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高中体育教学

2024-07-21

组织高中体育教学(精选十篇)

组织高中体育教学 篇1

一、准备阶段的组织教学

从心理学角度讲, 人的身体、思维等每一种活动过程都有一定的延续性, 每一堂新课的开始, 都是从上一节课到本节课的延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连续思考、情绪波动的不稳定、精神上的振奋与颓唐、身体的疲劳与恢复、对某些情感的留恋与憎恶等一系列身心活动都会对本节课出现前摄干扰。因此, 准备阶段组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排除课前各方面的干扰, 尔后建立一种积极、精力充沛、充满信心的情感体验和课堂教学氛围, 为导学阶段对知识的感知、记忆、理解、运用等过程打好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教学环境的特点, 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师生间感情沟通, 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符合本节课特色的组织教学的方法, 使准备活动更充分、更有效。

二、导学阶段的组织教学

导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知识传授, 因此本阶段的组织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 不能整体组织, 要遵循个别性原则, 即组织教学的面积要小;要体现随时性原则, 即什么时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要随时纠正;要执行隐蔽性原则, 即哪个学生不和谐, 应个别组织, 不能打断或干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实行鼓励性原则, 即少批评多表扬。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即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在导学阶段, 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 课堂上难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比如, 看窗外、开小差等, 这时教师就要敏感地注意到学生的变化, 采取眼光示意、走近他身旁等手段提醒学生。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不少学生即使能回答某些问题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 这时教师就要采取个别暗示的方法鼓励这些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回答问题, 从而带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总之, 在本阶段的组织教学中, 要遵循以上所述原则, 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和谐就大加训斥、挖苦、讽刺, 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当然, 本阶段的组织教学要与精心设计教法、艺术讲授相结合, 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应用评价阶段的组织教学

应用评价阶段要求教师把单调、枯燥的课堂练习, 变得活跃多样, 使内容更具启发性、竞争性、趣味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而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阶段的特点是, 从时间上看, 处于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 学生会出现注意力衰退现象, 身体开始疲劳;从学习目标上看, 是对知识巩固、深化和运用阶段, 有一定的智力难度, 往往给学生造成心理挫折。因此, 本阶段的组织教学侧重于消除疲劳, 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的愉快感和胜利的喜悦。总之, 教师在本阶段要注意整体组织与个别组织相结合, 公开组织与隐蔽组织相结合, 庄重严肃与积极表扬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组织高中体育教学 篇2

1、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这一点不仅需要在课前教学设中精心策划教学策略,还需要在课堂上根据实情灵活的调整和实施。

2、激发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氛围

学生到底愿不愿意投入课堂活动中?有没有信心和兴趣去学习?除了选好切入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体验到成功和喜悦。

3、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

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当老师把时间交给学生,把思维想象的空间还给学生时,课堂学习活动将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充满激情和

创造、焕发智慧和灵性的过程,动态生成的问题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更带来质的变化。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引领学生思维,应该成为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4、重视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所有学校和课堂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除了来自社会、家庭、文化背景、性别、学习方式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外,还有本学科特有的起点水平差异。解决这些差异不仅要在预设中给予关注,设计开放的多元化学习任务,还要在课堂组织引导中特别重视,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5、要给学生留大量练习时间

李冬梅老师说: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教师的引导和精彩的讲解就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因为,老师讲得再好再经典,也不全部的学生都爱听,听了课的也有部分没有听进去,从而教师讲的东西得不到落实。

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有效组织策略 篇3

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开展学习研究,以师生互动推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合作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向灌输模式提出的,是对新课程理念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贯彻落实。合作教学模式既是促进教学成效提高的有力抓手,也是提升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有效路径。

一、优化学习载体

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重视学习载体的建设,合作教学中的“合作”一词体现了对学习载体优化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小组的数量与人数控制在较为恰当的水平,既要避免过少,也要避免过多,让整个教学工作能够有条不紊进行。在学习载体的建设中,还要注意成员的均衡性,不仅学困生要均衡分布,优秀生也应当均衡分布,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优秀生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也要发挥对学困生的帮扶功能,让语文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二、有效掌控进度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属于一种以“放”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的环节要求教师发挥引导点拨、启发促进的功能。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有效掌控教学秩序,导致教学非常混乱,难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始终掌控教学大局,无论是收的环节还是放的环节,无论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还是师生互动解难等环节,教师始终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每一个小组的进度,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分析。节奏缓慢时予以提速,节奏过快不够深入时则放缓,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维探究活动。只有牢牢把握教学节奏进度,保持恰当的节奏,合理划分不同环节的时间运用,才能让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更加高效。

