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特征

2024-07-29

高职学生特征(精选十篇)

高职学生特征 篇1

1 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心理特征

1.1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90后”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了更多呵护与关注, 他们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成长道路一帆风顺, 优越感强。他们自主、独立和叛逆, 个性张扬, 追求时尚与非主流, 乐于表现自己, 喜欢自己做主。但是自理能力较差, 生活和经济上过度依赖父母, 进入大学面对各种问题时,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不能冷静思考问题和克服困难, 无法独立面对失败、挫折和打击, 常常感到无助, 严重时会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甚至身心健康。

1.2 负面情绪突出

(1) 社会对高职生认同感不高, 导致其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 进而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 (2)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更多开展自我管理, 这使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 从而产生迷茫感。 (3) 学习能力有限, 部分学生学习上有困难, 学习成绩不理想, 导致其焦虑、烦躁甚至厌学。 (4) 受目前高职生就业难现状影响, 导致其产生自卑心理。 (5) 对未来职业存有误解, 认为助产士工作脏、累、苦, 而且待遇不高, 对前途感到茫然。

1.3 以自我为中心, 人际关系紧张

“90后”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渴望交朋友, 而且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 交友途径也呈多样化。但是由于“90后”普遍个性较强,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集体观念淡漠, 在人际交往中, 容易忽视他人感受, 缺乏主动性和包容性,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常常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正处于青春期, 情绪极不稳定, 心理上有许多困惑, 又缺乏人生经验, 常常导致行为失控,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1.4 学习能力较差, 缺乏学习兴趣

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大多经历了高考失败, 选择高职院校就读是迫不得已, 专业选择大多数也是听从父母安排。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全面扩招和单独招生, 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录取成绩明显下降, 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学生整体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差、自觉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缺乏探索进取精神, 缺乏对未来人生的长远规划, 甚至少数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1.5 学习压力大, 缺乏奋斗目标

从临床调查结果、国际助产士联盟对助产士的定义及服务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 要成为一名助产士, 在学习期间至少要接受基础护理技能、专科助产技能、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观察能力、急危重症病人的一般应急处理及配合抢救能力、产程进展评估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护理管理能力等十余项基本能力培养, 要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掌握如此多的基本能力, 同时又要参加学校各种文体活动, 助产专业学生需要付出数倍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努力, 其压力可想而知[1,2]。巨大的学习压力与高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难以匹配, 导致大多数学生学习上存在困难, 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然而, 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 助产专业只是护理专业的一个分支。虽然无论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还是医学教育者都承认助产士与护士有着本质的不同, 但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仍然无法向临床、护理专业学生那样明确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3]。由于缺乏专业认知, 半数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业和今后的就业存在质疑, 许多学生对助产专业不满意, 认为助产士社会地位低、工作风险大、工作强度高、工资待遇低, 不看好助产士工作前景, 不愿意将来从事助产专业相关工作, 从而也就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2 教育策略

2.1 建立动态心理测试档案

相对于男生活泼开朗、善于交流、敢于冒险等个性特征, 女生由于在言行举止、社会交往、思想观念等方面受到诸多约束, 更多地表现出内敛含蓄、安分守己、按部就班等个性倾向,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不适应[4]。学校每学期应定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认真记录每次测试结果并进行动态分析, 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采用国内外广泛使用的SCL-90量表了解测试者心理健康水平。通过SCL-90量表动态测试, 帮助班主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以重点关注, 及早干预并解决其心理问题。

2.2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利用高职院校现有资源, 建立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 一般情况下建立五级预警:一级为学院心理学专任教师,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和讲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教;二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并有效开展一对一咨询和指导;三级为各班班主任,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上报, 及时处理;四级为班级心理委员, 密切关注班级每位同学的思想动态, 发现异常及时上报班主任;五级为各寝室长, 深入了解室友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便利。总之, 学院要通过各种途径,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

2.3 提高班主任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班主任道德品质高尚可以提高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 以便顺利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急学生所急, 想学生所想, 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为了提高助产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观察能力、识别能力和询问技巧, 具备良好的心理咨询技能, 成为心理疾病和危机干预专家。同时要善于培养班干部, 特别是心理委员、寝室长, 以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4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共同努力, 帮助助产专业学生全面提高专业认知度, 明确大学期间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掌握调适情绪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3) 以各种集体活动为载体, 让学生明白和谐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 (5) 使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 尊重生命, 珍爱生命。

2.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综合素质

为培养高素质的助产士, 教师应根据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心理特点, 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摸底、课堂观察、参考学习成绩将学生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特点,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做到内容与学生协调。此外,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因材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演习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分层考核教学法等,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教师和班主任应结合助产专业特点,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爱心、同情心和救死扶伤的精神;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态度, 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6 认清就业形势, 提高就业信心

目前, 虽然造成高职助产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不少客观原因无法改变, 但是学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树立正确就业观。新生入学专业介绍时, 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应及时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 (1)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自身实际情况, 不要好高骛远, 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根据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岗位, 做好吃苦的打算, 脚踏实地、从头干起; (2) 引导学生克服依赖思想, 树立自主谋职、自主创业观念, 不要过度依赖父母靠关系、走后门解决就业问题; (3)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客观分析自身情况, 先就业后择业; (4) 帮助学生增强就业信心,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 “单独两孩”新政实施, 新出生人口必然会大幅度增加, 而我国助产专业现有人数远未达到国际卫生组织规定的产妇与助产士之比, 助产士数量远远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各高职高专助产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5], 我们相信助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十分光明。

参考文献

[1]王容.高职助产专业学生妇产科技能实习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3) :92-93.

