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州

2024-08-03

贵州黔南州(精选十篇)

贵州黔南州 篇1

1 黔南州基本情况介绍

研究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 位于东经106°12'~108°18', 北纬25°04'~27°29'之间, 总面积26 197 km2, 林业用地面积171.215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65.37%, 有林地面积112.08万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5.46%。2010年全州总人口411.81万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13.7%,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6.3%, 生产总值3 566 846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 861元,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3 760元, 林业总产出50 413万元[1]。

2 结果与分析

“十一五”以来, 黔南州紧紧围绕“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的建设中心, 以科技为支撑, 大力实施生态建设、林业重点工程、林业产业发展等使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 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初的47.57%增至2011年的53.76%。“十一五”期间也是黔南州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期, 通过“明晰产权、落实处置权、放活经营权”的改革极大地释放了林地生产力, 聚集了林业生产要素, 林权交易服务中心的建立为林业生产要素资本化提供了平台, 焕发了全社会经营林业的活力, 激发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主观能动性, 林业发展势头强劲, 各种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林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 带动了林农涉林收入的大幅度提高。

由表1、图1可知, “十一五”以来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中, 占比例最大的是经营性收入共计274 184.36万元, 占来自林业总收入的63%, 其次是财政补贴性收入112 579.998 4万元, 占林业总收入的25%, 劳务收入是37 142.465万元, 占林业总收入的8%, 收入比例最小的是林地林地出租收入、林木林地投资入股收入、林木林地流转收入, 分别是4 608.663 4万元、8706.8万元、4 754.157 4万元, 所占比例分别是1%、2%、1%。

2.1 经营性收入情况分析

研究地经营性收入分为:木竹产品出售收入、林果产品出售收入、育苗收入、林业种植养殖收入、其他林副产品收入5部分。由表1可知:经营性收入中, 林果产品的收入是138 205.16万元, 占经营性收入的50.4%, 高于木竹产品的出售收入77 571.57万元, 是木竹产品出售收入的1.78倍, 这说明研究地林业产业调整效果显现, 林果产品已成为林农增收的主要途径。另外, 林种养殖业收入已占林农经营性收入的14.06%, 说明研究地林业部门在实施“林业185工程” (该工程是指研究地林业部门提出的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山区现代林业发展方式, 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民稳步增收为核心, 以货币量化的方式, 在一个生产年度内, 林地产值达到1万元、8 000元、5 000元以上) 时, 围绕“森林、林木、林地”立体经营积极推广林下经济综合开发, 提升林业贡献成效明显。

2.2 财政补助性收入情况分析

财政性补助收入因政治经济变化、国家政策、制度变迁、资源规划利用等对林农收入的影响不同, 本研究中财政补助性收入主要包括:退耕还林现金、粮食补助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补助收入, 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收入,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收入五部分。由表1可见, 财政补助性总收入为112 579.998 4万元,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积极的, 占来自林业总收入的25%。黔南州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实施, 公益林补偿2004年开始实施, “十一五”以来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性补助总收入102 396.4761万元, 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0 183.523万元, 可见退耕还林工程所惠及的林农及林农所得的经济实惠远高于生态效益补偿, 这是因为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与造林成本和林农的机会成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足补偿林农林业收入的损失[3]。

2.3 劳务收入情况分析

劳务收入包括天然林工程、珠防工程、退耕工程、扶贫项目、植被恢复、造林试点、封育试点、其他八个部分, 占“十一五”以来林业收入的8%, 从劳务收入的构成看, 退耕还林工程的劳务收入是17 508.77万元, 占劳务性总收入的47.14%, 远远大于其他劳务收入。劳务收入的高低与国家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木材生产加工、育苗任务、造林绿化任务量密切相关。

2.4 林地出租及林木林地投资入股流转情况分析

“十一五”以来林业政策的引导激发了林农发展林业的能动性, 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结束后, 林农通过林木、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 林地投资入股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 有效解决林业生产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为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整合了分散的林权, 为林业产业连片规划创造了条件, 优化了林业结构, 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目前来看, 虽然林地出租、林木林地流转及投资入股的资金仅是18 069.620 8万元, 占来自林业收入的1%, 随着合作社造林规模的扩大和森林资源增长增值, 林农林地出租、流转、入股的收益将逐步提高, 将成为山区林农增收致富的新起点。

3 结论与讨论

影响山区林农收入的因素较多, 诸如国家林业政策、农户家庭劳动力比例、受教育年限、林产品市场情况、资源分布、林地面积、林种类型等[4]。“十一五”以来, 研究地林农收入对林业生产的依赖程度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稳定和林业生产条件不断完善逐步提高, 林业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贺东航、田云辉[2]2010年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增收成效及其机理分析中, 指出贵州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收入增长率是186.37%, 也指出林业经济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份额很小, 林业收入所占的比重也较小, 但是林业活力开始初步显现。查研究地统计年鉴, 2005年, 研究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 846元, 其中涉林收入是38.42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2.08%, 到2011年, 研究地农民人家纯收入是4 633元, 涉林收入是320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6.9%, 相比2005年涉林收入增加了281.58元, 比重增长了4.82%。

为实现研究地森林资源增长、林农增收的“双增”目标, 笔者提出3点建议:

1) “十一五”以来, 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将农民的经济行为诱导到持续经营森林资源的理性方向上, 研究地将通过部门指导、科技服务、林农参与的方式实现林业的的可持续发展。集体林业的大发展, 必须以农民森林财产权为保证, 以农民收入增长为条件[5], 为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 方便林农林业生产资料的买卖、抵押、转让、入股等, 要尽快成立以县为单位的高标准多功能综合性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实行“一站式服务”, 解决林农林业生产中信息闭塞, 市场竞争中总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 同时政府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贴息小额贷款要扩面、加量、增幅。

2)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 只有以林地规模化的整合才能有真正的林业投资规模化、集约化, 才有林地的高效持续产出能力, 才能解决林权分散与森林规模化管理的问题, 农民才有长期投资经营意愿, 才能促进林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6], 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7],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 提高林业生产效率, 增加林农的生产经营收入[8], 从而促进林农增收。

3) 大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林业实用技术、业务技能的培训, 加速先进、实用技术的交流、推广、普及, 建设林业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带动林业科技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黔南州统计局.黔南州统计年鉴[R].2011.

[2]贺东航, 田云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增收成效及其机理分析[J].东南学术, 2010 (5) :14-19.

[3]姜霞, 李兰英, 沈月琴, 等.生态公益林建设对林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2) :115-119.

[4]李兰英, 黄文义, 童红卫.林农合作社对山区林农收入影响实证分析[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8 (5) :783-788.

[5]孔凡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J].林业科学, 2008, 44 (10) :132-141.

[6]王登举, 李维长, 郭广荣.我国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经济, 2006 (5) :65-68.

[7]孙红召, 郑谊, 袁爱荣.河南省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 2006, 26 (4) :29-30.

