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并发症

2024-07-26

医院感染并发症(精选十篇)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出血患者96例, 其中男性59例, 女37例, 年龄40~69岁, 平均年龄 (55.21±13.47) 岁, 按抽签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危险因素比较、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等临床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1.2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7], 患者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以及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界定为医院感染。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选用常规方法对症治疗, 西药抗凝及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感染治疗。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成都利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00310, 20110522, 20121226) , 静脉点滴, 10mg/次, 1次/天, 连用2周。

1.4 疗效指标

(1)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odified Rankin Scale, m RS评分) 和血清Ig G、Ig A、Ig M和补体C3水平; (2) 总有效率; (3) 合并感染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数据均用SSPS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 P<0.05为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NIHSS评分、m RS评分

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2周治疗后, 实验组NIHSS评分、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2.2 总有效率及合并感染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 显著优于对照组 (8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9.5%, 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37.8%, 实验组并发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g A、Ig G、Ig M等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患者Ig G、Ig A、Ig M和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且实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 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研究发现, 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低下, 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 RS) 可以预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8]。本研究中, 治疗前NIHSS评分、m RS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2周治疗后, 实验组NIHSS评分、m 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 甘露聚糖肽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甘露聚糖肽是我国首创的新型免疫调节剂, 由不同长度的甘露聚糖肽分子构成, 主要含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等氨基酸[5]。研究观察到甘露聚糖肽能提高血清Ig G、Ig A水平, 增强机体抵抗能力。文献报道, 甘露聚糖肽能显著改善免疫学指标的异常[9], 具有调节免疫紊乱, 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应激能力的作用[10], 甘露聚糖肽能有效预防和降低感染[11]。临床研究还报道, 甘露聚糖肽增强免疫功能的同时, 能提升外周白细胞, 提高临床疗效[12]。补体是具有酶活性、比较复杂的血清蛋白系统, 能形成膜攻击复合物, 破坏肿瘤细胞脂质双层, 促使肿瘤细胞溶解死亡[13,14]。甘露聚糖肽能刺激补体生成, 提高补体水平[10]。

本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g A、Ig G、Ig M等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患者Ig G、Ig A、Ig M和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且实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表明, 甘露聚糖肽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异常, 增强体液免疫功能, 具有调节细胞免疫紊乱, 改善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另外,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8%, 显著优于对照组 (8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感染发生率为19.5%, 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37.8%, 实验组并发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甘露聚糖肽可以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从而肯定了甘露聚糖肽在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甘露聚糖肽治疗脑出血合并医院感染的患者, 能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免疫学指标异常,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甘露聚糖肽对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免疫功能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脑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4月2013年9月期间脑出血患者96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治疗, 静脉点滴, 10mg/次, 1次/天, 连用2周;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选用常规方法对症治疗, 用法用量与治疗组相同。观察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合并感染发生率, 以及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mRS评分) 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结果: (1) 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实验组NIHSS评分、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治疗后患者IgG、IgA、IgM和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 , 实验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并发感染发生率也显著下降,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注射液能降低脑出血合并感染的发生率, 并能改善预后, 有助于患者康复。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2

李妙芳

张淑卿

王 彬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 471OO2)

笔者从事消毒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T作十多年,对医院感染T作有较深体会。就近几年所见所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搞好医院感染控制,领导重视是根本,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保证,合理的人员配置是基础,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是关键,提高医院全员防控意识是巨大的推动力。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就像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一样,最薄弱的环节往往限制了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

1.领导重视是根本

由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从表面上看,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加之各级医院领导工作繁忙,事务繁多,经济创收压力大。因此,多数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医疗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上,无暇顾及医院感染控制,二级以下医院尤其如此。有的医院口头上重视,实际上忽视;制定规划时雷声大,实际工作中雨点小;布置工作和总结汇报时叫得响,上级检查时抓得紧,日常T作中放得松。一般都设有相关机构,人员也都有编制,规章制度一应俱全,但大多监管乏力,奖罚不明,致使T作效率低,防范力度小。虽然各级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控制付 了不少心血,但仍有纰漏,如西交大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就为我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医院管理者应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T作是小投入避免大付,小投资堵塞大漏洞,正如铲除蚁穴免溃长堤。医院感染防控,近期投资长远获益,是利国利民利院利患者的事业。说领导重视是搞好防控的根本,是因为领导重视,才能产生强大的执行力,经费、机构、人员配置才有保证,全员意识才能逐渐提高。各级医院领导要真正转变观念,改变“不出大事、不惹官司即可”的被动思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要真正履行职责,加大考核力度,赏罚分明,尽职尽责;有关机构部门照章办事;专兼职工作人员遵规工作,环环相扣,层层把关,才能有效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质量。.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保证