三、思维创新拓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火花,这一点在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应当得到充分体现。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落实创新理念有些难度,合作教学模式则从形式和机制上扫清了这一障碍,教师既要在小组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畅所欲言,同时还要在班级这个层面进行同样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也不要热衷于充当裁判员,而是始终将问题判断的决定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答案的正确与否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探究分析,从而逐步明晰问题的真实答案、最终结果,这也是高中语文合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

四、师生有效互动

一些教师的合作教学效率低下,究其原因是仅仅注重了放的环节,而没有注重收的举措,师生之间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导致整个教学工作陷入一边倒的状态。一方面,学生之间讨论得轰轰烈烈,小组之内、小组之间都进行了讨论交流,而另一方面教师似乎成了局外人。这样的教学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缺乏了教师的有效引领,许多学生的问题探究始终处于浅层,思维深入不足,深刻性不够,也难以全面深入探究出问题答案,这就导致语文教学目标无法全面达成。

可见,强化师生互动,尤其是发挥教师点拨学生思维的作用,对重难点突破效果非常明显。教师一定要重视选准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难点问题,通过个别提示或集体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思维,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

五、搜集反馈信息

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只有清楚学生学得如何,掌握效果怎样,才能够对自身的语文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对下一步教学工作进行布置安排,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信息的搜集反馈工作。较为恰当的方式是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安排即时检测、当堂检测,让学生在学习中立即进行知识要点的回顾。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都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探讨,每一节课都能够获得较为直观的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有效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样的信息搜集活动既具有实效性,又具有针对性,较好地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调整的参考功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合作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既要抓住要点,也要避免误区,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一要避免形式主义。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要务求实效,不仅在于形式的丰富多彩,更在于形式的有效性、流程的科学性和效果的真实性。二要避免形而上学。教师要避免为了课改而课改,要摈弃机械狭隘的理念,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无论分组的设置还是提纲的设计,都要有效融合教学要点难点,体现对教学的促进功能。三要避免掌控乏力。无论何时,教师始终应当掌控教学的主动权,控制好教学节奏,营造好教学氛围,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进行巧妙处置,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中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篇4

一、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选择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就应该充分发挥出班级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弥补其存在的缺陷,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为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以苏教版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水平,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教师提问:“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答:“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出来的是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而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是未知数的具体数值。”由于学生众多,集中全体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尤为困难,而采用提问教学方式,通过个别提问,就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利用自由提问时间,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水平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班级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高效的班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还需要发挥班级教学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班级教学时,还需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形式。将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以“概率”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剖析例题和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此,教师将全班学生均匀分组,对每组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就是探究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学生以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外教学结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体现出了学生个体差异特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差异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特征的存在,充分利用复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水平层次相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仍然以“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对至少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层,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难度,这样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受新颖教学方式的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在复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充当教师的助手,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高中生班会组织方式 篇5

1、确定教育目的,富有教育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自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或错误,可以组织《为什么而学习》、《以优异成绩向祖国汇报》等主题班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组织《人生路怎样走》、《生命的意义》、《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美好》等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首先品质方面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2)端正好学习目的、态度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教育;(3)创“三好”、比贡献教育,如对学生进行创“三好”教育、“五讲四美”教育,爱集体教育、爱劳动、比贡献教育等。在确立和策划主题班会时,必须思想明确,知道主要是解决什么思想问题,应该怎贯穿教育性,达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的认识。只有这样,主题班会才有实效,才不会流于形式。

2、结合学生实际,具有针对性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主题的确定必须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练、策划、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初一时,学生因为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学校中的新教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而表现就比较好。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们进行点拨、引导,组织诸如《要珍惜学习的好时光》、《向童年告别》、《我爱我的班集体》等主题班会,使学生的心头升起理想的光华,使他们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要做到有针对性,班主任必须善于搞好调查研究。作为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健康状态、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摸清学生状况,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学生的思想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部分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应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原因,然后召开“改进学习方法和时间赛跑”的主题班会。使同学在讲座和交流中明白苦学和巧学要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的道理。

