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美育教育

2024-07-10

青少年美育教育(精选十篇)

青少年美育教育 篇1

一、舞蹈教育的特性

作为艺术的综合表现, 舞蹈与美术、音乐具有紧密的联系。这几种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相较于美术艺术的线条、色彩与构图, 音乐艺术的旋律、节奏, 舞蹈的舞姿、动态形体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三者在表现形式上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舞蹈与音乐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却不同于音乐。舞蹈在表现中结合音乐, 运用舞蹈着的身体、肢体语言表现出万事万物。舞蹈在表现形式上利用视觉效果, 采用动作将表情、内心感情表现出来。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其在表现形式上将音乐、美术、体育等各种艺术之美表现出来。但是, 舞蹈在影响力与表现力方面上较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教育的意义。舞蹈集中了肢体语言、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多样化的造型艺术, 表现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正是运用了人们表达情感的特殊形式, 使其表现的更具独特性。在舞蹈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中, 其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样一种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对青少年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培养青少年的素质

在现代美育教育学家的认识思维中,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在教育学家们不断研究的过程中, 美育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通过动作的肢体语言, 将让你们心中的真善美表现出来, 在感染人们情感的同时, 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当教育学者将舞蹈作为一种美育方式时, 应当将这种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从感情着手, 利用舞蹈来感染人们的情绪, 促使人们感情之间产生交流, 以达到振奋人心的作用。在青少年培养的过程中, 舞蹈在其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在对教育者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 应当对受教育者有所了解。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与心理等特征开展舞蹈教育。相对于有效年龄段的孩子, 实施舞蹈教育, 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有效年龄阶段的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 实施舞蹈教育, 在其中不仅会在孩子的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在思想与学习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依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实施舞蹈教育, 对其素质方面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

舞蹈, 通过表演者的动作反映其生活与情感。舞蹈人员通过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动作, 孩子长期接受舞蹈教育, 对于耐力、灵敏度以及速度和体质的增强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其生理也在发生着变化。孩子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 四肢之间就会相互协调, 长期以往就会发展成为优雅的体态与良好的外形气质。这些表现都是舞蹈对孩子教育最为直接的功能显现。幼小孩子在此过程中, 体态、形态与神态方面就会抛却不协调、不文雅的东西, 进而会上升好贵气质, 给人以美的表现形式, 进取精神。使孩子表现出一些优良品质, 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美育的功效

舞蹈在青少年美育教育中的表现最为直接。其表现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青少年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能够促使青少年感受健康、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通常情况下, 对青少年实施教育的舞蹈属于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的培养对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能够训练自身勇敢、进取精神, 增强青少年的纪律观念。在青少年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舞蹈所包含的节奏感, 能够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敢于节奏感, 通过音乐节奏感受事物的有序性, 增强青少年学习与办事能力。同时, 青少年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 可以完善青少年的人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舞蹈教育对青少年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舞蹈能够在思想情操、道德品质与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影响。其不同于传统的说教方式, 通过感情的深入, 让青少年从内心接受其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见, 舞蹈对青少年的素质与美育的功效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音乐及表演版) , 2011, 12 (02) :25-26.

体育与美育的关系美育就是审美教育 篇2

体育和美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少的支柱,其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体育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体育之中;体育和美育都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美育于体育之中和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育与美育的结合应遵循马克思关于“人类依照美的规律塑造物质体”的教育规律.曾繁仁 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 [期刊论文]-齐鲁学刊2003(02)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安排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爱美是人的本性,但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能力要通过美育的培养而形成。体育是力与美的结合,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体育的美育要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出发,具体应该抓好以下方面。

1.提高体育教师的美学修养。要做到体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能力,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审美常识,具备审美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这样教师的活动本身就成了审美的对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应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达到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使他们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体育教学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有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自身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的人,具有健美体格的人。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是使人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是通过体育实践来提高自身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的,体育课是有条件表现形体美和运动技术美的,然而高超技术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动者通过运动来体验运动感觉、运动能力和审美感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武术课应该体现攻防练习的特点,教学中可组织学生2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同时进行武德教育。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很快掌握运动技术,实现体育的技术美。因此,结合实际精心设计适宜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体美结合,创造体育美的重要因素。

3.充实体育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美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学应在传授体育知识和进行运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如,体操课教学,在完成简单技巧练习的同时,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并做出优美的示范,使学生认识体育的美,并在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了解到:第一,身体的健康美包括健壮的身躯,发育健全的肌肉、端庄的五官、标准健康的姿势。第二,精神的健康美表现为性格健康的美,包括丰富的感情、刚强的意志、发达的智力、良好的道德。第三,行为美是社会公德的美,它包括光明正大、遵守礼仪、强烈的责任感、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团结合作等体育精神。第四,运动技术美是在篮球、足球等多种竞技项目中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美的意识和修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体育美育

一、学院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身心的培养

我院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规范,对学生体育课出勤率要求严格,一年级开设了体育普修课,二年级开设了体育专项课,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手段和方法,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注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养成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生体质符合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

我院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有针对性的组织练习。近3学年我院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均在90%以上(2010年为94.3%,2011年为97.3),高于85%的合格要求。

