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2024-08-04

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精选十篇)

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篇1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数学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引导地位, 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性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还是在今后的高等教育里, 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认识性学科. 就初中学习阶段而言,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中考成绩考核方面, 更重要的是数学课程的知识引导能够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起到不可替代的培养作用. 然而中国的教育评价制度中, 始终将成绩考核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考核要求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课堂中, 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就成为了一种主流, 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留下了枯燥刻板的负面印象.

2. 新课程课改指导下实施初中课堂的创新

2.1给予学生差异充分的尊重 , 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许多数学教师为了保证自我教学精力的投入能够有百分百的回报, 通常只对一些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外照顾, 希望以此来保证班级集体教学评价能够保持良好. 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程教学向人们所灌输的观念里, 教师是课堂主体, 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设计的这种状况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收益理所当然处于差强人意的状态. 新课程课改纠正了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 提出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要正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知识教学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 力求每名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进步.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只具备整体性, 从课堂设计到知识教授再到教学效果评估, 整个知识教授的过程都是“一视同仁”的, 这样的教学指导看似合理, 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吸收, 进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差异充分尊重, 从实际出发, 结合每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本班级学生分成了A, B, C三个小组, 分组依据为小组成员的信息接受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以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测为例, 同样的数学知识内容笔者首先介绍了圆这个图形相关的基本属性以及几种需要理解并加强记忆的几个相关定义, 像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等等, 再对这些定义和内容进行一一推导. 整个定义解说过程, 笔者都尽量配合C组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并在确定实施分组教学前就说明了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目的, A, B两组学生可以在对基础知识内容理解记忆完成的前提下进行自学, 在知识巩固过程中遇到了知识重难点时可以采取小声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解决, 或在教师完成C组教学后, 寻求教师帮助. 除了课堂知识教学是按照分组引导执行以外, 考核评价的难易程度也要进行区别, 一来能够体现出分层教学的基本特征;二来能够帮助班级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有最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潜力. 既遵循了新课程课改的创新改革原则, 又提升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举两得的教学举措, 何乐而不为呢?

2.2教学手段的丰富 , 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课堂能够迎合初中生的知识学习心理, 然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总是捧着教案站在黑板前孜孜不倦地做着演算, 知识巩固的方式无疑是课后练习和试卷测验. 若将初中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比喻成文章这样的教学课堂就是死气沉沉的八股文, 虽然按部就班没有出现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但是对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毫无益处, 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反感.

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调整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新课程课改提出的一道难题. 教育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社会因素, 除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要转换及时以外, 还应该结合现代科技对课堂教学进行整改, 教学用具的先进程度和科技化教学的开展与初中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是息息相关的. 从内部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魅力有独特认识, 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从以前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情绪中走了出来, 并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 像现如今较为普及的多媒体教学, 就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多样化的一种有效媒介笔者在教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 就设计了一个小活动, 利用投影仪来进行“拼接实验”, 将一些没有学过的图形分割成为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来求解, 当学生们大致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时, 可以自己动手, 裁剪出大小合适的小纸片, 自己组合变换, 再逐渐推导出与图片相对应的面积公式. 类似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

多媒体教学应用能够将数学知识引导的方式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多种呈现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官刺激, 不管是在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在知识内容的引导方面多样化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总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立体”, 进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为透彻, 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既是一个瓶颈突破的机会, 也是各位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挑战, 笔者坚信,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应祥, 吴玉年.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1 (3) .

[2]刘洁.研读新《课标》引入新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J].甘肃教育, 2009 (23) .

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篇2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以实际问题导入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嗣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要求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

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激发求异思维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五、强调创新,重在探究

新教材提倡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基本理念 教学原则

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以使学生人人获得发展,人人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为中心的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它既包括指导教师如何教的方式,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学的方式,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原则

创新式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启迪思维原则

数学学科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创新教学中采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核心,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模式,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针对学生实际原则

这个原则是指数学教学应依学生个别差异设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完整的学习成就感。教师要根据学情的分析,估计到每一层次学生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在提前备课中较好地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练习等。

3.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原则

教师提出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现区”,难易要适当,让问题具有可接受性;有较好的解题突破口,有助于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让问题有探索性;问题应隐含适当的“陷阱”,暴露学生在知识、方法、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问题有障碍性;隐含数学的一般思想和方法,让问题有典型性。

三、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措施

1.尊重学生主体,发展创新思维

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都要尽可能给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可以利用CAI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小区全境图,并提问:“要在小区每栋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有的采取整式方程,有的采用方程组,都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有效启动了创新思维。