随着医院感染防控的规范化,随着院内感染防控技术的进步,检测手段不断更新,医院感染控制所需的设施不断增多,明显提高了防控水平。如今,各级医院都在花巨资引进检查、治疗设备,但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设备投资却明显滞后,且投资额相对较小。有的医院存在实用主义倾向,上级要求的投入一些,面上的投入一些,检查过后,后续投资跟不上。其原因在于检查、治疗设备投资能收回成本,能创效益,而医院感染防控设施表面看是有投入无回报。殊不知,医院感染少投入1元钱造成的损失或许需要1O元来弥补。有统计表明,在预防上每投资1元钱,可以节省以后治疗费用8元钱,“放大效应”在预防T作中最显著。只有合理投入,搭建T作的现代化平台,加上高标准严要求,才能避免差错,杜绝事故,支撑起医院感染防控的大厦。当然,医院感染控制T作者需要勤奋丁作,但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要有先进的监测统计分析设备,才能提高监测水平,提高分析研究速度,及早发现医院感染隐患,将感染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经费投入上不仅要下“及时雨”,更要下“透雨”,彻底解除设备投入上的旱情,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取得医院感染控制大丰收。在医院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时,要舍得投资使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卫生学要求,减少感染隐患。3.合理的人员配置是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医院感染控制的观念已深人人心,各级医院都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设置了相应的部门,配备有专兼职人员。但机构、人员开展工作仍不规范,甚至有的部门只是把丁作制度贴在墙上,印在文件上,上级检查时应付一阵子,平时却不能认真履行职责。在人员配备上,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中,护理医技等二三线人员偏多,医务人员较少,学历层次较低,严重制约着防控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领导重视和经费保证的前提下,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合理、合格的医、护、技各种人才俱备的院感防控队伍。医院感染委员会及相关机构部门、专兼职人员应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才能提高监测预防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更好地查找隐患、堵塞漏洞,使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健全法律法规是前提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是关键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有关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已比较健全,但落实不到位一直是制约防控二r作发展的瓶颈。国外有关事故学的研究证实,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7个事故隐患存在,医院感染的发生也符合这一规律。比如:深圳妇儿医院事件,由于戊二醛灭菌剂配置方法错误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原因是厂家产品说明书未标明浓度,致使制剂师错误配置,手术器械灭菌方法错误(应首选高压灭菌),更换消毒剂未更换容器或者未对容器进行灭菌,未按规定每月对使用中的灭菌剂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未及时发现感染暴发趋势,当出现切口感染暴发后不及时上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等,最终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由此可见每一起感染暴发事件都有一个关键环节出错,而其它环节均有把关不严的通病。生命和健康的代价警示我们: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贯彻不能搞“雨过地皮湿”,说说算一遍,不能挂在墙上,记在本上,而要刻在心上,落实在工作中。技术规范决不能只是领导念念,员丁听听,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每一个节点都执行到位了,防控措施才能织就一张大网,不漏过一个隐患和差错。.提高全员防控意识是推动力

部分医院存在重医疗技术轻医院感染的倾向,多数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像“雾里看花”,知道是美好的事物,但模糊朦胧,看不清真面目。误认为,医院感染防控是专业人员的事,与己无关,对医院感染防控缺乏理解配合,这种防控意识的欠缺,严重阻碍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发展。殊不知,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医院感染隐患,医疗护理工作的每一个节点都需要防控医院感染,每一个人都有防控责任。齐心协力,共同防范,等于为医院感染防控加上了多保险,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医院要想方设法提高全员防控意识,利用板报、简报、讲座、会议等方法加强培训,搞好医院感染继续教育,使医护人员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如此才能推动医院感染防控的快速发展。.结语

动物去势术后感染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篇3

【关键词】动物去势;术后感染;并发症;防治

动物去势术后感染是动物有机体与侵入体内的致病微生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和全身反应。它是有机体对致病微生物的侵入、生长和繁殖造成损害的一种反应性病理过程,也是有机体与致病微生病感染与抗感染斗争的结果。

病原菌随伤口侵入机体,在伤口内增殖,出现局部反应。如因动物抵抗力差、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其它病原菌感染则可导致全身反应,甚至造成动物的死亡,给养殖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及治疗情况

2012年6月中旬,本乡3户牧民先后电话联系笔者,请求为其诊治羊病,其中一户5d前由村防疫员去势1.5周岁公羔56只,已有2只死亡,其余54只在群体视诊时发现普遍阴囊肿大,部分羊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个别羊只的伤口仍在流出血水。如不及时治疗,就会继续有羊只的死亡,于是应用青霉素800万IU、链霉素100万IU、地米5mg、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次日即有明显效果。改用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100万IU、生理盐水适量肌注2d后,大部分羊食欲恢复正常,阴囊肿胀消退,个别羊阴囊仍有肿大,经继续维持用药几天后,全部羊只阴囊肿胀消退,恢复正常。疗程7d~10d康复。

另两户分别是10只成年羊和30只0.5岁羊,采用青霉素320万IU和链霉素100万IU,1次/d肌注,疗效欠佳。特别是成年羊去势后因治疗不及时出现“木羊”症,死亡5只,治愈5只,0.5岁群内的30只维持治疗10d左右痊愈。

