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2024-08-18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精选十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篇1

1电子技术专业中的问题

1.1经费投入

资金作为一切项目中最难掌控的一个方面,对于电子技术范畴也如此。科研工作的有效执行成为电子技术水平发展的基础,未来的发展之路备受影响。

1.1.1科技人员

因为我国在政策中具有缓冲的过程,在国家对电子技术专业投入较大支持时,各地高校均对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扩招,通过4年的学习与练习,在就业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则产生了变动。进行电子技术的人员越来越多,并且国家及企业对科研人员的投入逐渐减少,不但在招收人员的数量上降低,还对科研人员的工资进行降低,从而令高端技术人才短缺,缺乏工作的激情。

1.1.2科研项目

企业所进行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需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之后才能拨款进行,众多重要技术的研发因此受到影响,尤其对于技术标准公开之后,令众多企业不愿研发主要技术,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1.2产业优势不足

电子技术产业愈发全球化,而产业构造也逐步朝着阶梯型延伸,令其产业有事模糊,无法获得应有的关注。电子产业因为在产品方面的成本较低,价格不高,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占有重要优势,可是在人力成本乃至生产材料成本、电力成本的提升下,仅具备的低价优势也逐步丧失,并且由于优势不足,使得电子产业面对的困难日渐加深[1]。

1.3未足够注重产业改造与升级

电子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通过简单手工操控则能完成,电子技术前期依靠的新兴技术,需要对产品进行更新,令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是我国因为各种原因,令创新技术备受阻碍,较难获得发展,以此令电子技术水平的提升备受影响。

1.4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电子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是由于企业不愿或不具备充分的资金投入到产品创新当中,令众多企业停滞不前,欠缺创新能力。并且政府部门相应政策为企业创业造成庞大的压力,综合国情,想要在电子技术行业进行创新则十分困难。

2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方法

创新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动能性,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对国民经济十分重要。为了令当前产业中的困难获得解决,提高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体系发展,则需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问题。

2.1领导重视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条件

科技创新工程是系统化的工程,应当让领导们给予重视。如此才可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完善企业的主体以及政府的扶持力度,以便政府能够在技术的创新当中将管理的调控作用展现出来,应当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态给予协调,制定出国家资金支撑的工程具备良好的制度。政府带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当通过优惠政策进行管理,将商检与物流的相关费用给予简化,令金融机构能够支持电子产业企业的充足,支持国外企业在我国的稳定发展。通过扩大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其相互结合,令我国在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够有所提升,打造产业科研相协调的创新体系。持续加快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才会完成优势互补与生产要素的重组,令电子信息产业与相应产业获得发展[2]。

2.2提高投入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根基

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中,应当将大部分精力与财力投入到科研当中,不断加大资本,以便满足研发的所需。只有持续加大投入信息产业科研资金,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对于人才方面的培养,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市场配置的资源效果。对加强信息产业资金的投放而言,提升了对本土企业研发的支持,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利,政府应当将技术创新大量投入到电子信息产业当中,提升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财政支撑。

并且,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打造相关的政策法规,深入到体制内部进行革新,通过打造良好的氛围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为市场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人才对科技创新而言尤为关键,不但要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方面的培养,改革开发体制以及用人机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各类高级技术乃至管理人才的制度,真正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此提高总体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2.3产业结合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目标

在交互性学科以及科技的集成当中存在众多科技创新,电子信息产业对于科技创新也体现出产业之间的合作。通过电子信息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中可以看出,在创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当中,产业融合成为了这一方面的标准。通过市场进行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构造乃至产品构造相结合,支持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激发企业重新进行国内资源整合,快速提升业务创新及服务形式的创新,令电子信息产业在科技方面的创新不断加快,而且应当将行业与行业之间相融合,缔造出电子信息行业与科技集成的融合,以便可以令电子信息技术由信息载体变为业务的集成平台,加强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乃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加大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使用,对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范畴十分有利,完成我国信息产业技术高速发展。

2.4自主创新成为创新电子产业的动能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而言,自主创新是十分主要的准则。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自主创新十分重要。只有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不断前进。经由系统应用,提升自主创新的速度,令自主创新的能力获得提升,不仅应当加强保护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服务知识产权,还应当鼓励电子信息方面进行科学探究,并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研究。通过以企业为中心点,将市场作为指南针,建立一套产学研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当透过全新的应用提高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加完善公共技术的服务平台,透过大型工程改革技术,将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加快国家在科技方面的专项研究,以便能够令我国的研发能力获得提升。还应当将自主创新与国际相融合,对国际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将服务业转向我国,提升运用外资能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发展[3]。