2.实施自主学习,教给学生“会学”

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充分空间。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都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深入探究,通过自主活动来获取知识。

3.实施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每一节课堂上,老师可以把面向全体学生的授课时间紧缩在1/2左右,其余时间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别指导。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对上、中、下层学生,课堂教学上,对应采取老师领学、老师点拨、学生自学为主;练习和作业上,上层采取以确定系数取值范围、二次系数不等于0等方面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中层采取以求根、对根的性质进行判定等综合题为主,下层采取以根与三角形的联系、生活中的方程等运用题为主;课外学习上对应采取简单、中等、较难的生活中的方程进行实践,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4.教会学生反思,完善学习策略

老师要注意将学生带入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使之认真观察研究如何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进而将外在的数学知识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智能结构。例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可以组织每个学生准备一大一小两个圆开展“摆一摆”活动,引导学生“步步为营”思考:两圆的关系有几种摆法?不同的位置关系分别是以什么标准摆出的?怎样归纳出圆的各种位置关系及其数学定义?能否帮助设计一个篮球赛的标志?两圆相内切或外切时切点与连心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就可能逐步得到“两圆的位置关系是由圆心距决定的”的规律,理清了圆心距d、大圆半径R、小圆半径r的关系,深化了对数形结合的认识。

四、结语

现代数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和应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本文对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好创新教育,中学教育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徐昕.创新教育与数学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01).

2.巨申文,高念荣,范家友.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原则、目标与方法[J].山东教育,2000,(1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探究 篇4

一、创新教学呼唤高素养数学教师

高素质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养,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更是如此。如果教师本身缺乏素质, 自身缺少创新意识, 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楷模, 导方向, 做人梯呢?

(1) 教师创新意识的提升。课堂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自明。所以说, 如何正确利用好课堂教学,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创新能力, 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水平,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高低。

(2) 教师精湛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创新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作为教师, 提升创新意识首先要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 只有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 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加工。其实, 教师要更新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应该是割裂的, 教师多注意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连续性与联系性, 在教学中可以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多提出新的问题、多总结规律等。要让学生看到老师的实力, 并由心底里佩服老师、敬仰老师,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教师幽默的教学风格。幽默的教学是活跃课堂的秘诀, 在初三年中考总复习期间, 经常会遇到学生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的综合难题, 有时也难以及时解决, 这时教师就应用幽默的语言来解决难题。要做到幽默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有很好的积累, 因为幽默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的。平时多搜集大家喜欢的笑话、一些有趣的故事、典故等, 当教学中碰到各种情况时, 教师以最快的反应让问题成为教师口中幽默乐趣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博得学生的欢笑, 更重要的是学生因为开心一笑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

二、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提供宽泛创新舞台

作为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摆正自己的位置, 弱化教学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强化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由内及外, 才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建立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在尊师重道的传统理念下, 教师成为课堂上无法挑战的主角和权威, 这种僵硬而严肃的课堂氛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和谐友好的氛围里面才更容易得到开发。

(2) 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我认为教师要改掉以前“绝对化”的评价心态, 不能用“非对即错”的旧观点去看待学生。而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 也看到学生的短处, 需要老师兼收并蓄, 容纳差异, 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包容孩子。即使答案有误, 面对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 教师也要多表扬、少批评, 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创新中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 赏识学生, 培养自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数学的种子”, 放大学生的优点就是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的充足水分和阳光。在课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每一朵智慧的火花, 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 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三、巧用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大胆创新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1) 加强教学中的学生引导。单从教学的本质来看, 我们可以发现初中的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教”与“学”双方相互统一的过程。然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却偏离了这一轨道, 这显然与目前实行的新课程理念极不相符。那么学生只会知之甚微, 不能够很好掌握所学的内容。因此, 教师积极的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2) 鼓励学生在质疑中创新。学贵有疑, 有疑问才能证明自己去思考了, 由疑而问是一个自主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数学的疑问尤为重要, 因为数学的答案虽然一般是客观的, 但是客观的答案可有不同的解题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努力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来撞开学生的心扉, 引发学生的联想等,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3) 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分层总结, 重点难点要重点总结, 也要让学生每节课都要做总结, 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巩固吸收的过程, 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提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教师要把机会让给学生。

