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资源

2024-05-25

生活化资源(精选十篇)

生活化资源 篇1

一、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挖掘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物理教学的实践证明:采用新颖的、奇特的、惊险的和富有悬念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激发学习的动机, 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所以, 在许多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都喜欢在新课引入阶段做一些生动的演示实验, 或为学生提供趣味性的探究活动, 利用生活化的非常规实验资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科版“二力平衡”一节中, 书本设置:一开始就是“活动9.1:观察与思考”, 让学生观察图9-1所示的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然后就引出二力平衡的定义。学生在此过程中虽然参与了学习活动, 但是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习起来也就索然无味了。笔者在上本节内容时, 取来一个老鹰玩具, 让老鹰的嘴挂在玩具的底座上, 无论学生如何按动老鹰的尾巴让其上下翘动或者让其旋转, 甚至拿下来顶在手指上, 老鹰就是不会掉下来;接着让学生又观看了精彩的杂技表演, 看着演员在细细的钢丝上做着各种惊险的动作, 学生连连惊呼。由此,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 对于探究其中的奥秘抱有了很大的热情。带着这份热情学生就很容易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二、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增强感受和体验, 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习者要实现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意义建构, 就需要获取有关信息, 并通过观察和思考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 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 拓宽信息渠道, 运用感知规律降低接受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提高存储信息的有序化程度是提高感知效果的前提。

例如:在惯性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油罐车装满油, 油里面有一个气泡, 当车突然启动的时候, 气泡往哪边运动?当车突然刹车时, 气泡往哪边运动?此题本身在阐述时就带有很大的误导作用, 学生会跟着题目的思路去分析气泡的惯性现象, 所以在学生刚学完惯性后来解答时, 错误率非常高。而本题的解答又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冲突, 为什么研究气泡的运动却偏偏要去分析油的惯性现象呢?听到的容易忘记, 看到的便记忆深刻, 通过亲手操作甚至相互争论后得出的结论更会让人刻骨铭心。笔者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取来一个大号的玻璃瓶或者可乐瓶, 里面放上大半瓶水, 同时在瓶中留有小气泡或者放上一个小泡沫塑料, 用这个自制仪器来演示油罐车的启动与刹车、加速与减速, 让学生先有亲身的体会, 然后再来详细解答本题, 从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提供自主设计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活化物理实验”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手边、身边的物品开展的简易实验教学活动, 学生固有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科学地引导, 会产生对周围事物进行探索的主动性。由于探究的事物在生活中容易获得, 没有实验的限制, 心理松弛, 可以真正实现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自主进行摸索, 生成具有个体特征的知识结构, 体现出个体的个性、独特性与创造性。所以, “生活化“物理实验的广泛性为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奠定了物质条件基础。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教学中, 笔者让学生从身边选择一种器材,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看谁提出的方案多。在课堂上学生搞出的声音五花八门, 有用纸发出声音:用手捏住纸的一段, 迅速的摆动, 纸条即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将一张纸折叠成纸喇叭, 用力甩动, 可以听到“啪”的声音;把纸拉紧, 放在嘴边吹, 可以有很尖的声音发出。有用文具发出声音:使劲吹圆珠笔套, 能发出哨声;按动圆珠笔的尾部有“咔嗒”声。有用身体发出声音:用力压手指关节会有“啪”的声音;用嘴吹口哨……有高有低, 有大有小, 有悦耳的, 有难听的。教师可以与学生一道共同想办法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为进一步学习声音的知识做好铺垫。教师在演示完以后可以问学生:你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如何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发声的方法进行分类, 寻找发声的共同点 (声源的振动) , 探究声音高低 (音调) 、声音的大小 (响度) 等, 从而完成对声音相关内容的教学。

四、利用“生活化”物理实验加强师生互动,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物理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师生互动的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物理实验”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不再觉得讲台上的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在研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这一环节时, 书中的单摆与滚摆固然是比较成熟的实验仪器, 但其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足。笔者让学生找来的很多溜溜球, 比赛谁的溜溜球坚持上下滚动的时间最长, 同时教师本人也参与到比赛中, 与学生一起做一个参赛者。学生为了能获胜, 采取了很多的方法, 而且在比赛中发现物理问题, 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体会到原来老师也可以这么亲切。

生活化资源 篇2

摘要:政治是一门兼具百科性、时政性、包容性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资源于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政治课堂,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乡土资源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种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关键词:乡土资源政治教学教学运用

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行政领域内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学校要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就要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教学,使课程资源更加的多样,丰富和富有个性,更加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②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政治课教学应该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这是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决定的,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将乡土资源引入政治课堂,让原本略显乏味的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增强政治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政治课堂魅力。

