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

2024-07-25

金融精准扶贫(精选十篇)

金融精准扶贫 篇1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再一次重点强调了精准扶贫,并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我国许多学者就如何精准扶贫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翁伯琦、黄颖(2015)提出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的联动发展,他认为农村要想真正实现脱贫,必须使科技在农村进行有效推广。[1]鄢红兵(2015)认为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之一就是创新金融。[2]目前大都是对科技或者金融进行单方面的研究,对于科技与金融融合的研究较少,将科技与金融有效的结合,同时应用于精准扶贫中,使贫困地区的人民能够切实受益。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农户状况、不同贫困区域环境,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因此扶贫任务还相当严峻。对于精准扶贫,精确识别是前提,找出真正贫困的居民;精确帮扶是关键,确定帮扶措施;精确管理是保证,需要建立动态网络管理。在精准扶贫中,精准化是核心内容,精准脱贫是最终目标,为此,我们从两条线出发即科技化和金融化来促进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2 科技在精准扶贫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1 精准扶贫对象缺乏科学技术知识

在精准帮扶中,帮扶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地区的贫困个人。在农村,科学技术的基础十分薄弱,使得科学技术的推广难度加大。同时农民贷款存在一定的难度,国家在农村的科技投入又明显不足,农民缺乏资金和技术,农村的改造面临巨大的资金难题。因此我们要选准技术进行深化指导,并且要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力求科技精准帮扶入户。

2.2 缺乏长久持续的科学技术指导

科技扶贫最早的实践是“太行山道路”,就是紧紧围绕着农村特别是太行地区,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使技术研究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转化,同时将科学技术进一步推广,有效的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像这样的科学技术指导并没有在全国开展开来,也没有得到持久的贯彻,许多贫困地区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有了先进的科技却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因此应形成一个完整连续的链条,实行点对点帮扶,慢慢延伸到面对面帮扶,使更多的人可以得到持久的科技指导。

3 金融在精准扶贫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 金融机构对于精准扶贫缺乏积极性

目前,国家对于精准扶贫给予了高度重视,规定向贫困地区发放的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但是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贫困地区获得资金的渠道过于单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除了银行以外,很难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这时国家应当做到积极引导、及时监督,必要时对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补贴,与此同时,应鼓励第三部门为贫困地区或个人提供资金支持。

3.2 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精准扶贫进程中,金融机构和政府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两者积极地配合才能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但实际过程中,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沟通,政府做出的决策不能及时传达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采取的措施不能及时的反馈给政府,造成了许多措施的时滞。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精准扶贫的工作高效化。

3.3 金融扶贫成本较高

很多贫困地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并且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等,这些使得金融机构精准扶贫难度和扶贫成本大大增加。留守农村的几乎都是老人,还有很多是文盲,这增加了商业银行信息评级的难度,而且他们多半缺乏科学技术和金融方面的知识,盲目贷款会造成很多的不良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的成本。

3.4 金融精准扶贫方式过于单一

金融扶贫往往只是给贫困个人或者地区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扶贫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只是解决了当前暂时的贫困,没有持久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做到精准扶贫,就要很好的让人们就业,给人们一个持续的收入来源。另外,可以鼓励各大上市超市等将他们的产业链和资金链延伸到贫困地区,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获得分红。

3.5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融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它可以使科技研发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科技与金融是相辅相成的,金融的创新发展可以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技的创新发展又同时可以促进金融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过于求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产能浪费等结果。这样的发展模式,也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富的更富、穷的更穷。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保持新常态”,不再是一味的“唯GDP论”。发展科技金融就是依靠科技和金融的创新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3.6 科技与金融融合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3.6.1 可以有效获取个人信用信息

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可以面对贫困个人建立个人征信记录档案,使金融业可以面向个人发展,从这份档案中可以看出谁是真正需要帮扶的人,并且可以知道帮扶的风险大小,从而能够准确地确定一个帮扶方针。

3.6.2 可以提高交易速度

我国要想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不仅需要金融作为后盾,还需要科技作为指导。科技可以有效地提高金融的效率,比如互联网金融就是依靠互联网科技形成的金融业务。如果贫困地区的人们可以有效使用互联网技术,就会简化人们交易的手续,提高交易的效率,使资金能够更好更快的流动起来,贫也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金融成本。

3.7 科技金融对河北精准脱贫的作用及影响

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河北也开启了精准扶贫的模式,争取在2020年之前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人们的吃穿问题,目前河北探索出了多种精准扶贫模式。

3.7.1 科技扶贫

在河北任县,开展了科技扶贫的方式,在精准扶贫的模式下,通过投票或者其他公平的方式选出贫困个人40余人等,去参观学习了山东的大棚蔬菜种植经验。河北在新能源方面,按照《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在贫困地区的荒山等建立光伏电站,开展科技农业扶贫,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收入大大增加。

3.7.2 社会金融扶贫

河北建设集团应政府号召,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先后为涞源、阜平等县的特色农业设立5000万元的公益基金,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地区农业布局散乱、规模较小的难题。邢台市则开展了就业的援助机制,在就业方面为贫困个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使每一个达到贫困标准的人可以享受就业援助。

摘要:精准扶贫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扶贫的方式,即由传统扶贫转型为精准扶贫。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推动科技和金融的创新。目前,我国对贫困农户提供的金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十分匮乏,本文将就创新科技与金融在实施精准扶贫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对如何将科技与金融应用于精准扶贫中进行进一步的探析。

关键词:精准扶贫,科技,金融

参考文献

[1]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J].农村金融,2015,(9):56-59.

精准扶贫的金融之路 篇2

精准扶贫的金融之路

【农村金融时报】编者按:“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去年,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扶贫办、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工作、保障政策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等五方面的内容。与以往“大水漫灌”的财政扶贫相比,可持续的金融扶贫走出了中国扶贫的新路子。近期,《农村金融时报》记者作为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之一,深入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第一线,行走在河南、湖南、青海的贫困地区,见证着各地风生水起的金融扶贫战役。

