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2024-07-07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1

一、扬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气息的运用

《乐记 》中记载道:“凡音者, 生人心, 情动于中, 放情于声。 ”音乐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感情的表现, 是人类思想感情交流的高层次活动, 在扬琴教学中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完成扬琴基础训练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正如黑格尔所说:“在音乐中, 外在客观性的消失随即带来的是作品与欣赏者分离的消失。 ”于是音乐作品便渗透人心合二为一了, 这正是音乐最情感艺术的表现。 音乐若是离开情感的表现, 就丧失了音乐的特殊功能。 其魅力就在于音乐作品创作和表演功能所产生的美感效应。 比如《苏武牧羊》通过扬琴揉弦、滑弹等技巧的运用, 表现苏武被流寇十九年还能坚贞不屈的高尚民族气节。 此曲如歌如泣、抒情豪放, 音调富有感染力。 一件音乐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教育人、感染人, 并能引起人们的深思。 因此, 首先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音乐领域里的美感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乐曲演奏技法, 还必须要求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情感, 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并让学生调动真实情感, 有意识地体验没有经历过但能在作品中感受所需表现的情感, 并通过演奏表达出来。 其次, 单纯的技巧基础训练是枯燥无味的, 无法让学生产生兴趣, 更谈不上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的愉悦性是情感体验的心理机制,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心情愉悦, 使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并在由此所带来情趣作用下得到美的享受, 同时获得必要的知识。 最后, 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人的教育, 它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要想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一方面, 教师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这是占主导地位的。 在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 与学生及时沟通并建立感情基础,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 启发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 让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 轻松美好的环境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也是学生理解美和感受美的重要途径。 课堂气氛的和谐愉快, 教师表情姿态的亲切自然、教学的准确示范, 语言的规范形象等, 都可以让学生消除思想障碍, 产生好的心境, 有优美感、高雅感, 才能正确地感受作品,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气息的运用跟情感的表达是息息相关的, 同时在扬琴演奏和教学当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谓的气息, 也就是呼吸, 是从事各种活动的力源之一, 在乐器的演奏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它。 扬琴在演奏过程的情感表达中, 气息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在演奏技术上达到一定水准, 情感上得到完美的表达, 还要引导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如何恰当把握气息的运用。 从技术上讲, 气息作为演奏动力的组成部分, 不仅具有调节手、臂、腕及身体各个施力环节支撑力, 协调各环节之间关系的能力, 而且能够调动人体深层的潜在能量, 使得演奏中身体动作与之相辅相成并密切配合。 气息的运用如果不畅通, 就会导致演奏音色缺乏内涵、外在演奏的不和谐, 更不能打动观众。 因此,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 气息运用对声音力度上的控制。 扬琴作为弹拨乐器, 演奏起来不同于吹管乐直接用气发声, 扬琴演奏是通过琴竹碰撞琴而弦间接发生的, 因此这对声音控制更有难度。 在演奏中, 要做到强而不躁, 弱而不虚, 除了运用正确的击弦方法和演奏方法外, 气息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演奏强音时, 将琴竹举起的同时吸足一口气, 随着琴竹发力触弦的同时把气吐出, 下沉集中到琴弦上。 由此发出的击弦声会更加饱满集中。 反之, 用再大的力单凭手上单纯的下击动作, 声音会较干扁、浮躁, 演奏会显得吃力被动。 在处理弱奏时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 如果处理不当, 就很容易造成飘浮不定、虚而不实的现象。 要做到音的弱而不虚, 其实往往比演奏强音更难控制,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运用气息对腹部的控制, 适度地扩展前胸和收缩小腹, 并且增强腰腹部的支撑力, 时刻保持相对紧张的状态, 将气息的控制贯穿于乐曲的始终, 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声音要求。 另一方面, 气息运用对声音音色上的控制。 演奏中音色的掌握与变化, 会让乐曲更加生动, 富有表现力。 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乐曲调整音色的变化, 就音色而言, 加强艺术的处理与气息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奏抒情缓慢的音乐时, 要求音色柔和细腻, 深邃且含蓄, 呼吸幅度及气息量可以稍加控制, 气息要求平稳柔和, 才能让旋律富有线条感, 音乐更具有说服力。 当我们演奏明朗欢快的旋律时, 音色要求清脆明亮, 干净利落, 要有点的感觉, 这时候就要求气息适中, 将气息保持在腹部的位置, 吸气吐气的同时掌握好与节奏的配合点, 这样才能让欢快的乐曲更加生动, 富有活力。 当需要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时, 对于音色的要求必须是浑圆沉稳, 扎实饱满。 这个时候我们要将气息下沉, 呼吸点也尽量相应做下移调整, 气息力度增大。 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大气而不失细腻, 富有感染力。

二、因材施教及合伴奏能力的培养

扬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材施教十分重要。 在对不同水平学生培养扬琴技法的同时, 与之相辅相成的便是教材的合理安排, 二者不可偏颇。 我们可以将扬琴教材分为练习曲、乐曲、基本练习三大类。 一般来说, 练习曲的选择可以是旋律性较强、 对于某种技法或技巧的训练有较强的针对性的乐段。 乐曲是融音乐与技法技巧为一体的, 技术运用比较广泛。 基本练习通常是一些节奏型组合, 比如说本子练习、墙上练习。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的应用和安排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 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主要问题、具体条件和训练的发展情况决定。 根据当代扬琴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运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教材:一类是传统、现代、移植、多元风格的教材, 如《扬琴考级曲目》、《世界名曲扬琴曲选》、《木卡姆扬琴曲45首》等;二是独奏、伴奏、重奏等各种演奏形式教材的安排, 如《中国扬琴总谱集》、《扬琴二重奏曲集》、《扬琴伴奏曲集》等。 学生通过这些教材的学习, 能较系统地掌握各种不同作品的地域色彩及风格特点, 并结合相关的音乐学科知识的培养, 运用到实践中, 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认知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 拓宽艺术视野,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由上可知, 在扬琴教学中,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独奏能力, 还要注重对学生合奏、伴奏能力的培养, 适应中小型民乐队, 能够相辅相成地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使其成为更全面更有能力的演奏者。 在中、小型民乐队中, 扬琴作为指挥的角色通常是以乐队的核心面貌出现的, 并以其宽广的音城和中和的音色等特点, 成为民族乐器中常见的伴奏乐器。 对学生伴奏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大量合奏和伴奏的舞台实践而得到锻炼的。 我们可以先通过练习重奏、合奏、伴奏的乐段或曲目进行训练。 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节奏感, 同时建立学生对多声织体、和声复调的演奏能力、 多声部音乐的欣赏能力等概念, 从中培养学生整体协作、默契配合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对音乐完整性的把握能力, 让他们在艺术上变得更成熟。 与此同时, 尝试多种乐器进入课堂,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配合能力以后, 可以尝试让竹笛、二胡等姊妹乐器进行合作教学。 让学生熟悉了解各种不同乐器的结构及音色特点, 加深学生对不同乐器的调式概念的理解;通过配合其他乐种的旋律走向, 配置一些简单的和声。 在特殊的乐段中培养学生使用扬琴的琶音、顿音等特殊技巧, 使学生能够挖掘扬琴乐器的潜力, 进一步感悟到扬琴所载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扬琴专业教学无论是在专业院校还是综合院校都是一门极富技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的学科专业。 扬琴教学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也富有极大的弹性, 其培养目标是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当代的扬琴教育制度相结合再纳入到教学中, 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 减少扬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模糊性。 扬琴教学的目的不但是让学生了解演奏知识与原则、掌握演奏技巧和风格,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着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意志力、空间想象力和概括能力等。 扬琴教学是以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扬琴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法体系为主的活动。 其教与学的主要意义不仅是实现演奏目的的基本途径、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过程中, 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继承。

