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的困境和出路

2024-08-03

中国品牌的困境和出路(精选十篇)

中国品牌的困境和出路 篇1

关键词:微博客,困境,出路

一、中国微博客的发展现状

自2006年twitter在美国兴起之后, 我国微博客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饭否是中国第一家专门的微博客网站, 成立于2007年5月, 紧接着, 嘀咕、叽歪、同学网、做啥、即时客等一批专门的微博客网站一一建立起来, 继而新浪、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也纷纷开始试水微博, 甚至一些媒体也建立了自己的微博, 例如南方微博、金羊微博。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的微博网站已经超过50家。

微博到底有多火, 从很多地方可见一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2117人参加的调查表明, 69.0%的人关注微博, 25.6%的人已经使用微博, 43.4%的人正打算用。[1]国内办得比较好的新浪微博沿袭博客的名人路线, 许多名人在上面赢得了大批“粉丝”们的关注, 更有新闻称不久前韩寒在新浪开微博, 一句话未说, “followers (跟随者) ”就已经过万[2]。

但2009年7月, 饭否、叽歪这两个资历最老的微博客网站相继被“维护”, 让我们意识到微博客网站热闹之后隐藏的危机。实际上, 除却被关闭的几个微博客网站, 我国其他现在正在运行的微博客网站也远不如国外的微博客的影响大。在我国的微博使用者当中, IT人士、媒体从业人员、娱乐体育明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并且是微博的活跃分子, 大量的非专业用户极少使用微博客, 融不进主流群体, 导致微博客无法像在国外那样在大众之中迅速产生影响力。我国微博客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它们陷入发展的困境。

二、中国微博客的症结所在

(一) 内容之弊

微博客是一个公共平台, 它既实现用户和朋友之间的交互, 又将用户发布的消息广播出去, 这使得微博客既有私人性, 又具有公共性。因此微博客上的内容除了公共议题之外, 更多的是网民琐碎的生活见闻和随想。微博客这样的特点可谓利弊参半, 一方面使微博客显得平民化、草根化, 但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内容管理的难度。当前我国微博客上的内容有如下特点:

一是内容空洞, 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在钢筋水泥的城市, 在人们匆忙的生活节奏下, 人们的时间变得碎片化, 发布和接收的信息也呈现碎片化, 微博客是碎片化沟通时代的产物。一个突发的灵感, 一个小小的感叹, 都可以被随时记录下来。微博客必然成了一个言论的万花筒, 少数有价信息和多数生活琐事掺杂在一起。

二是真假难辨, 部分言论危害社会稳定。微博客用户发布信息的方式非差简单, 只需登陆个人主页写下所思所想即可发布出去, 中间并没有任何审查编辑过程。这样的信息发布方式导致微博客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 很难说完全没有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饭否、叽歪被关闭与微博客内容疏于管理也不无关系。

(二) 影响尚缺

微博客在我国尚未被广泛使用,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不明显。据国外媒体报道, 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 Score于2009年8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该年6月份, 微型博客Tw itte r全球独立访问用户量已达4450万。[3]2010年1月25日腾讯科技推出的《2010全球微博客排行榜》显示, 新浪微博已为目前中国综合排名第二的微博客网站。[4]而2010年3月4日, 在新浪200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 新浪CEO曹国伟首次透露微博用户达500万人。[5]新浪微博与tw itte r用户数量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微博客普及现状。

我国的微博客在普通网民中间的影响力也远不及QQ、MSN这样的IM工具以及像校内这样的社区网站。举个例子, 笔者曾经试图通过即时聊天工具邀请周围的朋友加入国内某微博, 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

(三) 赢利堪忧

目前全球用户最多的微博客Twitter已经完成多次融资, 最新的一笔融资规模高达1亿美元。由于Twitter被普遍看好, 投资商对它目前的估值高达10亿美元。[6]相比之下, 国内的微博客网站尚在“积攒人气”阶段, 赢利仍是下一个阶段的话题。现阶段微博客用户发布、接收消息都是免费的。由于虽然微博客网站的成本较小, 但仍需抓紧时间开拓出有效的赢利模式, 国内各大微博网站也提出一些方法, 但尚未实施, 比如微博客网站收取部分用户一定的费用, 但在微博如今这种发展状况下, 实施这些方法必然会影响微博的人气。

三、中国微博客的出路探析

虽然微博客的上述几大问题一直被人们所诟病, 但若对症下药, 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也并非难事。

(一) 加强微博内容管理

要解决微博网站内容空洞的问题, 我们必须对讨论话题进行有效引导。Twitter在国外之所以成功, 是由于有很多意见领袖在使用, 因此国内的微博客也应该塑造自己的意见领袖。具体方案如下:其一, 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自己的微博客主页, 主动发布消息, 与普通用户进行交流, 引导话题方向。云南政府就开了这个先河, 2009年12月, 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开设了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 对事件作了简要说明。一直走在中国“网络问政”前列的广东省政府也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称, 政府需开微博让提案建议贴近百姓。其二, 微博客网站列出每天的热门话题, 将碎片化的语言聚合起来。这一点国内的网站基本上都已实现。新浪微博在个人首页右边设有“热门话题榜”, 嘀咕网也类似。

由于微博客内容的琐碎, 许多人戏谑之为“垃圾桶”, “什么废话都可以往里倒”。实际上, 我们并不应该对它进行这样的苛责。因为微博并不是论坛, 它集合了公关话题和私人话题, 这正是它的特别之处。而我们的网民没有将之运用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是网民尚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因此这并不是微博客的技术问题, 而是人们的观念问题。政府应该对网民利用网络论政的意识加以引导。

要杜绝微博客上的虚假和有害信息, 就必须对内容进行有效监管。监管应该从制度、立法和技术三方面一起入手。制度上, 对于微博内容的管理, 政府应该以疏导为主, 以限制为辅, 这样才能兼顾监管和民意的表达。网络实名制是我们都不陌生的一个词, 它在我国被提出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 不过全国只有杭州等少数几个地方在实施。我们可以将实名制运用于对微博客内容的管理。具体实施时可采用后台实名制, 即要求微博用户注册时需用真实身份, 比如身份证号、真实姓名等。而在前台, 用户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 而不是真实姓名。这样一旦用户发布了有害或虚假信息, 相关部门可根据用户提供的真实身份进行追究。

立法方面, 政府应尽快建立微博客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我国, 互联网监管立法十分薄弱。迄今为止, 互联网立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安全方面, 我国针对网络监管的法律只有一部准法律性文件, 即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它以刑事处罚为主, 但也包含对行政立法的相关要求。[7]而我国关于网络信息的行政法规则不少,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有四部, 即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1997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2000年9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另外还有40部中央部委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8]但这些规定往往表述不够确切, 仍旧给司法实践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 只怕这样的空间和余地是对刻意钻法律空子的不法分子的变相纵容。因此, 政府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微博客内容乃至整个网络的内容进行管理, 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

技术层面, 微博客经营者可用各种过滤技术对有害内容进行过滤, 例如URL地址列表法和关键词过滤技术。URL地址列表法是利用预先编制好的URL地址列表决定允许还是禁止用户访问网络信息的一种方法, 这是信息过滤中最为直接, 也最为简单的方法。关键词过滤技术现在也运用得很广泛, 就是事先建立一个数据库, 将一些不适宜出现在论坛、微博上的词汇收纳在其中, 一旦用户发布了这样的词汇, 就会被转变成“*”号。目前对于网络内容管理的技术远远不止这两种, 已经相当成熟, 只要被合理运用, 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 致力微博影响建设

2010年1月25日, 腾讯科技从全球甄选出10家具有代表性的微博客网站, 对它们进行了详细评测, 并在多位专家的指导下推出国内首个“全球微博横评”。该测评包括用户体验、API开放性、终端扩展、用户规模、商业潜力五个指标。其中, 用户体验指标占总分的40%。测评显示, 美国微博客老大twiiter名列第一, 我国6大微博网站都表现不凡。测评报告还称, 国内大多数微博客在体验方面更符合国内用户的习惯, 总体高于海外产品。[9]因此我们说, 国内微博网站影响不足并不是因为用户体验方面的原因。现在国内的微博客网站的功能十分齐全, 整合了IM、社区、新闻网站的各种特色优势。但是为什么微博在我国仍旧没有拥有广泛的用户呢?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意见领袖没有形成。在美国, twiiter确实有许多意见领袖在使用, 吸引了一大批跟随者, 奥巴马竞选时利用tw iite r赢得网民支持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在我国, 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为数不多。

二是IM、社区的地位难以撼动。毕竟微博2007年才出现在我国网民的视野中, 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有一个过程, 网民一时无法将注意力从IM和社区转移到微博上来也是正常的。

三是国内微博客网站普遍在用户粘性方面做得不够。举个例子, 很多微博客网站都不能通过QQ号码找寻好友, 现在我国的QQ用户已达到四亿多, 而微博客网站却没有对这个资源加以利用。

四是缺少开放性。微博开放API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使用众多互联网产品的用户需要它们互联互通。但是我国的微博在开放性上明显不足, 例如新浪微博, 目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微博网站, 不支持API, 不支持RSS, 无第三方客户端和应用。归根到底是心态的问题, 平台方不愿意贡献自己的用户, 开发者又不甘心为他人做周边。心态的失衡, 导致出现一堆小的网站无用户, 一些大网站无应用的情况。

因此微博客要扩大影响, 就必须从上面四个方面入手。但在这四点中, 微博网站能做的只有三点, 即树立自己的意见领袖、加强用户粘性建设、开放API吸引第三方开发者。不过, 一旦微博网站做到了这三点, 微博在中国成为潮流指日可待。

(三) 积极开拓赢利模式

目前, 国内尚无微博客网站实现大规模赢利, 有效的商业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由于当前微博的用户还未完全开发出来, 并且微博具有很高的私密性, 所以不适宜以广告的形式创收。但是, 微博的赢利途径还是十分的清晰。有以下几条路径:

一是向企业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微博客是企业进行口碑营销的有效工具。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努力使消费者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品牌传播开来。口碑营销往往比广告更有效果。微博客快速、大面积传播的效果, 注重营造“圈子”的特征, 使其成为口碑营销的优秀工具。在新浪微博客上, 凡客诚品拥有粉丝4500多个, “Vancl粉丝团”成为凡客诚品宣传企业品牌, 与用户零距离沟通的有效工具。事实证明, 企业能够利用微博进行口碑营销, 因此, 企业在微博网站上登记, 网站可收取一定的费用, 以此赢利。

二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向他们推送商业信息, 从而收取广告费用。用户的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推测, 一个是用户关注的信息, 另外一个是用户的地理位置。2009年刚创办的微博网站即时客号称是“地图上的微博客”, 它将信息以地图的方式发布出来, 直接在地图上点击查看即可, 这个网站将内容和地点结合起来, 从而发现了商机, 即根据用户关注的内容和地理位置, 网站可将用户附近的商业信息 (如餐饮住宿等) 推送出去, 从而收取广告主一定的费用。这种盈利方式值得效仿。

三是微博与手机进行捆绑。微博的许多用户都是使用手机上网发布、接受消息, 如果微博能和运营商合作分成, 包括手机短信、彩信费等, 无疑是一种好的盈利方式。另一方面, 微博在和用户手机捆绑后, 可以针对用户和商家的推出各种基于微支付的增值服务业务, 实现盈利。

四是向名人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微博可以视作为一个即时媒体, 名人们可以借微博为自己作宣传, 与其他用户在线交流。在这一点上, 名人微博的功能与新闻发布会相似, 并且微博的这种在线交流, 比传统的新闻发布会更方便迅速。因此即使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名人们也乐于尝试。

以上这些盈利模式在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 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一一克服, 国内的微博应该多借鉴外国微博和其它网站的有益经验, 敢于思考和创新, 不断开拓新的盈利方式。总的来说, 国内微博发展迅速, 表现不俗。但若想更进一步发展, 必须加强开放性, 不断挖掘商业价值, 我国微博的发展前景, 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新浪网.CCTV新闻:微博缘何风靡[EB/OL].[2010-02-08].http://dalian.sina.com.cn/3c/internet/2010-02-08/091846325.html.

