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统计

2024-08-05

学生成绩统计(精选十篇)

学生成绩统计 篇1

问题的提出

R语言是由S语言发展而来的一种专门用于统计数据分析的编程语言,在全世界的大学教学中得到了极大的使用。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开源免费,可以自由的在网上下载使用,并且功能强大,可以处理专业的数学建模问题[1]。在以往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中,大学教师一般都使用Excel、SPSS或者SAS等专业的软件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这些软件操作界面复杂,并且都属于商业软件,需要去购买其版权。R语言不仅操作界面简单,而且其功能非常强大,可以处理专业的数据统计问题。本文正是利用R语言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够很好的得出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

具体的实现过程

学生成绩的输入和保存一般在Microsoft Excel中进行,Excel操作简单,任何人都会使用和操作,但对于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功能较差。下面以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12级数学(精算)专业学生的某门课程考试成绩为例,来说明如何将Excel中输入的数据在R中调用显示。首先,在R中调用Excel中的表格需要安装一个数据包RODBC,然后利用函数library(RODBC)加载这个数据包,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图1表示通过镜像成功的安装了数据包RODBC,图2利用函数library()加载并连接了学生成绩登记表的Excel表格,这样原Excel的学生成绩表格将在R控制台中显示出来。由于R并不能很好的显示中文字符,所以需要把各项成绩定义一个英文的变量名,在这里三次平时作业定义为x1,x2,x3,期末成绩定义为grade,如图3所示。

对于成绩统计各项指标的选择,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的特点,选取了成绩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极差、方差及标准差,成绩正态分布性Shapiro–Wilk检验等描述性统计指标进行相应的计算。由于计算结果可能产生小数点后位数过多的情况,在这里利用round()函数进行四舍五入的计算。

图4中显示了每个学生的学期末总成绩,三次作业算作平时成绩,占30%的比例,期末考试成绩占70%的比例。然后计算期末考试成绩的各项指标,从图中可以看出,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为78分,最高分86分,最低分63分,极差为23,方差为40.36957,标准差为6.353705。最后利用Shapiro–Wilk统计量作期末考试成绩的正态性检验,这种方法被称为正态W检验方法。图4中显示了W值为0.8602,P值为0.003405。当P值小于某个显著性水平α(比如0.05),则认为样本不是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否则认为样本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2]。P-value=0.003405<0.05,则认为期末考试的成绩不具有正态分布性。

结语

学生成绩统计常用函数公式 篇2

优秀率: =COUNTIF(C2:C47,“>=85”)/COUNT(C2:C47)要注意,前后两个公式不一样

2及格率: =COUNTIF(C2:C47,“>=60”)/COUNT(C2:C47)注意事项同上.3

双(多科)优秀人数统计: =COUNTIF(C3:G3,“>=90”)

其中”C3:G3”为电子表格横向成绩数值区域.结果为2或3说明有2或3科成绩优秀.4

双科(或多科)优秀率: =COUNTIF(K2:K46,3)/COUNT(K2:K47)

其中数字”3”,说明结果是三科均为优秀的百分比.5统计显示”优秀,良,及格,不及格”: =IF(C2>=85,“优秀”,IF(C2>=75,“良”,IF(C2>=60,“及格”,“不及格”)))=IF(C2>=85,“优秀”,IF(C2>=75,“良”,IF(C2>=60,“及格”,“不及格”)))其中文字要半角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要英文状态下输入.6

利用excel条件格式让不同分数段显示不同颜色

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单元格中的数据,达到什么条件,如高于60于即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及格与不及格希望用不同颜色来区分。让符合某种条件的数据以不同的颜色(字符颜色或填充颜色)显示出来,对于这种要求,我们可以用“条件格式”来实现。

下面,我们以业绩表为例,让大于等于90分的业绩数值以“蓝色”显示出来,让小于60分的业绩数值以“红色”显示出来。

1)、选中业绩所在的单元格区域,执行“格式→条件格式”命令,打开“条件格式”对话框。

注意:在选取较大的单元格区域时,可以这样操作:单击鼠标,选中区域的左上角第一个单元格,然后拖拉滚动条到区域的尾首,按住Shift键,单击区域右下角最后一个单元格。

2)、按第2个方框右侧的下拉按钮,在随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大于或等于”选项,然后在后面的方框中输入数值“90”。

3)、按下“格式”按钮,打开“单元格格式”对话框,在“字体”标签中,按“颜色”右侧的下拉按钮,在随后弹出的调色板中,选择“蓝色”选项,确定返回。

4)、单击一下“添加”按钮,添加一个“条件格式”,再仿照上述

学生考核成绩数理统计分析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考核成绩 统计分析 模式 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58-01

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作出科学、公正评价的前提条件,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与效果的手段之一。教师对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既是一个结果评价,同时也能反映教与学的效果过程。它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有助于发现自身施教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并针对性地改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往往采用完成试卷方式获得。考核试卷一般由多种题型构成,每一题型又有多个小题。教师依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答题结果评判后给予得分的总和即为考核成绩。当然,试题的难易度也会对成绩造成影响,故这里的考核试卷是指标准参照考卷,即以体现课程教学目标标准作业为基准的试卷。如何全面、科学而公正地评价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现提出一个数理统计分析模式,以求探讨。

该模式设计的主体思想是:描述总体成绩的分布,计算总体均分,比较各题型对成绩的影响,找出得分或失分关键题,分析原因。个体成绩的评价,则先确定其在总体中的排名,再进行比较。

1 总体成绩的统计分析

总体成绩指参与考核的所有学生的整体成绩。它的分析有助于评价不同班级、不同课程和不同时间(年度)的课程教学情况,还可通过各题型和各题之间的比较,评价学生整体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1 总体成绩分布

意义:评价学生成绩的整体水平,确定一定比例人数的分数范围,即学生的成绩在多少分数段范围内所占的百分比。如60~69分数段内的学生占21%。方法:按分数段编制频数表,统计各组的人数,计算构成比,直接反映各分数段人数所占的比重,也可用表格和图形方式显示。图形有构成比直条图、圆形图等。

1.2 总体平均成绩

意义:反映学生课程考核成绩的集中趋势及总体水平。有时还可依此确定合格标准,决定个体成绩能否通过,以消除试题难易程度造成的影响。方法:可选用算术均数和中位数两指标求得总体均分,再根据标准计算合格率。应用时总体均分偏高或偏低,都要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寻找原因。

