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两极分化

2024-08-06

成绩两极分化(精选十篇)

成绩两极分化 篇1

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初入小学时他们在学习方面几乎没有差别, 但在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之后, 学生的成绩就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方面的原因

第一,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不当。有些教师对性格调皮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帮助, 对一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么简单粗暴地批评, 要么放任自流, 有时还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些学生, 从而挫伤这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 教师业务水平不高。一些教师学历不达标, 在农村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 一些偏远学校教师严重缺失, 小学低年级往往是一些年龄较大, 身体不好的老教师担任教学, 或一个教师包班教学。教师文化水平有限, 再加上平时不注重钻研业务, 教学方法陈旧, 仍采用“满堂灌”的落后教学模式, 讲课枯燥无味, 缺乏趣味性, 教学手段简单生硬, 使一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加上个别教师缺乏耐心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学生方面的原因

第一, 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 有些学生自我管束的能力较差, 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还没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加之自身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玩, 课下又没有进行一定的复习与巩固, 对于一些学习内容学得快也忘得快, 久而久之便前面学着后边忘着。结果成绩往往不够理想。

第二, 缺乏学习兴趣,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消除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做法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 要真心实意地爱每一个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了解每一个学生, 尽量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教学中, 教师要用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心去积极地引导每一个学生, 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要多鼓励, 细心捕捉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 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挖苦、讽刺学生。让我们记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一, 加强学习。 (1) 理论学习。认真研读各科《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各科的总目标和各年级的阶段目标,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认真学习各种课改资料及有关文件。从中领悟课改的实质, 明确课改的一些关键环节和好的做法, 及时了解课改的动向和要求。转变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 (2)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老师们和一些课改先进的兄弟学校进行相互的观摩、交流和学习。让老师们真正地长见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真思考自己的课改。 (3) 学习教材。教师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认真地研读教材, 熟悉本套教材的编排体系, 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使用教材时才能有一种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的感觉, 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有选择性地运用好教材,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课前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 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课上我们要充分展示教学技能, 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课堂上不但抓好双基的落实, 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课后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第二, 加强教研。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虚。所以一定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 (1) 校内教研: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教研、不同学科之间的教研。 (2) 积极参加市、县级的一些教研活动。

第三,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俗话说:“亲其师, 而后信其道”, 所以我们应博览群书, 接受一些新知识, 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而对新课程, 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 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新技术、新方法, 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 更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 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 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 逻辑思维不强, 所以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直观形象地教学, 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3. 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第一, 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关系。很多家长认为, 把孩子送进学校, 教育学生就完全是老师的事, 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 他们完全依赖教师在学校的教导。但是教师每周每个班就几节课, 难免有疏漏, 如果孩子所学的课程能得到家长的密切配合, 必然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要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在与家长沟通时, 注意交谈的方式和用语, 切不可过于严厉或谴责, 我们要让家长明白彼此是平等的关系, 都是能够而且应该督促孩子学习的。

第二, 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可以电话交流、定期家访、家长来校, 对于工作繁忙无法与教师交谈的家长, 我们也应尽量找时间、找机会, 或以书信形式进行交流等。但如果采用电话交流, 第一个电话一定要是褒义的, 否则家长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每次老师打电话来, 都是孩子在学校做错了什么事, 老师找来了。如果教师和家长在时间上都很方便, 可以面对面谈论, 那样更有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 也有利于教师对孩子在家复习状况的掌握。有了这份了解, 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共同协商出一个更好的方法促进孩子的学习。

第三, 学校可举行“学校开放日”, 增加学校的透明度, 让家长多来学校观看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 尽量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 使家长们了解学校的日常操作, 减少家校之间的隔阂, 以增进了解。

多给学生鼓励, 尤其是学困生, 消除他们语言学习上的紧张感、焦虑感和沮丧感, 正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学生也都千差万别, 即使同是后进生, 也各有各的特点,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因材施教, 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从而逐渐消除两极分化。

成绩两极分化 篇2

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让好的更好,差的提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1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意义教育,通过课本中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

2尊重爱护学困生,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教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他们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学内容从易到难,降低坡度,起点低,复习回顾多,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形成良性循环。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积习难改,写字不规范,作业潦草马虎,演算习题粗心大意,在课堂上做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小动作,经常迟到,破坏课堂纪律,不讲礼貌,说谎,欺负同学,在生活中惰性大,懒于思考,意志薄弱,信心不足……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首先要和家长保持联系,对其不良习惯及时纠正;同时要加强监督,给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教育作用,指导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向榜样学习,进而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