[2]李杰.高职助产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1) :82.

[3]李焱.高职高专助产专业学生所面临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30) :47-48.

[4]李冬, 李雨嘉, 朱恪川.医科学生SCL-90量表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7) :165-167.

高职学生特征 篇2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很多,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课程的重要性等都会影响学分的打分,这些作为课程本身具有的客观因素而存在。教师作为学生评教的客体,其本身的各种特征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打分。有的教师讲课风趣幽默,引经据典,知识构成广阔能得到较高的评分,有的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指引,这些老师可能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相反的,如果教师一味死板教书,对学生不闻不问,那么得分是低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特征会有更多差异性,如性别、职称、学历、年龄、教龄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打分。现有对评教结果的统计分析大部分只给出笼统的结论,没有对教师的特征做出更多的分类讨论。

二、高职教师的群体特征

高职院校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师的培养有自己的要求,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也具有双师素质,这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的特征。我们依照高职院校注重的教师特征对学生评教进行分析,讨论教师的企业工作时间,是否具有双师素质,学生辅导员经历这五个大类群体特征是否对学生满意度有影响,据此对学生评教做出基于高职教师群体特征的分析和讨论。

三、高职教师群体特征与学生评教结果的关系

企业工作经历是高职教师的一个很大的群体特征,从评教结果发现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较,具有中短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让学生满意,而长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帮助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给予学生更多更细更具体的指导,因此获得学生的好评。长期企业工作经历并不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长期企业环境使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化,他们或许具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实践水平,但是在教导学生的方式上有待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指教师获得教师一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如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等,双师素质的教师更让学生满意。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双师素质教师除了拥有教师系列职称外还有着行业相关的职称,如工程师、药师、经济师等,这些职称作为教师素质的补充,是对教师社会身份的肯定,让教师们有更多的自信,在教学上更游刃有余,尤其对实践环节的把握更到位。职称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最直接体现,从评教结果中发现除了助教的满意度比较低之外,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学生满意度并没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助教一般都比较年轻,有些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师岗位,因此经验上比较欠缺,需要更多时间历练。而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职称不再是决定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学历是教师受教育的阶段,也是教师素质的特征,从评教结果发现教师的学历对学生的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职学校的专任教师在工作初期会有学生辅导员的经历,这是高职学校教师的群体特征之一,从评教结果发现教师的学生辅导员经历对学生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高职学生特征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师 群体特征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内容之一,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构建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环节中,学生评教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学生评教已经在评教方式、评教内容、评教结果应用等方面有了大量研究和改进,目前有比较稳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同时很多研究着眼于学生评教效度和信度上,对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进行深刻探讨。

一、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很多,课程的难易程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课程的重要性等都会影响学分的打分,这些作为课程本身具有的客观因素而存在。教师作为学生评教的客体,其本身的各种特征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打分。有的教师讲课风趣幽默,引经据典,知识构成广阔能得到较高的评分,有的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成为学生的指引,这些老师可能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相反的,如果教师一味死板教书,对学生不闻不问,那么得分是低的。而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特征会有更多差异性,如性别、职称、学历、年龄、教龄等,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打分。现有对评教结果的统计分析大部分只给出笼统的结论,没有对教师的特征做出更多的分类讨论。

二、高职教师的群体特征

高职院校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对教师的培养有自己的要求,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有企业工作的经历,也具有双师素质,这是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的特征。我们依照高职院校注重的教师特征对学生评教进行分析,讨论教师的企业工作时间,是否具有双师素质,学生辅导员经历这五个大类群体特征是否对学生满意度有影响,据此对学生评教做出基于高职教师群体特征的分析和讨论。

三、高职教师群体特征与学生评教结果的关系

企业工作经历是高职教师的一个很大的群体特征,从评教结果发现与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较,具有中短期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更让学生满意,而长期的企业工作经历并没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帮助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能给予学生更多更细更具体的指导,因此获得学生的好评。长期企业工作经历并不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长期企业环境使教师的思维模式固化,他们或许具有更高的技术能力和实践水平,但是在教导学生的方式上有待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指教师获得教师一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如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等,双师素质的教师更让学生满意。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双师素质教师除了拥有教师系列职称外还有着行业相关的职称,如工程师、药师、经济师等,这些职称作为教师素质的补充,是对教师社会身份的肯定,让教师们有更多的自信,在教学上更游刃有余,尤其对实践环节的把握更到位。

职称是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最直接体现,从评教结果中发现除了助教的满意度比较低之外,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学生满意度并没有明显差异。进一步调查了解表明:助教一般都比较年轻,有些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师岗位,因此经验上比较欠缺,需要更多时间历练。而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职称不再是决定学生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学历是教师受教育的阶段,也是教师素质的特征,从评教结果发现教师的学历对学生的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很多高职学校的专任教师在工作初期会有学生辅导员的经历,这是高职学校教师的群体特征之一,从评教结果发现教师的学生辅导员经历对学生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可知,高职学校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特征都对学生满意度有比较大的影响,而职称、学历、学生辅导员经历这些特征与学生满意度关联性不大。因此,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发展这块加大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同时鼓励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的同时加强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职称认证。教师言传身教于学生,需要在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讲究合理适度的教学方式,以此教导学生。与之相对应的,学生会给予教师较高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哲.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12(819).

