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2024-08-16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精选十篇)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本院急诊住院抢救的300例患者,年龄在30~85岁,多数由于急诊脑外伤、严重休克、脑出血等入院。随机分成Ⅰ组150例患者(一般护理)和Ⅱ组150例患者(整体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

1.2 方法:

接诊患者之后,迅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收集患者资料如病史、外伤史等,连上心电监护、接上氧饱和度、吸氧、连血压计测量血压、抽血气做血气分析等前期准备工作[3]。Ⅰ组采用一般护理。将所有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血气分析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抢救机器准备好,护士交班时必须保证机器的完整以及全面清点,护士必须学会抢救技能如心肺复苏、血气分析、上心电监护、静脉留置套管针以备输液等技术。对急诊休克患者大量补液,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的程度,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家属配合一起完成对急诊患者的护理。Ⅱ组采用整体护理。自从实施整体护理方式之后,新的护理程序就开启了。对于急诊入院的患者通过医生的诊断下完医嘱之后启用整体护理,最短的时间内安排抢救室,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记录好抢救的过程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护理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如躁动、触碰伤口等对自己有害的行为。规划好生命体征记录表,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患者的尿量、血压、饱和度、整体状态、二便情况、瞳孔变化有无异常、做血气分析观察患者的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的平衡状态。最主要的是预防并发症,急诊患者长期卧床尽量避免出现褥疮。对患者家属详细交代病情,深入沟通和进行心理教育,沟通态度良好,尽量避免出现不良情绪导致患者的不信任,从各个角度为患者着想,进行多方面的健康宣传,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1.3 比较方法:

对于Ⅰ组Ⅱ组300例一般护理和整体护理的患者在护理结束出院之前给患者一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入院花费、护理效果、护理态度以及疗效等方面进行评估调查。调查问卷满分一百分,达到75分以上未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进行组间结果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登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用随机完全设计方差分析,P<0.05可说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护理,抢救时间Ⅱ组短于Ⅰ组,预后Ⅱ组优于Ⅰ组,两组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见表1。

3 讨论

对于抢救的患者制定好抢救方案以及护理措施是保证患者抢救成功的基本。克服了传统的被动执行医生医嘱,主动监测护理患者[4]。护理模式从一般护理的以疾病为中心过渡到了以患者为中心,证明了医学不断发展增添了新理念,人文关怀让患者有被尊重感。生理和心理需要都能被满足。整体护理的新理念更加强调了护理的连续方面。从本文的研究分析看来,Ⅱ组的抢救时间(32.32±9.87) h比Ⅰ组(50.62±15.56) h节省,患者满意程度Ⅱ组(92.67%)优于Ⅰ组(76.33%),提高了16.33%,两组对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体护理方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作为护理的基础,更多方面注重于患者的人文关怀,从以前的只看病不看人过渡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抢救治疗明显提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减少,对患者有针对性的抢救和治疗,医患沟通更加和谐。

摘要:目的:整体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急诊住院抢救的患者分为两组:Ⅰ组:一般护理,Ⅱ组:整体护理,对比分析两组其抢救效果、抢救所需要的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满意的程度。结果:Ⅱ组各方面明显优于Ⅰ组,对比有明显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和一般护理相比有明显的效果,患者满意程度提高,值得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急救,整体护理,一般护理

参考文献

[1]李敏珍.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3):104.

[2]陈玲.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4):1864-1865.

[3]匡文杰,张婷.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67-68.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2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为了全面推进“三好一满意”工作,结合“二甲”医院复审要求,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到100%。急诊科创优质护理服务之路虽然起步较晚,却也不甘落后,不但建立了自己的优质护理服务规划与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充实与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承诺:1.具有退热、止痛等特殊药物的处方,优先处理。2.有晕针史的患者提前说明,护士将做特殊安排。3.危重病人行检查及收住院,实行护士全程陪同。

