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

2024-08-19

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精选十篇)

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 篇1

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 以卖方市场为主的市场经济已经转向以买方为主, 尤其是随着产品同质性的提高, 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企业不得不转向以打造企业品牌来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在这样的形势下, 企业有必要创建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 通过加强营销管理促进品牌文化的传播, 进而达到扩大营销影响力的目的。

品牌指的是生产者、经营者为了标识其产品, 以区别于竞争对手, 强化消费者认识而采用的显著的标记。它可以是一个名称, 一个术语, 一种记号, 一种象征或设计, 也可以是上述若干因素的组合。它往往蕴含企业及其所属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品质、声誉等, 是企业商品或服务的个性化体现。通过对品牌赋予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助于建立鲜明的品牌定位, 通过各种内外部途径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知和精神上的高度认可, 从而达到扩大品牌营销影响力的目的。也就是说, 品牌营销主要是通过满足消费者文化和精神需求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此可见, 基于企业文化加强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 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扩大市场, 吸引消费者, 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 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对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的研究, 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市场份额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分析探讨。

1 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的作用分析

1.1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品牌竞争竞争力体现在它能够通过品牌营销来的达到吸引消费者, 提高消费者忠诚度的目的, 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和高额利润的回报, 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通过将企业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企业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当中, 就可以有效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化影响力, 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来强化其对企业品牌的感知, 进而建立良好的品牌联想,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信任度, 进而提升企业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2 企业文化有助于丰富品牌文化的精神内涵

企业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宣传的部分。通过将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品牌文化当中, 能够使企业品牌富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些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包括企业的发展理念、价值标准、员工准则、精神风貌等, 也可以是企业追求的理想文化等。丰富的品牌文化内涵可以使品牌富有生命力, 凝聚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企业品牌是企业整体经营理念和发展观念的统一, 也更好的反映了员工的思想观念。

同时, 企业将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 能够使企业品牌文化与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达到交融、统一, 这样更有助于使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概念并得到强化, 进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1.3 企业文化有助于决定品牌市场定位

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加入了企业文化的灌溉, 企业品牌才富有生机和活力。企业品牌得到市场定位除了要根据产品的属性、目标消费群体之外, 往往还取决于品牌所代表的情感、形象、利益等, 即将物质与精神内涵集于一体, 即赋予品牌文化内涵, 这样更有助于企业决定品牌营销的过程和方式, 进而根据市场调研结果确定品牌的市场定位, 满足消费者的各个关注点, 也能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

1.4 企业文化有助于内外部品牌形象的提升

品牌形象不是产品固有的, 而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的价值、质量、使用状况等投射出来的一个整体认知, 是企业产品个性化的体现。

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品牌当中, 可以使企业品牌更具个性, 包括产品在包装、设计、图案、价格等外部表现, 以及消费者对产品性能的评价与口碑等内在品质, 都是企业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无论是有形的部分, 还是无形的部分, 都是企业品牌形象的内容,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同时, 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会在企业品牌形象中体现出来, 影响员工的行为, 消费者可以从企业员工提供的服务中感受到其行为态度, 进而形成对企业的评价, 达到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目的。

2 企业品牌文化建设误区

2.1 在品牌文化定位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 企业在进行品牌文化定位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缺乏必要的品牌文化意识和品牌文化危机意识, 缺乏与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和产品特性的联系, 在建立品牌文化时个性化不够突出, 对消费者来说辨识度不高, 因而也就使目标消费群体的范围缩小, 不利于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另外,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企业盲目追求扩大海外市场, 为产品进行国际化定位, 但是产品缺乏相应的基础, 导致品牌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形势而被淘汰出局。

2.2 在品牌文化管理方面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部分企业在品牌文化建设管理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品牌文化危机意识, 在追求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品牌文化的建设、管理和更新, 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发展形势。甚至部分企业在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就盲目延伸品牌, 导致消费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品牌的内涵, 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最终导致企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 甚至损害企业形象。

2.3 在品牌文化传播方面

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加强品牌文化传播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而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品牌文化传播是企业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品牌文化传播只体现在对产品的介绍上, 而对产品的整个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联系的不够紧密和连贯, 使品牌形象缺乏完整性, 同时也会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影响产品的营销效果。

3 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策略

3.1 树立品牌文化意识与品牌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逐渐实现了融合, 消费者对商品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也开始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因素。品牌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以一种文化意识的形态传到消费者群体当中, 并对消费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越丰富, 品牌的影响力就越高, 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高。

因此, 这就要求企业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能够树立品牌文化意识, 加强对品牌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力度, 比如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讲座或培训, 加深企业员工的品牌观念, 在其整体范围内树立品牌意识, 真正了解建立品牌文化的意义。

同时, 当企业在个性化品牌文化建立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或研发出一个新的产品或专利时, 一定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 及时申请专利权, 保持自身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2 明确企业愿景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企业品牌是将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念与发展理念融为一体的, 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文化建设与品牌营销时必须要有明确的企业愿景与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首先, 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市场发展形势以及消费者的切实需求制定自身的发展愿景, 立意要高, 谋略要远, 目标要清晰, 保持企业愿景与员工、消费者个人以及国家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从而拉近企业品牌与社会大众的距离, 达到强化员工品牌意识, 提升企业品牌对大众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企业还要将自身的经营理念与企业品牌文化相结合, 比如“市场导向”、“顾客第一”等, 保持企业品牌与社会大众期望的一致性。

3.3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强化品牌管理

进行企业品牌建设时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提升员工的认知水平, 强化员工的品牌文化意识, 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品牌管理, 通过加强培训来使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工作顺利开展。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 在企业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团队, 加强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企业整体范围内树立品牌意识, 使品牌的信息和观念得到动态的传递, 赋予品牌丰富的精神内涵, 而不再是流于表面的空洞口号或表象, 实现品牌建设的可操作性。

第二, 强化员工的内部培训。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企业要做好内部员工管理工作, 通过科学的教育培训帮助员工树立品牌意识, 保证员工认可并遵循企业的发展理念, 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鼓励员工不断创新, 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良好品牌形象的创立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 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部门, 并将企业品牌管理与战略决策相结合, 使品牌建设工作更加具体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3.4 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营销战略

第一, 树立全球化理念, 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品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现代社会, 产品的同质性越来越高, 企业要想在品牌营销过程中取得优势, 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就必须实行本土化的品牌营销策略, 加强对本土文化品牌的宣传。尤其是针对那些致力于走国际化市场的品牌, 更要强化品牌文化的建设, 抓住我国本土文化的鲜明特征对品牌加强宣传推广, 使品牌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赢得市场。这样的营销战略在国内外很多品牌建设和营销过程中都被广泛使用过。比如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名酒茅台, 之所以闻名于世, 除了它独特的酿造方式和高品质之外, 隐藏在其背后的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也是这一品牌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辅助力量。通过“民族的才是最好的”这一口号, 使得茅台这一品牌的“本土化”气息更加显著, 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这就打造出了一个富于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 并且经久不衰。

第二, 多元化品牌战略。

多元化品牌战略就是在一个企业当中打造多种品牌类型, 并把目标分别承载于不同的品牌之上, 把资源分别配置于不同的品牌之上的战略类型。即对于每一个产品或产品群都给予不同的品牌名称、定位以及识别标志等。这种品牌营销策略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可以更好的适应细分化的市场环境, 扩大市场占有额, 同一企业当中几个竞争品牌的销量之和会远远超过单一品牌的市场销售量, 从而大大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 帮助企业有效降低品牌竞争带来的风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P&G, 比如在洗发水领域它将漂柔 (定位于柔顺) 、海飞丝 (定位于去屑) 、潘婷 (定位于健康) 、沙萱 (定位于专业) 等多个品牌进行整合, 占领了几乎整个洗发水市场, 也使得P&G在日用品行业一直跻身首位, 无人能敌。

第三, 网络化品牌营销战略, 实现组合经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 对于消费者而言, 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方便的获取产品或品牌的相关信息。在这样的形势下, 企业要抓住机遇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营销, 开辟网络化的品牌营销渠道。品牌网络化应该是在坚持传统品牌营销策略的同时积极介入在线运营, 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增值服务, 比如在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提供在线使用指南以及相关的资讯, 帮助顾客更好的了解产品品牌, 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进而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4 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质量、销量的对比,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产品品牌的影响力等, 企业之间的品牌竞争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 品牌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因此, 在新时期, 基于企业文化开展企业品牌建设与品牌营销势在必行。

针对目前企业在品牌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需要企业积极树立品牌文化意识与品牌保护意识;明确企业愿景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强化品牌管理, 根据自身发展特色选择适合的品牌营销战略, 在推广品牌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 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洁.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营销研究[D].云南大学, 2011.