当代高校扬琴教学的教育性是至关重要的。 扬琴教学是一种文化, 也是一种精神产物, 它不同于物质生产, 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与美学、哲学、宗教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扬琴教学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已逐步开始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进程。 当代扬琴的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总结, 在进一步提高认识和掌握扬琴教学规律能力与提升水平的同时,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扬琴教育体系是我们的重大责任。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扬琴教学会更加严谨、更加先进、更加辉煌。

摘要:扬琴教学在各个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中普及, 成了一门必不可少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扬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气息的运用、因材施教及合伴奏能力的培养, 以及从教与学的角度因材施教的提出新的教学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使扬琴教学更趋科学化、系统化。

关键词:高校扬琴教学,教学方式,专业训练

参考文献

[1]唐静, 盖甜.浅谈扬琴的教学语言[J].音乐探索, 2006 (1) .

[2]张志远.论中国扬琴的教与学[J].乐府新声, 2007 (2) .

[3]张强.试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扬琴教学改革[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1) .

[4]王丽.扬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培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论当代高校教学秘书的人格魅力 篇2

关键词:教学秘书;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6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53-01

一、教学秘书人格魅力的具体表现

(一)准确定位,当好参谋助手。

教学秘书首先要准确给自己定位。教学秘书既是学院的基层教学管理者,又是面向学院师生的服务者,也是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络者,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秘书不是决策者,而是决策者的助手。

教学秘书属于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在辅助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教学秘书的角色职能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管着学院教学方面的事情,协助院领导管理日常教学事务,保证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为学院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三是负责学校与学院、教师与学生、本院与它院之间的联络和沟通,督导学院执行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收集提供教学信息并协调关系。履行各项工作,做到“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出谋不决策”,才能当好领导的助手。

(二)个人修养。

现如今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学秘书, 应时刻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崇高使命感,努力塑造自身高尚、健全、完善的人格。熟悉所在院系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及各种教学工作的实施流程。教学秘书应具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的业务素质应容易得到领导和各方面的认同、理解和支持,他说话的内容容易让学生们所信服, 他的人格魅力能给学生以威信和信任感, 因而在事业上容易取得成功。因此作为学校中特殊群体的教学秘书,注重人格魅力的提升非常重要。

二、教学秘书人格魅力的培养和塑造

教学秘书人格魅力的培养和塑造,除了相应的知识素养和实践工作能力外,修养是最关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一)学会做人。

如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对秘书的基本要求,其中也蕴含着教育的顺序,俗话说得好“先成人,后成才”。成人也就是学会做人,如果教学秘书都不会做人,又怎么会与其他老师相处好,又怎么去教好学生。学会做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活着,一份自然再加一份真,人要善良,还要辨得清是非。做人不要斤斤计较,但要有原则。国家的制度不能违反,学校的制度也要遵守。

(二)树立正确坚定的信念。

在高校中,保持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纯洁性是党的要求,对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我们要制定一个严谨的,稳定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保证教育路线与实际教学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政治学习教育。信念是当好一个合格教学秘书人员的首要条件,教学秘书一般被视为决策者的参谋、助手,因为所处位置的特殊,容易了解学校的核心机密,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利益影响,因此身处重要地位的教学秘书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要充分认识到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要对学校高度负责,在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工作利益和物质利益冲突时能作出正确选择。教育植根于教学的唯一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教学秘书必须顺应时代的脉搏,为未来人才,职业教育“信心”的发展,以滋养土壤有一个厚厚的,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坚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培养细心的态度。

大学排课是很繁琐的事情,所以需要细心的人。排好课后,个别老师调课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细心,很有可能发生教学事故。发生教学事故也不要紧,教学秘书要对发生的教学事故,经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反复推敲,对做不到位的执行问题,要发掘它们的根本症结,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创新或优化的建议,做什么事情都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经常去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或弊端。让整个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四)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和幽默感

作为高校教学秘书在公开场合要有自信心和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不摆架子。同时讲究礼节,穿着得体,尊重他人,幽默。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繁杂,容易产生压力,有时会产生烦躁情绪。具有幽默感的教学秘书,则能以机智的语言化解困境,超越挫折,获得良好的心情,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作中互相推拖,让人感到‘人难见脸难看,事难办’,就会给人留下不良印象进而对领导和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非常注重情感的,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

正是由于高校教学秘书人格魅力在工作实践中发挥着上述的巨大作用,高校教学秘书自身都应当充分重视并积极修炼自身人格魅力,探索进一步发挥其在工作实践中的作用的途径,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当代高校美术创新人才教学改革管窥 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创新型美术人才

近年来,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为了使美术教育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当代社会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美术人才, 高校美术学科教育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手段, 进行改革。

一、美术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科定位意识不强, 盲目性较高。近几年, 为扩大招生, 提高学生的就业领域, 很多高校相继开设美术类专业。但是, 由于目前的高校对美术专业本身的特点认识不足, 加之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框架, 使得美术教学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同时, 由于目前高校美术学科教学方式主要沿袭以往经验, 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很多教师对学科的专业特点认识不足, 对学生进行的解释肤浅, 教学方法千篇一律, 毫无特色。再加上其盲目性的特点, 导致美术学科的专业性优势难以显现, 对教学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 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应用能力偏弱。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以实践课程为主,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 却往往脱离于实践。具体来讲,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大部分的实践单纯的置于课堂教学中, 对专业的技能技法进行单一性训练, 所有内容和应用仅限于教室, 忽略对学生美术素养和艺术敏感的培养。而数量有限的实践考查课常被当作“游玩”的课程, 再加上其缺乏时效性的特点, 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 所学知识也未能完全的得以施展, 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积极性不高。高校里美术专业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同于专业美术学院的学生。首先, 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是美术生, 在应对高考时偏重于学习科目的重视, 导致对美术专业基础能力的不足;其次, 低文化课分数使得美术生的综合素质偏低。