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质量观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他们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都将会内化为学困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

7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学困生本身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所以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把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给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课外要及时给他们补课,重点是一些基础知识。基础的知识必须要掌握,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题目,可选择性地给予讲解,不要求全部掌握。

成绩两极分化 篇3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对初中学生来说, 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 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学生上课很难集中精力去听课, 作业肯定做不好, 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

抽样调查表明, 在284名被调查的学生中, 对数学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占49%, 其中原来有兴趣, 后来兴趣减退的有118人, 占42%.

2.意志薄弱和缺乏自信心是造成分化的性格因素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 教师辅导减少, 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 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 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 意志不够坚强, 在学习中,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知识出现了断层现象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 初中教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内容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 就出现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 又没有查漏补缺, 及时衔接, 就导致了知识的断层, 长此以往, 学生所学知识形不成完整的系统和网络, 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 导致学习成绩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教学学习的要求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成绩分化最明显的阶段, 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明显比小学要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慢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要受到影响.

初中生学习的自主性差, 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作业了事, 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往往偏重于对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 不会比较, 不善归纳, 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 尚未从小学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 无法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以致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 最终逐步导致了分化.

5.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下列情况.

(1) 课堂教学中, 教师面对几十个知识水平和个性存在着差异的学生, 常常发出同一个指令, 很少考虑到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情况, 这种划一的要求, 必然导致分化的产生.

(2) "一言堂""满堂灌"仍是一些教师习惯的教法,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况.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没有及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不注意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 进而产生分化.

(3) 作业布置过多或偏少, 学生作业抄袭现象严重, 作业效率极低.

二、消解学习成绩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

(2)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教学的魅力, 创造情境是指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 又提倡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 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 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 其教学效果是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不可比拟的.

(3) 重视情感和理想教育, 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教师如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就会赢的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 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教师的赞扬就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 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此外, 还有许多方法, 比如发挥区位数学的作用,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 等等, 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意志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 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对其智能的发展是有强化和推动作用的.教学中, 用榜样的生动范例教育学生, 对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意志有较好的作用.例如讲华罗庚、陈景润等我国著名数学家的事迹及成才的故事, 指出他们之所以能登上数学的高峰, 是因为他们具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 从而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可贵品质,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 勤奋而顽强地学习,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克服困难的机会, 并积极启发诱导,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思想不稳定, 兴趣容易转移, 上课容易分心, 在课堂上, 教师可不断以目光、表情、手势以及声音的变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顿来警示他们, 使其感到老师始终在关注着自己, 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对部分依赖性强、不爱动脑筋、爱抄作业的学生, 教师要教育他们认识到做作业的好处和抄作业的害处, 教育他们要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养成良好的自控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后, 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样, 学生从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感, 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与此相反, 如果学习总是失败, 就会丧失信心, 就会产生失败感,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讨论和测试的机会, 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 认识到自己的力量, 增强自信心.

3.分解教学难度, 调整教学进度

现在我们所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可能标准实验教材, 和原教材相比, 增加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内容, 提高了灵活度, 学生学起来感到有点困难, 我们在进行教学时, 要分解教学难度,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尝试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4.加强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针对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教学学习的问题,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 培养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一方面,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 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5.改革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立体意识

(1)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绝不能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题的活动, 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使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参与, 大胆实践, 在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 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2) 数学探究性学习, 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师, 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营造探究的氛围, 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

(3) 掌握反馈信息, 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意掌握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措施, 弥补缺陷, 以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初二学生成绩分化的原因 篇4

⑵知识面要尽量宽阔。要有大量的课外学习、大量的生活实践作为“背景”。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知识积累,为孩子创造课外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环境和条件。

⑶关注学习成绩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强调学生的成绩分数,而要看成绩是如何得来的。是靠死记硬背,还是明白了道理?是独立思考,还是仅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维”取胜,还是“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参与的程度。

培养孩子细致、扎实、严谨、高效的学习习惯。指导并严格督促孩子全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是聪明的学生,越要注意学习的计划性,思维的逻辑性,书写的条理性。培养他们经常反思的习惯。对聪明但容易骄傲、贪玩好耍的学生,尤其不要过多的夸奖,应让他感觉到刻苦学习,取得好的成绩是自己的本分,本就应该这样。