[2]田何志.企业文化对品牌营销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刘琪.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营销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02:23-24.

[4]卫中旗.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品牌建设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0, 11:148-151.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篇2

宁波文化品牌的建设与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现代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优秀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本报告拟从宁波文化的现实基础出发,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和要求,对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

(一)品牌的含义

品牌的英文单词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烧灼”“烙印”,人们用这种方式来标记家畜等需要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私有财产。在《牛津大辞典》里,品牌被解释为“用来证明所有权,作为质量的标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区别和证明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竞争格局以及零售业形态不断变迁,品牌承载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目前理论界对于品牌的定义有多种,较为权威的是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的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企业提供给某个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竟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更是产品质量、性能、服务等满足消费者使用产品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此外,品牌还凝聚着科学管理、市场信誉、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等诸多文化内涵。品牌是与市场和消费者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最初主要用于经济领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这一概念已逐步被社会文化领域所认同和采用。

(二)品牌的特征

从品牌的含义延伸开去,品牌由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组成,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图一):一是专有性,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用以识别生产或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二是价值性,品牌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获益,可以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形成扩张力,而消费者在消费品牌产品或服务时可以带来心理上的价值利益;三是表象性,必须通过文字、图案、符号以及产品的质量、产品服务、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等物质载体来表现自己,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住某一产品或企业,简言之,具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因此,要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必须注重打造品牌,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做到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以文取胜。图一:品牌的特征

(三)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灵魂。品牌作为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二十一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而文化城市的成功首先在于城市品牌的建立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极具特色、极具价值、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的亮丽名片,也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它包括一个城市人们创造的总和。它既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也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图二)。品牌城市的品牌魅力在于城市的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宁波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明,使城市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更具有充满活力的现代性。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宁波城市的内涵不断充实和提升。在建设文化大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将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后劲,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下文将重点从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个层面就宁波文化品牌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分析。

图二: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

二、现实基础和要求

文化品牌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发展。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文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文化品牌建设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自发行为走向自觉实践。

(一)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是文化品牌建设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被列为计划单列市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快速发展,宁波市已逐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品牌之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三位、宜居指数第五位、福布斯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八位……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增长27.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07元,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051元,增长率3.6%。活力四射的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宁波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沿海港口城市。7000多年前,先民们开始在这里辛勤耕作,孕育了古老的河姆渡文明。唐代正式设州筑城,距今已有118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宁波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贸易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独具特色的天一阁藏书文化、明清浙东学派文化、保国寺古代建筑文化、饮誉海内外的越窑青瓷文化、宁波商帮文化、海防文化、梁祝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动力所在。

(三)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是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市文化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增强文化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全市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余场,社区文化、村落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节庆文化蓬勃开展,已逐步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在2006年“浙江百村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显示,宁波农民“对文化生活满意度”和“对文化下乡的满意度”均为全省最高。在市城调队组织的调查中,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高达90%以上。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为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四)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重点。从国内外香港、北京、上海等著名城市的成功经验看,立足城市自身发展实际,涉及城市形象,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帮、宁波港、宁波景、宁波装这四张靓丽的“宁波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发挥现有优势,激活城市文化的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必须要从城市形象设计与创新入手,依托宁波充满活力的社会经济,打造“活力宁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名城宁波”;依托日趋繁荣的城乡文化,打造“书香宁波”。以持续打造这三大城市文化品牌为龙头和重点,着力完善构建“十五分钟文化圈”,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目标和措施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深入发掘和利用宁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认真总结近年来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做实、做强现有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全市文化工作的新提升、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主要目标。要认真按照《中共宁波市委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要求,紧紧围绕“惠民、品牌、创新”主题,着力打造“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和“名城宁波”品牌,高质量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三)。

图三:宁波文化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

1、着力打造“活力宁波”品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的先发优势,动员和协调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培训、演出、展览等,打造月月有节庆、周周有培训、天天有演出的“活力宁波”(图四)。

(1)精心举办系列惠民节庆文化活动。着眼基层,面向群众,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艺术节、社区文化艺术节。精心安排适合外来务工人员需求的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艺术节、电影节等。广泛开展小型、多样、分散、经常的文化活动,打造富有特色、活力四射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以及市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举办之机,继续开展以广场活动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剧院”。

图四:“活力宁波”品牌构成

(2)做实做强“群星”系列公益文化品牌。强化群艺馆的培训、辅导职能,开办好“群星课堂”,为市民提供免费的艺术教育培训;开设“群星展厅”,搭建百姓艺术展示平台,展示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成果;建立“群星艺术团”,对现有的群星合唱团、九九书画社等业余艺术团队进行整合,打造百姓艺术明星;举办“群星论坛”,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考;加强群众文艺创作,争取获全国“群星奖”、“曹禺奖”等政府常设性奖项。

(3)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继续坚持“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对高雅艺术演出进行补贴,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演出团体100个以上,举办高雅艺术演出300场以上,做到天天有演出。拓展演出经营思路,加强与中国东部演出联盟、《赏心乐事》音乐联盟等演出联盟的合作,通过举行“金秋演出季”、“新春演出季”、戏剧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获奖剧目展演活动等,进一步培育和繁荣高雅艺术演出市场。

2、着力打造“书香宁波”品牌,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宁波历来是中华藏书文化的重地,也是浙东学术文化的发祥地。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以满足群众求知问学需求为目的,充分利用天一阁、博物馆等传统资源优势和图书馆、书城等现代资源优势,打造爱书、藏书、读书、用书的“书香宁波”(图五)。

图五:“书香宁波”品牌构成

(1)加强图书馆建设。继续推进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文献借还“一卡通”工程和免费开放工作,使市民更加便捷地借阅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加快流动图书馆建设,争取三年内全市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社区建立流动图书馆流通点。创新运行机制,以构建普遍均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目标,建设完善网络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让全体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阅览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

(2)培育文化讲坛。精心打造天一讲堂、市民课堂两大讲坛品牌,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福利,着力提升市民的文明涵养和城市的文化品格,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讲坛,做到周周有免费公益讲座。

(3)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依托亚洲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办好三年一届的天一阁中国藏书文化节,实施好“书香天一”系列出版计划。整合全市各类资源,每年举办读书节,大力营造全民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读书求知逐渐成为全市人民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

3、着力打造“名城宁波”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要充分利用宁波丰厚的文化遗产,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集历史性、现代性和国际性于一体的“名城宁波”(图六)。

(1)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为契机,举办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使之成为辐射国内外港口城市、影响广泛的综合文化品牌。

(2)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并及时做好成果整理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推荐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整体质量。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和引导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提高馆藏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争取到2010年全市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达到100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免费开放,民办博物馆蓬勃发展。稳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上林湖越窑遗址、大运河的申遗工作。

图六:“名城宁波”品牌构成

(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印制一批文化对外宣传资料,加大文化对外宣传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组织3-5批文化交流项目赴境外演出,分别在境内外友好城市举办“宁波文化周”。建立“宁波国际友好城市博物馆联盟”,扩大国际文化文物交流,促进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文化认同。充分利用宁波与国内外城市开展的经贸往来、友好交往、旅游推介等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影响力。组织邀请国外文化成果展览和高水平的艺术展示演出。

(4)精心组织重大的文化节庆活动。承办好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等国家级常设性文化赛事,组织好中国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徐霞客开游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4、着力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品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坚持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在近几年基层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基础上,打造更加便民、惠民、乐民的“十五分钟文化圈”。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

按照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要求,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切身文化利益的设施建设,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到“十一五”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其中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图书馆、文化馆建筑面积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1500平方米);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50%行政村建成村落文化宫,60%的社区建成社区文化宫,全面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加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

(2)推进基层文化发展繁荣。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精心组织好重点文艺作品创作和生产,加强题材规划,努力打造一批体现优秀历史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具有一流水准的文化精品力作,着力扩大宁波文化作品的影响力。要加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度,继续扶持现实题材、少儿题材、农村题材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加强广播电视对农宣传。

抓好公益性文化活动。继续探索各种文化下乡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演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和困难群众的文化扶持力度,实施广播电视“彩虹行动”和“广播电视低保”工程,争取到2009年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深化农村“种文化”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文化俱乐部、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保障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后的各项工作,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实现“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分类指导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做大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市演出公司,推动电影公司建立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深化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对越剧团、甬剧团坚持实行“一团一策”,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和经营考核工作。

