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2024-08-15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篇1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得以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市场竞争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与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国家在拉动内需和加大投资方面, 相继对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加以实施, 这便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提起高度的重视。我们相信, 未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不良因素势必会不断减少, 而企业内部审计必然能够将各种制约因素所造成的羁绊摆脱, 并且进入全新的一个发展时期。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 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 面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面对经济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内部审计所起到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但是以往传统的内部审计也暴露了一系列弊端, 因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便随之出现了诸多全新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应用手段——计算机审计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得以大普及, 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处理会计数据、核算工资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诸多方面均对电算化加以实行, 并且计算机还在企业的各个领域诸如建设生产、管理经营等得以广泛应用, 这便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大大加强, 极大的冲击着企业的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的标准、对象和内容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中。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 准确程度相对较差且效率相对较低, 而电算化会计在会计信息提供及处理的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上, 展现出了尤为突出的优势。借助于计算机对电算化会计信息内容进行审查, 能够极大的将企业审计工作的速度加快, 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然会成为计算机应用专家, 而以往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势必会被高效而又先进的计算机所代替, 其发展趋势具体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审计档案与审计证据电子化;2、由部分审计工作逐渐向全面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化转变;3、从定期的现场审计向在线定时网络审计转变;4、审计重点由以往的事后静态审计向事前动态审计及事中动态审计转变;5、财务报表单一审计向整个信息系统审计转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计算机的应用将更为深入、普遍和广泛, 势必会对企业审计水平的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措施, 在企业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将逐渐的得以推广。

(二)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风险审计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均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及影响, 所以, 这便更需要企业对风险管理予以密切的关注, 将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 将系统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起来。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指的是在企业管理当局及内部相关管理层风险管理履行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评价及证实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 同时将与之相应的管理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建议所提出的一种活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实现目标与战略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行为及事件所实施的管理。众所周知, 企业随时随地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 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在很大范围内使得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 而企业内部审计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在控制风险与评估风险中能够将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将所存在的风险加以确切的指出, 还应当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 在风险发生前予以有效的防范。

(三)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效益审计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指的是分析和审查独立单位或者独立机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 根据相应的标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将有着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提出, 促使被审计企业能够提高效益, 改善管理。虽然国内外尚且未提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念, 但是企业的审计业务中却有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重要环节, 比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之为经济、效果及效率的审计, 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三E审计”。恢复在审计监督制度的初期, 我国就把经济效益审计放置在尤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健全,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得以不断加剧, 企业在追求竞争优势及赢利方面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当尽快实现财务会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转移, 这样便会使得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大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够高层次且多角度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才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运转。应当明确的是, 在激烈市场竞争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 企业要想得以长足发展, 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将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 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则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这便会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并且更加强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强化效益审计的工作开展。

(四) 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

现阶段, 国内外均纷纷出现诸多企业把部分乃至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委托给相关专业人员或者外部有关单位予以实施, 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加以选择, 使其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有助于企业财务预算开支的节省, 与此同时, 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将优质且高效的内部审计服务切实的提供给企业。因此,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必然会迎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企业当前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所承担着双重角色, 也就是“裁判者”与“参赛者”, 因而无法从源头上将委托代理关系下所构成的道德风险问题与逆向选择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而只有真正的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才能够从根本上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独立性问题解决。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进行选取, 使其切身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当中, 还能够大大的节省企业财务预算开支, 并且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服务, 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 我国已经有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供需市场的存在, 国内外的诸多审计组织也不断的向服务领域拓展, 将内部审计服务提供给企业, 并且有着尤为夏津的审计技术以及较高的审计水平。另外, 国外审计人员与审计组织也开始向我国的经济市场涌进, 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得以加大;其次,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将审计独立性提升, 将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实现。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 企业有着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极有可能间接亦或是直接受到企业管理层的不良影响, 无法真正的具备应有的独立性, 甚至还会共同与管理者欺骗所有者。而企业内部审计当中的外部机构并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关系与企业的管理层, 企业对内部审计外部化加以实施, 有助于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缺陷的克服, 并且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实质上, 均有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化, 能够切实的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 审计企业组织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 同时对审计结果客观的进行报道, 将有效的审计意见提出, 帮助降低雇佣成本、节约财务开支, 进而将最大化价值的目标实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产物便是企业内部审计, 旨在增加组织价值目标、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实现成本降低, 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有助于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及领域的开拓, 从而集中精力对具备战略意义的目标加以追求, 从整体上促进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 现代企业应当切实的立足于自身管理及发展的实际, 紧紧的抓好市场发展的方向, 把好时代发展的脉搏, 并且顺应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以便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 我国企业的管理也得以逐渐加强,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地位也日益凸显。现阶段,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复苏时期, 各个国家均纷纷对一系列措施加以实施, 以对经济发展进行刺激, 这便使得企业审计开始面临全新的调整及发展要求, 并且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及发展的现状。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研究, 旨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探讨[J].老区建设, 2009, 12 (12) :49-51

[2]方利平.浅议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13 (6) :35-37

[3]王芳兰.浅议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5 (9) :34-36

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展望 篇2

摘 要:随着中国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特别是管理风险所带来的压力,必将促使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更加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有理由相信,未来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将逐步减少,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将摆脱各种制约因素的羁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企业审计;发展趋势;企业制度

一、环境、质量和风险管理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应当将目前的重点从目前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延伸到环境审计、质量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方面。

(一)环境审计将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21世纪,环境污染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将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各国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资金解决此类问题,而且企业也将逐步增加环境投入。但企业投入既要考虑成本效益,又要比较投入和税费,还要考虑企业形象。因此,对此类资金运用的效益,企业最高管理当局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人加强审计。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已开始实施这类审计。

(二)质量审计将得到极大发展

企业内部质量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质量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证实、评价,然后提出纠正或改进质量管理行为的建议,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最高管理当局及有关责任中心管理当局的一系列活动。它是从产品或服务质量检查、控制特别是后来的全面质量管理演变而来的。

(三)风险审计将成为内审的重要内容

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对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管理当局履行风险管理方面的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证实、评价,并提出防范、控制管理(经营)风险的建议的一系列活动。管理风险是那些可能对战略和目标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企业随时都会面临各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急剧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由于风险总是和机遇相伴,而管理的自然趋势是乐观而充满机遇的,这就导致了管理当局不会总是充分考虑风险。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它在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内部审计人不仅要指出存在的风险,而且要指出这些风险怎样才能更好地加以管理,这项工作必须在风险产生以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做才更有价值。