3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在电子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正面临着较大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认清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且通过实践对理论教学进行辅助。对于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勇于面对电子产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及不足,加快自主创新,持续提高电子企业的主要竞争力。通过更多专业人士的研究,不断改良电子技术的产业结构,以此创新科技,加快我国电子产业能够更加稳步的发展。

摘要:当前作为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成为新兴产业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摇篮,以此也令相关技能的人才需求量大增,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愈发明显。众多高校均设定了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专业的标准越发提升。

关键词:创新,电子技术专业,应用

参考文献

[1]尹丽娟.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4(4):101.

[2]李东升,刘金鹏,刘志华.探讨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的具体应用[J].电子制作,2014.(16):8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篇2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一.培养目标

以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主线,将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各种新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应用为目的,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从工程观点考虑,删繁就简,使理论分析重点突出、概念清楚、实用性强。在内容安排上,以培养读者的工作能力为目的,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集成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和变换、D/A和A/D转换器、存储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及数字电路的综合训练。《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基础》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工程技术或维修人员参考用书。

二.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本专业职业基础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CAD、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及嵌入式微机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业计算机及工控组态应用技术、电子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现代电 子生产线设备(贴片机、波峰焊、回流焊、AOI等)维修维护技术。

三.核心能力

电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现代电子设备维修维护及电子产品销售及售后 服务等能力。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既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培养,又注重对学生实践及实操能力的培养。教学 内容始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以及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就业面向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现代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及组织管理(电子 产品的新产品的导入、试产的安排、生产指导,现场异常问题处理,生产工艺的改善、产品性能及结构方面的改善、工艺指导书的编写等。典型的就业岗位有:PE(Production & Process Engineer)工程师。电子质量管理技术专业方向就业主要面向现代高科技电子行业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品质检验及控制、电子产品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及出货检验等。典型的就业岗位有:QE(Quality Engineer)工程师。

六.就业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剖析报告 篇3

【关键词】信息化;IT;专业设置;培养目标

应用电子技术是科技含量高、应用面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学科。由于它广泛渗入社会各个领域,现已成为各工科院校的主干专业。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技术手段、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生产技术管理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高新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样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了解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情况,明确应用电子技术类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化专业内涵,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类人才。为此我们利用暑假进行了一次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及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设置谈一些设想。

一、职业岗位

我们调查了苏南、苏北等多家单位,其中包含三资企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就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内涵、能力培养、课程改革、成长途径、生产一线的电子类技术人才的素质、规格及现状进行了调研。由调查可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业岗位主要有:

1.从事生产一线工艺实施(含设备操作、简单维护)。

2.从事设备、仪器仪表维护修理及仪表校验。

3.从事产品质量检验的。

4.从事营销及售后技术服务的。

5.从事产品开发、技术革新、辅助技术开发。

6.其他(含行政管理工作、非电类专业的个体经营、服务性行业的从业人员等)。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1.岗位分析

根据调查材料的汇总与分析,高职电气类人才的岗位(群)有:

电子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维修

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仪器仪表的配置、检测、调试与维修

電子类产品的营销与售后服务

电子设备的技术改造、技术管理、产品辅助开发

2.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设备生产的工艺实施、设备运行和维护、技术改造、电子产品营销第一线的高级实用型电子技术人才,突出以能力为主线是本专业的特点。

3.能力分析

具有电气电子技术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和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辅助设计、管理及控制方面的能力

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方面的英文资料的能力(大学三级)

具有电气电子产品生产一线的工艺实施和技术管理能力

具有操作、维修、安装、调试及改造电子设备的能力

具有电子产品的部件开发、设计,成熟技术的应用、推广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的营销能力

三、调查分析

1.用人单位共识

通过与毕业生座谈和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的交流,他们对专业的发展方向、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达成了一些共识。

