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本

2024-08-22

建筑文本(精选七篇)

建筑文本 篇1

1术语的定义以及分类

1.1术语的定义以及特点

在解决术语翻译问题之前,要先理解什么是术语。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用来正确标记生产、技术、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个专门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性关系和过程。(韦孟芬,2014)这些术语严谨、简洁,大部分具有稳定的含义。尽管英语科技词汇产生的数量多、速度快,但是科技术语具有严密性、简明性、单义性、系统性、名词性及灵活性等六大特点。(李亚舒、黄忠廉,2004)笔者认为在科技翻译过程中,专业术语以及半专业术语较多,这些专业词汇,特别是半专业术语含义的把握,都是科技翻译者需要解决的翻译难点。

1.2术语的分类

建筑文本属于科技文本的一个分支,拥有科技文本的一般特点,该类文本逻辑严谨,因此存在较多长难句,多使用行业术语。要想翻译好建筑文本,首先要把术语翻译好。建筑术语措辞简练、专业性强、难度大,特别是半专业术语(或者叫次级专业术语),其既具有普通词汇的含义,又有专业含义,因而在含义选择的时候难度较大。笔者首先把建筑术语分文以下几大类:

1.2.1单个词专业术语

单个词专业术语包含纯专业术语以及半专业术语。纯专业术语指的是含义相对固定,专业性强,一般不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的术语,这类术语在翻译的时候相对比较好把握,例如Silicone,其含义只有硅树脂与硅酮,硅树脂就是我们常说的硅胶。此类词汇的中文含义非常有限,一般不会给翻译带来太大的困难。半专业术语在本项目中也是非常多的,例如英文单词backing,在一般的文章中主要指的是支持、后退的意思。而在该项目中被翻译成“衬板”。这样的词汇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数量,同时也是翻译的重点与难点。

1.2.2多词构成的术语

此类术语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英文单词构成的短语,这种多词构成的术语,就组成的各个词来看,可能是一般的专业术语,也有可能是一个日常用语单词,但是放入专业文本中,整个术语便有了专业的含义。比如Adhesion Testing,含义为附着力测试。这种术语在建筑文本中大量存在,很多不能通过专业词典直接查询到,而且构成该类术语的每个词也需要译者细心推敲,因此该类术语也是需要着重处理的部分。

1.2.3缩略词术语

还有一种常见的术语是缩略词术语。缩略词术语在工业以及技术类文本中常常出现,缩略词的使用可以使文本更加简洁明了,但对于没有行业经验的译者来说,文本中存在的缩略词也增加了一定的翻译难度。

综上,笔者本次翻译的建筑文本包含的术语主要有三种,即单个词专业术语、多词构成的术语以及缩略词术语,而单个词专业术语又分为两类,纯专业词汇与半专业词汇。笔者认为难点在半专业词汇、多词汇构成的专业术语以及缩略词术语的翻译。下文笔者将探讨如何翻译这些术语。

2建筑文本中术语翻译难点以及翻译方法

2.1半专业词汇的翻译

在建筑文本的翻译中,纯专业词汇翻译起来相对不难,因为其含义相对有限,只要保持项目中译文的统一以及表述合理即可,比较难处理的首先是半专业词汇,这种词汇出现的频率高,词汇本身含义丰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之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含义选择。翻译这种词汇一定要结合所翻译项目的学科以及行业背景。例如

原文:Preconstruction Field-Adhesion Testing:Before installing sealants,field test their adhesion to Project joint substrates as follows:

译文:建筑前现场-黏着力测试:在使用密封胶前,现场检测密封胶与基材间的黏着力如下:

其中field是个常规词汇,但是该单词在不同领域的含义丰富,如在一般农业书刊里意为“田地、耕地”;在学术上,该单词有“学术领域”的含义;通过查阅网络词典onedict,然后结合建筑行业的用词特点,field在科技领域一般翻译为“现场”,因而本句中的Field-Adhesion Testing宜翻译为“现场-黏着力测试”。

原文:Section 079100“Preformed Joint Seals”for preformed compressible foam and procured joint seals.

译文:章节079100“预成形密封胶”预成形可压缩泡沫和聚硫密封胶。

上例中seal拥有多个含义,其中最常见的是常规的含义“印章”,当然在动物界,该词还有“海豹”的意思,笔者将这些含义排除。结合建筑文本的用语习惯,通过查询专业词典onedict,不难获得该单词在该文本中的含义为“密封胶”。

2.2多词构成的专业术语的翻译

此类术语通常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英文单词构成,构成该术语的组成部分可以是纯专业术语,也可能是一般的英文词汇,在处理此类翻译问题的时候,一般可以采取顺序翻译法,也就是根据多词术语的构词顺序进行翻译,但是翻译中仍然需要对每个单词的含义进行准确的斟酌,才能把整个短语的专业含义翻译正确。笔者认为翻译该类词汇的难点是准确地翻译出构成术语的部分单词的专业含义。

原文:Sealant Backing Material,General:Non-staining,compatible with joint substrates,sealants,primers,and other joint fillers;and approved for applications indicated by sealant manufacturer based onfield experience and laboratory testing.

译文:密封胶衬板材料,综述:无污染,与连接基材、密封胶、底涂及其他填充材料相兼容;且经过密封胶厂家现场及实验室测试认可。

这句涉及若干个多词构成的专业术语,比如Backing Material,joint fillers,laboratory testing,该类专业术语的数量庞大,准确把握类似术语的翻译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整篇译文的准确性,那么该如何准确翻译呢,正常情况该种多次构成的术语在翻译顺序上可以依次来翻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单词的含义仍然需要译者的查询以及选择,比如译者在翻译术语Backing Material的时候,也需要明确backing以及material在该术语中所体现的专业含义,才能准确翻译整个术语,backing的含义有若干个,如在一般语句中常见的含义是“支持”,在音乐领域该单词又有“伴奏”的含义,而在工业领域,该词汇的含义有“背衬”,而material则可以选择常见的含义“材料”,综合起来这个短语的含义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理解为背衬材料,为了验证,笔者又将“背衬材料”输入百度,确定了该译文的准确性。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翻译另外两个术语,分别翻译为填充材料以及实验室测试。

2.3缩略词的翻译

缩略词是词或者词组的简略形式,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一般在文本中出现频率高而且词汇较多的短语,就会有可能形成一个我们常说的缩略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GDP,我们很少会有人再费工夫把GDP说成“国内生产总值”,这是缩略词的优点。当然在翻译中,缩略词的翻译便成为了一个难点,因为缩略词数量大,涉及行业多,下文将探讨缩略词的翻译。

笔者在翻译建筑文本的时候遇到一个陌生的术语ASTM C 1021,笔者首先查询了ASTM的网站信息(http://www.astm.org/),找到该句话ASTM,founded in 1898as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predates other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such as BSI(1901),IEC(1906),DIN(1917),ANSI(1918),AFNOR(1926),and ISO(1947)3。根据此信息,得知ASTM解释为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美国实验材料学会)。该类建筑文本的阅读者,也就是终端读者都具有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所以说ASTM在翻译的时候不需要翻译成汉语。正如柯发春所说的那样,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很多译语太长,近年来一种全新的翻译方法出现了,姑且称之为零翻译法或不翻译法。

同样的,在以下这句文本中也有一个陌生的缩略词:

原文:Architectural sealants shall have a VOC content of250 g/L or less.