二、高校美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 课程体系需合理构建。高校美术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关键。由于不同的课程分配对学生的专业性导向不同, 因此, 课程的合理安排十分关键。目前,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课、专业技能课、公共文化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相关的科目为主, 根据实际需要, 不同的阶段的学习任务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就是以美术理论修养为主, 在对专业技能加强训练的同时, 完成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目标, 使学生对边缘学科的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通常在这节课上课前, 我会会提前让同学做好准备, 充分展示他们的艺术才华。可以实现多个学科间的充分交流, 互相交叉渗透, 以达到整体教育的目的, 使美术专业的学习充满活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 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去的高校美术教学将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 缺乏对实践的重视, 这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一种误导式教学, 易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我国的美术教育对培养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将培养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美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所掌握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目标。

1. 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我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学校应加重对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与传统单一性技法的训练脱离, 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对学生多元化意识的培养。美术作为视觉传播的主要媒介, 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涵盖了很多专业外的知识, 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育应重视对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加强其美术专业素养基础上, 结合其他领域。

(三) 以市场需求为核心, 产学研一体化。美术学科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 也加大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并最终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美术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性, 使现存的教学问题得以减少。具体来讲, 可以通过在校内进行开发, 建立实训基地和成立学科工作室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并且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 对其进行深造培养。

综上所述, 在高校美术学科的教育教学中, 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与教学构架, 进行适当有效的改革, 尽力避免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杜绝“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的教育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 学校要注意对创新型美术人才的培养, 此为高校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孙菊如, 陈春荣, 谢云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当代音乐;学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音乐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音乐是一门技能性的学科,学生除了要学习很多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技能的实操练习,二者缺一不可,而教材的落后则会对教学质量以及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在改革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之下,如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的音乐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高校音乐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要对一直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促进音乐学科的发展。

一、改革高校音乐教学

1.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现在还有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材讲解模式上,这样一成不变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学发展的速度,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阻碍音乐教学发展的同时,也会制约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所以高校在音乐教学模式方面要注意跟上社会教学发展的水平,在讲解教材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他们的学习能动性。

2.加强高校音乐的教材建设

音乐教学是一门技能教学,仅仅依靠教师讲解书本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是很多高校的教材十分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所以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否则将会因为教材的落后而影响教学质量,从而制约音乐学科的发展。

3.注重師资队伍的建设

不管培养哪一方面的人才,都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如果高校的音乐教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高,就很难做好音乐教学工作。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当代音乐学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高校要注重培养创新型的教师,这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和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创新型的教师不仅自我要求高,求知欲望强,而且有着创新教学的精神和能力,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让当代音乐科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文化建设

1.在不同层次上加强文化建设

高校的人文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优秀程度,所以高校应该注意加强文化建设。目前,高校的音乐教学都比较注重技能而忽视文化,这和社会的发展是不相符的。高校音乐教学不只是培养音乐人才,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只有将音乐教学融合到文化的领域,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音乐人才。

2.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

从我国目前拥有的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可知,我国的音乐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音乐也逐渐走向了大众化,音乐教学也慢慢走向基础性的教学。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更加注重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教师要让学生不仅在音乐技能方面有所进步,个人的音乐素养也要不断提高,让他们不断吸收音乐文化,让当代音乐学科得到不断的发展。

总之,高校的音乐教学不管是在教学模式、教材配套,还是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上,都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创新性的教学,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音乐人才。如今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主流,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广大音乐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吸取精华,改革创新发展,制订出符合教学要求又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将音乐文化融合其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型音乐人才,不断传播音乐文化,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为当代的音乐学科寻求不断发展的道路。要做到这些,需求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03):1-18.

[2]孙智丹.普通高校中国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7.

[3]张君仁,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02):27-38.

[4]陈园.浅谈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当代音乐学科发展[J].音乐时空,2013,(10).

[5]俞波.浅谈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上旬),2012,(05):81-82.

当代高校休闲体育教学的发展 篇5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人们更加重视健康问题。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 工作压力较大, 迫切需要一种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形式新颖的运动方式。 休闲体育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悄然兴起的。 高校引入休闲体育也正是为了贯彻“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那么探讨如何发挥休闲体育教学的优势, 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

休闲体育主要是指人们利用闲暇的时间, 以增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创造生活情趣为目的, 而进行的身体锻炼活动。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锻炼方式, 它主要有文化性、自由性、主动性以及非功利性的特点。 首先, 休闲体育是以个人自愿为出发点的, 是个人自主选择并乐于实施的, 通过休闲体育, 人们能够在其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其次, 休闲体育的活动方式很丰富, 也很多样, 个性化特点比较明显, 既包括对场地要求比较广阔的野营活动, 也包括不限场地的健美操运动, 个人可以根据不同需要, 来选择不同的休闲健身方式。 其次, 休闲体育活动不需要被其他人或者是社会所认可, 其具体要求、活动方式、活动细则都可以由活动参与者自行定夺。 总之, 休闲体育是一种集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 观赏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体育运动, 它适合的人群非常广泛, 其多元化的运动形式也广受社会大众的追捧。

随着现代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强, 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程度也日益提高, 对休闲体育引入大学校园的呼声日益提高。 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今天, 高校引入休闲体育, 对于紧接时代潮流,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而又积极的意义。 休闲体育能够帮助在校学生缓解学业压力、修身养性、消遣娱乐, 实现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休闲体育教学科目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使学生掌握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技巧, 使其终身受益, 这对于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终生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2、加强休闲体育教学的建议

2.1、加强宣传, 提高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

虽然部分学生对休闲体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全校范围内系统的开展休闲体育的宣传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体育评论等方式, 向广大学子们宣传休闲体育的特点、 方法以及重要性, 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 激发学生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将体育教育转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2.2、加大休闲体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体育教师是休闲体育顺利展开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休闲体育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人格魅力以及品德素养都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锻炼习惯、体育观念以及体育素质的形成,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 高校必须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引进休闲体育的专业人才, 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或者外派教师到其他学校、单位去进修, 从而提高广大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是加强休闲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为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与设施, 以满足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

2.3、注意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

休闲体育教学所涵盖的知识面, 并不仅限于体育知识, 还涉及到了生物学、医学、营养学, 甚至是公共关系学。因此, 体育教师在讲解休闲体育课程时, 有很必要对休闲体育所涉及到了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行讲解。当然, 这对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以及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体育教师必要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要学习休闲体育所涉及到的学科, 并且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 做到融会贯通, 然后再传授给学生, 打破社会对体育教学的偏见, 使体育课程更加多元化, 从而弥补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不足。

3、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开放的程度日益增强, 大学生对将休闲体育引入到校园之中的呼声越来越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 其成长关系到了我国的未来, 因此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也成为了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现阶段, 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休闲体育教学工作, 对于休闲体育教学工作我们还处于摸索的阶段,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丰富理论, 如此才能够发挥休闲体育的优势,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日益高远,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人民群众的生活理念与健康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休闲体育, 诸如远足、极限运动以及塑身运动等等, 成为了社会的一种时尚, 而且非常受青年们的青睐。作为青年聚集地的高等院校也需要紧随时代潮流, 引入休闲体育教学。本文阐述了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 并从三方面, 论述了提高休闲体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休闲体育

参考文献

[1]孙丽.大学生休闲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分析[J].内江科技.2010, (05) .

