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2024-08-13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精选十篇)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1

一、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向为什么寻找不出救国救民的出路?客观上看帝国主义入侵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国内反动势力想维护旧的统治, 他们内外勾结, 镇压革命, 敌人力量强大,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主观上看, 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受双重压迫的历史局限性, 无力担当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也未能救中国。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 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但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导致革命的领导权被袁世凯篡夺, 未能完成民族主义革命的任务, 是一次失败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后, 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1年, 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且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由此可见, 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失望之后产生的, 而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列主义理论的历史规律, 结合本国国情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明智的选择。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 这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证明的。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 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崇高理想。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只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不信仰共产主义的政党是不能实现社会主义, 甚至是共产主义的。西方国家的民主制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它是满足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 是与人民利益相悖的, 是与人民当家作主相悖的。所以我们不能实现西方的国家的民主制———多党制。

1989年的六·四风波,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英明决策下, 平息了事件, 识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妄图分裂我国的阴谋。成功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姓资姓社内涵。因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 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 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真正代表人民的民主权利, 真正的发扬了人民的民主。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

一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纠正文革以来的错误, 把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权衡国内和国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成败, 结合本国实际创新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第二代领导集体坚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

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并制定了初级阶段的政策, 方针, 路线。并以一位政治家的眼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不动摇, 他强调指出发展是硬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首创的提出一国两制, 港人制港, 高度自治。1982年9月23日, 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她想以主权换治权, 名义上可以把主权还给中国, 将来香港换一面旗帜, “米字旗”下来“五星红旗”上去, 但实际上还由英国继续管治。1982年9月24日, 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撒切尔夫人。以主权问题不容商量, 承认香港是中国的领土, 中国有权利对其恢复行使主权。其他什么都好商量。香港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以这样的首创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从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因此, 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领导。

四是以胡锦涛为核心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 在新世纪, 新时代,

与时俱进,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对于继承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他是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促推剂, 三步走战略是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以胡锦涛为核心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 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第四代领导集体结合本国实际提出21世纪后二十年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3年的非典疫情, 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坚强的后盾, 全国人民的同心协力最终成功的打赢了“非典”仗, 成功的将非典疫情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又一次赢得了国际声誉。2008年汶川地震, 胡锦涛和温家宝亲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 其可亲可敬的形象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评为新时代最具魅力的领导人。2011年两会提出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 彻底为中低收入阶层排忧解难, 使中低收入阶层居者有其屋。“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是缩短贫富差距和缩小城乡差距, 限制垄断行业的工资增长, 实现房产税的试点工作。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 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平等的医疗和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建设, 并尽可能的逐年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以及新农村合作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以胡锦涛为核心中共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会顺利实现。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2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3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共产党宣言》写作背景及影响

《共产党宣言》创作于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的前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作为共产主义同盟的政治纲领公开发表于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脱胎于1836成立的正义者同盟。在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介入下,由一个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改组为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大会上阐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观点。大会经过辩论,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纲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用德文写成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底在伦敦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德文单行本。到21世纪初,,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自己文字的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其余四大洲的各种译本迅速扩展,在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土耳其、阿拉伯也都有各种译本陆续出版, “150多年来,它被译成为一百多种文字,出版了一千多种版本,发行了几千万册。”《共产党宣言》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成为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为工人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全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共分为序言和正文两个部分,序言是在《宣言》发表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并结合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其在各国的出版撰写了不同7篇序言。序言是对《共产党宣言》的必要补充。正文共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阐述了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讲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纲领和理论;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表明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

三、《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必由之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始进行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建国初期,我国曾经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建设,但后来实践证明,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就要求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对世情、国情、党情,要有正确的把握,懂得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按照历史方位提出现阶段的治国方略,以带领人民不断前进,这是一个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挫折,按照中国的实际国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决反对中央集权制统治,在经济上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模式。党的十三届三中后,我國按照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加快推进小康社会步伐,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任务,我国的经济发展飞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又一次用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问题上的创新,坚定不移地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问题的延伸与创新。任何具有活力的理论都能在实践的过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共产党宣言》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本着对历史、党、国家和人民负责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依靠集体智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具体的国情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在经历了照搬硬套苏联模式、大跃进、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后,党和国家在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后,结合中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提出了“中国特色论”、“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等理论;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江泽民同志的带领下,提出了“三个代表”、“三个先锋队”、“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理论;21世纪初,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之时,新一届的领导人在胡锦涛同志的带领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等理论,共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比《共产党宣言》,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容上与《共产党宣言》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这样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全就是对《共产党宣言》文本的第二次重构,是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具体体现。

(三)《共产党宣言》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论断,使人类社会和谐理论由空想转为科学。不仅如此,《共产主义宣言》论及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民群众的广泛的民主政治参与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共产党的领导是建立、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战略举措,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国和国家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及落实举措的相关论述是《宣言》中光辉思想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重大认识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4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响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篇幅不多, 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意识形态理论至今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1、《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原理明确的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

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原理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积极地影响。资本主义的基本的特征就是对资本用无休止的扩展,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 从而对生产关系, 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 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 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 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 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资本主义生产从单纯的相互协作到后来发展成为共产手工业, 又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生产, 不断地向着社会现代化方向一步一步地推进。但是贪婪的资本家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在世界范围内到处游走, 用武力或恐怖的方式来征服世界。由此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并最终激化。“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 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规律, 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不符合生产力客观规律的要求的, 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必然会灭亡, 新的社会将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体现其优越性就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可见, 对于资本主义所作出的贡献他们有着较高的评价。因此, 社会主义要想体现其优越性,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必须的,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 在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时, 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因此,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成了这些国家极其迫切的任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适用于我国的国情。邓小平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 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时期,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3、坚持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经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改革开放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它让中国快速发展, 社会呈现出新的面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曾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 从而使生产关系, 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这个特点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 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无尽的自豪感。《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做出了预设, 如果依靠资本主义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掠夺, 那么按着这种资产阶级面貌所创造出来的国家无疑是霸权主义制度下两极分化极度严重的世界。所以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 绝对不能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直奉行着维护世界和平, 不搞强权霸权的政策。

二、《共产党宣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宝贵的精神教育

1、要正视现存的现实情况

一个新的社会理论的提出总会招致各种非议, 当时面对社会各阶层对共产主义的围剿, 面对无数共产数以者被迫害的现实, 面对各种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污蔑和唾弃, 马克思、恩格斯信念坚定, 深刻、尖锐、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了彻底批驳, 面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和罪恶,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这种直指矛盾、直面现实状况的勇气, 至今仍然是激励后人精神良药, 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应当坚持这样的态度, 面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蔑视和讽刺时, 要坚定信念, 勇敢向前, 却不因其他的嘲讽而妄自菲薄。

2、坚决反对照搬照抄

“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 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 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 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 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只有理论搬过去, 生活条件搬不过去, 在实践中毫无意义,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果。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管理机制、理论等, 我们要学习、消化、吸收, 但决不能照搬。现实在不断变化, 理论也需要在于现实的结合之下不断要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

3、批判教条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性地说, “这个《共产党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个别地方本来可以作些修改”;有些地方“在实践方面毕竟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他们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认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检讨理论的真理性, 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坚持基本的理论基础, 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 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希望他们的学说继承者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48, 277, 228-229.

[2]列宁专题文集 (论马克思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7.

[3]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972, 254, 25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l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7, 293.

