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2024-07-11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1

一、当年若不登高望, 谁信东流海洋深

刚刚任课的几年里, 也曾乐此不疲地学习各种应用软件, 也曾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还可以”了, 直到2005年参加河北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后, 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在参赛前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本子, 圆珠笔也有几支, 到了会场才发现, 来参赛的老师有的已经用上了笔记本电脑和DV机了。这是我想都不曾想到的, 这不仅是硬件设备上的落后, 同时, 也是自身思想上的落后。比赛过后, 好不容易弄到一份比赛的优秀课件, 研究了好长时间, 居然也没能打开, 于是我在在网络论坛上发帖子, 通过QQ找高手请教, 渐渐才知道, 原来网站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我会的只是简单的把网页一张张的做链接, 而动态网站是用数据库做支持, 不但建站快, 而且便于更新, 交互性更强, 这一切以前是一无所知。以前, 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的技术, 就是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没有和自身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由此, 我也对“一桶水”的理论产生了质疑, 桶再大, 容量也是有限的, 水再多, 充其量也只是一桶死水。于是我想, 在给学生一杯水的时候, 除了保证自己那一桶水的新鲜外, 还应该让孩子看到一条河、一片海。

二、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操作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计算机作为本课程的主要应用工具, 在日常的教学中占着绝对主要的地位, 由于我校开设本课程起步较早, 加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我校原有的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日渐捉襟见肘。

考虑到学校硬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 自己就对教材中的知识结构、顺序和教学内容等进行了大胆调整, 对教材不断进行补充、调整、重组和删减。我对教材的观点是: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利用教材为教学实际服务, 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式的教教材。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成为教材的主人, 而不至成为教材的奴隶。

三、剑不如人, 剑法胜于人

武侠小说中, 常有这样的情景:某人得一稀世兵器, 从此纵横江湖。然而却被世外高人赤手空拳轻松击败。在实际教学中, 设备落后问题相当于没有得心应手的宝贝兵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练就绝世武功, 一支枯枝未必就不能战胜龙泉宝剑。硬件问题一时半会儿不能解决, 那就从软件下手, 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提升我们的应用水平。

例如:在教学指法练习和打字方面, 简单的指法练习枯燥无味, 学生极易有厌烦情绪, 常常会偷偷运行画图等其它程序。而有趣的打字练习软件本身也存着弊端:一是程序过大, 对于配置本来就低的学生机来说, 实在装不下;二是游戏类的指法练习虽然有趣, 但这类软件在设计理念上都是从训练操作者的准确度和速度出发而设计关卡或等级等, 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操作能力, 学生容易被华丽的操作界面所吸引, 学生只是为了升级或过关, 而低头拼命的在键盘上练着“一指禅”, 这样的练习完全违背了练习的初衷。于是, 我尝试着用局域网聊天软件来练习。这类仿QQ界面的聊天软件, 易学易用, 后来我又发现, 这虽然能不费力的将所学知识用于互联网上, 但课堂上不容易进行教学管理。于是又改用电子教室的讨论功能, 每周让学生确定一个讨论主题。这样做有六点好处:第一、不用额外的安装打字练习软件, 节省了磁盘空间, 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第二、讨论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之间交流, 教师也能参与其中, 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特点。第三、由于软件受教师控制, 便于管理学生。第四、学生练习打字, 速度几乎都差不多, 没有那种在网上聊天时因打字过慢, 无人与其聊天的尴尬, 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满足。第五、由于电子教室的讨论功能使用的是“公屏”, 哪位学生打字快, 会成为全班的榜样。同时也避免了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和一部分学生“吃不好”的现象。第六, 通过对主题的讨论, 间接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庖丁解牛, 合于桑林之舞

