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型技术人才

2024-06-20

实用型技术人才(精选十篇)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1

国际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

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两个层次,一个是2年制,可得副学士学位;另一个为4年制,可得学士学位。前者主要由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承担,后者由工业大学中的技术学院承担。前2年完成副学士学位课程后,即可参加工作,如需要继续深造,那么再续读2年,获学士学位。2年制毕业生一般担任技术员工作,4年制毕业生担任技术师工作。例如美国普渡大学的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的培养目标为:“2年制机械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有资格进入下2年的‘补充’课程学习,以取得学士学位。本专业旨在满足工业生产的进一步需要。所选择的实践和应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的管理与交际技能,以及提高技术训练水平、扩大专业知识范围”。“机械技术专业学士学位毕业生有资格取得技术师证书”。

英国

英国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是多科性技术学院。它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程师。技术工程师的职务要求:“技术工程师将设计工程师的意图转化为实际工作。他们是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活动的计划者。他们常常负责做出每日的工作安排,对日常的技术问题要找出切实的解决办法。有的技术工程师要进入管理和监督岗位”。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教育科学部设立的“商业和技术教育委员会”所颁发的高级国家证书或文凭(H.N.C/D)。H.N.C/D的学制为2年,入学条件为已获得英国“A”水平普通教育证书的学生(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生)或已获得技术员证书的人员,在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内部是可以衔接的,技术工人经过2年培训在获得普通国家证书以后可以成为技术员。技术员再经过2年培训,在获得高级国家证书(H.N.C)后,也可成为技术工程师。

法国

法国的短期技术学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承办学校。培养目标为“为工业、商业以及应用科学部门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员”。“这些人的任务是将抽象的设计或理论研究的结果具体化”。“完成直接协同经济、管理和工业尖端力量工作,协助工程师进行研究、计划、发展和生产的较高级的技术人才和中间领导人”。因此,他们在技术方面应当受到比工程师更深入、更具体的培养,在对事物的一般认识上应该比普通技术员眼界更开阔。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担任国家部门和私人企业的中间干部和技术人员。如机械专业毕业生可以任机械师,也可参与管理,能胜任机械设计、安装、运转、生产组织与监督、产品检验、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再如物理测量专业,主要为企业和实验室培养高级理化检验技术员。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各种检验手段,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可以到各企业部门和多种实验室工作。

日本

日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3种学制:一种是高等专科学校,它招收初中生学习5年;另一种为短期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3年;第三种为技术科学大学,招收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进行本科与研究生院的连续性课程教学。据日本《学校教育法》,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深入教授专门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须的能力”。学生毕业后,一般能获得主任技术员的证书,如第二种或第三种电气主任技术员证书;第一种或第二种水利工程主任技术员证书。短期大学的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法》中写为:“在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深的专门知识教育,培养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为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技术科学大学以实践的技术开发为培养目的,进行教育和研究。它在以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同时,也为在后期中等教育阶段实施实际技术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提供适当的升学机会,这种大学是在高等专科教育基础上的提高,是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日本大学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的产物。

德国

德国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能将设计变成现实产品,长于实践,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型”工程师和善于管理的“企业型”工程师。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文凭工程师”(专科)称号,在生产部门从事制造、施工、安装调试、市场经济营销、维修、运行、设计和管理等工作。

从世界范围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人才类型都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将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现实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的人才,是为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服务的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层次可以有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但是当前大多数国家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仍然是大学专科层次,就是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国家和地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大部分也仍然是大学专科层次。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论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时,大都从人才特征、知能构成、工作范围以及职务教育层次来阐述。前3项内容基本一致,在职务教育层次上有所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员职务上。美国和日本都是大学专科层次培养技术员,大学本科层次培养技术师和高级技术员。而英国与法国是中等专科层次培养技术员,大学专科层次培养技术工程师和高级技术员。

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加拿大CBE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教学模式

CBE教学模式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某种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重视及时反馈,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强调个性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它基于下列基本认识:任何学生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指导,都可以掌握所学的内容,达到事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个人之间的差异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要求职业教育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个人间的差异;主张以学生的活动为教学中心,强调个性化学习。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就业针对性强。教师是学生自学的指导者、引导者;要容许学生出错;并根据需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和实验、实习场所等。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

它是指教学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是基于下列基本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技能培训的结合正好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既能发展个性又能逐步成长为对社会肩负责任的公民;既掌握宽广的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随着生产和社会发展,德国双元制也有了新的发展。为了有意识、科学地培养青年学徒业务之外的能力,受联邦教科部的委托,西门子公司从1985年开始设计并进行了应用性项目培训法试点研究,汇集了福特、奔驰、赫依施等大公司的经验,在西门子60个培训车间45个培训职业中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应用性项目培训法作为一种比较有效的全面培训青年从业能力的方法,正在全德国以至欧共体内推广。

就业技能模块教学模式

就业技能模块教学模式(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某一职业分别列出若干单项能力,以单项能力作为模块单元进行培训,不同的模块组合适应不同要求的培训计划,主要适合于培养技术工人。它基于下列认识:为现场教学,以学员为中心,学生自学为主。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模块课程采用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教学目标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达到应知应会。教学程序主要包括:(1)职业分析。按从业要求把职业分解成一系列单项技能,分别作为培训模块。(2)编制学习单元。根据相关职业的各项能力和培训模块的要求编制若干“学习单元”,组合成教学资料库。(3)培训或教学。使学员掌握某职业的从业能力,同时也兼顾个性发展。(4)及时反馈与控制。(5)评估、毕业、就业。MES教学过程中,教员要经常关注市场动态、进行职业分析,及时更新课程与培训内容;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操作技能,注意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出产品。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2