[5]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37.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5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摘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第一要素和首要特征。按照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必须下大力气“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①,深入了解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修养,搞好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认识 修养 实践结合

一、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含义和特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首先,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理想,人们的理想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其次,理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理想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集中反映。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所以,人们的理想也必然要受到所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打上一定的阶级烙印。再次,现实可能性。理想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中,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人生目标。最后,理想具有实践性和超前性。理想是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它高于现实,超于现实。

(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信念是一种能动的作用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巨大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员奋勇前进的指路灯塔,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②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力,提高人生的精神界。

(三)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作用

共产主义理想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奋斗目标,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一种光辉的社会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立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④。人类社会依次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就是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要过度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没有经历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经历了独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朝向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二大上,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⑤,共产党员无论何时都要心里装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它奋斗不止。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境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政治立场的最高部分和集中体现,它们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前进的动力。它反映和推进人类社会历史包括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引导力量,引导我们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现行目标和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奋进。失去这个引导,就会失去现行目标和远大目标,将一事无成,甚至迷失方向,走向邪路。他把我们一步一步带向更加发展、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美好、广阔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巨大的精神激励力量,激励我们积极、热情、主动、全力、创造性的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奋斗。没有这个激励,就没有干劲,就将使伟大、崇高的事业落空。因为它是前进的动力,共产党员才始终确立它,用以支配行动。第二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胜利的保证。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无论怎样艰难困苦,无论遭受多大的挫折,都不动摇、改变,誓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敌人、困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夺取了全国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誓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不论有何种压力,不论有多少困难,同样都不动摇、改变,带领全国人民顶住了所有压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管敌对势力如何猖獗,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仍然都不动摇、改变,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奋进,就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征途上来自国内外的、境内外的一切阻力、困难,取得现代化建设和以后建设更加伟大的胜利和巨大成就。因为它是胜利的保证,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加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修养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员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共产党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能有远大的指向、明确的奋斗目标,才能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广泛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正在深入人心,成为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既不是头脑固有的,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和树立起来的,是在与人民群众长期的密切接触和共同战斗生活,深刻了解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被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所感染,获得丰富、宝贵的经验、营养,发生思想感情转变中,是在透过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深深把握住社会前进的脉搏、脚步中,逐步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而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就是实践的产物,就是总结人民群众经验的产物。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实践中、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就能够了解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的真谛,实现思想的升华,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进入高级的境界。离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离开人民群众及其伟大创造活动,会因为失去根基谈不上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认真搞好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讲究道德,遵法守纪,养成优良的作风等,不只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要求,亦能够促进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确实搞好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心灵更加美好,就会使自己加深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认真搞好了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自觉形成优良的品行、风范,就能够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吻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一致,从而就能够高尚起来,并走向崇高,达到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离开自身的道德、法纪、作风等建设,不严格要求,不拘小节,日积月累,颓废变质,最终必远离、背离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只要自觉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进行科学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实践的锻炼提高和道德、法纪、作风等的建设提高,就会正确认识和完全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坚实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其派生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思想境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总坐标。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之路,最根本的就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自觉把个人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有机统一起来,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正确看待利益关系和个人得失,努力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一个人来说,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坐标、精神的动力。第一,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法国文豪雨果说过,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够最终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向远大,信念坚定。第二,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其爱好、兴趣、愿望、情感等精神活动就会集中或统一到同一思维或方向上,从而排除杂念,用心专一,形成强大的心理定力;就会促使自己去进取、去奋斗,使所作所为定格于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的活动过程中。历史上,志士仁人、革命先烈在生死关头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抱的理想、所持的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能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无不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支撑与激励。第三,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拒腐防变的思想武器。每个人在现实环境中都会面临着一些诱惑,处理不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而理想信念是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志正则众邪不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抵御诱惑的克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成克杰、胡长清等之所以腐败坠落,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理想信念,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悲观失望。

三、搞好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与实践的结合

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最终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紧密结合起来,以理想和信念指导现实工作和生活,以现实工作和生活体现理想和信念。搞好结合,是为了达到实效性,落到实处,见之成效。这是目的和归宿。

努力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逐步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是伟大神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崇高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渡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迈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忠诚、积极、肯干,争取阶段目标实现,就是对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忠诚、积极、肯干,推进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目标。要立足现实,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使我国进入成熟、完善、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社会主义更高阶段。

扎实做好现阶段每一项工作。现阶段每一项工作,都紧密联系和关系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厦是靠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汇溪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因小而不为,否则,必因小失大,大也不能为、不能成。要从现在一点一滴做起、做好,从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做起、做好。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第110页,2004、12

②理想信念是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第1版,2008、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第36页,1971、4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页,2002、11

刍议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篇6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三化

1 前言

以“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主题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源,早在中共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就强调过此观点,这种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核心价值观,同时提出中国共产党应重视自身所持有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正确认知、现实践行的实效化以及特色创新的切实推动。

2 马克思主义观作用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

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诞生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传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反复实践、反复考察、再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概括得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实践探索后形成的错误总结、经验积累以及理论创新。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色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的,主要在于寻找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

3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的有效建构

3.1 中国化

所谓中国化,顾名思义在于强调中国的国情,注重中国的民生,一切从群从的利益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致力于解决中国在当前的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应有效结合,互为促进,共同推动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以对中国的国情的合理把握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对实践作用的经验教训总结概括升华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价值。

纵观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一是在于对血泪和奋争浇筑的中国近代史的回顾和反思,二是在于承继而来的中国现代史的探索和总结。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齐聚历史、文化与传统,衔接全球化、世界现代化运动为一体的观念集萃。这也是为什么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时,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的历史描述、国难家仇的哀痛、历史一定进展的满足,应该放眼整个近现代世界历史,以整体性眼光看待中国的思想、文化、改革和发展运动,更应以全球化眼光展望和筹谋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举措。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服务的,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理论传播。在当时的国情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期待的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新的理论来解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之所以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其最大的动力在于马克思主义给出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带来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希望。

3.2 时代化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理论思维,不同的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具有不同的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将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紧密衔接中国新形势下的最新成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迈进的新起点上,我们的共产党人要扎实做好理论武装工作,整合力量、树立品牌,在把握当代特点的前提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在具体的实践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论断。同时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媒体工具丰富马克思主义视野,提取世界各国之理论精华和文化精粹。事实上,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新挑战和新难题,这需要科学的理论驾驭其上。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先需要从整体把握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进程。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每次升华都深深的烙着时代的印记,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的审时度势后得到的成果。无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三个代表的创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还是四个全面的集萃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作用于时代发展的现实意义战略。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重视中国国情,充分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有待重视和解决。

3.3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于大众化理论品格的简易化和通俗化,以便让理论更好地服务大众。纵观数百年来中国人民谋求社会解放和国家富强的道路不难发现,马克主义一旦与群众结合,一旦与群众共谋,一旦与群众实践,转化为改造旧中国的思想武器,中国的革命一般皆能取得实质性的胜利。因此可以说,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当家做主人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尤其是当今,大众文化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尤其需要使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人民思想,对文化去粗取精。这就要求采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述马克思主义,以“大众利益“为核心,坚持群众认知观,坚持百姓认同观,坚持全民实践观。

4 结语

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既有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思想的继承,又有自身根据中国数百年来的历史以及现今发展概况总结得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中国面对的挑战时,不仅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不断的推动以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为核心主题的马克思主义新理念,最终形成为人民大众所能接受并能运用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曹富雄,郭淑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J].求索,2009(04):89-92.

[2]刘芳.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理论学刊,2011(09):4-8.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7

一、民主科学精神:精神家园中的理性基础

延安时期的科学民主精神, 最根本的体现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共产党人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 它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灵魂, 也是党的精神家园的灵魂。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的彻底唯物主义科学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时又不拘泥于马列著作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结论, 将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全党范围内通过整风运动, 克服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束缚,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创造性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严肃科学态度的体现, 也是最锐利最有效的武器。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 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 靠实事求是吃饭, 也就是靠科学吃饭。延安时期, 抗日统一战线的确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以及“精兵简政”、“三三制”政策的实施等等, 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而做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用于党的全部工作,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即群众路线, 坚持一切工作从“从群众来, 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 就是作为群众利益代表者的领导干部, “放下架子, 扑下身子,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 与群众打成一片, 将群众分散、无系统的意见收集起来, 经过分析综合, 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从而形成科学的决策。“到群众中去”, 是指党员干部把集中的、系统的意见, “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 化为群众的意见, 使群众坚持下去, 见之于行动”, 同时接受群众的检验与批评,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予以纠正。通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领导干部能够直接与为之服务的群众相接触, 对于防止干部脱离群众, 抵制自私自利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和人民打成一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是中国共产党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又一生动体现。实践证明, 党正是靠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性格作风, 在延安时期才成就了开天辟地的历史伟业。也正是继续靠着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才制定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保证党领导的事业和人民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以人为本”:精神家园的人文情怀

在政党精神家园中, 有了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还不够, 它还需要以人为目的的人文精神。精神家园最终还是人的回归,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则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精神就是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工具,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一切为了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也是延安精神在价值层面的根本展现。“为了谁”始终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 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原则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但这一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还是初步的。延安时期党的这一宗旨随着党的成熟而最终完备, 毛泽东同志相继在《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和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 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涵作了充分的论述, 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就是“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 把这一精神写进了党章, 确立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价值取向。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了党的唯一宗旨, 成了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永恒价值追求。

