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

2024-07-13

阅读能力(精选十篇)

阅读能力 篇1

为了了解小学生的实际阅读量及真实的阅读能力, 我们开展了小学生阅读量与阅读能力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问卷、试卷的具体分析, 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阅读量很大, 但阅读能力并不强, 一部分学生阅读量不大, 但阅读能力却非常强。

二、阅读与阅读能力不是一回事

阅读有真阅读与假阅读之分。有些儿童读物, 表面上看图文并茂, 实际上图多文少, 图大字小, 小学生只看图画不看文字, 看这种读物, 严格意义上讲不叫阅读。有些小学生虽然看文字但不去思考, 甚至有许多不认识的字都不去管, 这叫假阅读。只有当小学生沉下心来, 一字、一句、一段, 认认真真地看在眼里, 记在脑里, 印在心里的时候, 那才是真阅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天敏认为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及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义的理解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 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 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

一般说来, 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 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 阅读能力的养成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从“积累”的角度讲, 书读得越多, 阅读的能力就越强。从“培养”的角度讲, 真阅读的量越大, 阅读的能力就越强。

三、提高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事实的情况是, 现在的小学生眼球被三块屏幕所吸引:看电视、玩手机、打电脑, 课外几乎没有阅读的时间, 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更是少之又少。儿童阅读能力提高、国民阅读素质增强的任务, 历史地落到了学校, 落在了教师的头上, 落在了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要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放在重要的位置。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小学生来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 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上。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 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阅读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就是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 教师要在教室张贴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教师要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 配备一定量的图书, 让学生动手就可以摸到图书;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学校的图书阅览室, 让学生知道图书借阅的流程;教师要把新华书店、免费开放的图书城介绍给学生。软环境就是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师生共读一本书, 教师和学生一起在教室阅读、进阅览室阅读, 教师对学生阅读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2.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首先要主动钻研文本, 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如:《小草和大树》为什么把勃朗特姐妹先比作“小草”, 后又比作“大树”呢?《船长》一课为什么说船长“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力”?其次要有所感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启迪。如:《月亮湾》一课的中心词是“美丽”, 作者把家乡写得这么美丽, 要表达的是对家乡的热爱;《桂花雨》说“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实际要告诉我们作者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再次, 要享受文本中优美的语言, 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积累。优美的句子,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要及时记录下来, 反复阅读直至背诵。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快, 信息传播渠道广泛, 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要加强课外阅读, 扩大阅读量, 拓宽知识面, 提高阅读能力。课外阅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推荐的读物, 在适合学生阅读的前提下, 范围要尽可能广, 类型要尽可能多, 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课下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我们曾经帮助学生制订了金币阅读计划, 深受学生欢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本存折样式的阅读记录卡, 记录卡上设阅读时间、阅读内容、阅读量、所得金币、金币合计等栏目, 学生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家长或老师检查后, 在“存折”上记录下金币数量, 每阅读一千字计50 金币。一学期结束, 学生可以用获得的金币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参加的活动, 500 金币可以要求家长买一本书, 5000 金币可以要求家长陪玩三天或旅游一次。活动结束, 家长在“存折”上扣除相应的金币。教师还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指导开展同伴互读、亲子助读。好朋友共读一本书, 相互交流读书体会;父母和孩子在临睡觉前, 共同读书半小时, 都是有效的课外真阅读。

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篇2

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尖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拓展阅读领域 培养阅读能力 篇3

为了让学生从小爱读书,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采取了诸多举措,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1.丰富班级图书架,创设班级读书区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我在班里建起一个读书区。在读书区里,有学生专用的书架,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图书。这些书都是学生喜欢的,适应他们的年龄范围。同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并减少书面练习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2.通过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要经常选择益智、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可及时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课外书。有一次我向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问:“老鼠那么小,怎么会排在第一位呢?”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这时我问:“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们纷纷要求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大家不妨去看看,下星期来告诉老师好吗?看看你的答案和其他同学是不是一样?”学生们饶有兴趣地阅读这本书,从中去寻找美妙的传说和自然知识。带着趣味和探究欲望去读书,并收获体验,就会让学生渐渐地爱上读书。