狠抓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县地处湘中腹地,是个农业大县,全县16个乡镇,899个行政村,耕地4.1万公顷,其中水田3.37万公顷。总人口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万,农业劳动力45.68万人。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民致富,依靠科技

进步,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大合力

县委、县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提高了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首先,建立和健全了工作机构和领导机构。2004年4月,组建成立了以政府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2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由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16个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专人负责。村里还设立了联络员,负责学员的组织联络工作。其次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本文转载自件。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双办发[2003]30号)和《关于2004——2010年全县农民工培训规划实施意见》(双政办发[2004]63号),明确提出了从2003年底开始,用7年左右时间,分重点示范(2003—2005年),全面铺开(2006—2007年),深化巩固(2008—2010年)三个实施阶段,开展以思想道德与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与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市场经济理论与市场运作为内容的三大教育。通过采用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技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培训手段,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民主法制三个方面的素质。逐步增强农民科技致富、市场竞争、自主发展三种能力。到2010年,全县在职村干部80以上达到中、高等学历教育水平,90以上农民懂科技、懂法律,熟练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事。2004年,县农办、县组织部在全县16个乡镇共同建立了16个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县组织部门认真制定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积极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到目前为止,共建远教站点194个,培训操作管理员245名,还组织实用技术讲师团到乡镇和远教站点进行培训讲课,各乡镇组织了各远教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县农业局和县广电局联合在县电视台举办了《农事指南》栏目,每周一期,每期播放二次,每次30分钟。畜牧、林业、农机等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认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生产新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科技、科协、文化、司法、团委、妇联等部门认真引导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法律、科技教育,加大了科普宣传和法律知识普及力度。组织、人事、宣传、计划、财政等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全县上下形成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社会合力。

(二)依托基地,搞好示范建立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近年来,县直各部门和各乡镇,以建立培训示范基地为切入点,通过依托基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效果明显。2004年,县农办、县组织部在全县16个乡镇共同建立了16个县级实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共举办了各类培训162期,培训人员5000余人,培育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85人。县农业局2004年在全县建立优质稻基地35万亩。县果蔬局在井字、荷叶等乡镇建立了1万亩的名特优水果示范基地。各乡镇以农科教中心为依托建立基地。如甘棠镇近年来建立了药材、生猪、礼品西瓜、经果林、蚕桑、特种水产六大基地,年产值达7880万元。这种“基地 培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农民欢迎,效果好。今年来,全县通过依托示范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600余期,培训农民11000余人次。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600多人。示范基地已成为我县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主场地。

(三)创新手段,拓宽渠道开辟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新途径

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互联网等媒体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了乡镇、村,既为农村解决了办学缺师资无教材的状况,也为农民学习提供了方便,广大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就地就近参加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一是开辟《农民素质教育》专栏节目,县农民素质教育办与锁石、杏子、洪山、走马四个乡镇联合,分别在乡镇电视差转台举办了《农民素质教育》栏目,每周二晚,黄金段播出,内容由县农民素质

教育办提供,包括农业种养加实用新技术、农业致富信息和技能、农村政策和法规等。同时,其他乡镇也都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电视专栏节目,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二是实施“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今年四月以来,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先后在全县9个乡镇实施“致富早班车”进村入户工程,送去致富技术录音带900盒,送技术资料2500份

。三是开展培训进村,科技入户。为了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县农民素质教育办在村设立了教学站,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合、推广新技术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专题讲座与排忧解难相结合、专家走下去与把农民请上来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口其他部门也根据农时广泛开展了送科技等下乡活动。如县农业局每年要编印40万份的《农业科技》资料,送到各乡镇各农户手中。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达210场次,送技术资料25万份,接待农民咨询2万人次。

(四)健全机制,加大投入确保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开展

为确保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的开展。我们一方面是建立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将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实行了目标管理,纳入了各乡镇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给予受训者录用和信贷支持。今后,从农村招聘人员,优先录用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工商、税务和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经过培训的农民自主创业和个体经营。另一方面增加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很强的事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利用WTO的“绿箱”政策,以政府投入为主。近年来,虽然我县的财政状况相当紧张,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经费给予了一定的保障,设立了农民素质教育专项资金,今年预算了5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的音像教材、师资培训、多媒体教育宣传办点。同时,16个乡镇也都纳入财政预算,增加了投入,据统计,去年1—6月份,全县16个乡镇共投入农民教育培训经费120余万元。同时,全县千方百计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民素质教育,开辟筹资渠道。

二、主要作用

(一)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批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了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育了大批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雁。

(二)加快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我们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紧密结合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把推广重点产业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知识作为培训重点,积极树立典型,加强示范引导,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力度明显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长期以来,尽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由于市场信息与生产技术的制约,农民在调整结构时,有些盲从,想调整、又无从着手的消极思想比较突出,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仅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专业培训班,传授最新技术,同时,还传授市场营销和法律知识,使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作到心中有数,调整有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优化,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三、建议

(一)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培训的经费投入

国外发展经验表明,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无偿投入确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全球化的国际大市场,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提高政府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按照WTO规则中的“绿箱”政策,要求政府公共服务支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必须依靠政府力量,才能推动这项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我们建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农民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对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财政预算。

第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从农业学校、农业科研机构和农技推广部门选择一批素质高、技能强、热心农民科技培训事业的人员,充实农民科技培训管理队伍与师资队伍。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3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适应工业强省需要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4ZC273