2 防治要点

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避免术后感染,才能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经济损失和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毒严格,尽量做到无菌操作,在手术的整个过程中,对术部、术者手臂及器械严格消毒,按正规手术的要求,把握各个环节,避免污染,加快创伤的愈合。

(2)彻底分离精索与鞘膜管鞘环,保证精索正常血液循环,避免精索硬肿的发生。

(3)止血可靠,尽量采用结扎的方法结扎精索,避免抽断少用捻断,不用烧烙止血,特别是成年动物的睾丸血管粗大,如止血不可靠会造成血肿及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4)排液通畅,阴囊呈瓶状结构的牛、羊可采用揭顶法一次切开阴囊,阴囊呈球形的马、猪、驼等可采用平行的双纵线分别切开两侧阴囊,避免阴囊内蓄积血液和渗出液,为细菌提供生长繁殖的场所和营养。

(5)纯性分离总鞘膜与附睾连结,减少出血的机会。

(6)对轻症的术后感染,可肌肉注射抗菌素。但对严重感染(已有全身症状)者应静脉给药,可提高血液及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有效杀灭病原菌。

(7)必要时对局部做清疮处理,清除阴囊内的血肿和渗出液,对手术伤口的愈合有积极的意义。

(8)有条件的地区在去势前一周,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可有效防制破伤风的发生。

3 病因分析

在基层的边缘农牧业地区,除条件差、设备简陋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而造成去勢术后感染。

(1)思想认识有偏差。认为雄性动物的生殖器官长在外面,本身就是多余的,只要能拿动刀子的人,不管什么地方什么人物,使用什么方法都可以随便摘除。

(2)消毒不严或方法不当。有些干脆就不消毒,用水在阴囊上抹一下,就开始动手、动刀子。

(3)消毒不严或止血不当。部分人对精索采用捻断成烧烙的方法止血;而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止血,而用力抽断,造成出血过多,在阴囊内形成血肿,甚至因大失血在短时间内造成动物死亡。

(4)排液不畅。部分人在牛羊去势时,在阴囊底部做一个(或两个)小的纵向切口,在去除一侧睾丸及附睾后,切开阴囊中隔去除另一侧睾丸和附睾,为血肿形成及渗出液潴留提供了条件。

(5)操作不当。摘除睾丸及附睾后,有往阴囊内填放花椒或陈年土块等异物的现象,既不能吸收,又不能排除,为渗出液潴留及细菌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6)成年羊去势后,因血肿和渗出液多,如排液不畅,阴囊肿胀严重,形成厌氧环境,继发破伤风梭菌感染,形成了破伤风,给治疗工作带来了困难。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42株革兰阴性细菌来源于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重庆煤炭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职工医院矽肺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送检的标本为痰液。

1.2 标本的分离与鉴定

按细菌常规检验方法培养分离鉴定,菌种鉴定采用法国VITEK-AMS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Bio-Merieu)。操作和结果的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 2000年颁发的规则及标准进行[1]。

1.3 抗菌药物纸片

14种抗菌药物纸片为因果Oxiod公司提供。

1.4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孢菌ATCC 27853,作为质控菌。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细菌构成

共分离出242株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2.2%、铜绿假单孢菌25.2%、肺炎克雷伯菌21.5%、孢曼不动杆菌15.7%、阴沟肠杆菌5.4%,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242株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对1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第三、四代头孢的抗菌活性

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孢菌及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孢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较高,达45.6%,接近上海的水平,头孢曲松除了对肺炎克雷伯菌敏感外,对其他细菌耐药率达到45%以上,头孢唑肟是四代头孢菌素,除对孢曼不动杆菌耐药率(30.8%)较高外,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对肺炎克雷伯菌敏感。3种抗菌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比较,头孢他啶最好。

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呈高水平耐药,尤其对大肠埃希菌达75%以上耐药,明显高于本市某些医院的水平,但左氧氟沙星对孢曼不动杆菌仅为18.7%,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孢菌有70%以上的敏感性,对铜绿假单孢菌的感染可考虑使用。近年来,由于喹诺酮类的广泛使用,是诱导细菌靶位酶改变,导致喹诺酮类药物与新靶位的亲和力下降引起细菌耐药的重要因素;因此大量的喹诺酮类抗生素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是另一个选择性压力因素。可见,为了保证此类抗生素的有效性,应当注意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亚胺培南仍是重症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亚胺培南仍然保持着对革兰阴性杆菌广泛的敏感覆盖率,在所监测的14种抗生素中,它的抗菌性是最强的,仍可作为治疗耐药菌所致重症感染患者的首选药物。但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达22.8%,因此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不作为首选。有研究[2]表明,应用亚胺培南抗感染治疗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经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产生抗药性的概率是未经亚胺培南治疗的患者的24倍。因此,临床医生应对亚胺培南有保护性使用的意识,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3.2 氨苄西林及阿米卡星的抗菌活性

