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2024-08-28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精选十篇)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1

“低碳经济”概念的产生背景是传统高碳能源的大量使用影响了全球气候的自然变化,特别是引起全球气候的非正常变暖。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碳排放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影响关系,一是某些农业生产方式是“高碳”的,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进程;二是全球气候的变暖又影响到农业生产过程。

本文研究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趋势。首先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的影响;然后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采用趋势进行讨论。研究有助于中国农业部门更好的理解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以及低碳经济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研究也为中国农业部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提供思路和应对措施。

1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1.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背景是:由于人类大量消耗含碳能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加剧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14]。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尽量转变过度依赖不可再生的含碳化石能源,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关于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源于2003年英国贸工部能源白皮书《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书中提到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CO2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至2050年减少60%左右,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开展了四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2008年2月正式发布的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可能性),尤其是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CO2的过量排放,计算表明CO2的增温效应占温室气体总效应的六成左右。

中国在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很重。中国大量排放CO2的历史虽然比主要发达国家短,但是排放的增速快、总量可观。2007年我国CO2排放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并且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以及考虑到中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会很快下降。中国作为发展中的CO2排放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CO2减排行动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的产业发展必须寻求低碳发展模式和路径。

1.2 中国农业现行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一个13亿人口大国,实现了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15]。其中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为代表的政策变革和以“绿色革命”为代表的农业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成功的两大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属于“高碳”型。如生产过程中农用化学品过量投入现象,浪费了大量的含碳能源和资源,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化肥的过量投入不仅导致种植成本不必要的增加,也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16]。更为严重的是,氮肥过量施用是导致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的最主要原因,甚至会威胁到农业的基础———土壤本身的健康[17]。再如农药的广泛施用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等问题[18]。农业机械化的大量采用尽管节省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但也消耗了大量高碳能源,尤其是过度耕作现象的存在。诸如此类“高碳”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前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显然是不可持续和亟待改变的。

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发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部门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和压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表明,农业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同时农业生产又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总体来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灾害出现频率的增加,也使农业结构、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产生了变化,加剧了气候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幅度增大,全球变暖趋势甚至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10]。其作用机理是气候变化影响到光资源、温度、土壤质量和水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而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农业生产能力等方面产生实际影响[19]。

1.3 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1)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2)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3)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20]。鲍建强等[21]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6]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10]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

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图1);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

2 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

2.1 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

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1)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2)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3)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4)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22]。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

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1)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2)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2.2 农用化学品的合理投入趋势

(1)化肥投入趋向于减少。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化肥工业发展很快,到1995年起每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同时化肥消费也增长迅速,到1994年我国化肥消费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的化肥消费量占全世界的30.7%。张福锁等[23]利用2001~2005年在全国11个省的水稻、小麦、玉米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化肥利用效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施肥过量,尤其是氮肥,同时区域和农户之间的使用水平有很大差异。

鉴于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使用超过占世界的30%的氮肥用量,大量化肥投入成为我国养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国际合作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组研究发现:我国氮肥施用量的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形态逸失到大气中或从排水沟渠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也是引起湖泊、河流的富营养化、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种植成本不必要的增加,使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属性退化,而且消耗大量宝贵的能源和资源。

化肥的合理使用是符合低碳发展理念的养分利用方式。(1)测土配方施肥是合理施肥的前提,根据作物需求平衡施肥,可以避免农田土壤中氮肥过剩;(2)增加有机肥使用数量,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酸碱度;第三,需要改革目前我国在化肥使用上的鼓励使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使用和科学平衡使用的政策。

(2)降低农药投入与IPM技术的推广。中国是农药生产大国,农药生产和运输过程要耗费石油、煤炭等能源。中国农民普遍存在农药过量施用的现象,仅2005年中国农药的消费量约为28.3万t。大宗农作物如水稻、棉花施药强度较大(Bt抗虫棉的出现使农药用量大大减少),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高强度使用农药更令人担心。如2010年在山东发生的“毒韭菜”事件[24],直接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进而严重损害了产业链。

过量和滥用农药不但损害消费者健康,而且污染了环境、增加了成本,农药残留更是威胁到国土和民族的健康。改变不合理的植保措施,首先要严格农产品安全检查机制和剧毒农药的管理体制;第二要加强技术推广,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IPM)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化学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制害虫、保护益虫、环境友好,实现农产品安全、增加农民收益的多重目的。