(1)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加强基础理论。调查中有些学生说是:“我们现在最缺的是创造性、自信心,思维不够开阔、社交能力较差,以及可持续发展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一句话就是缺少综合能力”。电子知识更新很快,要跟上时代,自学能力尤为重要。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80%正在或已通过一轮自学考试,获得了高一级甚至高两级的文凭。也有一部分人为了提高技术,参加一些技术培训。从一些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几乎都是通过自学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的。有人说“学电的人很辛苦,永远是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这可以说说中了要害。要继续学习就需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调查中几乎100%的学生认为,电路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是所学的众多课程中最有用的,是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呼唤一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素质教育应放在首位。

(2)扩大专业内涵,明确专业方向,拓宽就业渠道。以前的电专业毕业生主要是瞄准电子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由于近年来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其设备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求操作、维护人员,生产、销售人员的素质、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岗位也逐年增加。这些岗位对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这样在新的形势下,在实施教学突出以能力为主线,这就是专业的方向,使毕业生有较强的上岗或转岗的适应性,提高专业覆盖面,拓宽就业渠道。

(3)提高专业的技术含量,办出特色。现在的电气电子产品的功能不断完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从使用的角度要求操作方便、简单、可靠。所以在明确专业方向的同时,提高专业的技术含量,加强成熟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品的二次开发,办出专业特色。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动手能力。技术应用型人才不是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能培养不出来的,必须经过反复的从理论到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才能有所复合。同样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在理论指导下既动手又动脑地反复实践,才能有所提高,增加真刀真枪的训练,才能缩短生产岗位的磨合期。同时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参观,校际、校企之间的交流,多方面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如假期打工、社会调查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教学过程能力控制点,如电子整机装配、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真正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

2.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

根据电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开设和设备的投入应以能力为主线,计算机、外语为工具,电路、电子技术、射频技术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为支撑,以专业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是专业的发展方向。

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实训:电工电子;建设专业实训。

教材建设:加快适应高职教材的改革,基本点是重应用、重实训。

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特色主要是教师的特色。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能力和产品的二次开发能力,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中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结合生产实际,使我们的教师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建惠.探究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2]商杰;无锡电信IPTV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IT环境的安全复杂性》调研报告出炉[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08).

[4]Hobson,S.M.,& Talbot,D.M.Understanding Student Evaluations-What all faculty should know[J].College Teaching,2002,49(1):26-31.

作者简介:

吴茹石(1978—),女,硕士,讲师,现供职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自控系,研究方向:自动控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篇4

1 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电子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逐年增长,各方面参数都呈现一个好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其发展中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1 经费投入

在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中,科研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其直接关系到电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1.1科技人员方面。从事电子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而对科研人员的投入反而逐年减少,导致了高端技术人才的匮乏,还削减了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导致电子技术产业研发领域中的空白。

1.1.2科研项目方面。电子产业项目的研发过多依赖于政府出资,给电子核心技术的研发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1.2 产业优势不明显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电子信息产业日益全球化和区域化。电子产业逐渐发生阶梯型转移,且不具备明显的产业优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我国人力成本和生产要素不断提高,这就导致以低成本扩张的电子企业发展模式受到了影响,因其产业下降引起企业赢利逐渐降低,加之原材料的短缺,导致电子产业的优势逐渐减弱。

1.3 没有足够重视产业改造和升级

电子技术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涉及到多项高新科技技术,需要及时地优化和升级电子技术产业结构。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项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电子产品的创新因素的匮乏,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子产业技术的创新力,阻碍了国内关键元器件的发展。因此,对电子技术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势在必行。

1.4 创新能力薄弱

目前,我国电子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我国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其核心竞争力是随着生产规模和产品个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对电子技术产品的创新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我国已有的电子产品来看,其创新能力较差,整体呈现重引进技术,忽视其吸收和创新,创新服务十分滞后,严重制约了电子产业的发展。

2 创新在电子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创新是电子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为了解决电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应积极面对发展中的困难,从而促进我国电子技术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2.1 强化创新意识

相关管理人和领导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程,只有重视这一项工作,才能做到统筹规划电子企业的创新建设。并合理调整创新组织,统一协调和规划,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扶持的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的自身职能,根据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调整发展目标和方向,建立起由国家支持的重大工程配套的保障体制。完善科学创新体系,重新组合电子产业的生产要素,带动电子企业的发展。

2.2 加大投入

2.2.1在电子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研发人员的投入和资本运作,从根本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

