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邻里

2024-08-27

社区邻里(精选九篇)

社区邻里 篇1

近日, “友善好邻里圆梦新社区”林校路街道第九届社区邻里节迎新春文艺汇演在大兴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剧场举行, 市、区等相关部门领导及辖区居民5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邻里节汇演从全年的活动中精选了11个优秀节目, 主要以居民原创为代表, 参演人员全部都是社区居民、辖区单位职工。舞蹈《东方红》、《在希望的田野上》跳出了社区居民对党支部的拥护、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原创情景剧《家长里短忙调解芽苗为媒促和谐》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家长里短调解团”的作用。诗歌《群众路线颂歌》表达了社区居民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与拥护。快板《市花月季进社区》表达了社区居民对促进社区环境改善、打造社区优美生活环境所做出的努力。社区体育健身节目串烧更是展现了社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活动中, 还对社区里的好邻里、特色志愿服务团队等典型进行了表彰。

据了解, 2006年以来, 林校路街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 相继开展了9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在居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为拉近邻里关系, 促进社区和谐的纽带。街道第九届社区邻里节以“友善好邻里圆梦新社区”为主题, 开展了乐在邻里间、美在邻里间、爱在邻里间三大系列活动, 突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街道各项重点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为基层党组织、社区居民、辖区单位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进一步形成了“社区支部牵头、辖区单位协同、党员群众参与”的办节格局。街道、社区全年开展重点活动40余场, 参与居民2万多人次。通过文化活动加深了居民对街道、社区各项重点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调动了居民以社区为家, 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社区, 落实新区“五有五提倡”工程搭建了有效载体。

社区,(邻里互助)总结 篇2

XX年XX社区扎实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区邻里互助、社区联谊活动,把这项工作内容纳入年初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点,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促进了本社区的邻里互助、社区“邻里互助”工作的扎实开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争做文明市民、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主题,牢牢把握住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围绕“邻里识”、“邻里和”、“邻里唱”等方面的形式和内容开展活动,倡导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引导居民群众树立“同在社区住,都是一家人”的意识,形成从支持到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推动互助联谊长效化,促进社区和谐。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在楼道、文明在邻里”活动,引导广大居民文明居住、文明待人、文明停放、文明娱乐、文明礼让,融洽社区人际关系,营造邻里一家亲温馨的社区大家庭氛围。

社区积极发动和吸引驻区的机关、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多参加活动,让他们也以“邻居”的身份融入到活动中来,使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现资源共享、共驻

共建,互相支持和谐相处。

一、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了“讲文明”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居民文明礼仪教育,规范居民文明行为,树立居民良好的形象,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二、围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广泛动员社区居民举办楼道茶话会、左邻右舍欢聚一堂谈心会、共建联谊会、邻里同唱一首歌、讲述邻里间的感人故事、携手清理乱贴乱画、美化环境等各种活动,密切邻里关系,增进邻里友谊。

三、通过举办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妇女学校、文艺演出队,举办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春游、植树、绿化、整理草坪、志愿者服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展示社区居民、和谐邻里的风采,掀起睦邻互助的高潮,为创建全国“园林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四、引导居民走出庭院,积极参与“手牵手、邻帮邻,共建和睦大家庭”等系列特色活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常态化、规范化“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志愿者服务活动,关爱社区独居老人、帮扶特困失学儿童、特困家庭,帮助残疾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增进社区和谐。

五、通过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文明楼院、好邻居”等评选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和吸引广大群众参加此项活动,反

社区邻里 篇3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社区照顾;支持网络

中图分类号:G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36-01

一、研究背景

A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社区,而社区工作中老年社工又是工作中的重点。其中,该社区所在街道干部提出推行“社区居民自治”的工作理念。2015年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上由于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在日常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服务需求。而就社区目前的工作范畴和服务能力来看,并不能为空巢老人提供足够的日间照料与精神慰藉。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基层社区治理,已然成为推进居民自治的关键所在。

二、相关概念定义与服务对象的分析

积极老龄化强调注重老年人的有质量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学者认为,积极老龄化是针对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三个层面而言的。对于个人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进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实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帮助老人尽可能长期低不依赖他人,延长其余的健康期和自立期。作为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发掘老年人自身的优势和价值,以便能让老年人在适应社会生活中更好的适应自我角色的转变。社区自治是推动居民参与中的最高层次与参与形式。是社区自我决定什么是本社区最重要、需解决的事务,应该何时展开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这种参与形式,注重“自下而上”的推动模式。社区参与的层次越高、越能够充分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

