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联系

2024-07-20

加强联系(精选十篇)

加强联系 篇1

一、沟通联系促创造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时, 教师要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条件, 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 从而顺利实现迁移。如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 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复习巩固。先计算:15.6÷12, 3.64÷52, 学生独立解答后简要复述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利用教材给出的问题情境, 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求7.65是0.85的多少倍, 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7.65÷0.85。与复习题比较, 不同之处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回顾过去, 创造方法。我们学过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 除数是小数的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 创造新的计算方法。

(1) 将单位“米”转化成“厘米”来计算:7.65米=765厘米, 0.85米=85厘米, 765÷85=9。

(2)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把7.65和0.85同时扩大100倍, 765÷85=9。

然后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发现创造的?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 今天出现了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我想:只要把小数变成整数, 我们不就都会做了?因此我们就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765除以85的商与7.65除以0.85的商是一样的。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我继续追问:1.26÷2.8又该如何计算呢?学生经过比较马上发现, 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效果最好。

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旧知识) 到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 (新知识) , 经过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再加上自己的自主创造, 逐步理解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寻找共性促创造

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 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 特别是是否有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为创造提供最佳固着点, 是促进积极迁移的基本保证, 也是进行创造的首要因素。为此, 教师要善于找到新问题与原有经验的相似性, 找到生长点, 并合理利用和巧妙引导。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就可以引导学生迁移长度的测量经验, 创造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1.通过比较, 引发创造需要。在教学中我先出示两个凭眼睛不易直接看出大小的角, 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想到让这两个角的顶点重合, 一条边重合, 看另一条边, 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 哪个角就大。再追问, 较大的角究竟比较小的角大多少呢?假如需要精确地比较, 该怎么办?从而激发认知冲突, 引发测量需要, 催发创造胚芽。

2.通过回顾, 唤醒已有经验。接着, 我又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和测量方法。一般地, 人们先统一地以固定的一段长为标准 (如1厘米) , 用它去量较短的物体;但在测量较长物体时, 发现用1厘米这个标准去量太麻烦, 于是, 人们就创造出1分米;当用1分米去量更长的物体时, 发现又比较麻烦, 人们于是创造出1米。经这么一梳理, 学生领悟到:度量在本质上就是先选定适宜的度量单位, 再以此为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看被测量的物体上包含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进而得出测量结果。当测量结果得不到整数, 需要更精确的测量时, 人们又把这个单位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当然, 其他份数也行) 从而得到一个个更小的度量单位, 再用这些更小的单位去度量, 直到得出比较精确的测量结果。这样, 就将“角的度量”这一新知置于“量的度量”整体的认知结构中, 促使学生由长度度量迁移到角的度量上来。

3.通过寻找共性, 逐步创造工具。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联想:现在, 要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不能从长度单位及其测量工具中受到启发, 自己也来动手创造一个量角的工具呢?经过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终于有学生提出:我们也可以先选定一个角, 把它作为标准。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直角, 可以把它平均分成10份, 这样就得到10个小角, 再用这些小角去度量其他的角。笔者认可了这一创意, 进而师生合作, 创造出量角工具———直角器。

然后进一步引导, 当用这些小角测量有些角得不到整数结果时, 怎么办?学生认为这时就把每个小角再平均分成10份、100份……从而得到一个个小小角, 再用这些小小角去测量, 直到量出比较精确的结果为止。最后, 利用课件展示了这一精细化的过程, 同时指出为了便于度量和比较, 数学上统一规定:把一个直角平均分成9个小角, 然后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10份, 并规定这时每个小小角的大小为1度, 写作1°, 就把它作为角的度量单位之一。

然而, 这样的量角器毕竟还嫌粗糙。于是, 我又引导学生尝试评价直角器。有学生指出:这个直角器能直接量出锐角的度数, 但不能方便地量出比直角大的角的大小。然后再创造出平角器、周角器。经过一番探索和类比, 师生合作, 终于创造出常见的量角器。这时, 我再介绍量角器的产生背景、构造特点、设计原理和度量方法等, 学生就会有意义地接受, 并会欣然接受。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角的度量这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深刻理解和主动建构, 增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了度量意识。

三、类比推理促创造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若干属性相同, 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事物还具有某一属性, 从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具有某一属性的思考方法。小学数学中, 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或组合, 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属性。新旧知识的共同点越多, 越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如在教学“整数加 (减) 法”时, 教师需要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和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方式, 使其明白算理:只有在计数单位相同时, 才能把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 (减) 。在教学“小数加 (减) 法”时, 教师仍要让学生继续领悟并强化这种观念, 使之越来越稳定和清晰。这样,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 (减) 法”时, 学生才有可能迁移算理。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 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整数加法、小数加法是一样的, 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这样, 学生对加 (减) 法算理的理解就会达到概括化的程度, 即使暂时遗忘了算法, 也能自主创造出来。

