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途径

2024-07-20

良好途径(精选十篇)

良好途径 篇1

关键词:干群关系,务实作风,服务群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如何建立良好干群关系?对于基层党支部来说,就是要在干部素质提升、公平环境营造、服务意识增强上想办法、下功夫,对此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一、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实现“自身硬”

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身工作效率和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其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方法提升每名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量身定做提升方案。为每名干部制定个人能力提升方案,明确阶段目标、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定期召开班子会,分析每名干部的提升情况、指出目前存在不足,促进干部能力的快速提升。二是班子成员结成“互助对子”。班子成员各有特长和短板,为实现优势互补,依据班子成员的优势特长,把班子成员结成对子,相互帮助查找存在不足,相互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经验,实现共同提高。三是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厂矿组织的基层干部培训班为基层干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合理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让每名干部都参加培训,培训后与其他干部进行学习体会分享,实现一人培训整个班子受益。

二、强化干部务实作风,当好“带头兵”

干部务实作风是大庆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深深感到也只有干部与群众并肩做战,才能真正消除群众心中的距离感,干群关系才能融洽。为此我们通过建立三项制度,增强干部务实作风。一是建立干部跟班制。干部每天跟班到现场才能真正与群众并肩做战。建立干部跟班制,要求干部必须跟班到现场,不仅进行现场指挥和安全监督,更重要的是与工人一起参与劳动,为群众做出表率。二是建立干部承包制。干部承包班组会增强干部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我们实施干部承包班组制度,要求干部与班组成员融入到一起,“同呼吸、共命运”,全面担当起班组建设的工作。三是建立群众评价制。群众监督是提升干部素质的重要方法。我们每季度邀请群众对干部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评价,支部帮助查找原因、督促整改,促进干部在工作中增强务实作风、发挥表率作用。

三、营造风清气正环境,树立“正能量”

干部如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拥护?在队伍中营造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是重中之重。为此基层干部要时刻把“三个强化”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林则徐曾说过“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基层干部想要树立威信,让群众服气,必须时刻为自己敲警钟,不为物质所诱惑、不被金钱所收买。工作中我们重视干部的廉洁自律学习,通过学习案例、文件、法规等增强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学习焦裕禄、王进喜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为干部树立榜样,使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塑造良好形象。二是强化班子团结协作精神。班子是一个整体,如果班子内部不团结,安排工作和处理大小事务时相互不支持、甚至相互“拆台”,使群众“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因此我们队班子时刻讲团结、讲大局、讲配合,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形成合力,从而营造出队伍团结和谐氛围。三是强化执行制度的公平公正。基层群众是各项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干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是否公平公正,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为此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坚持“一碗水端平”。在工作规划制定、管理制度的修订落实、奖金分配、人员岗位调动等重大事项的决定中,始终做到班子集体研究决策,在典型选树过程中,采取民主推荐与班子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令群众信服,给队伍树立了良好的风气和导向。

四、做好服务群众工作,达到“心贴心”

只有向群众掏心窝、为群众动真情、真正为群众服好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才能使群众把干部当朋友、当亲人,为此党支部在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上下功夫,通过为群众思想释惑、生活解难、成长铺路,让群众体会到干部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是随时解决群众思想困惑。第一时间掌握思想变化是做好思想释惑的重要前提。干部利用坐班车、午休的机会,以“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聊家常的形式与群众沟通谈心,还充分利用QQ、微信等新兴媒体,及时了解群众思想变化,快速有效地化解各类思想问题,消除困惑疑虑,使群众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二是及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解决实际困难,是体现组织温暖、干部关怀的关键。我们结合队伍实际建立“困难员工慰问卡、患病员工跟踪卡、群众需求管理卡”的“三卡”制度,及时掌握群众合理诉求,帮助解决生活困难。三是适时搭建员工成长平台。青工特别是新毕业大学生,渴望通过岗位成才、发挥专长,实现个人价值。因此,要结合青工素质差异,帮助制定个人成长规划,通过指定师傅、外派培训、岗位锻炼、推荐参加比赛等,促其成长。

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是带好队伍、抓好管理、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层党支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但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基层党支部和每名干部能够高度重视干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想办法、下功夫,就一定会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干群关系。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2

[作者] 广东平远县教育局教研室

[内容]

近年来,我县组织部分学校有志于教学改革的语文教师开展了语文活动课的实验。实践证明,该实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值得在实验取得阶段性经验之后在各学校普遍开展。

一、活动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结构,使语文教学“活”了起来。只要对语文教学作一番考察就会知道,在许多学校里,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而开展语文课堂活动,则使教学气氛顿然“活”了起来。在形式结构上,它可是竞赛式的,往往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它可是沙龙式的,全体同学围绕某一专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它可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它可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它可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它可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制作图书卡片;它还可是开放式的,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回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发展历程……而在内容的选择上,活动课就更是丰富多彩了:自画像、做广告、打电话、讲故事、猜灯谜、找病句、收听音乐、联想与想象……活动课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而精心组织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的课,又有哪位学生会不喜欢呢?所以,每单元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课,学生们都企盼着它快快到来。

二、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动”了起来。语文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次活动课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个人(或几人)轮流做主持人;让学生在课前自找材料、自我准备并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发挥;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力争使活动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更好。这样的课对主持人,对全体同学都是很好的考验和锻炼,学生正是在迎接考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能力并受到鼓舞的。也许有人会说,让学生自主,那么教师呢?我们说,教师的作用在引导、调控、激励。比如,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要上一堂“向错别字、不规范字宣战”的活动课,教师在定出课题、时间、主持人之后,还应交待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如让同学们广泛搜集,找出错别字、不规范字的种类、原因、危害等等。还可让同学们事后以班级的名义给错别字、不规范字现象较严重的单位(门店)写信。定调之后,就可授权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课余怎样收集第一手材料,活动课的形式、程序等均可让主持人去定夺。教师只是当好顾问、参谋,十分必要时才进行“干预”。当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难度较大的活动课的时候,教师还是要当幕前主持人的。也许有人又会问,有的训练内容,老师讲了又讲,学生还是不会,让学生自主,能行吗?这里有个观念更新的问题。正是老师长期以来“讲了又讲”,包打天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就慢慢变得“不行”起来!其实,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来自我约束力强多了,不必担心他们会出乱子;他们的见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初步形成了评价判断能力,他们喜欢模仿大人,喜欢自主,勇于表现,只要教师调控得当,他们的潜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活动课注重实效,每次活动都给学生较长的准备时间;有的老师一开学就给学生布置全学期甚至全学年的活动课课题,并安排好主持人(也允许学生从中自选课题),让学生平时就去准备,做活动课的有心人;有的实验班教师一轮实验三年时间,便可布置学生在暑假期间做哪些准备,为下一学年的语文活动课打好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做了准备,同学们在对活动课的兴趣和热爱的驱动下,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收到应有的效果。人,有压力才有动力:魏书生老师要求班上学生每人在课间轮流教唱一首歌曲,所有学生为了表现自我,都认真地练好歌、教好歌。有一位学生实在“五音不全”,他就请了一位先生――录音机代他教唱。同学们都被他的创举折服了,为他热烈鼓掌!我想,这就是人的潜能吧――路是人走出来的,而更多的时候是被逼着走出来的;情急之下,往往灵感闪现,问题也就解决了!活动课贵在人人参与,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兴味盎然,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就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活动课经常采用竞赛形式,这符合学生们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我的特点,使人人都为自己、为小组去努力。人人参与,不甘示弱,这不正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浅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实现 篇3