当代高校色彩教学语境的探索与应用 篇6

人类的发展史是人们对于世界色彩艺术认知的发展史。人类对色彩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过程中的生命色彩, 都无异于产生在人类不同时期那些最先发现色彩的先知者以及对那个历史时期最先展现所在那个时代最为敏感和前沿的先行者身上。这些学者们发现, 色彩代表着人类各个时期的色彩本质, 并能及时地为它们的色彩本质找到独特的色彩表现语言和形式, 这些变化着的色彩形式和色彩语言又能推动整个人类色彩的认知和不断发展。

色彩教学是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必修课之一。当代高校的色彩艺术教学主要的研究目的不在于告诉学生如何使用色彩, 也不在于给学生指出未来的色彩发展方向。真正的目的是彻底解放学生的色彩感知力, 发现健全的当代性色彩本质, 建立健全的色彩本质实现之上的当代色彩艺术创造, 并以现代色彩本质的存在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完成现代色彩认知观念和转移。

在总结了大量中西方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当代语境, 开发和引导学生在个性张扬的自我感知能力中找到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语言形式和精神指向, 从而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对色彩的认知力和色彩创造的能动性。这在高校教学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色彩基础教学在美术的变革中存在几个问题, 而归根结底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 它关系到培养学生有个性的色彩认识及其在现代艺术中的精神指向,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是当代高校色彩教学的关键环节。

一、观察方法

当代绘画的现代视觉观察方法决定全部绘画过程的始终, 它是观念与经验的综合体, 建立在主观意向基础之上。主观意向即在观察物象的刺激下, 思想反映的总结, 并在一定意义之上的主观对物象再次建构的集中体现, 高度统一。

不同的观察方法产生风格各异的形式, 高校教学强调学生在艺术观念上、层次格调上提高观察眼光。其方法是多方面的, 而色彩修养的精神内涵尤为重要。如色彩的属性、画面的构成形式、造型方法等都应该是主观性的, 不论写实与否。作者在对主体物及周围环境的观察过程中, 思想观念起了决定性的变化, 完成的作品是最初观察意念的结果, 构成形式、色彩运用、笔法、造型均围绕其想法运转。画面的构成在构图之前即有主观上的总体设想, 几种物体的组合在观察过程中多次改动, 最终所成形式与绘者设想接近。这里有严谨的构成方位, 物体的数量位置十分“适合”, 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经营位置及人文思想相通, 作品看似单纯实则体现了绘者复杂的思想心态。

总体来讲国内艺术院校在现代的社会转变中, 艺术观的当代性已经起步, 然而, 原有的教学观念已不适用于教学过程, 那些无个性、无风格、无现代性、无目的的老套路, 如机器制作成批生产, 阻碍了学生的求知欲及艺术观的初步形成, 令人遗憾。

二、绘画过程的行为转变

对色彩物向的观察及绘制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其步骤为:构图—设色—调整—完成。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毫无新意, 学生被动接受, 不加分析、头脑简单或茫然不加思考, 学到的东西不多。现在则应改为观察并注入主观意念—构图 (现代构成方式) —造型设色—体现主观制作过程并完成。

值得说明的是从主观观察到抽象再到体验性的完成过程十分重要, 它教给学生的方式方法将转变他们观察事物的视角。我们将看到原有的物体被描绘成有人格力量的替代物, 透出了绘画者的内心精神及思想。精神力量的追求, 促成了画面的形式感。力求在画面中得到清冷平稳的心态, 使作品脱离习作感, 用心体悟, 去品味色调运用及构成的关系。作品在色彩及造型、笔法上都应强调稳中求变。在画面中求得朴素的阳刚之气, 强调扎实的造型, 艳丽的色彩, 粗犷的笔法, 画面构图的中心性, 坦率直白地说明问题。作品风格力求洒脱, 一挥而就, 应具备极强的表现性。这些与绘画者画前的精心准备, 对作品属性的把握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视觉观察的兴奋, 构图的自然, 用笔用色的随意都有着极大的关联。要充分使作品的人格个性突显出来。

色彩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写生作品, 从原来的“习作性”过渡为“创作性”是高校教学的主要目的, 习作性在于练习某种熟练的技巧、技法, 掌握写生过程的方法, 对色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而“创作性”的观察写生则验证绘者的作画意图及掌握画面的能力并对作品进行形式感的追求与探索。要在形式感的探索中作有益的尝试, 如色彩认知及造型的主观感受。

三、色彩语言的个性化

色彩语言个性化的营造, 是对于从客观转为主观把握能力问题的检验。色彩图画过程是极具个性化的, 这与个人经历、修养、认识观念有关。个人观念的当代性建造, 独特风格形式的运用, 是色彩个性化主体意识的体现, 个性化的独特风格为色彩的个人主观行为。性格化包括当代观念、当代艺术语言的应用以及画面构造、笔法、色调等, 需要强调的是个性化形成的出发点依据于精神状态的独立与自我, 它引导并促成形式感, 使形式与头脑中的想法相融合。而单纯的为形式而形式是难以形成个性化语言的,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然, 色彩的个性化还是多方面的, 就独立的个人而言, 个性化将产生对各种场景有不同的理解, 风格也将变幻多样。

四、精神指向

色彩基础教学的精神提示是研究题材与形式的前提, 精神追求决定内容的选择。题材内容的确定为作品形式的形成提供依据。

精神品格的高低、深刻与否在于文化知识含量的积淀及对生活、社会的理解和感受。总体来讲, 精神指向贯穿于题材的定位、形式的探索、色彩结构的完善、实验性的聚集点, 而作画过程是理性占上风还是感性为表现形式也取决于此。

一般来说精神志向大致分为政治、文化、现实、情感或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具有独特个性、强力风格及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精神引导, 作品的题材与形式结合才能协调统一, 才能使色彩的价值得到体现, 使作品的制作过程与完成透露出“人格精神”力量。这对学生绘画风格的形成、世界观的成熟、思想观念的超前意识等影响至深。这一点可从画者的作品中感受到。

五、形式语言的实验性

色彩语言的实验性要求教师对学生讲解不同流派的色彩语言特点并掌握消化他们的规律, 之后要求按自己对视觉物象的理解, 创造自己的语言方式。寻找自己的语言方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实验性是最有效的方法, 实验性的体会过程会有许多兴奋点, 这其中的发现将使一个人的绘画生命受益无穷。主观因素仍然支配色彩语言形式的试验性, 每一次体验过程都是心灵的感受, 通过感受心灵去体味其中的奇妙, 使作品生命化, 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实现自我个性的突显。