(3)合理使用农膜。农膜能够有效改善和优化栽培条件,具有保湿、保温、保肥、保土作用,可以促进农作物早熟、增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农用膜实际消费量超过110万t,使用量居世界第一。自我国推广应用农膜以来,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膜的残留现象也造成农田环境污染,“白色革命”变成了“白色污染”。而且农膜的制造流通也要消耗大量高碳能源。

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一般可残存20年以上,残留物若长期滞留耕地,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循环,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合理使用农膜,一是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和技术推广;二是要鼓励企业开发废旧农膜再利用技术,大力提倡利用天然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以取代塑料制农膜。

2.3 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幅提升

(1)抗病虫作物的培育。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25]。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26],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并开始组织实施。这对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的目标,是要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由于前期Bt抗虫棉的成功推广应用[27],和考虑到我国在抗病虫转基因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生物安全监管和商业化经验,抗病虫作物将率先突破,其田间推广应用将节约大量化学农药投入。但考虑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民间)反对农业转基因的强大压力,距离实际商业化推广种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关领域的研发和技术储备将继续取得进展和突破,尤其在生物安全领域预计将大幅增加投资。

(2)抗逆境作物的培育。全球气候变暖使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加,未来新品种选育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增加其对逆境的抵抗力。抗逆境指植物抗干旱、抗冻害、抗盐碱、抗洪涝等恶劣环境的能力。如2004年上海育成的杂交节水抗旱稻(非转基因),不仅可以节水50%以上,而且产量不低,系列品种对缓解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转基因技术通过跨物种间基因的定向转移,在解决常规育种技术难以克服的抗病虫、抗逆、高产、优质等性状协调改良方面日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节提到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为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精心组织专项攻关,通过转基因等精准技术手段,重点解决抗旱、耐盐碱新品种的培育,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在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的前提下,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负面影响准备,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持续增长的需求。

2.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普遍采用

(1)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我国,焚烧秸秆是农村常见的现象,夏季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收获后抢种玉米阶段、或南方秋季水稻收获后抢种油菜的时段。经常可以看到农民把大量秸秆用火烧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分析其原因一是为省事,二是没有很好的利用渠道。

农作物秸秆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做反刍动物的饲料。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6.37亿t[2]。就作物残留物的管理方式而言,焚烧秸秆不仅损害大气环境,向大气层直接释放碳,还容易引发火灾等事故;而秸秆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此外,还可以探索利用秸秆发电、秸秆培养食用菌、发展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产业等适合我国国情的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方式。

(2)养殖业废弃物利用。畜禽养殖不仅排放大量废水,还是一个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主要来源渠道。由传统的养殖方式向清洁养殖转变,首先要严格按照《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对集约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肥料化利用等措施。对已有的不达标畜禽养殖场改造的内容主要是改水冲粪为干法清粪工艺,并将产生的粪渣及时运至贮存或处理场所,实施雨污分流管道改造等。建设固体粪便有机肥厂,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并制成有机肥,也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良好肥料。

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可以节约化石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并且可以通过交易减排的温室气体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沼气是可再生新能源,它是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畜禽粪便等)进行发酵,产生可燃气体用于生活燃料和发电,是一种节约不可再生能源、防治污染、变废为宝的有效废弃物利用形式。农村沼气工程不但能解决农村燃料来源问题,节约大量薪柴和煤炭资源,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沼渣还可作为有机肥在农田中施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提高耕地肥力。

3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变革

3.1 农业生产合作的快速发展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尽管这项制度在过去30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显露出一些弊端。如土地细碎化不利于机械使用等,尤其是家庭小生产面对大市场中的其他经营主体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实质就是缺乏个体生产者之间的农业合作。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应对农业家庭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合作形式,这种组织制度已经在全球取得成功和共识。农民从合作组织的获益不仅体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了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等方面上,也体现在应用先进科技成果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学习上,而一些低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能力的提升也直接或间接的加速在农业领域践行低碳发展模式。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的统计,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全国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经建立超过35万家,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得力抓手。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一是多样化,即不但有产品销售的合作、而且有生产资料购买、生产过程和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甚至还可能出现金融等产业链辅助环节的合作。第二个趋势是合作社之间的规模扩大趋势,如合作社之间的联合等。一些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自愿合作,在扩大规模和提高层次上联合经营,解决了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困难。这也是专业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3.2 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变革