引言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多数电专业和非电专业的基础课程,熟练掌握本课程知识对后续课程意义重大。目前,该课程人才培养现状较为混乱,高职教师必须分析清楚表象下的起因,明确培养方向、改良培养方式,创新培养体系,从本质上建立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核心地位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通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在不同学院该课程包括的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在我们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和低频电子线路3门课程教学内容,在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该课程是电子测量、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和低频电子线路4门课程组合,有的学院该课程是将数字电子技术和低频电子线路2门课程组合,虽然整合内容不同,但主要是介绍有关电路的基本定律、基本元件、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等基本知识。我院通信大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通信系统运行管理专业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5个小专业,后续课程有传感器技术、EDA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电子产品装接工艺、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技术和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等课程,在通信类所有专业中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在前续和后续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非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弊端

在非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电工与电子技术人才培养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电子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等许多不同类别的专业均开设该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要求大相径庭:同一样教学目标、同一样课程标准、同一样教学内容、同一样学时和同一样教材等等,导致出现对本专业有用或无用的教学内容教师都会全部讲解的局面,学生在有限课时里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抓不住课程重点,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三、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优势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区别较大,能力要求及岗位资格证书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各个不同专业进行有方向性、有目标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选择跟本专业方向一致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着重讲解与专业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在机械类专业,主要讲解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等知识。在计算机类专业,主要讲解数制与数制转换、SMD/SMT技术、芯片封装及数字集成块电路应用等知识。在电子类专业,主要讲解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方法、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应用、电路设计和印制电路板制作等知识,中级或高级电工技能证、电子设备装接工技能证作为必考资格证,非电子类专业学生可以选考这两个资格证。在通信类专业,主要讲解电源电路、模拟量和数字量之间的转换、电路功能等知识。我院通信类专业教师也要根据5个小专业的专业方向,结合后续课程的需求,有区别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2、构建教学结构

在本人才培养体系中,结合通信类人才市场需求现状,构建通信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和考核方式[1]。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3个方面。方法能力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具有查阅英语资料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具有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的能力。社会能力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操作意识、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专业能力目标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分析电路和设计电路。

(2)培养内容。

虽然各个职院实训条件不同,但教学内容均可采用项目式结构编排,将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任务中讲解,打破传统编排顺序,重组知识结构,通信类专业教师根据授课班级专业不同,选择不同项目进行教学,在学期结束前,教师应预留一定学时让学生开发拓展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自定项目名称,独立完成构思、设计、制作、调试和验收等一系列活动。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就业岗位为方向,高职教师与企业行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应该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学习情境,编制项目式教材,使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学习,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等许多因素抑制了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因此,就眼前的情景,高职教师自行设计项目,编写教材的可行性更大一些。根据我院实训条件,我制定了下列项目表。(如表1)

(3)培养方法。

每个高职院校都要努力建立“教学情境完全等同企业岗位环境”的实训室,模拟企业实施工程项目,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我院拥有电工实训室、数字电路实训室、低频电路实训室、电子产品装接实训室以及投资700多万的贵州省电子信息开放式实训室,教学场地从教室转移到实训室,将“教学做”一体化落到实处。培养方法的多样性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近几年就读的高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高校扩招导致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不能掌握高超的技能,因此,高职教师要开辟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把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企业工作岗位竞选出项目经理、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等角色[2];结合实训室产品展台和实验箱对学生进行现场实物讲解;我院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在讲解元件测量过程时,可以利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制作精美的PPT课件,通过动画等形式将学生从单一的文字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功能,对设计的电路仿真结果[3];课堂上出现厌学现象,可以让学生表演唱歌或讲故事节目;用小糖果等物品进行精神奖励,效果也非常不错;如果学院条件允许,能将制作完成的作品赠送给学生,学生会有很高的成就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4)考核方式(如表2)。

四、结束语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对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目前高职教师对该课程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要求教师要理清思路、正视存在的问题,从新思想和新角度提出可行性的研究方案。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这套人才培养体系,它的建立对正确培养实用型人才,对学院发展、对社会经济腾飞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教学论证了这套电工与电子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提高学生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周华.我国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11.

[2]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标准[EB/OL].

http://www.doc88.com/p-41473098284.html

[3]周华,李良荣,张荣芬.电工与电子技术因材施教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12(7):1-3.

[4]周华.《电路分析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陈健巍,刘骋.《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6]周华.《数字电子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4

目前, 国内能形成共识的农村实用人才定义是:扎根于农村、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新型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可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 也称为骨干型实用人才;二是中级实用人才, 也称为科技应用型实用人才;三是初级实用人才, 也称为技艺型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除应具备后两类实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他们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贡献于国家, 是千百万实用人才中的领军人才, 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后备

从现阶段农村高等技术实用人才的性质、作用来讲, 对其的培养教育应属于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范畴。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能力建设为中心, 以技术技能应用创新为目标。相对于中级实用人才, 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自身具备的专业能力, 更应是具备一定的专业带动能力;不仅是个人的从业能力, 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技能的应用, 更应是技能的个人创新。这里所要求的无论是技术还是技能, 都是为了生产一线的应用和促进事业的发展。要把应用和带动的效果作为检验农村高层次实用人才培养成败的标准。

二、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的培养管理模式

为适应农村对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的需求, 各类高等教育按照培养对象学习特点的不同, 进行积极和卓有成效的探索, 其主要培养管理模式有以下几种:

1. 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全脱产班、成人高等教育全脱产班:

学员通过高考或参加成人考试入学, 学制两年, 脱产学习, 学完规定课程, 成绩合格, 发给国家承认的高等职业教育或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2. 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大专班:

学员通过参加成人考试入学, 学制三年, 函授学习, 学完规定课程, 成绩合格, 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3. 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大专班:

通过全国电大系统, 并集成全国农业高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 采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 将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到县、乡。学员学完规定课程, 成绩合格, 发给国家承认的成人高等教育大专毕业证。

4. 自学考试:

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延伸与发展, 各地教师进修学校成立了自学考试辅导站, 使广大农村青年可有选择地报考。

5. 地方学历函授班:

地方政府与高校联合办班, 学员由县、乡推荐, 不参加入学考试, 实行学分制, 学完规定的课程, 考试合格, 发给地方承认的大专学历证明。

三、强化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加强职业院校建设, 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 是强化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 河南省有高等职业院校51所, 中等职业学校1116所。职业学校数量少, 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少, 是河南省不能适应农村高等职业实用人才培养需求的主要矛盾。河南省政府最近做出《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 提出到2012年, 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90万人, 全省将重点建设100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专业学校、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政府每年重点建设28所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 各省辖市政府也要重点建设若干个市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这对推进河南省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

2.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优势。

为适应大规模培养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的需要, 必须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技术实用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树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新理念, 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资源提供网上课程学习内容, 提供双向互动式交流, 并可集成全国农业高校和相关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及实用技术课件的优势, 将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到县和中心乡镇的学习点。通过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农业科技和教育网络联盟”“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计划的实施, 进一步探索和建立面向农村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新模式。

3. 突出培养特点, 科学设置专业, 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特点, 在专业设置上大胆创新, 多科融合, 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培养目标迈进。尽量提供多样化的专业课程, 吸引学员接受课程资源。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把讲授、辅导、自学有机结合, 并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根据农村成人学习特点和远程教育规律, 对学员实行“导学”“自主学习”“辅助学习”教学管理模式, 由班级管理向学员个别化管理转化。建立适合学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远程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学支持服务保证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检查监控机制, 保证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4. 打基础抓关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迫切需要优化教师结构, 提高教师素质, 创建一支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政治和业务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各高等职业院校把好教师的“入口”关。二是努力解决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职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三是注重对“既具有讲师的理论水平和授课能力, 又具有工程师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的培养。四是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培训, 使其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方法。

5.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资金的投入和人才使用政策引导。当前, 国家财政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政府要大力加强对高职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努力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 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政府公共财政直接补贴农民教育的有效办法, 如发放教育培训券、降低收费标准等。加强对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以及网络系统的完善, 优化教育资源资金的投入, 改善教师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工作环境, 加大农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引导力度。

6. 建立农村高等职业技术实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5

——记我校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活动

当今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为了发挥我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我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开展了这“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普通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实用技术型人才,我们正在努力培养该层人才。我校开展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活动,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也是我校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我校也有着深远地意义。

(一)记我校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

2010年9月,我们与铜陵三佳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首次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生产线引进校园。我校投入7台数控车床、2台铣床、2台钻床等设备,企业将轴承座的加工交给学校,前期委派技术人员指导,我校技师掌握其核心技术。为了学生真正成为实用技术型人才,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参与加工全过程,给学生制定不同岗位,进行轮换,由技师现场指导,在加工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能学习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都学不到的企业文化、管理、生产流程、技术指标要求、产品成型过程、公司内部技术等。学生除适应和体验企业的管理、锻炼实践能力外,还能历练学生服从管理、刻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提前体会工作的辛苦和乐趣、认识社会、认识父母工作的辛劳,懂得珍惜在校其间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体谅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酸,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身发奋学习的求学欲望,也为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发放奖励补贴,每个同学每个月根据各自产量能领到约500元左右奖励,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二)记我校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12年2月,我们与上海夏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在我校园内共同建立“上海夏尔(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数字化实习实训基地”,该实训基地所有设备由夏尔公司提供,配备全新液晶电脑52台、网络路由等设备,还在我校设立“夏尔”月度奖学金500元、300元、200元;“夏尔”学期奖学金1000元每生,每学期评定5人。我校各专业学生均可参加数字化信息录入工作,根据录入数量,每月可以领取到450元左右的奖励报酬。学生打字速度一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问题,纯粹的练习,会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因此失去信心,可就业要求的打字速度无法满足。参与录入的学生深有体会,他们通过

此次活动不仅使打字速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有的同学开始就20字/分钟,到现在基本都能打到85字/分钟,有的甚至能打到120字/分钟,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记我校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合作

2009年,我们与安徽江威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每学期,我们委派学生60人到企业去参加一个月左右的生产,深入企业与普通工人一样,进行生产加工,接受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教师参与全程管理的方式。但企业管理的局限性,学生不能进行轮换,只能是单一产品的加工,为校企合作增添了阻力。2012年3月我们再次与江威公司深度交换意见,达成进一步合作协议,由公司投入8套生产设备进入我校,成立江威(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实习实训基地,前期我们学生到企业进行一个星期的观摩和操作,回校后进行电子生产加工,学生无需离开校园即可参加工学结合,提高技能。整个生产流程包含领取材料—产品订单—生产计划—来料检验—生产—一次检验—二次检验—抽检—打包—交货等流程,学生根据岗位熟悉程度进行岗位轮换,让学生真正掌握各个环节的实战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新型的培养模式,大大改善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四)记我校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

2012年3月13日我校正式成立学生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组,项目组组长由分管全校工作的张孝马副校长担任,金国宏副校长、吴琼主任、周述涛主任担任项目组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章维针任主任。各专业工学结合小组组长均由我校该专业优秀教师或工程师担任。成立该组主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大力发展多元化办学道路,落实在校学生的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合作生产项目的各项有效管理。

(五)记我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校企合作项目

2012年4月份,我们再次与铜陵吉航机械加工厂、久九机械加工厂达成合作协议,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简单零件加工,让学生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实训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为我校将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到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记: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6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导师制 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9-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明显特点是能在生产一线岗位群上 “会操作、能顶岗”,因此备受用人企业欢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高职模式培养的人才体现出了交叉学科融会贯通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应用知识不扎实的缺陷。如何在保持高职教育“拿来能用”的传统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合格一线技能人才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为企业产业升级培养“会操作、懂技术、能管理、善开发”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教育大事。本文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分析