其中的VOC也属于行业用词,通过有道词典,笔者可以查到其全称为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中文含义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英文的定义为:Volatile organiccompounds(VOC)are organic chemicals that have a high vapor pressure at ordinary room temperature.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译文会显得比较长,鉴于译文的目标读者大多属于行业内人员甚至专家,因而为了简洁,可以不用翻译,直接在中文的译文中使用英文的缩略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缩略词都可以不翻译出来,有的缩略词并不容易理解,如果是比较生僻或者不常用的术语缩略词,最好以注释甚至将其全部的中文意思翻译出来。

例如:1.Available Products

a)Dow Corning Corporation–Dynamic FC

译文:1.现有产品

a)道康宁公司–动态流体部件

上例中的缩略词FC不如ASTM常见,为了减少阅读障碍,往往是需要翻译出来的,笔者将Dynamic FC输入谷歌,搜到的第一条是Dynamic Fluid Components,得知这个术语是一类部件的统称,而众所周知,道康宁是一家著名的化工化学类公司,此处讲的很有可能就是该公司的产品,再结合上文的“1.现有产品”,便可以确定其翻译应该为“动态流体部件”。

3总结

技术文本种类多,每个行业的术语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整体还是有一定的共同性。笔者以建筑行业文本翻译为例,认为在进行该类文本的翻译时候,重点应该放在术语的处理,因为术语是该类文本的难点以及重点,如果无法保证术语的准确性,那么整篇文章便不具备阅读性以及使用性。要充分利用专业词典以及互联网工具,才能准确把握术语的含义,进而把一篇技术性的文本准确地翻译出来。

摘要:在特定行业从事翻译工作的译者必须具备翻译相关行业术语的技巧以及能力,否则译文将很难让读者正确理解,甚至出现误读的情况,这样不仅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反而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建筑术语精炼、准确,而且有些术语由一般词汇转化而成,这会给缺少行业经验的译者带来很大困难,因而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术语翻译,最好具备一定的行业知识以及翻译经验,还需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懂得如何结合上下文得出最佳译文。国内对于专业术语的研究大多没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缺乏指导意义。本文将结合翻译实践,探讨建筑文本术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建筑术语,精炼,翻译策略,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柯发春.证券英语缩略语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2).

[2]李亚舒,黄忠廉.科学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韦孟芬.英语科技术语的词汇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4(1).

建筑摄影实习文本 篇2

1.前言 2.实习目标 3.正文 4.总结 5.致谢

实习报 告

1.前言

建筑摄影是以建筑为拍摄对象,用摄影语言来表现建筑的专题摄影,在拍摄选题,器材使用,构图用光,捕捉瞬间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幅优秀的、能被摄影界和建筑界所共同认可的作品不仅仅可被用作观赏,而且在新闻、商业上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特别是在建筑学术领域更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实习报 告

2.实习目标

以成都文殊院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摄影,并运用所学知识,对建筑摄影知识和技术的不足,加以补充和提高,完成对建筑摄影的研究。

实习报 告

3.正文

在这次调研中,根据按照老师的要求,并结合课程上的要求,熟悉了解光影规律,深入理解和应用透视知识,实地了解建筑的形体、线条、尺寸比例、质感和色彩在摄影是的重要性,从而对文殊院进行了调研及相关拍摄。

1、拍摄主体和内容的选择

拍摄主体的选择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感受大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在用照片来表达建筑这样的三维空间时,拍摄主体的和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而与主体有紧密联系的对象,也就是画面中的陪衬也很重要,帮助主体揭示内容的成分,与主体共同表现主题思想。

此次我选择了文殊阁作为拍摄的主体,站在广场上,将门前小广场的石塔作为一个前景,由石塔向门前广场过度,将人的视觉中心慢慢的带到石塔背后的文殊阁。

2、建筑的线条与透视

线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线性,营业税构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表达多种象征性功能。而透视也是很重要,我们可以运用镜头的各种成像特征和摄影的各种造型来构成照片的画面。不同的透视效果表现出来的场景也大不相同。

在文殊院的走廊,运用廊旁的镂空木门和柱子形成一个一点透视,将人的视野慢慢带到远处的小拱门处,同时房顶的灯笼也作为视觉的焦点一点一点的向后移。看起来没有线条,但是其实两侧的柱子已经构成了竖向上的线条。

3、建筑摄影中光线的应用

不同的视觉角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给摄影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官。在摄影中,我们可以采用改变角度,通过观察,考虑不同的光线的方向、特性、强度、色温等可变因

实习报 告

素,加以巧妙运用。表达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在文殊院内,为了突出天空的蓝度和银杏的明黄,将光聚焦在天空出,这时头顶的屋檐和远处的文殊阁都变成暗的背景,只能根据轮廓来进行分辨,但是正是这样,将不同季节的文殊阁进行了完美的展现。

4、建筑摄影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在摄影中变化能使摄影构图生动,有活力,没有变化的构图显得呆呆、乏味。在建筑摄影构图中,变化主要表现为比例相称,影调、线条、色彩、形状、主体陪体、前景、环境背景等方面完美的组织协调。这是作者运用摄影语言表达变化的规律性与丰富性的有效方法。这种处理景物变化的方法是“对立统一”的,画面诸多要素间有区别、有联系;有不同,亦有相近;有对立也有统一。

在图片内,主体是我们的三层飞檐,而飞出墙头的银杏叶不仅是我们的环境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朱红的飞檐和黄色的银杏叶及蔚蓝的天空进行色彩的对比,将主体和环境进行了最好的结合。突出主体的灵动,也表现出和环境的融合。

5、黑白建筑摄影

黑白摄影以灰阶的形式呈现物体的色彩变化,以浓淡深浅的方式造型,再现的客观物象已经不是原生态了,这种“失真”恰好是艺术的特征。摄影艺术是瞬间的凝固,是具象的写真。因此,再现和表现之间的差别容易被人忽略,甚至误解,黑白摄影正是通过寻找与现实的距离,形成视觉差异来表现现实。

文殊院的石塔在黑白摄影里显得尤为的突出,没有了色彩的存在,黑白色调更能突出石塔的建筑形态,而绿色的植物没有了颜色,在黑白摄影里却还是有着明暗变化,和天空的的灰白相对比,依然能凸显出场景的立体感。