湖南:产业扶贫的金融大门“产业化金融扶贫,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企业带动贫困户。如今脱贫致富已不再是当年农户高风险的‘单打独斗’了。”说这话的是人民银行湖南长沙中支行长马天禄。顶层设计先发力。人民银行长沙中支下发了《湖南省金融“两支一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推进金融“两支一扶”(支农、支小和扶贫开发)的“1+N”工作机制,提供了“央行引导、政府支持、银行聚力、产业带动、精准投入、互利共赢”的总体思路,开启了湖南产业化扶贫的金融大门。以湘西为例,将农户集中起来发展产业是湘西扶贫的特点,而产业建设主要靠金融支持。人民银行长沙中支副行长侯加林解释:“通过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既有助于分散金融机构支持扶贫开发的风险,也能有效拓宽精准扶贫金融服务辐射范围,其支持效果好,风险也好把控。”当《农村金融时报》记者来到湘西实地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了金融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力量。“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便是对湘西精准扶贫思路最准确的表达。户参股的“十八洞村”模式走进十八洞村,好天气让整个村落显得朝气蓬勃。“习总书记就是在我们村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我们要做的有模有样。”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县委书记罗明对记者说。罗明告诉记者,目前花垣县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而其中最缺的是资金。县政府连同人民银行探索了3个解决方法,即大户带动、推广小额贷款、探索新做法。“如今,‘跳出十八洞办产业’成了我们的核心动作。”罗明说。在位于十八洞村外的一片田地上,1000亩猕猴桃茁壮成长,这正是十八洞村的产业。在县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花垣县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种植湘西特产猕猴桃。该公司注册资本为600万元,法人代表石志刚出资306万元,占股51%;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占股49%,其中非贫困人口每人自出资金100元,贫困人口每人自出资金50元,不足部分由财政扶贫资金解决。预计种植项目还需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随着人民银行湘西中支开展湖南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经济金融情况、小额信用贷款发展、扶贫贴息贷款等系列专题调研后,了解当地情况,在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下,华融湘江银行为该公司提供了贷款,并由政府全额贴息支持产业发展。资金发放到位后,猕猴桃基地焕然一新。项目实施后十八洞村每户村民年均可增收2.6万元,产业区的农户土地流转每人年均可增收2000元以上,劳务收入每人年均可增收1万元。“以后打算将种植基地投保,再建成观光园来采摘,这样收入就更有保障了。”该基地负责人石志刚说。产业辐射的“老司城”模式风光秀丽的湘西,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久前刚申遗成功的老司城遗址就是湘西旅游业的一处宝藏。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针对湘西产业发展特点,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一线一片”文化旅游扶贫贷款系列产品,正是按照“央行引导、银行支持、政府配套”总体思路,灵活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及金融市场管理等政策工具组合的“1”,整合县金融政策、产业扶持、扶贫政策、财政激励等多方政策资源的“N”,通过“1+N”杠杆撬动“两支一扶”信贷投入,有力地支持美丽湘西旅游业发展。“老司城成功申遗后,通过老司城旅游的带动,1至9月份,全县实现旅游收入14.27亿元。”湘西永顺县副县长李选锋谈起老司城的旅游业,显得信心十足,“老司城旅游业发展的背后,是人民银行金融政策的引导,是农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对城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业建设的支持,是大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据记者了解,老司城景区将在2016年1月1日正式开始营业,其旅游产业为原住民提供了相关延伸产业的大量就业岗位,目前该村每个劳动力月均收入可达近3000余元。多种合作的“溪州米业”模式“我们如今已经是政府精准扶贫的示范合作社了。”永顺县松柏镇溪州米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宇说。“专业合作社+农户阶段式合作+银行信贷支持”是该合作社的运营模式,邓宇介绍:“在合作初期,我们与农户达成土地托管协议,农户不承担合作社经营成本,以托管的土地直接参与分红。当分红资金累计达到3万元以后,土地转变为长期租赁,农户以获得土地租金收入为主。模式很成熟,但我们苦于周转资金短缺。”邓宇说。人民银行出台的《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农户、农村、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新需求,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得知该合作社的资金需求后,永顺农商行随即展开对接,发放为期半年的贷款200万元填补资金周转缺口。湖南省联社湘西州办事处负责人吴振华告诉记者,因该合作社承担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脱贫,其贷款享受全额贴息。当下,当地村民已经享受到金融扶贫带来的红利。截至目前,合作社社员达358户,年创造产值553万元。农民通过参与分红及劳务收入等形式,一个3口之家的年收入可达到1万元以上。64岁贫困户黄祥龙就是受益者之一。当记者来到他家时,精神抖擞的他正陪着孙女在玩耍,脸上笑意正浓。“我老伴瘫痪13年,家里经济一直困难。以前收入4000多元一年,现在人民银行和农商行帮我加入合作社后,收入达到7000多元一年。精准扶贫很到位!”黄祥龙说。“扶贫一定能带来双赢,老百姓赚钱了合作社才能发展壮大。”邓宇说出了他的理念。

潘功胜:发展普惠金融实施精准扶贫 篇3

潘功胜指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与财政等其他扶贫开发方式相比,金融扶贫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坚持可持续性原则,既讲资金投入又讲风险防控,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金融扶贫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侧重。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要充分利用扶贫部门开展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针对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易地搬迁等“四个一批”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找准支持方向和切入点。另一方面,要精准定位金融扶贫主体,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差异化监管等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等多种金融机构要发挥主体作用,尤其是机构网点较多、贴近农村、熟悉农村业务的金融机构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进入扶贫开发领域,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潘功胜强调,发展普惠金融、增加贫困地区金融供给是金融扶贫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普惠金融旨在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不是第二财政,应以发挥市场作用为主,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普惠金融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同时,衡量金融普惠性不仅仅看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包括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诸多基础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为有效增加普惠金融的供给,潘功胜提出,一是要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贴近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促进市场竞争,增加金融供给。二是要健全普惠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基于贫困地区各类产权的金融产品,扩大抵押物品种和范围,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探索通过发行地方债、金融债等方式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建立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融资市场,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提升贫困地区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三是要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积极发展网络支伺、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改善贫困地区支付制服务环境。四是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能力,维护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潘功胜表示,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支撑点。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金融系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工作合力。一是要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对金融资源的承载力,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要切实转变金融发展理念,尊重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集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维护地方金融秩序。三是要推动建立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和抵押登记服务平台,完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分散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四是要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落实农户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政策,降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五是要健全与扶贫开发、发展改革、民政等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在信息共享、政策制定、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协调联动,为金融机构扶贫项目和对象的选择以及风险管理提供便利条件。

刘永富介绍了当前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强调了金融服务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完善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特别是通过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等措施支持贫困群体增收脱贫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蒙韩首席代表安赛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就普惠金融与金融扶贫作了主旨发言,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和西宁中心支行以及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有关负责同志分享了他们在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经验和做法。

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探究 篇4

关键词:保定,金融扶贫,精准度

在我国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背景下,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按照2008 年设定的农村扶贫标准, 2010 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0 年减少了6, 700 万, 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到70%以上。2011 年在扶贫开发会议上, 中央将我国的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1, 274 元提高到2, 300 元, 使得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随着新时期国家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 我国把扶贫目标瞄准到了户, 提出创新扶贫资金到户的扶持机制, 更强调贫困人口享受基本的民生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把粗放型扶贫转变为精细化扶贫, 由“灌水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 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苦农户身上。