几乎所有的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接近90%,阿米卡星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但单独使用临床疗效不确切,建议联合用药较为合理。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治疗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及非发酵菌感染的有效选择本组结果显示,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非常高,加他唑巴坦后表现出高度的抗菌活性,他唑巴坦为青霉烷砜酸类的衍生物,是不可逆β内酰胺霉抑制剂,抑菌谱广,与哌拉西林有较好的协同作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抗菌活性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本组资料中显示出高度抗菌活性,其对于各种细菌的敏感率仅低于亚胺培南并且明显高于其他类抗菌素,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高于亚胺培南,耐药率仅为18.2%,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2.8%,因此,在革兰阴性杆菌、非发酵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作为首选药。

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较高,由于对肾及听力的损害,限制了临床的使用。

3.3 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霉增加了感染的难治性

随着新的抗菌药物的出现和不断应用,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逐年增强,尤其是由于大量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临床上出现了大量的广谱β内酰胺霉ESBLs的分离菌株,尤其是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增多,从而给临床对此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大量的问题,郭庆兰等[3]认为不同位点突变产生不同类型的ESBLs对三代头孢菌素的灭活能力不同,ESBLs的产量与携带ESBLs基因的质粒在菌中拷贝数有关。因此,进一步进行关于产ESBLs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于明确耐药机制、指导临床用药及研制开发新药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通过病原微生物及对抗生素耐药的监测,有利于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Troillet N, Samore MII, Carmeli T, et al.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risk factor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patterns[J].Clin Infect Dis, 2003, 25 (5) :1094-1098.

[2]刘长庭, 王德龙, 秦荧, 等.不同年代老年气管切开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6) :419-421.

机械通气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 篇5

关键词: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药敏;ICU;革兰氏阴性杆菌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1-089-02

机械通气在抢救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患者肺出血及持续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引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之一。近年来,由于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群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比例逐年提高。本研究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3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下呼吸道感染分析,以探讨ICU患者机械通气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相应防止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对32例患者行机械通气,其中气管插管22例,气管切开10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19~82岁,带机最短8小时,最长127天;全麻术后32例,外周呼吸泵衰竭24例,中枢呼吸泵衰竭19例。采用术后早期呼吸道症状和体征、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定来判定下呼吸道感染。

1.2 标本采集

将与无菌培养留滞瓶连接的无菌吸痰管从人工气道送入气管深部,直接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立即送细菌室按常规方法做细菌培养、鉴定。

1.3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将标本分别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37℃培养箱培养18~24h,然后进行菌株分离。采用法国Bio-Mefieux公司的ATB Expression ID-32细菌鉴定仪及ATB G-5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质控菌株为绿脓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2 结果

2.1 菌群种类

32份痰标本中,共培养出致病菌25株,致病率为78.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0株,阳性球菌4株,真菌1株;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8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嗜麦芽黄单胞菌2株,阴沟杆菌2株。

2.2 致病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显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阴沟杆菌对常用的青霉紊类、头孢类、喹诺酮类、丁胺卡那霉索有较高的耐药性,真菌对抗真菌药都比较敏感。

3 结论

机械通气感染是严重的院内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菌侵袭机会增多和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减弱两方面原因,病因复杂。正常人口腔、鼻腔及咽喉部都存在一定量细菌,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口咽部的细菌可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导管的管壁向下蔓延至肺部引起肺炎;机械通气吸入的气体如果湿化加温不足,会引起呼吸道干燥,损伤气道黏膜及纤毛运动,使分泌物引流不畅,也会引起肺炎和肺不张;另外还有医源性因素引起的交叉感染,如吸痰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医护人员的手等,应引起高度重视;误吸及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也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此外,如果呼吸道分泌物排除不畅、吸痰等气道护理操作不当,也会使污染机会增加。以上这些综合因素都增加了机械通气患者受感染的几率。