贵州黔南州 篇2

09西部行团队总结

浙江大学研究生西部行黔南州分队

今年是伟大祖国建国60周年,也是温家宝总理给浙大学子回信一周年。为了响应“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的号召,本着认识国情、了解西部、服务社会,实践成才的宗旨,黔南州六人小分队参加了主题为“浙江大学2009年研究生西部行——贵州省黔南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1、实践目的

社会实践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围绕中央和省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在建国60周年的大背景下展开,“浙大研究生西部行”既贴合浙大西迁70周年的主线,又充分反映“四个走向,四个着力”的实践要求,鼓励在校研究生们积极报名参加西部调研和挂职,到西部去,到农村去,用青春和智慧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多个实践活动点的设立,对贵州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是同学们了解贵州,了解西部,加强“五情”教育的最好方式。同时,侧重不同的调研课题,也是发挥浙大研究生聪明才智,为贵州发展贡献力量的一次考验。

2、实践内容

黔南州分队在贵州的调研活动为期两周,途经黔南州都匀市、龙里县、惠水县等地区,以部分重点企业为代表,调研范围基本涵盖了黔南自治州三大产业。通过资料收集、座谈会、实地参观、深入访谈等多种调研方式,队员们看到了改革开放来西部城镇的发展水平,也目睹了部分乡村地区的现状。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典型、抓重点,取得了一定的调研成果。现将具体实践内容报告如下:

座谈会是调研组与地方接触的第一步工作。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队长便简要呈述本组的调研目的和方案,及希望达得的调研效果。各地的发改局领导在了解我们的调研目的后,详细介绍了当地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并展望了未来十几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座谈会后,同学们除了仔细查阅年鉴、文件汇编等所需 浙江大学研究生赴西部(贵州)社会实践实践总结

文献,还与各负责人继续交流,请教工业、旅游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搜集第一手数据资料。

一、企业走访

调研期间,小组在企业走访这块投入精力最多。在都匀市,四家重点企业分别是贵州长江通信实业有限公司、中航集团贵航东方机床有限公司和黔南山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都匀市黔昌畜牧发展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龙里谷角工业园区,具体走访了长通电力集团、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盛峰药用包装有限公司,对龙里县的工业进行深入调研;在惠水,参观了贵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

公司负责人大多从公司发展历史、经营模式、品牌塑造、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向小组做宽泛性介绍,而这远远不够。当前经济危机的压力下,企业如何作为是小组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队员们逐层深入,分别就原材料供应,公司产品的竞争力,销售渠道与市场拓展、企业人才管理等方面咨询负责人。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就是知名度大,在黔南州、甚至在贵州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因此企业如何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也成了此次调研内容之一。

通过本次调研,黔南州小组对贵州黔南州民营企业发展模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分析这些企业经营发展资料,来总结贵州民营企业发展路径。“黔南地区面向贵阳、珠三角实现产业转移”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上述企业,尤其是龙里谷角工业园,以其紧邻贵阳的独特地理位置,工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都匀周边乡镇,对带动整个黔南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贵阳城市经济圈贵龙城市经济带工作组办公室黄主任向队员讲述了贵阳城市经济圈贵龙城市经济带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据介绍,龙里县已编制完成了贵龙城市经济带总体规划和11个支撑文本的编制工作,经济带总体规划已通过省城规委专家评审。队员们对这个规划项目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对建设遇到的种种困难,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二、石漠化治理情况

据悉,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百点中,贵州一省就占有55个,这充分说明了贵州石漠化工程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在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有幸跟随石漠化问题考察组一起实地勘察。

2009年7月11日调研小组随考察组到墨冲镇秀峰村实地,就当地植被破坏及石漠化趋向、农民退耕还林及工程试点进展等进行综合考察。本次石漠化问题考察组由黔南州水利局及都匀市发改局、林业局、畜牧局等多位领导专家组成。浙江大学研究生赴西部(贵州)社会实践实践总结

黔南州水利局何总工程师向调研小组介绍了贵州山地以植被山林土壤多岩石,植被扎根浅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他提出要加大治理力度,积极实施封山育林、增开水渠、广植草被及实施岩石梯化工程等利于本地农林生态的措施,并在进一步的防治工作中实施退耕补贴,考虑植被载畜量,兼顾当地畜养业的发展。考察持续三个多小时,调研小组还参加了本次工作的总结座谈,听取各领导专家进行治理思路总结和对策讨论。此番考察丰富了本组的调研内容,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满足农民基本生存需要,是贵州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三、少数民族村寨及旅游业

黔南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占了半数以上,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研小组深入乡村,了解当村民的生产生活。在都匀市郊著名的斗篷山景区,队员们不但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原始风貌,对都匀景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斗篷山村的布依族村寨,队员们参观了古朴的布依族木屋,了解农作物种植情况及家畜饲养情况。在惠水县,分队成员深入苗族竹韵新寨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实地考察,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对贵州地方民族特色旅游业进行调研分析。黔南州分队还参观了惠水县宗教圣地九龙禅寺,结合宗教和文化来理解惠水旅游业的发展。

同样地,调研小组也挖掘了城镇上的少数民族特色,都匀市内唯一仅存的古老街坊——石板街,就是一例。在对各类商家的走访中,队员们了解了布依族的蜡染、苗族的芦笙、水族的剪纸和铜鼓文化,也深刻体会到往昔市贸的昌盛和都匀现在的变迁,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建设的和谐发展在都匀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实践小结

浙大研究生西部行黔南分队一行六人(朱晓伟、周叶菲、马晶、张筱蕾、陈传雷、项略略),来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优势互补,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作用。各成员在实践中互帮互助、认真调研、力身实践,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展现了求是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

贵州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与历史原因,目前仍处于经济发展落后的阶段,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贵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所到的几个地方,省会贵阳就不用说了,黔南州一市二县的市容市貌也可与东部相媲美,市镇建设的投入可见一斑。面对金融危机的压力,贵州各级政府积极应对,将之视为发展的机遇,危中寻机,挖掘自身优势,努力转危为机,面向珠三角实现产业转移与升级。浙江大学研究生赴西部(贵州)社会实践实践总结

调研期间,各地发改局大力支持本组工作,当地领导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工作热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对贵州的热爱,对西部的热爱,让他们坚守岗位,为贵州的发展出谋划策。

通过充分的前期准备,细致密集架的走访调研,认真深入的理解探讨,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地区自我发展的重要对策建议:全州分为南北两大区块,协调科学发展。北部以龙里县、惠水县为龙头,面向贵阳,积极主动融入贵阳城市经济圈,形成依托“大贵阳”城市圈的北部工业经济带。该工业带重点承担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落脚点。南部以州府都匀市为中心,荔波县为龙头,要保护好青山绿水蓝天,利用好、开发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强势打造“避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旅游产品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绿色工业。逐步形成背靠贵阳、面向两广及华东地区的南部生态旅游特色经济带。全州形成南旅北工、各有侧重;两高贯穿、互动互补;区域协调、科学发展的大格局,促进黔南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次课题的圆满完成,首先要感谢贵州省发展与改革委、黔南州发改委的细致联系,感谢都匀市、龙里县、惠水县相关领导的大力协助,感谢走访的各家企业的热情接待。

同时要感谢学校,特别是研工部与西部发展研究院能够组织这样的研究生西部行活动,给予我们这次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贫困地区越不能轻视教育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西部需要我们,国家需要我们。立志西部的同学更应该扎实学习,认真实践,学成以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当地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09浙江大学研究生西部行黔南州分队

贵州黔南州 篇3

農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全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基地的成长。“十一五”末,黔南州有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496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8个,农村科普示范户和带头人1 033(户)人。他们在黔南农村经济建设大潮中各出奇招,各显其能,百花齐放。龙里县谷脚镇谷脚村蔬菜协会采取“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利用本地夏季温凉的气候资源,充分发挥组织、技术、基地优势,拓市场、扩基地、强服务、创品牌,带动周边10个乡镇的2万多农户种植蔬菜品种100多个,面积4万多亩,产值超2亿元,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经营着“花果山”的平塘县苗二河乡新寨村果蔬协会不断引进优质品种,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村桃发展到6 000亩,葡萄发展到 200亩。近年还引种美国红提和法国青提葡萄30亩,种梨树 、桔树近300亩,年产量200多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