农业产业链上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包装环节有着向低碳模式发展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是加工工艺落后,耗能大;二是加工流程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率低。如青岛许多企业做日、韩的鱿鱼鳕鱼来料加工,过去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当垃圾处理掉,直至科研人员研发出从这些废渣里提炼牛磺酸的技术,应用成本不高,也减轻了废渣的处理压力[28]。这样不仅消除了污染,还实现了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农产品包装领域的问题是产品的过度包装,尤其在食品包装领域。过度的包装不但浪费资源能源,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也增加了消费者不必要的成本负担。

针对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问题,(1)应该转变观念,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的“绿色”科技,倡导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尽量延长加工链条,“榨干吃尽”加工副产品和废弃物,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2)加大包装运输环节的科技含量。良好的包装设计和合理的结构不但能减少包装废料,还能减少对物料的使用,相应的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利润。农产品物流要向供应链管理升级,加大电子商务的应用,节省这个环节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成本。

4 结论

低碳农业经济 篇2

摘 要 低碳是现在环保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是我国可持续战略现实运用的产物,而低碳经济是低碳概念与现代经济发展融合的结果,是解决现代环保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大量的资源,可是收效并不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

因此,如何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实施低碳经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农业生产的新方向,低碳农业经济做几点解析,希望能给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些启示。

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 篇3

关键词: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生态环境保护

一、低碳农业与低碳经济综述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在进一步的加重,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项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低碳农业”和“低碳经济”做初步的探讨。

(一)低碳农业。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而所谓的低碳农业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使CO2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化,同时获得整个农业经济的最大化收益,并且实现国民经济的增长。

(二)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态势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是一种新型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因此,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通过一项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力推广低碳农业的制度前提下,全球农业减排量达到了270-1520MtCOZ-eq/年,如果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温室气体纳入我们的测评范围,农业的减排量竟达到了5500-6000MtCOZ-eq/年。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维护粮食安

全的目的。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但是可耕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并且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

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粮食的价格也在不断的增长,各国粮食均已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区域。由于我国国内的现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低碳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三、我国推动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规避措施

(一)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孩子,导致劳动力流失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一项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的政策,但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可耕地面积减少,且已有的基础设施功能老化,被破坏严重。第三,农业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我国对经济的发展方向有所偏重,实行先工业后农业的政策,未形成有效的服务系统。

(二)对我国低碳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的规避措施。第

一,优化农村产业经济,在各地区大力普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这之前,还需要解决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问题,对此可以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及其相应的文化普及方式,并形成规模效应。第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低碳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门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为农业发展建立专门的服务系统,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农产品的病虫危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结语:因此,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 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低碳经济与农业 篇4

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 尤其是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在可预见的将来, 温室气体水平过高导致的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 人们需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 低碳不等于贫困, 贫困不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 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 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 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 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 而是应该从现在做起;第五,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 应对全球变暖, 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 关乎每一个人。

低碳经济与农业

气候变化和已走向末路的化石燃料时代, 正在给农业和人类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和燃料价格波动都将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 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 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 相当于150亿吨的CO2。发展低碳农业从何入手?

1. 减量化的运用, 推行“九节一减”。

“九节”即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 (节煤) 、节粮, “一减”就是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抓好“九节一减”, 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还可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 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是在广大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化解农业风险, 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和有效实现形式。

2. 再利用原则的运用, 做强加工业。

一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二是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 变废为宝, 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 有时其效益往往超过主产品的效益, 既节约了能源、资源, 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3. 再循环原则的运用, 一是发展“白色农业”。

“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它是把传统农业的动植物资源利用扩展到微生物资源利用, 创建以微生物产业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目前农村微生物运用最广泛最有成效的是沼气, 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 是广大农村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二是将农村各种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进行循环利用、深度利用。三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智能代替化学能。