二、计算机审计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企业内部审计带来巨大冲击,内部审计的对象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审计手段,因其效率低、准确程度差,很难发现许多利用计算机舞弊等不足都成为严重影响内部审计作用正常发挥的客观原因。相比之下,电算化会计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上,已突显出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也使得运用计算机审计成为一种可能。在未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是计算机专家。经营业务要由系统处理与控制,绝大部分的会计记录要由计算机自动编制。计算机系统是否合法、安全、正确与高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要求,抓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软件开发,选择适合的计算机设备、通讯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所以,内部审计在审计手段上由传统的手工操作逐渐向计算机审计过渡也成为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三、外部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将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目前,在国外己经出现了企业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外部单位或相关的专业人员来实施,即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根据美国内部审计协会统计结果表明,企业选择外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业务的主要原因就是它能为企业节约财务预算开支,而且外部审计人员能够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内部审计服务。那么,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来自外部专业审计机构的冲击,由于以下两个因素,我国也将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

首先,国内外民间审计组织纷纷扩展服务领域,向企业提供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而且审计技术先进。同时,外国一大批民间审计组织和人员涌入中国这一广阔的市场,客观上加大了这种外部化的趋势。

其次,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来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克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的缺陷,而且不论从实质上或是形式上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以为企业节约财务开支、降低雇佣成本,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从而稳定审计质量。

因此,从企业自身需要来讲,内部审计外部化具备实现的基础。对于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完全从企业组织机构中废除掉。内部审计仍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外部化的趋势,可以精简内审机构,通过采用合作内审的办法,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最佳实现途径。其主要优势有:合作内审能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并保持内审的灵活性;合作内审可以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使审计的工作结果更加符合企业的特定情况,使之更具针对性。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篇3

(一)民营家族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的高度合一,先天的原因致使民营家族企业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公司制(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是现代企业的最典型规范的形式,要建立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利益矛盾和控制权的矛盾。

(二)民营家族企业缺少合适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环境

中国民营企业相当数量是家族企业,实施家族式管理。家族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的决策具有高度自主权,对企业资源具有高度支配权,对企业职工具有高度的选择权,对内部分配有高度的调控权。职业经理人流失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业主之间的信任磨合殊非易事,监督成本很高,既有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又有民营业主的干预,职业经理人是否充分授权,是否与民营家族企业成员融合,民营家族企业家普遍因为控制权问题心理十分矛盾,有叶公好龙之嫌。家族企业要走出家族式管理,提升专业化职业化管理水平,能否摆脱家族式经营管理转变为委托-代理关系的现代公司管理是关键问题。

(三)民营家族企业制度长期缺位

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与民营家族当家人的眼光、胆识有相当大的关系,但他们往往是重产品开发、重市场开拓,却忽略了制度的建设。家族企业以保障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当企业发展与家族利益冲突时,企业利益让位于家族利益,制度也丧失了约束机能。民营家族企业制度程度化低是普遍的,缺乏专业化的设计,重要决策往往也是家族成员之间商讨和决定。制度缺乏应有的透明性,在执行各项规章方面造成有才干的非家族成员对企业缺乏认同,对企业制度失望。

(四)民营家族企业的激励制度缺乏持续性

民营业主往往有这样的奢望,引进职业经理人后,企业能很快地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轻视了民营家族企业自身固有问题的复杂性,一旦职业经理人不能很快达到预期效果,则很快地被民营业主解雇。民营企业七匹狼集团以年薪30万至100万元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应聘不足10人,七匹狼老总周少雄分析职业经理人到民营家族企业打工心存疑惑,激励制度的持续性风险较大。

二、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发展

(一)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化蛹为蝶

1.政府应创建一个民营家族企业同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政策平台。经济改革二十多年,民营企业处于一个被歧视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有些行业不准民营企业进入,税收贷款等一系列政策都是影响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顺利进行的客观制度环境。

2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解决控制问题,股东、经管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影响最终表现为对其利益实现程度的影响,由所有者(股东)、董事会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制衡机制解决公司组织中权力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代理矛盾和不对称信息下的不完全契约问题。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利益均衡的条件下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解决两权分离造成的代理人问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权力责任和利益,以维持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从法律上定义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高级经理人之间两种委托代理关系。

3.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职业经理人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中国民营家族企业有其特色,子不愿承父业和传子不传女等原因需要社会创造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提高职业经理人诚信、风险、领导、市场、团队和全球意识的职业素质,提升其战略管理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二)民营家族企业内部审计是大势所趋

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如何保证实现内部审计的实时监督和评价控制风险的服务职能,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要前提。我们结合国内外公司治理的成功案例和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出几点思考:

1.内部审计能否在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应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只有处于恰当的组织地位,才能有效实施运作,才能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民营家族企业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置内部审计委员会,受董事会直接领导,通过股东大会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章程,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报告权限。在工作章程中明确内部审计不受任何的干预和阻挠,独立评价,实施其实时监督职能,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中不承担任何责任,无权行使管理和决策职责。内部审计的权限和工作范围以工作章程的形式加以明确,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应有的专业审慎性和职业道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师道德准则》中明确规定内部审计师在履行任务和职责时必须诚实、客观和勤奋,必须避免参与任何可能与其组织有利害冲突的使其不能客观地履行其职责的活动。内部审计职责要求内部审计师具有应有的专业审慎性和熟悉审计技术并对控制有深刻的认识。内部审计必须慎重使用其在执行职责时所知悉的资料,恪守职业道德不得为个人的私利而滥用机密资料。

3内部审计师的聘用。内部审计是当今最激动人心的和最具挑战性的职业之一,内部审计师是目前很稀缺的人力资源。民营家族企业规模扩大后,组织复杂性的增加,也增加了对控制系统本身进行监督的需要,审计师坚持成本效益最大的原则实时监督内部控制系统,具有一种威慑作用,促使管理层经常改进工作和采取更好的内部管理控制,有利于防范高管人员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针对内部审计师人力资源的匮乏,结合我国的国情,民营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招聘合格的内部审计师有几个途径供参考。首先,公开招聘经验丰富的内部审计师。其次,民营家族企业也可以由内部培养,利用管理经验丰富的家族成员,经过培养审计技能,使之成为内部审计师。再次,从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中聘用称职者。最后,民营家族企业也可以聘用外部独立董事来担任内部审计师。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趋势

企业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已经成为企业家、社会团体的共同认识,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 可以对企业管理起到制约、防护等多方面的作用。当前, 企业在在完善内部管理、加强现代制度建立的同时, 应当注重内部审计工作。这不仅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也应该是我们国家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把内审当作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