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桔种植协会在品种更新、栽培技术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里建起了农民文化园,村寨文化体育广场、露天舞台、桥头广场、金钱桔游园,他们组建了30人的布依族民族科普宣传队,经常开展科普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村民进行科技、法律、新农村建设、民族文化发展宣传培训。福泉市大华养殖场建立外二元母猪及外三元商品仔猪良繁基地,已完成养殖场A生产线建设,饲养母猪350头,年产外二元仔母猪3 150头,商品仔猪3 000头。

龙里县优丰果业协会有会员1 600户,他们种植果树8 500余亩,辐射12个乡镇 的130个村,带动7600多户群众种植果树29 000余亩。去年,产水果1 600多万公斤,收入5 000多万元,协会会员人均收入6 50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收入高出35%。都匀市平浪镇香米种植协会种植的香米,由4年前的1 100亩发展到今年的8 000亩,总产从750吨提高到4 000吨,组织农机户进行机耕、机插、机防,运用机械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使该基地建设步入产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轨道。罗甸县龙坪镇五星村从事蔬菜生产年收入1至4万元的有300多户,户户都新建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全村拥有小轿车14辆,摩托车380辆,电脑90台,99%的农户用上了固定电话或手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福泉市双谷水果科普示范基地实施果品改良示范项目、低产梨园改造和新品种高头换接技术,改良新品种1 000余亩,改造低产梨园120亩,利用基地果园生态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旅游,举办一年一度的“金谷春雪”、“梨花节”。

三都自治县水晶葡萄科普示范基地通过辐射带动,今年水晶葡萄推广到全县21个乡(镇),种植4.5万亩。交梨乡形成了村村寨寨种果树,家家户户种葡萄的生产格局,成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远近闻名的“水晶葡萄之乡”。惠水县贵州•天圣竹鼠养殖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李勇,在竹鼠养殖过程中采用一系列自主研究的高新技术让竹鼠养殖如虎添翼,竹鼠养殖年总产值达180余万元,种苗销往全国13个省、区。他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记者采访,他的养殖经验在台湾地区电视台播出。

独山县尧梭乡尧梭村花木种植户黄胤淞,立足于自己的“胤淞园林苗圃基地”,成立了店下村花卉种植协会,构建“大市场+花卉+苗木+协会+大经济人+基地+农户的花卉苗木产业链”,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平塘县平湖镇双桥村的李瑞珍,看准了大市场的精品水果销售行情,开发荒山创办生态葡萄园,引进法国青提、美国红提、日本黑蜜、罗马利亚红提等优质品种进行试种。在州、县科协的支持下,走科技特派员+科研单位+协会+示范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态势好 ,前景广阔。

2006年,中国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以来,黔南州实施项目27个。获奖补资金450万元,项目覆盖11个县(市),8万户农户受益。极大地促进了黔南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和农村科普带头人队伍的巩固和发展。

各路“精英”利用黔南州“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现场交流会之机,参观了惠水贵州•天圣竹鼠养殖场、惠水县高镇镇涟江花卉科普示范基地、惠水县好花红乡辉岩村金钱橘种植协会,通过异地学习、观摩实践和理论交流,“精英”们对走过的路感到欣慰和自豪,对黔南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种植、养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带动当地群众致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充满信心和希望。(彭潇必 袁世芳 黔南州科协 编辑:刘启)

(贵州省科协)

贵州黔南州 篇4

近年来, 贵州省各地采用了多种扶贫开发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毕节试验区的生态扶贫模式避免了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从而获取短期经济利益的行为。贵州省大部分地区采用的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成为解决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以工代赈扶贫模式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 主要是政府以实物形式对贫困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 贵州在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中, 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扶贫开发模式, 改善了当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 贵州省贫困人口从777.7万人减少到505.3万人,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 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14.9%;其中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6%, 96.7%的建制村通公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100%覆盖率。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 属于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3个, 扶贫开发重点村55个。全县贫困呈现出贫困面广, 贫困程度深的显著特点。2010年末, 人均纯收入在新贫困线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到8.93万人, 而且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于中南部的生态环境恶劣的石山区。全县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基础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恶劣。其国土面积中岩溶面积达到1469.53平方公里, 石漠化面积占1219.14平方公里, 25度以上坡耕地610.35平方公里, 岩山面积占1064.20平方公里。全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其所有耕地中仅有30%左右能保证灌溉, 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相对薄弱。针对全县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县政府结合贵州其他地区扶贫的成功经验, 采取了集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一体扶贫模式, 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扶贫, 即所谓的“多位一体”扶贫模式。

2长顺县“多位一体”扶贫开发基本模式

长顺县政府因地制宜, 从生态修复、石漠化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破解贫困入手, 走出了扶贫开发与产业打造、扶贫开发与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与村庄治理、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在实际扶贫工作中, 政府采取“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方式,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培育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种植业等后续支柱产业, 构建特色山地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扶贫发展, 这些举措有效的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扶贫, 初步破解了“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生活贫困”的循环怪圈, 探索出了“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1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 能够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是其一个地区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 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最大障碍, 导致返贫现象十分严重。而且, 由于长顺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当地政府能够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缺乏。因此, 长顺县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乡村实施扶贫攻坚的重要基础和工作重点, 集中力量实施以交通、水利、土地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产业开发

产业扶贫通过科学规划、规模投入、规范管理, 发展以种植、养殖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将贫困地区产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统一起来, 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降低贫困农户市场竞争的风险, 保证贫困农户稳定经济收入来源, 提高贫困农户脱贫的效率。 加大产业化扶贫的力度, 有利于发挥贫困区域的资源优势, 集中连片地实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同时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脱贫效果, 有效降低返贫率。

长顺县农业资源丰富, 但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为此, 当地政府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不高, 农业散、小、杂的低端发展状况, 探索出了充分利用生态、气候等资源优势, 整合省地县资金、资源和技术, 促进精品水果、优质特色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长顺模式”。按照“北粮果、中蔬菜、南林畜”的发展思路,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经济效益为中心, 重点加强威远—长寨—种获—广顺—马路—凯佐“果、猪、沼”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带以及长寨—摆所—中坝—睦化—鼓扬—代化山地农业扶贫开发示范带建设, 做强核桃、苹果、生姜、蘑菇为重点的特色种植业;大力发展羊角屯—竹子托—摆所—中坝—营盘—睦化—代化—鼓扬—交麻—敦操的喀斯特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开发示范带, 重点加快发展山羊、绿壳鸡蛋为重点的特色养殖业;同时, 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 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以产业发展为主导, 努力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

2.3生态建设

为巩固和加强产业开发的效果、保障扶贫开发成果可持续性, 在实现产业化扶贫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双赢。长顺县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 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土地农业生产力较低, 严重影响当地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 生态问题成了致贫和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 迫切需要提升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工作的整体效益, 强化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因此, 长顺县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力度, 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 重点抓好南部石漠化治理, 发展绿色产业, 切实把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广泛运用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化的新成果、新模式, 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创造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农业。