2、规范文化管理。继续加强对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博物、新闻出版和版权业的行业管理,利用报刊审读、广电评议等有效载体加强行业管理。加大对国家和省文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法制意识,提高文化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做好对县(市)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完善对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目标管理。开展“十佳印刷企业”、文化市场“守法示范门店”等活动,推动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推介。要加强对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的整体包装,分别制定专题宣传推介方案,设计专有的LOGO图案标示和宣传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以宣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建设文化宣传平台,通过抓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或专题研究、综合研究专著出版等加强宣传。同时,可以利用文化旅游和纪念品宣传宁波文化。如借音乐舞蹈诗《十里红妆》排演之时,开发音像制品、红肚兜等旅游产品。

关于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 品牌 建设

一.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认知度不足

目前,并非所有民众都能够清晰了解群众文化的内在涵义以及建设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性,同时,正是因为民众对群众文化的认知度不足,导致我国群众文化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附属品,即群众文化自身所具备的重要性将被磨灭。上述情况的发生,极易造成政府部门部分领导无法科学认识调整文化市场结构的现实意义,因此,受群众文化认知度不足的影响,个别文化监管单位将无法开展正常工作,进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2.品牌定位不清

群众品牌文化定位不清是指,群众文化产品市场对品牌的定位标准较为模糊,造成广大民众无法对群众文化产品做到高度认可。例如:我国许多偏远地区所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仅为向当地民众表演一些娱乐节目,或在节目表演之后向观众销售群众文化产品,该种群众文化活动方式使人无法明确群众文化的概念与范畴,将会造成不能树立形象的群众文化品牌的严重后果。

3.群众参与不强

近年来,随着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部分地区为实现建设群众文化品牌的目标,举办了一些百姓参与度并不高的群众文化活动。相关调查显示,若群众文化品牌的建设方式与过程无法实现团结当地群众的效能,只是文化部门或政府表演“独角戏”,则当地群众将无法真正接受所形成的群众文化品牌。这就表明,群众于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直接影响文化品牌建设的速度与水平。

二.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

打造一个群众文化品牌,就要讲究科学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文化资源。例如,在云南,旅游业发展旺盛,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接近云南、了解云南当地的风土民情,因而《云南映象》这部大型歌舞剧应运而生,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有着云南特有标志的文化品牌,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也同样是一个地域性明显的文化品牌,它不仅将广西的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文化品牌的带动效应。在各个地区,都有记载着自己文化的博物馆、历史文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文化坐标,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可以用来建设文化品牌,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底蕴和魅力,树立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当地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群众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全国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只有群众真正参与到了群众文化活动中才能将群众文化品牌活动进行创新。比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百姓剧场”“乡村大舞台”等品牌文化活动。另外,在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可以让群众作为演员,参与到实际的演出活动中,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群众的热情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此外,对于一些重大的节日,文化宫还可以组织一些“猜灯谜”“红歌会”等活动,在宣传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品牌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要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群众品牌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创新文化互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文化活动在保留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还能够注入创新血液。

3.加强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的宣传力度

大力扩大品牌文化活动的知名度。可以通过整合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等的宣传和报道,在进行时空交叉、立体宣传的同时,注意突出重点,深入报道,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品牌文化,同时让品牌文化“走出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完善品牌文化建设。另外,文化宫还可以多组织一些高品质的文化活动,邀请一些知名的剧团、专家、学者进行演出或演讲,这样能够提升品牌文化活动的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品牌活动建设中来。

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建设群众文化品牌的力度。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不仅在日常管理行为中,发挥自身对群众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还要致力于增强实现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软实力,即将树立群众文化品牌形象作为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战略举措。为此,政府部门还需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制定全面性的工作开展规划,以便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品牌的重要作用。

“商山四皓”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4

一、“商山四皓”略述

所谓“商山四皓”, 是指秦末汉初的四个德高望重的贤者, 他们分别是博士官东园公, 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逃出咸阳来到商山隐居, 四人年龄都为八十有余, 须眉皓白, 世人称“商山四皓”。“四皓”掌通古今, 智谋过人, 汉灭秦后, 刘邦“知此四人贤”, “求公数岁”, 请四人进京辅佐自己, 但是都被拒绝。后来刘邦欲废太子, 立宠姬戚夫人子留如意, 吕后听张良建议, 请德高望重的连汉高祖刘邦数次请不到的“四皓”来扶持太子。一次在刘邦举行的宴会上四人随太子参加, 刘邦知道四人是自己数次请不到的高人后, 当即嘱咐“烦公幸卒调护太子”打消了废太子的主意, 刘盈继位后, 为报答“四皓”的定储之功, “皆不受而去”。后四人复隐居商山而终。由于“四皓”的丰功伟绩, 历史上围绕对“商山四皓”的评说产生了一系列诗歌、散文、绘画、书法、雕塑、碑刻、祭祀等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 形成了“商山四皓”文化。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竞争中都把文化品牌的培育, 挖掘文化品牌的潜力作为一种必要的竞争手段和措施, 以此来增强地区的竞争实力, 比如山西省提出的打造“强势文化品牌”, 河南省也提出打造历史文化、饮食文化、豫剧文化、武术文化等文化品牌等等, 并且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商山四皓”文化应当作为商洛的一个主要的文化品牌来培育, 但是目前“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培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虽然一些学者对“商山四皓”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纯粹的理论研究方面, 对其实证开发研究尚未进行。

二、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意义

1. 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能够扩大人们对商洛的认识与了解

商洛地处陕西南部, 虽然距离省会城市西安不太远, 但是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经济落后, 所以属于陕西这个西部地区的“西部”, 外界对商洛缺乏了解。通过深入研究、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以及其他文化品牌, 通过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 可以扩大、加深人们对商洛认识与了解。从而使商洛走出陕西, 走出国门, 让世界认识商洛、熟悉商洛、走进商洛。

2. 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能够加快商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商山四皓”因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淡泊名利、为国分忧而得到人们的颂扬。其实, “商山四皓”文化中内涵中, 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我们需要对这些传统美德予以发扬光大。通过“商山四皓”文化的研究和“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培育, 继续挖掘其中的“和谐”、“德治”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促进商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3. 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能够提升商洛的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商山自古人文地, 围绕“商山四皓”而创作的诗歌、散文绘画、雕塑十分丰富, 其中不少名人贤士经过商洛或者在商洛定居。商洛的文化氛围很浓厚:商洛的饮食文化、戏曲文化, 民俗文化等都具有丰富的内容, “商洛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总体上来说, 商洛还缺乏知名的文化品牌, 通过研究、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打造出一个全国、甚至具有国际声誉的知名文化品牌, 可以提升商洛的整体文化品位和综合竞争实力。

4. 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能够促进商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现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 是经济竞争, 也是一种文化的竞争, 是一种综合实力的竞争, 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 产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的背后是品牌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一个驰名的文化品牌, 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一个地区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 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没有一定的文化品牌, 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具有优势, 所以就必须注重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打造, 通过培育、打造“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可以把商洛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 以文化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措施

1.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培育“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首先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拓展“商山四皓”文化资源的内涵。虽然文化资源不是物质资源, 但是一个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加强物质资源的投入。目前, 除了商洛丹凤县的“四皓”墓和“商山四皓碑林”之外, 再没有“商山四皓”相关纪念古迹和景点, 这不利于“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塑造。因此应该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的情况, 进行“商山四皓”文化的开发, 新建一些新的人文景观。另外要加大“商山四皓”文化的研究、扩大“商山四皓”文化的对外宣传, 这些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商洛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地区来说, 资金匮乏是制约“商山四皓”文化品牌塑造的一个极大的因素。所以就要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 多渠道融资, 争取民间资本的进入“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培育中来。

2. 加大“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宣传

虽然“商山四皓”文化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但是现在外界人们对“商山四皓”缺乏了解。我国各地打造文化品牌成功的经验证明, 在现在市场经济下, 要培育打造一个文化品牌, 就不仅仅要做好相关文化的研究、基础文化资源的修复保护工作, 而且要做好文化品牌的推广宣传工作。比如山西省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活动就是一个典范。所以要认识到宣传推广对“商山四皓”文化成为商洛的一个主要文化品牌是必要的工作, 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商山四皓”进行推广宣传, 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报道, 向外界展示商洛、展示“商山四皓”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从而弘扬“四皓”文化精神, 塑造“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3. 以文化旅游业促进“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培育