[2]殷昊.高职院校学生评教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辽寧高职学报,2015.04.3.

[3]谢青松,徐娟.高职学生评教偏差及合理化探究.教学管理与评价.CEPE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月上总第13期.

[4]尤佳春.高职教育”学生评教”的实施与探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Vol.18.

高职学生特征 篇4

关键词:人格特征,适应能力,差异

0 引言

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通用素质的基本要求。社会适应能力通常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们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使主体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能力[1]。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维持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格特征作为个体稳定的行为特点和倾向,在维持心理健康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大五人格理论将个体人格层面分为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宜人性(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五个维度,能够较完整地描述人格特征。

大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应能力也是个体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2]。

理论上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的关系密切。人格维度的行为归类假设认为,人格特点或维度是对行为模式的客观描述。社会适应行为的形成或回避必然受到其人格发展的内在主导和影响[3]。大量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人格特征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也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3,4]。现实角度上说,今天的高职院校学生中,缺乏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现象相当普遍。患有“社会适应综合症”的高职院校学生个体,不仅在人格上显示出较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信和创造性,而且在行为上总是担心自己不够成熟,害怕承担责任,凡事总希望依靠别人现成的决定行事,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能力较差[5]。因此,人格因素可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性别、专业和生源地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学生仅在学习适应和择业适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在适应总分以及校园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生源地学生在适应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1 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择业适应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男女高职院校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学习适应和择业适应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6]。这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有研究表明,女生在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上稍高于男生,因而女生的学习适应水平要高于男生[7]。(2)在择业方面,一般来说,女生的忧患意识相对而言比较强和早,且由于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适应明显好于男生,因此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其择业适应会更好。(3)男女生在社会角色上存在差异。由于社会角色期望的不同女生比男生出更强的亲社会性[8]。亲社会性本身就是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一个体现,这可以很好地解释女生在社会适应显著高于男生。

2 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显著差异

不同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总分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校园适应、情绪适应和满意度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

文科、理工科和医科三类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医科高职院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好,其次是理工科学生,最后是文科学生。这与董增云的研究结果不一致[9]。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可能与学科背景的学风有关。医科和理工科学生的课业任务比较重,而文科学生学习负担较轻,校园活动比较多,因此从紧张的高中学习过度到宽松的高职院校学生活,在校园生活方面可能更容易产生不适应心理。另一方面,学科性质不同。一般认为,文科学生的主观情绪性更为复杂,情感认知能力强也更为敏感,加上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使得文科学生择业相对更难从而使其在情绪适应和满意度上得分比较低[10]。另外,由于本研究中选取不同专业学生被试的人数不等,文科生所占比例最大可能也影响了结果。

总之,应当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外向性、开放性和尽责性的培养并对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加以正确引导。从宏观上说,需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具体来说,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健全人格方面学校需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人格教育,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功能[11]。可将人格教育的专门途径(开设人格辅导课程、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活动的作用)和非专门途径(用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人格,用良好校圈文化提升学生人格,用杜会实践活动钮炼学生人格,用自身修养完善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相结合[12]。另外,还可以通过对大学新生人格测量评估学生人格特征预测个体适应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人格健全和社会适应教育。针对出现社会适应不良行为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可从健全人格教育的角度矫正其社会适应不良行为,如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及自主坚强的人格,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品格,养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和交往技能,预防高职院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参考文献

[1]胡凌云,姜宪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2]党静萍等.论高职院校学生适应状况与人格特征及其应对策略[J].心理与伦理.2006,19,(6):110-112.

[3]聂衍刚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1),(4):774-779.

[4]傅宏,庄立,郭继东.高职院校学生适应心理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郭辉.个体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攀登.2008,(27),(5):46—49.

[6]解登峰,谢章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适应及其人格变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11-1213.

高职学生特征 篇5

高职女生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采用五因素个性问卷(NEO)和应付方式问卷,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应付方式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女性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2.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存在专业差异.3.高职院校的女生以积极的应付方式为主,较少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4.高职院校女生的个性特征与应付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作 者:陈新叶 张建玲 姬彦红 郑欣 Chen Xinye Zhang Jianling Ji Yanhong Zhang Xin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山东,济南,250002刊 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51(5)分类号:B84关键词:高职院校女大学生 个性特征 应付方式

高职学生特征 篇6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

人的人格形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受自身认知水平和道德素质影响,二受家庭环境和条件影响,三受学校教育和老师行为影响,四受社会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已成年,他们已接受完中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和家庭的基本教育,其人性体系已基本形成。可以说,社会环境这一外部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这需要让他们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对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不断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使之更趋健康和完美。既然学生的人格形成受四个方面的影响,下面进行分析。