六、 色彩结构

色彩结构是极为理性的, 感性的兴奋仍遵循色彩本体或以近乎本质为目的, 一切物体其艺术结构总体为造型 (构造) 与色彩, 色彩结构的探索往往要一定的认知。写实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均须如此, “纯粹的绘画是真实的”。

色彩结构的探索, 深层含义往往不容易说清楚, 其构造行事风格各异, 根据画面直觉感受建立一种范围, 并在思索中将其理性化, 这决定色彩结构的构成行为。当然, 在创作绘画作品过程中, 某种灵性的介入 (如画面背后的精神力量) 将使主观意念产生支配性的作用。

上述谈到的几个问题, 均是色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今教学过程及指导学生的实践探索中, 须认真对待, 特别是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及其观念。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指导思想、观念的更新, 视觉角度的转变, 精神力量的充实, 试验性的加强, 必将出现优秀的探索色彩作品,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的发挥与展现, 也会使色彩教学的发展具有当代性。

时代不同, 色彩观念也有别, 使学生正确地对待色彩创作, 引导学生不再把精力耗费在外在色彩表面技法的盲从追随之上, 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解释当代色彩自身感知的无限生命力。

当代色彩本能的特征是画家自性色彩的创造, 当代人的色彩本能一旦被某种程式化的法则所束缚, 那么这种色彩创造力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以, 我们的教学意义在于用当代正确的色彩理念引导高校学生, 通过他们各自人生过程中的经历和体悟以及当代语境背景下进行不同的色彩艺术创造, 保持难能可贵的生命本能和色彩生命力的再创造, 更充分地实现自觉——自由地对当代色彩本质的发现。

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当代色彩观念的时代特征和当代语境, 为将来的色彩发展确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2]徐沛君.蒙德里安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3]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7

一、高校山水画写生教学问题

(一) 写生教学内容单一

写生课程在当代高校教学体系中属于重要的过渡教学阶段, 是链接了临摹课和创作课的重要课程, 课程应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方法, 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实的教学计划。但目前高校山水画写生教学内容多表现为单一的走入自然、对景写景的现状。没有依据年级的不同进行内容的相应划分, 更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写生对象不做详尽的科学阐述与研究表现, 而仅限于对山石树木简单的造型写生和简单技法训练。

(二) 写生教学方法僵化

当代高校写生教学多遵循传统方式, 第一是对传统山水画方法的不断写生练习:这种形式如同宋代所提倡的“古意论”那样, 过分遵循传统的笔墨趣味, 对山石的描摹不是以“眼”见为准, 而是以“某家法”为准, 如树用何种勾法、山用哪种皴法。最终形成僵化的概念性写生局限之中。第二是对西方风景画的盲目遵循, 丢弃了散点透视、水墨意趣, 而倾向于僵化的风景写生, 陷入水墨、彩墨、水彩不分效果的教学方法局限中。

二、当代高校山水画写生教学对策探究

(一) 拓展写生教学内容

常见的山水画写生教学内容多为对写生实践地山石树木的对景写生, 而如想达到更好的写生教学效果, 应将写生教学作为体系看待, 设计写生教学衔接自然的写生教学内容。秉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安排丰富的写生教学课程内容,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可以将写生课程按照五部分进行安排:第一是传统摹写、第二是线描写生、第三是水墨写生、第四是赋色写生、第五是借景创作。更可以发挥地域优势, 充分拓展第五部分借景创作的内容, 如河南某高校设计有《中原文化风情山水画创作》课程即是依托高校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展开的写生创作课程。

(二) 细化教学方法

常见的写生教学多是教师带领学生进驻写生基地, 以技法示范为主进行教学。这种方法简单直接, 但仍存在着较为单一的问题。教师多是进行了全面的山水画示范后, 留予一周乃至多周的写生实训。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细化、具体化, 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1.局部-整体, 简单-复杂的渐进式写生教学方法。

由局部写生训练入手, 进行循序渐进的写生教学内容学习与训练, 培养学生对写生的兴趣, 保证学习的源动力, 增加学生对创作、对绘画的审美内力。

主要的局部细化写生有:第一是植被写生。初到自然环境中, 学生对植被的名称、特征、结构极不熟悉, 应先训练用硬笔进行多维度的写生, 以了解其结构和习性为学习目的, 继而展开对植被的姿势、组块、动势等关系的技能训练。在硬笔基础上进行毛笔水墨的写生实训。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练习了造型, 了解了写生对象, 更能深入体会色墨的应用。在展开毛笔水墨写生的同时, 加强学生对树木在四维空间中变化的学习训练, 从而打好植被创作的基础。

第二是对水云写生。水云写生的侧重点与植被不同, 应以毛笔水墨直接进行写生创作。在充分了解水云的造型与季节性特点基础上, 侧重对水、墨、色关系比例的把握, 充分训练浓淡虚实的水墨变化、进行多样化的墨色关系写生训练。水云在山水画创作中是以虚体存在的, 对于山水画中的留白、布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水云写生教学中应加以审美素养的内容, 加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力争达到胸有丘壑的高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创作画面中应用到水云部分, 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山水画作。

第三是山体写生。山水画构成要素的基本就是对山体的摹写, 与植被一样应以硬质笔进行造型的写生练习, 熟练不同质地的山体、不同地域山体的结构和动态的差异, 这个阶段的练习应以严谨为准则, 要求学生对山体进行质地、形态、肌理的真实细致刻画。在此基础上开始毛笔水墨的写生练习, 以线、墨、色对山体的组合、疏密、交错进写生创作。山体写生不仅需要学生用笔的遒劲、用墨的顿挫, 更需要学生能够表达出准确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 如雪山、雨山、阴晴、早晚、春秋等不同的山体表现区别。要结合笔墨语言和区域山体特点进行独特艺术表现的创新写生, 正如倪瓒画作疏可跑马、王蒙山水密不插针一样山水形式艺术语言是多样的, 甚至是对立的, 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之一, 这需要大量的写生实践和体悟才能达到。

2.启发-多样, 直观-感性的记录式写生教学方法

写生教学课程具有与其他山水画教学课程不同的教学特质, 是对自然浸入式的摹写与体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写生教学时不要拘泥于宣纸毛笔的规整性作业训练。而要由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以随感记录的形式, 将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瞬间感悟进行表现性的绘画记录, 可以是毛笔、毡笔, 亦可是宣纸、纸本、羊皮纸、油画布、速写纸甚至硫酸纸、水彩纸等, 进行水墨毛笔的笔墨意趣通过不同材料的表现写生实验与训练。其根本在于捕捉学生对大自然最感性的认知瞬间, 以随感、日记、手记等形式进行写生训练和创作。不仅提高了学生快速表现的技能、抽象表现性的能力, 更能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开拓学生的创作眼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性力和表现力, 为以后的山水画创作提供更高的基础铺垫。