国家审计署明确提出,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目标是促进组织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但当前, 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只停留在简单地应付、履行简单的职能, 而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应将目标定位转向管理审计, 应该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 将监督权融入到企业的内审中, 把内部审计当作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服务, 但从长远来看, 企业内部审计是为企业战略发展服务, 随着审计内容的深入、范围的扩大, 企业内审, 必将给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二、内审组织应当具有权威性、独立性

内审机构怎样设置, 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关系到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以及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按照国际惯例, 企业内审机构按其内部隶属关系划分为四种设置情况: (1) 在董事会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之上, 其独立性较强。 (2) 在总经理领导下, 各职能部门之上, 有一定的独立性。 (3) 在总会计师 (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 领导下, 与其他职能部门同级, 独立性较低。 (4) 在财务部门设置内审机构, 几乎没有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应向隶属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环境模式化方向发展, 应该当对集团企业主要负责人负责, 而不应当由各个部门或者是其他人员不正常干预, 企业应该给予内审人员相应的权利。只有做到这些, 企业内部审计才能实现正常运转, 起到应有的审计作用, 才能够正常发挥出企业内审的作用。

三、适当拓宽企业内审的幅度

当前, 我国企业正在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而随着这些先进制度的深入实施、不断推广,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和主要内容都得大幅度增加。这里面, 必须增加的内容, 不仅仅包括企业财务审计, 还在进行必要的经营管理审计、企业效益审计、投资运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固定资产损益审计等多方面内容, 使企业内部审计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 我们加强企业效益审计, 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方面“问诊”, 制订合理的方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人之间的责、权、利, 更好地防范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固定资产损益审计, 则可以更有效的得知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对固定资产进行更加合理的规范使用。总之, 企业内审的范围, 绝不仅仅只是财务审计, 而应该放远视线, 适当拓宽范围。

四、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

当前, 随着信息化、电算化财务管理的普及, 传统的审计方式应该进行转变。首先, 应该将企业内部审计的关口进行前移, 应当由“秋后找问题”的传统审计方式转向前期的预防、规范, 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引导企业在平时就养成合理的运营习惯。同时, 对企业效益的审计, 也不应该单纯只看当前, 而应当通过分析, 总结得出企业运营效益的过去、未来, 帮助企业确定合理的发展方向,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二, 在审计技术上, 也应该大力更新。当前, 要重点开发出适合本企业、本部门的相关审计软件, 要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利用计算机审计”转变, 真正、有效地利用审计数据, 得出正确的审计内容。要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技术, 以此为依托, 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效能, 降低企业运营风险。第三, 在审计手段方面, 也应该由传统的报表、查账以及看凭证等方面, 向新的技术分析、评价等方面转变, 正确合理地运用数学、经济学、法律学以及计算机学等方面的知识, 用这些综合知识来辅助审计、丰富审计手段, 从而达到为企业发展服务、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五、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现代企业制度下, 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 这给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相关人员不仅要对财务管理非常了解, 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 因此加强审计人员培训迫在眉睫。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 才能使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处于工作前沿, 能够审计出相关漏洞和风险, 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另外, 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 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 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

2003年5月, 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2003年6月1日,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订的实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开始实施, 它们的颁布与实施行使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来看, 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通行准则, 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 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条例和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业、部门内审规章制度, 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使企业内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周红军《现行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9期

[2]杨瑾瑜《浅议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工业审计与会计2010年第4期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篇5

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正在纵深推进,建立健全公司治理已成为银行业有效控制风险、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作为银行内部重要的控制管理环节,内部审计在银行内部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因而成为现代银行业公司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巴塞尔委员会即认为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对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必不可少,并在一系列文件中对完善银行业内部审计作出了规定。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对银行完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提高公司治理及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及最新发展

从上世纪初以来,内部审计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内部审计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再到管理审计和风险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发展和演进。发展到现在,内部审计内涵已得到极大的丰富。现代意义上的内部审计已是一个涵盖监督、评价、咨询和服务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控制管理体系。

为促进内部审计在增强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于2001年8月发布了《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对银行业内部审计的定义、目标和任务、原则、运作以及监管当局与银行内部审计的关系等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明确指出,银行业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公正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和广泛性原则。银行业内部审计的范围除银行评价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开展财务审计的工作逐渐被外部审计承担,遵循法律和监管要求逐步由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外,其他包括检查和评价内控体系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审查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和电子银行业务;审查妥善保管资产的措施;审查与预期风险相关的银行资本评估系统;评价业务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测试各种交易及其内控程序的运行情况;审查应合规要求和政策程序执行要求而建立的各项制度;监测向监管当局提交报告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执行特别调查等。

二、健全银行业内部审计需要协调的关系

现代内部审计具有特定的理念、原则、特点和方法,其融入银行内部管理体系将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内外部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助于增强银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性和有效性。

(一)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控制和监督的范畴,但由于其目标定位于银行价值最大化,其职责更是属于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内部审计就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完善的公司治理也为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明确指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和独立的外部审计)是良好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它能促进银行管理层与银行监管当局之间形成高效协作的工作关系”,该文件中关于银行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建立清晰有效的内部审计报告机制、建立垂直独立的审计体系以及加强对经营管理层监督等规定,本身也属于公司治理的内容。[!--empirenews.page--]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部审计的两项重要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包括目标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个人客观性以及独立考评等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内审部门能够不受任何干涉地履行职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独立不是孤立,更不是置身事外,而是要与树立审计权威有机结合起来,唯此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树立审计权威要求银行明确内部审计的地位,赋予内审部门相应的职权。一般来看,既然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银行价值最大化,内审部门可以通过首席审计官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目前,美国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以及国内上市商业银行均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领导和组织全行的审计工作,以此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有机结合。

(三)风险审计与合规审计

如前所述,现代内部审计特别强调风险审计的理念,要求内部审计关注组织风险控制状况,帮助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促进改进风险管理体系,进而满足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信息交流、监督制约等多方面的要求。但应当指出的是,引入风险审计理念并不等于放弃合规审计,关注合规控制仍然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对于银行业显得更为重要。实践中,合规控制问题的确常常是银行业风险的根源,实践中许多银行风险和损失都直接是违规操作造成的。如在巴林银行事件中,表面上巴林银行是因期货市场走势的非预期变化(市场风险)而发生了巨额亏损,但事实上,期货交易主管里森非法累积巨额日经指数期货敞口、擅自开设结算账户以及伪造客户交易掩盖期货交易的巨额亏损则是英国这家老牌银行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合规控制也应当是银行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对象。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