商山自“四皓”隐居之后, 就与就有许多名人经过, 并留下墨宝, 历史上, 曹植、“开元之治”的贤明宰相张九龄、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等都经过商山并写下了许多赞颂“四皓”的诗歌, 并且有许多人在商山隐居, “受四皓声名影响, 唐宋以迄明清, 来商洛隐居的人徒然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 有史志文献可征者, 约有百人之多。”商洛也是秦代名相商鞅的封邑地, 还是我国的革命老区。商洛的这种历史文化资源加上商洛风景秀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 无疑是旅游的胜地, 但是目前商洛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全面开发。“商山四皓”墓和“商山四皓碑林”的规模以及内容都不足以全面反映“商山四皓”文化。所以要培育、打造“商山四皓”文化品牌, 商洛可以在文化旅游业上做好文章, 通过旅游展示“商山四皓”文化, 通过“商山四皓”推介旅游, 达到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

4. 以“商山四皓”为主导, 整合商洛文化资源

在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 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整合, 通过整合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文化品牌的打造, 从而可以提升本地整体文化资源的品位和知名度。商洛要以“商山四皓”文化品牌为主导, 把各种文化资源整合起来, 形成合力,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商洛整体文化资源的品位, 而且能够进一步扩大“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目前商洛的戏剧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都可以通过整合, 围绕“四皓”做文章, 利用“商山四皓”文化来宣传其他文化, 发展其他文化, 反过来, 通过其他文化来促进“商山四皓”文化的弘扬光大。

5. 促进“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产业化

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是当今各地区发展中的一种重要措施, 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资源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方式,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着力塑造文化产品的品牌”, 因此文化的产业化过程也就是文化品牌的塑造过程, “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个根本性标志, 就是体现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 体现在文化产业是否成为本地区的经济支柱型产业。”“商山四皓”文化品牌的培育过程中, 也要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使“商山四皓文化”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发挥“商山四皓”文化品牌对商洛经济发展的贡献。在走产业化过程中, 要整体规划、精心构造, 做到定位准、特色亮、品位高;要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多所有制形式参与的开发方式吸引资金的投入;通过“四皓”文化旅游、举办“四皓”文化艺术节、展览会、交易会等并建立长期运行的机制;对“商山四皓”品牌进行注册保护, 实施使用许可制度, 规范其在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上的使用, 使“商山四皓”品牌真正成为带动商洛经济发展、提升商洛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文实:商山四皓历代诗文集注[M].作家出版社, 2005:4

[2]郭玉兰: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8) :84

[3]张宏山:河南省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4) 上半月:52—54

[4]张宏山:河南省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4) 上半月:54

[5]郭玉兰:打造强势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7 (8) :84

[6]郝臣杰陈道久:商山四皓研究[M]作家出版社, 北京2007:23

[7]瞿孝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选择[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 (4) :64

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文字材料 篇5

上海纺织时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编织多彩时尚生活”为已任,以积极探索成为与核心产业同行的综合配套服务商为战略目标,经过4多年的运作,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由13家园区组成的三大园区品牌、五大业务板块、七大公共服务平台的经营格局。公司的经营总收入从2010年刚组建起的7142万,到2013年的48046万元,上升了6.7倍,利润从最初的-250万,到2013年的2709万元,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并构筑了以高端服装Prolivon、原创潮流EY的打造为服饰品牌;以城市时尚体验区和国家级时尚活动的运作为展会品牌;以“M50、尚街Loft、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为依托的园区品牌;以上海纺织博物馆为窗口的公益品牌。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为公司融入纺织核心主业创造了条件,为实现集团公司提出的成为“时尚产业综合配套服务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以品牌文化建设为抓手,增加企业的凝聚力

(一)品牌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时尚公司成立之初,职工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存在着一定的企业文化差异。公司党政深深地认识到,公司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作为动力。为了更好地凝聚起转型发展的文化动力,增强推动公司发展“软实力”公司党委坚持把品牌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并提出了“入眼、入脑、入心、入手,让企业文化生根”的要求。

(二)品牌形象的建立和维护 为了加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公司根据集团的VI标准要求着手做好VI系统的设计和建立,以统一视觉形象制作公司各类用品。制定公司官方宣传册,全面阐述公司战略及发展理念。设立公司官方网站,建立公司官方微博系统,并组织成立了公司官方微博管理团队,整合公司旗下18家单位、品牌共25个官方微博统一新浪认证+V,标志着时尚公司正式进入“微时代”。确定了APP项目计划,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成为上海纺织的开先河者。五是启动公司官方微信项目,试水新领域,公司官方微信项目通过了前期调研和分析,为公司新媒体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品牌文化管理机制

根据企业的使命、愿景和发展战略构建公司企业文化理念识别体系和行为识别体系。指导下属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合理地整合符合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的子体系。并以文化理念为指导,修订和完善公司原有的管理制度、企业规章和企业规范,把文化理念融入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之中,促使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促使文化理念的落地。

二、以品牌文化推广为抓手,使企业形象上台阶

(一)品牌推广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一是公司举行了三大园区品牌揭牌仪式,突出展现了时尚公司以时尚创意设计为核心的平台服务体系及运营,促进了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成果。二是通过校企战略合作,让更多人真正了解纺织时尚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和规模,为我们时尚创意事业吸引、储备人才创造条件。三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媒体见面会,向媒体展示公司新的公众社交形象,介绍符合“为城市带来精彩、为生活增加色彩”定位的公司相关业务和产品进而通过媒体将时尚公司的理念、愿景传递开来。

(二)品牌广告和资源对接

一是利用地铁等公交系统全覆盖打响园区品牌,通过导向指引、地铁便民电子广告屏、电子地图信息发布项目和GPS地图信息发布项目帮助园区提高了识别度。二是构建媒体舆论主阵地,选择了新闻晚报、上海商报、新民地铁和SMG旗下的看看新闻网签订年度战略合作协议。专门的采编团队跟踪采访报道时尚公司的各类新闻和活动,保证时尚公司的报道具有深入性和持续性。三是赞助SMG全新大型综艺节目——《天哪,我们变小了》。为将公司旗下高端服饰品牌Prolivon推上荧屏,进一步扩大其知名度。四是联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电子阅报栏,拓展新兴媒体推广力度。利用现有资源与解放日报合作电子阅报栏项目,拓展推广的渠道,借助《解放日报》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在新媒体中为上海纺织时尚创意产业赢得了一席之地。

(三)以公益活动为引领、大力宣传上海纺织

公司以公益品牌上海纺织博物馆为依托,用公益活动的形式回馈社会,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对外展示了公司“科技与时尚”的转型发展成果,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截止至2013年底,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参观游客达59万逾人次,获得各项荣誉称号与奖励,各参观者的口碑好评如潮。通过各类公益活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和精神文明建设,经上海市第十六届文明单位的评选,公司共有6家单位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的称号,5家单位获得集团级文明单位的称号。

三、以品牌文化为抓手,影响力

(一)拓展上海时装周对接国际新空间

上海时装周在活动规模、发布作品水准、媒体宣传形式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逐年提升,2014年春秋两季分别举办35场和45场作品发布,均取得圆满成功;秋季发布场数突破历年记录,吸引了全球134个品牌、35位独立设计师和百余位设计新秀共同参加,直接观秀者达3万人次。被誉为“婚纱女王”的著名华裔设计师Vera Wang(王薇薇)再度携手上海时装周,作为闭幕大秀登陆上海新天地太平湖秀场,在时尚界中引起巨大反响。海内外超过150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6次转播,东方卫视、生活时尚等4个电视频道总计播放次数达52次。与StyleTV中文网合作推出《上海时装周每日快讯》,直接覆盖人群超过150万人,进行了7天45场作品发布全程在线高清直播,覆盖人群350万人次,页面浏览量623万次,单日最高浏览量59万次。

(二)拓展Prolivon和EY品牌建设的新高度

公司根据两个服装服饰品牌的市场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产品规划上从款式企划、宣传发布和质量提升几个重要环节入手,结合品牌定位和市场反馈,按照销售模式对产品进行分段和分层管理逐步做到每月有新品上柜,节日有特殊产品,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销售热点。目前两个品牌参加了中国最高端的北京中国服装展览会,通过展会的通路,对加盟商的招募做了充分的市场测评,得到了外省市著名大商场的认可,在中国最专业的上海时装周上分别作了EY13秋冬成衣和Prolivon14春夏成衣的精彩发布。Prolivon板房主管雍飞获得首届全国十佳服装制版师大赛第一名。