【关键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途径实现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其关键还是在幼儿时期。就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而言,其中如何在幼儿时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体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从我国教育传统和新时期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看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由于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行为往往导致了家庭教育中浮现了很多的问题,引起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例如骄横、人性、自私等等。因此,必须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保障幼儿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做人方面的好习惯、做事方面的好习惯、学习方面的好习惯以及生活方面的好习惯。这四种良好行为习惯包括了幼儿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在幼儿做人方面的好习惯,是一种学会如何做人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在对他人和动物富有爱心、学会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礼貌大方以及乐观开朗,是幼儿重要人格特征培养的重点。在幼儿做事方面的好习惯上,学会遵守规矩,学会做事是其核心理念。主要人格特征体现在遇到困难挫折勇往直前、爱护公物、乐于帮助他人、善于合作、遵守规则等等。在幼儿学习方面的好习惯,学会如何学习是其核心理念。主要人格特征体现在对于学习,需要形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后幼儿生活方面的好习惯,自理自立是其核心理念。主要的人格特征体现在注重个人日常的卫生、养成干净、进餐、睡眠、排泄以及锻炼等方面的好习惯。

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具体实现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原则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原则大体包括游戏性原则、兴趣性原则、教育性、科学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整合性原则以及多接近自然和社会的原则。其中游戏性原则是运用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兴趣性原则是以幼儿的兴趣激发学习为目的;教育性、科学性原则是要求幼师要以一种以教育为目的,科学为依托来选取教学的内容;参与性原则主要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启发性原则是以开发幼儿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原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原则体现在游戏的设计和实验的过程中;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整合性原则要求幼师针对不同幼儿不同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提升个体的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权衡习惯养成教育与和各领域教学的关系;多接近自然和社会的原则要求在幼儿教育上形成一个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创建一个接近自然的学习氛围。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具体实现

(1)以幼儿兴趣为依托,游戏为手段,调动幼儿参与性。以幼儿兴趣为依托,游戏为手段,调动幼儿参与性上,体现在幼儿兴趣、游戏、参与性上。具体来说,要求幼师充分掌握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然后按照幼儿的兴趣偏好制定相关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参与性。采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激发幼儿的兴趣,达到以趣促学、激学的目的,最终的参与性体现在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习惯的养成上。

(2)面向广大幼儿,因材施教。面向广大幼儿,因材施教的培养途径要求幼师从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掌握和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特点以及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针对每一个幼儿的个性需求,提供不同的帮助和教育,强化幼儿学习方法、学习效率的能力,保障每个幼儿在各种的水平上都能够有很大的提升,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3)规范幼儿行为习惯与教师监督严查相结合。规范幼儿行为习惯与教师监督严查相结合是基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特点提出的。在现实生活中,幼师在注重和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幼儿理解和明确什么是一种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此外,每个幼师还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善于在班级中寻找典型,树立一个班级良好行为习惯标兵,促使每个幼儿向榜样学习的动力,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自控能力弱、自觉性比较差,从而出现了幼儿行为习惯时好时坏,反复无常。因此,教师需要监督严查,督促幼儿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幼师监督和幼儿之间互促等相结合,常抓不懈,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持久性,最终达到习以为常的目的。

(4)情景模拟。情景模拟是处于习惯具有情境性的特点而制定的。要求幼师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情景模拟。包括角色扮演、主题活动、偶发事件等方式下的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能够促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之中,通过自我的认识形成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导幼儿养成符合自身与情景相关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良好的幼儿行为习惯,有助于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学业前景,是幼儿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着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广大幼儿能够全面的发展、个性的发展,保障幼儿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戈柔.家园合作教育下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11):43-44.

[2]周若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新模式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2011,14(04):12-13.

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途径探索 篇4

中小学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日积月累, 逐渐形成各种行为习惯。通过学校学习及家庭教育, 使日常行为规范形成理念概念, 用以约束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品德。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识到, 要从小学阶段通过实际训练, 初中阶段继续巩固训练才能取得有效的成果。

在落实和实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 我觉得, 抓规范训练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抓训练, 加深日常行为习惯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从小学生起, 向学生灌输日常行为规范, 关键在于使学生的日常行为自觉地按规范要求去做。要达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从感性着手, 反复学习规范, 让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头脑中贴牢贴实。

1. 训练记忆。

中小学生接受事物较快, 但忘却也快, 所以要通过反复训练, 甚至背诵习惯条文, 可以增强记忆, 加深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 要落实深入到班级, 协同班主任, 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活动, 制定学习规范的制度及要求, 还可以根据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开展趣味性学习, 利用团队活动时间展开人与人、组与组的对阵比赛, 或利用自评与他评的形式, 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一系列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训练, 学生记住了行为规范, 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行为指导。

记、背是为行为服务, 其最终目的是如何按规范内容去做, 于是要行为的执行。这一阶段训练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按规范去做, 便于直观教学。可利用升国旗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学习和陶冶, 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比如学习“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平等待人”时, 讲寓言故事《木碗》:从前有一位老人, 勤劳一生, 晚年体弱多病, 吃饭时常打破饭碗。儿子与媳妇每天吃饭时, 用一个木碗盛些饭菜, 让老人坐在厨房里吃, 不让他上桌吃饭。有一天, 这小俩口看见6岁的小儿子抱着一个木头用力刻着什么, 便问儿子干啥?儿子说:我在做木碗, 你们老时, 也象对爷爷那样给你们盛饭吃。通过这段故事, 学生都明白了故事说明了什么。为了巩固学生的习惯规范, 可以让每个学生结合实际事例例举自己是如何执行行为习惯规范的。

3. 行为落实。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知道了行为习惯的标准, 也知道哪做的对哪做的不对, 但就是缺乏自控力和自我约束力。在这点上, 我是这样做的:在学校的日常行为习惯, 采取自评与他人监督相结合, 一星期一评比, 实行小组积分制;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则与家长定时沟通与交流, 表现优异及进步者在班级进行表扬与加积分。开学的前三周, 每位家长都必须向班主任交流小孩在家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 如实反映。以后如果在家里出现问题或是在学校老师同学发现问题, 再家校沟通合力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督促不力, 则需要班主任勤跑、勤教、勤督, 这样的周而复始,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变化与进步, 也有着很大的成就感, 就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抓训练, 培养学生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1. 常规训练:

(1) 培养学生有秩序有规律的自觉行为, 如马路上右边通行, 自觉排队买东西, 在走廊内上下楼梯不喧闹, 保持肃静。

(2) 见面问好, 说话有礼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义务劳动全员参与, 积极锻炼身体, 多做集体游戏。

(3) 同学之间, 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要能够原谅别人的过错, 不能得理不让人, 问题出现要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 打架、骂人是不文明的野蛮表现。

2. 生活训练。

生活的习惯养成是不易的, 所以在生活训练方面更要紧抓不放, 才能使良好风尚的形成卓见成效。

(1) 习惯训练。卫生整洁, 系鞋带, 收拾书包, 文具摆放, 废物处理等。开始时一天一查一评, 时间长了后, 一周一评, 要训练和督促学生养成文明习惯。

(2) 礼貌用语。如“早上好”, “请您帮个忙, 可以吗?”, “对不起, 请您原谅!”, “没关系”, 这些用语的训练, 会让学生减少摩擦, 养成尊重他人、原谅别人的好习惯。