四、巧用媒体有效“整合”, 拓展创新空间体验创新乐趣

(1) 巧用多媒体的教学, 体验创新乐趣。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有效运用多媒体, 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在图片、视频、模型等多媒体内容中提高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 而且它们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化、立体化, 在几何课程学习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使单调的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学生学得更加扎实, 老师也教得更加轻松, 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探索和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减少了数学学习中的枯燥, 增加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整合”能带来无限精彩的课堂, 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带给学生无穷的数学知识及无限创造数学的乐趣。

(2) 现在虽然不少学校在说给学生减负, 但是学生的课程还是从早到晚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学生的作业做都做不完, 又哪来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救”出来,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感悟出数学的真谛, 从而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 离开了空间, 离开了学生的活动, 学生创新的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 作为初中三年级数学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去收集丰富的资料, 这样才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 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创新的体验。这种交流是多向性的群体交流, 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 笔者通过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成果,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 达到生生交流、师生交往, 教学互动、互促, 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篇5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初中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39-01

一、利用数学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等。如教学“无理数”时,谈到正方形与“无理数”的由来,讲述古希腊希勃索斯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希勃索斯因此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不可公度量的发现连同著名的芝诺悖论一同被称为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从依靠直觉、经验而转向依靠证明,推动了公理几何学与逻辑学的发展,孕育了微积分的思想萌芽。希勃索斯对无理数发现的惊人事实和人生经历,让学生认识到他是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又增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提问方式、方法

新课标的提问方式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合新课标的提问方法有递进法、消化法、设疑法等。在这里介绍设疑法,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自觉无疑,而实质有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探讨教材,可收到较好效果。

三、注重实践活动

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充分展示才能;又能促进学生间合作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北师大实验教材《展开与折叠》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学具中的平面图形折叠成几何体,然后观察讨论所折叠的图形的形状(柱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涌跃得出结论:上下两个面是互相平行的平面,上下两个多边形的边数相同,侧面都是长方形等,所回答的问题比较准确,同学间能互相补充、完善;再让学生先想象将柱体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再动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结论比较,最后回想操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让学生总结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开图。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

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形形色色的教育产品,如多媒体技术等。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直观形象的图片更感兴趣,学生对多媒体上课很感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许多学生学习几何有难度,总是无法想象那些空间。传统几何教学的教具运用不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多媒体可使几何概念“活”起来。在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动态的位置关系,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一目了然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相离<=>RR = d 、相交<=>d

五、开展合作小组活动

开展合作小组活动能够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能在与他人交流和解决问题中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交流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按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深化、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我组织了课外活动小组,按学生居住地分组,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带领同学完成课外作业。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到鲜花店调查鲜花的价格,并设计统计图表。组长提出问题,成员交流解决办法,并作点评。组织成员完成开放题,学习“一元一次应用题”时,出一道家庭作业:一项工作,甲单独完成需4天,乙单独完成需6天,…?接下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组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每人提一个问题并进行解答。把同学们想到的写下来,比一比哪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更新颖。

提高数学质量就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要致力于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做到:每节课有明确的教学方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每节课让学生有实在的认知收获。

参考文献:

[1] 万 福,丁建福.教育观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0.

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创新教育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激发学生潜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 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 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进行探索和研究, 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 教学要创新, 教学思维要创新, 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 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 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 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 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 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 动手和动脑相结合, 释放学生时间, 拓延学习空间等。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 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 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 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 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 能激发认知需求, 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 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 内在联系的交叉点, 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 (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 , 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 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强化好奇心,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 不要动辄训斥, 轻易否定, 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要采取多种方法,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三、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 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 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 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 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 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 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 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 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 使得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 能化抽象为具体, 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 轻松巩固已学知识, 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 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作为教师, 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浅议初中数学创新教育 篇8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带动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先要亲身实践, 才能以身作则, 给学生带来好的榜样。首先, 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 以往旧的教学思路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思想的转变一定要体现在教学的方式上, 大胆改变教学方式, 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1.教师的创新精神很重要

想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身就应该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样才能大胆地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把学生从固步自封般的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教育思想的端正, 才能改革已经稍显落后的那些旧的教学方法, 推陈出新, 才能很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技能, 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能极大地鼓励学生。所以更应该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掌握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 并活灵活现地带动学生, 并在教学中,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

2.营造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迫切需要教师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 并在这个互动中, 双方都能够有所收获。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 教师要时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用心做好课前准备, 并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 使学生在整堂课的最一开始, 就能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当然教师也要做好重点和次要内容的划分, 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题, 使得学生把握课堂重点。

二、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推动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 才敢于迎接探索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方法, 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心理调适的重要性