一、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离不开教材,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师应该认识到教材不再是教学过程中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该挖掘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乡土资源更具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本地学生所熟知。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对于学生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探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昌黎当地的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企、私企、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让学生对比理解不同经济形式的特点和好处。我首先让学生课下先了解自己所熟知的昌黎一些知名企业,利用网络搜寻企业有关信息,并让学生利用周末可以外出的时间实地考察这些企业。在具体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展示了解到的材料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它们各自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昌黎中粮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朗格斯酒庄等,而活动范围受限的住校生则把目光放在学校周围的一些个体工商户。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知识有了一定积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自主探索与专题有关的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所有学生都动起来,整堂课不会因为理论性太强而沉闷。然后让其他不参与展示的学生提出疑惑,由展示学生解答,不清楚的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讨论。最后我设计了几个探究问题,将学生了解到的直观知识整理升华到理论高度,这样学生对昌黎的经济形式及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不仅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从而热爱家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得以顺利实现。

二、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元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堂就是一些大道理,考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新课改背景下的政治教学,一线政治教师应在尊重课本的同时有意识地挖掘和利用多元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熟知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提供素材,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如探究“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课时,充分利用昌黎一中背靠碣石山的地域优势,碣石山脚下就是水岩寺,水岩寺作为秦皇岛地区唯一的合法佛教活动场,在当地甚至京东地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学生实地感受,在课堂上发表自己了解的关于水岩寺和佛教的信息,并通过探究问题:“为什么佛教信徒只能在水岩寺举行宗教活动?学生作为游客能否去水岩寺宣传无神论?为什么?政府对水岩寺及其各种活动的态度?等等”在展示与合作探究中掌握并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内容。同时展示材料:某些信徒生病了不去医院,一味采取烧香拜佛的方式祈祷消除病痛;某些地方常见算命人;一些宣扬邪教的非法组织等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宗教的性质及与封建迷信和邪教的区别,从而明确作为中学生应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转变教学方式,做创新型教师

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教师能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影响教育能否现代化。乡土资源在课堂中的利用,教师必须在课前备课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整合,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如探究“走进文化生活”这一课时,首先展示一段介绍当地文化现状的视频资料《河北民艺奇葩――昌黎地秧歌》。视频播放完毕后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及自己平时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探讨和分析昌黎本地区的文化特点,昌黎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对视频的理解,提出建议面对当前本地的发展实际,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色彩斑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教学,克服传统灌输说教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对于改进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乡土,一方文化”,乡土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应试教育的缺陷,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园、回归自然,有利于课堂的自然、和谐,有利于使政治课教学获得新的活力、生命力。

注释:

①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8月版.②王守丽.《高中历史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让生活化生物课程资源走进学生生活 篇3

1. 整合学科知识,揭示生活现象

比如《血型和输血》一课,我们安排了《小护士,验血型》活动,事先培训了一批“小护士”,课余时间在教学楼正厅为志愿者验血型。学生们在亲自参加、亲眼目睹了验血型的整个过程之后,再来了解血型的有关知识,深入而清晰。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道:“血液每一天都在我们体内流动,然而从小到大,我们根本没有太多的机会,也没有太多的胆识去好好探究这生命最基本的部分之一。今天,我知道了以前想知道却没有机会知道的知识。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也学会了鼓起勇气去面对挑战:从一个个连针都不敢看一眼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个合格的小护士。也许我们做得并不十分出色,但我们尽力了。”还有一位同学写道:“只要你做过这项工作,就一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喜悦和自豪。……不仅如此,当我们揣着一颗无比兴奋的心穿上那套护士服时,我更体会到了一种责任。我们应该本着认真、对同学负责的态度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其实,责任并不高深,离我们的生活也并不遥远,我们应该做的,应该认认真真地完成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看到:一次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由此感悟到了生活的道理。

2.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生活技能

在讲到九年级上《食物与摄食》这节内容时,我们最初组织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制作一顿科学的午(晚)餐,要亲自设计、亲自采买、亲自下厨。等活动记录单交回来后发现:学生们多数不能独立完成,原因是他们不会做菜。如果我们能像新加坡一样,让厨艺课走入我们的课堂该多好啊!

3.补充教学方式,引领审美生活

其实,也不是所有活动课都需要一节课来完成的。针对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教学信息,我们开创了“短、平、快”的活动新形式。深圳是花的海洋,一年四季鲜花次第开放。为了让七年级的孩子學好植物分类,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这自然之美,增强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加设了《花记》,将现在正值花期的花及时拍照、做成电子幻灯片,利用每节课间的几分钟在班级自动播放,随时播报身边常见的开花植物,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了美的信息,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身边的植物,并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4.改变原有习惯,提倡科学生活

针对学生们偏爱洋快餐这一现象,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之后,我们开设了专门的一节讲座《直面洋快餐》:从洋快餐的历史、洋快餐火爆的原因、洋快餐的危害及如何理性食用洋快餐几个方面对洋快餐进行剖析,从而使学生改变饮食习惯,推广健康、科学的饮食。一次,在一个班级讲完这个讲座后,一位胖乎乎的男同学当堂拿出一份汉堡说:“老师,我以前每天早晨一个汉堡。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吃了!”还有一个班在听完讲座后,全班掀起了“告别碳酸饮料”的活动,至今这个班的全体同学都在坚持喝清水。科学的生活方式,学生将受益终生。