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生理上的变化,坦然地迎接挑战。尽管学校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和引导,但来自家庭、来自亲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父母要及时地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性心理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对出现青春期生理不适的学生,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从而解除孩子心里的包袱,专心学习。

尽量保持家庭的和谐、稳定,尽量不改变生活状态。如:不发生父母离异、父母不长期远离孩子、不让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如果非改变生活状态不可,也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与孩子沟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欢的家长的共同特征就是“居高临下”。因此,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平等,以营造和睦的亲子氛围。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教育孩子,宜采取疏导而不是堵塞的方法。“堵”必定会有疏漏,而且会使孩子的心事越积越多,还可能使孩子走向极端。

成绩两极分化 篇5

一、优选体育专业考生的苗子是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对我们体育专业考生的选苗问题很具有借鉴意义。苗子的先天素质条件、苗子的潜在发展能力等都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并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地去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这是对体育专业考生本人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学校体育工作负责的表现,更是使得考生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体育专业考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走向成功的最基本保障

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内涵,它是内在的、无形的。但它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体育专业考生的思想在一些旧观念、旧传统说法的影响下,加上个别思想道德品质差的考生给人们以实实在在的坏形象和不良影响,就有可能使自己的道德素质滑坡。所以,考生要提高自己的抵制力,提高自己鉴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取他人之精华,去他人之糟粕,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端正自己的思想作风,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德,以从严的要求作为做事的起点,以务实的作风作为做事的过程,以最终的成功作为奋斗目标。而作为体育专业考生的教练,时刻要洞察考生的一言一行,时常与考生交流思想,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观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切,发现问题并及时果断处理好,以便考生以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健康、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三、正常而系統的体育专业训练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体育专业考生要想顺利进入高一级院校,必须经过两次国家级的考试,即:体育专业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而要想在体育专业考试中考出好的专业成绩,必须经过正常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因为体育专业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搞突击,搞快速反应,即便搞了也是收效甚微。诸如:速度、耐力、力量和柔韧等方面的专项素质也只有分阶段、有计划并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项训练,方可达到预期的目标。加上体育专业考试对体育专业考生而言是过关斩将的第一关,专业成绩的好坏是对体育专业考生的第一次挑战。故正常而系统的体育专业训练不但直接关系到体育考生专业成绩的好坏,更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必要手段。

四、文化成绩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最终决定因素

在第三点中已经提及到体育专业的考试是对体育专业考生实实在在的第一次挑战的问题。而文化成绩的考试(即高考)是对他们的第二次挑战,也是最终决定考生命运的考试,对他们能否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深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即使体育专业考生的专业成绩出类拔萃,遥遥领先,而文化成绩达不到体育院校的文考要求,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体育专业考生是高考考生中的特殊群体,其中有一点特殊就是要经过两次国家级考试的筛选,而且必须在两次考试中都要达到一定的考试要求,才有可能圆自己的大学梦。所以,对体育专业考生而言,无论其他条件(包括专业成绩)多么优越,在当今的高考制度下,对他们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文化知识。

五、体育专业与文化知识协调发展是体育专业考生走向成功的唯一选择

体育专业考生面临的任务来自两个方面,即体育专业与文化知识两个方面。通过以上三、四大点的阐述容易发现:怎样做到体育专业的训练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相互干扰,不顾此失彼,顺利通过两次的决定性考试,这才是诸位体育专业考生最需要明确的问题。体育专业成绩再好,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也只能望洋兴叹;反之,文化成绩达到要求,体育专业成绩又不上线,同样不能如愿。所以如何平衡协调发展体育专业考生的体育专业和文化,也只有平衡协调发展好体育专业考生的体育专业与文化,达到两条分数线的要求,体育专业的考生们才能如愿以偿。

综观以上五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也只有真正认识到以上五点各自相对独立条件下的意义,以及合理处理好五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国家高一级体育院校招收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新生。

成绩两极分化 篇6

“两极分化”形成的原因

1.科目增多。小学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教学内容少。初中科目成倍增长,难度大。初中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英语内容增多。增加了生物、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由常识科目变为独立科目。