一、保定市金融扶贫现状

(一) 金融生态环境亟须完善, 贫困人群贷款难问题仍旧突出。目前, 财政支持是保定市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 信贷资金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体系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而金融扶贫就是指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满足贫困群众生产资金需求, 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造血式扶贫模式。目前, 保定市正在努力构建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2015年保定银监局引领全市银行业全面推进“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试点工程, 新增扶贫贷款25.16 亿元, 其中到户贷款8.26 亿元, 涉及3.1 万户,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资金短缺问题。

但是, 由于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缺乏弹性, 使得不论是农村信用社主导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 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 均存在明显垄断特征, 金融扶贫资金总体供给相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农民贷款难、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仍旧凸显。

(二) 金融扶贫精准度出现目标人群偏移。自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湘西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以来, 在多次考察时提及这一理念。2015 年6 月在贵州更是把精准扶贫的思想概括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 年11 月23 日习近平主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 更是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来打脱贫攻坚战。但是, 由于近年来一些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收缩农村金融网点的过程中, 贷款审批权限也逐级上收, 造成大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减少、邮政储蓄银行的乡镇网点基本不发放贷款, 作为农户贷款资金主要来源的农村信用社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需要难堪重负, 使得农村基层网点成为“吸存机器”, 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 广大农户难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金融机构不愿意或很难为单个农户提供简单快捷贷款服务, 出现了“扶工不扶农”、“扶富不扶贫”、金融资源向农村中高等收入人群转移的现象, 造成了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服务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现象。

二、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难点

河北省作为我国扶贫县较多的省份, 截至2015 年底, 有国家级扶贫县39 个, 其中保定市有4 个国家级贫困县 (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 另有涞水、望都、易县、曲阳、博野等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目前, 保定市在金融扶贫精准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如贫困居民数据不清、金融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用项不明、针对性不强等, 而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也存在难点。

(一)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户文化素质偏低, 增加了金融扶贫难度。保定市贫困地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经济, 并且由于受地理气候、交通等条件的制约, 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和增收渠道单一, 商品经济不发达。并且农业生产成本高,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降低, 农户就会处于亏损状态, 难以实现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导致贫困村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原始积累。

另外, 贫困地区农户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年龄较大, 农户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环境中, 使得农业生产缺少在新技术、新知识上的支撑, 难以形成科技兴农和市场意识。并且从农户贷款需求来看, 针对产业项目为主导的贷款内生需求较少, 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设备的采购、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看病等, 甚至有些贫困农户存在“等、靠、要”依靠政府救济的观念, 增加了金融扶贫的难度。

(二) 金融配套设施不足, 金融生态环境脆弱, 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减弱。由于贫困地区难以形成公平流通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等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 生产要素价值难以评估和抵押, 信用体系建设缓慢, 加剧了农户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导致满足银行信用等级的优质农户难以获得金融扶贫资金, 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并且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风险补偿、财政奖励等扶贫配套措施, 更加剧了金融机构在加大扶贫贷款方面动力不足。

三、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成功举措——阜平县多措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

阜平县是革命老区, 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 经济起步比较晚, 加上土地贫瘠, 特色农业不突出, 缺乏项目和产业集群成为制约农户脱贫致富的瓶颈, 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很多农户依然没有摆脱贫困。2012 年12 月习近平在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 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自此阜平县拉开了扶贫攻坚战的序幕。

第一,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阜平县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 推动现有金融机构不断加快网点布局, 为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运行、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企业”等创建活动, 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使用权贷款抵押业务, 拓展抵押物范围。与河北省人保财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启动农业保险联办共保工作。

第二, “互联网+ 金融扶贫”模式。2014 年1 月, 按照“电商助农, 精准扶贫”的要求,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工作组与阿里巴巴洽谈, 打造了以阜平县为试点的电商平台。阜平县电商服务中心为土特产 (土鸡蛋、大枣、核桃等) 寻找销售渠道, 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中国人民银行保定支行支持阜平县电子商务的开展, 引导金融机构与电商开展对接, 带动贫苦农户积极开展农副特产种养殖业。阜平县电子商务的开展, 带动了近4, 000 人直接就业, 15, 000 人间接就业, 从而走上了电子商务脱贫致富之路。

四、提高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的对策建议

实现金融扶贫精准度的核心要义是在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的基础上, 通过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改革, 把金融资源分配到各贫困户, 以扶持贫困人群发展符合其自身条件的产业项目。

(一) 建立金融瞄准机制, 明确金融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扶贫对象, 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户, 建立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自下而上模式, 摸清楚贫困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 包括每一个贫困农户所拥有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化资本、地理资本、金融资本, 并依据透明民主的原则把识别权交给基层农户, 以锁定精准扶贫的对象;其次, 在明确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建档建卡, 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 逐户、逐村、逐县等级设置扶贫网络, 并根据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 建立扶贫精准度的动态 (有进有出) 网络平台, 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打造金融扶贫的信用环境和运行机制。从目前来看, 农发行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农行的三农业务、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 已经成为了这几家金融机构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各大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推进金融扶贫产品与政策创新, 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如, 制定担保抵押等制度, 通过政府担保、自然人担保等形式, 设置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共同出资的财政扶贫金政策性担保体系, 以实现风险分担;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通过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向农户倾斜。此外, 为了缓解银行催收贷款的难题, 需要打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清收环境, 可以通过征信、法院和各银行联合制裁失信者, 在保证银行业务有效开展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 调动各大银行金融扶贫的积极性, 实现金融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 产业扶贫到户是精准扶贫的第一要义和重要载体, 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目前, 保定市贫困人口收入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是限制扶贫开发的大难题。而多年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产业扶贫到户是促进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扶贫到户, 为农户提供致富项目, 能有效地解决农户返贫现象, 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有效途径, 能为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有效条件。

保定市可以采用“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的帮扶政策, 分析现有扶贫政策制度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分清有利支持条件与制约因素, 并分析其在这些条件下做出的项目选址, 切实增强农户的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银行政府联合办理, 将银行的扶贫资金与当地项目结合起来, 加快贷款审批手续, 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比如, 对于山区资源丰富的地区, 引导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山区投放, 打造种植产业片区, 并引导政策性银行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对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域, 引导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优美, 信贷资金支持开发旅游项目, 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寻找产业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 稳走精准度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并且可以借鉴阜平县的模式, 依托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 建立社会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探索推广“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 创新完善社会扶贫机制, 促进金融扶贫资金与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

(四) 扶贫精准度效果与考核机制挂钩。在当地政府考核机制中可以弱化贫困县的GDP考核比重, 把扶贫效果与贫困县干部晋升、绩效挂钩, 进一步制定贫困县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和多维度的考核体系。为了引导领导干部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可以对于扶贫效果显著的地区, 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领导干部得以晋升;扶贫效果缓慢的地区, 对相应领导干部进行追责。

参考文献

[1]凌经球, 赵禹骅.产业扶贫到户: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桂海论丛, 2014.6.