生活训练通过检查、练习、评比等从一点一滴抓起, 从而形成了爱清洁, 有秩序, 讲文明的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途径, 就是要加强以上各个方面的训练。在训练中, 每进行一个内容的教育时, 学校师生大会是这个主题, 班级主题班会要贯彻讲解, 抓训练, 也是这个主题;召开家长会, 也是这个主题。学校大会、主题班会、家长会等事先要拟定主题, 写好程序, 实施办法, 要及时总结。发现好的事例及典型, 要及时表扬, 大力宣传, 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 促使家长知道, 每个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 达到什么程度,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内外的信息, 对症下药, 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良好途径 篇5

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课题组

报告执笔者:黄春丽

内容摘要:

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关键期,它建立在良好习惯养成基础之上。陈鹤琴先生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小班幼儿处于模仿与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是良好习惯养成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探索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帮助幼儿顺利渡过入园适应期,学会基本生活技能,形成秩序感,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为中大班幼儿园生活打基础,推动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过程中采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案例观察研究法、讲授法、经验总结法开展课研究工作,探索出在一日生活、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及家园共育四种有效途径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 小班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途径

一、正文

问题提出:由于目前国内外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主要针对3-6岁年龄阶段,对于小班幼儿这一成长时期还没有独立、系统的研究与探索。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幼儿园在幼儿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重点与发展目标。《指南》提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而优秀品质的形成需要建立在良好习惯与性格养成的基础之上。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中走出来,开始全新的社会化集体生活,每一个家庭个性化的教养模式以及祖辈过多的参与幼儿教养生活的结果使小班孩子们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自我服务意识,个别被父母过度束缚的孩子甚至还出现一些胆怯,自卑,内向、多动等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幼儿开始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和依赖情感,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关注、安抚、引导与陪伴下完成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到喜爱幼儿园环境的适应过程,因此有必要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的研究相关的研究。

本课题拟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小班幼儿模仿与秩序感敏感

期这一特点进一步探索有效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为幼儿园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希望通过研究与探索总结出翔实有效、系统可行的习惯养成途径与方法,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推动幼儿园保教工作顺利开展,也为今后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目的和意义:

1、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小班幼儿处于秩序感与模仿的敏感期,可塑性强,是习惯养成最佳时期。蒙台梭利提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学习特点,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加强对小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既能够让幼儿在小班的学习生活中顺利渡过心理适应调试期,同时又能学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自信心和自我服务意识,为中大班的幼儿园生活打下基础。

2、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至关重要。好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指出: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都来自童年。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或社会中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学习与活动,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和老师同伴建立积极愉快的情感,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还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3、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促进家庭幸福和谐。在幼儿园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帮助家长认识良好习惯养成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了解习惯养成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和教育理念,让家长学会主动放手,为幼儿营造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及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讲卫生,做事独立、有秩序、有条理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孩子在好习惯中快乐生活,提升家庭教育功能,为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可以让孩子的生活进入秩序化的状态,建立起内在的安全感,实现规则的构建,进而上升到精神的文明。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习惯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概念界定:

习惯: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形成就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

1、探索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的途径与方法,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兴研的专业化学习与成长模式。

2、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出适用于小班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

3、拓展教育思维,形成将良好习惯培养与游戏、教学、生活相融合的教育策略。

育人目标:

1、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转变教师重教育、轻习惯的教育思想,树立“一切皆教育,生活即学习”的教育理念。

2、关注幼儿全面成长,多种途径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礼仪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等养成教育,实现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到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

3、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有效模式,建立良好的家园沟通合作桥梁,搭建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家园共育的平台。保证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持久性、统一化,家园共同努力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工作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找到有效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形成园本化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模式,在全园中、大班幼儿中全方位普及和推广,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真正成为我园教学工作中的常规内容,促进幼儿园每一个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

三、课题研究思路与框架

课题自立项研究以来,幼儿园课题组在总负责人的指导和引领下,扎扎实实的开展各个阶段的研究工作,从幼儿良好习惯培养内容的确定及培养途径方案的制定入手,分三个步骤开展课题研究:

1、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大量阅读儿童教育专业书籍,在过程中坚持学习,寻找课题研究理论支撑与专业指导,并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依据方案针对具体研究内容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认真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结束阶段做好经验总结与梳理,开展经验分享工作。

四、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和措施 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次研究工作提高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教科研素质,吸纳了全新的儿童教育观,实现教师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并辐射到幼儿园其他教师与家长群体,在中、大班进行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经验推广,促进了全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持之以恒的从生活、游戏、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与要求,逐渐帮助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小班下学期孩子们基本建立了良好的常规习惯,如生活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礼仪习惯、阅读习惯、运动习惯、倾听习惯等,在游戏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我服务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各种能力得到提高,身心得到了锻炼与健康的发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培养孩子的同时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中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把孩子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通过家园共育保证了对幼儿教育的一致性,使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形成的好习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在工作中,由于幼儿所在家庭成员结构与文化素养的层次各不相同,在向家长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家长能够在教师的指

导与要求下,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生活中对幼儿过度保护与替代的教养模式,在家庭中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独立做事情的机会,如教孩子自己穿脱衣服,鞋子,自己独立进餐,洗手、洗脚,帮助父母摆放鞋子,自己学习收拾玩具、图书等。幼儿在父母以及教师的共同帮助和指导下,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有一少部分的家长,隔辈老人的溺爱使孩子在家庭里没有获得生活技能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或者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技巧、态度粗暴使幼儿产生畏缩心理拒绝学习,从而导致入园适应缓慢,各方面的习惯、能力照比其他幼儿较差。科学研究发现三岁左右是孩子动手能力发展与意志情感培养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孩子各方面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就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单纯依靠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是无法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与习惯的顺利发展。由于这一原因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研究工作无法全部完成,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领。

此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活动还可以扩展其他培养途径,如在户外运动,语言阅读、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中渗透和开展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探索的内容。

研究内容:

幼儿习惯的形成是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幼儿全面成长,多种途径开展生活卫生习惯、礼仪习惯、运动习惯、阅读习惯等养成教育,实现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到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增强自信、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让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成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小班幼儿处于秩序建立的敏感期,对生活中规律稳定的生活规则易于接受和巩固,根据小班幼儿乐于模仿,依靠感知觉来发展和学习,以及吸收性心智等特点我们确定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途径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在一日生活中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在艺术活动中开展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

3、游戏活动——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

4、家园共育促进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过程和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2015年3月,分准备、实验、总结三个阶段,现将此课题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研究意识。

申报小课题以后,积极组建实验队伍,吸纳了富有经验的小班教师和美术老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根据个人所长和能力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各自职责。课题第一负责人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的管理、研究后的考核;每位实验教师负责落实研究计划、开展研究内容、提供研究信息、总结研究经验等各项工作。

(一)、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前期工作调查分析,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课题具体研究方案。

1、调查小班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背景和现状,分析养成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

2、确立小班幼儿习惯培养目标,本课题将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两个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做到能够自我服务。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探索出适合本园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确定通过一日生活、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家园共育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与探索;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责任分工,根据各自所长和所在班级幼儿年龄特点确定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6月—2015年2月)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期,在家庭中个性化的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们行为习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入厕、饮水、进餐、走路、上下楼梯、午睡、物品归位与整理等各个方面自理能力都较差,需要老师细致耐心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尝试将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融入到孩子们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这一阶段,重点探索如何运用游戏活动、艺术活动、一日生活活动以及家园共育对小班幼儿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进行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一日生活常规赋予生活活动各个环节以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要求,教师要逐步引导使幼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并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每一个生活环节精心地照顾幼儿,同时结合幼儿在生活活动各环节的实际表现,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多实践多体验,以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理自律的能力。