A社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该社区工作主要以老年社会工作为主。该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因为老年人不知道参与的意义和价值。老年人的普遍文化程度教高,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在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除此之外老人们身体状况普遍良好,但经过社工人员发现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不高,普遍反应晚年生活过于空洞乏味。

三、 服务计划

(一)前期计划。

1.社区走访调研通过听取社区汇报、实地走访、老人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服务相关信息和做出需求评估。2.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向A社区老人代表介绍活动形式和目的意义,征询老人意见建议,发挥老人在社区中的领袖魅力,获得老人的支持和协助。3.开展问卷调查,集中收集老人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经历等基本信息,重点评估小区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状况及服务需求。4.向小区老人代表详细说明工作的目的意图、服务开展的过程、进一步稳固专业关系。

(二)中期计划。

1.长期有序的社区照顾;社区采取居家照顾为基础,与街道合作开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长期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库。除此之外,通过招聘和培训,计划一支多人拥有中级社工师、助理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中级护老员等从业资格的专业服务队伍。2.构建“三社联动”新格局,丰富社区自治主体;“社区 + 社区社会组织 + 社会工作者”三者之间共同发展来营建社区居民自治空间,通过增加居民自治主体来促进居民自治发展。其中社区是居民自治的平台,社会组织是社区居民的主要中介,社会工作者则是具体自治活动的推动人。社区在做关于社区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居民的意见,采用协商的形式而非仅仅是告知。社会工作者可以针对需求整合社区内外资源,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与技巧开展服务。3.构建邻里互助支持网络;开展小组,增强居民间互动关系;通过分享自我“积极老龄化”晚年生活,从而带给小组其他人支持,形成互帮互助的小组,构建积极有效的支持网络。4.大型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恰当的节日联合各方举办社区大型活动,宣传社区文化,营造有序、和谐、团结的社区氛围。通过大型活动,宣传公民意识和价值,也可以在活动中表彰和评比,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社区居民各种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从而可以通过树立典范,宣传良好公民的行为。

四、后期结束

(一)评估。

第一,经费的报销。社工人员应主动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和报销审核程序,在服务结束后尽快处理经费报销的事宜,另一方面也通过财务的透明来增强服务的公信力。第二,对服务资料档案进行及时归档处理。包括社区前期调研、中期方案执行和后期效果评估。第三,及时做出表彰活动。通过表彰激励服务人员,从而也能让其他志愿者或工作人员及时反思,并且对本人的工作有客观的评价。第四,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主要包含对服务过程评估和服务结果评估。

(二)反思。

首先,开展活动方面应该注意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在开展服务时应该注重特殊群体的诉求,尽力让社区内所有的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自治中,都能在社区参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次,在推行居民自治模式中,应该注重多方的协调配合。居民自治毕竟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非官方、专业团队,应该在推行中也注重听取和吸取专家意见、优秀社区典范的建议和经验。最后,在开始建立社区邻里支持网络时,应该不仅仅注重新支持网络的构建,也应该注重已经有的邻里关系网络,从而进一步强化和支持使之成为邻里支持网络,同时不断巩固已有的支持关系。

参考文献:

[1]梅陈玉婵,等著.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8.

[2]王树新.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2003.

[3]王育忠.关于健康老龄化与积极老龄化的思考.2010

[4]陈伟东.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2期

[5]叶南客,陈金诚 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 - 80.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4

一、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为了研究当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海南省海口市滨海新村社区, 大概有居民1000余户。笔者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95份。

邻里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邻里的社会交往方式及其所能提供的社会功能。在邻里结构方面, 由于邻里群体属于非正式群体, 彼此互动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 因此在互动层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1) 邻里交往的频率与规模

在社区居民交往的频率方面, 大约每周一次到邻里家进行串门聊天的人数有1人, 占11.6%;每月一次的有50人, 占52.6%;每月至少一次占了65%, 这说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有一定的交往频率。从社区居民相互交往的规模看, 认识5到10户所占比重最高, 有46.3%;认识11到15户的有26人, 占27.4%与自己认识的居民户数在六户以上的占到76.9%, 这说明社区居民中有一定的邻里交往规模, 邻里间有相互交往的需求。