此外, 在引导学生探寻乘法分配律中的算理时也可以这样做, 如简算47×78+53×78时, 用 (47+53) ×78, 其实就是把“78”看作一个单位, 原式就变成47个78的和加53个78的和= (47+53) 个78的和。我还让学生尝试简算4.7×78+53×7.8, 许多学生觉得困难, 但有学生把原式转化为4.7×78+5.3×78= (4.7+5.3) ×78, 即先统一用“78”做单位, 再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变形, 于是得到4.7个78的和加5.3个78的和等于10个78的和, 从而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迁移到小数乘法的运算中来, 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在教学中, 要努力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尽力创设类比情境, 凡是学生能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的, 尽量引导他们自己类推出应学的新知识。

四、运用矛盾促创造

事实上, 旧知对于新知的影响并非只有正迁移, 有时也会有负迁移。如果已有的经验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负迁移时, 就让学生在矛盾中探索, 创造出新知识。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先复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第一次探索:让学生举例验证猜想, 学生发现依据判断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 不能运用于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第二次探索:让学生从若干张数字卡片随意摸出几张, 组成不同的数, 看是不是3的倍数, 发现有的是, 有的不是。

第三次探索: (1) 是3的倍数的数:让学生借助计数器, 在拨一拨、数一数、比一比、换一换的过程中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2) 不是3的倍数的数:变换数学卡片的位置, 形成新数, 看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 发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不能像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那样去进行。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大胆去假设、探索、实践和交流, 获取探究的新渠道、新经验。这对学生来说, 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学生更愿意去尝试。

教育如何加强家校联系 篇2

一个好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下面,我着重谈谈作为家长要怎样去加强同学校、同老师的联系。

首先,家长要主动、积极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校访”和“师访”。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比较充分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人,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二,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每个家长的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加强基础知识注意整体联系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 基础知识 整体联系

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仅表现在向邻近概念的联系,或表面上的联系,或单向的联系。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在整体联系的观点的指导下进行多向联系和深层次的联系。如果丢开了整体联系的思想去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那只能是死记硬背,容易遗忘。实践证明,只有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在理解中记忆,在联系中记忆,这样的记忆才能保持,一旦遗忘,通过联想(联系)也便于再现。何况,由于注意了知识的深层联系和多向联系,能使学生从联系中发现内在规律,并领悟蕴含于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方法,使认识不断“升华”。所以说,只有突出整体联系观点的教与学,才能教得自由,学得主动。

一、放眼整体,联系成网,使所学知识结构化

数学知识是由严密的逻辑关系组成的知识体系。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意了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并引导学生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研究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思维进化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公式的含义,还能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仅表现为系统联系、单向联系,而是错综复杂的、多向的交叉关系。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类比、归类、联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打开思路,放眼整体进行联系。例如,从初一到高三课本中多次出现“距离”这一概念,“距离”概念的认识突破了几何范围,把数与形结合为一体,为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打下了思想基础,使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能尽快地体会到,这不过是把平面几何中的“距离”问题进行代数化而已。又由于把有向线段的“长”与“距离”进行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距离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两点间的距离,而 两点间的距离的代数意义与绝对值的概念又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以两点间距离为“中心点”,以各种距离间的联系为主线,对几何、代数、解析几何等教学分支进行联系,“扩大”了整体认识。可见,只要教师经常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各种联系的因素,在“整体联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教学,每学一个具体的内容都放眼于整体,学生对教学知识就有一个整体认识,既有“骨干”和“中心点”,又有由“骨干”所“生”出的枝杈,这将为学生数学认识结构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放眼整体、立足局部,深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整体联系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同样需要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通常采用的是列知识网络表的办法,这固然对于学生认识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相对而言,这还属于表层认识。为此,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树立更深层次的整体联系的观念。例如,初中学生刚学代数式和三角形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分类思想,学习四边形时,就可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分类思想,对各种特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属差”。等到高中学习平行六面体时,又可引导学生与四边形进行类比。学习棱锥时,联想三角形的分类思想。通过这样的教与学,使学生逐渐意识到整体联系不只是概念之间的表层联系,而深层的联系表现为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整体联系。对于公式之间的联系,同样也需要深入探索。了解公式所代表的意义、用处、推导、变型以及与有关公式之间的联系。实践证明,这样的教与学,既能使学生立足于“局部”同时又能放眼于“整体”,不但能看到知识表层的网络联系。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基础知识之间“整体联系”的观点。

三、放眼整体,广泛联系,优化思维品质

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注意突出“整体联系”的观点,使学生瞻前顾后,弄清知识之间的表层及深层的内在联系,真正搞清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这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变通性都会有明显提高。实践表明,由于经常突出“整体联系”的思想,还可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常规的范围,在联系中能有新的发现,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关于正棱锥的性质,在课本中只是列出包括定义在内的四条基本性质,学生很容易掌握。照常规布置一些计算题,这个单元即可结束。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启发学生广泛联想前面所学几何知识,着眼于研究三棱锥中顶点(点)棱(线)、侧面、底面(面)的相互位置关系。由于突出了“整体联系”的观点,学生对正三棱锥、正四面体的性质又有了“新发现”,分别整理出十多条性质。诸如:每条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对棱互相垂直;正四面体每个面的夹角的余弦值都等于1/3。我还要求学生逐一加以证明,有学生又惊喜地发现“正三棱锥高上任意一点到三个侧面的距离相等”。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发动全体学生投入,判断此命题的正误,并探究论证。学生大多采用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的方法,随后我又启发学生用平面几何中的轨迹思想加以证明。通过这样的教与学,不但鼓励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他们的思想品质得到了提高,还使学生从内心感叹“整体联系”思想对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最能体现“整体联系”思想的莫过于每节、每章、每单元之后的总结、概括、归纳、整理。老师应当边讲边板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

