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2024-07-13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精选十篇)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篇1

无论从高职院校本身还是旅游管理专业来说, 都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安排实践性教学力度不够[1], 教师和学生之间机械地重复着模式性的教、学关系, 只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以及对实践性教学的迫切需求, 导致学生不能将书本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以我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例, 就该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总共48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而实践性课时为零。单方面的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 忽略了学生的外出实践需求, 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对广西财经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课堂交流, 以笔者所授课的旅游管理专业2010以及2011级学生来看, 3%的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没有想法, 97%的学生对该课程表示期待, 强烈呼吁能够将实践性教学时间增加至本门课程总学时的一半, 充分显示了《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2《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针对高职学生特点, 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对本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景区的管理”上, 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 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 立足于打好专业知识基础。基于此, 笔者认为, 《旅游景区管理》作为一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核心课程, 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

2.1 课程性质作用

《旅游景区管理》是学生从事景区相关岗位工作应掌握的必修课程, 是高等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也是旅游景区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集知识性、技能型为一体的课程。其作用是缓解我国景区迅猛发展需要管理人才但创新型知识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因此, 近年来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设了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或者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下设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 进而开设旅游景区管理方面的课程。

2.2 课程目标

2.2.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景区的概念以及分类;理解旅游景区的管理要素;掌握旅游景区管理职能的相关内容。

2.2.2 能力目标

使学生或景区管理人员掌握旅游景区各方面管理工作的流程, 能够初步具备景区前期开发建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管理, 以及景区开放后的游客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和景区长期的环境管理、财务管理、品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工作方面的能力。

3《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案

3.1 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 改革课程设置, 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选, 精简教学内容, 注重体现高职教育特色[2]。从旅游景区管理者应职岗位出发, 将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增加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 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 笔者在选教材的过程中, 发现很多教材出现的数据都是与当下实际情况相差两三年甚至是更久。某教材广西的5A景区有两个, 分别是漓江景区和乐满地主题乐园, 然而事实上在2012年桂林的王城景区也荣晋为5A景区。从教材内容设置上看, 不少教材大篇幅讲解景区设施设备管理以及景区财务管理的内容、如何进行设备日常保养以及设施设备的概念。而景区财务管理章节则是出现了不少财务类的相关知识和公式。但在实践中, 景区财务管理大部分并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而是财务类专业人才, 设施设备管理亦是如此。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 重点应该放在实训上面。例如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就应在《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被主要介绍和学习, 因为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屡屡在旅游旺季被各类媒体大肆报道。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吗?

3.2 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旅游类专业几乎都会开设旅游景区管理的课程, 有些院校会设置《旅游景区管理》这门课程的选修课, 但专业方向不同, 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授课内容要注意各学科学生专业知识不同的特点。对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授课时, 应该更加注重从旅游常识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而对旅游景区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 则应更注重从旅游现象看本质, 由旅游现象进而引出景区管理相关理论, 然后将理论联系景区实际来学习。

3.3 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相较于本科生,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 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 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比如类比法、案例分析法、实际演练法等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提高学生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章节, 要多注重引入各种案例, 反复强化重要知识点, 务必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4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拓宽教学手段

对于实践性强的《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讲解理论容易觉得枯燥乏味, 若能巧妙利用辅助教具,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通过教学视频, 如讲到旅游安全管理章节时, 放一些和旅游安全相关的新闻或者案例的视频。或者通过搜集实事图片新闻制作成课件, 通过图文并茂的课件, 让学生产生兴趣, 开拓学生眼界, 在有限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 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趋势, 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的方法。建议以某些高校为版样, 在校内网上提高课程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利用网络收集学生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

3.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该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 更要把这些知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但基于学时的限制以及其它安全相关方面因素的限制, 学生到旅游景区中实践或者说深入实践的机会非常少, 从而无法了解旅游景区是如何具体管理和工作的。

基于此, 在本课程教学中, 每一章都应从案例出发, 由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景区管理的重要性。提出景区出现相关问题该如何解决, 继而引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以景区服务质量管理章节为例, 授课前, 先以实事的旅游质量投诉为案例, 由现象向学生提出该如何解决问题, 然后引入本章理论学习。在结束课堂教学后, 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旅游景区参观调研, 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旅游景区在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出书面报告。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机。

3.6 改善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强调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方式, 而是采取开放式的考试方法, 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实际操作等形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为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日常学习当中而非临时抱佛脚的死记硬背。以本课程为例,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 平时成绩 (课堂表现) 占20%, 实训成绩 (课外调查报告) 占40%。

最终考试成绩的公布并不代表着本门课程的结束, 笔者认为,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得到考核结果, 而在于根据考核结果得到反馈。通过反馈的结果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和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一方面, 教师反省自己教学过程中今后该如何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则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 与老师讨论并在今后的学习中改正。

4 结语

旅游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笔者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通过与两届学生的交谈和问卷调查, 以及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 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呼声都非常强烈。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改革, 能充分体现旅游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同样能够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自主学习热情[3]。从而, 为我国培养适应景区发展的创新性知识化人才, 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全面深入改革。

摘要:本文根据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高职学生以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改革, 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景区管理,教改

参考文献

[1]吴国清, 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 2004 (3) :15-18.