2.中小学知识衔接不当。初中与小学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学科设置不同,初中任课教师人数增多,教师学科之间联系不如小学,初中教学方法增多、学习方法不同使部分学生知识衔接不好,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学习环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精神压力过大。初中各科知识与小学知识有密切联系,讲授初中知识常常需要小学基础知识,小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难理解初中的新知识,教师讲课缺乏对小学基础知识的联系,又不能采取补救措施,教学难度增大,学生理解不透,造成学习成绩滑坡。

3.初中教学班额大,而城镇中学班额过大,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师讲课量大,批改量大,辅导量大。

4.厌学。学生对于学习内容难于理解,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成绩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

对策

1.教学管理———一以贯之

对初一新生要强化管理,各科均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各科教师根据教学标准上好第一节课,讲好“绪论”课。讲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学习内容、知识体系、中小学知识的联结点,然后介绍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功能及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出学习本学科的方法及具体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必须学好各科,防止在某一学科出现缺口,以至出现偏科现象。

对于初一新生而言,加强组织教学至关重要,使其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针对初一学生好动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使课有新鲜感,把组织教学贯穿到全课的始终,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向自主、合作、探究过渡,渐进佳境。

加强科际横向联系,及时召开班主任、科任联系会议,准确掌握学生各科学习情况,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确定解决办法,明确主攻方向,制定相应措施。使班主任和科任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使各科教学齐头并进,形成良好的教学态势。

2.教学方法———因势利导

中学教学内容多,容量大,课内练习少,课外作业多,讲课语言注重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初中各科教学应力求精讲精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练习时间。初一开始的进度适当放慢,夯实基础,力争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巩固,要从作业质量入手,精选习题,不要靠布置大量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鉴于初一学生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训练可根据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理解程度灵活安排,注意题型的梯度。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集中,聚合程度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尚属经验型,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故在讲授概念时,应加强直观教学,多举实例说明,在获得感性认识后,再运用相关知识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讲清要领的内涵与外延。

3.学习方法———贵在自学

初中多学科,多教师教,各科特点不同,每位教师教法及对学生要求也不同。所以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各科实际,使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看书,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预习应讲求实效,要熟读精思,抓住重点。教师要下发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边看边思考,或圈点、批注课文,或写简要的读书笔记。

课后复习,看书尤为重要。先复习当日讲的知识内容,进一步掌握定义、法则、公式,熟悉题型,归纳知识点,然后集中精力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开动大脑,主动思考问题,做到听与记结合、听与思结合、听与写结合,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进行推理、判断、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成绩两极分化 篇7

(一 )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我经常有意识的把学困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学具,直观的材料,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抽象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这个知识时,我除了利用多媒体演示外, 还让学生亲自用24个小正方体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找出它们的长、宽、高,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从而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 可见,加强直观教学.

不仅可以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学困生降低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 要缩短两极分化的差异,作为教师,还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让他们完成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很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知识. 这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比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学习.

2. 游戏活动活跃气氛 . 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对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课听不进. 这时,教师应根据高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恰当运用便于操作的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复习计数单位和数位时,为了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我就组织了一个游戏:每12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座位上按从低到高的顺序从右向左贴上数位名称,再为每小组的同学身上贴上计数单位, 让他们为自己身上的计数单位找数位,用这种游戏的方式,解决了数位顺序表中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的区别.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困生也情绪高涨,学得很积极.

3. 加强辅导主动帮助. 进入小学高年级 , 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他们往往会产生悲观失望的自卑感,他们又爱面子当然不会主动去请教. 作为教师要主动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组织班级同学结成互助互学的学习对子,让学习好的学生认识到帮助他人的学习更有利于自己学习知识巩固的道理, 他们才会主动地去帮助学困生学习. 引导他们课前预习. 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 我预先提供给学困生一些学具(圆柱、圆锥、沙子、水等),让他们玩玩,在玩中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找一些特征,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的“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这个概念. 这样在课中他们不仅能跟上其他同学步伐, 甚至还能回答一些也许其他同学还不明白的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 )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1. 课堂上专心听 , 多提问 , 敢发言.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最重要窗口. 教师在教学时要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的产生“是什么? ”“为什么? ”的定向反射. 要针对学困生不善于积极思考,思维片面性、单向的特点,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可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来训练他们,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而“学困生”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讲课的重要作用,听课时精力分散,效率低下.