记录式的写生教学方法不仅局限于课程体系的写生课教学中, 更应由此建立学生水墨记录的习惯。扩展写生空间, 开拓写生的物质材料思维空间。如加强写生训练场所的多样性, 可以在大自然中, 亦可进行校园景观、城市景观, 更可以通过对相关照片、图片进行写生练习与整理。

记录式教学、渐进式教学都是基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优良的写生展开的教学方法革新尝试, 对传统高校写生教学而言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方法的探究, 更大的激发学生写生潜能。

(三) 多样化的写生形式

在高校写生教学内容中, 教师除了教学内容传统的训练方式外, 可采用更多的写生训练方式来磨练学生的写生技能。如程式化写生训练, 即要求学生寻找山水画的造型规律、笔墨语言, 进行自我风格的加工, 在自然形态基础上进行程式化的练习和总结。如布置作业为雪山山石树木模式、春山模式、秋山模式, 将不同的山石树木进行规律总结, 归纳为图形性的作业记录, 作为创作资源。再如变形写生。即根据学生的个人体悟, 将写生对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 如夸大对比、虚实布置、借景组合, 最终目的是产生创新型的画面效果。变形写生的前提是对自然结构的熟练掌握, 核心是个人笔墨语言的表现。第三如再创性写生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是训练学生对复杂自然景观快速的取景能力, 即将繁杂的树木、山石和景物进行快速的辨别取舍, 形成更加协调、明净的画面效果。第四如提问式写生训练。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分为两组, 由两组组成两人对组。一组学生提出自己想象的或在现实中留有深刻印象的绘画命题, 另一组进行写生再现。这种方法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论中“卧游”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山水形式语言的默写和创作。

三、总结

《芥舟学画编》中论山水画曰:“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 必不徒尚华美之观, 而要由切实之体”山水画的写生教学正是基于传统对山水真实之美的推崇而展开的, 符合艺术真实性审美原则。当代高校山水画教学应重视写生教学, 充分创新写生教学内容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山水画写生技能与审美能力。

摘要:当代高等院校山水画的写生教学中, 学生应在学习传统山水画技巧理法同时重视写生感悟。学生可以通过对范图的临摹和实地的描画逐步掌握山水画写生理法, 写生教学不仅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更是培养山水画艺术家创新的前提。

关键词:高校,山水画,写生,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孔耘.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的当代意味[J].文艺研究, 2003 (4) .

[2]刘传富.浅谈山水画写生教学[J].资治文摘, 2010 (4) .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音乐教学改革,音乐学科发展,高校教育

一、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

1. 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非常必要。伴着中国的经济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和提升,百姓对艺术也充满的兴趣也越来越大,而且有着很强的社会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发生了一些与以往不一样的情况,音乐教育的地位持续上升,不过中国的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进行变革。变革的持续进步才可以推进中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层次的提升,才可以把现在的音乐学科发展到全新的高度。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对学习音乐专业的同学影响非常的巨大,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水平都会影响到同学们毕业后的前途。所以现在,我们必须从中国的音乐教学现状开始进行改革。

2. 音乐教学改革和现在音乐学科关系与发展。音乐教学改革和当下的音乐学科有着互相依存的关系。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应该依据音乐的实际发展,对现在的音乐教学里存在的各样的问题进行改变。因为中国的音乐在持续的变化和发展中,所以高校的音乐学科教学也会随着进行改变。不过音乐教育持续改革是不一样的音乐学科产生的重要原因,一种新的音乐学科的发展会丰富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同时会为音乐的教学树立更高的要求。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和当代的音乐学科发展是互相联系的关系,这也说明了在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发展中,两者必定会是协同发展的关系。

3.音乐教学改革和音乐学科的关系。中国的高等院校在音乐教学进步的道路上,教学的改革和音乐学科的发展的关系是互相支持和彼此存在的。高校的教学改革进步是建立在音乐发展的程序之上的,其中中国的音乐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最开始是传统的民族音乐,现在发展到了多种音乐形式并存的局面,音乐这门学科从单一模式发展到多极模式,由简单到复杂,由此音乐学科的教学就应该进行相应的变革和改变,这样才会推进音乐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因为音乐学科的教学不停的进行着变革,因此就衍生出了形式多样的一些乐曲,这些都推动了现在的音乐发展,充实了音乐的主题和思想。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和音乐学科的发展,将影响教育工作者探究音乐的教学变革的决策。

二、音乐教学改革推进音乐学科发展的举措

高校的音乐教学变革时间是比较长的一个过程阶段,应该进行有效果的方案来做出调整。首先要在高等院校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来推动当下的音乐学科发展,主要有下面的几个举措可以作为参考:

1. 加强音乐学科的重视力度,建立完备的管理系统。尽管有相当多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文件,虽然它们都是发展音乐教育的决策基础,可是在音乐教育的进步中,对比于其他的学科显然重视的程度是不多的同样力度也是不够的,因为缺少完备的管理体系。所以在高校的音乐教学变革活动里,应该需要尽量脱离以前老套的教育理念,迅速的提升音乐专业的重视力度。在音乐学科的设立里,必须需要抓住重点,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开办一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帮助的环节。完善的管理系统是保证音乐的教学变革不断发展的基础,在管理系统中一定要确保人员的配置齐全和合理。

2. 合理的设置音乐的课程。高校的音乐学科在设置课程存在着一定的短处,就是因为没有探索出一条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的道路来。所以如果想打破现在音乐学科的现状,就应该在设置课程上下大力气重点来研究,如何设置音乐的课程才是比较合理的。这个问题是大家应该去思考和琢磨的。笔者的观点是,一个合理的音乐课程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适合学生的发展才是好的音乐课程,也是合理的课程。为了改变音乐学科进步的现状,需要把设置课程变成高校音乐教学变革的主要方法,这都是推进高等院校音乐教学进步的合理手段。

3. 充实师资团队,促进学科的创新进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师资团队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的,教育的师资水平也是整个的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师是变革的主要力量,加大对师资团队的建设也是提升整个教学水平的主要方法。这其中定期的组织教师的学习和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可以利用专家的讲座形式,讲座可以快速的给教师讲解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模式体系。各大高校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系统,这样会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进步。奖惩制度也要相应的建立和完善起来。高校也需要定期组织其他学校的教师参加讲座和相关的会议,增进兄弟院校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学习,推动高校的音乐学科的共同发展。

4. 大力引进较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教师对音乐教育来将和其他的学科同样的重要。如果要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就应该引入更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同时在音乐学科中要建立和完善竞争和考核系统,推进教师自身持续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与水平。

总结

高校的音乐教学是理论和创新结合的产物。现在国内的社会对音乐的培训人员的需求量非常的大,资料显示每年都在增加,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对较高素质的音乐人才需求是各大高校现阶段需要注意的和要进行的工作。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中国的高校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有针对性的变革高校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出更多的和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俞波浅.谈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2012.