毛泽东之后的历届领导集体, 都坚持并不断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最终落在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 “三个有利于”标准归根到底是人民利益标准。所以, 他时刻强调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则树立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标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发展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倡导“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理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 人民期盼, 提出了“中国梦”这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重大战略构想, 强调“中国梦”的实现, 就是把人民的期望落实到一件件惠及于民的实事中, 就是让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以上这些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新时期集中体现。实践证明, 90多年来,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之所以能执政60多年, 在世界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 正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支持, 从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家园的依托

延安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就是相信自己, 依靠自己, 独立自主, 艰苦奋斗, 这是延安精神人格意志层面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文精神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则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强大意志和动力。当年的延安, 不是冒险家的乐园, 也不是投机者的藏身之所, 在延安的艰苦岁月里, 一度军民的物质生活十分困难。“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 没有纸、没有菜, 战士没有鞋袜, 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我们, 企图把我们困死, 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极大的困难和严峻的挑战, 聚集在宝塔山下的中国共产党人, 愈是困难愈向前。他们住着土窑洞、穿着草鞋、吃着小米饭, 经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和磨炼, 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崇尚节俭、戒奢倡廉, 励精图治、锐意进取, 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延安变成了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 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我们今天所推崇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兴国之举相得益彰, 是延安时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 这种精神与力量的延续与发扬, 使我们战胜了很多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各种困难, 并由此使共产党的形象进一步高大, 威望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个传统, 从毛泽东同志到习近平总书记都讲了很多话, 也做了很多事。但今天, 传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是挑战, 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也是挑战。于是很多人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 如有些人认为艰苦奋斗是战争年代、困难时期、落后时期国家提倡的一种精神, 现在我们国家的实力、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需要艰苦奋斗了。还有人认为, 搞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再提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不合拍。的确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们时代变了, 社会发展了,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再需要艰苦奋斗了。延安精神所体现出的艰苦奋斗是一种工作作风、生活作风, 更是一种不畏艰险, 积极进取, 勤俭创业, 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从历史到现在, 艰苦奋斗都是我们创造辉煌走向成功的“传家宝”。在革命和战争年代, 我们需要这种精神, 在建设新中国的岁月里, 也需要这种精神,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仍需要继承和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延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自诞生以来, 一直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前赴后继地奋斗。当今, 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国内思想文化领域各种意识形态交锋激烈, 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员, 共产党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必须责无旁贷地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有林.论延安精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张荣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

习仲勋:以民为天的中国共产党人 篇8

农民儿子的唯物史观: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继续

1977年10月星期天的一个下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我又来到洛阳耐火材料厂看望仲勋大哥,我自然和从前一样首先平稳轻快地给仲勋大哥斟添茶水。刚一坐定,大哥就跟我说:李华平写的文稿(注:写新中国建国后到十年文革结束的一些事件)我看过了,花费了心血,写文章必须严谨负责,付印发表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要科学、正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离我们而去,我们活着的人应化悲痛为力量,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不能因为一些失误或认知错误就全面否认一切辉煌成就,这是违背马列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和继续,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成功飞跃将为以后的每一次飞跃打下基础,准备条件,不能因为后来认识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就否认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要肯定每一次飞跃,长江后浪推前浪,比上次的飞跃思想更解放,认识更开阔、更深入,实践更彻底,意义更深远、更伟大。

对于毛主席伟大一生的功过是非,必须科学、全面、准确、实事求是地评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艰苦卓绝漫长的革命征程上,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终于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此前是一片空白,只能走边建设、边发展、边探索、边巩固的道路,唯一可借鉴的就是苏联模式。但由于我们的具体国情和苏联有着诸多不同,只能是争取外援为辅,实事求是,群策群力,十分谨慎,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道路。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我们做事情一刻也没有脱离实际国情,才一步步取得辉煌的成就。一旦脱离国情,脱离迅速变化发展的实际,脱离实事求是,脱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思想轨道,违背经济规律搞“大跃进”,离开经济建设这个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搞“文化大革命”,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不能再继续走下去。

今后,我们必须认真吸取以前探索中的沉痛教训,坚决彻底全面纠正错误,又必须充分继承、发扬光大以前探索所取得的科学正确思想成果和物质基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珍贵的基业,善于从历史的反思中汲取智慧,形成并发展更新的思想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优点。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每次大的挫折之后,都会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一次历史性飞跃。不怕挫折,锐意进取,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开创的是全新的事业,全新的事业呼唤着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科学正确的新理论。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善于从实践中产生理论、创新理论的马列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面对任何逆境和挫折都能顽强崛起、成熟的政党!现在和今后,我们必须把毛主席提出但未做完的事情继续做下去。

不能拘泥于已有的经验、观点和结论,而禁锢、阻碍或否认现实和后人的实践创新与发展,这绝不是继承,其结果只能是思维失去活力,理论枯萎,思想僵化,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创新发展,开拓进取,才是真正地继承。只有运用科学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使原有的理论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完善,向前发展,才能确保党的政治路线、思想理论、方针决策、科学先进正确的本质内涵,才能确保党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历久弥新,永葆青春活力;才能强基固本,使党的事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美满;才能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勇于担当,严肃认真,不负使命

提出怎样试写的具体看法后,仲勋大哥明确讲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有试写的可能。这就是说,你要写点东西,应该搜集丰富详实的资料,并反反复复实际实地考察考证,弄清弄懂其中的一切本质内在的道理,这才有动笔的可能。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人民、历史和党的事业负责,要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考证,勇于担当,严肃认真,不负使命。

仲勋大哥讲:“毛主席刻苦勤奋读书,学以致用,精心研读古今中外许多经典名著,那不仅仅是读万卷书,他把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应用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发展创新,锐意开拓,升华提炼,结晶成易记易懂易用、为广大人民群众、红军指战员所理解所应用的思想理论。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游击战术——著名的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主席军事思想体系永放光芒——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游击战里操胜算,攻坚战场显神威……毛主席军事思想体系游击战、运动战、伏击战、阻击战、追歼战、围歼战、攻坚战交相辉映,成为中国人民战争、革命生存与发展、谋略与制胜璀璨夺目的瑰宝,出神入化,威力无穷。毛主席读了古今中外多少兵书,多少战争经典,仅十六字就能表述地如此生动、鲜活,形象精彩,前无古人,是真正的提炼和升华。也只有应用当代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土得掉渣的语言才能生动鲜活、简洁准确的表述出来,让当年许多不识字的红军指战员加以理解和应用。如果用“之、乎、者、也”传统的文言文或天下文章一大抄,那要抄多少书,那怎么让战争年代连续作战、无法休整、目不识丁的红军战士去读、去记、去应用?毛主席的方法很简单,他反复教导我们俯下身去,踏踏实实做人民的公仆,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把自己所学所思应用到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实践中,进行反复检验考证。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发展创新,提取精华,除去糟粕,才著述成人民大众易学易用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是毛主席不同凡响的素质素养。毛主席这些素质教育感化凝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伟大的胜利,回想当年,抗战全面爆发,亡国灭种迫在眉睫,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望风而逃,天怒人怨。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兵谏后,毛主席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放蒋逼蒋抗日,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口头说抗日,事实上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反共反人民,置共产党人于死地而后快。毛主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至诚至善的胸怀感化蒋介石集团,使其罪恶行径悬崖勒马。毛主席特精心授意军事顾问郭化若将军:“马列主义的军事科学思想国民党将士不便接受,我们就倾尽所有给蒋军官兵送去中国战争史上百战百胜、辉煌精湛的孙子兵法和著名战例,引导国民党将士空前提高抗日作战能力,使国民党在抗战中拥有制胜的最高法宝。”从古到今只有毛主席有这样非凡坦荡的胸怀和气魄,得人心、得民心。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于是郭化若用极大的心血组织雄厚的力量,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许多品位极高的有关抗战的军事著作。当时我党许多高级将领纷纷响应给予支持,毛主席、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邓小平、肖劲光等纷纷发表文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光辉文献,后来都成为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瑰宝。毛主席这一时期发表的一系列著作全方位深刻精辟地研究了抗战必胜,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人民。因此这些有关抗战的军事文章,一时间在当年国共两党内纷纷竞相传阅,拥有众多读者,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引起强烈反响。

仲勋大哥谈到这,静静轻缓地饮了口茶后十分庄重而明确地指出: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智慧力量的源泉,这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优良传统。