5.关注学生心理,和谐家庭生活

在七年级下学《新生儿的诞生》一课后,我们精心设计了一次活动。活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亲情回访”,在问卷中,首先是学生调查自己出生前后的事项;第二项是请家人讲述母亲生育你的过程中的一段故事,课上交流;第三项有这样的提示:“如果你的妈妈是剖腹产,请你摸一摸妈妈的伤疤;如果是正常产请你给妈妈一个拥抱;如果妈妈不在身边,请你用她能感受到的方式告诉妈妈“我爱你!”(其实,最后这一句话是给那些父母离异、母亲不在身边的孩子设计的);第四项有这样的提示:“在生你的过程中,爸爸是最紧张的人,请你也给爸爸一个爱的表示”。最后请家长根据学生的采访表现打分。第二阶段是课上交流、负重体验:老师事先准备10斤书塞进一个大靠垫,课上请志愿者绑在腰间,做一些日常行动,如:走路、扫地、系鞋带等,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感受。看到体验者大腹便便的样子,同学们最初都笑翻了天,一个个都跃跃欲试,在谈感受时纷纷表示:我妈当初真不容易。一位女同学她妈妈是我们学校的教师,她体验后我没有让她说而是让她把感想写在黑板上。她很凝重地在黑板上写下“沉重、负担、麻烦、小心”,回到座位上就哭了;还有一位男同学体验过后嘻笑着说:“以后我可得对我媳妇好点啊”。——这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如果像这样,通过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能懂得感恩与理解,这对于他们将来与人相处融入家庭生活该有多么大的帮助啊。

责任编辑 王波

挖掘艺术资源,回归教学生活化 篇4

一、以歌感人, 走进生活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音乐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 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分辨的能力, 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和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 提升品德, 对学生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教化人生、塑造灵魂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来说, 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歌曲作为辅助手段, 就有利于提高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实效性。

例如, 《东方红》、《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走近新时代》等红色歌曲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充满正气, 歌词健康向上, 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 亲切深情地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在政治课教学中。播放这些红色歌曲可以阐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这一哲理。

又如, 《雾里看花》是一首维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假冒伪劣、倡导正义的标志性歌曲;《山不转水转》蕴含了物质是运动的哲理;《启程》、《从头再来》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会有风浪, 只有拼搏才能胜利, 从而激励学生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痛苦, 可收到一般讲解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直到永远》、《生死不离》、《承诺》、《让爱满天下》、《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等抗震救灾歌曲, 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巍巍华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 如长江、黄河那样, 夜以继日, 奔腾不息, 流淌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魂。可以说, 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 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 饱尝艰辛而斗志愈强。从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 从大禹治水到黄帝立国, 从革故鼎新到抵御外侵,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同艰苦自然条件作斗争中、在与现实生存逆境的抗争中, 逐步形成了勤劳勇敢的开拓进取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 并逐步凝聚为一种民族精神, 融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就是对这种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述。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特质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 历久弥新, 愈挫弥坚, 垂范后世。

再如, 结合学校专业学习, 开展心系灾区, “开启音乐之门”音乐会, 开展以“汶川挺住!中国加油!”为主题的赈灾义演活动, 与杭州同年龄的中小学生一起齐心协力, 以自己的方式声援灾区学生, 坚定他们的意志, 并共同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在排练过程中, 我校师生虽然因痛彻心扉、泪流满面而多次被迫中断演出, 但每次平静下来后都果断地擦干眼泪、昂起头说:“我要坚持, 与灾区学生一起坚持!”在演出现场, 台上台下合为一体, 共同为灾区学生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

二、以舞生情, 分享生活

“艺术之母”的舞蹈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化妆、灯光等多种学科为一体, 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潜在优势,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足以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人类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中, 可以获取审美经验、增强优美体魄、开启智慧大门、培育高尚道德, 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当下倡建和谐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 政治教学结合舞蹈作品的欣赏和学生舞蹈专业课学习, 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 净化心灵, 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审美观,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一支全部由聋哑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 以其优美的姿态、绚丽的色彩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天地人和之美, 表现了中国残疾人的风貌与梦想, 其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令学生为之震撼。观音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他为广大众生, 能示现种种形象, 名为“普门示现”, 并有三十三身, “千手观音”是他三十三身示现之一。佛教中称观音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 有求必应, 因此, 观音这一形象深受老百姓的尊敬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千手观音的这一形象也多有表现。千手观音的形象熔铸了古代劳动人民成为“多面手”的幻想。而舞蹈《千手观音》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千手千眼观音, 它之所以能感动中国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环境变化赋予观音这一形象以新意, 体现了人们对互助、友爱的渴望, 再次证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又如大型现代杂技舞剧《天鹅湖》, 将西方的芭蕾艺术与东方的传统杂技相结合, 将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作品天鹅湖和中国国粹杂技, 以及世界高雅艺术之一的芭蕾巧妙地进行糅合创新, 使得艺术的创新与现实的国际意义同时得到了完美实现, 教育学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还有那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舞蹈, 以及学校创编获奖的《古扎丽古丽》、《女儿结·祈福》等作品, 学生在表演这些舞蹈的同时, 既能回归生活又能体会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借舞姿歌颂现代生活的和谐美好, 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等哲理。