(一)受自身认知水平和道德素养影响。从心里行为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行动屈从于大脑神经系统,而人生观、价值观又组成人的人格体系,因而人格构成要素主要来自于自身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其实自身的道德素养就是核心,人格构成的主流思想和核心内容。尽管人的思想受外界影响,但因为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是内因,因此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人格形成时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外因促进和改变内因。

(二)受家庭环境和条件影响。学生大多年龄小,对外界的事物和社会缺乏辨别能力,加上从小生活在父母等长辈身边,他们朝夕受到家庭成员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凡是从模仿家人和父母等长辈的言行开始,久而久之形成条件反射并自然衍生自身的行为标准和是非判别准则。这是学生早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因结合其家庭环境和条件等因素进行。只有因势利导,才能有力有效校正学生的行为错误和认知误区,进而有利于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形成。

(三)受学校教育和老师行为影响。虽然主观在自我,客观在他人,但由于学校是引领社会文明的机构,是社会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更是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因此,学校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应创造和谐、开放、向上的校园氛围以利学生学习与成长。

(四)受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人生存和成长的环境,任何人都离不开和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中。学生之所以在学校接受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其目的是要回到社会中来并为社会服务,因此他们的人格形成离不开社会这个土壤。而文明的高等职业院校不管是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除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外,还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和改造社会,不仅要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知识去勇敢接受社会检验,还要让他们投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趋向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年轻阶层,他们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特点。

(一)具有突出的年龄特征。高职院校目前在读的学生大多在18-23岁之间,处于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的过渡时期,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大多发育成熟或趋向成熟。同时,他们的性特征明显,是实实在在和真真切切的大小人或小大人。他们年轻好动,身体健康活泼,不仅思维敏锐和思想开放,而且易于接受新观念和勇于表现,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二)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从社会心理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特征,而他们的心理特征又源自于年龄特征。他们由于局限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导致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缺少历史感知和全面性,对人生的理解和事务的处理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处理事情甚至偏执偏激。然而,对于学习和求知,他们又欲望强烈,但有时又显现得慵懒被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放矢地进行。

(三)具有明显的叛逆特征。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人生观处于逐渐丰富和完善阶段,加上自我意识特别强烈,有时又表现得具有叛逆精神和特立独行的心态。这就要求学校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只有寓教于乐,让他们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纲领既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育,积极学习和上进。

(四)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特征。对于感情方面,高职院的学生也和社会年轻阶层一样富于热情,他们兴趣爱好广泛,爱美和个人意识突出、强烈,既富于幻想和憧憬未来,也易情绪激动和意气用事。至于在意志力和控制力方面,他们大多数时间里表现得具有独立性和缺乏耐性,虽然富于进取心和拥有好胜心,并有着较为明确的人生长期目标,但遇到困难可能会一时丧气失志,有时甚至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表现得束手无策。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管理者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对每一位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目标和新挑战,同时对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每一个教师也提出新的具体要求。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并成为先行者。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者应是“纲”,教师才是“目”,只有学校管理者高度重视,广大教师才会积极响应,如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张“网”才能全面张开。

学校管理者到底应怎样重视呢?首先应认清形势和明确方向。学校管理者只有自身具有坚定的政治责任感和迫切的使命感,才能从思想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与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由于拥有学校的行政管理权、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决策权,因而他们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与方针。这就是所谓的学校本身的原因。如从社会意义考量,国有公办高职院校由于有财政拨款,目前尚能坚持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和目标还不会偏离或偏向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大方针和大方向。然而如从经济意义上考量,国内目前的民办高职院校则不同,他们由于受政策、场地、师资和资金等因素制约,虽然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不被忽视或偏向,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首先应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地成为先行者。

教师应致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讲究教学方法。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所谓素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德素质,二是教学能力、水平等业务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首先是为人师表,其次是授业解惑。换言之,教师首先应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和道德形象。

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已为成年人,但他们正处于人格初成或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心灵上对学生予以关注,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不仅对他们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帮助他们解决“为谁学”、“学了为什么”等价值取向困惑等问题,使之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其人格形成、完善与发展。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他们信任的师长。因此,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学生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此外,教师只有严肃认真地履职,不断发掘和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自己具有较高的学科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为学生传经授业解难释疑,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优质人才。

人格是一个大体系,属于意识形式层面,既复杂而丰富多彩,又随着时间而变化。正如马斯洛所说,人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自我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而要实现它就必须进行精神超越,只有这样才能用行为去探求真理,使自己拥有创造力和改变社会的能力。要实现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和体现自己的价值,首先就必须有精神需要,而高的精神需要就是人生观、价值观。

高职学生特征 篇7

一、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较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高职生在家庭背景、教育条件、社会支持、发展机遇等方面不占优势, 这使得他们感觉到低人一等;与此同时, 他们需要被重视和需要成功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 由此也挫伤到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所以, 高职生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其中, 最突出的就是自卑感和相对剥夺感。