[2]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农村金融, 2015.9.

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和对策 篇5

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金融精准扶贫的对象确认难。精准金融扶贫对象除能享受一定数额的稳定财政贴息资金外,还能享受到国家的其他各项政策扶持。如何确认扶贫对象,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明确标准,因此扶贫对象的确认自然会增加了不少人为因素,如何避免被人牵着走,形成被动扶贫,避免被人弄虚作假,形成虚假扶贫,避免人情放贷扶富民?要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对象上,确定扶贫对象就是首要任务之一。

二、金融精准扶贫目标明确难。金融扶贫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性业务,而每个贫困者所处环境、资源、禀赋、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据中央农办统计,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致贫原因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因病致贫占42.2%,因缺资金致贫占35.4%,因缺技术致贫占22.3%,因缺劳动力致贫占16.8%,因学致贫占9.0%,因残疾致贫占5.8%。有些贫困户存在多个致贫因素。其中,缺知识、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的贫困户占比为66.7%,可以通过帮扶措施阻断相关因素,应做到能扶必扶;因疾病、残疾、缺劳力等问题致贫的贫困户占比为64.8%,致贫因素只能缓解而无法彻底解决,需要社会政策兜底应保尽保。因此金融扶贫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达到什么程度的目标才算脱贫?期间脱贫时间长短不一,与财政贴息期限(目前是财政贴息三年)、政府脱贫目标和时间要求如何衔接一致,目前也并无统一标准。

三、扶贫贷款风险如何控制及考核方案如何单独考核难。当前金融扶贫贷款普遍实行的是财政贴息,由财政在商业银行存入一定数额的存款,为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按存入资金的约定倍数发放扶贫贷款。而扶贫对象缺乏抵押物,缺乏劳动力,无一技之长,信用度较低是普遍现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贷款风险大,不易控制显而易见,这在商业银行实行贷款终身负责制考核方案前提下,无凝直接影响到客户经理的放贷积极性。

四、精准扶贫对象的退出时点精准难。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是精准退出。就贫困户而言,脱贫既是扶贫的终点,也可能成为返贫的起点,如何扶上马再送一程?巩固扶贫效果?因此“退出”必须精准、科学。对贫困户来说,“摘帽”意味着可能失去扶持政策和投入,其动机往往较为复杂。或者因为早已脱贫而继续享受扶贫资金扶持使有限的资金没有用到更需要的扶贫的对象身上导致社会不公。更不能为了迎合政绩而给贫困户“被脱贫”,这就失去了脱贫的初衷,精准退出时点难。

金融精准扶贫难点的对策与建议

一、多角度精准识别贫困户。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前提。“有没有贫困”、“想不想脱贫”、“会不会致富”体现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主观意愿、能力禀赋,也是实现“精准识别”的关键。

1、看扶贫对象客观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识别贫困户的主要依据,包括计算申请户的人口组成,劳动力状况,全年主要收入方式及收入构成、全年支出及构成、土地数量,贫瘠状况、粮食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情况;房屋状况和面积等;同时,还要与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对接,比对申请户实际情况;然后,用群众评议、公示等方式加以监督。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留”地清出去,对符合条件的对象“一个不少”地纳进来。

2、看扶贫对象主观脱贫意愿。识别贫困户不能光计算物质财富的多寡,还要实现主客观有机结合。比如,有的扶贫对象“宁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甚至还有不良生活方式,没有主观意愿,有的因缺乏劳动力,因病致贫的,就难以通过金融扶贫方式脱贫。

3、看扶贫对象综合能力禀赋。贫困是人们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缺乏的结果直接表现,因此,理想的贫困识别也要从静态财产向动态能力转变。识别应充分考虑到申请户家中有无劳动力、状况如何,学生、病人等内在因素,以及所处自然环境、社会氛围等外部因素。对一些缺乏劳动能力又无文化,家中长期有病人的家庭,主要还要依靠社会力量及保障体系而不是依靠金融扶贫解决。

4、是在全面认真清查核实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进行动态化更新、常态化管理,保证扶贫对象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同时建立扶贫贷款“诚信指数”标准、民主评价贫困户信用,动态调整信用等级与授信额度并适时在当地公布。

二、全方位精准施策,实现金融精准扶贫目标。识别贫困户之后,要精准采取帮扶措施。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是“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辩证看待优势产业。不论是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还是生态保护脱贫,都离不开实体产业支撑。产业精准扶贫的本质,是用政策帮扶解决经济要素结构性不匹配问题,核心是找准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现脱贫致富的机会和路径,否则很可能异化为缩小版的“大水漫灌”。其次应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辩证看待产业精准扶贫。产业选择和项目安排可以具有共性,通过“一村一品”等举措合力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金、销路等问题,防止市场大起大落;措施到户则必须注重个性,帮助贫困户有针对性地突破观念、技能等瓶颈。再次引导民营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引导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落实帮扶措施,降低贫困户就业门槛,增强贫困户就业机会,鼓励一些无劳动能力及半失去劳动能力,生产扶持方式无法进行的贫困户,结合“产业扶贫信贷通”和产业补助,通过捆绑其生产资料比如土地,山林,扶贫资金与龙头企业签订协议,由企业年终直接分红给贫困户,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助,享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暧,享受股权资本收益扶贫。

三、金融扶贫贷款风险控制及扶贫贷款考核实行单独考核。金融扶贫要转变扶贫方式、强化被扶贫者自身“造血”能力,对贫困户量身定制金融扶贫措施,明确金融扶贫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创新研发符合扶贫要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考核激励保障方面,一是要下达刚性扶贫考核计划任务,重点从贷款增量和贷款客户数增量两个方面进行;二是提高小微贷款的两率比率(“两率比率”即绩效工资率和绩效费用率);三是对发放扶贫贷款的商业银行在资金方面,人行要给予再贷款支持,财政资金存放要有所体现;四是对于完成扶贫任务的商业银行支行和个人,其上级行或者财政要给予专项业务奖励;五是进一步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对于因扶贫产生的损失类小微贷款,由财政和发放银行共同承担。六是地方政府应在税收方面给予发放扶贫贷款银行一定的减免,以弥补风险贷款的损失。