二、落实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举措:1.提高急诊接诊、分 1

诊护士对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做好病人分流工作。2.保证院前急救护士24小时在岗,努力做到3分钟内出车。3.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4.护理操作中,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5.危重病人行检查及收住院,实行护士全程陪同。6.为所有急诊病、陪人免费提供饮水杯。7.实行护士首问负责制,提高患者满意度。8.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实施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措施:1.制定急诊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各层级之间,根据工作资历及工作经验的增长由低向高晋升,让护士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每个护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更高的层级迈进,提高护士对本职业的工作热情。2.结合急诊工作特点,制定明确的岗位分类标准和薪酬系数,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 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3.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遵守《护士管理条例》规定。加强护患沟通,全方位渗透依法从事的理念。这种法律意识不但保护护士,而且保护了患者,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4.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工作。加强科内培训,选派护士去院内相关科室和院外脱产学习,努力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与

操作技能。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内科;护理纠纷;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8-02

急诊室与医院内的其他科室不同,急诊室内的患者大多病情危急,这也是急诊室护理纠纷发生率偏高的原因,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护理改革措施,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率,这就需要对急诊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本次研究主要是对优质护理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现将报告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之间于我院就诊的90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65例,女性患者为25例,年龄25—63岁之间,平均年龄(42.1±3.9)岁,患者的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35例,高中及以上学历53例,以上患者已排除精神疾病、语言障碍的患者。将本次研究的患者按照一定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5例,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纠纷率进行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以及性别等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化护理,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优质化护理措施。优质化

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接诊、就诊、救治以及文书记录方面的环节。

接诊环节:患者在入院时,护理人员要以微笑服务,为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护理人员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此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医院要在科室的显眼位置设置分诊台,在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避免患者扎堆的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安排并带领患者进入诊室,提高护理质量和就诊效率。

就诊环节: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在急诊科的患者具有病情危急且病情变化较快的特点,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就诊流程,可适当的省略检查、挂号等环节。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可适当开通抢救的渠道,患者在抢救时家属可办理相应的手续,以患者为根本,将患者生命安全放于第一位。护理人员要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相关问题及疑虑,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尽量理解医院所做出的做法。

救治环节:医护人员之间要加强流程的配合,对于不同的急救措施要进行细化分析,制定相对应的救治配合措施。医护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演练及培训,模拟不同的抢救措施,增加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熟悉对医疗器械的使用,缩短救治过程中的实践耗用。以分层次、新老搭配的形式,充分发挥经验丰富护理人员的作用,相对应的设置护理组,每组安排一个组长,要求组内人员对工作负责。护理人员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临危不乱的能力,面对急诊病人,护理人员要随机应变,熟悉药物放置位置、抢救设备的使用方式以及仪器的熟练操作,这些都会关系到抢救结果。

文书环节: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针对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此来提高患者治療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满意度进行调查和

分析,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护理纠纷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研究结果数据采用SPSS19.0专业数据分析软件,计数资料以X?标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讨论

2.1结果

在对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中,观察组为97%,对照组为82%,观察组患者满意

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在接诊环节、就诊环节、救治环节以及文书环节的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3%、7%、3%;对照组患者在接诊环节、就诊环节、救治环节以及文书环节的纠纷发生率分别为:10%、9%、12%、6%,对照组护理的纠纷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纠纷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讨论

急诊室区别于医院的其他科室,是纠纷易发区,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

行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全面的了解,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优质护理,有效的降低纠纷的发生率,以此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医院的护理质量。

通过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急诊科室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方法,能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纠纷率的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多样化的发展,人们在医院救治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护理纠纷,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护理人员要对入院的患者要及时做好心理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以热情的服务分为和积极的服务态度,与患者及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做好双方之间的沟通,从而有效的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提出的、担心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在护理的过程中减少纠纷的发生率及安全隐患的发生率。

结语

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还能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增强医院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能更加及时、有效的了解患者需求,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优质的护理服务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楚燕. 优质护理对急诊内科护理纠纷的影响研究[J]. 中国校医,2015,02:137-138.