二、实施整体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二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教材视为“范本”,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发挥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大功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材既是知识之“舟”,也是能力之“桥”,还可以是心灵洗礼之“池”。教师用教材教,既不能对教材“唯命是听”,又要“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庖丁若不是认识全牛在先,他是绝对练不成“目无全牛”的解牛之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文章,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在课堂中,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境。学生只要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某些教师总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是片段的、零散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三、借教学内容引荐课外读物,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学完课本中的内容后,有时想进一步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探究欲望很高。这时,教师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况且有些课文只是节选部分,如能够让学生阅读全本书,了解全貌,解开他们心中的疑团,学生会更有兴趣。学完《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课文后,我推荐学生去阅读《伊索语言》;学完《大禹治水》后,我从图书室借了《中外民间故事》,供学生们阅读;学了古诗,我向学生们推荐《唐诗三百首》,引导学生选择喜欢的几首阅读并背诵。这样,使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阅读,自觉阅读,并养成习惯,直至手不释卷,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之中。这样,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同时又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丰富人文知识。

四、组织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教师要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组织好课堂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置的活动很多,如组织演讲比赛、猜谜语、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学生在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迅速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时,我在课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好每个人物特征。课堂上,学生把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孩子表演得活灵活现,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基础的掌握情况,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空间的占有量将明显增加,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动手、动嘴、动脑的机会。这样,课堂上出现师生、生生全方位的互动,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可以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地“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我想,只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其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的习惯,学生才会自觉地投入到课外阅读的生活中去,从中找到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

优化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篇4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情感。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是培养阅读氛围。我觉得教师可以通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阅读课上, 经常给他们讲中外名人爱看书的故事, 每学期都评选优秀小读者, 给予适当的奖励, 让孩子们人人以爱读书、会读书为荣, 从而在班里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其次是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用有趣的谜语、问题、一段谈话, 甚至是一首歌、一幅画、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实物等导入, 吸引学生注意, 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 并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 教《妈妈的爱》可以用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 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的视线引向广阔的自然界, 了解自然, 无形中激发起孩子们喜爱的情感, 为后面阅读教学打下基础。第三, 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要做到:针对兴趣点、关注热点、提升起点、寻找兴奋点。比如, 大多数男孩子喜欢体育, 教师就可以针对他们的兴趣设计诸如‘寻找姚明’之类的选题, 让他们到图书馆和网上去搜集姚明的资料;有一段时间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在热播, 我们就利用孩子们对它的关注引导他们去看原著;低年级孩子一般喜欢看童话和图画书, 这是阅读的起点, 这时就应该介绍他们看中外童话名作和名著图画本, 再逐渐过渡到名著简写本, 有了较高的起点, 孩子慢慢地自己就会找原作来看了。

二、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因此, 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 要结合文章的特点来指导学生。首先, 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以“读”为基础和突破口。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 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 只有通过反复朗读, 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 声调的抑扬顿挫中体味情感, 才能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进而受到熏陶。同时读书的秘诀是将书读薄。就是说, 要懂得在书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 并将其融化为自己的东西。我想这读薄的过程, 就是一种选择与汲取的过程。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们读书, 需要的就不该只是“读”, 而该是融入许多的思索在其中的, 这思索既有对书的精华的汲取, 也有在其基础上的“背叛”及“突发奇想”。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死书, 而不留下一点思维的空间的话, 那么我们的大脑就真的只能成为“仓库”, 当它挤得满满再也装不下新的东西的时候, 就只能僵硬地老去。其次,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 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再次,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比较, 不仅有助于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 还可以博采众家之长, 丰富和充实学习内容。例如, 学习完讲读课文《鸟的天堂》以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其他课文题目进行分析比较, 学生会发现《鸟的天堂》《火烧云》《威尼斯的小艇》都是以景物或景观作为命题的, 初步感知这三篇课文都是描写事物 (景物、景观) 的。教师再结合单元训练重点进行学法指导, 让学生运用学习《鸟的天堂》的方法来学习后两篇课文是些怎样进行动态和静态描写的, 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要注意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样, 写文章时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生动一些, 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一些。