[2]曾兰君.高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 (10) :41-45.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论文题目 篇2

1.海南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

2.海南旅游景区设施管理探讨

3.海南旅游景区环境管理探讨

4.海南旅游景区质量管理分析

5.海南旅游景区营销管理分析

6.海南旅游景区规划管理分析

7.海南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8.海南旅游景区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

9.海南亚龙湾旅游景区的调查与分析

10.海南东寨港旅游景区调查与分析

11.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调查与分析

12.海口野生动物园调查与分析

13.三亚亚龙湾热带森林天堂公园的调查与启示

论文要求

1.按照期刊论文格式写。

2.字数6000字左右。

3.不得抄袭。

4.书面手写版。

旅游景区资金管理 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资金管理;筹资;营业收入

一、营业收入管理

营业收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货币收入。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它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门票收入和提供各种服务(如导游服务、观光巴士服务等)所带来的收入。营业收入是企业生产成果的货币表现。及时取得营业收入是补偿耗费、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是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及时实现利润、分配利润的必要条件。(1)营业收人的日常管理。一是合理定价,通过合理定价,能够保证企业在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之后,取得合理的营业收入。二是做好营业收入的标准控制。做好营业收入的标准控制,包括做好营业收入预测、决策和预算。三是做好营业收入的日常控制。营业收入的日常控制是指以营业收入为对象,对营业收入的发生、计算、取得、汇总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控制的活动。控制的基本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保证营业收入发生的合法性,即所有的收入都必须有合法的手续、依据和凭证及合法的管理程序和规定;二是保证营业收入的完整性,即发生的所有各方面的收入都应一分不漏地收回;三是保证营业收入的及时性,即所发生的营业收入应尽快入库。(2)价格管理。价值包括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即转移价值)、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三个部分,用货币形式分别表现为物资耗费支出(即折旧费和材料费)、劳动报酬支出(即工资)、税金和利润。所以,产品的价格具体表现为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

二、利润管理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收入扣除全部支出后的余额(若为负数则为亏损),它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性质是企业净资产的增值。企业的利润包括三部分: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销售利润又叫营业利润,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后剩余的部分;投资净收益是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扣除投资损失后的余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是营业外收入扣除营业外支出后的数额。目前,对于大多旅游景区企业来说,利润大部分来源于销售利润。

1.目标利润管理

(1)量本利分析方法。就是利用商品销售额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之间的变动规律对目标利润进行预测的方法。具体做法:首先应在充分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商品销售量(销售额);其次进行边际利润率、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的预测分析;最后进行测算。

(2)上加法。上加法就是企业根据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改善集体福利、增加投资分红等需要,匡算企业税后利润,倒算利润总额。

(3)因素综合预测法。就是按利润的组成内容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测算,再综合得到目标利润。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为:在基期利润水平的基础上,考虑计划期商品数量、价格、结构的变动以及成本费用、税金、营业外收支等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从而求得目标利润。

(4)利润增长比率法。针对稳定发展的企业,根据上年度达到的利润水平和过去若干年(通常为近两年)利润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和幅度,结合预测期可能发生的变动情况确定预计利润增长率,求得目标利润。

(5)财务比率法。根据利润同有关部门财务指标的比例关系,通过取得相关财务比率来预测未来某一时期的利润。其中常见的比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

2.利润分配。利润分配是企业按照国家财经法规和企业章程,对所实现的净利润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利润分配各项目之间和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的行为,主要是确定企业的净利润如何在分发给投资者和用于再投资这两方面进行分配。(1)利润分配的原则:依法分配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分配与积累并重原则、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盈亏自负原则。(2)利润分配的顺序。我国参照国际惯例,按交税一提留一分红的基本顺序规范了利润分配程序,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按照《公司法》规定,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潤总额t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作相应调整,依法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再按规定的顺序分配。一是依法缴纳所得税。二是支付被没收的财务损失、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三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指超过用所得税前的利润弥补亏损的法定期限后,仍未补足的亏损)。四是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扣除前两项后的10%提取,盈余公积金已达注册资金的50%时可不再提取。五是提取法定公益金。法定公益金按当年净利润的5%提取,主要用于职工住宅等集体福利设施支出。六是提取任意公积金。股份公司的任意公积金按照公司章程或股东会议决议提取和使用,其目的是为了控制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的水平及调整各年利润分配的波动,通过这种方法对投资者分利加以限制和调节。七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或股利。净利润扣除上述项目后,再加上以前年度的未分配利润,即可供普通股分配的利润,若企业当年无利润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参 考 文 献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篇4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B.S.Bloom等人认为, 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应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三大领域。同理, 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宏观上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 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的认知目标主要表现在巩固、领会、应用与拓展四个方面。实践教学最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哪些理论需要用实践加以强化。通过实践教学, 该部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而得到巩固与深化。领会按照程度的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转化, 即通过实践, 学生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的相关概念, 二是解释, 即通过实践, 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景区管理相关问题加以说明, 三是推断, 即通过实践, 学生能把景区管理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拓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实践, 学生会产生新的认知, 即认知到旅游景区管理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二是通过实践,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 活跃的思想, 对旅游景区管理课中的相关知识点有创新性的认知。

(二)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情感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 在学生情意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序,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五个层次: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结合旅游行业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情感领域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在上述五个层次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 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快, 旅游人才缺口较大, 但是, 快速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平均薪酬较低, 进入门槛较低的矛盾, 这就直接导致旅游管理专业高层次 (主要是指本科生和研究生) 学生对旅游业的热情与责任感不强。通过生动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体会到旅游景区对于旅游业、国家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从内心深处对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接受, 产生良好的反应和正向评价, 进一步增强其对旅游景区、旅游业的热爱感、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 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指预期教学后, 在学生动作技能的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改变, 它包含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等层次。通过实践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一是基本素质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开放意识和质量意识。二是实践操作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操作性强, 操作能力可通过单项能力、模块能力、综合能力和扩展能力的顺序分阶段逐步提高。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业是学生迎接未来的方式之一。通过实践教学,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根据教师所选具体教材、课程定位、课时总量、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状况而定。下面以广西大学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例加以说明。广西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现状一言以蔽之就是整体实力还不够强, 突出表现在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景区品牌建设还有待于提升。据此, 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按9课时工作量计算可设计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体验实践、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实践和旅游节庆策划实践三大主题。期望以这三大主题而盘活所有理论知识点, 同时加深学生对广西旅游景区管理现状的进一步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景区管理责任感。具体见表2-1。

三、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 即前期准备、实践组织和实践总结。

(一) 前期准备阶段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任务, 做好理论准备、材料准备、工具准备及心理准备, 这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一般而言, 前期准备工作要求教师对实践内容及教学目标要十分明了, 同时要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 对学生的准备过程要进行检查。