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本质上都是银行内部控制质量的评价方法,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使用控制资源十分重要。巴塞尔委员会《银行内部审计及监管当局与内外审的关系》指出,有效的内部审计是银行监管当局有价值的内控质量信息来源;监管当局应当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应定期同银行内审部门共同讨论识别风险的领域、已采用的措施等问题;内部审计人员离开审计岗位时,银行管理层应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监管当局,监管当局要与审计部门负责人座谈。除巴塞尔委员会外,许多国家也对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规定。如:美国监管当局规定,监管人员有权对银行内审部门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人员应评价内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范围;德国联邦银行监管局规定,银行应至少每年一次向监管部门报告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发现的重大缺陷更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五)内部审计的自查与外包

尽管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方面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内部审计工作都一定要银行自查。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都规定,对于规模和风险程度较小的银行,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全职内审部门不经济,则可以外包给外部审计师;对于大型银行和从事复杂业务的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则应由常设的内审部门来完成。内部审计外包一方面可以使银行获得缺乏的特殊专业技术和知识,使银行完成其不能胜任的审计工作;但另一方面,外包也可能给银行带来失去对审计活动的控制、信息泄露、成本增加等负面作用,同时也可能会减弱监管当局对审计工作的监管。因此,在处理内部审计自查与外包关系时需要掌握好“度”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内部审计工作是否外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都应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审计适当、高效运行负有最终责任。另外,即使在内部审计全部外包的情况下,监管当局所有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仍然是适用的。[!--empirenews.page--]

(六)审计效果与审计资源

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源,包括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规范的审计制度等。现代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去完成,特别是具备IT、资金运营、金融衍生产品等知识的专业化审计人才,以及综合素质较高、银行业务全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实践中,国际先进银行都非常重视审计人才建设,并通过从业准入、培训或后续教育、内部岗位轮换等多种方式保证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根据美国银行业的抽样调查资料,银行业内部审计人员中,有50%以上的人员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或硕士学位,有90%的人员获得至少一个大学学位,每年计划交流12%~18%的审计人员到银行其他部门工作。另外,提高内部审计有效性还需要建立规范的审计质量保证、评价与改进制度,这一保证制度体系应覆盖银行全部的审计活动。

三、对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思考

我国银行业的内部审计是在传统体制下建立发展起来的。比照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在理念、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去年以来开展的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中暴露出的大量问题,也表明银行业内部审计还未起到应有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在此情况下,借鉴国际先进理念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一)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的组织体系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加大了内部审计制度的改革力度,但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没有完全得到保证,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体系。从国际上看,各大银行都采取了董事会领导下的集权化的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体系,而这也是我国银行业未来改革的方向。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水平还比较低,内部审计对银行内控体系还不能实现高效的监督、评价和治理,总的有效的审计力量不足,因而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改革不能够一蹴而就,应分步稳健推进,确保业务和人员平稳过渡,在确保审计独立性的同时,充分实现审计的有效性,以提高审计的权威性。当前应加强合规职能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二)加强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监控,进一步完善合规审计从

目前情况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为银行增加价值方面的作用,内部审计还是查错纠弊的真实性审计和对照制度检查的合规性审计为主。银行的风险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又是通过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来维护的。为此,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树立风险审计的理念,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评估职能,通过对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在全面把握被审计主体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频率,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促进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另外,内部审计还要对新政策、新程序、新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在内部控制系统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empirenews.page--]

(三)明确内部审计的范围和方法,确保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

我国银行业应借鉴国际最新发展,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在健全事后检查的基础之上加强风险的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充分履行内部审计的咨询和服务职能。内部审计要确保银行内部的高效运作,保证业务记录的准确性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力争实现符合银行法规和内部政策与程序的内部控制总体要求,提高审计评估机构设置与业务运作的有效性,并突出授权的控制、分类的控制、陈述和评估控制、保护资产和信息的控制以及业务处理的控制等。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建立审计人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4-0062-03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和高级阶段。在国际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开展绩效审计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银行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全面的企业公民责任”的有力措施。

一、银行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绩效审计是20世纪中期随着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而发展起来的,它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以传统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为中心的转变。并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现今美国效益审计占80%以上,而且这种发展正日益增强。国家审计署在审计工作五年规划(2003-2007)中规定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量要达到50%的比例。

绩效审计,又叫效益审计,有的简称3E审计,是通过对被审单位整个经营过程和成果的检查,运用恰当的方法来核实、衡量和评价被审单位贯彻执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商业银行整个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3E),查明影响经济效益提高的各种消极因素,并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合理建议,促进被审单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努力实现最佳投入产出关系和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

绩效审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绩效审计是指以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职能为主要目的审计项目,包括各种咨询、调查类审计,它强调的是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协调平衡。更关注银行战略目标的推进过程及实现程度;狭义的绩效审计主要是以财务资源是否得以有效利用、经济增加值是否得以充分实现为主要目的的审计项目,它强调的重点是短期效益。我们通常说的绩效审计是指广义的绩效审计。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仍是以风险性、遵循性为主的内部审计,由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内部审计也必然要向绩效审计转变。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过热倾向明显,宏观调控压力和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竞争加剧且日趋“同质化”,我国银行业面临着流动性过分充裕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困境,加上多数大银行已经上市银行,必然要按有关国际规则开展工作,这对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一切都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而绩效审计是促进管理层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开展绩效审计,是董事会和高管层加强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是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是银行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是为银行经营管理服务的,它必须不断适应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趋势,为增加企业价值、实行银行价值最大化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二、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实践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绩效审计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晚,虽然理论和实践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已经创造性的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绩效审计工作。其中工行和建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建设银行已开展了5、6年,且积累了一定的基本经验。2003-2005年建总行部署和完成了对3个一级分行的综合经营效益审计。2006年开始多数分支机构都开展了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绩效审计工作。例如,2006年对四川省分行开展了公司业务经营管理效益审计评价,2007年又开展了市州分行及县支行经营绩效审计调查,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实施方案。对评价目标、评价原则、评价依据、评价范围、评价要求、评价程序等作了相应的规范,其中有不少方法和技术是其他审计项目所没有考虑或涉及到的,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四川行进一步加强绩效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绩效审计在商业银行的实践,为下一步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积累了不可或缺的经验和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绩效审计还面临着一些系统性的障碍。这些系统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绩效的标准难以确定

目前。绩效审计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适用于各种情况的审计标准,而是由审计人员根据每个项目自行制定,因而绩效审计标准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由于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基础数据缺乏,成本会计还不完善,数理统计的技术方法运用较少,管理经济学的理念和金融工程的系统性方法还未得到有效运用,从而导致难以确定一个量化的绩效评价标准,这是绩效审计面临的最大难点。