[2]邹传仁. 优质无缝隙护理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 当代医学,2015,22:112-113.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患者180例,男性82例,女性98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2.6±4.7)岁,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44.3±2.5)岁。观察组:90例,男性4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3.6±2.8)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给予常规输液、止血等护理。观察组:整体护理。具体方案如下:(1)快速对患者进行查体,包括血压、脉搏、瞳孔、神志、末梢循环、肢体活动等,准确判断患者的重要脏器损伤情况以及呼吸情况。找出危险因素,确定重点后报告主治医师。(2)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按照病情轻重缓急有条理的实施护理措施,较为危急的护理问题优先给予解决,如呼吸道梗阻患者,应即刻将患者呼吸道的异物清理干净;心脏骤停的患者,应即刻给予吸氧,胸外心脏按压,准备电复律等;休克患者即刻开通两组及以上静脉通道;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即刻静脉滴注甘露醇以及吸氧。(3)患者清醒后,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谈话过程中态度温和、亲切,让患者产生依赖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及早实行。护理计划根据病情随时做出合理的改进,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1.3疗效评价。参照文献中记载的护理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病情恢复较快,清醒后神志清楚,无护理差错出现;有效:患者病情恢复较快,清醒后神志较为清楚,护理差错较小;无效:患者病情恢复较慢,清醒后对自身情况没有清楚的认识,出现一定的护理差错。护理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患者一般资料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运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比较: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为(78.6±12.45)min,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45.4±7.55)min,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6.7%,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7%,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快速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患者需要,“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逐渐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逐步取代常规功能性护理模式[1]。传统的功能性护理较为被动,仅体现在手术过程中与医师进行配合或按照医嘱完成日常的简单服务,整体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怀,更加注重对患者的身心护理,主要体现在尊重患者权利,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等,该种护理模式除了要运用护士自身的护理专业知识,还需借助医学、心理、社会、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去服务患者[2]。急诊水平是衡量一所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与护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要格外重视急诊工作,重视急诊护理质量。急诊患者多发病急骤,病情危急,若不及时进行处理,会导致生命危险。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在第一时间明确患者的疾病信息,准确判断出患者的病情,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有条理的实施急救护理措施[3,4]。

在急诊急救过程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是保证急诊抢救成功的关键,整体护理以现代护理理论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护理的连续性,注重护理的整体质量[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整理护理的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45.4±7.55)min,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有效抢救时间为(78.6±12.45)min],极大的节约了时间,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实施后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6.7%)。说明整体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急诊患者的治疗。传统的护理仅表现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并未关注患者的心理等方面,同患者沟通时间有限,常导致医疗纠纷出现,不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构建,而整体护理强调对患者身心的全面护理,重视护患沟通,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护患距离,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急救护理中,效果确切。此外,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急诊科护士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素养、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有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综合的处理问题能力,在急救过程中做到临危不乱,为患者抢救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李建芳,卢艳飞,黄海英,等.急诊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紧急介入治疗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13(6):1164-1166.

[2]张莉.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5):4816.

[3]李建芳,卢艳飞,梁琼丹.急诊专科护士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PCI的护理干预[J].微创医学,2014,9(12):362-364.

[4]姚芳.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 013,11(3):571-572.

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篇5

为全面提高护理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到100%。急诊科创优质护理服务是必然,必须建立自己的优质护理服务规划与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充实与完善。

一、建立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承诺:1.具有退热、止痛等特殊药物的处方,优先处理。2.有晕针史的患者提前说明,护士将做特殊安排。3.危重病人行检查及收住院,实行护士全程陪同。

二、落实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举措:1.提高急诊接诊、分诊护士对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做好病人分流工作。2.保证院前急救护士24小时在岗,努力做到3分钟内出车。3.护士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4.护理操作中,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隐私。5.危重病人行检查及收住院,实行护士全程陪同。6.为所有急诊病、陪人免费提供饮水杯。7.实行护士首问负责制,提高患者满意度。8.积极参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三、实施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保障措施:1.制定急诊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各层级之间,根据工作资历及工作经验的增长由低向高晋升,让护士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每个护士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向更高的层级迈进,提高护士对本职业的工作热情。2.结合急诊工作特点,制定明确的岗位分类标准和薪酬系数,建立基于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并结合护理难度、技术要求等要素的绩效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评优、晋升、薪酬分配相结合,实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调动护士积极性。3.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遵守《护士管理条例》规定。加强护患沟通,全方位渗透依法从事的理念。这种法律意识不但保护护士,而且保护了患者,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4.完善护士继续教育工作。加强科内培训,选派护士去院内相关科室和院外脱产学习,努力提高急诊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6