(2) 邻里交往的深度

本次调查通过对邻里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来检验邻里交往的深度, 如邻居姓名、邻居工作单位、邻居家庭成员情况等。对邻居家庭基本情况了解较多的不到两成, 居民对邻居家庭情况随着问题的深入而成下降的趋势, 入对邻居的爱好的了解, 知道较多的仅有12.6%。

(3) 邻里交往遇到的问题

这里所提的邻里交往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指邻里之间的矛盾问题。调查中, 与邻居发生过矛盾的占65.3%,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邻里之间的矛盾问题成为阻碍邻里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中, 卫生问题所占比重最高, 而生活空间的争夺也是引起邻里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面对矛盾, 邻里间又是如何解决的呢?48.4%的被访者选择通过双方的协商解决, 16.8%的被访者选择通过居委会的调节。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 城市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朝着弱化转变的趋势, 但和谐的邻里关系仍然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因此, 我们需要寻求解决方法, 为实现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提供对策。

二、建设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对策分析

1.加强社区环境建设, 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环境保障

提供相应的社区空间与外部环境, 创造适宜的活动机会, 促进社区居民的相互认识和人际交往。首先, 物业公司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空间, 提供一些有利于沟通交流的场所, 如可以在公共绿地间隙处适当安装座椅和健身器材等;其次, 加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 如社区内的文化场馆、中心广场等, 这有利于社区居民创造共同活动的机会, 建立居民之间的情感沟通网络。

2. 建立高度的居民参与度, 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精神保障

在社区居民中提倡平等合作、和谐相处的精神氛围, 提升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有着多方面的共同利益的诉求, 如环境卫生、小区治安、生态绿化、物业管理等多方面。这就需要社区居民共同行动, 因此, 居民无论何种职业、收入多少、官职高低, 大家对社区公共事务都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3. 建设人文型社区, 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文化保障

良好社区风尚、共同的生活愿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生活,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内容。社区居委会可以举办一些内容突出社区特色的文体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要根据居民不同的年龄、兴趣爱好、作息时间为切入点, 组织不同形式的知识讲座和不同形式的兴趣协会, 以此激发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4. 完善社区规范, 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社区规范是以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为基础、以邻里关系的和谐为准则所形成的社区的共同规范, 它虽然不具有法律意义, 但对推动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形成也是一种依据和力量。只有自觉遵守这些社区的公共生活规则, 才会避免邻里矛盾的发生, 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和谐邻里关系。

总之, 当前城市邻里关系正呈现出邻里交往弱化的趋势, 为了构建城市社区的和谐邻里关系, 需要我们从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规范这些方面入手, 通过加强社区环境建设, 建立社区居民参与度, 建设人文型社区, 完善社区制度, 为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提供环境、文化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51页.

[2]肖群忠.现代邻里关系的伦理审视, 首届邻里节论坛, http://heilongjiang.dbw.cn/.

[3]董焕敏, 徐丙洋.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4 (4) , 66~70.

[4]刑晓明.城镇社区和谐邻里关系的社会学分析[J].学术交流, 2007, (12) .

社区邻里 篇5

中华民族对于邻里文化的关注可能远超于其他不同社会和民族的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老话儿“远亲不如近邻”就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建设邻里关系的热衷,虽然与邻居非亲非故,但大家都憧憬着把邻里关系处得热情、亲切并充满信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已经进入了核心家庭时代,人们从过去那种“群居”生活过渡到私密性极强的个人生活,也导致了但凡有人“侵犯”了我的地盘,我就顿时火冒三丈。如今,邻里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琐碎化、暴躁化。这种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过去往往出现在我国农村,可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甚至在一些高档小区中所出现的邻里矛盾貌似越来越频繁的发生:一袋垃圾摆放位置的不当、一辆自行车没有按规定区域停放、深夜看球电视声音过大等这样一句善意提醒就能解决的小事,却因为无法正常沟通,成为了一场邻里之间“骂战”的导火索。而导致这种无奈的根本便是人们对于“让”缺少理解。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秉持着谦让的品质来对待他人,所以与其说邻里之间的互不相让是不懂礼让之道,不如说是这种冲突制造者道德的缺失。中国人一向追求“谦谦君子”的境界。这样通过一点点的互“让”就能让大家相互理解。当然,还应该加强物业管理和法规建设,让邻居中违规不文明的受到惩罚和鄙视,这样才能让“让”在社区中扎下根。