[2]钱生械.浅谈新时期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当代高校性教育探索 篇9

关键词:大学生性行为性教育

.性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近年来频发的安全事件,更是将大学生的性行为和高校的性教育推到了舆论的前沿,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一、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及高校性教育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针对大学生的性行为和性观念进行了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报告的结果无一例外是另人担忧的。乐学裙等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1名大学生做了性行为调查,大学生手淫报告率为53.9% ,性爱抚为27.4%,性交为16.6%,初次性交年龄为(18.48±2.71)岁,其中同性性爱抚为2.3%,同性性交为1.9%[1]。王湘苏等对江苏省5所高校3221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赞成在校期间发生性行为,4.7%赞成宿舍内留宿异性,3.7%赞成有多个性伙伴,1.7%赞成发生有金钱(物品)交易的性行为,而其中只有34.6%的大学生表示如果发生性行为肯定会事先准备安全套[2]。张事业等调查了大学生对于性传播疾病(STD)和艾滋病(AIDS)的了解程度,表示了解STD和AIDS的医科学生占52.1%,非医科学生仅占18.5%[3]。

我国性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1990年首都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师生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19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4]。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性教育还是局限在少数高校,也只有部分医学院开设了“性医学”课程。而多数性健康教育课由保健医师、临床医生或随时抽取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讲解,对其效果的评价也无人问津。概况而言,我国高校性教育存在三个误区:一是无师自通论;二是封闭保险论;三是救急论[5]。“无师自通论”机械的将性归咎于的生物本能;“封闭保险论”错误的认为减少性信息的接触频率能直接降低性行为的唤醒程度;“救急论”则干脆把性教育当成矫正“问题”的补偿手段。在针对高校性教育的调查研究中,8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的性教育“太保守”,17.8%认为“适当”,仅1.1%认为“太开放”[3]。

二、 对高校性教育的建议

众多的研究都提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我国当代高校性教育的力度与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而国外先进的性教育经验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我国的性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

(一)注重性教育内容的平衡和递进关系

.个体的性观念代表个体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性规范和性文化等总的认识和看法,对人的性意识、性追求和性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性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帮助大学生建立一个健康全面的性观念。.

作为美国高校通用的性教育教材,《人类的性存在》一书的编写思想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三个层次的内容结构:提供日常生活和处理性机能问题所需要的实用信息;帮助大学生在思考和讨论性的话题时感到舒适而非烦恼,并且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关性的决定时更负责任;让大学生熟悉在性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尤其是这些方法中固有的问题,以便于他们能够理智和批判地阅读研究报告[6]。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框架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是吻合的。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人只有在较低层次需求得到相对的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在性教育中我们常常涉及的话题也分处于各个不同的需要层次。减轻性焦虑、合理释放性能量、解决性机能方面的问题属于生理需求;获得性安全的相关知识、了解性疾病的防治及预防性暴力的问题属于安全需求;理解爱情在性行为中的重要角色,从情感上获得性亲密的问题属于归属与爱的需求;能尊重自己和对方在性问题上的感受,在讨论性的话题时感到自如,在做出与性相关的决定时能承担责任的问题属于尊重需求;最后,理智并批判的看待与性相关的社会现象及研究报道,发展个体的性观念、婚恋观及道德感,这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性教育的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个体需要层次发展的进程,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帮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发展到社会自我的成熟。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性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践性教育的内容,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增加参与性和自我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有能力发展出自己的性观念,并能够承担自己在性行为方面的决定。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充分的借鉴性教育王国瑞典的经验。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现代性教育的国家,因为其完善的性教育体制和出色的性教育成果,瑞典也被称为性教育王国。1933年,瑞典成立了非政府组织RFSU,即全国性教育协会(Swedish Association for Sex Education),到2000年,其核心会员已超过600人,建立了超过250个青年中心和少女中心,主要的工作人员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医生与助产士[8]。瑞典性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学、人类生长与发展、性行为等,其教育的方式也十分灵活,教师讲课采用启发式、游戏式和参与式,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性教育课程外,性教育专栏、青春热线和两性关系团体辅导也是非常有益的补充。性教育专栏接受学生和老师的投稿,在更大的校园范围内进行性知识和性观念的交流,解答大学生可能共通的一些问题,大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青春热线是一种个性化、及时化的性教育,對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能够很好的减轻性心理方面的困扰,并预防性行为中“危险”的发生。两性关系团体辅导可依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采用团体心理咨询的方式,让大学生们通过团体活动和相互交流了解两性在爱情和性方面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并获得两性交流的技巧和健康的互动模式。以上几种方式都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性教育国情。

(三) 倡导并推动全程的、终身的性教育

一个人性心理和性行为的发展自出生起就开始了,甚至于在受精卵分裂生长出原始性征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从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在18岁进入大学以前人已经经历了性欲力发展的5个阶段。在西方,性教育从小学一直贯穿到大学毕业,而且教育的对象不但包括了可能受到性問题困扰的各阶段年轻人还包括他们的父母。德国两位心理学家撰写的青少年身体启蒙丛书共三册:《所有男孩都应知道的》、《所有女孩都应知道的》和《所有父母都应知道的》。在《所有父母都应该知道》一书的扉页上用大字写着:“青春期父母”比青春期的孩子承受更多的压力,本书将告诉“青春期父母”,应该如何思考他们的忧虑,应付忧虑,从而最终减轻忧虑,让孩子渡过充满风险的青春期[9]。

尽管大学性教育的有效开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期、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性教育,但是大学的性教育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与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密切相关的,性教育中还包含着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

埃里克森的毕生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按照不同阶段的任务基本可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如果核心任务能够得到积极的解决,就发展出了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危机,影响健全人格的发展[7]。大学生所处的人格发展阶段为成年早期(18~25岁),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亲密关系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与人疏离。只有顺利的度过这一阶段,在进入成年期(25~65岁)时,才能顺利解决核心任务——生育,从而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在关心后代中获得繁衍感和价值感。性心理和性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大学生走出校园之后,随着建立家庭、养育子女不同阶段的需要,仍旧需要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性教育或者性咨询。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家庭和社会是性教育的大背景。高校性教育的开展应着力建立一种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整套教育体系,同时大力倡导并推动性教育这项伟大的工程,遵循心理学提倡的毕生发展的原则,从小抓起,分阶段进行,实行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乐学裙,肖万福.浙江省751名大学生性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7(03):206.

[2]王湘苏等.江苏省大学生性观念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7(11):966.