2.2.2加大对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源头做起,培养电子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3在加大资金投入时,应加大对本土电子技术项目研发的支持,从而有效提升电子企业的创新能力。

2.2.4政府部门应发挥其职能,提高对电子项目的财政支持,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纳高新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提升电子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2.3 促进产业融合

电子技术产业的创新大多发生在科技集成和交叉学科,这就要求电子企业将产业融合作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中心,由产业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合理调整电子技术产业结构,激励优势企业进行并购和重组,从而有效整合国内资源,完善创新服务模式和业务创新体系,有效促进电子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搭建一个由电子技术为载体实现业务发展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培育通信设备、电子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等新的增长点,以助于拓宽电子产业的领域。

2.4 加强自主创新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主要是由其整体创新能力来衡量的。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电子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应加强电子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对电子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产权保护,鼓励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各项技术研发和创新。以电子企业为主体,明确市场发展方向,完善电子产业创新体系,从而带动电子创新技术的突破,有效提高我国电子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

3 结束语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简历 篇5

户口所在: 清远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诚信徽章: 未申请 身 高: 168 cm

人才测评: 未测评 体 重: 55 kg

◆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 通信技术, 电子/电器/半导体/仪器仪表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一个星期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东省,,

◆ 工作经历

佛山沃生照明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08 ~ 2010-09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 志愿者经历

◆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海洋大学

工学结合模式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篇6

【内容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大多数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高中或是由培训学校升格的职业中专,受普通(义务)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90年代后,随着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学会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办企业的建设,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入21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调查

为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问题,我们从2011年开始深入洛阳市及周边县市机电类企业、工厂和各类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发现,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中职课程评价不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致不是很高,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明确,3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一般重要。二是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从学校方面讲,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认识上来看,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35.9%的学生选择假期顶岗实习,36.7%的学生选择某一学期半工半读。三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与企业和职业比较,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化,单单是校内实践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生产实践的需要。四是学习方法重讲授,轻操作,许多校内实训是“电脑+网络”的机房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未完全建立,提供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五是课程评价重分数轻能力,40%的学生认为书面考试最能反映个人能力,32%的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过程是最能反映个人能力,整体上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重分数轻能力。六是课程建设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构成的“三段论”式课程模式。七是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课程改革的内容仅限于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文化课课时比例,定向班的课程与普通班的课程没有什么差别。八是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热心,他们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事,如果需要企业合作,企业可以从行业的角度提出意见。九是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看法是中看不中用,很多企业认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中看不中用,职业技能只能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掌握。十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但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还存在一些障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不认同是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上中职教育就是考不上高中,文化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就业,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是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单一标准单一模式培养单一型人才。

2.政府原因

国家对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配套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工学结合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还涉及到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参与及作用的发挥对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目前,各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

3.企业原因

首先,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的需求不强。工学结合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现在劳动力市场出现构性过剩,企业的很多岗位被没有经过职业学校培训,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所占据,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状况上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获得适用人才相对容易。

其次,企业一般要求工作岗位上人员相对稳定,企业担心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频繁轮换,刚刚成为熟练工的学生换成生手,还需重新培训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次,企业担心工学结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需要抽调专门的技术人员参与工学结合管理,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所占机器设备,企业支付学生的劳务报酬等都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

四、创新构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endprint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召开企业能工巧匠、职教专家座谈会,研究建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同时,经过反复的研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一步确定完成每个任务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得到26门专业课程,其中,8门为专业基础课程,5门为专业核心课程,4门素质拓展课程。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的组合,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的课程模式,注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3.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培养;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在接近工作实景的过程中思考和学习。

4.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有助于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教改革的必由之路,2012.12.

[2] 马陆亭.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思考,2012.12.

[3] 刘荣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2006.9.