(一) 自卑感。据调查, 大部分高职生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发展前途缺乏信心, 并由此产生自卑心理。在社会主流意识中, 高职生是“高考失败者”, 社会对于他们认同度低, 往往将其与“素质差的学生”画上等号, 被视为高校生中的“末等公民”。另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 多数高职生来自于农村及县城, 家庭经济条件不富裕, 其成长过程长时间遭遇漠视, 很少听到来自亲人及外界的积极评价, 这种成长环境也滋生了了高职生的自卑心理。此外, 高职生在努力改变当前学业和就业现状、实现理想的道路上, 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 而此时社会和家庭支持的缺失, 往往会使他们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久而久之造成了高职生意志的自卑, 表现出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意志麻木等心态和行为方式。

(二) 相对剥夺感。相比较于普通大学生来说, 高职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学校条件相对落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这些都说明了高职生在社会客观外部条件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所获得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相对低下。这一客观外部现状对高职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高职学生憧憬未来并鼓起信心去打拼的时候, 耳边传来的却是“高职生都是那些最差的学生”、“高职生来学校也就是混日子“的言论;此外, 他们的工作去向多是下厂房、上生产线, 在多数高职生看来, 这种生产线上的工作没有舒适的环境、职业地位低、职业上升空间也不大, 这样的职业命运是他们不愿接受的。所以, 在把自己和普通大学生这一同辈群体放在一起比较时, 高职生对自身的生存、教育、就业以及其它方面的权利实现感到了巨大落差, 并由此滋生出强烈的被剥夺感和心理失衡感。除此之外,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明显, 阶层差距加大, 社会分配不公和不平等竞争现象并不鲜见, 这些社会现象也使得高职生相对剥夺感加强。

二、学习倦怠心理突出

调查表明, 相对于普通大学生, 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大多位列中下游, 高考没能考上本科。来到高职院校后, 在上文化课经常听不懂、学不会, 出现学习困难, 加之前期的高考失利, 容易造成学业自我效能感低下, 认为自己“听也听不懂, 学也学不会”, 进而逐渐产生学习倦怠心理。另外, 来自社会支持的缺乏是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又一因素。当社会把关注、赞誉和希冀都给予“精英青年群体”——普通大学生时, 高职生则成为一群长期被忽视的群体, 他们不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尊重、支持与理解, 这种消极体验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是高职生的首要任务, 也应该成为三年高职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 学习倦怠直接影响到高职生的学习热情、身心健康及其未来发展, 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社会参与意识低

多数高职生的家庭并不富裕, 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县城, 他们自幼和自己的家庭一并处在社会的较低阶层。而现在, 当他们踏入高职院校大门的那一刻起, 他们的身份又和“高校三等公民“ (一等公民为普通大学生, 二等公民为高专生) 的称号画上等号。所以, 高职生在其成长中, 始终处于被社会的边缘地带, 长时间地被漠视, 甚至是遗忘。面对此种生存境况, 他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往往局限于找份待遇好点的工作, 满足生存所需, 至于自我实现、尊重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眼下则无心顾及。这使得他们很少对社会发声, 对参与社会事务更是“不感冒”。这和当下普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和社会活动的高涨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 从现实情况来, 高职生也很少有机会能真正参与社会事务中来。所以渐渐地, 社会公共事务对他们而言基本上成为“不关己”的事情。

综合所述,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高职生的心理呈现出这一群体所特有的一些特征, 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摘要:当前高职生人数已经占据高校学生人数的半壁江山。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高职生心理具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具体表现为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学习倦怠心理突出、社会参与意识低、在对自身状况的认知方面表现出本能的自我调节意识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

参考文献

[1]龚芸.高职学生人格弹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关系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6) .

[2]于少萍.高职生自我表露、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0.

[3]韦莺.广西高职生社会技能、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知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

[4]周丽玉, 陈琦.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 2008, (10) .

高职学生特征 篇8

1 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心理反应特征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会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如身体疼痛、情感失落、缺乏信心、甚至对运动的恐惧和对损伤后恢复问题的焦虑等等, 这些反应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认知心理学认为, 发生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认知过程在决定人的行为情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决定着人的情绪、动机和行为[2]。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躯体运动损伤发生之后对躯体障碍的错误认知将阻碍康复的进程。

1.1 心态失衡

由于对运动损伤情况的认识不充分, 可能会在生理疼痛的影响下夸大运动损伤的程度, 造成心理的恐惧。在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 其基本的心理反应不稳定,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否认身体有伤, 因为对损伤情况认知不充分, 可能在开始受到损伤后为继续参加运动而否认身体受到损伤;二是愤怒, 在明确自己运动损伤后, 会因为生理疼痛出现责问的情绪, 查找造成自己运动损伤的原因;三是痛苦, 面对运动损伤, 在饱受生理痛苦的时候, 也会产生孤独感, 不能再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运动而被冷落;四是沮丧, 确定自己实在无法继续参加运动后, 会情绪低落, 甚至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举止;五是精神重整, 这是在老师、同学、亲人朋友的鼓励后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再抱怨造成自己运动损伤的原因, 纠结自己运动损伤的后果, 而是规划怎样重返赛场, 继续进行运动训练。这是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态不稳定的表现, 尽管从其变更的过程可以看到积极发展的一面, 但是也不排除倒退到开始时的心态, 因此需要教师在心态方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1.2 认知延迟