三、要学生交流阅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行为。学生的认知、体验、感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知识基础, 因此他们对同一内容常常会进行不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千万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应该允许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地解读作品, 并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不尽相同, 因此他们所习惯的阅读感受的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如有的喜欢绘画, 有的喜欢诗, 有的喜欢读书笔记……教师应尊重他们的选择,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阅读感受。

四、让习作激励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所谓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上的。儿童具有与别人分享想法和感情的天生愿望, 一旦他们认识到语言文字的交际作用, 有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 他们就会渴望在课文的阅读中促进自身习作能力的进一步展。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 读写宜并重。”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读中悟写, 以读促写”。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文的训练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小练笔, 其形式可以是续写、扩写、补白等。这些练笔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理解、吸收、探究、拓展、创新, 可以帮助学生由接受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迈进。如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就可以写《美丽的家园》;学《翠鸟》之后就可以写《我喜欢的小动物》;学《乌鸦喝水》之后就可以写夏天天热缺水的难受和喝水的痛快……让阅读滋润习作就是将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读促写,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 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在积累和摸索中, 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我们的孩子们, 让他们都能找到阅读的乐趣, 更能找到阅读的钥匙, 让他们在阅读中去感悟, 去创造。

关注阅读感受 培养阅读能力 篇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传统阅读教学中阅读本质和规律相违背的诸多现象,指出导致阅读教学方法中“讲”风盛行的原因,在于旧有观念中人们对“知”的过分强调,以致忽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客观存在,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关注,造成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现状。强调了倾听并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的重要性:只有重视这个教学环节,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切实保证学生充分、自主的语文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促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现。

关键词:关注;阅读感受;阅读能力

ABSTRACT

This text analysis tradition read teaching with read essence and a great deal of phenomena that law violate , point out , result in , read teaching method ” say “ wind in vogue reason , lie in old idea people excessive to put emphasis on to ” know “,neglect student as objective reality to read subject , neglect , read concern that experience to student even more, cause and read the awkward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 little , slow , difference , fee ". Have put emphasis on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and combining importance to understand reading experiencing of students: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is teaching link, could lead students to confirm knowing , guarantee conscientiously students practise in abundant , independent Chinese , train students reading effectively, thus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that students talked with text .

加强自主阅读 培养阅读能力 篇6

一、这四篇文章的“思考·练习”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重视朗读、默读训练

(二)重视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三)重视引导学生初步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重视积累语言

(四)积极利用课外语言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针对“思考练习”的变化,结合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要求,对本组阅读教学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自主阅读,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感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潜心读书,感悟体验,实现与作者的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要实现这一阅读境界,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立足整体,突出重点感悟情感

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验,既要立足整体,又要突出重点。既不能离开文章整体孤立地去体会某一句话、一段话,又不能不分重点地逐句分析。如《狼牙山五壮士》第三题,就是引导我们通过重点语句来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感情、语言的感染力。实际上课文中能表现五壮士伟大精神的地方还有很多,像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表现了英雄坚强不屈、不大无畏的气概。所以,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山顶歼敌、英勇跳崖等主要部分引导学生反复读书,体会英雄的伟大精神,领悟语言的魅力。

2.引导入情入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

学生自读自悟是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体验,也是使学生获得深刻感受的有效方法。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3.重视感情朗读,在读中表达自己的体验

感情朗读,是学生理解感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表达内心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品评词句,使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真情实感的话语。

(二)练习有一定速度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教学时要将这一训练重点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快速阅读。

1.正确快速默读与理解内容的关系

学生应明确快速阅读的基本要求:眼要看得快,尽可能擴大视觉范围;边看边想,脑子要紧跟眼睛进行思考,弄清所看文字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进行练习。

2.练习快速阅读,把握课文教学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逐步提高

(三)重视领悟表达和丰富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既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对于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再次读书,靠学生自己的读书去体会、感悟;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阅读教学的另一重点任务是积累语言。本组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背诵的题目,其中《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还安排了积累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选做题,在教学中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落实。

(四)课内外结合,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由于本单元课文讲述的故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课前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如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上网浏览等,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英雄人物事迹、故事背景,帮助理解内容,感受人物品质,课后也可继续阅读有关书籍,发展学生的认识。