庖丁给文惠君解牛, 凭借其高超的技艺, 使解牛演奏成一首美妙的乐曲, 解牛的声响“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信息技术课程占用的学时是极少的, 一般情况下, 每班一周两课时, 虽名义上是两课时, 但由于班容量大, 计算机少, 平均下来, 每生每周也只有一节上机时间。即使这样, 也不能每周都保证能上, 比如遇到停电等情况。信息技术课往往就会“缩水”。这样, 信息技术课对我们来说更显的弥足珍贵。这些困难就好比庖丁面对的那头牛, 怎么解这头“牛”呢?庖丁的回答是:“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在课下将课本中的问题集中一下, 由小组长将问题集中, 上课前交给我, 然后课上重点对大家都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这样, 教学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 大大节约了课上讲授时间, 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上机操作练习, 起到了“以无厚入有间”的效果,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2

在我区小学中,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初步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络、标准化电脑教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起步,大部分小学已经开设有信息技术课,并开设有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们一个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我校所用的《金山打字通》效果都很好。

2、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教师则应结合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了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培养策略

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从2001年开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逐步开始普及,也设定了信息素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更是信息素养的培养,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虽然信息课程已经开展十多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硬件软件都比较滞后,教学方法落后,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要合理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只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知识,课程内容方面理论知识过多过繁,课程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比如在五年级就有图片和文字的处理与排版,表格的运用和页面的设计,还有聊天工具和邮件的使用,以及运用网络搜集资料和图片,等等。这些内容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征。信息技术课程要激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学习。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设置,并注重校本课程的研发,使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课程教学质量

当前,学校的主课语、数、英等课程受到老师的很大重视,而其他所谓课程则认为是次要的,其中包括信息技术课程。一些地区不重视这门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一些落后地区,信息技术课程还没有开设。由于信息课不受重视,因此很多主课老师常常霸占信息课,信息技术课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而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视为玩游戏的课程,没有作为必要的一项技能掌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制度,经常性地组织领导和老师进行培训和讲座,对这门课程要进行必要考核,提高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使他们意识到信息技术课要现代化的今天,这项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而不是形式化的课程。

三、加大投资力度,改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特点,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一定的设备和设施作为辅助。如果学校教学条件不足,软硬件设施有限,则将使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展。有些学校机房的电脑数量有限,且很多电脑是被损坏的,有些学校的机房只有一间。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设施投入甚少,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的制约。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条件需要得到极大改善。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经费投入,使小学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改善。学校在资金方面,一方面要尽量争取国家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所给的帮扶金,另一方面要争取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四、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师资力量是否强大决定课程教学的质量高低。在很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且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部分信息技术老师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代替,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和技能,也没有系统的信息知识作支撑。部分信息老师是转岗过来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一定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质量才能有保证。首先,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要定期进行公开课比赛,还要进行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次,学校要不断吸纳年轻的信息技术老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操作性强,只是课堂上讲,起不到大的实效。而很多信息技术老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满堂灌,学生很少有机会到机房进行实践操作。乡镇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课堂知识难以理解,一些学生觉得计算机很神奇,不敢动手操作。而一些学生家中有电脑,对于电脑知识的讲解不屑一顾,这些现象使学生掌握的信息知识也不同。课堂上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直观形象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效率低下。实际上,信息技术课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学习内容,课堂上要把学习任务融入操作实践中。因此,要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此端正學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六、结语

社会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技能之一。我们在教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教给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技能,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良好信息技能的一个平台。近些年,信息技术课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我们还要看到问题所在。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加大经费投放,加强培训,增强师资力量。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国家教育部,2004.

[2]刘叶贵,严建荣.浅谈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103.

[3]陈美丝.西安市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4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不仅要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小学数学知识是为日后数学学习打基础, 而一般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难懂, 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点讲解, 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如, 在教授分数的单位和意义时, 教师先提出平均分月饼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饼的切分图, 然后提出如何把1个月饼平分给4个人的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月饼进行切割活动, 引导学生明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

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爱玩、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但同时小学生也具备活跃的思维, 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生动化。如, 教师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架构的时候, 一定要在其中埋藏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且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解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 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随机数据, 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规律, 从而自主地进行解答,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的优点。例如, 在上到有关设计图案这课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 再结合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维, 也能通过自己实践后发现一些规律。