1.3 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判断题型因素对得分的影响,分析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推断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步骤一:求出转化系数,将各种题型的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转化成100分)。步骤二:将每位学生该题型所得分数乘以转化系数,得该题型标准化得分。如:填空题总分为20分,某考生得12分,求得的转换系数为100/20=5,该考生填空题标准化得分为12×5=60分。依此类推,求出各题型的转化系数和标准化得分。步骤三:分别求出各题型标准化得分的总体均分;步骤四:运用单因素分组的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判断各题型得分的差异。若结果具有显著性,即可确定学生的主要得分(或失分)题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得分(或失分)的原因。

1.4 主观题与客观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主观题和客觀题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以推断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描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妥当。方法:同前,只是将题型分为两类,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总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分别求出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标准化总体均分,再进行两均数间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1.5 主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在各题型成绩差别有显著性的前提下,比较主观题内部各题型的得分情况,能更具体地分析出各主观题型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同时还为进一步确定影响学生成绩的具体小题提供依据。方法:将属于主观题的各题型的标准化得分进行比较,判断均分差别的显著性。

1.6 客观题各题型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及方法同主观题,对象为客观题内部各题型。

1.7 同题型内部各小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意义:确定学生总体得分最多或最少的具体题目,从而推断学生总体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在同一题型中对各小题的得分人数统计比较。

1.8 多班级同课程成绩的比较

意义:分纵、横两方向比较。纵向比较指按时间先后进行不同年度同课程间的比较,可评价同一或不同教师间教学水平随年度变化提高的程度,也可评价采用同一或不同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及不同年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横向比较指同年级、同时间内各班级的比较,可评价不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也可反映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方法:计算各年度各班课程成绩的均分,并进行差别的显著性检验,描述各班成绩分布情况。

1.9 不同课程之间的比较

意义:评价不同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各课程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方法:比较各课程间的总体均分及成绩分布情况,判断差别的显著性。

2 个体成绩的分析

意义:评价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分析原因,为提升个体成绩提供数据依据。方法:用均数±标准差的方法,确定个体成绩在总体中的地位,统计主、客观题及各题型得分情况,找出主要失分题。

学生成绩统计 篇4

关键词:数据链接,粘贴链接,小型数据库

1 引言

为了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情况作出科学的定量评价, 学生成绩在汇总以后要进行学分计算、正态分布分析以及制作不同报表等, 这需要花费教师大量宝贵的时间。借助电子表格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进行学生成绩管理, 可以使学生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自动化, 减轻教师的重复工作量,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建立工作薄

2.1 新建“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薄

新建“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工作薄, 依次建立成绩输入表、统计表、试卷分析、系学生成绩单和学生成绩单。如图1所示。

2.2建立表格数据链接

选择“成绩输入表”表格数据, 【复制】→【选择性粘贴】→【粘贴链接】至“统计表”、“系学生成绩单”、“学生成绩单”表格相应单元格, 建立“成绩输入表”表格与“统计表”、“系学生成绩单”、“学生成绩单”表格之间数据链接。

在完成数据链接后, 空白的链接数据单元格显示“0”, 单击【工具】→【选项】, 取掉【零值】对话框【对号】可以消除公式单元格中显示的“0”。

2.3 建立成绩统计分析图表

根据成绩统计需要, 在统计表格中输入函数公式, 计算出不同的分析数据, 然后根据分析数据创建成绩分布直方图表。如图2所示。

2.4学生成绩中“优秀”与“不及格”情况提示

在“系学生成绩单”表格“总成绩”单元格中单击鼠标右键, 执行【设置单元格格式】→【数字】→【自定义】命令, 在类型对话框中输入“[红色][<=59.499]G/通用格式;[蓝色][>89.5]G/通用格式;[黑色]G/通用格式”, 单击【确定】。当学生成绩小于5 9.4 9 9时, 以红色数字显示报警;当学生成绩大于85时, 以蓝色数字显示;其它以黑色数字显示。这样使老师对学生成绩中的“优秀”与“不及格”情况一目了然。

2.5 利用函数功能计算学分

根据学分计算办法, 不同课程学分不同。例如:物理3个学分, 低于60分不计学分, 大于等于60小于65分计“3*1”个学分, 大于等于65小于70计“3*1.5”个学分, 大于等于70小于75计“3*2”个学分, 大于等于75小于80计“3*2.5”个学分, 大于等于80小于85计“3*3”个学分, 大于等于85小于90计“3*3.5”个学分, 大于等于90计“3*4”个学分。因此在“系学生成绩单”表格“学分”单元格输入公式“=IF (H6="", "", IF (H6<=59.499, "", IF (H6<=69.499, $K$3*1.5, IF (H6<=74.499, $K$3*2, IF (H6<=79.499, $K$3*2.5, IF (H6<=84.499, $K$3*3, IF (H6<=89.499, $K$3*3.5, $K$3*4) ) ) ) ) ) ) ) ”可以根据总成绩自动计算出学分。

2.6 软件调试

在“成绩输入表”表格输入数据, “统计表”、“系学生成绩单”、“学生成绩单”表格数据同步更新。若发生成绩错误, 修改起来特别方便。在【选择性粘贴】→【粘贴链接】数据时, 应特别注意单元格数据的对应, 以免发生单元格错位导致严重的数据错误。

执行【编辑】→【链接】→【启动提示】命令, 选择“不显示警告, 但更新链接”, 单击【确定】。这样可以取消每次启动Excel软件时自动弹出的数据链接是否更新选项对话框。

2.7 保护工作表

为防止系统使用过程中误操作修改系统内容和格式, 需要对表格中水表表数以外的数据进行保护。选择需要保护的单元格, 点击鼠标右键, 执行【设置单元格格式】→【保护】→【锁定】命令, 对不需要保护的单元格则在【保护】对话框中取消【锁定】和【隐藏】选项。然后执行【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命令, 选中要保护的选项, 最后输入密码确认。这样, 如果发生误操作, 系统拒绝执行, 从而保证了系统结构和数据安全。