[2]中新网.韩寒微博“超车”:一个“喂”字粉丝轻松过万[EB/OL].[2010-02-08].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2-08/2113826.shtml.

[3]腾讯网.6月份Twitter全球用户数量环比增长19%[EB/OL].[2009-08-25].http://tech.qq.com/a/20090825/000060.htm.

[4][9]腾讯科技.2010年全球微博客横评[EB/OL].[2010-01-25].http://tech.qq.com/zt/2010/wb/.

[5]艾瑞网.新浪CEO曹国伟:新浪微博用户已达500万人[EB/OL].[2010-03-04].http://news.iresearch.cn/0468/20100304/110412.shtml.

[6]中新网.Twitter将再融资1亿美元交易最快于今天公布[EB/OL].[2009-09-25].http://www.chinanews.com.cn/it/it-itxw/news/2009/09-25/1885631.shtml..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篇2

中国“三农”问题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扩展视野,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段进行溯源,联系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程,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一)农产品供给缺口大,粮食需求过于依赖进口.虽然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并未改变,粮食缺口有几千万吨。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较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丰年缺粮”的现实也不可否认,只有2008年与2009年两年时间产稍大于需,剩下年份均是产不足需,且粮食供需缺口日益增大。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 易 逆 差 为491.9亿 美 元,同 比 扩 大44.2%,进口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4%。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农产品与食物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基础设施差,教育落后.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匮乏,造成农村失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就业的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农村落后凋敝,出现过度城市化和平民窟问题。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7.26%和3.87%。在我国8.5亿6岁及以上乡、镇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3%,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按照这种教育状况来看,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需求,更加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72元增长到24565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5850元增加到16648元。若再考虑到城镇居民在养老、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性保障和各种补贴等,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不是帐面上的3∶1,而应该是5∶1,甚至可能达到6∶1,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反观多数其他国家,其城乡收入之比仅为1.5∶1。而收入是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的集中体现,在物价尤其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工业日用消费品和教育医疗等费用日益增加的今天,农民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二、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一)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策原因.国家一方面从农业、农村和农民那里攫取了大量资金积累,另一方面却强制地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规模经营困难。这要归因于我国长期实 行的工业 倾斜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将实现国家工业化视为“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为了加速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中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是:从农业部门流出大量资本的同时,却没能带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最终演变成全社会的利益关系向工业、城市偏斜,而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不利地位,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业资本长期投入不足,农业再生产能力扩大受到限制。

(二)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陆续实行的一系列制度是促进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是户口制度。1958年,我国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二是社会福利制度。国家规定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各种劳保待遇,如公费医疗、休养、退休养老金制度直至丧葬、抚恤费等;三是产业结构。1978年以前,农村几乎没有工业,即使有也只是为农业服务的附属部门,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部门。正是上述的政策和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划分出明显的区别,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导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被扭曲。

(三)农民可支配的生产要素稀缺是“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存在着密切关系,农业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着农业经 营规模的 扩大、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首先,人均农业资源稀缺限制了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土地紧张、资源短缺,高土地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 的农业

发 展目标,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其次,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现状限制了农业商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小农耕作方式,无法积累资本发展农业商业化。最后,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情况限制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与资源不相匹配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

三、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一)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一,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实现农民增产与增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能直接增加农业产出,使农业生产者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收入,而且将带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使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收益,并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多可用资源,从而支持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当前农业发展应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工作重心,力求在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形成平衡。政府也要根据发展的新变化,及时从单纯注重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到优先提高农业生产率、兼顾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上来。第二,积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突破土地限制的方法,就是要发展基于农业的科学,运用科学知识和工业投入,设计出更为集约的种植,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耕作制度。同时,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激励机制,引导农业科研资源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针对农业新技术展开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中国人的食品结构正在经历由植物纤维为主向兼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转变,粮食消费能力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使得农业生产要素向市场效益好、又能够在有限土地上密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的农产品流动,引起种养业产出结构变化,从而扩展农业发展的广度。但是,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农产品的质量随之降低,为此,我国必须在保护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二)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利,培育新型农民.第一,提速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通过改

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设计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顺利退出的机制。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建立起符合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人口退出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在新时期新阶段顺应城镇化提速的要求,改变旧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扫清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提速铺路。第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利益问题、经济问题,但其根本问题还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问题。要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民协会,使政府职能由原来的直接管控部分转变为间接管理,让农民协会能够部分承担农民自治职能。同时,在制度上坚持将国家与农民协会分离开来,保持其民间性和自治性,使其能够独立处理事务,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违背农民意愿,干 涉农民的 生产和经营。第三,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育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还有助于新农村建成向纵深推进。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农村教师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其次,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具体而言,就是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最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引导农民树立新型农民的文明观、创业致富的新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等。

(三)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的重点.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工作中应抓住四个重点:一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投资,不仅能改善农村地区的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的结构。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

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篇3

【关键词】品牌国际化;困境;出路对策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0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个人消费者、企业、政府的共同努力。企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责任重大。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合理规划发展前景必然有助于我国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也面临着更多向国外拓展业务的机会。品牌国际化作为企业长期发展而面临的重大抉择,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我国部分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Made In China”的制造、加工角色,而越发的关注企业的品牌能否赢得国外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这就对我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战略提出了要求,正确合理的判断形势并根据市场的发展合理制定品牌国际化战略是突破国际化瓶颈的关键一步。

1.2研究意义

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对我国市场虎视眈眈。微软、三星等跨国企业已经凭借合理的战略部署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开拓了我国市场。在国际化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我国也涌现出一批敢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优良企业。其中既有TCL通过收过外国品牌开展国际化战略,又有海尔式的自有品牌的国际化,联想收购Thinkpad子品牌和IBM的 PC业务对中国企业也是一种新的战略尝试。

然而在大胆的尝试中,我们并没有得到令人最期待的效果,海尔在美国的业务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TCL的并购业务也没有反应在公司的利润增长上,甚至出现了亏损。在这样的事实背后,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品牌国际化理念和战略进行反思——究竟我国品牌国际化的瓶颈在哪里?怎样突破种种桎梏,摆脱中国面临的品牌国际化困境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

1.3相关概念

品牌国际化:

Global Branding,又称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是指将同一品牌,以相同的名称、相同包装、相同的广告策划等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进行延伸扩张的一种品牌经营策略。其目的是通过品牌的统一化和标准化经营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低成本运营[1]。

2.我国品牌国际化困境现状及原因分析

2.1”中国制造”认知障碍

2.1.1“中国制造”调查结果

与发达国家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相比较,中国在产品价格和设计、式样的得分较高,但是在品牌、质量与包装上得分偏低。国外市场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国际化品牌目前现状多与早期日、韩品牌进入欧美市场的情况相似,消费者对与中国制造的普遍印象是廉价、低质量和缺乏科技含量。

2.1.2原因分析

对中国产品的普遍印象影响了我国品牌国际化的进程,这主要是由我国的生产力决定的。对于出口产品,我国在科技、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较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我国一直在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抢占国际中低端市场,从而形成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廉价、低质量低含量”的认知。

2.1.3应对措施

这个阶段日本和韩国也曾经历过,这是一个国家的品牌想进入国际的必经之路,人们的认知是可以伴随现实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面对这种认知障碍,要拿出绝对的耐心和决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挨过这个过渡时期,胜利自然会在前方等待我们。

2.2文化尚需突破瓶颈

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品牌自身发展的附加价值,而作为进军国际的品牌,文化和历史所赋予的品牌本身的深度及底蕴是品牌发展的核心价值。

2.2.1文化背景深厚,品牌积淀不足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目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文化被国际认可的程度不高。中国的品牌在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上的先天不足影响了品牌的国际化发展。例如茅台酒,追溯其历史可以说到1599年,历经了百年的发展,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积淀的茅台酒现今的宣传和包装的方面仍然体现的很单薄。得不到国外的文化认可,就无法获得固定的消费人群。

2.2.2文化障碍的原因分析

形成文化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后丧失品牌联想力,中国的文字的博大精深,品牌延伸的意义能被多数中国人理解,但是这对于外国消费者就成了一个难题了。基本上只有极少数对汉语有研究的国外消费者能理解中国文字的内涵,这为我国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立,文化的传播都设置了障碍。

2.2.3 国际评论

以Prada为例,在大多数的品牌都放眼于中国市场之时,Prada曾望而却步,Prada总裁曾给出的理由是:“普拉达要流着意大利文化的血液,这就是文化背景。中国品牌对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忽略品牌自身历史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追求时尚的负面影响下,丢失了品牌和国家的本质。”他的解释值得深思。

3.国内外成功经验

通过以上的困境分析,我国品牌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认知、文化、管理、人力和销售渠道的困境,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至关重要。以下分别对我国的红塔集团和七喜公司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分别从我国国际化成功经验和国外本土化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寻找解决困境的方法。

3.1红塔集团——全方位打造世界领先品牌

红塔集团2007年就已在世界品牌版图之中占有一席之位。但红塔集团远未满足,先是发布了“努力打造世界领先品牌”的企业战略,又随后在2009年取得了销量超过200,0000箱的业绩,2010年又提出了2015年销量超500万箱的目标。

仔细分析,红塔集团得以在国际市场上做大做强的原因,主要是是红塔集团不断优化企业资源、提升产品价值和规划产品序列的成果,也是整个产业的资源和环境不断优化、升级的成果。

首先,红塔集团着眼于做强本土。先成为中国烟草的领先品牌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渠道的巩固开发。

其次,红塔集团重视做强产品。针对民众不同的消费水平,集团开发了经典1956、经典100和经典150等产品,涵盖了从7元至15元的价格区间,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2009年底推出的以时尚元素为核心的国际系列产品“国际100(HTS)”,构成了又一个完整的产品家族,满足了年轻时尚人群的特别需求。