对于课本中用以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对于老师所选、所讲的每一例题、习题,也都可对学生进行“整体联系”思想的教育。

加强家校联系, 构建平等交流 篇4

众所周知, 学生受教育处于三种不同的环境, 也就是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小学生受教育更多的是处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 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 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 对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难免会产生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 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 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 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 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一天。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 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地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们必须加强家校联系,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构建平等交流, 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要使小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班主任起着特殊的作用:那就是架设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怎样才能沟通老师与家长的联系, 调动起家长关心孩子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地、愉快地配合班主任搞好学校工作呢?我也一直在努力、在摸索。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全面地关心学生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先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最可贵的就是为人师表, 勇于奉献。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学生, 体贴和关心学生, 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 这是班主任顺利开展每一项工作的基础。

今年五月, 我班学生沈xx因病毒感染, 持续发烧, 不能上学, 住进了医院, 他的妈妈担心儿子成绩跟不上, 来到学校教导处, 跟陈教导商量想休学, 待明年再复读。作为班主任, 我几乎每天与其家长沟通, 首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其次询问孩子的病情。周六我带领几个班干部手拿鲜花、水果等上医院探望, 并做好安慰工作。班上的同学也通过电话等形式伸出援助之手。沈亮亮同学在期末园区调测中各科还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家长对此十分满意。

去年11月底, 学生潘xx在一节体育活动课上不小心跌断了手, 当时体育老师有点惊慌, 生怕家长一时冲动跟他过不去。我知道这一情况后, 一方面安慰我们的体育老师, 我说:“某老师, 你不用着急, 现在先把学生送医院治疗, 这件事有我来处理, 保证会圆满解决。”另一方面立即通知该生的家长。家长闻讯赶来后, 我就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向他说了一下。那家长听了以后, 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江老师, 你放心, 我不会责怪你们老师的, 是我儿子贪玩、调皮造成的, 谢谢你们的关心。”在该生养病的一个多月中, 我格外照顾, 有些作业免做, 所有班级劳动都有其他学生代替。一个星期天, 我通知我们的体育老师, 我们两人各自买了些东西冒雨去看望那位学生 (那天正好下雨) 。当我们俩来到他家时, 家长十分感动, 握着我的手说:“江老师, 用不着这样的, 太谢谢你们了。”我说:“我是你儿子的班主任, 应该多关心你的孩子才对。”平时, 我还通过“家校路路通”给家长发送短信, 祝他孩子早日康复。后来, 我又联系保险公司, 帮他把医药费报销了。我的这一系列做法, 令家长感激, 对我的班级管理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帮助作用。

二、信任和尊重家长, 争取主动性、有效性

当学生有错时, 我们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 不能训斥家长, 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 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 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于学生的学习, 不给家长增加负担, 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 应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班主任对家长要做到宽容大度, 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老师同心同德, 育人教子。记得2012年我接的那个六 (1) 班, 班里面有李xx、汤xx、潘xx、王xx这四位同学, 当时曾被大家戏称为“四大金刚”, 他们纪律松懈、学习马虎, 每天都会制造一些麻烦, 令其他同学不得安宁。因此, 反复谈心, 督促作业, 解决问题, 等放学向家长及时反映情况成了我每天必做之事, 遇上突发事打电话或上门家访也难以计数。李强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缺乏自律, 上课开小差, 做小动作, 左顾右盼, 甚至还影响周围同学, 班级同学都不愿意跟他同座。记得有一次, 他作业又没做, 我要他补, 他补了, 但潦草马虎不堪入目。我要求他再认真地写一遍, 没想到却惹“恼”了他, 居然把作业本也撕了, 还想背着书包回家……面对此情此景, 我强压住心头的怒火, 跟他摆事实, 讲道理, 但仍无济于事, 无奈之中只能领着他去找家长, 他妈妈帮我一起做思想工作……事后他总算冷静了下来, 也感到不好意思, 向老师道了歉。汤鑫脑子聪明, 但思想懒散, 在班中竟搞那些恶作剧, 弄得班中“乌烟瘴气”。我跟他谈话, 他总是阳奉阴违, 当面一套, 背后又一套, 毫无悔改之意。于是, 我就主动与家长联系, 争取家长的配合。我采取了“软硬兼施”的办法, 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效果。总之, 教师富有一颗责任心, 时刻以学生为重, 信任和尊重家长, 就能得到家长的拥护和信赖。