1.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早晚幼儿入、离园时,老师首先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让家长也和老师打招呼,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示范下,讲文明、懂礼貌,逐渐学会主动和老师问好,使幼儿在讲礼貌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使之成为习惯。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的肯定鼓励,对内向不愿表达的的幼儿及时地加以启发、诱导。通过正面鼓励,积极引导,让孩子们在环境的影响下,慢慢内化形成了一种懂礼貌的好习惯。

2.通过故事、儿歌等活动,将习惯培养渗透在入厕、进餐、洗手等生活活动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因此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述绘本故事、唱儿歌,手指游戏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把一些生活习惯要求与规则融入到故事里面,让幼儿学习到正确的规则与做事情的方法,对于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在生活中经常地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整理物品,怎样爱惜玩具,怎样独立思考等等,教师认真地分解步骤教给幼儿。生活中许多枯燥的说教巧妙地编排成故事、儿歌、情境表演、童话剧等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幼儿,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生活中通过榜样欣赏法培养幼儿的洗手习惯。活动前,我们教师组织几名洗手方法掌握的好的幼儿进行示范。(边读童谣,边洗手)让其他幼儿欣赏后,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洗手方法,每天洗手时坚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后,教师再组织别的幼儿来欣赏,使幼儿对自己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榜样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3、利用图示法建立无声的规则。孩子年龄小,人数多,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会有照顾不到的情况,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一些游戏规则,我们绘制出一些简单的规则图示,展示在班级对应的墙饰及区域中,如用四个小脚

印排成一排,孩子们就知道了这是应该排队做的事情;阅读区域里面贴上安静的图片,孩子们看书时就会静悄悄的;在盥洗室里出示了洗手的顺序图孩子们对洗手的过程和顺序一目了然,自然模仿。利用这些孩子们能够读懂的无声语言不仅让孩子们增强了遵守规则的意识,主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减少了教师的说教,让教师们把更多的经历关注在需要的地方。

二、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动手做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各种涂鸦活动和简单的手工活动孩子们总是爱不释手,兴趣浓厚,利用孩子们这一发展特点,我们在小班开展了每周两次的涂鸦活动和一次手工制作活动,在带领孩子们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将习惯养成教育充分融入其中。

1、为孩子创设整洁优美的艺术欣赏环境,让孩子们感受整齐有序的环境带来的温馨和舒适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理情感,还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画室里的展示孩子们的作品,画桌、凳子、窗户、地板颜色的搭配鲜艳而柔和,画具和材料的摆放整齐划一,井井有条。在这种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中,在老师的常规教育指导下,不但约束了孩子们的某些不良行为,还对孩子们起到了一种心灵净化的作用。

2、安静有序的课前准备工作让孩子养成专注安静不打扰他人的好习惯。如设置游戏情境:组织幼儿安静迅速地坐到座位上,或如学习一些小的手指游戏和拍手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用游戏的口吻向幼儿说:“我们象小花猫一样轻轻走到自己座位上,看谁走得又快又轻。”运用音乐信号可以使幼儿吸引注意力,养成良好习惯。

3、通过学习使用美术材料和工具,培养幼儿养成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幼儿受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有限。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更需要学会正确使用画具和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每个幼儿整理自己的彩笔盒,并整齐地放在桌子中间;把剪刀、印章等用具、材料放在不同的工具篮里。并把笔盒比成宝宝的家,要求小朋友画完之后及时送“宝宝”回家。

4、利用结束后的有序整理,培养幼儿良好的收放材料习惯和认真整理的好习惯。孩子们在剪纸撕纸的活动中,经常会将碎纸掉落到地面上,鼓励幼儿将纸宝宝喂到小动物的嘴巴里(画有动物的盒子),孩子们渐渐养成了主动收拾整理物品的卫生好习惯。

艺术活动不仅带给孩子操作和探索的乐趣,还成为孩子们习惯养成的载体,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打基础。

三、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游戏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幼儿一项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动,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在游戏中幼儿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幼儿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至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于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如利用语言游戏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交往习惯;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有个良好的进餐习惯,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活动中,幼儿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进餐习惯较好,桌面、地面较干净,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产生较好的效果。

体育游戏《开火车》、《我是小小指挥员》等活动中培养幼儿排队走路,遵守规则,不推挤等良好行为习惯。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制作了玩具材料标识,用图案对应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整理玩具和物品,在区域中用图案方式绘制出幼儿区域活动的人数,规则等,帮助幼儿直观形象的理解与学习轮流等待,互相分享等规则,培养秩序感。在音乐游戏中,带领幼儿玩开洗车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互相帮助。

角色游戏中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学习说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设计一组游戏,先是“娃娃商场”,请一组幼儿扮演营业员,另一组幼儿扮演顾客,其余幼儿观看;在此类游戏中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热情接待,会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如果发现问题,我们马上请幼儿讨论,再交换角色重复进行。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再请幼儿进行“做客”游戏,让幼儿学会说:“请进,请坐,请喝茶”,在此类游戏中幼儿得到良好的礼貌习惯练习。

教师将要求幼儿养成的一些习惯内容编成小游戏:如请幼儿双手搬小椅子,老师会带领幼儿玩“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如何正确搬小椅子,离开座位时要求幼儿将椅子推到小桌子下面,就请幼儿玩“小椅子回车库”的游

戏。几乎所有的行为习惯都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对于有趣的情景很感兴趣,接受快,忘记的幼儿老师稍加提醒就可以做到了。

对孩子常规要求坚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每一项规则的提出,从一点一滴开始,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班级的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鼓励幼儿培养自我服务能力。

四、通过家园共育,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发源地,只有家园配合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师用耐心的教育态度和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同时发挥家长的积极配合作用,达到共识同步教育。每学期两次家长学校讲座、每月一次家长会,每周一个习惯养成主题,扭转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保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一致性,有效矫正幼儿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

1、每个小班教师设立了家园微信互动平台和QQ交流群,通过微信群请家长将幼儿在家庭中进行自我服务时好的行为用影像记录下来,发到微信群中进行分享,激励每一个孩子和家长积极参与,响应幼儿园的活动,让幼儿的好习惯能够在家庭中延续,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2、成立家长成长委员会,邀请家长进行经验分享交流,为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长提供支持,形成互助共赢的家长成长团体,以保证全面推进班级所有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不断提醒指导家长要当好表率,严以律己,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规范行为来影响孩子,同时对于孩子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促进幼儿积极地培养好习惯。

4、个别指导。对于个别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孩子发展有困难的家庭进行家长约谈,定制个性化的指导方案,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改变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式,为孩子自主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

通过指导家长共同参与,家园配合,互通情况,携手合作,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教师根据幼儿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家长进行指导讲解,达到共育的效果,让幼儿好习惯持续发展,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3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个案、论文、幼儿行为习惯追踪记录等)。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3)接受专家检验,结题。

经过一年时间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教师们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资源,系统学习了正面管教的教育方法,积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养成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思维习惯。面对孩子能做到耐心倾听,认真分析孩子们的行为,感受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探索出对小班幼儿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不同途径,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经过一年的训练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与教育下,基本适应了幼儿园规律的生活,并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能够独立安静进餐,餐前便后主动排队洗手,学会了等待,有礼貌的和老师、同伴问好,游戏中和同伴愉快的交流,不争抢玩具,主动整理玩具和学习用品,给物品归位等等,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品质。不仅喜欢上幼儿园,愿意和小朋友交往,而且有了主动帮助别人的愿望,树立了自信心,为今后中、大班愉快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基础。家长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观念和教育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能够重视并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家庭中习惯的培养,保证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研究方法,大量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幼儿习惯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书籍。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孙瑞雪编著的《儿童敏感期》、《爱和自由》、;《儿童发展心理学》、《正面管教》、《故事知道怎么办》;李跃儿编著的《懂得便是爱》等等,通过阅读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先进理念,全面系统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高了教师理论知识的专业化水平,在后期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现状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对策。