三、以剧设境, 体验生活

有人说, 戏剧是人类性情的天籁, 是人类形象的影子。这就是说, 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 戏剧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鲜明。尤其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艺术学校中, 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今天, 政治教学结合戏剧欣赏、表演其实是一条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戏剧与社会人生是相契合的, 人们常说:“世界一舞台, 舞台即世界”、“人生如戏”。戏剧通过提炼生活, 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集中化地表现社会现实, 浓缩人生。学生在演剧过程中, 对自己感情上的反应有所了解, 进而了解他人的感情, 自然地团结起来, 群策群力, 互相沟通, 共同解决难题, 逐步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 不仅能获得一些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 而且能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 丰富感知, 范导人生。而这种教育的效果则远胜于枯燥的说教。

例如欣赏名剧《雷雨》, 它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划时代作品, 描写了“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 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 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 揭露了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和社会的罪恶, 从中感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新中国人民才能翻身当家作主, 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又如表现抗非典斗争的主旋律话剧作品《北街南院》, 它是一出反映非典时期北京人生活的大型话剧。坐北的老街、朝南的小院, 充满了历史韵味和现代气息, 生活在这里的一群普通百姓在非典时期被隔离后, 心灵却逐渐打开, 话剧再现了当时北京人的生活状态和普遍心态, 充分展现了大难面前人们乐观豁达、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话剧《坚守》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经过精心构思, 以极致的情境、感人的故事、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手段, 再现了“5·12”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刻画了基层干部和受灾群众的动人形象, 表现了普通中国人在灾难面前的情感力度、意志强度、道德高度和人性深度, 弘扬了中华民族直面灾难、团结友爱、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同时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材内容, 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方面, 通过专业课创编的如《打工》、《守望梦想》等生活剧,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身临其境, 用一种开放、自由、新鲜的方式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兴趣, 有利于政治教育的普及和深入, 避免枯燥式的灌输。

四、以画育人, 感悟生活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文化学习。人类祖先在创造文字之前, 就己开始了绘画。美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先发出的一种最重要的文化行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 美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生活中, 美术在人类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总是用美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赏和对幸福未来的追求, 于是, 便有了“如诗如画”、“远景宏图”这样的赞语。从古代建筑的雕龙画凤、帝王的龙袍到现代农家小院的门神、年画、首都机场的巨型壁画;从遍布大街小巷的广告到小孩身上穿的五颜六色的花衣裳, 凡有人之处, 美术皆触目可见。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在政治教学实践中, 潜心挖掘, 有机整合, 渗透美术教育, 不仅能增加学科吸引力, 更能从精神情操上陶冶人、提高人, 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以美术欣赏为辅助手段, 通过艺术大师作品具备的震撼力必然能感染人的心灵, 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向人们昭示人生的意义。艺术家的品格、正直勤奋的作风, 必然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走出狭小的教室, 走向社会, 利用环境优势, 观看各种美术作品展览, 品味各色人生, 体会生活, 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见识, 强化学生的情感。

另外, 在美术欣赏的同时, 可结合学校美术专业习作课, 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通过学校美术社团, 经常开展学生美术习作展览, 用启发式、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模式, 让学生获取信心, 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 激起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上的共鸣和认同感、自豪感, 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 较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乃德行的宝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经过感悟、合作和探究, 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 增长他们的知识, 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情感, 化解他们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 从而使政治教学更富生命力。

摘要:艺术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类的中职学校如何较好地运用现有的艺术资源, 以歌感人, 走进生活;以舞生情, 分享生活;以剧设境, 体验生活;以画育人, 感悟生活, 让学生在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中回归生活, 畅想生活, 感受政治教学的真谛, 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艺术,教学生活化,艺术类中职学校,政治课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滕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生活化资源 篇5

重积累挖资源拓渠道-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新策略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生活是作文之本,要向生活要素材,解决作文的源头.根据生活的需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作 者:娄仲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莘塍三小,3252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论农村英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整合 篇6

【关键词】农村英语 生活化教学 资源整合

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都较为有限和落后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提升农村英语初中的教学水平,成为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引入生活化理念,促进农村英语教学生活化,实现对其教学资源的生活化整合以及生活化资源的教学应用就成为一个全新的、可以为其所利用和开发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学科知识,将其引入课堂,赋予其知识化的内涵,将生活与教学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农村地区优渥的自然环境是能够开展英语生活教学最得天独厚的资源,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使之产生有益于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元素,将是本文所要重点研究和论述的。

一、源于生活的文化学习氛围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课堂,在笔者看来最为有效、也最为快速的英语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下进行语言思维能力和用语习惯的培养,但是这显然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那么,教师就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有益于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实现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学生潜意识当中存在的语言天赋激发出来,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用到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为了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感,笔者会将其全部置换成英文的版本,不断增加学生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再比如:在英语课上每次在开课的前十分钟设置一个生活对话主题,让学生利用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和内容进行英语会话短文的编写,并让学生到前台来进行对话和表演。要注意对话内容必须充分围绕学生的生活来进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以免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负担;或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全英文对话,如:让每一名同学为自己取一个English name,课堂上的相关用语全部用英语来替代,使得学生在不断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记忆,并逐渐地将其运用到生活当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在教室内粘贴英文的名人名言,或名人画像,这些英语语录具有一定难度,但是能提升其阅读修养和见闻,还能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基于外在环境的教学工具开发