基层央行金融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篇6

一、主要做法

1.主动深入扶贫第一线,因地制宜做好扶贫攻坚。中支始终将深入扶贫工作第一线作为中心工作的重要一环。一年来,中支支付结算科所在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与扶贫点党员对接,探寻惠农支付支持精准扶贫新路子。辖区陇县支行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深入包抓扶贫村,与该村党员联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讨论,并为该村办公楼修建捐助5000元、办公电脑5台。凤县支行党支部与“三联两包”包扶村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联学活动。通过与包抓村干部及党员同志的学习讨论、积极对接,使联学活动有的放矢,效果明显,避免了学习流于形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困难群众和扶贫村的问题及困难。

2.统筹设计金融扶贫蓝图,形成金融扶贫多重合力。2016年,中支制定并印发了《宝鸡市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确立了宝鸡市金融扶贫“373”工作体系,即“三个坚持”:坚持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相结合、市场导向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七个力度”:加大扶贫信贷精准投放力度、加大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大保险行业扶贫力度、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加大资本市场扶贫力度、加大金融扶贫担保方式创新力度和加大普惠金融推进力度;“三个建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规划管理制度和金融扶贫评估三项制度,在金融手段上连续设计组合拳。截止目前,中支已向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6亿元,引导贫困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督促指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相继开办了农户贷、产业贷、安居贷、创业贷、就业贷等多款金融扶贫产品,向34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免抵押、免担保、政府贴息的1.21亿元小额信用贷款。

3.结合实际履职创新,增强金融精准扶贫实效。

(1)搭建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平台。人行宝鸡中支坚持把扶贫工作的机制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积极建立起多部门、多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并于今年8月牵头组织召开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接会,全市4家金融机构分别与8家涉农扶贫项目主体进行了现场签约,切实增强了扶贫实效。

(2)狠抓金融扶贫试点建设。人行宝鸡中支及千阳县支行积极推动千阳县“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建设,制定《千阳县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主办行,设立土地流转交易登记大厅,成立县、镇、村三级服务机构,制定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建立了多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和信息化平台,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已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400多万元。6月2日,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王金山副主任委员一行对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建立扶贫担保基金缓解融资难题。中支积极与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联系,相继在太白、千阳、陇县、扶风、麟游5个连片特困重点县,建立了总额为7050万元的扶贫担保基金,可撬动信贷资金7亿多元。该基金的成立缓解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实现了扶贫担保基金在5个连片特困县的全覆盖。

二、典型事例

1.领导示范带头,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心中有数。

事例1:2016年初,宝鸡中支党委与农行宝鸡分行党委中心组开展联学调研活动。班子成员深入宝鸡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走访、召开银企座谈会等方式,掌握了解企业的经营实际和融资需求。9月份,中支党委书记、行长刘立民带领货币信贷科、支付结算科、人行陈仓支行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相关金融机构一起,深入宝鸡市西部山区最为贫穷的孙家村调研,详细了解孙家村扶贫进展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刘立民行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扶贫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积极组织开展旅游扶贫,结合孙家村靠近旅游景区的优势,大力推广当地的特色产品,吸引游客以达到“走出去”的目的。二是大力组织开展电商扶贫,将孙家村作为全市金融扶贫重点村和示范点,区农村信用联社、长安银行全力配合,发挥孙家村土特产资源优势,努力把土特产营销做大做强,实现品牌效应,达到以一村先富带动周围村乃至整个西山富裕起来的目的。三是希望孙家村干部在扶贫帮困工作上,对于农村群众积极进行思想引导,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拓宽群众脱贫致富渠道。

2.建立党建工作试点,发挥党组织堡垒作用,引导党员争当“精准扶贫”模范先锋。

事例2:人行千阳县支行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金融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党章党规、铸牢理想信念,践行系列讲话,勇于担当负责;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党员争作先锋”活动,研究制定“让党旗在金融扶贫攻坚中飘扬”实施方案,开展了党员干部扶贫攻坚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详细了解了辖区宝丰村产业扶贫、村爱心脱贫项目超市与金融扶贫信贷项目对接情况,协调张家塬信用社与该村扶贫工作对接,全力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盼、需、求”,帮助贫困户上项目,发展生产。截至目前,协调解决该村9户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42万元,支持其购买奶山羊33只,栽植矮砧苹果示范园23亩,解决了脱贫攻坚燃眉之急。在水沟镇英明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党员干部深入天力德食品有限公司实地考察,调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协调信用联社为该企业发放扶贫产业贷款300万元,支持企业建设山野菜加工生产线和储藏冷库,以“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在南寨镇闫家村,千阳县支行党支部党员干部主动深入村刺绣专业合作社,了解其生产经营及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情况,指导南寨信用社及时为村刺绣专业合作社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万元,支持其发展壮大。今年5月,支行又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脱贫攻坚日暨扶危帮困献爱心主题实践活动,向草碧镇寇家河村白血病患者刘少杰家庭送去爱心捐款1000元。目前,千阳县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市前列,形成了特色较为突出的“千阳模式”。

三、思考与启示

1.党员领导干部率先示范是基础。辖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先后110余次深入特困县、扶贫村进行调研。通过“走进贫困地区,牵手贫困群众”主题活动,开展“党员结对扶贫”,对80户贫困户实施分包扶贫。组织党员赶赴千阳、太白、麟游、扶风、陇县5个连片特困县开展实地调研,掌握准确的扶贫情况。

2.科学设计金融扶贫工程是关键。中支党委将“讲奉献、有作为”作为做好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多方联系,反复研讨,认真谋划“六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工作对接机制,制定一个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突出一个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一轮“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实现一个扶贫担保基金在金融扶贫示范县的全覆盖,积极推动金融扶贫精准开局。

精准扶贫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篇7

1.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顾名思义是指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以及开展的扶贫具有针对性,特指那些低于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口与家庭。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并不到位,因此, 首先需要将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精准扶贫包含4个内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及精准考核。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政府规定的基本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它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精准帮扶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因户和因人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消除致贫的关键因素和脱贫的关键障碍。精准管理首先是对所有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建档立卡,为扶贫工作提供包括贫困家庭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为精准扶贫提供信息基础。 然后根据贫困状况的实际变化,及时识别出新的贫困家庭和人口,同时将已经脱贫的家庭和人口调整出去,保持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精准考核是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地方政府。新阶段的农村扶贫工作有明确的分工,中央政府负责区域发展和片区开发,地方政府负责精准扶贫工作。 精准考核的目的是督促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的重点。

2.金融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金融支持是扶贫的一种方式,在多次扶贫工作中广泛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那么金融与扶贫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2.1金融支持扶贫的理论基础