那么如何避免邻里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呢?在以提升自身修养为根本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让邻里之间熟络起来。中国人的社交哲学崇尚“熟人社交”,不仅是熟人好办事儿,而且人们也不愿意跟熟人发生冲突。基于这点,让邻里之间互相熟络起来不失为一个解决邻里之间矛盾,并最终将“礼”与“让”渗透到我们的邻里文化之中的最佳途径。

邻里关系中除了矛盾的频发,另一个极端便是互相“老死不相往来”。现如今,人人都渴望美好、和谐的邻里关系,但诸多现代的生活方式让“城中人”发展、维持这种美好的邻里关系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业余时间少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的邻里关系从“远亲不如近邻”到“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态我们正在经历,但是从骨子里,我们终究还是期望鄰里之间的关系是热情的、友爱的、和谐的。

如何破除邻里关系淡漠的这层坚冰,我认为“礼”要首当其冲。我在日本交流讲学时,刚刚住进出租房之后,一位朋友提醒我,“应该准备一些小礼物赠予邻居,首先这是日本人的习惯,入乡随俗则能展示我们是懂‘礼’之人。其次,作为他们的新邻居,应该向先住进来的人打个招呼,以示友好。”听闻之后,我立即准备了一些小点心,并装载精美的小盒子中,送给了各位邻居。没想到在这之后,陆续几天都有邻居给我送来亲手做的食物。这小小的礼物,迅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人心生暖意。而其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并不是这种礼物之间互赠,而是他们把这种互赠礼物的行动作为促进邻里关系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并形成风俗,让“礼”先行于交友之前,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投桃报李,这其实是中国传统的礼仪。

社区邻里 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区,邻里空间,表达

引言

社区作为百姓生活居住的公共空间,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社区公共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笔者走访了杭州多个社区, 发现在普通的老社区中, 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 用地紧张, 人口居住密度高, 在公共环境中几乎没有公共艺术的存在, 只有在一些在城市较边缘、品质教高的新楼盘中存在一些公共艺术, 由此可见, 公共艺术进社区在杭州还没有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需要大力推广和呼吁。

1.公共艺术的定位

公共艺术在西方, 产生于大地艺术从郊外环境向城市的过渡之中, 实际上, 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观念。在国内, 公共艺术是城市雕塑和城市景观及其相关部分的结合体, 是公共环境中联系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产物。公共空间艺术理论家谢尔·克罗斯·奈特 (Cher Krause Knight) 评价说:“艺术的概念发生了转变。艺术不再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工具, 而是服务于大众。”公共艺术正是服务于大众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城市基础建设及其规模的扩展, 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 城市社会中市场经济和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 在城市建设和市民聚集的公共空间出现了公共艺术, 驱动了中国公共艺术及其文化观念发展。公共艺术得以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民主化及经济领域的市场化, 这使得公共艺术具有市民化、生活化和公益化, 也为城市化提供了基础。

2.公共艺术的表现与运用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很丰富, 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城市小品、城市家具及指示标识设计等, 甚至连街头表演、涂鸦、艺术墙等都纳入公共艺术的形式范畴。在如此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 公共艺术最终都是为人与环境的和谐服务的。它既代表这个区域公众的生活方式, 又表达时尚审美的需求, 是人与环境, 社会与艺术的对话。

公共艺术是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传播的媒介, 其运用的场所很多, 按功能划分, 可分为:纪念性空间、标志性空间、市民空间、商业空间、风景空间、交通空间。在杭州纪念性空间、商业空间中, 公共艺术运用较为广泛;在市民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运用并不是非常普遍。然而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功能存在密不可分, 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城市环境的优化、文化品位的提升、区域标志形象的打造、百姓精神需求的提高都离不开公共艺术, 城市环境为公共艺术提供创作平台, 公共环境意识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创作, 人们的活动参与使公共艺术具有存在的价值, 使环境具有生命和灵魂。

3.公共艺术进社区

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创建社区的整体文化环境和唤起社区公共文化精神成为重要基点。21世纪之际, 在中国公共艺术的关注点逐步移向城市社区, 公共艺术进社区, 唤醒社区公民意识, 培养居民公共参与能力, 提高居民审美能力, 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杭州老社区完全没有公共艺术的存在, 而在一些20世纪建设的社区, 开始注重环境的艺术化改造, 使社区文化得到提升。但总体比较落后, 公共艺术没有很好地运用到社区中, 而在一些新近开发建设的新楼盘中, 开始注重公共艺术在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影响。

