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品质

2024-08-07

个体心理品质(精选三篇)

个体心理品质 篇1

1.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的分类

1.1 信息接受心理倾向

不同的学生个体对信息源、信息内容、表现形式、渠道及获取工具的态度尽管差异很大, 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

(1) 求便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不大时, 求便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便的方法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总是希望花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满足。对于用户来说, 如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于或接近于获取信息后带来的价值的话, 用户往往放弃这种信息需求。

美国情报学家罗森瑞等人在调查的基础上发现, 用户对信息获取的期望几乎都建立在可获取的基础上, 最便于获取的信息渠道首先被选用, 对质量的要求则是第二位的, 即使在搜寻层次较高的学术性信息也似乎遵循着“最小努力原则”。因此, 多数学生个体倾向满足于那些容易到手的信息, 而不愿花费更多力气去追寻质量更高但是不容易得到的信息。

(2) 求全心理倾向。当个人认为某种信息与学生个体利益关系很大时, 求全信息心理倾向最为明显, 即学生个体都有尽可能全面地得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特定领域的全部信息。求全心理倾向包括两个纬度, 在时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时间点的相关信息;在空间上, 希望得到特定领域内的所有位置上的相关信息。

(3) 求新心理倾向。人们往往认为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所以学生个体总是希望得到新近的信息, 即学生个体希望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这种心理倾向忽略了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即越旧的信息也越有价值。因为, 信息的价值曲线是U型的, 即在时间维度上看, 其价值两头大, 中间最小。

1.2 信息加工心理倾向

西方心理学界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专门研究信息加工心理倾向的学科。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信息的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的过程, 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学生个体信息加工的最终目的是揭示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系统化。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信息的意义、呈现方式、刺激程度等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意义建构。学生个体的信息加工心理倾向具体表现在:

(1) 历史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历史上正确的、自身已知的方法和手段, 模仿自己以往的做法或他人的做法来加工信息, 而不愿去尝试新的方法。

(2) 逻辑心理倾向。学生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往往基于逻辑上正确的方法和手段, 倾向于对已有方法的重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 而很少跳出逻辑思维的定式。

(3) 强化心理倾向。B.F.Skinner的研究成果表明被强化的行为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行为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也有这种特点, 那些被强化的心理倾向会反复出现, 而未被强化的心理倾向则不大可能重复出现。例如, 学生个体因销售额持续增长而得到奖励, 那么其在近期销售活动中的信息处理心理倾向会得到强化, 并在今后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将继续采用和强化这种学生个体信息处理倾向。当然, 学生个体强化心理倾向有两种, 正强化和负强化。

1.3 信息表达心理倾向

信息表达是学生个体的心理需要。学生个体在获取或使用信息时, 如果发现某个观点与自己产生了共鸣或者与自己对立时, 往往倾向于发表个人意见, 参与到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出什么样的信息取决于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

(1) 妥协心理倾向。学生个体最终表述的内容往往与其真正内心感受有所偏离。根据罗伯特·泰勒关于需求与提问关系得论述, 提问的产生需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出于内心的需求”, 在性质、形式和数量上变化不定, 因而提出的问题可称为“意识性问题”, 即来自学生个体的意识深处并且代表准确的需求, 但往往只能意会, 无法言传;第二阶段的信息需求是“意识到的需求”, 即可用语言描述, 但含糊不清;第三阶段的信息需求是“真正表达处理的需求”, 即学生个体部分地修正了他的表达, 但这种描述是基于他自己对需求的理解;第四阶段的信息需求是“妥协的需求”, 由于担心对方不能理解或拒绝, 用户抛弃了真实需求中的细枝末节, 或简单化提问, 或采用易于被他人理解的语言, 或根据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来提问。

(2) 自卫心理倾向。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每个人无意中都会做出自卫反应。学生个体在处理任何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自卫心理倾向。在某种程度上说, 自卫心理倾向是学生个体生命体的本能。这种心理倾向的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合理化, 是指学生个体对特定信息进行解释的自我证明, 即学生个体因认为自己的行为被评判为不合理时, 学生个体往往倾向于做出证明自己行为合理的心理反应。第二, 拒不承认, 是指拒绝承认某一信息的含义, 即学生个体在受到质疑时拒绝承认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导致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拒不承认自己真正的看法或自己发表过的看法。

(3) 印记心理倾向。印记是指环境及经历对学生个体留下的长久影响, 此类心理倾向决定了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方式上的某种特征。例如, 不同学生个体在信息表达时所选择的词汇、句子结构及其语气往往取决于其背景及其经历。