正因如此,从大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一批批国民党将士弃暗投明,成千上万名战俘战犯被教育、感化,争取改造,团结成为同志,成为人民的一员。毛主席一贯倡导批评与自我批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一切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一切以达到团结、治病救人为目的。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必须给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机会,并耐心等待。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毛主席始终坚决抵制那些心怀叵测,有恶意行为的人。刘志丹,许世友等许多同志都是毛主席亲自解救出来的。毛主席团结、争取、等待的耐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对张国涛、王明的等待和挽救,连党内一些同志都无法理解,可见毛主席的气度和耐性是常人所没有的。正因如此,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中国人民选择了毛主席。在毛泽东思想的感召下,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往无前,前赴后继,最终夺取革命的彻底胜利。毛主席从党的一大、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长征、创建延安革命圣地、抗战胜利国共重庆谈判、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抗美援朝、社会主义过渡期改造,一直到1953年以前,他都是十分英明的,基本没有失误。期间,毛主席先后有六位亲人历尽艰险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特别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以前也历尽艰辛,历经磨难 ,百折不挠,那一时期党领导中国革命尚处在艰难的探索当中,党的领导人不成熟,毛主席科学正确的真知灼见、思想理论、方略决策时常被否定,一次次被排挤,被撤职、软禁。但他坚持己见,非常刚毅也非常灵活。毛主席对党内的错误路线抗着、顶着、拖着不执行,尽可能减少、减轻党的损失。他以科学英明的思想理论、方针策略征服、感召、感化坚持党内错误路线的同志,甚至连执行中央李立三错误路线的中央特派员也被毛主席英明的方略所感化。这位特派员,面对无限生机、波澜壮阔,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的井冈山根据地深深感悟,十分动情地最早讲出了中共党史上的一句名言:“山沟里有马列主义!”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首创性地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党群鱼水情,忠诚坚定的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保护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同人民相依为命,心心相印,胆肝相照!披肝沥胆,至诚至善,宣传教育,动员组织人民,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精诚团结,凝聚成一往无前,机动灵活,百折不挠,英勇顽强,攻坚克难,战无不胜,伟大神圣的人民革命力量,华夏史册永远铭记!落后挨打受欺凌,谁拯救百年国难?人民领袖毛主席,马列映红华夏天。直面国难山河碎,天怒龙跃井冈山。三座大山帝官封,炎黄子孙齐奋战。在中国偏远落后、贫穷困苦、灾难沉重的广大农村,荒山旷野的天地间,创新马列主义中国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深入此情此景,这位中央特派员,心悦诚服地称赞中国共产党朱毛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产生、发展形成深刻透视中国国情,沉浸在中国泥土浓郁芳香中的一系列科学、英明成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是开天辟地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形象地概括为:这是非常惊人的感召力。可是,早年党的领导人不成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对革命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非常惨痛。毛主席也被免职。真理在呼喊,正义在呼喊,毛主席一次次被错误免职,又一次次崛起,直至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只是毛主席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康生“四人帮”等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长期干扰破坏,造成的损失太惨痛了。

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已离我们而去,现在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完善强化民主、法制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和制度,预防并彻底根除“四人帮”等产生发展存在的环境,确保社会主义中心任务回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保护生产力,这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证,是我们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农民儿子永远和人民息息相关,相依为命

仲勋大哥作为农民的儿子、人民公仆、群众领袖,每时每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他热切渴望能够多接触、多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的心声、生产生活、疾苦病痛等一切真实状况,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只要有群众来信来访或有意求助的人群、宗亲好友、同乡同事,只要有时间,仲勋大哥就尽可能盛情接待,详询前因后果,至诚至善,尽心帮助解决。但仲勋大哥对宗亲好友一贯要求特别严格,从不感情用事,更无丝毫的放纵和宽容。仲勋大哥只要有时间接待他们,他们满怀希望来,必定满怀踏实的回答而归。仲勋大哥总是教大家本本分分,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争取为社会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岁月勿勿不复返,惟有亲情留人间。自习永盛爷爷带仲勋大哥一家逃荒要饭离开邓县习营老家到富平一带谋生,他们的心每时每刻都沉浸在邓县老家血浓于水的乡情、亲情中。尤其是仲勋大哥面对国难家贫、民族危亡、劳苦大众无法生存,走上救国救民救亡道路,复兴强国梦,苦难中开创革命辉煌路!在风雨如晦、艰苦卓绝,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血雨腥风中出生入死 , 时刻置生死度外的革命岁月,党的事业非常需要发展壮大,宣传动员,积蓄革命力量,尽可能争取吸收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仲勋大哥尽情尽力,至诚至善,忠恳引导邓县老家宗亲好友、仁人志士,为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有益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由此,仲勋大哥和邓县老家建立了深厚崇高而神圣的革命情谊,永垂史册。

农民儿子革命向导心系天下立场坚定

仲勋大哥与习永俊

习永俊 , 是仲勋大哥的三爷,自光绪八年(1882年)跟随大哥习永盛由邓州来到陕西,经常往返于陕西富平和河南邓州老家,大多数时间还是在习家庄,成了仲勋大哥家不可缺少的助手,为仲勋大哥所从事的革命事业起到了一些间接的帮扶作用。

在动乱年代,经常往返豫陕两省,除了能吃苦耐劳外,更重要的是机智勇敢,胆大心细。饱经世事的习永俊,身处社会底层,常为穷人担忧,倾向革命。对自己从小抱大的仲勋大哥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习永俊并不理解什么是主义,只知道仲勋大哥所搞的事业是为天下的穷人着想,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在征得仲勋大哥的同意后,他暗自从邓州老家介绍一些敢于反抗贪官污吏、有技术特长和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宗亲好友、仁人志士到仲勋大哥身边。在这些人中,有的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献出了宝贵生命。

仲勋大哥与“河南会馆”

20世纪20年代末及至解放前夕,陕西三原东乡焦马村有一个由河南逃荒者无意中形成的“河南会馆”。此会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富商萃聚之地,也不是民国年间的商埠码头,而是一处长工和短工栖身的处所。同时,这里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往边区秘密运送物资的转运站。

从河南邓县习营村逃荒而来的长工头习中志,曾是这个穷人“会馆”公认的“馆主”。习中志秉性耿直,同情革命,多次帮助从河南南阳邓县(1988年改为邓州市)一带投奔革命的志士仁人,经此“会馆”奔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28年春,仲勋大哥在三原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曾多次来“河南会馆”探望逃难到陕的族人乡友,并通过村北的一条秘密通道,转送边区急需的各种物资及枪支弹药,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晚年,仲勋大哥一直深深惦念着三原东乡,多次让几位亲属看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辈。

仲勋大哥与习中志

1926年春,习中志逃荒来陕,时年二十四岁。他经仲勋大哥父亲习宗长的引荐,如愿以偿在三原东乡焦马村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习中志起初对仲勋大哥手提着脑袋干革命的行动并不理解,对孙辈习智军、习智万说:堂祖父习永盛惨死路上;堂叔、堂叔母饥寒交迫病饿而亡;但是仲勋大哥并没有为改变自己一家的命运走上为个人奋斗的道路,而是投入到了为天下穷苦人翻身求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中。

1928年年初,仲勋大哥赴三师报到时,就奉父亲习宗长的嘱托,去“河南会馆”看望了习中志、习中权等十多位来自河南邓县习营村的长工和短工。以后,每逢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仲勋大哥都要去“河南会馆”做农村调查。

诞生于五四运动中的省三师,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28年3月下旬,反动的训育主任魏海开列黑名单,准备捕杀革命师生。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用赤色恐怖以抵制白色恐怖”的特别指示,经武廷俊、宋文梅、程建文、仲勋大哥等研究,决定以非常手段即用生巴豆除掉魏海。程建文在执行时没有毒死魏海,却误伤了部分教师。武廷俊、仲勋大哥等十多位师生因此被捕。