以杭州的春晖社区为例, 春晖社区建于1998年, 位于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北面, 区域面积17万平方米, 绿化面积占35%, 社区由三里亭苑一区、二区、广利佳苑、百合公寓四块区域组成, 配套设施齐全, 活动场地宽敞。在公共活动场地中, 有一处经过设计改造的公共艺术, 它兼具多种功能, 其一, 具有开放性与私密性, 多面围合的景观墙, 利用不同方向的转折面, 使场所空间虚实相生, 使活动在其中的人们可以聚集、交流与沟通。在这个场地上还有多处石凳与景观墙相连, 是一处可供居民停留坐歇的场所, 石凳与景观墙构成一个整体, 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 充分体现了社区对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视。其二, 具有文化精神性, 在墙上刻有社区的宣传口号, 还有象征家庭和睦及生命繁衍的剪影人物图案, 充分反映了社区的人文宣传力度。其三, 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不同大小的圆形开口处于不同的高度, 可供观看可供穿越, 是小朋友玩捉迷藏的好地方, 能够满足居民户外活动和交往自由的良好环境与文化氛围 (如图1) 。

但是从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 春晖社区的这个公共艺术比较落于俗套, 没有新颖的艺术手法, 对文化精神的表达过于直白。虽然创作者希望该公共艺术能够成为人们活动的聚集地, 但事实上, 很少有人在这个公共艺术中停留、聚集, 在日常生活中, 它只起到人们通过该空间的功能。

以杭州新州花苑为例, 这是2009年新建社区, 位于滨江区政府核心居住区内, 社区中设置有多处公共艺术与景观相呼应。进入大门, 一处两米多高的花岗岩母子雕像的公共艺术, 母子形象经过艺术处理, 形式感更强, 视觉冲击力更强, 小孩子们喜欢坐在母亲脚下玩耍, 与石像融入一体, 吸引着居民聚集玩耍, 为社区增加凝聚力 (如图2) 。社区水景环绕在建筑物周围, 与一般水景最大的区别是在水面上亭立着姿态各异的仙鹤与海豚, 特别引人注目。将仙鹤与海豚作为公共艺术在水景中的引入, 增加环境的观赏性、寓意性, 使环境变得更加生动活跃, 给居民生活带来乐趣 (如图3) 。水的驳岸处也引入公共艺术, 以鲤鱼及抱鲤鱼的娃娃为主题, 既呼应水景, 又突出小区对人们生活的关怀。在此处老人会带着小孩在鲤鱼上爬爬、坐坐, 使公共艺术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 摆脱以往单纯作为摆设的雕塑感, 使公共艺术更贴近居民生活。在水岸边设有一处象征小孩戏水玩耍的公共艺术, 艺术家设想着在此处竹林下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面对面聊着天、取着水的场景。这处公共艺术因与小朋友等比例塑造, 显得具有真实性, 吸引着社区中小朋友前往玩耍 (如图4) 。

经过对比发现, 原来老的社区中的公共艺术因为投资、材料、创意的限制, 所以相对不够丰富, 表现方式局限。但是现在随着大家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已经拓展了, 把公共艺术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 与小区的景观相融合, 不仅提高社区景观的观赏性, 更是提高社区公共环境利用率, 给居民带来归属感。

可见一处公共艺术的好坏, 不仅要看它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还要考虑它的功能性, 是否具备社会性及公众参与性, 是否是邻里关系和睦发展的桥梁, 能否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情致。所以公共艺术是社区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以满足社区生活多样化为前提, 是实现居民文化福利的重要场所和象征, 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可以为社区居民带来方便、舒适和美感的生活需要, 能够为社区的整体管理作出应有贡献。

4.总结

公共艺术存在于社区的公共空间中, 代表和象征着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精神、审美意象及公共生活环境的认同, 在提升公共生活环境品质及生活情趣和居民大众审美意识方面具有使命性。

公共艺术在社区的设计原则, 应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及公共参与的方式反映社区的公共精神、文化品位、社区形象, 甚至是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公共艺术在社区的表现形式不应简单地体现在外表形式上, 也不仅是为配合环境的形式美感而搞些装饰, 可以通过公共性质的建筑、雕塑、绘画、设施及环境设计等艺术形式结合公共参与来体现公共艺术与景观环境的融合, 使居民有更强的主人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感, 使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文与生态环境、设计师与社区居民的关系更融汇, 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 增强居民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通过公共艺术在社区中的运用, 使公众对社区文化更具认同感, 对家园更具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孙明胜著《公共艺术教程》, [M],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01月版