三、发挥教师作用

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 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 在培训中, 教师在学会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现在老师上课都借助PPT来讲课, 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直在使用最初做好的PPT, 经过学生不断换届后仍在使用, 往往导致知识不全设计单一, 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所以,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结合学生实际, 及时跟新教学内容, 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 教育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跟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摘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 教育也受到来自科技浪潮的影响并做了相应的改革。小学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极有帮助,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使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发生改革。小学数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完善发展, 对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概念, 结合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策略并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能力,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 篇5

关于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考[文章作者]王炜[文章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人们常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描绘当今的时代,简言之,大家确实感到一个无形的信息之网扑面而来。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成为这信息之网的撒网人,而非为之所缚,尤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将更加突出。

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界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地位,使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深感振奋,亦觉任重道远。

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几年来,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明了课程教学目标,使课程名正言顺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这样沿用。实际上,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这个名称,就体现不出这一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是一个范畴较广的概念,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目前中小学生要学的信息技术是主流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

二、突破概念门槛,使学生树立较强的信息意识

由于信息是个翻译词,许多人理解得都不很深刻,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导言课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清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在讲授这个概念的时候,首先应给出信息的两个定义:

1、通俗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表达、传输、保存、处理加工的有价值的消息、情报和知识等。

2、科学的定义

信息是人们感知到的各种刺激中所包含的内容。注意,这里所说的“刺激”一定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所建立的刺激概念,为了进一步说明,可以从视觉刺激、听觉刺激等方面举几个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定义是日常生活中实用的定义,科学定义是为研究问题方便而设的定义,两者的应用场合不同,讲这两个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不能以科学定义而否定通俗定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信息的概念,还应当考察信息的分类及各种特性、有关的信息基本操作及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特别要向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与高级信息;

信息传递媒介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举例;

信息的表示形式常见的有文字、图形、数字、声音、图像等;

与信息有关的操作包括表达、传输、处理加工、保存等;

要结合有关信息的操作深入讲解信息技术。

要向学生讲明,这门课将要学习的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课程中计算机是作为主要的信息工具出现的,要求学生从工具应用的角度去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好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关系。

三、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

信息技术课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拥有先进的机房,能做到人手一机,每台机器都具备多媒体功能,最好都能上因特网。这种理想环境的建设投资较大,非一般学校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在机房建设方面应采取与自身承受能力折中的方案。在此也建议主管教育部门或社会自愿投资者,筹建一些商业性的机房为学生们提供有偿上机服务,使部分学校共享。

机房维护管理要有专项资金保障。一些同志认为机房建好就可以了,后续资金不必要。实际上,机房的正常运行及效率提高离不开后续资金投入。如自然的设备损耗如键盘鼠标需要更替、设备升级需要资金、新软件的购置也要花费等。机房维护得好,设备运行正常率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保障。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开设信息技术咨询信箱,开办“信息技术园地”橱窗,不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专题讲座,举行电脑制作比赛、程序设计比赛,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初步思考

1、“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在贯彻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如:为让学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机器设置任务,规定一定样式的墙纸、屏保程序、机器日期等让学生设置,也可以人为设定一些软故障让学生修复;讲字处理软件时,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讲程序设计时,一个联系实际的编程题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任务等等。

2、以学生为中心,合理组织学习

大纲规定了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这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一两名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再由他们去指导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学习,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

多给学生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优先讲解怎样使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学生机器里应多装些学习软件,供学生学习时选用;如果机房内部联成局域网,可运行起多媒体电子教室;应该看到学生是有种种兴趣倾向的,在组织教学时应有所侧重,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可以给他们提供学习图像处理的机会,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单独为他们讲点编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管理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35-01

一、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纪律观念淡薄

中学阶段也面临着一定的升学压力,家长和教师希望学生可以考入重点高中,因此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往往过于压抑和刻板,而信息技术课在某种程度上给予了学生一个放松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学生把信息技术课堂当成了娱乐课堂,原本纪律性差的学生在信息课上必然会开小差,趁机上网;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也往往会在这个时候,想放松一下。而课堂管理不当引发问题行为,这可能是教师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最主要因素。这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因此总体来看,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淡薄是一个普遍现象。