4. 再思考原则的运用,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5

一、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人均的资源占有量在不断减少,在发展的过当中存在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的问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的缺失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人口与水资源、耕地等之间的矛盾更加的紧张和突出;而且耕地资源的流失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草地资源的质量不高、数量也比较的少,沙化、退化以及酸化的情况也是越来越严重;同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用水浪费的情况也是比较的严重,在农业灌溉的时候用水的利用效率只能够达到发达国家利用效率的一半,而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使得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进一步的增加。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的严重。在以前的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是属于一种掠夺式的开发方式,从而导致了土壤的沙漠化、水土的流失、草原和森林的退化情况都比较的严重;天然林的面积也在逐步的减少,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生态的功能都在不断的下降,草地过度的进行放牧,使得草地的资源在不断的沙化、退化、碱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比较严重,这样就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污染的情况比较的严重。在我国由于工业化发展的不断进步,使得水和土地等一些资源受到工业污染的情况很严重,很多的重金属的相关含量超标,将直接的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我国被毁损和占用的农田面积因为固体的废弃物堆放而大幅度的增加,而且还使得地下的水资源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饲料的添加剂以及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容易造成动植物的质量减低以及水、土的富营养化,所以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是很容易受到那些发达国家的牵制。

(四)我国的农业在综合的生产能力方面比较的低。在我国长期政策中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这样就使得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是不够的,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还比较的落后,土地的产出效率比较的低。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农业水利设施方面,功能都比较的老化,破坏也比较严重,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也不全,导致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比较低,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比较的脆弱。

(五)生产的方式比较落后,科技的含量不高。我国的农业科学的创新能力比较低,科技的成果转化率也比较的低。在农业的增长当中,科技的进步贡献率是比较的低;虽然我国每年都有很大的科技成果诞生,但是能够被很好的使用利用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农业的设施化以及机械化的水平也不高,在农村当中每户所拥有的农业机械的原值是远远的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六)现在我国的`农村很多的人员都出门在外务工,使得农业的生产力出现女性化、老龄化以及兼业化的趋势,而且很多农村劳动力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不是很高,使得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都不能很有效的实施。

二、在低碳的经济时代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要循环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土地的可利用率却是非常的低,要想用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去养活那么的人口并且保持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必须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合理的循环利用土地资源。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以及再利用的原则,号召相应的农业生产者节约水、地、材、能资源,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及回收资源之后的再生产效率,对于生态环境也要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形成一种低投入低排放以及低消耗但是效率却很高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二)要有机化的发展农业经济。有机的农业经济发展,是要遵循一个自然的发展规律,并且还应该要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协调好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平衡,发展脱石油的农业,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通过积极的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很好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率,提高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率。

(三)要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综合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话,就使得农业生产不只是简单的提供给人们质量比较高的农产品,同时它还能够很好的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以及观光的功能。通过一些农家乐的休闲方式,可以让那些城市的居民很好的体会到收获农产品的过程和享受到自然生态的一种乡村气息,满足城市人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四)要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科技化的发展农业经济就是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科学的加强一些其他的农业生产功能,使得农业的生产收入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首先就是必须要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使用的环境,学校和政府部门都应该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的教育。其次就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技术的服务和推广体系应该要进一步的完善。最后就是要根据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站。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采取一些相关措施,来减少农业对于能源的依赖,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6

【关键词】低碳农业经济;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一、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温度效应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温室气体向大气中进行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的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减少农业温室气候的排放。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的做到水、肥和电等资源的节约利用,从而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很多地区都对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对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都更为关注。而且在我国低碳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生产过程中更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样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而且也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以提升,通过对有机农业、立体种养、节水灌溉及废弃物利用等多种方式有效的加快了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眼前利益,往往利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来追求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但这些化学药品和肥料在土地上在应用,不仅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而且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生,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农产品上,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这是通过破坏环境来提高农业经济的做法十分不利于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目前广大农村分散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也对低碳农业的推广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

2.农民素质低下

低碳农业属于新型农业,其对理论知识和技术都具有较强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素质普遍较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再加之当前大量青壮年农民都走出农村,进城务工,这就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员不仅自身农业生产经验缺乏,而且观念保守,缺乏环保意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

3.技术研发、服务体系不完善

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但由于我国对农业上的研发投入较少,而且农村科研人员由于环境及待遇等原因大量流失,这对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我国当前所研发的低碳技术由于经济性较差,不利于大范围的进行推广。

三、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路

1.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农业生产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规划,而且确保各项规划的措施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在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生产能够达到节能和环保。在农业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地区的扶持政策进行明确,这样才能对不同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具体的统筹规划,从而加快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状态及全面普及,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应该在现有低碳农业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从而探索出一条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加以大范围的推广,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产业化的经营。