[3]张事业.大学生性心理与大学的性教育.高等农业教育,2000,112(10): 34.

[4]胡维芳,朱爱胜.基于比较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1450.

[5]李海红,隋丽丽.高校性教育的分析与思考——从中外高校性教育的比较谈起.煤炭高等教育,2005,23(1):74—76.

[6][美]珍妮特·S·海德,约翰·D·德拉马特.人类的性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

[7][美]Dennis Coon, John O·Mutterer.心理学导论(第1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57-458,130-132.

[8]胡佩诚.瑞典性教育的经验与启迪.青年研究,2001,(8):43-46.

当代高校教学改革 篇10

1.1 自上而下的课程变革管理模式

由于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且极为复杂的系统, 它是理想课程到学校层面课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自上而下的命令并不能保证个性化本位课程改革的开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管理模式仍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当代学校教师应当扭转传统被动课堂教学状态, 努力做好课程建构者、组织者。课程改革并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调整、改进及优化, 当代教师应当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及创造能力, 并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作用, 更好地完成课程改革创新目标, 提升教师教学影响力。自上而下的命令式、惯性管理模式是无法真正贯彻落实的, 只有建立多元化主体间平等、协商、互动平台, 才能够充分激发教师活力, 达到共治理念的目的。

1.2 自主性挑战与校本化教学管理研究

课程校本化趋势势必会进一步导致学校教学校本化的转变, 因此在整个教学管理理念的变革过程中, 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都只能够依靠教师自己进行解决, 教师在此之中成为重要的反思实践者和研究者。学校和教师开展的实践教学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师、学校中存在的课程教学问题, 推动教学改革。要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倾听教师需求, 构建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机制。

1.3 学校变革协同性对教学管理封闭性的挑战

当前的学校结构性变革, 它是“破坏性革新”而非既定的内部系统结构维持性创新, 这离不开关键性组织功能执行方式变革。学校变革备受各方的关注, 学校变革协同性仍需人们的重视, 进而打破教学活动管理本身的局限, 打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管理模式, 形成管理系统开放状态, 加深教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优化教学资源优势, 强化与社会、家长之间的关系。

2 教学管理转型方式应对

2.1 教学理念转变

科层管理重点强调了系统化、程序化方法, 设计严密的组织机构中存在许多既定程序, 完成严密的执行规定程序任务。新教学管理模式更加注重效率逻辑, 利用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行机制将各项教学任务布置下去, 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和内容。科层管理主要是控制, 忽略了创新, 这造成了教学控制情节与管理主义意识之间的冲突, 造成了与新常态氛围之间的矛盾。由于学校变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 只有确定复杂性思考教学改革, 而非将思维概念封闭起来, 打破二者之间的联系, 多方面、综合性考量到整合作用整体, 从根本上实施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 构建科层管理共同治理新思路。治理并非单向度, 主要是互动方式, 治理组织主要用于协商, 而由成员平等协商所形成。管理体系是按照责任进行分工网络, 系统管理既可自上而下、又可自下而上, 更应不断强调灵活性、协调性与沟通性。教学治理重点是激发教师活力, 突出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构建长期教学驱动关系, 形成严格的变革凝聚力与向心力。

2.2 教学变革方式更新

传统管理方式严格固守两个信念, 正确的方式必然能够产生良好的结果, 进而致使本身的方法逐渐演变成为替代品, 而官僚与管理模式控制势必能够使人们的生产力得到提升, 进一步克服缺点, 从而实现变化控制本身的目的。这种教学服务宗旨很难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学校变革的热情, 很难获得真心认同, 凯尔曼可将影响者对目标者影响概括为以下三种:

首先, 制度性服从, 行动者行为动机的纯粹性, 避免惩罚、获得切实利益。其次, 内在化, 整合影响者信仰和价值, 支持目标者和影响者的执行行为。再次, 个人认同, 真心追随影响者和目标者的观念和做法, 满足行为者的内在尊严和承诺。高校管理并非控制, 它是对高品质教学的激励和服务。激励就是信任, 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组织环境和活动方案, 人际间相互传达, 并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 达到既定预定目标和行为, 努力推动学校教学革新, 满足学校愿景。

3 学校变革中教学管理创新举动

3.1 激励教学个性及自主性

教学改革发展应当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遵循个人发展规律, 全面考虑教师个人发展特点, 有意识的提升教师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每名教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个人色彩。应引入多元化评价, 推动自主生活, 废除统一性和通用性评价模式, 综合考虑教师各方面因素。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发挥评价激励功能, 重视未来发展变化。不断积累教学管理经验, 激发个体发展需求与活力, 增强组织间的沟通与横向互动, 促进组织变革发展及产能, 贯彻落实各项改革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基层负责人在管理学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进而不断激发基层组织在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活力与彰显其管理能力。使所有基层组织内部的个体教师都能够积极热情的参与到各个项目的策划之中,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者, 能够与学校建立起一种发展的有机关系。

3.2 构建特色性专业运行机制

学校变革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 才能够使教学活动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 更好地应对当前教学发展问题, 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应当努力将专业学习落到实处, 将共同建设的口号打响做实, 将各项先进改进措施落到实际行动当中, 推动专业特色学习, 建立长期有效的可持续性操作运行机制。

第一, 开展丰富有意义的学校层面设计系列主题活动,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管理作用。例如, 某市学校开展的教学活动, 不断提升社会对教师的专业情感与职业认同。第二, 全面提升极富特色的教学活动作用, 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育研究意识。第三, 以专业的组织为轴心, 进一步形成一个相对专业的学习共同体, 比如:教研组、备课组、名师工作室, 等等。第四, 充分利用非主流文化, 构建一个非主流文化的俱乐部, 以此俱乐部的形式进行非主流文化活动。这种组织表面上与教师的专业学习无关, 但却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和专业认同。以某地某学校采取的教学活动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例, 它全面体现了教学活动品质和文化根本内容, 是开展教学活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构建具有现实意义和作用的精神家园。

3.3 打造教学治理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现代化教学形态

单纯依靠某种单一力量推动教学改革是不现实的, 也是远远不够的, 应当采用综合治理理念, 教学更加强调多元化协商与互动,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使其成为教学管理利益主体, 其中主要包括部门领导者、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和社会等。内部教学机制圈唤醒了教师主体参与意识, 发挥教师的积极领导能力。全面提升教师责任心与归属感, 使其产生教师教学积极性, 为教师个人成长搭建极为扎实的实践教学平台, 完善教学人员机制建设。应当做好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努力打造当代学校教学管理优势, 实现教学管理策略转换及观念更新。

4 结语

教学改革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全面履行社会公平正义职能, 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注重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合理构建当代学校组织机制, 推动教学改革机制, 充分发挥教师专业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蔡敏智.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的认识与思考[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神州教育卷3) .2013.

上一篇:积分因子法下一篇: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