仲勋大哥“闯祸”的消息使“河南会馆”的长工们忧心如焚。习中志去县城找到仲勋大哥说:“祸闯下了,不要怕,我给你安顿一下,干脆回河南老家躲一躲,等风头过了再说。”仲勋大哥说:“牵扯到十多人,我咋能走?”坚决不离开三原。习中志天天夜里摸进县城,打探消息。打听到仲勋大哥被转押至省监狱,省长宋哲元要亲自审判,还听说要把仲勋大哥等人的脑袋挂到城门楼上,震慑全省的学生。习中志立即赶往富平淡村传递得到的消息,听说有人正在营救,才放下心来。经多方营救,仲勋大哥等人于当年八月被保释出省监狱。习中志这才如释重负,专程去富平看望宗长叔和仲勋大哥。但没有料到,当年农历十一月,宗长叔因积郁成疾,凄然过世,年仅四十三岁。第二年,仲勋大哥的母亲、大妹、三妹又在史称十八年年馑的大饥荒中相继病饿而亡。最让“河南会馆”的长工们揪肠悬心的是,仲勋大哥离家出走,三年多没有音信。对“革命”知之甚少的长工们根本没有想到,仲勋大哥已把脑袋提在手上,去长武、陇县、两当一带从事兵运工作。

仲勋大哥与习强斋

1930年,由村治派首领彭禹廷发起,成立了宛西四县(镇平、内乡、淅川、邓县)联防司令部,由内乡民团司令别廷芳出任联防司令部司令。

习强斋抗战期间在内乡县民团任职,因对地方军阀与国民党勾结欺压百姓不满,打算组织兵变,然后奔赴延安。事前,曾多次给陕西写信,让“河南会馆”的乡党转仲勋大哥,表达参加革命的愿望。行动失败后,逃到“河南会馆”,经习朝林带路,奔往延安参加了革命,解放后在河北省三河县任职。

仲勋大哥与习宗斌

早在1939年,仲勋大哥任中共关中特委书记兼关中专员公署专员时,听说邓州十林有个族叔习宗斌,在内乡民团任职,便写信邀他到关中。

习宗斌,在抗日战争时任内乡县民团团长。仲勋大哥任关中特委书记时,通过在陕行医的名医习朝林了解到习宗斌这位长辈手中有枪有人,多次捎口信、写信鼓励他把队伍拉到陕西旬邑一带。因受到军阀别廷芳的严密控制,没有成行。宗斌叔只好把准备兵变的一些枪支弹药拆装后,由熟悉陕西路径的习朝林运往“河南会馆”,再转运到旬邑关中特委驻地。因对革命有功,又是著名书法家,对文物也颇有研究,习宗斌1949年末到陕后被安排到西安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西北军政委员会的牌匾即为习宗斌题写。

仲勋大哥与习朝林

习朝林,河南邓县习营村人,1930年从河南逃难到“河南会馆”,行医糊口。后经习中志带往富平淡村镇坐堂行医,利用医生身份,经常为地下党传递情报信件,因与仲勋大哥家有族亲关系,多次受到当地乡公所、民团盘查询问。抗日战争时期,经仲勋大哥安排前往甘肃天水、环县及陕西彬县、旬邑、黄陵一带行医,并为驻扎在这些地方的红军部队治病疗伤。仲勋大哥曾说,习朝林虽不是共产党员,也没有参军,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位放心医生,在缺医少药、遭到封锁的年月是有特殊功劳的。1953年习朝林被安排到陕西黄陵县隆坊镇卫生院工作,因医术精湛,服务热情周到,多次受到县乡有关部门表彰。

习仲凯与习良运

1948年仲秋时节,习中志的后人习良运来陕,去富平习家庄探亲,被仲勋大哥胞弟习仲凯叫到旬邑马栏。关中分区驻扎在旬邑马栏,习仲凯时任中共关中地委党校校长。

习中志脑子里最初冒出来的念头是,这是让良运去前线打仗。他听人说,国共关中决战,良运随时有可能牺牲。但习中志很快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长工村少了一个习营村后人,“北岸子”(指边区)却增添了一份习家人的力量。

仲勋大哥对宗亲好友参加革命,时时处处都以极高的清醒和理智,及时引导教育警示,立场坚定,决不丝毫放纵和宽容。

习仲来又名常来,是仲勋大哥的族兄,从小顽皮,机智勇敢,上树、翻墙如履平地,攀援跳跃的功夫令人钦佩。仲勋大哥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期,听乡亲们讲起习仲来的情况,感到这样的人在边区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就捎信让其来到游击队。习仲来为革命队伍侦察情报、传送信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一次侦察过程中,因情况特别紧急,一时慌忙,一条腿摔伤后留下残疾。一次,习仲来和仲勋大哥一起去打土豪,缴获了大批银元,在押运过程中,和仲勋大哥同行,仲勋大哥在前边,他在后边,隐约中仲勋大哥察觉到他有翻动银元的异常动作,就问他:“大哥,你想做啥哩!”仲勋大哥的提醒使他及时收回了手。回到住地后,他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借出去遛马的机会单独离开了部队。

解放后,仲勋大哥已调北京任职,在回到西安和族弟习仲秋见面时,充满感情地回忆以前在一起的往事,关切地问起习仲来的近况,说:“不知道常来大哥还在不在,你若知道他的下落,请告诉他去北京找我,没功劳还有苦劳哩!”乡亲们在谈起此事时,禁不住称赞仲勋大哥功过分明、清正公道的崇高人格,宽阔胸襟和良好品德,从内心充满对仲勋大哥的思念感激之情。

仲勋大哥对长辈谦恭敬重,深情关怀,至情至理

仲勋大哥回忆说习永俊和仲勋大哥的祖父习永生是同辈人,年轻时曾在陕西富平住过,当时仲勋大哥处于幼年时期,习永俊常背着他玩,对革命做过有益的工作。后来仲勋大哥在和去北京找他的族弟习仲旺聊天时,提及幼时的趣事,关切地问起习永俊的近况。习永俊得知这个当了大官的孙子还没有忘记他这个干苦力的爷爷,就让家人准备路费去了北京。见面后,仲勋大哥盛情接待,共同回忆往事,同桌就餐,习永俊作为一个不常出门的老农民,深感不安,不免有些局促,仲勋大哥半开玩笑地说:“没有你们这些爷爷,哪有我的今天;你是爷字辈的,岂敢不敬。”安排习永俊在北京住了半个多月,让工作人员陪同他一块到公园等地方看看,临走时还安排人员将其送到火车站,送了路费。

仲勋大哥与赵天俭、赵清理

仲勋大哥祖父永盛爷爷离开邓县时,把长女留在习营,后嫁于贾楼赵姓人家,生子三人:天勤、天俭、天省。20世纪40年代初,日寇大举侵犯南阳。正在中学读书的赵天俭,不得已辞学北上,到延安参加革命。他之所以选择去延安,仲勋大哥当时在那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巧的是,那时正赶上延安整风,在康生的直接领导下,大搞什么“肃奸”、“反特”和“抢救失足者”运动。赵天俭亦未能幸免,死在狱中。直到42年后,仲勋大哥与赵天俭的堂侄赵清理谈起此事时,还震撼长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逐渐走上正轨。学医的赵清理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利用医圣张仲景家居南阳邓县这块得天独厚的“金字招牌”,在南阳创办一所国医大学,一来弘扬中医事业,二来为中医界培养一批高级人才。此时的赵清理,已在河南中医学院任副教授,在河南中医界享有很高声誉。

赵清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支持。1984年10月,赵清理应邀回到南阳,就创办张仲景国医大学之事,与时任地委书记的宋国臣进行了详细商谈。稍事休息,赵清理直奔北京,向教育部副部长杨蕴玉(邓县人)作了汇报,杨蕴玉表示赞同。而后,赵清理直奔仲勋大哥家,受到了仲勋大哥秘书曹志斌和幼子习远平的接见。赵清理就南阳地委创办张仲景国医大学的设想,以及杨蕴玉副部长的意见,向曹志斌和远平如实作了汇报。

赵清理回到南阳后,就北京之行向南阳地委、南阳行署作了汇报。地委、行署的领导听了之后十分振奋,为使筹备工作加速进行,于1985年1月8日成立了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备委员会,由李金明(地委副书记)、赵清理、孙兰卿(原县级南阳市市长)负责,即日开始办公。与此同时,他们就成立张仲景国医大学一事,以南阳地区行政公署的名义向河南省人民政府打了报告。报告发出的第三日,赵清理再一次赶往北京,面见仲勋大哥。仲勋大哥说:这事志斌、远平已经给我说了,我一定支持。具体事你和远平、志斌说,该跑的腿让他们跑。远平、曹志斌、赵清理很快聚在一处,就名誉校长一事进行商议。后经仲勋大哥出面,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为张仲景国医大学的名誉校长。后来,张仲景国医大学成立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胡熙明亦受邀出任名誉校长。