2绩效审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相比,审计目的、重点、方法以及具体操作要求方面都不同,没有现成的审计操作模式可借鉴。由于绩效审计具有综合性强、层次高和审计方法复杂多样等特点。加上开展绩效审计在我国目尚处于试点阶段,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都相当缺乏,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规范、可操作性的统一模式。

3绩效审计的内部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缺乏

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在内控措施上还不完善,新业务又在不断推出,加上部分基层机构和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内部控制的遵循性、合规性问题比较突出,为了控制风险,内部审计的主要精力就不得不放在以风险揭示为主的遵循性问题上。同时,由于银行管理人员交流频繁,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占用了大量的审计资源。由此,一方面使得商业银行现在大力开展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环境不足,另一方面也使银行审计部门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绩效审计的研究、思考和实践。

4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适应绩效审计的要求

绩效审计是综合性审计,它关注的不仅是以遵循性、合规性为主的单点型审计发现,它更关注的是综合性的经营管理情况,它要求审计人员在对问题分析时要从微观层面上升到中观和宏观层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丰富的从业经验,宽广的视野和较强的分析透视能力,即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商业银行审计部门的复合型人才还很有限,还不能完全高效的开展绩效审计工作。

三、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改进措施建议

当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合规性、遵循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前台、中台、后台各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控制缺陷,且新业务不断推出,其风险敞口的暴露还有

一个过程,尤其是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就更加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以揭示遵循性问题为主的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还将持续一段时期。但是随着银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整合,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的加强,内控措施更多的融入信息技术系统中,遵循性问题将大大减少,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就将日益显现。因此。对银行内部审计机构来说,现在就应该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拓展绩效审计之路,紧紧围绕银行“长远发展战略的贯彻执行情况和核心竞争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个根本目标,来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重点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1以“边际效用”原理为核心构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审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又是通过审计探索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管理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特定市场空间和经济发展空间的盈利机构,随着财务资源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其财务资源收益能力将呈边际效用(增量收益,增量成本)递增或递减趋势。当一个行或一项产品其财务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时,就需要认真查找分析原因并进行有效改进。因此,以“边际效用”原理为核心构建绩效审计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对银行各分支机构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评价。

2以内外环境的和谐性为中心构建绩效审计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内外环境的和谐性分析是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比较容易忽视的环节,它是通过分析与银行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来评价银行绩效管理的定性方法。内部环境包括决策机制的合理性及实际执行情况、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完善情况、绩效考核的机制和分配情况、人力资源的竞争性、员工满意度、风险防范及案件防控情况、银行内部道德风险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与地方政府及各主要职能部门的和谐融洽程度,与银监部门、人民银行的协作情况;与企业合作关系等。当然,这部分内容的审计取证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通过内部资料查询、法律性文书分析及有关帐务支付情况等方式进行,并与员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结合。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外环境的和谐性分析又是定量评价的原因分析。

3以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复合型绩效审计人才

开展绩效审计需要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开展好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商业银行应以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审计人才。一是鼓励员工自学,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选拔选送审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深造,获取系统知识;三是组建绩效审计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理论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审计机构整体绩效审计能力的提高;四是选派部分优秀绩效审计人才到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访问,拓宽视野:五是建立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将从高校或外部直接招聘与绩效审计有关的专业人才与从驻地行招聘具有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与驻地行的人才交流机制,不断为审计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4以审计实践为基础培育和创造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

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绩效审计已经在各行得到初步开展,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加大绩效审计工作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营管理特色的绩效审计之路,逐步培育和创造绩效审计的市场需求。当然,现在进行大范围、全面的绩效审计还面临许多难点,其时机还不成熟。现阶段应主要以分支机构为单位开展绩效审计。也可以产品或业务为对象进行,如网点装修、资源配置、大宗物品集中采购、信息技术系统开发运用的效率效果、不良资产经营处置,以及中间业务的投入产出、中小企业信贷和个人信贷业务需求发展等未来的战略性业务。

5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供绩效审计的技术支持

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篇7

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范围后, 有了较快发展。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等信息化理念的引入大大改善了审计的工作方式, 不仅提升了审计工作效率, 还从广度、规模、规范性上有了显著的增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半人工半软件工作模式。

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和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完全采用软件工作模式的审计单位还是少数, 大量审计单位使用EXCEL表格工作模式半自动的方法, 极不便于数据集中管理、工作底稿及时审核和协同工作。

(二) 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和绝大多数中小规模的社会审计机构来说, 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耗资巨大, 专业信息技术人员的配备及后期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过高, 使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三) 审计软件开发和使用存在限制。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 加上开发单位技术力量和资金的不足, 使现有的审计软件得不到及时维护、改进、提高和普及。而且, 面对纷繁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 审计软件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 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

相比较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及金融、税务、社保等领域, 由于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开发较晚, 使审计单位的计算机审计水平难以满足对这些行业的审计需要。

(五)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审计单位之间、审计单位内部职能部门之间、审计单位与有关被审计单位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审计信息资料库, 信息难以共享, 存在信息孤岛, 影响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

(六) 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集会计、审计和计算机等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审计人才。现行我国审计队伍, 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尚不能达到审计信息化所要求的水平, 而审计队伍中的计算机专业人员, 又普遍缺乏相应的财会和审计业务知识, 尚不能独立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

上述问题, 严重影响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功效, 阻碍了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结合审计工作的特点, 如与审计工作息息相关的审计数据分析应用具有时间紧、随意性大、周期短等特点, 传统的信息化工程不具备快速定制提供应用服务的能力, 而采用云计算模式, 对审计信息化的数据计算分析和数据存储建设具有许多优越之处。

二、“云审计”及其优点

(一) 云审计”。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 IT产业的第四次革命。云计算秉承“按需服务”的理念, 是一种新近提出的计算模式。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是: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 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

通俗的理解, 所谓云计算, 就是要建立信息的公共电厂。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 像电一样, 取用方便, 费用低廉, 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 只需要买其他人提供的服务, 而不需要自己去“发电”。在云时代, 不卖“计算机”, 卖“计算”了;不卖“存储器”, 卖“存储”了;不卖“服务器”, 卖“服务”了。在未来, 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 就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几乎所有的IT资源都可以作为云服务来提供, 例如应用程序、计算能力、存储容量、联网、编程工具以及通信服务和协作工具。

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审计过程中, 产生了“云审计”, 则有可能促成审计技术的重大变革。不仅因为云计算实质上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 综合运用了到目前为止的所有重大技术进步和创新, 而且由于云计算可以让用户完全专注于审计任务本身, 摆脱对某一具体硬件或程序的依赖, 从而能够将精力集中于审计信息的获取、分析与报告的系统工程上。