实习报 告

6、建筑摄影的构图

线性构图在摄影中是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线”是客观存在的视觉现象,又是构图的基本视觉要素,它在构图中可以分割画面,制造面积,产生节奏,表达多种象征性种功能。线的性格表现为:粗线强劲,细线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

将建筑放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即使画面十分丰满,前景的银杏树和低矮的灌木将画面填满,但是也能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将目光聚集在主体建筑上。这正是构图凸显出的美,分割出画面,产生节奏。

实习报 告

4.总结

在这次的文殊院的拍摄中,我发现了层次感是建筑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照片拍的有层次感才会让人能分的清主次,不然的话别人连你要突出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为了能够拍出更好的效果,拍摄之前,必须选择好合适的画面背景,不能太乱、过杂,要与主题的颜色协调。结合环境光线,调节感光度及拍摄模式。再根据拍摄模式适当调节光圈、快门速度、测光情况,构图等一系列的东西,才有可能拍摄出一张符合自己心意的图片。当然,最难办的是保证画面曝光正常,这需要长时间、大量拍摄才能熟练掌握。对于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是一件不怎么容易得手的事,往往一幅画面要调几种曝光档次才能拍到理想的照片。不过没有人能随便的成功,正是多次的拍摄才能让我们这种初学者积累丰富的经验,以便为后来拍摄好看的建筑摄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报 告

5.致谢

走进文本 深入文本 超越文本 篇3

关键词:文本;阅读兴趣;阅读契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讲解、分析、板书,让学生机械地记住阅读的结论,即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是接受并记忆“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学生阅读兴趣、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创造精神就会被扼杀。要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必须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入文本,自主发现,并能建构超越文本的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能超越文本呢?教师又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超越文本的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

【案例】《狐狸和乌鸦》(苏教版二上第11课)

学习了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打出幻灯片:乌鸦寂寞地站在一棵树上。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只乌鸦的神态,想想:看着狐狸叼起肉进洞,她心中会想些什么?

(学生稍加思考,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乌鸦很伤心,心想:“唉,都怪我爱听好话,才会上了当。”

生2:乌鸦真后悔:要是我不那么爱听好话,孩子们这时就有肉吃了。

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想总结,却有一男生站起来说:“乌鸦心想:嘿,我长这么大,从没有听谁夸我羽毛漂亮,嗓子好,今天总算听到了。不就是一块肉嘛,孩子别急,我再给你们找去。”

(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愣了一下):这是一只乐观向上的乌鸦,失去了东西不气馁,继续努力可以重新获得,你的眼光很独到。(那名男生兴高采烈地坐下。)可是狐狸不是靠劳动,而是靠欺骗得到肉的,它说的好话是真的吗?

生:狐狸说这些话,是骗乌鸦的,是为了得到那块肉。

师:既然说的是假话,乌鸦还会沾沾自喜吗?

生:不会。

……

二、渗透阅读思想,教给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的超越,需要方法引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题,用心研读,和文本产生共鸣,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解读,进而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而此时,教给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就成了教师的主要任务。

【案例】《祁黄羊》(苏教版四下第9课)

师:祁黄羊,就在他辞职的几天里,一下子成了晋国人议论的对象,整个晋国人都感觉非常惊讶,不只是悼公。如果你是晋国的普通百姓,如果你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如果你是祁黄羊的亲朋好友,请选择“茶楼”“祁府”“王宫”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试试,会说些什么?

生:我们选择祁府,我是他的亲人。你真是的,不想为父亲报仇了吗?你这个不孝子,真是的!

生:我选择的也是祁府,我也是他的亲人,我会说,祁黄羊你这个人真是的,你选解狐,他不是你的仇人吗?以前杀你父亲的是他,万一他当了中军尉,来欺负你,你不是更惨了吗?你要为你的前途担忧啊。

生:假如我是百姓,我会说,祁黄羊真是个任人唯贤、处事公正的人,因为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生: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祁黄羊是狡诈的人。

师:哦,何以见得?

生:因为祁黄羊早就打算让自己的儿子做中军尉,但怕人说闲话,当他探知自己的杀父仇人解狐大病缠身,已经卧床不起,于是他就先推举了解狐。当解狐不久去世,祁黄羊再保举自己的儿子便显得很自然,而且还让悼公觉得他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

为重。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也说明你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老师和你一样,有过相同的认识。不过,我查了资料,原来祁黄羊荐贤的故事并非如课文中所写。祁刚开始推荐解狐担任另一职位,解狐做得很好,“国人皆称善”,后来,祁黄羊再推荐祁午接替自己的中军尉一职,他也做得很好,为百姓所称颂,从而,祁黄羊荐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我们的课文却把这两个故事结合起来了。

三、把握阅读契机,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间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并且利用这种空间?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

【案例】《最大的麥穗》(苏教版六下第16课)

生: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生: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验,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几个学生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各抒己见。(老师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刚才小声议论的同学)

生:我们几个人有一点疑惑。

师:大胆讲!

生:苏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学方式很生动、很活泼,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这样做学生收获很大。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老师上课却走不出教室呢?

师:听了你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缘故吧?

生:还有……

师:请继续讲。

生: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让弟子们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个要求值得商量,我们认为,把这个要求改成“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自己最满意的麦穗”是不是更合

适些?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丽”“最饱满”“最奇特”“最大”的麦穗。这样做的话,就可保证弟子们人人有收获,个个都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师:只有不迷信权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的智慧!你们将来必定能够超越苏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大跨体育建筑有效地域文本研究 篇4

文章借鉴传播学的“有效文本”概念,在精神信息附着的“亲近性”策略之上,提出物质文化信息的“嵌入性”,拓展了文本“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为大跨体育建筑领域批判、整体性地域性探索提供新的交叉视野,并分别结合概念要素、传播模式、文本特征、拓扑族群等内容进行详述。

一、有效地域文本概念与要素

大跨体育建筑的“有效地域文本”概念,指大跨体育建筑在现代文化信息流的跨文化传播中,能够实现有效传播的建筑信息文本;外延包括“整体—地区建筑”文本及“批判的地域主义”文本;其理论建构可以简化为“有效文本”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交叉叠加。

“有效地域文本”要素分为硬性要素和软性要素两个方面(表1),并分别在应对地域气候、嵌入城市经济环境的融资模式、富有亲近性美学等方面,体现出现代性与地域性文化的双向交流(表2)。

二、传播模式

大跨体育建筑地域信息系统实体环境的“关联编译”传播模式(图1),有效整合传播学的编译理论、语言学的关联理论,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

广义跨文化传播有纵、横两个方向(表3):纵向传播(transmit)指某一文化在本民族内部的代际传递;横向传播(share)则意味着某一文化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双向度的交流和信息共享。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跨体育建筑的跨文化传播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关联性:横向语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即“横向语间语境关联”(对双向交流的跨文化语境的推理、认知);纵向语内信息的代际传递,即“纵向语内传受关联”(对本土文化大众传播传受关系双方的推理关联)。