关键词: 责任制整体护理;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17-01

在卫生部颁发的《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将临床优质护理服务提升到了关键位置,该方案指出医院应改善临床护理服务、加强护士科学管理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的工作要求。其中改善临床护理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深化护理模式改革、全面履行护理职责、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和积极开展延伸服务等[1]。为积极响应卫生部要求,提升儿科护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我科针对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应用效果加以评价,发现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后,即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接受治疗的42例患儿为观察组对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2±3.1)岁,所患疾病包括小儿支气管哮喘1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例,小儿急性腹泻4例,小儿迁延性腹泻4例,小儿营养不良7例。随机选取我科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前,即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接受治疗的42例患儿为对照组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为3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6±3.3)岁,所患疾病包括小儿支气管哮喘11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7例,小儿急性腹泻4例,小儿迁延性腹泻5例,小儿营养不良5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和所患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则接受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采用科室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等3个条目,对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满意度加以调查(由患儿家长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比较。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以±均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且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患者满意度如表1所示,观察组非常满意26例(61.90%),滿意15例(35.71%),不满意1例(2.39%),患者满意度为97.61%。对照组非常满意18例(42.86%),满意15例(35.71%),不满意9例(21.43%),患者满意度为78.57%。经过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5.7±2.3)d,对照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8.4±2.7)d,经过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3.讨论

责任制整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由科室内护士长统一组织,综合分析科室内的患儿数量、患儿患病情况、护士数量及护士综合素质等因素,合理分配工作任务,由专门的护士负责指定的患儿,即将具体患儿的护理工作落实到专人负责。护士长则主要负责监督护士的工作情况,并评价护理效果。护士对所辖病床的患儿均实施整体护理模式,即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护士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综合分析患儿生理、心理及家庭支持等多方面的需求,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护士除根据患儿病情,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外,还应兼顾患儿的饮食起居习惯。按时跟进患儿的进食状况,指导家长制定营养均衡、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方案。对因害怕疼痛或药物味苦,抵触接受治疗的患儿,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如可采取鼓励、暗示的方法,使患儿配合治疗。针对因病痛折磨,哭闹不停的患儿,护士可通过讲故事及播放适宜儿童的动画片等方式,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创建温馨的家庭式病房也是责任制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为让患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护士可在病房内张贴儿童喜欢的画报和卡通图案等,床单也可选择粉色、蓝色等柔和的色调,以消除患儿对病房的陌生感[2]。

对责任制整体护理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的应用效果加以评价,我科发现该模式可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实施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是由于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更有利于明确护士的护理任务及护理职责,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此外,指派专门的护士护理指定的患儿,使得护士对于患儿情况有充分了解,因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更有针对性的提供个性化服务[3],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孟令香,陈子娇,刘国辉. 责任制整体护理在肺结核大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 2013(04Z):249-250