云审计是指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平台, 通过数据的云存储, 实现各类审计信息的数字化, 使各种审计资源, 包括审计人员、程序和相关的硬件设备, 通过云来协同工作, 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 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在云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方式进行审计, 无需关注使用何种计算机程序, 也无需关注数据的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问题, 惟一需要关注的就是审计任务本身, 而云端看不见的繁琐技术全部留给技术后台来解决, 并不需要知晓后台是如何运作的, 关键是前台的使用是否便捷, 是不是得心应手。这也是信息时代发展中的一种必然变化, 也已经成为新时期下审计信息化的一种需求。

在云审计过程中, 利用第三方提供的云计算基础平台、数据和程序都在“云”中, 审计项目小组成员可以在地理上非常分散, 甚至于不一定都要来自于同一个审计机关或者委托机构, 所有的工作协同和数据共享通过云技术来实现。不仅可以归集和管理审计所需的各类资料和数据, 对容纳的数据时时更新和有机集合, 而且能够智能控制对审计模型的选择和使用, 保证审计过程的质量。

(二) 云审计的优点。

通过以上描述, 可以发现, 云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 有着传统审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 实现审计时间的节约。

在现行审计过程中,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审计接口, 使得审计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数据的采集、资料的收集上, 甚至收集转换审计资料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审计发现问题的时间。在云审计过程中, 被审计单位相关数据存储在“云”中, 审计人员无需再把数据导入自己的办公电脑, 通过云服务, 将大量原本应由本机进行的计算推送到服务器端, 由服务器将计算任务分配到整个云网络的空闲计算机上, 迅速得到结果并返还给本地计算机, 可以大大节省等待时间。

2. 实现审计软件相互兼容。

在云审计过程中, 数据和程序是存储在“云”中, 审计程序的设计、维护和升级不再由各审计单位独自承担, 而是完全交由专业的云软件服务商来进行, 从而大大提高审计软件兼容性;同时, 审计机关、委托事务所只是作为一个用户来使用软件, 因此不同级别的审计机关、委托事务所可以无视基础设施的投入, 获得同样先进、一致的审计软件操控体验, 基于同一审计软件进行的审计过程的可比性也将大大提高。

3. 实现审计资料充分共享。

审计人员收集的各项资料, 采集、生成的各种数据, 不再分块存储在每位审计人员手中, 而是分类存储在同一个资源平台上;审计人员通过云审计平台, 可以随时查阅审计组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和资料, 及时分享审计信息, 避免重复劳动。

4. 实现审计信息实时交流。

审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审计任务进展情况,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和人员调整;及时了解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要求, 并将任务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向管理者反馈;及时地了解相互的工作情况, 方便实现线索、方法的共享。

5. 实现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通过云审计, 管理者能及时、完整地了解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 有的放矢的进行指挥, 并实时监督每个人的工作情况;审计人员之间也能互相监督, 确保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审计云”

云计算是随着处理器技术、虚拟化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宽带互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管理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从技术层面上讲, 云计算基本功能的实现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因素, 一个是数据的存储能力, 另一个是分布式的计算能力。因此, 云计算中的“云”可以再细分为“存储云”和“计算云”, 也即“云计算=存储云+计算云”。基于此, 目前可把“云审计”所涉及的“云”构建为“审计数据存储云”和“审计数据计算云”。

(一) 审计数据存储云。

在现行审计工作中, 电子账簿、信息包等文件都需要由采集生成后经U盘等介质传送, 而且时常有更新, 倒来倒去, 非常容易出错及传播病毒;审计报告、工作信息等文件经常需要修改, 常常想到一个问题需要修改, 而手边却没有原稿导致无法及时修改。成功构建审计数据存储云后, 只需要将文件推送到云服务器, 使用者同步云端文件到本地即可, 电脑、手机、平板等都可以成为云的接收端, 文件修改后直接存储在云服务器, 需要时直接打开, 工作的便利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 审计数据计算云。

随着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服务器性能越来越强, 后台数据动辄几十GB, 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并且不断增长的审计数据进行专业计算分析。在审计过程中, 因审计行业、审计业务分类、审计思路、审计项目类型等不同, 审计人员提出不同的审计数据计算分析需求, 同时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计算分析结果的时效性、正确性、周期性、随意性也有一定的要求, 已有的信息化系统支撑不能够完全保质、保量的提供分析服务。而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构建审计云平台, 为不同审计数据计算分析需求提供计算服务将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四、结束语

在将来, 云计算必然广泛地进入社会各个角落, 成为信息的主流载体。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 “云”的相关业务快速普及, 审计也将由“无纸”阶段向“无IT基础设施”的更高阶段迈进。云审计是将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手段运用到审计中去, 但有关云审计的内涵可能远远不止于此, 例如审计受托责任、数据安全、联合审计过程实施等, 都将依托云审计来展开, 甚至一些原来约定俗成的概念比如审计责任、审计过程等也都会有较大变化和延伸。

参考文献

[1].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1, (2) .

[2].张健.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 2009, (1) .

企业审计发展趋势 篇8

一、从账项导向审计到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

账项导向审计基于检查账实相符的原则, 对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综合采用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制度进行评价和改进, 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取证模式。账项导向审计过程中的审计抽查大多以经验为导向, 受主观因素影响过重, 审计的风险较大。由于会计账目的数量随着经济复杂程度的上升而增加, 审计的目标也由传统的查错防弊向证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转变, 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 账项导向审计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 使得抽查法不能有效地实现查错防弊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 账项导向审计难以完成审计目标, 审计成本较高, 为克服账项导向审计的局限性, 制度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制度导向审计是以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基础所进行的审计, 其程序设计的切入点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注册会计师通过对内控的调查、测试和评价, 以确定账表余额检查的深度与广度, 最终达到检查证、账、表余额真实性的目的。鉴于审计由以详查方法为主过渡到以抽查方法为主的转变, 如何科学地使用抽查方法, 以保证审计结论正确性就成为审计人员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减少错报以及舞弊的发生, 因此将内部控制制度纳入审计过程, 这有利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情况进行预判, 但是这种预判作用在内部控制制度可能出现失效的情形下变得适得其反。如果内部控制在精心设计的舞弊面前失去效用, 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过分依赖将使审计风险不可避免, 此时审计风险的无限性与审计技术方法的有限性的矛盾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审计成本随业务的复杂性成倍增加, 因此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风险导向审计的出发点仍是完成审计目标, 希望能够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检查, 这种审计模式的改进之处在于用最合理的审计资源投入得出最合理的审计结论, 承受最低的审计风险, 强调审计资源的不平均分配, 认为应将审计资源更多地分配于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的高审计风险领域。风险导向审计并不要求注册会计师检查出所有的错报, 而是应检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 由此,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发生的成本最低。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资源优势