(二) 实践组织阶段是指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 这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这一阶段, 要求学生在做好准备的基础上, 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引导作用, 使学生能愉快地参与进来, 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三) 实践总结阶段一般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教师的及时总结, 实践完毕后, 教师应针对本次实践进行即时总结, 把实践中的体验与学生一起分享, 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及时肯定, 对学生存在的不足给予明确指出;二是学生的课后总结, 每一次实践, 必须要求学生按规范填写或撰写实践报告, 让学生翔实分析自己的实践体验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亮点与吸引点,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多元化, 灵活多变, 让学生既有新颖感, 又有刺激感。实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 在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先后使用了三种实践教学方法, 即虚拟景区网游式实践教学法、实验室开放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基地亲身体验式教学法。

(一) 虚拟景区网游式教学法是指结合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虚拟景区, 有效利用网络优势, 指导学生欣赏、体验、分析网络虚拟景区, 并把两种虚拟景区综合比较, 给学生以启迪, 让学生在充满期待与刺激的体验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贯穿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是一种比较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重点是两个虚拟景区的构建与结合, 一是学生自己要构建一个虚拟景区, 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 自己创业当老板, 发挥其能动性, 培养其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是网络虚拟景区, 该景区可直接从网上下载 (如笔者下载的网络虚拟景区是北京故宫) , 或者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要求, 事先设计好一个三维虚拟景区, 区让学生直接网游, 体验该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 三是两者的结合分析, 让学生感悟出景区管理的要点与精髓。

(二) 实验室开放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结合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 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随着旅游类实验室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科技旅游应用产品及软件的逐步增多, 实验室开放互动式教学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业越来越多地得到利用, 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实验课。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该方法, 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三) 实践基地亲身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利用实践基地教学平台, 让学生走出第一课堂, 到旅游景区实地考察体验,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该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与一体, 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又一特色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该方法的应用。

实践基地亲身体验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可高度概括为“123”模式, 即亲身体验一个基地, 融会贯通两大课堂, 合理衔接三大环节。

1.亲身体验一个基地是指选择好一个实践基地, 带领学生到该基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并采取系列措施与活动, 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体验到旅游景区管理的全过程。目前, 本科类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有自己的实践基地, 选择基地的标准是成熟的旅游景区, 至少应该是A级以上。亲身体验并不是像普通游客一样去旅游, 而是要带着问题、带着准备去考察。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亲身体验实践基地时做到“五个一”, 即创意一个虚拟景区、制好一份调查表格、听好一堂景区讲座、亲历一回旅游服务、撰写一份实践报告。

创意一个虚拟景区: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主要是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而开设, 学生已经有了相关学科的基础。因此, 对于企业的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在本课程的第一个课时便布置该任务, 要求学生先从宏观上虚拟一个旅游景区企业的框架, 然后, 随着学习的深入, 不断把该虚拟企业加以充实, 在课程结束时, 进行全面总结, 要求学生上交自己虚拟企业的相关资料, 并进行答辩、点评与竞赛, 同时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在进行实践基地亲身体验时, 要求学生必须把自己创意出来的虚拟景区与考察的现实进去进行比较, 找出不足, 得到感悟。

制好一份调查表格:指导学生结合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的相关问题, 重点围绕本次实践教学的内容, 制定好一份实践调研表, 必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亲身制定。这是实践基地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前提。

听好一堂景区讲座:事前与该景区沟通好, 结合考察实践基地的机会, 直接聘请该景区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在景区内做一堂讲座, 讲座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景区管理的相关问题, 二是旅游景区创业的问题。讲座中, 学生与老师之间、与主讲人之间需要互动, 这种互动发生在景区内部, 情境感非常强烈, 学生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

亲历一次景区服务: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让部分学生以志愿者的方式在该景区提供诸如讲解、清理垃圾等方面的服务, 最后让其与大家谈感受;二是现场模拟旅游服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一组扮演游客, 一组扮景区服务员, 游客组故意刁难, 综合考察服务组的反应。

撰写一份实践报告:综合上述实践活动, 紧密结合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 写一份关于该景区的管理报告。

2.融会贯通两大课堂是指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第一课堂是指学校内的教室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实践基地的野外课堂, 两者融汇点在于科学的组织与周密的安排。

3.合理衔接三大环节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把实践前期准备、实践中期体验、实践后期检查合理衔接起来。考察前, 要求学生围绕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知识, 分组搜集该景区的书面及影像资料, 在此基础上, 拟好问卷调查表;考察中,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调查, 适度辩论;考察后, 整理好调查表, 写一份调查报告。

五、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教学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 二者共同参与, 民主评议。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 掌握好评价尺度, 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而给予恰当的评价;学生应发挥辅助与监督作用, 实事求是地向教师反映情况, 学生相互之间督促实践教学相关材料的整理与撰写。考核方式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三结合, 客观公正考核每个学生的表现。评价维度结合实践教学的目标可概括为三大块, 认知、情感和技能。评价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方面, 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而综合给予等级评价, 定量方面, 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 学生能否按照教师要求提供相关的材料如搜集整理的资料、实践过程记录、实践报告等, 每一项材料按照质量的高低给予计分, 最后两者结合综合评分。

结束语:

实践教学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之学就会有欠缺。宏观来看, 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环节、方法与考核等。但是, 由于旅游景区管理的内容庞杂, 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手段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因此,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新内容、新方法将会层出不穷, 这就需要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教师们共同来研究并推进, 最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与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黎筱筱.中国旅游专业教育发展报告[J], 旅游学刊 (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 :9-15

[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 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8, (1) :72-73.

[3]郭进辉.《旅游景区管理》多元化教学模式探讨[J], 武夷学院学报, 2009, (6) :104-106.