2、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够重视

在我国中学学校中过于重视文化课程教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在中考的背景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会把目光放在提高学生文化课程成绩上,因此在信息技术方面必然不会给与太多关注,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效果不佳。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上也不合理,课节较少,即便这样,在临近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还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教师所占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很难重视信息技术课,总会有一种“来微机室就是来娱乐”的想法。

3、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认知水平不同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信息技术在我国属于新型技术,起步晚,因此,学生接受也有一定的过程,一些基础好的同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并进行操作。这样一来课堂上就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时间,学生无所事事,往往就会趁机上网、聊天,打游戏。还有一部分学生相对来说,基础较差,跟不上教师上课的节奏,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甚至还有些学生需要教師单独指导。

二、导致问题的原因

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环境和其他学科不同

信息技术课需要在微机室进行,学生直接面对的也不是教师,而是电脑。在课业紧张的中学生活中,更加会想要找机会休闲一下,因此在信息课堂上,学生上网、玩游戏的问题屡禁不止,如果教师授课方式过于陈旧,死板,往往会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加之计算机设备往往也会遮挡住教师的视线,使之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小动作”,综合以上这些干扰因素的存在导致管理难度的增加。

2、学生上机操作能力两极分化严重

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受到学生能力水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上机操作能力也有所差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学生平时使用电脑的机会多,自然计算机操作能力也会强一些。而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家庭(尤其地处偏远的农村)孩子,第一次接触电脑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开机,从这些问题来看,我国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两级分化非常严重。

3、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粗糙

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中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只是一些初级知识,但是也正是这些初级知识的存在,才能够奠定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目前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学设计简单粗糙的现象很常见,教师没有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很多知识点的讲解往往几步就结束,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消化。

4、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这些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可是在现实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特点,有的学习操作任务学生没办法当堂完成,这给学习效果的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时间久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三、解决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的有效策略

1、维持好课堂纪律

要想上好一堂课,前提条件就是维持好班级的课堂纪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需要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就向所有学生讲清楚微机室的纪律和规定,让学生事先明白破坏规矩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破坏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惩罚,如打扫微机室。

2、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他们的学习兴趣等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节,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

3、完善评价制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能够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并且教师也可以从评价结果中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哪里比较薄弱,哪里掌握的比较好,教师都能够全面掌握,进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计划。评级制度包括期末考试、平时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信息技术课程非常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而因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与课堂管理有着密切联系,提高课堂管理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初中信息教育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 君.基于小组讨论学习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7

那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 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整合有什么优势?本文将从整合的目标、途径、优势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应明确, 语文课程是主体, 是目的, 信息技术是手段, 是载体, 是“桥”和“船”。整合的过程, 是尽可能大地提供给学生语文信息量,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语言技能,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同时,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信息时代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 提高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合的途径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代表, 它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呢?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整合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 应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自制和网上下载相结合的方法, 使用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 利用网络技术来整合

网络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 只有当教师真正把网络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 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那么, 该如何利用网络来实现学科的整合呢?

1.利用网络教室来实现学科的整合。在网络教室授课的优势是课堂容量大、进展快、效率高。利用网络教室进行语文教学时, 学生可以每人一机, 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操作, 老师可巡视并作个别辅导。

2.利用互联网资源来实现学科的整合。网络资源能够开阔学生眼界, 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阅读空间。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 视野开阔了, 知识积累沉淀了, 作文时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而是文思潮涌, 思之有据, 言之有物, 写之有序。

三、整合的优势

(一) 实现资源共享

要学好语文, 仅靠课堂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 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语文课堂模式, 已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渴求。多媒体、网络走进语文课堂, 为学生学好语文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二)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之上。”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学习环境。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组课文时, 我就把多媒体、网络请进了课堂, 搜集了桂林的山水、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新疆的天山以及我国五大岳、五大淡水湖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通过课件的形式, 让学生在图片、文字和声像世界里, 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学生被祖国那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吸引, 学习兴趣倍增。