最后,重视技术创新。红塔集团始终把握中式卷烟发展方向,研究消费者行为习惯,提出了以“减害降焦”为主线的技术创新目标。2009年年底上市的国际100(HTS)就采用了多项高新技术。

3.2七喜——FIDO“三十六计”进军中国

FIDO自1987年进军中国赢得消费者喜爱之后,再次到来,以三十六计征服了我国年轻人。其最核心的文化方向就是用三十六计来代表FIDO的性格和理解,以此诠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三十六记的灵感故事中,每一则都使FIDO的中国通形象深入人心。

具体分析,这个具有美国血统的FIDO形象,以独有的东方式的智慧和亲和力,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使得FIDO的西方价值观成功的实行了“本土化”,在保留FIDO性格的同时,更于我国新生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总结起来,这是国外品牌本土化文化渗透的典型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三,一是对市场文化研究深刻到位,二是抓住消费者心理特征,三是将国际元素巧妙融合与品牌理念之中。

我国在对国际化市场突破文化障碍的时候也要本着这种思路,深入研究东道国文化,结合我国自身的文化特征,巧妙的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中去。

4.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困境及原因,对比上述红塔山与七喜两个典型案例,对于我国品牌国际化困境出路的建议提出有一下五点:

4.1塑造中国经典,推行文化创新

第一,秉承中国经典,塑造特色文化。

继承中国文化的经典元素,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化”特色,一是要了解历史,补习文化常识和中国的风土人情。二是深入分析自身品牌特征,寻找与中国元素的最佳结合点,树立品牌形象和产品理念。三是深入了解西方国情,谨慎评估文化传播的可行性。

第二,中西合璧,推行文化创新。

整合品牌文化,面向国外消费者,深入调查国外消费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传说的想法和了解。例如现在的孔子学院已经在国外站稳了脚跟,这就是利用“儒文化”的一大突破。培养企业创新精神,在文化上进行大胆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4.2做强产品,优化品牌

成功实行品牌国际化的基础就是产品,完善产品质量,在产品的应用、外观等诸多方面全面考虑,巧妙满足市场需求是产品做大,品牌做强的根本。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推行产品技术研发创新。

第二,优化产品包装设计,融入中国特色。

第三,清晰品牌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第四,营销创新,利用事件营销、公关营销、明星效应,强化宣传效果和品牌理念。

4.3加强营销和人力管理

对营销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的招揽是企业进行品牌国际化的必备因素。良好的营销体系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更加高效的营销体系,更加高效的满足企业营销的业务需求。同时,缺乏人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有计划的招揽高素质人才,实行联盟政策培养储备人才,不断挖掘人才,任人唯贤是企业必须做好的工作。具体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第一,制定一个有效的、系统的营销策略。

第二,锁定目标市场,把握市场变化。

第三,客户资源导向,加强消费者调研。

第四,收揽国际人才,重视人才培养。

4.4避免价格战,打破恶性循环

前文面临障碍部分已经提及国际化的价格战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恶性循环,必须有外部的强制措施来保证价格体系的正常运转。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该适时发挥作用,制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约束国际营销企业价格机制,避免不正当竞争和两败俱伤的行为。企业间也应该自觉建立价格协商机制,尽量避免因“价格战”而造成的利润低的后果。合理运转企业,重视研发、重视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国外对于“中国制造”的认知。

5.结论

通过研究,我国本土企业品牌国际化已初显成果,但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认知障碍、文化瓶颈、管理不力、人力匮乏、渠道欠佳都是我国品牌国际化面临的困境。为了解决困境,我们提出塑造中国经典,推行文化创新;做强产品,优化品牌;加强营销、人力管理;避免价格战,打破恶性循环;政府政策等五个方面的相关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品牌国际化有所启示。值得指出的是,品牌国际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项目,改变消费者认知更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决心,我国品牌品牌走向国际化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忌急功近利。

【参考文献】

[1]海尔文化中心:海尔品牌之路[M].青岛出版社,2005.

[2]胡泳,张瑞敏.如是说[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施振荣,张玉文.基的世纪变革:淡出制造,成就品牌[M].中信出版社,2005.

[4]苏伟伦.世界级企业22条策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汪洋,康毅仁.联想无限:柳传志的管理艺术[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6]王倩茹,周广生.对联想并购IBM全球PC部后的SWOT分析.价值工程,2006,(2).

[7]唐塞丽.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品牌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J].山东经济,2006,7.

[8]庞燕,陈异俗.传播学视域下的民族品牌国际化路径选择[J].新闻界2009.2.

[9]何小洲,刘妹,杨秀苔.国外消费者对“ 中国制造” 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7,(01):134-138.

[10]蒋亦斌.文化创新,突破中国品牌国际化的深层困境[J].湖南农机.2006.11.

[11]梁海山.海尔的国际化经营与价值链整合.中国质量,2004,(10).

[12]李克.V-MARKETING成功营销[J].2011,(01).

中国品牌的困境和出路 篇4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外部需求变弱, 人民币升值, 国内需求低迷, 融资困难, 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导致一部分行业特别是钢铁行业出现较大困境, 即销售预期大幅被调低, 利润空间大幅被压缩, 原有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再那么明显, 企业的正常生存已经难以为继。

在此条件下, 形势倒逼钢铁行业必须做出调整。在整个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时代, “微利”的钢铁行业必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 整合、重组整个行业, 提高钢铁行业的集中度, 形成更高程度的规模经济效应。此外, 钢铁自身应该投入更多资源于钢材的产异化生产中, 尽量避免整个行业产品的同质化过于严重的问题, 大力发展以优质特种钢为代表的高端钢材产品。在此基础上, 国家相关部门应调整或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建立有效谈判机制, 加大钢铁原材料铁矿石的开发力度, 鼓励支持钢铁企业的国际化之路, 增强企业的资源保障能力, 争取尽快大幅提高铁矿石的定价话语权, 以期解决整个钢铁行业的原材料“短板”问题。

一、经济增速放缓时代中国钢铁行业的困境

(一) 产能过剩

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7.79亿吨, 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比例为48.5%, 排名第1, 相当于第二名到第二十二名产钢国的总和。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比例相比于2012年的46.3%又有所上升, 大约占到了世界市场的一半。国际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22日在上海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钢铁消费峰值将在近两年到来钢铁消费需求的饱和, 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 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钢材需求增速也将大幅放缓, 而部分地区、企业还在扩产, 造成产能过剩局面更加严峻、结构和区域矛盾突出, 未来行业的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重, 给企业带来严峻考验。 (见图1)

(二) 结构性问题严重

我国钢铁产品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剩与短缺并存, 低附加值产品过剩, 而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要大量进口, 产品结构呈现极不合理特征, 如螺纹钢等低附加值产量过剩, 而如电工钢、冷轧硅钢、镀锌板等高技术产品严重不足。品种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带来进出口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但我国每年也要进口大量优质钢材, 进口优质钢材吨价在1200美元之上, 而出口的粗钢平均吨价只有700美元左右。巨大的进出口差价表明, 我国钢铁出口多为加工程度低的初级产品, 进口的多为加工程度深、技术含量高的板材。过量的出口低附加值产品, 不仅竞争力不足, 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矛盾, 产值虽逐年增加, 污染也逐年加重, 钢铁企业以资源环境的透支, 浪费了大量资源, 换回的收益却很小。调整我国钢铁企业产品结构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

近年来, 由于我国钢产量的快速增长, 对铁矿石等原料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伴随着钢材价格的变动, 铁矿石的价格也在变动, 2011下半年至今, 伴随着钢材市场的复苏, 铁矿石价格也在上升, 同时由于矿产的垄断及市场炒作等原因更是推动着铁矿石价格疯狂上涨, 使得铁矿石价格上涨远远高于钢材价格上涨。随后钢材价格下落, 然而铁矿石价格的跌幅确实远不及钢材价格跌幅。我国钢价回落到20年前的低位, 而目前原材料价格却是20年前的5倍左右。

由于价格较高, 我国自产的铁矿石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从而导致了我国对外国铁矿石的依存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导致了我国钢铁企业成本容易受制于外国矿石供给商。而产业集中度低使得钢铁企业不能联合一度对外, 以至于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协议价格谈判中多次失利, 值得被动接受国际铁矿石巨头的垄断价格, 造成企业成本大幅上升, 这是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又一主要问题。

(四) 下游产业需求下降

当金融危机使美国的的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行业、家电行业以及建筑等行业的萧条扩散至全球时, 我国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政府为了抑制房价采取了一些列措施, 更是使得房地产销售大幅下滑, 对总体经济的担忧及中国股市不景气更是加重了房地产销售的的下滑, 房地产投资和建设项目也呈现弱势。工程机械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汽车行业增长乏力, 随着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停止执行, 家电行业也将面临调整。

钢铁出口占中国钢铁总销量的15%左右, 包括美国、欧盟、韩国等, 这些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 对钢铁的需求萎缩, 我国钢铁出口显著下降。由于这些下游产业的萧条, 我国钢铁业的内需与出口都受到严重影响。使得钢铁企业的销售不畅、产品积压、净利润下降, 部分企业甚至已经开始亏损。

(五) 产业集中度低

尽管我国的粗钢产量逐年增长, 但我国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却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整个钢铁产业出现集中度低的现状。集中度低随之而来的就是效率低下,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决定产业绩效。作为市场结构的产业集中度问题一直是我国钢铁行业的问题,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解决我国钢铁行业结构性问题的关键。

世界上的主要产钢国的市场结构一般为典型的寡头竞争格局, 而在我国,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大批中小型钢铁企业的成立和崛起, 我国的钢铁产业集中度一直在不断下滑。很多企业名义上进行了联合重组, 而实际上各企业仍是独立经营、独立规划。如果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不然不利于钢铁企业的成本控制, 进行资源优化产业升级, 也不利于环保, 更会使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上处于被动位置, 受制于世界钢铁巨头。

(六) 环境污染严重

尽管我国是钢铁大国, 但整个行业高能耗、高污染, 是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的粗放经营模式, 落后产能的能耗多,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不利于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和技术结构亟待加强。新增的产能多是中小型钢铁企业, 重复建设多, 技术创新差, 环保投入少, 加剧了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

我国的钢铁企业分布十分不合理, 大型钢铁强企业集中于大城市, 环境压力巨大。受需求影响, 华北地区钢铁产能过剩, 沿海地区产能较少, 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国家对钢铁产能的限制, 主要是限制了特大型钢铁企业, 然而地方政府受政绩驱使, 不顾资源、能源, 扩大钢铁产能, 重复建设, 加重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经济增速放缓时代中国钢铁行业的出路

(一) 加速企业并购整合

钢铁行业投入大, 运转周期长, 所以进入该行业门槛比较高, 所以世界上大型钢铁企业都通过重组并购来使自己做大做强。钢铁企业联合并购也可也以有效阻止外资并购。我国近年来钢铁企业虽逐年减少, 但总体数量仍远多于外国, 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钢厂, 主要位于华北华东地区。虽然数量大, 但中小企业产量有限。这些数量大、产量小、布局分散的中小钢铁企业, 阻碍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做大做强, 它们不但给环保、能源带来问题, 还犹豫不规范的市场营销, 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所以目前, 中国钢铁企业想走出困境, 必须加大重组力度, 形成几个大型钢铁集团, 淘汰中小企业的落后产能, 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 加大技术改进步伐, 降低成本

