公,我要向你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每一件事。

师:能联想到自己,真不错!

生3:艄公,你真了不起!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就能战胜惊涛骇浪,横渡黄河!

生4:艄公,你用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战胜了惊涛骇浪,横渡滚滚的黄河就如走在陆地上那样平稳,你战胜了黄河,是真正的英雄!

生5:艄公,你真勇敢!任何人站在羊皮筏子上都会胆战心惊,而你却这么镇静,如履平地!

师:所以。你值得我们——

生(齐):学习。

师:更让我们——

生(齐):敬仰和赞颂!

(反思:气势磅礴的黄河、又轻又小的羊皮筏子、谈笑风生的乘客和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的艄公,待学生们一一领略之后,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艄公,与其对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品质的感悟。)

二、拓展延伸,抒写情感

师:其实,像艄公那样值得我们敬仰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想一睹他们的风采吗?

生(齐):想!

师:那就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登山者、滑雪者、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的相关图片。)

师:在这些人中,你最敬佩哪一个?为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桌相互交流。)

师:我们看到了勇于攀登高峰的登山者,见识了在悬崖峭壁上来去自如的滑雪者,还有我们的航天英雄以及在抗洪抢险一线英勇战斗的解放军战士们……其实,像这样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最敬佩谁?(课件出示填空练习)他(她)凭着_____战胜了_____,在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能把你心里所想的模仿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下来吗?

生(齐):能!

师:那就赶快试试吧!

(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师:写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写的和课文比较一下,看看是你写的精彩,还是课文精彩。你也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换看看,交流一下各自的优点。

(反思:从黄河的主人——艄公身上,我们领略了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大气魄,由此拓展延伸,看到诸如登山者、滑雪运动员、航天英雄和抗洪战士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和风采,让学生模仿课文书写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既体现读写结合,又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全班交流:

生1:我最敬佩1998年的抗洪英雄们。他们为了保护堤坝,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做人墙,阻挡洪水;也不惜跳入波涛汹涌的洪水抢救遇险的人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挡住了洪水,成为洪水的主人!

师:向我们勇敢的抗洪战士们致敬!(掌声响起)

生2:我最敬佩抗洪战士们。他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顽强战胜了汹涌的洪水,在被困洪水中的人们的心里筑起一面墙,挡住了大洪水,成为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生3:我最敬佩航天英雄。他们凭着坚强和无畏,战胜了太空中种种困难,成为太空的主人!

生4:我最敬佩滑雪运动员。他们凭着勇敢和机敏战胜了冰雪严寒,战胜了冰雪覆盖的高山峡谷,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同学们一定写得很精彩!钱老师建议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更多相关资料,以使你的文章内容更具体更精彩!

(反思:“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心与心的契合,情与情的交融,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课堂的精彩!对形象性、情感性强的阅读材料,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读写结合是一种好方法。)

“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 篇4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 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 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 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的。”认为耳濡目染多了, 便会悟出一些门径, 如同“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 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头, 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倡并躬行“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此后, “读写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 至今仍为许多语文老师所熟悉和应用, 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

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往往从“怎么写”的角度, 设计写作序列, 如文体写作序列、能力点训练序列。也往往根据“怎么写”来安排习作训练, 导致训练的机械性和简单化。这样安排的“病根”在于“工具性”, 即把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学会方法”, “没有形成能力”, 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化。

而“读写一体”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 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的扬弃与整合, 是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是指数量上、形式上、功能上的变化, 是一种组装式的结合。这种结合, 往往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的排列组合的形式。而读写一体化的呈现方式使“读”、“写”变成一体两翼, 其根据是“部分之间相加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理论, 让“读”、“写”形同一个整体, 产生“化学变化”, 即不仅有数字、形状、功能的变化, 更具有事物性质的变化。通过一体化的读写活动, 再看不出以前的那种读归读、写归写的原型或痕迹。这种读与写相加的方式是一种“化合”, 它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排列组合的内容。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 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 也是载体。而读归读, 写归写, 自然违背了文章产生的构成规律, 也违背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反映规律。我们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 目的是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 重新整合为某些人所拆开而散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并不排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读、写各有侧重, 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分开和各自侧重, 是读写一体化操作过程中的事, 与将读、写割裂分开的做法截然不同。