这样,在仲勋大哥的关心、支持下,张仲景国医大学得以顺利创建,并于当年9月16日正式开学,共招学生280名。由于时间仓促,当时这一届学生未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包括学历也未得到国家承认。要使这所学校长久地创办下去,必须解决招生计划和学历问题。为此,河南省教委于1985年10月给国家教委写了一份报告,一式两份:一份交白羽,以仲勋大哥办公室的名义送到了国家教委;另一份交刘向三(全国政协常委、原水利部副部长,河南邓州人),通过刘向三转呈给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国家教委收到报告后十分重视,于11月7日派高教司副司长王镭赴南阳考察。翌年3月,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联合发文,把张仲景国医大学正式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这样一来,等于给张仲景国医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校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学生遍布全国。

最后一次和仲勋大哥相见

因此,这天晚上仲勋大哥依依提说询问有关邓县老家他所熟悉的宗亲乡邻好友。在交谈中,我和仲勋大哥还提说,我的族弟习中祥因公开反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罪恶行径被关押牢狱多年。我和大哥仔细讲了习中祥的情况,大哥详细的做了笔记。大哥当即明确回话:中祥一定会很快出狱的。最后大哥提议:为了人民幸福美满富起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必定会很快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会产生新的重大飞跃。你们很有必要研读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逻辑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辉煌成果。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在讲授资本论时都曾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以提高讲授效果,其讲义翻来覆去地改写、调整,直到满意,最终又回到了和原著层次相同的地步,可见《资本论》著述的内容层次、辩证逻辑应用的严谨独到是非常杰出和惊人的,后人也是很难超越的。这对我们著述写作而言也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典范,很有参考价值,其理论上对我们今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指导作用。

这天晚上,室外皓月皎洁,风轻云淡。我和仲勋大哥交谈的时间不知不觉到了傍晚7点多,这时正好大嫂齐心从矿山机械厂看病回来,大嫂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她庄重温和,坚强稳健;高挑身材,衣着朴素整洁;留着普通女性特有的短发,向后梳拢,娴熟文静,干练大方,睿智机敏。我与大嫂谈了几分钟后说:“快8点了,我得回去了。”我起身执意要走,大嫂说:“那你抽时间一定再来。”我依依不舍地向大哥和大嫂告别。

当时我不知道,这是和仲勋大哥最后一次相见。要是知道,我会怎样地倍加珍惜?!

农民儿子追求真理,改革开放敢于创新

1978年4月,仲勋大哥接起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实际主持全面工作)的担子,主政祖国的南大门。仲勋大哥刚到广东不久,就旗帜鲜明地带领广东省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广东经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摆脱了长期“左”倾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为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奠定了思想基础。12月11日,中央决定,仲勋大哥接替韦国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他原任的第二书记由杨尚昆接任。

紧接着,在平反冤假错案过程中,仲勋大哥彻底清查了海丰县迫害澎湃烈士母亲和亲属的惊天大案,平反了“李一哲”和“反地方主义”等案件,大大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广东局势的稳定和团结。此外,仲勋大哥还领导复查了改正错划右派案件,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落实华侨政策,落实对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受到广东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1978年至1979年上半年,广东出现最为严重的“偷渡外逃”高潮。国家派了边防部队阻挡,但防不胜防。仲勋大哥到广东上任,第一次外出到地、市、县考察,就选择到逃港最严重的宝安县。在收容所里,仲勋大哥问一个外逃者:“社会主义那么好,我们当家作主人。你们为什么要逃到香港那里给人当奴仆,受人剥削?”那个偷渡者说:“我们穷,分配很低。到香港容易找工作。”时任宝安县委书记的方苞告诉仲勋大哥,有很多偷渡到香港的人,找到工作后很快就寄钱回家,家里人一两年以后就可以盖新房……

通过这场走访,仲勋大哥思想深处受到极大震撼,他决心彻底解决广东的逃港问题!而后,仲勋大哥给“逃港风”下了两剂药。一是治标。他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与中央有关部门和香港工委配合,争取香港当局于1979年10月28日出台有关反偷渡条文和措施。二是治本。仲勋大哥带领省委一班人和全省各级党委,在农村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鼓励对外贸易、对外加工,城乡经济逐渐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此,“逃港风”几乎销声匿迹。

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之前,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仲勋大哥在会上作了题为《广东的建设如何大干快上》的工作汇报,提出了突破旧体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发展生产力的渴求。1979年4月,仲勋大哥赴京出席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国民经济调整问题。会上,仲勋大哥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利用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在毗邻港澳的深圳市、珠海市和汕头市划出一块地方,建立单独进行管理的“贸易合作区”……

邓小平非常赞同广东富有新意的设想,他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做法是一种新思想,是实施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当他听说贸易合作区的名称定不下来、大家意见不一致时,邓小平深思熟虑说:“还是叫特区好,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当谈到配套资金时,邓小平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 再考虑在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特区。中央这项重大决策,备受广东人民的欢迎,在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中,也引起强烈反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粤大地带来了春意盎然的生机……从仲勋大哥主政广东,到中央50号文件下达,仅一年多时间,这正是国家发生重大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广东省委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率先实践开拓。仲勋大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表现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革命胆略,为广东和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特区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漫凭热泪尽遗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奉党中央之命,仲勋大哥重新恢复工作,调往广东后,好多宗亲好友上广东探望仲勋大哥,期间,仲勋大哥亲自当面交待我的小叔习宗甫:“我有一个好兄弟习仲滚,希望你回去后捎信,叫他来广州,我好想念他。”小叔回邓州习营老家后,专门到我家当面交待于我。我何尝不想念仲勋大哥?!回想艰难时事,我和大哥在千年古都洛阳相见相聚的日日夜夜,大哥对我情真意切地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大哥为我花费了极大的心血,教我潜心治学,期盼我成为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的有用人才。可我蹉跎岁月,既没有成为栋梁之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我已退休,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余热农耕,我怎么去见仲勋大哥?

仲勋大哥异常繁忙,日夜辛勤工作,我翻来覆去地想,怎么能去打扰大哥的公务,占用他分分秒秒的宝贵时间?!一拖再拖,寒来暑往,一直到仲勋大哥弥留之际,我也没能看望他一次,也未能送大哥最后一程,漫凭热泪尽遗憾。

漫凭热泪仰望灵山,俯瞰神州数公仆,千载谁堪伯仲间

回想和大哥相见相聚时,那亲情、那温暖,古稀之年越发想念仲勋大哥。漫凭热泪感慨万千,在这生我养我的故乡家园,凝神肃穆仰望灵山,艰辛童年登灵山,遥望西北,期盼能望见风华正茂、名扬天下、彭习大军中的仲勋大哥。古稀之年,站在故园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灵山前,我将时时仰望巍峨挺拔的灵山:八百里伏牛山,以灵山为首,托华山作尾,雄伟博大,苍苍茫茫,郁郁青青,俯卧于中华大地与古老的祖国血脉相依相承。仲勋大哥正是神州中原大地的“伏牛”,人民的老黄牛:勇于担当,勇于负重,不辱使命的老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心系天下,以民为天,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鞠躬尽瘁,永远和人民相依为命,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仲勋大哥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光辉一生和神州大地的“伏牛”一样——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

仲勋大哥,你们那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你们一出生,面对的是积贫积弱、苦难漫漫的祖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们面对的是:只有奋起抗争,不在抗争中前行,就无生存的选择。仲勋大哥,你们那一代人肩负起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伟大历史重任,你们奔集到马列主义的旗帜下,挥洒青春热血,开创新中国的历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战,为国家独立、统一、完整、民族解放、和平、民主、自由、文明、科学、和谐、繁荣富强而战。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东亚病夫成了威武不屈、威不可挡的怒狮,在腥风血雨艰苦卓绝的硝烟战火中冲锋陷阵,在万峰箭矢间机智勇敢、机动灵活,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用兵如神、坚强如钢、无坚不摧、最伟大的人民军队。你们使近百年来苦难深重的祖国真正站立起来,使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真正走向安宁、走向太平,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抗美援朝的胜利,彻底砸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虎视眈眈的狼子野心,使中国人民走上近百年来所赢得的真正太平。新中国社会主义过渡、改造,四海升平,开创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走上永远太平的金光大道,人民享受充分的民主、自由、公平、公正、公道。改革开放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万马奔腾,中国人“牛”的精气神。脚踏实地,求实效,不尚空谈,唯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使中国人民真正富起来。中国,成为真正幸福美满的乐园!