三、群众性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由学院、专业、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各类体育活动,具有良好地开展体育锻炼传统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美学修养,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新生杯球类比赛、拔河比赛、长跑等活动已经形成规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热情,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此外,各专业班级还经常组织一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羽毛球比赛、踢毽子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赛、体育趣味娱乐赛等活动,这类活动每学年有数十次之多,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体育锻炼意识。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快乐成才 2006年以来,我院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使我院心理咨询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学院每年为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近3学年,共接待学生心理方面的来访百余次,向学校心理咨询室推荐治疗20余人次。通过咨询,为学生解决了人际关系、学习问题、就业压力、情感困惑等系列问题。此外,学院还结合每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播放心理电影,展出心理图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班委会成员,随时掌握学生情况,有效避免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特殊事件的发生。

大学生美育活动是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艺术品质,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活动促创新,以创新促成才”是大学生各项美育活动的基本理念。近3年来,我院重视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内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生文艺演出和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节,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今已初步形成学生积极课外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喜人局面。

一、搭建美育教育平台,开办多门艺术类选修课

琼州学院不断通过各种措施规范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保证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2008年至今,我院学生共选修的艺术类公共课程达20余门类,2000余人次,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依托学生社团多次举办文艺和艺术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学院独特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虽然未建立艺术类学生社团,但从2008年至今,我院社团仍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通过和艺术类社团联合,组织艺术类社团活动达20余次。“展现风采树立榜样”学生个人风采展、“心灵驿站之天访夜谈”、“心灵驿站之心灵对对碰”、“青春奉献,感动海南”征文比赛等活动,均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受,发扬了学生对青春的感悟和激情。

三、通过校园艺术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学院通过参加每年学校举办艺术节的契机,以“树形象,立品牌”为重点,以艺术节、主题月、文化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初步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一届艺术节活动都更加强调时代性,加入新元素,力求使艺术节更具生命力。

四、群众性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高

舞蹈教育与少年儿童美育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少年儿童 美育 舞蹈教育

舞蹈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少年儿童极为喜爱的一项活动。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使他们从小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教育,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其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舞蹈以动作为表现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它结合了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和感情的表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教育在美育的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1.舞蹈能帮助少年儿童建立美感

对少年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其手段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借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对孩子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对少年儿童的美感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家长和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做有心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也要逐步扩大美的内容,帮助他们在艺术中感受美。这样既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陶冶情操,又能起到发展孩子智力的作用。当然舞蹈老师在这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活动不应该单纯以传授舞蹈技能为主,而应该以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为核心。所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教育,绝不是针对个别孩子的培训和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体学龄前儿童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和美育活动。

2.舞蹈能锻炼少年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

据专家分析,孩子在8岁前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的,少年儿童的模仿力极强,对感情表达最纯真,舞蹈可以帮助少年儿童锻炼他们的模仿能力。在舞蹈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出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模仿、去表演的舞蹈小组合。这种小组合可以实现三种模仿:一是动物的动作模仿,二是有节奏的日常生活、学习、行为的律动模仿,三是生活中的音响节奏动作模仿。此外,基础运动能力是人们生活所需要的跑、跳、投等各种动作技能。基础运动能力追求的是行动灵活、迅速、有力,舞蹈专家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学习的坚持性情况的不同,结合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培养孩子基础运动能力选择了不同的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发育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运动能力并增强体质。

3.舞蹈能促进少年儿童智力与创造力的开发,点燃孩子想象的“灵气”,起到“健全其体魄,完善其心智”的作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和舞蹈恰好符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让孩子们自己动口、动手、动脚,全身心地去唱、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其从小在音乐舞蹈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是非常有益的。

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创动作等,激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舞蹈还能培养少年儿童形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左右脑的协调。人的右脑在运动中细胞激发比静止时更快更多,由于右脑的活动,左半球的活动受到某种抑制,人的思想或多或少地摆脱了现成的逻辑思维方法,能促进孩子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点燃他们的灵气。

4.在歌舞中交朋友,帮助少年儿童建立合作意识

少年儿童在一起学习舞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孩子们在歌舞中交朋友,毕竟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以前总被生长、发育、健康等问题所掩盖,从而显得不是很重要。随着心理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孩子们参加歌舞学习的活动,就是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交往既能扩大信息,也是促进脑功能的重要措施,少年儿童尤其如此。美国一位生理学家追踪观察一组少年儿童达10年之久,发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即喜欢和成人打交道的孩子,其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不愿与成人交往的孩子普遍较差。这提示,成人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有助于增进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相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智商也低。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走出家庭,与同龄和高龄少年儿童,甚至成人交朋友。

二、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遵循的两大原则

过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们的目的只是停留在把整个“成品”教给少年儿童,所以教师是单向地对少年儿童多次示范,让他们按范例练习,在短时间内学会所教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仅是为了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对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看起来短期效果好,可少年儿童一旦离开教师的“教”就束手无策。这样的教学使少年儿童缺乏自学能力,限制了少年儿童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应做到“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在教学活动中让少年儿童自己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通过自己的舞蹈实践,积极主动地发掘潜力、培养个性。在教学中可能会感到起步很慢,但这时少年儿童所获得的点滴知识都不是教师“灌”的,而是自己探求到的,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少年儿童舞蹈教育中应当遵循两大原则:

1.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

在舞蹈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少年儿童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只有让少年儿童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如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想象,创造用动作将力度的起伏表现出来。如表现大海波浪、风中柳树、飘动的气球……也许有的动作不一定使教师满意,但这样的教学强调了对少年儿童“学”的研究。

舞蹈教学不单纯追求“成品”,而是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少年儿童自身。因为教学过程是体现少年儿童知、情、意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少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和认知的活动过程。抓住学习过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每个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及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少年儿童知识、智力和个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这很可能不能见效,但对少年儿童是有着潜在而长远的影响。

2.营造一个具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并启发他们进行创意思考,展示自己的才能

少年儿童舞蹈教学从模仿动作开始,发展到用舞蹈讲故事、给故事编舞蹈、或者自编动作等,鼓励少年儿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在跳舞的同时,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少年儿童尽早接受音乐的熏陶,培养孩子的乐感。舞蹈离不开音乐,而且少年儿童舞蹈教育的音乐很多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歌谣。总之,教师要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具有启发性的宽松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鼓励大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舞蹈教育是其他美育形式不可取代的。让教育从美开始,用美的教育,塑造少年儿童的心灵,帮助心灵种子的萌芽正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建平.为中小学舞蹈教育开一扇窗[J].江西教育,2006,(10).

[2]张彤.幼儿园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谈[J].中国音乐教育,2008,(07).

[3]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

[4]张金英.浅议中小学舞蹈艺术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5]于景春.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舞蹈,2000,(02).

青少年美育教育 篇4

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及学校体育的战略地位,体育审美教育研究将是体育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体育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开展体育价值研究和进行审美教育对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辨别体育运动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正确判断体育价值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是本研究希望达到的目的。

一、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了曲靖市100名大学生与120名中学生共220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青少年运动鉴赏的性别差异非常显著,男生对运动员的形象美、内在美、运动技巧美、动作结构美、比赛组织美、场景设备美等方面的鉴赏比女生强烈、敏感。

第二,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程度不同,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也不同。

第三,青少年对于运动美学的体验,多来自于他们自身的运动实践,对运动技能的美学体验与遐想。随着运动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增加,青少年的运动鉴赏、审美理想、运动感悟和教学情感的体验会越丰富与深刻。

第四,在对审美理想的追求上,体育专业的学生是最强烈的,文科学生是最不强烈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而对教学情感的体验,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感受最为深刻,显著强于文科和理科大学生。

由此可见,青少年的体育审美,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获得的是不一样的审美感受。影响青少年体育审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动参与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审美方面的最重要因素,性别是影响青少年运动鉴赏的主要因素,年龄、年级是影响青少年审美理想和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专业类别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审美理想与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美育的途径

1、体育美育

“美育”的理论最早是由德国人席勒提出的,他既是诗人,又是哲学家和美学家。到了20世纪初期,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人将外国的美育理论引入中国,并将“美育”的外文译为“美感教育”“美育”和“审美教育”。我们的许多学者认为,美育是对人在美学方面的教育,让教育对象具有感受美、辨别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传播美的能力,从而能够感美、知美、懂美,促使受教育者追求人生的精神层面的情趣,提高理想境界。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美育以其他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为媒介,在高校中有序、健康地开展,体育舞蹈就是其重要媒介之一。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重视体育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可提高美育的质量。体育教育过程中包含了诸多美育的因素,具有塑造形体美、创新运动美、培养行为美等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意识和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和表达能力。

2、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结合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充分利用体育活动的各种美的对象,帮主学生认识体育运动中的美。不光是外在美,还要追求内在美,加强学生的内在表现力、意志力、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远离有碍健康、伦理、道德、及缺乏价值的审美观点。

(2)为人师表形象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言行、等方面都需要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要注重精神美,爱岗敬业,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仪表美,着装清洁大方,自信、沉着,以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树立良好形象;注重语言美,在教学中讲解时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准确精炼、逻辑性强,才会让学生由衷的钦佩和赞美;注重示范美,教师在把整个技术动作示范给学生看时,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教师示范的准确、形象,激发学生亲身体验这种美的享受。

(3)教学组织渗透美。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造十分重要。把美与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之中,与教材、体育技术相结合,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布置教学场地,以制度约束学生室外上课时的着装、仪表、习惯等,从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济川.新世纪我国大学生体育审美教育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27-529.

[2]刘海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鉴9教育卷,2004(12).

[3]王深,陈俊钦.当代青少年体育审美的特点与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J].中国体育科技,2009(03).

[4]杨建民.体育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论由体育美学向体育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转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7(7):108-109.