来源:作者自绘。参考:郭可.国际传播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9-41

Δ公共利益主导*商业利益主导1地域性——归化主导2现代性——异化主导

在上述纵横两向的关联传播模式中,对传与受关系双方编译码能力以及跨文化传播内外语境的示意、推导、认知,为建筑师提供了地域性研究的语用学视角,也是跨文化传播策略上优化选择的理论基础。

三、拓扑族群

“有效地域文本”以现代建筑价值核心(功能和结构)为理论内核,分别以时代背景、建筑科技、自然环境、区域经济及传统文脉等五个方面为坐标维度,有效制衡现代性与地域性,创制建筑形态编码(量感、尺度、剖面及色彩等)。而在实际的跨文化传播中,由于“现代源语”与“地域译语”的差异度、城市文脉偏向、传受关系关联度及编解码能力的不同,有效地域文本的拓扑族群在地域性维度的偏向上也有所差别(图2),分别体现为“泛奥韦尔式”地域主义、批判(整体)性地域主义以及仪式性地域主义三类地域主义倾向(表4)。

首先,“泛奥韦尔式”(泛指受社会、政治、经济因素主导的文化形态类型)地域主义,以社会、政治形态为先导,以政府官员、权力甲方为主导传播者,体现了城市文化意识形态的集权性。如前空间结构时代沈阳汉卿体育场,罗马式的看台建筑虽然在形式上使用了去疆域化/脱域的创作手法,却呈现出当时军阀势力社会背景下的威严庄重的形态信息。一五期间,在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内容的背景影响下,北京体育馆、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均响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雕刻中国传统建筑梁枋、斗拱、坡屋顶、栏杆等细部装饰,追求传统性和纪念性。这时的地域主义探索,脱离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形态内核,以装饰性外衣为信息附着的焦点。在现当代,随着经济因素影响崛起,“泛奥韦尔式”的政治性影响有所减弱。

其次,批判(整体地区性)性地域主义,超越了地域主义的狭隘地域性限制,以“全球化”的技术抵抗全球划一的文化形态,表现为现代结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现、以及结构核心外化形态的再嵌入性。扬州体育馆,基地本身高低起伏,利用一片“山谷地”简化工程量,添加屋盖形成竞技场,形成朴素、象征性的山势形象,屋顶层层跌落的屋顶绿化隐喻山体梯田,与整体环境协调呼应;又分别成功运用节能技术、建筑材料,体现了建筑的生物气候设计策略。吉林滑冰馆,以平行双层空间索系屋顶创新结构,既形成的“冰棱”造型符号,呼应寒地冰雪景观,又有效解决平面索系的排水问题,有效减轻雪荷载。这类地域主义探索实现了器物层面的大跨体育建筑的跨文化语境交融。

第三类族群为仪式性地域主义。大跨体育建筑作为城市核心文化生活的符号图腾,成为体育赛事和文化展演符号,突出表现为对传统文脉和本土特征的超越性继承;同时,并不排斥技术的辩证融合,甚至需要依靠创新的结构技术成果来实现仪式符号的语内代际传播。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以连续的穹顶结构方案、水平环集结体屋盖的圆润、流线型明珠形态,融技术美学和建筑美学于一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济南奥体中心则通过组团整体形象的有效传受关联,成功传递了“东荷西柳”的文化韵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跨体育建筑的“有效地域文本”体系,以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传播为主导,补充、修正地进行地域化书写,是大跨体育建筑边缘、节制、批判的地域性探索的理论基础。该体系的建构,是解决大跨体育建筑全球化与本土化悖论的关键,能有效弥补悖论双方面在任何维度上的单向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及不足。

参考文献

[1]朱凌飞,孙信茹.文化表演:传媒语境中的理解与阐释.广西民族研究.2005(1):63

[2]时匡.扬州体育馆.建筑学报,2007(03):50

[3]蓝天.从现代空间结构的成就看中国的发展前景.庆祝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天津:工业建筑.2001(增刊):45-50

[4]杨保军.创制亲近性文本:跨文化有效传播的重要基础.国际新闻界,2001(6):60

[5]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现代外语.2001(3):288

报审建筑设计方案文本内容要求 篇5

1、建设单位取得用地规划证和规划设计条件后,在信息中心领取建设方案电子报批相关要求,按标准制图后,经信息中心标准检查和指标核算,合格后,规划科方正式接件。

2、下列建设项目需提交由至少两家甲级规划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的不少于二个设计方案,并应进行专家论证比选:

(1)总建筑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项目(办公、商业、酒店等);(2)用地面积不低于4公顷的居住项目;

(3)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重大公服设施、基础设施项目。

报审建筑设计方案文本内容要求

一、效果图(必备):

1、全景鸟瞰图:

以较高的视点反映出整个地块内方案设计的全景特征,采用A3图幅。

2、临街透视效果图:

尽量突现出方案设计中各重要地段的建筑风貌,以及与周边环境的景观过渡,采用A3图幅。按照《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详细标示各建筑外立面材料色彩、材质、色号、规格,具体标法如:浅黄色面砖 0.6GY9/1.8 [0012] 45×95㎜。)各临街透视效果图的图名须按“临××街(路/河)透视效果图”表达。

3、内庭透视效果图:

反映项目用地内部的建筑风貌,采用A3图幅。按照《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详细标示各建筑外立面材料色彩、材质、色号、规格,具体标法如:浅黄色面砖 0.6GY9/1.8 [0012] 45×95㎜。

4、建筑标识标牌、文化创意标识标牌示意图:

须设立建筑标识标牌、文化创意标识标牌,并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并做建筑标识标牌示意图、文化创意标识标牌示意图。建筑标识标牌示意图具体要求为:在建筑入口旁醒目位臵挂建筑标识标牌,并引线放大,在标识标牌上注明以下内容:建筑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设计负责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竣工日期。格式参照模板(如下图所示),根据建筑立面风格在以下三种样式中任选其一。

文化创意标识标牌示意图:应以文字说明和图示说明的方式反映项目的文化创意。文化创意标识标牌摆放位臵与形式不做具体要求。

5、屋顶绿化设计效果图

可在项目全景鸟瞰图中表达屋顶绿化效果,也可单独做屋顶绿化设计效果图。

6、屋顶(建筑顶部)设计效果图:

不同形式的屋顶须分别做屋顶设计效果图:将屋顶(建筑顶端部分)放大为大样图,按照《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引线标注各建筑屋顶(檐口)外立面材料的色彩、材质、色号、规格,具体标法如:浅黄色面砖 0.6GY9/1.8 [0012] 45×95㎜,并注明各构架、构件细部设计内容。图名须注明“×栋(至×栋)建筑屋顶设计效果图”。