仲勋大哥作为农民的儿子,在新中国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留下了光辉足迹。建国之初,新中国百废待兴,您以不惑之年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主持领导建国初期的宣传文教工作。您高瞻远瞩参与研究制定党和国家的许多方针和政策,闪耀着您深深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切竞争的成败之根在于人才! 您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科教兴国、科教兴业,尊崇教育是人才之母、教育是科技之母、教育是生产力之母、教育导向社会未来发展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仲勋大哥在日理万机中依然时时刻刻关注着人民的温饱冷暖,治病就医,为解除人民的疾苦,为弘扬中医国粹,为创办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倾注了极大心血。仲勋大哥,您永远是农家、农民的儿子,您的丰功伟业、纯朴而崇高的精神思想是在具体的、历史的时代背景中,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集体智慧的指导下,在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在探索新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率先首创中产生、发展、丰富、成熟起来的,培养孕育着一代代、一批批像你们一样的共产党人,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永远雄立于世的根本保障。这是照耀指引当代中华民族乘风破浪、胜利前进的灯塔,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崇高的精神支柱、伟大旗帜。

仲勋大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直面百年国难、百年国耻、落后挨打受欺凌、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你们肩负起振兴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使命,你们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艰苦卓绝而漫长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身处枪林弹雨,面对腥风血雨,大义凛然,前赴后继,冲破千难万险,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历史新纪元的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伟大事业。成功与教训,辉煌与曲折,创立了马列主义中国化一次又一次伟大的历史性的重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照耀指引圆梦振兴中华,永远走向光明辉煌前程的崇高而圣神的灯塔和精神支柱伟大旗帜。

仲勋大哥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在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两次重大巨变,两次伟大飞跃,大哥总是事实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践的巨大成功,伴随着理论飞跃、理论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拓,勇立潮头最前沿与制高点。仲勋大哥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极高赞誉与充分肯定。仲勋大哥在开创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征途上,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跟随以认真严谨、精细著称于世的周恩来总理,协助周总理工作长达十年,敬爱的周总理从来没有提出仲勋大哥丝毫不称职的地方。大哥恢复工作后,从不计较个人荣辱,也不提说个人的不白之冤、不公正待遇,意气风发,全身心投入到使国家富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无论是任广东省委书记还是广州军区政委,仲勋大哥和从前一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第一要务,首先提出在广东率先搞经济特区的试点,得到党中央迅即回复,小平同志鼎力支持。

仲勋大哥这位农民儿子和祖国人民再次起航:中国新的伟大飞跃,揭起改革开放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序幕,功业辉煌,举世瞩目。

仲勋大哥一生历尽艰苦卓绝,不畏艰难坎坷,实事求是,百折不挠,质朴坦荡,光明磊落,心底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杰出功勋彪炳千秋,精神思想万世楷模。

仲勋大哥功高不改忠贞志,鞠躬尽瘁为人民,生死荣辱全不顾,位尊难移公仆心,俯瞰神州数公仆!巍巍“伏牛”卧中原,炎黄华夏尽舜尧,繁荣富强清明图,风清气正定国泰,清正廉明得人心,万水千山拜眼前,千载谁堪伯仲间!

仲勋大哥这位农民儿子,以民为天,心系天下人民颂。仲勋大哥永垂不朽!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9

所谓群众观, 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待群众的态度和观点, 是经由丰富的历史实践基础上所建构起来并获得日益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与思想观念。作为全世界最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进程中, 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 将群众观确立为党的理论纲领和行动准则, 并以此为显著标志与所有其他政党从本质上区别开来。

虽然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各有不同, 但是群众观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核心内涵始终没有变化。诸如“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为人民服务”成为党的宗旨;“关心群众生活, 注意工作方法”成为党的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成为党的工作制度。以上从事无巨细的敏感关注, 到大政方针的一脉相承, 都充分显示了群众观在党的理论思维抑或行为准则不可漠视与脱离的生命活力。

研究群众观的现实意义

群众观以其广泛深厚的理论内涵,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过去还是现在, 它的珍贵价值和影响永远不会过时;无论是在我国的革命建设时期, 还是在改革实践中, 都是值得珍视并付诸实施的正确信念之一。科学践行群众观, 不仅关乎民生问题的改善和执政能力的提升, 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改善

胡锦涛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提到:“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民生问题, 既涉及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切身利益, 又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程度与和谐发展前景, 更关系到执政党施政治国的威望与信誉。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普遍存在民生问题, 能否解决得合理、恰当、及时、彻底, 是对执政党的执政意识与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如果层出不穷的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老百姓得不到休养生息的基本保障, 无法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随之而来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现象就会愈演愈烈, 干群矛盾乃至官民冲突现象就会逐渐凸显。长此以往, 就会直接导致改革开放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难、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遭受空前挫折, 后果不堪设想。

因而可知, 科学践行群众观, 是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的切实保障, 是进而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实行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无一不辉耀着群众观的充沛色彩。从“三农”问题得到空前关注, 到农业税有史以来的全面减免;从百万下岗工人的再就业, 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普遍实施;从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难, 到希望小学的遍地开花;从大批患者的就医难, 到全国医疗卫生保险法规的迅速推广;从广大工薪阶层的买房难, 到廉租房等安居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到居民之家的菜篮子, 大到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督, 从微观的PM2.5, 到宏观的环境污染治理……每一样都牵动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来一贯践行群众观的相关举措与一系列惠民政策, 给老百姓的日常物质生活, 乃至精神文化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2.有利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促进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和谐发展, 是执政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前提。毛泽东同志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 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 也不可能巩固”。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 一个政权也好, 一个政党也好,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就必然垮台”。这些经典论述都意在阐明, 任何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广阔背景下, 科学践行群众观一直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只有如此, 也唯有如此, 才能始终保持执政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这一无产阶级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执政能力即权力机构制定重大决策与推行具体政令、促进贯彻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威慑力度与掌控范畴。为了寻求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目标指向相匹配, 执政能力的着重点和辐射面也会随之各有不同侧重。例如, 在战争期间, 为了满足民族解放、革命战争的阶段性任务需要, 践行群众观就要着力体现在集中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 彻底打击侵略者, 是首当其冲的迫切需要。只有最大程度地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得到他们的拥护和爱戴,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才能赢得伟大胜利。在改革开放初期, 为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提高生产力, 解决群众的缺衣少食问题, 就成为践行群众观无可回避的现实目标。例如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不单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几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如今,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 在惠民的同时, 增强整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从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国家快速发展同步, 就成为践行群众观的当务之急。

为了提升不同历史阶段执政能力建设的水平, 须臾不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理想期待。党的方针政策如果不被人民群众执行和拥护, 交上一份适合中国国情执政能力建设的答卷就无从谈起。

3.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早在1912年列宁就指出:“如果不提出经济要求, 不直接而迅速地改善劳动群众的状况, 劳动群众是永远也不会同意去考虑什么全国的共同‘进步’的。只有在改善劳动者的经济状况的条件下, 群众才会投入运动, 积极参加运动, 高度重视运动, 发扬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坚定不移的精神, 并对伟大事业忠心耿耿”。[1]列宁的论述, 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浅显却深刻的道理:物质决定精神,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才是世间的万物之灵。

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主体, 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无论物质成果, 还是精神成果, 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 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有了“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获得力量之源;有了“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才有干部和群众的心心相印, 才能让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才能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力量与智慧;做到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才能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确立形成

1843年, 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首次提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 没有这种条件, 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阐明了他初期关于群众观的思想脉络。他认为与群众交流是完全必要并且必须实践起来的, 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搜寻贫苦民众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财富及造福社会的真实事例。与此同时, 在自己主编的《新莱因报》上刊载工人心声的信件, 来反映工人的需求。

自群众观的首次提出至1844年,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等日益进步的思想。[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布于世,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正式形成, 其中“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 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 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4]等思想内涵, 成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不可少的实质, 为接下来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最基本的实践方针, 使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历史的舞台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极大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观的实践

1.毛泽东群众观的形成、发展和结果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毛泽东从个人感情乃至理论体系上, 始终把“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信念贯彻在他所领导的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全面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过程中。