3 结束语

应用上述方法, 无要专门学习复杂的数据库知识, 即可在普遍应用的Excel界面开发工资管理、学生成绩管理、小区水电费管理和实验数据分析、工程预决算等小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随时根据工作需要扩展系统功能, 轻松实现专业软件才具有的数据自动交换与处理功能。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轻松玩转Excel电子表格与数据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

[2]Excel研究组.Excel2007函数与公式应用大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

WPS表格自动筛选统计学生成绩 篇5

图1 学生成绩表

下面就来看看WPS表格中的自动筛选功能是如何帮我快速完成成绩统计的。

WPS表格的自动筛选操作非常简单,选中表格中任意单元格,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自动筛选’命令。此时,每一个列标题右侧均出现一个下拉按钮。

要求A:列出英语成绩为98分的学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英语’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98’即可。如图2:

图2 英语成绩为98分的学生成绩

注意,这时英语成绩不是98分的学生成绩都被隐藏起来,并不是被删掉了。自动筛选后的结果是只显示满足指定条件的行、把不满足指定条件的行隐藏起来。

如果需要显示全部,那么请执行‘数据’菜单中的‘筛选’-‘显示全部’命令

要求B:列出政治成绩在60分以上的学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政治’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自定义’,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选择‘大于’,输入‘60’后单击‘确定’,

如图3:

图3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

要求C:列出语文成绩大于等于60分并且小于85分的男生成绩

操作步骤:点击列标题‘语文’右侧下拉按钮,选择下拉菜单中的‘自定义’,弹出‘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选择‘大于或等于’,输入‘60’,选择‘与’的关系后,选择‘小于’,输入‘85’,如图4 :单击确定。

图4 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

点击列标题‘性别’右侧下拉按钮,选择‘男’,这时,只是鼠标轻轻点击几下,符合要求C的结果已被筛选出来。如图5:

学生成绩统计 篇6

关键词:Excel;教学管理;成绩统计分析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22-0065-03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成绩管理与分析是考察教师和学生教与学情况的重要工作。目前,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是采用Excel进行处理,但他们大多只是用了Excel的表格功能,计算功能用得相当少。实际上,Excel中的公式及内置函数,为数据的分析与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管理中,特别是在成绩的处理和统计方面,利用Excel的强大功能完全可以实现复杂的成绩统计分析。它还有高效、灵活的编辑手段、直观的界面设计方法和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

本文讨论的是利用Excel,不写程序实现成绩统计分析的系统。该系统具有:单次多科考试成绩管理、整体成绩统计分析、任意科目按班级进行对比分析、任意科目分数段对比分析图等功能,该系统工作簿整体效果如图 1所示。现举例说明制作过程。

一、建立工作簿、工作表及各图表框架

先创建一个成绩管理系统工作簿,右击工作表标签“Sheet 1”,改名为“成绩管理系统”, 再按图 1所示格式,在此工作表中建立考试成绩册、学生整体成绩统计分析表、单科成绩按班级对比分析统计表和图。

二、 设置“考试成绩册”

1.设置表头内容

为了使此表能扩展到较多的课程进行成绩管理,可以多预留一些成绩列,在此图中L和Q列间预留了4列,这4列的标题可以暂时不输入表头,当然,使用时还可以按实际的考试科目设置表头和输入具体的成绩,不用的列可以先隐藏起来(不能删除),这将不会影响下文所描述的公式的定义。

2.设置学生总分、平均分公式

由于预留了一些成绩列,故可在Q5单元中输入总分公式:=SUM(E5:P5)。

同样,可以在R5单元中输入平均分公式:=AVERAGE(E5:P5),但此公式是假定各科以100分制为前提的。为了使此表统计功能更通用,可以为不同的科目设置不同的计分制,为此可以在成绩统计分析区的Y5至AJ5分别设置各科目的分制,如果各科的分制不同,则在计算平均分时,要将各科折合成100分制再计算。因此,要使此表变得更通用,则R5的公式就定义为:=AVERAGE(IF(Y$5:AJ$5>0,E5:P5*100/Y$5:AJ$5)),输入后按Ctrl+Shift+Enter离开此单元,即完成了数组公式,公式会自动用一对大括号括起来(下文中用大括号括起来的公式表示数组公式,输入方法与此处相同),显示形如:{=AVERAGE(IF(Y$5:AJ$5>0,E5:P5*100/Y$5:AJ$5))}。公式的意义是:对分制>0的科目(即考试的科目)的成绩乘以100后除以分制(即转换成100分制)后再求平均值。

3.设置总分名次公式

名次是学生成绩管理中重要的指标,一般是按总分排名,但并不一定要按总分排序,只要统计总分这一列中比当前行的总分多的记录数就可确定当前学生的名次了,为此,只需在S5单元中输入名次计算公式:=COUNTIF(Q:Q,">"&Q5)+1 。

4.设置单科名次公式

此表可以计算任意科目的单科名次,为此,可将AE20作为指定统计科目的单元,使用时可以在此单元格中输入要统计的科目名称,AF20中将自动用公式=MATCH(AE20,E4:S4,0)计算出此科目的序号。为了按指定的科目计算学生的排名,在T5单元中输入名次计算公式:

=COUNTIF(INDEX($E$1:$S$2004,0,AF$20),">0"&INDEX($E$1:$S$2004,ROW(),AF$20))+1

在T4单元中输入公式:=AE20&“的名次” ,则单科名次的标题将自动根据AE20中输入的科目变化。如果AE20中输入“语文”,则AF20中值为:1,T4中将显示“语文的名次”,T5中的公式相当于:=COUNTIF阶段(E:E,">0"&E5)+1,表示统计语文这列中比当前行的值大的记录数,加1后即为该生语文的排名。

5.复制公式

将以上设置好公式的Q5:T5这四个单元内容复制到以下若干行相应位置(也可以通过使用填充柄复制)。此表可以处理一个班的成绩,也可以管理一个年级的成绩,只要将Q5:T5依人数复制相应行数即可,当然也可以多复制一些行作为预留,多余行将不会影响各种统计公式的计算结果。为了考虑通用性,本文复制至第2004行,这样最多能统计2000个学生成绩。