金融支持扶贫主要是在于金融系统所具有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功能。该功能在具体分配时既注重公平也注重效率。金融系统包括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参与国民经济时就是发挥了此种功能,即是说金融活动是一种分配机制。国民收入在形成之后经过二次分配即成为各种参与者如政府、家庭与企业的资产。同理,一个国家所有的社会也会经过二次分配成为各个部分的资产。金融系统在参与国民活动时对国民收入与社会资源均有二次分配的功能。

2.2金融支持扶贫的制度安排

当今社会,我们在从事任何社会活动之前,都要首先规定法律法规,然后不断去完善,保证这个活动是按照秩序制度来进行的。因此,为了保证金融扶贫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对相应的制度出安排。

(1)贫困的消除需要财政与金融的双重配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还有大量的贫穷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对这些贫穷人口的扶持与关心不足。

(2)金融扶贫制度在建立之始必须符合各方面的需求。 首先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制度的建立必须要靠两只手的推动,一只手是市场,另一只为政府。以市场为导向稳步发展,依靠政府运用多种发展模式来进行宏观调控,避免走入金融扶贫制度误区。

2.3金融支持扶贫的作用机理

在我国,一般在经济较为落后或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需要进行金融扶贫。这些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发展落后,金融环境比较差,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规模比较小且数量较少,其资产负债状况不匹配,维持日场的经营活动费用较大,收益较低以致累计亏损很大,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即使金融机构仍需为普通居民提供日常的金融服务。在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些金融机构不能承担,因此需要国家政府给予特殊的金融政策。将制定的特殊政策法规作为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的一种模式,因提供公共服务而耗费的成本需要政府部门来报销。

3.新形势下“金融+”精准扶贫的新做法

(1)创新和发展金融扶贫新模式。现有的金融扶贫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金融扶贫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来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是当务之急。

(2)引导民间多类资本进入扶贫领域。目前,在扶贫的工作上主要是政府在开展,依靠大量的财政拨款与金融相互配合,而大量的民间资本并未参与进来,使得扶贫效率低于预期。

(3)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目前越来越多地被提出,这是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必要方法。

(4)协调金融资源在各产业的分配,利用产业带动扶贫。 我国经济在现阶段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需要政府来进行宏观调控资源在各个行业的有效配置,利用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人口的脱贫。

摘要:在新的大背景下金融支持下的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开展新的做法。本文就精准扶贫的内涵及金融与扶贫的内在联系来简略分析在“十三五”背景下精准扶贫对“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新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中国网,2013-11-03.日.http://www.china.com.cn/news/2013-11/03/content_30484698.htm.

[2]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news/2015-01/22/content_34623414.htm.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新华网,2014-01-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25/c_119127842_3.htm.

[4]曾康霖.再论扶贫性金融[J].金融研究,2007(03):5-13.

金融精准扶贫的现实困难及对策思考 篇8

1 金融扶贫的理论依据

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积极作用更为关注,却忽视了金融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自从Goldsmith(1969)等人开创金融发展研究以来,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才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至于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基本都承认: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机制作用于贫困减缓,并对贫困减缓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此种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一是必须在贫困人口有能力承担金融服务成本的前提下;二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效应必须小于经济增长的贫困减缓效应。

金融扶贫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直接金融扶贫,即金融机构直接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以促其脱贫;二是间接金融扶贫,即金融机构向一些企业或产业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企业或产业的发展,既可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带动其脱贫,也可为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几年的一些学术研究成果表明:金融间接扶贫比直接扶贫的效果好。如章元等(2012)在总结中国扶贫经验时指出:金融机构支持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产业的发展,可为贫困人口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举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积极影响明显。江春等(2015)认为,两种金融扶贫方式:直接给穷人提供贷款,通过发展金融改善宏观经济和市场运行环境。相比较来说,后者扶贫的实效更为显著。丁志国等(2011)的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国,金融间接扶贫效应明显大于其直接效应。[1]

2 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难

2.1 扶贫困难大

在2011年,我国上调了贫困线标准,从原来的1196元提升到2300元。随着贫困线标准的提高,我国贫困人口也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5575万人。[2]贫困人口多,所需的扶贫资金数额就大,单靠扶贫贴息贷款和财政转移支付,远不能满足扶贫资金需求。而且,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是多年扶贫而未见效果或者是脱贫之后又返贫的,他们大多身处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扶贫困难大。

2.2 扶贫信贷风险大

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低且不稳定,还款能力弱,导致扶贫信贷风险大。首先,贫困户大多处于传统农业领域,生产经营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收入的稳定性低。其次,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盈利空间非常有限。再次,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最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落后,贫困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少,这些都限制了贫困户的增收空间。

2.3 扶贫金融成本高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贷款,一方面,金融机构承担的运营成本高;另一方面,其贷款利率浮动空间又非常有限。这两方面因素的夹击,导致金融扶贫往往是微利甚至亏本经营。首先,贫困地区的贷款对象居住分散,贷款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加大了管理难度。其次,贫困户贷款笔数多,单笔贷款的数额小,贷款的平均成本大。再次,相比于金融支农来说,更需要政策倾斜的金融扶贫资金成本并没有享受到与贷款用途相适应的优惠政策。[1]最后,为了减少贫困户的利息负担,金融扶贫贷款一般实行基准利率,浮动空间也小。

2.4 金融服务产品精准供给不足

金融扶贫产品精准供给不足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申请贷款的流程复杂、环节多,所需材料多,审批链条长。对于文化素养不高的贫困户来说,申贷无疑是一个太过复杂而困难的问题。二是贷款的准入门槛高,超越了贫困地区所能达到的条件。如一些金融机构要求拟建公路必须达到一定等级标准,这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他们急需建设的村级公路就会因为低于等级标准而不能得到金融支持。三是金融服务产品的设计不太合理。如金融机构为贫困户生产经营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不一致,影响和制约了贫困户的农业再生产。

3 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的思考

3.1 扶贫模式多样化

对于贫困地区、贫困户来说,为其投放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其选择合适的、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其技术和信息的支持,这就需要金融扶贫模式与其他扶贫模式相结合,形成互补余缺、相互促进的扶贫有机系统,以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可采用“龙头企业+金融+贫困农户”的扶贫模式,贫困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脱贫,可降低单个农户创业的风险。[2]应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和担保基金制度,可将财政贴息资金用于缴纳农业保险或担保基金,为扶贫贴息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的积极性。

3.2 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

进一步加强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同,重视金融扶贫体系中农业保险的积极作用,营造适合金融扶贫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3]为了满足银行对担保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可提高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从而促进银行与涉农担保公司的互信合作。[2]对农业保险机构可给予税收优惠,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引入再保险机制以分散保险业务风险。建立完善扶贫协作新机制,包括大型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扶贫基金会等,为各自优势竞相发挥创造条件。