从临床分离的25株病原体组成情况来看,G-菌感染占重要地位。本组G-菌占80.0%,其中主要致病菌有: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黄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阴沟杆菌。体外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显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和阴沟杆菌均对亚胺培南最为敏感;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达100%;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对利福平也有一定的敏感率;革兰氏阴性菌对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真菌对抗真菌药都较敏感。目前多主张根据药敏试验采用有效的抗生素联合疗法治疗。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管理是指对护理上给予患者正确体位放置、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密切呼吸监测、注意呼吸道的湿化、保证痰液有效引流、控制医源性呼吸道感染、注意帮助呼吸肌恢复功能等一系列加以管理。首先要规范护理操作,严格无菌技术管理,定期为病人翻身、拍背,有痰应及时吸出,防止痰液滞留发生感染。在操作时,应严格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到物品专人专用,并及时更换,吸痰管一次性使用。要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杜绝因操作不当造成感染。对经鼻插管及留置胃管的病人,应每班行口腔护理1次,以减少咽部细菌定植及胃肠道细菌逆行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时,医护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其次,要密切观察临床征兆,及时发现早期感染,做好体温及热型的记录,密切观察病人的体征变化,观察口腔、咽部粘膜有无白膜、溃疡,扁桃体有无肿大,呼吸道分泌物的颜色、气味、量。定期复查血常规,留取痰标本时采用深部咳痰法或用无菌吸痰管抽吸病人下呼吸道分泌物,留痰前要停用局部消炎药,以增加检验阳性率。还要注意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呼吸机参数设置:呼吸频率(f)成人12~14次/min(儿童16~20次/min),吸呼比(I∶E)为1∶1,氧浓度(FiO2)设定为50%,潮气量设定为10~12ml/kg,常规予呼气末正压(PEEP)4~6cmH2O。按需套管内吸痰,并注意观察痰的性质及量,在使用呼吸机前、后30min和改变呼吸机参数后30min,及时抽血做血气分析,其结果可作为调整潮气量和吸氧浓度的依据,从而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保持在正常水平。特别要注意气道压力变化,如气道压过高应警惕是否有痰块梗阻大气道、大片肺不张、张力性气胸发生。严密观察胸廓活动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当患者神志清、咳嗽有力、血气分析正常时,可撤机械通气。拔管后重点观察右侧肺呼吸音,加强胸部体疗,并进行床边X光拍片,了解肺部情况,同时要加强术后营养支持,保证足够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摄入。医护人员执行治疗前后要勤洗手,保持ICU环境清洁,空气新鲜,减少室内人员过多流动,定期对环境、物体、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学监测和清洁消毒,亦是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对术后早期疑有下呼吸道感染者,应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查,选择较敏感的抗生素控制细菌繁殖,这对控制心脏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十分重要。最后还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对家属进行预防医源性感染知识的宣教,使其认识到感染的危害,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交叉感染,以利于患者的康复。

总之,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是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韩维红.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1,16(4):254.

[2] 俞森洋.现代机械通气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

[3] 张延霞,时凤丽,袁康.医院内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的调查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5):346-347.

[4] 赵雪颜,罗华,徐小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控制方法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545.

[5] 王志红,周兰妹.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2002.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患儿74例, 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分析其并发症情况。所有对象的临床特征及血清特异性分析结果, 均符合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2]。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7例。观察组37例患儿中男性患儿21例, 女性患儿16例, 患儿年龄7~32个月, 平均年龄 (21.5±2.4) 个月;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0例, 女性患儿17例, 年龄8~34个月, 平均年龄 (22.7±1.8) 个月。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肺外并发症临床表现

1.2.1 消化系统:

发生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患儿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当病情进一步恶化时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

1.2.2 神经系统:

患儿表现出头部发热、头痛、惊厥等症状, 甚至出现昏迷。患儿的脑电图及脑部CT均正常。

1.2.3 泌尿系统: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泌尿系统并发症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 部分患儿的检查结果显示肾功能异常。

1.2.4 多功能损害:

部分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发生多功能损害, 即同时发生血尿、肝功能损害、消化系统疾病等, 表现出多种肺外感染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抗病毒药物联合头孢、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药物治疗基础上, 加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 8 mg/d, 并根据其肺外并发症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治疗周期为7 d。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儿接受上述治疗后, 咳嗽、肺部湿啰音等肺炎症状消失, 其他肺外并发症的临床表征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 患儿的咳嗽、发热等肺炎症状有明显改善, 肺外并发症的病情有所减轻;无效:经过上述治疗和护理之后, 患儿的肺炎和其他肺外并发症的各种临床病征均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儿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74例患儿中, 发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患儿数量为29例 (39.2%) , 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患儿数量为15例 (20.3%) , 泌尿系统并发症患儿数量为17例 (23.0%) , 有13例 (17.5%) 患儿表现出多功能损伤。

观察组37例患儿在接受上述治疗后, 痊愈患儿19例 (51.4%) , 好转13例 (35.1%) , 无效5例 (13.5%) , 总有效率为86.5%;对照组患儿中痊愈患儿共12例 (32.4%) , 好转10例 (27.0%) , 无效15例 (40.5%) , 总有效率为59.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3讨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为:支原体释放出的有毒物质使宿主细胞抗原发生结构性变化, 刺激患儿自发产生相应抗体, 进而导致病理性免疫, 使患儿表现出肺外并发症[3]。此外, 肺炎支原体还能通过渗透作用进入血液, 在血液系统中流动, 进一步加重肺外并发症。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抗生素的一种, 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抑制组织胺释放的作用, 能够有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进而达到治疗目的[4]。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发生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患儿所占比重为39.2%, 远高于其他肺外并发症。同时,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水平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 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充分证明。

综上所述, 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 应使用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也应加强对患儿的临床监测, 以便及早发现肺外并发症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进一步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韬滔.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4) :439-440.

[2]王涉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外并发症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13 (24) :164-165.