能够在课堂的最初抓住学生的眼球便成功了一半, 所以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新课的导入。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我们可以首先引入如下的故事:古时候, 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 他发明了国际象棋, 献给了国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1格放1粒米, 第2格放2粒米, 第3格放4粒米, 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第64格。”让学生来算到底国王该给大臣多少米, 带着这个问题, 引入乘方的知识,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2.善于利用数学图和形的相互结合

数学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拥有大量的几何图形, 而在生活中几何图形也是无处不在。

它们就是利用了数学的原理产生的几何图形的组合体, 审美价值很高。比如说, 矩形图形是个很美的图形, 长和宽按照黄金比例组合分割。在上课的过程中, 利用几何图形中的线条和图案, 让学生感知几何图形的美。现代的房屋装修多是利用了几何图案, 那么几何图形运用到美术的创作中也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让学生积极地探讨, 生活中关于几何的图形的运用,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良好的思维习惯才是创新能力的根本

创新能力能够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便是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思维。这种思维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是在后天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的, 并且还需要多多地实践才能维持下去。每一个数学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的养成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 能够指导学生树立好的教育观, 更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数学是融合了观察和实验、推断和计算等多种活动的综合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并且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 尝试用不同的知识和办法去解决问题。

摘要: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新课改后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便能迎合未来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荟.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01) .

初中数学教学之创新教育 篇9

经过几年的课改课程教学, 我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下面是我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

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考, 而思考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提出示问题, 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兴趣而学, 而思考, 并提出质疑, 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学习失去信心, 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考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 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但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出示结论, 而是重点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成功的希望。

初中数学创新精神教育的探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精神,教学方法,运用研究

毫无疑问, 数学是初中教育体系中最需要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的学科.数学的严谨性, 决定了其知识脉络的严密性, 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必须要运用灵活的思维进行思考, 并在既定逻辑思维下, 进行个人的体验和创新;否则, 初中学生很有可能会局限于机械的公式套用, 没有真正地了解数学知识和思维的本质.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进行创新精神教育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独创性, 才能从普遍规律中找到自己的独特的看法, 并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创新精神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不“墨守成规”, 追求“标新立异”, 能突破固有的解题模式, 寻求最优解法.这在素质教育观下, 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开发过程, 是学生建构自身思维体系的过程.在素质教育观下,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意义重大的.

(1) 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需要.初中数学教育属于数学基础教育, 是学生树立数学观, 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 提高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学习数学应该必备的基本素养, 对学生未来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进行创新精神教育, 发展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2) 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总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 在信息时代, 教育也同样面临调整和改革, 这也是进行新课改的基本动因之一.而信息的更新和发展, 意味着社会发生新的变化, 就会对人的思维能力, 特别是思维的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是无法充分接收和消化各种社会信息的, 只有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才能在各种信息中找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消化和改造.教育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 必然也要面向信息化, 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无疑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3) 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观下,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 有一定的变化.素质教育的目的, 不是培养学生的“得分”能力, 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特别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数学思想上又表现为思维独创性, 这是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都有直接的关系, 是学生思想得到升华的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精神和思维独创性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创新精神教育在数学中的具体表现

创新精神, 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具有实用性的数学思想和理念, 是教师各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支撑点, 它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内涵, 也可以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下面是初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两个例子.

1. 不算分母算分子

分数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在学习数学问题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初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往往是根据既有的经验进行解题, 这无可厚非, 但是从发展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 教师可以从思维独创性的角度出发, 通过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找到更合理的解题途径,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比较的大小.”一般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会进行通分, 变异分母为同分母再比较大小, 但本题的最小公分母是11×15×29×89=425865, 因数字大, 计算有困难.如果学生继续按此思路进行解题, 那将是一项庞大的计算工程, 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通分, 但是要从“分子”着手, 可知其公分子为96.其解题思路具体如下:

∵分母越小绝对值越大, 值越小,

很明显, 通过这样的思维变位, 解题效果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这会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 对一般的熟悉的数学问题进行其他方面的思考, 发展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

2. 不变已知变结论

从已知条件入手, 进行解题思考, 这是常规的解题步骤和思路.但是, 数学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尽管数学的规律和公式是既定的.所以, 对初中学生而言, 他们面对的数学问题也可能出现“特殊”情况, 需要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灵活的处理, 即便是面对可以用常规方法解决的问题, 从解题效率和个人创新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 也应该考虑多渠道的解题方式.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所必须要注意引导的.

三、结束语

上一篇:术前管理下一篇:大豆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