钢铁企业在进行兼并重组的同时, 也要注重技术的提升, 加强产品的技术优势, 改变我国刚才附加值低的现状。比如马钢对车轮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 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轮生产基地。武钢08-10年进一步扩张, 三硅钢投产后, 武钢成为全球最大的的取向硅钢企业。企业必须加强技术进步, 改善技术经济指标, 不但可以增强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也可以降低产品成本费用, 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 合理控制产量,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化解产能过剩是眼下当务之急, 企业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 合理控制产量, 要认清形势, 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通过增产摊薄固定成本并不能增加利润, 一些违背市场规律、破坏行业自律的行为, 只会进一步恶化市场竞争环境。在目前钢铁主业几乎全面亏损的困难局面下, 要改善行业的盈利状况, 必须合理控制产量, 缓解供大于求的压力。

(四) 进军上游产业, 掌控铁矿资源

铁矿资源的价格直接决定了生产成本, 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已经有一些对国外铁矿石公司的收购活动。如08年中钢集团对澳大利亚铁矿石中西部公司发起了强制性现金要约收购。同年, 江苏沙钢集团将其澳大利亚资产与当地铁矿石生产商Grange Resources公司合并, 由此获得合并后公司45%股权。同年11月, 鞍钢集团以1.62亿澳元增持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金达必公司股份, 金达必将以增发形式向鞍钢出让1.9亿股, 加上此前持有的股份, 鞍钢将持有金达必36.28%的股权, 成为第一大股东。如此国内钢铁企业收购国外矿产资源, 向钢铁企业上游延伸, 即保证了铁矿石的供应, 又能降低了成本, 又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五) 寻找下游产业, 转变化出口战略

近年来虽然传统下游产业需求下降, 但同样有很多需要刚才的新兴产业。在新兴产业中寻找商机是制造类企业的必然选择。在“十二五”规划中, 政府已将航空装备业、卫星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智能制造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钢铁企业可以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寻找新的需求, 多关注市场的需求方, 通过技术改进提供高附加值产品。

与此同时要转变以往的出口地战略, 实行出口地域多元化战略。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美国、欧盟和韩国这些中国钢铁产品进口大国需求萎缩, 我国钢材出口受到很大冲击。但近年以来东南亚、印度以及中东地区对我国钢材需求量大幅增长, 中国企业可以及时将钢材出口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找到企业新的出路。

(六) 加强环保治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的环保形势非常严重, 大面积雾霾危害人们健康。华北、华东地区不断出现严重污染。钢铁行业是继化工和水泥行业之后最大的污染行业, 政府对此也愈加重视。目前华北地区的钢铁企业中环保不达标的竟有70%, 鉴于此, 政府的环保力度加大, 减排指标越来越严格是必然趋势, 钢铁企业必须尽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在经济增速放缓时代, 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势必会使企业成本增加, 但从长远来看, 环保政策的实施是必然有利于整个钢铁业的健康发展的, 这是钢铁企业不能回避的义务。

(七) 把握政策, 建立预警机制

经济增速放缓的时代, 企业面临了更多困难, 但同样也充满了机遇, 只要调整企业战略, 顺应新的形势, 就能把握这个特殊时期的机遇。由于经济形势的改变, 政府的政策有新的调整, 企业要时时把握最新的宏观经济政策, 准确分析行业环境、竞争对手, 做出正确决策。加强信息收集, 建立和完善防范风险预警机制, 制订可行的风险预案, 确保把握商机的同时又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让经济增速放缓成为自己做大做强的机遇。

参考文献

[1]陆晔, 吴玉美, 臧滔.钢铁行业分析及对策.科技视界;2014 (15)

[2]高学军.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措施及发展方向研究.低碳世界, 2014 (1)

[3]赵显孝.关于促进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对策分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1)

[4]李新创.加快改革创新走出钢铁困境.冶金经济与管理, 2014 (1)

[5]申丽萍, 王江.浅析我国钢铁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应对策略.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9 (1)

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篇5

2013-12-04 15:18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网 作者: 李庆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日益艰难、腐败问题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现象自有其产生的具体原因,但无不与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有关。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攻坚克难,认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可以说,能否解决腐败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而政治体制改革不但是反对腐败的重要举措,更是预防腐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现行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达荣·阿斯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哈佛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Robinson)合著的书《权力、繁荣与贫穷的根源:为什么国家会失败?》指出,社会的繁荣与贫穷是由体制决定的,成功的国家是“包容性体制”,失败的国家是攫取型体制。包容性的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权力分布广泛同时受到限制;有相对集中的政治权力确保基本设施的建设;人民广泛参与政治,制定并遵守宪法;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无疑证明了中国总体上是包容性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但不容否认的是,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如下: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力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政治协商对党政决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政治参与民主对话来实现的。但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还不明确,政治协商的程序也不够规范,这就难免使协商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公民的权力配置上,政府占优势。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是民主化的趋势和重要内容,但现实是公众渠道存在着不健全和不畅通的情况,结果是造成公众与政府部门的紧张关系和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激烈的冲突。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看不见的手”常常被“看得见的手”所控制,尤其是在政府的权力运作程序不甚完善、政府责任制尚缺乏的情况下,政府在与市场、企业的利益关系中过大、过多的权力,严重地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是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根据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往往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有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湖南省平江县作为一个贫困县有10个副县长、4个县长助理。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下降,同时还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原因。在轰动一时的郑筱萸案中,尽管有《行政许可法》的明确规定,药监系统在做药品审批时也引进了专家的技术评审,但是事后证明,专家的技术评审形同虚设,行政审批权力依旧高于一切。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造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而在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里,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常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又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现行政治体制的弊端导致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动力不足。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依赖要素投入、规模效益的增长方式已难以持续,民工荒的现象说明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期已经过去,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经济发展更是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而全球金融危机也标志着以出口作为重要支柱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不再是出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新的力量。但是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却不容乐观。因为在中国这样一种政府主导市场经济建设的格局下,部分企业依托政府权力、借助于对公共资源和市场地位的控制和垄断,获取超经济利润,致使其他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处境艰难,经济活动的民间动力下降。面对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式微,中国需要在体制上实施全面的改革以挖掘新的增长动力,寻求可持续的、均衡的、体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经济发展道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164 二是社会矛盾凸显。在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在发育,利益群体在分化,社会层级在丰富,人群流动在加快,公民诉求在增加,致使一些领域矛盾凸显,纠纷层出,劳资冲突,医患矛盾,用地纠纷频频发生,国企改革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工人下岗失业,失地农民问题逐年增加,农民工遭受歧视和生存发展无保障,房价一路高歌,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连续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如此复杂的社会矛盾急需社会管理加强,执政能力提高。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和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有时不但没有化解社会矛盾,反而使矛盾不断激化。上述诸多社会矛盾从表面上来看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弊端,可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协调,换言之,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是制度性缺陷造成的,化解社会矛盾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加快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是腐败现象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腐败问题日益突出,甚至成为百姓最为关注和最为痛恨的现象。当今社会腐败种类繁多,“一把手”腐败;用人腐败;行政执法腐败;司法腐败;公贿;审批权腐败;基层政权腐败;垄断性腐败等10余种。中纪委指出,中国权力集中部门腐败案仍多。除了一把手腐败外,副市长腐败、村官腐败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腐败的种类在增加,腐败的人数在扩大,腐败的特点与以往相比也明显不同,即腐败呈现为群体化、高官化、国际化、隐蔽化、巨额化、期权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拍卖等方面的腐败频繁发生,在这些领域中,腐败呈现出金融化、虚拟化的特点。腐败不但是人们最为痛恨的,也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甚至于有亡党亡国的危险。由此可见,腐败成为最大的社会危害、最大的社会浪费、最大的政治挑战。而腐败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并得不到有效监督导致的。由此看来,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被提上日程。

四是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结构固化为“贫富分化”的断裂社会。“仇富”与“嫌贫”日趋严重,普遍的不平衡感导致绝望。阶层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加大,特别是城乡差距日益明显,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镇内部收入差距远远大于行业差距、地区差距。城乡之间的差别并不是一本户口簿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个户口簿引发的福利、就业机会、工资待遇、教育待遇等一系列权利的不同。民生问题与政治体制关系如何?究其实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权力分配方式,换言之,我们面临的是贫富差距,更是分配体制的不完善。这种贫富严重的两极分化不是市场经济自然形成的,大多数的暴富都和权力腐败与垄断有关,吴敬琏在2012年11月29日出席“财经年会2013:预测与战略”时表示,中国的贫富差别如此巨大,主要的原因是来自靠权力取得的收入。如此说来,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缩小贫富差距,从而避免社会矛盾激化,使社会保持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现行政治体制中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以及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不仅导致了经济发展迟缓,贫富不均加剧,更滋生了腐败,而腐败危害的严重性,彰显了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看来,政治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及阻滞力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被看成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纲领,吹响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号角,这篇直指政治体制的总弊端即权力过分集中的讲话,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2]327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十三大的政治改革方案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很好地深入开展,当时不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之后确定市场经济也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直到十四大之后,1998年机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其重要的表现是撤销了几乎所有的工业专业经济部门。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2012年8月22日,国务院发文决定取消314项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共明令取消2 0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政治体制改革的成绩还体现在反腐败方面,2002年至今被判处死刑的高官有:李真、王怀忠、吕德彬、卢万里、李友灿、郑筱萸、姜人杰、曾锦春、李培英、段义和、许迈永。十八大之后的一系列反腐行动更是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回顾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不难发现,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为:代表大会制度化,政治继承和有限任期制度初步确立,依法治国成为共识。但是,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仍存在很多阻碍因素。