[3]周春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90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7 (19) :51-52.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室从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患儿140例,其中男68例,女72例,年龄1个月~1岁21例,1~3岁30例,3~14岁89例;病程<1周50例,1周~1个月82例,1~3月8例。

1.2 方法

对上述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40例患儿均有MP肺炎。98%发热,热程2~23 d,平均8 d,有咳嗽,46%有痰,多为白色黏痰,54%干咳。肺部听诊呼吸音粗或低,38.5%可闻及湿啰音。胸片示斑片状、条索状或浸润影,其中大叶性肺炎48例,11例合并肺不张,6.12%合并胸腔积液。本组多为年长儿89例(63.57%)累及1个肺外脏器81例,2个肺外脏器4例,多个脏器4例。消化系统56例(40%),其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29例,腹泻9例,肝肿大8例,肝功能损害25例,急性胰腺炎1例,均无黄疸。神经系统29例(20.71%),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精神情绪改变12例,4例脑电图示弥散性慢波,1例伴一过性视物不清。泌尿系统18例(12.86%),15例尿WBC>5个/HP,血尿3例,蛋白尿(+~++)3例,浮肿1例,ASO、肾功能、尿培养及双肾B超均正常。心血管系统30例(21.43%),心电图ST段压低13例,ST段抬高7例,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14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心肌酶谱中CK-MB升高14例,AST升高8例,LDH升高5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7例。浆膜腔积液:B超提示胸腔、腹腔、胆囊一处或多处积液22例(15.71%),其中胸腔积液18例,多为单侧,仅1例为双侧;腹腔积液2例,胆囊积液1例。血液系统20例(14.29%),15例WBC(2.1~3.0)×109中性粒细胞>0.8,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00×109)5例。皮肤黏膜、肌肉关节损害5例(3.57%),过敏性紫癜、过敏性荨麻疹各1例,膝关节、肘关节游走性疼痛1例。但无关节红肿、关节面骨质破坏及关节腔积液,抗“O”、类风湿因子正常;1例出现小腿腓肠肌疼痛,均为一过性。其他:鼓膜炎1例。

2.2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的MP-IgM抗体均为>1:80,多数患儿血白细胞<10×109/L,>10×109/L者20例。

2.3 治疗与转归

病原学确定后,笔者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治疗,疗程2~3周,用药3~10 d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咳嗽症状于7~10 d后消失,消化道症状于5~7 d后好转,血液系统改变于7 d后好转,心电图检查于5~7 d恢复正常,心肌酶学检查14 d后正常,胸腔积液2周后消失;有神经系统损害者,给予甘露醇等对症处理,所有患者均于2周后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3 讨论

支原体为细胞外寄生菌,其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是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在人体细胞外寄生,通过其特殊结构紧密黏附于易感宿主细胞膜的受体上,可逃避黏膜纤毛的清除作用及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吸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同时释放有毒的代谢产物,使宿主细胞受损[1]。肺炎支原体是人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其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10%~20%以上[2]。其在肺外表现近年来逐渐受到医疗界关注。本组140例MP感染患儿均有肺炎表现,浆膜腔积液也以胸腔积液多见,且出现了各种肺外并发症。56例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18例出现泌尿系统改变,30例出现心悸,气短等心血管症状,血小板减少5例,15例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神经系统有29例,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改变等症状。1例出现关节肿疼。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肺外多系统损伤,可能是因为MP作为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其感染后在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然后激活补体和免疫细胞发挥强大的免疫效应,产生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大量白细胞侵入病变部位,释放溶酶体水解酶,引起组织增生和破坏性病变[3]。本组年龄集中在大于3岁的儿童,肺外受累器官可见于全身多个脏器,以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为多见。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在发热期,无特异性表现,持续2~7 d,与其他疾病消化道症状不易鉴别。神经系统损害在本组占第2位,发生率20.71%,高于国内以往资料显示的7%[4],其神经系统的损害发病机制可能与过敏免疫有关;也可能由病原体直接侵入中枢神经引起[1]。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脑炎、脑膜炎症状,由于病情相对较轻,且及时诊断治疗,故无一例留有后遗症,但对神经系统的损害仍不容忽视,有资料显示肺炎支原体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死率高达10.3%,约20%~30%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5],且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的损害与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较一致,故应注意鉴别,尤其当肺部体征不明显,而首先出现神经系统异常时,更应警惕。消化系统注意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及肝功能轻、中度损害,经阿奇霉素等抗感染及保肝、助消化等对症处理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均恢复正常。随着对本病的深入认识,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报道也日渐增多,本组病例中心血管系统损害占21.43%,主要表现为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早搏、心肌酶增高,经适当治疗后症状及心电图很快恢复正常。刘海燕等[6]曾报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心肌损害比细菌感染引起的损害更严重,故临床上有必要对已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分析以观察有无心肌炎的发生。

MP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胸片无特异性改变,当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7,8]。因此当临床上一些症状、体征用病毒或细菌感染不能解释时,特别是合并心肺肝肾血液等多系统改变时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性。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支原体核酸检测及支原体培养分离等病原学检查,以便对因治疗。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特异性高,方法快捷,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董宗祈,袁壮,陆权.肺炎支原体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66.

[2]王慕狄.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8.