损伤暂时发生之后,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也失去了许多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行为能力, 而且还要立刻面临损伤治疗的不良刺激, 如疼痛以及各种躯体的不适反应、感觉的缺失和功能的丧失, 在短期内学生往往很难去适应;另外, 学生在损伤发生之后康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 学生很可能锻炼所造成的损伤以及随后与其有关的康复治疗以及康复锻炼都看成是不良的刺激, 从而回避他们认为是惩罚的各种活动以及康复锻炼, 并且不愿意参加康复治疗, 这种现象被我们叫做认同的延迟心理。认同延迟是学生在机体遭受创伤之后常常采取的一种逃避的方式, 他们可能拒绝进行治疗或是总是在康复训练课上以及治疗过程中迟到, 也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愤怒和反抗的行为而自动的拒绝治疗。

1.3 失能评价

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造成的机体的损伤在一定情况下会造成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或是永久性的丧失机体的某些功能, 如机体的行走能力、不能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是丧失某些功能等, 有些学生在损伤康复治疗的过程中甚至还需要他人的照顾。因此, 学生在运动后产生对躯体的损伤的急性期后, 会无一例外的产生失能评价, 从而导致抑郁、失望的表现, 甚至产生拒食以及攻击行为。对于运动所造成的躯体损伤所产生的机体功能的丧失程度, 大多数的学生及其家长并不是完全额了解, 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医疗知识, 因此他们的失能评价往往不正确, 存在过分的看轻、夸大或曲解失能程度的现象, 由此严重影响学生对损伤的适应以及对康复计划的执行。

1.4 其他不合理的信念

学生还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对运动过程中对机体所造成的损伤产生不合理的信念[3]。如一些学生因锻炼而造成机体损伤从没有想过进行机体功能的康复训练来促进机体的康复。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不适应的行为, 继而会影响康复的过程, 同时也严重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的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以及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心智各方面均未完全的发育成熟, 对某些现象与问题的认知与思考还缺乏一定思考, 因此比较容易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也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而造成一些列的心理上的问题, 如虚荣心、自尊和自卑的心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及时找到对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损伤问题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主要从预防和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两方面进行。

2 预防运动损伤的心理干预措施

2.1 提升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水平

要将运动损伤防治在萌芽状态, 就必须提升对运动损伤自身的认知水平, 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对运动项目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全面认知, 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和运动过程中技术和技巧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运动的项目的整体认知[4]。在平时训练中, 要针对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加强对运动项目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和练习, 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引起损伤的各种因素, 并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严格要求学生在运动过程中, 必须按照正确的技术动作进行, 要提升对运动损伤的认知水平, 切实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

2.2 强化学生运动中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不是专项体育运动员的冲刺水平, 在运动过程中不要过分地要求学生超越国内水平, 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对于高等院校学生的运动水平应侧重于强身健体, 而对于运动的训练要注意特别强化学生运动中的基恩能够技巧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 要注意将每个学生的运动项目中需要注意的范围和注意方向明确告知每个学生, 并帮助其树立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 培养其灵活应变的能力。

3 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康复干预措施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反应特点, 及时制定运动损伤后的心理干预措施,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规划科学的康复方案

科学可行的康复方案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有效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希望, 而且可以良性地引导受损伤的学生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增强学生运动损伤康复的信心, 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整到最佳状态[5]。在康复过程中, 学生要积极和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及时反馈运动损伤的康复情况, 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造成二次损伤的严重后果。

3.2 帮助学生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在运动受损伤学生的康复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将其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水平。要认识到消极悲观的情绪和心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恢复程度, 而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心理会帮助学生将康复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可以减轻运动损伤造成的心理压力, 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运动损伤造成的生理痛苦。

3.3 发挥社会支撑力量的作用

在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调整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撑力量。因为在学生受到运动损伤后, 其生理和心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在这个时候, 同学、老师、朋友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对于受伤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发挥社会支撑力量, 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治疗, 通过谈话、暗示、表象训练、信息支持、娱乐等方式方法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提升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素质水平。

4结束语

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后的心理特点过程中, 要特别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自我概念和情感反应、动机和自我调节方式等因素,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运动损伤发生、心理反应和康复心理方面的不同, 重视运动损伤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切实有效地加强对高职院校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认真分析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以预防为主, 积极探究对于学生运动损伤的最佳处理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损伤, 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特征进行分析, 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在康复过程中的错误的心理认知和不良情绪及表现, 找出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致因, 从而制定有效的康复对策, 对于减轻学生的体育运动损伤, 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运动损伤,心理特征,心理康复

参考文献

[1]邱团.高校大学生运动训练疲劳应对分析——以广西第十二届民运会广西民族大学参赛学生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 2011, 03.

[2]刘宇航.在校大学生健美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及伤后康复[J].科技资讯, 2011 (23) .

[3]孙艳秋, 张冬梅.大学生运动性猝死与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J].内江科技, 2011, 06.

[4]蒋科, 黄潇潇.浅析体育教学中常见伤害事故及临时处理方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08.