[5]颜非非.现代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教育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05).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

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下边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媒介发现美

19世纪法国杰出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挂图、实物、幻灯、多媒体等媒介调动学生的感官去发现美。如教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名篇《荷塘月色》时除了反复吟诵文中描写的文字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美的荷花的图片播放一些曲 调和谐的乐曲让学生发现荷塘月色的美。又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闭着眼听配乐朗读并要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春天艳丽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带着一种美的感受进入课文意境。接着笔者将“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等五幅图画呈现在学生面前问:春天美吗同学们纷纷回答:春天很美。接着问道:“什么最美”“花朵美绚丽盎然的小草给人一种活力美、力量美。”就这样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在寻美的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社会美的核心是心灵美。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比如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副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画。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美的教育。

三、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德育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要求。美育的目标与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义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四、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

五、引导学生鉴赏美

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悟力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抓住情之根,才能转变学生之意,从而体味到寻幽揽胜的乐趣,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并能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作品作出中肯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輸一些分析、鉴赏美的常识。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课外,我们不妨逐步引导学生多分析些中外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引导学生鉴赏美,既可以动之于情,又可以褒之于真、善、美,贬之于假、恶、丑,将学生从狭窄的应试教育课堂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天地中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对语文真正产生兴趣。

美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全面素质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之目的, 虽与道德不尽敷符, 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好尚, 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意多变的概念 , 作为艺术的种类之一, 现代社会人们更趋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 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而美术教育正是以这种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美术的知识和技巧, 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需要, 健全人格, 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发展, 伴随美术的发展, 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蕴涵的社会功能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在此, 我想对美术的教育功能谈谈看法, 对教育功能与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进行阐述。

一、美术教育的本质———服务社会, 弘扬人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服务社会, 弘扬人之真善美。

综观古今, 博览中外, 美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源远流长, 经久不衰, 一部辉煌灿烂的美术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生存发展、进步的历程。美术史博大精深、美术珍品灿若群星、异彩纷呈的美术流派、标新立异的美术观点更令人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美术成就, 许多人俯首凝思, 美术教育也在这种沉思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其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风格如何变化, 潮流又是如何更迭, 美术教育有一点将是始终不变的, 那就是美育首先应当是“美”与“术”的统一, 其本质应在于服务社会, 表现人类之真、善、美。

美术教育首先要紧扣“美”的主题, 承古推今颂扬时代精神, 把握时代脉搏, 用时代的“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看过蔡若虹老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美术作品一定要美》文中着重指出只有美的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 才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才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看过之后, 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美”的重要性。那么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就已经否认了“美”, 远离了“美”, 失去了“美”, 试问我们的作品又怎么能够激人奋进, 发人向上, 给人以美的享受呢? 难道我们不害怕那些虚假、丑恶、一味逆反传统文化道德一味追求惊世骇俗的怪异表现, 甚至张扬地在大街上裸体狂奔的行为艺术成为社会文化的理所当然吗?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总是会通过观察或体验做出比较, 使感受到的对比、均衡、色彩、真诚、善良等产生自我及他人的好感与美感, 使人愉悦, 奋发向上, 而美术教育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对人进行“美”的感化、“美”的启迪 , 从而使人更向往发展、向往进步 , 向往生活与幸福。

美术“美术”自然既“美”又要“术”。美是目的, 术是手段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美术”本质最凝练、最精辟、最通俗的论断。因此, 美术教育必然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否则便不能做到服务社会, 表现人的真善美。

当今中国, 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多年以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美术乃至美术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视逐年加强, 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的大举兴建、翻修, 国立美术专业院校及师范美术系科的设置, 再加上增速惊人的招生数额和硕博授予点, 可以说, 时下美术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 就是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发展机遇里, 美术教育注重“美”的同时, 更应当两手抓, 大力在“术”上下工夫。拿中国传统绘画来说, 几千年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笔墨”二字, 不知道吴冠中老先生“笔墨”等于零的话语是不是对“笔墨”二字深刻理解后的再思索, 是否又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种再认识与再提高。但笔和墨确实是中国画特有的工具和材料, 用毛笔和水墨表现的中国画, 几千年的发展积累沉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有别于西方、有别于世界的泱泱画魂, 笔和墨也由具体的工具名字转化升华为技法和效果的代名词, 无可厚非地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和灵魂。若是我们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抛弃“笔墨”之术不要, 一味地标新立异、盲目张扬个性、甚至全盘西化, 岂不是有中国人吃饭, 非得扔了筷子, 改用刀叉之嫌? 所以说, 只有“美”中有“术”, “术”中促“美”, 二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 , 才能相得益彰 , 美术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其服务社会, 体现人类之真善美的本质才能实现。

二、美术教育的中心———素质的培养

当今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决定综合国 力的根本因素 是民族素 质。民族 素质主要 取决于教 育的质量因此,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而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也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

基于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为什么美术教育的中心应当是素质的培养。

(一 ) 素质 教育是 时代 的 主 题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教育改革, 改革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但改革的出发点趋于一致, 即都充分认识到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面对激烈竞争,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全面提高民族素质, 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国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把这一认识提高到“规律”的高度:“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 谁掌握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 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 , 必须高瞻远瞩, 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 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可见, 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提高必须重视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这个时代主题下, 对人们全面素质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历史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 目前仍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的问题, 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 人们经过广泛探讨和深入实践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成了人们的共识, 并很快确立为指导我国教育的一种思想。

不同的时代, 不同的领域, 人们对素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教育上来说, 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 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 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就是依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挖掘和发挥学生身心发展的潜能, 弘扬其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促使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

首先, 它突出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风貌。其次, 它面向全体学生, 强化普及意识, 淡化选择意识, 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 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第三, 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观, 因此, 美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是否完整有着特殊作用。第四, 素质教育将重点从知识重心转向能力重心, 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美术教育恰恰又是最重创新和实践的, 没有实践的美术是不可想象的。最后, 在对待基础和提高的关系上, 素质教育有着普遍性, 它使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 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那么美术教育对于基础性教育和普遍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又是不言自明的。因此, 提倡素质教育, 强化美术教育, 突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的思想, 就此而言, 完全符合时代主题。