2014年3月25日,鲁昕副部长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开办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等级层次划分,如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明确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现代教育思潮趋于按职业划分,即鼓励及扶持职业教育。以后的专科学校可以办本科、本科学校也可以办专科,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2014年4月8日,广西教育厅发文指导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本的试点工作征集意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开办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本科,借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行业背景及60多年的路桥专业办学优势,借助桂林理工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办“6+1+1”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改革理念,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机制体制,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全面实施“校园工场”建设的项目过程化教学模式,通过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产业为发展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一的生产型教学平台,通过真实的生产任务,实施融教学与生产一体的现场教学,创新了“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形成 “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驻校园的成果,依托正高公司作为主体,使得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观摩学习工程检测、材料试验的方式方法,融汇到具体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中,实施“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参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具体生产任务,形成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合一,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内工程施工、设计、检测等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培养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三、“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依托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理事单位的支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开展与行业企业的调研活动,商讨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专业技术应用、岗位技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并多次请教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招就办、规划处及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人员、领导,借助桂林理工大学的优秀师资及成熟的四年学制教学,本着为企业升级提高更高、更好、更专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务实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新型的行之有效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即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合一、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要求合一、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合一;体现技术应用型本科在保障学生的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交叉学科学习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达到“用工有标准、在校即员工、拿来就能用、发展后劲足”的培养目标,更好为企业服务、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展开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行“611”的教学时段模式,即主要通过五个阶段8个学期进阶式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其中1~3阶段是各类学科知识学习培养,第四阶段在进入第七学期后,课程安排全部为专业选修考查课,旨在加强学生在检测、设计、材料开发等具体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入第十周即开展导师制专业综合实训。最后一个学期由导师推荐到设计院、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科研院所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后两个“1”的一年时间里基本是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学习状态,务实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的第一、第二学期主要以校内基础教育教师和专业基础教育教师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素质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应当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上务实创新的改革:依托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形成把企业搬到学校,建立“校中厂”,实现“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一致”;在道路材料试验课堂实训上,专职教师与正高的工程师一起参与实训指导,把正高公司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一致”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第三、第四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将来是做现场施工还是做勘测设计或是公路检测、桥梁加固或监测等等。这个时候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完善体制建设成果,请路桥分会下的“专家流动工作站”的行业专家到学校举行行业发展论坛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形成浓厚学术追求氛围。本年度人才培养创新点是依托 “校园工场”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的仿真路桥实训场地,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辅以理事单位广西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的工程人员及行业专家,通过专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3公里里程的公路设计任务,加强勘测、设计、概预算及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第二学年在已完成工程测量、工程制图、CAD、道路材料试验的课程后,以赛促学,开展4个专业技能大赛,并规定每个人必须报名参加其中一项技能大赛,请“专家流动工作站”的专家库成员做评委,以行业标准评定学生成果,加强职业技能锻炼及学生竞争意识,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实现 “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一致”。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的第五、第六学期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2年的学习中形成了对专业发展的各自见解,学术追求上形成新的困惑。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理事单位长效合作机制,继续加大力度促进高端专业学术交流,继续请行业专家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学,介绍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发展方向,开拓学生专业发展观。在教学上务实创新处: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与广西八桂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及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依托,拿出2家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通过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并由合作单位专家讲解在建项目的检测内容、仪器操作、检测方法、软件操作分析数据及现场检测的要点难点,在真实的试验检测现场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及执业资格考证的引导,依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广西唯一获得公路水运检测人员(检测师)继续教育资格单位的优势,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4位获得检测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并获得交通部授权的培训人员资格,在对全区检测人员及检测师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检测员考试认证资格,进行“双证认证”培养过程,切实全面地实施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证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阶段:第七学期会以校外专家为主,请“专家流动工作站”成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对施工安全、项目管理、公路养护管理与维护、竣工资料编制与整理、工程案例分析与质量防护等课程实训内容进行指导。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全部为选修性质,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教学进程上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引导性双向选择导师制专业综合训练人才培养阶段。好的师傅才能带出好的徒弟,进入第十周开展导师制选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行业背景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名路桥专业教师拥有或参与合作建立的勘测设计公司、检测工作室、工程咨询公司的优势,结合在理事单位获得交通土建类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流动工作站”专家组成一支懂生产、会设计、能教学、熟规范、知行情的行业专家导师团队。这个黄金团队的兼职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机制体制下不会是挂名指导,专家们会按照理事会合作章程招收徒弟并带到相关企业、工地、设计院所布置综合实训任务;校内教师也会让学生参与项目建设从而使得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做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阶段:第八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建立在第七学期专业综合训练中“导师制”已经形成的师徒关系,学生可以一直追随师傅加深对某个领域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在勘测设计、桥梁设计、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检测、施工监理、材料开发等领域重新到理事单位学习新的一门专业技术,这个灵活性及可行性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灵活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务实创新建立行之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推行“校企一体、任务驱动”为特色“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形成知、行合一保障措施,保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萧成勇.透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其价值观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24)

[2]顾晓春.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0)

[3]蔡广聪.CIPP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69)

【作者简介】蔡广聪(1979-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工程测量、路面材料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能力提高。

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法探究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

目前, 数控技术人才是我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之一。据数据显示, 我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每年的缺口大约在60万, 高素质的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资源严重不足。所以, 培养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科学有效的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的数控人才呢?本文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国人才的需求, 从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教材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数控技术的发展