3.在农村地区大量宣传低碳知识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消费行为和生活习惯都与低碳农业息息相关,所以需要在农村地区加大对低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引导农民向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转变。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经济和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从资金、研发及法律等方向来加快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调动起农民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参与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来。

4.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研发、推广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技术创新,政府的财税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农业研发方面的流入,在总结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发研究新的技术,降低低碳技术应用的成本,注重构建低碳服务体系促进低碳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5.大力发展林业

碳交易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应该尽量的抢占在市场上的主动权,竭力把全国的森地资源纳入碳交易体系,增加森林占有率,恢复湿地,充分的利用森林能创造的生态效益,积极地发展林业碳汇。把碳交易赚取的收入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环境问题是当前全人类都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国需要加快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更好的在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确保实现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生产的节约和环保,加快推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姚延婷.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2).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7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之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 是基于中国的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耕地资源较少。要想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尽量多的人口, 就必须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就要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系, 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回收资源的再使用率,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协调,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体系, 更好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 提高利用率,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有效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增加农产品出口量。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充分发展和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改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 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 根据我国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 对农业资源进行测评和设计, 选择适合生态良性发展的农业模式;以保护优先, 按照合理开发的原则, 积极、稳妥、有序的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 坚决打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发展生态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

三、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当今社会, 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倾向于去乡村体验生活, 观光旅游农业应势而生。观光旅游农业是建立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的, 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 还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的体验机会。观光旅游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它是把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体现出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统筹城乡发展。

四、加快科技革新力度, 促进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要想充分发挥好先进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 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 加强农业科技科研力度, 加大政府财政性投入力度和政策性支持力度;第二,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 一方面是要加强宣传和引导, 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提高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的了解, 另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合同化的管理机制, 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引导;第三, 农业信息站的建设, 建立一个综合化的农业信息站点, 建立和农民的密切联系, 做好农业调研工作, 向农民及时发布权威的农业信息, 为农民的农业生产进行有效指导。

五、发展有机农业,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转型

发展有机农业在当前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当前, 在农村中, 村民还有相当一部分通过使用秸秆燃烧来做饭, 这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还造成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减少, 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养护。发展有机农业, 我们要实行秸秆还田, 实行轮作制度和施用绿肥, 实行生物防治措施。发展有机农业, 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充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六、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 农业经济发展是基础性工作, 对人民生产、生活和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农业经济的发展, 最重要是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有机农业经济、观光旅游农业经济等。

参考文献

[1]原茵.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0) .

[2]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农业发展, 2010 (03) .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为发展经济随意开采资源, 对环境造成污染, 致使资源枯竭、雾霾情况加重, 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人们就必须要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并且, 这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标准要求。目前,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假使它被破坏了, 人类也将别无去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大多采用的仍旧是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 这与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 我们一定要不断转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 促使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

受历史发展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一种掠夺式开发的现象, 使森林、草原等一些植被环境被大量破坏, 致使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并且, 这种现象还在不断恶化发展之中, 造成湿地涵养水源的功能不断减弱, 草地环境过度放牧、开垦, 我国草地存在严重沙化、碱化现象, 各种植物、生物的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进一步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 我国工业与农业都是采用粗放型生产经营模式, 致使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大量废气、废水以及农业生产中一些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都排放到生态环境之中, 导致土地中各种有害重金属物质严重超标, 空气以及水资源等都被严重破坏。

(三) 人均资源量减少并且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口持续增长,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 人口与耕地、水资源等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耕地资源流失现象加剧, 草地环境严重破坏。另外, 农业生产过程中, 水资源的浪费情况十分严重,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40%, 是发达国家的一半。这种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的压力。

(四)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处于偏远地区, 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仍旧较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知识水平有限, 对新型农业科技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 仍旧按照原有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业科技发展在农村地区受到很大的局限, 一些农业新技术难以在农村环境中推广, 农业机械使用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农业生产效益较低, 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想要使有限的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就一定要保持经济发展, 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要依照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 根据不断推动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采取节能、节水等具体措施, 促使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完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发展方式, 是有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形式, 通过这项循环机制, 就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协调, 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重要途径, 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资源短缺以及环境退化的现状。

(二)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发展生态农业, 能够有效利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 不断提升其生产利用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 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 增加农民的收入, 并且能够突破国际贸易壁垒, 促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