旅游景区管理 篇5

1、风景名胜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2、旅游区:经县级以上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城里,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等等

3、旅游区一般来说都与行政区划相一致,以便对旅游区的总体开发有统一规划。

4、我们将旅游景区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类和人文景观类、5、旅游景区评定范围: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开业从事旅游经营业务一年以上的旅游景区,均可参加质量等级评定6、5A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

7、景区管理:各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对所评旅游景区要进行监督检查和复核,全面复核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8、设计不同旅游路线:设计多条不同的旅游路线,避免拥挤。

9、多列多人型优点:接待速度较快,视觉进入感缓和,适用于游客流量较大场合。

10、主题或综合队列优点:视觉及时间改善,有信息展示,排队硬件舒适。

11、游客投诉心理分析:1,求尊重的心里

2、求补偿的心里

3、求平衡的心里

12、游客投诉受理方法:

1、把握正确的处理原则(真心诚意解决问题、不可与客人争辩、维护景区利益不受损害)

2、受理投诉的六步骤(让游客发泄、充分道歉、收集信息、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13、补偿性服务的形式:

1、打折

2、送赠品,包括礼物、商品或服务

3、个人交往

14、景区解说服务的作用:

1、加深游客的游览感受

2、引导游客的游览行为

3、提高景区的综合收益

15、信息标志:可以分为引导标志和宣传资料。引导标志分为介绍、警示、引导、公共信息、说明。图标,符号一般采用通用规范的方法制作,景区不能自创。

16、导游讲解技能虚实结合法:虚实必须有机结合,但是以虚为辅,以实为主。虚为实服务,以虚烘托情节,以虚加深实的存在,努力将无情的景物变为有情的导游讲解。

17、导游人员在选择虚的内容时要注意“精”“活”。

18、旅游商品的特点:

1、实用性

2、艺术性

3、纪念性

19、游客购物动机:可分感性动机和理性动机

20、游客购物心里: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廉、求趣、求知、求尊重。

21、客房服务的基本要求:

1、整洁

2、安静

3、安全

4、亲切

22、旅游设施的分类:

1、旅游设施

2、娱乐活动设施

3、游览服务设施

23、交通运输工具:大型客车10年或30W公里、中型客车8-10年或30W公里

24、建立健全安全标志系统:

1、禁止标志

2、警告标志

3、指令标志

4、提示标志

25、面积容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每位游客活动所必须的最小面积。计算方法:V=M/mV单位时间内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M旅游景区可游活动面积、m每位游人所需活动面积

26、卡口容量:卡扣容量又叫瓶颈容量,是旅游景区内因交通、景观、游乐等音速构成游客必须的活动“热点”。园林、岩洞每天的接待能力:V=T/t·nV每天能接待的游客总数、T每天开放时间、t前后两批游客进入的间隔时间、n每批游客的人数

27、江河游览旅程接待游客能力:V=L/J·S·nV江河游览旅程能接待的游客量、L江河整个水面流程、J前后下水的两条游船之间间隔的距离、S每条游船载客的数量、n每批可以同时开放的船数。

28、旅游垃圾的处理: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有卫生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烧法。卫生填埋法最竞技、实用。

29、绿色环球21:绿色环球标志,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旅游行业唯一的环境质量可持续管理的认证标牌。

30、客源市场细分:地理特征细分,将市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市场。这样一级市场往往被确定为某地区的区内市场,二级市场被确定为区外,省内市场,三级市场被确定为省外市场。

31、目标市场定位:

1、无差别市场

2、广泛市场

3、选择市场:将客源市场划分为若干细分市场,供方只选择其中一部分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营销目标。

4、单一市场

32、景区产品的销售渠道:按销售方式给旅游者的方式分为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渠道。

33、景区资源糟破坏的原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思考 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 游客管理 游客体验

游客管理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游客管理又称游人管理,是旅游目的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政府认为,游人管理是为了适应游人在景区(点)及当地社区潜在竞争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持续性工作。我国学者何方永(2005)提出了对游客管理的三种理解:游客管理就是游客行为管理,即游客责任管理,目的是规范与引导游客行为,以减少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游客管理是游客体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旅游体验质量,增加游客满意度;游客管理是协调环境保护与游客需求关系的一种工具[1]。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国外游客管理的实证研究十分丰富,而在我国,游客管理仍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综合我国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其普遍的观点认为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需求和偏好、游客行为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安全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冲击管理、游客投诉管理、讲解接待系统管理等方面。

我国景区游客管理的主要缺陷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在我国,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关注点还在如何吸引大批的游客,过于重视旅游的经济效益,对大批量游客进入后带来的负面影响没有考虑或考虑不周全,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一些旅游地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让游客尽量配合消费,不仅缺乏对游客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的教育,甚至对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一些旅游地的管理者尽管在理论上已经认识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技术上,尤其是游客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知识,缺乏可操作的措施和手段。

2.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之许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

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使得他们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许多景区,游客随意在文物古迹上拍照、嬉戏,或在景区乱扔垃圾,景区工作人员却对这类不文明行为“习以为常”或“视而不见”,很少上前劝导制止。很多旅行社对组织的出境旅游团很少进行必要的跨文化差异和得体行为举止的宣传和提示,而在旅游过程中导游和领队也没有担当起提醒和监督的职责。一些导游在讲解时,甚至宣扬迷信,误导游客去触摸文物,以求带来好运。

3.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科学合理的规划直接影响着游客的行为及旅游活动。在我国的许多景区,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性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景区缺乏科学的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停车场的位置,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牌示系统的引导都与游客的拥挤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或不合理的功能分区会提高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垃圾桶的数量、位置、分布、开口不合理,卫生间数量不足,缺少让游人休息的设施等等[2]。这些客观原因都会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

4.景区管理混乱,相关服务系统缺乏。在我国许多景区管理混乱: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商贩只管卖,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对食品饮料的食用没有要求,加之景区内的商品价格高出市场价格,许多游客便自带食品饮料,随处休息食用;商贩围追游客出售商品,随意圈地占点收取拍照费,游客“挨宰”的情况经常发生;景区收费不合理,重复收费情况严重;清扫人员不到位,垃圾满溢,不及时清运。景区本身的管理已经非常混乱,更无法对游客进行管理、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约束与监控。