[2] 易利纯,尹忠元,段伯平,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 当代护士旬刊. 2013(11):84-85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颅脑创伤急诊患者临床资料, 按照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为15:15, 年龄18~68岁, 平均年龄 (35.5±10.8) 岁;受伤因素:13例车祸, 12例摔伤, 5例砸伤或者击伤;研究组男女比为14:16, 年龄19~69岁, 平均年龄 (38.6±10.1) 岁;受伤因素:14例车祸, 11例摔伤, 5例砸伤或者击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入院指导、帮助检查等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 包括: (1) 调动医院急救系统并配备经验丰富医护人员, 观察患者瞳孔、颅内压、瞳孔变化, 并严密监测体征变化, 若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 及时彻底的清除患者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和血液等, 并根据病情变化予以吸氧和气管插管; (3) 医护人员立即建立起有效的静脉通路, 输入配对血液, 必要时进行加压输血, 保证患者循环系统正常; (4) 在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好患者的损伤部位, 并由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包扎; (5) 详细记录患者的受伤原因和时间, 并作初步诊断, 记录途中的病情及处理情况。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效果和死亡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15 d后患者神志恢复清醒, 临床症状均消失, 可自由活动为痊愈;患者神经功能有所恢复, 临床症状缓解, 生活可以自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甚至加重为无效, 包括死亡。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痊愈14例 (46.67%) , 有效13例 (43.33%) ;对照组痊愈8例 (26.67%) , 有效9例 (30.0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该病的病情危重且变化迅速, 因此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 患者必须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而急救前的护理工作对后续的治疗以及成功率也具重要影响。为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院予以收治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 从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和抢救效果方面探究整体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整体护理干预是一种涉及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的新型护理模式, 针对颅脑外伤患者, 需要从观察意识、瞳孔、体征等方面变化, 获得患者具体病情, 再针对性的进行处理[2]。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且研究组患者痊愈14例 (46.67%) 、有效13例 (43.33%) 明显优于对照组痊愈8例 (26.67%) 、有效9例 (30.00%) ;研究组死亡率为6.67%小于对照组的13.33%,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急诊颅脑外伤临床疗效, 提高抢救成功率, 该结果与饶海冰等[3]的文献研究结果相类似, 再次表明整体护理干预在急诊颅脑外伤治疗中的积极性、有效性。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医护人员立即观察患者意识、瞳孔、颅内压等变化可以立即掌握患者病情, 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从而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4]。由于颅脑外伤患者经常出现休克情况, 因此在无意识情况下彻底清除分泌物, 再根据病情予以患者吸氧和气管插管, 可以保整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避免病情加重[5]。由于颅脑外伤患者出血量通常较多, 机体能量损耗的也较多, 因此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可以及时增强血液循环, 保证机体血液及能量的供应[6]。另外在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创伤部位, 避免二次损伤, 再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包扎并予以有效处理, 详细记录病情的发展, 均是为后续治疗做好准备, 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良好且显著, 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 还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方法 60例颅脑创伤急诊患者, 按照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予整体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患者痊愈14例 (46.67%) , 有效13例 (43.33%) , 对照组痊愈8例 (26.67%) , 有效9例 (30.00%) ,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整体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疗效的影响良好且显著, 可缩短患者抢救、住院时间, 还可以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积极应用。

关键词:整体护理干预,急诊,颅脑外伤

参考文献

[1]陈晶晶.72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护理体会.今日健康, 2015, 14 (1) :236.

[2]金小花.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的临床意义研究.北方药学, 2014, 11 (10) :191-192.

[3]饶海冰, 肖春燕.综合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治疗中应用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4) :203-204.

[4]邓风清, 欧阳素琴, 苏意心, 等.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2) :25-27.

[5]张雯.整体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疗效的影响.生物技术世界, 2015 (4) :92.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8

关键词:急诊科,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最为重要最为复杂部门, 也是风险最高的部门, 患者集中, 病种多, 承担着抢救、急救重任, 关乎着患者生命安全, 是急诊患者入院稳定病情的关键环节。急诊科护理工作实施情况代表整个医院护理水平, 反映了医院急救医疗水平及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1]。优质护理是目前医院护理中广泛推广应用的护理模式, 其护理效果显著。现笔者以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00例, 男性56例, 女性44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 (45.7±3.5) 岁;按照数字随机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入选标准[2]:患者均为急诊科收治, 认知清楚, 无语言表达障碍;无昏迷患者, 急诊住院时间超过3 d;无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精神良好, 无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参与研究时,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积极配合医师, 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疾病, 稳定患者家属情绪;患者治疗后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稳定患者情绪。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 (1) 建立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急诊绿色通道的开通是保证急诊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 危重患者入院后应遵循先抢救后付费原则, 就地抢救, 人员到位时间3~5 min, 会诊时间低于10 min, 绿色通道24 h开放;无身份证明、无亲人陪伴及无钱患者应先检查, 后抢救治疗, 后交费办理入院手续;全程陪伴, 于第一时间内得到抢救。 (2) 改善护理工作模式, 实施弹性排班。调整上班时间, 分为早中夜班, 早班于早上8点至下午3点;午班于下午3点至夜晚10点, 夜班于夜晚10点至次日早上8点。根据排班时间, 增加主要时间段护理人员, 满足患者需求。实施责任护理, 急诊区可以分为出诊、急诊抢救室、换药清创手术室及急诊分诊处四个责任区, 分工明确, 加强各个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护理人员的分配应有效搭配高年资人员和低年资人员, 明确各自分工。 (3) 药品、器械准备充足。急诊过程中保证急救药品和器械完好率为100%, 必须要有专人负责药品管理及各种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 建立设备检修档案, 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各种抢救药品位置、数量确定, 定期检查, 清点, 为抢救做好保障。 (4) 优化急救流程。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患者生命质量, 必须要尽量缩短急救时间, 保证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急救。尽量缩短接诊、院前出诊的时间, 改进抢救流程, 缩短入院出院办理时间及辅助检查时间, 如院前出诊时间可以缩短到3 min, 辅助检查结果能够在30 min内得出结果。