高职学生特征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法, 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同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一~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10份, 收回有效问卷570份, 有效回收率为93.4%。其中男生300名, 女生270名;平均年龄男生为 (21.30±0.60) 岁, 女生为 (21.70±0.60) 岁。

1.2 方法

1.2.1 工具

采用戴忠恒等[2]于1988年修订的卡特尔人格因素 (16PF) 量表调查大学生人格特征。该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43~0.89之间, 结构效度理想。

体力活动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IPAQ) 。该问卷由国际体力活动测量工作组2001年制定, 在12个国家开展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问卷信度和效度较高。我国学者将问卷翻译后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研究, 中文版在大学生人群中的重测信度和效度高于或者等于同类问卷[3]。综合目前的研究, 7-d PAR信度系数介于0.31~0.86之间, 效度系数介于0.29~0.86。IPAQ主要从大强度体力活动、中等强度体力活动、步行和静坐4个方面评价体力活动水平。

1.2.2 调查方法

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测试, 按统一指导语向被试讲明调查目的、意义和内容, 承诺不公开个人信息, 调查结果只作为研究用, 被试独立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16PF各因子得分比较

表1显示, 男生在稳定性、恃强性、怀疑性、世故性、独立性得分高于女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女生在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敏感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和自律性因子方面得分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男、女大学生在有恒性、敢为性、紧张性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16PF各因子得分比较

表1显示, 与常模比较, 男大学生在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因子得分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在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实验性和独立性因子得分低于常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女大学生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和自律性因子得分高于常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在恃强性、怀疑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因子得分低于常模,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注:不同性别大学生比较, *P<0.05, **P<0.01;t1值为男生与常模比较, t2值为女生与常模比较, ΔP<0.05, ΔΔP<0.01。

2.3 不同性别大学生每周体力活动情况

表2显示, 男大学生在每周大、中强度活动天数以及每天活动的相应时间上均多于女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大学生每周大、中强度活动的天数均为2.5 d左右, 每天的活动时间平均在1.5 h左右, 与每周1次的体育课相对应, 说明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源于体育课, 课余体育锻炼时间较少, 女大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步行属中低强度活动, 大学生步行主要来源于校内, 男、女生每周步行天数和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静坐时间主要为上课和自习时间, 女大学生静坐时间明显高于男生 (P<0.01) 。

注:*P<0.05, **P<0.01。

2.4 不同性别大学生不同强度体力活动的代谢当量 (MET)

表3显示, 男、女大学生参与大、中强度体力活动的人数分别占其各自总人数的63.33%和55.55%, 这一比例有别于本科院校大学生[4]。男大学生在大、中强度体力活动中消耗的能量明显高于女生, 说明男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要多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利用步行方式进行锻炼好于男生。

2.5 大学生体力活动量与人格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4显示, 男大学生体力活动量, 除与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实验性和紧张性因子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外, 与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敢为性、独立性因子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与恃强性、兴奋性、世故性、自律性因子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女大学生体力活动量, 除与恃强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紧张性因子间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外, 与乐群性、聪慧性、兴奋性、有恒性、独立性因子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与稳定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因子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注:*P<0.05, **P<0.01。

3 讨论

高职院校男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稳定成熟, 能更好地面对现实, 好强、固执、独立、积极、精明能干、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较强;女大学生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外向乐群, 较为聪明及富有才能, 感情丰富、自由激进、自律性强, 同时更加敏感、易幻想和忧虑等。与大学生常模比较, 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外向乐群、好强固执、独立积极、敢做敢为、富于幻想、理智客观、安详自信, 但也表现出缺乏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精神, 不愿尝试探新;其中男生更世故, 女生更为现实, 也更易激动烦恼, 且自控力差等[5]。

从每周体力活动情况来看, 男大学生在大、中强度的体力活动上要好于女生, 而女生在静坐所用时间上多于男生。大学生每周大、中强度体力活动的天数均为2.5 d左右, 每天的活动时间平均在1.5 h左右, 除去每周1次的体育课外, 大学生的课余体力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参与大、中强度体力活动的人数比例为59.65%, 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大学生, 以至于他们在每周的体力活动中能量消耗相对较低。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复合人才, 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 学生的课间实习和社会实践课时数的增加 (大三学生在学校时间很少) , 以及多数学校体育课时数的缩减, 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以至于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能量消耗减少。

高职院校男、女大学生的体力活动量与其人格特征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尤其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敢为性、独立性因子方面相关非常显著, 与Bos[6]研究结果一致;而在恃强性、敏感性、幻想性、怀疑性、世故性、紧张性因子方面相关性较低。从大学生人格特征因子与体力活动量较高的相关性来看, 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大学生在进行体力活动时, 人格特征对体力活动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并对大学生从事体力活动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体力活动的持续时间长短多数表现在乐群性、稳定性、聪慧性、敢为性、独立性、自律性等人格特征上。体力活动内容丰富、空间广阔, 长时间的体力活动, 大学生会形成爱交际、乐观向上、情绪稳定以及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心理特征。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 大、中强度的体力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人格特征对体力活动又具有导向作用。因此, 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 应加强对大学生体力活动行为改变与干预策略的研究[7],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力活动对其学业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人格,体育和训练,精神卫生,学生

参考文献

[1]STEPHENSON J, BAUMAN A, ARMSTRONG T, et al.The cost of illness attributable to physical inactivity in Australia: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mmonwealth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d care and the Australian sports commission.PHD publications, 2000:11-14.