提高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水平的思考

1.重视旅游规划中的游客管理规划。旅游规划直接影响了旅游活动对于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及游客体验。游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及游道的设计、游憩方式的选择都与游客的拥挤体验和环境的影响程度有密切联系。如在自然保护区等地,合理的功能分区等会有效降低游客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旅游规划同时也是影响游客管理实施难度等的重要因素。如游客乱扔垃圾可能是由于垃圾桶的数量、位置、色彩、开口等问题造成,游客的不文明或破坏性等行为可能是牌示系统的规划设计存在问题,故提高旅游规划的合理性将有效提高景区游客管理水平。

2.加强景区人员及导游的培训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就我国景区实际情况而言,由于对游客管理的认识不够,对于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一般都是不足的,并且旅游行业的人员很不稳定,基层管理员工的素质一般相对较低,因此管理水平不容乐观。我国目前还存在大量流动性很强的兼职导游,松散的导游管理使得导游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我国旅游景区应制定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导游培训管理机制,加强对员工、导游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

3.建立景区游客规则,加大对旅游者的宣传教育。景区必须加强各种类型的旅游者行为规范的制定、宣传和实施。例如英国发布的《在英旅游告诫20条》,除了告诫游客不要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触摸展品外,还针对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外国游客的提醒,如:“要压低嗓门,特别是在夜间和那些幽静的地方,如教堂和乡村”、“如果要把别人摄入自己的镜头,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等等[3]。所制定的行为规范一定要切实可行,并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以达到对游客进行教育和引导的目的。

另一方面,采用约束型措施,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对游客行为的制约与管理;诉诸法律法规,加大不文明行为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让不良行为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吸取教训。以罚治脏,以罚治不文明,已是被国内外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如新加坡)。

4.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对景区而言,游客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从这种角度讲,柔性管理的目的是通过人性化的管理,用对游客的关心理解和尊重换取游客对景区的爱护与保护。对于少数故意破坏景区环境的游客要施之以刚性措施,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比如,制作诸如“小花多可爱,请您别伤害”之类的人性化的标示牌、温馨提示和公益广告;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游客的排队等候时间和枯燥感,采用提供排队的详细资料、超额估算剩余时间、使人们排队时有事可做、提供幽默滑稽互动表演、利用计算机预订系统引入绩效排队体系等等。总之,景区要为游客创造舒适的游览环境,为游客的文明游览提供便利。

结论

游客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景区正常运转的前提之一,它不仅可以维持旅游资源质量、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舒畅,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还可以减少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带动游客旅游文明素质的提高。今后,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管理的重要意义,采取正确的方法对游客进行管理,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景区和游客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3]曹霞,吴承照.国外旅游目的地游客管理研究进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 篇7

1.1 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

经济开发型旅游景区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采用了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正在朝“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这类景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

主题公题;主题公园用舞台化的环境气氛为游客提供主题鲜明的旅游体验。主题公园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生产快乐,为投资者赢得利润,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经营。主题公园的管理体制经历了事业管理向企业管理的转变,中国第一批以观赏为主要特点的影视基地型主题公园,到有“中国旅游景点建设里程碑”之称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开放,标志着第二代以华侨城为代表的参与性主题公园的诞生,也意味着真正企业化的主题公园的出现。

旅游度假区:国家推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在全国发展度假旅游,希望推动中国旅游目的地由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商务会议综合型目的地转型。

1.2 资源保护型旅游景区

以保护为主的旅游景区往往是以公共资源为依托的,景区的目标具有多重性,景区资源的社会文化与环境价值往往超过经济价值,景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这类景区主要有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四大类,当然还有重复分类的如旅游区(点)、世界遗产等等划分。

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经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的地域。其功能是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森林公园分为三级: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本身并不是景区概念,但绝大多数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都是旅游景区。国家把不可移动文物分为三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

旅游景区不可能采用某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而应该根据景区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科教基地模式、中国模式与快乐剧场模式。其管理模式比较见下表

科教基础模式适合国家垄断资源,如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这类景区以资源保护为主要目标,严格政府的监管,政府适当拨款,但在中国现行的情况上,景区仍然主要依赖自身的经营收益来维持与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对竞争性业务如餐饮、旅游休闲等的经营权可通过拍卖、招标等方法让最好的经营者来经营。

中间模式适合那些有一定公益性的旅游景区。这些景区有一定的科教功能,但休闲旅游功能占据重要地位。

快乐剧场模式适合于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之类以经济开发为主要目的景区,这类景区的核心是通过生产快乐满足游客从而获利。

3 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的管理和经营

3.1 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管理:

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程序,维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而其有效运转则是建设高质量、高标准自然保护区的必备条件。自然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可分为四大管理系统,即行政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生态与景观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其次合理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发。开发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考证它对其他资源、其他要素及其整个旅游环境的影响;兼顾代内和代际公平原则,对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起同样的道德义务,为他们能够享受旅游乐趣留下充分的余地。最后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保障措施。即政策保障、人才保证、资金保障和管理保证。

3.2 主题公园的经营与管理

主题公园的经营与管理要面向短期度假市场;强调游客参与;主题公园与零售业相结合;价格策略多元化;普遍就用高科技。

3.3 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

旅游度假区的主要客源市场是度假旅游者、奖励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及康复医疗旅游者。旅游度假区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区位、市场组合、定位、设施与竞争。随着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游客对旅游活动追求经历,强调自我参与。目前度假区开发有两种趋势:主题式与运动式。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档次是重要竞争手段。老的度假区致力于改造与扩张,增加体育中心、桑拿浴及涡流游泳池。为了吸引家庭旅游者,开发猎珍、池边活动,并提供放松性设施,如温泉、按摩、狩猎、远足等,核心是为游客建立一种美好的体验。