(二 ) 美术教育不 单纯是技 能训练

素质教育要求进行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素质教育。这里的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课题, 不同于单纯的绘画技能培养。

有时候, 一说起美术,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绘画, 确实, 绘画属于美术范畴, 而且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于是美术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绘画技能的训练。殊不知, 这种“纯绘画性目的”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存在一种巨大的片面性, 从根本上把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等同于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这无疑限制了美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门类应该具有的更重要的意义。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时代,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 多元文化的交流冲撞, 社会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知识和技术手段, 具有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以及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全面发展人才。美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为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把美术教育仅仅局限于绘画技能训练一个方面, 丢失美术教育蕴含的许多内容, 不但没有指出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一重要方面, 就连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多元化等方面也没有明确阐述。

(三 ) 美术教育在提高与 完善人的全 面素质方面具有 独特作用

1.情 感性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 需要人们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相适应, 而美术教育对美的意识培养有利于人们平衡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

2.文化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美术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当今社会

信息化进程加快, 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传承, 发展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 美术教育功不可没。

3.感知形象性

感知觉是人类思维的必然前提, 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 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初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学的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基础上的美术课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营养,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4.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当今社会不仅是商品经济时代, 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社会中,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 美术教育过程的情趣性, 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 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 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而美术课程通过一些实践性动手过程向学生提供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5.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性, 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 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 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至于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象, 美术教育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因素、脑力与体力因素, 所以在促进个性形成及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三、美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建立并完善评判标准

美术教育的关键是建立并完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 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进行转变。

在现行的美术教育过程中, 进行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已经是其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 目标的转 变

美术教育在当前有着特殊性, 中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受“中考”、“高考”因素的影响, 在各个学校仍是不受重视的, 至于高等美术专业院校从招生时的“素描”、“水粉”“设计”“速写”考试再到进校后的一系列学习, 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法传授的状态, 还没有真正转化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上其实不管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专业美术教育, 都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 学会学习, 学会劳动充分发挥特长, 发展个性, 把教育目标定为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把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工作的战略重点。

(二 ) 内容的转 变

要以素质教育为轴心, 安排教学、设置课程, 改变以课程、科目及教材是否一致衡量学生成绩。传统加创新更多地结合学生自身素质及兴趣所在。另外, 重要的还是要着眼于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能因为是艺术教学就忽视了许多“东西”。要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 强调基本美术规律, 使美术教学从内容上最大限度地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 奠定基础。

(三 ) 教学方法的转 变

“画无常法”说的是绘画技法有更大的自主性。那么美术教育在方法上当然不可能像“数”、“理”、“化”一样实行“题海战术”, 美术有自己的特点。手法、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美术理论的丰富与完善, 美术观点的时尚与潮流都是在美术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的。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 实行积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那么, 美术教育就要在教育过程中, 注意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培养与创造等方面进行加强, 以促进学生素质结构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美术教育的大发展将成为必然要求。美术教育要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顺应历史的潮流, 更有利于人全面素质的培养, 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关键。

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 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 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 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的规范性评量标准, 也不能只注重片面混合的, 强调自我表现的, 内在的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 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诸多方面进行评价的标准与实施机制, 促进美术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救国”的口号, 作为一个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初学者, 只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凭着对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期盼, 凭着一颗大胆的心, 将一点自己的看法述以成文, 贻笑大方。

总之,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 素质教育仍是重中之重。美术本身只能是手段、条件和过程, 而不是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 不仅是从美术到美术, 还应该由美术拓展到其他诸多领域。因此, 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培养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 是我们开展美术教育工作的要求。要采取全面措施加以强化落实美术教育工作, 从根本上确立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 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现其对人类社会的真正价值是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教育改革不应切断历史传统[J].南艺学报, 2003 (1) .

职校生美育教育刍议 篇7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十分重视“礼”“乐”, 他把“礼”“乐”置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前列, 并在《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 其化人也速”, 强调美育“入”“化”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西方, 柏拉图、席勒、马克思等先哲们都提倡和推崇美育, 把美育看作是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所不可缺少的途径。

近年来, 职校生普遍缺乏审美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若人的情绪不能从正面予以渲导, 就会以反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职校生中部分学生粗言粗语, 故意损坏公物, 缺乏正义感和责任心。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校往往淡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美育功能, 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既影响了职校的长远发展, 也削弱了学校育人的终极功能。加强对职校生的美育教育, 既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提高职校生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需要。

1 对职校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1.1 以美导真, 增长才干, 优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获得的过程中能增长才干, 优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美育能平衡感性与理性, 活跃科学思维。美育绝不仅仅是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美育是在引导学生对于美进行感受, 鉴赏时, 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时, 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 不知不觉, 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洞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社会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确立素质教育理念。要教育学生会做人, 也会做事, 这种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确立, 需要美育的呼唤, 美育的渗透。加强美育可以去伪存真, 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在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 优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说到底职业学校的发展即人才的发展。如果我们的学生自信心不足, 情趣低俗, 毫无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势必以后的发展也会受阻。