2.3.1 取得的成效

(1)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到2010年为止, 全县共建成小水池9475口, 新修和维修山塘水库55个, 建引水渠31.8公里, 新增灌溉面积达到7850亩;全县94%的乡镇通油路, 25%的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7.8公里, 其中等级公路有281.7公里;新建和维修乡村公路达到375.3公里, 硬化路面64383平方米, 解决了4.7万人行路难问题;完成坡改梯工程32000亩, 新增基本农田2626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为农业产业化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产业化进程有效提高。

自从实施“多位一体”扶贫开发模式以来, 长顺县重点打造了北部优质烟叶产业带、中北部“果、猪、沼”立体循环农业产业带、中南部喀斯特山区立体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产业带和中北部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四条产业带。探索出了“一品为主, 多品共融, 以长养短、长短结合”的路子, 在长顺公路沿线4个乡镇16个村, 发展草地生态养羊和林下养畜 (鹅、鸡) 农户1600户 (场) , 绿壳鸡蛋“万元坡”山地种植、养殖示范区2938亩, 养殖绿壳鸡蛋鸡20万羽, 养鹅3.1万只;连片种植人工牧草2.4万亩, 实现养牛25900头, 养猪35128头, 羊存栏8.8万只;核桃种植面积达1.7万亩, 全县新增经济林68420亩。农业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扶贫效果有了一定成效。

(3)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实施“多位一体”扶贫模式以来, 长顺县在加强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同时, 重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期间, 全县完成造林面积7.87万亩, 封山育林面积5.65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8.6%提高到45.9%;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 石漠化治理项目基地达到6万亩,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26平方公里;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面积达到230.75平方公里, 重点建设了11个农业生态示范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成功搬迁4218人, 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4)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 长顺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基础不断增强,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 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 年均增长12.6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9亿元, 年均增长70.3%, 第二产业增加3.56亿元, 年均增长217%, 第三产业增长3.64亿元, 年均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532元;财政收入增加到1.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712元增加到3555元, 增长107.6%;贫困人口比2005年减少3.42万人, 贫困人口发生率从2005年的32.4%下降到2010年的17.7%。

2.3.2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 扶贫资金不足, 应加大扶持力度。

长顺县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 仍然缺少支柱产业, 缺乏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基本上只能依靠财政支持;然而,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长顺的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财政收入偏低, 对贫困区域经济发展的投入能力很弱;另外, 现有的金融机构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长顺县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支农资金等的支持;逐步完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 扩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 培育1到2个支柱产业;同时, 充分利用各大金融机构的惠农政策, 争取资金推进农业产业化扶贫, 从而带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2)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 应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长顺县贫困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 掌握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较弱;另外, 贫困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也相对比较少;再加之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然还很严重。 从而导致绝大部分贫困人口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 难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相对较弱, 制约着贫困区域的脱贫致富步伐。长顺县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贫困学生素质、抓好农技实训基地建设和使用技术培训, 逐步提升贫困人口素质, 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3) 贫困面广、程度深, 扶贫工作难度大, 应创新发展方式。

长顺县贫困人口数量仍然比较众多, 从2010年, 按照新的贫困标准, 长顺县贫困人口为8.93万人, 贫困面仍然很大;另外, 还未脱贫的农村居民主要居住在石山区、深山区、偏远山区等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迫切需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势必会增加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本, 扶贫开发的难度更大。长顺县必须实施有力的政府干预, 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力度, 适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发展生态旅游。

3结论

贵州黔南州 篇5

1、参与公司日常业务电话的接听与转接工作;

2、参与公司日常的后勤支持、保障及公司卫生、安全、保卫工作;

3、参与公司文件、档案的管理;

4、参与与公司上下级部门的协调、联络、关系维护及与当地行政部门的沟通联系;

5、参与向各级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报表、资料;

6、参与公司办公用品的订购及领用工作;

7、参与公司理安排的其它相关工作。

六、取得的成绩

本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办公室日常公务管理。经过指导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办公自动化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得以更新,最主要的是团队合作水平得以提高。同时我也初步接触到电信公司战略转型的一些管理理念,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1、竞争意识需要强化。工作是适者生存,在国企也是一样,因为企业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了。所以在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不出错的前提下做出彩,做出色,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做学生时有改正的机会,实习时犯了小错误别人也会体谅,但是我们应该和自己竞争,改善自己,提高自己。

2、环境适应能力有待锻炼。我们经历了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初入工作环境需要过渡时间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应该加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要害怕去学习陌生的东西,要敢于去实践、敢于面对自己不适应的环境。

3、工作基本功务必稳扎稳打。行政工作离不开抄抄写写,对比同事的公文我是感到很惭愧的。人家是理工科出身却是一手好字。写公文时也是信手捏来。我一个行政管理的大学生写篇简报对着张白纸都要犹豫半天。字也是不及人家的。因此,在以后的学习里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踏实学习。

4、考虑问题的水平要提高。做学生考虑的大多简单,工作中要考虑的`东西很多,特别在行政工作里,要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是需要考虑周全的。拿指导老师的话说是需要点经验积累才能出艺术的。

5、工作中要多用点心。细心对于繁杂的日常公务很重要;耐心也是,特别是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麻烦是至关重要;责任心就更不用强调。实习生因为分配的任务比较轻,承担的责任也比较小,但是还是在压力比较小、工作比较轻的情况下也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这就是平时没有有意识锻炼自己的结果,所以才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用心,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积累经验。

八、收获和体会

第一:真诚待人。我报到时,遇到很多新的面孔,由于和他们未熟悉,所以不敢和他们说太多的话,而且对工作未曾了解,开始觉得不太适应。后来慢慢发现,只要真诚待人,虚心请教同事,他们也很乐意和我交往。还教会我一些处理公文的小技巧。由此我深感真诚的重要性,在公司里不但要学会如何做事,而且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关系到你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特别是对于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我们来说。

第二:换位思考。每周二公司都会开会,布置完本周重点工作后都会进行企业文化的宣讲。在我这一个月所接受的教育里我觉得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领导和员工相互体恤才能把工作开展好,同事之间相互理解才能有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对用户用心服务才能开拓市场,守住市场。

第三:勤学好问。刚来到单位时,我对很多方面都未熟悉,这就需要我勤学好问。经验是很重要的,就算是看上去很简单的WORD文件也是有很多小技巧的。而且EXCEL在电信公司用得很多,平时没有怎么用,回来自己学习又是事倍功半。若诚心、虚心请教,同事都是很乐意教的。

第四:讲究方法,务必踏实。因为综合部成员在大学时是学理工的,进电信也是先从技术做起,技术管理经验都足了才进综合部这个中层管理部门的,所以在技术的学习和对人的管理上是有方法和心得的。踏实就是他们身上我最需要学习的品质。我刚开始开展工作时很急躁,抱怨自己领悟能力观察能力太差。指导老师总是让我先放下工作到一边静下来,然后看他做一遍我再做一遍。他再和我解释一遍。回去后再自己想一遍。第二天把前一天学习的东西再做一遍。他说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很伟大的功绩。所以我实习的内容和难度都是在前一天的基础上慢慢增加的,44天实习结束时我是收获颇丰的。

今次的实习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更可喜的是我在实习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当今大学教育是以理论为主,能有机会走进电信公司去实习,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的。我就快毕业走向社会了,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日后参加工作也是有帮助的。感谢在这期间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三:努力方向