相对于发达的城市地区,农村应该与教学所能使用的教学资源必然是有限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把握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但是初次之外,由于农村毗邻大自然,诸多原始而真切的自然环境若能加以利用,也会变成有益于学生成长和知识内化的有力手段。比如让学生收集自然界中有趣的植物做成简易的标本,利用植物标本的特点来帮助自身记忆英文单词,或英文句子。再比如让学生从教材(不仅包括英语教材,也可以使用其它学科的教材)当中收集大量的图片内容,根据图片当中所表达的内容和信息,对其进行英文说明。让学生练习看图说话的本领,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工具的开发,让有限甚至是落后的教学环境折射出更多能够为教学所用的资源。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拓展

除却教学工具的开发,以及对有限教材的利用之外,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还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进行拓展。

首先,充分发挥电视和广播的作用。目前电视和广播在农村的普及率较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看一定的英文节目,比如:中央国际频道的英语新闻,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磨练自身的语感和听觉系统。通常央视的新闻内容大多是循环播放,因此学生在收看新闻的过程中,很快可以通过其它渠道获取这段英语新闻的真正内容,马上就可以通过比较来完善对这一段内容的认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准备笔记,记录富有时代感和新闻性的词汇,填充单词储备量。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渠道,为学生订阅符合学习需求和年龄需要的英语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并鼓励学生做好笔记。笔记的内容可以是各种以前没有学习过的词汇、富有借用价值的语句和名人名言等。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环境虽然尤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但是教师也可以依托农村地区独有的优势,引导学生开发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学习信息的拓展。鉴于生活本身对语言学习所能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要依托现有的教学条件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学生活化,让二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让其在具体应用中提升语言素养和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杨樱.精彩源自生活,生活增添活力——让“生活化”走进农村初中英语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7):33.

例析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发掘 篇7

关键词: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发掘

地理教学要生活化,地理学习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新教材素材只是一般的普遍的地理活动案例,我们如能选用有地方特色的、学生身边的地理素材,更能丰富课程资源,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下面我举例谈谈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发掘的心得体会。

一、例谈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节时,我举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状态积极热烈。

1.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我让学生 分析洞庭 湖平原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学生容易回答出洞庭湖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种植历史悠久;政策支持等。但对于土壤因素,有学生提出疑问: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带性土壤不是红壤吗?红壤贫瘠呈酸性,不能说土壤肥沃。有学生回应:远足时见到农田里的土壤不是红壤,而是呈灰黑色。教师进一步解释,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土壤确实是红壤,但洞庭湖平原的土壤是河湖冲积形成的,经过农民的精耕细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2.农业的具体布局。我们进一步讨论:在岳阳市郊农民大面积种植的是水稻吗?君山区的学生回答:现在村民种水稻的较少,大多种植蔬菜、西瓜,也有较大规模的几个葡萄园,还有种植鲜花的,还有大面积的鱼塘和养猪场、养鸡场。学生分析讨论原因:郊区离城区近,受城区市场的直接 影响,发展城市 需求量大 的农产品 经营;蔬菜花卉乳肉蛋禽等产品需要保鲜及时运输,宜靠近市场;郊区地价高,发展蔬菜花卉乳肉蛋禽等经济效益高。我又请家住华容、平江、汨罗的学生说说 他们家乡农村农作物的种植情况。华容的学生说他们家乡种植水稻、蔬菜、棉花的都较多。平江的学 生说他们 家乡种植水稻、烤烟的较多。汨罗的学生说他们家乡种植水稻、蔬菜,在107国道旁种植 了很多葡 萄和西瓜。对 于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情况有差别的原因,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大家分小组讨论总结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大尺度范围考虑先从综合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农业的类型及分布;小尺度范围农业布局要考虑地价高低及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需水量、交通、占地面积的大小、环境条件等。

课后学生的作业和练习情况反馈效果较好,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特别是个别学生在交流时用到了当地的方言,很好笑,很有味道,他们反映学完后印象深刻。

二、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发掘的途径

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细心发掘并加以取舍,很多资源信息都可用于我们的课堂。我认为生活化课程资源发掘有以下途径。

1.电视上的 新 闻、电 视 节 目。如《新 闻 30 分》、《边疆行———远方的家》《探索发现》等。

2.上网查询。如岳阳统计年鉴、岳阳市政府网等。

3.教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如师生外出走亲访友、旅游观光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等。

4.学生实地考察调查。如组织学 生到岳阳 楼景区旅游观光,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以及旅游开发评价等相关知识,并让学生为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5.家长的支持。利用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请家长提供相关资源等。如讲工业区位一节时,请岳阳华能电厂的家长提供电厂的煤炭来源、运输线路、电厂近年发电量的增长、电厂在消除污染去硫等方面的新技术介绍等。

三、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的使用

我们把在课余发掘的地理课程资源都给编上号,注明适用的教材章节范围,上传到教研组,由教研组负责人储存入库,上传到校园网。人多力量大,大家分工 合作,不断完善补充资源库的内容,使用时资源共享,减少了大家的劳动量。教师在实际使用时可在课件中设计成练习,编成讨论题,也可将内容设计成课后作业等。