三、设置“学生整体成绩统计分析”表

1.定义表头科目公式

在Y4:AJ4中输入公式引用成绩册中的科目,不必重新输入科目名,为此可以在Y4中输入公式:=E4,并将此公式复制到Z4:AJ4单元中。

2.设置考试科目分制

先在Y5:AJ5中输入各科目的总分(即定义分制),没有考试的科目的分制设置为0。并在AK5中设置各科总分和公式:=SUMIF(E5:P5,">0",Y5:AJ5)。然后在AL5中输入平均分计算的分制:100。

3.设置单科各项统计公式

在Y6至Y16中输入语文科目的各项统计公式:

=AVERAGE(E:E)

=MIN(E:E)

=MAX(E:E)

=COUNTIF(E:E,"<"&(Y5*0.6))

=COUNTIF(E:E,">="&(Y5*0.6))-Y11-Y12-Y13

=COUNTIF(E:E,">="&(Y5*0.7))-Y12-Y13

=COUNTIF(E:E,">="&(Y5*0.8))-Y13

=COUNTIF(E:E,">="&(Y5*0.9))

=COUNTIF(E:E,">="&(Y5*0.85))

=1-Y9/SUM(Y9:Y13)

=Y14/SUM(Y9:Y13)

并将这些公式复制到AL6:AL16中,以使这些统计项扩展到其它科目。

4.调整AK6:AL9的公式

由于成绩册中预留了多余的行,而这些行中的总分及平均分均为0,在统计平均分、最低分、不及格人数时均会将0统计进去,故在进行这几项数据(AK6:AL9)统计时,公式应该重新调整,调整的方法是:将这几项统计中Q:Q改为Q5:INDEX(Q5:Q2004,$Y23,1),R:R改为R5:INDEX(R5:R2004,$Y23,1),其中INDEX(R5:R2004,$Y23,1)表示最后一项有效平均分的位置,当然也可以直接修改为形如Rx具体的单元地址(x表示最后一条记录的行号)。

四、设置“单科成绩按班级对比分析统计”表

1.设置统计科目及成绩册的有关参数公式

为了使本表更通用,能按任意科目进行整体统计分析,可将本表中AE20设置为指定科目的单元,用户在使用时,只要在此单元中输入E4:S4中任意一门科目,此表将可按指定科目进行统计,形成按班级对比分析表。为了便于其它公式的编写,要计算出指定科目在E4:S4科目表中的序号,故AF20中公式为:=MATCH(AE20,E4:S4,0) ,找出指定科目的分制,以便给单科统计表中其它公式引用,故在AH20中输入公式:=INDEX(Y5:AL5,1,AF20),计算出成绩册有效行数,故AL20公式为:=COUNTIF(C:C,"<>")+3,由于有效行数是按姓名进行统计的,故有效的学生记录必须保证姓名不为空,无效的学生记录保持学号、姓名及各科成绩为空。

还可为AE20设置下拉框提供科目名称选择,方法是:选择AE20单元→“数据”菜单→有效性…→允许:序列→来源:=E4:S4 ,使用时就会有一个下拉框供选择。

2.设置分班统计的参数区

为了进行分班对比分析,需要设置班级条件区,此表假定最多统计20个班的成绩,故在AM24:AM43中分别输入公式:=(D5=$X$24), =(D5=$X$25),…, =(D5=$X$43),使用时只要在X24到X43中分别输入成绩册中各班的名字,参数区的20个单元自动从输入的班级名中选取要统计的班名生成条件,设置完成后,可以将AM列隐藏。

3.统计单科的整体情况

在Y23:AL23中分别输入以下公式:

=COUNTIF(C5:C2004,"<>")

=AVERAGE(OFFSET(E5:R2004,0,AF20-1,Y23,1))=MIN(OFFSET(E5:R2004,0,AF20-1,Y23,1))=MAX(OFFSET(E5:R2004,0,AF20-1,Y23,1))=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0.6)=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0.7)-AC23=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0.8)-AD23-AC23=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0.9)-AE23-AD23-AC23=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0.9)=COUNTIF(OFFSET(E5:R2004,0,AF20-1,Y23,1),">="&AH20*AH21/100)=1-AC23/Y23

=COUNTIF($T:$T,"<="&AJ22)

=COUNTIF($T:$T,"<="&AK22)

=COUNTIF($T:$T,"<="&AL22)

以上公式中“OFFSET(E5:R2004,0,AF20-1,Y23,1)”表示指定科目的有效数据区域。AH21中存放要统计的分数点,可由用户自行输入。AJ22:AL22中分别存放要统计的名次段,以便使用时设置名次段。

4.设置班级各项统计公式

在Y24:AL24中分别输入以下公式:

=DCOUNT($B$4:$S$2004,$AE$20,AM23:AM24)=DAVERAGE($B$4:$S$2004,$AE$20,AM23:AM24)

=DMIN($B$4:$S$2004,$AE$20,AM23:AM24)

=DMAX($B$4:$S$2004,$AE$20,AM23:AM24)=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0.6*$AH$20))=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0.7*$AH$20))-AC24=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0.8*$AH$20))-AD24-AC24

=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0.9*$AH$20))-AE24-AD24-AC24=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0.9*$AH$20))=SUMPRODUCT(($D$5:$D$2004=$X24)*(INDEX($E$5:$S$2004,0,$AF$20)>=AH$21*$AH$20/100))=1-AC24/Y24

=SUMPRODUCT(($D$5:$D$2004=$X24)*($S$5:$S$2004<=AJ$22))=SUMPRODUCT(($D$5:$D$2004=$X24)*($S$5:$S$2004<=AK$22))=SUMPRODUCT(($D$5:$D$2004=$X24)*($S$5:$S$2004<=AL$22))

将Y24:AL24中的公式按行复制到Y25:AL43中。

五、插入“单科成绩分数段按班对比分析图”

先按图1所示的位置,插入“图表”→“折线图”,数据区设置为:

= $X$21:$X$43, $AC$21:$AG$43,设置系列产生在“行”。

通过绘图工具,在Z46处插入文本框,并设置文本内容为:“单科成绩分数段按班对比分析图”。

设置AE48公式为:=AE20。

六、对成绩分析表进行加密保护

为了数据的安全性,防止用户有意或无意更改成绩公式,可对成绩统计分析表中部分单元进行加密保护。具体步骤如下:

选择X4:AM67→单元格格式→保护→选择“锁定”、“隐藏”。

用同样的方法取消Y5:AJ5、AE20、X24:X43、AH21及AJ22:AL22等单元的“锁定”、“隐藏”。

设置Q4:T2004单元“锁定”、“隐藏”。

取消B2:P2004单元的“锁定”、“隐藏”。

单击菜单“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输入密码。以后如果想改动统计公式,必须输入密码才行。最后保存工作表,命名为“成绩管理系统”。

七、结束语

至此成绩统计分析表的各项统计公式全部设置完成。使用时只要修改成绩册中的学生姓名及科目名称,输入各项成绩,并清除不考试的科目及成绩,清除B5:P2004中无用的学生成绩记录,处理完后,其它图表将自动进行统计与绘图。经多所学校的使用,效果良好。

学生成绩统计 篇7

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群体分类特征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信息, 尤其是毕业生, 需要对他们做出综合评价, 以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的各方面特征信息。目前,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般模型主要有平均分模型、平均学分积模型等。另外,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也是很好的综合评价方法, 但大多数大学或院系都是用前两种模型即平均成绩、平均学分积模型作为评价学生的定量依据。用这两种方法比较简单, 但有缺点, 掩盖了学生的个性, 不能反映学生各方面的特点, 也反映不出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学生作全面的综合评价来说不是很理想。因此, 本文着重突出因子分析方法, 力求通过成绩给学生一个相对完美的评价。

本文选取本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04级 (以下简称信计04) 的学生成绩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1 利用平均分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目前,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般模型主要采用平均分模型, 即利用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名比较。平均成绩是把全班同学成绩的差异抽象化, 反映出了全班同学在学业上的一般水平和成绩分布的集中趋势,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算数平均数是我们最常用的计算平均成绩的方法, 它具有科学、严密、可靠、易于计算和理解, 在抽样调查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等优点。缺点是容易受极n端Xij值的影响, 从而影响代表性大小。其公式为:

其中:代表第i个同学的平均成绩, Xij代表第i个同学第j门课程的成绩, n是课程总门数, m是学生总数。

2 利用平均学分积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平均分模型中得到的平均分是各门课程成绩的算术平均, 没有体现出各门课由于学分不同而带来的差异, 用这个模型来评价学生是不合理的。为此引入了平均学分积模型, 把全班同学成绩, 综na合j X考ij虑课程学分进行的平均。其公式为:

其中:代表第i个同学的平均成绩, Xij代表第i个同学第j门课程的成绩, n是课程总门数, m是学生总数, aj代表第j门课程的学分。

本文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的compute功能对信计04级学生四年必修课成绩 (52门课程, 58名学生) 进行计算分析, 得出结果。为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及方便研究, 本文略去学生姓名, 而采用学生编号进行区分, 限于篇幅, 只列出12名学生 (参见表1) 。可以看到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分以及排名顺序是有差异的, 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 显然后者更为恰当。

3 利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一般认为是从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提出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智力测验得分的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各类实际工作者将其用来分析实际问题。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 主成分分析是因子分析的一个特例[1]。在SPSS中没有专门的主成分分析菜单, 不过可以利用因子分析菜单轻松完成主成分分析。

3.1 提取公共因子

本文利用SPSS 13.0, 对信计04级学生四年必修课成绩 (52门课程, 58名学生) 进行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 。因子提取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rincipal components) , 提取3个主成分, 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9.291%, 也就意味着前3个主成分已能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为了判断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要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勒检验, 结果KMO值为0.814,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分析, KMO取值大于0.6, 适合因子分析。

为了便于解释公共因子, 我们作因子旋转, 常用的因子旋转法有Varimax (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 Direct Oblimin (斜交旋转) , Quartimax (四分旋转) , Equamax (平均正交旋转) 等旋转法[1], 本文采用Varimax方法, 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旋转法, 通过旋转得3个公因子F1, F2, F3.结果见表2。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得, 第1个公因子在高等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数学分析、普通物理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数据结构, 数值逼近等课程上的载荷较大, 体现了这些重要专业课的成绩, 因此可命名为“专业知识因子”, 记为F1;

第2个因子主要在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概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卫生健康教育, 大学语文, 军训, 劳动等课程上的载荷比较大, 体现了学生的思想修养, 可命名为“思想修养因子”, 记为F2;

第3个因子在体育课程上的载荷较大, 因此可命名为“体育素养因子”, 记为F3。

通过计算, 得出各学生在三个共因子F1, F2, F3上的因子得分, 分别排名, 结果如表3的“专业知识F1”, “思想修养F2”, “体育素养F3”列。 (参见表3)

3.2 利用公因子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为了对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综合评价, 本文利用学生在公共因子上的得分计算公因子综合.并通过三个公因子按各自特征值加权平均即为公因子综合得分E, 即

其中1 (28) 16.910, 2 (28) 16.204, 3 (28) 8.118分别表示三个公因子的特征值, 反映每个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F1, F2, F3分别表示第1、2、3因子的因子得分.我们称E为公因子综合。

最后利用公因子综合得分E值排名, 结果如表3的“公因子综合E”列。

注:限于篇幅, 只选择列出特点突出的10名学生。

4 分析比较

本文分别用平均分、平均学分积, 因子分析方法提取的三个公因子F1, F2, F3, 以及公因子综合E, 列出信计04级学生四学年的名次, 结果见表3, 由于数据较多 (共58人) , 表中只列出部分特点突出的同学 (10人) 。

4.1 综合成绩优秀学生分析

从表3看到, 大部分同学用不同方法排名顺序不一样, 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学生个体作综合评价。例如:对于14号学生, 不论是平均分, 平均学分积, 公因子综合, 专业知识排名都是第一名, 说明该学生在全班58名同学中, 综合评价最高, 是最优秀的学生, 且专业知识最强。但也注意到该同学在思想修养, 体育素养两方面得分不高, 分别位于全班第44名和第46名, 比较靠后, 为了全面发展, 需要加强思想修养和体育素养。并且我们看到综合排名在前的好同学们, 都有共同特点不论使用哪种排名方式, 平均分, 平均学分积, 公因子综合都名列前茅, 例如14号、11号、8号学生, 但也看到这三位同学在思想修养因子, 体育素养因子上的得分都比较落后, 这也指出了这三名优秀学生的弱点, 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4.2 综合成绩落后学生分析