(三)拓展国际时尚中心的城市体验新业务

时尚中心围绕“周周有活动,月月都精彩”的目标,充分发挥园区的优势,策划组织了各类营销活动,增加消费者体验的兴奋感。一是通过与馆内已拥的有68个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商沟通,不断联动推出SP活动,使PR活动与SP活动产生吸引人潮的叠加效应。二是调整产品档次,增加消费者体验的满足感,目前已有Teenie Weenie,SCOFIELD男女装,ROEM,PRICH等六家品牌入驻,短短一个多月实现销售185万元。三是策划并组织各类具有影响力的时尚文化活动。承办了MAC欢迎之旅、保时捷新车发布、玫琳凯化妆品、集体婚礼、华谊ELLE之夜、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70场。其中,上海夏至音乐节,得到了“简一大理石瓷砖”赞助商的100万元赞助,为时尚中心主办文化时尚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撑,也为今后寻找赞助收入打开了新的思路。

(四)拓展园区品牌服务业务延伸 公司各平台建设实现向产业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尚街的设计师孵化平台;服装服饰中心的设计师海外推广;国际时尚中心的设计师推广平台;M50慢生快活艺术馆的展售新模式;M50卓维的陶瓷制作与上海著名画家合作实践;五维的婚庆服务;国际设计交流中心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展示服务;双创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电商服务都实现了向产业服务的延伸,为时尚产业综合配套服务商的最终形成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市场经验。

关于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 篇6

一、大学文化品牌界定及建设内涵

1.大学文化品牌的界定。[1]大学文化品牌就是品牌理论在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是大学为了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由大学领导者倡导,经全体师生员工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从而使社会公众对大学形成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一种总体认识。

2.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品牌建设是人们在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后进行的品牌塑造和维护,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使本单位在竞争中取胜的基石。大学文化品牌建设是在发展大学文化的基础上,对本校原有文化的凝结和新文化氛围的建设行为。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在内部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校训、学术风尚、文化氛围、行为操守、教风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将影响到一所学校的风貌,影响到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平。其外在的表现则是:对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学校形象的好坏是大众所给予评价的高低的体现,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信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良好形象的形成离不开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宣传,通过宣传反过来又影响着本学校文化形象的塑造。[2]

二、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

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我国大学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水平师资的竞争;二是高质量生源的竞争;三是办学资源的竞争;四是无形资源如大学声誉的竞争。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大学的国际竞争也更为加剧。面对新形势,任何大学都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自己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高枕无忧,运用品牌文化迫在眉睫。进行大学文化品牌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地位,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吸引名师加盟,不断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塑造优秀的大学品牌形象,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制胜法宝。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1.可以形成社会号召力,提高生源质量,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生源和师资是高校经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招收高素质学生入校、吸引高质量人才从教,都需要有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

2.有利于加强社会亲和力,最大限度地争取、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高校要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基本任务,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姿态和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文化品牌有助于增强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心和好感,赢得他们的尊重与支持,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3.增强凝聚力,促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大学文化建设,统一观念,增强使命感,明确教育理念,规范集体行为,可以提高师生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4.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建设良好的大学文化品牌,可以进一步推动学校形象塑造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极具浓厚育人色彩的文化氛围,给予广大学生稳定、持久的思想和精神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鲜明的精神特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现实基础

1.现实情况。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界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比大学文化建设要多的多,也相对要成熟得多,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当前的实践来看,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评选基本条件主要体现在主题鲜明、特色明显、影响面广、可持续性和有示范性五个方面,因此,大学文化品牌建设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虽然师生对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一定认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抓手等,没对品牌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经营管理,直接影响了大学文化品牌的建设进程。基于这种现实情况,南京农业大学如能有效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在品牌培育的过程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将会大大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学校历史。南京农业大学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形成了“诚、朴、勤、仁”的校训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同时学校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培植与创新,注重办学理念的凝练与升华。特别是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1月,作为省内唯一高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这是全体南农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这一切为南京农业大学进行文化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学科特点。南京农业大学是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在精确度和忍耐力方面要求极高的学科造就了南农大师生严谨、求实的作风。这是特色,应该坚持。但是,在这文化底色之上,应融入一些新的色彩,比如能唤起学生对知的渴望、情的追求、美的创造,提高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将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文化辐射。从文化品牌建设的大环境来看,虽然大学文化建设主体有走出象牙塔、形成更强的社会影响力的努力,但由于受“校园”这一特殊场域空间的限制,大学文化品牌的辐射面与受益面大体局限于校内,但南京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拓展了品牌的辐射面和受益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大篷车”,到本世纪初的“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再到现在的“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了贡献。学校的文化建设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朋友中,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教育援非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被列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这为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上所述均为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现实基础。

5.历史机遇。从战略层面看,一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中,总书记用“一新两大”,即“新高潮”“大发展”“大繁荣”,充分表达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5月2日视察中国农业大学时提出,希望农业科研人员“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围绕我国农业发展需求,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实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农科学生“学农爱农,刻苦学习,加强实践,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3]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等农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师生的殷切希望,这是学校加快进行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从学校自身层面看,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加强大学精神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和校风学风建设,为提升学校“软实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全校上下充分发扬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崇尚科学、追求卓越、服务社会、和谐共进、通过精神驱动和文化引领来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把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变成了广大师生向往的精神家园。这种氛围为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四、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1.建设原则。[4]一是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并为人们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它反映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向。

二是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的发展对大学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品牌形象、活动组织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文化品牌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要敏锐地感知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与扩充品牌的内涵与外延,以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体现专业特色。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因此,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尤其要强调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与学科建设、发展相结合,依托本校学科的专业优势与特色,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与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发展与育人的有机交融,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

四是体现传承与发展。一个品牌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传统的继承过程,因此,建设大学文化品牌,要注重品牌本身的文化底蕴与人文积淀,并注意扬弃。

2.建设目标。在品牌经营中,从“知名度”到“认知度”再到“忠诚度”,是品牌“进化”与发展的普遍之路。同理,大学文化品牌的形成与发展,也有这样一个进程。知名度传递的是一种告知性的信息,这种信息没有任何的价值判断的因素,只是表明公众对品牌名称的知晓程度,知名度高并不意味着品牌的价值就高,两者之间并不成正比关系;认知度传递的是一种阐述性的信息,建立在公众对品牌的初步了解基础上,表明公众对品牌构成要素以及对品牌的个性与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逐步产生好感;忠诚度是一种倾向性、主张性的信息,是公众在对品牌有了全方位的认知之后,对某品牌产生的归属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立品牌的忠诚度是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

3.建设途径。大学文化品牌的建设实际上是一个“苦练内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加强品牌传播与管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创新品牌内涵与价值的过程。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加大培育力度。加大对大学文化品牌的培育力度,是就品牌发展的环境而言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学校管理层要从文化建设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高度认识大学文化品牌建设,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保障,为大学文化品牌发展提供健康环境。

二是提升文化品牌价值。一个品牌的核心在于提高其价值,让绝大多数人对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对南京农业大学而言,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也就是要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与教职工的全面进步相结合,以学校整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逻辑前提,并引领整个学校不断创新进步,加快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使全体师生员工在参与大学文化品牌建设中获益,从而建立起对品牌的归属感。

三是依托行业特色打造文化品牌。行业特色文化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很难模仿和移植,依托行业特色文化,实现大学文化与行业特色文化的对接和相融,是高校开展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路径。可以依托农业文化,以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为有效平台,通过文化熏陶、专业渗透、社会实践等途径,教育学生热爱农业、服务农业、奉献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南农特色的“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人才”的文化品牌。

四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创新活动载体,逐步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校园浓郁文化氛围的营造,更有利于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建设。南京农业大学结合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已与55家单位建立了爱国主义、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共建基地,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以军民共建、义务讲解、走进社区、奉献爱心等形式与共建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特色和亮点,今后可以进一步提炼和拓展,形成文化品牌。

五是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始终。大学文化品牌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主体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创造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实现教育目标,促进高校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活动。在建设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始终,既要体现大学是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又要立足本校文化实际,提高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可接受性,特别要注意文化品牌美育功能的发挥和张扬,使文化品牌建设成为每位师生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成为学生回首大学生涯时的一个美好回忆。

六是创建个性化品牌,让品牌脱颖而出。有个性的品牌才是有生命力的品牌。因此,学校在建设文化品牌时要考虑师生的不同需求,抓住师生的兴趣,建立起流动的师生群体对这一品牌的忠诚度,使品牌文化在众多的文化中脱颖而出。可以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育,即:按照专业进行分类,然后以老师为主导,带领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培育,逐步打造品牌。

七是注重品牌传播策略。有效的品牌传播推广模式,既可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有利于提升品牌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设计包括品牌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各种显性要素在内的传播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报、广播、宣传橱窗、海报等宣传阵地对师生进行品牌“公关”,从而使品牌实现增值。此外,还要借助社会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南京农业大学文化品牌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逐步建立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林建国,杨志萍.大学品牌文化探微[J].管理,2007(10):125-126.