2. 解题时想方法 ,说思路 ,谈感受. 教师要经常让学困生说解题思路,说思维方法,经常引导他们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 完整地说出解题思路. 即使有时一点也说不上来,也要鼓励他们多想想,教师要引导他们说,不要怕耗时间,同时,更要让他们与同伴进行交流,说解题思路,交流学习方法,谈谈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为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学习比教师的教学更具有互补性,更有助于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内化.

3. 课后练习低起点 ,练基础 ,重反复. 数学作业与练习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学困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为了使他们有能力与信心完成作业,在布置作业时,首先要注意难易程度. 对学困生要适当降低作业的要求、让他们只要完成基础性的习题.例如,在学习“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的应用题时,有关“一倍量”已知与“一倍量”未知的解题方法,很多学困生计算方法用错,为了避免这些错误,我要求他们每天练两道,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效果不错. 培养学困生及时复习、科学记忆:先复习,后作业的良好习惯.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 创造机会 ,积极参与.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或类似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 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

2. 课堂巡视 , 当堂解决. 课堂教学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用课堂巡视的方法解决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加强课堂巡视,弥补班级授课不足,帮助学困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 巡视中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表扬,以培养他们的信心. 课堂巡视可以在学生看书时,做尝试练习时,课堂板演时,做巩固练习时,做作业时,对学困生的共同犯的错误,可以在黑板上板演解决,对学困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一对一地解决,要力争把学困生的困难,当堂解决一部分,以免越积越多.

成绩两极分化 篇8

关键词:混沌学,递归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一、引言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在分析其成因时, 我们往往侧重于学生, “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 等往往是我们告知家长的老生常谈。 但是细细想来, 这些情况只是后来才突出表现出来的, 学生在刚刚踏入学校大门时, 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多少质的差别。 那么, 几乎同样的起点为什么最后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呢?

笔者认为, 混沌学关于递归性影响的阐述对理解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有重要启示。

二、混沌学

混沌学诞生于数学和物理学研究领域, 它以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简单性与复杂性, 规律性和随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而将人们的日常经验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 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确定的、遵循着基本物理法则的世界, 同时又是一个无序的、复杂的、不可预知的世界”[1]P4。 近几十年来, 随着混沌学的发展, 它的相关理论日趋成熟, 并迅速被利用到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各个领域。

递归性指的是, 系统的输出或变化的结果影响系统的输入, 从而改变系统的运作, 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 负反馈和正反馈是递归性影响中的两个对立面, 负反馈使系统趋于稳定, 而正反馈使得系统趋向混沌无序, 从而使整个系统向着一个新的秩序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为过程[2], 因此, 混沌学中的递归性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递归性

现在, 我们把学生个体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行为过程, 成绩好或成绩差则是这个系统在各个内在和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可能达到的两个不同的秩序。

正如前面所述, 学生在刚刚走进课堂开始, 他们的学业时基本处于相似的一个状态, 各个系统的起始状态和起始行为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然而,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各个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初始细微的差异开始只是导致系统行为的细微差别, 因而各个系统最初变化达到的秩序也基本相同。 然而, 由于复杂系统的递归性特征, 作为系统行为的一个结果, 这些具有细微差别的秩序反过来又影响到内外因素作用于这些系统的方式。 在这样的递归循环中, 本来细小的差异开始不断地被放大, 使得各个系统在后来的行为过程中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 例如, 开始考90分的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掌握存在较大的缺陷, 再加上这样的分数给心理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等因素, 会进一步影响其后续的学习, 使得这些不利因素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增大, 而不利因素的每一次增大又对进一步的后续学习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进入一个不良的递归循环, 初始的细微差异被不断地放大, 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 各个系统会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 最后, 我们会发现, 班级出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两极分化。

四、应对方法

混沌学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理论对我们应对这种分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根据正反馈和负反馈对系统行为的不同作用, 我们认为应当采取一些方法应对成绩分化:

(一) 注意初始差异。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我们必须给予初始差异以足够的重视。 学生学习初期出现的差异往往是细微而不容易被察觉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观察入微, 及时发现这些差异, 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要知道, 这些“毫厘”之差可能最终会导致“千里”之失。

(二) 正确地利用正反馈与负反馈原理, 促进落后, 保持先进。 负反馈使系统趋于稳定, 而正反馈可以使得向着一个新的秩序发展。 因此, 当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时, 我们就需要利用负反馈抵消或抑制各种不良因素对这种良好状态的消极影响, 使良好的状态具有可持续性。 相反, 对于进入不良学习状态的学生, 必须利用各种积极的因素对这个不良状态加以正反馈, 打破维持不良状态的平衡, 引导学生向着良好的学习状态发展。