2、调查研究法:在研究初期和中期使用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现状并进行成因分析,保证了课题研究教师能够结合现状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幼儿习惯养成的具体目标和研究途径。

3、案例观察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和案例分析,总结切实可行的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期与总结阶段应用的研究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定期开展研讨工作并积累总结阶段性经验,撰写经验总结报告,每一次的经验总结交流帮助教师及时的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探寻新的解决方法,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5、讲授法:聘请专家、姐妹幼儿园在该领域的资深教师对小班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让教师意识到学习是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情。开展网络专题讲座培训,组织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李跃儿等专业儿童心理发展学视频讲座,转变了教师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理念,建构和丰富了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和文化素养。

六、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对本课题一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扎实理论、提升文化素养。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保证研究质量和效果,订购了专业理论书籍供教师们阅读,每周坚持开展学习研讨会,通过不断的学习,教师们充分了解了孩子们在三岁左右发展水平和行为特点,建立了正面管教引导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为具体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索更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二、拓宽思维广度,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教师们意识到自己旧有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无法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为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查阅文献,了解世界最前沿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每一名幼儿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在生活、游戏、各类活动中既有规则的建立,又在一定范围内给孩子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具体指导,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们依据研究计划扎实做好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细致耐心的教育引导工作,树立教师的行为榜样示范,坚持正面管教和无条件接纳的教育原则,给孩子一个宽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环境,孩子们在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心智和能力,最终顺利实现孩子们行为的转变。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

1、存在的问题: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每天的出勤率会由于幼儿健康状况或

天气状况而受到影响,老师们在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地指导提示,个别幼儿长期整月不来园的会出现重新适应的现象,导致一些习惯的培养缺乏连续性。

2、由于孩子年龄小,家长中依然存在着溺爱包办替代的现象,尤其是老人协助带孩子的情况较多,这就需要老师增加对家长的指导和要求,如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分享会等等。

3、研究时间是由春季开始,有部分插班生入园的现象,孩子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导致许多习惯的培养需要重新开始和反复进行。

后续研究:小班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是为孩子一生成长打基础的,在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良好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鼓励教师们不仅要把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延续应用到实践中,还要坚持在全园进行普及和推广,和中、大班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衔接起来,做到持之以恒,学以致用。

八、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孙瑞雪《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孙瑞雪《爱和自由》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年4月版 刘梅《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美国)简.尼尔森、谢丽尔.欧文罗斯林.安.达菲《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0年9月1日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效途径的探究 篇6

所谓“课堂氛围”,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所呈现出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状态,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课堂氛围的主动权。教师的教学理念、态度、手段、方法、调控措施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从哪些方面做起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

一、以自身的状态促使良好氛围的形成

小学生对教师的课堂状态有敏锐的观察和感知,并将感受到的信息作为自己课堂行动的指导。比如,如果教师一进门就沉着脸或满脸怒气,学生一定会小心翼翼、屏气敛声,这节课的课堂氛围也将沉闷压抑;反之,如果教师一进门就微笑着、满面春风,学生也会心情轻松愉悦,这节课的课堂氛围也将轻松活跃。因此,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从而影响课堂氛围。

教师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带着微笑进教室,以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师生的双重作用下,为课堂定下基本的氛围基调。教师在组织课堂、与学生的互动中,还要做到亲切自然,让学生时刻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运用赏识激励策略:不仅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还要在学生经受到挫折和失败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时刻充满自信,对学习充满成功的渴望。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课堂回答问题过程中,当学生的答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或求异思维时,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当学生能够流畅进行交流时,教师要投以欣赏的目光;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的目光。让学生从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教师还要善于借助肢体语言丰富表达,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呵护,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时,教师不批评却做出侧耳倾听的动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关注;当学生回答出现磕绊时,教师点头示意学生要勇敢,给学生以鼓励;当学生回答很出彩时,教师伸出大拇指给予赞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回答错误很恐慌时,教师轻拍学生的头和肩,给学生以安慰等。

教师以自己的教态来带动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进而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以游戏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对课堂游戏具有很强烈的兴趣,且在游戏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加速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教师奥善于将语文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实现“学中玩”、“玩中学”,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创设游戏,形式要生动活泼且丰富多变,让学生时刻充满新鲜感,真正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对多变的游戏学习方式感到不倦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趣味性,又要注重知识性,让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快速接受知识信息,实现寓教于乐。这才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为营造课堂氛围而娱乐,淡化了课堂的学习功能,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

三、以动手操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充分阐释了多动手操作会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意义。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发动学生动手操作,增加课堂学习的情趣,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语文的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在操作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体验。比如,在字词积累这个版块,只有发动学生制作生字、生词卡,让学生经历制作、抄写、整理的过程,方能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理解以及记忆能力;优美句子和段落的积累,需要学生进行摘抄、剪辑、粘贴等操作活动,在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并反复体味其中的韵味,学生的感受能够进一步加强。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动手操作成果的机会。这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学生操作活动过程的一次回顾,对营造课堂氛围、巩固学习成功都有积极意义。

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悬念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利用在授课前、授课中、课堂结束的时候适当设置一定的悬念或者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的渴望。比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上课伊始就告诉学生“鲁迅是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然后设置悬念:你们想知道他伟大在哪里吗?请随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你就会找到答案的。在授课中,结合文章设计问题:鲁迅的鼻子真是配碰“扁”的吗?教学结束时,告诉学生:关于鲁迅还有很多有趣和有意义的事值得你们关注,下节课我们还会继续探讨。学生会在教师的一系列的悬念中充满学习的激情。

总之,只要我们积极接受新课程的各种先进教学理念,并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彻底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死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说写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的良好途径 篇7

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探索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如对作文命题方式、谋篇、布局、技巧和语言等的探讨与研究。这些努力, 曾取得过一些成绩, 但是较少有突破性的进展;加之其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在可操作性方面, 尚有待进一步规范, 因此作文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既然我们已经在作文教学中进行过太多的战术上的改良却不甚奏效, 就应该在战略上另找出路。笔者对学生的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进行了长时间的教学与分析, 认识到, 如果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说写间的有效结合, 将会明显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作文教学现状

(一)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 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 出现“偏、抄、套”和“假、大、空”的现象。学生作文只会“克隆”, 而不会真情倾吐。现行作文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套作现象, 即一篇作文可以在不同的题材中套用。如《一件难忘的事》这类作文, 可以套用在“难忘的教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等作文题中;惰性心理。选择一些自己较为熟悉的、老生常谈的话题, 如做好事就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这类故事, 缺乏创新;雷同思维。人云亦云, 思维比较狭窄, 想象比较单调;表达不当。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过于质朴, 语感流于平淡, 表达形式单调, 有些文章甚至啰唆冗长却又重点不突出;出现常识性错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积累, 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比如土豆结在树上。学生怕写作文, 认为作文难写, 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该怎么写, 二是作文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二) 导致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

导致作文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个。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学生表达的实际水平、心理特征缺乏了解和研究, 在作文教学中常采用“单一高标准”的写作要求和“过于理论化”的指导方法。有的教师囿于认识和能力, 甚至有意回避深层次的指导, 这样势必陷入“高要求、低效率”的困境。