3、认真确立主题,做到计划性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性,有严密的序列步骤,不能随意而发。教育性、计划性三者是统一的。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一个总体方案。其次,对所在学期的班会活动有一个总的计划。第三,对组织每一次班会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如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采用哪些内容和形式,达到什么教育目的等等。有了计划,主题班会就会目标明确,进行顺利,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 篇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学生非常向往学习,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这种最初的激情与动力很快就会被教师枯燥的讲解湮没,使得学生丧失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教师就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活动上来。这就必须要改变枯燥而单纯的讲解,而是密切联系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与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在学习Flash动画时,我并没有直接而枯燥地来进行理论的讲述,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我让学生来观看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这样的小动画更具画面感,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自然也非常想来亲手做一个动画。这样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参与度更高,此时再展开教学活动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将知识的学习寓于特定的场景与活动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有效指导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学生之间所展开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来学习新知、运用知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这符合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特征,逐渐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如Excel、网页制作、Flash、PhotoShop、Word文档中的图文混排等等操作性强的内容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单纯而机械的讲授,采用任务驱动可以实现精讲多练,实现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在整节课中,教师只利用小部分时间边讲解边演示,而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上机训练中来以任务为主线展开积极探究,将学与用结合起来,既学习又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就不是单纯地记忆,而是在上机操作中得到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实践的灵活运用。当然,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与指导者,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放权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但更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加强巡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与操作过程,在学生操作中出现错误、无法继续时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实现个别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探究的顺利展开,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教学,面向全体

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内学生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差异性,一刀切,最后只能是让教学成为少部分学生的专属,优生吃不饱、差生消化不了,而将大部分学生排除在教学之外。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即将全体学生按其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就同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更能贴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思考的主动性,可以让全体学生都能够依据自己的基础与水平来完成相应的目标。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能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参与的过程,整体发展。我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差生侧重于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设计基础题;中等生则在巩固的前提下加强上机操作,设计提高题;而对于优生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设计探究题。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相应层次的题目,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挑战,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总之,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践行新课改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学生信息综合素养与能力的主要场所,我们要高度重视,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上进行全面改革,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少讲多练,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组织策略 篇7

一、创设对话氛围和真实情境

对话教学模式是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 在对话式教学组织上, 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 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见解, 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不控制和操纵对话, 让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地发挥, 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心声, 真诚地叩问学生的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 在平等、自由的对话氛围中活跃思想、习得知识。

在民主的氛围下设置信息丰富的教学情境, 有利于对话的发生, 能促使所有的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对话的过程之中。具体做法上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或模拟真实的历史场景, 丰富对话的素材, 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还可以设置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辩论场景, 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上应尽可能地提升趣味性和知识性, 学生在异想天开中接近教学内容, 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巧妙选择话题和对话方式

1. 对话方式因课而异

对话式教学的对话方式是多元化的。到底采用哪一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 我们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 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科学设置教学情境, 合理选择一种或综合运用几种符合学生认知需求的对话方式组织教学, 构建出立体交融式的对话网络, 学生在对话中进行有意义和有收获的学习活动。

例如, “文学的繁荣”这一课的教学,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看, “文学艺术反映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等等理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的, 这些内容的确需要教师讲解, 那么如何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呢?我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 接着课堂上采用师生对话的课堂组织模式, 通过对话, 让学生逐步深入对“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 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进行理解。和学生学习完这一课后, 本节内容后面的“美术的辉煌”和“音乐和影视艺术”等教学学生就有了学习经验, 课堂教学就可以由师生对话转为采用生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2. 讨论话题应有价值

话题是对话式教学的载体, 其好坏对学生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有直接的影响, 最终反映为教学目标完成的优劣。

(1) 注重话题的科学性。选择的用于课堂对话的话题, 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应,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的发展。

(2) 注重话题的思辨性。选择的话题要集中到一个点, 要能够与学生的思维积极地碰撞, 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树立创新意识。

(3) 注重话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趣的话题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4) 注重话题的开放性, 我们在设置话题的时候, 应该多方面采集话题, 不应拘泥于教材, 而应该联系生活和实践, 实现历史与现实真实的对话, 渗透关注生活的意识。

三、科学引领和调控对话过程

课堂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于对话式教学模式而言, 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对话过程。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善于设问, 通过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 调控课堂对话过程和对话的深度, 实现以问激问, 以问导问。

课堂对话中, 如果是生生对话或是生本对话, 教师也应该适时地抛出少量问题, 或者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隐性问题, 搭建思维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拾阶而上, 促进对话有序开展。

例如,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内容时, 我们应该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切入到教材的学习之中, 通过生本对话, 自主得出结论。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 我们应再次抛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提出“西方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革顺序?”在问题的促动下引导学生思考并生成问题, 提升对话的延续性。