[2]戴忠恒, 祝蓓里, 主修.卡氏16种人格因素量表手册: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5-35.

[3]屈宁宁, 李可基.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3) :265-268.

[4]马申.浙江省男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变化的跟踪调研.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6 (3) :49-51.

[5]郭洪芹, 罗德明.浙江某高校城乡大学新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11) :1027-1028.

[6]BOS K.Sport and gesundheit.Sportpsychologie, 1993 (1) :9-16.

高职学生特征 篇10

1.“90后”高职学生的行为特征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1.1“90后”高职学生的行为特征。

“90后”高职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具体部分, 一是在思维空间上, “90后”高职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二是在学习行为上, 高职学生更为注重在对未来发展具有帮助的课程及实践方面。

1.1.1“90后”思维空间上的行为特征。

从思维空间特征而言, “90后”高职学生具有较强自我表现欲望、自信心强、个性较为差异化以及活泼开朗的优势特征, 同时也存在着却反团队意识、认同度较低、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无法实现独立等劣势特征。一般而言, 一方面优势特征极易表现出自我的优势, 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最佳的表现自我, 提升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劣势特征则无法融洽地融入团队, 在具有互补和认知自我的环境中取长补短, 长而久之导致自身在职场处于较为孤立地位。

1.1.2“90后”学习行为上的特征。

在学习行为特征上, “90后”高职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中会专注于对自身未来发展具有助力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工作上, 对于认为“对于将来发展没有益处的课程和事物”缺乏兴趣, 不愿意浪费过多静力和时间, 容易致使在课程学习上出现严重偏科情况。

1.2 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刚步入高职院校药剂专业的懵懂“90后”学生, 往往对今后从事的工作、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坎坷是极为陌生的, 从思想意识上意识到步入社会、从事工作的认知会较为缓慢, 等待高职学生自悟这点时已经离毕业相距不远了, 慌慌忙忙找份工作则会对今后发展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其次, 就创业能力而言, 主要是针对创业团体所应具备的全面能力, 主要包括人力调配、资金以及风险防范和承受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与高职的专业型、高素质型人才培养方式而言, 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环境,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自我定位, 确定人生发展方向, 并具备较高程度的承受力, 在团队的协同合作中实现团队的进步和成功。另外, 培养“90后”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 不仅是社会竞争的强力需求, 同时更是社会型人才对自身发展和未来规划的进一步要求。

2. 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途径和方式

构建基于“90后”行为特征的高职药剂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必须明确“90后”行为特征以及高职药剂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的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才能从意识上、行为上提升“90后”高职药剂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才能为现代化社会灌输高标准的现代化人才。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从意识上树立创业型人才价值观。

人与动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和意识力, 从思维和意识上形成创业型人才价值观, 是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精神指导。从意识上树立创业型人才价值观, 通过思维和意识疏导, 配合创业环境氛围的渗透, 引领高职药剂专业学生深入思考和逐步接受创业能力的人才价值观, 从统一意识逐步深入具体实施, 是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第一步,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2 创业环境的适应中确定目标。

创业环境的适应中确定目标是构建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第二步骤,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梯步调:一是明确、知晓创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创业能力不仅仅包括创业意识、技能、品质等多方面素质, 同时更包括人力调配、资金预算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心理调节等多个领域的控制和管理, 这一步骤是明确意识目标;二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 从教学模式而言,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具有针对性, 即针对药剂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上而言, 可采取药剂与营销的结合或药剂与研发的结合等思路, 这是为了明确药剂专业的创业目标。

2.3 构建具有创业能力和经验的教师体制。

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与传统意义的专业教学具有明显差异, 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不能仅仅流连于书面字义上, 更多的是经验教学和意识传输, 更为注重实践细节的引导和亲身传授。

2.4 创业实践体会。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必须得借助实践加深学生感悟和加强学生的意识。创业实践体会, 具体可分析为:一是鼓励、引导学生自行建立创业团队, 学生在自主创建团队过程中逐步深入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创业团队进行实践创业活动中自行体会和感悟, 加深理解与思考;二是模拟企业经营活动, 在模拟创业经营活动中遭遇创业模拟实景, 深入创业环境, 体会创业的成功与失败, 在成功与失败中成长。

结语

综合上述, 构建““90后””行为特征的高职药剂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需要结合“90”后学生行为特征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采取从意识上树立创业型人才价值观、创业环境的适应中确定目、统筹规划药剂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构建具有创业能力和经验的教师体、创业实践体会等具体方式和途径, 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化战略的逐步深入, 我国高职教育的重心逐步从培养专业型人才转入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这是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大不重要难题。本文将主要就我国“90”后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并对高职药剂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作出分析, 为构建基于“90后”行为特征的高职药剂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提出一些设想。

关键词:“90”后,高职教育,药剂专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亚军, 赵炜.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J].理论导刊, 2009 (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高职学生特征】相关文章:

高职学生07-30

高职学生现状06-03

涉农高职学生07-19

高职学生创业08-17

高职学生权益08-28

高职学生吸烟09-09

新疆高职学生09-11

高职学生思政论文05-12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07-02

高职学生全面发展06-05

上一篇:实体强度下一篇:置换/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