一是利益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权力的重新配置过程,必然涉及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这就意味着某些群体既得利益的丧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阻碍改革的势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部门利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博弈;二是集团利益,包括国有垄断企业的利益;三是地方政府的利益,如土地财政、乱收费等;四是阶层的利益博弈,例如人们对房产税的态度。在中国的金融、外贸、房地产和建筑业中,公司高层领导中的85%~90%来自于政府官员等精英家庭,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权力下的非法所得和合法下的非法所得。政治体制改革有可能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当然要反对或者阻挠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只有突破政治利益的阻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此赢得民众对改革的支持,才能实现经济利益的调整,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二是文化障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国家,总体上是一个人情社会,广大农村更是一个宗法社会,统治方式是中央集权,这种集权的管理形式主要是家长制,其主要特点为:政治权力具有专断性与随意性;皇权无限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官吏从上到下任命;人们特别注重关系,人治大于法治,情大于法;政治与经济不分,以政治干预经济,重农抑商;没有言论自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种以经验为主的传统文化模式严重阻碍着政治体制改革。因为在这种中央集权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下,工业与商业投资具有极大的冒险性与回报的不确定性,财富积累的源泉主要靠权力所进行的掠夺,只有官员才能有迅速发迹的机会。由于权力在财富的积累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最能持续繁荣的投资是为获得官位而进行的投资。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引用了《华北先驱报》刊登的一个例子:广州海关的关税承租人“头一年的收入20万两用于买官;第二年的收入用来‘送礼’;第三年的收入则据为己有”[3]103。可以说传统文化主要就是“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自主,特别是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更是如此,致使跑官、要官、买官的现象屡禁不止。传统社会中的家长制在今天的政治体制中依然存在,对此,邓小平指出:“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2]331 三是认识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有现实的利益障碍和传统的文化障碍,还有人们的认识障碍,即人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这些误区有:(1)人们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就应滞后,现在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所以不应急于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其实现有的政治体制恰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阻力。(2)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制定各种规定,相应的规定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和行动。实际上,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种观念和制度,更是实际的行动,比如大部制改革就不能完全停留在设计上,而应有具体的实施方案。(3)政治体制改革就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应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决不能满足于只解决现象层面的问题,必须深入到现有政治体制的内部,找到导致诸多社会问题的政治体制的症结所在,才能够摆脱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困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政治体制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众所周知,在中国社会一直存在姓“社”与姓“资”的意识形态争论,似乎只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有走资本主义的危险,就远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忧虑淹没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勇气。只有破除意识形态壁垒,政治体制改革才能真正被提上日程,政治体制改革才会朝着符合多数人的利益方向前进。(5)政治体制改革会影响社会稳定。一些人以维护稳定为理由,极力阻碍政治体制改革。毋庸置疑,政治体制改革既涉及部分机构和部门的调整,又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换言之,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稳定。但是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消除体制内的不稳定因素,社会安定只能是暂时的、表面的。只有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更是多次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164。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却困难重重,但从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大环境来看还是有利的:一是因为党和政府在群众中有崇高的威信,此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二是因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改革共识;三是各种改革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和保障。由此看来,接下来就是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并切实进行有效的实质改革了。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及路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总是感觉信心不足,对改革的结果也存在不满,对改革的前景也不乐观。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当今中国不但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而且必须深入展开,换言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更需抓住有利时机。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产生于国内外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源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各种动力。(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党和政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力量,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性因素。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自始至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只有在此基础上,同时在其他力量的推动下,才会取得成功。首先,市场经济的推动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提出相适应的变革要求,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压力和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的体制,需要真正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之提供政治制度环境支持。民主政治的精髓在于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和规范公民的各种合法权利。经济改革的成果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巩固。其次,公民社会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坚力量。公民是强大的政治力量。2011公民社会十大事件表明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其中乌坎事件彰显了基层治理的困境,也开启了官民对话协商化解冲突的先河;温州动车事件则意味着民众问责政府的权利觉醒;免费午餐则是民间社会设置公共议程的典范;PM2.5检测纳入国家标准说明公民开始用行动争取环境权,紧随其后的什邡市钼铜项目是公民争取环境权的又一成功范例。在启东市反对排污项目事件中,由于担心日本王子纸业集团准备在当地修建的排污设施会对当地民众生活产生影响,民众表示强烈抗议,最后,南通市人民政府决定,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这一事件标志着民众的环境意识与权利意识在迅速提升。在厦门、大连、宁波市镇海区多次出现的反对PX项目事件,都逐渐显示出民众日益强大的政治博弈能力。通过一系列公民社会事件,民间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民间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民间组织的独立性明显增强,而这正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力量。因为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历程,这些公民社会事件改变了人民内心深处对政治、公共生活的冷漠、畏避的政治态度,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推动力。

再次,基层改革者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一大批勇于尝试的改革者对于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们是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县长张楚、河北省无极县县委书记刘日、山西省原平县县委书记吕日周、山东省菏泽市市委书记陈光、四川省雅安市市委副书记张锦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亚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县委书记王晓桦、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云南省委副书记仇和、陕西省神木县县委书记郭宝成等,他们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就现行的政治体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刘日通过调研,提出了《关于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修改建议》、《关于反腐败重奖和保护举报人的建议》、《关于如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建议》、《关于请“新后备干部、新提拔干部”率先公示财产的建议》、《关于规范高管年薪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关于解决我国分配不公问题的建议》等等,每一项建议,都涉及广大人民的利益,每一项建议,都没有回避严峻的现实问题和难题。这些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者,不仅为改革提供了经验,而且带动了一些地区的政治体制改革,营造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环境,使民众对政府充满了信心,对改革寄托着希望。最后,媒体的监督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媒体中网络反腐尤其值得一提。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知识载体。通过网络和运用网络进行反腐败,已构成当代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的一种新形式。微博举报贪腐线索,引得无数网民围观,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成为当下反腐风暴的明显特征。“表哥”、“房叔”、“房妹”、雷政富不雅视频截图等都是网络提供的反腐线索,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微博反腐更为密集,时时有人举报,不时有人落马。可以说,群众越来越把网络反腐作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网络反腐也确实发挥了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的积极作用,增强了社会自治功能。网络反腐是一种民主政治,是众多网民都有平等权利参与政治的表现。(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根据现有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导致的社会矛盾,确定了以下七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它们是:支持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内容充分说明了我党对现行政治调整存在的弊端的认识和深入改革的勇气和决心。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更令人可喜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案已经出台并开始征求各方面意见。此方案对中国现有的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要进行大幅合并,形成18个部。而大部制的改革同时要配合事业单位的改革一并进行。我们相信,中国新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不断深入并卓有成效。从政治体制改革历程及经验来看,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由此看来,深度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之后的推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4]。中国共产党高层以及全国人大和人民政协构成了“顶层设计”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动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也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毋庸置疑的。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是中国现实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时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政府的法制建设,调动基层改革的积极性。现行政治体制中,“人走政息”现象较为普遍,诸多政治体制改革试点往往是在某位地方领导或某届党政班子的倡导下进行,随着改革试点的地方官员被提升或调离后,原来的改革就被搁置甚至停止了,这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制度供给。只有通过法制建设,改变政治体制改革过度依赖中央和地方基层领导者的品质和能力,把能人执政变为依法执政,使能人政府变成法治政府,才能保证政治体制改革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其次,“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加速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分化和多元化。社会利益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产生了社会利益的冲突和广泛的政治参与的要求,从而对政治稳定和统治的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迫切要求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要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贫富差距、民生、社会公平和正义、社会和谐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发展民主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根本上着手,创新选举制度和选举程序,扩大和切实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再次,“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4]。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但不会自发导致社会的进步和政体的民主化进程。反之,一个良好的民主、法治政体是经济繁荣、社会公平、公正的决定因素。只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才能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正规的现代化转型。最后,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改革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也是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这些阶层和利益团体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利益结构,改革的成果应使大多数人获利,同时兼顾少数人的利益,使改革的成本可以承受,改革的风险可以控制。因此,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基础出发,考虑怎么做才是现实的、可行的,选择一条阻力较小的改革路径,通过实验的方式逐步展开,避免陷入危险。

综上所述,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政治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政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希望,我们也相信,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定会成功。【参考文献】

中国企业大学的困境与出路 篇6

困境一:有些老板看到其他公司建立了企业大学,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也建立企业大学。结果挂了牌子,却没有后期投入,没有实际业务,建立起来的企业大学就成了空壳,成了摆设。

困境二:企业大学成立后,公司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也聘请了外部机构进行设计与规划,列出了庞大的课程体系。但做了几年后,发现课程规划很难实施,公司上下怨声载道。由于庞大的项目无法继续实施,企业大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困境三:企业大学表面上办得很热闹、风光无限,但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缺乏坚实的基础,仅靠几个时髦的工具来点缀,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真正的价值。

困境四:企业大学为企业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大量培训,设计了不少课程,也受到了员工的欢迎,但老板总觉得没有达到他的期望,认为没有实现建立企业大学的初衷。

企业大学的“初衷异化”是其陷入困境的一个极为重要又极易被忽视的原因。要想破解困境,必须回归原点,找到企业大学建设的初衷,然后思考:在在建设企业大学的过程中,为何初衷会被异化,致使企业大学失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初衷异化:企业大学困境之因

所谓“初衷异化”,是指企业大学在创建时被赋予的初衷或原初目的在企业大学运营中被异化了。

异化,是在人类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异化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把异化现象引申至组织,可以更深刻地描述组织的发展特征。任何组织都可能存在异化现象。组织虽然是由人创造的,但是一经创造,组织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规律。这种规律有时会不受创造它的人的控制,甚至会反过来决定人的行为。

企业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异化现象。在创办企业大学时,创办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初衷”。比如,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企业变革的推动者”,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员工发展顾问”,有的希望企业大学成为“业务合作伙伴”,等等。但是,一经创办,企业大学就成为一个“活”的组织。这个组织需要具体的人来运作,而人都是有利益诉求的。虽然人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组织的运营作为载体才能实现,但是,诉求自身利益需要的行为与完成组织“初衷”需要的行为有时是相符的,有时则是不相符的。当企业大学的运营人员把能实现自己的需要但不符合企业大学创办“初衷”的行为以企业大学的名义付诸实施时,对企业大学的创办“初衷”就构成了异化。

比如,虽然企业大学的负责人首先是企业的员工,但他的报酬、荣誉,甚至地位能否得到提升,取决于他在企业大学取得的业绩。这种业绩指标按理说应该根据创办企业大学的初衷进行设定,但是,一旦设置衡量指标,企业大学的负责人就会把指标本身当作指导自己行为的航标。这时,由指标决定的行为,就不一定完全符合“初衷”要求了,甚至会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初衷”的实现。

其实这种“异化”现象在社会上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市委书记本应该为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负责,但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化成GDP时,创造更高的GDP就成为市委书记的行为航标。但是,由追求高GDP而引发的某些行为可能会从根本上伤害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卖地虽然能快速增加本届政府的GDP,却提前消费了未来发展需要的土地等资源,会从根本上影响该市的长期发展,这是官员行为的异化;为了提高的学术水平,高校为大学教授们规定了科研成果指标。由于这些指标决定着教授们的各种待遇,因此教授们会努力完成这些科研指标。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教授们的科研水平的提高,但也使一些人出现了剽窃、代写、买版面发表文章等行为。当这样做也能完成指标时,教授们的科研活动就被异化了。

当企业大学的负责人为了完成企业大学的业绩指标而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教学活动时,这些活动可能对“初衷”并没有什么贡献,参训者甚至会成为替企业大学负责人完成业绩指标的工具。企业大学创办的初衷就这样被异化了。这种异化隐秘诡异,难以察觉,但是却无处不在。

内在驱动—中国企业大学发展源动力

“初衷异化”现象侵蚀着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可能与管理模式有关。有些人认为,如果不进行业绩考核,或者把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化是不是就好了?其实关键点不在这里,而在于阴、阳两种驱动力的失衡。

有研究表明:人的行为始终受到两种内在力量的驱动,一是欲望驱动,一是良知驱动。其中,欲望驱动趋向于发展,良知驱动趋向于和谐。用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来说,前者为阳,后者为阴,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内在。当阴阳平衡,也就是良知与欲望和平相处时,人们的欲望会受到良知的过滤与守护,人是和谐发展的,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也是和谐发展的。当阴阳失衡,欲望驱动大于良知驱动时,则发展有余而和谐不足;良知驱动大于欲望驱动时,则和谐有余而发展不足。当欲望长期绑架良知时,异化就必然发生。

但是,欲望与良知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在欲望驱动下,人们更加希望从外在获得快乐,于是占有欲、征服欲成为欲望驱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笛卡尔于1644年在《哲学原理》一书中发出的“征服自然是人类最大的幸福”的宣言,开启了人类欲望的闸门。从此之后,“企业”这种特殊的组织便诞生了,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它以征服、占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他人资源为目的,以科学和技术为工具,以“促进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为旗帜,开始了以“刺激欲望—满足欲望”为逻辑的“欲望之旅”。在物质和精神成果上,它确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成果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反过来刺激了欲望的提升;而更加强烈的欲望又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占有欲与征服欲,促使社会取得更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在这个循环中,“企业”充当了人类欲望的“催生婆”“发动机”和“放大器”。可是,在这种欲望的洪流中,社会、组织、个人究竟会走向何处?发展的终点又在哪里?