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组织的探讨 篇8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使得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设计和组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类别、心理、知识结构水平的分析;对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对教学方法、语言、及氛围构成的研究等。具体的说, 就有教学目标、时间分配、教学辅助用具、教学步骤等。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就在于课堂上。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也只有在数学课堂上, 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 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条教学原则:自动化原则;有意义学习原则;期待奖励原则;激发内在动机原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 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而数学学科在本质上决定了它的学习必然是建构性的。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造成许多学生认知上的极度不适, 而改变这一不适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找到数学的“原坯”, 开展数学活动就是要使“现实的数学”与“数学的现实”实现有机的统一, 而且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亲历数学的发现与创造, 激发内在求知动机。

二、有效组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1. 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和组织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 一般有两个步骤:一是以内容、教学理念和对学生需求评估为基础, 列出具体课程所有的目标;二是将目标形成教学计划。适时、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有效地促进课堂行为和学生的交流, 而且还有利于帮助教学评价和测试工作的进行。

2. 分析教学对象

学习者作为教学对象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因此, 对学习者情况予以分析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喜好、学习的目的等因素。需求分析是教师与管理者、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教师在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及学习状况分析的情况下, 才能制动出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案。

3.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般而言, 可供选择的基本教学方法或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课堂讲演、课堂提问、课堂自习和小组讨论四种, 此外,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及形式更加多样化, 可以选择模拟和游戏形式、合作和分工研究形式、交互式或支架式的教学方法等。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使用关键不在于是否“新颖”或者“潮流”, 而是在于是否能给教学对象提供科学有效的传授知识的途径。

4.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根本目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据研究表明, 有效的课堂管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详尽的管理计划。能做出详尽的管理计划并把自己期望告知学生的教师,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2) 制定有效的规则。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交往能力, 此时, 教师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述这些规则,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遵守。

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季振林

(3) 监控课堂情景。教师在某些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让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 并且监控学生的完成情况。

(4) 适时做出课堂记录。善于管理课堂的教师往往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及时的记录, 其中不仅包括学生的不良行为, 也将学生好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 建立奖罚分明的机制。

三、有效管理数学课堂的策略

1. 营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影响学生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 因而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建构主义认为, 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角色, 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者。只有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 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各种各样的数学研讨小活动, 发挥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制定有效可行的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保障或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为学习者设置的行为标准和施加的控制。制定出有效可行的课堂纪律, 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 减少学习的干扰, 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这种课堂纪律应该是民主的而非控制式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者对学习高中数学的畏惧心理和焦虑情绪。

3. 采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方式

在课堂管理中, 积极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表扬、鼓励和奖励等。激励可以包括外部激励、自我激励、相互激励等;激励又有不同的形式, 如实物激励和精神激励等。

4. 关注课堂物理环境

人的行为、认知等主体因素与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在高中数学课堂过程中, 某些物理环境因素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 如位置安排、温度和光照等。不合适的物理环境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 如焦虑、心慌等, 因此不能将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学习任务中,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教室要整洁安静, 教师板书要清楚明了, 教师音量要适中, 语速得当, 教态得体, 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物理环境。

四、结束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 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过程中, 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满足学生作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尚志, 张思明走进高中数学新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吴效锋, 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沈阳出版社2004.1

论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课堂组织 篇9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氛围往往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意识, 积极努力地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 运用有效的语言表达与肢体动作,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使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进而形成有序的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积极引导学生愉快进入情境, 为探究式教学提供环境基础, 保证课堂教学的的顺利进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需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①激趣性原则。这是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最基本的原则, 它是指教师设置有趣的问题, 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进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与教学效果。②适度性原则。任何教学方法的过度运用都是有一定弊端的, 所以,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遵循适度原则, 不能对每一个问题都使用问题情境。适度性原则也是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 要注意问题的难度, 这个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解答的, 而不能只有几个学生会解答, 那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是不利于教学环节进行的。③梯度性原则。设置问题情境要注意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同样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 即要遵守梯度性原则。学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促进着学生的发展, 当教师设置的问题只停留在某一个简单的水平, 那么学生的发展也将停留在一个水平, 所以,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地设置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一步步地进行有效地思考, 从连续的问题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发地树立探究意识, 自身的知识结构、技能等都得到了发展, 也可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曾有教育学家说过, 生活即是一个大课堂, 到处都是教学素材。由此可见,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在了解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程序性知识的掌握,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比如, 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身边的生物科学。如DNA亲子鉴定测试:在不同的样本上进行测试, 包括血液、腮腔细胞、组织细胞样本和精液样本, 测试出的DNA结构与对比者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两者的亲子关系。或者利用实物展示, 如转基因作物玉米、甜菜、油菜和马铃薯等。教师可以将它们带到课堂中, 让学生观察它们与正常作物的不同点,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学生通过对实例的观察、思考,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例中,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 指导学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那就是教学评价, 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弥补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时的不足,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要注意不能仅仅以总结、批评性的语言评价, 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 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比如, 在讲解“细胞呼吸”的知识时,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细胞呼吸:细胞要生活在常温、常压下, 假如呼吸作用像燃料燃烧那样剧烈的话, 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的能量, 而导致温度急剧升高, 导致酶变性失去活性, 也会导致大量的能量浪费, 因为细胞内的ADPATP的量有限, 大量的能量在短时间内释放, 不能及时转移到ADP内以合成ATP, 造成生物体细胞内的能量浪费。教师给出科学的评价, 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树立探究学习的意识, 发展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组织策略的思考 篇10