1934年, 毛泽东谈到:“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 完全打不破的”。[5]毛泽东认为,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在人民战争思想的统筹下, 他作为军事家、战略家, 特别善于运用“分兵以发动群众, 集中以歼灭敌人”的战略, 使人民群众在最后赢得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居功甚伟。从八年抗战的“村自为战, 人自为战”, 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百万民工大支前”, 都谱写了人民群众参与战争的光辉篇章。毛泽东在传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群众观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特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

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 毛泽东一直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了解这一点, 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6]来鞭策党的队伍, 他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才是知识的源泉, 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看作是党的最终目标。在实践中引入他的群众观点, 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制定正确政策的依据, 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同志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逐渐发展成熟, 他所提倡的“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观点成为执政党的工作宗旨, 形成了系统的、有关群众路线的科学理论。1945年4月至6月, 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群众路线被首次写进党章。此外, 群众观也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华彩乐段, 有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世界军事史中最壮大的队伍, 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的历史形势下, 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面临的历史任务也有所差别, 然而,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仍旧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就要客观地接受毛泽东的群众观, 使他所创新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2.邓小平对群众观的创新发展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指挥, 1989年6月就指出社会改革的当务之急:“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惩治腐败, 这两件事结合起来, 对照起来, 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 更能获得人心”。[7]他对于群众观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把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 首次公开提出“富民才能强国”的主张。他一针见血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二是严抓腐败和官僚主义, 告诫我们党作为执政党, 要腾出时间来做为人民服务的实事, 集中力量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的问题。领导干部队伍中屡见不鲜的贪污腐化分子, 不仅仅是败坏党纪国法、危及执政党声誉和地位的败类, 更是直接损害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蛀虫。仗势欺人、以权谋私, 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为敌, 必将遭人唾弃。大力惩治与清除那些腐败分子, 不光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 对干部队伍的净化, 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尊重, 对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矢志不渝的执着。

(1) 邓小平倡导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 从而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小康社会, 成为了凝聚邓小平群众观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 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 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

(2) 邓小平所首倡的“三个有利于”, 从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了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并努力将其落到实处的精神实质。要想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就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强调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全局利益, 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切身利益的错误做法。从撤废“两个凡是”的思维禁锢, 到全面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建立经济特区, 到出台一系列改进“三农”工作的大胆举措, 无疑不显现着邓小平基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政治智慧。

由此可见, 邓小平的群众观不但在理论上具有超前的指向性, 而且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习近平群众观的付诸实施

作为党和国家最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习近平同志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总书记。之所以他对平民百姓的疾苦有着敏锐的体察与观照, 就在于他具有极其深厚脚踏实地的群众观, 在此基础上积淀起来的“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显现出其心系平民的群众观理念。党的“十八大”以后, 他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 群众观的问题不单是一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 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问题。他所倡导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向积习已久的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化等不良风气, 发出了响亮的檄文。

群众观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 才能判断一个执政党把握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更大效益。群众观执行的好, 将会充分彰显我党的生命力;相反执行的差, 任凭某些官员脱离群众、贪污腐败, 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就极有可能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甚至亡党亡国等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 在他所到访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都对铺张浪费、奢靡豪华、讲排场、搞气派的恶劣作风实行零容忍。在此期间, 党中央最新发布的关于反对脱离群众的几项纪律规定, 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和高度赞誉, 为节俭朴素、高效惠民良好风气的形成, 树立了可供全党全军, 特别是各级干部学习的楷模。

与此同时, 党中央对群众观的有效践行, 也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了最浓烈的舆论氛围。中国梦立足于马克思群众观的确立形成、毛泽东群众观的系统总结、邓小平群众观的延续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的最新阐述, 最大限度地贴合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使泛泛而言的“群众观”, 真正地走进了千千万万的寻常百姓之家。大到生态气候的环境建设, 小到街道邻里的纠纷调解, 很多事例都体现出中国梦与每个家庭日常生活正日益缩小距离。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在持续推动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 也在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机构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关注和努力。例如, 政务平台的建立, 简化各类审批手续,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工作作风, 提供各种便民措施,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行政规定, 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使一些“门难进、人难见、脸难看”的“衙门口”, 逐渐成为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馨窗口, 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需要, 成为最具特色的践行群众观的政治亮点。

结论

无论是八年抗战, 还是解放战争;无论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还是改革开放, 都充分验证了党领导下民心向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准确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观点和需求, 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及时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核心, 更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快速稳定向前发展的必要前提。凭借着这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之树逐渐枝繁叶茂。我们深信, 任何阴霾与尘雾都无法掩盖群众观的历史光芒。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5][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教育 篇10

政治权利的合法性全球人民都对其十分的重视,在我国2001 年的时候,曾为此做出了调查分析,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总体比较稳固,而且大部分群众都是持以拥护、信赖和认可的心理。但是其依旧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容忽视的危机,这些危机需要通过党自身的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群众的支持认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可以表述为毛泽东时代。虽然说那个年代国家的整体状况都不如现在,但是中国的政治权力合法建构的问题一样得到了重视。而这一时期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及意识形态魅力引领政治权力的建构,并且以我国长期积累的资源作为基础因素。但是事物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变化,因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也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经历过灾难后的中国,其政党开始对政治权利合法性建构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经过反思后,我国开始转移重心,将重心从合法性上转移到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发展上。虽然说重心改变了,但这同样对政治权力的合法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巩固、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力的合法性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 邓小平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他提出,“现在应该说,我们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 “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使全党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集中于怎样恢复和提高党的威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解决现在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新问题。”[3]这样的论述应该说是具有前瞻性眼光和深远的政治洞察力。

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建构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索,更需要从实践层面进行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关键步骤如下。

1. 1 重新确立和深化党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前提和基础。邓小平提出: 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尤其是不解放思想,我们就不可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即便是制定了也不可能贯彻下去。结束了 “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历史,我们迎来宝贵的发展契机,但是作为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华国锋却依然继续坚持 “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 “两个凡是”,这使我国人民的思想被局限,无法为国家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因此,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是执政时党应该贯彻执行的关键,而且尽快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当时党最迫切的任务。

1. 2 继续坚持意识形态的强有力作用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在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逐步概括、逐步形成的。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建设长期的实践和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作了新的概括,提出了著名的 “思想基本原则”。这一概括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 3 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从其他地方向经济建设上转移,全面地进行改革开放

经济和政治虽然是两个方面,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同一个。所以,邓小平从政治角度讲经济问题,并且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对内搞活经济、对外搞经济开放等建设性意见,只有真正地干出实际的成果,才能够让人民更加信任共产党。

2 江泽民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探索与实践

继邓小平之后我国新一代领导人江泽民对中国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探索和实践进程进行了更深一步的推进,他明确提出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不断地发现与制定当时的执政能力合法性的解决措施以及其诉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 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经济房发展的推动

我国提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是在当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由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是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维度,根据调查分析,我国在2020 年时,国内GDP会比2000 年时翻两倍,综合国力也会随之明显增强; 二是要求更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更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等,使国家基本方针策略能够全面落实,拥有更加健全的基层民主的政治维度; 三是文化维度,这个维度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对全国人民的要求明显的提高;四是从环境和生态维度来看,主要是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

2. 2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和政治体系改革的推动

针对于这一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政治权力机构和权力的优化配置进行调整,使党的领导方式、决策机制等更加的完善,进而使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等体制的改革能够更全面更深化,促使我国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的力度增强,使现有的政治体系转变为民众参与的形式,让政治权力的发展能够更加健康,让人民当家做主的目标变成现实。

3 胡锦涛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诸多考验,如何巩固我们党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这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重新开始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抓住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展开。

3. 1 强调权力的合法性源自于人民赋予

胡锦涛提出: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所拥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给的权力不是让领导为自己谋利益的,而是要为人民谋利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权力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并且还会受到人民的监督,所以,行使权力的风险防控,是保证党和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的关键。

3. 2 政治权力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党的先进性

我国党的阶级基础、根本宗旨、指导思想、纲领目标以及组织制度等方面是我国党的先进性体现的主要方面。党的价值、组织和制度的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主要方面,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理论思想要具有意义,则需要进行价值的建设。组织体系的探究重建能够进一步开发党的组织功能,而且规范的权力运作还能够强化党的整体性、统一性以及完整性。

综上所诉,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立足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全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对政治权力合法性这一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多重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更好地掌好权、执好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设,进行理论与实践多个层面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合法性基础的不断变化,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开始了新的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权力合法性

参考文献

[1]佟玉华,马继东,徐琦.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8.

上一篇:运动会信息系统下一篇:劳动就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