三、积极听取家长意见, 共商育人良策

孔子说过“三人行, 必有我师。”更何况班主任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家长,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不乏各种人才。这些家长与老师的精诚协作, 发挥的参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经验。我有效合理地使用“家校路路通”, 会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得心应手, 事半功倍。对班上的好同学, 一句:你是个学习认真, 表现出色的孩子。愿你再接再厉, 争取更大进步。既是肯定又是鞭策;而对暂时落后的同学, 写上: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 继续努力吧!既是鼓励又是要求;对于新转来的学生:欢迎加入我们的集体, 愿你每天进步一点点……我班的家长也常通过“家校路路通”, 及时沟通, 传递信息, 有效地解决了一些小问题。班中有个名叫沈xx的同学, 其脑子反应快, 学习很有潜力可挖。但他特别贪玩, 经常不做回家作业, 每次检查他的作业时, 总是说“忘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既开展家访工作, 又通过“家校路路通”, 天天跟家长联系, 希望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 让孩子尽快转变学习态度。一学期来, 每当该生出现什么问题, 我就发短信告诉家长, 家长也经常发信息给我, 询问孩子的作业情况, 学习成绩等。奇迹终于出现了, 在区项目调研测试中, 沈xx三门学科的总分为279分, 名列班级第四, 家长十分高兴。

由此可见,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 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 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 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 懂得理的澄清, 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注重四个联系 加强党性修养 篇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这是对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丰富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用什么样的标准选人、是否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判断一个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德”的核心就是党性。党性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最核心的内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党性修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加强党性修养呢?

一是联系学习实际,加强思想修养。思想是理想信念、道德操守的总开关。学习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和指路明灯,是坚定信念、增强党性、加强修养的基本环节,是丰富知识、增加智慧、增长本领的根本途径。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才有真正的竞争力。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树立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加强思想修养,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要在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上下功夫,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拓宽视

野,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二是联系工作实际,加强作风修养。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加强作风修养,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不断增强公仆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准则;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注重调查研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力培养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在生活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自律和监督相结合,互相监督是关心,相互批评是爱护,做到大事常商量,小事多沟通,增进团结友谊,提高凝聚力、战斗力。三是联系方法实际,加强素质修养。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灵魂,方法论是研究主观同客观的一致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指导实践,核心是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避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的片面性、绝对化。一要联系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历史的产物,不善于辩证思维,就不可能摆脱形而上学的影响。二要联系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能力的体现,是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因而反映出综合能力的高低。三要联系领导方

法。领导方法反映了是否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领导者的品德作风,特别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在具体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对方法问题的研究运用。要坚持世界观的改造,始终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保持同党中央高度一致,保证政令畅通,做到政治上坚强可靠。要立足本职问计于民,不断从人们群众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要加强学习,尤其注重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寻找科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联系品行实际,加强纪律修养。品行,是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具有一贯性的品格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的重要标志。一个干部的品行好坏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人道德修炼和社会实践的结果。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党的选人用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干部德的重点就是“四看”:一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二看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三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四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四看”紧紧围绕党的根本宗旨和中心任务,从理想信念、政治品德、宗旨意识、工作作风、道德品行等方面对新时期干部的“德”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考察干部“德”的重点内容。党员干部加强纪律修养,一要根据干部“德”的评价标准,认真对照检查,切实改进提高,常修为政之德,常洗思想之垢,砥砺高尚品格,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健康情趣。二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牢记宗旨,服务人民,放眼全局想事、立足当前办事,自

加强联系 篇6

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他们的另一个课堂,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这个课堂的指导教师。如果社会各界人士不能以满腔热情来接纳学生,给予一切可能的支持与帮助,那么这种学习活动设计得再好,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研究性学习必然具有社会属性,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已经将课程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伸向教育系统外,它要求把支持、服务课程改革,视为每个公民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研究性学习要想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花了很长时间才说服当时固执使用蜡烛的人们正眼一瞧。实践证明,除了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推行课程改革,我们还要采取一定的手段,主动联系社会,加强宣传工作,以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并且与拥有这些教育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建立合作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资源基地的长效机制。

二、社会理解与支持障碍分析

1.主观障碍

我国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课程改革、热心接纳学生、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习惯、氛围和条件。在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校,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主观认为学生去访问调查,一则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二则认为学生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主观上充满了怀疑。

2.客观障碍

由于社会资源、经费有限,各地科研机构、图书馆、少科站、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数量极少,图书设备有限,接纳人数也有限,加上有的单位自己还要进行业务研究或经营创收,使学生更无法进入。

三、主动联系社会,加强宣传工作的途径

主动联系社会,加强宣传工作,可以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其实施的有效途径上,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主动联系社会,开发课程资源

转变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从教育的资源方面来讲,全社会都要转变传统观念,将社区、校外教育机构、社会机构和各行业的学者专家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等,都要视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仅靠书本和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完全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比如,学生要进行一项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需要到校外进行环境调查,需要得到环保部门的支持、帮助,甚至需要环境治理方面专家的指导,这些在学校内是难以实现的。而通过指导学生主动联系社会,可以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例如,我们很注意指导学生利用各地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或资料室来查阅相关的信息资料,辅以对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电话咨询和当面采访调查,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选题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或课题成果的查新等工作。