[2] .翁剑青著, 《城市公共艺术》, [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03月版

[3] .翁剑青著, 《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4] .朱颖越, 《Candy Chang:填补社区的空白--窥视美国当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实验性尝试》, [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月

社区邻里 篇7

《走进新时代》《映山红》《英雄赞歌》《大中国》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充分表达了社区居民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展示了社区的精神风貌及和谐的社区氛围。邻里节主题曲《一路有你, 一生有我》歌颂了邻里间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的社区风情和邻里情意;原创歌曲《唱响中国梦》, 表达了社区居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中国梦》《共筑中国梦》使广大居民在传唱的过程中, 受到教育和激励, 坚定理想信念, 激发社区居民实现“中国梦”、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一曲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歌曲《保卫黄河》, 更是让人忆苦思甜, 跟着那雄健有力的节拍, 再一次把观众们带到了那澎湃激昂的岁月。经过激烈角逐, 建兴社区合唱队获得本次比赛的一等奖。比赛结束之际, 由残疾人组成的温馨家园合唱团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据悉, 本次合唱大赛共分预赛、决赛两场, 共有17支队伍参加, 参赛合唱队员600余人, 其中建兴、车站北里合唱队队员多达60余人。近年来, 街道把合唱大赛作为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载体, 连续开展了七届, 得到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响应, 成为社区联系居民的纽带。罗奇营二区是新成立的社区, 合唱队伍刚刚组建, 社区党支部非常重视此次活动, 支部书记多次参与合唱的练习、彩排, 队员们也是齐心协力, 有两位队员本早已定好了出去玩的旅游团, 但由于比赛时间上的冲突, 临时又取消了。

社区邻里 篇8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这与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千百万蓝领工人的辛勤劳动是密不可分的。他们背井离乡,怀揣梦想来到大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然而,其生存状况长期以来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蓝领工人通常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居住条件差、业余文化生活缺乏,久而久之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劳动生产率下降。因此,怎样通过我们的设计让蓝领人群受到更多的关怀,生活品质得到更大的提高,就成为我们设计人的责任。本文将以天津滨海新区南港轻纺园工业邻里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新时期蓝领人群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天津滨海新区南港轻纺园工业邻里区是为园区企业外来制造业工人提供租住的生活配套设施,由政府出资,建完后出租给不同的企业。特殊的使用人群决定了项目的独特性和挑战性。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试图从社会学以及行为学角度对蓝领工人内在本质需求进行研究,以期为他们设计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为这些人创造一个环境优美、高品质的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关怀,一种家的感觉。

2 项目概况

南港轻纺工业园起步区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南部片区,塘沽盐场南部,西侧为大港新城,南侧为独流碱河北岸。区域总用地面积5.16km2,划分为标准厂房区、定制厂房区、商贸区、物流区和工业邻里区等功能区。该地区区位条件良好,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依托南港化工区,重点发展以石化产业为主体的中下游产业链。

工业邻里区位于起步区中部,北邻轻一路,南临轻二路,西接纺四路,东靠规划支路,规划可用地面积22.25hm2。该区是工业园首期开发项目,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为这些在异地寻求发展的年轻人提供良好的居住场所,成为展示轻纺园的一个形象窗口。园区鸟瞰图见图1。

3 从社会学以及行为学角度分析蓝领人群生活需求

居住人群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方向,本区域中蓝领人群数量在3万人左右,相当于一个居住区人口总数,如此高密度的社区将会造成很多设计的难题:1)如何防止犯罪的滋生,这会对城市卫生、环保以及治安等社会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2)如何丰富他们的生活,让这么多人和谐相处;3)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及造价限制下设计高品质的居住社区。

本设计将从分析蓝领人群的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社区整体统一,相对独立,易于集中管理,同时体现关怀和人性化;2)提高室内的居住品质,为蓝领人群创造环境优美、高品质的生活社区,户型内部功能丰富齐全,室内配置齐全;3)丰富蓝领人群的业余生活,更加人性化,通过对社区空间的营造,对社区功能的精心配置,引导蓝领人群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4)着眼未来,提高蓝领人群的文化水平,为蓝领人群积极开拓对未来生活的设想与教育。

4 规划设计

常规的公寓设计布局通常是行列式,以一字形排开,排排坐向四周扩展开来,缺乏形式的变化。而这是一个工业园,蓝领工人大量集中,采用此种方式,将会显得单调毫无生气。蓝领人群在劳累一天后,进入生活区,希望能得到精神上的放松,能感受到一种关怀,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如何打破传统的居住模式,创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多元结构空间,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居住模式,满足人们的多层次需求,就成为这个项目最富有挑战性的部分。