7、围墙立面设计效果图

报送围墙立面效果图应符合以下要求:

1、除安全、保密等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外,建设用地与规划道路(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的分隔宜采用透空栏杆、绿篱、绿化、水景等形式。

2、确需建围墙的,应符合以下规定: ①通透式围墙通透率应大于70%; ②绿色植物墙绿化覆盖率大于80%,无枯、死、残缺植物; ③确需建实体围墙的,围墙临规划道路(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要砌宽度30.0厘米以上、高度40.0厘米的种植槽,用于种植常绿植物,遮挡墙体,绿化覆盖率要达到100%。

3、围墙立面效果图应按照《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2008,引线标注各建筑外立面材料色彩、材质、色号、规格,具体标法如:浅黄色面砖 0.6GY9/1.8 [0012] 45×95㎜。

4、应在总平面图上标明围墙的位臵,并在围墙立面效果图上标注柱距、柱宽、高度等各项尺寸。

5、围墙后退临道路、绿地、河流等城市公共空间的用地红线距离不低于2米。

二、方案设计说明(含以下内容的简要说明):

1.建筑设计说明(包括屋顶设计说明)。

2.结构设计说明。3.给排水设计。4.电气设计说明。

5.通风、空调设计说明。6.通风消防设计。7.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三、方案分析图:

1、规划地块现状分析图

在现有红线及地形资料的基础上,对方案地块内部及周边现状(包括土地利用、景观要求、公共设施、建(构)筑物等各项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2、规划总平面布臵彩图

将蓝图缩放为A3的总平面彩平图(主要反映方案的总体意向和布局结构要求),含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详细标定出地块内部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轴线轮廓、技术指标和体量尺度。

3、功能分区分析图

将多层区、高层区、公建、商业等功能分区表现出来,在平面上勾画出整个地块的框架结构并反映出各功能分区间的相互关系。采用A3图幅。

4、道路交通及消防系统分析图

准确标识出满足相关规范的通道走向、位臵及开口宽度,并将为交通消防配套的诸如停车场、回车场、消防车通道、人行疏散通道等设施的位臵,具体尺度参数表现出来,采用A3图幅。

5、绿化景观系统分析图 将方案设计中各水系、景观节点、建筑小品标定出来,并且对内部各景观元素的相互衬托和渗透关系进行图纸表述,采用A3图幅。

6、建筑日照分析图(含相邻地块日照分析结论)

四、建筑单体设计图(黑白图):

1、各栋建筑组合平面图(须注明单体户型中每个房间的具体使用功能及面积,并标注各类形式阳台、入户花园、露台等非公共活动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及所属套型的单套建筑面积。);

2、各栋建筑的立面图、剖面图(深度应满足建设部有关要求,相互之间内容要吻合,应有重要地段的沿街立面);

3、屋顶平、立、剖面图;

4、各栋建筑的屋顶绿化设计图。

五、报送资料中各单体建筑及附属配套建筑,应包含各层平面、屋顶及立、剖面图。

建筑单体应与总平面图一致,并在各层平面上注明其使用性质。

六、报送资料中各建筑屋顶绿化设臵方案具体要求: 1、12层及12层以下(含11+1F)的非坡屋顶居住建筑、项目内部各类非居住建筑(不含垃圾房、配电房等配套设施)的屋顶应进行屋顶绿化设计。居住建筑(含商业裙房建筑)屋顶绿化面积不得低于屋顶(含女儿墙平面)面积的60%,其他建筑不得低于65%。

2、屋顶绿化应包括公共和私有两部分,私有屋顶绿化应在总平图中注明私有范围。

3、公共屋顶绿化设计应简洁美观适用,公共绿化种植总面积应占公共屋顶总面积50%以上。

4、公共屋顶绿化设计应根据荷载大小,除种植地被、花灌木外,可适当选择种植小乔木。

5、屋顶绿化报送资料包括:项目屋顶绿化设计彩平图(私有部分以意向性植被代替);屋顶绿化设计蓝图,图上须注明公共绿化种植面积、公共屋顶总面积、公共绿化植被种类(含地被、花灌木、小乔木三类)、私有绿地范围、屋顶绿化面积占屋顶面积的比例;屋顶绿化设计效果图(可在建筑方案鸟瞰图中一并表达)

报审建筑设计方案蓝图要求

一、总平面图应在规划红线范围内设计布臵,外部直接套用批准的红线地形图电子文档,不能擅自改变用地红线形状、坐标、周边道路及外部现状地形(周边现状建筑及地形地貌应淡化处理)。

二、总平面图图面表达应清晰明了,避免过多的景观填充,重点突出建筑轮廓、标注线、数据指标等重要信息,并且做到各设计线型粗细有别、层次分明、比例准确。

三、地块内须保留的建筑应标明高度、层数、建筑性质,其规模应计入项目总规模。

四、总平面图上如实标明符合《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要求的建筑性质、高度、层数、建筑间距、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及建筑外轮廓尺寸等信息:

建筑性质:为该栋建筑的使用性质,如住宅、商住楼、办公楼、商业等(若该栋建筑包括两种及两种以上使用性质,则应标注各功能楼层的使用性质及楼层范围,如[商住楼/11F(地下-1F、1~2F商业、3F架空、4~11F住宅)/H=33.6m])。

建筑高度:按照《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附录“计算规则”相关要求计算建筑高度,并进行标注(注:在建筑高度计算时注意计算室外地坪及坡屋顶建筑屋顶高度)。

建筑层数:按照《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附录“计算规则”相关要求计算建筑层数,并进行标注;顶层为跃层时,跃层部分以X+1形式标注,并标明跃层范围;底层为架空时准确标明架空层、架空通道的位臵、范围、面积及用途,架空层不计入容积率。(注:在层数计算时注意架空层、2.2米的设备层计入层数)。

建筑间距、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按照《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附录“计算规则”相关要求进行标注(注:在距离标注时特别注意是否应标注到建筑阳台;新建建筑与界外已建建筑间距;建筑之间,建筑与各类控制线之间成夹角关系时,须标注夹角的角度;地下建筑物退让道路红线为5米,地下车库出入口起坡线退让道路红线为7.5米)。

建筑外轮廓尺寸:为每栋建筑外墙轴线尺寸,若为单元拼接建筑还应标注拼接后总体尺寸。(注:在建筑外轮廓尺寸标注时应同时核算高层建筑面宽、间口率等指标是否符合《成都市温江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对于高层建筑主体部分面宽相关规定。

五、总平面图上明确标注机动车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内部道路宽度、汽车库及自行车库出入口位臵及宽度、用地出入口位臵及宽度;机动车出入口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道路切角红线、地铁出入口、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的距离: 机动车停车位:应进行编号,并注明停车方式及停车位尺寸,且在经济指标中列出各类性质建筑配建停车位数量及停车位对应号数范围(注:地上、地下机动车停车位分别编号。地下车库需提供蓝图,注明各项功能设施的面积指标,若包含机械车位需注明机械车位个数;停车方式按平行式不小于2.4×6米、垂直式不小于5.3×2.4米,地下车库机动车停车面积按每个停车位不小于30平方米控制)