在实习的整个过程里,明显能够比较实际的感受到公司与学校氛围的不一样,包括工作精神、态度以及人际间的交往等等。作为一个国企,与私营企业不同,他们会很准点准时,可能不会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但是也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机制,职员都很自觉,譬如说中午可以休息一个小时,公司职员可能会吃完饭就回自己的职位而没有要钻时间的空子。或者说,虽然在企业里没有一种明显的条文规定职员该怎么样去工作去守时,但能发现一个好的企业给你的印象绝对不是懒散的,而是紧凑的、有条不紊的、还有就是一种无形的竞争,大家都在努力,都在上进,因为大家都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黔南电信是一个蓬勃向上的团体。

贵州黔南州 篇6

关键词:林业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6-0069-03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兴林富民的必然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保障,它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都有重要意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原始生态保存完整,林业资源丰富,是全国南方28个重点林区之一,也是贵州省重点林区,贵州省10个重点林业县有8个在黔东南州。因此,林业产业在黔东南州大有所为。

1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重点林区的黔东南州,林业一直很受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黔东南州率先实施世行贷款造林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世行贷款造林面积7.6万hm2,兴建速生丰产林基地30.47万hm2,提前四年实现了“基本绿化荒山”的目标。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后,黔东南州抢抓九万大山地区历史发展机遇,先后实施“灭荒绿化”、“生态立州”等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林业建设。据二类调查统计,全州现有森林面积已达190.05万hm2,比1985年净增118.16万hm2;活立木蓄积量达1.1亿m3,比1985年净增6 211万m3;森林覆盖率达63.44%,比1985年净增39.08个百分点。2011年11月,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蓝莓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州蓝莓种植规模发展到1.33万hm2,年产蓝莓果20万t,实现年产值120亿元,将蓝莓产业作为全州支柱性产业的指导性意见,对我州林业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鼓舞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掀起了加快发展林业产业的热潮。2012年1月,国发2号文件指出贵州要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加强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等战略部署。2012年5月,国家林业局《关于支持贵州省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林规发[2012]128号)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林业局将采取有力措施,对贵州投入按照高于“十一五”时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中央对全国林业投入增幅的“三个高于”原则,从六个方面重点支持贵州林业发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目前,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一是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39.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0亿元,年均增长约13.9亿元。二是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传统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非木质产业迅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林下养殖等一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三是加工企业茁壮成长。为拉长林业产业链,实现林产品的再增值,黔东南州通过对外招商引资,积极兴办各类林产品加工业。据调查统计,截至目前,仅蓝莓企业在全州已成立54家。四是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公司+基地+农户”与“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农民参与、科技合作、文化推介”的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林业产业园区建设迈开步伐,产业集聚逐渐加快。五是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全州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开始得到释放,初步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的目标。六是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和单位制定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州委州政府设立了蓝莓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了对林业产业发展的投入。

虽然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可采资源贫乏。全州现有中幼龄林140.07万hm2,占全州林地面积的82.1%,而近、成、过熟林32.46万hm2,仅占全州林地面积的17.9%。二是林区路网基础设施差。黔东南州山高坡陡,地形破碎,运输大多靠肩挑背扛,导致单位林地净产值降低,特别是蓝莓、油茶等特色资源净产值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三是林业产业化程度偏低。与外地企业相比,黔东南州林业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及品牌产品。目前全州具有规模生产的木材加工企业44户,中密度纤维板平均规模为每年2.5万m3,而发达地区的平均规模为每年10万m3以上;现有细木工板企业最大规模是3.5万m3,规模有待扩大。

湖北林业科技第43卷第6期陈彦林 等:贵州省黔东南州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2全州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国各地都加大了林业经济建设力度。面对新的形势,黔东南州如不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很可能沦为其他地区的原料基地,而事实上黔东南作为林业资源大州,林业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1林地资源丰富

黔东南州是个耕地严重缺乏的地区,全州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 hm2,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05 hm2的警戒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然而,全州有林地220.38万hm2,其中集体林地213.59万hm2,人均林地面积为0.49 hm2,是人均耕地面积的11.2倍。因此,充分利用广阔的林地资源,是农村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潜力所在。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问题,林业生产力很低,全州集体林蓄积量平均每公顷仅45.43 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1.25%。若将全州213.59万hm2集体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5.6m3,森林蓄积量就可增加到1.79亿m3;若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6.7m3,森林蓄积量就可增加到2.15亿m3,为全州现有森林蓄积量1.1亿m3的2倍多,这对维护全州生态安全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物种资源丰富

黔东南州现有种子植物2 346种,隶属189科785属;蕨类512种,隶属65科146属;苔藓401种,隶属48科107属;大型真菌367种,隶属4纲44科。在种子植物中,木本植物1 585种,隶属117科418属;草本植物761种,隶属86科367属。在木本植物中,乔木树种824种,灌木树种761种,在木本植物中属国家保护树种共39种。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5纲31目104科557种:鸟纲13目37科217种;哺乳纲8目25科96种;鱼纲5目22科130种;爬行纲3目11科69种;两栖纲2目9科45种。有森林昆虫16目153科1 299种。可见,全州森林中的基因资源丰富,包括已有的农作物、家禽野生近缘种,以及能在将来创造出许多新生物品种的、各种性状的基因遗传材料。此外,黔东南州有丰富的木本粮油物种资源,但目前人工种植的只有蓝莓、板粟、核桃、油茶等少数几种,如把适宜栽植木本粮油树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不仅不占耕地,而且能改善人们食物结构、促进民众健康、保障粮食安全。同时,黔东南州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建有风景名胜区15个,面积2 111 k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9个。若将全州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打造旅游热线,森林生态旅游效益必将成倍增长。

2.3林产品加工转化潜力巨大

近几年,全球对木材、林木水果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攀升之势,供给缺口越来越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给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由于黔东南州在林业发展中缺乏强大的龙头企业带动和有效科技支撑,林产品加工转化潜力巨大。从木质产品来看,目前,全州生产的木质产品仍然以销售原木、加工锯材等初级产品为主,未对年采伐120万m3的商品木材和几十万立方米的枝丫材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利用。与此同时,经济林产品也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经初步统计,截止2013年底,全州已累计建成蓝莓基地0.67万余hm2、油茶基地4.58万hm2、各类经济林基地7.98万hm2 (脐橙、椪柑、小香柑、文旦柚、杨梅、金秋梨等),但全州全年的经济林产品采集产量仅为25.32万t,产品主要以鲜果销售为主,森林食品及林副产品年产值仅为19.11亿元,尚未形成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济产业链,未对蓝莓、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其产业链。

2.4林业企业稳步发展

由于国家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上林业自身的深化改革,林业企业负担逐渐减轻,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能力逐步提高。据统计,仅54家蓝莓企业的银行存款额就达百亿元,蕴藏着扩大投资、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潜能。

3实现全州林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3.1破除林业产业发展滞后思想

由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聚集,信息闭塞,经济落后,部分干部群众把林业资源等同于木材,把林业产业化等同木材加工业,看不清林业产业化发展具大的市场空间,导致林地得不到有效流转,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因此,干部群众必须加大思想解放的力度,下功夫转变林业发展的传统思想理念,破除墨守陈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破除忽视产业的思想,树立工业主导的意识,把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发展蓝莓、油茶等优势产业。

3.2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将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主动与上级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对接,争取林业产业项目进入相关发展规划。同时,根据上级相关专业规划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规划,修订林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争取林业产业发展资金。

3.3强化林业产业科技支撑

依靠科学,强化科技支撑,是实现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科技力量,强化技术培训,切实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二是要建立林业产业高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综合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3.4加快林业产业园区建设

抓好蓝莓、油茶、木材加工等林业产业园区建设,从项目规划、项目招商、项目实施、项目运行等方面全程参与和指导,摸索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州林业产业园区发展。积极谋划,培育、推荐条件基本成熟的产业园区申报工作,在审批林业产业园区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有利于园区建设,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灵活掌握园区授牌的标准和程序,并给予扶持。

3.5壮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具有很好的样板示范作用。抓好各类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的认定与运行监测,建立龙头企业联系帮扶制度,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贷款贴息、税费减免、原材料供应、基地建设、产品流通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此外,引导、帮助、推荐符合条件的林业企业积极申报商标注册,深一步提高全州林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州林业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志(1988-2010)[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张凤莺, 沈建群, 曹晓平 等. 浅谈促进上饶市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J]. 华东森林经理,2012,26(2):52-55.