1.4 评价指标。护理质量[3]:根据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环境设施、护理操作、护理结果等评定此次护理质量, 总共100分, 每项25分, 分数越高护理质量也就越高。护理满意度[4]:此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调查问卷表评定,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取 (±s) 表示, 检验时采用t, 计数资料采用χ2, P<0.05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观察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环境设施、护理操作、护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 (47/50) , 即满意31例, 基本满意16例, 不满意3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 (38/50) , 即满意12例, 基本满意26例, 不满意12例;两组差异对比 (P<0.05) 。

2.3 两组医患纠纷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未发生医患纠纷, 对照组医患纠纷发生率8% (4/50) , 两组对比 (P<0.05) 。

3 讨论

优质护理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护理质量关系着患者预后质量。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 应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有效结合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使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整体护理。保证护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5],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使护理人员能够重视优质护理服务, 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学习活动, 提高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认识。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行优质护理,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环境设施、护理操作、护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医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由此可见,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 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作用显著效果。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时, 需要根据急诊科患者需求, 加强护理人员多方面规范化培训工作, 加强护患沟通, 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 改善护理服务水平, 以细节的处理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 能够提前考虑患者各种需求, 掌握患者急救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沟通交流期间, 护理人员应重视礼貌用语, 态度友好, 热情有礼, 语言亲切、温和, 与患者交流。另外, 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应根据科学有效绩效建立完善的激励机构, 设立基金, 根据护理人员岗位、级别、工作量分配, 多劳多得, 同工同酬, 以此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提高护理质量。另外,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能培训工作, 注重礼仪培养和护患沟通,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护理服务, 明确护理人员职责及所具备的业务素质能力, 保证患者能够得到有效的护理。总而言之, 急诊科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 护理效果显著, 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艳霞, 张聪辉, 崔占杰, 等.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7) :156-157.

[2]王清.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8) :696-697.

[3]韩彦辉, 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9) :837-838.

[4]赖兰静, 张慧, 廖云英, 等.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及效果[J].黑龙江医药, 2014, 38 (6) :736-737.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 从中任意抽取70例展开常规护理, 记为常规组, 其中男43例, 女27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81岁, 平均 (47.5±3.6) 岁;另70例则展开优质护理, 记为护理组, 其中男41例, 女29例, 年龄最小24岁, 最大82岁, 平均 (48.5±4.5) 岁;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的基本情况展开对比无较大差异 (P>0.05) , 可展开后续比较。

1.2方法:对抽取的70例常规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干预, 对另70例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 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如下。①改善就诊流程。应改变急诊科先挂号再治疗的传统就诊流程, 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管理模式, 以减少患者等待及就诊时间, 以防因办理复杂的就诊程序而错失最佳治疗时间。另外, 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需做好引导工作, 主动了解患者需求, 安抚患者家属, 拉近护患距离。同时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严格规范各项常规操作, 比如输液、吸痰、注射等, 以防由于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对患者造成伤害, 另外, 在开展护理工作期间护理人员应做到从容、镇静、严格有序的开展各项操作, 让患者及其家属在医护人员有条不紊的操作中感受到专业性, 取得患者的信任, 缓解其紧张、不安情绪。②更新服务理念。急诊护理人员应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切实了解患者的需求, 从而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有效的服务, 在符合治疗原则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另外, 急诊护理人员还需重视对患者的基础护理, 比如卫生指导、饮食护理等, 以体现优质护理的人性化及连续性。③人力资源调配需合理。由于急诊科夜间就诊患者较多, 因而必须要加强对夜间值班人员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视, 且需安排二值班人员, 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可随时参与抢救工作, 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帮助。同时, 在安排值班人员时还需对护理人员的经验、学历等情况进行考虑, 调配时应尽可能做到新老搭配、经验丰富者和经验较少者搭配等, 以保证服务质量。④重视人员培训。急诊科护理人员应所接触的患者病情均较为严重, 且病情变化, 需急诊护士及时、准确的判断患者病情, 并展开有效处理,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急诊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操作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 急诊护理人员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另外, 急诊科室还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 且应将考核成绩作为奖金评定的一部分, 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分别展开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 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及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满意度展开对比。其中SAS评分根据焦虑自评量表 (SAS) 进行评定, SDS评分根据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定;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按急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满分均为100分。护理满意度根据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定;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情况及投诉情况进行记录和比较[2]。