在1952年, 美国率先成功的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 从此数控技术走上了科技技术的舞台, 该设备主要是基于电子管理和继电器的机床数控技术装置。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 出现了晶体管数控技术;1965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数控系统, 在实用性、柔性、维修性等方面有较大的创新和改善;1970年出现了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 在实用性、柔性等方面大大的得到改善和进步;到如今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出现和应用[1]。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进步, 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张, 对国计民生中的重要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我国应用型数控人才需求分析

2.1 需求预测

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方面主要在: (1) 军工企业, 随着国防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国加大了军工的投入, 军工企业通过技术改造, 数控机床的数量和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对于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维修等方面的数控人才需求量很大; (2) 国家装备制造业, 近几年来, 国家装备企业效益较好, 发展良好, 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升级, 对于数控的操作、编程、维修人员的需求正不断增加; (3) 社会企业, 如模具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 随着我国加入W T O, 经济的全球化不断推进, 企业不断发展, 对手数控技术的各方面人才出都是有很大的需求量。

2.2 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

应用型的数控技术人才的能力主要体现在: (1) “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该类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具体的操作以及日常简单的维护工作的技术人员, 在企业数控岗位中占到70%。其知识和能力: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 同时应具备数控机床操作。日常维护及手工编程的能力; (2) “灰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就是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修维护人员, 在企业技术岗中占25%, 其中, 数控编程人员:掌握数控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 能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及手工编程, 同时还需能够运用三维C A D/C A M软件的一种, 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相对其他类型, 该类型是最受欢迎的;数控机床维修维护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的至少, 掌握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及机电联调知识, 会进行操作[2]; (3) “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 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工艺编程及维护维修的综合知识, 同时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 知识面广, 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 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 可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安装、调试等操作。能够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3 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

3.1 培养模式

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实行“实验—实训—实习”的模式。在规划课题教学以原理实验作为基础, 充分运用中小型的数控设备的实训作为重点, 从生产的现场实习演练我i提高途径, 以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出发点。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数控实验室建设思路, 将教学目标定位熟练掌握, 合乎社会人心的需求;另外, 实验建设以数控设备未主, 可以进行实训, 具有很强的操作实践性。是三种类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3.2 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

数控专业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 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突出解决如何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该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 (1) 从企业中引进人才, 通过以老带新、参加教研活动, 通过教育教学的基本关; (2) 把现有的教师提高实际的专业能力, 可以进行挂厂锻炼、生产培训等。

3.3 根据需要编写教材

学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培养的方向以及设备状况编写适用的教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进步, 所以数控专业的教材必须跟上企业和时代需求的变化, 同时根据设备状况和培养方向, 进行针对性的教材编写, 同时,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 专业教师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3]。

3.4 建设专业的实训基地

数控培训基地可以进行合作建设, 以学生专业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的基地实训。建设数控专业相关的钳工、车床、铣工等设施设备实训基地, 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动手和实践能力, 运用理论进行实训的指导。

3.5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是数控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 有统计显示, 数控专业“实验—实训—实习”课比重应该达到60%以上, 学校应该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做指导, 坚持以实践教学作为充电, 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 探索出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模式[4]。

4 结语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 而应用型数控人才已经列入了国家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中。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及时和掌握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要求, 积极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 提高我国的数控技术水平,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夫丽.数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J].甘肃科技, 2011, 23 (6) :113-114.

[2]刘占文.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社, 2010, 12 (15) :78-79.

[3]邱义臻.数控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块的构建[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 5 (25) :252-253.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8

一、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 缺少实践教学观念

当前, 在组织会计教学活动过程中, 许多教师还持有“教师是教学中心”这种观念, 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 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一味的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 缺少了关键的实践环节, 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教学效果欠佳。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 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 导致他们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偏重于理论课, 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 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

(二) 实践性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化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训, 但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缺少科学性。在讲解完任务的步骤之后, 教师会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但是由于场地或者时间的限制, 许多教师会采取示范的方式代替学生亲自实践。这样就会使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实践锻炼, 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 缺少专业的实训环境

由于各方面原因, 会计教学实训较为简单, 学生缺少真实的实训环境, 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例如,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训的时候, 会在实训室中进行, 因为缺少真实的情景, 所以实训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 学生没有掌握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 往往多于实践, 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却不懂得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在遇到很多实践性的问题的时候, 学生会变得很茫然。

二、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一) 优化教学观念, 落实素质教育

由于会计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应用型学科, 实践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观念, 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性。首先,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教学过程中。同时,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 一定要有效结合实践, 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最后, 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 成为社会所学的专业人才。总之,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保证其主体地位。在讲解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应用活动, 例如组织一些实践模拟, 在仿真的场景中锻炼实践能力, 巩固理论知识。

(二) 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重视实习的帮助作用

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实训基地, 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环节, 这对于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是一种有效的检验。尤其是在一些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内, 学生能够接触到与未来社会中相同的实践技能演练, 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实习, 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 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 有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会进行顶岗实习, 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实践的氛围, 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 有利于其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通过实训基地和实习的帮助, 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 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保证教学质量

想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需要教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 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 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一方面, 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通过看书和上网查资料等方式, 了解更多的会计相关的知识,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加强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 聘请会计行业的专业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针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组织教学进行交流和学习, 通过与别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从而掌握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 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教学的深度,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稳定提升。

(四) 组织多种技能竞赛, 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

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面对比赛, 学生会更加认真, 相对来说投入的精力也会比较多, 这样学习学校的效率也就会明显提高。所以,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会计技能竞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创新, 有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 开展一些创业大赛或者会计基本技能比赛等, 让学生在比赛实践中有效提高实践能力。通常, 在竞赛实践过程中, 学生会专注了理论知识的掌握, 会增强理论知识复习的力度, 从而为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就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 提高掌握的熟练程度。然后在经过比赛中的实践锻炼, 学生就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 从而使其应用技术的能力有效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深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会计教学的研究, 认识到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创新, 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丰富教学手段, 在多种实践形式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摘要:会计教学主要的目标, 就是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文章立足于会计实践教学现状, 重点分析了“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琳, 唐毅谦, 黄进.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09) .