(三)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 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并有机地集成, 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能够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 大幅度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四) 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还有一个重要目标, 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平台, 通过网络资源, 进行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 发扬合作精神, 为较好地实现信息化目标奠定基础。还可利用发送E-mail, 用MSN或QQ聊天等方式, 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 多吸收、利用Internet网内的信息, 培养信息素养。

总之, 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正确地把两者整合, 能使语文课堂“如虎添翼”, 是优化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摘要:21世纪,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社会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新时代教学的要求, 也是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 使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有效工具, 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呢?整合有什么优势?主要从整合的目标、途径、优势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 篇8

一、以主题化教学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运用主题化教学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安排教学内容的框架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独立寻找值得研究的命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方向,加之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充满兴趣。同时,教师应在教学期间,注重与外界知识的联系,以教授学生的应用方法为主,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束缚,真正的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主题活动,把信息技术同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一方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当中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对演示文稿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将演示文稿的建立、文本内容的输入、图片的插入、自选图形的绘制填充以及整体的调整、幻灯片播放顺序的调整等进行合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该办公软件的运用形成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可将以往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学生进行展示,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自己搜索相关内容制作幻灯片。如此一来,则能够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的能力,深入研究所选择主题的内容以及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以主题活动为基地,建立学生学习网站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我国的普及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的中学生而言,其乐于从相关网站的当中搜索所需的知识。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内容,以主题网站的形式建立教学平台,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在主题化网站当中,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管理系统,使其浏览记录、学习技术以及疑问等能够详细的保存下来,并实现实时更新,点滴记录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其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等有着清楚的了解。此外,在对网站当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比如以家乡特色、旅游、特产或者学校举办的活动为主题,将课本当中的知识以主题的形式进行细化,融入到不同的版块当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教师还可将外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各个版块当中,为学生视野的拓展提供帮助。笔者认为,在主题化学习网站当中,还应开辟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就遇到的问题随时发问。该版块的建立,还能够使得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及时上传于网站当中,接受教师的指导。

三、以主题化教学为载体,完善主题教学功能

在运用主题化教学模式实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基础之上,对其相关适用性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其在教学当中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在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界面的吸引程度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应注重其功能的完善以及操作的便利性。如在当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应在醒目的位置建立实际案例以及实际操作的链接,方面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其操作能力。同时,主题化教学模式能够涵盖多种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对各类资源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各个版块,避免资源的简单堆叠。

主题化的教学模式,旨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分清主次,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各个因素的干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当中。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通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均在计算机教室内完成相关教学活动。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对计算机各类软件以及网络的兴趣较为浓厚,因此其在听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浏览网页、网页小游戏等与教学无关的动作,这就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主题化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将本堂课程的教学任务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能够对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的使用产生一定的限制。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相关计算机系统,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将日常表现融入到最终成绩当中。

总而言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当中运用主题化教学模式时,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之上,明确重点以及难点内容,配合主题化教学网站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随时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文章从笔者的教学经验出发,对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主题化教学的几点建议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主题化,思考

参考文献

[1]成健.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年06期

[2]蒋进.云服务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3]赵可云,薛庆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定位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22期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教学 篇9

一、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有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 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其中小学生所处的正是第三个时期——具体运算阶段 (七至十一二岁) , 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 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进行运算。因此, 对于处于小学生阶段的儿童来说, 不是环境塑造了他们, 而是他们主动寻求了解环境,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认知逐渐成熟起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就是要寻求小学生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关注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型的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

有效教学是一套策略。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电脑、网络非常感兴趣, 而实际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游戏。小学生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并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那么, 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征, 在课堂中进行角色的扮演和互换, 让小学生的“参与”成为他们学习的一种动力。角色扮演最初出现在游戏中, 角色根据不同的游戏情节和统计数据 (例如力量、灵敏度、智力、魔法等) 具有不同的能力, 而这些属性会根据游戏规则在游戏中改变。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有效教学