(三) 注意兼顾正反馈与负反馈, 合理地结合使用两者。 学生从不良的学习状态发展到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我们不能机械地一味地利用正反馈或者负反馈, 要根据具体情况, 巧妙地结合利用它们, 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利用正反馈使学生摆脱不良的学习状态的过程中, 会遇到学生学习状态摇摆不定的情况, 这时我们一方面要及时利用负反馈稳定已经达到的较好的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当这种较好的状态趋于稳定时, 就要及时地利用正反馈, 使得它向更好的状态发展, 这样才能让学生最终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结语

诞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混沌理论对于所有人类科学来说具有普适性, 其中的递归性理论为解释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而正反馈和负反馈理论为解决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扎奥丁·萨德尔, 艾沃纳·艾布拉姆斯.孙文龙, 译.视读混沌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7.

成绩两极分化 篇9

一、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产生的原因

1.数学学习天赋的差异

我们在承认一个人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人的学习天赋是有差别的。 有些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很强,容易较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反之,数理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就较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学习效果。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随着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

2.学习态度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换言之,也就是学习自觉性都比较强,总是勇于克服困难,善于约束自己。 相反,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究其原因是意志薄弱,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从而成绩不理想。

3.家长重视程度的差异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 在班级中,家长能配合老师对孩子因势利导,加强管理,能针对孩子学习、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及时、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往往处于班级学生前列。 相反,家长对其学习不重视,甚至置之不理的学生,他们的成绩总是和班级平均成绩相差较大。

4.教师综合素质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与个人修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 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他们往往能做到抓两头,促中间,班级学生成绩一般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教学责任心强的教师,他们不会放弃对学困生的教育,持之以恒,总会有收获。 个人修养高的教师,他们既富有爱心,又富有耐心,他们使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困生在学习上也会比较努力,成绩自然也不会很差。

二、缩小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对策

1.加强思维训练和学习的指导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 从低年级教学开始就应该加强对其抽象逻辑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培养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

2.及时帮助,端正学习态度

教育实践表明,有些学生不良学习态度的产生和形成,往往是由于他们学习中因多次失败和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积累的结果。当他们受挫时,往往又得不到必要的鼓励、指点。这样日复一日在他们心理上形成了消极的情绪反应,使得他们不爱学、不愿学。 要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和家长必须改变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 当他们学习上受挫,考试成绩不佳时,要帮助他们找出学习失败的原因, 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当他们掉队时,要及时找他们谈心,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他们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家校互动,双管齐下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适合的、或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则可以使一个健康的孩子走向深渊。 教师平时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共同商讨解决学困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办法,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做好辅弱转差工作,切实帮助孩子走出学习困境,减少学习中的分化现象。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1) 提高师德修养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尤其是小学生,他喜欢哪位老师,就会对哪位老师所任学科也感兴趣, 学习就更加积极主动。 因此,教师如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忠告和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 2) 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要提高教学成绩, 必须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一是要多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要具备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是要多研究教学,这也是最关键的。 四是要积极参加培训活动, 并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以提升专业素养。

( 3) 提高教学水平

成绩两极分化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07-0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学思考问题方式被社会更加看重。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对于义务教育的改革也起到了推进作用,课堂改革带来的进步和变化效果显著。初中数学作为连接小学数学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的桥梁,对于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养成、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较高要求。初中学生对于刚从小学阶段过渡的课程安排较为紧张、数学内容难度加大、学习方式更为自主和灵活、数学学习重在思维模式等方面不适应,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对数学学习逐渐失去兴趣,面对数学难题又缺乏意志力去解决,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数学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从而数学成绩一步步下滑;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小学数学基础打得牢,自学能力较强,独立思考能力较强,面对逐渐加大的阶梯状数学的难度激发了学习兴趣,他们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及时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得成就感,数学成绩会逐步稳中上升。因此,在这个数学学习的转折阶段,时常会出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

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这给教育工作者开展日常教学和统一授课带来了很大难度和不便。初中数学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及时寻找问题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缓解成绩下滑,妥善、合理地解决成绩分化严重的现象。

一、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

众所周知,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发现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解决,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