[3]Lehtokoski-Lehtiniemi E,Koskiniemi ML.Mycoplasma pneumoniae encephalitis:a severe entity in child.Pediatr In feet dis J,1989,8(9):651-656.

[4]王茂贵.儿科医师进修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90-195.

[5]Thomas NH,Collins JE,Robb SA,et al.Mycoplasma pneumronias infection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Arch Dischild,1993,69(5):573-576.

[6]刘海燕,彭康遇.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4):309-310.

[7]姚舜丽,索丽亚.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395例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49-50.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中男57例, 女26例, 年龄16—78 (平均41.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 高处坠落16例, 重物砸伤7例, 其他35例。开放性损伤25例, 闭合性损伤58例。根据Ruedi和Allgower分型[1]:累及关节面无移位劈裂骨折22例;累及关节面有移位劈裂骨折但骨折移位轻36例;累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粉碎骨折25例。

1.2 治疗方法

按照骨折类型与周围软组织损伤程度, 将治疗方法分为3组: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19例为A组, 均为闭合性骨折;传统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组24例为B组;外固定器组30例为C组。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及患者身体情况选择一期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或者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术前给予三维CT重建, 根据骨折具体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开放者先予以急诊清创, 闭合伤口, 术后放置引流, 预防感染, 根据肿胀程度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均先整复固定腓骨, 然后暴露复位固定胫骨的下端关节面, 给予胫骨骨折的支撑固定, 对干骺端缺损者给予植骨治疗。术后抬高患肢, 给予抗感染、消肿、补液治疗。外固定组:本组患者多为软组织情况较差患者, 选择有限内固定联合超关节外固定架给予固定治疗, 开放性伤口现给予清创处理, 加压冲洗, 手术先X线透视下固定外固定架, 注意适当地撑开踝关节的间隙, 外侧切口暴露腓骨骨折, 复位后予以钢板固定, 恢复正常肢体长度, 踝前内侧切口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并螺钉固定, 部分游离胫骨骨片采用捆绑或者螺钉固定方式固定, 保持患肢中立位[2]。术后抬高患肢、抗炎、消肿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8—31 (平均15.3) 个月, 骨愈合时间9—14 (平均10) w。3组在临床疗效、放射学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以A组的疗效最佳。按Helfet疗效评价标准对优良情况进行统计, 其中A组优11例, B组优6例, C组优良者9例, 见附表。

3 讨论

开放性骨折在伤口的处理上, 由于骨折与外界相通, 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 对开放性骨折的治愈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 软组织的损伤程度不同, 造成的感染不同, 软组织的损伤越严重, 造成的感染率越大。因此, 在手术的过程中, 推行软组织的无创伤技术是促进软组织愈合并减少开放性骨折感染的最有效途径和手段[3]。

从开放性骨折容易感染的部位来看, 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感染率最高, 主要原因是其皮下组织相当薄弱, 发生骨折后, 软组织的覆盖较困难;而且, 由于血液循环的能力下降, 抗感染能力减弱, 容易为细菌的生存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 开放性骨折有休克和其他合并伤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单一长骨干骨折者。在治疗的过程中, 既要充分考虑休克以及血管损伤等因素, 也要注意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方法, 尽快清楚骨折伤口的污垢, 减少伤口感染的可能。如果伤口处理超过12h, 就会造成开放性骨折感染率的提高, 对于不能一期闭合的伤口, 尽量争取在12h之内清洗伤口, 从而有效关闭伤口, 减少细菌的侵入, 降低感染率[4]。

本研究可见, 牵引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外固定, 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高于内固定;SGD外固定架的感染率最低。尤其是在伤肢肿胀消退、固定松动而未及时处理、伤口换药时搬动患肢, 使骨折移位等因素, 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 使感染率升高。髓内针、钢板螺钉内固定能得到满意的复位及牢固的固定, 但使软组织再损伤并增加感染机会。研究显示[5], SGD架固定治疗的感染率偏低, 尤其是SGD架治疗在操作上具有简单、创伤小、易操作、对患者全身干扰小等多方面的优势, 尤其是一些多发伤骨折, 使用SGD架治疗, 能有效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为伤者治愈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保证, 争取伤口的愈合[6]。因此, 对开放性骨折进行伤口清洗、及时清创, 牢固固定等多种手段是减少感染的最有利方式和关键点。在开放性骨折的早期治疗中, 对于一些伴有严重损伤、伤口污染相当严重,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尤其是在夏天, 要在10h之内促进伤口愈合, 可选择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对于损伤较轻、受伤时间较短、伤口污染不严重的患者, 可以使用早期内固定治疗[7]。

参考文献

[1]冯周莲, 张宏宁, 康玉闻.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报, 2010, (15) :591-592.

[2]章银松.硫酸依替米星在四肢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0, (S1) :642-644.

[3]曾炳芳, 罗从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J].当代医学, 2001, (12) :55-56.

[4]邓江, 涂仁龙.新鲜开放性胫骨骨折107例术后感染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 1997, (Z1) :44.

[5]刘卫民, 何少波, 赖嘉弟.皮下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14例治疗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 2001, (12) :512-513.