从本质说,欲望驱动的核心是自我动力。一切“非自我”都是用来满足自我、获得快乐的源泉。显然,这种能量带来的必然是争夺、竞争,而战胜甚至消灭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就成为这种能量发展的最高形式。为了更好地达到这种目的,人们释放出科学理性的能量,发明各种工具,成立各种企业组织,生产各种产品。如果没有某种力量阻止这种能量,人类必然会在互相征服中最终走向消亡。这就是人类自身和人类本质的异化:用自己发明的一切来毁灭自己。

在良知驱动下,人们更多地从内在获得快乐。如果这也是征服的话,那么更多地是向内征服。内省、觉察、反思自身成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人们不断地拓展内在空间,不断地扩展内心接纳的容量,不断地消除分别之心,不断地放下外在执着。任何令事业挫折、生活痛苦的经验都会被作为向内反省的机会。在这种能量的作用下,人们由向外寻求解决之道,转而向内开发智慧资源。

这种能量换来的一定是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甚至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这种和谐的能量确实会影响外在的发展。

显然,在目前的社会,欲望驱动大大超过了良知驱动,甚至,良知有被欲望绑架的迹象。原因何在?

社会管理教育的能量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花了很大精力在刺激欲望上,而在唤醒良知上却用力不足。

看一看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吧,学生们从教材、课堂上,老师及家长们的言谈举止上,以及社会环境和媒体上,获得的能量有多少是刺激欲望的,又有多少是唤醒良知的?再看企业,从薪酬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到战略、组织、计划,从设计、生产到广告、营销等等,有多少内容是刺激欲望的,又有多少是唤醒良知的?

企业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刺激顾客和员工的欲望上:通过刺激员工的欲望可以多生产些产品,通过刺激顾客的欲望可以多卖出些产品;而通过多卖产品,又可以满足老板、员工更大的欲望。可是,这些欲望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就这样被绑在欲望的战车上,只想走得更快,却不知道终点到底在哪里。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地沟油、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说,此类异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教育管理的失败导致普遍的驱动力失衡,那么,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企业大学的初衷遭遇异化就不奇怪了。

企业大学:提升心性、拓展经营

在欲望绑架良知、社会管理教育能量失衡、异化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企业大学作为企业的教育机构,就像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能对“铁扇公主”做点什么?应该承担什么使命?企业大学又该如何救赎自己?

在笛卡尔“征服自然”的号角吹响37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一位集东西经典智慧和现代理念之大成的智者稻盛和夫,以其创办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证业绩发出新的号角——“提升心性、拓展经营”。这种经营理念通过卓越绩效,实证了“用良知统驭欲望”的人本之道是行得通的。它让我们看到并相信:靠开发心性能量、用良知驾驭欲望,企业是可以取得辉煌成功的。那些用欲望绑架良知、靠坑蒙拐骗发展企业的套路不是企业正道,终究会害人害己、自取灭亡。企业大学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信念成功植入企业中高层干部和基层员工的信念系统中,使自己的企业走向“良知统驭欲望、心性驾驭理性”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就能从根本上实现组织的健康发展。这是企业大学真正的使命。

要完成这一使命,企业必须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及成果检验等方面重新布局企业大学,真正回归人本之道。在办学理念上,真正回归以人为本,坚持“用良知统驭欲望、用心性驾驭理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异化。

本文仅以课程设置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程的设置,具体实现“用良知统驭欲望、用心性驾驭理性”的理念。为此,企业大学教研人员必须研究古今中外传承和引进的众多经典智慧,从中发现哪些是可以帮助唤醒良知、开发心性能量的,哪些是可以帮助驾驭欲望、开发理性能量的。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初步举例如下: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方传承下来的经典智慧,多数集中在“良知驱动心性能量”的维度;而西方引进的经典智慧,多数集中在“欲望驱动理性能量”的维度。在现代智者中,无论是东方的代表稻盛和夫,还是西方的代表德鲁克,都已经有了兼顾良知驱动和欲望驱动的趋势。比如,在稻盛和夫的思想体系中出现的“活法”“干法”等理念,实际上主要论述了提升心性之道,而“会计原则”则主要论述了经营企业之术。但是,无论是篇幅还是地位,都是心性重于经营。而在德鲁克的思想体系中,则主要论述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之术。尽管对愿景、使命、责任等属于心性的内容有详细论述,但篇幅和地位远远不如对经管的论述。

寻找中国企业大学之道

如果直接照搬经典,难以避免的尴尬是,企业很难找到其与自己结合的节点。如何把“良知驱动开发心性能量”与“欲望驱动开发理性能量”进行有机结合,研究以良知统驭欲望、以心性驾驭理性的人本管理之道?这就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领导力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为“中国式管理”赋予的使命。

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和推出的“统驭系统”,成功融合了东西方经典智慧和现代管理理念,但在系统性、工具性、应用性和实战性等方面又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有所超越,被学界誉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以杨思卓教授创立的“六维领导力”和“六驱冠军系统”为代表,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开发了一系列系统的理性能量开发课程和企业落地项目。这些课程及项目已经成功导入了几十家企业,培养了十几个行业冠军、几千名企业家和导师。以高贤峰教授为主创立的“心智管理”系统为代表,“新主人翁系列”课程和落地项目已经植入几十家企业,举办了近千场次培训,并通过专著、光盘、论坛、课程等形式,直接受众上千万人。“心性领导力”课程也已培训上千人,其中包括近百名央企领导干部。目前,将杨思卓教授的“理性体系”和高贤峰教授的“心性体系”进行有机融合的 “新统驭”系统课程和企业落地项目已经由北大汇丰领导力研究中心隆重推出。相信这套系统对杨思卓教授提出的企业大学“八一”标准中的“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完美的诠释。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篇7

关键词:“三农”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中国“三农”问题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 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质, 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 扩展视野, 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段进行溯源, 联系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程, 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 农产品供给缺口大, 粮食需求过于依赖进口

虽然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但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并未改变, 粮食缺口有几千万吨。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 较2012年增加1235.6万吨, 同比增长2.1%。从2004年算起, 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但在过去的十年中, “丰年缺粮”的现实也不可否认, 只有2008年与2009年两年时间产稍大于需, 剩下年份均是产不足需, 且粮食供需缺口日益增大。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 同比扩大44.2%, 进口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4%。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农产品与食物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 农村基础设施差, 教育落后

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就业机会匮乏, 造成农村失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就业的增长速度, 导致城乡发展失衡, 农村落后凋敝, 出现过度城市化和平民窟问题。此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乡、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7.26%和3.87%。在我国8.5亿6岁及以上乡、镇人口中, 未上过学的占6.3%,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 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按照这种教育状况来看, 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需求, 更加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 城乡收入差距大, 农民收入增速变缓

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 2003~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72元增长到24565元, 农民人均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5850元增加到16648元。若再考虑到城镇居民在养老、就业、医疗等方面的福利性保障和各种补贴等, 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不是帐面上的3∶1, 而应该是5∶1, 甚至可能达到6∶1, 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高值, 反观多数其他国家, 其城乡收入之比仅为1.5∶1。而收入是经济状况和消费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物价尤其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工业日用消费品和教育医疗等费用日益增加的今天, 农民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

二、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的政策原因

国家一方面从农业、农村和农民那里攫取了大量资金积累, 另一方面却强制地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 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 农业规模经营困难。这要归因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工业倾斜政策———优先发展工业化。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将实现国家工业化视为“富国强兵”的必由之路。为了加速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 中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是:从农业部门流出大量资本的同时, 却没能带来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最终演变成全社会的利益关系向工业、城市偏斜, 而农村、农业、农民处于不利地位, 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 农业资本长期投入不足, 农业再生产能力扩大受到限制。

(二)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的制度根源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陆续实行的一系列制度是促进城乡二元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是户口制度。1958年, 我国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并以此为基础, 出台了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二是社会福利制度。国家规定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各种劳保待遇, 如公费医疗、休养、退休养老金制度直至丧葬、抚恤费等;三是产业结构。1978年以前, 农村几乎没有工业, 即使有也只是为农业服务的附属部门,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部门。正是上述的政策和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划分出明显的区别,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 导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被扭曲。

(三) 农民可支配的生产要素稀缺是“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

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人均农业资源短缺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最终阻碍中国农业现代化。首先, 人均农业资源稀缺限制了收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土地紧张、资源短缺, 高土地生产率和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发展目标, 使得农民增收困难。其次, 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现状限制了农业商业化和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小农耕作方式, 无法积累资本发展农业商业化。最后, 人均农业资源稀缺的情况限制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口与资源不相匹配导致农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

三、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发展现代农业, 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 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 实现农民增产与增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能直接增加农业产出, 使农业生产者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加收入, 而且将带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 使消费者直接或间接收益, 并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多可用资源, 从而支持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当前农业发展应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作为工作重心, 力求在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形成平衡。政府也要根据发展的新变化, 及时从单纯注重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 转变到优先提高农业生产率、兼顾土地生产率的农业发展模式上来。

第二, 积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加快农业技术进步。传统农业突破土地限制的方法, 就是要发展基于农业的科学, 运用科学知识和工业投入, 设计出更为集约的种植, 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耕作制度。同时, 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激励机制, 引导农业科研资源针对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 针对农业新技术展开研究,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提高农业竞争力。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 中国人的食品结构正在经历由植物纤维为主向兼重动物脂肪及高蛋白的转变, 粮食消费能力显著下降。这一变化使得农业生产要素向市场效益好、又能够在有限土地上密集利用劳动力和技术的农产品流动, 引起种养业产出结构变化, 从而扩展农业发展的广度。但是, 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一些农产品的质量随之降低, 为此, 我国必须在保护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 调整农业产品结构, 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二) 增加农民收入, 保障农民权利, 培育新型农民