相较于细节测试繁琐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有的放矢, 了解被审计单位哪些业务属于高风险领域, 有助于确定财务报表各部分发生错报和舞弊的可能性, 从而有利于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通过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水平, 确定审计人员收集何种证据及其数量, 并将审计力量在审计业务之间合理分配, 可实现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 笔者发现, 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和被审计单位规模的扩大, 审计成本函数的二阶导数大于0, 即审计成本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效率随着审计人员的增多而下降, 这种效率的损失也将导致审计成本更快的增长, 甚至将因审计测试重点不突出而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 由于审计资源是有限的, 而风险导向审计的资源优势体现在重点突出, 其审计程序具有针对性, 审计成本将在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下尽量达到最小。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实质性测试的结果与风险评估及控制测试的结果不符, 则应认为风险评估有误, 需要增加实质性测试的程序, 同时增加检查样本, 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审计抽样的作用与审计风险争论

部分学者认为审计是一种合规性、验证性工作, 而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更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注册会计师应获取充分的证据以支撑其发表的审计报告。因此, 风险导向审计虽然降低了审计成本, 但却未能很好地履行这种审计责任, 其对审计抽样的运用不但有悖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而且由于非抽样风险和非统计抽样等不可靠因素的存在, 使得审计风险难以被完全量化。

然而笔者认为, 随着经济业务的扩大, 审计抽样方法的运用是必要的,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抽样与最初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抽查有所不同。第一, 审计抽样对内部控制有一定的要求。统计抽样的应用是以内部控制及风险评估审计为基础, 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初步评价以判断能否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方法。如果初步评价结果显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审计控制风险较高, 此时不宜采用统计抽样方法, 可采用详查法确定错报金额;反之可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第二,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能否将抽样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包括:可接受的抽样风险, 该风险与样本规模成反比;可容忍误差, 指注册会计师能够容忍的最大误差。审计抽样后, 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样本偏差数量计算总体的实际偏差率, 将其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对比, 评价样本结果以决定是否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这些审计程序的设计都需要围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展开, 可见, 审计抽样的程序设计并非仅仅是为了降低审计成本, 还必须基于一定审计风险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将导致审计抽样的样本量加大, 审计程序也将更加复杂。因此, 审计抽样将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应用到实质性测试中, 使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目标的前提下, 将降低审计成本变为可能。

四、治理导向审计的提出与比较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 新的审计模式理论随着审计实践的推进而被提出, 即企业治理导向审计。该审计模式关注的核心是企业治理, 将审计作用的范围从内部控制层面提升到治理层面, 不仅需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监控和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使其在整个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该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 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治理分析作为传统审计技术实施的先导和基础, 同样适用于先导性治理状况分析, 风险评估、分析程序等在治理导向审计中依然得到了继承和运用, 但是治理分析相较于传统的审计技术则需要更加全面地涉及企业整体层面, 为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方向提供依据。第二, 进一步审计程序。包括审计重点识别及实施基本审计程序, 其中审计重点识别是指将治理风险作为基础, 以企业治理作为最终的评估和监督对象, 不仅关注企业业务层面的风险点, 更关注企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 为审计程序的设计构建治理层面的基础。实施基本审计程序是指对企业治理水平进行测试, 针对企业治理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 注册会计师根据之前的分析进行适当范围内的实质性测试, 对确认的审计重点环节进行更为严格的测试, 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取得的其他审计证据确定是否需要追加审计程序。

治理导向审计尝试将风险导向审计关注的内部控制层面提升至公司治理层面, 这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在审计的过程中考虑了企业治理的效果, 同时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其中, 不但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水平, 也保持了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的优势。但是, 治理导向审计对于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 对于审计资源的投入要求更大, 先导性治理状况的分析与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难度更高, 不仅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 还需要关注企业整体层面的治理情况。就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资源投入情况而言, 运用治理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可能导致对其理解的偏差而不能履行审计责任, 而且治理导向审计的成本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承受的。

参考文献

[1].蔡春, 杨晓磊, 刘更新.关于构建治理导向审计模式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9, (2) .

[2].高伟, 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J].审计研究, 2004, (3) .

试论联网审计的发展趋势 篇9

面对不断增长的审计监督需求, 审计资源紧张、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现, 极易形成监督盲区, 尤其是在公共资金领域存在一定的审计监督死角。随着审计监督关注度的提高, 如何实现审计监督“点”和“面”的有效结合, 既能全面反映问题, 又能保证质量, 是各级审计机关面临的首要问题。联网审计的开展, 有效促进了审计范围从抽查向普查过渡, 大大延展了审计覆盖面, 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还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因此, 不断提高联网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是努力盘活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扫除审计盲区,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

一、全覆盖导向下联网审计的应用背景

(一) 联网审计的概念

联网审计与传统现场审计有着很大区别。开展联网审计, 在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降低审计成本, 提高审计效率, 规范审计行为, 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上, 能够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更好的实现审计覆盖面的拓展。将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转变, 从单一静态审计向动态审计与静态审计相结合转变, 从单一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转变。最终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审计。

(二) 联网审计在全覆盖环境下的发展优势

开展联网审计, 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隐蔽问题, 持续关注资金项目效益, 及时准确提供决策信息。

1. 有利于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客观要求。

审计监督全覆盖, 要做到覆盖面“广”、查处问题“深”、反映情况“准”、措施建议“实”。联网审计可以对被审计单位业务进行实时分析、检查、预警, 前移审计关口, 提高覆盖面, 实现审计监督随时跟踪。

2. 有利于合理配置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需要应对188万个被审计单位, 其中95%以上由于经济活动的规模较小, 可以采用“三年一审、一审三年”的审计方式。但是, 对占总数不到5%却运行着重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财政、税务、海关、金融、企业、社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由于其经济规模和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仅采用现场审计方式, 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只有采用“及时采集数据、及时预警分析、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的联网跟踪审计方式, 才能够更为有效、准确地处理好一般与重点的关系, 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3. 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规避审计风险。

常规现场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具体业务的覆盖面较小, 大多采用审计抽样方法, 加大了审计风险。采用联网审计, 能够实现对全部数据的普查。同时又可以减少与被审计单位过多的接触, 降低人为影响, 创造廉洁从审环境。