1. 分析教材, 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作用。只有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目标, 并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策略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决定本节课是否适合使用“角色扮演”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注意分析教材, 确定哪部分内容由哪些学生来扮演, 什么时候进行角色互换, 在进行互动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对于偏离目标的互动, 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

例如:在教学《认识计算机》一课时, 便可将计算机不同的部分分给不同的同学来扮演。选定五位同学分别扮演计算机中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 目的是通过自身的体会来了解计算机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工作的关系。教师先操作示范一遍, 告诉学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后将演示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表演。当操作者按动主机开关按钮时, 学生D举手示意或者摇动手中的红旗意味着本部分开始工作, 同时学生B、C、E也一起示意, 表示本部分灯亮, 进入工作状态。过一会儿, 学生A示意, 表示开机的声音已通过音箱传出, 开机过程结束。操作鼠标, 相应内容在显示器中显示出, 学生B、E配合表演;操作键盘打字, 学生B、C配合表演;播放音乐, 学生A表演。自始至终, 学生D, 也就是主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 直至关机结束。

通过这种形式, 既完成了原定的教学目标, 又能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内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2. 区别对待, 强化兴趣。

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 没有什么比兴趣更加重要的了。但是有的学生内向、腼腆, 对于这种参与性极强的角色扮演活动不能够适应。那么, 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这些学生, 循序渐进, 慢慢地培养他们的集体参与感。先设置情景导入, 让学生置身其中, 对所学课程不感到排斥, 然后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角色扮演, 师生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依赖和安全感。例如, 在《复制、剪切与粘贴》一课的教学中, 选定A、B、C三名同学, 假设A是一段文档, 当教师操作“复制”时, B也变成了A, 此时就有两个A, 然后拿出其中一个A“粘贴”到C处, 于是, C也变成了A, 原来的A是不变的。当教师操作“剪切”时, 原来的A便没有了, “粘贴”到C处, C变成了A (如表1) 。这就是三名同学之间的角色互换, 由教师带领来完成这个转变, 学生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所学内容, 培养了内向同学的参与意识, 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体会成功, 成就激励, 保持兴趣。

学习的最大乐趣莫过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小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是十分重要的。当其在课堂中角色扮演得出色时, 教师就应当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激励, 以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 对课堂上扮演出色的学生进行表扬, 并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需要扮演的角色。那么, 学生体会到刚才成功的感觉, 就会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事先有所了解, 并以此来准备下次角色的扮演。学生不断地从中获得这种成功的喜悦感,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形成良性循环。对于角色扮演较生疏的同学, 也同样给予鼓励, 使他们渐渐融入到集体中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现场参与感的增强对于掌握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益的。同时, 也可以在同学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交流评比, 不同班级的学生针对同一堂课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互相分享、学习、借鉴, 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组织初探 篇10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提出一个问题或展示一个作品, 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学习活动, 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 三年级的信息课《画圆》, 一方面运用了数学中的图形———圆形的知识, 另一方面还运用了美术中的颜色知识。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还要重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学以致用, 获得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在这种要求下实现的学生发展, 内涵更加丰富, 意义更加深远。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 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安排上课内容, 如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积极地组织评价与反思活动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地去研究、探讨, 来找到相应的办法和对策。

一、根据课本内容, 合理安排上课进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并且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 因此各自的接受能力也不同。课本内容都是基础性的知识占大部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们老师在讲解完内容后, 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 让他们自己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根据教学的需要,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内容, 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兴趣。

二、重视过程评价, 发挥评价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经历制作作品的过程, 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 还要让学生学会探索的方法, 并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过程的评价。

三、拓展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通常在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答案。而现在的学生, 思维宽广, 想象丰富, 并不一定按老师的思路去思考问题, 当然答案就丰富多彩了。例如, 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每位学生给妈妈制作一张卡片。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多种多样了, 只要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表达对母亲的爱就算成功了。这样我们给学生就留下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与思考, 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上一篇:VaR分析下一篇:互动式教学中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