[2]董典同,宋玲.树文化品牌促高校文化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院报,2003(3):64.

[3]孙承斌.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新华网/高层动态].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5/02/content_11301147_1.htm,2009-5-2.

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理论模式的探索 篇7

国内关于县域文化品牌的学术研究开始于县域文化的研究。文选德 (2001) 首先在《发展县域文化推进文化强省进程》一文中提出“县域文化”这一概念, 他指出:县域文化是县级行政区划内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并认为发展县域文化产业, 必须突出县域内历史、人文、自然、风俗等文化资源特色, 着力打造县域文化的品牌, 创造县域文化的精品。随后周正刚 (2002) 、佛秀芳 (2006) 、蔡世勋 (2005) 、赵国庆 (2005) 等学者在研究县域文化与县域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县域文化品牌在繁荣县域文化、发展县域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 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逐渐取得了共识。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日益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出现了县域文化品牌专项研究成果。焦元森等 (2009) 在《浅析县域文化品牌的选择与培育》一文中研究了县域文化品牌选择的考虑因素与品牌培育的主要工作。湖北省文联课题组 (2011) 在《推动县域文化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关于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打造县域文化品牌的原则。同时大量学者开展了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案例研究, 如毛新红 (2009) 对休宁县、王继明等 (2011) 对五台县、孟祥 (2011) 对阳谷县、贺丹 (2011) 对九江县等学术成果对县域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研究成果就研究形式来说, 关于县域文化品牌的研究多包涵在县域文化体系研究之中, 关于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专项研究成果较少;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案例研究较多, 而综合性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就研究内容来说, 关于县域文化品牌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县域文化品牌本身价值的挖掘与研究上, 没有从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方式、方法上做系统地分析与研究。

二、县域文化品牌的概念界定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县域文化品牌与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定义, 本文从品牌与相关理论尝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品牌首先是营销学的概念。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指出:“一般说来, 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 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 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 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1]品牌的理念不单适用于商品, 对于地理区域也同样适用。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凯文·莱恩·凯勒教授指出, 像产品和人一样, 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 即地理品牌。其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中提到“地区品牌的功能, 就是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这个地方, 并对它产生一些好的联想。”国内关于地理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品牌领域。曾望军认为所谓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设施外貌、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氛围等所形成的鲜明特性, 代表这个城市的、在国内外和社会公众心中形成总体印象和评价的、易于为人们所指认的形象表述。[2]吉福林认为城市品牌是体现一个城市丰富的经济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 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独特标志。[3]

综合以上研究成果与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实际情况, 本文尝试提出县域文化品牌概念界定。认为县域文化品牌是指能够展现并凝练县域文化特征、有效传播县域文化形象风貌, 构成县域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石与灵魂的地理品牌, 县域品牌须具有个性鲜明、印象清晰、产业联动的特性。在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实际情况中县域文化品牌是指县级政府已经明确提出, 或由关部门命名, 并在县域文化建设中持续推进的品牌。

三、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理论模式

(一) 县域文化品牌要素解构, 要突出县域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品牌组合

创建强势品牌, 首先需要构建清晰的品牌识别, 使得消费者通过对品牌识别的感知而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而构建品牌识别, 选择合理的品牌要素是关键。[4]学术界关于品牌要素的研究分为外部品牌要素理论和内部品牌要素理论:外部品牌要素理论认为品牌要素由品牌名称、标识、图标、形象广告语、广告曲、包装等内容构成, 内部品牌要素理论认为品牌要素由特性、利益、感情回报、价值观、个性品质等构成。[5]县域文化品牌是县域文化特色的精华, 是引领县域文化发展的方向, 因此探讨县域文化品牌特性、价值等内部要素更有实际意义。具体来说在打造县域文化品牌之始, 要找准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品牌组合的形式 (既品牌外在表现形式) 。县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比, 更具有乡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特质, 因此县域文化品牌的共性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县域乡土文化的自信与坚守、对县域生态文化的珍爱与秉承。同时县域文化品牌核心价值还体现在县域文化的个性与识别。县域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要通过品牌组合来实现。在考虑县域文化品牌组合时要解放思想, 县域文化丰富多彩,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物产文化、自然环境文化都是构成县域文化品牌组合的素材。

(二) 县域文化品牌定位要既能彰显县域文化特色, 又能与县域经济有效接轨

现代营销学认为品牌定位是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 对特定的品牌在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上的商业性决策, 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县域文化品牌建设不应是为宣传而宣传的政绩工程, 不应是自娱自乐的政治秀, 而应该是为繁荣县域文化服务、为发展县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因此县域文化品牌定位要既能彰显县域文化特色, 又能与县域经济有效接轨。县域文化品牌的市场接轨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一是与县域与县域主导产业接轨, 如河北省昌黎县县域文化品牌———“碣阳酒乡”, 展现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形象风貌;二是与县域发展战略定位接轨, 与河北省平山县县域文化品牌———“大西柏坡”, 体现了河北省平山县县域整体发展定位;三是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与优势环境接轨, 如河北省丰宁县县域文化品牌———“滦潮源头, 京北氧吧、小川故里, 剪纸之乡”, 体现了丰宁县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与文化底蕴优势。

(三) 县域文化品牌传承要采取静态传承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有生命力、可体验的文化传承方式

县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行政组织机构, 中国人的区域风俗物产和文化认同主要是以县为基本单元。[6]因此县域文化品牌有很强的乡土性与原赋性, 与如同中华老字号一样, 必须重视品牌的有效传承。目前县域文化品牌传承方式主要以建设县城的文化馆、园、街等静态展示为主, 且部分县域出现因为主要领导执政理念变更而难以为继的现象。这说明县域文化旅游品牌传承需要有更新颖、更具活力且容易实现常态化的传承方式。[7]比如选取县域某些文化底蕴深与县域文化品牌密切相关的乡镇, 作为县域文化品牌传承地, 进行持续打造与建设。

(四) 县域文化品牌传播要符合现代传播学规律

品牌传播, 就是品牌所有者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持续地与目标受众交流, 最优化地增加品牌资产的过程。[8]县域文化品牌传播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广告, 需要用现代传播学理论, 构建县域文化品牌传播的完整策略。一是传播主体要全员化, 既在政府的主导下, 调动政府、企业、公众、非盈利组织共同参与到县域文化品牌的传播工作中来。二是传播客体个性化, 既县域文化品牌要个性突出、易于传播。三是传播媒介多元化, 除了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体外, 要注意运用好博客、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网络传播渠道。四是传播受众分众化, 既要对传播受众进行市场细分, 又要研究各个受众群体的需求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播。

(五) 重视品牌审计工作

品牌审计是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品牌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反映和科学总结, 并用来指导今后的品牌活动。[9]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审计是以消费者为聚点的演习, 包括一系列程序来确定品牌的健康, 并展示品牌资产的来源, 给出方法来改进并且调控它的权益。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对品牌建设效率、效果及时作出审计与评估, 并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六) 建立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保障机制

品牌管理理论已经认识到多重利益相关者关系对于品牌塑造成功的重要性, [10]与工商业企业相比, 县域文化品牌建设往往成为政府的独角戏, 忽视了社会群众在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作用。群众对县域文化品牌不了解、不认同, 在对外来人群的品牌宣传中出现了消极态度, 严重影响了县域文化品牌在旅游与招商引资等方面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因此建立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的保障机制研究, 使之既能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又能妥善处理各利益相关群体的关系。

摘要: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发展县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县域文化品牌建设是由县域文化品牌要素解构、县域文化品牌定位、县域文化品牌传承、县域文化品牌传播、县域文化品牌审计、县域文化品牌保障机制等内容组成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县域文化,品牌,建设,理论

参考文献

[1]梁明珠, 廖慧娟, 陈小洁.论城市文化与旅游城市品牌构建[J].商业经济文荟, 2005 (1) :45-47.

[2]曾望军.论城市文化品牌及其战略管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83-85.

[3]吉福林.论打造城市品牌[J].商业研究, 2004 (24) :122-123.

[4]田戊戌.基于品牌要素的品牌创建动态模型建构[J].现代营销, 2005 (1) :7-8.

[5]田云彦, 郭正卫, 宋永高.品牌要素构成理论综述[J].现代商业, 2010 (29) :45-46.

[6]张海钟.中国县域文化与居民性格研究导论—以甘肃省为例[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2) :17-24.

[7]李建峰.县域文化品牌传承地的理论探索[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3 (4) :1-3.

[8]余明阳、舒咏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 2002 (3) :121-123.