2. 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层次模型

以上讨论的是常见的学生个体信息心理倾向。但是, 需要重视的是, 不同学生个体的信息倾向是有区别的。本文认为, 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与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一样,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与变化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即来自于生命体本能的心理倾向、来自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通过学生个体不断实践得到的个性化心理倾向, 如图1所示,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与其环境、经历、需求和能力等因素有关。在学生个体的生命期中, 随着这些因素的改变, 其心理倾向将不断发生变化。

2.1 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相对少时, 其信息心理特征以本能性心理倾向为主。我们可以相对容易地掌握学生个体该层次的信息心理倾向。自卫信息心理倾向属于本能性的信息心理倾向。

2.2 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开始受到其小世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其需求、经验和能力发生一些变化时, 学生个体将有意地掩饰自己的本能性的心理倾向, 其信息心理特征表现为与其所在的特定群体的信息心理倾向一致。强化信息心理倾向、印记信息心理倾向、妥协信息心理倾向属于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

2.3 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当学生个体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时, 开始亲身经历来自多种文化的冲突, 多数学生个体感受到迷茫困惑。因此, 其信息心理倾向表现为不确定性, 可能倾向于其中的某一种文化, 或倾向于某几种文化的结合。多数学生个体在一般情况下的信息心理倾向, 其行为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个体信息心理有不确定性心理倾向。

2.4 个性化心理倾向

顺利过渡不确定性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将具备个性化心理倾向。个性化心理倾向是指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或几个局部范围之内, 只有特定学生个体才具备的信息心理倾向。具备这种信息心理倾向的学生个体才真正掌握了面对信息社会的方法论和劳动工具。

3. 结论

综上所述, 从系统角度分析, 学生个体的常见信息心理特征如下:第一,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入 (接受) 阶段的主要表现出求便、求新、求全的心理倾向;第二, 学生个体在信息处理 (整理、编码、存储、交换、创新和应用)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历史、逻辑、强化心理倾向;第三, 学生个体在信息输出 (表示) 阶段经常表现出妥协、自卫和行业化等多种心理倾向。另外, 学生个体在其生命期中, 随着环境、需求、经历和能力的变化, 学生个体的信息心理倾向的发展呈现出了四个层次, 即本能性信息心理倾向、局部共性信息心理倾向、不确定性信息心理倾向和个性化信息心能力倾向。

参考文献

[1]张辑哲.理论信息学概念范畴的具体内容——内涵、外延及其结构、要点[M].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课程讲义, 2007, 10.

[2]王德清, 等主编.管理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

[3]安德鲁.J.都柏林, 等著.管理学精要 (第6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5.

[4]帕特里克.J.蒙塔纳, 等著.管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

[5]贺德方, 等编著.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10.

教师如何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篇2

那么什么是正确有效的心理辅导呢,我从平时工作中总结几点很有效果。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表现在平时上课和考试成绩上,当教师细心观察学生成绩有所波动时就应该及早找其谈话,地点应该在没有其他人员的地方。在交谈时首先带有一份同情关爱之心,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以达到对当事人境况心领神会。由于共情学生会感到自己和老师的距离很小,认为老师理解和接纳了自己,这样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在进行深入谈话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包括他身上的消极地方和弱点,尊重还意味着信任对方,能保护对方隐私。我在和学生交谈时往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倾诉,而我则积极倾听,随时对学生言语和行为中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找到不足,建立克服自身弱点的信心。

二、增加自信鼓励

课堂上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是严格要求,而课下则应该把学生当成朋友,让学生感到亲切威严的朋友。教师经常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找学生谈心就是一种鼓励,但年轻教师谈话时要和学生保持适当距离,老教师这个尺度掌握的比较好。不过这要因人而议,因时而议。交谈时也有技巧,你不能总盯着学生,也不能不注视学生,不时适当点头表示你在认真聆听,我认为聆听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矫正学生不良学习心理我认为自信训练法是最有效的。在课堂上,比如讲完一节新课,作课后练习时第一道题往往比较简单,我常把这道题交给学习障碍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很好完成。课后我会即时找到学生告诉他做的很好,并且提醒他考试的题目都是在这些基础题的基础上出的,让他树立作对每一个题的信心。

三、暗示

暗示是一种奇妙的常见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现。暗示是指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让学生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比如在平时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细心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家庭经济问题或者单亲家庭而有某种思想顾虑,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比较自闭,脱离集体,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提问几次这样的学生,暗示你一视同仁的态度,通过这种暗示表达你平等真诚的人格。展示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但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而且也能使一些问题生受到感染,逐渐向你开放自己,表达自己,袒露自己的内心,这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条件。