从作文训练方式来看, 与我们长期采用单一的书面作文训练方式, 忽视口头表达的训练, 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 不能做到二者并重有关。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口头表达的训练只是低年级书面作文的辅助形式, 高年级阶段已没有重视这个环节的必要, 而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写作复杂书面作文的技能。实际上,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不在于简单与复杂。如果只要求说几句话自然是简单的, 假如要求有一定的中心内容, 有一定的说理层次, 这却是复杂的, 有的甚至比写一篇文章更难。因为除了要求表达态度、表情外, 还特别要求思维的严密与敏捷, 而这正是完成高质量书面作文的基本。

二、说写之间的联系

说与写同属人的信息输出活动, 具有密切的联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 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写作只不过“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 “说话是不留痕迹在纸面的文章”。叶老的话通俗简明地揭示了说与写之间的紧密关系。正因为这样, 所以说话说得好的人, 其文章往往也写得精彩;或者是文章写得好的人, 其口才往往非一般人可比。

(一) 说与写的联系分为两方面。

1.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来看

人类是先有口语后有文字, 人们学习语言也是先学会说话, 然后才学习写字, 写文章。比如, 小孩子出生不久就会叫“妈妈”, 可是要学会写“妈妈”这个词却要等到上了幼儿园或小学。

2. 从能力构成的基本因素和思维转化过程看

说与写大致相同。如果就写作的某些方面的能力训练来看, 说则可以部分甚至完全代替写的训练。从思维转化过程看, 人们要把内在的思想形成文字, 必须经过“内孕—内化—词句”的过程, 即把感性的认知, 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 内化为自己的认识结果;这时便产生“有话要说”的冲动, 于是首先外化成口头语言, 再经过加工提炼, 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 就变成准确、鲜明、生动的书面语言。这个过程说明, 口头语言是思想转化为书面语言的一个中转站。

(二) 说写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口头语言是内孕的结果, 又是外化的起始。一个人只有到了“有话要说”的时候, 才会产生写作的冲动, 这时拿起笔来才会“有文可写”。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一文中所说:“ (说和写) 这两件事同出一源, 而说先于写, 必须能说然后能写, 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只是说和写所借助的工具方式不同, 而且写可以将要说的话经过反复推敲, 精心安排内容次序, 比说渗入了更多的理性成分, 因而书面语言显得更精粹。

但是, 这种差别会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影响口头表达, 使书面表达的能力迁移到口头表达中去, 如遣词造句的能力, 谋篇布局的能力, 确定详略主次的能力等。这样, 说和写互相促进, 它们之间的“贫富”距离逐步拉大。王尚文在《语文教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由于口语和书面语相互影响, 口头语感和笔头语感也往往相互渗透, 口语因之可以更加精炼严密, 书面语因之可以更生动活泼。口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书面语的水平, 书面语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口语的质量……”可见, 说和写密切联系, 说是写的基础, 说的话写在纸上就是文章, 二者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 写的事就只剩下把话记下来罢了”。基于此,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通过加强说话训练, 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说写结合的具体途径

(一) 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流畅、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功夫, 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进而推动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必须依照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进行, 从每一节语文课抓起, 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说话训练。

首先, 语文教学要改变“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做法, 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如提问、复述、讨论、表演等, 都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 且容易实行, 又不影响教学。语文课堂要以朗读和口头表达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串起“字、词、句、段、篇”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方式, 加以规范或指导。如就学生表达中用词不当、出现病句、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 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还应加以点评强调, 以引起注意。这样, 把口语训练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久而久之, 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说话流畅了, 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写起作文来自然不会太伤脑筋。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构成写作能力的最关键的能力要素。

其次, 还要倡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走向大自然, 走向社会, 关注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活动, 让他们学会表达, 学会合作, 学会应对, 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饱览美丽的景色, 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说写。如, 春天, 可带领全班学生春游, 让他们亲眼看到美丽的春色, 随后通过“春天的花儿怎么样、小草怎么样、树上怎么样、它们和冬天里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田地里庄稼怎么样、农民伯伯在庄稼地里干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回课堂后,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优美的语言具体地说写春天的美丽景色。比如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带领全班学生去野外放了一次风筝。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口语交际训练:今天放风筝以后, 风筝放得最高的同学要说说自己放风筝的诀窍;没有风筝的同学说说谁的风筝最美, 美在哪儿。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在全班交流时都有不同的认识, 意见纷呈。那天的日记同学们大部分都写得很精彩。这样, 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说, 写的内容更真实具体。学生在玩中学, 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 同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以说促写。

1. 先说后写

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 教师应该及时地把说引进作文训练中来, 将说和写贯通起来, 互相融合, 互相促进。而且, 这样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说话和写作其实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 把想要说的话经过组织整理, 再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从而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 轻装上阵, 对写好作文更有信心。

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但真的落笔写时又老半天写不出几句话。这种情形其实就是还没有想清楚的表现, 只是在心里头有个模糊笼统的“思想团块”。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让学生采取先说后写的办法, 在写前先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清楚了。即作文前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试用口语说一遍, 理清思路, 琢磨话语是否说得通顺, 然后再正式动笔写, 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了。这是因为, 藏在作者头脑里的思想“要拿出来就得把它作为语言”。“所谓想清楚就是形成语言的形式, 所谓想不清楚就是形成不了语言的形成”。作文中先说后写正是利用这一规律, 将学生比较模糊笼统的思想变得清晰, 将流动不羁的思想得到定型。例如, 作文《说秋天》, 在书面作文前, 先让学生“说”。经过讨论, 让个别学生发言, 再有针对性地分析一两个学生的发言, 不足之处予以点拨。由此再进行作文, 学生们感觉就轻松多了。

2. 说中写文

清朝的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即一边吟诵, 一边写作。这是他自己的写作经验。这种写作方法正是让作者置身在语言行为内孕、外化的关口上, 先将思想感情化为可以捕捉的词句, 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 使之实在、明确, 这就成为文章了。其实口念手写的诀窍是许多人写作经验的总结。古人早就有“吟诗作对”的说法。有人问语言大师老舍为什么北京话用得那么纯熟, 他回答说:“我是出着声儿写的。”这种方法之所以是一条十分便捷有效的语言运用经验, 是因为口念手写, 可以使语言内孕进程加快, 迅速转向外化, 锻炼了思维的敏捷, 提高了写作的速度。同时说出口的话, 一般都概念准确, 是非分明, 语气顺畅, 并且还能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判定每遣一词、每造一语, 能否上口、入耳, 是否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像贾岛那样忘情推敲, 像卢廷让那样“吟安一个字, 拈断数根须”的苦吟,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举不胜举的。我们不妨把这种写作方法搬进写作教学的课堂, 定会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活泼流畅起来, 更富有韵味。

(三) 以写促说。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写”既是作业练习, 又是作文练习。学生“写”的能力的培养, 能促进“说”的能力的提高, 培养一定的现场意识。在小学阶段,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领域的扩大, 情感也更加丰富起来。反映在语言使用的选择上, 低年级较多使用表象语言, 高年级逐渐爱用表意和表情语言, 呈现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特征。这种变换和发展通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会写而不敢说”的矛盾。“以写促说”型作文教学能消除这种心理。

“以写促说”具体该怎么做呢?主要通过几个案例来展示。母亲节来临之际, 我要求学生以《感恩母亲》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 回家说给母亲听, 由母亲读后签名交给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 写出观察日记, 说给同学听;就学校新近发生的一件事, 写一则新闻, 讲给同学听;采访一位老人, 替老人写一篇传记, 讲给同学听;把你看过的一场球赛、拳击赛、文艺晚会等,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来, 把班级当成一个舞台或现场, 把同学当成观众, 当众叙述, 培养现场意识……这样既训练了作文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更促进了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和交流。

总之, 说可以较快地检查思考的结果, 从而促使表达者积极思考, 有效地提高思维的敏捷度, 有利于写的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先说后写的作文策略, 可以避免从构思阶段直接进入表述阶段固有的写写停停、思路不畅的毛病。书面作文中的写与修改有利于思维凝重性的养成, 这种能力又反过来促进说的准确、清晰和严密。先写后说, 可以保证说的有序性与完整性, 反过来也促进了写的润色、修改, 在表达效率上都具有加快速度、节省时间的特点。同时, 先说后写, 先写后说, 有利于把握整篇文章的语脉、结构, 表现在议论中, 可以增强语势, 领略什么是“一气呵成”;表现在记叙文中, 可以做到线索清晰、连贯, 语言生动活泼;表现在抒情文体中, 可以使感情抒发得自然、酣畅, 富于感染力, 值得语文教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林一平.重视口头作文训练[N].台州台专学报, 2005_4_12 (A2) .