[4] 邱才训.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

[5] 周世平.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9.3.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子技术应用,人才培养

随着电子时代的发展, 为了适应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要, 中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都开设有电子技术应用这个专业。但是在近几年, 虽然电子企业对一线员工需求巨大,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人数却在急剧减少。究其原因, 一方面, 学生在校所学技能不适应电子企业相关就业岗位, 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使企业成本增加, 中职院校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劳动强度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决定了电子行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品质, 中职毕业生年轻有梦想, 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不愿长久待在一个岗位或一个企业。

据了解,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面向电子企业, 适应岗位为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而且我们注意到, 几乎所有企业都喜欢既懂技能又懂管理、专业知识面广、一专多能且具有一定社交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企业内很多人都担任着不同的工作角色, 打破了原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模式, 倡导“一个萝卜几个坑”,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在综合素质方面, 现在的企业对人才从思想素质到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都提出了较高要求。

重庆在近些年不断引进沿海先进企业入驻, 对电子专业毕业生需求极大, 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适应区域经济, 满足社会急需, 我校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 建立了一个科学、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教学体系, 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的原则, 使毕业生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 更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

根据生产企业对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我校总结出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 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和技能, 了解其发展动态、相关的产业政策和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 (3) 掌握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和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工具的使用能力。 (4) 掌握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5) 有一定的电子电路图阅读能力和电子装配、制作能力。 (6) 取得中级维修电工、中级电子产品装配工、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等从业资格证书。 (7) 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 (8) 熟练使用手工焊接工具, 具备手工焊接、拆焊的能力。 (9)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和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成长要求综合考虑, 本专对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改革。

第一, 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多参加技能竞赛。中职生对于理论课的兴趣不大, 而动手能力也不高, 对元器件测试、焊接、组装能力不强。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应尽量提高学生兴趣, 开展“理实一体化”授课, 通过实训教学和技能竞赛, 使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测量方法、印制电路板的制作方法、电路焊接与装配技术, 为学习专业课和完成电子产品制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 加强EDA实践和单片机应用技能实训。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实用性较强, 是电子专业学生必备的技术, 应以实用性为出发点, 增加实践机会, 利用实际设计进行训练。另外, 现代电子行业对单片机应用与开发人才的需求较多, 可增加单片机应用与设计实训学时, 以实用设计为主, 加大实践力度, 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就业需求。

第三, 开设电子产品营销课程。在未来的发展中, 电子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将是电子行业就业的一大方向。而目前, 我们在这方面开设的课程和训练比较薄弱, 对学生进行有关电子产品营销、维护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也能拓宽就业门路。

第四, 增加不同方向的选修课。本专业毕业生普遍反映毕业后从事岗位比较单一, 为能体现电子行业就业的多方向性, 满足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方向, 可增加选修课, 如楼宇智能安装与调试、给排水系统、机电一体化、制冷与空调等。

第五, 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坚持“多证书”教学。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中职院校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 旨在突出学生的技能教学, 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毕业即上岗, 爱岗敬业、踏踏实实、勤劳致富。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如果企业能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 在激烈竞争中就能占据更大优势。现代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企业的用人理念、人才需求相适应, 更新职教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桂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2]李秋菊.示范建设背景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6)

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电子专业,技术应用专业,现状,教学流程,建议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 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市场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 (群) 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即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 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 缺口近2000万个。目前, 我国技术工人中, 文化程度低的多, 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 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 年轻的少。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广泛, 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质量检验、营销与采购、产品设计、技术主管等。中职学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一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而不是高级或高级以上专业人才, 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定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 更不是研究型人才, 这是人才使用方向的定位。

二我国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生源与教育体系现状

一方面, 我国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情况是文化基础不好、怕考试、厌学、习惯懒散、不自信, 最多也只有15%的学生是因为希望学习技能或是出于理性思考而选择上中职的;另一方面,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育体系存在不足, 具体表现在: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 职教特色不突出;课程设置侧重理论, 教学内容较陈旧;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以及忽略了需求与供给关系;等等。

三对中职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流程创新的建议

第一, 利用学校宣传手段, 在教室、实训室等室内外场所, 统筹布置图文并茂的职业名人故事、职业追求分析, 帮助学生树立成为职业人的观念。

第二, 在课程设置中, 增加专业技能教学的比重, 建起专业兴趣尽快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中学生向职业学生的转换。

第三,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并在课堂层面上初步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流程模式, 如项目式教学, 围绕典型产品或服务等工作任务, 在真实情境下通过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教学。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流程的创新, 要求教师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外, 对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及相关科技知识要具有了解和掌握的能力。如计算机的使用与操作、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对校园教学网的了解, 以及与企业合作交流, 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等。