1.4 统计学分析: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的基本资料均采用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展开t检验,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展开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情况: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服务后SAS评分为 (42.1±6.3) 分, SDS评分为 (42.5±6.1) 分;常规组患者展开常规护理服务后SAS评分为 (56.5±7.5) 分, SDS评分为 (58.2±9.1) 分, 护理组患者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情况:常规组中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为 (92.8±1.7) 分, 基础护理评分为 (95.7±1.6) 分, 护理组中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为 (97.8±1.8) 分, 基础护理评分为 (97.9±1.5) 分, 护理组护士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常规组 (P<0.05)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投诉率及差错情况: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的科室, 其抢救及管理任务也相对较重, 是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要途径[3]。临床急诊科室因受环境差、病患多、突发情况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护理工作具有急、忙、杂、乱等特点, 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更高、更苛刻。急诊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素养, 同时还需具备处理患者及家属关系的能力, 以尽量减少护患纠纷及护理投诉现象发生, 维持医院形象[4]。故而探寻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已迫在眉睫。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逐渐在医疗机构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以病患为中心, 重视基础护理, 严格落实护理责任制, 以达到提高整体护理质量目的的护理模式[5]。将该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应用开展, 可取得多方面的优势, 其主要体现在下述几点。①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可促进急诊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及综合素养提高。该护理模式开展期间需严格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 且重视对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让急诊护理人员在严格的学习、培训中有效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 且可深入认识到以优质护理的优点及重要性, 让急诊护理人员自觉、主动的患者提供更好品质的服务, 积极、主动关心患者, 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 以尽可能减少护理投诉发生。②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还可为急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提供方便, 患者在入院时急诊护理人员可耐心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 可帮助急诊护理人员和患者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 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工作, 从而可有效的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另外, 优质护理模式的开展还可促使急诊护理人员急患者之所急, 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为患者提供最有效、最满意的护理及帮助, 从而可缩短护患间的距离, 有助于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本次研究对收集的140例急诊患者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两种服务方式, 结果显示对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SAD、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基础护理评分均显著优于仅展开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P<0.05) 。这就表明在急诊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有重要价值, 应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急诊患者进行研究, 从中任意抽取70例展开常规护理, 记为常规组, 另70例则展开优质护理, 记为护理组, 并对不同护理方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对比分析。结果对护理组患者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SAD、SDS评分、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及基础护理评分均显著优于仅展开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P<0.05) ;两组患者开展不同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投诉率及差错率也存在较大差异 (P<0.05) 。结论 在急诊科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纠纷有重要价值, 应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科,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丽莉.优质护理服务在神经内科尤其是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施[J].药物与人, 2014, 27 (10) :242-243.

[2]顾璠.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应用的疗效评价[J].药物与人, 2014, 27 (10) :309-310.

[3]张郁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 2014, 11 (10) :189-189.

[4]吴秀芬.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20) :114-116.