[2]叶圣陶.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02.

[3]叶圣陶.拿起笔来之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65.

[4]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66.

[5]温慧君.论作文教学中的说写结合[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6]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89.

[7]叶圣陶.文艺写作必须依靠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2:253-255.

良好途径 篇8

加强宣传教育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力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供了灵魂和方向,加强这个价值体系的宣传,就是要使这个价值体系根植于各个社会层面,在最广大的社会公众中家喻户晓、入脑入心,成为每一个体、每一公众的追求,从而为良好的社会心态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整合中西文化资源,树立新型人际伦理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培育与中国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现代市场相适应的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在现实的文化整合与运用中,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整合,以之运用于社会心态的调节与优化。当代中国现代化文化模式要获得进步,既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又要从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有用的营养,并使二者的优点和精华有机融合起来。

3.做好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

当前一些不公平的小事很容易诱发愤怒情绪,从而导致恶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如果有了民众心态监测系统,遇到突发事件就可以快速调查,帮助政府客观地作出判断和准确预测。因此从长远需要看,非常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和疏导机构。坚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人们化解思想情绪,尽早发现和治疗心理疾患。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分配正义的典型体现,它通过再次分配的形式,让社会成员普遍充分享受社会劳动成果。社会保障体系越加完善,社会越稳定;反之则会产生社会问题,从而增加社会失范现象的出现。

1. 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水平

(1)提高城镇社保水平

目前,我国城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占全国从业人员的50%,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占63%,参加生育保险的占9%,参加工伤保险的占15%。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算是相对全面、完善的。但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覆盖城市的全部人口,如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因此,社会保障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需要着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做好城市“低保”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其他困难群众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2)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应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的国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适当提高农村社保支出,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社保,并尽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社保覆盖面积,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3)创新城市农民工的社保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依然保持城乡分割的格局,那些已经实现了非农化的人口,依然被排斥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且与正在建设中的农村社保体系脱离关系。据统计,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2%和60%,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不足20%和31%。

城乡社保制度的二元性,使城市农民工无法进入城镇社保体系,也无法化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尤其是“民工潮”带来的社会不安定,造成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预期成本增加和心理负荷增强。

(4)加快社保法制建设

建立和发展社保制度,必须与立法同步。加快制订出台《社会保险法》及配套法规。健全的社保制度使人民的基本生存得到保障,进一步降低人民的收入差距和失业等与自己生存有直接关系的社会敏感问题,转而关注其他社会问题。

2.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应当由政府主导并承担主要职责。首先,要加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等形式,承担大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其次,要发挥政府在城乡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3.增强社保体系的公平性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要在坚持并巩固普惠性的基础上,增进公平性。比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应弥合城乡待遇差异,实现企业与事业单位双轨制“并轨”,逐步消除不同人群在基本保障上的不公平。此外,社会福利也是体现公平的重要方面。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整合,打破社会福利制度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人群分割状态。二是要加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会保险之间的配套衔接,形成梯形保障结构,促进各个相关政策的措施在保障政策、保障对象、保障资金、保障标准、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动、互联和互补,形成整体推动力。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变低收入阶层的不满心态

(1)完善财税体制。通过完善财税体制,逐渐扭转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政府支出侧重生产性的趋势,从而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要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建立综合和分类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调整税收差距,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适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另外,加快慈善事业发展,用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公益性、慈善性基金发展。

(2)增加就业机会。一,加强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与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登记及统计制度,加强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劳动力供求情况、城镇失业率等反映就业情况的主要指标的监测和调控,为失业预警及调控提供依据;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固现有就业岗位。有效开展对非正规的劳动组织的引导和服务,并为非正规的劳动组织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性服务,以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3)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围绕产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包括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力流动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二是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本供给为目标,推进中小企业贷款工作为主线,建设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改善融资环境、拓展融资渠道为重点,努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使中小型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

(4)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以及城镇的转移。二是完善农用地流转制度和使用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低保补助标准,扩大享受低保补助的范围,落实残疾人补贴、物价补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体的直接救济与援助力度,努力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上调农村养老金标准,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科学配置社会资源,逐步形成大众共享的公平环境

(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教育资源在不同城乡之间分配非常不公平,城市教育投资多,教育发展水平高;农村、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少,教育发展落后。因此,政府除了通过经济手段二次分配调节外,还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以便提高贫困群体应对经济失衡的能力,改变落后地区和贫困群体收入低的状况。

(2)就业机会的公平。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其实质是要在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科学的配置。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地区和所有制等方面的市场分割。

(3)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机会公平。重点加强基层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以预防为主、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重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和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方便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4)分配保障性住房的机会公平。一是要保障基本住房需求。二是要公正程序。三是要公开过程。全面公开透明,要坚持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社会和媒体全方位监督。

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1.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1)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实际工作能力。要善于学习,熟练掌握涉及人社工作的政策法规。通过加强专业化的理论实践和培训,开展职业道德理论学习,逐步提高人社部门的综合服务素质。

(2)优化工作方式,尽可能缩短回应诉求的期限,提高办事效率。劳动者反映自身愿望和诉求,政府部门作为回应方,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及时回应,减少诉求的中间环节,缩短诉求周期;充分利用网络的渠道,以网络发言人的角色回应劳动者诉求。

2.改进工作作风,积极应对劳动者的诉求

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态度和做法,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抓一手资料和信息,主动地宣传法律法规,主动地解决疑问和矛盾,主动地发挥督查作用,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渠道。

3. 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机制,创新工作载体

要从根本上解决保障诉求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利益诉求机制,扫除影响诉求渠道发挥作用的障碍,让诉求渠道起到表达、上传、了解民意的作用。除了保证利益诉求渠道通畅以外,目前还需要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多元利益表达机制,满足劳动者利益诉求。

4. 引导公民依法表达诉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当一些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侵犯时,公民有权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合理诉求合法表达,要求诉求内容合法与表达方式合法两者必须统一。只有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诉求,合理合法的诉求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学者谈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炫富装穷频现》,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1/2988727.shtml,2011-04-21。

[2]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4-28。

[3]王俊秀、杨宜音:《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吴志明:《大调解:应对社会矛盾凸显的东方经验》,法律出版社,2010。

[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8]胡联合:《中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红旗出版社,2009。

初中生良好阅读技巧有效的培养途径 篇9

一、引导学生从语境着手开始阅读

部分学生阅读英语材料的速度特别慢,学习效率很低。之所以阅读速度慢,是因为他们不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文章,把时间浪费在翻译某一个单词或者某一个句子上。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语境着手理解文章。

例如教学Robot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篇英语材料。该英语材料的片段如下:

Although these points make sense, it is clear that Wikipedia cannot be used as a legitimate source be-cause Wikipedia is not accurate and no one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it, and it can be reedited by anybody.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该英语材料的结构。学生可能不一定掌握材料中所有的单词,但如果能够结合上下文进行全文把握,仍然能领悟出它讲述的是维基百科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每一篇英语材料和每一个英语片段都有其主题。在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宏观地把握一个主题,理解整篇文章要描述的意思。只有以这种方法阅读,才能加快阅读速度。随着阅读量的加大,英语知识也会不断累积与增容。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语境的角度出发把握整篇英语材料,而不必拘泥于个别单词和句子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从逻辑着手开始阅读

有学生提出,有时由于看不懂某个关键的词汇,无法理解整段话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如何解决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逻辑的角度着手,学会猜测英语材料的意思。

例如教学Friends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段英语对话。该对话的片段如下:

B: What does an interpreter need?