1、数学基础不一致,学生产生自卑情绪

初中数学的学习并不是零基础的,需要用到部分小学知识作为基础,很多学生的小学基础不牢,对于初中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理解,而部分学生的小学学习基础较好,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对于心理脆弱的初中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刺激,可能面对数学学习时,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情绪,影响数学学习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大,有时可能会忽略学生的基础差异和自卑心理,久而久之,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就被别人落在了起跑线上。

2、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不足

据调查显示,学生的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因来源于学习兴趣的差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正逐步形成自己价值观、世界观的初中生,学习过程不应该向小学生那样,主要依靠教师的灌输和家长的管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数学,有兴趣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接触数学难题开阔眼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缺乏自信心,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于这样一部分学生,需要教师在他们获得进步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3、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受挫,意志力不强

不得不承认,的确存在着部分学生,他们很努力的认真学习数学,从不轻易放弃,也主动积极做练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很浓厚,然后他们的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这部分学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过关,但是会因粗心大意而失分,从而成为阻碍他们学习进步的很大的障碍。另一种学生是数学学习能力不足,对数学思维和思想没有理解透彻,从而导致学习受挫。还有一部分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在学习数学时,稍稍碰到难题便放弃,或者从主观思想上已经早早的否定了自己。

4、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观念没有转变

初中阶段开始,数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直观具体思维,而是更加注重抽象逻辑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考能力。并且数学是一门重视学习方法的学科,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而不恰当、不适用的学习方法却只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事倍功半。但是初中生很多已经习惯了小学的上课、练习的简单的学习方式,在初中却并没有及时转变,形成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味停留在听课、练习的灌输式学习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很多初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往往偏重于对课本上定义、公式、定理的记忆,不会比较,不善归纳,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操作系统,没有从小学的机械识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走出来,无法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以致严重影响了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最终逐步导致了分化。

5、教师对学生成绩分化重视不足

初中生的学习自主性差,正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对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学任务以及课堂人数的限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和提高成绩的难度。

二、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应对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任何差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学习成绩是可以提高的。因此,教师应努力寻找适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数学成绩产生两极分化的具体原因,采取不同策略或者结合不同的措施具体解决,从而逐步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质量。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需要教师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及时的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教师在他们获得进步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心理,逐步开导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可以是参加数学比赛、与同学讨论数学题目、阅读数学小故事和动手实践操作等等。兴趣可以成为成绩进步的动力,只要老师善于利用。同时教师还要转变角色,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探究、实验、研讨,在愉快中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铁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看看哪些能够组成三角形,并通过自己组成的三角形探讨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论证该定理。由此可见,动手实践操作不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兴趣,产生创新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的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加强学生的理解性。首先在多媒体上画出一个圆形,并指出其圆心,然后在随意画出一条直线,经过圆心作一条垂直于该条直线的线段,并对其长度进行测量,如果线段的长度小于圆的半径,则说明直线和圆相交,并且有两个交点,教师可以按照这一结论,再任意画出一些直线,和学生一起去探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展现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2、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重塑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分层教学注重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创造各种尝试、探索、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兴趣,了解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争取根据不同成绩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不同任务和难度的习题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从而保证学生的统一学习成绩的提高。

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的学习中,由于难度跨度较大,有各种不同类型题目、各种不同解法,因此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时,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成绩和学习兴趣,采取分别对待的态度。对于那些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应采用难度较小的练习,让他们能够从中收获成功和喜悦,得到鼓励与肯定,重塑自信心。成绩较好的学生应该用一些新题型和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巩固基础、开拓眼界。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学校内部也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水平差异优化分配不同教育习惯的教师,使得教育效率达到最大化。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数学学习上,部分后进生花费了大把的时间和功夫,但是学习效率很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合理。此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掌握共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个性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针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几个环节,教师还应该逐一对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课前预习要自觉,力争自己读懂教师将要讲的东西,并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有条件的话,还应自己翻查资料,攻克难点;上课要积极参与活动,听讲要学会抓重点,笔记要记下关键有用的东西;课后作业要独立完成,遇到疑问要参照、分析课本上的例题和老师讲过的例题,不会做的题目要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后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课后复习要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思考、探索课堂上的难点和疑点。

例如,在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容易忘记几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表格,寻找表格中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正弦、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再根据函数的增减性记住分子的规律,同时利用互余两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加以对比和巩固。这样,只要根据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规律和函数的性质就能够很轻松的记住。最后说明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不需要死记硬背,还可以利用两个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设出三边的长度,也能很容易的直接求出来。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习意志