[3]郑东洋. 遂宁市安居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四川林勘设计,2012, (3):44-47.

[4]张晓鹏,安焕霞,郭永峰. 浅谈渭南市临渭区林业产业发展 [J]. 防护林科技,2013,112 (1):81-82.

[5]范玉琴. 浅谈青海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西部经济[J]. 西部经济,2013,112 (1):14.

[6]冯洁. 推动福建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浅谈青海省林业产业发展对策西部经济[J]. 金融经济, 2012, (1): 22-24.

贵州黔南州 篇7

2014年2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好花红镇的行政辖区进行了重新调整。调整后的好花红镇由原三都镇、好花红乡和甲戎乡组成, 全镇包括28个行政村、333个村民小组, 303个自然村寨, 而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

好花红镇是“好花红”民歌发源地、中华布依第一堂屋位于此, 2007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金钱桔之乡”的称号。镇内包含旧司双寿桥、龙德寿墓、枫香冲暗渠、卧龙桥等多处文保单位。然而, 现阶段好花红镇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够合理, 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整体经济条件比较差, 第三产业培育也没有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而且,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全球化发展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城镇规划建设中文化塑造的重要性, 特别是小城镇的文化塑造。因此, 将民族文化建设与城镇经济进行结合发展, 是城镇规划建设的目标, 也是小城镇规划建设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小城镇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规划工作的实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小城镇。小城镇建设质量取决于规划工作的实施情况。随着贵州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为了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 小城镇规划建设速度也必须加速。然而, 由于贵州小城镇规划起步晚, 且缺乏经验丰富的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和详细的城镇基础资料, 这也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普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小城镇规划理念较为落后

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建设的时候, 由于对小城镇的规划定位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 且欠缺可持续发展观念和产业支撑, 以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一直无法取得更好地效果。同时, 因为小城镇规划建设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不够详细、深入, 从而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中一直缺少比较有民族特色且能够起到品牌效应的民族文化。

1.2 小城镇规划建设缺乏特色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塑造是灵魂, 这可以更好地体现小城镇的传统文化。然而, 在小城镇规划中, 由于规划人员太过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且忽略了文化塑造, 以至于小城镇建设不仅缺少一定的文化气息和内涵, 也没有体现出该城镇所处地域的特色风貌, 并导致小城镇在规划建设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魅力, 而这也是我国小城镇规划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例如, 贵州惠水县好花红镇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镇居住的少数民族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 曾获得“中国金钱桔之乡”、“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等称号。好花红镇每年举办的“四月八”、“六月六”等祭祀活动已经逐渐成为了该镇的文化品牌。然而, 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好花红镇的规划建设一直缺乏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这主要体现在街道缺少特色, 建筑造型较为普通, 缺少具有布依族或苗族特色的建筑符合;同时, 该镇的旅游设施建设与其他地区的设施建设相同, 缺乏强烈的民族气息, 从而导致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一直无法实施。

1.3 小城镇规划建设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 由于受到人员编制、体制机制的约束, 导致规划工作的开展一直缺少专业人才参与。而且, 现阶段规划建设者的业务素质偏低, 也缺少真正掌握民族文化知识的人才, 从而导致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 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制约, 这也使得小城镇规划一会无法获得最好的成效。

2.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文化塑造的有效方法

小城镇规划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举措, 只有小城镇规划建设取得更好地效果, 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而且, 小城镇规划建设方案是否合理, 对城镇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民族文化, 必须要重视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文化塑造, 并且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特色文化塑造, 以便确保小城镇规划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民族文化。

2.1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为了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更好的塑造民族特色文化, 必须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用以对小城镇规划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 并对规划建设施工进行严格把关, 以便突出小城镇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另外, 对于缺乏民族文化特色或不符合民族建设要求的小城镇规划建设项目, 不仅不能予以审批, 且必须要进行严格处理。比如, 好花红镇作为布依族和苗族的重要聚居地, 在规划建设过程中, 对建筑物的建设应以布依族或苗族的民族风格为主, 以便在展示好花红镇经济文化发展所取得成就的同时, 将该镇建设成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城镇。

2.2 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

我国小城镇所具有的历史、文化、民族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也是城镇特色的内涵所在。而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元素, 可以使城镇建设蕴含更加强烈的文化气息。因此, 在小城镇规划中, 规划人员应遵循突出民族特色文化这一原则, 根据小城镇的建筑、历史、区域等特点, 深度挖掘城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便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 塑造具有独特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 在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 规划人员需要对该镇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 并对该镇的规划、建设、施工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以便在好花红镇规划建设中融入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文化元素, 为保护民族文化营造一个更好地环境, 从而确保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在好花红镇的规划建设中重新散发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好花红镇规划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对城市和农村、现代文明和历史文化进行融合, 以便使该镇能够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文化塑造的实现, 对城镇吸纳更多人口, 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帮助, 而这也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宇婷.广西小城镇规划建设中民族文化特色的塑造[J].广西城镇建设.2012, (11) .

[2]张妤.浅谈城镇建设规划中民族文化特色的塑造[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22) .

贵州黔南州 篇8

1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补充技术力量

黔南州兽医实验室于2011年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农业部兽医实验室考核建设要求, 设置有解剖室、接样室、血清室、病原室、分子生物学室、档案室、洗涤消毒室、洗浴室、无害化处理间等, 建筑面积413 m2。拥有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58台 (套) , 其中进口PCR仪1台、进口酶标仪1台、进口冷冻离心机1台, 还配有自动污水处理系统、焚烧炉等特殊设备。按照核酸提取区→反应液配制区→PCR扩增区→产物检测区的流程建立了高标准的分子生物学诊断室, 能开展细菌的分离培养、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等工作。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硕士1人, 公开招考引进大学本科生3人, 增强了技术力量, 目前全室共有人员5人, 其中高级兽医师1人, 中级兽医师3人, 助理兽医师1人, 年龄在24~48岁之间。实验室设置主任1人, 检测员4人, 能从技术力量上保障兽医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开展。

2 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2.1 强化质量管理

实验室始终坚持和秉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 全体人员树立公正、严谨、客观的工作态度, 以兽医实验室迎考为契机, 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 严格按照《兽医实验室考核管理办法》, 做到档案管理规范、科学、完整,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手册。2012年5月, 实验室以89分综合考评成绩顺利通过省级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

2.2 强化制度建设

实验室从接样到最后报告发送的各个流程, 以及实验室各种诊断用试剂、化学物质、样品保存、仪器保管使用、实验室卫生、废物处理等都制定了详细制度, 并上墙张贴于明显位置, 确保各项工作都制度化、规范会、科学化、常态化。