A: I think he/she should acquire oral fluency, ability of quick remembering and noting, meanwhile be famil-iar with both foreig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这名学生不理解interpreter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重逻辑来猜测这个词的意思,首先前文提到Japanese一词,那所谈论的应是日语学习方面的事;interpreter的构成方式是-er,可见指的是一种职业;下文又谈到该职业需具备流利的口语、速记和速写能力,并要熟知国外文化,于是可推测这个词为“翻译、译员”的意思。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中注意到“WWhhaatt ddoo......”、“II tthhiinnkk......”、“--eerr”这类特殊的句型和词汇,结合上下下文文逻逻辑辑猜猜测测文文本本的的意意思思。。

初中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中注意到文本上下的关联性,学会通过结合上下文逻辑猜测和理解不认识的词汇、不熟悉的句子。这种阅读方法能帮助学生突破英语阅读的难关。

三、引导学生从积累着手开始阅读

学生在通过英语阅读的方法学习英语时,总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有质的飞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效积累。

例如教学Food时,教师给学生两段英语材料。第一段英语材料为:

The article“Sham or shame: Rethinking China’s milk powder scandal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is talking about the scandal of the stained milk in China which caused 9 infants dead and thousands of infants injured.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英语材料。第二篇英语材料同样是讲食品安全的问题,只是叙述角度不一致。此时学生会发现两篇英语材料有很多相同的词汇,只有少部分的词汇不同。由于两篇英语材料的内容很近似,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篇英语材料之后,就不再畏惧学习第二篇英语材料。此时他们能结合学习第一篇英语材料的经验迅速掌握第二篇英语材料中的知识。

这是一种“一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教学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用这种阅读方法学习英语,学生将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某一个领域的英语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用“一点突破、全面展开”的方法积累知识,能加快学生吸收英语知识的效率,让学生乐于自主地阅读英语材料。

总结:

良好途径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学习兴趣,培养兴趣

在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改变了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有别于学龄阶段儿童。它重在利用游戏和活动来促进幼儿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全面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纲要》中一再强调:科学地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索欲望。因此,在幼儿早期教育阶段,无须过多进行学习和技能训练。我们在引导孩子开展游戏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愿学乐学的兴趣,努力帮助幼儿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帮助幼儿增强成就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有效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和学习兴趣,才能提供幼儿探究“未知”世界的不竭动力。因此,不管是发现与培养幼儿的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必须抓住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一定要尽可能恰到好处地给孩子更多鼓励。一般来说,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对成功的紧张或失败的担忧,情绪是放松的,他们任意摆弄玩具材料,按自己的想象扮演角色,反映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他们在游戏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发展成就感。成功的体验会成为幼儿不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探索、发现创造的动机。成就感与自我概念相联系,是主体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与体验。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行动,会不断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享受成功的乐趣。在这种活动性学习中,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探索问题的兴趣不断激发,幼儿也逐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可。

二、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幼儿探索问题的兴趣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要不断加强游戏活动的比重。根据幼儿园游戏的特点,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也要不断拓展规则性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等。应该说,这两类游戏各有各的特点,对于幼儿的发展也各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比例,在这两类不同的游戏中精心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幼儿好奇探索问题的兴趣。我体会到,只要能够突出学生主体,让游戏给幼儿带来快乐,就能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有一次,我们开展动物主题的游戏创编,然后师生一起在表演区表演。大家把这个游戏叫作“森林里的运动会”,尽可能让每个幼儿都参与。结果,游戏中有一头大象,两只老虎,三只野狼;还有狐狸小姐,小孔雀,一群顽皮的小猴,……尽管孩子们发挥想象,安排了很多角色,还是有少数小朋友没有分到角色,无法参加游戏。于是,有的孩子说:“没分配到角色的小朋友可以当背景中的大树、小花,还可以做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这时,又有小朋友产生了疑问:“那你们长的也不是月亮、太阳、星星和云彩的样子,我们怎么知道你们演的是谁呀?”“对!”“那怎么办?”这时,孩子们全都想到了:“做道具!”说着,孩子们开始动手了,小狐狸的鼻子用挂历纸剪成三角形,眼睛用牛皮纸剪成相连的、斜方向的菱形。老虎的皮毛是用毛线粘的,爪子用挂历纸卷成卷儿,前面剪成锯齿形,套在手上,很锋利。对于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孩子们采用硬纸板做的头饰,让老师写上字儿,便于大家辨认。就这样,在民主的、开心的氛围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做好了游戏准备,演出开始了。由于这次游戏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孩子们的主动性,演出非常精彩,他们感到十分自豪,体现了成年人想象不到的幼儿创造力。

三、注重环境因素,让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也强调了幼儿和环境的互动,把它当作做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实践过程中,为了真正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有效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学习和发展,我们尝试探索新的游戏方式。比如,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超市”的主题活动。在布置主题环境时,我们发动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布置,要求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孩子说:“我去过'大润发',那里的商品齐全、品种可多了!广告也很多,挂满了商场呢……我们的超市也要有自己的广告。”还有的孩子说:“我家附近的超市是欧尚,不是大润发,里面的商品可多了!”……结果,大家举出了家乐福、大润发、欧尚、沃尔玛等大超市,还说出了自己家里在超市中经常购买的物品。这就为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他们的创造力由此逐个引发出来。最后,还发动大家把超市中买的物品带到班级来参与游戏。孩子们便从家带来了牛奶、牙膏、饮料等,还有许多超市的宣传册……孩子们用一双充满智慧的小手把环境装饰得十分漂亮,充满了天真和童趣。

其次,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和周围环境互动,我们开展了教学研究,采取了一课多磨的教研方式,探究如何在游戏中从感知开始提升幼儿的认知。首先,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和感官与外部事物互动,用吮吸、触摸、抓握、推拉等,建立起自己初步的认知结构。然后,进一步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内部的思维运演。如在角色游戏中,要求幼儿立足于特定的角色,采取眼看、耳听、口尝、手摸等方法,来了解各类事物的性质。在上学期《下雪了》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就没有简单地讲解冰雪的知识。相反,我们强调了幼儿的感知,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带领孩子们去雪地里玩雪。因为玩过雪的孩子,知道雪放进嘴里与捏在手心里的感觉和变化是怎样的,知道雪球会越滚越大,而雪团扔出去会散开的,同时也知道了冰雪随气温的升高是会融化的。因此,通过为孩子创设各种各样的游戏情境,让孩子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增加感性认知。针对幼儿思维直观性强的特点,我们经常在游戏中采取实物及真切的情景,重视为幼儿形象思维提供载体。坚持这样做,幼儿就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有效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

上一篇:儿童的美术教育下一篇:视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