4.1 有机的院落空间

工业邻里区被“两横、一纵”3条道路分成6个地块,每个地块自成一区,其中中央西侧地块规划为公共服务区,布置有公交首末站、行政服务中心,并结合绿地广场形成放大景观节点,服务于整个工业邻里。其余地块布置公寓,公寓布局运用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模式,以院落为最基本的组成单元,通过在空间环境、场景变换上不断创新,以期做到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宽阔。院落式格局使得各个楼座不仅有相对独立的院落邻里空间,有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交往,而且有利于各个企业独立的租用与管理。在院落中分布着丰富的运动设施空间等,供居民日常活动。园区规划平面图见图2。

4.2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更能彰显对人性的关怀,丰富蓝领人群的业余生活。在规划设计中,我们结合两条东西向道路,在建筑底层沿街设置店铺,形成商业街。商业店铺内设有超市、银行、邮政、洗衣店、美容美发店、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文体活动中心和卫生所等,满足蓝领人群的日常生活所需。此外,为了方便蓝领工人就餐,缩短他们的就餐距离,在每个片区内还集中规划了公共食堂。考虑到蓝领工人希望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我们在地块内设置了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定期请大学老师前来授课,还设置了计算机中心、图书中心。这样的规划不仅满足了蓝领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4.3 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社区景观根据“点、线、面”的规划特点,详细安排了不同层次的景观空间。(1)“面”:地块中部集中的大片绿地公园,服务于整个工业邻里地块,属于“面”景观。其中设有运动空间,包括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以及健身器械场,以丰富蓝领工人的文体生活。(2)“线”:贯穿南北的步行主轴,将三个区域联系起来,同时也形成了主轴林荫步道,沿路配植了精心设计的花草树木,人们可在其中散步、休闲、活动。(3)“点”:分布于每个院落内部的相对私密的空间,属于“点”景观。

4.4 高品质的室内空间

在平面设计上,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多样化,我们设计了不同标准的户型,分不带卫生间和自带卫生间两种。不带卫生间的房型在每层都集中设置了公共盥洗室、卫生间、开水间、洗衣间以及淋浴室,并设有管理室。自带卫生间的房型采用外廊连接,一方面有利于采光通风,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走廊阻止阳光对居室的西晒。考虑到每间人数较多,而且早晚时间比较集中,在满足舒适、经济的原则下,我们进行了多方案比较,确定了洁具配比。每个房间开间3.9m,进深7.5m,可容纳6人~8人,面积虽小,但动静分区,可划分为就寝区、储藏区、活动区,并设有阳台。标准层平面图见图3。

平面首层局部布置了自行车停放处,将自行车室内停放,既便于统一管理,也有利于室外环境的整洁、统一。在每个公寓入口处配有会客室,方便居民会见家人;在每层还布置了文娱活动室,可用于看电视、下棋打牌,丰富居民的文娱生活。

5 结语

该设计意在通过蓝领人群的本质需求分析,探讨新时期蓝领社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建设者们提供一个温馨的,具有全新感觉的生活概念,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能让他们更加安心地为城市建设服务,从而加快城市的发展。

摘要:以天津滨海新区南港轻纺园工业邻里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新时期蓝领人群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策略,力图通过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怀,生活品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邻里亲,幸福经 篇9

住进阳光小区,里面环境幽雅,按理说心情应该很舒畅的。然而,新鲜劲一过,我就烦了。每天在这里进进出出,看到的全是冷漠的表情,左邻右舍的,就算迎面碰上,也都熟视无睹。这样的日子,实在没有我想象中的“阳光”色彩。

我想过改变这种状态,主动接近人家,可又担心人家防范得紧,套近乎不成反而自讨没趣。老公告诫过我,小区里什么人都有,不是知根知底的就少跟他们说话,免得祸从口出。他亲自见过两个邻居为一句话闹得鸡飞狗跳,从此结为对头。

然而,如果真像老公说的那样,用沉默为自己加上一道防火墙,日子就安全了么?我有点儿怀疑。

那天,我正在家里炒菜,菜都下了锅,却发现家里没有盐了。我急忙走出家门想向对面邻居要点儿盐,但在她家门口,看到那厚厚的防盗门,徘徊了好一阵,我终于没有勇气抬起手来按下门铃。