读写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获取和贮存信息往往通过外部刺激和言语理解来实现, 其具体手段就是阅读。而加工和使用信息则往往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与使用, 其具体手段主要是写作。所以, “读写一体”的方式、手段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过程, 环环相扣, 互相融合, 也可以说构成了读与写的一体化过程。

当然, “读写一体化”与“读写结合”都有各自的内涵、功能与模式, 对语文教学改革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倡导读写一体化, 并不否定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读写结合, 但也绝不因为有了“读写结合”而不去强调“读写一体”。

《第一场雪》读写练习题 篇5

2.例:毛茸茸,写出了雪球的美。

二.根据课文填空。

1.课文是按下雪前、()、()、()顺序写的。

2.下雪前天气变化过程是:前些天(),昨天清早(),中午(),下午(),黄昏()。

3.文章写下雪时的情景是从()和()两方面写的:开始(),不久(),一会儿()是从看的方面写的;夜里发出()()的声音是从()的方面写的。这两方面突出了雪下得()。

4.写下雪后的情景时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景和()。写景时先写静景:(),再写动景()然后写人的动作和()。这部分突出了雪景的()。

5.课文最后写了()和其中的道理。

6.文章描述了(),讲述了()的道理,表达了()的心情。

三.指出哪个句子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哪个句子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写出表达的思想感情。

1.鹅毛般的雪花,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2.嗬!好大的雪啊!

3.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四.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读同学习作,完成练习。

青岛唐山路小学 闻纪芬

前天是“清明”,却没有出现“雨纷纷”的景象。可能是春雨不想让盼望它的人失望,今天早上终于姗姗到来了。小雨如雾,如烟,如丝,慢悠悠地飘荡着,飘荡着。不远处苍翠的山峦、红艳的桃林以及红瓦黄墙的楼房全笼罩在雨雾里,像罩了一层纱似的飘飘渺渺,成了诗和画的境界。学校花坛里的小草毛茸茸绿油油的叶子上擎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月季蔷薇新生的紫红或翠绿的叶子被冲洗得异常光鲜。牡丹淋了雨的叶子翠色欲流,饱胀的花蕾眼看就要炸开。松树叶子上的水珠像顽皮的猴子似的一颗追着一颗从高处跳到低处,再跳往更低处,真是有趣极了。

看着这烟雨迷蒙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细密的雨星儿,笼罩着市郊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麦苗吮吸了春天的甘露,转眼间长出了一大截儿。农民伯伯正沐浴着春雨在麦田里劳作,尽管头发衣服被淋湿了,依然笑声朗朗。

我仿佛看到了明天的美丽的校园:旭日东升,蜜蜂、蝴蝶乘着春风,飞到牡丹乍开的花朵上翩翩起舞。几天后月季蔷薇也在春风中扬起灿烂的笑脸,把一阵阵花香送到每个人的心窝里。

春雨是春的使者,她让万物复苏,她浇灌出万紫千红,她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指导、点评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百家作文指导》2005年1—2月号及2月14日《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下雨经过的?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抄写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再写写它作用。

3.按要求写词语,再写出在文中的作用。(1)AA式:

(2)ABB式:

(3)AABB式:

4.说说文中的哪些段落写作者的想象,起什么作用。

六.运用学过的方法描写下雨或下雪的情景。课文

第一场雪 峻青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下落。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深,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雪水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支离破庄稼生长的需要。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

思考.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讨论: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3、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写练习】相关文章:

整数的读写练习题04-23

《峨嵋道上》读写练习题04-30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题及答案08-07

读写教程05-11

读写测试05-22

读写关系06-24

读写方法07-01

读写教学07-11

英语读写07-12

读写活动07-12

上一篇:业主自治规范下一篇:资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