[6]薛双桃, 程添栋, 黄玉生.三枚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J].安徽医学, 2005, (2) :421-423.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446例, 所有患儿均有明显呼吸道症状, 且血液MP-Ig M不低于1:80, 与《诸福棠使用儿科学》 (第7版) 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应诊断标准相符。所有患儿均无脑、皮肤、心、肾、肝等系统疾病, 其中男257例, 女189例, 男女比例约为1.4:1;患儿年龄为2个月至15岁, 平均年龄为 (5.3±2.8) 岁, 其中2个月至1岁112例 (25.11%) , 1~3岁 (不含1岁) 118例 (26.46%) , 3~7岁 (不含3岁) 156例 (34.98%) , 7~14岁 (不含7岁) 60例 (13.45%) 。患儿病程为2 d至3个月, 平均病程为 (26.4±5.8) d, 其中病程不足1周121例 (27.13%) , 1周至1个月262例 (58.74%) , 1~3个月63例 (14.13%) 。

1.2 检测方法

446例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血、大便、尿常规检查及胸片、血生化全套、MP-Ig M、Ig G与CRP检查。对于有相应损害情况存在患儿均选择性进行尿培养、肝肾功能、脑脊液常规、心肌酶、肝炎全套、乙肝两对半、心电图、生化、B超、头颅MRI及头颅CT等项目检查。

1.3 治疗方法

确诊后, 对肝功能异常患儿均给予10 mg/ (kg·d) 阿奇霉素静滴治疗, 共5 d;或用20~400 mg/ (kg·d) 红霉素静滴治疗, 共7 d, 之后进行序贯治疗, 其中阿奇霉素组要有2 d间隔。在第2疗程时进行10 mg/ (kg·d) 阿奇霉素口服治疗, 1次/d, 治疗3 d后进行4 d停歇;第3疗程与第2疗程用法用量相同。接受红霉素治疗患儿在第2、3疗程均进行琥乙红霉素15~25 mg/kg口服治疗, 2次/d。对所有患儿气喘、咳嗽、发热等临床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抗生素一直应用到患儿体温正常且维持5 d后, 或在临床症状消失3 d后。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发生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详细观察并记录。经三个疗程后, 对所有患儿临床疗效进行判定。痊愈: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 肺外症状完全消失, X线胸片显示病灶已彻底吸收;好转:患儿咳嗽、肺部湿罗音及发热症状明显减轻, 肺外症状消失且X线胸片显示病灶有明显吸收;无效:经三个疗程后, 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甚至有加重趋势。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446例小儿肺炎患儿有90例出现肺外并发症, 占20.18%。85例患儿 (94.44%) 出现发热症状, 多为不规则热和弛张热;88例患者 (97.78%) 咳嗽, 多为刺激性干咳, 胸痛15例 (16.67%) , 可闻湿啰音64例 (71.11%) , 可闻哮鸣音26例 (28.89%) ;X线胸片检查:两肺纹理增粗17例 (18.89%) , 有斑点状或小片状阴影52例 (57.78%)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55例 (61.11%) , 腹泻23例 (25.56%) , 腹痛32例 (35.56%) , 食欲不振71例 (78.89%) 。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17例 (18.89%) , 心动过缓3例 (3.33%) 。皮肤:皮疹患者16例 (17.78%) , 多见于年长儿。血液系统:贫血患儿8例 (8.89%) , 均为轻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神经系统:有2例 (2.22%) 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2.2 临床疗效

90例患儿中86例患儿 (95.56%) 痊愈出院, 4例患儿 (4.44%) 好转出院, 平均住院时间为 (11.3±5.7) d。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常会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 是小儿肺炎重要病原体, 且在近年来致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1]。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常会导致呼吸道出现相应症状, 同时也会致小儿机体中诸多器官、系统发生损害, 血液、心血管、消化、神经、肾脏与皮肤等系统也会受到波及[2]。根据国内相关报道可知,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肺外脏器受累已高达50.9%以上, 国外报道为25%~45%。

本研究中小儿肺炎患儿感染出现肺外合并症发生率为20.18%, 且年长患儿中发病率较高。其中85例患儿 (94.44%) 出现发热症状, 88例患儿 (97.78%) 有咳嗽表现;2例患儿 (2.22%) 累及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支原体脑炎;消化系统受损率较高, 其中食欲不振与恶心呕吐是最常见临床表现;累及心血管系统20例, 分别为心悸胸闷及心动过缓症状;16例患儿 (17.78%) 出现皮疹, 且多为年长儿;8例患儿出现轻度贫血。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内含丰富蛋白质, 因此在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使用四环素类或大环内酯类等对蛋白质合成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均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且不良反应较少。同时给予患儿对症支持治疗, 促使患儿病情快速减轻, 大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病症临床治疗中,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具有确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王凯, 蒋小云.25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临床分析[D].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30 (S) :139-140.

医院感染并发症 篇10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上一篇:旧建筑物的改造下一篇:儿童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