教师从根本上必须改变满堂灌的思想, 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流程创新, 要具备设计有新意、效果佳的项目教育教学案例的能力。在项目教育教学案例的准备上, 实行同科教师共同备案, 以发挥不同教师的优点, 综合考虑各科目的联系, 而不是割裂知识, 将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 形成项目教学教案案例。比如中职学习科目中有电工基础和电工电子实训技能两门课, 在“万用表的原理及使用”这一节学习中, 有教师发现即使讲授和实物演示相结合, 学生往往也不能完全正确掌握, 原因是教师用实物演示时, 由于实物较小、学生较多, 往往不能观察到各种测量步骤和测量的正确方法, 而通过课件演示各种测量步骤, 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另外, 通过大屏幕投影,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步骤一目了然, 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于是, 由备案组指定几个擅长多媒体制作的教师制作了《万用表的使用》教学课件。在“万用表的原理及使用”这一节学习中, 教师先讲解万用表原理, 再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 边演示边讲解, 一个测量项目讲解后, 及时让学生动手练习, 并进行相应项目的测试。在整个章节学习结束后, 再讲解电子组装常识和元器件的识别, 指导学生掌握焊接知识和焊接技能, 最后, 让学生组装一个MF47型万用表。学生在组装时发现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在组装过程中, 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运用工具存在错误和不规范时, 及时给予纠正;组装结束后, 对组装的产品进行检验, 对不能完成各项测量功能或测量结果有误差的成品进行分析, 找出原因, 指导学生采取相对补救技术, 务使产品能较好地完成各项测量功能。对一次性完成优秀产品的学生进行表扬, 将其与有缺陷产品比较, 从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技能两方面进行分析, 既让学生增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信心。

第四, 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理论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实践知识为中心”。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利用寒暑假和学校的实训月让学生到企业中去, 强化学生技能水准, 激励学生争当技术能手, 当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出色地完成了劳动和技术任务时, 就可以增强其职业信心。只有当学生真正对其专业产生兴趣时, 学校枯燥的学习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当他们深知技能的累积能提升今后人生的价值时, 便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对待工作, 使单一的生产劳动成为职业追求的重要经历, 甚至成为将来创业的动力和基础。

浅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篇9

一、传统的专业实训方式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参观见习及实习等诸多环节, 专业实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对电子专业而言, 专业实训的要求是:通过实训环节, 接触实际, 加强学生对电子产品组装、调试、维护、设计以及生产等过程的具体参与, 增加感性认识, 补充课堂上理论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既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确保了学生能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

专业实训可以较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但是在目前情况下, 传统的实训方式效果上很不理想, 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如下三大问题:

一是实训方式。传统的教学实训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内实训虽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 但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即一些简单的电子电路或产品的安装调试, 不能起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学生对实际的电子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没有具体的认识, 学生在校所学内容与毕业后实际的工作环境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实训内容。传统的实训重功能、轻工艺。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 在学校, 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实现电路的功能, 而在企业, 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 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有教材的问题, 有教学条件的问题, 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 但主要还是实训条件的限制。

三是实训经费和场地。对于校内实训, 目前高职学校教育经费普遍紧缺。电子专业的设备特别是生产机械价值昂贵, 且原材料也多是一次性使用, 因此实训实训成本较高, 学校和学生都难以承受。而校外实训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国营企业被兼并或调整, 无暇接收学生的实训;而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由于害怕技术和管理方法泄漏以及实习会给企业带来不便, 也不愿意接待学生实训;再者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很难给企业直接创造利润, 因此, 企业不愿意也没有义务接收学生实训。而电子信息企业多属于民营、外资或者合资企业, 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就更少。

专业实训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联系到实训条件和效果, 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合理安排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虑, 我们已经基本上不安排学生做原理方面的实训或实验, 而应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能够反映岗位、职业、行业发展方向和水平的实训基地。为此, 应当大胆改革传统的流于形式的专业实训模式, 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经费, 恰当地安排实训内容, 真正培养学生的动用能力, 独立工作能力。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目前有些企业成立了专业化的实训基地, 其按照生产实习的本质要求, 严格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为高校解决生产实习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这些实习基地依托大企业, 面向高等院校, 既有浓厚的现代企业氛围, 又具有一定的教育培训经验, 是连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把专业实训与能力培养二者统一起来, 学生真正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既提高专业实训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又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感性认识, 最终能达到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既适应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又保证了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目标的实现, 从而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为了突出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发挥其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功能, 保证实习基地能正常运行, 实训的基地建立和管理都遵从程序进行, 实施规范的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书, 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实习基地成立管理组织机构, 制定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正常运行的措施。聘请企业负责人或生产和技术经验丰富技术人员担任本专业建设委员会的顾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参加审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工作。