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欲望。初中阶段开始,数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小学阶段的直观具体思维,而是更加注重抽象逻辑思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考能力。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不能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困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参与过程中品尝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锻炼学习意志。在班级氛围内,在课余时间学习数学时倡导热烈的互相讨论,热烈积极的讨论往往能带出新的思路和解题方式,积极提问的学习态度也能在第一时间解决数学疑惑。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视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掘,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层掌握,用学生之间的思维带动和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数学成绩。

例如,在学习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以实际生活中所见的事物为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性与自主学习性。作业本上每两条横线之间属于平行的关系,并且永远不会出现交点;教室墙面上的每个顶点处的两条直线是垂直的关系,并且夹角为 等等。在学生无法掌握某一知识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加强自身的学习,这是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一种体现。

又如,在进行无理数的教学过程中,无理数是无限小数这一说法是正确的,但是反过来说无限小数是无理数则是不正确的;又如6是36的平方根是正确的,而36的平方根是6则是错误的。对于这些概念无论怎样解释学生都无法理解,那么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解释,即小华的爸爸是一位老师,但是如果说老师就是小华的爸爸就是不正确的。学生听到这个例子马上就会反应过来以上两个概念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效的转换自己的思想,密切联系实际也是增强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反映。

除此之外,教学中穿插数学实验,提倡学生自行实验,自己得出实验结果。老师对于数学的小实验是起引导性作用而不是手把手教,灵活的实验模式有助于锻炼学习意志。学习中尽量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从生活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一些创新的、与众不同的题目或者实验操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为例,第三章中涉及到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和表面展开图,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做一些简单的模型,在模型的展开和空间运动中加强对几何体的空间想象能力。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个性化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过程都与情感密不可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虽然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但是其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一些事物还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以至于数学学习成绩发生变化时,会产生自负、自卑等敏感心理特征。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得到数学教师的“全面关心”,甚至“心灵沟通”。因此,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尽可能关心学生成长,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位置,建立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不仅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而且又能够尊重差异,以至于不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倒。此外,数学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坦诚、尊重、公正的集体文化氛围,形成一种民主、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从而使他们更好的发现自我,树立自强、自信的良好心态,提高其数学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开小灶,课下单独给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辅导,并进行相关题型的训练,并在相关题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如在学习弧长及扇形面积时,学生对基本公式的掌握能力较差,则可以先从圆周率进行讲解,使其明白圆周率是圆周长和直径的比,进而一步步深入,使其能够牢固掌握圆的各个知识点。

6、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85%的教育来自同辈人的影响。《政治思想教育》杂志里面提到在北京市中学生中进行调查,有65%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影响主要来自同学们。既然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影响较大,我们就应该顺应教育的规律,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查漏补缺,让他们共同进步。

例如在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选择对象结对子,以好带差;也可以是教师帮助找对象结对子,让同桌或住址较接近的优秀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同学结成对子。结成对子的同学,要大胆地向对方剖析自我:有哪些缺点,哪些方面需要同学帮助提高和调整。用一个本子记录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记录点滴进步和自我评价,然后请老师、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每月定期组织学生小结,谈进步、寻不足、找差距,自愿向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收获、或是困惑,也可以向同学们征集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同学提高知识,又能挑战自己,同时还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活动,学生之间能融洽相处,而且在学习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呈现出谁也不甘落后,人人争做最棒的竞争态势。这样,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中等的学生大踏步地追赶优秀生,差的学生逐步转化为中等生,所有学生不断地向好的方面转化。

三、小结与反思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育现状出发,立足于数学教学教育的未来发展,结合浙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具体展开讨论了初中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具体包括,学生数学成绩基础的不一致现象、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数学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受挫、学习方法和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教师对学生成绩分化重视不足等方面,并试图从以上方面分别寻找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重塑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个性化辅导;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等等。

通过以上的应对策略,不少成绩落后的学生对数学重拾兴趣和信心,成绩有了明显上升,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抑制。然而减少两极分化、转化数学差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个人素养,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并悉心研究课堂教学,抓好课后辅导,力争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参考文献:

[1] 张义庭.初中二年级学生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0).

[2] 李振莉.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未来英才,2014,(3):29-29.

[3] 李向红,朱世德.初中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改进方法[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8):115-115.

上一篇:出血性胃肠炎下一篇:高校职称评聘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