生活化资源 篇8

一、共同尝试制作新闻, 提高作文素材采编写的综合能力

新闻可以说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应该是鲜活而生动的, 但教材却安排它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10来岁的少年人面前, 至少也是缺乏亲和力的。如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第一课《新闻两则》, 课文涉及到新闻写作, 作为教育者如果能在简单学习范文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展, 并由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那倒是把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方式化作人文化教育的好办法。提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之一就是使传统的技能教育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文化教育。

初中学生一般是十三四岁左右, 他们的性格被年龄赋予了太多的特征, 于是在学习了上面所说的两篇文章以后, 不妨可以把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新闻制作, 毕竟新闻从业人员在这些“孩子”的眼中是令人向往的。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 第一组把4篇课文改编成广播稿, 并串联成一辑10分钟的新闻联播;第二组观看几次央视新闻联播;第三

程太长, 一、两节课就很难出结果, 如测种子的发芽率需要一星期左右。可将过程拍下来,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做成多媒体课件, 展示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风采, 放大学生操作中的优点和出现的问题, 更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提高以后的实验能力。还有些实验不适合经常做, 如废电池浸出液对植物的影响, 耗时长而且废液也很难处理。我们可以用一个班做一次, 把过程制成课件, 让后来者共享。这

样既可以不因为每次做而造成环境污染, 又让学生感觉学效率。身临其境, 增强可信度。

组提前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内容的实地采访。最后班级学生合作制作一则10分钟新闻报道。改编、观看影视、实地采访以及制作新闻很显然不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任务, 但绝对是人文化的表现, 目的既是在训练学生文字表达的基础上巩固学生关于新闻写作的知识点, 又是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与在实际操作中认识责任的重要性, 学生会意识到这既是有分量的任务也是快乐的挑战。教师要参与其中。教师的角色, 应该是支持者、监督者和引导者的综合。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 学习范文使学生有了理论指导。那么学生的新闻类写作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

二、共同玩游戏、练口才, 消除学生对写好作文的恐惧心理

组织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 接到手绢的同学, 上台唱歌讲故事。并接受课代表的采访, 采访题目是上台表演时心里想什么 (引发学生对心理活动的观察) 。教师在一旁用文学语言现场解说, 注重对上台同学以及其他学生神态、动作与心理活动的描述。要求幽默、合理、细节充分, 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 现场描述某位动作夸张的同学的神态。问学生, 如果写文章, 要不要把这些细节写进去。 (学生大多会说要) 。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教学, 有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加学生知识和兴趣的作用。对那部分无话可写、患作文恐惧症的同学, 可以说是对症下药, 不能根治也能缓

利用游戏进行教学是体验性教学的一种尝试, 学生在娱乐中学习了知识, 在游戏中体验了观察的快感。学生喜闻乐见, 对作文恐惧的顽疾有疗效。老师教得轻松, 教学目标在一切和谐的氛围下顺利完成,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 对写作细节的把握都有提高, 尤其是对写

4.演示复习时的知识结构和课堂练习。由于会考复习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点多、内容跳跃性大、例题多、练习密集、时间紧、进度快、教师的工作量大、劳动强度高。如何减少工作量而又能轻松完成复习任务?使用多媒体将上课内容投影, 复习时按预定的方式引导即可。同时借此还可以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 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提高课堂教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双语实验学校) 作兴趣的培养起到了传统理论课起不到的作用。

在学生厌学成风、对写作越来越缺乏兴趣的今日, 像这一类体验感强、动力十足、寓教于乐的教学教法是值得发展与研究的。

三、共同学唱通俗歌曲, 挖掘作文情感内涵

通俗歌曲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 它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也表现了生活, 在这一点上与“雅”文化是异曲同工的。且从某种意义上讲, 歌词创作也是一种文学创作, 属于诗歌范畴。作为人们的基本情感与对生活的态度, 同样能令现代社会的人们引起共鸣。

在现代歌词的创作中, 常常巧借古典诗词中常用的典故、意象来表现其主题, 有许多是在古诗词原作的基础上结合人生体验大胆想象而再创新的。师生共同学唱一些这样的通俗歌曲至少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加强学生的作文艺术修养, 挖掘平常作文的情感内涵。

通俗歌曲是当代音乐人的创新之作。把这些通俗歌曲引入到语文作文教学中, 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 活跃学生的思维, 开启他们的心扉, 深入学生的心理, 从而增加他们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眼似见其形, 鼻似嗅其味, 耳似闻其声, 肤似触其质, 多种感官并用, 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生活化资源 篇9