在北京,笔者曾经与我校2002级高7班学生尚玄月,在得知美国驻上海3M公司有对中国汽车市场进行调研的需要时,主动给该公司写信联系,不但借助该公司的财力,给尚玄月同学的“北京2002年发放新型汽车车牌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找到了5000元的赞助,还邀请到了该公司的高层研究人员对该课题进行了具体指导,规范了研究工作,使该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其撰写的论文也获得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

另外,由于我校地处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像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环境学会、中国宇航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都是我们课程开发的可利用资源。

2.巧借政府职能,主动获得帮助

我们也尝试指导学生巧妙利用各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特点,主动与他们联系,获得相关的帮助与指导,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凡是涉及环境污染与治理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某河流污染问题研究”、“某化工厂周边土壤污染的测定”、“北京大学南门2005年4月15日汽车尾气检测”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区环保局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凡是涉及市政建设或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某奥运场馆周边道路建设的最优化设计”、“北京西北三环道路微循环系统改善研究”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与指导;凡是涉及交通安全或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解决2007年清明主要扫墓点交通路线问题方案设计”、“公交线网方案的最优化问题设计”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区交通委员会的帮助与指导;凡是涉及市场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对某商品品牌终端的标准化管理问题研究”、 “对北京某服饰专卖店管理问题的观察研究”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区工商局或城管局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凡是涉及商品质量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某商品售后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对北京市某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研究”、“对北京某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的观察研究”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质量监督局或工商局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凡是涉及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方面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诸如“中学生在体育比赛中造成人身伤害的赔偿责任问题研究”、“对人大附中校园隐性人身伤害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等,我们指导学生争取市区公安局或派出所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指导,等等。

3.设计公益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设计公益活动,也是有效吸引公众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途径之一。

例如,在我校2002级高16班进行的“迎奥运,保护公共设施,从我做起”社会公益活动研究中,刘彭芝校长非常重视,特批了学生们利用一整天的时间,对北京9个典型地区的公共设施被破坏的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制作了宣传展板,在黄庄繁华地段进行展览宣传。展览不但吸引了路人的驻足观看,而且还有很多路人在“迎奥运,保护公共设施,从我做起”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型横幅上签名以示参与、支持,中央电视台也曾对此进行过报道。

4.改变沟通方式,吸引公众参与

改变沟通方式,也能够有效地吸引公众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例如,在我校2001级高4班3位同学的“对2002年3月11日进出清华大学西门的男性头顶‘旋’的旋转方向与左右手习惯是否相关的观察”活动研究中,刚开始,学生们就遇到路人不配合、拒绝调查的尴尬情况。怎么办?我们及时改变沟通方式,回家穿上人大附中的校服,戴上共青团团徽,手拿活页文件夹,彬彬有理地对即将擦肩而过的路人很礼貌地鞠一躬,然后再开口说道:“您好!我们是人大附中的学生,正在做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想耽误您10秒钟,可以吗?”果然,被拦截的路人没有一个拒绝的。我们在10秒钟内,就对对象头顶上的旋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并询问了对方是左手习惯还是右手习惯。3位同学在一天9个小时内,成功地完成了对2500多名路人的观察与调查。

5.利用新闻媒体,正确舆论导向

我们特别重视利用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接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从2001年起至今,笔者利用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与宣传,共计16篇,产生的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反响不容忽视。另外,笔者还应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邀请,主持设计了连续7期的青少年《探究宝典》节目,并且作为主讲嘉宾主持了“感官总动员”、“观察速成班”和“好选题与坏选题”3集节目,也取得了很好的正确舆论导向的效果。

四、结语

尽管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但是我们不应该消极地等待。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联系社会,加强宣传工作,去加快转变社会各界人士的传统观念的进程,成功地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教育资源,并且与拥有这些教育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建立合作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资源基地的长效机制。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更加主动联系社会,加强宣传工作,尽快产生理想的效果,却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课题,希望有识之士与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这个课题。

编后记:截止这篇文章,周庆林老师完成了“研究性学习立课之本”5篇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也给我们呈现了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与持续发展的完整支撑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校长的前瞻性研究(第四期)、教师的可操作性研究(第五期)、学生的自主践行性研究(第六期),也包括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研究(第九期)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研究。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内容之一起,研究性学习就走上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其曲折性正体现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这里,我们谨希望“研究性学习立课之本”系列文章能使更多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从中获得启示与思考,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提高与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洞察学生情绪加强家校联系 篇7

了解学生及其家庭, 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解开学生心结。

我刚当班主任时, 有一位同学不遵守纪律, 对老师的管理爱理不理, 学习也不积极。开始我以为他是迷恋上网, 但是通过与之多次交流后, 才知由于其父母离异, 家人很少关心他的学习, 他也就放任自流、无所谓。后来我与他父亲交流, 了解到该学生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 而父母也没在意;在校期间, 家长从未被请到学校, 以为孩子在校表现良好。我和家长交流这个学生在校情况后, 家长表示无奈, 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 只是希望学校严加管教。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我将学生交给学校, 那学校就应该管好。”觉得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 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此学生的问题是家长关心太少, 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 以至于做什么都没兴趣、无所谓, 严重缺乏积极性。接着便是成绩下降, 性情改变。而家长因养家糊口或是家庭关系变化, 从而忽略了孩子的变化, 更因没有及时地与之交流进行引导, 使他觉得父母放弃了自己, 而后自己也放弃了自己。这种情况下, 老师做思想工作也无济于事。