新课程改革后, 有研究者进行了高中生学习策略水平的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在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复习等方面的学习策略上表现不佳, 缺少高级学习策略的系统训练。然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特别是高级学习策略的训练培养缺乏重视。关于化学教学中组织策略运用的己有研究或是教学经验的总结, 或是个案研究, 尚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的准实验研究。

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学习策略作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 进而可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达到协调发展。

学习策略中的组织策略是对信息的深层次加工, 关于组织策略的众多研究表明组织策略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保持、提取与运用, 然而组织策略应用于化学学科的研究尚不多, 将组织策略较长时间的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研究还没有。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将组织策略运用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实践, 培训学生掌握一定的组织策略并探究其教学效果。

2. 组织策略的本质

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组织策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国外学者的观点如:温斯坦 (Weinstein, C.E.) 和休莫 (Hume, L.M.) 认为, 所谓组织策略就是用某种结构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结构既可以是有关学习内容的、独立的特定结构 (内部的组织结构) , 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结构 (精细加工的框架) 。最简单的组织策略就是将新信息集中在一起,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管理和记忆。奥姆罗德 (Ormrod, J.E.) 认为, 组织过程总是包括把不同的新信息片段联系起来, 有时也包括与己有知识建立联系。国内学者们给的见解如:杜晓新认为, 组织就是提取信息中的重要项目后再进行归类, 并对各类及各类所属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编码。刘慧灵认为, 组织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某种结构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组织起来, 使知识点间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序整体, 从而利于学习者对材料的理解、保持与提取与运用。

综合以上国内外诸位学者的观点, 作者认为, 组织策略首先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加工, 即首先提取出材料中的关键点, 然后对这些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 发现彼此内在的联系, 按照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联系起来以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既可以是关于新学知识的独立结构, 也可以是将新知识与己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结构。

3. 对高中生化学学习中组织策略运用的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提出:“在化学学习中,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 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可以归属于学习的组织策略, 可见对学习策略的习得己成为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之一。因此,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化学学习中高中生运用组织策略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希望可以对这方面的教学实验提供一些帮助与指导。

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组织策略的运用情况, 涉及四个阶段:第一,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点;第二, 对关键点进行分析、比较、归类;第三, 发现内在联系;第四, 形成有序、系统的知识结构。问卷包括30个调查项目, 其中调查学习新知识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调查复习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调查解决问题时组织策略运用情况的项目有10个。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回收的结果, 项目20肯定回答百分比较高为57.8%, 说明多数同学在解答化学题目时, 可以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即提取题意要点;但有26.7%的同学对于自己能否很容易的读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却并不清楚。项目21肯定回答百分比约为50%, 说明有半数学生在做化学题目时, 能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题意;在题给信息和己学过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环节之一, 项目23肯定回答百分比最高为60.6%, 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将题目所给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己有的知识建立联系。项目22肯定回答百分比为43.8%, 说明超过40%的学生在解决较复杂的化学计算题时, 常常会利用流程图的策略来组织题给信息, 帮助分析题意, 解决问题;项目24肯定回答百分比最低为24.2%, 说明即使在面对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时, 很少学生会利用绘制表格的策略来呈现题给信息间的关系以分析题意, 找出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根据对结果的分析和研究, 作者提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组织策略思维的培养:第一, 教师方面, 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知识, 让学生有个宏观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组织策略的求知欲, 教给学生组织策略的步骤, 尽量提供详尽具体的步骤, 教给学生“条理化的知识”, 帮助学生潜意识接受组织策略,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战”的机会并进行过程的监控与调节, 同时提供及时的提醒和帮助。

5. 反思

上一篇: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