[2]胡淑英.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财会通讯.2011 (12) .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9

1 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为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适应于现代化中药产业的发展, 加强中药制药技能训练是关键, 我们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 确定了本专业学生的核心实践技能要求, 将其分为三大板块: (1) 中成药生产前处理操作技能板块, 应掌握中药炮制操作、药物粉碎操作、中药成分提取精制与浓缩操作等技能; (2) 常用中成药剂型制备操作技能板块, 应熟练掌握片剂、冲剂、丸剂、胶囊剂、口服液和糖浆剂等常用中成药剂型的生产流程及生产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操作技能, 并具有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成品分装、灭菌、包装技能板块, 应熟悉铝塑包装机、颗粒分装机、旋转式液体灌封机及半自动、自动胶囊灌封机等常用分装设备的性能, 并掌握使用方法、操作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熟悉蒸汽灭菌柜的性能, 并掌握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效果, 我们探索建立三级平台实验实验教学模式, 即以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实验教学一级平台;以测试和试验方法为主的经典实验教学二级平台;以专业性、设计性为主的综合应用实验教学三级平台。学生在第一级平台学习训练“必需”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在第二级平台“拓宽”和“夯实”坚实的专业实验技能, 第三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强化平台, 突出“实用”和“娴熟”原则, 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训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高技能型“即用式”人才, 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重点应抓好以下2个方面工作:一是“教、学、做”相结合, 形成新的教学特色。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 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是实现开放式、动态式办学, 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每年修订教学计划, 调整教学内容, 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

2 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企业希望毕业生上岗后, 能够尽快胜任技术岗位的工作。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一般是到生产车间从事制剂、包装、检验等生产岗位的工作, 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及GMP认证等知识的应用;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以“动手”、“动脑”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同时应该注意的是, 企业给人员安排的岗位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可能被安排到药品营销、管理等岗位, 这就要求学生还要有较好的药品市场营销、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理学、疾病概论等知识, 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既要体现出学有专长, 又要有一定的宽度和适应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 同时, 相关专业知识, 综合知识与技能也是综合职业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综合知识与技能, 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还应建立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基础之上,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更为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待人接物和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始终把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惟一标准。

为了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我们主要以下方面入手: (1) 结合专业特点, 积极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探索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和实施体系。 (2) 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开设相关课程, 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 (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协会, 接受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人文素养。 (4)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 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 (5) 重视体育文化活动, 开展文体竞赛, 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6)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3 实行校企合作,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应走学校、专业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基本途径, 更能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整合, 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按照企业用人意图, 为企业“量身订制”式地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其特点可概括为“3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2]。这样就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3], 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跳过“新兵”角色, 进入“老兵”角色, 能较熟练地承担相应岗位工作, 免去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和时间。这种企业自己“订做”的人才, 让企业用起来得心应手, 便于企业驾驭和管理, 增强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学校和企业能够获得双赢。

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自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来, 在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上下工夫, 紧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向, 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本专业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 对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就业前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发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广泛调研、论证。秉承“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精髓, 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规律, 高度整合教育资源, 着力在如何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上下工夫。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先后与汇仁集团、三九药业、珍视明、回音壁、博士达药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几十个制药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并与其中部分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2010年7月, 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已有30多名“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被企业录用, 这些毕业生上岗后迅速进入角色, 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摘要:我国中药制药业的快速发展, 对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 为社会培养既具有高技能, 又具有较好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 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我们通过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行校企合作,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途径对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参考文献

[1]吴发远, 苗兴芬, 栾奕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J].职业圈, 2007, 13:51.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 2005, 4:72~74.

实用型技术人才 篇10

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实验试点专业, 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富士康集团富盟科技电子有限公司为载体,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实训条件企业化、教学情境职场化、教材建设职业化、教师队伍“双师”化、教学内容项目化及教学成果产品化等“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 实行了将企业培训内容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将行业标准嵌入教学大纲、将认证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将企业文化嵌入校内教育环境等“四个嵌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设置了三个模块, 即通识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及专业技术模块。在教学组织上, 技术基础模块实施情境教学, 专业技术模块实施项目教学。在教学模式上, 一年级为学校教—企业看—校内实训基地练, 二年级为学校教—学校练—企业练—工学结合校内练, 三年级为学校教—企业练—顶岗实习校外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增设了《创新制作》课程, 开设了新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 把学生科研训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并设立相应的学分, 吸引、指导学生参与创新科研训练。

探索校企合作机制, 实施“六共”育人

校企双方本着谋求“在合作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求效益, 在效益中求质量”的目标,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企业除承担生产任务外, 还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和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选派技术专家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选派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做学院的兼职教师;抽调富士康培训部5名培训教师担任学生培训专员。学院除承担场地建设、环境管理、企业员工的后勤保障工作外, 还承担对企业新员工的理论培训和基本技能训练;选派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学院的图书馆对企业开放, 允许企业员工借阅图书和查询资料;为企业员工体育锻炼和业余文化生活提供场所。