3 狠抓技术培训, 全面提升疫病检测水平

以兽医实验室考核为契机, 采取集中培训、外派学习培训等形式全面提高和规范了全州兽医实验室人员的检测诊断技术水平, 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贵州大学举办培训班。2011年, 在贵州大学举办了2期兽医实验室技能操作培训班, 共培训州、县 (市) 两级兽医实验室人员43人。

二是2012年在长顺县和贵定县举办动物疫病监测培训班, 培训侧重于病料采集、包装、保存及运输, 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的检测诊断等方面。培训中, 要求实验室在今后的检测工作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检测标准、统一判定结果、统一结果分析、统一出具检验报告。

三是派出州、县两级兽医实验室人员14人 (我室2人) 分7期到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传染病诊断中心跟班学习, 每期学习1个月。还派出州中心、都匀市测报站兽医实验室人员到广西南宁良圻国有农场兽医实验室参加PCR检测技术的学习。

4 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在2012年的实验室比对实验中, 我中心比对实验结果全部合格, 体现了过硬的本领。今年我州在动物疫病集中监测上, 采取创新的方式, 将各县 (市) 的集中监测工作统一在指定县实验室开展, 通过“集中监测带培训“的方式, 既提高了兽医实验室人员动物疫病监测技术水平, 又确保监测工作做到“真采样、真检测、真反馈”, 同时还促进了承办县的兽医实验正常运转, 各县 (市) 实验室人员既切磋了技艺, 又增进了友谊。

5 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确保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5.1 动物疫病监测完成情况

近年, 我州积极组织安排部署, 积极组织领取诊断试剂, 督促县市各实验室开展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工作, 确保按时超额完成了各项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任务, 近两年全州共检测血清样品65 318份, 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98.5%。确保禽流感 (H5亚型) 、口蹄疫、猪蓝耳病、新城疫免疫合格率达70%以上, 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检测布病 (猪、牛、羊) 血清9 120份, 阳性79份, 阳性率为0.87%。检测牛结核病1 051头, 监测结果全部为阴性。

5.2 病原学送检任务完成情况

完成禽流感双棉拭子950份, 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20%;完成口蹄疫样品1 153份, 完成任务的129.5%;猪瘟样品703份, 完成任务的11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样品703份, 完成任务的110%;鸡新城疫双棉拭子920份, 完成任务的115.2%;送检羊脑12个、牛脑12个, 完成任务的100%。

5.3 做到“集中监测”与“定点监测”相结合

我州自2010年以来, 在各县 (市) 设立了36个州级定点监测场点, 要求各场 (户) 在集中免疫后30天采集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评估。2012年共检测禽流感184份, 合格138份, 合格率为75%;O型口蹄疫379份, 合格308份, 合格率为81.3%;亚洲Ⅰ型口蹄疫243份, 合格196份, 合格率为80.7%;猪瘟240份, 合格203份, 合格率为84.6%;新城疫154份, 合格123份, 合格率为79.9%。及时拟写监测预警报告送相关领导和县 (市) 农工局, 为各级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6 加强科研项目自列, 探索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6.1 猪瘟、伪狂犬病净化

2013年, 我州自列《黔南州猪瘟、伪狂犬病净化实施项目》, 项目在3个规模养殖场实施, 计划通过3年的时间, 采取“免疫—监测—淘汰阳性畜”的路线来摸索规模场猪瘟、伪狂犬疫病净化技术和其他疫病的防控经验。目前, 按照项目方案检测猪瘟337份, 合格301份, 合格率89.3%;检测猪伪狂犬病g E蛋白抗体337份, 阳性4份, 可疑1份, 阳性 (可疑) 率1.48%, 阳性畜已淘汰处理。

6.2 山羊寄生虫病防制

自列《黔南民族地区山羊寄生虫病调查与防制技术研究》项目, 获2011年黔南州科技项目立项, 获批项目经费2万元, 于2011—2013年在全州实施, 调查范围覆盖全州12县 (市) , 调查方式为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调查和病原学调查, 项目总资金100.52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 掌握全州山羊寄生虫病的感染种类、感染率、感染强度、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 为科学制定防制程序与方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为我州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目前各级已投入经费50余万元, 开展项目技术培训18期, 培训人员454人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84个乡镇、293个村530个组、597个规模养羊场 (户) ;解剖羊723只, 采集检测血清2 840份、粪便样本170份;收集虫种27种, 制作标本370份。检测羊弓形虫血清2 840份, 阳性593份, 阳性率28.9%。

6.3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试验

为解决春秋两防期间防疫员免疫病种多, 时间长的问题, 在我州实验推行《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免疫效果监测试验》。目前检测结果显示: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产生效果较好, 猪瘟效果还不明显。试验还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以长期能在实践中推广。

6.4 动物疫病普查

贵州黔南州 篇9

1. 主要动因

在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积极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之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性研究”于2010年12月获得立项。课题组选择了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福泉市教育局表彰的先进学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福泉市第三中学 (以下简称为福泉三中) 为项目研究基地。不论是学校的内部条件, 还是校园的外部环境, 福泉三中均具备良好的课程改革基本条件。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把课题组的项目研究与福泉三中的课程改革有机融合, 组成了福泉三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组, 形成了以学校领导、教导处主任、体育教师、学生、课程改革专家等组成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拉开了福泉三中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序幕。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根据研究需要, 评估和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 经过学校课程开发小组共同讨论, 确定了福泉三中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有以下四个:一是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法, 不断提高学生对民族元素的认同。二是为了教师的发展。通过对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 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创新, 并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者, 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把体育教师培养成复合型、科研型的教育人才。三是为了学校的发展。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资源性开发与实施, 提升学校体育教育思想, 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 从而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四是为了民族文化传承。通过深层挖掘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有力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体育文化, 为繁荣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 推广和普及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贡献。与此同时, 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形成学校体育校本特色, 提高体育教师自主创新课程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培养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 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三是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促进体育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的不足, 改善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办学条件之不足。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 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

2010年12月,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了《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福泉市第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技术课程开发调研方案》, 从弘扬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发, 在现状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了以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为选题, 进行比较完整的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和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强调学习, 加强宣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加强课程专家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与指导;同时加强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以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交流、定期的校本课程研讨会等方式,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研究能力。

(2) 加强论证, 做好评估。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特色形成等方面进行评估, 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实证依据。首先, 优势分析。福泉三中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地区, 是黔南州教育局授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学校”, 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挂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验基地”, 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具有一支年富力强且结构合理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 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其次, 征集意见。通过与体育教师的交流、座谈与沟通, 项目组认为福泉三中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 有学校领导的重视, 有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课程专家教授的学科课程引领, 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队伍, 开发校本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再次, 确定内容。针对布依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针对建校以来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 确定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除人力资源开发, 重点拟从民族体育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 以满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教材内容的确定, 经课程前期论证, 并通过中期教材实验, 最后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讨论认定, 让所开发的体育校本教材为学生喜欢、学校需要的特色体育校本教材。通过典型性分析与实验, 项目组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板羽毽等项目, 作为期15周的教材实验。教学实验结果显示, 学生实验前后的十字变向跑指标、原地纵跳成绩、背力均呈显著性差异 (P<0.01) , 详见表1。

整个研究结果表明, 参与实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多数项目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符合校本教材开发引进项目。所开发的民族传统体育校本教材, 是布依族地区学校体育资源开发的理想教材。