四、心理和行为的矫正

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心理都是在学习中固定下来的,因此只要设计特殊的治疗过程,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即“学习”的方法,可以纠正学生的异常学习心理,使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我自己总结以下几个方法:

1. 疏泄法。

当学生遇到不良学习情绪时,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发泄出来。比如写日记或者找好友聊天等。

2.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在学习障碍生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称为积极强化),促使学生出现期望行为的次数增加。通过批改作业给予鼓励如评价为“优”或者“A”,使学生下次作业时努力而认真,即使遇到不会的题也能集中精神思考,逐渐取代不良的学习行为,改变学生焦躁的学习情绪。

3. 移置法。

这种方法指人的一种奋斗目标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果能将奋斗目标加以转移,减少心理痛苦的方法。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几点心得,分别从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心理辅导的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

个体心理品质 篇3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儿乎没有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能够踏及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也正因为这样,在中国,“地理距离”不仅仅是行政区域的简单划分,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当然最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了生活在这个地域内人民的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状态,甚至还可以折射出他们的性格和气质。所以中国形成了被地理距离阻隔的形形色色的地域群落。山东省和江苏省就是毗邻的省份,而作为两省的边缘结合部徐州市和临沂市也自然而然成为两省“地理距离”最显著的体现,作为中国的两个经济强省的经济弱市,穿梭于徐州与临沂之间,使我明显感受到两地风土人情的相似,而和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地人民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状态的不同。而由此引发的徐州与临沂的对比则以徐州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殊不知自比较之始,我们就与临沂人民产生了心理距离,而自身却产生了一定的优越感,这就好比“井底之蛙”的一个反例,我们长期处于全省经济的下游,但当我们跳出江苏之后,竟然发现了还有比我们更为贫穷的地方,颇有点得意洋洋和幸灾乐祸的味道。从本质上讲,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应该以贫富相分,地域相隔。所以,无论是富裕方还是贫穷方都应本着平等原则,换句话说,谁也不比谁高一等。相反,如果无法从地理的优越感中走出来,那样这种不平等的帮助势必会在双方之间产生巨大的心理距离,最终很有可能产生恶果。古语有云:“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真君子是以人之贫束己,己之富予人,达平等和谐之境。

如果说地理距离是一种自然屏障,可以通过住所的迁移而进行改变,那么群体距离则似乎是不可逾越的屏障。群体距离指的是阶级距离,阶层距离和等级距离等所组成的距离总称。一个社会可能分为一个或几个阶级,一个阶级分为很多阶层,一个阶层又分为许多等级。由于各个群体之间有着约定俗成的群体距离,使得各个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距离。踏着这次“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豆角峪村”的访问路线,一步步走下来,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第一次走入了中国市级以下的各个行政单位,也第一次见到了各个行政单位的领导代表,我想他们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行政方面的等级距离,对我而言,越往下走,领导越亲切。当然,这也不排除个人因素,但是,就整体效果而论,这种等级距离为代表的群体距离所产生的心理距离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从上面的“政绩”到下面的“实际”,从上面的“口若悬河”到下面的“言简意赅”。这些巨大的落差,使我们相信了国家发展的那些让我们引以骄傲的数字是有多少真正的实干家去积累的,而他们却往往被媒体和大众所忽视。只有像我们这样亲身体验,才会感受到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让我真正领悟到了英国诗人济慈的一句名言——Beauty is truth,truth beauty.

至于个体距离,其所产生心理距离是最为明显,不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说,一对恋人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相守,他们的个体距离是在逐渐靠近的,他们的心理距离也是逐渐接近的。当然,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心理距离是个体距离的基础之一,而个体距离是心理距离的表象之一。在这次沂蒙之行中,我结识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在和他一起回家时,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距离”是不能够靠简单地走进来消除的。走在通向他家的崎岖山路上,我总想靠近他,但他总是不停地拉远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我这才明白单纯地拉近个体距离是无法走进他的心灵的,我尝试与他交谈,在摸索中探寻彼此共同的话题,我谈到了山,战争,学校以及外面的世界,当我感觉我们已是无所不谈的朋友时,我惊奇地发现他不再那么排斥我,我们也像朋友之间拥有了正常的个体距离和心理距离。所以,走进沂蒙老区,不仅是走进这块土地以及它所养育的人们,更是走进这些人们的心灵。也只有拉近了与老区人民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能够帮助他们的方式、方法。我忽然感到肩上的担子越发重了,是我对他们的承诺和他们对我的信赖。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顿时更有价值,因为我又多了许多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应该为他们更好地活下去,同样这也是拉近心理距离后,我想让他们也感受到的责任。

上一篇:度假时间到下一篇:冠心病的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