第一, 提速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方面可以通过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设计使农村劳动力从农村顺利退出的机制。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趋势, 建立起符合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人口退出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 进行制度创新。在新时期新阶段顺应城镇化提速的要求, 改变旧的户籍管理制度, 彻底扫清体制障碍为城市化的提速铺路。

第二,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利益问题、经济问题, 但其根本问题还是农民的平等权利问题。要想维护农民的合法权利,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农民协会, 使政府职能由原来的直接管控部分转变为间接管理, 让农民协会能够部分承担农民自治职能。同时, 在制度上坚持将国家与农民协会分离开来, 保持其民间性和自治性, 使其能够独立处理事务, 并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另一方面,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任何机构、组织和个人, 都无权违背农民意愿, 干涉农民的生产和经营。

第三, 加强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的培育不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还有助于新农村建成向纵深推进。首先,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加大投入, 加强建设农村教师队伍,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其次, 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 具体而言, 就是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最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引导农民树立新型农民的文明观、创业致富的新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等。

(三) 以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的重点

第一,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 形成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农村现代化, 城乡互补共促、共同发展的格局。在工作中应抓住四个重点:一是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三是统筹城乡国民收入分配, 四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 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财政投资, 不仅能改善农村地区的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还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另一方面, 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 优化农村公共投资的结构。目前,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十分有限, 需要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多, 如何根据农村的实际, 确定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 是有效发挥有限资金带动效应的重要途径。

第三, 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具体要求如下。一是要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向农村工业的转移。为此, 各级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吸引城市工业向农村发展, 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在行业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要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工业化的核心, 而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的建立,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三是要调整农村工业发展定位, 着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工业要重新崛起, 除在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上创新外, 还要调整产业选择和发展定位。应该向内部发掘, 充分发挥本地优势, 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切入点再次启动。

参考文献

[1]陆学艺.走出“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困境[J].特区展望, 2000 (03) .

[2]曾丽红.三农问题的困惑与出路[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4 (06) .

[3]汤武庆.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10 (31) .

[4]孔祥智.聚焦“三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稻美”公司的困境和出路 篇8

稻美公司是我国东北某市的一家民营粮油食品公司,成立5年来一直致力于生产优质低价的东北大米,产品远销南方数省。企业规模较大,固定资产近亿,同时利用自己良好的信誉积极争取银行贷款。

但发展到如今,稻美公司开始裹足不前,销量始终维持在一定份额,每年的销售额也没有增长,部分省份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新出现的竞争者分割。由于竞争者的出现,产品利润越来越低,员工的福利和奖金一再缩减,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也开始懈怠,认为公司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公司领导人张总对此非常忧虑。

这是中国一个典型的粮食企业的生存状态。中国古语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考之余张总决定迎合市场变化,上马高利润的小包装米和小包装食用油项目。在管理层大会上,张总将自己的主意公布以后,便马上赢得了稻美公司高层管理者们的一致赞同。心动不如行动,公司马上着手引进设备。

可是,小包装米和小包装食用油具体怎么经营呢?无论是主管技术的李经理还是主管后勤的周主任,没有一个人有这方面经验。经过思考,张总任命一直主抓大米销售工作的小陈为新公司的销售总经理。自此,张总完全放权。

小陈今年35岁,高中毕业后在一个粮食生产厂做车间工人,到稻美公司任职以来,凭着灵活机敏的头脑,先后为公司揽来几家大的经销商,成绩卓著,后被张总提升为销售总经理。

小陈也没有辜负张总的信任,走马上任后马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先后在北京和其他省会城市找了几家特产店和团购单位,但一段时间后,小陈发现,上述几个合作单位自身也是问题不断,经常打电话询问小陈各种货款账期等问题,销量始终也不见增长。在公司里,张总在鼓励小陈的同时也很忧虑,担心小陈扛不起这个重担。

稻美公司不缺技术和设备,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但是没有销路,企业不得不停产,每天都要承担来自设备折旧、人员工资以及其他费用的亏损。事实上,产品没有销路,根本原因在于产品没有获得消费者认同,因此,目前急需从产品着手,将产品属性做清晰的定位,调整价格,改善包装。

第一阶段战略准备

小陈感觉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次公司开会他都坐在角落里,往日的自信与工作激情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一个偶然的机会,小陈通过老同学介绍接触到了一个营销策划机构,也就是常说的第三方机构。小陈认为这是个机会,几番周折后终于请到了营销策划机构的负责人。

第三方机构考察了稻美公司,与稻美公司管理层进行了沟通和大量实地考察。在分析了产品的优劣势和其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后,第三方机构快速反应,将原有的产品重新命名,根据市场的特征制定了一个符合该产品特点的品牌战略,同时依据品牌战略和品牌个性做了一系列精美的包装,最后根据品牌战略和竞品表现调整了产品价格。

企业制定战略时应该参考西方企业常用的管理工具,如SWOT分析模型、7S模型、波士顿矩阵法等。除此以外,邀请第三方机构帮忙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价格方面,很多企业在为产品定价时概念模糊,不知道该制定什么样的价格。事实上,产品定价过低会导致产品利润缩小,产品定价过高又会使销量降低,从而导致销售总额及利润总额降低。因此,产品价格是二元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该函数会有一个峰值,对应的变量即是使产品利润总额最大的价格。

国外有很多科学的定价方法,用来确保产品会获得最大的利润总额。需要补充的是,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依靠成本定价是不科学的。

第二阶段渠道建设

小陈拿到产品的最新包装后心里一阵窃喜,认为依靠这个新颖和精致的包装一定能打开市场,这时,第三方机构提醒小陈,这只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工作,接下来需要完善的是渠道建设。

自担任稻美公司销售部负责人以来,小陈一直针对大米一级批发市场做一对一的销售工作,对于第三方机构所说的渠道建设完全是一头雾水。

这时,第三方机构依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提供了一份渠道建设方案。

小陈接到第三方提供的方案,发现第三方公司已经为他做了清晰的分析和具体的规划。主要规划内容如下:一、在目标市场寻找合适的代理商;二、在目标市场建立营销中心;三、招聘数名有工作经验的市场业务人员。

第三方机构根据超市系统的不同和目标市场的地域特点建议小陈选择3家代理商,并对代理商的条件制订了详细的标准。同时,方案还对需要招聘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做了详细的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面对这份方案,小陈觉得自己看到了曙光,对自己的工作也渐渐恢复了信心。

美国市场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营销渠道是指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或个人。

通俗来说“渠道建设”,就是做好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建立、维护和发展。

国内大型消费品生产企业做渠道时通常有直营和与代理商合作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后者,厂家还会在不同的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中心,指导或配合代理商开拓市场或者督促回款等。

第三阶段新品牌的线下推广

小陈做事非常讲求效率,按照方案的要求,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销售渠道建设得中规中矩,与超市采购的谈判也进入了攻关阶段,就在小陈感谢第三方机构的帮忙的时候,第三方机构问了小陈一个问题:打算怎样进行品牌推广工作?

小陈发觉,自己从未考虑过这部分内容。

第三方机构认为,新品上市一定要进行推广传播工作,这样才能产生品牌效应,让新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的市场占有率。

小陈觉得,只要产品价格合适、包装新颖,就一定能卖出去,因此对第三方机构的说法有些不以为然,但凭着对第三方机构的信任,小陈还是邀请第三方机构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在分析了稻美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目标市场后,第三方机构得出结论,认为目前稻美公司没有做线上广告的条件,建议做新闻发布会,利用网媒和纸媒做公关软文宣传,同时,在超市系统做新品上市的线下广告活动。

其中,包括以提升品牌形象为目标的路演活动方案和在各大超市系统内以提升销量为目标的产品促销方案,涵盖了具体促销门店、促销时间、让利价格等等。

促销活动的实施需要促销人员,小陈本意是找一些专门提供促销人员的活动公司帮忙,第三方机构打消了小陈这个念头,并建议小陈自己组建促销团队。于是,小陈招聘了若干长期促销员和若干临时促销员,之后,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了专业的培训。

路演活动与超市折价促销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起来,市场反应非常好,由于该产品包装新颖,正值价格折扣期,再加上促销人员的热情推荐,很多购买食用油和小包装米的消费者都选择了稻美公司的产品。同时,路演活动的热烈气氛也为该品牌加了不少分。

随着销量数据立竿见影地上升,就连超市采购也对稻美公司刮目相看,商讨事情的态度好了很多。

在中国,线下广告主要采用派发、店销、路演、深度分销等手段来实现。

派发:通过特定的渠道将特定的样品派发给特定的对象;

店销:通过在大卖场等KA渠道设立展示台,针对特定对象进行产品展示和讲解;

路演:在人群密集的特定地段搭建舞台,通过文艺表演,有奖问答,游戏抽奖等聚集人群从而进行产品宣传展示;

深度分销:帮助客户深度参与通路网络运作,包括业务人员的管理,网络的开发、终端的维护、陈列与促销的执行。

线下广告是一种侵略性的销售行为,具有“快”、“准”、“狠”3个特点。

第四阶段 人力资源规划

由于产品大卖,小陈获得了张总的嘉奖,再次来到第三方机构时,小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且一再表示,由于上次的促销活动大获成功,非常希望第三方机构能不断为稻美策划类似活动。

第三方机构表示,这样的活动执行起来并不复杂,只要有专门的市场部人员做规划,稻美公司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促销活动需要长期进行,这样才能起到宣传品牌,提升销量的作用,如此长时间聘请第三方机构做这样的事情,付出的成本将会很高,因此第三方机构建议稻美公司着手组建市场部。

小陈不是第一次听到市场部这个名词,公司也曾经组建过市场部,不过由于市场部没有具体工作内容,最后市场部和销售部统一成了销售部。

小陈将第三方机构的建议带到了公司,张总听过小陈的话后,认为公司组建市场部势在必行,并亲自打电话到第三方机构询问。经过这次沟通,第三方机构认为稻美公司不但销售部门存在问题,其整体组织构架都存在问题,稻美公司内部一直存在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交叉、职责模糊等问题都是由于组织构架不明造成的。

通过与张总等管理层人员沟通,第三方机构提供了一份组织构架改革方案,方案详细地规定了各部门高层领导、中层领导以及基层员工的权责,并制订了一系列制度,用以规范稻美公司员工的行为。

第三方机构还为稻美公司增设了人力资源部门并详细规划了该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标准。

经过一番整顿,稻美公司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张总非常满意,并任命小陈担任营销总监这一新的职位。小陈在第三方机构的建议下报名学习了MBA课程。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开发规划、调配规划、工资规划等。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一、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二、保证企业适应环境变化;三、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五阶段导入CIS

由于市场表现不错,稻美公司扩大了生产,公司员工数量也不断增加,张总发现现在的企业比过去大了很多,每次开会台下都坐了很多陌生的脸,里面还有不少外地员工。

张总愈发觉得现在沟通起来不像过去容易了,很多新员工对公司也不是很信任,公司不少岗位的员工流动率很大,招聘过来没几天就又离开了,人力资源部门也是满腹牢骚。

张总尝试着拨打了第三方机构的电话,询问这个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第三方机构给了明确的答复;有办法解决!