二、以住房公积金审计为例简述联网审计的方法程序

(一) 联网审计技术构建流程

1. 公积金联网审计项目建设具体内容。

一是取得公积金归集、支取、贷款等业务数据;二是对这些电子数据自动清洗转换形成审计人员所需要的数据表;三是构建审计分析模块。

2. 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基本功能。

根据审计分析业务特点和联网审计业务特点, 具备多维分析工具、查询分析工具、预警管理工具、指标管理工具、专题分析工具等。

通过多维模型, 掌握被审计单位财务、业务的总体情况, 发现、锁定审计重点。通过查询模型, 定位问题, 直接查出审计疑点, 供审计人员进行落实调查。通过ASL模型, 自动对数据进行过滤筛选, 将不符合业务逻辑及非法操作的数据告知审计人员。通过专题模型, 以流程的形式将某一业务问题查全查透。

(二) 联网审计组织管理流程

一是集中分析, 确定重点。利用系统管理软件日常预警信息, 定期对全市住房公积金数据进行筛查, 生成审计疑点。

二是分散核实, 落实疑点。经审计组长对问题统一汇总, 集中分析, 缩小核查范围, 要求审计人员对疑点数据现场取证。

三是注重创新, 方法共享。将上述过程整理完善, 生成新的审计方法, 纳入联网审计平台。

四是系统审计, 提出建议。将公积金信息系统漏洞统一反馈, 并提出改进建议, 促进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的升级完善。

(三) 联网审计系统应用成效

近年, 大连市审计局利用住房公积金联网审计平台, 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分析, 提高了审计效率;更早地揭示了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及其危害, 实现了实时监督;对联网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 及时出示审计预警报告, 堵塞了漏洞;联网审计便于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审计进度控制, 及时督促整改, 保证了审计质量;核实了公积金缴存人数、缴存比例、缴存金额等业务数据真实性, 规避了审计风险。

三、现阶段深化联网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联网审计法律环境

联网审计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 实现与被审单位信息系统联网, 难以用法律手段要求, 成为限制联网审计发展的瓶颈。并且多数被审计单位不希望自己财务状况时刻处于监督之下, 主观排斥联网审计的动态核查和实时监督功能, 常常会以各种理由拒绝与审计部门联网, 造成了“有网难联”的窘境。同时, 目前对于审计部门, 联网审计的开展也面临着制度缺失、审计程序和操作规则不清晰等难题。

针对上述问题, 应尽快从立法层面明确联网审计的法律依据, 使联网审计有法可依。同时在探索总结联网审计方法经验的基础上, 出台联网审计操作指南, 明确数据存储方式、岗位职责、审计程序等基本要求, 增强联网审计的可操作性, 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二) 提高联网审计项目推进率

现阶段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有的单位已经实现业务管理全部网络化, 有的则相对滞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阶段, 限制了联网审计的全面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 一是加大联网审计宣传力度, 提高被审计单位认知程度, 克服推广进度限制;二是选择信息化程度好的部门首先实现联网, 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克服审计项目的限制;三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 创新审计方法, 根据审计环境变化, 不断更新数据分析模型, 克服审计方法的限制。

(三) 加强联网审计风险控制

由于一些审计人员不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安装游戏软件, 擅自更改机器设置, 使得操作系统感染病毒, 数据资料外泄, 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审计风险很大。

针对上述问题, 应做好规范化管理。一是建立制度管控流程, 明确日常预警、权限管理、操作监控等规范;二是落实安全管控流程, 加强权限管理, 加大安全教育, 开展经常性检查, 确保审计数据传输和使用安全;三是规范取证流程, 降低审计风险。

(四) 深化联网审计人员能力

目前审计机关人员结构和知识层次发展不均衡, 很多审计人员, 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 现场审计经验丰富, 计算机基础薄弱;年轻的审计人员又存在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 但审计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复合型人才缺乏, 极大影响了联网审计的应用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 应不断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培训, 工作中注重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鼓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兼学别样”, 一专多能, 不断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和水平;针对引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侧重加强其财务知识和审计能力的培训, 开展审计案例教学, 丰富其现场审计经验, 以适应联网审计长期发展的需要。

摘要: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治理的时代要求, 开展异地远程实时的联网核查、分析、排疑、预警, 将长期性的、宏观性的预警监控纳入审计职责范围, 也是审计机关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有效实现全覆盖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联网审计的内涵出发, 对联网审计的原理、特征和优势、实施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当前形势下深入开展联网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联网审计,全覆盖,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发展趋势 篇10

一、做好审计工作的思想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常态,经济发展的常态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需要对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经济常态做出判断。当前我国的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为了促进经济的创新和改革,应该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并在经济的发展中结合审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正确部署,将促进经济发展当成我国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以便能够及时发现经济运营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同时,还需要对各领导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防止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的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破坏现状的产生。应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审计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深刻认清审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

首先是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上,需要进行准确的定位,明确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将审计监督从行政监督上独立出来,能够强化监督的重要作用,推动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审计人员充分认清自己的职位和职责,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促进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发挥好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完善审计监督工作,完善了审计监督的各项内容,明确了审计监督的各项措施和办法。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审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能够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审计机关应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结合国家的相关制度要求,把握国家的各项审计工作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内容应该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要求,对国家的各项资金和国有资产应该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全面的审计工作,把握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深化审计制度改革,推进审计制度的发展。国家应该结合各大政策具体落实的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审计工作的具体内容,开展因地制宜的审计工作,保障各项设计机制能够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使审计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各项任务,关注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加强对不稳定问题的解决,确保经济的安全发展。在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审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公共资金的充分利用,全面深化预算执行,保障财政审计工作能够向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四、敢于正视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审计工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爱岗敬业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审计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审计工作的新常态下,存在着制约审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问题。当前的审计思想与审计观念不能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应该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审计工作的管理形式存在问题,当前的审计工作已经涵盖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内容,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任务与力量不足情况,引发了较多的矛盾,应该促进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改进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审计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审计管理工作。当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岗位素质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情况,审计队伍的不合理,造成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强导致在审计工作出现较多的问题,不利于完成审计任务。

五、结束语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赋予审计工作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应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的审计工作要求,以便更好的适应新常态下的工作内容,找准新常态最新的着力点,发挥新常态对国家审计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深化国家经济改革,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进步,国内和国外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导致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了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常态,要想促进我国经济能够在新常态下得到快速发展,应该实现对经济的审计,找准审计的着力点,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审计机关在开展工作时,应该积极转变审计的观念,更好的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加快对审计工作的改革,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审计工作,思想作用

参考文献

[1]时军.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环境审计政策法规发展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

[2]孙犇.新常态下集团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5

上一篇:干熄焦发电机下一篇:配电线路的检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