因此我建议家长:首先, 不要骂孩子, 而是以平等的“朋友”身份与之好好交流, 且要注意交流、沟通方法。所以家长必须根据孩子及自己的特点, 创造出与之沟通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爱好, 培养与之共同的爱好;可以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这样能较快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也有助于消除与孩子间的误解。其次, 及时、正确地评价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比如, 对于孩子好的看法及生活、学习上的进步要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如若孩子的观点与家长有分歧, 家长不要急于纠正, 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 而后告诉孩子你的看法或想法, 心平气和地与之好好交流, 相信孩子会接受你的正确看法。

家庭教育需要和学校教育结合, 作为班主任, 应该要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通过主题班会及平时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家长的艰辛及他们对自己的关心。如我刚提到的那位学生, 我以朋友身份与之交流, 让他理解父母的不善表达, 以及今后怎么和父母好好地沟通。平时对他学习上的问题进行指导, 让他找到自信。通过一段时间的鼓励, 该生对学习变得积极, 上课能和老师互动, 并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短时间的努力, 成绩有较大的进步, 且在一些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

在面对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交流沟通困难时, 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

一分析学生情况, 化解家校矛盾

下面是我任班主任时的一个案例:在高2011届刚参加完高考, 我就接到学校通知接任高2012届某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级由于各种原因, 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更换了好几次。在这样频繁更换老师的情况下, 学生对老师、对学校产生了极为不满的情绪, 对所有老师都不信任。班级纪律散漫, 逃课、上课睡觉、迟到等现象十分严重。

班上一位同学因基础较差, 丧失了斗志, 觉得自己没有了考上大学的希望, 加上班上纪律的束缚, 不自由, 想退学。学生回家后夸大教师更换对他的影响, 并表明不想再上学。家长了解后很气愤地来到学校, 找到我了解情况, 并要找学校理论, 事态很是严重。我在与家长交流后得知, 这位学生初中成绩还可以, 而高中成绩一落千丈, 学校和教师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家长误以为是老师不让他孩子上学, 想他孩子回学校好好学习。我从其他老师那儿了解得知, 主观原因:这位学生初中基础不错, 因为以前学校离家近而且母亲专门在家照顾他的生活和学习;他上高中后, 离家远了, 母亲又给他生了一个小弟弟, 无法照顾他的学习, 其自制能力又较差, 成绩开始下降, 而后便产生了不想学习、厌学的情绪。客观原因:班级老师的更换影响了他。在与家长交流后, 家长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既有他们的责任, 也有老师和学校的责任。现在当务之急并不是让学生回到学校, 而是要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 回到学校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通过交流, 我和家长都认为先让学生回家锻炼并接受家长的思想教育, 一周后学生回到学校, 我再和他沟通, 列举了一些我身边发生的“浪子”回头成绩突飞猛进的实例, 介绍了一些学习方法, 叫他做好学习计划, 从一点一滴做起, 重拾信心。经过一段时间, 该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与老师沟通, 即使学校专门开家长会也因种种理由不参加, 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他们了解甚少。还有部分家长认为, 把学生交给了学校, 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应该由学校负责。其实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受到很多综合因素的影响。比如理解能力、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所接触的社会信息。个别学生一旦出现成绩下降、厌学等情况, 一般不会找自己的原因, 也很少说家长的不是, 而是说学校教育不好、寝室不好或是同学关系不好、老师教的不行, 导致家长对学校产生误会。有些家长可能到学校找相关领导、老师理论, 甚至是找同学讨说法, 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教学秩序或是伤害无辜学生。此时, 班主任作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中间人”,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教育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 而且需要“三结合教育”, 缺一不可。而未成年人的教育中,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呢?首先, 对于学校的一些校规政策可能会影响到某些学生的情绪, 要及时地告知家长, 做到家校同一。家长的提前了解可帮助班主任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如学生有较大进步要及时告知家长, 让家长及时鼓励和注意其骄傲自满情绪的滋长;如果出现了较大退步也要及时和家长交流, 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正确地教育引导。我们与家长沟通, 不是向家长告孩子的状, 也不是要家长怎样去批评学生, 而是和家长交流分析学生在校的情况, 让家长思考孩子出现的进步和退步是否和家庭教育有关, 让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教育, 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洞察学生情绪, 消除学生、家长对立的情绪

高三生活是忙碌的、紧张的、疲惫的。老师有讲不完的重点、发不完的卷子, 学生则是有记不完的笔记, 赶不完的作业。考试、练习接连不断, 分数、排名时高时低。教室就像竞技场, 同学之间你追我赶, 奋力拼搏。