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本院急诊科治疗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1例, 女19例, 年龄21-67 (38.95±11.32) 岁, 疾病类型:农药中毒3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急性颅脑损伤12例, 急性心肌梗死6例, 急性脑出血6例;120出车距离5-30 (23.94±5.17) km。常规组男10例, 女20例, 年龄18-65 (40.25±12.78) 岁, 疾病类型:农药中毒4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急性颅脑损伤13例, 急性心肌梗死6例, 急性脑出血4例;120出车距离4-33 (24.01±5.26) km。2组资料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1) 院前急救准备: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根据病情做好抢救准备, 备好转送平床, 联系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内科等相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 制定合理急救方案。 (2) 抢救阶段:入院后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确并保呼吸通畅。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对症治疗, 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合理化护理方案。 (3) 将检测样本送检:采集患者血液、尿液等标本并送至检验科, 协助患者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报告。 (4) 其他事项:患者如有手术指证, 应立即安排手术;无手术指证, 则与重症监护病房取得联系, 办理相关手续后, 将患者转至重症监护病房, 并做好相关交接工作。

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1) 组建急诊救治小组:组内成员有急诊科主任及医护人员、护士长, 小组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并结合临床经验, 在专家指导下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急诊护理服务模式。 (2) 院前急救阶段:接到求救电话, 简单了解患者情况, 迅速备好所需器材和药品, 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现场。到达现场后, 迅速评估伤情, 优先处理致命损伤, 根据患者意识水平进行相应救治, 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 取出口腔内假牙、血块等异物, 给予患者面罩吸氧, 如患者出现躁动, 则固定其手脚;如出现呼吸困难, 可行气管插管, 并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3) 送诊:转运过程中告知家属患者病情危险性、严重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 介绍相关手术技术及方法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因患者急性发病多伴有濒死感, 必要时急救人员可针对患者病情进行讲解, 实施心理安抚帮助患者做好治疗准备树立信心, 通过向家属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病情, 与医生确定急诊方案, 指导患者家属签订同意书;急救车辆返回途中通知医院开启绿色通道, 工作人员就位, 并保证各科室均可凭医院绿色通道专用章开具检查及处方申请单。 (4) 抢救阶段:对于深度昏迷患者, 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伴有眼球固定多属于临终前表现;瞳孔先缩小进而变大, 再加上对光反射减弱, 是小脑幕切迹痛表现。根据神志及瞳孔变化可了解脑部情况, 并进行对症处理。同时密切观察生理指标, 主要包括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常规、心电图等,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价值并有助于预示病情变化。另外在救治的过程中, 应保证药品、器械准备充足且处于完好的状态, 为临床救治工作做好保障 (3) 由于急诊科患者病情多数比较严重, 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等负面情绪, 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病情, 并时刻关注患者的变化, 消除患者以及家属的疑虑, 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尊重, 以保证在以患者为本的护理工作中, 试试多元化的护理, 以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接诊时间 (接到急救电话至到达事发现场时间) 、转送时间 (到达事发现场至转送至急诊室时间) 、急救成功率 (48h内急救成功) ; (2) 护理满意度:分别于护理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主要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借助SPSS19.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描述, 采用χ2检验, 等级比较采用wilconxon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描述, 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诊时间、转送时间、急救成功率比较

优化组接诊时间、转送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 (P<0.05) , 且前者急救成功率为90.00%, 明显高于后者的73.33%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总满意率93.48%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目前临床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在此类患者中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成效, 但是急救成功率仍不理想。优质护理模式将院前接诊、院前准备、院内配合和院内照护等环节充分结合, 指导护理人员明确分工, 提高工作效能。该模式通过建立“绿色通道”, 可有效缩短接诊时间及转送时间[2];通过院前接诊及院前准备的无缝隙配合, 保证患者急救的顺利进行;通过院内配合和院内照护结合模式, 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沟通, 安抚其情绪, 保证能冷静、理智地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相关研究指出[3,4,5], 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可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 改善服务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 该护理模式还可缩短接诊时间和转送时间, 提高家属满意度, 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护理中应用效果显著, 可行性高, 较常规护理模式具有更多优势,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瑞, 刘爽, 何行, 等.护理岗位动态配合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深化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23) :63-66.

[2]周雅静.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建立及应用实践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39) :255.

[3]樊智娟.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效果评价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5) :3586-3587.

[4]戚妙芬, 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3) :223-224.

上一篇:数学学科中巧用多媒体下一篇:管道的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