1.2 以美引善, 完善人格, 共建和谐校园文化。

美育是“乐”的教育, 内容是“和”。通过美育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理想。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 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 相辅相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使职校生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加深理解, 偏重说理, 要求职校生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约束自己;美育主要以感性的方式触动心灵, 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 以美引善, 使学生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中实现道德教育, 使人乐善好为, 不断完善人格。常言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是善的灵魂, 美的事物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善的。实施美育, 就是使学生在对于美的追求中, 明确善恶, 使学生“归心”向善, 乐于接受道德教育, 自然而然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3 以美怡情, 健康发展, 开拓人生新境界。

美育是人类发展和运用的较早的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手段, 在感受的过程中自然会在人的心理上会产生奇妙的效应, 如“触景生情”“望梅止渴”等就是这种心理条件反应。蔡元培说到:“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者也”。美育活动正是通过欣赏和创造, 克服职校生的心理障碍, 充分调动职校生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素质, 促使职校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并健康的发展, 开拓出人生的新境界。

2 对职校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2.1 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在职校通过阅读文艺作品、美术写生、音乐欣赏、以及参观、游览等途径进行美育;就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各门功课, 也与美育有关, 例如数学方程式、几何图形、英语板书、试卷排版等等, 较具有对称、均衡、秩序、多样的统一等形式美的特点。实践证明, 越是高深的学问, 越是深刻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 就越是与美的形式规律相契合。对于一个具有美学造诣又富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来说, 完全可以在课程的教学中, 既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又注意到表达, 操作方式上的艺术性, 从而借助美的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科学知识, 技能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 引导学生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提高驾驭客观变化的能力。

2.2 重视美育中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心灵及人格的塑造, 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象教师的仪表、教态、语言、板书等, 都会直接影响美育的实施。学生善于模仿, 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起到示范作用。长期从教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教师的行为作风, 师德师貌对学生的才识品学, 素质风格以及集体风貌影响极为深刻。教师进取心强, 受其影响, 学生也会积极向上;教师诚以待人, 集思广义, 学生也会互相友爱, 诚让互信;教师兴趣广泛, 多才多艺, 学生也拓宽视野, 培养特长;教师在某方面的不尽人意, 学生也会出现某种遗憾。所以任何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2.3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

在美育的教育过程中, 营造良好的氛围的作用非常必要。文明行为、环境保护和清洁卫生在一定意义和范围内也与美育有关或属于美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园中书刊、广播、宣传栏、海报、文艺社、文艺活动、学生会、校园网络等。班级中的主题班会、黑板报、兴趣小组、辩论会、演讲会、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 多个角度的接受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氛围下的美育。让学生耳濡目染, 有意识的引导, 使职校学生能在学习技能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 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2.4 注重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美育力量

实施美育是整个社会的任务。人们较多地注意在学校里实施美育, 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实施途径包括三大方面:一是家庭教育, 二是学校教育, 三是社会教育。学校美育毫无疑问是实施美育的一个主要场所。家庭也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有着直接的联系。家庭环境的美化, 生活秩序的有条不紊, 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关心, 形成尊老爱幼, 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会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对不良社会习气和低级趣味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更为广泛和普遍的影响人的审美意识的当推社会美育。影剧院、展览馆、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市容市貌等也不断地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无时无刻不在对学生进行着美育。因此, 全社会都来关注美育, 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美育力量联合起来, 必定能取得三位一体的整体化美育效应, 职校生定会成为技能特长突出, 道德修养优良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叔成, 美学基本原理-美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占三, 中等职业学校课外德育系列化浅议, 职业教育研究,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出版, 2007 (8) .

[3]朱敏芳, 职校生礼仪教育的探讨, 职业教育研究,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出版, 2007 (2) .

深化美育教育,潜心歌舞创作 篇8

一、观察生活, 熟悉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是从生活当中来的。舞蹈创作者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 逐步积累来自生活的大量素材, 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理解和熟悉, 从中筛选出典型的、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 并对它们有了真正的切身体会和实践感受之后, 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

现以浙江省孙红木创作的《养蜂的小妞》为例:从表面看, 养蜂的工作按照舞蹈创作要求缺乏动态, 即可舞性, 难以很好地树立舞蹈形像。但从舞蹈长于抒情的角度认真地思索分析, 发现蜜蜂这种神奇的小昆虫勤劳、坚韧、勇敢, 它为人类创造财富, 送来甜蜜。而养蜂人常年四处奔波, 追踪蜜源, 工作辛苦、平凡。养蜂人的工作和蜜蜂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赞美。但是如何用舞蹈去表现呢?经过细致的观察, 作者发现养蜂人与蜜蜂有着不同寻常的亲密的爱的关系, 而这种特殊关系使作者在他们“静态”的劳动中看到他们“动态”的内心世界。他们那种欢乐、甜蜜、幸福的内心世界恰恰适合用舞蹈去表现。具体的方法就是把思想、情感化为能被观众看见的“动”的形象, 这种形象是情感, 升华的表现, 绝不是去勉强模仿表现它们劳动的外部形态, 而是要始终抓住并表现养蜂人的“情”。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没有表现力, 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联想到养蜂人的头、身、手都沾满蜂蜜, 引起蜂对人的追逐、嬉戏, 从中体现蜂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这种交流形成的欢乐劳动中的“节奏因素”使舞蹈“形”、“情”具备, 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象基础。加之巧妙地运用道具, 突出养蜂小妞可爱的性格特征等, 《养蜂小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美不等于艺术美。创作者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要进行高度的浓缩与升华, 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 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 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 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象,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二、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 富于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作品都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 跟不上时代的艺术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如我市著名舞蹈工作者石寿华老师创作的《崛起》, 所表现的主题是建筑工人对事业的执着, 并通过简单的“砖”道具在台上的堆、叠、砌, 讴歌了建筑工人开拓奋进的崛起品质。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 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 领悟一种精神情操的美, 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一种深切的爱, 从而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