一次放假返校后, 我发现班上一位平时学习挺自觉的同学情绪变得很低落。我刚开始以为是太累了, 但第二天仍然如此, 我觉得不妥。通过与之交流后得知, 他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和家长吵架。原因是他父母只要看到他在看电视就会生气, 还不断地叫他去看书。于是他感觉回家很累, 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在父母眼中, 他一无是处、学习不好、习惯不好等。现在他觉得很迷茫, 不知道要怎么做才好。我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就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 我告诉他孩子回校后的变化, 并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很认真, 希望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高三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家长也更加紧张。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做了一期节目, 报道高三学生家长的生活, 用一个流行词来形容——纠结。家长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身体, 另一方面又很看重孩子的学习。在这人生的关键时期, 家长担心孩子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担心孩子在学校不认真学习, 担心孩子错过这次机会。学生在学校具体干些什么, 有没有认真学习家长不是很了解, 只有在家着急。一有放假的机会, 家长就逮着学生念叨。

家庭教育对学生很重要, 父母的鼓励是学生最大的动力, 且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我们不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还要注意与家长交流, 给家长减压。告诉家长应该怎样和我们的学生沟通, 不要一味地关心成绩, 回家就问考了多少分?学校排多少位?上课认真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放假时家长可以讲一些身边发生的积极上进的实例, 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给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 有一个好的休息调整环境, 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随着时代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传言可能会影响家长或学生的判断。如果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校, 学校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做好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联系的枢纽,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把家长的良苦用心转达给学生, 达到家校和谐、师生和谐、家庭和谐的目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传言可能会影响家长或学生的心理。如果家长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校, 学校工作就更加难以开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做好家长、老师、学生三者之间联系的枢纽, 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 把家长的良苦用心转达给学生, 达到家校和谐、师生和谐、家庭和谐的目的。

浅析加强小学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联系

一、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融入数学思想, 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生活中遇到问题常常需要数学知识来解决, 所以, 学习数学不仅是知识的需要, 更是生活的需要, 这样, 学生学起来会更放松, 也会更专注。

那么, 通过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学生们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记忆应该是最深刻的, 这样既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 又能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利用数学知识理解生活

没有生活就没有数学, 人常说:“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有时候, 数学知识会让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两位数乘法之后安排的数学问题是师生去公园游玩, 请同学们设计购票方案,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 学生们会发现用哪种方式省钱, 进而使他们学会理财, 学会节约。还有五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 就是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 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此外, 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 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意识, 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生活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应该认识到的, 把重要的数学思想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呈现出来, 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 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中, 简单的数字编码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 初步体会了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运用数字的有规律的排列可以使信息交换变得安全、有序、快捷, 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而且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符号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限, 所以对自然与社会现象便有一定的好奇心, 只有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才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不仅是学习的需要, 也是生活的需要。只有学好数学, 才能更好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问题数学化, 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方法, 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让生活在数学知识中融化, 让数学在生活经验中升华, 这会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积累, 从而更好地体会数学文化带给他成长的惊喜和生活的感悟。

参考文献

加强联系 篇9

做个全才短期内难以达到, 而教学工作的进行却迫在眉睫, 怎么办?请教相关学科的教师或上网查阅资料不失为一种捷径, 但是它们都有缺点, 就说上网查阅资料吧, 有时上网查不到, 有时查到后发现,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答案不统一, 有时凭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也不太好勘误;请教相关学科教师呢?首先它需要大家都有时间坐下来探讨, 第二请教下来感觉自己懂了, 回去一备课又弄不通了。第三, 不仅在“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样的子目中与其他学科交叉,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 也经常出现知识内容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 交叉的现象较多的发生在:

(—) 历史与语文

文史不分家, 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历史与语文之间的联系, 历史学科与语文之间之所以联系较为密切, 是因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以一定的历史环境为写作背景的, 同时有些以人物为主的作品对学生树立起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 历史与音乐

音乐题材的创作中也有许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 比如我们熟悉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等, 在近现代, 尤其是20世纪以来, 我们中国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的音乐, 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打倒军阀》, 以西方儿歌《两只老虎》的曲调, 配以“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歌词, 既利于传唱, 同时也很好地理解了北伐的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 一大批优秀的抗日歌曲诞生了, 这当中有我们熟悉的后来成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铿锵有力的《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等等, 也有反映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用音乐形式来表达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历史影响, 如《松花江上》等等。

(三) 历史与政治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 现在的政治是正在进行的历史, 而且历史教材的编写也紧跟时代的潮流, 已把21世纪初的一些大事写进了历史教材里, 虽说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仍然还是一群孩子, 对事物更深的认识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可是历史却要求透过历史现象, 看事件的本质,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紧跟时代的脉搏, 多与政治老师交流切磋, 才会找到讲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多极化趋势等历史问题 (同时也是政治问题) 的感觉。