3.4 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

风景名胜区应统一管理,可以针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规模不一、景物构成千差万别和地域条件不同等特点,对不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实行分类指导。从有利于强化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的角度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类别进行科学划分,根据不同类别的风景名胜区性质、特点、规律,确定其保护重点、管理模式的指导原则,进行分类统一指导,进一步提高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3.5 森林公园开发与管理

将森林公园的以盈利为主的资源和以保护为主的资源进行分离,对于非营利性项目由国家所有并管理,对盈利性项目可以引入其他的经营者进入,参与市场竞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源原有的潜力。森林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只有国家行使所有权和管理权,才能保证其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作用。为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掘资源的经济效益,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要调整原来的职责范围,使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3.6 历史文物景区管理

首先应完善我国的文物立法体系;其次,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完善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管理监督力度,使景区在市场化动作的同时,保证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再次,建立我国的资金保障制度及社会参与制度,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用于对文物的保护和管理,通过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款、贷款优惠等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最后,在景区的经营方面,应保证资源管理的非盈利性,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景区用力可以特许经营方式进行盈利性经营。同时景区的发展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应有利益,包括当地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居民等,使各方面积极地参与到景区的发展中,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崔凤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低碳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篇8

低碳旅游产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 据调查, 1981年~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并排放了过量二氧化碳的结果, 它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 (3.8~7.6nm, 波长较短) 具有高度的透过性, 同时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 (如红外线) 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从而形成“温室效应”。全球升温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冰川消融, 海平面升高, 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雨季延长, 水灾日益频繁;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 生物种群灭亡;传染病病菌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时间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等扩散流行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 温室气体已经到了不可不控的时期。气候变化将增加自然灾害, 数十亿人将受到影响, 上亿人将面临饥荒的威胁。如果温度升高超过1.5~2.5度, 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1997年12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9年12月1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 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 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

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 长期以来, 旅游业以其“资源消耗低, 带动系数大, 就业机会多, 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 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 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碳排放, 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 树立低碳意识, 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2 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 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 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 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

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 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 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 构建整合互动机制,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 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3) 促进民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 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 教育他们节约资源, 主动保护生态环境, 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 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3 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旅游景区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交通特别是空中飞行、住宿和娱乐设施主题公园娱乐、滑雪等旅游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 2005年, 来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Mt和284Mt, 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5%, 除去飞行贡献值为3%;2035年以前, 来自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至2035年, 旅游业交通及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436Mt和728Mt。另外, 旅游业的奢侈消费助长了负面环境影响。如普通居民一般一天用水100~300升, 但星级宾馆用水则达到每天500~2000升, 超豪华宾馆则更高。又如随着气候变暖, 冬季雪期缩短、雪量减少, 滑雪等旅游项目不得不依赖人工造雪技术。据估算, 北京市人工造雪一个冬天要用掉半个昆明湖的水量, 相当于全北京市一天用水总量的1/10, 是83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因此, 限制旅游景区的碳排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低碳交通。

其一, 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 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 鼓励步行游览, 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 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 如放弃飞机, 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 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 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2) 低碳住宿。

酒店越豪华, 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 并且在酒店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3) 低碳饮食。

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 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 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自备餐具, 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

(4) 低碳游览。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 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任何东西, 不随便丢垃圾;游客还可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 增加碳汇, 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履行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5) 低碳购物。

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 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 如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 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 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有标示。旅游者应尽量自带引用水, 不买或少买瓶装水, 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 以达到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4 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

(1) 游客的“低碳”习惯养成需要时间。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 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 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 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2) 技术门槛高, 中小景区难实现。

建设低碳景区, 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 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 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 设置低碳通讯, 饮食, 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 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 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 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 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 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 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 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 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 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 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3) 成本高昂, 进程艰难。

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 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 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 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一种本能的退却反映。

(4) 景区“低碳”, 优劣难衡量。

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 在评定5A级景区时, 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 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 经济GDP至上一直是奉行的理念, 提高游客接待量, 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GDP的主要增长点, 然而, 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 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

5 出路

(1) 政策支持。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低碳景区建设的关键。国家应出台更加细化的政策法规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 从而加快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 激励景区及涉旅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 包括制定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 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新材料, 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降低碳消耗, 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 让低碳旅游真正成为时尚, 成为人们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2) 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 冲破成本、技术关。

低碳经济背景下, 景区面临着来自于技术变革, 设备更换, 基础设施以及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过程等等的共同压力。景区之间如能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应对外部变化必将增强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 横向战略联盟。旅游景区联合价值链上处于同阶段其他景区的资源与技术, 以创造更大价值的联盟系统。技术联盟:联合其他景区共同研究适用于低碳景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技术, 整合人力、知识资源优势, 形成景区之间彼此互补, 相互协调的联盟, 分摊新技术开发成本, 形成企业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新竞争优势。营销联盟:组建营销联盟可避免同类旅游景区在激烈竞争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低碳旅游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旅游方式, 营销模式如何创新还处于摸索阶段, 通过营销联盟, 可以扩大低碳旅游的影响力, 通过分享市场营销中的资源, 达到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相互学习, 优势互补。其二, 纵向联盟。纵向联盟是指景区与处于旅游产业链上不同阶段的其他旅游企业合作, 以增加价值的合作竞争系统。纵向联盟主要表现为旅游景区与旅行社的联盟, 为了降低由于旅游线路交通的碳排放, 游客低碳知识教育, 低碳行为规范, 低碳景区应与旅行社保持密切的沟通, 形成一种利益趋同的纵向联盟, 这将有助于增加低碳景区的客源量。

(3) 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

低碳经济背景要求必须改变经济GDP至上的理念, 尽快建立起“生态GDP”体系, 维护景区生态环境, 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构建均衡、和谐的标准体系。建设一套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共同构筑的反应景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 改变如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生存环境, 以及人们对测评对象的意见、看法、期望值和满意度, 等方面指数。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具有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促进区域低碳产业整合开发以及养成低碳生活风尚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低碳景区管理面临着技术难、成本高, 景区评价标准不完善, 人们尚未养成低碳习惯的问题。因此, 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 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 完善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低碳,旅游景区,生态GDP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 2008, (2) :34-36.