实际上,稻美公司的情况是由于企业形象缺失造成的,第三方机构通过大量调查,用了一年的时间为稻美公司导入了CIS系统,其中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以及视觉识别。

导入了CIS系统之后,张总发现稻美公司员工的凝聚力明显增加,员工流失率显著降低,对待工作更有热情,沟通起来也更加容易了。调查发现,当地群众甚至把进入稻美公司工作当成了一种愿望,很多人托关系找到张总希望进稻美公司,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事情,但张总按照第三方机构的建议一一婉拒了,并请这些亲戚朋友去稻美公司的人力资源走正当的面试程序。

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首先提出了企业的CIS设计这一概念。

CIS的主要含义是:将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统一设计,利用整体表达体系(尤其是视觉表达系统),传达给企业内部与公众,使其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印象,最终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CIS的意义在于:对内,企业可通过CIS设计对其办公系统、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等形成规范设计和统一管理,由此调动企业每个职员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使各职能部门能各行其职、有效合作;对外,通过一体化的符号形式来形成企业的独特形象,便于公众辨别、认同企业形象,促进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推广。

随着稻美公司产能不断扩大,原来的市场已经不足以消化这些产品,为了扩大销量,小陈带领手下的业务人员不断开疆破土,按照第三方机构的建议开发新的市场。但新市场同时也是成熟市场,市场上充斥着各种竞争品牌,并且新的品牌还不断上市,有些品牌甚至打算扩大到稻美公司现有市场,对此小陈感到了越来越大的销售压力。

根据学习到的MBA课程,小陈意识到现在应该做线上广告传播了,不然,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也无法保持。

基于这样的想法,小陈再次来到第三方机构寻求建议。

第三方机构首先肯定了小陈的想法,并策划了一系列线上广告计划,其中包括了系列电视广告和以报纸为主的平面广告计划。

在明确了需要购买的媒介后,稻美的广告开始在电视上出现了,经过调查,该广告的效果非常明显。

这一年的年底,稻美公司的产品第一次打败了竞争对手的产品,成为了全国同类产品的领导者品牌。

张总第一次真正懂得线上传播的重要性,并认真听取了第三方机构的建议决定今后定期推出广告用来巩固市场。

线上广告主要指传统的4大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此外还囊括了包括户外、互联网等等不断涌出的新型媒体。线上广告的特点是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品牌价值的灌输和筑造品牌推崇度。但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累积铺垫,属于中长期的回报。

中国高等教育的就业困境与出路 篇9

困境:就业

显然, 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幸实现他们的翻身梦。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搞研究, 很多人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看成他们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依据之一。一些贫困家庭寄希望于他们的孩子通过大学这一跳板实现人生的转折, 于是他们辛苦赚钱节俭开支只为存钱让孩子上大学。可是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能得到一份能够养活全家的工作。一些高校收取每年五六千的学费, 大概相当于一个贫困家庭半年的收入。然而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却很少或是与就业严重脱节, 致使他们在毕业时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大学, 更有数不胜数的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投资于孩子的教育。然而等孩子们长大了, 大学毕业了, 却连工作都找不到。中国的选才、育才与用才缺乏有机联系与良性循环。中国的选才主要依据教育考试形式, 偏重于知识, 简单的思考和记忆能力的考查, 中考、高考内容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 束缚了广大青少年的智慧与创造力。人事制度上, 目前流行的也是偏重于专业知识与简单思考分析能力的“职业资格考试”, 影响了劳动者对实际工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实际情形是考什么, 学什么, 会什么。选材标准的狭隘性与选才方法的简单化, 泯灭和挫伤了无数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育才是学校的事, 用人是企事业的事。学校里的高才生未必是用人单位重用的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受到优待优用, 得不到重视与保护, 在专业上学非所用, 学非所欲, 在用人制度上用非所学, 用非所长, 育才与用人缺乏协调机制, 造成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偏才正用、有才不用的现象到处可见。因此如何改进选才制度, 协调与优化学校教育, 企事业用人与在职培训之间的关系, 也是中国人力资本形成与发展中要研究的问题。如今的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也理所当然地得到父母更多的期待和关注, 同时在将来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 毕业时这些孩子才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 他们宁可在家待业, 继续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 也不肯去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单位工作。而作为父母, 面对自己家唯一的孩子, 他们也更不顾一切、不考虑孩子具体情况地希望孩子读研或是出国深造, 片面地认为有了学历就有了一切。而看到的结果却是啃老族的诞生、研究生就业率比本科生低、没有真才实学的海归等。当然, 这只是一部分情况。但不乏一些985、211高校的学生在毕业的一年甚至两年前就出现恐慌情绪, 更别说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了。在大学中, 虽开设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但面对师少生多的状况, 大部分老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 只通过让学生做简历、自我规划等方式让学生拿到学分, 而很多学生却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自己该如何应对自己的就业问题, 不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无所适从, 纷纷加入了考研大军的行列。高校考研占座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毕业生们的恐慌情绪。半夜两三点考研大军们就纷纷去占座, 生怕晚了占不到座位。与残酷的就业现实相比, 毕业生们更愿意选择在学校多呆几年, 多享受几年做学生的日子。然而研究生的扩招也带来了培养质量跟不上、硬件设施配备跟不上等问题, 而且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生理论水平要求较高却缺乏实践锻炼, 使得他们在毕业之时遇到与招聘单位招聘要求不对口、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问题。学校毕业生失业或就业不足对个人、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第一是未来的求职者们为了力求获得最大的成功机会, 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学业文凭竞赛。除了消耗公共财力之外, 追求更高的资格, 加剧了受教育机会和效果上的不平等。第二, 正式的教育资格证书在获取工作时至关重要, 可是, 一旦得到了工作, 它的用处就越来越小。由于青年人越来越意识到学历的虚假性, 于是他们便从开始怀疑演变到对整个教育持消极态度。

出路: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尴尬的问题, 高校要转变理念, 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多给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尽早为学生指出毕业的出路问题, 让他们尽早做好心理准备。为准备考公务员、事业编的同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辅导, 切实满足他们的需求。与往届毕业生建立联系, 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 使毕业生们能有出路, 也让他们能够在大学生活中为了未来的目标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企业也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为大学生营造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而毕业生们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时间, 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不好高骛远, 脚踏实地地奋斗, 合理调整自己对工作的期望值。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一系列合作, 在方便学生实践的同时也方便学生去此类企业工作, 同时也让企业从中获利。重视高校中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感受职场氛围, 使学生拥有更大的展示自我的平台, 有更多的机会结交不同的朋友。设置岗前培训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 增强他们就业的自信心。给学生们更多机会与招聘企业亲密接触, 掌握最前沿的就业咨询。

参考文献

[1]《美国大学生如何选专业》美国考试网2010.8.25编辑:潘瑞奇。

[2]李勇:《美国大学的转学制度述评》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6.8。

中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 篇10

一、知识创新的涵义

知识创新 (Knowledge innovation) 通常来说是人们在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 依靠知识进步来改进现实、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知识创新的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狭义上看, 知识创新指的就是科学技术知识上的创新, 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以及思考方向的创新;从广义上看, 知识创新还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原始性发现和发明;对知识的创造性整理和归纳;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性传播、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等。”

在当今社会, 知识创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已经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知识创新主要发生在企业组织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 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持久的优势地位, 就要努力获得独一无二的知识, 并让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这类知识向来都是竞争者难以效仿的、拥有难以取代的价值。因此, 企业成功实现知识创新的焦点就落在如何创造和掌握独一无二的知识之上。

二、中国企业知识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知识自身固有特性阻碍创新

对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国外学者齐曼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认为, 知识具有七大特殊性, 分别是不可替代性、不可叠加性、非磨损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逆性、共享性和无限增殖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知识的生产不同于其他的经济物质商品, 也让知识创新的实现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限制条件。此外,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往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或者一个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 无法用语言和书面材料进行准确的描述, 不容易被他人获知, 也不容易准确把握。因此, 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加以应用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 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限制

当前,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多数是“关系型集权管理”的管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策略和运行方式的决定大都倾向于对过去的参照和转化, 而这种相对集中的管理模式不能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 阻碍了组织学习和创新的实现。企业文化中如果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和自由言论的空间, 整个组织中的氛围会日渐紧张敏感, 员工惧怕失败、抵制革新, 不愿进行知识交流和创新, 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和知识搁置, 使企业的组织凝聚力和创新意识越来越薄弱直至逐渐消失, 从根本上阻碍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实现和推广。

(三) 企业知识管理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

在当今中国市场, 大多数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生产和服务的水平较差, 获利主要靠廉价销售, 市场竞争力低下, 难以实现技术化和规模化相结合的现代化运营, 缺乏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国外的知识管理体系已逐步发展走向成熟, 然而,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大部分企业刚刚接触知识管理的概念, 因此知识管理系统相当不完善, 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知识创新的步伐, 延缓了我国企业实现知识创新的进程。

(四) 国家政策倾向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状态之中, 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互利合作层次低下, 同时, 国家也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方案来推动和鼓励企业知识创新的实现, 减慢了企业实现知识创新的进度。自从加入WTO之后, 国外企业凭借自身所拥有的雄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 占领市场有利地位, 使国内企业长期处于被动位置, 削减了企业实施新思想、寻求新发展的信心, 更多地采用消极保身的生存战略, 而不是通过加强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创新来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战略。

三、中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改进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突破围墙限制

长久以来的集权式的组织机构极大地阻碍了知识交流和共享, 与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因此, 在知识经济时代, 应当建立知识学习型的企业组织, 加强组织内部间的交流与学习, 实现知识共享, 打破固有的部门界限, 建立自上而下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系统, 推倒传统的围墙和关系障碍, 营造自由公平的组织氛围, 提高知识创新效率, 加强企业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 集众人的智慧于实现企业长久持续发展之中, 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 建立宽松积极的环境, 鼓励知识创新

企业应建立和推广促进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度, 鼓励交流与合作, 提倡和鼓励提出新思想、探索新路径、实施新战略, 形成组织内成员间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价值取向, 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承和显性化, 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鼓励组织内员工积极参与知识创新之中, 通过知识的再培训, 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 推动企业自身知识创新的实现。

(三) 加强企业知识管理, 促进内外部知识交流

我国企业的信息采集手段相对落后, 要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 就需要企业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收取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消费趋势, 提高市场灵敏度, 加强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互通有无, 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形损失。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 企业应抓住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契机, 革新运行制度和运营模式,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 合理分配和调动人力资源, 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实现知识增值, 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

摘要:本文对阻碍我国企业实现知识创新的各种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 联系国外企业实现知识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路径和经验, 分析我国企业知识创新过程中阻碍重重的诸多原因。通过比较分析, 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在实现和管理知识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缺陷和不足,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企业知识创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宇航.知识经济与人才素质[M].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9.

[2]约翰·齐曼.知识的力量[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上一篇:财务规划下一篇:微波炉的维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