六、总平面图上按相应规范要求设臵附属配套设施并注明其名称、位臵和建筑层数。(注:地上物管用房占总物管用房建筑面积的比例应大于50%)。

七、总平面图上应有满足国家规范规定的日照分析结论。若有幼儿园学校等特殊公建的还应进行冬至日日照分析(经日照分析合格的,日照结论标法为:经日照分析,本项目内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厅)大寒日日照不低于2小时,且对周边已建建筑无影响。[经日照分析,本项目内幼儿园生活用房冬至日底层日照不低于3小时]).八、总平面图上应表达围墙的范围轮廓线,并用文字标注“围墙”。

九、收审总平面布臵图须包含明确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具体内容见附件一)。且:

1、建筑设计单位对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2、建筑方案设计中如有本指标未包括的内容,应在总平面中单独反应。

3、建筑基底面积、总绿地面积、道路及停车用地面积、其它用地面积之和应等于规划建设净用地面积。

4、附件一中相关内容适用于居住区规划设计,其他用地的规划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

十、报送材料中项目分期建设示意图具体要求:用地面积30亩以上的项目,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审查阶段应结合设计方案划定分期界限,但首期用地不得低于20亩,之后每期用地以20亩为最小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并在总体方案蓝图上分别列出各期经济技术指标表。

附件一:

注:项目方案提交各类会议审议须准备资料要求: 

专家及部门联合评审会审议项目须在会议召开之前准备方案全套文本(3本)、城市设计三维模型(白模)和上会汇报资料(PPT格式),并提交给建筑园林规划管理科汇总。

区规委会预备会审议项目须在会议召开之前准备上会汇报资料(PPT格式)、建筑方案总平模型(精模),并提交给建筑园林规划管理科汇总。

区规委会审议项目需在会议召开之前须准备方案文本简本(3本),主要内容包括:

一、纸张要求:

A4横版,正文为150克左右铜版纸,封面为250克左右铜版纸并塑封,胶装。

二、内容要求:

Page1:项目区位及基本情况(含区位图)Page2:规划条件扫描图

Page3:项目文化创意说明(含文化创意标识牌)Page4:项目全景鸟瞰图(白天)

Page5:项目总平效果图(含经济指标)

Page6:项目临周边道路透视图1-2页(含外立面材质标注)Page7:项目主要建筑透视图(含建筑标识标牌示意图)Page8:项目夜景灯光工程效果图 Page9:其他需要补充的效果图1-2张 

建设项目方案审查报送正式资料内容:

1、建筑方案总平面蓝图(1:500或1:1000)4份、屋顶绿化设计蓝图1份、地下室平面蓝图一份、项目分期示意蓝图(所有蓝图上需加盖设计单位的出图章及建筑师出图章)。

2、A3效果图4份(包括鸟瞰图、临周边道路透视图(图名须注明是临哪条道路透视图,并在图上标注外立面材质、色彩、色号、规格)、主要建筑透视图、内庭透视图、夜景灯光工程效果图、建筑标识标牌示意图、文化创意标识标牌示意图、屋顶设计效果图、围墙设计效果图。

3、方案文本一套(文本上需加盖设计单位的出图章及建筑师出图章)。

4、光盘一张,含所有报建图纸内容及总平面绿化分析图(含建筑物底层外墙轮廓线。绿化外轮廓线不包括距建筑物外墙脚1.5m部分,且用色块填充);渲染图分辨率不大于1024×768,图形格式为.jpg或.bmp格式(要求实景嵌入,反应与周边建筑或环境的关系,不得以绿化效果虚化。应反应所有立面。渲染图不得仅以夜景效果反应)。

5、A3图幅黑白总平面图三份(内容包括用地红线、拟建建筑标栋号、项目内部道路等内容),待方案总平基本确定后,送温江区公安分局核定建筑栋号及门牌号(联系电话***黎警官)。

“后文本”不是“去文本” 篇6

作为“文学剧场单元”的入选剧目,两部作品都以呈现剧本为前提。在以传达剧本思想为第一要务的演出中,观众体验了创作者的热情与感伤。作品的成功演出也许让两部作品的戏剧构作郭晨子老师实现了她对于戏剧文学专业教学的意图: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潜能,回归戏剧的文学性。

首先上演的《建筑家》是一部根据文献资料集体创作而成的作品,叙述体戏剧的特点清晰明确。五位歌队演员在剧中穿梭,引导着观众在情节内外转换,他们是歌队,是剧中人,在某些时刻他们又代表着自己,代表着创作者,代表着一个应届毕业生。他们在自己和邬达克之间搭建了一种联系,演员在对角色的演绎之外,更多的是对当下的思考:建筑对于城市代表着什么?是时代变迁?是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是艺术还是商业?邬达克留下的建筑对上海这座城市意味着什么?面对业主的要求,他的妥协是否有过挣扎?在创作者们通过建筑来反思社会和艺术存在的关系的时候,又应该怎样去寻找一条适宜自己的“出路”?

舞台上,邬达克建筑的影像串联起那一时代上海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别由五名歌队演员扮演,拼凑出邬达克在上海28年的客居生涯:他从战俘营逃亡到上海,他与祖国隔断,与亲人离合,于西方传统建筑工艺在东方有继承也有悖逆,他饱受着建筑理念的煎熬与身体病痛的折磨设计出风格鲜明的图纸,既完成了雇主的需求,又保留了美好的创意……在剧本中,作者们直言了对邬达克的某种推崇与羡慕,不过放在当代,以编剧这一行业作为对照,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却没有这般坚强的意志,或者说,他们的自由创作没有被包容的幸运。舞台上他们综合运用着新闻视频、街头采访、原创音乐的现场演奏,用《建筑家》讲述着一个发生在过去却也依然活在当下的故事。

该剧中,邬达克作为创作者或建筑师都不及邬达克作为一位流亡者所带来的触动。战争时代,他被迫远离自己的故土,多年都未能归返。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为一座寄居的城市,他设计的矗立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众多建筑竟成为了这座东方都市的某种象征。邬达克在空间上被拔离自己的土壤,在精神上他或许通过作品找到了自己的归属!邬达克是匈牙利人,而匈牙利人似乎自古以来就有着流亡的宿命。在欧洲,匈牙利像是个“半国”,无论是艺术家、诗人还是作家,一代代的匈牙利人总是带着混乱的认同感在逃亡中寻找自己。很难说邬达克的遭遇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但对20岁出头的青年剧作者而言,精神上或许也要面对相似的选择——坚持还是转向,选择邬达克作为一部戏的灵魂人物并对应自我当下的处境去找寻“出路”,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对戏文系的学生来说,《后雷雨》是更有意思的一次尝试,从中可以看到改编作品在技术上的专业性。与文献剧《建筑家》更偏重思想的表达与舞台上的呈现不同,《后雷雨》所在意的是对经典文本内在思想的开掘或重建。