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环境, 促使农业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 依照我国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 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与设计, 在其中选择较为合适的农业生产模式, 按照保护环境、合理开发的原则, 积极、有效、有秩序的对农业资源进行开发, 对于一些违规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行为, 要坚决抵制。在农业生产中, 一定要发展生态农业, 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积极生产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三) 加大科技投入,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力量进行。想要有效发挥先进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就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要不断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 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职能, 加大政策性支持;其次, 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宣传与引导作用, 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力度, 提升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 并且建立完善的合同化管理机制, 加强对农民的科学引导;最后, 建立农业信息站, 加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 做好相应的调研工作, 向农民及时发布一些有效的信息, 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四)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现代社会, 人们生活质量普遍较高,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去乡村环境体验生活, 观光旅游农业由此而生。观光旅游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基础环境之上的, 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还能够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体验的机会。观光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农业经济生产形式, 它是将农业与旅游行业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能够有效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休闲观光旅游农业能够为市民提供自然休闲环境, 有效满足人们亲临自然环境、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重视人的体验感受, 是农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的有效形式。积极发展这种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 增加农民的生活收入, 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三、结语

现阶段, 我国已经进入到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 农业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对人民生产、生活以及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的转变, 使其发展为低碳农业经济, 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等。最后,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闫丽.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途径的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 2014, (18) .

[2]毕淑春.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2) .

[3]赵文华.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才智, 2013, (1) .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初探 篇9

一、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一)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在发展农业的现实实践中, 农业中的碳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 农业在农用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和使用、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方面, 都需要耗费能源。而目前的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也基本为化石能源, 形成了高碳农业发展模式, 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低碳发展有很大差距。很显然, 只有大力推广先进的节能降耗的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 创新能源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才能降低能源消耗;只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出、高收益的农业机械才有生命力;只有用先进的高效农业、清洁农业、安全农业的理念武装管理者头脑、制度指导工作, 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发展低碳农业顺应了这样的要求, 并在现代农业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是推广节能技术, 开发生物质能源, 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 降低能源成本;二是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 减少污染物排放, 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降低环境治理成本;三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 提高农业效益。由此可见,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适应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二)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迫切需要

农村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 在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农药、化肥过量施用严重污染了农产品、土地、水源, 在多数耕地中还能检出十多年前使用的农药成分;农膜使用率大幅提高使耕地中留有大量不能自然降解的农膜残片, 造成土壤污染;乡村农产品生产企业“三废”排放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 等等。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不仅影响了环境, 而且降低了农民生活质量。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标本兼治。既要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环境的监察和治理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又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 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农业经济模式取代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农业经济模式, 让农民群众既发展了生产, 又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真正全面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

(三) 低碳农业经济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 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多样, 品质优良, 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 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单位能耗指标、环保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形成的倒逼机制, 促使我国发展低碳农业, 形成在农业生产、加工等过程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的农业发展模式, 既要保证农产品质量, 又要强调农业生产、加工等环节的节能减排, 严格控制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环保指标, 以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措施

(一) 转变四个观念

1. 经济观要转变。

发展农业经济要在生态的承载范围进行, 否则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农业经济活动, 才能使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以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共生链接技术、废旧资源利用技术和“零排放”技术等为支撑的经济, 而不是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的经济, 这就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的经济观要转变, 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 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2. 价值观要转变。

在利用自然资源时, 不仅要把它看做造福人类的资源, 而且还需从可持续的角度, 让它在维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发挥作用;在选择科学技术时, 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要尊重自然规律, 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生产观要转变。

低碳农业的含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 以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 还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从而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与此同时, 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逐步构建低碳型社会。

4. 消费观要转变。

低碳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 而从事低碳农业的人员的消费观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因为他们既是生产者, 又是消费者。因此, 要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自然生态相平衡、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以及注重保健、环保。在日常生活中, 应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 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 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二) 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目前, 绝大多数人对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还了解不多, 甚至不了解。对于许多人, 特别是农民, 可能是闻所未闻。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培训、讲座等形式, 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 提高全面对低碳农业的认识。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 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方面的重要性:不仅影响到当代人的生活, 还涉及到子子孙孙的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教育, 让广大村民意识到生活环境恶化的现状和严重的危害性,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村传统的思维模式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即在生产过程中, 输入物质和能源, 经过人力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输出产品, 没有利用的物质被丢弃, 污染环境。这种生产方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 而且利用率低下;末端的“废弃物”没有加以合理有效的利用, 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活环境的污染与恶化。