综合排名落后的同学, 也有共同特点, 即不论使用哪种排名方式, 平均分, 平均学分积, 公因子综合都在最后, 例如23号、47号学生。我们也看到, 他们综合成绩不好, 但是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体育素养都还可以。

4.3 单科优秀学生分析

思想修养得分最高的是2号同学, 该同学在其他各方面成绩平平, 但我们通过综合评价挖掘出了他的优点, 有利于该同学的正确发展。

体育素养得分最高的是36号同学, 该同学学习中等, 特点是体育成绩突出。

4.4 单项落后学生分析

专业知识因子得分最低的是37号同学, 但可以看到该同学不论是平均成绩, 平均学分积成绩, 公因子综合排名都还可以, 综合排名没能体现出来, 通过因子分析法指出了他的问题, 专业知识能力需要加强。

专业知识因子得分倒数第二的是45号同学, 该同学不论是平均成绩, 平均学分积成绩, 还是公因子综合排名都落后, 但思想修养, 体育素养还可以, 教师可以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实施教育。

思想修养得分最低的是13号同学, 但该同学其他成绩都很优秀, 不论是平均成绩, 平均学分积成绩还是公因子综合排名都在前面, 只有用因子分析方法才找到了他的不足。

5 结论

本文以西南林业大学2004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同学的四年必修课成绩 (52门课程, 58名学生) 为例, 分别按平均分模型、平均学分积模型、因子分析模型进行计算、排名、分析。将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就不难发现没有任意两种结果是完全一致的。究其哪一种方法好, 我们只能说各有千秋。

平均分模型将每一门课程同等看待, 一样重要,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实用, 但有缺点, 对所有课程同等对待, 这是不合理的。

平均学分积模型增加了学分对学生成绩综合考评的影响, 进了一步, 但掩盖了课程的特点;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大大简化了数据, 原始的52门课程仅用三个变量 (公共因子) 来反应就可以了。

因子分析模型不仅能对学生成绩作出综合评价, 公因子综合与平均分模型、平均学分积模型排名相差不多, 而且能反映学生在专业知识, 思想修养, 体育素养等不同方面上的特点, 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便于挖掘学生的有点和不足。

另外我们也发现公因子综合与专业知识排名几乎一致, 这也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成绩是综合评价学生成绩优劣的最重要指标。

通过本次研究, 使得教师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更客观, 准确, 对授课效果的了解更透彻, 对将来本专业班主任对学生的成绩变化趋势做一定的参考和预测。使学生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好的分析。以便于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等。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对优秀学生的调查, 挖掘出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以说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

摘要:成绩, 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好坏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老师教学、学生学习, 本文采用了平均分模型、平均学分积模型, 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量化考核, 综合评价, 得到预期结果, 并根据所得结果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综合评价,平均值模型,平均学分积模型,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静萍, 谢邦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1, 34.

[2]郝黎仁, 樊元, 郝哲欧.SPSS实用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224.

[3]刘海生.多元统计分析法在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华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2 (5) :77-79.

[4]应敏.多元统计分析在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4) :38-39.

[5]俞能福, 陈邦考.主成分分析法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李曦.多元统计在学生成绩分析的运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6 (3) .

学生成绩统计 篇8

1. 资料来源:

2014年杭州某中学12个班学生统测成绩,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

2. 统计分析方法:

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 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 (QR) , 成绩分布采用箱式图, 不同班级之间平均成绩比较采用雷达图, 总体水平描述采用误差图。数据整理和处理采用IBM SPSS Statastics20.0统计分析软件, 雷达图使用Excel2007。

二、结果

1. 基本情况。

2014年6月杭州市对高一班级学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等4门功课的期末统一测试考试, 。杭州市某校高一共12个班级, 其中2个是实验班 (411班和412班) , 10个平行班, 学生共436人, 缺考7人, 实考人数429人。

2. 成绩分布。

12个班4门功课的成绩分布情况见图1所示。图1显示:4门功课的平均成绩均以实验班为高。语文和英语没有出现极高值点, 数学出现2个极高值点, 政治1个。极低值出现最少的是政治, 其次为语文, 数学和英语的比较多。

三、平均成绩比较

本次考试语文和英语的成绩比较好, 语文平均分为72.50 (7.00) 高于杭州市8所省重点中学学生的总体平均水平 (72分) , 其中有7个班级的语文平均成绩高于杭州市平均数, 以411班为最高, 其次为412班。英语平均分为76.00 (13.00) , 与杭州市平均水平持平, 其中有6个班级的英语平均成绩高于杭州市平均数, 以412班为最高, 其次为411班。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 平均分为54.00 (13.00) , 只有2个实验班的数学成绩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 (58分) 。政治平均分为73.00 (13.00) , 有4个班平均成绩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 (74分) , 以2个实验班成绩为较优, 见表1、图2和图3。

*满分为100分;$包括杭州市8所省重点中学学生的总体平均分, &401, 403, 406班有1人缺考, 404和412班各有2人缺考

四、总体水平比较

4门功课12个班的误差图见图4所示。4门功课总体平均成绩411班和412班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11班、412班数学和政治总体平均成绩均优于其他班级;语文差别不大, 以403班为最差;数学以411和412班为较好, 以402和405班为较差;英语以411、412、401、403、404和408为较好;政治以411和412班为较好, 404、409和410班次之。

五、讨论

1. 统计表与统计图是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的一种常用表达方法, 相对于描述性指标而言, 统计表与统计图具有直观、更便于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特点。

统计表是以表格的形式简明地表达事物间数量关系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可以代替冗长的文字叙述, 而且便于阅读和相互之间的比较。统计图通过点的位置、线段的升降、直条的长短或面积的大小等方法来表达数据与变量的关系。统计图辅以简洁的文字说明, 就可以直观地反映统计数据所蕴含的内在信息, 并可大大提高统计报告的可读性。对于同一份资料, 有时可以同时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一般来说, 统计图用几何图形表达结果较统计表直观。不同研究目的、不同资料类型采用的统计图也不相同。

2. 箱式图又称箱图, 是一种描述连续性变量分布特征, 可用来表达定量资料的5个特征值, 即扣除异常值和极值以外的最小值P25、P50、P75和扣除异常值和极值以外的最大值。