[2]蔡萌, 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 2010, (1) :13-16.

[3]李伟.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碳预算[J].国际展望, 2009, (2) :69-81.

[4]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 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 2010, (2) :11-12.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 篇9

游客管理是景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活动, 通过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 在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质量同时实现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基础, 游客管理可以减少游客因不文明行为对景区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倡导文明的社会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保护旅游资源、优化游览环境、保证游客心情畅快, 从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促进景区管理目标的实现。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 很多旅游景区在旅游旺季都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现象。大量涌入的游客, 造成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难点, 特别是自然资源极易遭到破坏的自然保护区和遗产类景区, 游客游览所带来的资源破坏所带来的局面制约了景区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实施的, 这对我国旅游景区的游客管理对我国旅游业及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重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概念、内容

1. 游客管理定义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门或机构通过运用科技、教育、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组织和管理游客的行为过程, 通过对游客容量、行为、体验、安全等的调控和管理来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吸引力, 提高游客体验质量, 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旅游管理内容

游客管理包括对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满意度管理、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体验管理、游客影响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国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目的地的发展, 合理的管理对旅游景区的维护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在保护旅游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文化环境内涵, 实现旅游景区环境、社会和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可持续最大化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 导致我国很多旅游景区出现了资源损毁、游客满意度下降, 旅游需求减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损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国景区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得不到重视, 只有在旺季时才将游客管理作为景区工作的重点。究其原因,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管理。

过度重视旅游经济效益, 大多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 缺少对大批量游客对景区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考虑,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为增加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 促使游客消费, 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充耳不闻;即使部分大的景点实行游客管理, 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将旅游工作的重心倾向于游客管理, 但一旦回归到淡季, 便忽视了游客管理。

2. 管理内容仅局限于游客行为管理, 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区通常对游客管理的不重视, 游客管理的内容大部门偏重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 实行减少游客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方面地管理, 忽视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 缺乏对游客的安全管理;对游客的满意度及投诉行为缺乏合理的处置和规划。

由于在管理内容上倾向于游客行为管理, 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过于硬性化, 如对一些不文明行为实行巡视、处罚或限制活动等。无法让游客意识到文明化环境氛围, 甚至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对抗性行为, 硬性管理还存在着被动性、高技术性、高成本, 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缺乏对旅游景区综合规划及管理

这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 但对区域旅游景区的规划甚少, 甚至对目的地旅游景区也缺少综合规划利用, 对区域内的旅游景点缺乏合理的组织,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区的游客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感到不满意, 如在同一个旅游景点的不同处, 一些地方过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而部分地区则出现无人状态。服务设施不合理, 有些景区很大一个地方也找不到一个厕所。旅游景区缺乏有效管理, 如景区内对对商贩摊点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 商贩只管卖, 不管环境卫生的清理;使得景区内的卫生环境脏乱, 促使游客环保意识减弱, 继续破坏环境。

4.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不到位, 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基层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 同时很多旅游景区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到位, 缺乏对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责任意识的培养和要求, 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缺少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国内的很多景区, 游人会随意触摸文物古迹, 在文物古迹边嬉戏, 并和文物拍照, 而从业人员对其视而不见, 使得文物资源在不经意见被逐步破坏。

四、杭州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现状分析

1. 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区在处理季游客容量问题有着独特的方式, 免费门票和营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对游客容量很好的处理, 减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数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队时间长、可玩项目减少、满意度下降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 由于西湖周边的景点免费较多, 因此游客体验及排队的时间减少, 从而增加了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

杭州实行低碳旅游, 公共自行车、电瓶车、在方便环保及低费用的同时。对游客进行了分流, 同时也成为了杭州景区内一道特色的风景线。还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运用, 减少了部分陆地游客量, 水上巴士同时还是连接了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西湖, 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线路, 增加旅游收入。

2. 游客满意度管理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设施、规范景区服务, 杭州景区每年都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式, 对景区区游客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根据调查内容将数据统计并编写出年度游客满意度分析报告, 并反馈给相关部门与公司领导。并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善环境, 同时更新旅游热点, 如对西湖、西溪等老景区通过不断升级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 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满意度为78.90, 在40个样本城市中, 杭州、无锡、广州、珠海、沈阳、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满意度指数较高, 均超过80。其中, 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国庆黄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湿地、新中东河、中山南路中华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点, 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 并推出游船体验。都是对游客满意度管理进行地调整。

3. 游客行为管理

杭州景区对游客的行为进行管理, 在景区内对游客进行规定:景区通过宣传对游客入景区须知规定:公园提倡尊重、理解、和谐的文明行为, 禁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毁坏财物、等不文明行为, 如经发现后不听劝阻者, 景区有权要求游客无条件离开公园;景区内严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 景区内安保部门及工作人员有权现场制止, 并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在夏季的时候, 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 对于此不文明行为一旦被安保人员发现, 先通过安保人员温馨提示及时制止, 如经劝导后依然继续不文明行为者, 景区通过协助公安部门依法处置。

4. 游客体验管理

随着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闲旅游, 体验成为杭州景区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体验旅游对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区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乐体验和安全优质的游乐服务, 打造中国休闲城市。杭州西湖景区的游船体验, 让游客在游船上享受从水中看西湖, 在水中看杭州, 并结合西溪湿地等处开通水上通道, 使游客们体验不一样的旅游方式, 体验水中杭州。杭州部门景区将游客观赏、体验纳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 如西溪湿地的采柿子节, 西溪采菱, 游客们可以在秋季的时候采摘柿子, 在水上采摘菱角, 让游客们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动, 加上西溪越剧、说大书、皮影戏、龙凤舟体验, 让游客更亲近西溪, 体验节庆的热闹。