三是让民众了解低碳生活方式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能够维系生态永不破坏、环境永不恶化, 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们反思在其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自觉查找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生活行为中存在的高浪费、高能耗的巨大漏洞, 自觉改变那些看似细微却是浪费能源、高碳排放的不良生活习惯。这样, 就可以大大促进生态平衡, 提高消费质量, 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总之, 通过宣传, 让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概念家喻户晓, 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人心, 让低碳农业经济的各类形态大家清楚, 让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人人明白, 并自觉行动。促使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三) 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节能减排技术的示范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低碳高效农业规模化, 让农民群众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此, 要突出抓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 继续在巩固发展“三品”基地, 在提高“三品”品质上下工夫;继续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下大力气抓好农业节能减排,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为此, 要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能源的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 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 加快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 尽可能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做好农业废弃物和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无论哪一方面, 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因此, 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中, 要重点抓好低碳高效农业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施肥技术、绿肥饲用技术、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土地利用技术、新型农作物育种技术、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研究应用, 并在此基础上, 选择模式, 建立低碳农业实践园区、示范企业、示范农户, 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经济生产技术指导推广体系, 让农民群众及时得到必需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典型的传、帮、带作用, 为减排技术的推广提供实践和技术理论支持。

(四) 改善农村能源消费结构

当前, 由于农村大部分地方缺乏基本的污水垃圾处理设备,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工业规划布局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的产业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药、化肥使用不科学, 资源浪费大量存在。目前, 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例很小;家庭用能主要是薪柴、秸秆等对环境威胁很大的非商品能源, 这与世界能源结构发展趋势是相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依靠以煤为主的低效能源结构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因此, 要加快清洁、先进的煤炭转换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发电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 掌握新技术手段, 并在一定范围和地区进行试点;把天然气开发作为农村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 同时将全国性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大力加快一次电力 (核电、水电、风电) 的开发。

(五) 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履行职责, 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服务支持

农业生产低碳经济 篇10

如何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促进太湖地区的农业安全高效生产,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课题。循环经济理论为太湖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 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 是解决太湖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 人们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循环模式:种养立体复合型[5]、套种立体型[6]、沼气为纽带的循环模式[7]等。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核心, 经过多年农业实践, 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生产模式。将该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和典型案例, 提出太湖地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以期为太湖地区农业今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1 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耕地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太湖地区人多地少, 耕地资源缺乏的现象十分突出, 人均土地面积0.03 hm2, 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35.7%左右[1],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增长, 占用土地面积持续增加, 人均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 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是传统粗放型, 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农膜、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 土壤、河流、湖泊等污染严重[2], 不同程度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业只有转型升级, 发展生态的、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逐渐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只有充分利用土地, 才能缓解耕地资源供需矛盾, 只有充分利用资源, 实施循环农业, 降低排放量或零排放, 才能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由此, 太湖地区发展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2 项目实施区概况

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 苏嘉杭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省道、京杭大运河、沪宁铁路等都从其旁边经过, 交通十分便利。区域土壤非常肥沃、水质干净、空气清新, 是生产有机农产品的理想场所。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直秉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利益与环保并重, 走绿色、生态、环保、节能、无污染之路, 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 形成了集蔬果栽培、家畜养殖、水产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

公司占地20 hm2, 其中有机蔬菜栽培区13.4 hm2, 果树生态栽培区4 hm2, 家畜绿色养殖区1.3 hm2, 水生经济动物无公害生产区0.6 hm2。堆肥发酵池1 500 m3, 600 m污水回流净化沟渠, 池塘1 000 m2。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种养互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生态循环系统。

3 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

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果蔬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和空气净化系统3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生产模式。