在《雷雨》问世的时代,曹禺的编剧技巧堪称非常成熟。他所运用的室内剧(chamber theatre)技术是易卜生式现实主义戏剧开端时的一种走戏方式,而他本人所想反映的是古希腊戏剧的内容,这是当时的中国话剧一次有趣的实践。而在易卜生之后,剧本创作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时空上寻找突破,一定程度上当代剧作家并没有走远,而是回到了莎士比亚甚至古希腊时期的做法。

《后雷雨》由三名作者共同完成。全剧分为四个部分:引子,一群有人物身份的类歌队集体出场,在舞台上表达《雷雨》中人物的情感和声音。此类情形从贝克特开始就已经发生,到卡丽尔·丘琪尔、马丁·克瑞普以及萨拉·凯恩来发展完善,仅通过人的声音以及声音后面情感的展现来构成戏剧情境,简单地说是用一股强大的话语或者声效气场将观众强行带入作者的叙述领域,而非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者叙述来推进。这是一种粗暴的技术,但是并不粗糙,常见于目前在国内流行的许多德国剧本中。《后雷雨》开场便提供了这样的语境,慢慢演变为一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对峙,并以女性情感对男性的包围而终止。

之后的第一部分《雷》拎出了鲁大海,围绕着鲁大海和与他直接发生关系的《雷雨》中的其他角色来重塑了这个人物。在曹禺的原作中,鲁大海是个被写得很“蠢”的人物,因此给了改编者很富裕的可能性,无论是描写他内心的阴暗面还是他“雷”一般暴烈的性情都有戏可做。鲁大海的粗犷被放大,他的扭曲得以展现,他变成一只张牙舞爪的恶猫,很细腻,很做作,也很会意淫,他带着凶狠的妒忌和强烈的报复心理,像一个黑色的精灵,游荡在《后雷雨》同样压抑而隐动的空气中。

第二部分《雨》,是三组女性人物之前的对话。作者将《雷雨》中的鲁侍萍、鲁四凤、周繁漪同《北京人》中的曾思懿、曾瑞贞、愫方并置在舞台上。“并置”作为从现代美术中借用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段,意在将某一材料或内容的不同角度并列放置在叙述中而实现暗示或者隐喻的意义。《雷雨》和《北京人》中三位女性人物的并置产生了奇妙的内部关联,在各自的故事中,她们的行动与情感并不对位,而放置在同一种语境下,瑞贞和四凤共同追寻着“是否应该生下自己的孩子”,她们本来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罪恶的”或者是“不应该生下来的”,当她们出现在同一画框中时,《雷雨》中的四凤和《北京人》里的瑞贞都不存在了,她们变成了《后雷雨》解构下的“瑞贞”与“四凤”;同样地,周繁漪和愫方并列在一起,她们构成的命题是“遭受压抑和束缚的病态女性对自由与真实的渴望”。“并置”拼接出了人物全新的戏剧功能,她们站在各自的戏中,彼此辉映,互相认同,也互相冲突。她们的来自不同文本之下的灵魂带有可以不断延展的通约性。

尾声部分,再次回到引子中,所有人物充满了舞台,他们的声音交替重叠,很飘忽,试图用诗意的节奏恢复语言本身的力量。

《后雷雨》归类了当代编剧的一些技术,并选择了很好的素材,每一部分都形成不同的戏剧模式,是戏剧文学系教学意图的成功演示。

现代编剧这一学科对于学生的要求正在发生转变,在能够独立创作剧本之外,编剧也要具备组织、参与和呈现的能力。演后谈中,上戏的郭晨子与高城两位老师都谈到,当代剧场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当导演介入编剧的同时编剧也早就开始介入了导演的工作,对舞台呈现的设想不断更新着编剧们对剧本写作的理解和改革。因此,“去剧作家”的时代早已过去,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所谓“后文本”时代,怀有私心地说,是剧作家重新介入剧场的工作方式。

“后文本”不是“去文本”,通过上戏戏文系12创作班的两部作品,无论是《建筑家》一剧的选材和样式感的建立,还是《后雷雨》的经典重构策略,都可以看到上海戏剧学院敏銳地捕捉了这样的趋势,关注国内外创作现状,并在教学中大胆地实践,这种意图令人欢欣鼓舞。

(作者为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

有效的课堂提问:从文本走向文本 篇7

美国教育学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优质的课堂提问是带动学生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以优质的提问来挖掘文本的价值是语文教学的立教之根和育人之本。

如何根据文本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教授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实际、文本的解读和问题的探讨三方面来考虑。

一、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起点

课堂提问要以学情为起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谓学情,就是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层次、学习能力及他们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下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但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从自身经验出发,更多是从“我想教什么”、“我要这样教”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提问”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学生的生活面相对狭窄,价值观念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去考虑人生和社会的高度,离开教师的引导,对文本探求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特别是在以提问带动学生进入文本的初始阶段一定要注意“浅”、“小”、“准”。

什么是“浅”、“小”、“准”?“浅”即“浅显”,“浅白”,那就是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奥,要抓住浅显易懂的信息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内容。“小”与“大”相对,就是所提的问题切口要小,不要一下子涉及太多的信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匪夷所思,不知从何下手。“准”就是准确,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起到一语中的、一针见血的作用,不要把时间耗在绕远路、兜圈子上,以致不得其门而入,让学生丧失继续探究文本的兴趣。在教授《想念地坛》地时候,笔者设计了四组问题,每一组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在简单的导入之后,笔者设计了第一组问题(见表1)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表1:第一组

可以看出,第一组提问围绕地坛的“安静”展开,问题本身尽量借用文本中的信息,答案也能在其中找到相应提示。高一《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曾仔细地描写过地坛一年四季的景色,学生对地坛的景物是非常熟悉的,在回答“安静”与“并非无声”是否矛盾的过程中,学生迅速抓住抒情主体“我”的存在,明白了作者首先对地坛的“安静”给予理解,再转而叙述自己于地坛中绝处逢生的精神转变。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表达得简单明了,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提问。比如第一组问题中“找出文中写地坛安静的文字”,笔者一开始的表述是“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地坛‘安静’的具体内容的句子”。语言烦琐和表意不清会给学生理解带来障碍,增加了问题的难度,不要让语文课堂变成卖弄文字技巧、教学技法的表演场所,语文教学本来就应该追求一种简单质朴之美。

应该说第一组问题设置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充分体现了课堂提问的“浅”、“小”、“准”。而且通过文本的探究,学生很快由地坛的安静转入写作问题的探讨。