由P25-P75构成图形的“箱”, 由扣除异常值和极值以外的最小值-P25和P75-扣除异常值和极值以外的最大值构成“箱子”上下的两条“触须”。异常值又称离群值, 是指大于1.5倍四分位数间距的数值, 在箱式图中常用圆圈“。”表示。极值是指大于3倍四分位数间距的数值, 在箱式图中常用星号“*”表示。箱图用于多组定量资料分布描述。横坐标为各组的名称, 纵坐标为定量资料均数和分位数值。误差图是一种用于描述均数、标准差、标准误和总体均数可信区间等指标的统计图, 常用于原始数据分布和研究结果的表达和比较。雷达图又称戴布拉图、螂蛛网图, 起先是财务分析报表的一种, 目前在其他领域可作为一种能对多变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图形, 它是以一点为中心, 每个变量为一轴, 由内向外发射状的图形。

3. 在统计表与统计图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1) 统计图表的制作要求规范。统计表一般采用三线表或四线表;不同类型的数据要有纵标目, 需要时还得加上度量衡单位。统计表的制作最好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软件中插入表格的方法来完成, 因采用绘制表格的方法, 容易出现标题和表中文本和数据分家的现象, 不便于排版。 (2) 统计图的制作一般可以采用统计软件来制作并在相应软件中进行编辑, 但是个别的统计图需要采用特殊软件处理, 如雷达图可以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软件来制作。 (3) 统计图的选用应该正确, 一般按照研究目的和资料类型来选定, 如:箱图一般适用于实验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和表达, 而误差图主要用于对研究结果的表达和比较, 为了解释结果方便起见, 误差图中最好采用总体均数的95%可信区间。

参考文献

学生成绩统计 篇9

学生成绩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量化指标, 学生成绩管理是教务处的重要工作之一。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束, 教务处都需要对各年级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 这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且繁琐的工作。纸质加人工的传统管理方式, 先依据学生的原始成绩, 按年级登记到表格里, 然后进行人工的统计和分析, 不仅效率低, 而且效果差, 且容易出错。

Excel是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中用于表格操作的专业应用软件, 借助它的强大的功能我们可以进行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与分析, 其广泛地应用于成绩管理、工资管理和销售统计等领域。使用Excel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不容易出错。下面, 我结合对五年级学生成绩的统计和分析, 介绍使用Excel 2003进行成绩统计与分析的方法。

2. 建立成绩表

使用Excel进行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先要创建原始成绩的电子表格。启动Excel 2003即可创建一个新的电子表格, 称为工作簿, 默认有3张工作表。

2.1 命名工作表的标签

为方便管理, 将每个年级的成绩单独建立一张工作表, 并将工作表标签命名成相应的年级名称。将“Sheet1”命名成“一年级”、“Sheet2”命名成“二年级”、“Sheet3”命名成“三年级”;然后添加三张新的工作表, 分别命名为“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这样, 用一个工作簿文件, 就可以管理整个学期各年级的成绩了。

2.2 输入成绩表的标题

根据年级名称命名好各工作表标签后, 分别在各年级工作表的A1单元格输入成绩表的标题, 如“五年级”工作表的标题为“车田中心小学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成绩表”。

2.3 录入成绩表的内容

成绩表的表头主要包含“序号”、“姓名”、“班级”、“语文”、“数学”、“英语”、“总分”、“平均分”和“排名”等字段;然后录入3个班的成绩原始数据, 包括“序号”、“姓名”、“班级”、“语文”、“数学”和“英语”字段信息, 并加边框线, 如下图所示。

3. 统计分析成绩

建立好原始成绩的成绩表后, 就可以根据需要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了。下面主要运用Excel 2003中的SUM () 、AV ERAGE () 、RANK () 及COUNTIF () 等函数统计总分、平均分、排名和各分数段的人数, 以及使用分类汇总功能求各班各门课程的平均分和最高分。

3.1 求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

统计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是成绩管理中必须做的工作, 人工计算的方式, 工作量很大。利用SUM () 、AVERAGE () 函数, 以及填充功能, 可以快速并准确地完成此项工作。

将光标定位在第一个要求总分的学生的G3单元格内, 单击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按钮, 按回车确认, 即可求得第一个学生的总分;然后选中G3单元格, 将光标移到右下角的填充柄上, 鼠标会变成实心十字形状, 按下左键拖拉填充, 就可以使用填充功能将所有学生的总分求出来了。

将光标定位在第一个要求平均分的学生的H3单元格内, 单击工具栏上的“自动求和”按钮的小箭头, 选择“求平均值”, 再选择D3—F3区域, 按回车确认, 即可求得第一个学生的平均分;再使用填充功能求其他学生的平均分。最后将平均分所在的H列的单元格格式设置为数值, 保留0位小数。

3.2 求全年级的排名情况

对学生进行排名, 传统人工比较的方式, 需要逐个比较, 工作繁琐, 也容易出错;利用Excel 2003中的RANK () 函数, 可以方便快捷地计算出各个学生在全年级的排名。将光标定位在第一个要求排名情况的学生的I3单元格内, 单击“插入”菜单, 选择“函数”, 然后在“插入函数”的对话框中, 选择“统计”类别, 找到RANK () 函数。函数参数为:RANK (H3, $H$3:$H$780) ;H3是第一个要求排名学生的平均分, 使用相对引用;$H$3$H$78区域是所有学生的平均分所在单元格区域, 使用绝对引用, 0表示降序排列;再使用填充功能求其他学生的排名。

3.3 求各班各门课程的平均分

求各班各门课程的平均分, 可以使用AVERAGE () 函数来完成, 也可以使用分类汇总来完成。在这里, 使用分类汇总更方便一些;首先选中A2—I78区域, 单击“数据”菜单, 选择“分类汇总”;然后在“分类汇总”的对话框中, 分类字段选择“班级”, 汇总方式选择“平均值”, 选定汇总项为“语文”、“数学”和“英语”。

3.4 求各班各门课程的最高分

与求各班各门课程的平均分一样, 求各班各门课程的最高分可以使用MAX () 函数来完成, 也可以使用分类汇总来完成。在分类汇总时, 汇总方式选择“最大值”, 并将“替换当前分类汇总”复选框的勾去掉, 再修改汇总结果的标题, 如下图所示。