(作者单位 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镇台上完全小学)

强化阅读教学, 提升阅读能力 篇7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 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 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 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 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 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 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 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 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 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 是知识的“记事本”。

教学中, 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 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 请提出来, 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 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 辟一墙报, 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 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 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 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 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 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 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认读虽简单, 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 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 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 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 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 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 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 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 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 由认读到鉴赏, 甚至到评价与创新, 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 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 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 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 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 才能各有所得, 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 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 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 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 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 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 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 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 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 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 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 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 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 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 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 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 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 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 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 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 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 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 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 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 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 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 给段分层, 给句子划分结构,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 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 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 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篇8

一、比较性阅读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 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 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 开阔视野, 启发思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 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 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 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 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 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 不难发现, 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 都跨越时空, 但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 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 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 聪明能干的品行。

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 同写人, 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 武松武艺高强, 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 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 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 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 同样达到目的。

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 在比较中抓住特点, 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 可谓收益良多。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 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 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 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是求解性阅读。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 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跃跃欲试, 甚至自发展开讨论, 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例如, 在教《田忌赛马》时, 教师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

1. 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 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

2. 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3. 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 认真阅读课文, 既抓住了中心句, 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 (调换马出场顺序) , 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 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靠物质条件, 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 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开始, 学生可能提不出什么问题, 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 应积极鼓励, 提高他们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 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 在于通过阅读,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 用法以及篇章结构, 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 学习《将相和》, 学生通过阅读, 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 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 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 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 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在质疑性阅读中, 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 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 教师要讲求“技法”, 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 学生没有教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 引导归引导, 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 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 走出迷魂阵。教师对这一类疑点, 有的给予点拔即可, 有的应提供思路, 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 还应“送一程”。

如果说,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 那么, 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规律, 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 使学生的思维散发, 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 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 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例如, 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我又板书一道思考题: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 假如你是齐威王, 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 课堂上立即出现议论纷纷的场面, 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 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 是可以反败为胜的。

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篇9

一、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现在的少年儿童而言, 要书是很简单的事, 故事、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不仅市面上应有尽有, 就是学校图书室里也是门类齐全。而要他们读书却成了很难的事, 归根结底是缺乏读书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这一点上要狠下一番功夫。首先, 要让学生萌发出读书的意识, 让他们知道读书是拓展自己知识面的最佳途径, 从而燃起他们的读书热情。其次, 要培养起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树立他们长期读书的目标, 并能深入地读, 细细地去品味。

其实, 最能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氛围。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能使课外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小学生个体的无意识行为, 使其自然进入课外阅读的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 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来,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自然而然的, 学生也便愿读、乐读了。

二、取法乎上, 以一当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据估计, 一个最勤奋的读者, 终其一生所能读的书也不会超过2000本。”市面上的书百花齐放、不计其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 对图书的理解认同往往是通过知觉形象。所以对他们而言, 很难分辨出其中的“好”与“坏”。这就要求教师要慎重地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选取的读物首先应内容浅显, 最好情节生动、图文并茂。同时, 要具有教育性, 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然后要注意体裁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故事、童话、寓言、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兼顾。最后, 内容要丰富多彩, 知识涵盖面广泛, 富有趣味性。

取法乎上, 才能得乎其中; 以一当十, 才能事半功倍,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读书的作用。这也要求教师要养成课外博览群书的习惯, 经过反复比较选择后来向学生推荐最适合的读物。

三、传授方法, 以读促思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 天真烂漫,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进而对其产生深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音乐、美术有着相当高的热情。那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创设生动情景, 强化阅读效果。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 可适当添加音乐背景、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 或者安排一些合理的绘画, 来调动学生情感, 以便更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促进学生更加深一层地去思考。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得好: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 只重视读书, 不注重思考, 可能会导致我们迷惑, 只重视思考, 不重视读书就很危险。由此, 可见读书与思考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关系的重要性。所以,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起学生的读书兴趣与习惯,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读书中感悟点东西, 学会以读促思。这样, 学生在读书中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因势利导, 交流展示