[9]梅清豪.品牌审计研究和估值[J].中国品牌, 2007 (3) :103-105.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与管理 篇8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产生和长期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企业所共同拥有和作为规范的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精神信仰、价值观、经营与管理模式等。

企业文化所形成的品牌, 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得到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顾客群体的普遍认可和高度信赖, 形成了品牌效应, 顾客群体认可并信赖企业文化, 进而信任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达到对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的忠诚度。企业文化包含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行为文化、作风文化、处事文化、宣传文化、营销文化等。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作用

1. 内部作用

企业文化的形成依赖于企业的全体员工, 同样对企业文化感触最直接、最深刻的也是企业员工, 企业文化和品牌对企业本身、员工、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企业文化和品牌促进企业经营与管理。企业文化和品牌能够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 促使企业员工的行为自觉与企业文化和品牌相适应, 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管理理念等与企业的文化和品牌观念一致, 节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成本, 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2) 企业文化和品牌有利于企业员工自身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感染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使得企业员工形成先进的工作方式方法、良好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品质, 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使自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 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 对于自身的长期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品牌又因为良好的品牌效应, 赢得了社会和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度, 树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3) 有利于打造企业品牌形象, 促进企业发展。企业文化能够打造和保持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 在顾客群体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使顾客保持对企业和企业产品服务的忠诚度,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和品牌能够帮助企业保持生命力和创新力, 保持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活跃, 促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2.外部作用

(1) 企业文化和品牌有利于社会进步。企业文化和品牌能够培育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员工,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同时他们精心维护着企业的文化和品牌, 用企业文化理念去要求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方式等, 对社会其他企业和员工起到模范作用, 鼓励创造更好的企业文化, 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2) 企业文化和品牌惠泽顾客群体。企业文化和品牌能够促使企业创造优秀的产品和服务, 而优秀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惠泽广大顾客群体, 使得顾客群体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放心安心, 同时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群体带来了生活需要和便利, 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资源的二次分配。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

1. 建设初期

建设初期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企业各种资源比较匮乏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发展企业, 使企业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同时, 这一时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将对日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企业建设初期就要重视企业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 注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等, 企业创始者以身作则, 掌握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 找准市场和企业自身定位, 潜移默化中形成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雏形。

2. 企业发展上升期

企业发展上升期是企业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修养、管理理念和模式、人才观、创新意识和能力等趋于完整规范时期, 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将深刻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体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建设:

(1) 企业文化形成品牌, 品牌促进企业文化提升。找准企业市场定位, 摆正企业品牌。企业发展上升时期需要企业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找准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目标群体, 根据市场定位找准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如同仁堂药业的产品是药品, 药品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药品的质量受到消费者的高度重视, 而消费者最期望制药销售药品的企业能够有一颗仁者爱人的普济之心, 这样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同仁堂药业的企业文化是“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这一准则把作为一个药业的普济之心和良心展现得非常充分, 而同仁堂药业的领导和员工也一直在践行着这条原则, 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因此,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和顾客需求量身定做自己的企业文化, 并努力践行。

(2) 规范经营管理制度, 形成全面管理网络。企业上升时期各方面快速发展, 需要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去进行多方面管理和约束,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管理制度的形成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体现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为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 必须立足于企业文化制定出符合企业文化的每一项管理制度, 把企业文化蕴含到每一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之中, 利用企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文化, 必要时可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 为企业量身打造自身的经营管理制度。

(3) 树立行为处事准则, 严格要求企业全员。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 而建设企业文化和品牌需要企业创造出与自身企业文化相匹配的行为处事准则, 包括工作方式方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待自身产品和服务的态度, 对待顾客群体的态度和要求等等, 都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进行匹配。这些行为处事准则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文化氛围、管理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 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合理规划。同时, 企业领导者, 各级管理者能够以身作则遵守, 成为自己的行为处事准则, 而促进全体企业员工严格遵守, 形成全企业共同的行为处事准则。

(4) 合理定位价值观念, 促使员工趋同认可。企业的价值观和对待各种问题的理念, 能够反映到企业员工对待工作和顾客群体之中, 良好的、科学向上的价值观念能够为企业带来活力, 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提供助力,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需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并能够得到企业员工的趋同认可, 进而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 为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企业成熟期

企业成熟期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趋于完整, 企业文化基本成型, 这一时期需要在企业文化涉及的如经营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行为文化、作风文化、处事文化、宣传文化、营销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 确保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 企业价值理念更加积极, 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同时, 这一时期的重点是企业的人才观, 企业成熟时期是企业发展比较平整的时期, 也是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人才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创新的时期, 所以这一时期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晋升, 企业对待人才的观念直接决定企业员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生涯规划, 是企业长效发展的动力, 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管理

1.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和管理都建立在对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进而进一步实施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有效方法。企业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和品牌的重要性才能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管理者认识到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才能以身作则,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方法, 促进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发展, 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才能够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与企业文化、道德理念等趋同一致。

2.不断与时俱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各项制度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与时俱进, 保持企业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 丢弃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 并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企业自身实际发展增加新的内容, 使得企业文化和品牌能够始终与社会与企业自身相匹配。当然, 新企业文化的加入需要从无到有、从建设到成熟的各个阶段, 同样需要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全体员工的充分认可, 同时原有企业文化中的精华要继续保持发扬。

3. 重视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宣传推广

企业文化和品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需要一个不断了解适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需要相应的宣传推广。对于企业内部, 可以通过入职培训、各种大中小型会议、培训进修、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多企业文化进行宣传推广;对于企业外部, 可通过企业产品、服务等实际行动, 企业宣传片、广告、各种活动等进行宣传, 使得企业的文化和品牌在员工内部和消费者心中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利用新媒体时代, 各种渠道管理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成本较低, 合理有效利用新媒体能够事半功倍的对企业文化和品牌进行管理, 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能够更快速有效的传播企业的最新动态, 同时要结合传统的管理媒介对企业文化和品牌进行综合管理, 以使企业文化和品牌能为更多人所熟悉和热爱。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和品牌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是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道德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等各项因素的总和, 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行为方式促使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形成, 同时企业文化和品牌对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和品牌对企业本身、员工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受到普遍重视并加强其建设和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品牌的观念深入人心, 企业文化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 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摘要: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与管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配合。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行为方式, 会促使企业文化品牌的形成。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品牌,作用,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立华.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的辨证关系初探[J].大众科技, 2005 (12) :287-288.

[2]耿艺丹.企业文化解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5) :280-282.

[3]陈莉萍.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问题的分析[J].商业文化, 2011 (8) :203.

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 篇9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

随着高校对自身校园文化品牌构建给予了更高的重视, 近年来, 许多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不仅有利于高校社会声誉的提升, 而且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能够对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发展发挥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品牌构建中, 为了实现预定的品牌构建目标, 校园就必须对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 而在对这些要求进行满足的过程中, 也会引导大学生群体的道德品质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事实上, 无论是校园学科教育还是文化建设, 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发挥出育人功能, 虽然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导向作用具有着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的区别, 但是在转变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方面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如学校为了深化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知,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围绕社会主流价值观内容与社会中的热点话题等, 定期性开展“大学生辩论赛”等活动, 这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思辨能力, 而且能够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现平台的基础上渗透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 并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二)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能够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近朱者赤”道明了环境对个人修养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影响, 因此,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也离不开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 包括物质文化的构建、行文文化的构建, 精神文化的构建等, 其内容有包括高校建筑文化、硬件文化、环境文化、师生言行、高校价值追求等, 这些内容同时也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 对这些环境进行优化的过程, 既是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发展的过程, 也是为校园德育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创造良好文化氛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能够向学生传达出强大的正能量, 并强化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整与自我教育,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并缓解自身的各类压力, 由此可见,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 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学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 定期开展以感恩教育、爱心传递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校园形成了弘扬大爱的文化氛围, 这对于学生人文关怀心态的培养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 强化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强化, 是校园文化品牌得以成功构建的基本前提。随着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化, 各个高校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 而要在这些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就必须突显自身特色并争创一流, 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则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的提升, 不仅是针对高校领导或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针对高校全体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提出的要求, 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需要校园领导与相关部门的参与, 更离不开教职工与大学生群体的参与, 因此, 高校应当强化对校园文化品牌的重视, 并重视校园文化品牌必要性、重要性的宣传, 从而确保高校全员树立较高的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意识。