物质能量循环利用主要是构建了包含果树和蔬菜种植、家畜饲养、水产养殖、沼液 (渣) 和滴喷灌配套设施等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使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 达到零排放、无污染。农业园通过收集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 (果树枝叶、烂菜叶、秸秆等) 以及生活垃圾, 进行发酵处理, 沼液作为有机液肥, 通过喷滴灌系统供给蔬果植物, 沼渣主要作为有机基肥施用。建设了汇流回水沟渠和池塘, 沟渠与池塘连接, 沟渠和池塘种植多种植物 (如香蒲、灯芯草、浮萍、千屈等) , 以净化水体, 长大的植物可作为家畜的饲料。沟渠里投放水生动物 (如鱼、虾等) , 净化的水体和植物可以给鱼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和饵料, 鱼虾进一步净化水体。池塘里的水为蔬果浇灌和家畜饮用提供水源。修剪的菜叶、杂草等为家畜提供饲料, 家畜排泄物经过发酵作为有机肥提供给蔬果植物。整合种植、养殖、发酵等单元, 建立了资源有效转化、高效利用的零排放、无污染的循环系统 (图1) 。

果蔬高效生态栽培是实施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重要的环节。只有实行果蔬高效生态栽培, 该模式才完整, 并有实际生产意义。实施该模式重要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同时, 开展果蔬高效生态栽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自身基因, 农业园通过引进筛选优质多抗蔬果新品种, 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抗虫性, 提升产品质量和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建设了循环灌溉设施, 精准供水供肥, 达到节水、节肥、节劳的目的。收集人畜粪便、果树枝叶、烂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 发酵处理后作为优质有机肥施用, 降低商品有机肥用量, 降低生产成本。农业园还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施用有机肥、生物肥料, 确保精准施肥和生态施肥通过防虫灯、防虫网等物理方法以及生物农药等综合方法防治病虫害, 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化和无害化。

空气净化系统主要是为了净化基地空气。空气的质量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 生态栽培需要干净的空气。太湖地区工业十分发达, 大量有害有毒物质不断释放, 空气质量逐渐下降, 有害有毒物质会严重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空气净化是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栽培的重要措施。农业园主要是以园区四周地带以及道路为依托, 种植不同林木, 形成生态隔离带, 以防止周边环境中有害有毒及禁用物质飘进农业园, 污染园内农产品。生态屏障中植物通过时空配置、高低搭配, 不仅提高空气净化能力, 还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

4 社会经济效益

4.1 生态效益

在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中, 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被转化为人类可以直接使用的生物燃料、生物肥料或其他生物产品, 实现零排放, 同时科学规范施用肥料和农药, 对保护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通过该模式可以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促进太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面源污染方面起到生态效益高和见效快等功效。

4.2 经济效益

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促进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 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 社会经济效益不可估量。通过沼液、沼渣等的利用, 可以节省商品有机肥的施用;通过喷滴灌技术, 可以节省药、肥、水的用量, 还可降低人工成本;利用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 也可降低生物农药的施用, 几项合计, 可减少投入9 000~13 500元/hm2。同时, 通过生产有机生态农产品, 使得优质产品的价格比常规农产品高30%~50%, 有些甚至是常规农产品价格的3~5倍, 经济效益非常丰厚。

4.3 社会效益

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栽培方式和观念, 推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创新, 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开辟了崭新的道路。既可以为市民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还可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出口的瓶颈问题, 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打破“绿色壁垒”。

5 产业化前景

低碳型高效生态循环生产通过对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生利用, 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能源相对减少, 向环境中排放的农业废弃物最少, 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 从而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同时也摆脱了单纯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经济发展模式, 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耦合,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了农业园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效率, 增强了循环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了农业园生产力, 降低了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业经济效应, 保护了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 消费能力逐渐增强, 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 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发展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 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不但可以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通过市场实现农产品的升值, 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更好地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低碳生态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太湖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苏州市五月田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典型案例, 分析了构建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3个方面: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果蔬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和空气净化系统, 同时还分析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产业化前景, 为太湖地区今后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社会经济效益,前景,太湖地区

参考文献

[1]姜红卫, 李静会, 任伯民, 等.江苏省环太湖区域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模式[J].北京农业年, 2013 (12) :245-246.

[2]管明, 马国胜, 薛誉华.江苏太湖流域发展有机低碳农业效益分析和金融支持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7) :13-15.

[3]张导, 张琰, 宋学宏, 等.苏州市环太湖农业面源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9 (6) :71-75.

[4]林昌虎, 林绍霞, 何腾兵, 等.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 2008, 36 (5) :162-165.

[5]高深, 马国胜, 陈娟, 等.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 (1) :307-309.

[6]郭忠, 闫永康, 罗建军.黄土高原立体旱作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28 (6) :70-74.

上一篇:呼吸内科学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