5. 游客投诉管理

游客对杭州景区的满意度为我国前茅, 杭州西湖名胜区以争创“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为目标, 从规范市场秩序入手, 从提升服务品质着眼, 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实现低投诉率;相比而言景区的投诉较少, 以前, 西湖边的景区集中在野导游、堵车、停车上投诉, 为此杭州景区管理在处理黑车、野导方面进行了专门跟进调查, 在停车场专门有负责人员管理, 并进行停车电子扣费;对于无证导游, 有一套野导黑名单, 在投诉时可以快速查询目标, 进行跟进。

现已推行异地投诉, 游客可通过来电、来信、网络等各种形式的投诉。游客服务中心首先填写《游客投诉登记表》, 初步判断责任归属, 并做出答复。运营管理中心督导室负责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 并拟定回复意见, 答复投诉人。对网上投诉, 市场部网络管理员负责将督导室的处理意见回复给投诉人, 并及时向相关部门领导反馈情况。

6. 游客安全管理

杭州景区始终将把安全 (包括设备安全、餐饮安全、游客在景区的游玩安全以及财物安全) 放在第一位。杭州景区设置的基础设施均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一些大型进口设施同时拥有国际、国内双重安全标准保证, 通过了国家级、市级相关检测管理机构的认证。管理对景区内设备进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定期跟新一些设备, 始终以游客安全为己任, 对景区内的餐饮进行检查

对景区内湖边、河流边、溪边等活动特别注重游客安全管理, 通知游客安全须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标志、准备应急处置预案等, 加强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检查、救生设施配备、沿线安全岗哨设置、督促游客穿好着救生衣、上下筏码头的安全措施等, 景区内管理人员根据管理部门的建议要求完善和改进相关设施和制度。加强景区内管理、严格执法, 加强山林保护和文物保护, 防止山林火灾, 杜绝一切安全隐患, 确保游客安全、财产安全。

五、杭州景区游客管理不足方面

1.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培训、管理不到位

就对景区实际情况而言, 杭州做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景区从业人员及导游的水平和素质都还未到国际级旅游城市水平, 从业人员及导游对游客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在游客管理方面考虑不周全, 同时很多导游都属于兼职, 导致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杭州部分农家乐景区, 由于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不是很高, 对其管理不是很到位, 因此存在投诉现象, 如误导游客进入旅游景区高价产品。

2. 人性化管理不够全面

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时候, 会采用硬性化手段处理, 缺乏通过教育、引导游客改善不文明行为, 缺乏人性化处理手段;一旦进入西湖景区内很少有停车场地, 在寻找车位存在着很大困难;杭州实行公共自行车无疑对减少了车子进入西湖景区, 即保护了西湖资源环境、减少污染, 同时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 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 很多景区边的停车位置不是缺自行车就是无法归还自行车。

3. 夜游景区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区推出夜游景区, 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欢的方式之一, 但在夜游景区内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显, 缺少适当的照明指示, 导致夜游西湖景区或是其他景区找不到着厕所、出口等现象, 迷失了方向;在夜间需要帮助时, 不太容易找到服务人员, 只在出口处见到几位管理人员, 夜间管理人员巡逻少, 一旦在湖边、溪边、河边发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六、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面对以上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提出解决建议和措施, 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关键的一环, 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通过对杭州景区的游客管理分析, 提出对景区游客管理相应建议, 实施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和谐最大化的发展景区旅游。以下为景区游客管理的措施。

1. 重视游客管理意识

由于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以经济效益为导向, 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设、轻管理, 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严重滞后。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如想要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游客管理并最终提升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应当重视游客管理, 将其纳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畴, 并针对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找寻相应对策, 合理科学规划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人性化管理等。

2. 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

结合杭州景区规划, 对我国旅游景区进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规划, 寻求可持续、合理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实现。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计划明确规定具体的管理主体、客体、方法和程序等内容, 同时对景区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控, 及时反馈、改进, 实行动态管理。在景区游客管理总体计划的指导下, 要求各部门、各景区制定具体的游客管理分计划。建议在今后的景区旅游规划中单列一章专门制定游客管理计划。景区游客管理计划的制定不仅使实际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 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经营管理者们在观念上重视游客管理, 最终将其纳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畴。

3. 进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 构建合理布局、统一管理、服务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实现提前安排游玩线路。

通过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宣传其他景点/区、开发新的景区、排节事活动等对游客进行分流, 吸引淡季人流, 分散旺季部门景区人满为患的人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游客旅游体验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高水平的服务质量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更是保证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诉体系, 保障游客安全、利益, 更是指明该旅游目的地存在的问题, 及时更正管理方式和内容, 更好的实现景区的管理。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游客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中, 是吸引其他游客来旅游目的地的基础, 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 因此要巩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总结

针对我国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存在问题, 对杭州景区游客管理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 提出景区游客管理措施, 从重视游客管理意识、制定系统的景区旅游游客管理规划、进行人性化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管理, 实现对景区游客管理, 最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 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前途下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最大化发展。为我国景区游客管理提供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管理措施依据。

参考文献

[1]何贵香:杭州旅游对南宁旅游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 2009/17

[2]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陶犁等译: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4]何方永:城市游客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探讨 篇10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果说社区参与到了旅游开发,并且从中的到了利益,那么居民就会觉得他们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他们经济的来源,是旅游开发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们便会自觉的去保护这片环境。宜昌三峡人家景区处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段,以渔业、林业为主要经济收入。长期的伐木和捕鱼使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一度受到破坏。发展旅游业以后,当地独特的峡江风光和长江肥鱼特产受到旅游者的追捧。当地居民意识到以前不被重视的山中林、水中鱼原来是金饭碗,主动当起了“护林人”、“护鱼人”杜绝滥砍滥伐、滥捕滥杀,而且成为义务的环保宣传员,这为当地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上一篇:压裂施工参数下一篇:世界在你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