顾影自怜,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明天,我能买一张机票飞向天涯海角;但是明天,我不一定能抵达对门客厅的沙发。永远有多远?就是我到对门的客厅那么远。”

多经典的描述!如此冰冷的邻里关系真让人压抑。那一刻,作为一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人,我感觉自己真的很孤独很无奈很没有安全感。

邻居遭窃事件

如果不是小区里发生的那件怪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许我永远没有决心去打破这种局面。

那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时,看见几个警察在楼下办案,一群人围在那里看热闹。一打听,才知道是隔壁单元的一住户遭窃了。小偷作案的方式很特别,竟然是趁他全家外出之际,光天化日开了一辆车过来,大摇大摆地将他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部装了去!

被盗人家就住在二楼,大白天上上下下总会路过不少人,当时肯定被瞧见了。然而,竟没一个人肯为他家留意一下这个不大正常的动静!

大家唏嘘:现在的小偷实在太张扬了!

我暗想,其实哪是小偷胆大,而是他们掌握了城市人性的弱点,利用了邻里间冷漠,才能顺利作案的。突然很怀念从前住在娘家大杂院的日子。虽然环境差些,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但人与人之间多亲切呀,家里有点儿什么事,不必出门,在窗口吆喝一声就有邻居过来帮忙。小院里,只要有人在家,谁家的门都是敞开的,孩子们端着饭碗,看哪家有好吃的就往哪家蹿。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不想让自己被防盗门困住一辈子,不想有朝一日遭遇被盗邻居一样的尴尬和困境。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千金买宅万金买邻的道理,我决定从搭讪对面芳邻开始,跟她建立起友谊。我想,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自己付出真诚,人家应该会接受我的善意吧?

可是,见到她该说点儿什么好呢?——对,就从问好或者天气说起吧!只要开口就行!我暗暗下定了决心。

嗨,今天天气真好!

那天,我刚到楼梯口,迎面就碰上正出来的“对面邻”。情急之下,我赶紧热情地打招呼:“嗨,今天天气真好!”

对面邻四处张望了一下,确定我是在跟她说话,显然有点儿意外,但很快也报以微笑,说:“出去啊?你真幽默!好像是要下雨了哦!”

謝天谢地,她把我慌乱中说错的话当成了幽默!刚才一紧张,我竟没注意到天色已阴沉沉的了。

我顺势把手里的伞递给她,说:“别上楼了,先拿我的用吧!”

“对面邻”真诚地道了一声谢,走了。

这是一次成功的搭讪,“对面邻”来还伞的时候,我趁机把她邀请到家里,给她尝了我自制的蛋糕。吃着蛋糕,她告诉我如果还有自制酸奶喝着就更美妙了。然后,她就教我如何从网上买酸奶机,如何配制材料制作酸奶的整个流程。不一会儿,我知道她姓李,职业是医生,她知道我姓方,是老师。于是,两个女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在一起愉快地度过了几个小时。

远亲不如近邻

有了第一次尝试,我的胆子变得大了起来,在小区再见到别的人,我也主动搭讪。有时,我赞美人家衣服漂亮,打听在哪里买的;有时,我夸人家孩子漂亮,长得像爸爸或者妈妈;真没话题的时候,我还是那一句:“嗨,今天天气真好!”

很快,我便成了小区人缘最好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我认识了东家的林太太,西家的陈先生。接触多了,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不难打交道。这才知道,原来都市人冷漠的外表下包裹的,其实都有一颗温暖的心,他们往往是很容易被打动的,有时,就只欠一次敲门,缺一句充满善意的“嗨”字而已。

邻里间熟悉了以后,每到周末,我就在家烤一些面包,让孩子送去跟大家分享。当然,我家门铃也经常会响起。有时,我会收到一些正宗的东北饺子,或者从家乡带来的土特产。

孩子是最爱热闹的,家里来人了,3岁的儿子每次都特别高兴。叔叔阿姨地叫得欢,缠着他们说话,那充满童真的语言常常把他们逗得捧腹大笑。因此,邻居们没事时最爱来我家串门,见我们家有啥需要,也很乐意帮忙。

一天深夜,儿子突然额头滚烫发起高烧,吓得我半死。情急之下,我只能去敲对面李医生的门。李医生睁着惺忪的睡眼,二话不说,抱起孩子开上私家车就往医院赶……

上一篇:接枝改性膜下一篇:学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