(二) 明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定位。

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定位工作, 应当体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与优势。一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高校特色与高校优势。不同高校所具有的发展历史、优势学科、办学目标以及办学理念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 而高校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 需要对这些差异化优势与特色进行挖掘与呈现, 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展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并具备更高的竞争优势, 以便实现自身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提升;二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需要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与地域文化优势。地域特色文化与优势文化一般都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发展历史, 因此也展现出了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因此,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有必要体现出自身品牌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重视挖掘地域文化体系中具有较高德育教育价值的内容, 来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 树立校园文化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品牌形象设计与树立, 能够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品牌内容, 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并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具体而言, 校园文化品牌形象的设计与树立, 主要要求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做好校园文化品牌命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 即依托校园传统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以校园文化发展方向为依据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 校园文化品牌都应当具有一个能够让受众产生快速接受和认同的名称, 并体现出校园文化品牌的特色和内容;二是做好校园文化产品设计。校园文化产品是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外化表现, 在校园文化产品设计中, 高校需要围绕整体的文化追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提升文化产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 从而强化校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

(四) 重视校园文化品牌管理。

对于高校而言, 构建校园文化品牌固然重要, 维护校园文化品牌也同样重要, 因此, 高校应当构建起完善的校园文化品牌管理机制, 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在此过程中, 一是高校需要加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投入力度, 确保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管理具有足够的物质资源作为支撑。与此同时, 高校应当整合校内资源, 加大对校园文化品牌的人力投入, 确保高校各个部门能够通力合作, 促使高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二是高校应当构建起校园文化品牌监督保护机制。监督机制的构建主要是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品牌与时俱进, 适应高校发展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发展, 满足受众文化需求。保护机制则是推动品牌保护法制化, 强调自身文化品牌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而维护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成果, 推动校园文化品牌能够得以持续的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不仅有利于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 而且能够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因此, 强调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工作的优化, 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德育功能作出论述的基础上, 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品牌,品牌构建,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南, 张瑞.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社区文化节”三自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4:93~95

[2]史艳丽, 彭细珍.高校图书馆建设校园文化品牌的实践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 12:86~89

[3]徐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1:56~59

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 篇10

一、“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的现状及背景

中堂镇是一个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北部的水乡小镇,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早在清末时期,多有粤剧红船弟子来此表演,受此影响,中堂也便有了最早的民间“私伙局”活动,农闲时节村民自发组织排练,每逢佳节则轮番上演,浓厚的粤曲氛围由此延续下来。目前,中堂镇自发的演出多以粤曲为主、粤剧为辅,共有曲艺队25支,成员500多人,并创作了一大批粤曲佳作;2012年中堂镇获得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4年为发扬粤曲特色,扩大中堂镇曲艺文化的实力和影响力,由中堂镇政府、中堂镇文广中心、中堂镇曲协联合打造了文化品牌活动“粤韵满中堂”,由中堂曲艺协会承办,每月月底以及节假日各举行两场,每年共36场,由曲艺协会统筹安排曲艺队及会员进行演出,同时还邀请各村的曲艺队轮番上演自己的拿手曲目,更有少儿曲艺队登台;另外曲目题材丰富多样,有经典粤曲粤剧、有旧曲新唱、更有本地原创。每逢月底以及节假日这里的粤曲戏台前都会坐满来自各村的粤曲发烧友,人们似乎已经认准了“粤韵满中堂”这个活动品牌并形成了“月底睇粤曲”的习惯,2016年“粤韵满中堂”更是获得了东莞市文广新局颁发的文化惠民“十大品牌活动”称号。

二、“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其他曲艺之乡一样,曲艺正在成为“夕阳艺术”,喜爱粤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曲艺人才和曲艺作品愈加匮乏,都在制约着“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的建设。

(一)粤曲艺术老龄化严重

目前“粤韵满中堂”的演出曲艺队平均年龄都在55岁以上,而欣赏粤曲演出的观众更大多是本地中老年人,罕有年轻人。随着广场舞、太极拳、麻将的兴起,粤曲演出的观众更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缺乏专业设备、专业人才

在政府的投入下“粤韵满中堂”添置了舞台音响设备,然而乐器及收音设备却不够先进,导致舞台演出效果不佳。另外中堂镇的曲艺队都是业余曲艺队,大部分都没有学习过系统的乐理知识,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整体演出水平档次不高。

(三)演出曲目陈旧、缺乏新曲和原创

“粤韵满中堂”舞台上演出的大多是老旧的经典剧目《孔雀东南飞》《凤阁恩仇未了情》《分飞燕》等。因为学习新的曲目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观众对于新曲目的接受程度低,致使许多曲艺队演出曲目陈旧、演出老套、没有进步。

(四)政府投入较少

“粤韵满中堂”为粤曲爱好者提供舞台,但曲艺队演出却没有任何补贴和回报,导致演出人员积极性差,其次演出的舞台为村级小舞台,可容纳观众数量较少,使得整体演出效果不佳。

三、“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如何建设与思考

粤曲艺术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下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发展状况的确大不如前,然而中堂作为拥有悠久粤曲文化底蕴的曲艺之乡,本地的群众基础较好,“粤韵满中堂”品牌活动将会是推动粤曲在中堂重放异彩的契机,这个品牌如何建设,本文作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立足本地,发扬特色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优势是立足本地,发扬自己的特色,这也正是群众文化活动能成为品牌的关键所在,中堂镇作为“中国曲艺之乡”,过往富庶的生活造就了这里闲暇时间的鼓乐齐鸣,便利的水路交通带来了广府粤曲,百年来浓厚的粤曲文化奠定了中堂曲艺的基础。

“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为本地众多曲艺队提供展示的舞台,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堂镇应当继续保持立足本地,不断挖掘当地粤曲文化的内涵,凸显本地粤曲“乡音、乡情、乡味”的特色,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档次,将“粤韵满中堂”打造成更有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品牌活动。

(二)借鉴他人,发展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一定的文化沉淀。由于广东省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粤曲演出活动,为了让中堂镇的“粤韵满中堂”品牌活动更有竞争力,就必须相互学习和借鉴,在学习的基础上再创新,例如学习、借鉴省粤剧院的“粤剧进校园”、佛山粤的“周末大戏台”、香港的“戏棚粤剧齐齐赏”等品牌活动的成功经验、演出风格、舞台技巧等。另外在作品创作方面,中堂镇还需要多在原创上下功夫,通过奖励机制促进本地曲艺作品的创作,开设“原创作品专场”专场展演,整理成音像作品进行推广。只有通过借鉴他人经验、发展中创新,才能将“粤韵满中堂”的品牌做的更好,更加高端上档次。

(三)发展群众基础,增加宣传力度

观众是“粤韵满中堂”品牌活动持续举办的动力,除了做好演出效果,还应发展更多的粤曲曲艺观众。建议每年固定安排几场演出进入到各村、社区,深入到群众中去,培养曲艺的群众基础,让更多的人爱上粤曲,扩大“粤韵满中堂”的品牌知名度;另外还可以跟各学校少儿曲艺队合作,让少儿粤曲爱好者也能够在品牌舞台上表演,为“粤韵满中堂”品牌注入新鲜活力。在有了群众基础后,还需要在宣传方面努力,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舆论氛围,通过邀请知名粤剧团、知名粤曲名家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通过镇街的海报、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宣传和报道,吸引更多的观众感受粤曲文化。

(四)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双向支持

粤曲事业发展很难适应市场化竞争,它需要政府的保护与投入,更需要民间协会的组织与发展,使传统的粤曲文化事业得以保护并形成特色的品牌活动。

政府部门应增加软硬件的投入,保障固定的演出舞台与正常的设备,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提升演出的效果;另外安排固定场所供粤曲协会会员进行排练,鼓励曲艺代表队参加市、镇级的交流演出和比赛。

增加演出专项补贴,对参与“粤韵满中堂”品牌活动演出的人员给与补助,嘉奖优秀的原创作品,鼓励各村曲艺队的优秀的节目在“粤韵满中堂”舞台上演出,对参加市级、省级比赛获奖的曲艺队进行奖励。

引导和培养社会民间组织,充分赋予曲艺协会统筹“粤韵满中堂”演出节目的权利,由曲艺协会调动各方曲艺队的力量,呈现更加精彩的演出,使各团体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成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主导力量。

结语

“粤韵满中堂”品牌活动2016年被评为东莞市文化惠民“十大品牌活动”,既是对中堂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肯定,亦是对中堂镇粤曲文化传承成果的肯定,办好“粤韵满中堂”就是保护好传统的粤曲文化。虽然在建设“粤韵满中堂”文化品牌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持续的办好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场的活动,也不失为造福中堂粤曲文化的“福祉”。

参考文献

[1]金德仁.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打造[J].青年文学家,2012(01):222.

[2]袁思奇.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形成合力——试论“‘乐活岳阳’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建设[J].神州文化,2014(02):35-36.

上一篇:理工科类研究生下一篇:评价一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