三、熟悉积累专业素材, 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1. 多看多学舞蹈语汇

舞蹈语汇 (动作) 是靠积累才能丰富的, 只有具备相当的积累, 创作者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 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 创作者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 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变化发展。另外, 创作者还可以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的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多进行分析, 了解人们的形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 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

2. 对各艺术门类的综合学习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 创作舞蹈不仅要有对人体动作的娴熟运用, 而且要通过其它的艺术手段, 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高潮的兴起等方面, 起到推动的作用。

(1) 创作者要具有很强的音乐感。音乐感是指对音乐的理解, 不仅是在理论上理解, 而且是对音乐表现情感和音乐形象上的感悟。例如, 一个画家和一个舞蹈家同时听一首名曲, 对乐曲的理解却不同。画家脑海里出现的是画面、构图、布局, 是各种色彩、明暗的对比;舞蹈家则会根据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音响的强弱, 脑海中不断闪烁着各种跳跃、旋转和时而翻腾激烈、时而舒展委婉的动作形象。虽然二者理解不同, 但他们都是具备很强音乐感的欣赏者。

(2) 创作者要对构图、画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舞蹈构图在作品中至关重要, 好的构图能使人振奋, 感到它变化无穷, 内蕴丰厚。如《中国人》舞段, 仅靠此起彼伏的万里长城的阵型、四大片块交错、快速穿插和组字, 就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浩大的气势, 给人以很强的震憾。

(3) 创作者要对灯光、服装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学习, 以便于在创作时综合考虑运用。舞台灯光变化运用得好, 就能深化作品的主题。舞台上特别营造氛围的背光、侧光、顶光的应用, 都能营造出朦胧的、如梦似幻的舞台效果。如大家所熟知的《千手观音》, 就是巧妙运用灯光的艺术手段, 渲染浓烈的氛围, 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景中。

舞蹈服装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有助于点题, 观众看了服装的样式、色调, 就能明白创作者要表现何种题材;二是服装要体现出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另外, 服装设计要充分考虑舞蹈上人体艺术, 是用身体、四肢来“说话”, 表达一定内容。如《绿色的希望》, 我以透明的纱为原料制作成立体小树叶, 由六片小树叶围成的小裙既形象生动又不乏美感, 绿色的半长袖手套更能在舞台上变化出小树枝的纵横交错。

(4) 创作者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使舞蹈具有浪漫抒情色彩。这是作品打动人心、感染观众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 就像童话中的魔杖, 点到哪里, 哪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独创性作家的笔头, 像阿米达的魔杖, 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 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雀之灵》就是通过手臂和指尖的形态, 塑造出孔雀雍容典雅、端庄高贵的仪态。石寿华老师编排的少儿舞蹈《茶童》, 则表现了溧阳的茶文化。在整个舞台上, 一把惟妙惟肖的大茶壶就带活了整场舞蹈的意境, 壶内热气腾腾的茶水仿佛使人闻到了茶香。看似一个简单的道具, 其实上拥有生命的活力。

论中学体育的美育教育 篇9

一、从培养学生的仪表要求做起, 对学生进行形体美的教育

一个体育教师应该仪表端庄, 体型健美, 语言文明, 示范动作规范, 才能给学生美的感觉和强大的吸引力, 引起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 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基本姿势

古人说:“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就是说站、立、行都要有一定的规矩和姿态,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学生的身体姿势基本上也就是通过这几种姿势体现出来的。在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对他们的“立、坐、行”都要有严格的要求和训练。正确健美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微收腹、两臂自然下垂, 从而给人以端正、挺拔的视觉效果。在体育课中, 学生除了技能练习外, 都是在站立、行走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当进行了较大强度的训练, 学生感觉疲劳的时候, 最容易出现含胸驼背、歪肩斜跨等不良站立姿势。此时,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劳累而对他们的站姿有所放松, 而应该立刻对他们进行纠正。正确的站立姿势不仅是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也是对形体美训练不可缺少的内容。所以要教育学生自觉地养成正确的站立姿势。

(二) 提高身体素质, 塑造健美形体

体操练习是力和美的结合, 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美的体态, 这是一个共同发展的过程。

1. 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

人体的柔韧性是完成体操动作的必要条件, 所以, 在塑造健美形体的过程中, 柔韧素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 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

力量素质的练习应作为体育课的课课练内容, 通过加强上下肢、胸部、腰腹部肌肉力量的练习, 能够促进健美形体的形成和减少体内脂肪堆积。肌肉强健、胸部丰满和适度腰身的美的形体, 是表现健美的体操动作的必要条件。