(四) 历史与美术

美术史虽然在历史教学中占的比重不大, 但鲁迅先生说过:艺术就是艺术, 不是阿狗阿猫随随便便能看懂的。想来许多历史同行定有此感受, 除一些兼有着较高史学价值的美术作品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外, 许多作品基本上看不懂, 尤其是世界历史上的美术作品, 欣赏不动艺术大师的神来之笔, 无法参透个中的玄机, 不能带领学生进入美的殿堂, 上这样的课, 严重贫血, 需要与美术老师商讨, 向其请教, 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

(五) 历史与地理

不同国家综合实力比较, 近代历史中不同国家之间的铁路长度比较等等, 都会用到他们各自国家的国土面积这一地理知识来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差距的认识, 比如:俄国与英国、法国、德国在1861年的比较等, 此外还有人均的比较等等, 这样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这需要与地理的联系。有时在历史教学中, 需要指出的地点在历史图片中根本找不到, 比如从拿破仑的第一、二次流放地不同来看欧洲各国如何看待拿破仑, 第二次流放地在历史图片中找不到, 描述一下它的空间位置终归苍白, 怎么办?找地理老师商议, 让他在讲到相关区域时, 额外地从地图上向学生着重地提示出来, 到初三年级时, 历史老师只须轻轻一提示, 四两拨千斤, 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 历史与物理

有老师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节课时, 书上讲述:王进喜跳进水泥池中, 用身体搅拌水泥以防发生井喷, ……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搅拌水泥与井喷之间有什么关系, 历史老师也不解此说, 平时也没注意到这一问题, 被给问回来了。

其实,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核弹、原子弹、导弹、氢弹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们政史地组对这4个现代科技、现代国防的产物不太理解, 讲述《科技》、《国防》历史知识时, 遇到与此相关的子目内容, 有种怯场, 心里没底气不壮, 生怕学生提出问题, 问这弟兄4个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去没有上网去查找资料这样便利的条件, 怎么办?把物理老师请到政史地办公组来给这三课老师补补课。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 篇10

一、加强地理科际联系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高中地理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兼容,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 其综合性强、联系广。在高中地理知识系统的学习过程中, 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理论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知识创造了横向迁移和实践应用的难得机会。

二、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 实现地理教学目的。那么,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 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 对教师来说, 可以开阔教学思路, 挖掘教学潜力, 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 加强地理科际联系, 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 而是指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 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课堂教学;第二, 对学生来说, 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第三, 对教材而言, 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 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三、加强地理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一) 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 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 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 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

2. 通过方法移植, 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等。

3. 创设问题情境,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地理教学横向渗透的内容选择应基于课本, 联系最新的地理科学成果, 联系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内容, 丰富课本, 深化课本, 升华课本, 使地理课堂教学真正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反映社会的需要, 使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协调。

(三) 课外延伸

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校内的读书、办报、竞赛、讲座、写作活动, 开展校外的参观、调查、实验、观测活动等等。

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 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必须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 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 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并与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最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实施并确实取得最佳效益。

在体育教学中能否得到良好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是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由此可见,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 也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那么,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投入真情,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俗话说得好:“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技巧, 更主要的是要倾注于“情”。在体育课的教学中, 教师情感的投入, 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趣, 唤起相应的情感, 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同时一个学生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产生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求体育教师要合理的运用激励法、暗示法等教育方法, 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锻炼出健康的体魄, 养成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的习惯理念。

戏, 激发学生的情趣。

如上短跑课时, 过去就是一味强调反复练习, 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了厌烦情绪, 感到没有意思, 以致对体育课产生逆反心理。可改变过去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法, 利用游戏竞赛的方法, 将全班学生按技能分成若干个小组, 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比赛, 如, “迎面接力”, “15米进行间高抬腿———15米后蹬跑———15米冲刺跑”。这样的安排, 学生不仅愿意做, 还会大大地增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 更重要的是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地强化中实现的。所以我们认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掌握动作技术和技能, 也只能靠不断地反复练习。引导强化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生理规律来看, 教学中只靠强硬的命令, 没有科学有趣的教法和组织形式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的基本部分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效内容。

三、生活化教学, 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出示“红、黄、绿”三种信号灯, 教师手持指挥旗和信号灯扮演交通协管员, 学生扮演老少过往行人,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亲身实践, 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提高了灵敏、速度素质, 又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贯在体育教学之中, 正如学生齐诵的“红灯停, 绿灯行, 走路要走人行道, 交通安全最重要”的儿歌, 使交通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化于头脑中, 贯彻于生活之中, 使学生体验体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悟到真知来自于实践。

四、有效评价,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更主要的体现在他自认为的特长项目上。给予个性展示特长的机会, 让学生自选项目作为体育评价的要素, 更能帮助学生拥有自信, 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即使学生没有体育特长项目, 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体能、体力的不同自选规定范围内的某项目作为测评内容或同一项目自选不同的测评方式。历年来, 学生体育成绩考评面临着一个老问题:身体条件较好的评价对象不用怎么练习就能得高分或高等级, 从而容易满足, 减少锻炼;而身

浅谈体育教学学生兴趣的激发

徐悦探讨, 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 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决定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 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 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 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从以下各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 通过知识迁移, 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

上一篇:制订你的计划下一篇:课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