二、以文本的解读为支点

文本探究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点,教师的提问必须以文本为核心。成功的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课堂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开始,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文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思想活动融为一体”(钱杏元:《文本细读 师生同乐 教学相长》,载《浙江教育科学》2010年第5期)。但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我们的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耐心和细心”。我们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学参考来进行教学设计,习惯照搬各类参考书中的“教学目标”、“作品解析”。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反复咀嚼,语文教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一次次惰性思维中丧失殆尽。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的站起来,与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读出文章的个性,抓住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读出独特的心得体会”(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探》,载《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6期)。

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智慧的体现,表现了他教学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深入挖掘文本的含义,就有必要追寻作者的足迹,探问文章生成的历史条件;体会作者思考路径,还原作者写作该文章时的原初意图,注重作者对文本内涵的约束关系”(代秀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思考》,载《课程与教学》2010年第8期)。在对文本进行细致地研究之后,教师不能把独特的经验和体会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做出种种假设: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困惑?他们会依照何种方式去解答疑惑?教师将如何加以引导?然后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和组织实施教学。课堂提问就是这个思考过程的具体呈现。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首先必须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针对知识的链接、问题的难易设计不同问题,要在容易被学生混淆忽略而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地方设置问题。比如《想念地坛》围绕“安静”和“零度”两个概念展开,史铁生“借用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来揭示写作的意义,并把零度的状态和地坛的安静进行类比:‘想念地坛,就是不断的回望零度’”(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版)。因此,所有问题都围绕“安静”和“零度”两个关键词。其次,文本自身具有内在逻辑性,提问必须遵循文本内在结构和规律,提问要体现一定的“坡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在教授《想念地坛》的时候,为有效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四个主问题来呈现教学内容,并按照顺序展开教学过程:

第一,找出文中写地坛安静的文字。

第二,地坛的“安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三,如何理解“写作的零度”,什么是“生命固有的疑难”、“灵魂最初的眺望”?

第四,如何理解“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

以第一组问题中的问题1为例,围绕一个主问题有若干个小问题形成一组(见表1)提问,每一个提问既是“预设”,又是“生成”,既是从教师认认真真地探究文本而来,又是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得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下一个问题的起点,从这四个问题来看,尊重了文本由“安静”→“零度”→“安静”这一内在逻辑,也体现了设置提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

三、以问题探讨为突破点

在语文课堂中,由若干个提问支撑起整个教学活动,师生双方对其中某个问题的探讨可能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突破口,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要正确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评价——巩固——反馈”各环节的相互关系。而连接各环节的就是师生双方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他们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其中“引导——评价”这一环节对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导——评价”包括问题的提出、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等等。这一环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nlc202309030348

1.教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是师生双方建立在理性、公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共同设疑、释疑、解疑的过程。因此,精心设计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文本探究中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所以问题的启发性原则不仅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包括有时需要提出一连串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考虑学生哪些是已经掌握的信息可以通过运用加以巩固,哪些是需要运用已经掌握的信息进一步分析、综合,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史铁生《想念地坛》中借“安静”、“零度”、“柔弱”凸显人生、生命的重要性,以此批评现代社会中人心浮躁的风气。“作者不但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具备批判的勇气,善于将博大的精神内涵浓缩于有限的字句里,使语言充满了哲理性,具有格言一样的风格”。怎样通过文本的学习把感性的语言文字转化成探求精神高度的理性认知,“使学生明白生活的哲理,认识到理性、智慧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与思想的力量”。对于“写作的零度”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文本的第二部分,作者借“想念地坛,就是要不断回望零度”说明地坛在作者写作以及生命中的意义,再将此推广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但是学生始终无法厘清“地坛”、“安静”、“写作”、“零度”几个概念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于是在设计第三和第四组提问的时候,笔者对学生做了以下引导作为过渡: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课本节选部分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另一个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想念地坛》发表于2005年,此时的史铁生已经经历了太多,写作的成功为他带来了无限影响和声誉,但一路迎来的并不是鲜花和掌声,因为命运又把他拉入另一个痛苦的深渊:1998年史铁生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靠血透维持生命。

接着笔者设计了一个提问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史铁生,面对接二连三命运的打击会怎么办?再做进一步提示: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比如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连续好几次考试发挥失常,没有考出理想成绩,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反应不一而足,有些表示继续努力,直到下一次成功;有些认为,要好好反思换一种学习方法;甚至有些表示要大哭一场发泄内心的失望,但到最后所有人达成一个共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地坛,或者是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或者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哪怕是一片空旷的操场,只要能使灵魂获得宁静,精神得到滋养,那就是心中的地坛。于是接下来对文本结尾所说的“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学生的理解水到渠成,作者已经超越现实上升到自由的境界,因为“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对问题的探讨必须以文本为核心,而不是多元无界或另设他界

“新课标”指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但为了寻求解读视角的新奇与独特,教师有时会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对文本做漫无边际的拓展和衍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游离于文本提供的信息和作者创设的语境。对文本的解读如果陷入多元无界的境地,就可能使教学陷入无目的、无意义的主观主义的泥潭,违背了文本自身所要表达的意旨。一般来说,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的反思,更是特定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表现了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需求,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意义和内涵,所以我们的解读要尊重文本内在逻辑和规律。萨特在《为何写作》一文中说:阅读是自由的行为,更是负责任的行为;在展现自己阅读自由时,更要展现别人创作的自由。在探究文本过程中,并不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单向的活动,而是创造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多维运动的过程,所以有效提问既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善于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与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以文本相对确定的思想内涵为前提,在文本限定的大致语境中去提问。

“新课标”使语文教学由“知识利益”模型转向了“能力利益”模型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盾,缺乏实际经验为指导,我们常常走入这样的误区:要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就必须在完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建造一座全新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空中楼阁。但是课堂教学是有组织的语文学习,不管怎样新颖的教学理念都无法打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创造力也“决不是在无知无识无能的真空头脑中产生的,体验创造只有在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的条件下,由教师精心选择、正确引导,才能够起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积极效果”(谢金梅:《方法也要传授》,载《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期)。“多元有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挥主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文本进行个性和创建性的解读,但这种解读必须以尊重文本的内在逻辑为核心。提问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文本进行梳理、重构、整合,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形式呈现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所以“多元有界”可以理解为过程的“多元”而不是目标的“多元”。

高效的语文课堂,需要以文本为核心的师生互动,需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都要以文本为起点,都要以教师对文本深刻、准确的解读为基础。只有实现从文本走向文本的回归式的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只有最接近于文本精神的解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质的飞跃。当语文课堂不带有一丝花哨的雕饰,技巧的炫弄,当我们用心灵去触摸文本,用真情去体会字里行间蕴藉的精神,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堂的返璞归真之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上一篇:心理剧治疗下一篇:和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