二、提高动作质量, 形成美感动作

体操教学中美的表现就是姿态美, 而姿态美是通过动作质量所表现的。因此, 要想提高动作质量, 就必须在技术和姿态等方面进行美的教育, 使学生最终做出美的动作。

(一) 加强技术质量规格要求

体操教学包括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 没有技术质量美, 就谈不上动作美。学校教学只做技术要求不做难度的过高要求, 如艺术体操的跳步动作, 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四个动作时相, 即屈膝下蹲、蹬伸、腾空及落地。与四个动作时相相对应的三个动作阶段为:起跳阶段、腾空阶段及落地阶段。每个阶段都要舒展、大方, 特别是腾空阶段的造型美, 要能充分表现。特别是站立动作课课练内容, 要实现动作质量规格化, 为体操动作美打下基础。

(二) 加强基本姿势规范化要求

身体姿势美是动作美的另外一个方面, 要做到姿势美, 就需要按照它的规律进行训练, 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加强基本姿势的练习

万丈高楼平地起, 我们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是先打好坚实的基础。绷直脚面是最基本的动作, 也是体操姿势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良好体操意识的表现。它的基本要求是脚离地、绷直脚。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跪坐压脚面, 控腿和压腿等一些专门练习来养成直腿绷脚面的良好基本姿势。

2. 培养良好的本体感觉, 达到动作准确, 姿势优美

体操动作是身体做协调的连续的运动, 是由在不同的空间准确地经过和停留的一系列动作所组成的。所以, 良好的本体感觉是实现姿势美的重要因素。如每节课的徒手体操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准确的空间感, 要求做到准确、规范、到位, 使学生做得准确优美、舒展大方的同时享受着美的感受。

(三) 在音乐的伴奏中强化美的意识

听音乐享受美, 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展示美。准备活动、放松活动、队列队形练习、课间操和健美操等, 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 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仅有助于提高动作质量, 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美感, 促进美的意识形成。总之, 提高动作质量的过程和形成动作美的过程是在同一时间形成的。

三、身体美, 心灵美, 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灵美的教育

体育课虽然主要是身体的锻炼, 但是同样要追求心灵美。体育课的心灵美主要体现在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坚强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性格, 此外还要有广泛而良好的兴趣、宽广的胸襟等等。在体操教学中, 培养学生心灵美较为突出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 通过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例如, 在练习下腰的过程中, 要求保护的两个同学要精力高度集中, 注意被保护者的身体安全。

(二)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广播操、健美操等项目的表演, 比赛人数较多, 在教学中, 注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 教育学生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比赛、表演, 时刻想着集体

例如在队列队形练习时, 要排面整齐, 步调一致, 在做集体操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节拍进行, 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举、振、摆、跳、蹲下、起立等处处顾全整体,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整齐一致, 富有美感。

2. 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必要条件

由于受到器材短缺的限制, 体操教学中, 有些项目只能让学生轮流练习。教师要严格组织纪律, 让等候和观看的学生站坐整齐, 否则学生的精神将会不集中, 造成纪律涣散, 从而影响教学。

(三)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

浅谈高中美育教育 篇10

美术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极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高中阶段设有美术鉴赏一课,但大部分学校因课程多、学时少、困难大等原因而放弃了此门课程,只有一些专业特色的学校搞得有声有色。导致普通高中美育方面的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发展认识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

那么,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一、更新观念,拓宽知识

作为新世纪美术教师,要在艺术教育中自觉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是《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自信、自主、独立、创造性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发展学生个性、优化学生行为的一种活动;是体验生活、表达情感、陶冶心灵的审美载体;是面向生活,为未来参与社会、谋求生存的一种技能课程。

其次要拓宽知识。当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教师如果躺在过去的知识里,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要注意基本功的自觉锻炼,扩大知识范围、增大见识、更新知识结构,为艺术学科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二、立足实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逐步完善高中美术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视野迅速扩展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敏锐的时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是勇敢、进取,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对新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理论传授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求知欲强和好动的特点,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理想,还要培养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使他们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对高中美术课的兴趣。

高中美术教育从无到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如何把它设置的更科学、更完善,需要每一个高中美术教师付出心血和努力,我们没有经验可循,我们需要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因此,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高中美术教学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发展自我特色,立足本校实际,制订校本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对教材的重视,转到对学生的重视上来,创造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而美术课也不仅仅是欣赏课了,这里还会包括写生课、制作课、书法课、摄影课、陶艺课等,这样也就在承接初中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注重对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中美术教育不能逃身其外,必须在内涵和外延上增加它的容量,真正使高中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深化高中美术教学,以现代思维开拓美术教学新途径

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培养符合未来要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智能的发展有巨大影响。高中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虽然高中美术教育开设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作用,加之高中美术课主要以理论传授和作品分析欣赏为主,语言性授课方式成为主导。这种方式学生听一节课、两节课还行,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听,学生就难于接受了。其主要弊端是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再好的理论也是灰色的”。这种单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使教育效果减少了一半,甚至连一半都没有。虽然有的美术教师竭尽所能、挖掘教材,包括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教育空间,但由于立足于短期效应,忽略时代特征,使得教学难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高校后勤改革下一篇:金融创新会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