3.5 统计各班各分数段的人数

为了了解和对比各班的成绩分布情况, 教务处通常需要对各班学生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进行统计。使用COUNTIF () 函数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此项统计, 如统计五年级1班90分以上的人数, 在相应单元格输入:"=COUNTIF (H3:H30, ">=90") ";80-90分的人数:"=COUNTIF (H3:H30, ">=80") -COUNTIF (H3:H30, ">=90") ";70-80分的人数:"=COUNTIF (H3:H30, ">=70") -COUNTIF (H3:H30, ">=80") ";60-70分的人数:"=COUN-TIF (H3:H30, ">=60") -COUNTIF (H3:H30, ">=70") ";60分以下的人数:"=COUNTIF (H3:H30, "<=60") ", 就可以统计出各分数段的人数了, 如下图所示。

4. 结语

统计分析工作完成后, 为了方便查看结果, 我们可以将成绩表的表头设置为冻结窗格, 这样当用鼠标拖拉滚动条查看学生成绩时, 表头就可以固定显示;如果需要将每个班的成绩输入打印, 可以分别将各个班设置为打印区域。

Excel 2003的函数功能非常强大, 上面介绍的是学生成绩管理中最常用的一些统计和分析函数的应用, 它使成绩管理工作实现程序化和自动化,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方衡.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1, 第1版.

[2]韩辉珍.Excel在学生成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3) .

学生成绩统计 篇10

关键词:成绩统计,SELECT,语句

1 引言

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此, 每次考试结束后, 教师都应立即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时, 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Excel来实现。虽然Excel很容易上手, 但是如果考试频繁、班级多、学生多, 使用Excel就会显得繁琐,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而且使用Excel统计的时候, 有很多手动操作, 所以一个误操作就会导致统计结果的大相径庭。而利用SQL语言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灵活地写出统计语句, 往往一条语句就能完成统计, 以前EXCEL没办法解决的统计任务它都能够胜任, 而且运行速度快, 效率高。

2 SELECT 语法介绍

SELECT的完整语句结构比较复杂, 这里只列举它的主要子句。SE- LECT语句的主要子句格式如下:

SELECT是用来指明查询的字段 , FROM是用来指明查询所涉及的表 , WHERE是用来指明查询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order by子句是用来对查询的结果进行排序, group by子句是用来对查询结果进行分组。

3 SELECT 语句的应用

在对成绩进行统计时, 往往需要结合一些函数来配合SELECT语句, 常用的函数如下面所示。

统计前首先要建立一张保存有学生成绩的成绩数据表, 格式为dbf, 其中包含的字段有年级、班级、准考证号、学号、姓名、性别、语文、数学、外语 (如图1) 。

3.1 计算总分

[例1]统计所有学生的总分

总分是各科成绩之和, 具体语句为:select班级、准考证号、姓名、性别, 语文+数学+外语as总分from成绩数据表。语句执行完成后, 统计结果就会在query窗口中显示出来。也可以在原成绩数据表中增加一个总分字段, 用update语句进行统计 , 即Update成绩数据表set总分=语文+数学+外语。

3.2 排名次

对学生进行排名, 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关键要处理好同分学生的名次问题, 统计思路是:每一学生的名次等于分数大于该学生的人数加一。

[例2]对七年级的学生进行排名

具体程序 为 :select *, 1 + (select count (*) from成绩数据表a where a.总分>成绩数据表. 总分) as名次from成绩数据表where年级=‘七’。同样的, 如果在原成绩中增加一个名次字段, 也可以用update语句进行统计, 即update成绩数据表set名次=1+ (select count (*) from成绩数据表a where a. 总分>成绩数据表. 总分) where年级=‘七’。

3.3 统计平均分

当需要统 计某一科目的平均分时, 我们就要用到函 数avg ( ) , 学校统计平均分时, 一般统计的都是实考平均分, 所以要加一个条件:科目成绩必须大于0。

[例3] 统计七年级全校语文平均分

具体程序 为 :select年级, 班级, avg (语文) from成绩数据表where年级=‘七’and语文>0。

3.4 统计最高分最低分

最高分最低分的统计, 可以利用max ( ) , min ( ) 函数来求得 , 统计最低分时, 也要考虑缺考情况, 因此也要加上成绩不等于零的条件, 来排除由于缺考而得零分的情况。

[ 例4] 统计七年级语文最高分和最低分

具体程序为:select年级, 班级, max ( 语文 ) , min ( 语文 ) from成绩数据 表where年级=‘七’and语文>0

3.5 统计分数段

为了了解分数的排列情况, 往往要对分数进行分数段的统计, 可以利用case when语句或者iif ( ) 函数。

[例5] 统计七年级语文分数段人数

具体程序为:select iif (语文>=90, ' 大于90', iif ( 语文>=80 and语文<90, '80 --90', iif ( 语文 >=70 and语文 <80, '70 --80', iif ( 语文 >=60 and语文 <70, '60--70', '0-50') ) ) ) as成绩段, count (*) as分数段人数from成绩数据表group by成绩段

3.6 综合统计

统计学生成绩时, 需要统计的方面有很多, 一步一步统计当然也可以, 但是这样就显得繁琐了, 利用select语句的强大功能, 可以合并成几条select语句一起执行。

[例6]对七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按班级统计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 并对班级按照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名次 (如图2) 。

select *, 语文 + 数学+外语as总分from成绩数据 表where年级 = ’七’into cursor t1

select班级 , max ( 总分 ) as最高分 , min ( 总分 ) as最低分, avg (总分) as平均分from t1 group by班级into cursor t2

select *, 1+ (selectcount (*) from t2 a where a. 平均分>t2.平均分) as名次from t2 into cursor t3

select * from t3 order by名次asc

3.7 统计结果的处理

在通过select语句进行统计后, 统计结果直接显示在屏幕上。如果需要保存统计结果, 可以使用短语into表名, 把统计结果存放到dbf表中。如果需要打印出来, 可以使用短语into printer, 把统计结果输出到打印机打印出来。

4 结语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生成绩统计】相关文章:

学生成绩考核05-10

学生入学成绩05-13

学生平时成绩05-23

学生成绩预测06-05

大学生学生成绩分析04-23

学生成绩论文题目05-05

评价学生成绩范文05-30

学生入学成绩范文06-03

学生成绩评价标准07-21

学生成绩汇总模板07-21

上一篇:中职政治人文教育下一篇:跆拳道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