目前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与重庆仓兴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三B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方正科技集团苏州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校期间有1~3个月的时间可以在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 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05级、2006级的同学分别于2006、2007年上半年在校外实训基地之一的仓兴达电子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习;2008级、2009级的学生于2011年春期在巨宝精密加工 (江苏) 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同学们对在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致反映收获很大: (1) 对企业生产线、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有了具体认识和实践经验; (2) 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3) 培养了踏实工作以及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了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的培养。

三、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是目前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此基础上, 我们在尝试建立一种更有效, 利用率更高的方式, 就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与相关企业合作, 由学校提供场地建立校内实训工厂 (车间) 。生产线采用工厂的实际生产流程, 聘请企业的管理和生产人员、指导教师协同管理指导实际的生产, 教师和学生参与, 为保证实际产生量同时招聘一部分社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 把教学课堂搬到了生产一线, 让学生边学边做, 让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减少了企业上岗培训的环节, 强化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同时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 解决了企业部分的生产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 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 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 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达到了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目前我们依托重庆煌能科技有限公司, 计划引进两条电子企业校内生产线, 建成设备完备、管理先进、满足专业教学与企业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 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 (行业) 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从2011级起,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了考试考核办法, 规定专业课的考试以以往的理论和实践考试相结合改为以实践考试为主, 理论与平时考试相结合, 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

四、结束语

在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及时总结了实训教学的改革和校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体会, 为构筑电子专业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专业实训提供了一个校企结合的可供借鉴的新模式。

我们正在进行中央财政和教育部支持的提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建设,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和完善实训教学的模式, 保证实训教学环节质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电子专业实训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校企联合, 建立校外、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的新模式, 保证实训环节教学质量。

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10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职教育改革中的关键内容。首先在重视教学实践性的要求下, 引进企业中的一线技术骨干进行教学具有必要性。我校对引进技术型教师的渠道进行了扩展, 不断对有能力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进行扩充;其次我校重视对现有任课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 我校在多个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 从而通过将在校教师送到企业培训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更新教师知识层次方面则主要采用业务进修以及深造的方式, 促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素质的提高;无论是引进技术骨干进行教学还是对在校教师进行重点培养都有利于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形成一个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以就业为导向, 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中职教育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是其最明显的特点,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 并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次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即在学生的教育与培养中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模式能够直接面向生产, 面向服务一线。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专业性较强, 所以通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也是中职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就业是有力途径。我校通过围绕实践能力对教学课程做出安排, 将实际操作技术、产品制作和产品设计以及维护技术作为课程组成的重要内容。在教材的设计方面通过在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来完成, 突显了教材的实践性。同时采用产学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针对学生的开展的专业课程与培训, 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整合教学内容,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结构

在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当正确认识电子技术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 专业术语、名词概念多的特点, 这也给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理解能力一般, 并且中职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操作技术方面,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比重应避繁就简;多讲宏观的东西, 少涉及微观的分析;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计算尽量少做。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应“以分立电路为基础、以集成电路为重点。”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分立电路, 所以电子技术教学必须从分立电路开始, 不仅要建立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而且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和基础的分析方法。但是也要认识到事实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集成电路在实际应用覆盖面日益广泛。为了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要求重视集成电路这一先进产物的教学。

四、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教学手段

首先, 在中职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 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优势, 并在教学中将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以及信息量大的特点展现出来,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来完成对教学课件的设计, 实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其次, 在中职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其丰富、方便的优势来扩充教学内容, 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促进网络教学的开展。

五、通过产学结合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产学结合的模式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实践证明中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校企合作具有可行性并且对中职院校以及企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校电子技术专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 有利于学生体验在企业工作的氛围, 并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专业道德素质, 同时有利于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 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局面。而产学结合模式完全能够实现进一步的扩展, 如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科研资源和人才资源, 如学校帮助企业承担科研任务并为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供帮助, 而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实习硬件设施, 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顶岗实习条件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 《中国高教研究》, 2006年08期。

上一篇:招标范围下一篇:侗族木构建筑