一、在生活中感受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 学生在教学生活中是主体,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不单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角色, 作为社会的成员, 学生也是其他社会生活和活动的参与者。因此, 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 而是在真实的社会中应用知识、发挥个人能力。那么课堂教学就应该让学习建构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上, 重视与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2] 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课堂资源生活化能够还原知识的本来面貌。[3] 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来感受生物学知识, 使知识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感, 让学生置身于鲜活的“知识”之中,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部分内容时, 酶的特性学生不容易深刻理解。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 不但具有与无机催化剂一样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性的特性。这样的特性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可以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回家看看家里所用的洗衣粉, 并带一些上课观察, 如果是使用的加酶洗衣粉, 把使用说明记下来。这样正式上课时, 不同的同学带来各自家中使用的洗衣粉:有普通的, 有加酶的。首先,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种洗衣粉的区别。学生很容易发现加酶洗衣粉中有一些带颜色的小颗粒, 这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 这些小颗粒中包有蛋白酶和脂肪酶, 并问学生酶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分解蛋白质和脂肪。那么加酶洗衣粉的使用和普通洗衣粉是否相同呢?请家中使用加酶洗衣粉的同学读一下使用说明:“用温水溶液浸泡;适用于清洗棉、麻、化纤混合织物。”对于以上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逐个分析:加酶洗衣粉中的酶颗粒很少, 这体现了酶的高效性;用温水溶液浸泡衣服, 这体现了酶的作用条件温和性;而适用于清洗棉、麻、化纤混合织物, 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果用加酶洗衣粉清洗羊毛衫或真丝衣服会怎样呢?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 便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解酶催化专一性的含义了。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 在生活中感受知识,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之乐于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在具体事例之中能够真实体会抽象知识本质所在, 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相应知识。

二、在生活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15%, 亲身经历的内容则能掌握80%。这一资料表明动手与亲身经历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自己动手亲自操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生物科学正是强调“现象教学”的一门实验性科学。因此挖掘探究性且生活化的课堂资源, 充分利用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亲自操作亲身经历的过程中, 体会到发现知识、获得成功的乐趣。例如, 在学习生长素生理作用一节时, 植物的向性运动、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等知识大多是植物的一些生理过程。而这些生理过程又不是瞬间发生的,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观察。设计一系列探究实验,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观察, 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具体过程摄录下来, 与同学和老师共享其劳动成果。这样不仅使他们在亲自动手体会、观察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感性认识, 体验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感受到科学探索中的艰辛和快乐, 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在学生相互间交流讨论中, 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已有材料, 挖掘潜在的生活化课堂资源, 倡导学生在亲自经历生命现象的过程中, 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利于改变原有学习方式中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有效地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相关概念, 让学生用生物课堂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体会课堂中所学到的不再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可以有效地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例如, 在讲完叶绿体中色素内容之后, 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相关知识解释:在东北地区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在春、夏之际的叶片和嫩茎是绿色的, 而到了秋天会陆续变黄?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路灯旁边的树叶变黄的时间要比其他位置的树叶晚一些, 但最终还是变黄了, 原因是什么?学生会很感兴趣地分析、讨论。春、夏之际正常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比为3∶1, 因此显现出绿色。但叶绿素的结构稳定性较类胡萝卜素差, 自然状况下要受到温度和光照的影响。因此到秋天时, 叶片会变成黄色呈现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在秋天日照时间变短, 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而路灯会补充缩短的日照, 因此路灯旁的叶片会晚些变黄。但由于温度逐渐降低, 所以最后还是变黄了。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 不仅深刻体会了正常情况下叶绿体色素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比例的具体表现, 同时外界因素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也真实地感受到了。将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作为生活化课堂资源, 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体验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必要性。

生活化课堂资源,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同时运用生活化课堂资源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相关知识去解释现实中的具体现象, 也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地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摘要:生活化的课堂资源, 以其真实性和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并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实际问题, 有效地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活化课堂资源,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5-26, 180-184.

[2]邹天鸿, 陈旭远.情境脉络互动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新阐释[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6) :13-15.

生活化资源 篇10

关键词:生活英语,资源开发,口语

将口语真正运用于生活中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增加地道英语的使用频率, 很多人经常使用的口语化的英语都是不规范的, 这是由于英语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之后产生的, 没有经过严格的规范和整理, 造成英语使用不规范。

1 生活英语的表现

(1) 生活场所

快餐是西方食物引进中国的代表。在中国, 麦当劳和肯德基是主要的快餐品牌, 以这两个为例来说明生活场所的生活英语。在一些环境优雅的西餐厅里, 食物都是以生活英语的方式呈现, 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能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 如圣代是sundae, 鸡米花是popcorn chicken, 蛋挞是egg tart, 最常见的就是homburg, 音译过来也就是汉堡包。不仅仅是快餐食物, 很多其他的中文词汇也都是英语音译过来的, 如巴士 (bus) 、沙发 (sofa) 、摩登 (modern) 等词汇。在中国的餐桌上已经出现了英语的痕迹, 在生活中更是处处可见, 厕所WC、快餐店KFC等, 这些生活中的英语标识就是生活英语可供开发的巨大资源。

(2) 生活物品

现在生活中的许多使用物品都是国外的品牌, 甚至很多人认为使用国外的品牌比较有面子, 上档次, 如LV, Dior, PLAYBOY等。这是一个英语比较盛行的年代, 也是生活英语大发展的时代, 在日常的生活用品中, 中外贸易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英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 很多人常常说英语离我们很远, 中国人不太使用英语。的确, 中国人使用英语口语的频率不高, 但是日常生活与英语的联系太大了, 如现在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都是英语的节日。