由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并存, 所以, 当真正激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热情之后,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巩固“战果”。教师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特别是在文章内容上, 要求或引导学生做到课前拓展、读后延伸, 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与文章相关的知识, 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

毋庸置疑,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 所以, 两者应互相参照、紧密结合。教师应坚持“一篇带多篇”, 课内得法, 课外受益。把已经讲授的课文作为基础, 衔接介绍相关内容的课外读物, 使每一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取得丰硕的成果。

小学生好表现, 课外阅读后, 总想把感想、体会表现出来。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交流会, 范围不限、形式不拘, 可以互相交换、浏览积累的资料, 可以讲故事、谈体会、也可以演讲或表演,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看书的益处, 在快乐中交流, 从而保持良好的阅读态势。另外, 要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让他们自发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 将课外阅读的资料分类、整理, 制作成小专栏, 进行自我介绍及评价。让学生建立课外阅读资料袋, 随时放入自己自制的各种阅读资料或词语积累卡等, 定期让学生组织课外资料展示会, 激发起学生更深一层的读书的欲望, 最终达到使小学生也能“自能读书”的目的。

五、以读促写, 笔耕不辍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鉴赏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 这一切阅读能力是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这些能力是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只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具有了丰富性和多彩性, 才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绪、情感和兴趣, 才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因此, 教师一定不要淡化了对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活动的训练。除了在第四个方面所讲到的“讲故事”“作演讲或表演”, 还有我们经常训练的“口语交际”外, “以读促写”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阅读实践活动。其实, “以读促写”是小学生阅读实践活动最原始的一种状态, 也是最基本的检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积累与运用的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

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 这种积累只储于与大脑中毕竟是表象的, 不会存留太久。为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 把阅读中学到的美词佳句摘抄下来, 以便今后运用。有了积累本, 就像有了词汇小仓库, 最起码写文章的时候不会为缺乏词语而发愁。

那么, 是不是学生把所读到的篇篇精美, 句句精彩, 字字珠玑的文章或佳句摘抄下来就万事大吉了呢? 当然不是。要想将这些好的词句灵活运用, 还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更进一步地启发诱导, 让学生常常练笔, 在练习中运用、在运用中修改, 这样反反复复,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去思索、去辨析, 而不是一味地照搬, 久而久之, 他们也就学会了辩证的吸收, 也就逐渐成长起来了。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提高阅读功效, 在阅读中感悟人生, 促进成长,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证明, 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好习惯不会凭空形成, 要靠反复的训练。因此, 从一年级开始, 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语速阅读, 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消灭阅读中的生词和盲词。准确读出词语的发音、音调是阅读的基础, 所以教师应该要求小学生从小做到发音、音调准确。 (2) 学会朗读一个完整的句子, 能把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把握得当, 还要能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

2. 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语文能力、文化素质等一切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在阅读教学中, 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理解课文的重、难点, 欣赏课文的“风景点”, 进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课堂上, 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 并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 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常见的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等。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以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具有表达感情、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使朗读训练贯穿于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默读是大脑对文字的反映, 只运用眼睛和大脑两个官感, 理解文字的意义。默读时, 可以边读边思考。精读就是对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内容,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阅读。略读, 不要求对文章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 而是着眼于关键段和重点句, 以求迅速地掌握文章的思想脉络、观点见解。速读就是对所读的内容, 不发音、不转移视线, 快速地观其概貌。只要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学会了阅读, 就会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

4.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使其增长见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无负担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 所以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盎然、如痴如醉, 他们能充分享受到阅读的自由和乐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也应该给予指导。

(1) 指导学生选择书籍, 给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

(2) 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

培根说:“笔记不但可以加强记忆, 而且使人精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比如, 读书时, 摘抄好词佳句、记录读书心得等习惯。

(3) 指导学生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写结合,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开阔了视野, 积累了知识, 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写好读书心得。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印象最深的人、事等进行点评。点点滴滴都是学生的收获, 应该写下来, 久而久之, 学生的习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总之,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得法, 课外得益, 课内外相得益彰,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

上一篇:O型胶圈下一篇:邯郸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