3.3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

首先,应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向贫困地区的微型金融机构发放批发贷款和委托贷款。其次,积极引导并监管扶贫互助资金的发展,要求其将帮扶贫困户培育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其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应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2]

3.4 金融扶贫的方式和领域都要精准

应结合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金融服务产品。可以采取直接金融扶贫方式,为那些有借贷意愿、有劳动能力、有一定预期收入用于还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提供信贷。也可采取间接金融扶贫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良性发展,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中获益。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以下领域进行资金支持:一是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三是教育事业发展,为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谋生技能创造条件;[1]四是小微企业发展,通过促进就业带动增收脱贫。

总之,面对精准扶贫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金融扶贫必须做到:既履行好社会责任,又有利于金融可持续发展;既激活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发展潜能,又不断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以提高其扶贫效率。

摘要:我国的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着以下现实困难:扶贫困难大;扶贫信贷风险大;扶贫金融成本高;金融服务产品精准供给不足。进一步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应做到:扶贫模式多样化;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金融扶贫的方式和领域都要精准。

关键词: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2]郭兴平.新时期的金融扶贫:形势、问题和路径,农村金融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5):12-16.

金融精准扶贫 篇9

江西省广昌县地处武夷山西麓,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发源地,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重点县。全县总人口24.5万人,辖11个乡镇,129个村。农村有5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4.7万人,占农民总数的23.66%。长期以来,扶贫攻坚成为困扰党委政府的心病。2012年起,全县响应省委、省政府振兴中央苏区的号召,全省统一战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统战部关于在统一战线实施“同心”行动的意见》精神,在广昌开展“同心·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活动,五年计划实施100个项目,积极引导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全面实施“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工程,为广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蔡晓明等各位部领导,省统一战线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马志武、谢茹、李华栋、汤建人、刘晓庄、郑小燕、孙菊生等多次深入广昌调研指导扶贫工作,为高位推动广昌示范区建设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抚州市主要领导和市委统战部多次亲临广昌调研指导“同心·振兴”工作 , 要求广昌作为全市扶贫工作的样板,要在全省扶贫工作中走在前列。广昌县委统战部和广昌人民银行主动配合、找准定位、开拓创新,通过特色定制、精准扶贫、精心打造“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积极为广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将以往扶贫资金“撒胡椒面”、“蜻蜓点水”式粗放使用改变为精准金融扶贫模式,即通过“特色定制”,较好地解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条件贫困户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资金需求和特色金融服务难题,带动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强,覆盖面更广、投入扩大、效果明显。为建设“美丽莲乡、幸福广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出贡献。

( 右)在养牛基地调研广昌县委书记许爱军

广昌县委书记许爱军(右二)在蔬菜基地调研

二、主要做法

广昌县委统战部和人行紧紧围绕同心工程扶贫工作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在四个定制方面下功夫。

(一)定制产业扶贫方向。广昌县委办、县政府办、统战部与金融机构着手制定了《广昌县2014年同心振兴与扶贫攻坚“共创·小康”工程实施方案》并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印发。同时协调并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以商业扶贫的方式加大信贷投入,重点支持蔬菜、白莲、烟叶、食用菌、牛羊等畜禽养殖及深加工等地方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之根深扎农村。为此,广昌县有关部门出台了特色种养产业金融贷款管理办法、贷款贴息奖励办法等措施,制定统一规范的贷款、贴息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特别是通过培植合作社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截止2014年9月30日,共发放特色种养扶贫贷款6500万元,其中包括:蔬菜贷款400万元、白莲贷款4600万元、特色养殖1500万元。广昌县委、县政府重点招商企业安正利康计划投资2.08亿元,企业正常运行后将在农产品包装、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推动广昌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带动老区农民发家致富发挥重要的作用。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持,特别是金融系统的支持,对该企业在开户、支付结算、贷款办理等金融服务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困难。目前该企业一期项目投资9000万元,正在顺利建设中。

(二)定制银行帮扶责任。广昌县委统战部和人行大力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强化银行的扶贫感情意识和责任意识。各银行积极响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主动对接,农业发展银行主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主办农民合作社,农业银行主办家庭农场,农信社主办专业大户、特色产业。为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各主办行均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如,广昌县农信社制定了《广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持特色种养产业实施方案》。主办行按照联保或信用共同体或“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信贷产品管理要求发放额度为5万元至100万元的贷款。采用一次性用款方式的,贷款期限可达2年至5年;采用循环用款方式的,授信期限可放宽至3年。力争涉农贷款年新增5000万元。在扶持方式上,探索1个大户带3个贫困户的“以一带三”结对发展模式、农行实施“千户示范,万人脱贫”专项活动等。

在全省统一战线全面实施“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工作的积极引导推动下,县农信社、邮储银行、南银村镇银行3家银行与县政府签署了《关于苏区振兴和扶贫攻坚发展——特色种养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创全省首例。根据协议,5年内,3家金融机构每年向全县特色种养产业提供不低于5000万元的贷款,总额不低于3亿元,保障信贷投入。

(三)定制信贷担保机制。特色种养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贫困农户往往对此心存畏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也难以把握。为此,县委统战部协调人行广昌县支行和县扶贫局,推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续贷周转金。县财政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特色种养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专用于特色产业贷款担保及代偿,按贷款总额的10% 承担风险。截至目前,风险金共为全县728户烟农提供小额担保,金额2508万元,为农户节省贷款利息120万元。贫困农户贷款满足率57.7% 增加到70%,保险覆盖率提高20%。以从事“广昌白莲”种植、茶树菇及销售的广昌县五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共创·小康”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和风险金担保,邮储银行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模式累计给该合作社126户规模养殖户发放贷款454万元,户均3.6万元,远高于农村小额贷款单户最高限额1万元的标准。

(四)定制特色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实现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等客上门”到“上门问贷”双联(联村、联户)扫街式信贷服务,不遗漏一个贫困户;二是从扶持单一客户向“批发”和“集群”转变,通过产业来带动;三是人性化考核,明确信贷尽职免责规定,提高扶贫贷款营销积极性,对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相应提高贷款不良率容忍度1个百分点。银行根据了解到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各种信息,结合各种特色种养品种的市场行情、增收前景,针对性、适应性的主动对贫困户推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个性化精准扶贫服务 模式, 通过“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贫困户”形式,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精准到贫困对象上,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一项特色产业开发,每户掌握1-2项特色种养技术,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如,广昌县恒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甘竹镇樟树村用每年600元一亩流转了当地50户农户700亩用于蔬菜种植,同时雇佣其务工,男2800元/月,女2500元/月。以前当地农户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现已达年均收入2.5万元,增收达1.5万元,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今年以来,广昌县特色涉农贷款增长势头强劲。