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 下设事务协调组、实训组、课程建设组、技术合作组, 每个部门都有企业人员参加。在校企办公室领导下, 事务协调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的日常工作;实训组负责学生实训计划的制定、实施;课程建设组负责校企合作调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问题;技术合作组负责技术开发、生产工艺革新方面的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共同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共同按照企业的生产任务制定课程训练内容;共同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制定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评价与考核标准, 并据此制定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 对学生实训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把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创新能力等纳入成绩评定中, 充分体现企业的人才观, 考核成绩既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记入档案, 也作为企业日后聘用员工的参考依据。这就是共构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施技能训练、共编工学结合教材、共定考核标准、共享评定结果的“六共”育人。

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要努力抓好“三创”教育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 把“三创”教育作为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 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院确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以“三创”人才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培养主线, 以理论教学、实践训练、自主研学和网络助学为主要载体,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讲授与探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手段与网络多媒体相结合的课程类型为依托, 以基础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训练及专题研究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为保障, 使课内外教学活动都能成为学生探求新知的场所, 形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强化对学生的“三创”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教育, 学院成立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及创业园, 各系成立了创业中心, 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平台, 在创业园管理上, 坚持“铁打的工作室, 流水的创业者”的理念, 使更多的学生在创业园中得到创业实践的锻炼。同时, 以第二课堂为“三创”教育的拓展阵地, 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以外的辅助功能,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兴趣小组等活动, 努力营造一种富有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推进“全人教育”, 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又称博雅教育, 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后来盛行于英美各国。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自由人文教育, 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人文底蕴、公民美德及行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当代的博雅教育更主张学生拥有开放的、发展的、世界的文化视角, 能树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继被留学归来的学者引入我国的著名高校, 并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实验, 以应对当今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危机。

在高职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内涵, 必须加强人文教育, 增强人文底蕴。我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全人教育”, 在理论层面上, 由学院副调研员徐家林教授牵头, 组织教师共同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了《告别“半人教育”——全人教育述略》一书, 标志着学院不但重视和实践“全人教育”, 而且在“全人教育”的理论上有所突破, 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属首例。学院将通识课程按照“全人教育”的内涵进行整合, 促进知识的统一, 贴近学生和社会的实际,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了学习效果。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 更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 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将通识教育全方位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确立了“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加工零件为载体,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与“富士康”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的有利条件,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 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开展平等交流和讨论, 以加工零件为载体, 运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将教室搬到车间, 学生在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 实现了“五合一”, 即教学任务与生产任务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 使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同时, 还建立了网上大讲堂,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学院推进了融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于一体及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于一体的问题式、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在两年内, 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共同建设了《模具结构的识图与测绘》、《机械零件分析与应用》、《精密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操作职业技能实训》4门精品课程, 开发了《冲压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实例精选》、《电火花成型原理及操作》、《数控操作技能实训》、《机械零件分析与应用》、《Pro/Engineer项目式教程》、《机械测量技术》等7部工学结合教材, 并建设了网上课堂, 实现了教学资源网上共享,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

加大学分制等弹性学制的力度, 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

2002年9月24日,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对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但高职学校对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还很不深入, 实施的范围不够宽, 效果也不够明显。

当前, 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学校为了迎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部分学生需要提前就业或顶岗实习。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学校采取利用假期补课、节假日不休息、增加每周授课时数等方法, 使学生能够提前完成学业, 开始顶岗实习。这样, 就导致教学管理难度加大, 专业教学效果不明显。而不这样做, 学生的就业和顶岗实习就无法保证。为了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 必须加大弹性学制的推行力度, 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提前就业和顶岗实习不会影响教学效果,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排课时间。教务处在排课时, 对每个专业不同年级课程的授课时间可以分开来排, 以方便不同年级的学生听课。 (2) 技能鉴定。每年可不定期地多次实施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 将课程实训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 教学管理。由于学生上课人数不确定, 有的课程人数较多, 给教学管理带来不便, 特别是实践教学难度更大, 实训项目可以分组、分时段进行。 (4) 师资力量。技术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教学小班上课效果较好, 但如果允许不同年级学生一起上课, 会因为学生人数过多、设备有限, 无法保障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 为了保证授课质量, 势必要分班上课, 这样教师的数量就要增加。学院可以通过挖掘现有教师潜力、外聘和引进教师等方式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要突破原有体制, 根据市场需要配置教学资源, 组建由行业知名专家、大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及学院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领军团队;校企融合, 创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及激励机制, 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良性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优势, 用好兼职教师;从企业技改、社会服务和教学改革等项目中遴选科研和技术服务课题, 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建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团队, 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技术服务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分类培养,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质, 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造, 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学院对原有的数控实训中心和模具实训中心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 成立了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 与富士康集团富盟电子科技公司共同组建了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淮安电子产品模具设计与制造公司设有生产部、技术部、设计部、采购部和财管部五个部门, 各部门主要领导均由学院教师担任, 其他岗位则由学生担任。首先, 在管理方式上按照现代企业运营方式进行管理, 肩负着生产与实训双重功能, 实现了生产一条线与实习一条线兼容, 做到了生产与实习两不误。通过这样的改制, 使实习为生产带来了效益, 生产为学生实习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 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其次, 校企双方以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为基础, 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 组建了“江苏省电子产品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双方联合承担省、市课题, 教师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科技研发项目, 使企业成为学院科研项目的来源地, 成为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地”, 有效地培育了教学和科研团队的“双师”素质。再次, 学院实施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制度, 使教师能够经常接触到企业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 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头活水。最后, 学院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主要采用两种形式, 一是外出培训, 二是内部培训,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 初步形成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 通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及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学院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摘要: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六化”的专业建设思路, 把“四个嵌入”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 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深层次良性互动、双赢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 把“三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确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推进全人教育, 以加工零件为载体, 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加大推进学分制等弹性学制的力度, 实行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 探索出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现代制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5]朱懿心, 倪天祥, 常小勇.坚持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性人才探索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

上一篇:耦合传热下一篇:反应堆压力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