(3) 生活口语

生活口语主要是指英语口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变异。即使很多人说自己不会说英语, 自己不懂英语, 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说:I am…I’m come from…This is my friend等等。

很多人遇到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留学生时都会说What can I do for you, 他们像说汉语一样很自然地说出这些句子, 可见英语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已经很普遍了。在生活英语中, 有一种英语口语比较特殊, 就是生活口语的变异, 类似于“洋泾浜语”, 就是在生活中, 中文和英语混用, 比如说, 有人在餐厅里问服务员“我要一杯coffee”, coffee的音译是咖啡, 有时人们会说出真正的发音, 而不是音译, 这就是生活英语在口语中的应用。

2 高校英语教学生活英语的开发

(1) 将使用频率高的英语词汇编入教材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要选取生活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英语词汇编入教材。这些词汇比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英语是为了将来学生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与外国人员交流使用才开设的。但是英语课程教学中, 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没有多大的用处, 除非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英语有关, 这样造成很多学生本来英语就学不好, 觉得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更没有学的兴趣了。例如,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经常会去图书馆, 就可以将一些图书馆借书的用语编写到教材中。如这样一段对话:

A:By the way, how many books am I allowed to check out?

(顺便问一下, 我一次可以借出几本书?)

B:You can check out two books at a time.

(一次两本。)

A:How long can I keep the books?

(我可以借多长时间?)

B:For two weeks.After that you must renew the books if you wish to keep them longer.

(两周, 如果你想要借更长时间的话, 你得续借。)

在这样一段对话中, 就有关于图书借阅的英语词汇, check out, keep, renew等, 教师要注意收集这种学生特定场景的英语对话, 融入到英语教材中,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一方面是要从主要的衣食住行这些和生活比较贴近的事物中选择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词汇, 既可以贴近生活, 又不会太难记。另一方面是将选入的词汇做出基本的分类, 在课程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与其他英语课程资源进行融合。比如说生活中很多场所都只是简短的一个标语Keep quiet, No smoking, Keep off the grass等, 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 要注意正确书写, 编入英语教材时要注意一点, 不能完全照搬生活英语的全部词汇, 要有所改变。

(2) 将课堂与生活英语联系起来

生活英语处处可见, 可以参考这种模式, 在高校英语课堂中将生活英语运用起来, 老师在课堂上称呼学生为student, 学生称呼老师为sir或者teacher, 这样整堂课的氛围都是英语的基调。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除了讲解基本词汇, 也可以利用这些基本词汇和学生进行对话, 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此来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说在老师讲解食物food这个单词的时候, 同学们可以就这个单词展开论述, 说出食物的名称, 大米rice、面条noodles、饺子dumpling等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食物名称, 用英语说出来。

在高校英语课堂中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就是生活英语对话模拟演习, 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置一个西餐厅的情景, 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waiter的角色, 一位同学扮演顾客guest, 要求同学们将下面的对话演绎出来:

Waiter:Are you ready to order now?

Guest:Yes.

Waiter:What would you like for your main dish?

Guest:One garden salad and one beef steak is ok.

Waiter:Ok, then which kind of salad dressing do you like?

Guest:French dressing.

Waiter:And how would you like your steak done?

Guest:Steak with black pepper sauce, medium well.

Waiter:Wait a moment please.

Waiter:Ok, and anything else, sir?

Guest:May I have a glass of red wine, please?

Waiter:Of course.

Guest:And that’s all, thank you.

在学生演绎这段对话前, 教师必须详细讲解这段对话, 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专业词汇, 使同学们熟练这段对话, 如:main dish (主食) , garden salad (田园沙拉) , salad dressing (沙拉酱调料) , black pepper sauce (黑胡椒汁) , medium well (七成熟) 等等。

这是生活英语实践化的重要实现方式。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际, 发挥自己的英语专业水平, 同时将其运用在生活实践中, 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生活英语的理解和记忆, 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这种生活英语的模拟对话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生活英语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 这样的课堂绝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热情, 对于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3) 将口语真正运用于生活中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英语口语是生活英语中占比例比较大的部分, 是生活口语实践性比较强、应用率比较高的部分, 学生英语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这个“实践”不仅指将来运用的实践, 现在也同样适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 如何在生活中与时俱进, 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生活能力, 英语口语的运用是很大的一部分。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英语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学习英语的意义重大, 所以将口语真正运用于生活中, 是实现生活英语开发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将英语融入生活的重要方式。

正确使用英语口语, 就要求多使用单个的词汇, 同时对于简短的句子发音要准确, 不要把I Love You说成是“爱老虎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将学到的词汇和模拟演习里的词汇在生活里真正展示出来, 这样就能将口语真正地应用于生活了。

3 结语

生活英语无处不在, 将获得的生活英语编入教材, 再运用教材展示在课堂教学上, 让学生学习吸收之后, 再运用于实践中, 从实践里再发掘生活英语的资源, 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灵活的生活英语链条, 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在生活里运用英语, 在生活里发现英语。

参考文献

上一篇:XACML策略分析下一篇:电源设备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