三、工作成效

通过大力推进“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与过去相比,金融服务“三信”更加通畅,即信息对称、信用增进、信贷投放有保障;“三力”更具凝聚力,即金融合力、政策合力、政策与金融合力;“三讲”更显张力,即讲政策、讲感情、讲实效。

第一,多元化资金投向与产业扶贫精准结合,资金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进程。截至今年9月末,全县共评定信用镇3个,信用村20个,信用户18000户。近两年来,全县各银行累计发放特色农户贷款10328万元, 惠及8607户农户,户均贷款1.2万元。“特色定制”实施以来,全县白莲种植面积增加0.65万亩、烤烟增加0.82万亩,建成蔬菜基地4个,肉牛规模养殖基地28个,规模养殖大户30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各类村级农业产业协会65个,家庭农场150余户,促进了产业扶贫深度发展。目前,全县参与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的贫困户占全县贫困人口的90%以上,贫困户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年纯收入达2000元,同比翻番。如,广昌县莲香食品有限公司的产业扶贫项目,参与贫困户达2000多户,户均同比增收达2万元,同比多增上0.8万元。贫困村相对集中的驿前、赤水等6个乡镇28个村涌现出一批专业村和致富能人。

第二,实现了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有效结合,降低了信贷风险,增强了信贷支持的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扶贫资金综合运用。广昌县建立了“政府领导、人行牵头、各方联动”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各方合力成为精准扶贫的最大亮点。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广昌县农信社增加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存款来源,农户存款日均增长1000余万元,各类扶贫资金存款日均增加500万元,银行卡扩大发行量1万多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第三,金融服务方式的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延伸财政金融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惠农政策全覆盖,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履职空间,为宏观政策和微观举措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更加有效的新路子。如,人行广昌县支行创新推动支农再贷款“双加”模式,即承贷银行根据支农再贷款额的一定比例配备自有信贷资金,定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创新支农再贷款担保方式,开展支农再贷款授信管理试点,引导和推动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扶贫贴息机制的改革等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金融精准扶贫 篇10

脱贫攻坚,资金不可或缺,金融支持是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云南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全省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逐步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人行昆明中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统一部署,牵头起草了《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全省实施。方案明确了云南省“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方法举措和保障政策。会同相关部门,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推动制定《云南省扶贫贴息到户小额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农信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专项贷款风险补偿金实施细则》,支持贫困地区农户改善住房条件。

加强配套机制建设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力度,完善配套机制建设,提升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建立了由昆明中支牵头,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厅、金融办、云南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组成的云南省金融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指导全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加快推动建设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争取8月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企业等基础信息与金融服务信息的有效对接共享,为金融扶贫信息的精准采集、监测分析和统计评估提供基础平台,夯实金融精准扶贫基础。督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按照其制定“十三五”金融扶贫规划和2016年金融扶贫工作计划,紧盯目标任务,落实责任。

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按照总行“两权”抵押试点工作要求,昆明中支牵头制定了《云南省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审核印发各试点地区,并上报国家指导小组备案。试点地区人民银行按照“两权”抵押试点工作要求和省级实施方案,推动和牵头制定了当地开展“两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方案。截至6月末,全省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57.29亿元和5.95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1.73亿元和0.61亿元。其中3个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和6个农土抵押贷款试点贷款余额分别为15.82亿元和1.52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48亿元和0.63亿元。截至6月末,试点地区农房和农土抵押贷款不良率分别为2.26%和4.96%,比年初分别降低0.75个和13.88个百分点。

有效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

2015年至2016年6月末,全省累计对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支农和扶贫再贷款58.27亿元,贫困地区再贷款实行比正常支农再贷款更为优惠的利率(在正常支农再贷款利率基础上降1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6月末,贫困地区支农和扶贫再贷款余额32.15亿元,占全省支农再贷款(含扶贫再贷款)余额的77.23%,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16年4月以来,为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开办了扶贫再贷款业务,截至6月末,全省扶贫再贷款限额增加到37.2亿元,扶贫再贷款余额5.96亿元,累计对全省19个贫困县22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6.82亿元。据初步测算,可减少贫困地区贷款客户利息支出约790万元。

创新推出一批“量身定做”的特色金融产品

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陆续创新推出了一大批符合贫困地区“三农”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探索形成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信贷模式,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持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有效促进贫困地区资源资产向资金、资本转变。

加快金融精准扶贫便利化建设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组织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服务便利化建设。截至2016年6月末,全省贫困地区共有县级银行业金融机构49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3381个;保险机构884家;小额贷款公司319家;布放自助设备14.95万台,初步形成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共同参与的金融扶贫新格局。93个贫困地区各项存款余额9626.69亿元,同比增长19.31%;各项贷款余额6231.1亿元,同比增长14.26%,高于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增速2.02个百分点。先后建成具有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的惠农支付服务点19078个,建成县域刷卡无障碍示范街(区)105条,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支付结算渠道进一步畅通。

据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王建东介绍,下一步,该行将持续加大在精准扶贫方面的的投入力度,并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着力点。

抓好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切实承担起各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牵头工作,认真落实《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云南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及时掌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相关信息,调动和发挥好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规范慎重稳妥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抓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推动确权登记颁证、流转交易平台建设、风险补偿和缓释机制建设等配套基础工作。结合当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探索在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安置点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搬迁人口发展产业。

加强扶贫再贷款的管理和运用。按照扶贫再贷款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好审批、发放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台账管理、分析监测和政策效果评估,有效提高扶贫再贷款的使用效果。加大政策宣传,强化正向激励,结合辖内实际,加强对扶贫再贷款使用和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创新扶贫再贷款运用的新模式,提高扶贫再贷款的使用率。

发挥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全省各级人民银行应加强与当地扶贫、发展改革和财政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争取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配套政策上有所突破,推动建立健全融资风险分担和奖励激励机制。完善各层次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人民银行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要统筹协调好各区域的金融机构,要衔接好地方政府扶贫政策与金融扶贫政策,充分发挥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支撑作用。

突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围绕如何实现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指导金融机构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分类,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异地搬迁、教育创业等多角度找准金融扶贫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精准发力。

扎实推进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建设。全省各级人民银行应以推广试用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实现扶贫部门、扶贫基本信息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信息精准对接,组织金融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逐步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龙头企业等基础信息与金融扶贫信息的有效对接共享。督促辖内有关金融机构建立相应的数据采集和报送制度,按时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对接共享系统报送扶贫贷款等信息。

上一篇:德国高职教育下一篇:数字波束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