(3) 深度挖掘, 加强培训。深入调查, 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项目组走访了曾经代表贵州省参加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布依拳术第三名、“猫叉”第一名的布依族武术传人莫义猛同志, 走访独山县民间武术老艺人陆照明先生, 挖掘、整理、改编布依族拳术。寻找曾代表黔南州在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的苗拳套路, 并通过都匀市小围寨职业中学蒙兴荣老师挖掘整理而成。对史料记载中的布依族刷把舞进行研究与编排, 配上布依族精典民歌《好花红》音乐, 研制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刷把舞, 开发出赋予时代节拍的布依族刷把操, 把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斗地牯牛、扳手杆劲、顶杠、扭扁旦、打陀螺, 以及苗族同胞的打手毽、板羽毽等项目开发、挖掘、整理为校本教材。同时, 还把布依族的牛角棋、方型棋、圆型棋、逐攀棋进行挖掘整理, 经教材化处理而引进教学。为了使校本教材能得到广泛的推行,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聘请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具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长的民间人士和拥有较为集中而规范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学者”,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让他们帮助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师资, 为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理论储备与民族体育教材教学进行培训, 以满足教学实施与推广的需要。

2. 校本课程实施

(1) 目标统领, 实施校本课程。泰勒认为体育课程开发“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 而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它力图设计一种能够达到教育目的的系统, 它主要不是试图解释一种现有的现象”。[1]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为校本课程开发树立了“目标模式”。因此, 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在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前提下, 通过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与分析, 明确以地域民族体育文化、学校特色、学生需求以及通力协作等为原则, 进行“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过程中, 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让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 起到补充的作用。整个开发过程, 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导处、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 采用了“开发—实践—评估—运用”的课程开发模式, 实施“民族体育与健康”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通过“2+1”的教学模式[2], 制定教育目标, “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3]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结构模式, 形成独具特色的“2+1”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为福泉三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 以及下一步的对外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加强制度管理, 推行校本课程。制度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对规范体育教师的教育行为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福泉三中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 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力, 并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导, 着力推行体育校本课程。逐步建成由校长负责、教导处牵头、教研组为基础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并建立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会议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 做好教学运行状态调查了解工作。教导处做到安排课时、调整监控、测评考核, 参与听课、评课的指导, 调控校本课程实施情况, 解决问题, 总结经验。教研组制订水平计划, 教师完善学期教学计划, 每位教师上课有课时计划。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 其核心是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良好的“以校级领导、教导处、教研组管理”的三级校本课程管理体系, 为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运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提高民族素养、弘扬民族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3) 构建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过程。构建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是特色体育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 是判断校本课程实施好否的标准。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才能更好地衡量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情况, 才能明确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际是否相符。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 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 (指标) 、评价形式与方法”等因素考虑, 结合当前课程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以及民族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自身的特点, 构建民族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并通过具备高级职称资格的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进行了专家效度咨询, 确立了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内容指标及其比重关系, 构建适合福泉三中学校的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语

通过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构建了以学生为本的校本课程理论体系, 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传承、发展的建设目标, 彰显民族性, 突出地域性, 融入时代性, 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项目组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 打造了良好的合作团队, 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 形成了良好的学校民族体育文化意识, 营造了充满活力而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环境文化, 更好地把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之和谐共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罗玲, 冉启琴.农村中学体育新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 (6) .

贵州黔南州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1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247例, 复查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按民族将其分为布依族组126例, 年龄20岁~79岁, 平均年龄 (44.38±3.1) 岁;汉族组121例, 年龄21岁~77岁, 平均年龄 (44.19±3.7) 岁。2组患者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 比较2组患者病理分期情况, 分期按照国际妇产科协会 (FIGO) 2000年修订的宫颈癌分期标准划分[3]。 (2) 比较2组病理分型、组织学分级等方面的情况。 (3) 以5年为1个时间段, 比较两民族不同时段的特征。 (4) 比较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患者不同年龄组宫颈癌变化规律。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比较

布依族组患者鳞癌、腺癌、腺鳞癌及淋巴瘤发生率与汉族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患者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

布依族组宫颈癌细胞分化程度低, 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汉族组宫颈癌细胞分化程度高, 临床分期以Ⅱ期为主。2组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2.3 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患者不同时段宫颈癌发病情况比较

布依族组2001年—2005年患宫颈癌39例, 占30.95%;2006年—2010年87例, 占69.05%。布依族组2001年—2005年宫颈癌发病人数与2006年—2010年比较, 逐年增加。汉族组2001年—2005年患宫颈癌55例, 占45.45%;2006年—2010年66例, 占54.55%。汉族组2001年—2005年宫颈癌发病人数与2006年—2010年比较, 变化不大。布依族组2001年—2005年宫颈癌发病人数与汉族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布依族组2006年—2010年宫颈癌发病人数与汉族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3.5万, 占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数的1/3[1]。宫颈癌的发病与地理区域、种族有关, 宫颈癌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5,6]。本组资料显示, 黔南地区布依族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 病理分型多表现为腺癌和腺鳞癌, 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低。汉族组临床分期以Ⅱ期为主, 病理分型多表现为鳞癌, 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高。研究结果表明:布依族和汉族两民族临床病理资料存在差异, 与文献报道相符[6]。近年来, 由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 感染的增多, 国内宫颈癌发病率在某些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本组资料还显示:布依族组宫颈癌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汉族组宫颈癌发病人数变化不大, 布依族宫颈癌发病率从30.95%上升到69.05%, 汉族从45.45%上升到54.55%。布依族宫颈癌发病人数比例明显上升, 与国内报道相似[7], 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研究提示在民族地区进行宫颈癌诊断时, 要注重对民族特性的了解, 其对于宫颈癌的病理诊断具有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贵州黔南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病理资料, 探讨两民族宫颈癌的特点。方法 对2001年—2010年间经病理确诊的24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布依族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以ⅢⅣ期为主, 病理分型多表现为腺癌和腺鳞癌, 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低;汉族组临床分期以Ⅱ期为主, 病理分型多表现为鳞癌, 组织学分级分化程度高, 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布依族组宫颈癌发病人数逐年增加, 从30.95%上升到69.05%;汉族组宫颈癌发病人数变化不大, 从45.45%上升到54.55%。结论 布依族与汉族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具有各自特征, 两民族宫颈癌患者之间有差异。布依族宫颈癌发病人数有上升的趋势。

关键词:宫颈肿瘤,病理,年龄,民族

参考文献

[1]李隆玉, 李诚信.宫颈癌的预防及普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3) :51-52.

[2]Silverberg SG, Ioffe OB.Pathology of cervical cancer[J].Cancer J, 2003, 9 (5) :335-347.

[3]Irie T, Kigawa J, Minagawa Y, et al.Prognosis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b-IIb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n patients who have had radical hysterectomy[J].Eur J Surg Oncol, 2000, 26 (3) :464-467.

[4]Bosch FX, Munoz N, Chichareon S et al.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human papillomavirus and cervical cancer[J].Clin Pathol, 2002, 55 (7) :244.

[5]Bosch FX, Manos MM, Munoz N, et al.Prevalence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in cervical cancer:a worldwide perspective[J].Natl Cance Inst, 1995, 87 (9) :796-802.

[6]韦艳萍, 赵苏萍, 魏萍, 等.汉族和水族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13) :1935-1938.

上一篇:护理不安全事件下一篇:清蜡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